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试论中医药与保健养生
编辑:烟雨迷离 识别码:21-822309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2-03 18:47:37 来源:网络

第一篇:试论中医药与保健养生

试论中医药与保健养生

【摘要】 所谓中医养生,就是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我国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医养生更是我国一笔宝贵的财富。随着人们物质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自己的身体健康,而中医是我国几千年文化的瑰宝之一,这便使得中医与保健养生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根据调查,很大一部分人会选择中医药养生,然而很多时候,他们缺乏中医药相关知识,致使他们进入中医药养生的误区。本文就试论中医药与保健养生这一话题,介绍了几种常见的中医养生误区及几种中医养生妙方,旨在宣传相关中医药与保健养生的知识,提高国民的身体素质。

【关键词】 中医;养身;保健;误区中药养生几大误区

1.1 误区一:养生就要补 养生并不意味着各种补充各种营养。目前,很多人会选择买各种名贵中药,比如鹿茸、虫草、西洋参、高丽参等药物,或泡水、或泡酒来进补,但是可能这些并不是我们身体所需要的,如果我们硬要往自己的身体里补充这些补品,反而会适得其反。

1.2 误区二:中药没有副作用 很多人认为“中药是纯天然的,中药是无害的”。这样人们往往会随意选择中药进行服用,尝试它是否具有养生效应。然而,中药如果应用不当,虽然一般不会造成肝肾损害,但是会造成机体功能的损害和偏差。

1.3 误区三:非药物疗法无限制 目前,市面上出现了很多非药物疗法,比如,拔罐疗法是传统医学的瑰宝,它利用空气负压造成机体局部充血、炎症,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方法。但是这只针对于相关适应症,如果身体没有相关不适,反而会产生副作用。

1.4 误区四:食疗人人适宜 众所周知,“民以食为天”。食疗,是几千年华夏文明饮食文化的瑰宝,在我们的防病保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前市面上食疗养生馆更是百花齐放,但是一般都是简单拼凑,而不能根据食用者的体质进行搭配,造成重花样而轻药效的局面,使得食补而不能达到“补”之功效。中医养生八大妙方

2.1 脚底为第二心脏,常搓涌泉益健康 中医学认为,脚上的60多个穴位与五脏六腑的12条经脉有着密切的联系。脚底是人体的第二心脏,脚部的保健就显得十分重要。

2.2 日咽唾液三百口,保你活到九十九 中医认为,唾液是人体精华,贮于丹田,再化津还丹,遂成精气,起到和脾健胃、濡润孔窍、润泽四肢五脏、强肾补元、滑利关节、补益脑髓的作用。

2.3 头为精明之府,日梳五百把病除 头为精明之府,人体之重要12经脉和40多处大小穴位,以及十多个特殊刺激区均会聚于头部。用木梳或骨梳替代小银针,对这些穴位和经脉进行所谓针灸性按摩或刺激,可去病健身。

2.4 消疲健美伸懒腰,血运畅通最为高 所谓伸懒腰,就是指伸直颈部、举抬双臂、呼吸扩胸、伸展腰部、活动关节、松弛脊柱的自我锻炼。

2.5 安心静坐延年寿,调身调息加调神 医学研究表明,情绪与健康二者紧密相连。凡情绪乐观开朗之人,可使其内脏功能健康运转,增强对外来病邪的抵抗,同时在平静的情绪状态下,方可从事持续的智力活动。

2.6 日撮谷道一百遍,治病疗疾又延年 谷道,又称肛门。撮即上提收缩也。通俗地讲,就是做收缩肛门的动作。孙思邈在《枕中方》中规劝世人“谷道宜常撮”,认为肛门周围的肌肉应时常处于运动状态,才能养生健体,尤其对防治痔疮有特别疗效。

2.7 人之肾气通于耳,扯拉搓揉健身体 中医认为,耳为肾之上外窍,双耳灵健则肾经通,肾气充足,肾精盈满,则听觉灵敏。扯拉、按摩、搓揉、点捏耳朵,实际上就是对双耳进行各种形式的物理刺激。

2.8 提高睡眠质量―四大宝 提高睡眠质量有四大法宝。首先是提倡睡子午觉。“子、午”时候是人体经气“合阴”及“合阳”的时候,有利于养阴及养阳。晚上11点以前入睡,效果最好。因为这个时候休息,最能养阴,睡眠效果最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午觉只需在午时(11点-13点)休息30分钟即可,因为这时是“合阳”时间,阳气盛,所以工作效率最好。

还有,睡前减慢呼吸节奏。睡前可以适当静坐、散步、看慢节奏的电视、听低缓的音乐等,使身体逐渐入静,静则生阴,阴盛则寐,最好能躺在床上做几分钟静气功,做到精神内守。中医养生四大秘方

3.1 童心 即拥有一颗儿童之心。有一颗天真无邪、简单快乐的单纯头脑,生活无忧无虑。保持童心,能使人脱离杂念,保持乐观、开朗的性格,是防病健身、延年益寿的首要条件。

3.2 蚁性 要求人不要孤僻,要广交朋友,并且吃饭要细嚼慢咽,做事有条不紊,井井有条。独木难成林,人在社会中生存,过于孤僻会伤身;如果与人交往,就能排忧解困。此外,中医讲究“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此语也强调了暴饮暴食的危害。因此,人们要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不可过度节食或大吃大喝。

3.3 龟柔 指的是要与人和蔼相处,保持平和的心态,不因小事动怒,要有与世无争的胸襟、不求奢华的淡泊、宽怀大度的节操,一静制百动,以不变应万变。人到老年,唯有健康和家庭最为重要,名利、地位都是身外之物,完全不必较真,更不要去奢求,多让步,少争先,要像乌龟那样保持平静的心态。

3.4 猴行 这要求人们要坚持锻炼身体,要尽量保持身体各部位的灵活机敏,不能老态龙钟、老气横秋。要勤于思考、勤于锻炼,随时活动筋骨。运动是健康之本,但要做到猴行,必须注意要有健康的心脏、良好的体力和无忧无虑、欢乐天真的童心。有了这些基本条件,放下年龄包袱,轻装上阵,就会拥有不老的身心。总结

若是能将中医与两者之间完美的结合,那么国民身体素质将会大幅度提高。然而,现阶段,人们普遍缺乏中医养生的相关知识,导致出现很多不良后果。相关医学工作者要不断的进行研究与探索,不断的改进中医在养生方面的运用,提高国民身体素质。

参考文献

[1] 黄秋丹.浅议“治未病”之意义[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9(04).[2] 吴丽,潘苏华.中药保健食品的优势及发展方向[J].时珍国医国药,2009(07)

[3] 那秋生.养生箴言[J].健身科学,2011(07).[4] 金明玉.食疗与养生[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01).[5] 王小纤.以病养病的另类养生[J].现代保健,2005(09).

第二篇:中医药与养生保健探讨论文

养生,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中医药与养生保健探讨论文,欢迎阅读。

【摘要】中医药学经历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完整的预防医学思想及有效的防治原则。《黄帝黄帝内经》中先民们就提出了“上工治未病”的养生防病谋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向好的发展,国民生活水平逐步进入小康。人们对养生保健的意识及需求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中医药以其先进朴素的中医系统理论及丰富易得无毒无害纯天然的各种中药资源,得到了人们的广泛重视和追捧。

【关键词】中医药 预防保健

养生保健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之一,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中医对保健的研究积累了很多经验,两千多年前的《黄帝黄帝内经》开创了中医养生保健的先河,历朝历代的众多医、佛、道家亦对养生之道作过深刻而详细的发掘与论述,现已形成一套完整的中医养生理论。再结合丰富的中药资源,使中医养生保健更显得朴素而神秘。养生一词,最初出自《管子》,表达的是保养生命以达长寿的意思。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健康及长寿是人们一贯追求和向往的美好愿望,故此养生保健文化才得到了持续不断的丰富与发展,养生的理念遍布全世界[1]。中医药养生荟萃了我国人民经年积累的多种防病健身的方法,综合了儒、道、佛与诸子百家的精华,堪称我国之瑰宝。中医药养生学倡导: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与愈后防复,这一思想也是符合现代养生的潮流趋势、体显了绿色保健的养生理念。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环境及活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各种因个体因素、环境因素而滋生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亚健康疾病的发病率呈大幅上升之势。成为危害广大民众健康的主要杀手[2]。同时,医疗费用的恶性膨胀亦引起了严重的医疗危机,看病贵、看病难已成为我国最为热点的社会问题。这些因素导致了人们对养生保健充满空前的热情。我们对中医药养生保健理念作如下的总结:治未病养生保健理念

在《黄帝内经》里最先提出“治未病”的应是《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其中有这样的描述:“圣人不治已病而治未病……”。不治已病而治未病,是治病方法中最为高剂的一种境界,也是中医养生理论精华之所在。治未病包含两方面的含义即未病先防与既病防变,其中未病先防更接近于养生的真正目的所在。这种防患于未然的思想对后世养生学的形成产生及其深远的影响。《黄帝内经》的论述奠定了中医养生的理论基础,初步创建了中医养生的理论雏形,后经众多医家的发展及补充,逐渐走向完善。这和21世纪我国医学目的调整方向是一致的,治未病成为了最符合时代发展趋势且具成本效应的医疗发展方式。我国的医改政策在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明确地提出了要积极推广治未病中医体系的建设[3]。气血精*的调理养生保健理念

《黄帝内经》认为:气血精*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五脏六腑正常运转的基本保证。气,为不断运动着的对人体行使充养功能的精微物质,是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动力,《灵枢?决气》中有:“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血是来自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人体的五脏六腑、皮毛、经骨等一切组织,若没有血的滋养,所有的生理功能将不能正常进行[4]。《灵枢?本神》中有:“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这说明了人体的本源是起始于精;液为人体所有正常水液之总称,人体所有生命活动的维持皆与其有关,它分遍布于脏腑组织中,出入于经脉,环流于全身,与血液一起承担这濡养人体所有脏腑组织器官的作用。因此,中医养生,强调气血精*的充盈和正常疏布,其中一种物质出现虚实不平衡都将影响整个机体的正常运转[5]。整体养生保健理念

中医认为:人体是有机而统一的整体,养生即是对人体的一种整体干预,人们应顺应自然四季的变化,是形体和精神的关系统一调和,使人体各部分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成为适应环境变化的统一体,使人体形成天人合一、内外一致的最佳状态。中医整体养生理念主要表现在:①天人合一观:强调人要顺应自然,与自然界和谐统一相处。天人合一养生方法具体内容有:春夏季以养阳为主,秋冬季节以养阴为主、根据自身特点适当调整阴阳平衡,顺时起居,夏秋晚睡早起,冬春早睡晚起等[6]。②形神整体观:中医认为形和神是人体物质和功能的基础。形神共养是中医形神整体养生观的主要方法,具体阐述有调畅情志、形神共养、保养真气等。③人身整体观:人体的所有生命活动是围绕五脏六腑的功能进行的。在脏腑功能活动过程中,十二脏腑还通过经络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协调脏腑功能是养生的中药内容。辩证养生保健理念

中医辨证养生的理念主要体现在形神共养、正要制邪。动则养形,静则养神。中医认为精气神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要素,形和神互相依存,不能独活,因此中医养生强调形神共养。正气为人体之根本,可以外避邪气入侵。中医认为人体的正气状况对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外邪入侵是致病的主要原因;因此中医养生强调正要制邪,疾病即无法发声。《灵枢?剌法论》中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些思想都体现了正邪关系在养生中的应用。辨证养生原则总体上是体现厉害关系相互转变的思想。小结

养生保健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中医药正是一门典型的实践科学。其实践基础是先民们经过长达几千年的生活、生产积累总结出的养生经验。值得我们更进一步的发展与传承。

参考文献

[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导言[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533.

[2] 董永刚.浅谈中医治未病是新世纪的健康模式[J].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08,4(1):32.[3]王前.李约瑟对中国传统科学思维方式研究的贡献[J].自然辩证法通讯,1996,(18):52~58.

[4]邢玉瑞.黄帝黄帝内经理论与方法论[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9l~194.

[5]邢玉瑞.黄帝黄帝内经理论与方法论[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9l―194.

[6]王洪彬.经络、神经系统与中国古代养生术[J].中国临床康复,2005,12(8):93.

第三篇:中医药养生保健小常识

中医药养生保健小常识 1.四季养生:

自然的万物,最重要的规律就是时间节律,一年四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一日之中,早起、午忙、暮收、夜卧。只有符合规律,人体才能健康。同样的,不健康也可以通过遵循时令节律来加以改善。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就专门讲述如何遵循节气养生,认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讲究在时令的变化中 “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对疾病也讲究“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实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勿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极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胀论三十五》“五脏更始,四时循序,五谷乃化” 2.饮食调补:

1)中医认为,“是药三分毒”,讲究没事少吃药,养生的根本之一是饮食调养。

中医把人可以食用的东西按照对人健康的长久好处和损害分层次,只好无害的是最基本的五谷,“五谷为食。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从“食”到“充”,是从对人体必须,到可有可无的次序,所以,五谷杂粮对人最好。

2)中医还认为,万物按照五行阴阳分类,食物也一样,不同性质的食物对人体有不同的调节作用,应按照人体质阴阳不同,选择相应的食物调整人体健康。“糠米甘,麻酸,大豆咸,麦苦,黄黍辛。五果:枣甘,李酸,栗咸,杏苦,桃辛。五畜:牛甘,犬酸,猪咸,羊苦,鸡辛。五菜:葵甘,韭酸,藿咸,薤苦,葱辛”。

黄色宜甘,青色宜酸,黑色宜咸,赤色宜苦,白色宜辛。凡此五者,各有所宜。脾病者,宜食糠米饭,牛肉枣葵; 心病者,宜食麦羊肉杏薤; 肾病者,宜食大豆黄卷猪肉栗藿; 肝病者,宜食麻犬肉李韭; 肺病者,宜食黄黍鸡肉桃葱。

“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脾色黄,宜食咸。大豆、猪肉、栗、藿皆咸。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毒药攻邪。五谷为食。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 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肝主春,…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

心主夏,…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脾主长夏,…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

肺主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

肾主冬,…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

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

肝色青,宜食甘,糠米饭、牛肉、枣、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犬肉、麻、李、韭皆酸。脾黄色,宜食咸,大豆、猪肉、栗、藿皆咸。肺白色,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

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挽心。病在心,…禁温食。病在脾,…禁温食饱食。病在肺,…禁寒饮食。病在肾,…禁犯焠(火矣)热食。3)中国人多调护脾胃:

按传统文化,中国人属土,故肤色黄,脾胃弱,易患脾胃疾,饮食当调摄善护脾胃,应少或不食过寒物,多食藿香、茴香等。

而西方人属金,故肤色白,肺气弱,患感冒等卫、气分病易加重,金得火方活,故金中蕴火,喜食冰。

四方人配四方色:东辣、西酸、南甜、北咸。东为木,金克木疏以解郁,故东方喜辛辣;西为金,食酸以防肝太伤,故西方人喜食酸。3.、风水养生:

所谓的风水养生,实际上是讲的人的行住坐卧的地理方位对人健康的影响。

中国文化,讲究外圆内方,住所既要活,又要稳,既要通,又要存,故传统建筑讲究位要正,正房坐北朝南,在整个建筑群中最高,西房次之,东房再次,南面无房或最低,院门开在南面或东南,这样整个院落形成自西北向东南的错落层次,以迎东南阳气;各房之间留有一定空间,房皆起脊,院门测开或正开而臵影壁,于是既清通明亮,又使阳气至而得留驻,且拒暴邪之气。是谓明地文,调养身心也。

中国文化讲究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有:行、住、坐、卧,皆当得其宜,久行伤筋,久立伤骨,久坐伤肉,久卧伤气之说。又且人生天地间,与万物相感,故“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衣着上,中国传统服饰,从来都是胸腹间双层,夏天再热,国人也要戴兜肚;而西方人则不同,典型的西服是背后双层,胸前敞领系一、二扣或不系扣;这与体质有关,按传统文化,中国人属土,故肤色黄,脾胃弱,易患脾胃疾,饮食上应少或不食过寒物,生活起居上当调摄善护脾胃;而西方人属金,故肤色白,肺气弱,患感冒等卫、气分病易加重,故衣着自然善护肺卫(衣背双层),而金得火方活,故金中蕴火,喜食冰。

国人言:寒从下焦起。故我们常见三九天里农民下田干活,上身光膀子而下身着棉裤,旧时还要打腿带。旧时国人常喜盘腿而坐,以双腿相叠,经络相感交,不唯血气以活,更且内外相温护,寒无得入也。病在肝…禁当风。病在心,…禁热衣。

病在脾,愈…禁温湿地濡衣。病在肺,…禁寒衣。病在肾,…禁温炙衣。4.心病还要心药医:

子曰:礼者理也,义者宜也。就是说,礼者循理而为,义者所当宜也。这既是我们面对人际关系,更是我们与自然共处所当遵循的法则。现代医学将人的健康状态定义为:身体、心理、人际关系均处于良好的状态。从另一个角度阐明了这个问题。

中国文化中的这个理字,从实践的角度来讲,就是自然万物的规律。身体上,我们必须遵循人体的规律,这是毋庸臵疑的。心理上呢,我们知道,一个人若是生了气,或是总是处于紧张状态,脸色就会很难看,做起事情来就不如平时漂亮,外表已经如此,内里的变化当然更不容忽视,许多重大疾病都是从这里肇始的。如果说,心理保健人们还易于接受的话,改善并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以促进健康,人们就更少关注了。但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人们办事效率提高,人际关系紧张 的人会感到心理压力,久而久之,一种人心身舒泰,另一种人则会疲惫憔悴,则尽人皆知。

但是这却有一个分寸把握的问题,其一,心理状态、人际关系,不是一个可以用硬指标度量的问题;其二,这还是一个必须将之放到社会及宇宙大环境中考察的问题,即我们必须站在人是与环境(人文和自然)的相互依存的立场上来考虑人的心、身、交往健康。所以我们的祖先才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

所以,循理而为之谓礼,为适其宜即成义。是必责之于心,乃可以依证,故谓良心。所谓良心,求于内心而得诸其所应通于天地万物之本心,且必然可证之于天地人间而为正道者也。就是说,良心者,求诸内心而证之于行止。5.您是主人医是客:

中医治病,讲求的是医生辅助病人自身的恢复,所以最关键是病人的身心调整、思想、生活方式改善、人际关系改善、健康改善。

第四篇:高血压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讲座

高血压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讲座

3月16号下午,城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慢病俱乐部举行中老年人健康保健暨高血压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讲座。

本次活动主要是为了对中老年人的健康保健进行预防式宣传,对高血压的患者及高危人群进行中医药防治指导。城南中心邀请德阳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唐俊主治医师对在场全体中老年人进行高血压的中医药养生保健宣传与指导,活动上唐俊主治医师主要讲述了对高血压的预防:1)合理膳食;2)控制体重;3)戒烟限酒;4)适量运动。并重点介绍了中医养生保健:1)生活起居(环境、膳食、睡眠、排便、运动);2)食补药补(食疗方剂);3)中医按摩方式方法;4)中药饮片的煎服。并针对中老年人的身体情况提出了几个好的食疗方剂。唐俊主治医师详细介绍了高血压如何预防与如何使

用中医药进行治疗,对中医按摩的手段和中药饮片的煎服进行详细的指导。活动上每一位中老年人都认真聆听了唐俊主治医师的讲解,对高血压的中医药预防与治疗有了新的认识,提高了对高血压的认识,降低了对高血压的恐慌感。

本次活动提高了城南社区的中老年人对疾病的认识,降低城南社区高血压的发生率,让城南社区的中老年人更好的对疾病的防治,中医药养生保健的作用得以重视,唐俊主治医师代表城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体工作人员表达了社区工作人员对每一位中老年人的真挚的关心。

至此,中老年人健康保健暨高血压中医药养生保健宣传取得圆满成功,中老年人的健康保健意识得以提高,为中老年人的健康做出有益贡献。

本次讲座人数92人,测血压人数48人,现场咨询人数32人,发放健康手册80本,健康宣传资料324张。

德阳市旌阳区城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016年3月17日

第五篇:儿童中医药养生保健方案

儿童中医药养生保健方案

一、工作目标

普及中医关于儿童保健知识;倡导科学育儿;运用中医降低儿童多发病、常见病发病率;加强儿童保健,提高疾病的防治水平。

二、工作方向

针对儿童生理与心理特点,发挥中医传统优势,对儿童保健、康复加强中医工作,对儿童常见病、多发病运用中医进行疾病治疗,提高儿童健康水平。

三、实施方案(一)饮食喂养

1、工作重点:宣传根据儿童不同年龄段喂养不同饮食。

2、具体措施:

(1)通过发放中医食疗健康处方、宣传单,开设主题社区讲座等方式,使家长对儿童饮食根据不同年龄段有正确的喂养方法。比如婴儿期以母乳或牛乳为主,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饮食密切相关,纠正“儿童多吃,身体胖,就是健康”等有关饮食的错误观念,加强对饮食科学性和重要性的认识。

(2)普及科学膳食、中医饮食保健知识等,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进行饮食保健,提高免疫力,避免疾病的发生。

(二)生长发育

1、工作重点:宣传不同年龄段儿童发育的特点。

2、具体措施:

通过发放各种宣传册、宣传单,开设主题社区讲座等方式,运用中医干预儿童阶段生长发育,让家长对儿童各阶段生长发育特点正确了解,比如幼儿期:从1周岁到3周岁为幼儿,这时期的体格增长较前减慢,生理功能日趋完善,对外界环境逐渐适应,乳牙渐已长出,语言、动作及思维活动发展迅速。要注意断奶时的合理喂养,否则易致吐泻、疳症。由于接触感染机会增多,故各种小儿急性传染病的发病率最高,应做好预防保健工作。

(三)日常保健

1、工作重点:让家长掌握一些中医的基本保健技能,能够运用其在儿童各阶段。

2、具体措施:开展专题的中医儿童保健按摩培训,让家长在中医师指导下能对各阶段儿童的日常保健有基本了解,能够运用中医基本保健按摩手法对儿童进行日常保健按摩。

(四)疾病与防治

1、工作重点:运用中医在儿科的优势,展开对儿童的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与防治。

2、具体措施:

(1)在疾病的预防方面,运用中医药对时令疾病,如流行性感冒、小儿腹泻、夏季中暑等进行疾病的早预防,使家

长能基本了解中医药在儿童疾病预防方面的作用。

(2)在疾病的治疗方面,运用中医药对儿童的常见病、多发病进行治疗,如小儿腹泻、小儿肺炎、腮腺炎等进行中医药的治疗。

试论中医药与保健养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