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科技创新成果管理论文
编辑:梦回唐朝 识别码:21-905743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2-10 12:44:21 来源:网络

第一篇:科技创新成果管理论文

科技创新成果应用管理论文

论文关键词:创新理论科技创新成果作用

论文摘要:本文阐述了加深科技成果对农业经济发展推动作用的认识,多方面促进农业的现代化,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是我国现阶段农业发展的关键。

诱导创新理论认为历史上有多种农业增长道路,具有不同要素禀赋的国家应该有不同的农业增长道路。那些劳动力丰富而土地资源贫乏的国家应该走生物和化学技术进步的道路;那些劳动力稀缺而土地面积相对丰富的国家应该走机械技术进步的道路。这一理论的重要意义就在于认识到了把发达国家的农业技术直接移植到发展中国家可能会导致高度无效率的增长。

相反,强调市场需求的诱导创新理论,则认为市场需求决定创新努力的有效配置,不同产业产品的发明数量与产出销售额密切相关,由此引申出三个命题:技术发明是一种经济活动,与其他经济行为一样,追求预期收益;预期收益取决于该项发明产品的预期销售额;而采用发明后的预期销售额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该产品目前的市场销售额,认为农业技术推广和使用的一个主要影响因素是市场盈利性,技术创新的收益是与农业研究的外部效应——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的增加有关,而新技术和新品种的推广率又受到经济利益的支配。

近年来一些学者运用上述两种理论对中国农业科学技术进步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认为中国农业技术进步目前仍然是诱导性的。从要素稀缺性来看,虽然中国农村和劳动力市场很不完备,要素价格无法正确体现要素相对缺乏程度,但是作为生产者的农民仍然为追求产出最大化而寻求相应的技术发明。从市场需求来看,尽管中国的主要农产品特别是主要粮食作物还受到遗留下来的统购统销价格体制和行政命令对生产过程的干预,农产品价格和需求数量在政府政策的限制之下不能正确体现市场需求的强度,但由于农民是利益最大化的主体,农产品生产规模仍然能较好地反映市场需求规模,因而农业科研单位依然可根据实际需求规模选择具有较大市场潜力的技术创新——科技成果创新。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将对中国农业进出口贸易产生巨大影响,我国农业经济迎来了自改革开放以来,第二个蓬勃发展的阶段。其利弊如何最终取决于中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但近10年来,中国粮食生产成本平均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使粮食价格也随之提高。如何搞好科技创新技术成果的转化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是解决我国现阶段农业经济发展瓶颈的问题所在。

一、浅析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障碍

在我国,由于农业生产者数量庞大,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虽然广播电视、报刊等传媒在农业科技成果的传播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最主要、最有效的传播方式仍然是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与农业生产者面对面的沟通。然而,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和农业科技信息持有者尚未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成果市场化的运行机制和传播特点,农业科技成果的创造者和传递者尚未建立起有效的沟通传递机制,加之由于近年来面对改革中遇到的新情况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原本效果不错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也出现了很多问题,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与日新月异的新知识、新技术大量涌现的新形势相比,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年龄大,文化水平低的问题日趋严重,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其次是科技传播渠道建设障碍,我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发展很快,但网上资源匮乏,因此网络用户稀少,加之用户入网费用的提高,进一步限制了网络信息的开发。同时,农业信息网络技术水平低,信息交流方式落后,传递速度缓慢,信息时效性不强,也大大限制了信息网络作用的发挥。加上普遍无偿获取农业科技信息的现象,使得成果拥有人(包括成果转化开发单位和各级推广组织)的经济利益不能得到切实保障,严重者甚至无法收回成本。从而形成一个怪圈:免费或过低的收费,将使科技成果与信息的供给者血本无归,而过高的收费又往

往造成潜在用户的流失使得新科技无法得到推广。加强农业推广工作是科技转化的前提。

二、创新科技转化的对策

对于怎样提高创新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是当前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农业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进一步改革农业科技推广体制,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是有效提高科技转化的重要手段。进行制度创新,改革农技推广项目的拨款制度,建立推广项目的基金管理制度建立公开公平的农技推广项目招投标竞争制度,改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和个人发展条件,解决其长远发展的后顾之忧,以调动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才能使农技推广工作得以发展进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加快农业科技推广的新生力量的扶持及建设,以弥补了政府农技推广部门的不足,填补农业科技推广的一段真空地带。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以农民专业协会为代表的民间科技推广组织的作用,积极扶持、促进其健康发展。在建立扶持政策的同时还要为涉农企业等中介组织提供良好的政策空间。融技术、产品、服务于一体的中介组织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将技术成果、技术转化、技术应用有机地联系起来,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的交流与利用,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

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效率。结合国情,注重信息技术的先进性与实用性的有机统一,采用多种信息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传播农业科技信息。并要加快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通过政府和民间、国内和国外等多种投资渠道,加大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的投融资力度,促进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的网络化,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在线推广。在信息传播中建立并实施信息的准确、规范,实现标准化和统一性的有机结合,避免无效和错误信息的出现。导致农业生产者对信息产生不信任而使科技成果的应用受阻。

三、有利于科技转化的因素

农业经济多样化发展(传统的粮食开发机制转向大食物开发机制,传统的种植业二元结构机制转向三元结构机制,使“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结构转为“粮食作物——饲料作物——经济作物”的结构,传统地耕地资源开发机制转向多次增值的现代化农产品制造业机制。)必将为创新科技成果的转化带来新的契机,为科技成果的转化带来强大的需求之风。

而在近期举行的“农业科技中介机构发展战略专家座谈会”也作出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中介机构建设,以依托科技中介这一“红娘”,为科研成果与“三农”牵线搭桥的决定。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中介机构建设,培育一批服务专业化、发展规模化的农业科技中介机构,造就一支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红娘”队伍,初步形成开放功能完备和高效运行的农业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以满足各类农业科技创新活动需求。解决中国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整体市场尚不成熟,农业科技中介机构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包括政府管理封闭使技术信息流动不畅、科技成果缺乏实用性、小农生产形式与科技成果推广相矛盾、中介机构的能力和认识不适应市场需求、资金不足等。科技中介的大规范建立也将为科技成果的转化起到推动作用。

四、总结

加深科技成果对农业经济发展推动作用的认识,多方面促进农业的现代化,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是我国现阶段农业发展的关键。运用市场经济体制的规律,增加信息流通的价值,是科技转化的必要条件。科技成果转化将是农业发展的方向所在。把握其信息特点,遵循信息传播规律,改善信息传播条件,以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来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将是提高农民收入,大力发展农业经济的重点。

参考文献:

1、佟屏亚.中国的高产农业及其可持续发展[J].作物杂志,1997,(4):12~15。

2、王贵宸等.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中的若干理论问题[J].农村经济与社会,1992,(3):1~8。科技创新成果应用管理论文

1.VIP俱乐部 2.查看资料 3.订阅资料 4.在线投稿 5.免费阅读 6.会员好评 7.原创检测 8.教材赠送 9.联系我们 10.常见问题

论文关键词:创新理论科技创新成果作用

论文摘要:本文阐述了加深科技成果对农业经济发展推动作用的认识,多方面促进农业的现代化,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是我国现阶段农业发展的关键。

诱导创新理论认为历史上有多种农业增长道路,具有不同要素禀赋的国家应该有不同的农业增长道路。那些劳动力丰富而土地资源贫乏的国家应该走生物和化学技术进步的道路;那些劳动力稀缺而土地面积相对丰富的国家应该走机械技术进步的道路。这一理论的重要意义就在于认识到了把发达国家的农业技术直接移植到发展中国家可能会导致高度无效率的增长。

相反,强调市场需求的诱导创新理论,则认为市场需求决定创新努力的有效配置,不同产业产品的发明数量与产出销售额密切相关,由此引申出三个命题:技术发明是一种经济活动,与其他经济行为一样,追求预期收益;预期收益取决于该项发明产品的预期销售额;而采用发明后的预期销售额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该产品目前的市场销售额,认为农业技术推广和使用的一个主要影响因素是市场盈利性,技术创新的收益是与农业研究的外部效应——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的增加有关,而新技术和新品种的推广率又受到经济利益的支配。

近年来一些学者运用上述两种理论对中国农业科学技术进步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认为中国农业技术进步目前仍然是诱导性的。从要素稀缺性来看,虽然中国农村和劳动力市场很不完备,要素价格无法正确体现要素相对缺乏程度,但是作为生产者的农民仍然为追求产出最大化而寻求相应的技术发明。从市场需求来看,尽管中国的主要农产品特别是主要粮食作物还受到遗留下来的统购统销价格体制和行政命令对生产过程的干预,农产品价格和需求数量在政府政策的限制之下不能正确体现市场需求的强度,但由于农民是利益最大化的主体,农产品生产规模仍然能较好地反映市场需求规模,因而农业科研单位依然可根据实际需求规模选择具有较大市场潜力的技术创新——科技成果创新。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将对中国农业进出口贸易产生巨大影响,我国农业经济迎来了自改革开放以来,第二个蓬勃发展的阶段。其利弊如何最终取决于中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但近10年来,中国粮食生产成本平均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使粮食价格也随之提高。如何搞好科技创新技术成果的转化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是解决我国现阶段农业经济发展瓶颈的问题所在。

一、浅析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障碍

在我国,由于农业生产者数量庞大,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虽然广播电视、报刊等传媒在农业科技成果的传播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最主要、最有效的传播方式仍然是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与农业生产者面对面的沟通。然而,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和农业科技信息持有者尚未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成果市场化的运行机制和传播特点,农业科技成果的创造者和传递者尚未建立起有效的沟通传递机制,加之由于近年来面对改革中遇到的新情况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原本效果不错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也出现了很多问题,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与日新月异的新知识、新技术大量涌现的新形势相比,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年龄大,文化水平低的问题日趋严重,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其次是科技传播渠道建设障碍,我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发展很快,但网上资源匮乏,因此网络用户稀少,加之用户入网费用的提高,进一步限制了网络信息的开发。同时,农业信息网络技术水平低,信息交流方式落后,传递速度缓慢,信息时效性不强,也大大限制了信息网络作用的发挥。加上普遍无偿获取农业科技信息的现象,使得成果拥有人(包括成果转化开发单位和各级推广组织)的经济利益不能得到切实保障,严重者甚至无法收回成本。从而形成一个怪圈:免费或过低的收费,将使科技成果与信息的供给者血本无归,而过高的收费又往

往造成潜在用户的流失使得新科技无法得到推广。加强农业推广工作是科技转化的前提。

二、创新科技转化的对策

对于怎样提高创新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是当前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农业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进一步改革农业科技推广体制,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是有效提高科技转化的重要手段。进行制度创新,改革农技推广项目的拨款制度,建立推广项目的基金管理制度建立公开公平的农技推广项目招投标竞争制度,改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和个人发展条件,解决其长远发展的后顾之忧,以调动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才能使农技推广工作得以发展进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加快农业科技推广的新生力量的扶持及建设,以弥补了政府农技推广部门的不足,填补农业科技推广的一段真空地带。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以农民专业协会为代表的民间科技推广组织的作用,积极扶持、促进其健康发展。在建立扶持政策的同时还要为涉农企业等中介组织提供良好的政策空间。融技术、产品、服务于一体的中介组织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将技术成果、技术转化、技术应用有机地联系起来,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的交流与利用,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

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效率。结合国情,注重信息技术的先进性与实用性的有机统一,采用多种信息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传播农业科技信息。并要加快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通过政府和民间、国内和国外等多种投资渠道,加大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的投融资力度,促进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的网络化,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在线推广。在信息传播中建立并实施信息的准确、规范,实现标准化和统一性的有机结合,避免无效和错误信息的出现。导致农业生产者对信息产生不信任而使科技成果的应用受阻。

三、有利于科技转化的因素

农业经济多样化发展(传统的粮食开发机制转向大食物开发机制,传统的种植业二元结构机制转向三元结构机制,使“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结构转为“粮食作物——饲料作物——经济作物”的结构,传统地耕地资源开发机制转向多次增值的现代化农产品制造业机制。)必将为创新科技成果的转化带来新的契机,为科技成果的转化带来强大的需求之风。

而在近期举行的“农业科技中介机构发展战略专家座谈会”也作出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中介机构建设,以依托科技中介这一“红娘”,为科研成果与“三农”牵线搭桥的决定。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中介机构建设,培育一批服务专业化、发展规模化的农业科技中介机构,造就一支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红娘”队伍,初步形成开放功能完备和高效运行的农业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以满足各类农业科技创新活动需求。解决中国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整体市场尚不成熟,农业科技中介机构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包括政府管理封闭使技术信息流动不畅、科技成果缺乏实用性、小农生产形式与科技成果推广相矛盾、中介机构的能力和认识不适应市场需求、资金不足等。科技中介的大规范建立也将为科技成果的转化起到推动作用。

四、总结

加深科技成果对农业经济发展推动作用的认识,多方面促进农业的现代化,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是我国现阶段农业发展的关键。运用市场经济体制的规律,增加信息流通的价值,是科技转化的必要条件。科技成果转化将是农业发展的方向所在。把握其信息特点,遵循信息传播规律,改善信息传播条件,以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来推动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将是提高农民收入,大力发展农业经济的重点。

参考文献:

1、佟屏亚.中国的高产农业及其可持续发展[J].作物杂志,1997,(4):12~15。

2、王贵宸等.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研究中的若干理论问题[J].农村经济与社会,1992,(3):1~8。

第二篇:科技创新成果研究报告

成果研究应用报告,要求有文字及配图说明,对新材料还要有与同类产品的比较说明和实用报告。

玉石铝蜂窝复合板成果研究应用报告

——南通绿洲国际假日酒店

南通绿洲国际假日酒店是富有特色、并且具有强烈地现代气息的高档酒店工程。在酒店大堂入口正对面的背景墙,是由玉石镶嵌玻璃造型异常复杂、做工细腻别致、堪称艺术之典范的装饰工程。

玉石铝蜂窝复合板具有以下特点:

1、重量轻:

玉石复合板最薄可以只有5mm厚与铝蜂窝板板复合。常用的复合瓷砖或花岗岩,也只有12mm厚左右,运输就节省了许多成本,对大楼有载重限制的情况下它是最佳选择。

2、强度提高:

玉石与铝蜂窝板复合后,其抗弯、抗折、抗剪切的强度明显得到提高,大大降低了运输、安装、使用过程中的破损率。

3、抗污染能力提高:

普通大理石原板(通体板)在安装过程中或以后使用过程中,如用水泥湿贴,很有可能半年或一年后,大理石表面出现各种不同的变色和污渍,非常难以去除。复合板因其底板更加坚硬致密,同时还有一层薄薄的胶层,就避免了这种情况发生。

4、更易控制色差:

因大理石复合板是用1m2的原板(通体板)切成3片或4片变成了3m2或4m2的。这3、4m2的花纹与颜色几乎100%相同,因而更易保证大面积使用时,其颜色与花纹的一致性。

5、安装方便:

因具备以上特点,在安装过程中,无论重量、易破碎(强度等)或分色拼接都大大提高了安装效率和安全,同时也降低了安装成本。

6、突破禁区:

大理石的装饰部位,无论内外墙、地面、窗台、门廊、桌面等等,普通的原板(通体板)都不存在问题,唯独天花板无论是大理石或是花岗岩,任何一家装饰公司都不敢也不可能冒这个险。而大理石与铝塑板、铝蜂窝粘合后的复合板就突破了这个石材装饰的禁区。因为它非常轻盈,重量只有通体板的1/5至1/10。要想用石材装饰天花板非它莫属。

7、隔音、防潮:

用铝蜂窝板与大理石做成的复合板,因其用等边六边型做成的中空铝蜂芯拥有隔音、防潮、隔热、防寒的性能。因而,这些特点就远远超越了通体板所不具备的性能特点。

8、节能、降耗: 石材铝蜂窝复合板因其有隔音、防潮、保温的性能,因而,在室内外安装后可较大降低电能和热能的消耗。

9、降低成本:

因石材复合材较薄较轻,在运输安装上就节省了一部份成本,而且对于较贵的石材品种,做成复合板后都不同程度地比原板的成品板价格成本低廉。

(1)防火:铝板为不燃材料。

(2)耐腐蚀:铝蜂窝板是表面经环氧氟碳处理,具有较强的耐腐蚀性。盐雾喷射48小时无针孔、裂纹、不起泡。

(3)环保:蜂窝板属于纯铝立产品,不挥发任何对人体有害的气体,无放射性并可以完全回收利用,百分百的环保型产品。

(4)铝蜂窝板容易拆除组装,且不会拆坏板材。由于其重量轻、运输方便固可运到不同的地方多次重复利用。这是其它隔断板材不能与之比拟的。

在铝蜂窝板的加工复合过程中,按照已有文字资料、图纸进行钣金加工和铝蜂窝板加工复合细化设计,有以下几个步骤:

a.把不正规的手画图全部改为AUTO CAD画图,经确认后,打印三份,按批次、图号装订成册。技术(完工后转档案室)一份,车间一份,品保检验一份。

b.对没有进行铝蜂窝板板块编号的图纸,要统一编号。对已编号的图号进一步编号:后缀+A代表面板;后缀+B代表底板;后缀+C代表铝蜂窝芯;依次类推。

c.对需要钣金加工的铝板或其他材料面底板,要认真测量出折弯系数,并建档。d.编写目录,计算单件面积和总面积等等。

e.对要钣金加工的板块,要根据折弯系数画出钣金展开图,并表明尺寸。在图上未标明内外面的,落实后再画展开图。一般情况下,展开图上的主视图朝人的一面为内表面(通常无涂层表面),其他情况要特殊注明。打印三份,按批次、图号装订成册。技术(完工后转档案室)一份,车间一份,品保检验一份。

f.编写钣金加工说明书,写明加工流程,公差要求、注意事项、加工要点等等。

g.编写钣金加工下料表,字体要大。纹理方向顺长度方向表示为“↑”;纹理方向顺宽度方向表示“→”。

h.对需进行数控下料和数控开展开料的,要进行计算机编程,并存入U盘和其他技术资料一起交车间主任签收。

i.编写铝蜂窝板加工说明书,写明加工流程,铝蜂窝芯要求、胶粘材料要求和施工工艺、异型件模具图、铝蜂窝板施工工艺、如何后续加工等。

j.提供辅件图纸、安装图纸和安装要求。k.校对其他人员编写的技术文件。l.对完成的图纸和技术文件存档。m.现场指导解决铝蜂窝板安装等疑难问题。n.解答铝蜂窝板加工问题。

第三篇:企业管理成果上报材料-科技推动管理创新

科技推动管理创新

——制药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启迪

一. 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必要性

当今世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促使国际经济秩序和结构由物质型向信息型经济转变,所有的企业都面临着国内外同行业的激烈竞争;这不仅是产品品种规格,质量,价格和售后服务的竞争,也是企业对多边市场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的竞争,是一场企业间整体与综合实力的较量。传统的手工管理方式已不能为企业各级管理者的决策及时提供准确的动态信息,企业迫切需要引入新的管理思想和现代化管理手段来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以期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促进企业快速向前发展,信息系统的建设将是必然的选择。

企业信息系统的建设是指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化开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的过程。我国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已有20多年的历史,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的来看,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信息化的规模层次和总体水平都还存在很大差距。

二. 提高管理信息化水平是企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1993年,公司在财务、人事、供销、计划统计、生产调度、能源管理等部门推广了计算机的应用,并组建了内部光纤局域网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实现了向效率要效益的目标.计算机部分代替了原来繁重的手工劳动,提高了工作效率,促进了管理水平的提高;与此同时,形成了一支既熟悉本岗位业务,又能相对独立操作和编制程序的职工队伍,但仍远远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

由于历史条件,原系统使用的是小型机多用户系统,系统过于集中与封闭,开发使用水平要求较高,严重影响了推广应用。尤其是最近几年,微机、网络及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与普及,使这些老系统处于半停顿或淘汰的趋势。1999年,公司领导决定计算机应用要再上一个台阶。按照“统一规划、分布实施、适度超前、讲求实效”的原则,经过半年多的调研和分析论证,公司批准了投资几百万元、采用国产K/3ERP商用软件的报告。

三. 系统的需求分析与集成

(一)、系统需求及软件的配置

ERP系统理论的形成主要是依据西方工业化国家企业的运作模式。新华制药实施ERP系统,不能照搬西方经验,必须依据自己企业的特殊性,按照企业的特点与需求,首先规范管理,优化业务流程,然后分步骤、分阶段地实施ERP系统的各个模块,最终实现预期目标。化学制药企业属于批量或重复性的生产过程,对成品批次的严格要求及中间体的控制,更增加了生产管理的难度。ERP是一个比较复杂,工作量大的系统工程,整个项目的实施与完善可能需要3-5年的时间,予计分三个阶段完成: 第一阶段:财务+进销存+综合查询

财务+进销存的一体化管理,可以加强物流与信息流的同步管理,同时可实现以财务为中心的管理思想。综合查询的实现,将给企业的各级管理者提供动态信息。

第二阶段:人力资源、计划管理、质量管理、生产制造、竞价采购和OA系统

第三阶段:CRM、SCM、市场预测、决策分析、电子商务

通过分析与比较,按照“最适用原则”,我们采用了金蝶K/3ERP软件系统,并按照金蝶公司的要求选定了WINDOWS NT,SQL SEVER数据库及配套的网络管理软件。K/3软件采用了以下模块配置:产品结构,库存管理,销售管理,采购管理,质量检验,人力资源,总账管理,应收款管理,应付款管理,存货核算,固定资产管理,工资管理,现金管理,报表系统,财务分析,合并报表,系统管理等16个模块。

(二)、网络系统的集成

1、网络集成的思路

企业网络的建设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是企业提高生产管理水平,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不可缺少的支撑环境。公司网络设计的总体目标为:利用先进实用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建立企业网络系统,为管理人员、生产人员提供一个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环境;使企业的生产、管理的各个方面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和层次;逐步建成以企业财务为中心,提供公司综合信息查询的经营管理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逐步实现人、财、物、产、供、销等生产要素合理配置的企业内部管理网络,实现传统管理模式的彻底革命。同时,通过企业网的建立,实现与INTERNET的连接,使广大的科技、管理人员可以分享国内和国际的计算机资源,为建立一个综合性的,实用型的企业网打好基础。

2、网络集成的设计方案

公司网络系统分主干网和子网两部分。主干网采用高速度交换式 技术,光纤带宽达到1000M,将信息中心与各个子中心联接在一起;子网采用以太网交换技术,带宽100M,提供了高速上联端口与主干网连接。主干网与子网构成了清晰的层次化拓扑结构。按照总体目标与要求,我们重点抓了以下三个方面: 1)2)3)结构化布线系统 网络平台的建设与管理 服务器群的集成

服务器是网络的核心,为避免硬件故障、自然灾害、人为错误、病毒侵害等危险,采用了服务器双机热备份及磁盘阵列柜处理方案,对病毒采用了网络防火墙软件,具有实时杀毒、统一管理、自动更新、可与备份软件集成等特点,提供了快速无病毒备份及服务兼容性,并设置了远程异地备份系统。

(三)、为了更加充分地分析利用好K/3系统数据库的资源,公司选择Business Intelligence,它集成了多维分析、图表和报表功能,可向用户提供基于业务的分析、查询和报表功能。用户自己设计查询条件,几分钟之内得到查询结果。该系统已实现的主要功能包括:

 增加、删减分析指标;增加、删减分析维度。

 维度旋转——角度变换,主要指用以实现数据报表的格式变换。 钻取,是指根据各个维度取值的分类分层情况,实现逐层展开(下钻)或逐层收拢(上钻)。

 切片——限定某一分析角度的取值。

 图表分析,指提供各种比例图表形式,直观地反映各种分布比例情况以及趋势发展情况。 保存加载某次分析现场。

 常用函数运算,如求和、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等。 排序;选择参照数据看同比。 将展现的数据导入到EXCEL表中。

四.项目的实施与效果

为保证项目的高标准,高质量,专门成立了以总经理为组长的项目领导小组和实施小组,以确保优质高效地圆满完成.在软件的实施过程中,按照金蝶公司项目组织,系统培训,系统定义,数据准备,系统切换,运行维护等六步实施法。分别按照业务部门和K/3软件功能进行了分阶段的准备,将共性的商品软件与企业的实际业务相结合。在实施策略和实施计划的制定中通过了较大范围的讨论。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由金蝶公司实施顾问组和新华制药项目实施小组共同确定,报领导小组认可。对于该项目采用了以下策略:以股份公司为主线,兼顾其他子公司的实施,对股份公司采取各部门,全部模块同时切换的方针。实施计划方案的制定将实施总目标合理分为多个阶段目标,使系统总目标的完成容易控制和实现。

在系统切换过程中采取了试运行三个月的方式,新老系统进行对照,调节实施过程中的一些偏差。通过对系统的运行监控,确定系统运行效果,发现问题及时调整解决。

系统切换运行稳定以后,我们又引进了因特网宽带技术和数据仓库技术来对内部信息(K/3ERP信息)及外部信息(来自网络管理系统或直接来自节点企业的信息系统)进行管理和控制,它将结合的数 据信息提供给领导查询。数据仓库技术为供应链管理和决策提供了信息支持,它能在线进行目前状况查询、趋势分析、例行报告以及正常报告,并能说明汇总数据的详细数据来源。它界面友好,使用方便,改善了企业之间以及高层管理者、普通管理者之间的信息沟通,为第三阶段的实施打下了基础。

五、有益的启迪

1、统一规划,分布实施。发达国家信息化建设走过了几十年的路,中国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摒弃浮躁,脚踏实地,逐步完成信息化建设工程。

2、有钱花在刀刃上。信息化建设设一项系统工程,十分庞大,公司的财力有限,应选这对企业最急需的模块实施。

3、只买对的,不买贵的。选择软件,适合自身实际最重要,国外的ERP当然很好,但往往水土不服,企业投入巨资,收效却甚微,这样的教训已经很多,而且还在继续。

4、软件不是万能的,规范管理最重要。企业往往会有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认为软件可以解决一切问题,这是不可能的,它只是一种工具,要想取得实效,关键还要靠加强强管理,在规范管理的基础上才会有好的效果。

5、天时地利人和,上马ERP 要磨合。ERP与企业原有的流程要实现平滑过渡,必须有一定的时期,来自美国实施ERP的统计数据 表明,由超过一般的企业在实施ERP的头半年内,生产效率反而会下降,之后才会逐渐上升,这充分说明了磨合的重要性。

6、始于培训,终于培训,始终培训。ERP的实施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知识逐步由ERP专家向公司各级人员转移的过程,因此,培训就显得十分重要,它贯穿在实施的全过程。

7、ERP实施推动BPR(流程再造)。随着ERP实施的不断深入,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重组是不可避免的,这正是企业资源计划的目的所在。

信息系统是一门崭新的学科,它面临的问题也广泛涉及到经济,管理,社会,心理,工程,技术等各个方面,虽然发展非常迅速,但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在国内尚无成熟的经验和模式。尽管我们用了很长时间作了一些工作,但离现代化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尤其是电子商务的应用,必须在现有基础上不断的发展。医药工业是高科技,高投入,高产出,高附加值,国际化的产业,也是高风险的产业,搞好医药工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工作,促进医药行业的发展,是医药工业的必由之路。我们在ERP和电子商务领域的探索,也还是一种尝试,如何把工作做得更好,有待于今后和大家的共同努力,为医药工业企业的建设和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四篇:科技创新论文

从冷战看军事科技与民用科技的平衡重要性

赵旭 2010011237

科技,作为影响人类历史文明的重要因素,象征着人类智慧的结晶,千百年来,科学技术伴随着人类历史文明的发展,在浩瀚如烟的历史往事中上演了一幕幕精彩的演出。我们几乎在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重大发展中都能看到科技所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如果以一个普通人的眼光来审视科技,那我们对科技的理解往往就只停留在它给我们日常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但是如果我们放眼国家的兴衰民族的振兴,那么科技无疑就是决定性力量。军事,作为一个国家振兴的重要保证,与科技的依赖关系随着当今新军事浪潮的推进变得愈发紧密。这自然就带来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军事科技与民用科技的关系到底应该怎样协调。

首先,我们不妨分析一下军事科技与民用科技的特点。

军事,是军队事务的简称,是与一个国家(或者政权、集体)生死存亡有关的重要事务以及法则,其独一无二的目的性造就了其独一无二的特殊性。其形式也由远古时代的肉体对抗发展到了现在的信息对抗。

从人类漫长的军事历史来看,军事形式的军事理念的重大改变都无一不与当时的重大科技发展有关,比如说火药的成熟运用使人类进入了热兵器时代,飞机的发明使人类的战争空间发展至三维立体,核武器的发明使人类的战争威力达到了令人恐怖的程度。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以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为代表的高科技不对称战争的爆发和进行,我们越来越发现,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不可避免的带来了军事上的另一轮技术革命、观念革新,制信息权已经成为了超越制空间权的首要战争获胜准则。

所以我们首先可以得出军事科技的特点,也就是影响力巨大成效显著,进而我们可以自然而然的得出结论,军事科技的技术含量非常高,所需要的人力物力也是非常大。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最前沿军事科技、具体来说是军事武器所涉及的领域不是很广,往往就是比较单一的领域。

而相比于军事科技,民用科技由于其面向对象以及应用环境的不同,其要求就会相对较低,但是所涉及领域就要大很多。另外,民用科技与军事科技不同,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易于产业化、商品化、易于带来经济效益。

正如前文所述,军事科技和民用科技作为科学技术的两大应用领域,分别具有其独特之处,而同等重要。所以,如何依据一个国家现有的科技力量和现实情况去平衡两者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成为现在及以后科技发展的重要考虑因素。

在近现代历史上,有很多国家或主动或被动地接触到了这个问题,在特定的历史背景环境中,他们又是怎样寻求一种平衡二者的方法的呢?

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的十分不平凡的时期,人类的政治、科技、文化、战争、思想都在这短短的一百年发生了重大变革。而该世纪的后半叶又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的国际舞台被两大阵营的铁幕所笼罩,美国、苏联两大超级大国在二战过后不可避免地由并肩战斗的战友走向了针锋相对的敌人。

而冷战时期,人类的科技发展又是达到了历史的顶峰,那么作为国家力量竞争的重要因素的科技无疑会被两国而过充分利用用作国际竞争的筹码。

实际上,回顾整个冷战的历史,我们似乎不难发现,美苏两国的争霸实际仿佛就是科技的竞争。

没有哪位政治家、军事家不感慨于广岛长崎原子弹的巨大威力,在恐怖的高科技武器面

前,国家间的较量似乎变得那么简单,谁拥有了更先进的武器谁就占据主动。于是,美苏两国就展开了一场持续达半个世纪的科技上的较量,真可谓“你方唱罢我登场”。而最精彩的莫过于两国在军事科技上的竞赛,更准确来说是军备竞赛。

1945年-1957年第一阶段军备竞赛主要是在研制核武器领域。

1945年7月,美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49年8月,苏联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了美国在战后的核垄断地位。

1952年10月,美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次年8月,苏联氢弹试验成功。随后两国均在核武器的实战化、高质量、小型化方面展开竞赛。据统计,1945年至1985年,全世界共进行了1570次核爆炸试验,美苏两国分别进行了80次、562次核爆炸试验,占世界总数的80%以上,两国拥有的核弹头总数达4.5万上,占全世界的90%以上。

军备竞赛的第二阶段为1957年至1983年,双方以研制核弹头的运载工具以及新型核弹头展开竞赛。

1957年,苏联人造卫星发射上天空,1958年美国也成功发射了人造地球卫星,1961年,苏联“东方1号”宇宙飞船在加加林的操作下首次绕地球飞行并返回地面。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登上了月球。同时,美苏又进行了多次的洲际导中短核导弹发射试验。从1957年至1984年,全世界发射的3000多颗人造卫星中,两国总数占到了90%以上,且70%是军用卫星。到1986年,洲际导弹、潜射导弹、重型轰炸三种战略武器合计数:美国1989件,苏联2594件,核弹拥有量,美国为1.3万余枚,苏联为9640枚。

第三阶段,在80年代初90年代末,以研制建立战略系统为主要内容,如1981年4月,美国进行了“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实验,此后又多次进行了同类的飞行,苏联在1983年进行了首次小型航天飞机的试验,此后两次试飞成功。在这个领域中,美国在航天飞机方面领先苏联,苏联在范围性武器系统和建立航天站方面领先美国。

在常规武器发展方面的竞赛也相当激烈,美苏两国的飞机、舰船、坦克、装甲车、火炮、导弹等更新3-5代,而且性能不断提高。

可以看到,美国苏联都将科技尤其是军事科技作为各自发展竞争的重中之重。从以上数据我们还可以看到,在整个美苏军备竞赛、军事科技竞争的过程中,两国整体实力接近、在具体的不同领域各有千秋,互有攻守。

但是,随着20世纪80年代后期苏联内外交困最终克里姆林宫的镰刀旗落下,美国在整个冷战的漫长过程中终于笑到了最后。我们或许会发问,在两国军事科技相差不大的情况下,为什么美国会成为最终的胜利者。

当然,这其中包括了诸多因素,是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军事、科技、国际形势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是如果我们能仔细分析,从科技的角度入手,一定能发现两者同样显赫的军事科技背后的不同,进而可以理解最终两国的胜败之道。

苏联,这个诞生于1917年十月革命的新兴国家,与欧美等传统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国家性质和体制上就有着巨大的不同,这一点从本质上使其科技发展的模式不可避免地带上了其鲜明的国家特色烙印。

“十月革命”前,沙皇俄国的军工基础十分落后,只有兵器和造船工业,“十月革命”前夕开始创建飞机工业。“十月革命”后,恢复军工生产成为当务之急,苏维埃政权采取了多方面措施,使军工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得到很快提高。三年国内战争时期,直接从事武器生产的231个工厂保证了作战的基本需要。国内战争结束后的新经济政策时期(1921—1927年),国家重点发展国民经济,军工生产主要是对已有武器改进,一些新产品只限于试制,很少投

入批量生产。火炮和弹药产量很少,坦克和军舰制造几乎没有,军工基础仍较薄弱。苏联从第一个五年计划(1928—1932)开始进入大规模工业化时期,其重点之一就是建立庞大的军事工业,目标是使飞机、坦克、火炮三种最重要的武器生产达到自给。随后,国家对军事工业的投资以及军工产值都增长很快,超过了整个工业的平均水平。1939年—1941年间建成了202_个新企业,集中力量生产坦克和飞机。从20年代末到40年代初,苏联的国防科研体系逐步形成,相继成立了一批研究所和设计局,并研制出了一系列先进武器。还成立了一批军事技术学院。随着国际形势的恶化,1938年开始的第三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国防工业,国家的国防预算拨款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5.4%猛增到26.4%,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兵器的大量生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到卫国战争爆发前夕,苏联已经拥有比较强大的军事工业和军事技术,为战争开始后大量生产先进武器装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卫国战争期间,苏联的军事工业发展非但没有被摧毁,反而经受住了考验,大大的以此为契机发展。最终到了二战结束后,成为了全世界首屈一指的军事科技强国。

可以看到,由于苏联本身国家的特殊性以及处于较为特殊的历史背景,所以前期的苏联在科技发展上偏重于重工业,偏重于军事科技,这一点有效地保证了其国家安全,并且使其国际地位显著提升,可以说在冷战之前的科技发展战略选择上,苏联领导人正确的预判了国际形势作出了正确的选择。但是这也在一开始就奠定了其科技发展重军轻民的基调,为其日后的种种问题埋下了隐患。

到了冷战期间,为了与美国进行全球争霸,继续施行优先发展军事科技的战略,大力发展核武器、航天技术、导弹技术等尖端武器以及常规武器,忽视了民用科技的发展,“民用军事化”“经济军事化”。比如说,在人才、经费、设备方而,军事科研一贯受到优先照顾。在苏联的科技发展规划中,武器和太空计划始终居首位。与此相对照,工业部门的科研条件要差得多,每100名科学家中就有70人在研究坦克和导弹。

除了其忽视民用科技的发展的因素外,再加上受其科技体制所限,很多先进的技术不能生产实际化,科研人员普遍脱离生产,企业试制能力有限,所以导致科技无法带来经济效应,其民用科技的生存空间就更加非常狭小。

到了冷战的中后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民用产品逐渐开始获得了广泛市场,民用科技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大量需求,但是此时的苏联并未能有效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先机,依旧排斥挤压民用科技,导致其在信息技术的发展上远远落后于其竞争对手,甚至与日本都有很大差距。

事实上,我们知道,民用科技相比于军事科技,虽然科技水平的要求没有那么高,但是却易于产品化,市场化,其经济效益更加直接更加显著。苏联过度的发展军事科技而忽视民用科技就导致了其经济发展无法有效利用先进的科技水平,无法获得长久的生命力和持续发展的动力,再加上其相对死板僵硬的经济发展体制模式和在军事科技上的过度大量投入消耗,最终导致其经济崩溃。

过度发展军事科技带来了民用与军用的失衡,带来了科技与经济的失衡,带来了致命的缺失。

反观美国,作为19世纪末崛起的新兴大国,他的发展受到西方传统科技观念的影响,本身就有重视民用科技,鼓励发展民用科技的传统,所以美国科技发展的战略在冷战时期尽管同样重视发展军事科技,但是受到其传统的影响,民用科技的发展仍然得到了很大支持,获得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再加上其无与伦比的经济水平,所以为民用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其整体的科技发展体系较为均衡。

而且,美国更是把军事科技和民用科技完美地结合起来,将军事科技的成果应用在民用领域,使其获得经济效益以及进行产品的技术试验、更新换代,比如说:

Intetnet是全世界最大的计算机网络,它起源于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于1968年主持研制的用于支持军事研究的计算机实验网ARPANET。ARPANET建网的初衷旨在帮助那些为美国军方工作的研究人员通过计算机交换信息,它的设计与实现是基于这样的一种主导思想:网络要能够经得住故障的考验而维持正常工作,当网络的一部分因受攻击而失去作用时,网络的其它部分仍能维持正常通信。

1985年在美国政府的帮助下美国国家科学基金(NSF)组建了第一个网命名为NFSnet,伴着TCP/IP协议的成长,这样使NSFNET在1986年建成后取代 ARPANET 成为Internet的主干网。他们把最后的使用TCP/IP支持的NFSnet网叫做Internet网,即当今世界最大的计算机互连网

此外,GPS起始于1958年美国军方的一个项目,1964年投入使用。20世纪70年代,美国陆海空三军联合研制了新一代卫星定位系统GPS。主要目的是为陆海空三大领域提供实时、全天候和全球性的导航服务,并用于情报收集、核爆监测和应急通讯等一些军事目的,经过20余年的研究实验,耗资300亿美元,到1994年,全球覆盖率高达98%的24颗GPS卫星星座己布设完成。现在已经广泛运用在了日常的生活中,堪称军事科技与民用科技相结合的典范。

因此,我们就显而易见地知道在漫长的冷战军备竞争中,美国依靠其强大的经济基础和科技基础,综合发展各个领域的科技,把军事科技和民用科技有效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了先进军事科技的优势,广泛运用于民用,最终在经济、科技、军事上都取得了成功。苏联过度发展军事科技,尽管一时取得辉煌,但是最终导致其科技发展失衡,没有能挽回其先天的劣势,宣告失败。

或许有人会反驳,苏联的在科技发展上的失衡是有原因的,的确,任何客观的历史事件都有其背后的背景,苏联之前所处的特殊历史背景也对其在冷战时期的科技发展造成影响,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军事科技民用科技相结合才能使科技发展协调,才能使科技发展长远,才能使科技发展有效和全局的经济发展相适应。

如果冷战期间,苏联能够有效地兼顾其民用科技的发展能够兼顾经济的发展,那么无疑其在于美国的竞争中就能最大限度地弥补其在先天条件上的不足之处。

随着时间的发展,人类的科技仍在飞速地发展,而军事科技的发展也必将经历一个高速发展期,最为尚处于发展中国家的我们,怎样寻找到一条适合我们的结合军事科技民用科技的道路就显得尤为重要。不过,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唯有将军事科技民用科技相结合才能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美国、俄国和冷战1945-202_》(美)沃尔特.拉菲博尔著北京那个世界图书出版社

《冷战前期的大国关系》徐天新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冷战后美国核威慑政策与国际战略稳定》孙逊 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

第五篇:科技创新论文

大学生科技创新实施计划

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对于肩负振兴中华历史使命的当代大学生来说,必须要注重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只有培养高度的科技创新精神,在学习和工作中大胆创新,才能担当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我认为创新就是要走出课本、结合实际教学,这样才能学到创新的本领。大学的教学过程应该是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学习与创造相结合的过程,大学生参加科技活动,可以促进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在学好课内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通过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和创新精神,引导大学生充分利用和合理安排时间,使学生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实践能力。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的创新实施计划来培养创新能力:

一、积极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等,通过参加这些竞赛我们可以从中学到许多书本和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既增长了知识、又提高了实践能力。此外,我们还可以从中开拓自己的思维,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

二、建立一支高素质、有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我们在进行科技创新活动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主要有:我们对开发过程中所用技术不够了解,缺乏实际应用经验;对专业发展方向缺乏准确的判断,对研究方向的把握不够准确等等。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要有指导教师。因此,只有博士生导师或教授对各专业方向及前沿技术进行介绍,对项目提出意见和建议时,我们才能把握研究方向,培养科技创新能力。

三、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活动,强化青年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当前,大学生创新意识淡薄、竞争意识不强的现象普遍存在。针对这种情况,应该加大宣传力度,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科技创新能力对于他们成人成才的重要性,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科技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国家级或省级的科技创新比赛和各项学术活动,广泛涉猎不同领域的知识,进行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从而不断拓宽视野,强化创新意识。

四、可以建立科技创新基地。因为科技创新活动具有长期性的特点,而且科技创新的主体是学生,所以科技创新活动涉及的问题会有很多,如场地、设备工具、指导老师等,因此建立科技创新基地,可以使我们的活动更易进行。

当然,开展课外科技活动,能否提高我们的创新能力,关键还在于学校的重视程度。因为:

1、开展课外科技活动需要经费投入。如果学校不投入经费,没有经费保障,我们的活动显然无法进行。

2、开展课外科技活动需要提供必要的设施,如实验室、实验设备等。

3、没有指导教师的积极指导和支持。课外科技活动就没有保障,更难出高水平的科技成果。

我认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应该成为社会发展的一面旗帜,要举好这面旗帜,不仅要上层组织积极引导,更要所有人积极参与,把他们的热情调动起来,有方向地开发创新方面的能力,这样,相信我们的祖国一定会更加繁荣富强。

科技创新成果管理论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