第一篇:论文 农业
论文 农业.txt生活,是用来经营的,而不是用来计较的。感情,是用来维系的,而不是用来考验的。爱人,是用来疼爱的,而不是用来伤害的。金钱,是用来享受的,而不是用来衡量的。谎言,是用来击破的,而不是用来装饰的。信任,是用来沉淀的,而不是用来挑战的。:文章简要介绍了现代农业的含义、发展现代农业的意义以及福建省现代农业发展情况和农村农业人才情况,提出了从统筹协调管理体制,制定农村成人教育发展规划;加强农村成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依托高校加强农业技术人才培养;依托科技特派员制度,吸引相关人才到农村贡献才智;建立并运作好农业专家人才数据库;出台相关政策吸引人才服务于农业农村等六方面,构建符合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人才支撑体系。引言
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与传统农业相比,它具有四大特点:一是突破了传统农业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性,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使得农工商的结合更加紧密;二是突破了传统农业远离城市或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性,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一元化发展、城市中有农业、农村中有工业的协调布局,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的优势互补,有利于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三是突破了传统农业部门分割、管理交叉、服务落后的局限性,实现了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建立一个全方位的、权责一致、上下贯通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四是突破了传统农业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的局限性,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实现了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农产品贸易国内外流通。简而言之,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
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农业建设将作为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过程贯穿新农村建设的始终。发展现代农业,意味着给农业注入更多的现代理念和方式,更多地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农业的素质、效率和竞争力。1 福建省农业发展与农业农村人才的现状
1.1 我省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 简单地概括,我省农业发展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①特色农业发展迅速。水果、茶叶和食用菌占了相当的比重,根据2006年统计数据,我省以发展特色农产品为主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1100多个,参与农户达30多万户。②闽台农业合作深入拓展。近年来,我省闽台农业合作进一步扩大,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扩大到福建全省。根据2006年统计数据,全省累计批办农业台资项目近2000个,引进台湾农业良种2500个,先进与实用技术800多项。③农村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较快。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销售收人每年都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带动了40%以上的农户发展生产。根据2006年统计数据,全省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已发展到6000多个。④外向型农业持续增长。福建近年来积极利用对台优势和对外优势,着力在闽台农业合作、培育特色产业和优势品种、推广订单农业、引进涉农资金和技术等方面寻求突破,外向型农业逐渐成形。⑤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产品结构不尽合理,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缓慢,产业化水平不高;产和销结合不紧密,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农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加工企业技术、装备、管理水平落后行业指导和服务滞后。1.2 我省农村农业人才的现状 2006年末,福建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1403.18万人,农村从业人员1220.63万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87.0%。全省共有农业生产经营户423.07万户,农业生产经营单位5.71万个。农村劳动力呈现以下的分布特点:①农业从业人员年龄偏大,学历偏低,技术人员偏少。2006年末,全省农业从业人员613.87万人。按年龄分,20岁以下占3.0%,21-30岁占11.9%,31-40岁占25.4%,41-50岁占27.4%,51岁以上占32.2%;按文化程度分,文盲占9.5%,小学占51.6%,初中占34.4%,高中占4.1%,大专及以上占0.4%。农村从业人员将近60%在41岁以上,小学学历占了51.6%。农业技术人员9.24万人,占农业从业人员总数的1.5%。②年青并具有初中文化程度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外出从业转移速度加快。2006年,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399.48万人。外出从业劳动力中,20岁及以下占16.2%;21-30岁占41.4%;31-40岁占26.3%;41-50岁占11.5%;50岁以上占4.7%。文盲占1.0%;小学文化程度占20.5%;初中文化程度占66.1%;高中文化程度占10.2%;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2.2%。③农村劳动力集中在农作物种植业,而加工、营销等直接为农业服务的人才欠缺。2006年末,全省共有农业生产经营户423.07万户,其中以农作物种植业经营户达到362.18万户,占85.6%。2 发展现代农业及其人才支撑体系的对策建议
根据福建农业发展情况和农村人才现状,建议从以下方面加强农村人才建设,构建农村人才体系。
2.1 统筹与协调管理体制,制定农村成人教育发展规划。把农村成人教育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之中,纳入国家社会保障体系。对农村成人教育进行整体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建立全方位铺开、全领域推进、各层次相互衔接、各类别相互沟通的农村教育体系;由政府统一规划统筹协调,有效整合、利用农村中小学、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高等农业教育院校等的教师、校舍资源,健全和充实农村成人教育管理机构,建设好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创建与新农村相适应的新型多功能的农村成人教育示范基地。2.2 加强农村成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采用引进农村师资队伍人才与利用高等农业院校师资力量结合的办法,完善农村农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高等农业教育横跨高等教育和农业,具有很强的行业性和发展的特殊性,担负着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的双重使命,是农业智力的依托和培养基地。他们可以为农村成人教育培养、培训专业师资队伍,也可以送培下乡,成为农村成人教育的特聘兼职教师。
2.3 依托高校加强农业技术人才培养。就我省而言,可以充分发挥福建农林大学农科、工科等学科门类齐全,办学基础良好,教学经验丰富等优势条件,结合福建省地域特点、现代农业发展情况以及海峡西岸建设特点,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有针对性地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农村适用技术人才和现代农业管理人才。
2.4 依托科技特派员制度,吸引相关人才到农村贡献才智。科技特派员制度由福建省南平市首创,“高位嫁接、重心下移、互动联动、一体运作”是这一制度的高度概括。它是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成功实践,是城市反哺农村、有效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生动体现,是政府公共资源应用于农村的重大措施。
作为科技特派员制度发源地的福建省,自1999年开始逐步推广这一制度。经过近十年的努力,福建省委、省政府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管理体制上,党委(政府)统筹协调,各方合力推动;在工作部署上,围绕“三农”需要,全面综合服务;在工作方法上,注重力量整合,健全科技队伍;在激励机制上,坚持政府引导,市场机制推动。科技特派员制度在服务农村农业中,取得显著成效,并日渐成为促使农民增收的催化剂,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近年来,我国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引起了国际机构和组织的极大关注,科技部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会(IFAD)、中德合作项目办公室(GTZ)日本国际办力事业团(JICA)等国际机构和组织进行了有效沟通与合作,为利用国外资源开展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福建也可发挥自己的优势,争取更多的海外资金参与科技特派员项目开发。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对科技特派员制度进行完善和延伸,推动科技特派员制度和机制的创新实践和持续发展,落实和提高科技特派员相应的待遇,鼓励科技特派员以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投入科技服务,取得合法报酬,以吸引更多的农业人才到农村贡献才智。2.5 建立并运作好农业专家人才数据库。集中建立我省农业专家人才数据库,形成松散形的人才管理模式,掌握全省农业人才分布情况,根据农业技术问题,随时查找相应的农业专家为农村农民提供服务,使人才的使用处于流动的状态,提高人才利用效率,避免了人才资源浪费。
农业专家数据库的信息内容应包括专家的主要研究领域、技术专长以及研究成果,专家公开发表的研究论文和学术报告,专家承担及已完成的国家级、省部级课题,专家最新研究动态等。农业专家数据库是动态的,其建设内容随着各专家学者每项研究成果的获得以及论文的发表进行不断更新,从专家数据库中,可以随时了解各专家的最新研究动态和研究成果,更好地应用于农村农业服务。
2.6 出台相关政策吸引人才服务于农业农村。随着城市化的加快和其他种种原因,越来越多的知识人才积聚在城市,城市人才挤过独木桥,就业竞争空前激烈,人才浪费空前严重。城市人才相对过剩与乡村人才极度紧缺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政府部门可根据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的人才需求,人才政策向农业农村倾斜,人才培养发展重心放在农业农村,人才配置农业农村倾斜,建立人才投身新农村建设的导向机制。把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发展为多下乡、长驻乡,扎根农村,扎实服务,帮助农村培训科技队伍,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科技信息服务和科技人员现场服务。着力营造乡镇村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的良好环境,解决好乡村人才的待遇、职称、工作条件等问题
第二篇:农业论文
浅议宝丰县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张二科
羊角天麻的脂肪族成分研究 ………………………………………程忠泉 杨丹等
可追溯体系与食品安全——基于委托代理模型分析 ………………………………………高思安 浅析我国现代农业的内涵及主要类型 ………………………………………魏艳丽 蒋会利
三亚市耕地资源现状评价与可持续利用对策 ………………………………………袁伟方 欧海等 DTOPSIS 法在大豆品种综合评估中的应用 ………………………………………李振江
如何把握农村金融发展的战略机遇 ………………………………………段红宇
安徽沿淮地区农业避洪减灾对策研究——农产品资源优势和加工 ………………………………………何永晴 郁家成发挥农业资源优势 促进德宏桥头堡建设 ………………………………………侯跃
安庆市现代农业的实证分析与思考 ………………………………………朱义龙
安徽省粮食补偿机制的实施与绩效评价 ………………………………………管叔琪 孙自铎
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的几点思考 ………………………………………王华银
宣城市木子禽业专业合作社运行模式研究 ………………………………………陈世跃
桐城市兴隆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的调查与思考 ………………………………………黄雄壮 向平阜阳市发展现代农业制约因素及对策 ………………………………………李庭奇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思考 ………………………………………丁金海
安徽现代农业应在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上做文章 ………………………………………陶学军 郑之宽
第三篇:农业产业化论文
河南小麦产业化概论
摘要: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粮食大省,又是我国重要的小麦主产区,发展小麦经济对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经过多年的努力和探索,河南省在发展小麦经济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具体表现在:优质小麦种植和粮食产业化发展迅速;小麦加工取得长足进步;一批规模大、效益好,发展小麦经济的龙头企业也脱颖而出。河南的部分区域已经形成了及小麦育种、种植、生产、加工与流通一整套完整的产业体系。
河南的小麦产业化体系包括科研开发、良种繁育、生产基地、产品加工和商业贸易等领域,是第一、二、三产业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的综合性产业体系。
关键词:河南小麦产业化
一、小麦良种及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河南省优质专用小麦良种繁育基地,是河南省“十一五”期间种子改良工程和农业发展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实施将对调整农业种植业结构、扩大优质小麦种植面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重大意义,有助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河南省经过与各大科研机构和科研院校合作共同选育了很多优良品种。如:郑麦004、豫农949、豫农202、豫麦22等等。这些优良品种的选育更适合河南地区的气候、土壤及水质环境。小麦高效稳产,为河南省粮食产量的提升做了很大贡献。
二、小麦优质区种植
河南省是全国最大的小麦主产区,产量约占全国小麦总产量的1/4近8年来,全省小麦总产一直稳定在2000万吨以上。据资料显示,河南省优质小麦种植面积近年来迅速扩大的主要原因是,国家采取对优质专用小麦实行良种推广补贴,对推动优质小麦的发展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同时,1河南省下大气力推广一批新技术、新品种,实现了优质小麦优质又高产,提高了农民种粮效益。
1、河南省小麦种植划分为三大区域:
目前,其全省已基本形成了早、中、晚茬,强、中、弱筋搭配合理的优
质小麦品种结构和以豫北为优质强筋小麦、豫中为中筋小麦、豫南为弱筋小麦生产基地的区域布局。
据了解,根据有关专家在认真分析全省各地气候、土壤和生产条件、发展趋势和优质小麦品种品质表现的基础上,参照全国小麦品质区划方案,吸收近几年河南省在示范开发优质小麦实践中所取得的经验和教训,按照依靠科技进步、合理配置资源、优化品质结构、提高种植效益的原则,经过深入调研和充分论证后将河南省小麦种植划分为三大区域:
(1)豫北、豫西强筋麦区
其中豫北强筋麦区主要包括安阳、鹤壁、新乡、焦作、濮阳、济源6市43个县(市、区),常年麦播面积1400万亩左右,适宜发展优质强筋小麦,但黄河故道沙地宜发展中筋小麦。豫西丘陵旱地强筋麦区主要包括洛阳市、三门峡市全部及郑州、平顶山、许昌部分共31个县(市、区),常年麦播面积900万亩左右,适宜发展强筋小麦,但生产水平和商品率较低。
(2)豫中、豫东、豫南中筋和强筋麦区
该区主要包括开封、周口、商丘、漯河、驻马店5市全部和南阳、许昌、郑州、平顶山部分县(市、区),常年麦播面积4000万亩左右,占全省小麦总面积的55%,是我省中筋、强筋优质小麦混生区。其中黄河以南、沙河以北和南阳盆地中土壤质地偏黏、肥力较高、小麦生育后期降水偏少的地区适宜发展强筋小麦,其余大部分地区适宜发展优质中筋小麦。
(3)豫南沿淮弱筋和中筋麦区
该区主要包括信阳市全部和南阳市桐柏县等,常年麦播面积约500万亩
左右。其中该区沿淮沙壤土适宜发展优质弱筋小麦,肥力较高、土质较黏的地区适当发展中筋小麦。
2、提升品种,促进增收
由于小麦品质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因此各地在实施规划时应充分结合当地实际科学布局。同时还必须推广优质小麦综合栽培技术,在施肥、综合防治病虫害、推广新农药和生物农药等方面,根据强筋、中筋、弱筋小麦自身特点选用适用技术进行栽培管理。
一要扩大优质小麦的种植面积以及优质小麦的比例,确保小麦产出水平持续稳定增长。据专家测算,种植一亩优质小麦的净产值比普通小麦高约30元。根据河南省实际及未来市场对小麦需求状况的判断,发展优质专用小麦是必由之路。
二要降低小麦生产成本,提高小麦种植收益。要实行产业化经营、区域化布局和规模化生产,改善基础设施条件,节约物质费用尤其是直接生产费用支出和劳动消耗,降低小麦生产成本,促进农民增收。
三、小麦的生产加工
如何能提高小麦价值,如何能让农民的实惠,如何能从生产过剩的困境
中,寻找一条突围之路?面对这一难题,我想应该把河南建设成全国重要的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和加工基地作为一项战略举措,列为“十二五”期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举措之首。以提高小麦生产效益为目标,大力发展加小麦加工及深加工,这不仅有利于继续保持河南小麦在全国的优势地位,而且有利于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
为此,河南省委省政府和一些企业也做了相关方面的努力工作。
1、进一步增强面粉加工能力
不断增多以面粉为主体的初级加工企业数量,扩大加工规模,提高生产
能力。河南省粮食加工业已由单纯追求数量扩张转向重点加强大中型企业的技术改造,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改建、引进先进设备和工艺技术,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生产品种,提高产品品质,推动了产业结构升级和产品结构调整,增强了市场竞争能力。位于郑州的金象麦业集团,是河南最大的面粉加工企业之一,目前拥有意大利进口面粉生产线两条,日处理小麦620吨,所生产的“神象”牌面粉,已经行销河南和西南、西北等广大地区,其中70%销往省外,年实现销售收入2.9亿元。不仅延长了小麦加工链条,使小麦加工增值,而且通过产业化带动增加了农民收入。
2、增强食品生产优势,提高小麦产量
到2003年,全省食品加工已发展到24个行业、23个门类,主要分布在粮食、商业、轻工等部门及个体私人经营,形成了初具规模、比较完整的现代食品工业体系。国有及限额以上食品工业企业达1672家,固定资产净值208.70万元,从业3 6.65万人;实现销售收入568.24亿元,占全省工业销售收入总额的15.69%;完成工业增加值188.0 1亿元,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14.8%;实现利税68.37亿元,占全省工业利税总额的18.73%。以面制品为特色的食品加工,也逐步实现了粗粮细做和细粮精做,由简单的复制品、熟食品发展成为节令食品、快餐食品和速冻食品等,日趋精细化、品牌化。全省现有85个规模较大的食品加工企业,创出了13个名牌产品。味精、方便面、速冻食品年总产分别达30万吨、45万吨和60万吨,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为46%、25%、60%,均居全国首位。“白象”、“南街村”方便面,“科迪”、“三全”、“思念”水饺、汤圆等,成了叫得响的知名品牌,远销20多个省(区、市)。
3、提升粮食精深加工成效
目前,以粮食为原料的工业加工项目,如运用先进的小麦分离技术。提
取小麦蛋白生产谷朊粉,以小麦代替玉米生产味精,用小麦原料生产酒精、液体二氧化碳、车用乙醇(汽油)等项目进展顺利,科技含量较高的加工技
术和设备已得到陆续应用。不少地方相继新建和续建了一批高起点、高附加值、外向型的深加工和综合利用项目,研制开发出了一批附加值较大、科技含量较高的拳头、名牌产品,提高了我省粮食企业和产品的知名度。全省已有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粮食加工企业10多家,开发产品近百个品种。
河南省还重点围绕味精、淀粉、饲料、酒精、药品、环保产品等领域,大力开发研究生物技术、基因工程用于小麦做原料的替代工艺技术。据河南金星啤酒集团公司副总李京介绍,从1999年开始,公司在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下,进行用小麦淀粉质原料代替进口大麦芽生产啤酒的工艺改造,将小麦啤酒的保质期从3个月延长到6个月以上。公司利用这一技术开发生产的“金星小麦啤酒”,每吨原料成本可降低600元至800元,大大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为了加快陈粮的转化,今年上半年,河南南阳的天冠集团建成了一套大型变性燃料乙醇生产装置。这一装置将从小麦中提炼出来的乙醇与汽油混合调配,生产出一种清洁的汽车燃料——车用乙醇汽油。这一计划,将为大量积压在仓库里的过剩小麦、玉米开辟一个新的市场空间。目前,这一新型燃料已开始在郑州、洛阳、南阳等地的20多个加油站率先使用。据天冠集团总经理张晓阳介绍,生产一吨乙醇大概需要3吨粮食,这一年产20万吨乙醇的装置每年可转化小麦60万吨,相当于一个产粮大县两年的小麦产量。
一系列措施的实施,使河南省的小麦加工转化能力大大提高。全省已基
本实现了以小麦外销为主转变为以面粉外销为主。目前,河南省面粉加工、方便面、挂面、面制速冻食品等行业产量均居全国前列。以小麦加工转化为主的食品工业,年销售收入达485亿元,实现利税65.12亿元,均居工业各行业之首,已经成为全省工业经济的第一大支柱产业。
四、小麦产业的经营与管理
1、创新企业经营机制,大力发展小麦期货经营。
河南小麦经济是全国粮食经济的一部分,也是世界粮食经济的一部分。参与国际粮食经济竞争是河南省不能回避也无法回避的问题。河南省小麦应
对美、澳、加麦的冲击,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国内市场上与之抗衡,保持和扩大市场份额,最佳的切入点就是采取期货交易的形式。开展小麦期货交易,逐步健全市场机制是解决小麦流通问题的出路之一,引导种植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生产、经营、加工企业进行套期保值、规避现货风险。2003年3月28日,优质强筋小麦已在郑商所挂牌交易,政府有关部门要给予大力支持,引导粮食购销企业积极参与期货经营,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把河南小麦经济融入世界粮食经济之中。
2、创新粮食流通机制,组建跨省粮食公司。
粮食流通渠道不畅是发展小麦经济的重要障碍。河南省打破区域界限,组建跨省粮食公司,在产销区设立分支机构,变企业外部运作为企业内部运作,可以有效解决粮食流通渠道不畅的问题。同时,跨省粮食公司作为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载体,在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市场的新形势下,可发挥以下三个方面的主导作用:一是在粮食收购上起主导作用;二是在粮食价格上起引导作用;三是在供应市场上起稳定作用。这位河南小麦消化提供了良好的路子。
参考文献: 尹钧中国小麦产业化[M].金盾出版社.2010.7
丁华.河南小麦产业化开发模式与实现途径现象[J].河
南工业大学学报.2006(4)16-23
杨文钰.农业产业化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5.6
第四篇:休闲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 期末论文
题 目:天津市休闲渔业产品的创新
课程名称 休闲农业 任课教师
邵逸甫 学生姓名 学 号 0907074124 系 别
人文 专业班级
旅游管理一班 成绩评定 休闲农业期末论文
指导老师:邵逸甫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城市化速度的加快,旅游消费需求大幅提升,而休闲渔业作为休闲旅游的一种方式,逐渐被人们所接受。本文对我国现有休闲渔业产品进行系统分析,并与西方发达国家现有的休闲渔业产品做一比较分析研究,结合天津的基本情况,提出一些新的休闲渔业产品类型,并加以分析。
关键词:休闲旅游,休闲渔业,产品开发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城市人口越来越多。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渴望去亲近自然,体验农家生活,休闲农业正成为一种时尚,逐渐被人们所接受,而休闲渔业作为休闲农业的一种方式,也逐步发展起来。
近年来,我国休闲渔业发展势头强劲,在为渔民提供就业机会,为社会提供升级消费产品,增加渔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休闲渔业的发展已成为我国渔业发展中的一个新亮点。
而天津市位于沿海地带,水资源丰富,沿海地区结合捕捞、渔民减船转产转业和保护渔业资源的需要,发展具有海湾城市型特色的休闲渔业,建立集郊游、垂钓、鱼鲜品尝等于一体的休闲渔业景区,吸引了大批游客的光临和参与。1.天津市休闲渔业的发展状况
天津市近年来渔业资源严重匮乏,为保护渔业资源,限制海洋捕捞量,海洋捕捞量由2003年的4.1万吨下降到1.09万吨,连续7年负增长;水资源稀缺、水质污染严重、养殖面积增长空间受限,使水产养殖业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制约了天津市渔业经济增长,在这种情况下,作为调整渔业产业结构、转变渔业增长方式的战略选择,休闲渔业产业应运而生,并在天津市蓬勃兴起,形成了新的产业。
2009年天津市休闲渔业取得新进展,为了促进观赏鱼的发展,提升观赏渔业的发展水平,东丽区制定了扶持观赏鱼渔业发展暂行办法,该办法的出台,极大地调动农民养殖观赏鱼的积极性,观赏鱼年产5亿尾,同比增幅97.99%。产值达到1.4亿元,增加值达到6937万元,围绕京津两大城市的区域特点和在“三北”地区的地理优势,积极培育渔业新兴产业。在水产品经济价值增加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引导观赏、垂钓、休闲渔业发展,不断增加产品附加值。目前观赏鱼进出口已经在天津形成北方的交易中心,观赏鱼的规模养殖和经济效益日趋明显。全市各种不同规模和形式的垂钓园区,面积达到万亩以上。休闲渔业已成为渔业经济新的增长点。休闲渔业是实现天津市及滨海新区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渔业现代化、保证渔民增收、实现人和环境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2.国外休闲渔业的发展经验
20世纪60年代,体闲渔业诞生在拉美加勒比海地区。70-80年代,在一些社会经济和渔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如美国、加拿大、日本、欧洲以及台湾地区,体闲渔业开始盛行、发达。日前,体闲渔业在许多国家己成为一项重要的产业。
国外休闲渔业主要是以休闲垂钓为主,比如美国休闲渔业就只包括以娱乐或健身为目的渔业行为,含陆上或水上运动垂钓、休闲采集、家庭娱乐,以别于商业捕鱼行为,但并不包括渔村风情旅游的内容。虽说国外休闲渔业的产品比较单一,但由于其发展时间长,经验丰富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2.1制定合理的规划 休闲农业期末论文
指导老师:邵逸甫
国外的成功经验,特别是规划、组织、管理值得国内学习、借鉴。许多年来,我国不重视休闲渔业资源的管理,缺乏休闲渔业发展的规划,导致休闲渔业的发展滞后,商业的无序竞争,渔业资源的过度开发,都严重影响了我国休闲渔业的发展。
2.2重视渔业的养殖技术研究和新品种开发
目前渔业养殖还面临着许多问题,尤其是无法生产出品质良好,足以与野生品种竞争的鱼,以至于高档次的特型、特色、特体、特质的名优种类培育工作基木上没有进展,这些从另一个方而制约着我国休闲渔业的发展。因此,在鱼的养殖技术研究和新品种开发的问题上,还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2.3对休闲渔业的配套设备没的研究和开发
国外休闲渔业的发展带动了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休闲渔业者支持着渔具批发商、渔具店和运动器材店的发展,也能够提很多就业机会,而我国的渔具和配套设备几乎60%以上都靠进口。所以必须加强休闲渔业配套设施的研究和开发。3.天津市休闲渔业产品的创新
休闲渔业是根据市场需求,通过资源优化整合配置,将旅游业与渔业有机结合,实现一、二、三产业相互转化,创造出较高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实现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新型产业。根据天津市的休闲渔业发展状况,我们针对不同的市场设计了两种休闲渔业产品。3.1渔家乐
渔区民俗民风及生产显然与内陆不同,对游客有一定吸引力。为满足旅游者求异猎奇的心理,提高渔民的收人,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我策划了“吃住在渔家”渔家乐旅游项目,选择一批有闲置的空房且住宿条件比较好的渔户进行了软硬环境的改造和配套建设,把家庭住宅装修成旅店接待留宿的游客,使其符合“渔家乐”旅游项目接待游客的要求,并对参与“渔家乐”旅游项目渔户的安全、卫生、治安、环境、价格、经营等进行了规范,为游客提供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服务。渔家乐旅游项目主要内容包括:(1)做一天渔民活动,亲身体验渔猎情趣,白天随渔船出海,在渔民的指导下,布网、下笼、钓鱼,享受自己动手的欢乐,海上用船、渔具等由房东提供;(2)住在渔家,安排住在设施简单但干净整洁的海边渔家,有单人床、双人床,配套设施有公共 淋浴和冲水厕所等;(3)吃在渔家,没有固定的菜单,菜品也依据客人的喜好而定,主要是海鲜,包括鱼类、虾蟹类、贝类、肉类、蔬菜类等,独具渔民特色,房东还提供鱼浆、虾酱等特色海味,有兴趣的客人还可以与房东喝上两盅。(4)乐在渔家、饭后茶余,游客可以看电视,唱卡拉OK,与房东天南海北的聊天,也可以走访渔区的任何一家渔民,可以在街头散步,可以到沙滩的海滨拾贝等。渔家乐 项目,与渔民同住同乐,并参与渔业生产活动,游客充分体验沿海风情、风光和渔民生活,这种全新的体验,加上阳光、海水、沙滩的自然背景,对久居大都市的人们,对与渔区生活有着截然不同生活方式的旅游者来说,有着巨大的诱惑力和吸引力。
适合人群:主要针对天津、北京的青年、中年人群,这些人长期居住在城市,对渔区的民俗和生活方式有一定的好奇,而这个项目能满足他们的猎奇心理。出海捕鱼是个充分参与的项目,这对于充满活力的青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在渔家吃住,和房东天南海北的聊天,这对于想要亲近自然,放松心情的中年人群有很大的吸引力。
推广地点:针对青年人群爱上网的特点,我们可以在比较火的人人、微博等休闲农业期末论文
指导老师:邵逸甫
社交网站以日志、照片等方式进行推广,这样可降低推广成本。对于中年人群,我们可以在写字楼、居民区进行宣传,同时也要和旅行社进行沟通,在旅行社对目标客户群进行宣传。3.2我的鱼塘
天津近海渔业养殖业发达,分布着大量的网箱,网箱养殖业形成的海上渔排成为一条独特的风景线。我们可以以这些网箱为基础开展观光,垂钓,养殖等多种活动。我的鱼塘项目主要活动有:(1)把网箱租给游客,按照游客的要求来引进些特色的鱼、虾、贝类等,游客根据自己的时间来安排自己养殖和委托渔民来养殖。(2)游客可在自己的养殖区内或公共垂钓区内进行垂钓和捕捞,捕捞后即可现场烹制,体验鲜活海产品的味道;也可带回家进行加工。(3)在网箱养殖区内合理规划,设立快艇等交通工具,和饭店、商定等旅游设施,来满足游客的各种需要。(4)还可以在网箱养殖区内开展一些能够让游客充分参与的娱乐活动,比如垂钓大赛、鱼种的辨别、养殖大赛等,不仅丰富了游客的活动内容,还能够增加游客的海产品知识。我的鱼塘项目,游客既能钓鱼休闲,观赏海景及各种形状奇特的海洋生物,又能饱尝鲜活海产品美味佳肴、购买海货,使之成为一个海上乐园。
适合人群:我的鱼塘项目主要针对青少年市场,它是一个能够使游客充分参与的项目,能够满足青少年爱体验,爱玩的特点。其中养殖这个活动是网上流行的农场游戏的现实版,对于常玩农场游戏的青少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推广地点:和上一个项目一样这个项目也可在网上进行推广,以节省成本。另外还需要在学校(主要以大学为主)进行宣传,大学生时间充裕,这个项目花费也不多,具有很强的参与性,很符合大学生的特点。还有就是在旅行社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 孙吉亭,R.J.Morrison,R.J.West从世界休闲渔业出现的问题看中国休闲渔业的发展 中国渔业经济2005年01期
【2】 刘雅丹 澳大利亚休闲渔业概况及其发展策略研究中国水产2006年03期 【3】 陈思行 美国休闲渔业现状 北京水产 2005年01期
【4】 柴寿升 张佳佳 美、日体闲渔业的发展模式对我国休闲渔业发展的启示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2007年01期
【5】 天津市水产学会 天津市二〇〇九年渔业经济形势分析 【6】 傅志茹,宋香荣,闹峥,孙文敏,张毅,王素花 发展天津特色休闲渔业 中国渔业经济 2009年03期
【7】 穆晓 国外休闲渔业发展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中国经贸导刊2010年第20期
休闲农业期末论文
指导老师:邵逸甫
第五篇:农业推广论文
毕 业 论 文
论文题目:改进工作方法,扩大税收的建议 姓 名: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 业:农村行政管理 学 校: 涞源电大
毕 业 论 文
论文题目:改进工作方法,扩大税收的建议 姓 名: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 业:农村行政管理 学 校: 涞源电大
《农业推广》论文
论文题目:论农村专业化合作组织的形成与发展 姓 名: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 业:农村行政管理 学 校: 涞源电大
论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的形成与发展
本文结合农业产业组织创新实际调查资料,就农业产业组织与农民增收效应的相关关系作一探析,在此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内容提要]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农业市场竞争已由国内竞争转向国际国内双向竞争。因此,如何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是21世纪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农业产业组织创新是一次农业经营方式的变革,它是实现农业增长方式转变进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加快农业产业组织创新,对于推进农业生产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农民增收效应关系分析、农业产业组织创新、农民增收的政策与建议
一、农业产业组织创新与农民增收效应关系分析
农业产业组织创新是农村改革深化和农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到2008年,全国共有各类农业产业化创新组织7.56万个,带动农户7900万户,占全国农村总户数的35%。从河北省农业产业组织创新实践看,目前全省85%以上国有、集体性质的龙头企业进行了公司制、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改造,有5家龙头企业在国内外上市。农业产业组织创新经过90年代起步发展,21世纪以来的提高,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农业产业组织创新,将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降低了交易成本,对农民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走向共同富裕起了重要作用。具体表现为:
(一).农业产业组织创新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结构增值效应 农业产业组织创新推动了河北省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促进了高效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目标的实现。
(二).农业产业组织创新培育了龙头企业、科技企业,推动了合作社、农技协会、民办科研机构等中介组织的发展。
(三)农业产业组织创新,使农民成为懂技术、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提高农民素质,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本。
(四).农业产业组织创新有利于科学技术的采用,提高技术转化效率和转化能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科技效应。
二、农业产业组织创新现存问题与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
农业产业组织创新是农业产业的不断分化和升级递进的过程,实质是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例如“龙头企业+农户”组织模式,以龙头企业外连国内外市场,内连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户,农户作为龙头企业的生产车间。从总体上看,农业产业组织创新仍处于低层次、低水平的发展阶段,还存在许多问题。具体表现为:
(一).农业产业组织化程度低,尚未达到最佳有效规模
农业产业组织创新的龙头企业、科技企业以及专业合作社、农协等中介组织普遍存在规模较小、技术力量薄弱和资金短缺、实力不强等问题,导致抗风险能力差、科技创新开发能力低,难以取得最佳规模效益。
(二).农业产业组织中各行为主体间组织关联度低,合同不规范,利益关系不协调,导致履约成本高。
(三).农业产业组织所转化的技术低水平、低层次性和地域间的同构性
1.从目前农业产业组织实践看,所转化技术多属于常规技术,现代生物技术所占比重很小。
2.从农业产业组织的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构成看,多集中于产前的良种、化肥、农药、农机等物化性技术的提供和应用,而对产中的技术指导,如高产栽培、合理配方施肥、生物综合防治等软技术服务重视不够,导致技术效率低下;从产后技术来看,绝大多数龙头企业只对农产品加工、贮运、保鲜技术较为重视,而对产品营销特别是绿色包装、品牌意识重视程度不够。
3.地域间同构性。从而导致一方面技术资源过度竞争;另一方面农产品低水平、低档次的结构性过剩,导致“合成谬误”现象。比如大棚“大路”品种蔬菜价格不断下跌就是最好例证。
(四).农业产业组织创新所需的相关政策、法律、金融、信货、信息、税收等支持系统不健全,制约了农业产业组织创新发展和农民增收。
三、加快农业产业组织创新,实现农民增收的政策与建议
(一).农业产业组织创新应坚持的原则
目前,世界发达国家农业已形成完整而富有竞争力的产业化体系。借鉴发达国家农业产业组织创新发展经验,结合中国实际,在农业产业组织创新发展过程中应坚持以下原则:
1.坚持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原则。家庭承包经营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和制度基础,最适合农业生产的特点,可以容纳多层次的生产力,必须长期坚持,以有效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2.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和等价交换的原则。在发展农业产业组织创新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实现农业产业组织创新过程中各方利益的持久化与最大化。
3.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循序渐进的原则。由于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异性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层次性,决定了农业产业组织创新模式、标准、路径的多样性。
(二).加快农业产业组织创新,实现农民增收的对策
1.建立和完善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产业组织创新的关键环节,应集中力量培育和发展一批能够拉动农业产业升级、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进一步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现代营销业,促进农产品加工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2.培育农业产业组织企业家。企业家是发展农业产业体系的灵魂和骨干。只有有了企业家,才有优势企业;只有有了企业家群体,才有企业之间的分工与协作,最终形成优势产业和区域分工;只有有了企业家阶层,才能形成行业协会等非政府组织,加强行业监管与自律,进而实现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3.完善合同,促进合约制度的形成。农民对种养基地的建立、生产设备及其维护、专门技能培训等进行投资,从而提高企业与农民双方违约的“威胁”度,增强双方相互之间的依赖性和契约安排的稳定性。
4.加快科技进步,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科技进步既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又是推动农业产业组织创新上水平、上档次的强大动力。为此:(1)加大龙头企业的技术改造力度,提高其创新开发能力,提高产品质量,推行ISO9000系列质量认证体系,实行全面质量管理,领取国际产品销售“通行证”;(2)加快农业科研、教学体制改革,实现产、学、研有机结合,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以多种形式与农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联合开发创新、应用新技术新产品;(3)培植农户吸纳新技术的内在动力机制,建立一种既有动力又有压力的农户采用新技术的机制;(4)在稳定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同时,在有条件的地区,大力扶持和发展集约经营和适度规模经营,使农业高新技术特别是农业机械等新技术的应用达到规模“起始点”;(5)加强农民的技术培训、职业教育和绿色证书资格培训等,注重人力资本的投资,提高农民素质。
5.继续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增加农民收入。主要包括:(1)调整品种和品质结构。(2)调整农业内部结构。(3)调整农村产业结构。(4)优化产业布局,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逐步形成一大批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专业村、专业乡镇和专业县区,促进农业产业组织创新集群化发展。
综合以上所述,中国有着以农为本的民本思想,如何使数亿农民能够安定有序地从事农业生产、落实相关惠民政策是每一届政府的头等大事,在新形势下,发展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健全组织管理建设,为农民进入市场提供长效有序的体制规范无疑是极其有效的一个重要途径,相信随着我们的广大农民在实践中的积极摸索与创新,更多的利于解决三农问题、头促进农民增收的模式贝提出、试点、推广、创新,并真正寻找到一条适应中国农村实际的道路,我国农民的明天将越来越美好。
参考文献:.1.《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中国农业信息网
3.农业部关于支持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意见 农民日报 4.《我国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创新思路和模式选择》
农村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