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研―读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教―学―研―读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在人文学科的高等教育实践中,传统教学方式所采取的“教”与“学”的双向模式日益显示出被动性的一面,而“研”与“读”的积极参与和辅助则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改善学习效果。鉴于哲学学科理论性、基础性和思辨性等特点,所以其专业的人才培养就需要在“教”与“学”的同时不断强化“研”与“读”培养环节的训练,特别是以经典原著选读来深化专业知识的学习效果。本文以内蒙古大学哲学专业教学改革为例,探讨“教―学―研―读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实践效果。
关键词:“教―学―研―读四位一体”;哲学专业;原著选读;读书会
一、“教―学―研―读四位一体”在本科哲学专业教改中运用和效果
以往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的大学教学实践重点在于“教”,这样很容易形成“一言堂”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高,容易产生“怠学”、“厌学”甚至“逃学”的负效果。现在科技手段使得信息获取分外方便,但是学生对传统知识文本的咀嚼和消化能力却在下降,甚至出现“上大学不读书,全靠下载PPT”的乱象。PPT教学有其简明、清晰的优点,但是也有其不完全连续和思维断点的弱点。所以为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活力,引领学生面向经典原著,就需要在“教”的同时加强“学习”、“研究”和“阅读”等环节的训练,这对于哲学以及人学学科方面的专业人才培养尤为重要。内蒙古大学哲学专业设立于1971年,并在1980年开始招收本科生,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2009―2013年为进一步完善教学体系、推进教学改革,内蒙古大学哲学学院围绕“教―学―研―读”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对哲学专业进行了教学改革。
教改期间,内蒙古大学哲学学院学术委员会经过调研考察和反复讨论,修订出新的本科哲学专业教学大纲,并把“教―学―研―读”四位一体的教改理念贯彻其中。新的教学大纲的基本架构是史、论、著、专题四大板块的结合,具体就是指哲学史――哲学原理――哲学原著――哲学专题相统一。一般而言,这四大板块的教学实践有其内在规律。从时间上来讲,哲学史与哲学原理是专业主干课最集中的部分,主要在大一大二讲授;而哲学原著和哲学专题多是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主要在大三大四讲授。但是以往教学实践的基本态势是“教”与“学”的方式贯穿始终,老师读讲义,学生记笔记是传统的学习方式,后来更新为老师PPT,学生存信息。这样的教学手段比较被动,教学效果也不理想。而新的教学计划中要求实践“研”与“读”的教学理念,特别是在哲学原著和哲学专题这两大板块更要加大“研”与“读”的广度和深度。这样逐步丰富过去传统的“教”与“学”的双重模式,就加大“研”与“读”教学方式的贯穿。哲学学院在本科哲学专业教学改革中探索了“教―学―研―读四位一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改变了过去“教”为全部的培养方式,就是以“读”为轴心,“教”、“学”、“研”、“读”四种培养环节相辅相成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其中,“教”是以教师为主体通过科学的授课方式,将系统的专业知识传授给作为教学对象的学生。“学”是以学生为主体借助于一系列学习条件,聆听、阅读和领会教师的授课内容,并将之转化为自身知识结构的内在部分。“研”就是为了深入学习掌握专业知识而去探求和追问专业知识的结构、规律、体系以及理论空白点,并由此培养问题意识,不断推进对理论问题的深度解决;“读”就是通过对本专业的教材以及与专业有关的经典文本的阅读,来直面原典、理解原典、分析原典,并从中发现文本差异或理论问题,最终在深入理解原典的基础上返本开新地做出理论新探索。“教―学―研―读”既是四种教学实践手段、教学要素也是四个教学环节。下面具体分析“教―学―研―读”在哲学专业四大板块课程体系中的运用和效果。
哲学史板块主要包括西方哲学史、中国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科学技术思想史、伦理思想史等,其中前三史为哲学专业中最为基础和重要的课程内容,正所谓“治学先治史”。传统教学主要是以“教”为主,老师根据讲义说明哲学史上的哲学派别、哲学家、哲学思想及其影响等。学生则以平时记、考前背为主的方式进行学习。而在“教―学―研―读四位一体”的教学新模式中,老师要求学生在记忆性学习的同时要借阅一些哲学史中所涉及的原著原典,先要进行一个大致了解和泛读,并去研究和思考不同思想派别,同一思想派别中的不同人物的思想之间的同与异到底何在,思考哲学史上的不同哲学思想为何发展路径会大不相同。这样就提前运用上了“阅读”和“研究”的教学手段。例如讲西方哲学史中的柏拉图哲学就要引导学生找找英文版、希腊文版、中文版等不同版本的《理想国》,查查“理念”这个概念的源流,这样就更容易理解柏拉图的理念论。再如讲中国哲学史中的墨家哲学思想就要让学生思考墨学在春秋战国时期是显学,为何后来逐渐式微?“教―学―研―读”四种方式的交互运用,就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化繁为简,主动思考和把握哲学史中的核心脉络。哲学原理板块主要包括的课程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美学原理、伦理学原理、宗教学原理、科技哲学等等。哲学原理是明晰概念的内涵外延,讲求理论分析和推演,进行逻辑思维,学习归纳、分析和推理的。而如果采用传统教学记忆的方式,几乎是与原理课程教学目的背道而驰,这个在公共课的马克思哲学原理课程教学实践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这样最终使得讲道理的哲学课变成了不讲道理的说教课。按照吉林大学孙正聿教授的提法,哲学是“有理”和“讲理”的统一,是“以理服人”的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1],所以学哲学必须要阅读、思考和研判。哲学原理板块中的课程也要实现“教―学―研―读”四个环节的互动,体现论辩特色和问题意识。例如讲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的“可能性”和“现实性”范畴就不是简单地从生活中举例说明,而是要回溯性地阅读哲学史,研读从亚里士多德到黑格尔对于这两个范畴的经典表述和论述,研读、对比、交锋、思考后,最终明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在何种场域中定位和区别这些范畴的,要分析赞成什么、反对什么、综合什么,其理由又何在。哲学原著板块主要包括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中国哲学原著选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科技哲学原著选读等课程。以往原著选读课程也主要靠老师讲,说明原著的背景、主要思想、段落主旨等。而在“教―学―研―读四位一体”则彻底扭转传统学习模式,实现老师导读、学生自主阅读和课堂讨论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原著选读课程中“教”只是指导性的,带领学生进入文本本身,“学”和“研”也是围绕“读”来展开和推进。学生只有直面原著本身,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寻找答案,最终才能读懂哲学原著,从而深化对哲学史和哲学原理的理解。原著选读课程还要培养学生立足文本的专业规范性,哲学不是漫无边际的心灵鸡汤,也不是信口雌黄的野狐禅,而是字字有出处、句句讲道理的规范性学科体系,这个学科体系的一砖一瓦就是各种古典原著和经典文本。哲学专题板块包括本体论研究、认识论研究、现象学研究、佛教哲学研究、周易研究、现象学研究、系统哲学研究、马克思早期哲学研究等课程。哲学专题课程主要在6、7、8三学期开设,是在学生有了一定的哲学史和哲学原理的基础上,再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深入的专题性研究的一类课程。哲学专题类课程也体现“教―学―研―读四位一体”的教学理念,“教”是辅助性的,而“学”和“读”也围绕“研”展开,是带着问题意识,有针对性地去阅读和思考某一流派或某一阶段的哲学命题。专题研究以及研究性阅读也为学生日后深造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内蒙古大学哲学学院坚持推进“教―学―研―读四位一体”培养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实践效果。(1)这一教学理念的推行有力地扭转了以往教而不学,教而不读,教而不研的单一教学方式,扭转了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模式,而是变成了学生主动学习、阅读、思考钻研的新常态。(2)“教―学―研―读四位一体”还引导哲学专业本科生积极申请和推进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的研究。以前哲学专业本科生申请项目勉强搞一些社会问题,最后的结果是不伦不类,后来引导学生立足学科优势,在哲学专题本身中寻求内涵式创新而不是外延式拓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3)“教―学―研―读四位一体”的突出表现是提高了学生原著阅读能力和哲学问题意识,这些优势很好地体现在研究生考试中,近三年哲学专业升研率保持在50%。(4)“教―学―研―读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也获得了学校和自治区高等教育系统的认可,近五年连续获评6门校级精品课程,3门内蒙古自治区精品课程,2个提升计划教学团队,获得1项内蒙古自治区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哲学专业被列为内蒙古自治区高等教育重点建设专业。
二、从“教”为轴心向“读”为轴心的范式转变
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实践围绕专业教学展开,首先彰显为“教”和“学”两个层面。“教”是以教师为主体通过科学的授课方式,将系统的专业知识传授给作为教学对象的学生。而“学”是以学生为主体借助于一系列学习条件,聆听、阅读和领会教师的授课内容,并将之转化为自身知识结构的内在部分。“教”与“学”最终目的是相同的,即学生理解和掌握应有的专业知识,但是这里暗含着两种方向进路,即“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学生要掌握专业知识”。传统高等教育专业培养着力点在前者,要让学生背诵、记忆、做习题、做实验等等,但是这种教育方向往往也容易忽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主动性,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的逆反情绪,在他们看来学习不是快乐的,甚至是痛苦的。其实早在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式的教学方式,就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不断引导学生探求问题的原因,最后破除成见,达致问题的本质。这样就要求学生具有主动探求未知世界和新知识的兴趣和能力,而在这里就需要学生主动地去阅读和思考人类优秀知识成果,从而返本开新地完成转识成智。这也是人才培养的根本要义,显然这里需要有“阅读”和“研究”这两个环节的参与。高等教育是以人才培养为本体,以“教”与“学”为两翼而展开的。但是更为细部地考量,尤其是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的专业人才培养中,“教”与“学”的两翼还包含“研”与“读”等环节。因为现代社会对于高等教育要求除了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以外越来越多地赋予高校引领科学前沿的使命,这也是目前国际国内高校重科研的时代背景。同时,专业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的挂钩也促使高校不能简单地照本宣科搞教学,而是要实现教学与科研互补共生。那么,在教学实践中的“研”和“读”又该如何界定?是否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研究和阅读?其实,人才培养中的“研”和“读”不是泛化的研究和阅读,而是围绕教学大纲展开,为实现教学目的而推进的。所谓的“研”就是为了深入学习掌握专业知识而去探求和追问专业知识的结构、规律、体系以及理论空白点,并由此培养问题意识,不断推进对理论问题的深度解决。可以说,“研”是一种更深刻的“学”,而这个“学”就不是靠简单的背诵记忆能够完成的,而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这样才有可能深入理解专业知识,培养创新性思维,甚至围绕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或者拓展新知识。在本科教学实践中,“研”可以作为田野调查来实地研究,但是更多的是通过小论文、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研究形式来完成的。与理工科依靠实验手段来推进教学研究不同,具体到人文社会科学各个专业,其“研”主要是要从对传统的经典文本的阅读展开的,这也是教学实践中“读”的环节。所谓“读”就是通过对本专业的教材以及与专业有关的经典文本的阅读,来直面原典、理解原典、分析原典,并从中发现文本差异或理论问题,最终在深入理解原典的基础上返本开新地做出理论新探索。“教”与“学”是一个网状的知识系统结构,重在对知识谱系的整体而全面地把握。而“研”与“读”是点状的深入钩沉和知识创新的破土,重在全面整体的专业知识体系中寻找到某个突破点,然后完成知识创新。其中“读”的环节尤为重要,只有通过对教材和本专业经典原著的阅读,学生才有可能深入专业学习的内部而主动攫取知识的富矿。阅读首先是阅读教材或者教师讲义,这本是传统大学学习的很重要一个环节,但是现在大学生对这个环节却很漠然。只有阅读教材才能对本门课程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和把握,从而形成一个规范的知识谱系。其次,要阅读与本专业本课程相关的参考书目,只有对相关经典原著的阅读才能深化教材知识的理解和认知。当然,这里的经典阅读又分为泛读和精读两种,这个问题在后面继续讨论。
“教”、“学”、“研”、“读”四个环节构成了高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其中“教”是外在手段、“学”是内在动力、“研”是升华方式、“读”是立足之垫脚石。只有将“教”、“学”、“研”、“读”四个环节相得益彰地发挥出来,大学生才能从被动灌输走向自主学习,并且是立足于经典文本的专业性研究性学习。当然,“教―学―研―读”四位一体学习方式还有一个值域问题,其教学模式比较适合于人文学科专业,特别是适合于哲学专业的本科教学实践。从古希腊的“阿加德米学园”以及“吕克昂学院”算起,经过中世纪学科化以及近现代大学教育的专业化,哲学学科及哲学专业已经成为一门系统专业的知识部门,形成了规范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黑格尔认为哲学就是哲学史,同样哲学史也是哲学,而哲学史又是以历代哲学家的哲学著述为支撑的,这些都是“理性知识的珍宝”[2]。从古至今不同时代的哲学家也留下了大量经典著作,而这些著作又成为下一代研习哲学的必要资料,因为只有依靠经典文本不断凝练出来的概念、范畴才能深化哲学思维,并依此规范化的哲学术语和思想才能搭建新的哲学体系,而不是随意创见的野狐禅。所以立足哲学经典原著的文本是专业学习的必要条件,只有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完成对哲学专业的知识积累和思维训练,从而培养出逻辑分析能力强,理论素养高,具有批判性、反思性思维特质的创新型专门人才。
“教―学―研―读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在高校人文学科专业教学中教、学、研、读四者并重,构成人才培养的统一体模式。其中教、学、研、读既是这个人才培养模式系统的四个要素也是动态架构中的四个环节。“教―学―研―读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关键是从“教”为轴心向“读”为轴心的范式转变。教学为轴心本质是以教师为主体,重在知识信息的传递;而研读是以学生为主体,重在知识的理解、内化。以阅读为轴心的学习模式最终要实现的就是转识成智,将历史沉淀的知识材料经过消化理解,转变成自由的智识体系,这个智识体系既是方法论也是世界观,还是一种实践智慧,未来能够积极有效地运用到社会实践中,解释世界的最终目标是改造世界。
三、“经典原著读书会”的补充和新探索
哲学专业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专业相类似,都普遍具有理论性强特点,重点在于理解和记忆学科历史演变、人物思想观点等,并对原典文本进行返本开新式的阐发。内蒙古大学哲学学院围绕“教―学―研―读”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学改革,改变学习方式的同时,还探索了“经典原著读书会”这一新的教学方式。“经典原著读书会”就是在日常教学之余,老师带领学生围绕某一类或某一部哲学经典原著进行深入地研读、讨论、分析和读书笔记总结。2010―2013学年,教师在带领学生开展了系列“回归经典”读书会具体有:“《小逻辑》读书会”、“《逻辑研究》读书会”、“《圣经》读书会”、“《四书集注》读书会”、“《周易注疏》读书会”、“现象学读书会”、“爱智之旅读书会”等等。读书会采取的是圆桌会议,遵循的基本精神是“回归文本,自由争论”。“回归文本”是让参与者能够集中目标面对经典,并对多种原文和译本进行比较性分析,在阅读中参与者要与文本、与原创者进行对话并诠释之。“自由争论”是阅读者之间对于文本和问题的理解要求同存异,自由争论,在争论中谋求共识,但不因为共识而遮蔽个人见解。这种自由争论其实也是回归到苏格拉底意义上的“精神助产士”,通过文献导师的不断分析和引导,直至突破定论推论出新的结论。读书会开展以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大家在阅读中接近大师,体会真知,很好地了解了哲学原典,学习立论、反驳、分析、综合、概括,训练了严谨的学术规范,打下了扎实的学科基础。读书会以及原著选读课程最终是要训练学生立足文本的专业规范性,因为哲学不是夸夸其谈的心灵鸡汤,也不是信口雌黄的野狐禅,而是字字有出处、句句要讲理的规范性学科体系。
“经典原著读书会”开展数年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哲学学院在总结成绩的基础上提出了规范性意见:(1)纳入教师工作量考核体系,如每个读书会每学期研读讨论不低于16学时,并按1学分计算工作量。(2)修订了“经典原著读书会”教学方案,并遵循一套申请、开展、总结成果等相关程序和步骤(3)为保证读书会质量,规定了参与人数规模限制、研读时间、读书笔记等细则,以保证人数少、阅读精、思考深的读书会效果。例如“《周易注疏》读书会”在每一卦经传注疏的研读后都要写读卦小结,渐而小有规模。
四、“教―学―研―读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
“教―学―研―读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其实是一种回归式的创新,是在回归哲学传统教学模式的同时,重新挖掘其阅读的有效性,使之产生阅读的力量。“教―学―研―读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就是完成了从“教”为轴心向“读”为轴心的范式转变,这一点很重要。本科生还处在打基础阶段,所以以“阅读”经典原著为轴心的学习模式能够有效夯实基础,完成专业训练。破除不读书、不读专业书、不读经典原著的迷障,学生们正是在阅读原典中完成专业训练,在阅读原典中培育学术旨趣,在阅读原典中转识成智,在阅读原典中变化气质。
当然,“教―学―研―读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也并不是只能局限于哲学专业一隅,而是对文学、历史学、社会学、法学等都有借鉴意义。因为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都不是简单的经验主义和感觉主义的产物,而是都有着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学科积累过程,有着自成一体的学科体系,而这个学科体系就是靠浩繁的经典作家的经典原著所构建。那么进入这一学科,也必须是在立足前人经典文本的基础上去创造新内容,终究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眺望大海。
参考文献:
[1] 孙正聿.关于哲学教育改革的几个问题[J].哲学研究,2000(6).[2] 景剑峰,赵东海.原著选读课程在哲学专业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和效果[J].教学与研究,2013(6).[3] [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M].贺麟,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7.[本文受到内蒙古大学“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哲学专业建设项目资助]
[责任编辑:陈立民]
第二篇:“校企联动、知行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校企联动、知行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摘要]近年来,安徽省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这些探索往往是就课程体系、课程标准、教学模块、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双师师资等方面进行的改革,不够全面、系统。部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技能、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要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在深度校企合作的基础上,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双师师资为支撑,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紧密融合,形成系统化的工程。若单就其中某个方面进行改革,难免会顾此失彼,难见根本性的成效。鉴于此,我们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用文化育人、合作育人、实践育人的理念去积极探索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尤其要以提高实践能力为重点,探索与企业合作,探索联合培养、深度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校企联动 知行一体 人才培养 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8-0239-02
一、安徽省高职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现状
安徽省现有70余所高职高专院校,虽然诸多院校也都开设了市场营销专业,但当前高职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并不能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企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普遍出现学生专业就业层次低、岗位胜任力差、职业提升力弱等现象。开设市场营销专业的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普遍采取定向订单式培养、联合办学、搭建校内外实训基地等合作形式。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始终没有走出浅层次、低水平、松散型合作的怪圈。问题主要表现为: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发展平台;校企合作企业动力不足,合作缺乏稳定性、持久性,难以形成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过于表面化,没有对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产生实质性影响。要彻底解决这些突出问题,就应改革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校企联动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全省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提供人才培养模版,引领全省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为行业企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市场营销人才是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题中之义。
二、“校企联动、知行一体”的高职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
(一)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岗位对接
立足安徽省、面向长三角,以就业创业为导向,并通过对一线企业的市场调研、校企座谈等方式进一步确定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目标。以专业的发展方向为依据确立专业的培养目标,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市场营销技能型人才,以行业需求为导向,注重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调研,收集人才培养目标确定的第一手材料。其次根据市场营销阶段,分析确定职业岗位,归纳岗位能力,再次将岗位归类到相应专业,根据岗位能力+核心能力+基本能力+社会综合能力。通过分析岗位能力,进一步明确岗位群的职业能力标准,细化人才培养模式的能力指标体系,实现市场营销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岗位的对接。
(二)形成“进阶式、模块化、组合型”的课程体系
根据前期的企业调研,确定市场营销专业方向,对行业需求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统计分析,结合市场营销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建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并设置部分选修专业课程进行专业知识的补充。该课程体系即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使学生接受完整的专科基础课程。以确保学生既是称职的专业人才,更是一名合格的大学专科毕业生。学校学历教育的大学基础课程和专业的通用课程与体现企业核心技术和技能的专业核心课程结合起来。大学基础课程和专业通用基础课程仍采用学校已有的课程教材。教学任务由校内教师承担,前期企业对校内教师进行专业核心技术培训,然后校内教师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以及针对本校学生的具体基础情况与企业技术人员一起完成专业方向课程体系及对专业核心课程的开发。专业核心课程及其对应实训的教学任务由企业技术人员承担。
结合高职人才培养的特点,将市场营销岗位群分为基础岗位、中端岗位和高端岗位。研究岗位群的工作任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将工作任务序化和系统化,并按照岗位核心技能、持续发展素质、订单企业要求最终形成“进阶式、模块化、组合型”的课程体系。
(三)实现课程标准与职业能力标准的对接
以职业能力标准为依据,研究课程教学标准,实现课程标准与职业能力标准的对接;着力研究“课证岗赛融合”的实现方法,最终实现课程教学内容、职业资格考证、岗位工作任务与技能竞赛的有机整合,使学生学习后能考证、考证后能上岗,竞技水平和职业素养显著提升。
(四)校企联动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
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思路,建设基于真实工作场景的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的弹性教学组织形式,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业务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五)线上线下的一体化教学资源库
校企合作开发市场营销课程、教材等,形成以企业真实业务流程为蓝本,适应教学需要的立体化的教学资源库。
(六)全方位的人才考核评价体系
基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不同的性质、不同的教学组织过程与形式,学校对学生课程学业应采用柔性、多元性的评价与考核。首先,要活用多种方式。一是学校参照行业相关标准制定课程学业评价标准,并组织实施分类考核。其次,要注入企业元素。由企业参加制定或提供的课程学业评价标准可将企业文化、职业素养注入评价内容,使学生把诚信、勤奋、吃苦耐劳等企业人品质、企业精神贯穿到学习中去;由企业提供的实施考核的客观条件能够使学生在校期间就掌握真实的企业环境、企业人才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从而使学生缩短由“校园人”变为“职业人”适应期。再次,发挥大赛作用。实行学生参加各种大赛成绩替代课程学业成绩或奖励学分的学生学业评价制度。
基于校企联动,工学结合,市场营销专业以市场营销岗位群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要求为标准,以校内实训、企业实习的表现为依据,实现整合行业评价、学校评价和学生评价的多角度、全方位的人才培养评价与考核体系。
(七)学校和企业共同合作组建导师团队
借助校企联动机制建设,教学团队可以积极进行社会实践,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在学校与企业的协调和指导下“鼓励教师进企业”参与企业的经营活动,激励教师的积极性和参与度。首先,教师熟悉高职课程教学,了解学生,然后由教师利用业余时间持之以恒地去企业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经验交流,形成真正的“双师素质”教师。鼓励企业精英到学校来授课,将企业的教学经验融入到教学中来。形成教师与企业师傅的互动教学。
在整个专业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合作组建导师团队,对学生在生活、学习、考证、实习、就业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结对指导,促其成人成才。
三、合肥经济技术职业学院市场营销人才培养实践
合肥经济技术职业学院在制定高职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时,始终以岗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按照校企联动、工学结合的思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的一体化”、人才培养主体“学校培养与企业培养一体化”、教学体系“工作任务和课程安排一体化”、教学内容“课证岗赛一体化”、实践教学“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一体化”、人才评价“企业评价、学校评价和学生评价一体化”、师资主体“学生学习与导师指导的一体化”,建立基于市场营销专业系列岗位职业能力的“校企联动、知行合一”人才培养模式,最终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要求和满足企业需求的“善学习、易上岗、品格好、可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型市场营销专门人才。
教研团队走访了安徽省知名企业,有一线的本地零售巨头合家福购物超市,也有本地的制造巨头京东方公司,通过走访系统研究市场营销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岗位群,明晰市场营销岗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从而构建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和“校企联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教研团队以市场营销岗位群业务流程为主线、以市场营销岗位工作任务为核心,构建“进阶式、模块化、组合型”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选取了主要课程设置,并以岗位职业能力标准为依据,制订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的课程标准。
通过“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组织企业人员与教师合作编写教材,实现企业与学生的技能互动,实现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学做”一体化以及校企合作共建立体化教学资源库。
指导学生参与营销师等职业资格考试,考试通过率达到80%以上。另一方面,组织指导学生参与安徽省教育厅与安徽省成人与职业教育协会组织的技能大赛。通过考证与技能大赛,实现以职业资格考证为手段,以技能大赛为契机,进行“课证岗赛”有机融合,力求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促教、以赛促改。
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合肥经济技术学院与合作企业实现全过程、全领域、结对式的双师“校企联动”的实现方式与指导形式,构建多角度、全方位的定量与定性结合的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践行校企深度合作,合肥经济技术职业学院不仅要“走出去”,派教学团队、核心骨干教师与学生共赴企业顶岗操作,提高专业实践能力;更要“引进来”,邀请商之都、永辉超市等知名企业骨干人才到校讲座,并聘为教学团队兼职教员,对学生言传身教,教学生做人做事,促其成人成才。
四、结语
合肥经济技术职业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践行“校企联动、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学生成人成才。“进阶式、模块化、组合型”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根本保障,“课证岗赛”的有机融合为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多元有效的实施途径,“校企联动”的建立有助于实现教育教学一体化的人才培养目标。
当前,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方向,在高职院校中工学结合的实践探索方兴未艾,也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但总体而言,当前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研究上仅局限于某一个方面或领域,例如在课程设置上的“课证融合”、在教学方法上的“教学做一体化”,在整体教学安排上的“2+1”制,在师资上的“双师资格或双师素质”等,各领域之间的衔接不顺,甚至流于形式,实践起来遇到了诸多制约因素和实施困难,因此,基于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提出的“校企联动、知行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颇为有益的创新探索。
【参考文献】
[1]张佳.构建“校企联动、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人才职业化养成的思考[J].吉林教育学院学报,2013(10).[2]陈赞.构建“校企一体、互通互融”紧密型校企合作办学体制的思考[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2).[3]李宏葱.高职教育“引企入校”的运作模式探究[J].辽宁师专学报,2011(03).[4]盛卓.企业化管理方式对高职学生管理的启示[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3(02).责任编辑:张丽
第三篇:“教、学、研、训”四位一体 - 锐捷网络
且歌且行 一路花香
-----合肥市螺岗小学2011年校本教研总结汇报
·求真务实·
一年来,我校在区教体局的关怀指导下,凭借着“校本教研”这一平台,立根于学校实际工作情境中,“教、学、研、训”四位一体,致力于提升教师素养,优化育人效果,在组织校本教研、探索教研规律与内容、途径与方法等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进一步完善我校的“1、3、5”校本教研模式,即突出一个中心,确保三大保障、达成五个结合。
一个中心: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中心
三大保障:健全机构 提供经费 完善制度 五个结合:教研活动与课题研究相结合教育培训与自主研修相结合个体学习与团队互助相结合教学评比与专题研讨相结合教育网站与教研博客相结合
下面,围绕这一校本教研模式,将我校校本教研工作汇报如下:
一、突出一个中心,做到目标明确
如今的螺岗小学,在编教师39人,聘用教师7人,平均年龄33岁,教师队伍年轻化,学历高,他们有活力,有创意,工作有激情。我们把目标着眼于教师的专业水平发展也正是针对这种情况而定。
戴厚平校长在教师中经常强调:“教育科研是一个学校发展的生命线,教学研究是一位教师专业成长的总动力。切实落实教育科研工作,全员参与教学研究工作,是我们进一步求得发展,打造螺岗品牌的工作重心。”学校领导班子多次召开校本教研主题会议、在全体教师中召开动员会,使全体教师团队明确:我们开展校本教研,目的在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让每位教师都能乐“教”善“研”,在平凡 的岗位上充实自己,精彩生活,这无疑也是为保证学校的教学质量、创立学校办学品牌打造生力军。
二、提供三大保障、确保工作实效
(一)健全机构
正是基于清醒的认识和明确的目标,校领导特别重视校本教研的开展,成立了由戴厚平校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由教导处与教研组为主导的工作小组,构建“全体教师——教导处——校领导”立体网络,分层次有计划地步步落实校本教研工作。校长、书记、副校长每人联系一个学科参加教研组活动,深入年级进行不定时的随堂推门听课和定期跟踪听课,业务副校长薛文银上教研展示课,他们以身作则,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热情。戴校长听课30节,李书记听课 36 节,薛文银副校长听课校内听课46节,方梅副校长听课56 节。校长书记参与校本培训率达100%,参与教研活动率达85%以上,副校长参与各项教研活动率达100%。
(二)提供经费
学校保证每年的校本教研和教师业务提高的经费。一方面积极创造条件,通过派遣教师外出学习,与特级教师、学科专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提高专业水平。另一方面学校确保教师参加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教师继续教育。并且建立了校本教研成果奖励经费和课题研究专项经费。此外,学校积极改善校本教研的硬件设施,为中青年教师配备笔记本34台,实现了网络研修,拓宽了教师学习的渠道。本,校本教研费用投入达20余万元。
(三)完善制度
学校制订了校本教研的实施、考核、奖惩和管理等各种规章制度,如《螺岗小学教师发展规划》《螺岗小学骨干教师培养计划》《螺岗小学校本教研制度》《螺小课题研究管理制度》等等。特别是在《螺岗小学绩效考核方案》划出专项基金,专门列写《教师专业发展考核细则》《教学常规考核细则》《教师工作成效奖惩制度》,严格规定了教师参与校本教研活动的制度要求并给予明确的奖惩。此外,《螺岗小
学教师职务聘任方案》中也把教师专业成长、参加校本教研的成果作为重要的考核依据。
立足于中心目标,我们建立了每一位教师的成长档案。翻开这一本本成长档案,你会发现其中既有个人风采、成长规划、读书计划等规定板块,又有人生座右铭、生活雅趣、得意之作等等的个性展示。一页页不仅记载着个人成长的脚步、工作的收获,也展现着我们教师丰富多彩的生活。
为了校本教研工作正常有序,严格规定每周四下午3点半后为校本教研时间。学校要求教导处、教研组各部门要有明确的工作计划,我们制定了《校本培训计划》《校本教研计划》以及各教研组工作计划活动,安排落实到人,实行负责人制,确保每项活动的实效。
三、达成五个结合,开展多彩活动
着眼于学校发展情况,我们在开展校本教研时力争达成五个结合,即教研活动与课题研究相结合、教育培训和自主研修相结合、个体学习和团队互助相结合、教学评比和专题研讨相结合、教育网站和教研博客相结合,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本教研活动。
1、开展课题研究
学校的“十一五”国家级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不同整合模式的教学设计研究》已顺利结题,提炼出“九字诀 五方法”的理论成果得到验收专家的好评,九字诀即创情境 做铺垫 巧突破;五方法即(语文)从生活情境中感知情感、从音频视频情境中加深体会,(数学)创设情境诱发学习兴趣、创设情境减缓思维难度,(英语)仿真语境,展现口语交际的平台。认为我校的研究务实有效。与此同时我校又积极申报了国家级“十二五”课题---《网络教研的有效方法研究》。我们将积极准备课题的开题工作,邀请课题组专家领导深入我校指导课题工作。在课题研究的推动下,我校的校本教研更是明确了研究方向、内容和策略。
2、参加继续教育
素养的提升积淀需要不断地学习。我们组织全体教师参加了上级
教育部门组织的“评好课”考核工作和“命好题”的校本培训活动。此外,今年暑期,组织10位教师参加合肥市中小学班主任远程培训,18位教师参加学科远程培训,7位教师参加集中培训,2位教师参加骨干教师培训;本学期又有13人次参加电子白板的培训。整个学习过程中,他们所体现的认真求学、乐于钻研、甘于奉献的精神获得了组织部门和主讲专家的好评。
3、组织校本培训
如果说继续教育会受到时间、地点和参加人员、培训专题等的限制,无疑校本培训为它提供了最好的补充。在我校的校本培训中,有我们盛情邀请的领导专家给我们高屋建瓴的理论引领,也有我们学校的领导和骨干教师亲切细致的深层指导。
4、注重自我研修
书籍是教师最佳的心灵伴侣,读书是教师进行自我研修的最好途径。除了图书馆的原有书籍不算,除了学校每年固定订阅的各学科专业杂志以外,上学期10月,我们特意又征订了近百本书,其中有教师们最期待的名师课堂实录,也有最热门的教育心理读本,还有指导评课的专业书籍和进行中外教育对比的书籍。老师们热情洋溢,制定读书计划,做学习笔记,写读书心得,进行读书交流,不仅有个体的自主研修,更有同伴的合作研习。
5、进行集体备课
每学期开学,我们各大教研组都会确定一个专题进行集体备课。本学期,数学组就“图形教学”开展了集体备课,语文组就“古诗教法”进行了集体备课。备课时,不同观点激烈碰撞,多样的方法层出不穷,通过集体备课的形式,教师围绕课标理念,对教学内容反复揣摩,更好地指引了课堂教学,避免了教学失误,提高了教学效率。集体备课的优势体现最明显的是在教师参加校外教学评比的时候,有学校组织智囊团,大家集思广益,短时间内,形成较高质量的教学设计。
6、开展教学大赛
课堂教学研究是我们的主阵地。我校以各学科教研组为单位,每
学期开展优质课评比活动。一年来,共有38节课参加评比,活动中,老师们认真研读教材,广泛搜集各方面教学资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并在研讨课中落实,检验教学设计的有效性。课后,教研组组织教师针对课堂导入、重难点突破、课堂评价、信息技术运用等方面进行集体评议,通过组内各自打分,评选出学校优质课6节。本学期又推荐9节不同学科教师参加瑶海区课堂教学大赛,推荐3节信息技术整合课参加瑶海区评比,2节参加全国信息技术整合说课大赛。
7、进行同题(课)异构
在优质课评比的基础上,我们还开展了同题异构的教学研讨。数学组以“图形教学”为主题,语文组以“古诗教学”为主题,大家针对同一主题采用不同的教学设计方案,进行教学效果的比较,帮助教师调整教学环节,修正教学设计。教师经过试教、讨论、反思、调整、再试教、再反思的过程,使自己的教学设计、课堂驾驭、教学反思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
8、夯实“青蓝工程”
为了继续发挥团队互助作用,学校的“青蓝工程”按计划开展活动,骨干教师指导青年教师教学设计、班级管理,青年教师虚心向老师请教等。考核小组每学期对师徒进行考核。本评出优秀师傅王爱云老师,进步徒弟江露露老师。“青蓝工程”不仅发挥了骨干教师的榜样辐射作用,促进了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也营造了校园和谐的教研氛围。
9、建立校际联动
学校的校本研究应是开放的,它才能有更高的远见,才不会止步不前。上期5月4日下午,我们举办了与漕冲小学的校际联动教学研讨工作。我校王芳老师主讲示范课《鸟语》,她那亲切的话语、和蔼的眼神、热情的讲解,引人入胜,高屋建瓴,既有全新的教学理念,又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接着漕冲小学王茜老师将她《赶海》呈现给大家,她精练的语言,适时的启发,让同学们在快乐的游戏中掌握了知识,升华了人格。我们特别邀请了少儿艺校刘大平副校长、和平小学
夏春梅主任和行知学校郑鹏华主任就两节示范课作了精彩的点评。本期12月上旬,我校马琳玲老师又与东风小学的焦梦飞老师进行了英语教学的校际交流活动。10月26日,我校积极承办了小学数学定级课4节,小学英语定级课2节。通过校际教学交流活动和承办教学活动,对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教学水平,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注入了强劲的动力,真正实现了校与校间的资源共享,有效地促进了老师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10、观摩优秀课例
观摩优秀课例,感受理想课堂,能迅速帮助教师更新理念。所以,我校积极主动安排教师外出观摩学习。就先后组织薛文银、郑玉茹、赵勋、王芳、窦学文、张红、王青梅等教师分别出省观摩了全国教学大赛。学校出资组织数学组、语文组、英语组教师代表观摩了“苏浙”名师教学研讨会。只要得知本市及本区有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大家相互转告,在不影响教学秩序的前提下,鼓励积极前去学习。一年来,外出学习、听课、培训等就达144人次。通过观摩,她们开拓了视野,了解了最新的教育动态,掌握灵便的教学方法。再组织她们为学校教师做专题学习汇报,和全校教师共同分享观摩所得,体现学习效果最大化。同时,学校还定购了优秀课例光盘,组织教师观看学习。
11、鼓励笔耕不辍
教学过程中的常常闪现一时的智慧火花需要我们及时记录才能形成长久的经验,教学过程中那一点点令人叹息的失误需要我们及时的反省才能寻求到对策,避免重复的出现。我校鼓励教师积极撰写教学反思、教学设计以及论文,并和绩效考核建立配套措施,对校园博客之星、获奖教学设计、论文等给予奖励。截止前天,我校教师博客圈各类文章累计达到 1150多篇。一年来上报论文等作品136件,人均撰写3篇之多。
12、利用网络资源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借用网络进行交流,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为了拓宽教师学习交流的途径,我校积极在省市教育网、瑶海教育体
育网、螺小校园网等报刊网络媒体播报校园最新教研动态。在校园网上建立教育科研专栏,在瑶海教研博客上建立了学校的博客圈。本有关校本教研专题信息报道60多篇,平均每月达5篇之多;平面报道校本教研3次;2011年11月合肥电视台《教育视界》栏目连续11天专题报道螺小校本教研活动----《星光点亮教研路》。
13、打造名师队伍
我校的《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和《骨干教师培养计划》都将打造名师队伍作为重点目标。因此,学校给教学基本素养较高、已取得一定教育教学研究成果的老师积极搭建平台,进一步打造为我校名师乃至全区名师,为其进修、参赛创造条件。如组织徐波和马琳玲老师参加全国信息技术整合课说课比赛;薛文银、郑玉茹老师参加合肥市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学习;派出汪艳萍老师远去河南郑州观摩学习全国“十城市”体育研讨,回来以后,精心准备了一节体育课,面向全区50位多体育老师展示,受到了教研员和同样们的好评。另外,积极鼓励教师参与骨干教师联盟活动,每次联盟活动我校都派骨干教师参加,王芳、赵勋参与了小学语文骨干联盟的资料库建设,徐波、窦学文参与计算机联盟资源库建设,张红、徐波、何婉也是小学数学联盟成员。
14、开发校本教材
我们最初想法和分析是课间操不够运动和活泼,想重新编一套大课间操,正好学校有两名健美操专业的体育教师,专业能力很强,再说健美操动感强,能舞动童心,跳出活力和快乐。所以就进行调研教师的看法,大家都认为这种想法好,立即召开专题会,讨论通过,老师动手编排健美操,然后再在第二课堂进行试教,效果很好,又在每节体育课中穿插教学。校本教材----《舞动童心》健美操第一套印刷出来,今年10月份在全校进行教学。下学期将全面铺开,组织各班健美操比赛,整体娴熟以后向全区展示,再精选百人健美操团队准备推荐在全区大型活动中亮出精彩,最后等专家验证后进一步向外推广辐射。
·探索实践·
具体做法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一年来,我们学校在教研活动中,努力发挥网络教研的优势,积极探索网络教研的有效方法,初步提炼出“一网三群七活动”网络教研模式,即以“螺岗小学网站、螺小博客群组、螺小QQ群组和螺小教师飞信群”为教研阵地,开展“七项“教研活动。每一阵地都有专人负责,每项活动分教研组分期分步尝试。本重点开展了前五种网络教研活动。
(1)问题求助 主要是在QQ群组中完成,大家平时在教育教学上遇到不会的或一些不明白的小问题,想及时得到解决,随手敲几个字在QQ群中,向大家求助,很快就会得到多方的回应和帮助。
(2)专题讨论 这主要在博客群组中完成。暑期校本教研就尝试了这种形式,学校紧紧围绕“有效评价”的主题,三大教研组根据学科特点,组长在各自的博客中抛出交流话题,组员积极点击回复互动交流人次达56人次,讨论总字数达15000余字。思想的碰撞,引起教师的思考。本期数学组领头开展了这种教研活动,每月初,按计划由不同的教师抛出一个讨论专题,本期四个月有四个讨论话题,老师们围绕这个专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讨论文字达11482字,最后达成共识,形成对策,从而指导教学。这项活动的文字材料我们已汇编成册。
(3)互评反思 这个教研活动也是在博客群组中完成的,主要是针对教师的评优课、研究课等课堂教学课例进行的。分三个环节“上传教案----听后点评----认真反思”,教师上课之前把教学设计上传到自己的博客中,教师听完课以后必须在一个星期之内上传听课评价,上课老师根据大家的中肯建议,随后上传自己的教学反思。仅本学期有34篇教学设计,点评达96人次,反思34篇。这也汇编成册。
(4)资源共享 这项活动主要在校园网站教研专栏完成,教师把优秀教学设计、获奖论文、教学案例、精美课件等上传其中,另外,教师推荐一些教育学习网站、电子图书网页等。大家可以分享丰实的教育教学资源。本期语文组尝试了学生优秀作文资源共享,要求语文老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发现学生佳作,及时以电子稿形式上传到博客中和学校网站学生作品专栏,让全校师生分享精彩。为此我们又首次出刊5本,校领导分别为每本作文选撰写卷首语,作文选在全校受到热捧。设想将一直延续下去,作文被选登的同学毕业时,将会获得优秀作文选一本,每年评优秀时也可以作为一种奖励,纪念意义非凡。
(5)观摩诊断。主要是录像课回放。把一些名人、大师、优秀教师的优质课进行播放,学习名师优秀的教学方法,博众家之长为我们所用。本期英语组尝试了这种教研活动,教师上的公开课全部录像,刻成光盘,评课时回放,发现问题及时指出,形成诊断意见。
下学期将接着开展第六和第七项网络教研活动:
(6)自我研修 主要是在校园网站上开展读书沙龙等活动。(7)电子备课 备课时做到“三定”,即定时间、定课题、定中心发言人,做到“四研究”,研究重点、难点、学法、教法。发言人上传教学个案,组内教师发表意见和建议,最后形成通用教案。
三个条件
硬件投入配套(在职教师每人配一台笔记本电脑; 每个办公室配台式电脑两台;安装两个无线路由器,无限上网覆盖全校园。)
网络速度跟上(学校正与电信洽谈接入专线光纤网20兆,月租约费1500元,根据情况再升级。)
教师参与积极(我校教师年轻化 有创意 热情高)一点想法
网络时代飞速发展,网络教研优势彰显,结合学校已尝试开展的网络教研活动,我们又积极申报了国家级“十二五”课题研究----《网络教研的有效方法研究》。借用课题研究的契机,想得到更多专家的指点,进一步探索网络教研的有效方法,为建设数字化校园做好准备,为教师专业化发展助力。齐头奋进同努力,小荷已露尖尖角
1、强化了教师队伍
因为校本研究工作的推进,教师团队形成前所未有的凝聚力,教师们以读书为趣,以教为乐,以研为荣。我们教师在反复的学习和实践中,对课堂教学的内涵和意义、方法和途径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更多的教师能自觉地以科学理念来指导学科教学设计,遵循教学规律,尽可能地采用精当的教学设计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能力。
校本教研工作的开展促使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勤于思考学习,勤于反思总结,提高了我校教师的科研水平。大家普遍认识到要把日常的教学当成教研,以自我研修,同伴互助、专家引领作为我们一线教师专业发展的主渠道。在校本教研工作的推动下,一批骨干教师在本各级各类比赛中脱颖而出:在区信息技术整合课大赛中,徐波、马琳玲两位老师获一等奖,王芳老师获二等奖;全国信息技术说课大赛我校徐波和马琳玲老师分别获一二等奖;赵勋老师在区识字写字教学大赛中获二等奖。多位老师的多篇论文、教学设计获得国家、省、市各级奖励。省市区级共获奖达99人次(去年教师获奖比例为110.87%,位列全区第五),今年的名次也应该稳中有升。最值得庆贺是汪艳萍和徐良娟两位老师的撰写的教学设计被《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方法创新优质课典型案例》一书刊登了。
2、促进了学生成长
校本教研推进了教学策略的优化,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切实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活跃了学生思维,拓宽了学生的学习渠道,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了教学质量。此外,本学期我们继续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学校领导进一步深挖教师的特长,共设健美操、手工制作、象棋、书法等兴趣课程16项。每周四下午专门为第二课堂活动时间,一年来,学校通过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收集学生手工代表作品100余幅,装订学生手抄报集两大本,成立一支50人的校园健美操表演队,共评出象棋明星15名,最佳播音主持20人,小小书法家25位,诵读小能手40多人……在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中和瑶海
区德育文化艺术节表演中,同学们的精彩表现,受到领导和家长的一致夸赞。合肥市场星报半版刊登题为《跳跃的音符 闪亮的浪花---记合肥市螺岗小学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报道。
毕业班的教学质量,连续五年居全区前八,今年在区调研测试总评中稳居前六名,英语学科稳居前三名。学生个人和集体获得各级奖累计达25人次。
3、推动了学校发展
在校本教研各项活动中,我校进一步明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全面发展的质量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关注每一位教师的成长。管理制度逐步得到完善,教学管理向精细化发展,管理上了新台阶。在区“一站式”工作检查中受到好评。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21世纪,我校教师将继续努力,以“塑教师形象,强学生素质,创学校品牌”作为我们螺小人不懈追求的目标,勤于探索,追求卓越,昂首阔步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第四篇:“四位一体”中职德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四位一体”中职德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北京卫生学校张民生
摘要:针对如何解决当前中职学生普遍存在的“知行脱节”这一德育工作所面临的难题,更加有效的开展中职学校德育工作,改变传统德育模式,进行德育理论教育、德育课堂渗透教育、德育实践教育和德育校外教育“四位一体”的德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旨在提高德育工作实效,为社会培养出“知行统一”高素质的中职毕业生,真正实现学生与社会同步、和谐、全面发展,实现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总目标。关键词:中职学生;德育教育;四位一体 当前,伴随着社会的急剧变革与飞速发展,学校的德育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与挑战,学生的“知行脱节”的问题成为急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如何才能使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达到“知行统一”,怎样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公民,进而成为报效祖国、积极进取、诚实守信、敬业乐群,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针对以上问题,我校进行了基于大德育观提出了“四位一体”的德育教育模式,即德育理论教育、德育课堂渗透教育、德育实践教育和德育校外教育紧密结合的德育教育模式,力求德育理论教育做到“三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不断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为社会培养出“知行统一”高素质的中职毕业生,真正实现学生与社会同步、和谐、全面发展,实现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总目标。
一、中职学生“知行脱节”现象的成因
(一)传统德育目标缺乏感召力
以往我们提出的德育目标概括性很强,“四有新人”、“共产主义接班人”。但操作起来却很困难。怎样培养“四有新人”,具体有哪些步骤、如何进行操作等等都是不明确的未知数。对于学生而言,这些目标显得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更不能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实际效用不大。因此德育不能停留在空洞的口号上,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来实施,目标具体化,操作性强,才能提高德育效果。
(二)传统德育内容单调僵化 我国实施的是“大德育”,德育内容广泛,由于我国的政治体制等诸方面原因,“爱国主义”一直是我国德育的主旋律,因此我国的德育内容更多的是共产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却很少注重个人的生活和发展。当然这与我国的传统文化也是分不开的,在德育界,一直是“重大家、轻个人”,从而导致了德育内容的片面与失衡。
(三)传统德育方法单一
以往德育着重停留在道德认知阶段,在德育过程中,教师更强调的是道德知识的传授,在很大程度上,把德育课作为一门知识课程来传授,所采用的手段也比较单一,基本上还是以课堂讲授为主。在这种情形下,学生都懂得了“我应该如何去做?”而事实上有没有去做,谁也不知道!知行脱节、知而不行的现象普遍存在,中职学生中存在的一些不良习性,很大程度是由于道德教育的失败所造成的,因为这种道德教育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
(四)传统德育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教育的成功有其特定的衡量标准,如数学这门学科,只要学生通过了学期考试的最低分数线,就可以认为“该学生的数学成绩合格了”。而德育,经过一学期的思想品德教育,我们该如何去评判一个学生的道德水准呢?假设有两名学生:A学生的德育书面考试是满分;B同学考试得了六十分。从分数上看,德育工作在A身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而事实也许是:A学生回家后,连地都懒得扫一下;而B同学一回家就知道帮妈妈洗碗,在这种情况下,你还会认为德育在A身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吗?
二、“四位一体”的德育教育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知行脱节”的问题,就必须改革传统德育模式,对此我校提出了“四位一体”德育教育模式的架构,以提高德育的实效。其中要求德育理论教育转变思路,创新方法、提高实效,真正发挥德育主渠道作用;德育课堂渗透教育努力做到“春风细雨润物无声”;德育实践教育要通过养成教育、体验教育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德育校外教育要通过家庭、数字网络与社会德育的平台真正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以此实现“四位一体”、优势互补,从而形成德育合力。
(一)德育理论教育
德育理论课作为对学生进行道德理论教育的主阵地,近年来我校德育课教学改革的重点始终放在转变单纯重视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淡漠素质提高的教学模式为建立传授知识为基础、培养能力为重点、提高素质为目的的德育理论课教学新模式,充分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未来职业要求,探索知识呈现与生活体验的统一、课堂价值与学生成长的统一、教学内容与行业发展的统一的教学改革,努力使学生达到“得知于课堂,践行于生活,悟道于人生”,提升学生道德素养,科学全面评价学生的德育水平。
1.树立“知、行、德、能”相统一的教学理念。实践中我校德育教学始终坚持“行业引领,能力本位、情感体验,个性发展”的德育理论课教学总体思路。改变课程设置,在确保完成教育部规定的德育课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将《人际沟通》和《医护生职业礼仪》纳入德育课堂教学计划,并编写了具有鲜明医药卫生职业特色的校本教材《医护生职业礼仪》。调整教学内容,进行教材内容的整合,使之具有鲜明的职业定向性。实践中注意改变过去着力于知识的科学、系统、完整性而忽略知识应用的弊端,淡化知识的系统性与强化知识的应用性,在提供在学生提供走上未来岗位所必备的知识结构、技能结构的基础上渗透人文教育,关注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与人格发展。改革后的课程设置与调整后教学内容,更好的考虑到了我校学生的实际状况和今后的自我发展及将从事的岗位需求,每门课程之间呈递进关系,体现较好的衔接性。
2.建立“思、动、活、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德育课教学实践中,根据不同的课程、年级、专业开展不同的学生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及活动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运用合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表演式学习和批判型学习等方式,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实践调查、参观考察、情景表演中学习、体会、感悟相关理论知识,而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在实践中拓展所学知识。
四是创立“教、学、做、考”相衔接的评价体系。德育课考核评价方法的特殊性是由德育工作的复杂性、长期性所决定的,评价学生的目的是为了促成学生树立正确道德观念,践行良好道德行为,养成良好道德习惯。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结合各门德育课程的具体情况,德育课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知识点掌握几方面出发,形成了一套集“态度、知识、能力”为一体的衡量学生学习状况的课堂评价体系,其中不同的课程可以自主选择不同的测评点,对学生进行整体综合评价。建立全面衡量学生的测评体系,旨在探索学生学习效果检验制度的改革,也期望建立一种教学绩效评价及教学质量标准的导向。当学生在学习之初便明确自己本门课程将要完成的学习任务,明确学习目标,并根据考核范围及方法、评分标准及要求自觉安排自己的学习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培养规则意识。
(二)德育课堂渗透
各门课程的教学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经常、最基础的途径,它对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将德育内容渗透到学生学习的各门课程中,让每位教师都成为德育教师,让每门课程都成为德育课,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有效方式。积极开展教学中的课堂德育渗透,做到“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者”的目标,拓展德育阵地,增添德育渠道,丰富德育形式,扩充德育内容。
1.教师树立“三观”是德育课堂渗透的前提 一是树立正确的德育观。即要明确对学生进行德育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首要职责。职业教育的目的决不是为了产生多少“高分生”,而是为服务现代化建设满足社会需要培养不同层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为此,每位教师都要明白,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决不仅仅是德育课教师、班主任和学生科老师的责任,而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首要职责。
二是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的学生观,是教师对学生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它决定着教师对学生教学过程及其结果所抱的态度和期望。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学生之间不存在智能水平高低的问题,只存在智能类型或学习类型差异的问题。如果给予适当的鼓励和教育,每个学生都能成为优秀的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看法、态度,都会影响学生自我观念的形成。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给予学生适度的期待,对于学生良好道德观的形成和个人发展都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三是树立终身的学习观。“要给学生一缕阳光,教师要先成为一个太阳”。这对每一位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授课要求,如何在教会本门课程知识的同时,能够将政策理论、道德法规、美学心理、礼仪社交等涉及面广泛的综合知识融会贯通,不仅成为所授课程的“行家”,而且成为知晓各种德育知识的“杂家”。实现的途径只有一条,就是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扩充自己的知识深度和广度。事实上,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过程中,也是教师自身成长和学习的过程。
2.无痕渗透是课堂德育渗透的基本要求
德育渗透,不是外加德育内容,而是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教师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情操、治学精神、教学态度等对学生有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作用。实践中我校要求全体教师以课堂教学为平台,以德育渗透为手段,做到“教案中有踪迹,渗透中无痕迹”,努力实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渗透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挖掘专业知识中蕴涵的德育元素,将德育渗透落实在教学过程的各环节。
一是狠抓德育渗透的备课。课堂德育渗透应该是有序、渐进、系统的德育过程。结合课程特点,按照学校德育工作整体实施方案,在统筹各年级、各专业、各门课程德育渗透的总体方案的基础上,教师制定本门课程德育渗透方案,并将其体现在教师每堂课的教案之中,用以指导教学工作。学校组织开展了德育特色教案的展评活动,在激励与交流中不断提高教师的德育渗透意识和技巧,使课堂德育渗透向着渗透目标具体化,渗透内容生动化,渗透方法多样化,渗透切入点自然化的目标迈进。
二是努力提高教师开展课堂德育渗透的能力。做到“润物于无声”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课程内容,在全面把握课程主旨的前提下,深入挖掘课程内容中的德育内核,找到理论、技能知识点与德育知识的结合点,做到将德育渗透点和课程知识内容的有机结合、自然过渡和融会贯通,使课堂的德育渗透了无痕迹,却效果显著。学校通过举办德育渗透研讨课、公开课,发挥推动探索和示范引领的作用。通过将课堂德育渗透的实施与效果纳入教师工作业绩的考核评价,作为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开的重要依据之一,强有力地保障了将德育渗透落实在教师的课堂行为中。
三是创造课堂德育渗透的条件。在全校教职员工的积极参与下,努力挖掘课堂教学中的德育因素,编写了内容覆盖理想信念、自信励志、敬业乐业、爱心诚信、行为养成、沟通合作和遵纪守法多方面的《德育渗透案例集》,为教师实施课堂德育渗透提供了素材。
(三)德育实践教育
德育过程是教育与实践统一的过程,只有通过实践体验,才容易在主体心中产生共鸣,才能有感悟、体会、想法,感知到真善美,体会假恶丑,只有坚持在实践活动中进行道德教育,才会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只有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去实践,去活动,到社会中去体验生活,锤炼思想,陶冶情操。中职学生的德育实践教育可以通过养成教育、体验教育两方面来进行。
1.通过养成教育,培养良好习惯。一是强化行为规范。根据职业要求明确对学生的文明礼仪和日常行为规范,为日后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与职业素质打下坚实基础。实践中学校制定《学生校园一日行为规范》,从仪容仪表、一言一行到学习生活中每一个具体环节,都做出明确要求,使学生能够学有标准,做有内容。通过反复的宣传教育、行为训练、行为矫正、检查评比和文明礼仪展示、表彰等活动,使我校学生精神面貌,文明礼仪行为均有了可喜的进步。
二是自我养成教育。学校组织编写了《学会做人的阶梯——好习惯是你人生的财富》一书,作为学生自学德育教材,要求学生要制定学习计划,并通过征文、演讲比赛等活动形式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行为养成意识,努力加强文明行为养成。三是德育达标考核。学校规定学生在每学年末以逐一面试、实际操作演示的形式接受文明礼仪、思想品德、人际沟通等方面的达标考核,考核成绩纳入学生德育综合考评成绩。严格把关,以考核促进学生日常行为养成,以考核提高学生的能力。为了确保德育达标考核工作的持续开展,学校通过德育考评师的培训和资格考试,不仅为学生德育达标考核工作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也对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产生了积极的影响。2.通过体验教育,实现全面受益。
一是开展主题教育,围绕中心,体现层次。实践中根据学校德育整体实施方案,围绕中心任务,按照年级培养目标,分阶段、分层次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如开展“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情系奥运,文明礼仪伴我行”、“讲文明、讲礼仪、弃陋习、建和谐”等一系列主题教育,通过文明礼仪风采大赛、校园“微笑天使”评选、主题班会设计大赛和奥运形象大使桑兰进校园等形式新颖的活动使主题教育有声有色。为规范主题教育,学校组织编写了《学会做人的阶梯——学生德育主题活动方案》一书,为师生提供开展主题教育提供帮助与指导。
二是开展素质教育课,强化体验,提高素质。学校开设了各类社团和活动课40余个,如舞蹈、手工编织、空竹、花样踢毽、花样跳绳、轮滑、书法、绘画、中国茶艺、插花艺术、历史知识与评书赏析、话剧欣赏等,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实现对学生在文化知识、道德品质、社会适应和审美能力等诸多方面的有效教育,激发学生产生一种轻松、愉悦、满足的情绪体验,使学生在日复一日的素质教育活动中不断感受、不断领悟、不断内化、不断提升,得以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是开展劳动实践课,体验劳动,增强意识。学校从实际出发,每周安排全体学生参加劳动实践活动,对教室、实验室及环境的安全与卫生进行责任区划分,责任到班,落实到人;利用教学楼翻修的机会组织学生参加校园建设等,使同学们通过自己辛勤的劳动,体验了劳动带来的快乐,也培养了同学们热爱劳动的习惯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劳动实践课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劳动意识、提高了劳动能力,而且使学生体验到优良的校园环境,需要师生共建,学生不应仅仅是教育教学资源的享用者,还应该是美好校园的建设者与维护者。
四是开展岗位实践活动,体验岗位,了解社会。每逢寒暑假专业学科组织学生到本专业相关岗位进行岗位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岗位的责任和社会的要求。贴近职业、贴近社会的实践活动增强了同学们对行业和岗位的认知与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敬业意识、服务意识、竞争意识和团队意识,激发了努力成才愿望。
五是开展竞赛活动,体验竞争,感受成功。组织学生积极开展专业技能大赛、各种文体竞赛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大赛等,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了发展的平台和展现才华的舞台,激发了学生努力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综合素质的积极性。同学们在竞赛活动的过程中增长了知识才干,感悟到是非荣辱,体验出自身的价值与成长的快乐。
(四)德育校外教育
道德教育因其自身具有的长期性、实践性、复杂性和反复性等特点,决定了它对校外德育的依赖性,针对中职学生的特点,可以从家庭、网络和社会三个方面开展德育校外教育。1.校外家庭教育
学校德育工作必须与家庭教育相接轨才能真正取得实效。根据中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建立了多层次、多渠道家校合作机制。以家长委员会、校级家长会、年级家长会、专业学科家长会、班级家长会和问题学生家长会等不同层次,采取家长辅导学校、家长信、家校协议书、现场会、家庭教育咨询热线、家访和网络等形式凝聚教育力量,畅通家校沟通渠道,形成教育合力。此外,教师要经常进行家访,建立“学生家校联系手册”与“德育家庭考评制度”,让学生家长参与到德育工作中,参与对学生德育的考核评价,及时反馈学生在校的德育综合表现,利用“学生综合素质报告册”,与学生家长商讨和改进教育学生的措施和方法,取得学校和家庭道德工作的一致性。2.校外网络德育。
21世纪是网络支撑的世纪。面对网络这把“双刃剑”,我们应该趋利弊害,建设学校网络德育平台,使网络德育在学校教育中以各种形式渗透在各个教育环节之中,将网络为我所用,发挥出网络育人的功效。一是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为开展网络德育工作提供物质保障。二是培养运用网络从事德育工作的人员队伍。他们不但要学习网络知识、了解网络、运用网络,而且要学会把德育教育和网络技术结合起来,为开展网络德育工作提供人才保障。三是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构建校园网络德育平台。不仅宣传国家大政方针,反映国家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而且开展一些有益于培养学生网络道德的活动,建立电子刊物和向学生推荐优秀网站,利用班级论坛;班级QQ群;教师博客;网络多媒体教学等形式形成师生、生生良性互动平台,对学生进行积极正确引导,强化育人效果。3.校外社会教育
社会是开展德育工作,检验德育效果的大课堂。带领学生走出校园,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倡导、组织学生投身于社会生活。与社会公益机构或相关社区取得联系,以希望工程、志愿者行动、送温暖、手拉手、扶残助残等社会公益活动的开展为载体,组织各种课外活动小组,通过活动的参与,让学生自主克服困难,完成任务,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观念,培养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使同学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学会关爱、学会奉献,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
总之,通过近年来“四位一体”德育模式在我校的探索与实践,学校德育工作取成了显著成效,学生整体素质得以不断提高,毕业生整体质量明显上升,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
第五篇:“四位一体”模式典型发言
立足服务开拓创新
探索建立农村交通管理“四位一体”新模式
——贾学英同志在2008年全国农村公路工作
电视电话会议上的发言
(2008年2月15日)
尊敬的李部长,各位领导,同志们:
首先,我代表山东省交通厅对交通部多年来给予山东交通事业的关怀和支持表示衷心感谢!连续3年,交通部在春节过后立即召开全国农村公路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对农村公路工作进行部署,充分体现了部领导对农村公路工作的高度重视。按照会议安排,现将我省农村交通管理“四位一体”新模式的基本情况,向各位领导简要汇报如下:
一、农村交通大发展要求管理创新
近年来,在交通部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省交通事业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2007年,以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4000公里、沿海港口吞吐量突破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000万标箱、道路客货运量突破“双15亿”等“五个突破”为标志,交通发展跃上了一个新的平台,为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3年以来,认真落实交通部加快农村交 1
通发展的总体要求,大力组织实施农村公路改造工程,5年累计完成投资370亿元,到去年底,全省改造农村公路10.8万公里,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达18.6万公里,全省行政村通油路比例达94.3%。在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的同时,同步组织实施了村村通客车和千人以上岛屿通航工程,累计改造农村客运站477个,农村客运班线达到4692多条,通客车行政村占行政村总数的99.2%;改造农村公路渡口133个,完成渡改桥7座,农村交通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随着农村公路里程的快速增长,农村客货运输市场的繁荣发展,农村交通管理任务不断加重,对加强农村交通管理,加快农村交通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为适应这一要求,近年来,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做好“三个服务”的要求,对农村交通管理体制进行了大胆创新,创造出了交管所、农村公路管理站、农村客运站、货运管理办公室“四位一体”的新模式,探索出了一条新时期农村交通管理的新路子。
二、主要做法
(一)明确职责,强化管理。建成“前站后所”的交管所统一挂交通管理所、农村公路管理站、客运站、货运管理办公室的牌子,交管所实行“四位一体”管理模式,将其职能界定为交通规费征收、农村公路管理、客运管理、货运管理。具体职责为:一是负责辖区内交通运输行业管理,依法开展交通规费征收工作。二是指导、配合乡镇政府做好辖区乡、村道的建设、养护工作,实施农村公路路政巡查,协助交通执法机构开展路政案件的调查处理。三是负责辖区农村客运市场及客运站(点)的监督管理,规范客运经营行为,维护客运市场秩序。四是负责辖区农村货运市场的监督管理,对货运源头实施派驻监管。
(二)积极稳妥,分步实施。为确保“四位一体”管理模式顺利推行,按照“示范带动、因地制宜、先易后难、逐步推开”的原则,2005年,首先在滨州、泰安、枣庄、淄博、菏泽等市的部分县(市、区)进行了试点。2007年,在总结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制定了《关于加强乡镇交通管理所规范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并在泰安市宁阳县组织召开现场会,进行了全面动员部署,力争到2009年底,按照“四位一体”的模式,全省交管所基本建成设施齐全、管理规范、服务优质、环境优美的农村交通综合管理机构,全面提升基层交通管理和服务水平。
(三)加强领导,做好保障。推行“四位一体”管理模式,是一项全新的工作,环节多、任务重,情况复杂。为加强组织领导,我厅成立了以厅长任组长,分管副厅长任副组长,有关处室和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各市、县(市、区)也分别成立了专门班子,并按照编制、人员、职责、标准、资金“五落实”的要求,积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支持,全面启动了“四位一体”模式建设工作。为做好资金保障,按照“自筹为主、适当补助”的原则,在用好交通部农村客运站补助资金的同时,我厅再给予等额补助,并要
求各市、县(市、区)交通部门从交通规费中列支一定比例的资金,投入“四位一体”项目建设。为缓解资金紧张的矛盾,要求各市、县(市、区)积极争取地方财政支持,开展市场化运作,实现多渠道、多元化融资,确保建设需要。
三、主要成效
从试点情况看,实行交管所“四位一体”的管理模式,理顺了农村基层交通管理体制,有效整合了交通管理资源,实现了交通部门对农村基层交通运输全方位的管理,加强了交通部门对农村公路、客货运输市场的监管,提高了交通行业管理水平,促进了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更重要的是,探索实践了一条加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的新路子,加强了农村公路养护和管理工作。
一是建立了农村公路养护网络。交管所通过履行农村公路管理职责,充分发挥行业管理和技术优势,对养护标准的执行情况和养护质量进行监督,指导、配合乡镇政府建立了从乡镇农村公路站到行政村养路员的乡—村农村公路养护网络,初步构建了目标明确、职责清晰的责任体系,做到了组织、人员、任务、管理“四到位”,实现了“路路有人养、段段有人护”。
二是强化了农村公路路政管理。交管所实施路政巡查,使其点多、覆盖面广的驻地管理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较好解决了县交通主管部门执法人员少、路政巡查覆盖面低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巡查效率和涉路案件处理效果。
三是促进了交通规费征收工作。“四位一体”管理模式是“小
机关、大基层”管理模式的科学延伸,这种“大基层”的管理模式,充实了基层交通管理人员,加强了交通规费源泉管理。通过建立和完善营运车辆的管理服务网络,把上门服务与依法管理有机联系在一起,营造了良好的交通规费征缴环境,促进了交通规费征收工作的开展,增加了交通规费收入。试点的滨州市,三年来规费征收额翻了一翻,年均增幅34.5%,为交通基础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四是推进了农村客运网络化建设。实行“四位一体”管理,有助于建立和完善以农村客运站为依托、农村公路为纽带,连接城乡、辐射村庄的农村交通运输网络,发展了农村客运,进一步巩固了道路运输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了便捷、舒适的候车和出行条件,使农村公路建设的效益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和体现。
五是巩固了车辆超限超载运输治理成果。由交管所承担货运管理的职责,充分发挥了交管所驻地管理的优势,加强了对货运市场的监管。特别是通过加大对货运站场的源头监管力度,从源头上有效遏制了超限超载运输行为,巩固了车辆超限超载治理成果,有效保护了农村公路。
六是探索了燃油税改革后交管所发展的新路子。实行“四位一体”管理模式,交管所成为履行农村交通管理职能的综合机构,能够充分利用乡镇交管所现有的基础设施和资源,延伸管理触角,扩大管理范围,强化交通行业管理,提升了交管所地位和执法人
员形象,稳定了基层交通管理队伍,为燃油税改革后交通基层管理机构的顺利转型创造了条件。
近年来,我省在农村交通管理特别是公路养护管理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与兄弟省份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与交通部、省委、省政府和广大农民群众的要求相比还有许多不足。今后我们将认真贯彻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按照“三个服务”的要求,大胆创新,扎实工作,推动我省农村交通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