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远景设计院浅谈推进农村三产业融合发展
编辑:紫陌红尘 识别码:21-700323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9-18 03:45:15 来源:网络

第一篇:远景设计院浅谈推进农村三产业融合发展

远景设计院浅谈推进农村三产业融

合发展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核心是要完善惠农富农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真正分享产业链延伸、产业功能拓展的好处。根本途径是把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引进农业,用现代理念引领农业,用现代技术改造农业,提高农业竞争力。关键是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调动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强化政策引导、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

三产融合是什么? 一斤普通黄瓜在田头的价格不过几元,加工成黄瓜汁、黄瓜脆甚至黄瓜面、黄瓜营养餐之后身价就会倍增;而如果是一个有品牌、有有机认证、有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黄瓜,身价则更会大大提高。假期到郊外果园采摘、休闲,不仅使市民得到田园之乐,也让农家获得可观的收入。这是蔬菜行业通过完善加工、销售、服务等环节,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撬动“大市场”的生动案例。

三产融合是指通过鼓励多种经营,即不仅种植农作物(第一产业),而且从事农产品加工(第二产业)与销售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第三产业),以获得更多的增值价值。

三产融合价值何在? 三产融合一旦落实,将解决困扰中国农业的两大难题——谁来种地和如何种地。延长产业链的农业要求农民与时俱进,它们将不仅是生产者,也是经营者,他们将从传统农民转变为产业工人或者职业农民,他们不仅仅要掌握农业生产知识,还要具备信息分析、生产管理、组织协调等能力,哪怕他们不全面参与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全过程,比如只参与生产,对他们的能力要求也将是全新的、更高的。

也就是说不管是储橙、柳桃还是潘苹果,他们不仅营销手段是新的,他们的生产、加工、物流过程也是不断更新的,对农业生产和管理人员都提出了高要求。

三产融合的条件是什么?

在当下中国,“三产融合”已经在部分地区开花结果了。不过,要想让三产融合互动在全国推广开来,这还需要很多条件。一方面是“硬”条件,比如只有适度规模经营,才可能实现三产的联动。

当前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和机械化程度偏低,原因之一在于土地经营过于分散。另一方面则是“软”条件,需要农业现代化的新理念、新人才、新技术、新机制。

三产融合怎么做

中央农村会议提出,要充分发挥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在结构性改革中的引领作用,农业支持政策要向规模经营主体倾斜。这可以理解为,三产融合将以适度规模经营主体为主要对象,支持政策将向这些龙头企业倾斜。

在整个农村的大产业链中,谁来将每一个产业环节紧密的关联起来,将是一二三产业融合成败与否的最关键点。目前来看,我国虽然合作社数量众多,但能发挥融合作用的合作社实在有限。所以,最终能够扮演这个突破性角色的只有龙头企业,只有他们具备经济基础和技术条件去做这项融合的工作。

国家扶持三农融合的具体政策

至于国家扶持三农融合的具体政策是什么,中国农科院研究员秦富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叶兴庆均认为,下一步我国将通过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诸多涉农项目、涉农资金有望进一步整合,用以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做更完善的产业化发展,充分发挥他们“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除了财政支持,政府还有望给龙头提供一些其他的支持性政策,例如农业科技类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人才引进支持等。

产业融合发展的形式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从根本上属于产业融合,其以农村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融合渗透和交叉重组为路径,以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拓展和产业功能转型为表征,以产业发展和发展方式转变为结果,通过形成新技术、新 业态、新商业模式,带动资源、要素、技术、市场需求在农村的整合集成和优化重组。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方式灵活多样,形式不拘一格,其主要方式大致有:一是延伸农业产业链或发展农 业循环经济。二是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相关产业组织通过在农村空间集聚,形成集群化、网络化发展格局。如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等。三是农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虽然在空间上分离,但借助信息化等力量实现网 络链接。四是通过开发、拓展和提升农业的多种功能,赋予农业的科技、文化和环境价值,提升农业或乡村的生 态

休闲、旅游观光、文化传承、科技教育等功能。五是开发食品短链,用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方式生产出本地化、可持续、替代性食品。

当前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财政增收和增加财政支农的难度加大,农业 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明显增加:一是资源环境对我国农业发展的硬约束明显加强,耕地质量退化、环境污染和 生态破坏等问题明显加剧;二是农产品成本提高、比较利益下降的问题日趋突出,增强农业的资源和要素竞争力 日趋紧迫;三是稳定或提高农产品价格的难度明显加大,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空前凸显;四是 农业产业链、价值链的整合协调机制亟待健全,提升农业价值链、维护农业产业安全的风险挑战显著加大。此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深入发展,对农业现代化带来的新机遇新要求快速形成。在此背景下,要像2015 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的那样,“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转变农业 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在建设新农村上迈出新步伐”,必须在推进农村一二三 产业融合发展方面有新作为。

用创新思路打新牌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主要依托农业,立足农村,惠及农民,重点在县和县以下,关键在创新。为此要注 意用创新的思路打好以下几张牌。

第一,打好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牌。当前,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必须做好“使市场在资源配 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大文章。为此,要明确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方向,注意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推进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发挥主力军作用。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协调好两个关系。一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 普通农户的关系。二是不同类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关系。要通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更好地发挥引领、示范和带 动作用,带动更多的普通农户增强参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能力,更好地分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 成果。

第二,打好坚持消费导向的牌。新世纪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业产业化要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 变。相对于一般的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农业产业化,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更要做好“消费导向”的大 文章。按照消费导向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首先要关注社会人口结构的变化及其对农业需求的影响,深 入研究不同类型、不同年

龄人群消费行为、消费方式、消费结构的差异,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优选市场定 位、瞄准细分市场创造条件。如近年来,食品短链、社区支持农业、电子商务等新型农业消费方式日益引起消费 者的青睐,与80后甚至90后、00后日益成为社会主流消费群体有密切关系。其次,要在重视适应需求、面向需求 的同时,注意增强创新供给、引导或激活需求的能力。实践证明,发展体验经济,是引导中高端消费需求的重要 途径,也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开拓市场、创新市场、提升产业附加值的重要选择。

第三,打好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的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必须有二三产业作为与农业融合的对象。近年来,在越来越多的地区,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业装备等涉农工业和服务业加快融合,深刻影响着现代农 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为解决农业、农村发展中的问题提供了新的路径。从国内外趋势看,农业价值链的 主要驱动力正在呈现从生产者向加工者再向大型零售商转移的趋势,农机服务、农产品流通、农业咨询设计、农 业供应链管理等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对农业提质增效升级的重要性迅速凸显。在这一过程中,关于农产品流通的问 题近年来引发各界关注,其中有两个问题值得重视,一是农产品流通环节相对于生产环节组织化程度高,在产业 链的利益分配中容易占据有利地位;二是农产品流通服务发展滞后,亟待将提质增效升级与加快发展有机结合起 来。此外,发展农村服务业,促进城乡服务业协同发展,还可以借助新型农民培训和发展职业教育等方式,夯实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人才支撑。当今世界,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为产业融合提供了新的引擎和催化剂,加速 了产业融合的进程。发展农村服务业,尤其是信息服务业,也将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黏合 剂。

此外,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还需要打好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开展试验示范和完善相关政策等。

第二篇:农业部积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农业部积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印发后,农业部按照“基在农业、利在农民、惠在农村”的总体思路,积极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就业增收和农村繁荣稳定。

积极推动国办意见的贯彻落实。农业部印发了《农业部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任务分工的通知》,对涉及农业部职能的任务进行了分工布置,制定了2016年具体工作计划,细化了工作措施,明确了预期成果和时间进度。

编制农村产业融合“十三五”发展规划。农业部启动了《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成立了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及起草小组,结合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合理、科学、有序地优化主要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结构布局。目前,规划正在征求意见,修改完善后适时发布。

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和农业部等七部门联合实施农村产业融合“百县千乡万村”试点工程。支持每个省建设不超过5个试点示范县、50个试点乡、500个试点村,优先支持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产业化基地、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以及信息进村入户示范村、最美休闲乡村、一村一品乡村等。会同财政部继续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重点支持能够让农民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的经营主体,支持发展加工流通和直供直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民构建利益联结机制、建设农村产业融合先导区、建设休闲农业等公共服务设施、开展产业扶贫等。同时,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为企业和合作社争取信贷支持。

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建设。根据“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的要求,结合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农业部将联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计划创建一批融“标准化原料基地、集约化加工园区、体系化物流配送市场营销网络”于一体的产业融合先导区。在前期调研基础上,拟定了先导区创建标准,重点在优势和特色农产品区域、大中城市郊区及都市农业区域、贫困地区,按照规划编制科学、产业基础良好、新型业态丰富、产城融合协调、利益联结紧密、运行机制完善等条件,拟利用5年时间,创建150个农村产业融合先导区。

第三篇: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探析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探析

【摘 要】围绕主导产业建立完整产业链,形成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的利益共同,推进不同经营主体契约融合、共同发展,让农民共享发展成果;探索农村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其他有效形式,积极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以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拓展、产业功能转型等为核心,促进融合发展;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大发展农业新型业态,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强化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基础作用,强化人才和科技支撑。

【关键词】产业链;产业融合;城镇化;新型业态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以农业和粮食适度规模经营为切入点,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支撑,以生产经营合作或农村土地股份合作为主要方式,推动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储存、加工、销售一体化融合发展,延伸农业产业链,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业附加值,培育农村新业态,拓展农民增收渠道,着力探索建立农民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的利益共享机制和实现机制。为了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以制度、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动力,以新型城镇化为依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农村发展新格局,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支撑,如何有效的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必须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围绕主导产业建立完整产业链,形成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的利益共同

以产业为依托,围绕解决一家一户面临的土地经营零散、劳动力不足、社会化服务难等问题,通过生产经营合作、土地股份合作等方式,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建立完整产业链。只有有效的整合土地、劳动力、社会服务、土地股份等要素,才能使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才能实现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的利益共享,实现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推进不同经营主体契约融合、共同发展,让农民共享发展成果

围绕有发展潜力的主导产业、特色产业等,通过订单生产、合作协议、产供销对接等方式,强化一二三产业的有机融合,形成完整产业链。重点探索形成长期稳定的购销关系和合理的农产品购销价格,逐步建立一二三产业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充分保护农民利益,让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民充分分享产业链增值,价值链提升带来的更多收益。

三、探索农村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其他有效形式,积极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

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传统村落保护等工作,总结已有的行之有效的实践探索,促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的有机融合,稳步推进休闲观光农业、品牌农业、创意农业、乡村旅游、农家乐、健康养老产业等新业态,既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又弘扬农耕文化,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四、以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拓展、产业功能转型等为核心,促进融合发展

(一)农业产业纵向型融合

通过订单生产、承贷承还、贷款担保、合作协议、产供销对接等多种方式,建立有效的企农利益联结机制,加强家庭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生产经营合作,实现生产、加工、销售、品牌培育等环节的有机整合,增加农业附加价值,促进农业生产、销售、加工管理智能化水平。

(二)农业多元化服务型融合

发展以测土配肥、统防统治、农机服务、产品营销、技术培训等为重点的社会化服务组织,总结推广农业综合服务站、信息服务平台、粮食银行、产业联盟等社会化服务有效形式,实现服务主体多元化、类型多样化、运行市场化,加快构建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村多元化服务的融合是农业多元化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惠民、富民的重要举措。

(三)产业聚集型融合

建立土地、资金、科技、人才等要素平台,引导从事种植、加工、销售的各类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向优势区聚集,提高规模化经营水平,形成优质产业集群和品牌优势,提高种植效益。积极推进农业内部产业整合型融合,推进粮饲兼顾、种养融合、循环发展。

(四)农业多种功能型融合

通过规划引导,重点围绕打造都市休闲农业带,建设提升一批农家乐、休闲农庄、休闲农业示范点,开发农业生态休闲、旅游观光、农耕文化、科技教育等多种功能,拓展农业发展的领域和空间。

五、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

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有机结合,引导农村二三产业向县城、重点乡镇及产业园区等集中。加强规划引导和市场开发,培育农产品加工、商贸物流等专业特色小城镇。强化产业支撑,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稳定吸纳农业转移人口。

六、大发展农业新型业态

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鼓励对大田种植、畜禽养殖、渔业生产等进行物联网改造。采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改进监测统计、分析预警、信息发布等手段,健全农业信息监测预警体系。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完善配送及综合服务网络。推动科技、人文等元素融入农业,发展农田艺术景观、阳台农艺等创意农业。鼓励在大城市郊区发展工厂化、立体化等高科技农业,提高本地鲜活农产品供应保障能力。鼓励发展农业生产租赁业务,积极探索农产品个性化定制服务、会展农业、农业众筹等新型业态。

七、引导产业集聚发展

加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效衔接,完善县域产业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通过农村闲置宅基地整理、土地整治等新增的耕地和建设用地,优先用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完善配套服务体系,形成农产品集散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和展销中心。扶持发展一乡(县)一业、一村一品,加快培育乡村手工艺品和农村土特产品品牌,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依托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研院校和“星创天地”,培育农业科技创新应用企业集群。

八、强化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基础作用

农民合作社发展农产品加工、销售,拓展合作领域和服务内容。家庭农场开展农产品直销。引导大中专毕业生、新型职业农民、务工经商返乡人员领办农民合作社、兴办家庭农场、开展乡村旅游等经营活动。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优先承担政府涉农项目,落实财政项目资金直接投向农民合作社、形成资产转交合作社成员持有和管护政策。开展农民合作社创新试点,引导发展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引导土地流向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

九、强化人才和科技支撑

加快发展农村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各类科技人员、大中专毕业生等到农村创业,实施鼓励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三年行动计划和现代青年农场主计划。鼓励科研人员到农村合作社、农业企业任职兼职,完善知识产权入股、参与分红等激励机制。支持农业企业、科研机构等开展产业融合发展的科技创新,积极开发农产品加工贮藏、分级包装等新技术。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探索不同地区、不同产业融合模式。坚持尊重农民意愿,强化利益联结,保障农民获得合理的产业链增值收益。坚持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加快培育市场主体。发展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王征兵.中国农业发展方式应转向精细密集农业.农业经济与管理,2011(5):16~20.[2]梁晓东.我国的农业经营形式初探.天津社会科学,2013(4):15~22.

第四篇:关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几点思考

关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几点思考

通过党校学习,在农委徐功学副主任的授课下对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有了较全面的了解,本人就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做一下个人小结。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是新常态下农业农村转型发展的重要选择。近年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呈现出新的加速度,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出现了历史罕见的好形势。但也必须看到,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还很不牢固:一是从农业资源看,不仅空间潜力有限,而且部分主产区土壤地力长期透支、质量持续下降、重金属超标、地下水超采等问题突出,已对农业稳定造成了日趋严重的威胁;二是从农村社会看,农业劳动力长期大规模向城市迁徙,不仅导致农村人才等资源严重流失,并引发了日趋严重的社会问题。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促进工业和服务业的管理、技术、资本、人才等现代要素更多更紧密地融入农业,提升农业发展水平;有利于扩大农村产业规模和就业容量,拓展农民就业增收空间;有利于聚集农村人气和改善农村人员结构,促进农村社会繁荣稳定。

当前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一是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低、层次浅,主要是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不紧密,链条短,附加值不高。二是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发育迟缓,对产业融合的带动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有带动能力的新型经营主体太少,一些新型经营主体有名无实,还有一些新型主体成长慢、创新能力较差,不具备开发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和新产业的能力。三是利益联结机制松散,合作方式简单。目前农村地区产业融合多采取订单式农业、流转承包农业,真正采取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将农民利益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益紧密连接在一起的,所占比例并不高。四是先进技术要素扩散渗透力不强,由于农业存在着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加之盈利低下,许多社会资本和先进成熟的技术生产要素向农业农村扩散渗透进程缓慢,同时还由于农民的技能素质低下,农村产业融合型人才缺乏,也抑制了先进技术要素的融合渗透。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必须强调和始终坚持一定要把农业作为基点,将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和农民务农就业增收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果我们把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点放在农业以外的其它方面,最终可能会带动农业农村的发展,但也可能会侵害农业和农民的利益。农业是弱势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只有把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基点从一开始就明确放在农业上,始终把农业和农民放在突出位置,融合的方向才不容易出现大的偏差;才能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道路。

青干班五组

第五篇:广西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最新)

广西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最新)

各市、县人民政府,自治区人民政府各组成部门、各直属机构:

推进广西农村一二三产业(以下简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和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重要举措,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和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纵深推进美丽生态乡村和幸福美好家园建设的客观选择。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93号)精神,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强化理念引领,准确把握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和自治区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转方式、推融合、强产业、促跨越”为总体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突出绿色生态优势,突出产村和农旅融合,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乡村休闲旅游业,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农村发展新格局,为“两个建成”目标提供坚实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农村产业与特色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相衔接,新农村建设与特色城镇协调推进,农村产业集聚与城乡规划发展统筹布局。坚持多种业态与多元主体融合发展,推进适度规模经营与农业经营主体共同发展壮大,加大创新业态发展与培育新型主体力度,切实增强龙头示范带动与增加社会资本投入。坚持市场导向与利益共享融合发展,既要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既要发挥新型主体带动,又要尊重农民意愿,强化利益联结,保障农民获得合理的产业链增值收益。同时,注重推进区域特色发展与农村产业链延伸,注重提升内生动力与机制体制创新能力。坚持平台支撑与社会服务融合发展,着力于重大项目建设与财政倾斜支持,着力于信息平台建设与成果综合利用,着力于金融保险发展与人才科技条件支撑。

(三)主要目标

到2020年,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总体水平明显提升,产业链条完整、功能多样、业态丰富、利益联结紧密、产城融合更加协调的新格局逐渐形成,推动我区一二三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使农业与工业、服务业联系日趋紧密,农业竞争力明显提高,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村活力显著增强。

二、突出优势特色,发展多类型农村产业融合方式

(四)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

将农村产业融合与城镇规划建设有机融合,引导农村二三产业向县城、重点乡镇及产业园区、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等集中。加强城镇规划标准建设、技术指导和市场开发,找准城镇优势基础,整合专项资金,依托企业投资,培育农产品加工、商贸、物流、休闲观光、旅游等专业特色小城镇,形成特色产业与小城镇建设的深度融合,带动上下游多个产业发展。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工程,重点推进宾阳、恭城、田东、富川和灵山5个示范县以及一批乡级、村级试点示范工作。升级风貌改造工程,2016—2020年,结合旅游强县建设,全区组织实施20个新型城镇化示范县建设,101个百镇建设示范工程。突出产业支撑,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进一步放宽南宁、柳州、桂林、玉林和其他设区市、县级市市区、县人民政府驻地镇和其他建制镇的进城落户的户籍准入条件,全面实行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全面实行居住证制度。实现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将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各级人民政府教育发展规划和财政保障范畴,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实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以低保制度为核心的社会救助体系,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加强基本公共服务财力保障,多措并举稳定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自治区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厅、公安厅、商务厅、农业厅、教育厅、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财政厅等负责)

(五)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调整优化农业种植养殖结构,推进农林牧结合和种养加一体,实施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品种品质品牌“10+3”提升行动,打造一批千亿元大产业,带动农村产业深度融合。加快绿

色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发展,着重抓好农作物秸秆、农田残膜、植物残叶和畜禽粪便等生态循环资源利用,立足资源优势,发展“猪—沼—果”、“稻鱼共生”、“一蔗两用”等生态循环模式。大力发展广西绿色生态产业,开展西江水系“一干七支”沿岸生态农业产业带建设试点。加快推广生猪全程高架网床+有益微生物等生态健康养殖模式。按照限制近海养殖规模、拓宽外海养殖空间,严格控制近海捕捞强度、合理开发外海渔业资源,支持建设海洋牧场的总体要求,科学合理、统筹发展海洋渔业。鼓励发展林下养鸡、中草药等林下生态经济。完善自治区、市、县、乡、村五级农产品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建立全程监管质量追溯制度。积极发展外向型农业,强化以东盟为重点的开放开发,深化桂台和粤港澳周边区域农业合作。(自治区农业厅、林业厅、水产畜牧兽医局、科技厅等负责)

(六)延伸农业产业链

大力推进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加工园区建设,建立财政补贴和政策扶持精深加工企业发展,引导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向农业示范区和优势主产区集聚发展。鼓励扶持糖料蔗、果蔬、茧丝绸、茶叶、中药材、木薯、罗非鱼等特色优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构建农产品跨区域流通体系,加强水果、蔬菜等大宗时令农产品的冷链物流系统建设,加快农贸市场建设规划,推进农产品产销对接,大力推广农超对接、农企对接和农校对接,鼓励支持企业开设鲜活农产品直销网点,组织好中国—东盟博览会农业展、广西名特优农产品交易会等展销促销活动。(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委、商务厅、供销社、农业厅等负责)

(七)拓展农业多功能

大力推进以南宁、柳州、桂林等市为代表的都市现代农业建设,以服务城市、富裕农民为中心,以建设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为抓手,以特色产业发展为基础,创新推动休闲农业、创意农业、科普农业发展,加快农业产业优化升级,探索形成以设施、生态、观光休闲、会展等为特征的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广西长寿之乡众多、民俗民情多样、山水风光美丽等特色优势资源,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积极开拓山水田园、农家乐、休闲养生、旅游互补、都市科普、渔乐休闲、节庆休闲等富有广西特色的经营模式,加快发展长寿养生产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森林旅游。注重彰显桂风壮韵,实施500个乡土特色示范村建设,对250个传统村落文化进行保护发展。推进“环南宁市森林休闲旅游圈建设”,积极开发建设各类城郊型森林公园、森林庄园、森

林人家,努力建成生态保护、资源培育、产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性标杆。挖掘传承农耕文化和特色民俗文化,做好“那”文化、龙脊梯田等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纵深推进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深入开展清洁乡村、生态乡村活动,大力推进产村融合、农旅融合,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自治区农业厅、旅游发展委、林业厅、住房城乡建设厅、文化厅、乡村办、民政厅等负责)

(八)创新发展农业新型业态

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大力创新应用物联网、大数据、农业云、智慧气象等现代信息技术,合理运用现代农业示范区的遥感航拍规划,对农业产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实行全程监测,建立信息预警体系。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加快建设一批电子商务服务站点和一批商务配送中心,完善综合服务网络。推动发展大型机械租赁、乡村旅游设施设备和物业租赁等生产租赁业务。鼓励发展农产品定制服务、众筹农业、创意农业、会展农业等新型业态。(自治区农业厅、发展改革委、科技厅、工业和信息化委、财政厅、商务厅、林业厅等负责)

(九)引导产业聚集发展

加强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建设,科学开展区域产业功能布局。加快开展“小块并大块”土地整治,引导和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升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水平,加大力度创建广西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含林业、农垦),2016年基本建成30个自治区级、100个县级和100个乡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加大产业发展指导规划,扶持发展一乡(县)一业、一村一品或多村一品。依托我区生态资源优势和农产品地理标识,突出针对果、菜、茶、药等特色产业,打造一批具有广西生态特色、地域标识特色和民族产业特色的大品牌。创新科研体制机制,依托国家、自治区园区和整合农业科研院所、广西创新团队等技术力量,培育壮大一批育种育苗、栽培管理等领域的农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应用企业集群。(自治区农业厅、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厅、科技厅、财政厅、商务厅、农垦局、林业厅,广西农科院等负责)

(十)支持贫困地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结合广西扶贫攻坚“十大行动”,重点针对5000个贫困村开展产业扶贫行动,做好贫困地区产业发展规划,整合各部门资金和资源等,大力支持发展贫困地区特色产业、休闲农业、长寿产业、生态产业,以及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推进贫困地区农村产业深度融合。积极发展扶贫小额信贷和贫困地区电商,加强培训创业致富带头人。建立健全龙头企业与贫困户利益联结模式,让贫困农户更多参与产业增值收益分配。鼓励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开展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合作。(自治区发展改革委、扶贫办、农业厅、商务厅、金融办、旅游发展委等负责)

三、突出主体支撑,推动多元化农村产业融合经营

(十一)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积极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引导大中专毕业生、务工经商返乡人员领办农民合作社、开展乡村旅游、发展农产品加工和电商销售等经营活动。开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示范创建。鼓励土地流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带动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探索和鼓励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的形式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优先承担政府涉农项目,用于扶持的项目资金通过以奖代补、直接补助、先建后补等方式直接通过财政转移支付至经营主体账户。支持新型社会化服务主体开展代耕代种、土地托管、联耕联种和种苗繁育、统防统治、农机作业等专业化规模化服务。实施龙头企业成长计划,培育壮大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林业、农垦、水产畜牧重点龙头企业,加强龙头企业“产—加—销”一体化建设,提高产品附加值,打造一批大品牌,示范带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自治区农业厅、林业厅、水产畜牧兽医局、农机局等负责)

(十二)发挥供销合作社综合服务优势

加快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推进组织体系、服务体系、经营体系、合作方式、农村金融体系、联合社治理机制等方面创新。深入推进“新网工程”建设,建立健全供销合作社经营网络,加快对网络空白和薄弱地区的网点布局。新建和改造提升一批辐射带动系统发展的社有企业,培育一批有实力的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推动供销合作社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效对接,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产业链、全流程、综合性服务。创新发展新型业

态,搭建区域性电子商务平台。拓展经营服务领域,由主要从事流通服务向全程农业农村社会化服务延伸,大力开展乡镇综合超市、农资配送中心、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和新兴产业经营服务,密切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把供销合作社打造成全区性为“三农”提供综合服务的骨干力量。(自治区供销社等负责)

(十三)积极发展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

加快推动我区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改革发展。建立健全行业协会培育发展工作机制,依法依规建设完善一批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其在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的行业自律、教育培训、品牌营销、组织交流、信息发布、咨询服务等方面的作用。转变政府职能,推动符合条件的行业协会承接政府转移、委托、授权职能和购买服务,将质量检测、信用评估等适合行业协会承担的职能移交行业协会。鼓励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涉农院校和科研院所成立产业联盟,共同推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品牌创建、统一营销等多种联盟方式建设。(农业厅、科技厅负责)

(十四)鼓励社会资本投入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鼓励和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更多投向农业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广西特色种养业,利用农村“四荒地”(荒山、荒沟、荒丘、荒滩)资源发展多种经营,开展农业环境治理、农田水利建设和生态修复。实行国家相关扶持政策对各类社会资本投资项目同等对待。对社会资本投资建设连片面积达到一定规模的高标准农田、生态公益林等,允许在符合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法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的前提下,利用一定比例的土地开展观光和休闲度假旅游、加工流通等经营活动。可以商业化运营的农村服务业,要向社会资本全面开放。(自治区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国土资源厅、水利厅、农业厅、商务厅、林业厅、旅游发展委等负责)

四、突出机制创新,建立多形式农村产业利益联结方式

(十五)建立多形式利益联结机制

创新发展订单农业,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签订农产品购销合同,合理确定收购价格,形成稳定购销关系。支持龙头企业为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

社提供贷款担保,资助订单农户参加农业保险。鼓励农产品产销合作,建立技术开发、生产标准和质量追溯体系,设立共同营销基金,打造联合品牌,实现利益共享。鼓励发展股份合作,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将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到户、集体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到户,引导农户自愿以土地经营权等入股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各地人民政府可探索制定发布本行政区域内农用地基准地价,为农户土地入股或流转提供参考依据。以土地、林地为基础的各种形式合作,凡是享受财政投入或政策支持的承包经营者均应成为股东方,并采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形式,让农户分享加工、销售环节收益。探索形成以农户承包土地经营权入股的股份合作社、股份合作制企业利润分配机制,切实保障土地经营权入股部分的收益。(自治区农业厅、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国土资源厅、林业厅、商务厅、工商局,人民银行南宁中心支行,广西银监局,广西保监局等负责)

(十六)健全风险防范机制

强化工商企业社会责任,鼓励从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工商企业优先聘用流转土地的农民,为其提供技能培训、就业岗位和社会保障。引导工商企业发挥自身优势,辐射带动农户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提高管理水平。完善龙头企业认定监测制度,实行动态管理,逐步建立社会责任报告制度。强化龙头企业联农带农激励机制,国家相关扶持政策与利益联结机制相挂钩。完善工商资本租赁农地准入、监管和风险防范机制。稳定土地流转关系,推广实物计租货币结算、租金动态调整等计价方式。规范工商资本租赁农地行为,建立农户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分级备案制度。与农业保险、担保等相结合,探索构建土地流转、订单农业等风险防范机制。增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契约意识,鼓励制定适合农村特点的信用评级方法体系。巩固和完善“合同帮农”机制,制定和推行涉农合同示范文本,依法打击涉农合同欺诈违法行为。加强土地流转、订单等合同履约监督,建立健全纠纷调解仲裁体系,维护双方合法权益。(自治区农业厅、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司法厅、工商局,人民银行南宁中心支行等负责)

(十七)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以县(市、区)为基础,搭建农村综合性信息化服务平台,提供电子商务、乡村旅游、农业物联网、价格信息、公共营销等服务。优化农村创业孵化平台,建立在线技术支持体系,提供设计、创意、技术、市场、融资等定制化解决方案及其他创业服务。引

导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农技服务,鼓励科技特派员深入一线为创新创业提供支持。积极探索建设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引导其健康发展。采取政府购买、资助、奖励等形式,引导科研机构、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等提供公共服务。(自治区农业厅、发展改革委、科技厅、工业和信息化委、商务厅等负责)

五、突出服务体系,提供多渠道农村产业支持条件

(十八)健全财税支持机制

完善税收优惠政策,扩大农产品加工企业进项税额核定扣除试点行业范围。落实小微企业税收扶持政策,积极支持“互联网+现代农业”等新型业态和商业模式发展。各级财政要整合统筹涉农资金,保障对农村产业融合的投入,预算内投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等向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倾斜。创新财政涉农资金使用和管理方式,研究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设立基金、贷款贴息等方式,带动社会资金投入农村产业融合领域。(自治区财政厅、发展改革委、国税局、地税局等负责)

(十九)创新农村金融服务

完善农村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大力推广田东“农金村办”模式,在行政村建立“‘三农’金融服务室”,打通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加快培育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试点;推动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和服务全覆盖。加大财税政策引导,鼓励金融机构将更多资源投向“三农”,加大农业农村重点领域金融供给,实现涉农信贷投放规模持续增长。稳妥有序推进农村承包土地(含林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鼓励金融机构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合作关系,以产业链金融模式支持农村产业整合发展。加快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组建自治区级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机构,鼓励市县建立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加快发展农业保险,扩大农业保险品种和覆盖面,加快推进糖料蔗价格指数保险试点,扩大小额贷款保证保险试点范围。(自治区金融办、财政厅、农业厅、林业厅、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南宁中心支行,广西银监局,广西保监局等负责)

(二十)强化基础支撑

改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条件,规划建设高标准农田,完善农村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推动清洁乡村、生态乡村活动常态化、加强农村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着力推进

改房、改水、改厕、改能、改路“五改”工程。完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道路、供电、供水、停车场、观景台、旅客服务中心等配套设施。规划建设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网络体系。强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人才和科技支撑,加快发展农村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引导各类科技人员、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到农村创业。鼓励科研人员到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任职兼职。支持农业企业、科研机构等开展农产品加工贮藏、分级包装等科技创新。(自治区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国土资源厅、水利厅、交通运输厅、教育厅、商务厅、科技厅、农业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旅游发展委、通信管理局等负责)

(二十一)落实主体责任

全区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计划,加强分类指导,因地制宜探索融合发展模式。县级人民政府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要有抓手有平台,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尤其要以“10+3”农业特色产业提升行动、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糖料蔗“双高”基地、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创建等载体为抓手,多措并举,落实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自治区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本意见精神,抓紧制定和完善相关规划、政策措施,强化部门协作配合,创造性地落实各项任务。自治区发展改革委要按照国办发〔2015〕93号文件和本意见要求牵头抓好试点工作,并会同有关部门对本意见的落实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和评估,每年将工作进展情况报告自治区人民政府。(全区各级人民政府,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等负责)

远景设计院浅谈推进农村三产业融合发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