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幼儿音乐教育心得
编辑:诗酒琴音 识别码:21-822729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2-04 00:32:32 来源:网络

第一篇:幼儿音乐教育心得

幼儿音乐教育心得

作者

林子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没有早期音乐教育,干什么我都会一事无成”。贝多芬也曾说过“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由此可见,音乐教育在孩子的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把音乐教育寓于愉快的音乐感受和音乐表现之中,让每个幼儿都能积极、愉快、自信地参与到活动之中,可以让幼儿学得愉快,学有所得。它的教育影响往往不像语言说教表述得那样直截了当,而是像春雨点点滴滴渗透到儿童的内心情感、心灵深处,起着熏陶、感染的教育作用。而音乐艺术教育作用于人的内心情感心灵深处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比说教更有说服力,更深刻,更持久。

一、给幼儿自主的空间,让幼儿快乐歌唱。

能让幼儿快乐的音乐,首先是幼儿喜闻乐见,贴近幼儿生活的音乐。过去往往教师自己费许多时间选出音乐,但幼儿却不喜欢,为什么呢?因为教师忽略了幼儿才是活动的主体。于是我想到,在选择教材时为什么不能让孩子与教师共同收集喜爱的音乐,从孩子生活中寻找素材,寻找他们快乐的源泉呢?幼儿喜爱动画片,观看动画片成了每日必须完成的事,也是幼儿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幼儿生活中寻找和挖掘兴趣和快乐,是《纲要》倡导的一种教育观念,也是我在操作中实践的一种思路。通过与幼儿的交流,我发现近期孩子对《喜洋洋与灰太狼》动画片非常感兴趣,片头曲更是人人会唱,甚至有一人唱众人合的效应。于是当我把孩子带来的《喜洋洋与灰太狼》主题曲放给幼儿听时,立即引起了自发地合唱和欢呼。如何挖掘《喜洋洋与灰太狼》歌曲的教育性就放在了我的面前。《纲要》指出,艺术教育激发兴趣的目的是将一般兴趣引申提高到有一定深度的动机水平上。音乐的选择来源于幼儿,这是让幼儿享受音乐快乐的前提!怎样让幼儿享受音乐的快乐呢?

在认真学习《纲要》的精神和反复思考后我感到,以前的音乐活动往往是教师设计活动形式,幼儿被动参与。为什么不能让孩子参与到活动设计的过程中来呢?于是我大胆尝试着让幼儿自己选择活动方式。交流中有幼儿提出:“老师我想唱《喜洋洋与灰太狼》的歌!”“我想用《喜洋洋与灰太狼》的歌来跳舞!”“我想用来打打击乐!”“我想画喜洋洋与灰太狼!……”幼儿有许多的想法,这时我感到一种单一的形式已不能满足众多孩子的愿望,于是我采纳了他们的建议,活动中尝试一个主题,多种表现空间,让孩子得到满足。在活动中我根据幼儿的需要设置了“明星秀”、“舞台秀”、“乐器秀”、“画家秀”四种供幼儿自选的多种机会和条件。

二 给幼儿自由的空间,让幼儿创造性地歌唱 新《纲要》指出:“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在幼儿歌唱活动中,要真正做到“尊重”,首先教师应树立正确、科学的教育观、儿童观。以前,我们都太强调知识、技能,而忽视了幼儿内心的感受,兴趣的培养。常听到有老师批评孩子: “听你唱的什么?歌词都唱错了!“瞧,你又唱又跳的,乱七八糟!”也许,这些“唱错了”、“乱七八糟”就是孩子的一种创造。但老师粗暴的批评打击了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自信心,于是,这些幼儿不喜欢唱歌,不愿在众人面前表现……孩子天生是爱音乐的,这样的结果怎不让人心酸?艺术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也许幼儿的歌声不太优美,但这正需要我们去引导;又唱又跳乱七八糟,这正是他们艺术创造的萌芽啊!我们应该学会欣赏幼儿特有的表现方式。在歌唱活动中,我注意用语言、眼神和手势鼓励每一个幼儿放声歌唱,大胆地表现自己,特别是对那些胆小、内向的幼儿,他们每一个小小的进步,我都大张旗鼓地赞扬:“××你真棒!”“唱得好极了,大家欢迎!”我还注意鼓励幼儿大胆提出自己的建议,和老师进行直接地交流。在一次韵律活动《欢乐颂》欣赏音乐时,一个小朋友说:“老师,怎么没有歌词呀,让我们来编吧!”我立即高兴地采纳了他的建议。每一个幼儿都热情投入,编出的歌词既有生活情趣,又富有韵律感,效果好极了!

三、开展游戏表演使幼儿体验学习音乐的乐趣 教学中边唱歌边游戏是激发幼儿音乐欲望的有效途径之一。幼儿园的孩子,天生好玩好动、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他们对音乐的感受往往是喜欢通过各种动作表现出来。所以,要提高音乐活动的质量,就应根据孩子好动好游戏的心理特点,把孩子的音乐学习与游戏、舞蹈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抽象的音乐知识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游戏,让孩子通过自身的活动,把听、看、想和运动、唱歌、表演、游戏等结合起来,把孩子从座位上解放出来,让她们动口、动手、动脚、动脑,在音乐世界里蹦蹦跳跳、轻轻松松的获得知识、技能,受到美的熏陶。如在《三只老虎》中,我轮流让幼儿扮演小老虎和妈妈,在《秋天》歌曲结束后,玩扫落叶 烧枯叶的游戏;《堆雪人》结束后玩冰雪融化的游戏……通过声音的轻、重、缓、快和表情动作变化,自然而然他们的歌声中充满了真挚的情感,歌声中浸染着美的色彩,他们体验到了音乐游戏表演的无穷乐趣。

同时,在音乐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努力创造一种平等、宽松、和谐的气氛,以此来激发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比如说在活动中经常看着幼儿的眼睛讲话和示范;用表情、动作等去调整幼儿的心理状态。如:当孩子们很兴奋时,我就说:“天黑了,小动物要睡觉了。”并带头假装睡觉。同时,我还以各种不同的身份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在音乐活动中,我不仅仅是老师,还可能是其他角色,如小狗、老虎、小蘑菇、蝴蝶等,通过扮演角色、逼真地表演,就把幼儿带入到音乐作品特定的意境之中。

四、让幼儿生活在音乐的海洋中

幼儿艺术感知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是长期的,是在充满艺术氛围的环境中和参加无数次的艺术活动中得到发展的。因此,幼儿艺术教育不能仅局限于教师组织的艺术活动,应贯穿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在一日生活中,恰当地,不断地提供音乐刺激,让他们自然地接受音乐熏陶,生活在音乐的海洋中,以激起愉悦的情感和兴趣。来园接待时放一些节奏明快的童谣和乐曲;早操前放雄健有力的进行曲;活动间隙放优美舒适的圆舞曲;进餐、饭后散步放缓慢流畅的舞曲;午睡时放柔和安静的摇篮曲;起床时放体贴温柔地乐曲;离园时放活泼快乐的儿歌等等,让幼儿充分感受音乐,从而激发他们想参加音乐活动的愿望。

音乐教育是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我们必须深挖教材,因材施教,运用各种手段,积极主动的运用到日常活动中。让孩子沉浸在音乐的海洋中,愉悦孩子身心,丰富孩子情感,陶冶孩子情操,启迪孩子智慧,净化孩子心灵,感受音乐带来的奇妙,体会音乐在生活中的无所不在。让孩子在音乐的浪潮中,学习音乐,参与音乐,为走向成功奠定基础。

第二篇:《幼儿音乐教育》

关于幼儿园音乐活动设置的调查与探讨

【摘要】在幼儿园教学中,艺术课程是幼儿相对喜欢的部分,尤其是音乐活动。音乐活动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幼儿音乐表现的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幼儿的创作过程和作品是他们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在调查中发现,现在的音乐课都脱离不了几个环节:音乐图谱→念歌词→教师示范→幼儿跟唱→比赛形式巩固。这样的方式有点单一,没有特色,幼儿的兴趣无法调动。那么如何设置有效的音乐活动?我们根据调查结果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音乐活动

调查 探讨

(一)调查背景

在重视素质教育的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幼儿园意识到艺术教育对开发孩子的智力、陶冶孩子的情操、激发孩子的自信、锻炼孩子的意志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艺术对一个人生理和心理的调节,受益于终身的好处。因此我们有必要尝试通过对孩子的艺术启蒙来教育孩子,发展孩子,使之健康、和谐、全面地成长。新《纲要》提出艺术的目标在于丰富幼儿的情感,培养初步的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而现实教学中真是如此的在开展吗?我们将以调查结果来说话。

(二)调查方法

我们研究组选择了点连面的调查研究方法。先选择一个教学片区为调查点,向片区内每个幼儿园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听课记录进行调查。再结合各个幼儿园的调查记录来发现问题,探讨幼儿园音乐活动设置的方法和有效性。

(三)调查发现

经过大家的调查,发现各幼儿园音乐活动设置存在的普遍现象有:

现象1.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是关心幼儿会不会唱歌曲,乐队的节奏是否整齐,舞蹈动作跟教师教的是否一致。但大多数的结果都是在教第一遍时,幼儿还有点兴趣,第二遍就开始嘻嘻哈哈,注意力已经分散,原因就在于:教师没有真正成为幼儿自主进行音乐活动的积极者,支持者,发掘者,只是个命令者,指挥者,监督者,教师较少去考虑如何帮助幼儿在活动中获得成功感,增强自信心,激发兴趣,及帮助形成良好的、正确的自我概念。教师不了解幼儿,也不观察幼儿的需要,只一味的牵引着小朋友,小朋友始终处于被动地位。

现象2.选择音乐题材忽视幼儿的身心发展和实际需要,忽视慎重筛选。如一首《大中国》,不加修改的让小朋友学唱,孩子唱的歇斯底里,也不知在哪儿换气只见个个气嘘喘喘。看到这儿我真为这群孩子痛心啊。很多教师片面的认为儿童音乐应紧跟现代步伐。因此,在选择儿童音乐时,不考虑所选音乐是否适合孩子,音乐的音域是否适合孩子,即使选择了音乐内容也不会处理以何种类型为主进行教学。如果这首《大中国》以欣赏和打击乐形式教学未必不可。

现象3.教学目标设定不能体现幼儿主体性。长期以来,我国幼儿音乐教育主要采用目标教学模式,目标在课程的选择、组织、实施和评价中起着向导的作用,支配整个教学过程。而音乐教育的内容分为唱歌、律动舞蹈、音乐游戏、欣赏活动、打击乐教学等,容易造成重点教学逻辑不清晰,教师自然围绕单项技能训练来进行教学。由于教学方法较单

一、刻板,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便难以得到体现,而实际上幼儿在音乐活动中感受到什么,是怎样去体验音乐美却往往被忽视。这抑制了幼儿的审美情感。幼儿情感得不到自由的表达,其审美的主动性、创造性也必然丧失殆尽,忽视幼儿学习过程,不重视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

现象4.“重头轻尾”的音乐,许多老师在执教时重视情境化的导入,开始部分非常吸引人,教具准备新颖奇特,活动继续开展就会突然脱节,道具利用率底,前后没有关联。

(四)调查探讨

这些现象表明,现在的幼儿园音乐活动存在问题,音乐活动不能体现幼儿的需要,音乐活动课的有效性没有体现出来。那么,如何设置音乐活动?如何体现音乐活动的有效性?

1、教学目标要体现以幼儿为主体,注重兴趣的培养。

目标的制定要在活动过程中具体施展,教师要给他们充分自由的活动空间,重视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调动幼儿的表现欲望,让他们在自编、自创中探索,产生自信感,获取表演的乐趣和学习的兴趣。

2.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

(1)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介入。

当适合幼儿的音乐内容确定后,教师如何有效地在活动中开展呢。涉及到的有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生动,是否合理和趣味性等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动生动活泼的语言方法,马上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随之进入情景生活化的场景,如小班《大拇指》歌,教师先妙趣横生的介绍手指的成员,口气幽默娴趣,没有任何辅助道具,使用夸张的语言打动孩子,知道大拇指藏起来了,太有意思了,抓住了幼儿的心灵再进行动听清唱:大拇指,大拇指,你在哪里?然后大拇指慢悠悠的出来,唱:我在这里,我在这里,你好不好。活动进行到这里,教师的教学语言的感染力是很强的,它有时能赛过一些色彩鲜艳的图片及可爱的教具。所以在音乐活动中教师们运用生动活泼的言语机率要多些,它将带给你教学上无穷的轻松,也能给幼儿的音乐学习带来积极性,主动性。

(2)给幼儿想像、创造的空间和机会。

音乐活动中尽量让每位幼儿有动起来的机会,身体的运动是孩子的本能,如果这个音乐很动听很感人,孩子有肢体动作的欲望,如果教师不安排肢体的创作将会抹杀孩子的天性,有一次我去听课,一个新老师上《柳树姑娘》,这是首优美动听的三拍子歌曲,当幼儿欣赏完歌曲时,教师出示图谱帮助幼儿理解歌词和记忆歌词,虽然这位新老师一味的强调这首曲子的美,而整个活动过程下来呈现给大家的是:整个图谱设计独特帮助孩子记住了歌词,教师让幼儿分男女生唱,自由选择唱等形式开展,没有任何的肢体语言,看上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乏乏,虽然活动结果显示孩子会唱这首歌,但是这样的教学能有利于孩子音乐能力的培养吗?结果我到那班里进行调查,没有一位小朋友在活动后享受自唱《柳树姑娘》,听完这个活动后,我在自己班里用同一内容同一图谱开展了音乐活动,不同的是,利用完图谱帮孩子熟悉歌词后我充分的让孩子想像柳树姑娘会怎么展现自己的美,让每位幼儿动起来。在自创动作中再次感觉《柳树姑娘》的优美,活动结束后小朋友不自禁的唱着“柳树姑娘,辫子长长„„”,这些对比虽说不是非常的科学,但基本上能说明在音乐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创作肢体的动作或善于鼓励幼儿的动作表现,这样将大大提升教学有效性,在韵律活动,欣赏活动中,肢体动作的加入是必须的,最怕在歌唱中,教师会忽视它的魅力,而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都会将之大打折扣,要知道活动中运用动静交替,情景交融表现音乐的全过程是孩子享受活动的全过程。

我们要遵循幼儿的动作参与学习的规律,因为幼儿是从动作中学习的,带有节奏韵律和欢快情绪的音乐活动增强了动作的趣味性和愉快感受,而动作又促进了音乐能力的发展,所以说在音乐活动中可以创设身体动作部分,做为教师应积极地引导幼儿一起动起来。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理论就是侧重通过动作对音乐进行体验和感受身体的运动和表现使得抽象的音乐要素成为了可以看得见的身体活动。

(3)注重倾听的重要,注重节奏感的学习。

许多音乐活动都要注重对音乐的节奏感受和旋律感受,给孩子一定时间倾听音乐,感受乐曲的机会,通过自身的感悟,体验音乐最先给予自己的感觉,如打击乐活动《快乐的罗嗦》,只有在对音乐有一定的理解才能让幼儿自创出合适的打击乐器来演奏,那么倾听音乐就是活动开展的必经之路。新教歌唱《风儿找妈妈》,它是一首非常动听且能打动人的音乐,在倾听教师动人的清唱后,幼儿对其中的歌词和乐曲风格的感受就更准确了,歌唱活动中,准确歌唱能力的培养对大多数孩子来说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正如我前面说到的听到众多孩子唱跑调的现象,既然这种现象普遍存在,我认为音乐活动中是否缺失了有效的倾听部分,借用听觉去理解和享受音乐美,无论是钢琴、磁带伴奏或是师幼唱,都要让孩子们去积极地欣赏,如同在给孩子过生日时,全体小朋友给小寿星唱起《生日快乐》歌,但却唱出了三四个不同的音高,这时教师让孩子们静下来聆听个别小朋友唱一唱,孩子们马上觉察到其中的症结,于是 教师让孩子们一个跟着一个唱,慢慢地,大家就在一个调儿上了,可见,聆听别人的声音在音乐能力的培养中起着极大的作用,每位教师且不可忽略它的能耐。

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理论认为,节奏是音乐中最强有力的要素。柯达伊提出,节奏是幼儿园音乐教育中感知和学习的主要方面,在学习音乐节奏时,总会与平时的生活经验结合,模仿各种动物的声音或生活中的各种有规律的声音,如歌谣《踩高跷》表现的是正月里过新年的热闹景象,幼儿体验节日欢乐气氛的同时,用各种小动物也来过新年导入来进行固定节奏型××

×/××

×/和××

××/××

××/××

×/的叫声或动作练习,即加强了对音乐学习的趣味性,又提高了幼儿对节奏的熟练程度。如二声部合唱《大钟和小表》活动中,两者的节奏关系对比鲜明,幼儿如何更好地掌握两者的节奏型,大钟×○×○ / ×○

×○ / 和小表×× ×× / ×× ×× / ×× ×× / ×× ××/ 的节奏型,让幼儿用身体动作配合嘴巴声音,大钟当当,小表嘀嘀嗒嗒的声音,结合小朋友想到的机器人或小木偶等形象造型生动得获得了节奏的练习,对学习二声部合唱打下重要的化解难度基础,所以说在音乐活动中教师要有掌握判断的能力,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过程,自然地将这些要素渗入学习中,将会让孩子在音乐活动中有效的学习,并乐在其中学。

(4)重视音乐情境游戏化的开展。

幼儿园音乐活动的设计,教师往往都喜欢较情景生活游戏化进行。这样的设计实践证明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兴趣,增强音乐的趣味性,从而促进幼儿对音乐要素的感知和音乐能力的提高,如歌曲《蜗牛》适合小班幼儿练习节拍,而游戏性也较强,请小朋友拉手成圆圈对应一二段,慢慢向中心移动,慢慢蜷缩,挤在一起体验快乐,慢慢后退,老师带队紧缩圆圈,走成蜗牛状,非常形象的游戏辅助歌唱,加大了音乐对幼儿的感染力度,小班孩子就会不知疲惫的享受音乐的乐趣。如大班的音乐游戏《套圈》活动,它的三个乐段,能充分展现三位幼儿之间的合作能力,套圈中唱出自己和同伴的名字,幼儿在游戏中很快地对歌唱有了理解和认识。而许多歌曲中也能加入游戏创作,如《迷路的小花鸭》、《蚂蚁搬豆》等歌曲,教师都可以安排游戏场景帮助幼儿有效学习和理解歌曲。

幼儿园的音乐教学活动中教师能精心分析教学内容,巧妙设计教学,注重动静交替,从幼儿的实际喜好出发,引导幼儿想像创作,并及时鼓励幼儿的积极参与,提高幼儿的学习热情,在学习兴趣的带动下各项学习都会其乐融融。我们的调查也就实现了意义。

第三篇:浅谈幼儿音乐教育论文

音乐教育是幼儿园教学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幼儿园教学中一项主要的教育课程,小编收集了浅谈幼儿音乐教育论文,欢迎阅读。

浅谈幼儿音乐教育论文【一】

【摘要】音乐是人类生活的反映,也是人们抒发情感的方式。“幼儿音乐教育”是对幼儿进行的音乐启蒙教育,它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培养和发展幼儿对音乐的兴趣。

【关键词】幼儿 音乐 氛围 方法

音乐教育不仅能培养和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和增强幼儿的审美能力,还能够使幼儿在音乐活动中通过感受、体验、表现“美”的内涵,从而使幼儿获得身心发展的“和谐之美”。幼儿只有学会认识音乐、驾驭音乐、学会寻找和体会音乐之“美”,才能进入音乐的天地并借助音乐获得积极的人生体验。从而促进幼儿全面、健康的成长。所以,幼儿音乐教育是幼儿能否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下面就幼儿音乐教育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培养幼儿的音乐情趣

遵循幼儿生理心理特点,通过参与活动培养幼儿的音乐情趣。如采用音乐游戏的形式,选取适合幼儿的音乐教材,带孩子在音乐的伴奏下,动手、动脚、动口做一些活泼有趣的活动。幼儿只有在兴趣性较强的音乐活动中才能真正喜欢参与音乐活动,感受音乐的情趣。因此,在音乐教育中,小班可采用活泼愉快的音乐游戏活动,如《走路》。中大班可引导幼儿感受音乐的情绪,记忆音乐的旋律,使他们真正随着音乐的内容,情绪变化做游戏,如《谁的尾巴灵》。幼儿在听听、动动、说说中,培养和发展了音乐听觉能力,音乐的记忆能力和动作的协调能力。另外,在选取音乐教材时,必须注意既有教育意义又有趣味性,这样才能吸引幼儿。

二、选择适当的教材

教材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幼儿对节奏活动的兴趣。因此,在选择教材时,首先考虑的是教材的趣味性,如《大马告诉我》、《郊游》、《加油干》这些有趣的教材,幼儿特别喜欢;其次考虑的是教材的多样性,有民族风味的《北京的金山上》、《小牧民》、《送你一朵玫瑰花》、《瑶族舞曲》,有地方风味的《小看戏》、《喜洋洋》、《拔根芦柴花》,有外国风味的《土耳其进行曲》、《水仙花圆舞曲》,最后考虑的是教材的难易度,也就是说要根据幼儿的接受能力选择教材,如果教材太难,幼儿学习困难,必然会失去参与活动的信心和兴趣;反之,幼儿一学就会,就感到没劲。所以,每次制定教学计划我们都遵循这几个原则,让幼儿由易到难逐步增强对打击乐的兴趣。

三、创设音乐的氛围

幼儿对音乐节奏活动的兴趣是与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的。因此,创设一个生动活泼,引人“入境”的氛围,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来指导幼儿感知、理解活动节奏的音乐;让幼儿通过视觉表象和听觉表象的联系,以体验音乐所表现的风格和情绪。在倾听《小牧民》的音乐时,我画了一幅辽阔大草原,远处有隐约可见的蒙古包,由远而近突出牧民骑马的雄姿,幼儿看着图,随着乐曲中的节拍、节奏、力度、速度的展开,仿佛来到了宽广的内蒙古大草原,很快从乐曲中听辨出由远而近的骏马在奔驰,强烈感受到乐曲热烈、欢乐气氛,随即产生“动”的欲望,这种“动”是对音乐感受的深化。因此,幼儿随音乐旋律的节奏、节拍做出了相应的动作,有的随着音乐哼唱、有的做骑马动作、有的做抖肩、仰看天空的动作……幼儿的种种表现,正是他们感受到音乐形象的表现。

四、改变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改变旧的教学模式,循序渐进。教师在进行音乐活动课时,应以幼儿为主,采用幼儿喜欢的游戏方式进行,充分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而且在教授的过程中要注意循序渐进地增加难度,在让幼儿感受音乐、体会音乐、欣赏音乐的基础上,对其产生兴趣的培养及知识的传授。这样幼儿不仅可以学到知识,同时也可以获得精神上的享受。例如,在小班开设音乐课时应以音乐欣赏为主,通过音乐的快慢来做动作,初步感受音乐的节奏感,到了中班就可以教他们简单的节奏,“妈妈”就可以拍两下手,“你很棒”拍三下手。到了大班就可以要求幼儿对所学的歌曲进行打节奏,并教一些简单的节奏型。这样循序渐进的教授可以让幼儿对节奏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五、音乐教育贯穿生活之中

幼儿音乐教育不应局限于幼儿园的音乐课中,应当贯穿于一日生活之中。音乐的感染力和震慑力是强大的,唱歌、跳舞、节奏、儿歌几乎被所有孩子所喜欢,而且玩起来乐此不彼,成人眼中的协调与美观在快乐的心中是那么渺小,我们所做的就是用音乐打开孩子的心门。作为教师,我们不应该以高高在上的“长者”身份和“指令、要求”的口吻来组织孩子们的活动,而是以同伴的身份参与到孩子的活动中,进出活动室我们用音乐来指挥,就餐、入寝我们用音乐来安抚。在幼儿园中,教师创造多样化得环境,使幼儿在幼儿园中的生活、休息、游戏都有优美的音乐相伴。将幼儿的歌曲活动与幼儿园其他教育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幼儿园分科教学中的缺陷,有助于将各种教育因素全面整合地利用起来,促进幼儿在音乐能力及其他方面的全面发展。

总之,我们要不断提高幼儿的兴趣,在音乐教学中溶入深厚的感情,通过音乐的艺术形象激发幼儿的美感,让他们喜爱音乐溶入音乐,让我们共同探索,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特有功能,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

浅谈幼儿音乐教育论文【二】

【摘 要】幼儿音乐教育由于教育的对象还处于不太成熟的发育初期,对事物的认识和学习方式还显得很稚嫩,因此必须采取更多有趣、有效、有新意的教学手段来培养幼儿的基础音乐素养,为今后的一生发展打下基础。

【关键词】幼儿教育;音乐欣赏

一、选择不同的音乐素材提高幼儿分辨音乐的能力

在进行音乐欣赏时,教材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幼儿对音乐欣赏的兴趣。选材应注意幼儿的可接受性、可接纳性。不同的音乐会带给幼儿不同的感受。

当然,音乐的选材是很重要的,要能吸引幼儿。有一次我让幼儿听一首钢琴曲,幼儿不感兴趣,因此只顾做自己的事,对音乐置之不理。可见,音乐的选材必须贴近幼儿生活,能让幼儿有切身的体验,他们才能对音乐产生表现的欲望。

幼儿教育的全部艺术就在于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调动幼儿主动求知的积极性,只有当幼儿需要的时候,教师的给予才能收到最佳效果,在以往的音乐教育中,老师往往忽视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没有给他们充分自由的活动空间,过分的注重技巧训练。如在学律动时,老师一遍又一遍教舞蹈动作,幼儿机械地重复学,使本来很好的音乐活动变成枯燥无味的动作训练,幼儿的兴趣随着一遍一遍的“不对”声递减,其实,在教学中,只要充分调动幼儿的表现欲望,让他们在自编、自创中探索,产生动力和自信感,有了学习的兴趣,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得到了发展。

二、寓音乐教育于情景之中

为音乐作品创设一定的情景,将抽象的音乐形式以可听的、可视的、可说的、可演的形式展示给幼儿,有利于帮助幼儿理解音乐,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而接受它。如教幼儿学习歌曲《猪小弟》,老师若只是按传统的方法教幼儿打打节奏、按节奏套歌词,老师教唱、幼儿学唱,势必提不起幼儿的兴趣,要想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也是非常困难。但如果换一种方式,老师先不急于让幼儿了解歌曲的旋律节奏,而是通过创设情景,让幼儿了解“猪小弟”这个形象,在了解的基础上进而模仿角色。这样,在教学活动中,幼儿将不仅仅是在学习唱歌,而且还在享受唱歌,因为他们不再是被动群体,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在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孩子高兴,老师也轻松。

三、音乐欣赏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

音乐欣赏是幼儿园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有效提高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理解力并能丰富音乐想像力。我们认为,音乐欣赏具有以下作用:

(1)音乐欣赏是向幼儿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音乐教育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理解力和表现力,即幼儿的音乐审美能力。而音乐欣赏则能萌发幼儿初步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愿望。如《进行曲》(选自《胡桃夹子》组曲)是一首很美的作品,乐曲中音高、节奏、速度、力度、风格截然不同的三个乐段的鲜明对比,描述了小丑进场、小丑变魔术、观众欢笑的欢乐而幽默的场面。幼儿欣赏这些作品,能从中体会对生活的感受与理解,抒发情怀,愉悦身心,体现音乐的真、善、美。

(2)开阔幼儿音乐视野,提高幼儿音乐听觉能力。在幼儿园的音乐活动中,歌曲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幼儿年龄小,声带短而窄,音色单

一、稚嫩,发声器官尚未成熟,难以表现各种体裁、风格的歌曲,教师在选曲上受到局限。音乐欣赏往往可以弥补其它音乐活动所选曲目在风格、体裁及艺术手法上的不足,让幼儿充分欣赏、接触大量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各种中外音乐作品,能提高幼儿的音乐品味,开阔幼儿的音乐视野,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但音乐活动中音乐欣赏的这一部分一直是我们老师们困惑最多的环节,不是渗透的不够没有让孩子们尽兴,就是渗透的太多让孩子们没有放开思想与手脚。所以在音乐欣赏过程中,幼儿的情感体验往往过于肤浅,仿佛“蜻蜓点水,一触即飞”,流于表面和形式,没有实质的内涵。有时甚至就是一种无动于衷,看起来活动过程热热闹闹,而其实孩子们的情绪体验都处于浮躁状态。

音乐欣赏的对象是音乐,而音乐是抽象的、流动的、非直观性的,必须通过聆听来完成欣赏的活动,而儿童认知却具有直观性、具体性和可视性的特点。因此,音乐欣赏过程对于幼儿来说是较为困难的,孩子的认识特点与音乐的特质所产生的矛盾也给教学带来了许多的问题,这是幼儿园音乐欣赏教学必须解决的教学矛盾。因此,欣赏活动进行前首先要让幼儿学习倾听声音,分辨声音。在我们周围的环境中,无论是自然界还是社会生活中都充满了各种声音,应该充分利用日常的点滴时间与机会,让幼儿去听一听各种不同类型的声音,例如:关门窗的呼呼声、风吹的呼呼声、下雨的……在快乐中接受音乐的熏陶。

总之,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也是思维的工具,老师们把音乐中感悟到体验到的情绪、想象、感动用语言有的放矢地表达出来,在老师的活动上孩子们作到了领悟音乐的轻快缓急、张弛有序,在音乐和肌肉运动的和谐契合中感受音乐所带来的美的享受。音乐或是轻柔浪漫的,或是铿锵激昂的,孩子们的动作和音乐相融相合更好地表达了音乐,音乐便能分享,成为了儿童的依托。教师在音乐欣赏过程中处于合理的进退,语言优美而不平白,使音乐变得美和神秘,使孩子的心灵得到了升华。

浅谈幼儿音乐教育论文【三】

心灵天然的好奇心。音乐教育引导幼儿在愉快活泼的、富有艺术特点的教育活动中受教育,把教育寓于欢乐的音乐活动中,以“乐”作为对幼儿进行教育的有效手段,以促进幼儿性格开朗,身心健康,精神饱满,、获得发展,提高幼儿的整体素质。

1多方位创造演奏乐器,让幼儿体验节奏活动的乐趣

乐器是幼儿表达节奏的最自然最直接的工具,演奏乐器也是令孩子感到快乐的活动。在各种乐器中,打击乐器是孩子最容易掌握的乐器之一,因此,幼儿园也为幼儿提供了各种不同的打击乐器,有碰铃、大鼓、三角铁、沙球等等。这些乐器演奏方法简单,音响效果好,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往往选择几种适合各年龄段幼儿的打击乐器进行教学。

这些乐器固然对孩子的节奏感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我们也不能丢弃生活中的“乐器”。其实,孩子对所有能发出声音的东西都充满着强烈的兴趣,穆希德、桑德威克和威特所说:“当给幼儿一个简单的乐器时,他们使用它就像玩积木和画笔那样自然......孩子们听到的声音和他们用身边的东西创造出来的声响成为他们音乐经历的一部分。”这个“简单的乐器”,可以是铃鼓,当然也可以是锅、碗、瓢、盆,甚至是身体的一部分。教师和孩子共同收集了各种各样的锅,并用它们拼搭组合来代替爵士鼓,把许多不同的盆子吊起来组成云锣,用大小不一的小瓶子做成编钟,旁边还有许多装满水的玻璃瓶等等,这样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音乐区域谁都会想要进去尽情地敲打一番。

尽管这些自制乐器的音色并不如专门乐器来的动听,但是这种来源与生活的创意一定能够受到孩子们的欢迎,事实也证明了一点,每一次开展区域活动时,这个小小的音乐天地的人气也总是最旺的。生活总会给我们带来惊喜,成人也许会因为各种原因而忽视掉,但是天真的孩子们一定能发现生活的秘密并热情地投入其中。那么我们就不该局限于一般意义上的乐器演奏了,和孩子一起共同寻找生活中美妙的声音,你会发现生活本身就是一个节奏天堂。

2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幼儿音乐创造能力

在音乐活动中,不能只强调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该去表现美,更应该去创造美。因为音乐活动包括感受、想象、理解、创造等思维阶段,它对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幼儿音乐教育不同于成人音乐教育,这是由幼儿的个性特点所决定的。大家知道,幼儿的基本个性特点就是好奇,爱听、爱看、爱动是这一个性特点的基本特征。幼儿认识了解事物与成人不同,他们往往是在随意中通过听、看、触摸等动作认识了解新事物、增强兴趣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作为一名幼儿音乐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幼儿的这一个性特点,在幼儿音乐教育工作中,要坚持顺其自然、因势利导、全方位、多层次、灵活多样地开展音乐教学。教育现代儿童应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教育,而不是千篇一律、如出一辙的教育。现在的儿童思维灵敏度高,吸收知识的能力强,单一的老师教什么幼儿学什么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是行不通的,是满足不了幼儿的欲望和要求的。幼儿音乐教育工作者,应当从幼儿的个性特点出发,创造一种完全没有束缚、极为宽松的气氛,让幼儿参与其中,去动脑筋、去思考、去探索、去尝试,最大程度地调动幼儿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满足幼儿的探索欲望,让他们在音乐的海洋里尽情遨游、增长知识。

3通过音乐活动培养幼儿诚实的良好品德

通过音乐活动教育幼儿: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美国作家劳伦斯沙皮罗指出:“善良和体贴是孩子遗传基因中就具备的天性。但如果后天得不到很好的培育,那么就会消失。”可见,培育幼儿关心、帮助他人等体贴善良品性是多么重要。在音乐活动《让座》中,就充分体现了小朋友和老婆婆之间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情感。这一首以小朋友为主人公的叙事歌曲,选择的环境是生活中常见的“乘客实在多”的公共汽车上。歌曲以上行又下行的旋律唱:表现了小朋友对叔叔让座的感激之情。第二段节奏平稳,感情真挚、纯朴,表现了小朋友和叔叔一样的心情,把座位让给老婆婆。最后,歌曲以小朋友第一次请婆婆坐的同样旋律来唱:表达了小朋友和老婆婆互相关心、互相体贴的共同心声。演唱时,要求幼儿用歌声的起伏变化来传情达意,另外,还采用了角色表演形式:让几名幼儿分别扮演老婆婆、叔叔、小朋友。这样,幼儿参与音乐活动亲身体验,激励了幼儿的情感,收到了以情育人的艺术教育效果。

教师必须善于走进幼儿的情感世界,把自己当作幼儿的朋友,与幼儿平等相处,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并让美的音乐去触动他们的心弦,我们要不断提高幼儿的兴趣,把幼儿的听觉、视觉、动觉充分调动起来,将教师“教”的策略转化为幼儿“学”的策略,让幼儿在有趣的音乐活动中实现幼儿园音乐教学的目标,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我们要将每一个幼儿带进音乐美好的境界中,在感受美和表现美的过程中纯洁他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性情,促进他们身心和谐发展。

浅谈幼儿音乐教育论文【四】

音乐教育是幼儿园教学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幼儿园教学中一项主要的教育课程,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不仅能够陶冶幼儿情操,增强幼儿对美的意识和理解,还能够激发和培养幼儿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幼儿园的音乐教育对于孩子一生来说是很重要的,老师引导得好,孩子的音乐素质可能就大幅度提高了,而且从此对音乐就产生浓厚的兴趣了,那么,在幼儿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认真的分析教材,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教育因素,引导幼儿理解、感受音乐的内容和情感,并获得音乐能力的发展,是使音乐教育活动达到教育目标的重要条件。除了对幼儿进行音乐教学,还要将音乐渗透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不仅可以提高幼儿的音乐素质和能力,而且对于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各项工作都有所帮助。所以,教师只有在音乐教学中认真分析、研究教材,以发展幼儿的音乐技能、培养幼儿良好品德为目标,用多种方法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才能促进幼儿在音乐活动得到全面的发展。

一、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

人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动力,尽管幼儿天性喜欢音乐,但对这种兴趣爱好仍要注意培养,并给予发展。这不仅仅是为了在幼儿园生活的短短几年中,使幼儿能对音乐抱积极态度,而且要使这种兴趣得以巩固、保留,并成为终生的一种需要。要想更好的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首先要培养他们对于音乐的兴趣。如何才能更好的培养幼儿对于音乐的兴趣呢?

1、认识到幼儿对音乐的兴趣

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大家不难发现这样的情况:当我们在散步时,只要一听到音乐就想扭动,正如我们为幼儿播放音乐时的现象,如放进行曲时,他们马上会甩起臂膀,雄赳赳气昂昂的学起解放军齐步走来;当我们为他们播放欢快、激烈的乐曲时,他们马上会手舞足蹈,随音乐欢快的摆动身体——————这正如陈鹤琴先生所说的:“大凡健康的儿童无论是游戏、散步或工作,他们本能的都爱唱歌,表现出音乐的律动。”因此,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善于发现幼儿对于音乐的兴趣,时刻观察,并进行保护并予以鼓励。

2、激发幼儿对于音乐的兴趣

认识到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后,就应该及时的激发和培养。首先要让幼儿更多的接触音乐,增强音乐对幼儿的感染力。为此,我将音乐贯穿渗透与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例如,在游戏后休息时,为幼儿播放优美、抒情的轻音乐,让幼儿在安静、舒适的音乐中放松;在开展角色游戏时,我们专门创设了一个“音乐台”,里边有各种乐器和演出用的道具,幼儿可以随自己喜欢的音乐自由的演奏和舞蹈;在幼儿午睡时,我为他们播放催眠曲,让他们更快的进入梦乡——————另外,我还经常组织幼儿玩一些有趣的音乐游戏,充分调动起幼儿对音乐的兴趣。

二、对幼儿进行合理的教学

幼儿园的音乐教材,无论是歌曲、舞蹈,还是音乐欣赏、律动,都韵含着一定的教育内容。每当我们拿过来一节课,分析教材内容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只有把教材分析透彻,才能更好的设计教学活动,发挥教材的教育功能。

1、情感教育

每一个音乐作品都有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目的是为了抒发情感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无限热爱。所以,我们在演绎音乐作品时,就应该把作品所要表达的内涵充分的表现出来。针对这一点,我在日常的音乐教学中,注意从情感入手,引导幼儿对音,乐作品产生相应的情感共鸣,培养了幼儿对音乐的理解和对音乐的表现力。

例如:庆元旦联欢会时,我们班集体表演的手语《感恩的心》,孩子们在音乐中用充满感情的手语动作表达出心中的感恩,在音乐中进行表演,孩子能非常的投入,能置身于整个音乐中而不受外界的干扰。如:幼儿歌曲《小兔乖乖》是一首欢快的歌曲,在学习之前,我们先给幼儿把这个故事讲述一遍,让幼儿在故事中感受小兔子的可爱,兔妈妈唱歌时的心情和轻快的声音,以及与后面大灰狼的沙哑的嗓音形成对比,幼儿在表演时就更能把握好歌曲的节奏和语气。唱兔妈妈的声音时轻快缓慢,模仿大灰狼时声音低沉沙哑。

2、品德教育

幼儿园音乐教材中的品德教育,使幼儿园音乐教育的核心内容。让幼儿在原有的认识基础上理解其教育内涵,是达到音乐教育目标的根本问题。

例如:歌曲《小乌鸦爱妈妈》,讲述了小乌鸦长大以后不忘妈妈的养育之恩,叼来虫子为妈妈的故事。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班有好多孩子都缺乏对父母长辈的尊重,对自己的父母没有礼貌。稍有不顺心意的是就大喊大闹。针对这种情况,我在上课时,着重向幼儿进行了这方面的教育。“连小乌鸦都知道报答妈妈的养育之恩,爱护妈妈,照顾妈妈,拿我们小朋友应该怎么做呢?”这个问题在幼儿之间展开了讨论,使幼儿充分认识到了尊敬长辈、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情感体验中激发了幼儿尊重他人的行为。

3、音乐技能的培养

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首要一点就是对幼儿进行音乐技能的培养。通过启发引导幼儿积极参加音乐艺术活动,在音乐艺术的情感体验和美的感受中,培养幼儿对音乐艺术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培养幼儿主动参与、主动体验、主动表现音乐的积极性和兴趣,发展幼儿对音乐艺术的审美感知能力。

通过教学,教给幼儿歌唱、韵律活动、音乐欣赏、乐器演奏等方面的粗浅知识和技能,培养训练幼儿的音高感、节奏感、音乐感、力度感和曲式感等基本的音乐素质。发展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记忆力、想象力、表达力及创造力等方面的音乐能力,促进了幼儿音乐素质水平的提高。

通过启发引导幼儿参加音乐艺术活动,陶冶幼儿的性情和品格,开阔幼儿的音乐视野,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积极向上的个性品质,促进幼儿身体、语言、认知、意志、情感及社会性等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

三、教师的主导作用

一节成功的音乐课,除了好的教学设计和幼儿的良好配合以外,教师的主导因素只关重要。一节课能否上好,能否达到教育目标,收到好的教学效果,与教师的表现是分不开的。

在教学中,模仿是幼儿的主要学习手段。所以,教师的示范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也是幼儿能否正确掌握教学内容的关键。如:教唱歌时,教师准确、清楚的范唱对幼儿正确学习歌曲、掌握歌曲内容、了解歌曲节奏有很大帮助。特别是教授新课时的示范,会给幼儿留下完整、深刻的印象。

总之,教师只有在音乐教学中认真分析、研究教材,以发展幼儿的音乐技能、培养幼儿良好品德为目标,用多种方法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才能促进幼儿在音乐活动得到全面的发展。

第四篇:幼儿音乐教育教学大纲

幼儿音乐教育教学大纲 第一章 幼儿音乐教育的作用与任务 Ⅰ教学目的及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理解幼儿音乐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明确幼儿音乐教育的任务。 Ⅱ教学内容:

第一节 音乐教育对幼儿身心发展的作用 1对幼儿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 2促进幼儿大脑活动。 3促进幼儿心理发展。 4促进幼儿身体发展。 第二节 幼儿音乐教育的任务 1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2培养幼儿的音乐能力。 3教幼儿简单的音乐技能。 4发挥音乐的教育作用。 Ⅲ教学建议: 本章的重点应放在第二节 第二章 唱歌

Ⅰ教学目的及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明确幼儿唱歌所需的技能,了解不同年龄幼儿唱歌能力发展的特点,掌握为各年龄幼儿选择唱歌教材的原则。拟出唱歌教学的步骤和方法,了解在唱歌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能力的途径。 Ⅱ教学内容: 第一节 幼儿唱歌技能的培养

1幼儿唱歌的七个技能:姿势、呼吸、发声、吐字、音佳、协调一致、表情。

2幼儿唱歌技能的培养 第二节 幼儿唱歌能力发展的特点

1三岁幼儿唱歌能力发展的特点:音域、音量、音色、唱歌技能。 2四、五岁幼儿唱歌能力发展的特点:音域、音量、音色、唱歌技能。第三节 幼儿唱歌教材的选择

1选择幼儿唱歌教材的三个原则:符合幼儿年龄特点;有一定艺术性:题材、性质、形式 应多样化。

2从歌词、曲调上为幼儿选择唱歌教材的要求。 第四节 幼儿唱歌教学法

1教授新歌的过程及方法:熟悉教材、设计教法、范唱、解释歌词、幼儿学唱新歌。

2听唱教学法的两种类型

3复习歌曲的组织形式:全体唱、部分幼儿唱、单独唱。

4提出复习歌曲的方式:教师提出、幼儿提出、用描模歌曲图画的方式提出,放录音提出。

5复习歌曲的方法:边唱边表演、边用教具边唱歌、游戏、接唱、乐器为歌曲伴奏、扮演角色、拍节奏、画节奏。 第五节 在唱歌活动中对幼儿创造能力的培养 1为歌曲配动作 2为歌曲增、编歌词 3自编歌曲 Ⅲ教学建议: 新授歌曲和复习歌曲应结合幼儿园各年龄班的唱歌教案进行讲解。同时组织学生到幼儿园观摩各年龄班的唱歌教学过程,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有条件组织学生到幼儿园进行模拟教学实践,熟悉唱歌教学的过程、要求。第三章 音律活动

Ⅰ教学目的及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了解幼儿节奏感发展的过程,明确音律活动的地位和作用,掌握律动、舞蹈的内容,教材的选择和教学方法,解其它节奏活动的内容和方法。

Ⅱ教学内容: 第一节 幼儿节奏的发展

幼儿节奏感发展的三个阶段:不合拍、尽量合拍、合拍。 第二节 韵律活动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作用 1节奏的概念

2培养幼儿节奏感的途径:身体动作

3韵律活动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作用;增强节奏感;提高辨别音乐性质能力;发展想象力、创造力;促进动作的协调性;获得愉快的情绪。 第三节 韵律活动教学法 1韵律活动的概念

2韵律活动的类型:律动、舞蹈和其它节奏活动

3幼儿律动的内容:动物的动作、人们的劳动、自然界现象、日常生活及游戏中的动作。

4幼儿律动教材的选择:动作、音乐

5幼儿律动的教学方法;丰富生活经验、引起幼儿兴趣、提供创造机会、逐步提高要求

6幼儿园常风的舞蹈形式:集体舞、邀请舞、小歌舞或童话歌舞、幼儿自己创造的舞蹈、表演舞。

7舞蹈教学的步骤与方法:熟悉音乐、选用队型、分解动作、直观示范、语言指导、具体帮助、经常复习。 8其它节奏活动的培养途径、拍歌曲节奏、表现拍各种形象的声音、拍语言的节奏、拍节奏型。 Ⅲ教学建议:

本章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幼儿律动教材的选择及教学的步骤与具体方法上。律动活动和舞蹈教学的步骤、方法要结合相应的教案进行具体的讲解,同时组织学生到幼儿园观摩各年龄班的律动和舞蹈教学过程,让学生明确一个律动活动或舞蹈课具体的教学方法。有条件的组织学生到幼儿园进行模拟教学实践,也可组织学生相互扮演老师和学生进行模拟教学,培养学生的执教能力。 第四章 倾听声音及欣赏音乐 Ⅰ教学目的及教学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了解幼儿倾听声音及欣赏音乐能力发展的过程,明确培养幼儿倾听周围声音的途径,掌握培养幼儿对音乐表现手段认识能力的活动方式,拟出指导幼儿欣赏音乐作品的步骤和方法。 Ⅱ教学内容:

第一节 纪儿倾听声音及欣赏音乐能力的发展 1幼儿倾听声音的发展过程 2幼儿欣赏音乐能力的发展过程 第二节 幼儿倾听周围声音能力的培养 1倾听的概念

2培养幼儿倾听周围声音的途径:倾听活动室的声音、活动场上的声音、厨房中的声音、睡觉房中的声音、生活中的其它声音。 第三节 音乐欣赏教学法

1幼儿欣赏音乐作品的主要内容:歌曲、器乐曲。 2声音的四个基本特征:音高、时值、强度音色。

3培养幼儿对音乐表现手段的感受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力度、节奏、速度、旋律、音色、结构形式。

4指导各年龄班幼儿欣赏歌曲及器乐曲的步骤与方法:引出主题、介绍作品、借助动作、进行比较、发挥语言的作用、反复听。 Ⅲ教学建议:

本章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培养幼儿对音乐表现手段的感受能力的方法和幼儿欣赏音乐的步骤及方法上。

培养幼儿对音乐表现手段的感受能力的方法,少借助有代表性的音乐录音带,如“动物狂欢节”等进行具体的讲解。

幼儿欣赏音乐的步骤及方法,可参考南师大许卓娅的《幼儿音乐欣赏100例》进行,有条件的组织学生到幼儿园进行实地观摩和实践,让学生明确幼儿音乐欣赏教学的具体步骤和方法。也可在班级内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教学活动。

第五篇:浅议幼儿音乐教育探究(精选)

浅谈我国幼儿音乐教育的现状

梁海英

要研究、探索幼儿音乐教育,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世界著名的几种音乐教学法,从世界著名音乐教学法的 角度来分析一下我国的幼儿音乐教育活动的现状。

①奥尔夫音乐教学法

卡尔奥尔夫教学法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教学法之一,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基本核心概念是“元素性音乐教育的观念”,他的音乐活动是建立在人本能的、自然地,也就是儿童先天能力的,他用最简单的节奏和旋律让儿童以最自然的方式参与到音乐教育活动中来,充分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

奥尔夫体系的教学方法可以归纳为“引导创造法”,即儿童运用元素性材料,遵循探索一模仿一即兴一创作的学习过程。奥尔夫的音乐教学思想,以幼儿发展为本,领导孩子在音乐中感受快乐,能在游戏中掌握一定的音乐学习方法。教师可以通过童谣、民歌、游戏、律动、歌唱等内容实施教育,用这种教学方式来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让幼儿感受音乐带来的快乐。在音乐教育活动中培养孩子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和感受音乐,孩子能够愉快的参与到音乐活动的实践中来。

②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

柯达伊左尔坦音乐教学法是世界公认的著名音乐教育体系之一,他建构了柯达伊歌唱教学法并著有《读谱及符号标志教学法》一书,这本书收录了他所有的教育理念精华,包括首调唱名法、柯尔文手势、节奏读法、音乐快速记谱法等。从本土文化出发也是柯达伊音乐教育的一大特色思想,他强调传统文化民歌是最基础也是最有价值的音乐教育内容,音乐教材编配上应该遵循民族文化精神同时也应遵循儿童自然法则来安排教材的顺序,遵照儿童自然发展。

③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

埃米尔雅各达尔克罗兹是“体态律动学”音乐教育体系的创始人,在体态韵律方面,他出版了三本具有代表性的著作《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法》.《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学入门》和《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达尔克罗兹指出:“一切音乐教育都应该建立在听觉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的模仿和数学运算的训练上的。”他认为:“人无不具有天生的节奏本能,不过需加以诱发、培育,进而为音乐所用。”在音乐教育方面,他深信“只教儿童用手指弹奏乐器是不够的。首先必须启发他们进入乐曲产生的激情中去,把乐曲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动作、节奏和声音。”达尔克罗兹对于音乐应结合律动、听觉、情感、心灵去感受音乐的教育思想对世界近代相继出现的各种音乐教育改革思想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国外的音乐教育思想为我国音乐教育提供了参考,同时对于儿童音乐教育也提供了更广阔的探究空间,倡导以“儿童”感受为主的理念同样也是我国音乐教育追求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以儿童自身感受为核心,借助儿童身体各部分的“符号”来创造、享受音乐,遵照儿童天性,遵循儿童自然法则。

国内幼儿音乐教育活动的相关研究

①运用预知学习方法指导音乐教育活动

预知学习理论就是指教师在充分了解儿童的基础上,相信儿童能够通过自己的探索性活动来学习和掌握某些知识和技能。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努力学会启发引导儿童并更多更巧妙的提出问题,引导幼儿探索、创造性的学习。在预知学习中教师要充当各种角色以自然提高或降低对儿童学习的干预程度,以便于儿童更主动的学习和发展。

②符号化训练指导音乐教育活动

符号化训练领域包括音乐活动的五大领域:歌唱、韵律活动、乐器演奏、音乐欣赏以及音乐游戏,五大领域都是可以进行符号化训练教学的活动领域。符号化训练的材料有声音符号、视觉符号、动作符号以及语词符号。这几种符号材料可针对不同年龄幼儿,根据生理、心理特点使用,纪越大的幼儿还可以引导他们用绘画或编创打击乐的方式来反映。“选择匹配”和“引导创造”是符号化训练的两种基本方法。选择匹配方法即指教师向幼儿提供成对或更多不同符号系统的材料,让幼儿通过观察、体验、比较、思考后提出自己的匹配方案,幼儿会找到自己的方式表达匹配的理由。引导创造方法即指教师提供问题引导,由幼儿用自己创造出的某种符号来反映被指定替代的事物。符号化训练必须适应年龄特点,不管是材料、方法或训练的复杂程度,须适应幼儿不同年龄儿童的不同特点。我国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概况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活动可以分为两大类,首先是专门的音乐教育活动,是指教师根据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专门组织有针对性的幼儿音乐教育活动。具体分为歌唱活动、韵律活动、乐器演奏活动、欣赏活动和音乐游戏活动五个方面。其次是渗透的音乐教育活动,包括日常生活中的音乐活动、主题背景下的音乐活动、游戏中的音乐活动和节日活动中的音乐活动。律动与舞蹈的活动。其主要内容包括唱、跳、弹奏、学习乐器、音乐游戏、听音乐磁带等。在正式教学活动中以音乐为载体,通过幼儿能够接受的艺术形式来让幼儿感受环境、生活、艺术中的美,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音乐表现,能在音乐活动中大胆的表达情感和体验,从而让幼儿的艺术世界和精神生活更加丰富,促进其形成健康的品性。

曾与陈鹤琴冠有“南陈北张”之称的现代幼儿教育专家张雪门先生强调,音乐教育要给儿童更多亲身体验、自由发表和自由创作的机会,不应追求表明形式,尤其反对勉强儿童去机械模仿。陈鹤琴先生指出,技术熏陶不能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音乐教育“应该是以音乐来改善儿童的意志,陶冶儿童的情感,儿童懂得真实表现自我并导向于创造性的发展”。学习技能和审美教育并不矛盾,都是为了实现幼儿全面和谐发展。关键是对孩子音乐技能的培养通过音乐审美实践来完成。教师认识到“孩子只有全身心投入到音乐活动中去,用整个身心去感受节奏疏密、旋律起伏、情绪变化的节律,其内心对音乐的感受、理解才可能是精确的、生动的,才能导向于创造性发展。通过文献可以看出,幼儿音乐最大特点在于尊重儿童天性,引导幼儿自由发挥与创造,教师在音乐活动过程中只是作为一个参与者、指导者与引领者,音乐活动的最终目的就是幼儿表现真实想法,创造音乐的过程。歌唱、欣赏、游戏都是为实现幼儿内心的“火苗”提供的工具,只有适当使用工具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现将影响教师教学行为的因素作如下的分析。一)教师的儿童学习观对教师行为影响

高潇怡博士从类型、内容以及个案分析的角度对教师的儿童学习观与其指导儿童学习的教育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从教师儿童学习观与教师行为类型关系分为“传统取向型”和“现代取向型”,传统取向型的教师倾向于持有灌输、传递、强化、规范取向的观点,教师更多地注重儿童学习的现实性目标即知识的获得,强调儿童学习的结果,注重教师的强化和外部手段引发儿童的学习,对儿童学习的主体性认识不足。现代取向型的教师则多持有儿童主动学习、开放、儿童本位、发展取向等观点,教师则对儿童学习的目标、内容、过程和本质有较积极的认识,能关注到儿童学习目标和内容的多维性,注重儿童学习过程中儿童自身积极参与的重要性,一定程度上认识到儿童自身的建构在儿童学习过程中的意义。

二)文化对教学行为的影响

教师教学行为是一个动态的活动,因为它是动态的,所以脱离不了文化的因素,文化塑造着教师的行为,文化影响着教师的行为,行为是动态,其本质就是活动,活动的前提就是动机,如果丧失了动机的指引,那么行为就不会与社会发生作用,是成为一个简单、没有意义的动作。教师教学行为存在于幼儿园这个特定的教育场域中必然会受到教育环境和教育思想的制约。所以,教师教学行为背后不仅仅有意识和动机在影响它,还有被文化所包融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演进后的产物影响着它。

三)教师教学行为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通过深入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现场,客观呈现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教师教学行为的现状,通过分析活动中教师教学行为观察结果和教学片断,揭示目前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教师教学行为所存在的问题并探究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同时本研究还将运用自身音乐背景的优势,尝试以他学科知识综合看待现今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的教师教学行为,遵照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力图解决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关于音乐教育活动的疑虑和困惑,促进幼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反思并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使教学更加合理、科学,提高幼儿园音乐教育的质量。

四)教师行为呈现“高控制”

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重点在于培养幼儿自由表现、自主创造、感受音乐能力,利用音乐体验提升对于美的敏感度和创造力,教师需要再活动过程中适当的给予儿童自由空间,恰当利用有效方式给予幼儿帮助。从数据统计看来,鼓励幼儿再此活动中,在整个观察过程中发现,教师对于鼓励幼儿活动存在一般化和语言化,不针对某个幼儿给予鼓励和指导。在活动过程中就是教师带领幼儿而非幼儿主动寻求疑惑解答。教师的鼓励语言一般为“有没有小朋友再想试一试”“好的,小朋友们这环节表现不错,还需再加强练习”等等。语言作用对于鼓励孩子发挥想象在此活动没有实质性的意义。儿童还是以教师限定的范围去思考、发现和创造,在教师创设的环境中和教师有意识引导下,儿童被动地围绕教师的“教”而运转,这样的“教”往往忽视了这样一个教育对象的基本认识“儿童既是教育对象,又是学习和自主发展的主体。通过上述案例可以发现,小班孩子脱离父母呵护没有很长时间,很多方面都需要时间适应,马斯洛需要层次提出,除非个体的身体及心理两方面的安全感得到满足,否则不可能产生学习行为。在歌唱教学时应该给孩子营造一个愉快、舒适、安全的音乐氛围,让他们慢慢的沉浸于离开父母怀抱,来到幼儿园这个温暖大家庭的气氛,让孩子身心两方面都处于一种安全的依托之中,而不能像基础教学一样没有铺垫直接进入主题。另一方面,此案例的老师在完全没有铺垫的情况下,教孩子先念词直接唱歌的方式也欠缺考虑。幼儿学习一首歌曲是一个渐进过程,首先学会歌词,接着是节奏,最后才是旋律轮廓。在歌词学习和旋律学习中间还有节奏学习,节奏难题是从不会唱到能喂的关键一步,需要教师运用合适的教学方式培养孩子对儿歌作品的节奏感。而这样的情况不是个案,在幼儿园音乐活动中,有些教师虽有导入环节但只是为了不让教学进入的太突兀而不是为了创造一种和谐的音乐氛围,而有一些老师直接没有导入环节直奔主题。教学引导流于形式在音乐教育活动中教师此种行为出现频率及重要性。引导要求实践行为重在教师引导幼儿用某一动作或实践操作的方式答问题,向幼儿不伴随演示地讲解操作要求,或要求幼儿进行某项活动以便使幼儿学习、改进或演示某一技能。此要求说明幼儿主导地位及教师在此类行为中的角色,教师在进行示范之后应给予幼儿创造和操作的空间,教师角色马上从教授者变为引导者和参与者,给孩子充足的想象和表现空间,在此环节应该注重支持、鼓励孩子的音乐创造力和音乐表现力的发挥,创设一种孩子导向、自由操作、大胆创造的活动氛围。虽然在活动中教师的此种行为所占比例近乎此类行为的一半,虽然教师有有给孩子自由发挥的空间,但还是隐含在教师的有意控制之下。纲要提出要给孩子“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要“支持鼓励幼儿积极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在新的艺术教育理念下,教师在音乐教育活动中试图给予孩子更多的空间去表现,实现积极的音乐表现理念,这虽然调动了孩子的情绪,但老师发现,孩子“自由”了,教室却成了一个超级市场。访谈中教师真实说到“我喜欢给孩子大胆创造的空间,喜欢有不同于其他老师的教学方式,但现在班里孩子实在太多,想让每个孩子都能自由那教学就无法进行,他们的认知水平有限,自我控制能力差,给他们过多的自由空间会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时间。”所以幼儿教师明白自由是相对的,控制是绝对、需要的,只有在控制和自由中寻找一个平衡点,在严密的教学活动中引导孩子的自主学习,解决日益突出的“自由”与“控制”问题。

五)教学行为千篇一律,没有因材施教

新的艺术教育理念要求教师要注意到幼儿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给予幼儿表达自己情感和认识的机会,为幼儿的主动学习进行铺垫。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观摩课时教师往往会选择班里的部分孩子进行教学,平常教学中也常常会忽略有不一样想法的孩子或跟不上节奏、有困难的孩子。音乐活动需要师生互动,需要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中刺激孩子发挥想象力,同时要求教师主动积极的发现有不一样孩子的存在。需要对有困难孩子进行有利引导,对有想象力的孩子给予及时鼓励和认可。而在观察中发现,不论是教师提问或是示范都是一种有意识的暗示,孩子会不由自主的按着老师的脚步,若出现不一样的步调教师就会选择忽略,久而久之孩子的创造力没有得到培养,而这部分有不一样“想法”的孩子也会变得不再积极了。巨大的儿童个别差异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具有个体适应性,而教师的个别指导多数也只针对那些主动提出问题和要求的幼儿,对部分有困难但未寻求帮助的幼儿关注不够。

六)评价方法单

一、笼统

教师对活动结果评价反馈表现为一般性表扬居多,在音乐教育活动中教师对幼儿音乐活动表现反馈一 般以“真棒“很好”“非常棒”等普遍的语言字样表明对孩子的一种认可,较少出现指出(好在哪),(什么地方好)等具体性的评价。孩子的动作表现和语言创新常常只能得到教师一个“很好”的评价,久而久之教师语言评价的匮乏导致评价的不具体,孩子也不知自己表现好在哪里。有效教学研究表明:为了理解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为了改正错误以及为了提高学业成绩,学生需要教师具体的反馈。教师的正面反馈往往对孩子是一种鼓励,刺激孩子在原本基础上的一种提升和创新,但这需要教师能够给孩子一个明确的答复,让孩子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还有提升的空间,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对其他未收到评价的孩子是一种勉励,孩子的想象力是我们成人无法想到的,在一个孩子创新的基础上,另一个孩子不会有模仿不会有重复,有的只是更加能动和令人惊叹的表现。

七)课堂导入欠缺,音乐氛围铺塾不够

幼儿园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音乐经验”的获得。音乐经验与其他艺术经验相比,前者离生活经验更远一些,所以当音乐与生活经验积累较少的幼儿相遇时,并不被幼儿特别青睐,音乐表现特性抽象的表达方式一般在幼儿的感受之外。而事实上想让幼儿被音乐感动,幼儿在“见”到音乐之前需要一些意味深长的铺塾。幼儿的生活经验积累较少,对直接呈现的音乐材料没有很积极的反应是正常现象,只有把音乐审美经验还原到幼儿能够理解的生活经验上来,才能进入到幼儿感受范围内,幼儿的兴趣与本能才能被激发。

教学片断小班歌唱教学《我上幼儿园》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学唱一首儿歌,好不好 好

儿歌的名字叫“我上幼儿园”。好,下面先由老师念一遍歌词 好了,下面小朋友们跟着老师一句一句的念歌词 “爸爸妈妈去上班” “爸爸妈妈去上班” 歌词念冗

那现在小朋友们跟着老师学唱这首儿歌 老师唱一句孩子跟唱一句)

念到爸爸妈妈时有孩子甚至哭了起来,老师显得局促不安(另一配班老师照顾哭闹孩子)

现在、小朋友们跟着老师的琴自己唱,经观察整个过程中孩子们参与性很强、很认真,在教师让开始玩游戏后,有很多孩子选择模仿老师动作(转圈,手抬高,縛下)但有一些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在节点拍鼓面,有一孩子选择跳跃式,还有一孩子选择双手合并脚踏起的方式,这些动作都非常美并且和音乐的节奏合的非常正确。但在游戏结束后老师给了一个传统和结果性的评价“很好”“很棒”,在此过程中孩子的不同表现没有得到及时认可。在活动过程中虽然教师的示范作用很重要,但有些孩子会利用教师的示范再配合一些自己的想法创造出不一样的动作,这个过程对孩子来说也许只是一时,但若教师适时给予强化,这不仅增强了有创造力孩子的自信而且对其他孩子也是一种鼓励,孩子们会有更多不一样的想法,这对培养幼儿想象创造力是事倍功半的效果。另一方面,教师的提问具有指向暗示性,孩子的思维有一种从一正面性,教师在问到“有没有”“对不对”“会不会”“记不记得”这样的问题时,孩子回答永远只会是正面的“对”“会”“记得”,这样的问题显得毫无意义,教师为提高孩子的思考能力可以把问题有效化,这样游戏过程会显得更有意义和目的性。孩子的具体评价不仅影响了受到评价孩子的能力提升同时对其他孩子也是一种变相的鼓励,只有知道自己的优点发现不足才能有进步,才会有提高。

八)注重结果评价,忽略过程评价

音乐教育是一种体验教育,培养孩子基于生活经验提升到对美的感受,也是一种美育的培养。在音乐教育活动中包含了节奏感、旋律、情感表现等多方面的音乐教育元素,这些元素含在音乐活动的过程中,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每个环节的把握和对孩子具体表现的敏感度,在过程中掌握教学重点,在孩子掌握重点时给予即可明确的反馈。新《纲要》在教育内容与要求中指出“要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

教师教学行为问题的原因还可以通过课堂观察总结出导致教师在音乐教育活动中行为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教师对幼儿音乐教育目标认识不清

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音乐产生的目的在于让人感受生活之美好,有利于培养享受生活、热爱生活、感受生活的心境,本质上来说是一种爱的教育,能唤起人们内心对爱的体悟获得审美体验。学前音乐教育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培养幼儿音乐体验,针对幼儿纯洁的心灵世界,传递情感体现爱的本质。文学大师郭沫若曾说过:“人类社会根本改造的步骤之一,应当是人的改造,人的根本改造应从儿童的感情教育,美的教育着手”。培养幼儿美的印象可使幼儿情感纯正、思想纯正。作为传递美的重要使者一幼儿教师,自身应具备唤醒、启迪幼儿感受音乐的基本素质。教师的风度与气质以及整个活动中教师的投入,对孩子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自己的言行举止应该给孩子以享受美与美的启示,身教胜 于言传。使自己内在的气质与外在的表现协调融合,风趣与幽默、热情与潇洒,在音乐教育活动中由外在丰富的肢体语言表现感染孩子,引导孩子充分投入到活动中,培养孩子对音乐的多重感受,让孩子在教师美的感染下体会音乐的快乐。同时教师还应了解音乐教育是富有生命力的,是空间和时间、听觉和动作的特殊结合。在理解了音乐教育的本质特征基础上,将音乐教育活动的内容和幼儿的生活经验相结,以音乐为载体,幼儿为主体,让幼儿尽情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音乐的理解,把活动的本质转换为儿童的音乐世界。

二 他们认为儿童音乐教育有其独特性

幼儿学习音乐目的不在于会唱会跳,也不只是让孩子思维天马行空脱离活动主体而胡乱想象,在于提升幼儿的音乐体验。这类教师秉承大纲要求,他们会结合作品内涵遵循作品本身韵味,在实施过程中会给予孩子适当的创造空间,给孩子更多的表现机会,让孩子成为小老师。例如大班奥尔夫音乐教学课《大刀子与小油锅》,这是一首活拨欢快二二拍歌曲,曲子前半部分采用陈述的方式,以故事方式进入,使得整个作品充满戏剧性;后半部分添加了旋律还是以故事本身为主,体现了刀子和油锅不同的声响效果。此作品在两类老师教学中有显著差异,传统取向型教师在上此课时就按照一般歌唱教学,先学歌词,其后添加旋律最后再适当添加了一些动作,把这首充满戏剧、活拨性作品上的索然无味。而另一类教师却先以故事导入的方式吸引孩子眼球,让孩子沉浸于环境的同时添加旋律音响,感觉就是完全置身于惊险、剌激的环境中,而后教师让孩子在关键处,即大刀子和小油锅声音形容的地方配合动作,最后再统一起来。课后发现孩子和教师都完全沉浸于此活动中,孩子意犹未尽,教师大汗淋璃。通过教学比较我们发现传统取向型教师更多注重儿童对知识的获得,强调结果,对发挥幼儿主体意识不强,因而反映出在教学过程中更多为以教师为主体,传递教师观念及强化的观念,这不利于儿童自主学习和创造,反而由于教师权威地位和授课方式出现儿童一味顺从和遵照,扼杀幼儿创造力的培养;反之现代创作型教师表现出对儿童学习目标、内容和过程有较积极的认识,不仅关注到幼儿音乐教育的目标,同时能关注到不同年龄阶段孩子认知、心理发展不同,实施多种元素结合的教学内容,注重教学中孩子的参与性及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对教师在音乐教育活动中的角色和意义有正确认识。

三、教师音乐欣赏、表现能力不足

在幼儿园庞大的教师队伍中,充斥着各型特色的教师人才。由于幼儿园教育对象的特殊性,要求幼儿教师具备多方面的素质。每一位幼儿教师都有自己擅长的地方,都有自己的拿手戏,同样也会有欠缺的领域知识。幼儿音乐教育要求教师不仅具备基本的音乐技能,最主要的是对音乐的理解和情感的表达。良好的音乐氛围创设是上好音乐教育活动的基础,音乐环境的创造有利于孩子尽快进入音乐教学角色并且教师的情感投入表现也有利于孩子较快适应活动的转变。而好的氛围创造以及对幼儿音乐经验的培养需要教师有一定的音乐理解和音乐鉴赏能力,这对于有专业背景领域知识的教师会如虎添翼。而幼儿队伍的庞大不可能让每位从事幼儿音乐教育的教师都具备专业知识,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有专业背景和没有专业背景教师的教学效果会有显著差异,对于培养孩子音乐体验的目标也存在影响。

四、幼儿园管理体制约束教师教学行为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必须有一个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管理体制。一个好的管理体制能鼓舞人、激发人,把教育工作者的全身心吸引到教育教学工作中。现在很多幼儿园中过多过细的规则,不仅限制了儿童的活动自由制造了幼儿增加负担情感体验的机会,而且也使得教师为约束幼儿的纪律花去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幼儿园的规则过多过细,仿佛一个个木桩竖立在教室中间,将孩子们圈限在其中,不仅限制了他们的行动自由,也使得教师的工作量居高不下。幼儿园制定的规则对教师行为影响程度非常大。平时教师不仅要将自己大量的时间、精力花费在备课上,还要疲于应付大量的书写材料和不同领导对教师的突击检查和“走访”。每次上课就像上战场,好不容易进入状态,突然一个领导就悄然声息的走进教室了,这不仅打断了良好的上课秩序,最重要的是让我突然很紧张会影响到接下来的上课质量。从这位教师回答中可以看出,幼儿园这种不让人喘息的管理规则对教师造成了不小的负担,作为幼儿园的管理者应该给予教师一定的空间让其施展才华,而不是以检查和督促的方式对教师进行高压式的管理。

总之,影响教师音乐教育活动教学行为因素有很多,各因素之间不是独立的,是相互影响的,各因素之间又有错综复杂的交互关系,各因素对教师的影响地位、影响程度、也是不同的。因此,教师要多加强学前教育相关知识方面的学习,关注幼儿的需求,教师在工作中应该不断学习,孩子的不断发展要求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只有更新观念,更新教学方式、以适合孩子发展需要的方式教学,才能有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以兴趣出发,根据幼儿“好玩”特点,实施教学游戏化的教学模式引发孩子兴趣,根据幼儿的这种特点,提高活动趣味性,这样能够更好的调动孩子学习的主动性。教师还应多了解孩子,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多挖掘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不应以成人眼光俯视孩子、以成人理想塑造孩子,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师应该加强和孩子的交流,形成良好的互动氛围,这不仅在活动中也应该存在于平时与孩子的相处之中。良好的师幼互动不仅有利于孩子对知识的较快吸收同时为促进教师更好发挥奠定了基础。教师是幼儿的“养护者”,由于学龄前幼儿身心发展水平低,自主学习能力弱,在情绪上具有很强的依恋心理,教师不仅要对幼儿生理、生活上进行照料,最重要的是对他们积极良好的情绪情感状态、健康的人格、个性品质、社会品质与行为以至知识技能等多方面心理发展予以积极的关注和呵护。而这一切的顺利有效进行都离不开良好的师幼互动关系,在音乐教育活动过程中,师对孩子一个隐形认可如点头、眼神传递或口头称赞,对孩子来说都是无形的鼓励以致激励今后良好的表现。

幼儿音乐教育心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