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博弈思维与生存论文(范文大全)
编辑:空谷幽兰 识别码:21-822737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2-04 00:36:15 来源:网络

第一篇:博弈思维与生存论文

博弈思维与生存论文

院系:

学号:

姓名:

本文从“囚徒困境模型”和“智猪博弈模型”两个方面来阐述博弈论及其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运用。

有一个典型的案例:甲乙两人合伙作案,结果被警察抓了起来,分别被隔离审讯。在不能互通信息的情形下———也就是不知道对方是坦白还是缄默的前提下,每个嫌疑犯都可以作出自己的选择:或者供出同伙,即与警察合作,从而背叛同伙;或者保持沉默,也就是与同伙合作,而不是与警察合作。这样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如果两人都不坦白,警察会因证据不足而将两人各判刑1 年;如果一人招供而另外一人不招,坦白者作为证人将不会被起诉,另一人将会被重判10 年;如果两人都招供,则会因罪名成立各判5 年。这两个嫌疑犯该怎么办呢?是选择合作还是互相背叛?从表面上看,他们应该互相合作,保持沉默,因为这样对他们整体而言是最好的结果———都只判1年。但是他们不得不仔细考虑对方可能采取的选择。问题就这样开始了,两个人都十分精明,而且只关心减少自己的刑期,并不会在乎对方被判多少年。每个人都会这样推理:假如对方不招,我只要一招供,马上可以获得自由,而不招却要坐牢1年,显然招比不招好;假如对方招了,我若不招,则要坐牢10年。招了只要坐牢5 年,显然还是招更好些。可见,对方无论招或者不招,我的最佳选择都是招认。两个人都会基于同样的想法作出招供的选择,这对他们个人来说都是最佳策略,但对整体而言却是一个最差的结果。

这就是博弈论的一个经典模型———“囚徒困境模型”。作为一种关于决策和策略的理论,博弈论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它研究的许多例子来自于日常生活和经济活动中的游戏和事物。

博弈的英文即,中文译为“博弈”是非常传神和贴切的,因为中国古代称下棋为“弈”,“博”则含有争斗的意思。在下棋这样的游戏中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即策略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和作用。精明慎重的棋手们相互揣摩、相互牵制,人人争赢,布每一个棋子时,都必须考虑到对手的策略选择,从而选择自己的最佳策略。这也就是博弈的核心问题:决策主体的一方行动后,参与博弈的其他人将会采取什么行动?参与人为取得最佳效果应采取怎样的对策?我们可以将博弈论定义为:一些个人、一些团队或其他组织,面对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规则约束下,依靠所掌握的信息,同时或先后,一次或多次,从各自允许选择的行为或策略进行选择并加以实施,并从中各自取得相应结果或收益的过程。

博弈论可以分为合作博弈理论和非合作博弈理论。前者主要强调的是集体理性;而后者主要研究人们在利益相互影响的局势中如何选择策略使自己的收益最大,强调的是个人理性。所谓“个人理性”是反映个体的行为始终都是以实现自身的最大利益为惟一目标,除非是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需要,否则不会考虑其他的个体或社会利益这样一种决策原则。非合作博弈要求各参与人之间不能存在任何有约束力的协议,也就是各个参与人不能公开“串通”或“共谋”。数学家纳什提出了著名的非合作博弈的纳什均衡理论,奠定了现代非合作博弈论的基石,后来的博弈论研究基本上是沿着这条主线展开的。纳什均衡理论地提出和不断完善为博弈论广泛应用于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军事科学等领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现在人们所说的博弈论基本是指非合作博弈论。这是因为竞争是一切社会经济关系的根本基础。在现实生活中非合作的情况要比合作普遍,不合作是基本的,合作是有条件和暂时的。事实上在我们证明非合作博弈的无效率或低效率的同时,就自然说明了博弈论及其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应用存在着合作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囚徒困境模型”在现代经济生活中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应用。比如,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价格大战,家用电器大战、服装大战、机票打折大战⋯⋯。

按照囚徒困境模型,各个厂家都将选择降价作为自己的优势策略。因为别的厂家如果不降价,我选择降价将会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别的厂家如果降价,我只有跟着降价才能维持本来的市场份额。最后,博弈的结果是各个厂家谁都没有多少钱赚。再如,在遗失钱物时,遗失人和拾得人的心态其实也就像这两个囚徒,前者希望不给任何报酬能失而复得,后者怕得不到报答干脆占为己有,博弈的结果通常是遗失物被拾得人侵占。“囚徒困境博弈”准确地抓住了人性的真实一面———相互防范背叛与彼此的不信任,以及这种心理对合作的破坏作用。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巴不得囚徒之间以及各个厂家之间不能合作。因为我们不愿意看到危险的罪犯通过合作逃脱了法律的制裁或者是几个大企业联合起来形成对行业的垄断,导致我们不能享受合理的价格。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期待遗失人和拾得人能更多地为对方的利益着想,从而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当我们试图阻挠或者促进“囚徒”之间的合谋,希望通过法律或者道德维系良好的社会秩序时,我们必须了解什么样的途径可以破解“囚徒困境”,并且正视人们正当的逐利心态在博弈过程中的影响。比如:很多发达国家往往利用法律的形式对垄断行为进行严格的限制。反垄断法的实施阻挠了企业之间的价格合谋,并且激励企业改善管理,开发技术,努力以较低的成本生产质量较好的产品,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如果我们期待拾金不昧的博弈结果,那么就要鼓励归还失物这一善行。怎么鼓励呢?中国人的道德宗师孔子两千年前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孔子的弟子有一次救了一个溺水的人。被救者酬谢这位弟子一头牛,他收下了。孔子对这个弟子的行为大加赞赏。因为这会激励更多的人去救人,今后也会有更多溺水的人得到营救。道德准则要求人们不要惟利是图,但是从不反对社会成员通过自己的正当行为获取收益。如果德行善举得不到报答和补偿,那么它就只能是少数圣贤的“专利”而不会成为社会公德。“智猪博弈模型”是博弈论中另一个经典的模型。它说的是:猪圈里有两头猪,一头大猪,一头小猪。猪圈的一边有个踏板,每踩一下踏板,在远离踏板猪圈的另一边的投食口就会落下少量的食物。如果有一只猪去踩踏板,另一只猪就有机会抢先吃到另一边落下的食物。当小猪踩动踏板时,大猪会在小猪跑到投食口之前刚好吃完所有的食物;若是大猪踩动了踏板,则还有机会在小猪吃完落下的食物之前跑到投食口,争吃到另一半残羹。那么,两只猪各会采取什么策略?答案是小猪将选择“搭便车”策略,也就是舒舒服服地等在投食口旁;而大猪则为一点残羹不知疲倦地奔忙于踏板和投食口之间。原因何在?因为,小猪踩踏板将会一无所获,不踩踏板反而能吃上食物。对小猪而言,无论大猪是否踩动踏板,不踩踏板总是最好的选择。反观大猪,已经明知小猪是不会踩动踏板的,自己踩总比不踩强,所以,只好亲历亲为了。

这个经典模型揭示了市场竞争中大企业与小企业之间的关系。研究开发,为新产品做广告,对大企业是值得的,对小企业则得不偿失。小企业应把精力花在模仿上,或等待大企业用广告打开市场后出售廉价产品,而大企业应当以主动的态度来开拓市场。一个理性的企业,就应该象“智猪”一样,选择自己的优势策略。在欧佩克中,各个成员的生产能力各不相同。同属一个同盟的大成员和小成员,他们应该选择遵守协议还是选择作弊多生产石油呢?假设以沙特阿拉伯和科威特为例。假定在合作的情况下,科威特每天应当生产5万桶石油,沙特阿拉伯则生产4万桶。对于他们两家而言,作弊意味着每天多生产1万桶。科威特有一个优势策略:作弊每天生产6万桶。沙特阿拉伯的优势策略则是遵守协议,每天仍然生产4 万桶。为什么会这样呢?沙特阿拉伯选择遵守协议也是出于纯粹的自利心理。假如它有一个较低的生产数量,则市场价格攀升,欧佩克全体成员的边际利润上扬。如果它的产量只占欧佩克总产量一个很小的份额,它自然很难发现价格上扬对自己的好处。如果它占的份额很大,他将占有上扬的边际利润的大部分好处,因此牺牲一些产量也是值得的。智猪博弈模型给了竞争中的弱者(小猪)最佳策略的启发。但是对于社会而言,由于小猪未能参加竞争,小猪搭便车式的社会资源配置并不是最佳状态。为使资源有效配置,避免“小猪躺着大猪跑”的现象,游戏规则的设计就非常关键了。规则的核心指标是:每次落下的食物数量和踏板与投食口之间的距离。如果改变核心指标,会出现什么样的现象呢?改变方案一:减量方案。投食仅是原来的一半分量。结果是大猪和小猪都不去踩踏板了。因为无论谁去踩,对方都会把食物吃完,所以谁都不会有踩踏板的动力了。这个游戏规则的设计抑制了竞争,显然是失败的。

结果是小猪大猪都会去踩踏板,反正对方不会一次性把食物吃完。这个规则的成本相当高(每次提供双份食物),而且竞争也不强烈,效果也不好。改变方案三:减量加移位方案。投食仅为原来的一半分量,但同时将投食口移到踏板附近。结果大猪和小猪都拼命抢着踩踏板,多劳多得,每次的收获刚好消费完。这个游戏的规则是最好的,成本不高,但收获最大。在现实生活中,公司的激励制度设计就必须充分利用智猪博弈的策略。如果公司的奖励力度太大,又是持股,又是期权,公司职员各个都成了百万富翁,成本高不说,员工的积极性并不一定很高;如果奖励力度不大,而且见者有份(不劳动的小猪也有),一度十分努力的大猪也不会有动力了;最好的激励机制就是———奖励并非人人有份,而是直接针对个人(如业务按比例提成),这样既节约了公司的成本,又消除了“搭便车”现象,能够实现有效的激励。

随着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竞争性和对抗性的增强,随着人们对自身行为和决策的理性及效率的更高层次的追求,更多地利用博弈的原理指导我们的行动,能让我们在既定规则下选择更为适宜的策略,或是在制度设计、规则优化方面思路更开阔,考虑更全面,从而获得更加理想的结果!

第二篇:博弈生存

浅谈生活中的“大智若愚”

引言:

博弈论本身就是一门大智若愚的学问,在各种各样的社会交往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博弈,一个睿智的善用策略行动的人,既要能有自知之明,更要能利用对手对自己习惯及固有特点的了解,出其不意,把对手诱入局中。有时处理一些问题时,不一定要求我们急于展现自己的才华,不一定要锋芒毕露,有时大智若愚也是一种策略,一种以退为进的手段。

一、“大智若愚”的基本涵义:

俗语说:“大智若愚”,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有智谋的人保护自己的一种处世计谋。过于聪明的人,常是别人猜忌的对象。因为任何有所图谋的人,都有可能从事情刚开始筹划时便被识破。一旦发现有人独具慧眼,那么为了保全自己的一切,必会千方百计,不择手段地加以掩盖,散布流言,捏造罪名,甚至谋杀。历史上古今中外,这样的事多得不胜枚举。所以一些真正有智慧的人,一般都采取“守拙”的方法,以保护自己,那种聪明全露在外的行为实际上才真正是愚蠢的。

下面的一则小故事:

一个心理学教授到疯人院参观,了解疯子的生活状态。一天下来,觉得这些人疯疯癫癫,行事出人意料,可算大开眼界。想不到准备返回时,发现自己的车胎被人下掉了。“一定是哪个疯子干的!”教授这样愤愤地想道,动手拿备胎准备装上。事情严重了。下车胎的人居然将螺丝也都下掉。没有螺丝有备胎也上不去啊!教授一筹莫展。在他着急万分的时候,一个疯子蹦蹦跳跳地过来了,嘴里唱着不知名的欢乐歌曲。他发现了困境中的教授,停下来问发生了什么事。教授懒得理他,但出于礼貌还是告诉了他。疯子哈哈大笑说:“我有办法!”他从每个轮胎上面下了一个螺丝,这样就拿到三个螺丝将备胎装了上去。教授惊奇感激之余,大为好奇:“请问你是怎么想到这个办法的?”疯子嘻嘻哈哈地笑道:“我是疯子,可我不是呆子啊!”

其实,世上有许多的人,由于他们发现了工作中的乐趣,总会表现出与常人不一样的狂热,让人难以理解。许多人在笑话他们是疯子的时候,别人说不定还在笑他呆子呢。

大智若愚在生活中的表现是不处处显示自己的聪明,做人低调,从来不向人夸耀自己抬高自己,做人原则是厚积薄发宁静致远,注重自身修为、层次和素质的提高,对于很多事情持大度开放的态度,有着海纳百川的境界和强者求已的心态,从来没有太多的抱怨,能够真心实在的踏实做事,对于很多事情要求不高,只求自己能够不断得到积累。很多时候大智若愚伴随的还有大器晚成,毕竟大智若愚要求的是不断积累自己,多年的积累所铸就的往往是绝代珍品,因而大器晚成之后往往都是无价之宝。

生活中,精明的人太多,他们总是认为自己聪明绝顶,并用自己的聪明去处处算计别人,嘲笑别人。这些自以为是的人正是由于心眼太多,太自作聪明,故往往是最累的。其实,生活中有些人他们看似过得糊里糊涂,尤其在大家的眼中,他们有点拖拖拉拉,甚至被人称为疯子。可他们有着自己的生活方式与做人处事的态度。“大智若愚”正是对他们最精准的描述。表面给人愚笨的感觉,可是,事实上他们的内心都十分的清楚明白。对事情有着自己的独特见解,心中自有一方净土。用拓展的眼光、用拓展的思维去“为人处世”。

大智若愚其实是一种很好的博弈技巧,运用到我们的各种各样的交往中。睿智聪明的人往往表现出自己的低调和处事不惊,保留自己的才华,关键时候再挺身而出,给人以大吃一惊。而过于表现自己的往往是一些能力不足的骄傲的小人,他们担心自己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最终过于表现自己而遭人排挤。在企业里的竞争,在学校里的学习间的竞争等等生活中的竞争都体现了大智若愚的道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许多有才干的人,特别是一些“大官”身边有才华的人,为什么有的“销声匿迹”甚至落得命不保身的下场,就是因为“锋芒毕露”。所以,从古到今,哲人们都告诫人们要“大智若愚”。比如《老子-洪德》章说:“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还有宋苏轼的“大勇若怯,大智若愚”等等,就是告诉我们要虚怀若谷、身藏不露,低调做人,不要处处显示自己的聪明,不要向人炫耀自己抬高自己,否则会引来嫉妒、排挤甚至杀身之祸。当然,并不是要我们生活或是工作不积极、不主动,而是要厚积薄发、宁静致远,巧妙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真心实在的踏实做事,把事做好。

就我个人而言,我个人比较欣赏大智若愚的态度,这种人向来比较淡定低调。我就希望做淡定的人,博弈论中的大智若愚体现的就是厚积薄发不过我相信积累很重要,大智若愚的人往往最有才干,所以得先提高自己,不断的学习和积累知识,在为人处事方面也要不断的积累,找准时机,该出手时就出手,把握好机遇。我觉得平时为人低调很重要,不会被别人所怨恨排挤,到关键时刻在展现自己。博弈论中的大智若愚对我受益很大。

做人呆呆,处事聪明,在中国尤其不失为一种上佳做人姿态。因此,“大智若愚”是我们提倡的一种做人处事的人生态度。生活原本就该简简单单的,因为人的思想复杂了,生活也就随着纷繁复杂起来。还原生活,简单生活!

参考文献:

[1]聪聪,做人要大智若愚[J],社会主义论坛,2004年6期,24页。

第三篇:博弈生存读后感

《博弈生存—社会现象的博弈论解读》读后感

社会发展学院 李莉 02080428

这本书是一本博弈论的普及读本,并不深入理论,较为浅显,颇有趣味,不似有些理论性较强的的书那么枯燥晦涩。作者将博弈论在生活中的应用写的惟妙惟肖,非常生动,然后通过对这些生活中事例的分析来引出一个个有关博弈的理论。总之,读了这本书让我获益匪浅。

首先,通过阅读此书,我知道了博弈是无处不在的。在没有读过这本书之前,我感觉博弈论是一门很深、很玄的学问,而且大多是涉及经济学方面的,与我们平常生活联系并不是很多。可是当我翻开导论,看到“失火了,你往哪个们跑?—这就是博弈论”这句话的时候,我就知道之前的刻板印象是错的,其实博弈无处不在,并与人息息相关,每个人每天都在经历各种博弈。

其次,我了解了阿罗不可能性定理,即社会没有一种“客观的”反映群体的社会偏好的方法。如果某种偏好得以反映出来,这完全取决于所采用的规则;如果采用另外一套规则,则有可能是另外的结果。比如,书中有一个关于投票选举的例子刚好说明了这一点。有300人投票选举2个人,其中100人喜欢甲,200喜欢乙。如果按一次性投票规则,那么甲得100票,乙得200票,乙胜。但是采用某种规则后,就有可能是甲胜。比如,将这300人,分成3组,其中第一组50人,第二组100人,第三组150人。如果第一组中有30人喜欢甲,第二组中有60人喜欢甲,那么第三组中就只有10人喜欢甲。分三组进行投票,采取谁获得的支持小组最多,谁就胜利。那么此时甲会得到2组的支持,乙只有第三组胜利,结果是甲胜利。这个例子就有点像田忌赛马的故事,这种投票制度就是目前美国竞选总统所采用的制度。当初戈尔比小布什多几十万张选票,但是美国采用谁获得了某一州的多数票,那么他就获得了该州所分配的选举人的选票,小布什与戈尔的关键之争是佛罗里达州的选举结果,最后在那一州,小布什与戈尔的选票之比为277:266,微弱优势胜出。这个问题就是博弈论中所说的投票悖论,即喜欢乙的人多,选举的时候反而是甲胜出。看了这类的事例,我不禁对许多原本坚信是民主的、公平的社会事实产生怀疑。可是,上面也说过,世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规则,因此,我也就坦然面对这些疑惑了。

三字经曰:人之初,性本善。性虽善,但是人类的天性是趋利避害的,从动物状态走出来时人是自私的,所以最初的人们都会想着自己的最大利益,因此就产生了诸如中国北方草原沙漠化的集体行动的悲剧。大家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过度开垦、过度开采,反正这个资源是共有的,最终导致了沙漠化的悲剧,使群体都受到了损害。防止这种集体行动的悲剧有两个方法:一是制度上的,即建立中心化的权力机构,无论这种权力机构是公共的还是私人的——私人对公共地的拥有即处置便是在使用权力;第二种便是道德约束,道德约束与非中心化的奖惩联系在一起。

说到这到道德的形成,殊不知这是一个社会博弈的过程。本书作者通过一个猴子的故事简单阐述了这一点。话说一群猴子(人类的祖先)被关在笼子里,笼子的上方有一根绳子,绳子上系着一根香蕉(猴子最喜欢吃的),绳子的另一端是连着一个机关,机关是和一个水源相连。猴子喜欢香蕉,发现香蕉后,就会跳上去够这个香蕉,猴子够着时,与香蕉相连的绳子带动了机关,机关就会使其他猴子被水淋。这个过程重复着,猴子们发现,吃到香蕉的是少数,其余的大多数猴子都被淋湿。经过一段时间,有一伙猴子自觉的行动起来,当有猴

子去取香蕉的时候,那些猴子就去揍他。这样,一有猴子去够香蕉,大多数猴子就会去揍他,久而久之,猴子们就产生了合作,再也没有猴子去取香蕉了。这在猴子们间就产生了“道德”。当猴子们繁衍了下一代,它们会将这个经历告诉下一代,渐渐地猴子们便认为去取香蕉的后果对其他猴子不利,从而认为取香蕉的行为是“不道德的”,它们也会自动的惩罚不道德的猴子。以前只是认为道德的产生是在人们群居生活中为了大家和睦相处而约束彼此才产生的,具体如何产生却从没有想到跟社会博弈有关,现在想来果真是这么回事。偷窃,被众人认为是“不道德”的,虽然它本身是利于偷窃者的,可是因为它侵犯了他人的利益,所以,当偷窃者被抓时会受到严厉的惩罚,而这个惩罚就是社会博弈过程的产物,有了这个惩罚,有了道德观,约束了人们想要偷窃的心理。如果没有这个惩罚,人人都认为偷窃并没什么不道德,别人的东西就是自己的,随时可以拿来,大家可以想象这个社会将怎样一个混乱。

该书最后还就“建立世界政府来避免当前的竞争悲剧的可能性与可行性”进行了探讨。作者认为从管理的和文化两个角度分析认为建立世界政府是可能的。因为从今天的管理能力来看,一个政府对全球事务进行管理是可能或渐渐可能的。而文化方面,只要世界各国人民相互理解和认同,并形成一种共同文化,或者即使不形成共同文化,只要能相互理解和宽容,世界政府就有可能建立。但是在世界政府可行性方面作者却持怀疑态度。因为这面临着要建立调解国家行动的惩罚制度,必须存在其权力高于国家的机构问题。不仅如此,还要考虑建立的世界政府是暴力的还是和平的?它产生独裁怎么办?它会不会产生其他人类的悲剧等一系列问题。对此,我期待在人们的共同推进下,世界政府能够建成,减少人类的集体性行动的悲剧。

最后我想说的是,博弈论在西方是科学,在中国则更像一门艺术,说白了,就是更艺术地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想在当今社会如鱼得水地生活,多读读这本前人智慧精髓与今人科学经验相融汇而成的《博弈生存》吧!因为它会教你知道如何走出“囚徒困境”;如何改变自己的观点,从别人的角度来观察世界;如何根据“博弈论”,按照自己预计的道路走下去,如何获得双赢。

分享:《博弈者》

——是有博弈论,非普通百姓所能晓,——有如下象棋,非每一步都能走对,——犹如驰骋沙场,更非一般人所能匹敌。

——博者——赌也——有赌必有输,——弈者——易也——有得必有失。

长此以往,生命何其难也???

更何况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生者,难乎???难乎!!???

第四篇:博弈论文

11工本1班

方建达

11305513506

博弈的理性认识和运用

博弈论是二人或多人在平等的对局中各自利用对方的策略变换自己的对抗策略,达到取胜目标的理论。博弈论是研究互动决策的理论。博弈可以分析自己与对手的利弊关系,从而确立自己在博弈中的优势,因此有不少博弈理论,可以帮助对弈者分析局势,从而采取相应策略,最终达到取胜的目的。

学习博弈的精髓

古往今来的成功人士,无不在生活中运用博弈的智慧。学习博弈的精髓,让你懂得在激烈的竞争中如何变通求胜;在权利的争夺里如何进退自如;在感情的烦恼中如何理清头绪„„什么是博弈论?古语有云,世事如棋。生活中每个人如同棋手,其每一个行为如同在一张看不见的棋盘上布一个子,精明慎重的棋手们相互揣摩、相互牵制,人人争赢,下出诸多精彩纷呈、变化多端的棋局。博弈论是研究棋手们 “出棋” 着数中理性化、逻辑化的部分,并将其系统化为一门科学。换句话说,就是研究个体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相互影响中得出最合理的策略。事实上,博弈论正是衍生于古老的游戏或曰博弈如象棋、扑克等。数学家们将具体的问题抽象化,通过建立自完备的逻辑框架、体系研究其规律及变化。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以最简单的二人对弈为例,稍想一下便知此中大有玄妙:若假设双方都精确地记得自己和对手的每一步棋且都是最“理性” 的棋手,甲出子的时候,为了赢棋,得仔细考虑乙的想法,而乙出子时也得考虑甲的想法,所以甲还得想到乙在想他的想法,乙当然也知道甲想到了他在想甲的想法„

博弈与生活结合

如果将博弈论与生活结合起来,那么生活中每个人都如同棋手,其每一种行为如同在一张看不见的棋盘上布一个子。精明慎重的棋手们相互揣摩、相互牵制,人人争赢,下出诸多精彩纷呈、变化多端的棋局。而博弈论正是研究棋手们的招数与技巧,并将其系统化为一门科学。换句话说,就是研究个体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相互影响中找到最合理的策略。

博弈论的各种应用

面对如许重重迷雾,博弈论怎样着手分析解决问题,怎样对作为现实归纳的抽象数学问题求出最优解、从而为在理论上指导实践提供可能性呢?现代博弈理论由匈牙利大数学家冯·诺伊曼于20世纪20年代开始创立,1944年他与经济学家奥斯卡·摩根斯特恩合作出版的巨著《博弈论与经济行为》,标志着现代系统博弈理论的初步形成。对于非合作、纯竞争型博弈,诺伊曼所解决的只有二人零和博弈--好比两个人下棋、或是打乒乓球,一个人赢一着则另一个人必输一着,净获利为零。在这里抽象化后的博弈问题是,已知参与者集合(两方),策略集合(所有棋着),和盈利集合(赢子输子),能否且如何找到一个理论上的“解” 或“平衡”,也就是对参与双方来说都最“合理”、最优的具体策略?怎样才是“合理” ?应用传统决定论中的“最小最大” 准则,即博弈的每一方都假设对方的所有功略的根本目的是使自己最大程度地失利,并据此最优化自己的对策,诺伊曼从数学上证明,通过一定的线性运算,对於每一个二人零和博弈,都能够找到一个“最小最大解”。通过一定的线性运算,竞争双方以概率分布的形式随机使用某套最优策略中的各个步骤,就可以最终达到彼此盈利最大且相当。当然,其隐含的意义在於,这套最优策略并不依赖于对手在博弈中的操作。用通俗的话说,这个著名的最小最大定理所体现的基本“理性” 思想是“抱最好的希望,做最坏的打算”。

博弈论毕竟是数学,更确切地说是运筹学的一个分支,谈经论道自然少不了数学语言,外行人看来只是一大堆数学公式。好在博弈论关心的是日常经济生活问题,所以不能不食人间烟火。其实这一理论是从棋弈、扑克和战争等带有竞赛、对抗和决策性质的问题中借用的术语,听上去有点玄奥,实际上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博弈论大师看经济社会问题犹如棋局,常常寓深刻道理于游戏之中。所以,多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凡人小事入手,以我们身边的故事做例子,娓娓道来,并不乏味。

经济学里的博弈

在现实的经济学里,商业行为中,也同样存在着博弈。有两家电器销售供应商面对众多的消费者,分别是国美和苏宁。他们的价格策略有几种选择。国美和苏宁同样的价格体系,而且维持比较高利润,各分一半的市场销售额。国美降价苏宁不变,国美拿到该市场大部分甚至全部的销售额。或者苏宁降价国美不变,苏宁拿到大部分或全部销售额。而由于竞争的激烈,肯定会有其他的供应商大中或一商家电参与进来。因此,保持第一种状态是不可能的。所以此时,对于任何一家供应商来说,最佳策略都是降价,以期望获得更大的营业额。

博弈中的纳什均衡

从博弈的角度来分析,价格战永远是在所难免,也就是说,在一个竞争的市场,我们永远都要陷入“囚徒困境”。不过,这都是讲的纯市场因素,人际关系以及其他的非“理性”因素都排除掉。要从“囚徒困境”解脱,最好的办法却是最不可行的办法,就是供应商形成联盟。因为供应商之间的信任几乎为零,而且即使有了联盟,每个人都会认为自己偷着降价会给自己带来好处。因此,最终的结果是,联盟的作用并不大,大家还是降价降价。直到最后大家都觉得降不动了,或者觉得降价对自己最终没有好处了。这时就会形成一个平衡状态,也就是纳什均衡。

博弈的技巧

诱饵做足、信息充足这是基准,信息不足可以用诱饵弥补。当完成这两大基准的时候,要怎么下这盘棋,要怎么赢这盘棋?迷惑:这属于布局之前隐秘保护,一个人只要不透露真实想法,对方也就只能被自己思维混乱。为你赢得很多时间做铺垫;设陷:这要运用策划学把风险降到最小化,使迷惑最大化。这时间会得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漏洞;布局:介于赢得时间完善的信息,棋局才会掌握在你手里。利用人性表现出来的好胜心理和辩才优劣,找到界点,迷惑打乱,让她们觉得乘胜追击,这时候你就赢了一大半;而这盘棋,大局在你手里,短暂的攻击并不影响博弈的结局。

当你了解他的步法,烘托他的好胜心,示弱效果反增,心理是本能反射,从局势反射心理。正常逻辑下,他会乘胜追击,也有可能和你一样试探性摸底~当你觉得棋逢敌手,心理素质想差不多的情况,重点来了:真就是假,假就是真。反手主动,不给喘息。输赢并不是变幻莫测,全方位观察和心理素质胜于棋艺。

怎么去赢?赢别人那是一种一厢情愿的暧昧。既然是暧昧的话,可否把他想象成自己,把自己想象成他?做到仿佛:一个人打两副牌?那就变成了:怎么赢自己。这样就很好理解。可是,尽管你赢自己会比较复杂,但当打出第一张,就无比简单了。

接下来的事,就强调处变不静。最高境界是怎么去赢自己的话。让他也变成你的一颗棋。你和同企业对手或朋友同事交流经验的时候,你还在同步的完成自己的目的。即使他们的结论足够推翻你,可事实上,你为自己争取的时间赢得的金钱,恰恰对从事同行业的这位是讽刺。

成功的博弈需要经验

早在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就论述过知识与成功的关系:人类的知识可分为经验、技术和智慧,但个人的成功必须依赖经验;有经验的人可以比有技术而无经验的人更成功;不过,有经验之人只知事物之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有技术之人则兼知其所以然,所以有技术的人更聪明。

亚里士多德所谓的“技术”,其实就是我们所谓的“理论”。而从其论述我们甚至还可以推论:成功与聪明无关。掌握理论者确实更聪明,但他们不如有经验者更容易成功。譬如一个从不练球的物理学家,他比一个乒乓球选手更聪明,更懂得击球的力学原理,但是他却几乎注定在乒乓球项目上会输给长期训练有素的乒乓球选手;乒乓球选手要获得成功也并不需要大量学习力学原理,只需积累经验足矣。理论的功用在于,通晓力学原理的乒乓球选手可能更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从而更快地提炼经验并创造性地悟出新的打法,形成新的有效经验。

所以,成功以及成功的博弈,需要经验支撑。然而经验却是需要在人生的漫长旅途中逐渐积累的。只有经历过的人生,才给我们以经验;未曾经历的人生,就没有经验。年长者比年少者在处理竞争与合作问题时往往更能举重若轻、游刃有余,倒不在于他们掌握了更多的博弈理论,而在于他们有着更丰富的经验,更加深刻地领会了策略的艺术。

是的,博弈论本来就是科学的理论和行为的艺术。它不应该是沉闷的,而应该是生动的;它不应该只是乏味公式,而应该拥有丰富的情感;它不应该只局限于竞争,更应着眼于通过竞争展开合作。博弈论不应该被理解为阴谋诡计,不应该被理解为小聪明,不应该被理解为厚黑学,不应该被理解为你死我活的权谋术。

正确看待博弈之道

如果只想着把博弈论用于人际斗争,那只是博弈之术;只有理性地融入社会,才是博弈之道。“术”的博弈只是嵌入在“道”的博弈中的一个小博弈,关注于“术”而忘却于“道”,无异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或可一时得利,却可能对个人的长期利益和更大的成功产生至为糟糕的影响。正如两位作者在本书中屡屡提到:人生中总是存在更大的博弈,因此个人的决策不应该只着眼于一个小博弈的胜负。能够看到多大、多远的博弈,取决于个人的胸襟和眼光。从某种意义而言,他们所谓的小博弈与更大的博弈之分,正是博弈的“术”与“道”之分。

得与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面对的博弈,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什么利益必须争取,什么利益敬而远之,这些都需要我们深思熟虑后做出正确的选择。人生就是在得失之间走过的,金钱、荣誉、权势、爱情,我们得到后欣喜若狂,但失去后又愁眉不展。其实,不以得喜,不以失悲,坦然地面对得失才是处世的最高境界,就像佛教中的这首禅偈一样:“富贵贫穷各有由,夙缘分时莫强求。未曾下得春时种,坐守荒田望有秋。”事物的得失都存在一定的因果联系,有付出才会有回报,如果有时尽力了也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你可能会深感上天的不公,但反过来想想,其实你更应该坦然地面对,因为尽力去做的你已经无怨无悔,得不到不是因为你没有去珍惜和努力,而是因为对方本不属于你,所以在人生中我们有时更要学会放弃,学会忘记。

第五篇:张朝阳博弈论文

生活中的博弈

学生姓名:张朝阳 专业:材料物理

摘要

博弈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技能,他不是靠后天习得的,而是人的必备素养,可以说博弈在人类社会哪怕是整个自然里都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日常生活中的一切,均可以从博弈得到解释,大到国家战略的竞争,小到菜市场里的讨价还价。中国自古就有很多经典的博弈典故,田忌赛马、完璧归赵、赤壁之战等,把博弈二字演绎的精湛完美。最初人们对博弈局势的把握只停留在经验上,没有向理论化发展,近代对于博弈论的研究,开始于策梅洛,波莱尔及冯·诺依曼。1928年,冯·诺依曼证明了博弈论的基本原理,从而宣告了博弈论的正式诞生。1944年,冯·诺依曼和摩根斯坦共著的划时代巨著《博弈论与经济行为》将二人博弈推广到n人博弈结构并将博弈论系统地应用于经济领域,从而奠定了这一学科的基础和理论体系。1950~1951年,约翰·福布斯·纳什利用不动点定理证明了均衡点的存在,为博弈论的一般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纳什的开创性论文《n人博弈的均衡点》(1950),《非合作博弈》(1951)等等,给出了纳什均衡的概念和均衡存在定理。此外,莱因哈德·泽尔腾、约翰·海萨尼的研究也对博弈论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今天博弈论已发展成一门较完善的学科。总而言之,博弈论博大精深,他并不是只研究象棋、桥牌、赌博中的胜负问题,而是渗透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关键词:生活;大学生;家庭;老师,策略

在生活中肯定会有矛盾发生,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矛盾和相互冲突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一种博弈关系。矛盾冲突的结果也有三种情况:负和游戏、零和游戏和正和游戏。“负和游戏”,是一种两败俱伤的游戏,故也称为双输博弈。在人与人的交往 时,由于相互的冲突和矛盾,不能达到统一,交际双方都不让步,最后使交际活动不能展开,结果是交际的双方都从中受损,两败俱伤。交际中之所以经常会发生“负和博弈”现象,大多是因为心胸狭窄,遇事爱使性负气,必然会出现“负和”局面。如果不使性负气,而是互相谅解,与人交往采取合作态度,便能使有矛盾和冲突的交际活动朝好的方向发展。在交际中,如果遇到了和交际对象发生冲突的时候,能够想着退一步海阔天高,采取一种和对方合作的态度,就一定能避免交际中“负和游戏”的发生。至于“零和游戏”,这种简单的“你输我赢”的思考方式往往会给人们带来更大的麻烦。其实,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双方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你赢我输”的对抗关系。双方可以都做得很好,也可能都做得很糟。制胜不是靠打击对方、压倒对方,而是靠引导对方采取对双方都有利的行为,即合作的行为。我们应当心存善良。如果说人际交往如博弈,那么“零和游戏”现象的发生翎大多是因为有人见利忘义,想吞并对方的利益,这样的人从一开始便心存恶念,自然便会用欺诈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许多道德家们都认为假使一个人能够大彻大悟,努力地为他人服务,他的生命一定闪烁着光彩,充满着喜悦与快乐。你要尽量慷慨地给予他人以同情、鼓励、扶助,因为那些东西,于我们自身是不会因“给予”而有所减少的;相反,我们给人越多,我们自己所有的也越多。我们把善意、同情、帮助给人越多,我们收回的善意、同情、扶助也就越多。而互利互惠的“正和游戏”,则是一种双赢的博弈。就像是一同爬山的两个人,A只带了面包,B只带了水。旅途中A吃了些面包不再饥饿却口渴的很,B则恰恰相反,如果他们将手中剩下的食物与对方交换,这便是“正和游戏”了。人和人正常交往,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相互适应,在发生矛盾和冲突时,如果能从对方的利益出发,能从良好的愿望出发,便能使交际达到互利互惠的“正和游戏”状态。就是说,人际交往要达到效益最大化,就不能以自己的意志作为和别人交往的准则,而应该在取长补短、相互谅解中达成统一,达到双赢的效果。总之,交际就是一种特殊的博弈。如果想让交际向健健康方向发展,就应考虑以非对抗的方式,采取合作的态度,使交际呈“正和游戏”状态,从而收到良好的交际效果。

十余年的求学生涯,为我们未来的人生铺路,父母、老师、同学是极重要的关系圈,他们塑造了我们的性格,影响了我们的价值观,共同度过了我们的青春。下面我就谈谈我在生活中,和他们交往时对博弈的理解

一、和父母之间的博弈 我们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特殊的博弈,因为这往往不是一场公平的对局,父母总会无条件的接受我们的任性。我出生在一个传统的家庭,有严父慈母,爸爸总是给我严格的要求,我也经常因为他的唠叨和批评而去赌气,父爱如山,妈妈的爱就如水一般,无微不至,让我感受到很多温情。相信很多人小时候也都干过,算好父母下班的时间,在他们进家门之前,关掉电脑,关掉电视,给主机散热,把节目台调到刚开始的那个,然后安静的趴在桌子上写作业,看到父母并没有发现我们偷玩电脑的行为,就会长舒一口气。每次我碰到爸爸加班,都会肆无忌惮的玩游戏,妈妈再怎么催促我去睡觉,暂且答应她然后无限拖延时间总能成功。后来等我长大了,也到了叛逆期,与父母的博弈似乎更加激烈,然而结果总是他们受到的伤害更大,最多就是一顿打骂,我可以把自己关在屋子里继续心高气傲,却听不到父母失望的哭泣,更没注意悄悄长在他们脸上的皱纹和头里的白发。现在我远在外地求学,一年两次回家,在家中还是会和父母在一些琐事上产生分歧,但我懂得了退步,不再是那个任性无知的孩子。以后我和爸爸妈妈的博弈还很长很长,我要成为那个多给予的一方。

二、和老师之间的博弈

在老师的眼中,我一直都是以“乖孩子”的形象存在,害羞、腼腆、不爱说话,其实那只是我其中的一面而已。记得高中的时候,由于物理成绩比较好被推选为物理课代表,但收发物理作业的确是一件令我头痛的事情,每天早上第一个课间就要把作业交到老师那里去,班里总有不写作业或者课间出去的同学,所以收齐全班的作业很难,而我总会给老师虚报作业情况,自信满满的说:“收齐了!”其实谁交没交自己也弄不清楚,每次老师也是点点头就不管了。可是不认真的行为终究会露馅,记得有次物理老师给我们闲聊,他说要给我们讲一个笑话:“我发现我们的课代表很有意思,交作业的时候每次都爽快的说收齐了,但是之后总会有人陆陆续续的把作业自己给我交上来,搞得课代表很尴尬。”当时的我无地自容,真想找个地缝转进去。还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英语老师,英语一直是我的短板,托我总成绩的后腿,所以英语老师给我制定了一个严格的要求:每天必须问他三道英语题,就算我没有问题也要绞尽脑汁的找三道不会的题去问。这个方法确实强迫我每天都要努力学英语,但真的不能给我强制的数量要求,最后没有办法,我只好找几道会的题假装不会去问他,我把我的小聪明告诉了我的死党,结果全班人都知道了。在后来的一次考试总结上,我的英语成绩大幅提升,英语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夸赞我,并且把强制我问问题的方法说给了同学听,班里一阵哄堂大笑,都知道我在阴奉阳违,可是还真成功得到了老师的赞赏。

三、和同学之间的博弈

孔子曾说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大学是进入社会前的一个缓冲时期,每个人都避免不了与他人打交道,在大学期间懂得权衡博弈的得失对我们有重大帮助,我觉得大学生的博弈策略就是真诚待人。不像中学时代的无忧无虑,大学我们变得更加独立,为自己考虑的事情更加多了,有时候为了获得自己的利益,往往失去了很多。室友之间要学会分享,不能太自私,遇见争端要及时解决,千万不能积蓄仇恨的心理,要懂得考虑他人的感受,宿舍不是一个人的家,要始终知道这是一个整体。在班里要善于表达,要有奉献的精神,多多帮助其他同学,积极参加班里组织的活动。要做到“三思而后行”,所谓“思”是对已掌握的信息考虑后进行决策选择,从多个决策中选择最为合适的付诸实践。人际关系很复杂,我们作出行动之前选择策略是必须的。如果我们只为自己心里痛快而任由自己行为,那么人际关系很容易出问题。在工具性资源的处理上,我们要遵循“己他两利”的原则——学会分享。有些物质,比如化妆品、食物、日常用品等,在其他同学需要时,应该要能给予帮助。特别是需要注意的是钱财,当有同学借钱时,自然需要认清借钱对方的底细。若借钱者是熟悉的同学且知道其为人,可以慷慨解囊;但对于品行有问题的学生,需要根据借钱的数量慎重考虑。大学生品行不端者,其人缘自然不好。

生活无时无刻充满着较量,等我们步入社会的时候,更会清晰地明白这一点,朋友、同事、恋人、上司、下属、陌生人之间的交际都需要我们有策略的去认真对待,所以说博弈无处不在。

参考文献

[1]代兴胜69 较量的博弈——《博弈论基础》 复旦大学出版社 [2]张维迦 博弈与信息经济学三联出版社 [3]李锐 博弈论浅谈 光明日报出版社 [4]王碧松 生活里的博弈 西南出版社 [5]百度百科

博弈思维与生存论文(范文大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