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解读[范文大全]
编辑:平静如水 识别码:21-1123460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8-31 00:41:52 来源:网络

第一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解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解读

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基本情况

(1)会议基本情况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2_年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召开。

出席这次全会的有,中央委员204人、候补中央委员169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列席了会议。党的十八大代表中部分基层同志和专家学者也列席了会议。

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作了重要讲话。

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习近平就《决定(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全会充分肯定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一致认为,面对十分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中央政治局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一中、二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着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沉着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扎实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推动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实现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第一年的良好开局。

全会高度评价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5年来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研究了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认为改革开放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

全会号召,全党同志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锐意进取,攻坚克难,谱写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历史新篇章,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2)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为什么要确立“全面深化改革”为主题?

回顾改革开放35年历程,“三中全会”是观察中国“后30年”(指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的年代)伟大变革的一扇窗口,是串起“改革开放”伟大时代的一条主线。历届党的三中全会都承担着促进经济发展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使命,一些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决策,多是在三中全会上作出的。可以说,35年来7个三中全会的中心议题与关键词的变化,折射出党对于中国经济现代化、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国发展模式的认识在不断发展,不断深入,不断成熟。

换句话说,三中全会已成为“改革”的代名词,是观察中国“后30年”变革的历史线索。1978年以来,中国共产党一共召开过的7次三中全会,“深化改革”始终是贯穿其中的不变主题。这7次三中全会,有5次议题直接是与深化改革相关,2次则和农村改革与发展相关。

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12),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这是一次伟大的转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唤醒了古老的中国,推开了中国走向改革开放的大门。

十二届三中全会(1984.10),这次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确认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十三届三中全会(1988.9),决定对经济环境经济秩序进行治理整顿。

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11),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起基本框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步入新阶段,一场波澜壮阔的制度变革由此开启。

十五届三中全会(1998.10),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于开创我国农村和农村工作新局面具有重大意义。

十六届三中全会(202_.10),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这是改革目标的又一次部署,是改革之路的再一次出发。

十七届三中全会(202_.10),再次通过有关农村改革的决定,为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奠定了重要基石。

中央做出整体性改革的决定共有三次,第一次是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第二次是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第三次是202_年十六届三中全会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尤为引人注目的4次关系整个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全会分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二届三中全会、十四届三中全会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它们都具有纲领性意义和时代性色彩,分别标志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四个阶段,即改革的启动阶段、改革的展开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阶段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84年前的农村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十二届三中全会后,改革进入第二阶段,由农村转入城市,围绕搞活企业为中心,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也是经济体制的重大突破。随着邓小平的1992年南方谈话,改革进入第三阶段,在城市开始了全面的市场经济改革。从这个阶段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问题,改革越来越复杂。进入202_年,改革进入第四个阶段,局面更加复杂了,改革遇到强大阻力。202_年10月召开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已由“建立”改成“完善”。

当前,我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各种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内外环境正发生着深刻而复杂的变化,改革的难度、风险日趋加大。转型与改革交织融合,经济转型、社会转型、政府转型都直接依赖于重大改革的突破。改革面临的利益矛盾更为突出,未来能否在调整利益关系、解决利益失衡上取得重要进展,将牵动和影响发展稳定大局。“十八大已经破了题,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现在到了为全面深化改革做出全面部署的历史节点。”现在到了改革的第五个阶段,而且迫在眉睫。时代的课题,摆在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前: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要求全面深化改革;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全面深化改革;

——解决中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要求全面深化改革;

——顺应时代潮流,满足人民期待,保持党和国家生机活力,要求全面深化改革……

202_年4月,新一届国家机构换届选举刚刚完成,中共中央政治局从历史经验和现实需要的高度,经过深入思考和研究、广发嘛听取党内外各方面意见,作出了一项意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决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重点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问题并作出决定。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主题与前七次三中全会的主题有什么区别?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共有七次三中全会,七次中五次谈改革,两次谈农村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主题特别鲜明,即全面深化改革。说得简单一点就是六个改革:第一个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第二个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第三个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第四个是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第五个个是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第六个是党建方面的改革。

(3)为什么要全面深化改革?

第一,党的十八大统一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强调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从历史经验和现实需要来看,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要完成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两个百年目标”和工作部署,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今天,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7年,距离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也大致还有35年,时不我待!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第二,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以来,已经35个年头了。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能发生如此深刻的变化,我国能在国际社会赢得举足轻重的地位,靠的就是坚持不懈推进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第三,当前,国内外环境都在发生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国际体系酝酿深刻变革,综合国力竞争空前激烈。重要战略机遇稍纵即逝,机遇和挑战并存。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产生了,其复杂性、艰巨性、敏感性前所未有,我国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比如: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困难,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突出,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等等。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深化改革。

第四,改革开放以来历次三中全会都研究讨论深化改革问题,都是在释放一个重要信号,就是我们党将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坚定不移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说到底,就是要回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全面深化改革为主要议题,是我们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新形势下坚定不移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大旗的重要宣示和重要体现。

(4)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是在我国改革开放新的重要关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专题部署,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旗帜,通过改革开放破解发展难题,持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勇气和责任担当,对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具有里程碑意义。全会顺应发展大势和人民期待,着力健全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全会提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定了“五位一体”改革新举措,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对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长远历史意义。

二、《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纲领性文件

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刻剖析了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未来方向,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合理布局了深化改革的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和时间表、路线图,汇集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形成了改革理论和政策的一系列重大突破,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

(一)《决定》的框架结构:全会决定以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为提领,共二万多字,16个部分,分三大板块。第一部分是总论,主要阐述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总体思路。第二至第十五部分是分论,主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防和军队6个方面,具体部署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第十六部分讲组织领导,主要阐述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

(二)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指导思想、总目标、主线、重点、必须坚持的重要经验、愿景

(1)重大意义和指导思想: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五年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锐意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不断扩大开放,决心之大、变革之深、影响之广前所未有,成就举世瞩目。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3个解放”:即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

这“3个解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前景。

第一,进一步解放思想要求我们充分认清楚封闭僵化老路和改旗易帜邪路的危害,认清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新路的重要意义;要求我们不断破除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认识上的一些片面认识,更加科学有效地构建起“三位一体”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第二,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要求我们继续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使国有经济更好地造福于人民;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把民间的创造力更加充分地调动起来。

第三,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要求我们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创新社会治理,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要求我们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2)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改革的6条主线,即“6个紧紧围绕”:一是经济方面: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二是政治方面: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三是文化方面: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四是社会方面: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五是生态方面: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六是党建方面: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4)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是经济体制改革,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5)必须坚持的重要经验: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经验,改革必须长期做到“4个坚持”:一是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二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总结国内成功做法,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三是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四是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

(6)改革愿景:到202_年,要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7)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和重要举措(15项具体改革)

1、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全会提出,要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2、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全会提出,要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3、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全会提出,要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优化政府组织结构。

4、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全会提出,要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5、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全会提出,一是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二是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三是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四是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

6、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全会提出,要放宽投资准入;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扩大内陆沿边开放。

7、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

全会提出,要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发展基层民主。

8、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全会提出,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

9、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全会提出,要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

10、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

全会提出,要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

11、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

全会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12、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全会提出,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国家安全委员会主要职责是制定和实施国家安全战略,推进国家安全法治建设,制定国家安全工作方针政策,研究解决国家安全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13、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全会提出,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14、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

全会提出,要深化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推进军队政策制度调整改革;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15、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

全会提出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统一部署全国性重大改革,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协调各方力量形成推进改革合力,加强督促检查,推动全面落实改革目标任务。各级党委要切实履行对改革的领导责任。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鼓励地方、基层和群众大胆探索,加强重大改革试点工作,及时总结经验,宽容改革失误,加强宣传和舆论引导,为全面深化改革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亮点和新提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握时代、实践和人民的新要求,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战略部署,在理论上有一系列重大创新,在政策上有一系列重大突破,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改革开放旗帜的高度自觉。《决定》中的亮点和新提法主要如下:

亮点一:改革力度前所未有。《决定》涵盖15个领域、60个具体任务,句句是改革,字字有力度。

一是主题全面。这次会议确定的主题是全面深化改革,这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前6次三中全会有所不同。尽管前6次会议也都与改革有关,但主题仅是某一方面改革。这次则包括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国防和军队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之所以确定这样的主题,一方面是为了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相适应,另一方面也是实践需要,当改革进入攻坚期、深水区,只有坚持全面改革,才能继续深化改革。

二是主线清晰。《决定》提出“6个紧紧围绕”,分别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建这6个领域的改革主线,反映各个领域改革的基本理念。

三是重点明确。《决定》的定位是全面深化改革。与此同时,坚持问题导向原则,把经济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发挥其对其他领域改革的“火车头”牵引作用。15个改革任务中,6个是经济,生态文明体制也与经济密切相关。经济占了所有改革任务近一半。

四是力度空前。《决定》2万字左右,涵盖15个领域、60个具体任务,“改革”二字被提及59次,可以说,句句是改革,字字有力度。每一句话的内涵十分丰富,落实下去都会使该领域的体制机制发生重大变化。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改革决心和勇气,体现了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有胆有识、敢于碰硬、勇于担当的气魄。五是行动扎实。这次《决定》的落实是有保证的,体现在:组织落实,明确提出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时间落实,鲜明提出到202_年完成《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改革进程是可检查、可评估的。这体现了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抓工作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

亮点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治理主体多元,方式法治化,不再是简单命令式、完全行政化的管理。

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个崭新的概念和提法。

过去我们讲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和人民的关系,最早是国家统治,后来讲国家管理,现在我们又确立了国家治理。治理是一个新的词汇,它强调多主体,大家都是主体。国家管理者是主体,人民也是主体,还有各组织、各单位,都是参加管理的主体之一,所以这是从过去的一个主体变为多个主体。治理现代化就是要更加科学、更加民主,同时也要更加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这二者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治理体系搭建好了,治理能力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了,治理体系才能充分发挥效能。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作为总目标、总抓手,才能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这个新提法丰富了我国现代化的内涵。过去我们说,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分别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角度提出的。而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是从制度层面提出的现代化目标。这样,发展的目标与制度的目标就衔接起来了。这个新目标有几层理解:

第一,内涵是全面的,是整个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的治理体制;

第二,制度是成熟的,国家治理水平是检验社会制度是否完善、定型的重要标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改革要形成相对稳定成熟的制度体制,而不是缺乏定势、变来变去的体制机制;

第三,主体是多元的,治理与管理的区别就在于治理是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党、人大、政府、政协等多元主体一起进行国家治理,而不是仅仅依靠一种力量,因而也是民主的一种表现,这次提出的协商民主就是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的重要一环;

第四,方式是法治的,依法治国,依法治理,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治理方式是法治化的,而不再是简单命令式、完全行政化的管理。

亮点三: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市场的作用从“基础”变为“决定”。

“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是经济体制改革”: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这一鲜明思路,体现了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也契合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

市场的作用从“基础”变为“决定”,2个字的改变,意义十分重大,是《决定》的最大亮点和重大理论创新。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涵“质”的提升,是思想解放的重大突破,也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引领其他领域改革的基本方针。

1、历程: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党的十五大提出“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七大提出“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八大提出“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可以看出,我们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中央认为对这个问题从理论上作出新的表述条件已经成熟,应该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修改为“决定性作用”。

2、要求:(1)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2)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仍然要坚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挥党和政府的积极作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不是起全部作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发挥市场作用,也要发挥政府作用,但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职能是不同的。全会决定对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全会决定对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优化政府组织结构进行了部署,强调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3、意义:第一,作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定位,有利于在全党全社会树立关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正确观念,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有利于抑制消极腐败现象。

第二,这一论断抓住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特征。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市场配置资源最有效率,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样需要遵循。“决定”2个字的改动,抓住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最深层次的问题。“决定性”的意思是,其他力量可以影响和引导资源配置,但决定者不是别的,只有市场。

第三,这一论断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主线和路线图。对改革的突破口、重点等有很多讨论,有的认为是财税体制,有的认为是金融体制,有的认为是土地制度等。这些改革无疑都是重要的,但是,如果我们在理论上停留在原来的认识水平上,据此设计出各领域的经济体制也不可能有质的变化。提出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就是改革的突破口和路线图,基本经济制度、市场体系、政府职能和宏观调控、财税金融、土地制度、生态文明等方面的改革,都要以此为标尺,需要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也有了原则和检验尺度。

第四,这一论断抓住了我国现实经济问题的根本。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但在很多方面还不完善,核心问题是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过多,不合理的干预太多。既然我们要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又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主要内涵、一般规律,就要解放思想,破除理论障碍,在理论上承认这一规律,在实践上遵循这一规律。

亮点四:清晰界定政府职能和作用。5项职能是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保护环境。

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改为决定性作用,绝不是否定或弱化政府作用。在现代经济中,市场和政府的作用同样重要。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没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不行,没有政府的作用也不行。但是,要认识到市场作用与政府作用内涵的不同。就资源配置而言,政府是引导和影响资源配置,而不是直接配置资源。

只有界定好政府的职能和作用,政府不越位,才能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才能解决目前政府职能越位、缺位和不到位并存的问题。在坚定推进市场化改革解决政府“越位”问题的同时,要解决好政府的“缺位”问题。在简政放权、减少对微观经济的直接干预的同时,要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好市场秩序;要增强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务职能,大力发展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决定》清晰界定了政府职能和作用,可以概括为5项职能,即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保护环境。

亮点五: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功能定位上,明确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在产权保护上,明确提出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

在政策待遇上,强调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鼓励有条件的私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将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一是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过去也讲过“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从来没有与公有制经济放在一起讲,而这次放在一起,十分鲜明,没有老大、老二之分了。由此体现了我们前面所讲的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因为市场机制是讲公平的,在市场中各个主体的竞争是公平状态,而不能有政策上的歧视。

二是在保护产权、使用生产要素、参与市场竞争、法律保护、市场监管、依法监管等各方面,强调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公平、公正、统一等关键词。

三是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这不是新概念,但有新的内涵和定位。今后,既要发展国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也要鼓励发展非公有制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

《决定》中的新提法、新表述:

《决定》中有许多新提法、新表述,如“亮点”中所说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新表述。此外,新提法还有以下几点:

新提法之一: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 过去我们讲摸着石头过河,现在的改革既要摸着石头过河,又要搞顶层设计。顶层设计就是要统筹规划、通盘考虑,加强各方面的协调。改革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当改革打响攻坚战,迫切需要把顶层设计和基层创新结合起来,在摸石过河中把握规律,在统筹规划中推进改革。强调顶层设计,是改革的大局观。尊重基层首创,是改革的群众观。“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十八大以来,上与下的呼应,最大程度聚合着改革正能量,激发了中央和地方、政府和社会的积极性创造性。改革进入深水区,矛盾盘根错节,要解决复杂问题,需要协调推进,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恰逢其时。

新提法之二: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

改革税制,营改增的全面推进已开启了中国新一轮财税改革,下一步税制改革还应包括优化政府收入结构与税制结构、完成增值税改革、改革个人所得税、改革和强化房地产税等多个方面。稳定税负指的是稳定宏观税负,由于经济总量的增加,要稳定宏观税负就需要继续进行结构性减税,两者是齐头并进的。

在完善事权的基础上强调中央与地方支出责任相适应,形成了财税体制非常重要的一块。此处的改革必须和政府职能转变改革相配套,事权的重新划分不仅包括一部分上收中央,一部分划归地方,还将有一部分交给社会中介组织。我们不能重复过去“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简单二元管理法,要纳入更复杂的规则,也要相配套。

新提法之三:改革税制、稳定税负。

营改增的全面推进已开启了中国新一轮财税改革,下一步税制改革还应包括优化政府收入结构与税制结构、完成增值税改革、改革个人所得税、改革和强化房地产税等多个方面。稳定税负指的是稳定宏观税负,由于经济总量的增加,要稳定宏观税负就需要继续进行结构性减税,两者是齐头并进的。

新提法之四: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在完善事权的基础上强调中央与地方支出责任相适应,形成了财税体制非常重要的一块。此处的改革必须和政府职能转变改革相配套,事权的重新划分不仅包括一部分上收中央,一部分划归地方,还将有一部分交给社会中介组织。我们不能重复过去“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简单二元管理法,要纳入更复杂的规则,也要相配套。

新提法之五: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

让农民拥有更多的财产权,保障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积极发展农民股份合作,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选择若干试点,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探索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渠道。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公开、公正、规范运行。

新提法之六: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可持续是首次放在“社会保障制度”之前,不仅仅只是社会保障基金的可持续性,还包括了公平以及保障资金效率的可持续性。

新提法之七: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司法改革是这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之一。全会决定提出了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新举措,包括改革司法管理体制,推动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探索建立与行政区划适当分离的司法管辖制度;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主审法官、合议庭办案责任制,让审判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严格规范减刑、假释、保外就医程序;健全错案防止、纠正、责任追究机制,严格实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废止劳动教养制度,完善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惩治和矫正法律,等等。这些改革举措,对确保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健全权责明晰的司法权力运行机制、提高司法透明度和公信力、更好保障人权都具有重要意义。

新提法之八: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在国家层面建立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的统一领导、军地协调、需求对接、资源共享机制。健全国防工业体系,完善国防科技协同创新体制,改革国防科研生产管理和武器装备采购体制机制,引导优势民营企业进入军品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改革完善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的政策制度。拓展军队保障社会化领域。深化国防教育改革。健全国防动员体制机制,完善平时征用和战时动员法规制度。深化民兵预备役体制改革。调整理顺边海空防管理体制机制。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十大看点:

1、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

3、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

4、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

5、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要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6、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

7、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

8、创新化解社会矛盾体制——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9、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10、深化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要深化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推进军队政策制度调整改革,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第二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解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解读

一、从三个维度把握“全面深化改革”这一主题

第一、全面认识“全面深化改革”首先要求我们从现实的需要上认识到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第二、全面认识“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我们从战略的高度上认识到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第三、全面认识“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我们从发展的路径上认清全面深化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二、从六个“进一步”和六个“紧紧围绕”把脉改革新方向

三、《决定》对教育科技领域深化改革的阐述

(一)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四、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新提法新亮点

(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的是制度的现代化。这是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第一次设立的宏大目标。

(二)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

(三)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

(四)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

(五)全会特别强调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而此前的表述,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两字之差,区分出来的是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新定位。

(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全会提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

(七)全会提出了“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方向。

(八)创新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九)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全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第三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解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解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于202_年11月9日到11月12日,共4天。是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的简称,此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是对三中全会的精神解读:

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主题是“全面深化改革”,这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前6次三中全会有所不同。尽管前6次会议也都与改革有关,但主题仅是某一方面改革。这次则包括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国防和军队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等等。之所以确定这样的主题,一方面是为了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相适应,另一方面也是实践需要,当前改革进入攻坚期、深水区,只有坚持全面改革,才能继续深化改革。

如何把握“全面深化改革”?

第一,全面认识“全面深化改革”首先要求我们从现实的需要上认识到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经过35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已然成为“世界引擎”。但是,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已在降低,在经济方面迫切需要增强发展后劲;在政治方面迫切需要推动体制创新;在社会管理方面迫切需要化解突出矛盾;在文化发展方面迫切需要激发创新活力„改革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全面深化改革既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也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让群众过上更好的生活,必须依靠全面深化改革。

第二,全面认识“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我们从战略的高度上认识到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改革就是体制变革、结构变动、利益调整的过程,有时难免“伤筋动骨”。在过去35年的改革实践中,我们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基础上积累了丰富的改革经验。但是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从全球视野、全国大局的角度对改革的各种要素进行统筹考虑,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全面系统而又积极稳妥地推进各领域的改革。

第三,全面认识“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我们从发展的路径上认清全面深化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关键是要进一步形成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进一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进一步提高政府效率和效能,进一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

另外,全会还表明了我们社会要从六个“进一步”和六个“紧紧围绕”把脉改革新方向。

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在六个“进一步”:进一步形成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进一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进一步提高政府效率和效能,进一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

全会还提出六个“紧紧围绕”:一是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二是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三是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四是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五是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六是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这六个“紧紧围绕”强调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就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思路,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

最后,解析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新提法新亮点:

(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的是制度的现代化。

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二)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

(三)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

(四)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全会指出,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

(五)全会特别强调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而此前的表述,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两字之差,区分出来的是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新定位。

(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全会提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

(七)全会提出了“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方向。全会提出,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八)创新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九)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全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第四篇: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解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解读

下面从四个方面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点进行简要的解读。

一、从三个维度把握“全面深化改革”这一主题

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主题是“全面深化改革”,这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前6次三中全会有所不同。尽管前6次会议也都与改革有关,但主题仅是某一方面改革。这次则包括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国防和军队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等等。之所以确定这样的主题,一方面是为了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相适应,另一方面也是实践需要,当前改革进入攻坚期、深水区,只有坚持全面改革,才能继续深化改革。

《决定》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汇集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反映了社会呼声、社会诉求、社会期盼,凝聚了全党全社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共识和行动智慧。《决定》又不仅仅是一份蓝图。它详细合理地布局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和时间表、路线图。《决定》明确了一系列的战略任务,更注重在落实方面下工夫,确保改革的可操作性。

第一,全面认识“全面深化改革”首先要求我们从现实的需要上认识到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经过35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已然成为“世界引擎”。但是,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已在降低,传统的发展方式已经不可持续。在经济方面迫切需要增强发展后劲;在政治方面迫切需要推动体制创新;在社会管理方面迫切需要化解突出矛盾;在文化发展方面迫切需要激发创新活力;在生态环境方面迫切需要健全法律保障„„这一切对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更加紧迫的要求。

同时,我们所面临的国际形势也更加复杂,新技术革命不断兴起,我国经济发展还面临着后起国家追赶和发达国家的经济、科技优势“两面夹击”的压力。

改革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全面深化改革既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也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让群众过上更好的生活,必须依靠全面深化改革。

第二,全面认识“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我们从战略的高度上认识到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改革就是体制变革、结构变动、利益调整的过程,有时难免“伤筋动骨”。尤其是当前我国改革进入了深水区和攻坚期,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矛盾更多、困难更大,牵一发而动全身。

在过去35年的改革实践中,我们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基础上积累了丰富的改革经验。但是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从全球视野、全国大局的角度对改革的各种要素进行统筹考虑,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全面系统而又积极稳妥地推进各领域的改革。

第三,全面认识“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我们从发展的路径上认清全面深化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关键是要进一步形成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进一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进一步提高政府效率和效能,进一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为此,《决定》从15个领域部署了60项具体的改革任务,这就是对我国改革的整体思路、基本方向、关键领域、重点任务、先后顺序的进一步明确。

全面深化改革不是一哄而上,而是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通过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由重点领域改革的“一子落”,激发改革棋局的“全盘活”。

同时,我们还要看到,距离十八大提出的“到202_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这一战略目标满打满算还有七年多,《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和阶段目标不能够无限期拉长。所以《决定》明确提出,“到202_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二、从六个“进一步”和六个“紧紧围绕”把脉改革新方向 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在六个“进一步”:进一步形成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进一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进一步提高政府效率和效能,进一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

全会还提出六个“紧紧围绕”:一是经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二是政治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三是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四是社会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五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六是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这六个“紧紧围绕”为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在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的改革指明了方向。实际上,这六个“紧紧围绕”和强调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就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思路,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确定这样的总体思路和路线图,一方面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内容,突出体现了改革的全面性;另一方面明确了改革的重点和主轴,使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优先顺序、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一目了然,有利于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相促进。

三、《决定》对教育科技领域深化改革的阐述

(一)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破解择校难题,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推进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改革发展。

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分类招考或注册入学。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拓宽终身学习通道。

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强化国家教育督导,委托社会组织开展教育评估监测。健全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建立健全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体制机制,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大型企业创新骨干作用,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推进应用型技术研发机构市场化、企业化改革,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健全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探索建立知识产权法院。打破行政主导和部门分割,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技术创新项目和经费分配、评价成果的机制。发展技术市场,健全技术转移机制,改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条件,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创新商业模式,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

整合科技规划和资源,完善政府对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的支持机制。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依照规定应该开放的一律对社会开放。建立创新调查制度和创新报告制度,构建公开透明的国家科研资源管理和项目评价机制。改革院士遴选和管理体制,优化学科布局,提高中青年人才比例,实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四、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新提法新亮点

(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的是制度的现代化。这是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第一次设立的宏大目标。

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二)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

(三)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

(四)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全会指出,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

全会强调,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必须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最大限度集中全党全社会智慧,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五)全会特别强调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而此前的表述,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两字之差,区分出来的是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新定位。

全会指出,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全会提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

(七)全会提出了“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方向。全会提出,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八)创新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九)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全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十八届四中全会主要内容

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这个总目标,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全会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

全会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十八届四中全会主要内容】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十八届四中全会主要内容。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立法项目征集和论证制度,健全立法机关主导、社会各方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和方式,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

全会提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

全会提出,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建立行政机关内部重大决策合法性审#from 本文来自学优网http://,转载请保留此链接!。全会提出,优化司法职权配置,推动实行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的体制改革试点,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探索设立跨行政区划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全会提出,推进法治专门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完善法律职业准入制度,建立从符合条件的律师、法学专家中招录立法工作者、法官、检察官制度,健全从政法专业毕业生中招录人才的规范便捷机制,完善职业保障体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十八届四中全会主要内容】默认分类http://www.teniu.cc/article/。

全会提出,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重要内容、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重要内容。

十八届四中全会按照党章规定,决定递补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马建堂、王作安、毛万春为中央委员会委员。

全会审议并通过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关于李东生、蒋洁敏、王永春、李春城、万庆良严重违纪问题审查报告,审议并通过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纪律检查委员会关于杨金山严重违纪问题审查报告,确认中央政治局之前作出的给予李东生、蒋洁敏、杨金山、王永春、李春城、万庆良开除党籍的处分。

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解读

核心提示

五中全会直面很多发展难题其经略方策也气势恢宏但落脚点还是普通百姓。这次全会已经明确要坚持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共享式发展这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依归。有效的制度安排将使全体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将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注重机会公平将使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颜晓峰教授受哲学熏陶多年常能洞察发展难题并力图慎思之明辨之运筹之破解之。以此国士之学养作为宣讲家五中全会解读之开篇当不负诸君 很高兴来到宣讲家网和大家交流十八届五中全会的精神。十八届五中全会是202_年10月29日落下帷幕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以下简称《公报》也公开了。我们就学习《公报》来领会五中全会的精神。这次交流的题目叫“牢固树立新的发展理念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想通过这个标题来表达我对五中全会精神的理解。

一、五中全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的一次重要会议

五中全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的一次重要会议,怎么理解它的历史意义,学习五中全会精神,主要是通过五中全会的重要文件来把握。主要有这样几个重要文件。一是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做的工作报告。二是习近平关于“十三五”规划建议讨论稿的说明。三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四就是《公报》。这次会议的精神主要是通过《公报》得到了集中反映。我们对五中全会精神的把握我做一个大致的梳理叫做“六个准确把握”。

(一)准确把握“十三五”时期的历史意义

五中全会的主题就是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这就涉及我们怎样理解“十三五”规划怎么理解“十三五”时期这是我们对全会精神所要准确把握的第一点。“十三五”时期的历史意义可以用两句话来表述。第一句话就叫做确保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决战决胜。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也就是到建党一百周年时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现在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就剩下五年。可以说我们当前所处的历史时期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决胜阶段。能不能取得胜利呢

这就有一个总体的规划。第二句话奠定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坚实基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是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周年时要建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样的话,“十三五”时期可以说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奠定一个更加坚实的基础。通过这两句话的概括我们就可以比较准确地把握“十三五”时期的历史意义。“十三五”时期的历史特征是什么呢?是规划期与决胜期的重合。“十三五”时期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是重合的。同时“十三五”时期是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过渡期。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到202_年就算是实现了实现以后紧接着又要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过渡。我想这是我们对全会精神的第一个“准确把握”。

(二)准确把握“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

“十三五”时期做规划首先就要理解我们现在所处的发展环境。五中全会是这样定位的即重要战略机遇期与严峻挑战并存。一方面我们要看到我们仍然存在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们在发展的道路上面临着这样那样的严峻挑战这是并存的。这就构成了“十三五”时期的基本特征。“严峻挑战”的主要表现是什么呢?就是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多种多样这样那样的矛盾叠加在一起,矛盾的复杂性更凸显了。前进的道路上有这样那样的风险和隐患。在这样一个条件下,我们就要清醒地认识我们所面临的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我想用十一个我们面临的课题来表达我们对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理解。第一利益分化多元如何凝聚人心随着我国的发展利益格局发生了变化分化成不同的利益格局,利益关系也是多元的利益关系。在这样一个情况下,对我们党和民族来说凝聚人心这个问题很重要。第二需要核心价值,如何明确导向,我们现在有13亿人口,这样一个大国,必须要有一个核心价值观来把各个民族、群体、地区凝聚在一起。这

就需要我们明确发展导向。否则我们这个民族就失去了凝聚人心的基本核心价值。第三安全形式复杂如何总体安全我们的安全面临这样那样的挑战,无论是周边地区还是我们的东海、南海问题,还有国内的这样那样的社会矛盾,我们怎样能保证我们的总体安全,前几天美国军舰在南海挑衅,它实际上就是对我们的国家安全环境、安全底线来进行挑战。第四发展动力减弱如何推动发展因为我们现在看到了,我们发展的速度从两位数降到一位数还有下行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何推动发展,与此相关的是,第五,经济增速放缓,如何提高质量,大家都很关心经济形势,增速放缓了,我们仍然要发展,我们就是要在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上做文章。,第六,人民积极参与如何扩大民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的权益意识、民主意识、自主意识也在增长。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参与公共决策要有自己的表达渠道。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何呼应人民群众这种积极性来扩大我们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第七,制度效能受限,如何有效运行,我们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还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还有各种具体制度。我们有我们的制度优势但是在现实的运行当中我们的制度的优势、制度潜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第八,治理方式滞后,如何现代治理,202_年召开的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也就是说,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把法制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我们为什么要建立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呢,就是我们要实现从传统的人治到现代的法制的转变,这对于我们各级政府、领导干部来说,都是一个新的课题。第九,信息方式变革,如何主导话语,我们知道,信息传播方式和过去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大大不一样了。在这样一种互联网成为主要的信息传播方式的形势下,我们如何主导我们的话语,如何建立我们的话语主导权这也是我们面临的课题。,第十,腐败频发多发,如何重整行装,我们党有这样一个重大的任务,也就是说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党怎样往前走的问题。,第十一,大国地位增强,如何经略世界。经略世界,不仅是经略周边。我们看到,我们国家的大国地位增强了,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也经常在国际的重要会议、重要场合和多国外交中显示我们的大国风范。这样的话,如何处理好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如何在世界的发展中更好地发展中国,都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也是我们的挑战和考验。这是第二个“准确把握”。

(三)要准确把握“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的指导思想

制定“十三五”规划首先就是要明确“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的指导思想。《公报》已经把我们发展的指导思想明确了。其中提到了一句话就是“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这个表述是第一次。大家怎么理解呢?首先新常态就具有在新的发展阶段的阶段性特征。在这样一个经济发展新常态面前,我们党就是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特别是要引领新常态;(四)准确把握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六;“十三五”规划的发展目标就定位在“十三五”时期;“六大原则”;“立”什么呢,立法;(五)准确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大家在202_年学习十八大报告时都已经看到,十八;充实了新的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反映了什么呢?;反映了我们党和国家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的丰富;我想有这样“五个是要引领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依靠什么呢,依靠相应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这是“十三五”规划所要着重解决的一个问题。“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可以从四个方面来把握。一是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我们过去强调的是高速发展,现在新常态,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保持那样的高速增长,因为那样的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与此相适应,虽然我们的发展速度降低了,但是我们的发展质量和效益要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怎么提高呢?根本来说,就是要依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来实现。二是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益型。这是发展方式的转变。三是经济结构调整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这是经济结构。四是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过去,我们的发展速度依靠资源,利用资源的大量投入。另外,我们的劳动力成本较低,以此来吸引投资,提高利润,但也是不可持续的。所以,转向创新驱动的发展机制和发展方式是我们对“十三五”规划指导思想的理解。在总体理解把握的基础上我们对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要有比较深入的理解和把握。这是对五中全会精神的第三个“准确把握”。

(四)准确把握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六大原则”

“十三五”规划的发展目标就定位在“十三五”时期怎样才能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呢五中全会提出了

“六大原则”。,第一个原则,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这就解决了我们发展的价值目标问题,也就是说,它让我们明确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为了谁、是依靠谁、是服务谁的问题。所以要把人民主体地位作为我们的基本原则。第二个原则,坚持科学发展。这就回答和解决了我们的发展方式问题。有了发展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有了发展的价值要求,是为了人民的全面小康。同时,我们还要探讨,我们依靠什么样的发展方式才能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以我们提出了科学发展的发展方式。第三个原则,坚持深化改革。这就是回答和解决了发展的动力机制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十八大之后的第一件大事提了出来,也就解决了我们发展的动力机制问题。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有这样那样的因素阻碍着生产力的积极发挥,阻碍着人民群众积极性的发挥,以及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这怎么办,那就要改革。改革那些妨碍、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利益关系、利益格局,改变那些阻碍、妨碍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所以我们看这两年,全面深化改革,一件一件地推行,从经济领域、政治领域、社会领域、生态领域、文化领域,还有党的建设领域、国防和军队领域,全面推进的举措为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带来了一个强大的不竭动力。第四个原则,坚持依法治国。这是解决我们发展的制度基础问题,解决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制度基础问题。因为我们讲,改革是“破”和“立”的辩证统一,既要“破”也要“立”。

“立”什么呢,立法。通过法制体系的完善,通过立法、执法、司法到全面守法,通过整个法制程序、法制体系的建立,使国家的发展有一个基本的法律制度保障,有基本的法律制度来维护发展秩序。否则,人们就会对发展缺乏良好的预期,因为不知道会有什么情况,会发生什么变化。但是我们坚定地推进依法治国,就能让人民群众看到确定性,看到未来,对未来有一个良好的预期。第五个原则,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两个大局实际上就是解决我们发展所需要的战略思维问题。发展是我们国家的发展,但是我们国家的发展又不可能脱离国际社会,脱离世界的发展而发展。这就需要我们把“两个大局”统筹起来,也就是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不仅仅是要把国内的事、国家的事情做好就可以了,因为我们不可能在脱离外部环境、外部世界的条件下进行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所以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这样的战略思维,也是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基本条件。第六个原则,坚持党的领导。这是解决我们发展的领导核心问题。也就是说,要实现“十三五”规划,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样一个奋斗目标,必须依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

(五)准确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确定了下半年政治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召开十八届五中全会。这次全会最重要的议题之一,则是制定“十三五”规划。

细心的人会发现,前两天在东北,习近平刚刚召集了部分省区的主要负责人开座谈会,听取他们对于十三五规划的意见建议。回到北京,与这一议题相关的政治局会议便马不停蹄地召开了。

本次会上,强调了以下“十三五”规划的关键点:

一是“十三五”规划必须紧紧围绕“202_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来制定,二是“十三五”时期仍然要坚持一贯的重要理论指导,把握“四个全面”的布局,继续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建全面推进。

三是新常态下,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有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以发展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以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

四是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词”:为人民,促经济,转职能,法治化,深化开放和从严治党。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20日召开会议,决定今年10月在北京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主要议程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研究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

1.抓核心:“十三五”规划必须紧紧围绕 “202_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来制

会议认为,到202_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十三五”规划必须紧紧围绕实现这个奋斗目标来制定。

当前,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国发展既面临大有作为的重大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相互叠加的严峻挑战。我们要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在改革开放以来打下的坚实基础上,坚定信心,锐意进取,奋发有为,继续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2.重布局:重要理论指导、“四个全面”布局、发展第一要务、六个建设推进

会议指出,推动“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3.新理念: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

会议强调,“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的环境、条件、任务、要求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有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要认真总结经验、深入分析问题,把发展理念梳理好、讲清楚,以发展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以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为“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指好道、领好航。

4.关键词: 为人民,促经济,转职能,法治化,深化开放,从严治党

会议指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实际出发,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必须按照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加快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为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必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治体系,加快法治经济和法治社会建设,把经济社会发展纳入法治化轨道。

必须深化全方位对外开放,妥善应对外部环境变化,推动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必须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确保我国发展航船沿着正确航道破浪前进。

十八届五中全会相关报道

10月26日开幕的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与最夺目的“十三五”规划密切相关的中共“人事棋谱”,将成为外界审度中国高层执政思路的重要角度。

五中全会最重要议程无疑是“研究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十三五”不仅是新一届领导集体执政之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也是其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理念的完整呈现。

这一愿景的完成状况,将影响中国许多年。因此,事关“十三五”具体执行者的“人事棋谱”己是中共议事日程上的重中之重。五中全会,这一“棋谱”如何被进一步具象化,将引发各方关注。

对中共而言,持续高压态势的拍蝇打虎是为“挖疮祛病”,而放眼长远发展,旨在激发改革新活力的“着法”也早已开始铺排。

今年5月5日召开的中央深改组第十二次会议上,习近平就提到,“要着力强化敢于担当、攻坚克难的用人导向,把那些想改革、谋改革、善改革的干部用起来,激励干部勇挑重担。”

十八大后,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共为干部选拔任用频立新规,用意正是关键时期的退庸进贤。

今年之中,多个规定接连出台。2月,中国军方发布专门针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管理的五项规定,被称为中国军队首次成系统地规范选人用人制度。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管理暂行规定》公布。7月,最为外界称道的“能上能下”规定出台——中央办公厅印发《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试行)》,明确提出,着力解决为官不正、为官不为、为官乱为等问题,推动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导向和从政环境。

中国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许耀桐说,制定发展愿景之后,需有人跟着干才行,但“打虎拍蝇”和八项规定等反腐行动导致部分官员“消极怠工”,如何调动官员的积极性是关键。而“能上能下”的规定一方面旨在整肃官场歪风,一方面正是意在为全面深化改革储备人才。

退庸进贤,释放改革的活力,无疑已成中共当下“人事棋谱”的重要指导思路。

实际上,中共此前的组织人事制度中关于干部队伍“升降进出”的相关规定并不少见,但是落地效果较差。《人民日报》相关评论称,“能上能下”对解决干部能上不能下问题作出制度规范,明确了“下”的标准,规范了“下”的方式,疏通了“下”的渠道。

如此的“紧箍咒”无疑增强了官员的危机意识,强化了对其约束与激励,使优秀之人有成就感,不廉者恐慌,促使身为“关键规划”执行者的干部优政、勤政、廉政,而“过滤器”般的制度有利于形成良好政治生态。

日前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相关专家认为,这步棋为全面从严治党树立了道德高线和纪律底线。

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主任谢春涛说,“两个法规回答了„全面,覆盖到何种程度‟„从严,严格到什么份上‟等问题,彰显了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决心,释放了越往后执纪越严的信号。”

五中全会,中共更为具象的“人事棋谱”将进一步翻开。

可以预判的人事变局是,按惯例,五中全会将会追认中共中央作出开除第十八届中央候补委员、广东省政协原主席**,山东省委原常委、济南市委原书记王敏,山西省委原常委、太原市委原书记陈川平的决定。有官媒称,若不出意外,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令计划被取消中央委员资格后,其递补人选也将浮出水面。

退庸进贤的思路之下,在此关键时期,究竟如何下好这盘人事大棋局,关系到未来中国新的政治生态之形成,更直接关系到“十三五”规划的行进。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解读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20日召开会议,决定今年10月在北京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主要议程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委员会报告工作,研究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

【“十三五”十大领域主要议题】

作为十八届五中全会的主要议题,“十三五”规划的编制工作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从1953年至今,中国已完成12个五年规划(前十个为五年“计划”)的编制工作。由于202_年既是“十三五”的收官年,也是中国第一个百年梦想实现的时间节点,因此,这份规划将对中国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五年做出怎样的安排成为各方热议的焦点。

【“十三五”十大领域】

从5月27日至今,习近平接连举行三场座谈会,听取上海、江苏、贵州、湖北、辽宁、吉林等18个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人对“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在这三场座谈会中,习近平明确了中国在“十三五”期间需要补齐的“短板”,部署了需要取得“明显突破”的十大领域。

一是保持经济增长。“十三五”时期,中国发展的环境、条件、任务、要求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习近平要求,挖掘增长潜力,培育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拓展发展空间,推动经济总量上台阶。

二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发展,中国经济增长将完成三个转变:从主要靠投资、出口变为“三驾马车”协同带动;从主要依靠工业变为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从主要靠物质资源消耗转变为主要靠劳动生产率的提升。

三是优化产业结构。为提升经济竞争力,中国将改造传统行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服务业、并积极培育新的业态和商业模式。

四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国将在科技、产业、企业、市场、产品、业态和管理等领域全面推进创新。

五是农业现代化加快步伐。相比于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当下的薄弱一环。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下,中国将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技术创新的步伐。

六是体制机制改革。习近平强调,改革是培育和释放市场主体活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动力。要围绕破解经济社会发展突出问题的体制机制障碍,全面深化改革,增强改革意识,提高改革行动能力。

七是协调发展。目前中国已经推出了“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等多个区域经济战略,未来,区域、城乡发展的协调以及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将成为政策重点。

八是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在调研中强调,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成为展现中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

九是民生。今天的政治局会议指出必须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也要求全面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等问题。

十是扶贫开发。对于这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繁重的工作。习近平要求各地采取超常举措,拿出过硬办法,用一套政策组合拳,确保在既定时间节点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

【人事相关看点】

有媒体预测,十八届五中全会除研究“十三五规划”之外,另外一项主要议题也与人事调动有关。

据新京报的公众微信号“政事儿”梳理资料发现,十二届五中全会增选田纪云、乔石、李鹏、吴学谦、胡启立、姚依林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十三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十三届五中全会关于同意邓小平辞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职务的决定》,决定江泽民为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而十四届五中全会、十五届五中全会、十七届五中全会,则分别审议通过了《关于陈希同同志问题的审查报告》、《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关于徐鹏航同志问题的审查报告》、《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关于康日新问题的审查报告》,撤销了陈希同、康日新的中央委员职务,徐鹏航的中央候补委员职务;给予徐鹏航留党察看二年处分,开除了康日新的党籍。

十八大以来,已有100多名省部级及以上官员、军级以上干部被查。其中包括蒋洁敏、李东生、杨金山、令计划4名中央委员,以及李春城、王永春、潘逸阳、万庆良、陈川平、王敏、杨卫泽、**、范长秘、仇和、余远辉11名中央候补委员。

上述人中,去年10月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确认中央政治局之前做出的给予李东生、蒋洁敏、杨金山、王永春、李春城、万庆良开除党籍的处分。

202_年2月17日,官方发布消息:经中共中央批准,中纪委对第十八届中央候补委员、广东省政协原主席**,山东省委原常委、济南市委原书记王敏,山西省委原常委、太原市委原书记陈川平严重违纪问题进行了立案审查,给予三人开除党籍处分待召开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时予以追认。

潘逸阳、杨卫泽、范长秘、仇和、余远辉等5人,目前中纪委仍在立案调查中。

因此,“政事儿”预测,10月召开的五中全会将按照惯例追认中央做出的开除陈川平、王敏、**党籍的决定。令计划将会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被取消中央委员资格,按规定,将由排名第一的中央候补委员刘晓凯递补,刘晓凯现任贵州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

【学习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202_年11月9日开幕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12日下午胜利闭幕,通过收看会况以及代表们的讨论过程和参加11月29日州社保中心组织的《深入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辅导讲座》,认真聆听了州委党校马正海副教授精彩的辅导讲座,自己对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有了进一步深刻的领会。现将自己工作实际与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结合,谈谈对树立社保中心“阳光”、“正义”、“包容”、“健康”新形象的体会。

在学习活动中,各部门注重在学习内容上重点学习总书记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在学习要求上,紧紧围绕全会主题,深刻领会全会精神、努力做到入心入脑,在学习方式上,采取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学习与讨论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到学以致用,以学促工。同时各部门在学习活动中坚持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与加强队伍建设相结合,不断创造优良工作纪律、树立高素质形象,努力提高工作队伍战斗力。

作为一名社会中心的工作人员,对于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方面的部分做了重点的领会和学习。《决定》指出要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个人账号制度,健全多缴多得激励机制,确保参保人权益,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坚持精算平衡原则。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健全合理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和正常调整机制。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扩大参保缴费覆盖面,适时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加快健全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和经办服务体系。

决定在推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领域体制机制改革上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举措,明确了改革的基本方向和重点任务,充分体现了决定对社会保障领域各项改革的高度重视。要深入学习和领会决定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要把对决定精神的理解做为今后工作的指导思想,深刻理解“阳光”、“正义”、“包容”、“健康”社会保险中心新形象的要求。创新工作方法,树立服务观念在新的形势、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的工作将会面临更多复杂严峻的问题,群众对社保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创新服务形式,拓展服务内容,精简程序,为群众办实事、解困难、释疑惑,把“群众满意”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政府工作报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一种公文形式,各级政府都必须在每年召开的当地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和政治协商会议(俗称“两会”)上向大会主席团、与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发布这一报告。下面就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消息为大家做详细介绍,希望大家多多关注。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上海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_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我们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上海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决贯彻落实国家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奋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完成了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和“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

一年来,全市经济社会平稳发展,创新驱动发展积极效应进一步显现。一是经济保持平稳运行。全市生产总值达到2.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6.9%,过去五年年均增长7.5%。新增就业岗位59.7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4%。二是经济结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改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7.8%,比五年前提高10.5个百分点,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基本形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上年增长13.3%,达到5519.5亿元,是五年前的1.9倍。在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目标的基础上,预计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再降低4%,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进一步下降。三是改革创新取得重大突破。顺利完成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区工作,制定实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意见及配套政策,一大批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的政策举措落地见效。四是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8.4%和9.5%,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连续七年快于城镇居民,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市民。

过去一年,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本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我们迎难而上,主要做了五方面工作。

(一)坚持发展第一要务,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全力以赴调结构

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解决“四新”经济发展瓶颈问题29项,制定“互联网+”推进方案。实施旅游、体育等服务业促进政策,支持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制定实施智能制造、高端装备制造发展政策,C919大型客机总装下线,国家机器人检测评定中心落户。推动产业园区开展区区合作、品牌联动。淘汰高能耗、高污染、高危险和低效益的落后产能1236项。

着力扩大消费、促进出口。优化消费环境,培育消费热点,推进旅游、教育、文化、健康等服务类消费联动发展,实施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8.1%。新增一批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促进跨境电商发展,电子商务交易额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长。落实国家外贸稳增长政策,支持企业拓展境外市场,清理和规范进出口环节收费,口岸进出口总额超过1万亿美元。推动文化贸易、技术贸易发展,服务贸易保持两位数增长,占对外贸易总额比重提高到30.3%。

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优化重大工程前期工作机制,开工建设8号线三期、15号线、18号线等88公里轨道交通线,建成11号线迪士尼段、12号线西段、13号线部分区段共40公里轨道交通线,轨道交通运营线路总长达到588公里,比五年前增加165公里。中环线全线贯通。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基本覆盖全市域。放宽社会资本投资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5.6%。

(二)注重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先行先试,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示范引领作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深化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在新扩展区域全面推行外商投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企业准入“单一窗口”从注册环节向变更环节延伸,自贸试验区新登记注册企业1.8万家。推出“一站式”申报查验作业、“空检海放”等50项贸易监管新措施,拓展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功能,扩大货物状态分类监管试点,贸易便利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推动制定自贸试验区新一轮金融开放创新试点方案,启动自由贸易账户外币服务功能,累计开立自由贸易账户4.4万个。深入开展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的事中事后监管创新,启动建设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制定实施自贸试验区改革经验全市推广方案,一大批改革成果呈现溢出放大效应。

加快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制定实施混合所有制改制、境外国资监管、国有企业领导人薪酬制度等一批配套细则,实质性启动国有资本流动平台运作,完成一批国有企业集团整体上市或核心资产上市,国有企业集团法定代表人任期制、契约化管理基本实现全覆盖。落实小微企业税收减免政策,着力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压力。全面实行“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商事登记制度,试行集中登记和一址多照登记方式,全市新登记注册企业25.4万家,新增注册资本比上年增长67.6%。

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制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推进方案,推动成立“一带一路”企业联盟。实行“告知承诺+格式审批”的外商投资审批管理模式,实施一批外商投资促进新措施,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累计达到535家,比五年前增加230家。支持企业“走出去”,对外直接投资比上年增长2.8倍。制定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实施意见,积极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加强对口支援工作。

(三)着眼于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全面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快建设“四个中心”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3.7%。在脑科学和人工智能等领域布局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建成国家蛋白质中心等一批科技基础设施。加快集聚国内外研发机构,新增外资研发中心15家。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落户。

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创业服务机构达到454家。设立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科技创新板,成立创新创业投资母基金。开展知识产权运营服务试点,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9件。

着力提升“四个中心”功能。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开业,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落户。推动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一期建成运行,推出上证50ETF期权、中证500股指期货等一批金融创新产品,中国保险投资基金在沪设立,金融市场交易额达到1463万亿元,是五年前的3.5倍。实行航运保险注册制,扩大外贸集装箱沿海捎带、启运港退税政策覆盖面,集装箱水水中转比例达到45%,比五年前提高7个百分点。引进亚太示范电子口岸网络运营中心,开展内贸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建成国家会展中心,商品销售总额达到9.3万亿元。

(四)突出保障基本民生,推动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向基层、郊区农村和困难群体倾斜,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加大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力度。落实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扶持政策,帮助1.1万人创业。统一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低保标准,惠及20多万城乡居民,实现新农合市级统筹,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继续提高10%以上。增加养老服务供给,养老床位达到12.6万张,养老机构设置的医疗机构增加到189家。启动17个城市更新试点项目。拆除中心城区二级旧里以下房屋65.9万平方米,过去五年累计拆除320万平方米。新建筹措各类保障性住房和实施旧住房综合改造19.7万套,过去五年累计完成87.8万套。

加大文化和社会事业惠民力度。推动公共文化配送与需求有效对接,服务城乡居民1234万人次。统一义务教育公办学校资源配置标准,在郊区新开办中小学和幼儿园67所。实施新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制定高等教育布局结构规划、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规划,启动高校“高峰”、“高原”学科建设,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稳步推进。在公立医院实施医药分开,启动新一轮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探索分级诊疗制度,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开展改善医疗服务行动,在公立医院公益性评价、医疗服务价格调整、质量保障、信息公开等方面探索建立一系列新机制、新制度,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市民体育大联赛参赛人次达到238万,成功举办国际滑联世界花样滑冰锦标赛、劳伦斯世界体育颁奖典礼,上海体育健儿在第三届全国智力运动会、首届全国青年运动会上取得优异成绩。进一步落实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意见,国防动员和双拥共建全面加强。

(五)紧紧扭住突出问题和短板不放松,狠抓城市安全和基层建设,加强社会治理、城乡统筹发展和环境综合治理

全力保障城市安全。坚持最严标准、最严要求、最严措施,全面开展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制定实施公共场所人群聚集安全管理办法,完善轨道交通大客流应急预案。基本完成工业园区外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港区危险化学品仓库的布局调整,建成危险化学品运输企业和车辆监管系统。建立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管理制度。完成1633台住宅小区老旧电梯的安全评估。加强火灾防控体系建设,完成100个住宅小区老旧消防设施改造,为500幢高层售后公房增配消防设施。

加强社会治理和城市管理。完成街道机构调整,取消街道招商引资职能,初步建立社区工作者职业化体系,基层服务管理职能得到增强。顺利完成居委会、村委会换届选举。探索社会力量参与信访实地督查。开展社会治安复杂地区专项整治行动。实施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改革,推动执法力量下沉,在所有街镇设立网格化综合管理中心,实现区县网格化管理平台与“12345”市民服务热线机构整合。狠抓城市管理顽症整治不放松,违法建筑、“群租”、非法客运、无序设摊的整治取得明显成效。启动实施住宅小区综合治理三年行动计划,完成2666万平方米居民住宅二次供水设施、122.6万户老旧住宅小区供电设施改造。

推进郊区农村改革发展。实施城乡发展一体化意见及配套政策。建立镇村河道整治补贴机制,完成156公里中小河道整治、2445公里中小河道疏浚。全面实现郊区县集中供水。完成100个村庄改造、1032户农村危旧房改造。整建制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新增768个家庭农场。推进镇村两级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启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一批农村综合帮扶“造血”项目落地见效。

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完成生态保护红线划示。实施经营性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低效建设用地减量7平方公里。启动实施第六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环保投入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保持在3%左右。全面完成中小锅炉、窑炉的清洁能源替代和黄标车淘汰,新增新能源汽车4.4万辆。出台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完成建成区直排污染源截污纳管,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1%。全面启动金山地区环境综合整治。积极探索重点区域环境综合治理新机制,第一批11个地块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果。新建绿地1190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15%,比五年前提高2.1个百分点。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我们主动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加快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发展动力转换、发展方式转变,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上海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在这里,我代表上海市人民政府,向在各个岗位上付出智慧、心血和汗水的全市人民,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向中央各部门、兄弟省区市和驻沪部队、武警官兵,向关心支持上海发展的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最诚挚的感谢!我们清醒地看到,上海正处在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攻坚阶段,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制造业发展面临不少困难,创新引领发展的动力还不强,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政策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仍很突出,农村生产生活方式亟待转变。人口资源环境约束更加凸显,严重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也增加了城市管理、社会治理的难度。外部环境深刻变化,开放型经济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养老、医疗、教育、交通、环境保护、城市安全等方面仍有许多群众不满意的地方,还存在不少短板。我们要直面问题,切实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努力在破除瓶颈、补齐短板上取得明显进展。

二、关于《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的说明 根据《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制定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市政府制定了《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请本次大会审议。

(一)“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考虑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是上海基本建成“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决定性时期。我们要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十三五”时期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要求,抓牢发展第一要务,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确保如期基本建成“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的贡献。

“十三五”时期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是:到202_年,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基本框架,走出创新驱动发展新路,为推进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走在全国前头、走到世界前列奠定基础。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建立健全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制度规范,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更高水平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全市人民生活更美好。一是创新驱动整体提速,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持续提高,全市生产总值预期年均增长6.5%以上,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保持在3.5%以上。二是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力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2_年翻一番。三是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基本建成更加开放包容的国际文化大都市。四是生态环境持续改善,PM2.5年平均浓度下降到42微克/立方米左右,力争基本消除劣Ⅴ类水体。五是依法治理能力全面提升,基本建成法治政府,法治政府建设走在全国前列。(二)“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任务

《纲要(草案)》围绕实现“十三五”发展目标,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尊重城市发展规律,提出了一系列发展思路和举措。

第一,推进创新发展,激发发展新动力。把创新摆在全市发展大局的核心位置,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使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建设综合性、开放型科技创新中心是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根本举措,要牢牢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产业革命大趋势、人才集聚大举措,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创新科技体制机制,大力发展创新经济,加快向国际重大科学发展、原创技术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策源地迈进。致力于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完善市场体系,集聚功能性机构,不断提升“四个中心”的国际影响力和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的方针,建立完善以现代服务业为主、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先进制造业支撑的新型产业体系,不断提高服务经济特别是实体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0%左右,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力争保持在25%左右。适应产业跨界融合趋势,以更大的力度推动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四新”经济发展,加快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以政府自身改革为核心,强力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制度环境。

第二,推进协调发展,增强整体协同性。强化底线约束,注重补齐短板,形成更加均衡的发展结构。坚持综合施策,严格控制人口规模,常住人口总量控制在2500万以内。更加重视控制总量、盘活存量,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推进低效建设用地减量化,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在3185平方公里以内。坚持以人为本、集约发展、产城融合、传承文脉,统筹推进主城区、新城、新市镇建设,加快形成多中心、高质量、强功能、重协同、有特色的城镇发展格局。着眼于全面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持续推动“三倾斜、一深化”,加快转变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高水平城乡发展一体化。按照管为本、重体系、补短板的思路,全面构建安全、畅达、高效、绿色、文明的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轨道交通运营线路总长达到800公里。按照核心是人、重心在城乡社区、关键是体制创新的要求,始终把安全作为一切工作的底线,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努力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的社会治理和城市管理新路。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文化产业成为重要支柱产业。第三,推进绿色发展,共建生态宜居家园。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推动形成绿色空间布局、绿色生产方式、绿色生活方式,建设美丽上海。注重源头控制、末端治理、提高标准、依法严管相结合,强化重点领域大气污染和水污染防治,滚动推进重点区域环境综合治理,加快建设多层次、网络化、功能复合的绿色生态空间,不断提高环境质量。突出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效率,加快转变能源生产消费方式,年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1.25亿吨标准煤以内。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实现各类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

第四,推进开放发展,形成开放型经济新优势。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着眼于建设开放度最高的自贸试验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可复制、可推广为基本要求,与国际高标准投资贸易规则相衔接,建立健全投资贸易便利化、金融开放创新、事中事后监管等方面的制度规范,加快构筑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进一步发挥自贸试验区扩大开放破冰船、深化改革掘进机的示范引领作用。适应经济全球化新趋势,积极参与和主动服务“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全方位拓展双向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第五,推进共享发展,增进市民福祉。坚持民生优先,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养老服务体系、住房保障体系和社会事业体系,使全体市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注重解决就业结构性问题,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坚持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有序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积极应对人口深度老龄化,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医养相结合,加快建设服务供给、需求评估、服务保障、政策支撑、行业监管“五位一体”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养老服务应保尽保。完善廉租住房、共有产权保障房、公共租赁住房、征收安置房“四位一体”的住房保障体系,完成中心城区240万平方米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更加重视保障公平、提升质量,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动高等教育特色优质发展,加强职业教育融合发展,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十三五”规划凝聚着社会各方的智慧,承载着全市人民的期盼。我们要俯身耕耘、顽强拼搏,不断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携手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三、全力以赴做好“十三五”开局工作

202_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第一年。我们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和十届市委十次全会部署,围绕树立和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为完成“十三五”发展目标任务打下扎实基础。综合各方面因素,建议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经济发展质量效益进一步提高,全市生产总值增长6.5%-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保持在3.5%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4%以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与国家价格调控目标保持衔接。环保投入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保持在3%左右,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进一步降低。

今年要着力做好以下八方面工作:

(一)深入推进以自贸试验区建设为重点的改革开放。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建立健全制度构架和体制机制,力争改革开放新突破。

加快自贸试验区建设。深化投资管理制度创新,完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扩大企业准入“单一窗口”受理事项范围。深化贸易监管制度创新,将更多管理部门纳入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管理平台,进一步扩大货物状态分类监管试点,探索内外贸税收征管一体化。推进自贸试验区金融开放创新与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联动,推动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先行先试,拓展自由贸易账户功能,适时启动合格境内个人投资者境外投资试点。完善事中事后监管,加快形成以综合监管为基础、专业监管为支撑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构架。对标国际通行规则,在投资者权益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加大制度创新力度。

促进各类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推动一批国有企业开放性、市场化重组,推进一批国有企业集团整体上市或核心资产上市,基本完成符合条件的国有企业集团公司制改革,探索建立市场化选聘和管理经理人的制度,推动国有资本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基础设施、民生保障等领域集中。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鼓励民营企业依法进入更多领域,引入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更好地激发非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和创造力。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取消行业分类、经营范围等方面的不合理限制。

推进开放型经济发展。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经贸合作,推动实施一批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项目,鼓励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拓展功能,进一步落实外贸稳增长、服务贸易发展、跨境电商发展政策措施。启动洋山保税港区扩区,推动一批出口加工区向综合保税区转型。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绿色生态廊道、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和现代产业走廊建设,推动长三角地区在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科技创新、旅游发展等领域深化合作,积极帮助对口支援地区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二)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注重发挥“三区联动”优势,狠抓政策措施落实落地,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

着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力争海底长期观测网、超强超短激光、活细胞成像平台等大科学设施和光子科技国家实验室落户,在民用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等领域承担更多国家重大专项任务。构筑功能性、开放式创新平台,在信息技术、生命科学、高端装备等领域建设一批共性技术研发转化平台。推动科技创新集聚区特色发展,布局一批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进一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引导更多社会力量参与众创空间建设。

建设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创新政府科技管理,建立财政科技投入新机制,开展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试点。支持企业创新,建立以创新为导向的国有企业考评机制,鼓励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升级为全球研发中心和开放式创新平台。加大金融支持创新力度,推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战略新兴板,探索银行、保险等领域新型投融资模式。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继续向市属高校和科研院所下放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探索建立国有技术类无形资产交易制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建立知识产权侵权查处快速反应机制,组建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建设统一的专利、商标、版权信息和服务平台。

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建成宽带城市和无线城市,光纤宽带网络基本覆盖全市域,公共场所无线接入点达到20万处。推动信息技术在各领域的深度应用,落实“互联网+”推进方案,支持物联网、新硬件、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开发利用,加快建设智慧学习、智慧停车、智慧旅游等一批便民惠民的信息化应用平台。强化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切实保障网络安全。

加强各类人才队伍建设。落实国家和本市各类人才计划,建立更加透明高效的人才资助机制,集聚更多的领军人才、高技能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完善人才分类评价体系,开展行业组织参与职称评价试点,探索委托社会机构遴选杰出人才。推动形成更加灵活的用人机制,促进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为各类人才发展事业、成就梦想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更好的环境。

(三)全力推动“四个中心”建设、经济稳定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准确把握结构性改革方向,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

深入推进“四个中心”建设。积极配合国家金融管理部门,支持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二期建设,推动保险交易所开业运营,集聚全国性信托登记、票据交易和全球清算对手方协会等一批总部型、功能性金融机构,探索建立金融功能监管协调机制,切实防范金融风险。加快完善现代航运服务体系,优化集装箱国际中转集拼监管模式,继续引进功能性航运机构,发展航运金融等高端航运服务业。建设一批进出口商品展示交易平台,支持大宗商品市场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全面推进内贸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综合试点,逐步将离境退税政策覆盖到符合条件的所有离境口岸。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继续培育服务消费、信息消费、绿色消费、时尚消费、品质消费等新兴消费热点。发展社区商业,新建改建100家标准化菜市场。

推动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继续梳理解决一批“四新”经济发展瓶颈问题,制定实施软件首版次、新材料首批次应用支持政策。落实“中国制造202_”,支持新型显示、工业机器人等领域智能制造发展,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设立集成电路产业基金。支持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进一步推动传统产业广泛运用新技术、新模式。启动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依托浦东国际机场、航空产业基地规划建设高水平航空城。继续推动桃浦、南大、吴淞、高桥等区域转型发展。淘汰落后产能1000项左右。

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落实“营改增”试点扩围等税收政策,减免涉及小微企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继续清理进出口环节不合理收费,减轻企业税费负担。按照国家统一部署,调整职工社会保险缴费率。扩大政府天使投资引导基金规模,鼓励更多社会资本发起设立投资基金,成立中小微企业政策性融资担保基金,帮助企业降低融资成本。

推进重大工程和重点区域建设。加快建设5号线南延伸段、14号线、17号线等216公里轨道交通线,推进洋山深水港区四期、浦东国际机场三期、沪通铁路上海段、北横通道等交通设施建设,建成长江西路隧道。开工建设15公里地下综合管廊,建立统一的地下管线管理信息平台。迪士尼乐园开园营运,世博央企总部集聚区全面建成,虹桥商务区核心区基本建成,临港国际智能制造中心启动建设,黄浦江滨江公共空间贯通10公里。

(四)织密织牢民生保障网。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继续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集中力量办成一批群众关切的民生实事。

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帮助1万人成功创业,新增50万个就业岗位。实施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计划,推动高校新建一批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加大贷款担保贴息、社会保险费补贴等政策支持力度,鼓励更多青年投身创业。深入开展职工职业培训,支持企业探索实施新型学徒制。

增强社会保障和养老服务能力。提高养老金水平,统一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完善来沪从业人员参加职工社会保险办法。建立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全面开展老年照护统一需求评估。建设老年宜居社区,新建50家长者照护之家、80家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新增7000张公办养老床位。推进医养结合,强化社区居家养老的医疗服务,新增50家养老机构设置的医疗机构,扩大高龄老人医疗护理计划试点范围,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健全住房保障体系。新增供应5万套各类保障性住房,启动建设一批大型居住社区外围配套项目,出台共有产权保障住房管理办法。拆除中心城区二级旧里以下房屋55万平方米,完成郊区城镇旧区改造4万平方米,实施旧住房改造300万平方米。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建设大中小学一体化德育体系,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扩大义务教育学区化、集团化办学规模,努力办好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构建高校分类管理体系,制定实施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计划,开展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深化高考综合改革,合并一本、二本招生批次,扩大综合评价录取试点范围。

建设健康上海。坚持公益性导向,完善公立医院考核评价机制,进一步降低药品加成率,降低药品收入占医疗收入的比重。推进分级诊疗试点,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机制,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二、三级医院双向转诊的绿色通道。加强院前急救体系建设,新建11个医疗急救分站。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实施人群健康干预计划,开展市民健康促进行动。制定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落实全面两孩政策,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加强妇女儿童权益保障。

深化国防动员和双拥共建,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继续做好民族、宗教、外事、港澳、对台和侨务工作。

(五)提高社会治理和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坚持重心下沉、政社互动、共建共享,创新社会治理和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切实保障城市安全有序和社会和谐稳定。

强化城市安全。突出重点场所、重点行业、重点领域,从严从细落实安全责任,深入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整改,严防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健全轨道交通公共安全防范体系,启动建设危险化学品电子标签自动识别系统,完善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机制。开展锅炉等重点设备专项监督检查,完成住宅小区老旧电梯安全评估、燃气管道占压整治,完成226万平方米危险房屋和严重损坏房屋处置,为100个老旧住宅小区增配或改造消防设施。加强应急预案管理和演练,强化街镇应急管理能力建设。

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居住证制度,多措并举严控人口规模。开展居民评议监督街镇机关试点,持续推进居委会、村委会减负增能,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和治理。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更好地团结群众、服务群众。完善社会矛盾纠纷的多元化解机制,推行信访事项网上公开办理。加快建设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体系,筑牢治安巡逻防控网、武装应急处突网、群防群治守护网,集中整治社会治安突出问题,严密防范、严厉打击暴力恐怖活动,建设平安上海。

加强城市综合管理。系统开展城市管理标准体系建设,推动街镇网格化综合管理中心有效运转,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力量下沉街镇全部到位。巩固和扩大城市管理顽症整治成效,实施建筑垃圾和工程渣土全过程管理。加快落实住宅小区综合治理三年行动计划,改造202_万平方米居民住宅二次供水设施、90万户老旧住宅小区供电设施。继续创建国家公交都市,开工建设延安路中运量公交工程,新开通20条“最后一公里”公交线路。提升路网服务效率,新增76条单行道,建成17条区区对接道路。

(六)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坚持城市建设重心向郊区转移,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提高郊区发展水平。

推进高质量新型城镇化。完成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分类推进镇域发展,做实基本管理单元,实施一批非建制镇改造,完成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规划编制,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开展一批名镇名村改造利用。积极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启动建设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

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突出生态环境治理,完成150公里中小河道整治、202_公里中小河道疏浚,全面关闭不规范的畜禽养殖场,推进化肥、农药减量使用。将村卫生室与乡村医生全面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完成800户农村危旧房改造。完善农民集中居住政策,鼓励农民进镇进城居住。

继续整建制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鼓励发展种养结合、机农结合等多种类型家庭农场,新增245个家庭农场。加大对农业科技应用推广的支持力度。鼓励纯农地区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培养更多的新型职业农民。

积极稳妥推进农村改革。基本完成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扩大镇级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开展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建立集体建设用地跨村流转机制。推进农村综合帮扶,进一步完善“造血”机制。新增非农就业岗位10万个,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七)全面推进文化软实力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提高文化供给能力和服务质量,加快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

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深化中国梦、城市精神宣传教育,构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开展最美人物、最美家庭等评选活动。完善精神文明测评体系,开展讲文明、除陋习主题活动,实施市民修身行动计划,在全社会营造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规划建设上海博物馆东馆、上海图书馆东馆、大歌剧院,建成世博会博物馆、国际舞蹈中心等一批文化设施,建立健全文化设施运行管理机制。公共文化服务云整体上线运行。完善公益性演出补贴机制,推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全部实现社会化、专业化管理。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推动文化与科技、教育、金融等深度融合,提升网络视听、动漫游戏、创意设计等新兴产业能级,建设高端文化装备基地。支持影视、文学等版权交易平台建设,建成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二期。

推动文化创新和文艺创作。建设新型媒体集团,深化文艺院团改革。实施文艺、新闻、出版等文化人才培养计划,设立名家大师工作室。支持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实施文艺创作新品、优品、精品扶持计划,发展网络文艺,推出更多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

促进体育事业产业协调发展。推广全民健身,举办第二届市民运动会,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办好国际滑联上海超级杯等重大赛事,支持上海体育健儿在第三十一届奥运会上取得好成绩。

(八)以更大力度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行最严格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制度,强化联防联控和区域共治,坚决以硬措施完成硬任务。

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完成城市开发边界划示。全面推开城市有机更新,加快工业用地二次开发,低效建设用地减量7平方公里。完善碳排放交易机制。扩大装配式建筑应用规模。启动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规划建设苏州河深层雨水调蓄隧道工程,建成中心城区4个区域排水系统。

力争提前完成第六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重点任务。深入实施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全面完成60万千瓦及以上燃煤发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挥发性有机物重点企业治理,出台新一轮新能源汽车推广政策,落实港口船舶减排措施,实施空气质量保障应急办法。全面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启动28座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编制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新增100万户生活垃圾分类减量“绿色账户”。深入推进金山地区环境综合整治。完成第一批重点区域环境综合治理,启动第二批17个地块综合治理。为市民提供更多绿色空间。加快建设崇明生态岛。

建成外环生态专项50公顷。建设生态廊道,新建林地3.5万亩。新建绿地1200公顷、城市绿道200公里、立体绿化40万平方米。

四、全面提高政府治理现代化水平

过去一年,我们坚持依法行政、转变职能、改进作风,政府自身建设明显加强。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制定发布市级行政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取消行政审批事项160项,行政审批标准化管理覆盖到区县、街镇,完成行政审批相关的评估评审清理,取消评估评审152项。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稳步推进闸北区、静安区“撤二建一”,调整城市建设管理机构职能,全面推行区县市场监管新体制,组建市和区县不动产登记机构。进一步提高行政效能,制定实施政府效能建设意见和目标管理办法,构建政府服务“单一窗口”制度框架,出台政府购买服务实施意见及配套政策。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建立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完善审计整改长效机制,全面公开市、区县、乡镇三级政府预决算报告报表、部门预决算和三公经费。进一步改进政府作风,认真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着力解决基层和群众反映集中的突出问题,强化厉行节约长效机制,勤政廉政建设继续加强。

但是,政府自身建设中还存在一些不足。政府职能越位、缺位、错位的问题依然存在,还不能很好适应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形势、新要求。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维护稳定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行政效率还不够高,工作推进落实不力、服务管理不到位等问题一定程度存在。政府作风建设有待加强,不担当、不作为、等靠要现象仍有发生,少数政府工作人员群众观点淡薄,极少数人甚至以权谋私、贪污腐败,严重损害政府形象和公信力。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以有力举措整改问题,以扎实成效取信于民。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是做好今年工作的重要保障。我们要贯彻落实国家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按照“两高、两少、两尊重”要求,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一)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着力减审批、强监管,切实履行好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职责。

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浦东新区开展“证照分离”改革试点,聚焦与企业经营密切相关的许可事项,取消一批,改为备案一批,实行告知承诺制一批,对保留的许可事项推行标准化管理,提高透明度。在全市面上再取消一批审批事项,取消一批与审批相关的评估评审。基本完成审批相关的中介服务机构与政府部门脱钩,积极稳妥推进行业协会、商会与政府部门脱钩。

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探索建立登记注册、行政审批、行业主管相衔接的综合监管机制。强化行业监管,逐步建立全覆盖、分领域、强协同、高效率的行业监管体系。开展分类监管,对不同信用等级的企业采取差异化监管措施。实行检查对象和执法检查人员“双随机”制度。启动建设综合监管平台,构建大数据监管模型。

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建立健全财政资金统筹使用长效机制,加快建设财政支出标准体系和项目库,实施规范化的跨预算平衡机制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将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试编范围扩大到所有乡镇。加大财政专项资金跨部门整合力度,支持设立投资引导基金,变财政直接投入为间接引导。分类分项推进市与区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进一步理顺市与区县财政分配关系。

(二)全面加强依法行政。强化法治思维,推进政府运行机制法治化,切实做到依照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行权履职。

健全政府决策机制。完善专家参与论证重大行政决策制度,进一步落实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网上公开、即时清理制度。深入推进政府协商,认真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工商联等的意见建议,进一步提高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的办理质量,促进科学民主依法决策。

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深入开展交通等领域综合执法。试点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推动行政执法部门与司法机关之间的信息共享,建立更加紧密的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试点行政执法类公务员分类管理,形成更加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完善监督机制。强化政府内部监督,加强对重大政策措施落实、公共资金管理使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审计,制定实施行政问责办法。依法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主动接受市政协的民主监督,重视司法、舆论、社会监督。开展行政权力标准化管理试点,制定发布区县、乡镇行政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落实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双公示”制度,切实做到以公开促监督。

(三)推进政府服务管理方式创新。坚持问题导向,更多运用市场化、社会化、信息化方式加强服务管理,进一步提高行政效能。

扩大政府购买服务范围和规模,分级实施购买项目目录管理,推广凭单式购买。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启动建设信用信息平台二期,全面建成区县信用信息子平台,建立健全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

加快建设政府服务“单一窗口”。实现部门审批事项全部接入市级网上政务大厅,新增一批网上办事、网上服务、网上监管事项,基本建成区县网上政务大厅。制定发布政府服务事项目录。实施政务数据资源共享管理办法,基本实现工商登记、行政审批、行政执法等重点信息的共享使用。

加强政府运行基础制度建设。全面推行政府目标管理,改进部门工作目标的制定报告制度,建立更加有力的重点工作督查机制,开展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综合考评。发布部门间行政协助事项清单,建立部门协同配合机制,构建闭合联动、有力有效的跨部门运行系统。(四)持之以恒推进政府作风建设。坚持严字当头、实处用力,自觉践行“三严三实”,把作风建设成效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

以更高标准、更严举措正风肃纪。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本市30条实施办法,坚决贯彻落实廉洁自律准则和纪律处分条例,严守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和生活纪律。严格执行会务费、差旅费、培训费等财经管理规定,狠抓变相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公款送礼等作风领域新问题,进一步堵塞制度漏洞。坚定不移反对腐败。更加注重源头反腐,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建立健全廉政建设与业务工作融合机制,完善行政权力内部流程控制制度。始终保持反腐高压态势,紧紧抓住公共权力运行、公共资源配置、公共资金分配等重点领域,切实做到严肃教育、严明纪律、严格管理、严惩腐败。

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推广公务员岗位履职责任制,全面建立公务员平时考核制度。推行分级分类培训,提高公务员履职能力。每一位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始终牢记群众观点,勇于担当,甘于奉献,扎扎实实做好一件件为民实事、惠民好事,不辜负人民的期望。

各位代表,蓝图已绘就,扬帆正当时。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上海市委的领导下,齐心协力,攻坚克难,为基本建成“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第五篇: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解读

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解读

专家组成员名单:

一、深化体制改革的重点和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展望

郑新立 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 潘盛洲 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 卢中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姚景源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国家统计局原总经济师 刘 伟 北京大学常务副院长、教授

国务院研究发展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研究员 李连仲 中央政策研究室经济局原局长、中国金融办工作协会会长

陈文玲 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原司长、研究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 刘应杰

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司长、研究员

张小济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原部长、研究员 魏加宁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副部长、研究员 张茉楠

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世界经济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 白津夫 中央政策研究室经济局副局长、研究员

张燕生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王一鸣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向 东 国务院研究室信息研究司副司长、研究员 汪同三 中国社科院数量所所长、研究员

马晓河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陈东琪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孙学工 国家发改委宏观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林兆木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原常务副院长、研究员 刘树成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经济所原所长、研究员 赵振华 中央党校经济学部主任、教授 韩保江 中央党校战略研究所所长、教授

周为民

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主任、教授 黄卫平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原院长、教授 梅新育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

宋 立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杨建龙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副部长、研究员 张占斌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部主任、教授

冯海发 中央政策研究室农村局局长、研究员 程恩富 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刘树成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经济研究所原所长 刘迎秋 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院长、研究员 李义平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周清杰 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二、财税体制改革与财政政策

刘 鹤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兼任发改委副主任 贾 康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刘尚希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高培勇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潘建成 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高级统计师 谭向勇 北京工商大学校长、教授 荆林波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副所长、研究员

冯俏彬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教授、中国财政学会理事 张 鹏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郝硕博

北京市地税局副局长 于秀琴

北京市统计局副局长

三、金融体制改革与货币政策

夏 斌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名誉所长、国务院参事、研究员 张承惠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巴曙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吴 庆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研究员

祁 斌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曹远征 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教授

吴念鲁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教授,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副会长 罗金辉 中国工商银行总行资产管理部副总经理 曹红辉 国家开发银行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胡哲一

中国建设银行总行党委委员、副行长

李稻葵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周其仁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 曹凤歧 北京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向松祚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副所长、教授 张新文 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副监事长

何 帆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杨 涛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研究研究员 周茂清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 李晓西 北京师范大学校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名誉院长、教授 刘纪鹏 中国政法大学资本研究中心主任

四、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

房 宁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周志忍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汪玉凯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 许耀桐 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主任、教授

胡冶岩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李国平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 竹立家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 李军鹏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 薄贵利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 宋世明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 廖昆明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 王 伟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

杨燕绥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吴德贵 国家人事部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彭宗超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政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柏良泽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公共管理研究室主任、教授 王占阳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政治学教研室主任、教授

五、房地产调控的新思路

保育钧 全国工商联原副主席、中华民营企业联合会会长 卢奇骏 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新产业研究部部长 肖金成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陈永杰

国务院研究室工交贸易司副司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秘书长 陈 淮

住房城乡建设部经济研究所原所长 秦 虹

住房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丁宁宁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研究员 姜万荣 住房城乡建设部房地产市场监管司副司长 董 藩 北京师范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 程

选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投资研究所研究员 赵秀池 首都经贸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 彭文英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学院教授, 王小广

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员 俞建国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所研究员

高 志 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发展研究所所长,国际著名房地产经济学家 曹建海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六、加强社会建设,服务改善民生

葛延风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部部长、研究员

贡 森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部副部长、研究员

杨宜勇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袁守启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 景天魁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原所长、研究员 李 强 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院长、教授 牛先锋 中央党校科社部教授 辛 鸣 中央党校研究室教授 唐 钧 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

党国英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 丁元竹 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副主任、研究员

向春玲 中央党校科社部教授、社会制度比较教研室副主任 谢志强

中央党校科社部社会学教研室副主任、教授 王 名 清华大学NGO研究所所长、教授 王石奇

国务院参事,国家信访局党组副书记

王思斌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会长

吴玉韶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主任 杨 团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朱耀垠 民政部办公厅副主任、研究员

七、加强法治建设,推进反腐倡廉 冷 溶 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欧阳淞 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李忠杰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教授 施芝鸿 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研究员 虞云耀 中央党校原常务副校长、教授 李君如 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教授 王长江 中央党校党建部主任、教授

江金权 中央政策研究室党建局局长 田培炎 中央政策研究室党建局副局长 李本刚 中央纪委中国纪检监察报社社长 李成言 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黄苇町 红旗出版社原副总编、研究员 李良栋 中央党校政法教研部主任、教授 戴焰军 中央党校党建部副主任、教授 李永忠 中国纪检监察学院副院长、教授 刘 春 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副院长、教授 周天勇 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教授 王辛敏 中纪委巡视组副局级监察专员 孙壮志 中国社科院监察局副局长 殷庆言 北京市委党校原副校长、研究员 刘炳香

中央党校党建部教授 刘玉瑛

中央党校党建部教授

蔡志强 中央党校党建部党建原理教研室副主任、教授

蔡 霞 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教授 林 喆 中央党校政法教研部教授 傅思明 中央党校政法教研部教授

张希贤 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教授

高新民 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教授 曹鹏飞

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教授

宋福范 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部教授

罗平汉

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教授

毛昭辉 中国人民大学反腐败与廉政建设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李 强 北京市检察院第一分院反贪局研究员 刘书林

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朱光泽 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教研部教授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解读[范文大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