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知识点总结
编辑:流年似水 识别码:21-1143198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9-18 02:14:18 来源:网络

第一篇: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知识点总结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知识点总结

202_-11-11

一、新思想的萌发

(一)魏源与《海国图志》

1.背景:

(1)民族危机和封建统治危机日益加深。

(2)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

(3)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

2.内容:魏源编写《海国图志》,系统介绍西方史地和科学技术知识以及西方各国的政治制度,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3.意义:成为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口号,同时也是对几千年传统心态一次挑战,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对当时知识界解放思想向西方学习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二)林则徐开眼看世界

林则徐在禁烟运动时,就开始将外文资料,编译成《四洲志》《各国律例》;还搜集、绘制西方战舰图样,仿制西方战舰。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二、维新思想

(一)背景

1.甲午战败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使民族危机深重。

2.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兴起,民族资级力量不断壮大。

3.早期维新思想的影响。

(二)严复、康有为、梁启超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代表 康有为 梁启超 主要思想

把儒家今文中的“三世说”和西方的进化论相结合,宣传西方政治学说。

发表《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

①翻译《天演论》,提出进化论观点,增强无数仁人志士救亡图存的信心。

②对君权论进行严厉的批判,直接动摇了君权论的基础。

(三)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1.维新变法思想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一次爱国运动,也是资产阶级启蒙运动,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严复 提高了他们参与政治的热情。

2.维新派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客观上也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3.这次变法大大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抨击封建思想文化,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促进了人民的觉醒,是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作用

(一)三民主义

1.背景:

(1)鸦片战争以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2)各种挽救民族危亡的改良方案不断碰壁失败。

(3)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选择了革命的道路。

2.提出:

1905.8,建立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制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

1905.11,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革命纲领第一次明确解释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

3.内容

 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就是推翻满洲贵族封建专制统治,重建汉族人当权的政府。民族主义的提出,把反对清王朝统治者与建立资产阶级统一的民族国家结合起来,反映了人民的意愿和时代的要求。(民族革命)

 民权主义指“创立民国”,就是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它从理论上解决了当时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的问题。(政治革命)

 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主张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平均地权”是资本主义的土地纲领。(社会革命)

4.三民主义的实践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建立了中华民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

1912年,孙中山根据三民主义思想原则,领导制定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认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在政治上一律平等。它对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具有进步意义。

袁世凯窃取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位后,实行独裁统治,企图复辟帝制。孙中山开始了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他先后领导发动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两次“护法运动”,但都以失败告终。孙中山逐渐认识到,过去的办法行不通了,为救国必须寻求新途径、新力量。

5.评价

性质:“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纲领。

积极性: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在思想上达到了当时最高水平,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局限性: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主张,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这是其局限性。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四、新文化运动

(一)历史背景

经济:中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在中国实行真正的民主政治。

政治:袁世凯北洋军阀实行封建的专制统治。

文化: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袁世凯在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逆流。(直接原因)

(二)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

第一阶段(1915――1919)新文化运动前期

1.标志:1915.9 陈独秀于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2.代表: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3.旗帜:“民主”“科学”(德先生、赛先生)

4.主要内容:

(新文化运动前期的主要内容是宣传民主和科学,十月革命后,李大钊等宣传马克思主义。)

(三)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1.积极影响 新文化运动前期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

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

弘扬了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形成了思想解放的潮流,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并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它在政治上给专制主义以空前沉重的打击,是一场伟大的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

2.局限性:对东西方文化的某些提法,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片面性。

五、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的原因

1.当时的中国已经具备了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条件。一战期间,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工人运动深入发展。

2.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最为尖锐的国家之一。中国民主革命需要一种先进思想的指导。

3.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条件,五四运动又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

(二)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五四运动前: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

2.五四运动后:

(1)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李大钊为《新青年》主编《马克思研究专号》,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刊登一批介绍马克思主义和俄国革命的文章。

(2)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出现,一批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也被翻译出版。社团创办工人补习学校,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出版面向工人的刊物《劳动界》《劳动者》和《劳动音》。

(3)1919年,李大钊发表了《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回击了胡适的挑战。

(4)各地举行五一劳动节的纪念活动,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5)陈独秀、毛泽东、邓中夏、蔡和森、瞿秋白、周恩来等一批先进的中国人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他们开始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同革命,并建之了一些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

(6)1921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

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途径和方式

(1)撰写文章(2)创办刊物(3)创办社团(4)翻译著作(5)论战

(6)中共早期组织宣传

(三)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1.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相互促进,促进了人们思想解放和爱国运动的开展。

2.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3.与中国革命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为中国民主革命革命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缔造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

4.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产生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综述:鸦片战争以前,清朝统治者极力提倡程朱理学,让人们埋头读经,不问政治,禁锢着人们的思想。从鸦片战争开始,向西方学习成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师夷长技以自强”,到维新变法、追求民主共和、提倡民主和科学、接受马克思主义,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解放.不断探求强国之路。

六、新三民主义

(一)背景

客观因素: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鼓舞;共产国际、中共的帮助。

主观因素:多次失败的教训;孙中山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

(二)提出: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宣言,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主张,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三)内容

孙中山指出,新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有两方面含义:一为中华民族自求解放;二为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民权主义则指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民生主义指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新旧三民主义的区别

1.新三民主义和旧三民主义相比,突出了反帝反封建、争取真正的民主自由、改善劳动人民生活等内容,是一个较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2.具体不同之处在于:民族主义方面,旧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帝要求,新三民主义则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并提出要实现国内民族平等;民权主义方面,旧三民主义代表资产阶级专政,新三民主义则强调普遍的、平等的民权,并且和反帝结合起来;民生主义方面,旧三民主义没有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新三民主义则确定了“耕者有其田”的方针,新三民主义还增加了“节制资本”的内容。

新在反帝;新在强调普遍平等的民权,反帝反封建相结合;新在更关注农民和工人。

4.评价

新三民主义尽管它在内容上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但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封建军阀统治,这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在全国展开。

【疑难解惑】

1.康梁维新思想与早期维新思想的关系

早期维新思想是康梁维新思想的基础,即康梁维新思想是对早期维新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他们都主张变法,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政治上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文化上主张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都是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都是爱国和进步的。

其区别主要是早期维新思想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和付诸行动,而康梁维新思想不仅提供了具体改革的方案,使变法思想形成较完整的理论,且与挽救民族危亡结合,发展为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

2.维新思想的特点及其出现的原因

(1)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

①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结合起来。

②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

③把维新思想转变为维新变法活动,最终推动了戊戌变法的实践。

(2)原因

①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不敢也不能够与封建势力彻底决裂。

②维新派对自己的理论认识肤浅。

③西学特别是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在中国的传播水平低,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3.近代前期(1840--1919)向西方学习特点及主要主张

特点:逐步深入、由表及里、由浅到深

4.近代前期中国人民探索救国强国之路的主要特点

(1)探索具有广泛性;

(2)探索具有普遍向西方寻求真理的特点;

(3)探索具有一定的层次性;

(4)探索具有继承性;

(5)探索具有曲折性。

5.近代先进思想演进线索

思想 开眼看世界 时间

代表

阶级 地主阶级抵抗派

主张

总结

19世纪四林则徐魏五十年代 源 师夷长技以制夷 学习器物层

次 中体西用、自强洋务思想 1861-1894 曾国藩、李地主阶级

鸿章 洋务派

求富、师夷长技以自强

救亡图存;发展学习制度层资本主义,维新次

变法君主立宪 民主、科学

学习思想文化

新道德、新文学 维新思想 19世纪末 康有为、梁资产阶级

启超、严复 维新派(民主科学)新文化运动 20世纪初 陈独秀、胡资产阶级

适 激进派

6.近代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三个政治派别在反封建和学习西方问题上的对比

刊政治

派别

维新派 学习重点 实践 结果

变法过程中并未涉及君主立宪问题,且未发动群众,没有武装力量,最终失败 反君主专制,主掀起戊戌变法运动,张学习西方,兴依靠光绪帝进行自上民权,设议院,而下的改革 实行君主立宪

革命派 反对封建统治,领导发动了辛亥革革命果实为袁世凯窃主张实行西方命,推翻清政府,结取,民主共和国方案未民主共和国方束君主专制制度,建能真正实施,未完成民案 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放革命任务和改变半

时约法》 殖半封性质 矛头指向封建掀起新文化运动

正统思想,主张学习西方民主、科学

形成了一股思想解放潮流,促使人们追求民主、科学,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创造了条件

激进派

7.关于三大政策在新三民主义中的体现

二者关系:

(1)新三民主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四大革命阶级的指导思想,三大政策是统一战线占主导地位的国民党的执政原则。

(2)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实质内容,是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升华,符合中国革命的实际要求,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继续革命的真实反映。

(3)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相互依托,但不可混为一谈。新三民主义是革命纲领,三大政策是具体方针。没有三大政策,就无从体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担负的新责任;没有新三民主义,三大政策则不可能形成思想体系,无法在民主革命实践中充分发挥其效能。

从以上三点看,两者紧密相连,新三民主义是纲领,是奋斗目标;三大政策是实现纲领和目标的方法和手段。有纲领和目标,没有正确的或完善的方法和手段,纲领和目标就无法实现,反之亦然。

具体体现:

(1)就其具体内容而言,新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突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谋求中国独立富强的精神,“联俄”“联共”是反帝的必然。

(2)新“民权主义”期盼的是中国国民的真正自由平等和人权,即“唤起民众”。中国是农业大国,“唤起民众”必然唤醒工农,“扶助农工”实际上是新三民主义的具体实施。

从以上两点看,新的“民族主义”突出了“联俄”“联共”;新的“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分别在政治和经济上体现了“扶助农工”。

8.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主要联系与区别

新三民主义提出的联合工农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要求,与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的基本原则是一致的,因此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但两者有又本质的区别:

(1)新三民主义本质上仍是资产阶级的革命纲领,其最终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反映了无产阶级的要求,在民主革命之后,还有一个社会主义阶段,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最终奋斗目标。

9.国民革命运动时期同时并存的马克思主义和新三民主义

(1)同时并存的原因:国民革命运动时期中国同时存在马克思主义和新三民主义两大革命指导思想,其原因是由当时中国的国情和国共两党的历史使命决定的,主要包括:

①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使中国民主革命肩负着反帝反封建的双重任务;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成为革命的主要动力。

②民族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孙中山实现了由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的伟大转变,继续肩负民主革命的领导重任。

③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共成立,事实上为中国人民选择了一条新的革命道路。

④由于反动势力的强大,再加上共产国际的支持,国共两党合作,共同领导中国革命。

(2)新三民主义占主导地位的原因

虽然,两个主义并存,但新三民主义此时占主导地位,其原因有:

①新三民主义不仅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也代表工人、农民的利益,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若干原则基本一 致,成为各阶层人民共同奋斗的目标和旗帜。

②中共处于幼年时期,无产阶级力量相对较小。

③国民党的力量和影响比共产党大。

第二篇: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专题

七、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龙海英

一、课标及考点分析展示:

课标分析:要求学生理解: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思想,民主与科学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形成了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近代中国人民探索救国,强国的过程,也是中国人民思想不断得到解放的过程。

考点分析:本专题是高考的重点,年年都会有题出现。重点要复习:(1)中国前期思想界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特点。(2)五四运动后,中共在探索革命道路过程中,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几个关键步骤。通过本专题复习,理清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的知识脉络,把握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方向和特点,为当今社会主义思想文明建设提供思考。

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分析

要与时俱进,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思想和文化的发展,既要继承和吸收,也要不断创新和发展,学习先辈们为救国,强国,为真理而斗争的品质。

三、学情、教情和教学目标分析

学情和教情:授课班级为高三文科普通班,本节课为第三大课时的教学内容,学生基础知识还需要夯实;需要要带领学生完成知识的进一步整合,重点训练思维方式。

教学目标:能理清中国近现代思想解放的线索,准确理解各历史阶段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内容;能分析找出各种思想出现的根本原因及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和作用:能读取相关史料,提取有效信息,解答有关中国近现代思想解放潮流的基本问题。

四、重点和难点

重点: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民主共和思想

难点:毛泽东思想等内容比较深奥,考查多与中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相联系。

五、授课课时安排:第三课时

六、教学模式:“情境-体验-探究-感悟”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为主体组织课堂教学,教师创设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独立思考、互相学习、逐步探究。

教学流程

(一)课前探究设计

1、学生自主复习整理近代以来思想解放潮流中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要求以笔记形式填写导学案。

2、提前印发导学案。

教学设计

(二)师生互动设计

(师)导课:展示习近平图片,引导出现在各媒体调查报告的一个主题---中国梦。教师解说。

提问学生:你们的中国梦是什么?近代中国人的梦想是什么?(求独立、求发展)第一阶段:

小组合作制作并展示各自代表阶级派别的名片(内容包括阶级、派别、思想主张及实践与否)

(师)多媒体展示,中国近代以来思想解放潮流的历程表格。第二阶段

(生)分析讨论:

1.中国各阶级各派别的思想主张有什么共同点?在对待封建制度和学习西方问题上的各自的侧重点有何不同?从而反映出近代前期中国学习西方的特点是什么?

共同点:学习西方;救国强国

不同:(1)地主阶级:维护封建统治,学习西方技术

(2)维新派: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学习西方,兴民权、设议院,走君主立宪道路。

(3)革命派:反对封建统治,主张实行西方民主共和方案。

(4)激进派:矛头指向封建正统思想,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科学。特点:(1)学习西方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到思想、由浅入深的过程。

(2)学习走资本主义道路失败后转而学习马克思主义,以俄为师。

2.他们学习西方分别给中国带来的哪些积极影响

地主阶级抵抗派:揭开了向西方学习的序幕 洋务派: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资产阶级维新派: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使中

国人民觉醒

革命派: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制,发展资本主义,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激进派:第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潮流,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思维拓展:近代中国人的救国强国之路给我们实现中国梦有什么启示

1.维护民族独立是实现中国富强的前提 2.对外开放,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3.全国人民团结一心 4.走中国特色道路

5.解放思想,提高人民的素质觉悟 6.继承和发展中国的民族精神和文化

第三阶段。

教学设计

知识检测。选择历年的高考题和有代表性的选择题作为测试内容,检测学生知识掌握的扎实程度和做题的效率

(三)板书设计

一、开眼看世界

二、中体西用

三、维新思想

四、走向共和

五、新文化运动

(四)课堂小结。

本课重点掌握各阶级派别救国强国的思想主张和影响以及他们学习的变化历程,进一步认识先辈们给我们建设现代富强国家的启示。

(五)课后作业。

高考知识和能力链接(教师出示以下问题,课下学生进行探究)

探究1: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以“传统文化与新文化”为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同学们搜集了不同社会思潮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请你帮助他们完成下列表格。

探究2:从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看现代化问题,分析为什么中西方近代化历程顺序相反。

做导学案最后一道题

附专题七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导学案

复习目标:掌握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历程和不同阶段的思想主张及影响

能力和感情培养:锻炼材料信息提取能力、理解能力。体会历史的功能:以史为鉴 更好快速发展中国!

一、课前基础知识点温习巩固(注意标注时间阶段)

(一)、地主阶级的救国思想

1.抵抗派的思想

(1)代表人物及主张:

(2)作用:

2.洋务派的思想(1)代表人物及主张:

(2)作用:

二、农民阶级的先进思想

(二)、资产阶级的救国思想

1、维新派的思想

(1).背景:

(2).代表人物及主张:(3).作用:

教学设计

2、革命派的思想

(1).背景:

(2).代表人物及主张:(3).作用:

(三)、新文化运动 1.背景

2.代表人物及主张

3.影响

二、问题探讨

1、对比各阶级探索救国强国之路的异同点。

2、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3、各阶级探索救国之路的优势和局限性

4、以现代一个评论员的身份客观评价近代以来的探索救国之路

三、博古通今、以史为鉴

通过学习了近代这几个阶级的救国之路,总结经验教训我们应该如何做可以让我们的国家发展强大起来?

四、高考热点链接

1、国家发展和改革之间的关系

2、在面临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如何面对中国传统文化

3、改革中涉及到的民生问题

五、高考试题模拟练习

1.(202_·天津高考)戊戌变法期间,湖南《湘报》发表了《醒世歌》:“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是浑圆物,谁是中央谁四旁。”这首诗歌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是

()A.提倡维新变法

B.鼓励人们向西方学习C.宣传科学救国

D.劝导国人放弃天朝观念

2.(202_·上海高考)“一切传统均不再神圣。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唯物主义、实验主义„„以及最新的布尔什维克主义,均找到支持者。”上述情景出现于

()A.戊戌变法时期

B.清末新政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

3.(202_·昆明模拟)“体用者,即一物而言之也,有牛之体则有负重之用,有马之体则有致远之用,未闻以牛为体以马为用者也。”这一言论是

()A.洋务派对守旧派的抨击

B.开展洋务运动的理论依据

教学设计

C.革命派对保皇派的抨击

D.动摇了“中体西用”的理论依据 4.(202_·深圳调研)1897年,一代经学大师俞樾对生徒慨叹:“最近三年中,时局一变,风气大开,人人争言西学。”此时“人人争言西学”侧重于

()A.学习科学技术

B.仿行西方制度 C.倡导实业救国

D.创办新式教育 5.新文化运动被誉为中国的“启蒙运动”。与欧洲启蒙运动相比,它们的共同点有()①都正面批判了封建思想

②都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③都有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

④都属于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6.陈独秀说:“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和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为此,他认为首先要做的事情是()A.进行革命斗争,反对独裁专制

B.建立革命政党,发动工农群众 C.发动启蒙运动,解放民众思想

D.提倡学术自由,普及白话文章 7.中华民族使用的汉字,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历程。新文化运动时期,有人提出汉字是封建时代的旧文化,应予以废除。这种观点产生的原因是()A.白话文的兴起

B.新文化运动中对传统文化批判的片面性 C.社会主义思潮的传播

D.马克思主义传入的影响

8、康有为撰写《孔子改制考》传播西学,宣传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则竖起了“打倒孔家店”的大旗。他们的共同点是

()。

A.提倡民主共和反对专制统治

B.否定封建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

C.彻底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D.推动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 9、1903 年,中国《大公报》:“……宪法不立,则虽其国强盛”终滋危殆之忧,如今之俄土是也;宪法苟立,则虽其国狭小,已回雄富之基,如今日之德日是也。若是者,知宪法之与国家诚所谓不可一日或离者。”该文的政治主张,主要是

()。A.建立民主共和

B.进行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

C.实行君主立宪

D.向德、俄学习

10“师夷长技以制夷”和“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区别在于

()。①根本目的完全不同②思想向实践转化的程度不同③阶级立场不同 ④所起的作用不同 A.①②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②③④

11、孔子是中华文化的象征,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对重塑社会道德、重整中华文化,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材料一 德国莱布尼茨认为:中国道德是治国的根本,也是西方落后于中国的原因。法国伏尔泰认为:儒学是最好最合人类理性的哲学。中国的政治制度很早就得到了西方人的认可,《中华大帝国风物史》《中国通史》等早期介绍中国的书都对中国的政治制度进行过详细描述,1583年出版的《伟大的中国》一书,专章介绍了中国科举制的考试方法和内容,引起欧洲人对中国政治制度的注意,并得到欧洲皇帝们的高度肯定。魁奈吸取老子的“无为”思想,第一个把“无为”译成“自由放任”,并创立了依赖自然法则的重农经济学。亚当·斯密则直接继承了重农学派“自由放任”的经济思想,提出了“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材料

二、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宣传者认为:由于孔子尊君权,易演成独夫专制之弊,与现代民主政治的原则不相合;孔子讲学不许问难易演成思想专制之弊,与现代思想自由、言论自由的原则相冲突。中国的儒学不革命,儒学不转轮,中国遂无新思想、新学说,何以造新国民?悠悠万事,惟此为大。所以,中国的进步与发展完全取决于能否将儒家学说彻底打倒,需要

教学设计

思想文化方面的一次彻底革命。

(1)根据材料一,西方近代启蒙思想家对中国传统文明的介绍与宣传着眼于哪几个方面?在此基础上,他们提出了哪些适应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思想?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对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态度,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宣传者与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截然相反的原因。

(3)同为宣传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民主、科学思想,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在东西方的待遇可谓冰火两重天。根据以上材料说明对待传统文化应该持何种态度?

第三篇:202_高考二轮复习教案: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世纪金榜 圆您梦想 www.teniu.cc 专题四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及思想解放的潮流

第三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专题要点】

一、维新思想

1.早期维新思想(1)原因:19世纪60年代,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加深,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洋务运动的展开(2)代表人物:王韬、郑观应等。(3)主张:变革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工商业,与外国人进行商战;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4)局限: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没有付诸实践

2.康梁维新思想

(1)思想主张:康有为借助经学外衣,否定君主专制,宣传变法的必要性、合理性。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抨击君主专制,宣传兴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思想。严复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2)实践活动:戊戌变法

3.维新思想的作用

(1)主张君主立宪,倡导政治改良,推动学习西方的深入。

(2)促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推动了维新变法的高涨。

(3)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二、新文化运动

1.原因(1)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民主政治,打破封建思想束缚(2)辛亥革命使西方人文精神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3)袁世凯厉行专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2.兴起 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发表《敬告青年》,倡导民主科学,掀起新文化运动;1917年,蔡元培在北大实行“兼容并包,思想自由”方针,促进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新青年》和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3.内容(1)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民主和科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口号。(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出“打到孔家店”的口号(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形式上提倡白话文,内容上主张文学应注入新内容、新思想(4)十月革命后,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高举社会主义旗帜,进入新时期

4.作用(1)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2)宣传了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形成思想解放的潮流,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基础(3)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第1页(共8页)

历史投稿咨询QQ:571114042

山东世纪金榜书业有限公司

世纪金榜 圆您梦想 www.teniu.cc 发展

5.局限(1)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倾向。(2)局限在思想文化领域,没有和群众运动相结合

三、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传播方式(1)发表文章:《法俄革命之比较》《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2)主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出版刊物;(3)成立社团: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俄罗斯研究会等和共产党早期组织;(4)创办工人补习学校

2.影响(1)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促进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2)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

四、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历史的必然

1.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的探索先后失败,中国革命急需科学理论指导。2.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3.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实践

4.一开始就走向与工农运动相结合的道路,符合中国国情,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 【考纲要求】

1.维新思想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找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2.新文化运动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是高考重点之一。从内容上看,维新运动、新文化运动的评价,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都是高考考查的重要知识点 【教法指引】

1.熟悉考纲要求,探究本专题复习方向。2.围绕考纲要求,整合下列问题。

(1)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不同派别在向西方学习的问题上,各有什么主张?

(2)在近代中国,先后出现过三次出国留学的热潮:洋务运动期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和五四运动前后。这几次留学热潮的学习内容的主要特点各是什么。谈谈你从三次留学热潮中获取怎样的认识

3.围绕热点注意下列问题:

(1)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观念的转变。(2)康有为和陈独秀在对待孔子和儒家思想的态度上却截然不同

第2页(共8页)

历史投稿咨询QQ:571114042

山东世纪金榜书业有限公司

世纪金榜 圆您梦想 www.teniu.cc 【知识网络】

【典例精析】

1.(09年全国卷Ⅰ文综)1917年,李大钊撰文指出:“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宪法者,现代国民自由之证券也;专制不能容于自由,即孔子不当存于宪法今以专制护符之孔子,入于自由证券之宪法,则其宪法将为萌芽专制之宪法,非为孕育自由之宪法也。”李大钊在此强调的是

A.批判封建皇权

B.反对尊孔复古

C.捍卫《临时约法》

D.倡导科学精神 答案:B 解析:题干中时间1917年和“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提示考生,本题是考查新文化运动的有关内容,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是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继续。材料主要是批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思想为基础的专制制度,以求资产阶级民主宪政制度,而并不是直指封建皇权。故答案A不准确但最容易误选C答案中《临时约法》已经被袁世凯废除,而且捍卫《临时约法》是孙中山护法运动的内容,故不合题意。倡导科学精神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口号,跟材料内容不相吻合。结合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和材料,不难判断答案B为正确第3页(共8页)

历史投稿咨询QQ:571114042

山东世纪金榜书业有限公司

世纪金榜 圆您梦想 www.teniu.cc 答案。

2.(09年北京文综)下列各项中符合早期维新派“商战”的思想的是

A.“自强直属,在于练兵”

B.“十万之富豪,则胜于有百万之劲卒”

C.“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

D.“改良社会经济组织,使人民有生之乐” 答案:B 解析: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早期维新派”、“商战”等有效信息限定词 “商战”,这里指利用本国的经济力量同外国资本主义在市场上进行竞争A、C项为加强国防军事力量,排除。D项涉及的民生,排除。B项强调经济比军事的重要性,排除。正确选项为B。

3.(09年上海历史)1915年,陈独秀在某杂志的创刊号上发表了一篇激情喷涌的文章,称“青年如初春,如朝日„„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刊发该文的杂志是

A.《新青年》

B.《少年中国》

C.《青年杂志》

D.《每周评论》 答案:C 解析: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从第二期开始称《新青年》。D.《每周评论》1918年12月22日创刊于北京

4.(09年天津文综)胡适评价19世纪末的梁启超为“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开国之思想界”这主要是因为梁启超宣传了

A.民主科学,自由平等 B.民主共和,主权在民 C.托古改制,变革维新 D.开设议院,变法图存 答案:D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革新开国之思想界”“梁启超”等有效信息限定词,这些信息告诉考生梁启超主张开设议院,变法图强。A项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张,B项为辛亥革命时期的主张,C项是康有为思想特点正确选项为D。

5.(09年福建文综)右图是一份报纸的号外,从中可获取的准确信息是

A.开国人创办政论性报刊之先河 B.使用白话文报道新闻 C.抨击国民政府失败的外交政策 D.表明工人阶级已登上政治舞台 答案:B 第4页(共8页)

历史投稿咨询QQ:571114042

山东世纪金榜书业有限公司

世纪金榜 圆您梦想 www.teniu.cc 解析:此题目抓住关键信息民国八年五月五日即1919年5月5日,此题可以用排除法:A不符合史实政论性报刊清末早已有之,C抨击的是北洋政府而不是国民政府,D项五四运动中能够表明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应该要到6月初上海等地的工人罢工参与运动。

6.(09年四川文综)1918年底到1919年4月,中国人普遍对协约国胜利持高度肯定态度;但1919年4月后,列宁批判帝国主义理论却迅速流行开来舆论的这种变化反映出

A.国人一度对借巴黎和会获得世界强国地位充满信心 B.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官的退让引发了国人情绪变化 C.马列主义思想给国人带来了重组世界新秩序的希望 D.马列主义成为了国人追求民族独立富强的指导思想 答案:C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1919年4月”“列宁批判帝国主义理论”等有效信息限定词,这些信息告诉考生1919年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A、B项反映国人对巴黎和会的态度变化,排除。D项须在1921年中共成立之后。正确选项为C。

7.(09年浙江文综)一位现代学者在评论一部历史文献时说:“在这里,孔子已经换上了西装。”这一评论指是在()

A.董仲舒笔下的孔子 B.李獒笔下的孔子

C.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笔下的空子 D.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笔下的孔子 答案:C 解析:维新变法期间,康有为把自己的变法理论和儒家思想相结合,题干中的孔子换上了西装,就是这层意思。因此应选择C 8.(09年广东历史)梁启超说:“我国蚩蚩四亿之众,数千年受制于民贼政体之下,如盲鱼生长黑壑,不知天地间有□□二字”省略的两字最可能是

A.君主

B.科学

C.西学

D.民权 答案:D 解析: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数千年受治于民贼政体之下”中“民贼政体”指的是什么政体,结合所学可知是君主专制政体再联系梁启超等维新派兴民权的主张可以确定省略的是民权

9.(09年广东文基卷)近代某思想家说:“然则必欲予民权自由,何必定出于革命乎?革命未成,而国大涂炭,则民权自由,且不可得也”这位思想家主张

A.民主共和

B.改良维新

C.暴力革命

D.君主专制 答案:B 第5页(共8页)

历史投稿咨询QQ:571114042

山东世纪金榜书业有限公司

世纪金榜 圆您梦想 www.teniu.cc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必欲予民权自由,何必定出于革命乎?”等有效信息限定词这些信息告诉考生要得到民权自由,为什么必定革命?革命不成功,民权自由“不可得”。A、C项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排除。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正确选项为B项。

10.(09年海南历史)1920年9月,《新潮》杂志载文说:“军国主义打破,旧式的政治组织破产,于是感觉最钝的中国人,至此也觉得仅仅学习西洋的富国强兵、政治法律是没有用的„„于是乎谈政议法的声浪稍衰,而社会改造的声浪大盛”促使当时社会思潮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国际因素是

A.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B.协约国战胜同盟国 C.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确立

D.第一次世界大战暴露了西方文明弊端 答案:D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1920年”“旧式的政治组织破产”“中国人谈政议法的声浪稍衰”等有效信息限定词,这些信息告诉考生一战对中国人的影响A项发生在1929~1933年,排除。B、C项不符合题意,华盛顿会议召开于1922年,排除。正确选项为D。

11.史学家郝延平在《由守旧到革新》一文中谈道:“中国对西方称呼由19世纪60年代前的 ‘夷务’,到七八十年代改称‘洋务’和‘西学’为主”该变化反映了:

A.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 B.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 C.由以中国为中心到以西方为中心的变化 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 答案:A 解析:对西方的称呼有“蔑视”到理性。

12.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指出:“孔教与共和„„存其一必废其一”有人甚至提出“打到 孔家店”的口号,这说明新文化运动的目标是

A.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B.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C.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D.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答案:C 解析:此处的“孔教”指儒家思想

13.陈独秀在《旧思想与国体问题》一文中指出:“要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可以安稳„„ 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为此而发起的一场思想解放 运动的主要功绩是

A.推翻了封建专制政体 B.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

第6页(共8页)

历史投稿咨询QQ:571114042

山东世纪金榜书业有限公司

世纪金榜 圆您梦想 www.teniu.cc C.推动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D.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答案:B 解析:陈独秀倡导新文化运动,提出民主,科学的口号,对儒家正统思想进行猛烈的批判

14.张之洞在《劝学篇》说:“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文”下列主张已经突破张之洞观点的是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师夷长技以自强” C.“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 D.“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答案:D 解析:张之洞的主张与维新派观点有很大不同

15.(09年全国卷Ⅱ文综)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国必有学而始立,学必以粹为有用。国不学则不国,学非粹则非学非学不国,其将何以自存矣!

——邓实《国粹学》(1902年)

国学者何?一国所自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者也国学者,与有国以俱来,本乎地理,根之民性,而不可须臾离也。君子生是国,则通是学,知爱其国,无不知爱其学

——邓实《国学讲习记》(1905年)

十五世纪为欧洲古学复兴之世,而二十世纪为亚洲古学复兴之世夫周秦诸子,则犹之希腊七贤也。土耳其毁灭罗马图籍,犹之嬴秦氏之焚书也。旧宗教之束缚,贵族封建之压制,犹之汉武之罢黜百家也呜呼!西学入华,宿儒瞠目,而考其实际,多与诸子相符。于是而周秦学派遂兴,吹秦灰之已死,扬祖国之耿光。亚洲古学复兴,非其时邪?

——邓实:《古学复兴论》(1905年)

(1)概括指出邓实与新文化运动倡导者对传统文化认识的异同(2)邓实认为“亚洲古学复兴”犹如欧洲文艺复兴。评析这一观点

(3)邓实的主张代表了当时的一种思潮,指出这一思潮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作用。

解析:回答第(1)问注意关键词“国必有学而始立,学必以粹为有用”“非学何以自存!”“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者”。这些信息告诉学生国粹学说的用途,非国粹学说不可独尊。一国的学说只可治理一国而已回答第(2)问时要评价“文艺复兴”。回答第(3)问时背景可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寻找,作用可从积极和消极方面回答。

答案:(1)同:反对儒学独尊 异:邓实:倡导国粹立国,认为西学与传统文化相通;新文化运动倡导者:认为传统文化禁锢思想,阻碍社会进步

第7页(共8页)

历史投稿咨询QQ:571114042

山东世纪金榜书业有限公司

世纪金榜 圆您梦想 www.teniu.cc(2)评分标准:(1)答案应包括四个方面:①对文艺复兴的认识②对“亚洲古学复兴”的看法③分析两者异同④总体评价(2)评析须有史实、有分析、有论点,言之成理

(3)历史背景:民族危机加深;西学东渐;探索救国之路;传统文化的影响作用:有利于弘扬民族文化,保持民族自信;易导致复古守旧,不足以挽救民族危机 16.(09年浙江文综)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苟有新民(指经过思想启蒙和教育培植而具有公民权利责任意识的新国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剥茧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

——梁启超《新民说》(1902年)

材料二

吾国之社会,其隆盛耶?抑将亡耶?······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于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青年乎!其有以此自任者乎?······谨陈六义······自主的而非奴隶的······

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三、进去的而非退隐的······

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

六、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陈独秀《警告青年》(1915年9月)

材料三

欲改造吾国民之无知,使之脱胎换骨,恐使其染于专制时代之余毒,他者吾无 望矣,惟在涉毒较少之青年,其或有以自觉此。。。之所以专对去菁菁茁茁之青年,而一 陈其忠告也。

——高一涵 《共和国家与青年之自觉》(1915年10月)

(1)结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位作者所提到的“新民”与“新青年”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期望培育的“新青年”“新”在哪里,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精神(3)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梁启超“新民”理念与陈独秀“新青年”理念之间的关系。

解析:本题考查20世纪50年代中国近代思想的变化的相关内容第(1)问的回答需要注意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所给的有效信息,总结变化的原因。第(2)问特点的概括要紧密结合材料,然后分析所体现的时代精神第(3)问要全面分析材料,全面分析总结答案。

答案:(1)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失败(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有名无实),使他们意识到,以旧国民、旧心理驾驭新制度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必须透过思想启蒙改造国人意识,培育新的国民为社会变革奠定基础(2)“新”在成为自主的、进步的、务实的开放的,寓于进取和科学精神的新青年,集中体现了民主与科学的时代精神

(3)梁启超提出要建立新国家必须先培植新国民,突出了国民素质与国家兴衰、社会进步之间的重要关系。陈独秀继承发展了梁启超的“新民”思想,将思想目标锁定在新青年上,更符合实际

第8页(共8页)

历史投稿咨询QQ:571114042

山东世纪金榜书业有限公司

第四篇: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及20世纪重大理论成果教学设计以及反思

教学设计及反思: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及20世纪重大思想理

论成果

呼和浩特第九中学 吴宇强

202_-12-20

一、史实概要: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及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随着帝国主义列强的步步加深,中华民族面临生死抉择。面对民族危亡,中国近代各阶级的仁人志士力图挽救危机,开始不断向西方学习、探索中国的出路,掀起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迈出探索第一步的是地主阶级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他们在鸦片战争后提出了“向西方学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引导着人们开始从器物层次学习西方。

伴随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崛起,他们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资本主义的国家,开始了新的探索。特别是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的失败,使一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认为中国的落后在于制度的落后,于是试图将西方的政治制度引入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兴起了一场维新变法运动,虽没有成功,但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与此同时,资产阶级革命派则主张西方的民主共和制,并在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的领导下,进行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但未能彻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反映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愿望,成为辛亥革命的风帆。此后,孙中山紧跟时代潮流,推动国共合作,基于三民主义,形成了新三民主义,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大革命时期的旗帜。

资产阶级中的激进派认识到在中国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情况下,要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重要的不是武器和西方的制度,而在于改变中国传统的文化。于是在反对尊孔复古的浪潮中,资产阶级激进派开始了以西方的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改造传统文化和国民心理的新文化运动。虽取得了对封建主义的初步胜利。但是由于资产阶级的主张不符合中国的国情,并没能引领中国走向繁荣、独立。

所以实现中华民族历史任务的重担就落在无产阶级的身上。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五四运动的爆发,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开始了他们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的探索过程,历史进入新的时期。

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实现了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

世纪之交,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进行理论创新,逐步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

21世纪以来,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全球化成为不可抗拒的潮流,政治多极化成为一种趋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完善,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发提高,中国如何与世界同步发展、采取何种发展模式等问题摆在了中国共产党人面前,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第四代党中央领导集体,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结合中国建设发展的具体实践,创造性的提出了科学发展观重要战略思想。

二、教材知识整合的说明

高三复习不仅要使学生学会教材知识的整合与归纳,对教师的教材整合与知识归纳能力更是极大的考验,我使用的高三复习资料《红对勾讲与练》中将中国古代科技和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合成一个专题,而将20世纪以来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和近现代中国文化与科技合成一个专题,我觉得这样的教材知识整合没有任何整体思路和逻辑性,按照我的设计思路,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既然是分为四个阶段,那么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人思想的解放就是各种思潮传入中国,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成熟、发展,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科学发展观重要战略思想的形成都是如此,从新文化运动到科学发展观重要战略思想的形成这个过程也应该归到向四方学习的第四个阶段,及走自己的路。

三、教学反思

历史高考从近年来的发展趋向上看,已日渐突破以往从基本知识、技能方面考察的臼窠,试题的设计角度、命题水平和对思维能力的考察力度都不断增强,就整个试题分布上看,对思维能力考察的分值达到3/4以上,而且在史实间的联系和迁移,题目的重新设计(指内容常见但设问变化)和转移,试题的分析审题、思维的 提高和创新及基本概念和史学理论的考察上也引人注目。从而真正体现了学科能力在教学中的反映,证明了“ 考试说明”的指导性作用和意义,因此,能否适应高考,通过对考试中涉及的诸多问题的分析解决,培养学生在教学中的能力思维,把握历史事物的发展规律和方面,揭示历史事物的本质属性就日渐重要。只有针对性地在教学复习中注意联系实际内容予以引导、启发和讲解,着重他们实际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才能较好地培养学 生的应变性,真正实现能力水平的提高。

1、迁移联系各种史实培养学生思维的活跃性

揭示同类事物的内在的本质联系,这就具有同性作用,反之,将已学知识运用到不同的环境或学习过程中,已有知识和新知识的相互影响,相互补充,无疑也会形成这类事物的更高层次和能力,即异化性作用,这两种迁移,联系方式的运用,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使思维呈现跳跃性,这就有利于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当然这个过程中,教师的疏导和暗示、适时引导也是很重要的。这种方式的不断运用,学生就会自觉地进行新旧知识的迁移,从而使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2、设计转换各种题目,培养学生全方位的变通能力

事实上,高考命题的范围、覆盖和比例,早已不再是面面俱到,四平八稳了,而是不避重点和难点,也考虑到热点和时事性,充分体现了学科的教育功能,同时逐渐地将触角延伸到当代的中国和世界,这就要求我们在指导教学时对历史发展进程和重要的历史事件或现象,联系性强的典型性史实,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研究和指导,教学中根据需要和可能性,将一个史实变换设计成多种题型,并就每一题型的侧重点、思路和方法及失误迷惑的原因予以简析,让学生从分析讲解中得到启示,提高思维能力,达到触类旁通,以一当十的功效,以提高对题目的变通能力。此外,对于热点和时事感强的有关内容,除了搜集理好一些备用材料外,从世界战略、国际政治和经济发展状况和中外环境形势方面进行设计转换,也能起到一些积极的作用。

3、发掘、提炼历史要素培养学生适应各类题目的解答能力

发掘、提炼历史要素,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指各类题型的测试功能方面的训练;其二则是指学生在试题的鉴别、审定和答题的技术性要求方面的能力。说到底没有正确的审题,就不可能有准确的答题,二者结合成为一种很重要的解答能力。

这里,就审题方面来说,每种题型都必然会有相应的历史要素,诸如时空地域主体设问以及各种范畴的层次要求,即是什么,为什么,还有什么,还有各种能力评定的要求(概括、归纳、分析现象、联系对比、说明理解等),在训练时首先要引导学生对此认识明确,特别是这类要素随着高考命题水平的提高,测试功能增强,往往隐含较深,不易发现,这就需要教师通过提问、启发和补充,进行发掘、提炼。磨刀不误砍柴功。尽管这会花费不少时间,操作起来,显然有些琐碎,但是通过这种反复训练和强化要求,学生就会适应各种不同题型的特点,掌握解答这些显性或隐性要素的试题技巧,同时这也是准确解答试题的基础。其次就答题方面而言,鉴于历史材料已向各种题型延伸的特点,我们必须寻求积极的对策。这里就从材料中获取和处理有效信息作简要说明。获取有效信息,首先要明确提问和材料的关系属于外延式(答案在材料外)还是内涵式问题(与前述相反),其次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根据题目设问的要求,进行提取对解题有用的信息,并且注意不能照搬照抄原文,要论从史出,并且具有一定的高度;解析的层次性、能力性也要逐步提高,这在无界定性设问中尤为明显。另外要注意每一设问后的分数值,它也能帮助学生明确解答该题的信息量的多少。在处理获取的有效信息时,必须注意多种方法的使用。须注意语言的逻辑性,切忌杂乱,论点要明确,所列的要点必须清晰,即便是纯理论性的认识,也要注意还原成历史感强的学科性语言。

当前,历史高考对思维能力的要求已日渐深化和提高,这是考试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历史教学在发展学生学科能力方面具有许多优越的环境和条件,通过上述各种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觉性,调动学生学习历史提高成绩的潜在能力,从而更进一步地揭示出历史事物内在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取得较好的复习效果。

第五篇: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限时训练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与三民主义(含解析)

专题限时训练(七)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与三民主义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2_·南通调研)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写道:“国中有大事,王及官、民俱至巴里满衙门,公议乃行……事无大小,必须各官合议,然后准行,即不咸允,亦须十有六人合意,然后可行。”这一介绍反映了魏源()A.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愿望 B.对西方民主的朦胧认识 C.反对当时清朝的专制制度 D.向往美国的民主政治制度 2.(202_·烟台模拟)(它)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设法把这部分引进到中国来,而成为中西文化频繁接触后的当时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形式……给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缺口。”材料评述的是()A.经世致用

B.中体西用 C.维新思想

D.兼容并包 3.(202_·衡阳联考)有史家评论道:“须知那个时候的中国,要在充斥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天地里容纳若干资本主义的新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更好的宗旨来。”此观点强调了“中体西用”()A.充斥封建主义的旧文化 B.容纳资本主义的新文化 C.符合当时的国情 D.是理想的救国方案 4.(202_·武汉训练)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成为流行语,在新式学堂及学会均以其作为办学创会的口号,实际教学内容和发展目标却偏重于西学。形成此现象的原因是()A.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力量日益壮大 B.西学已经成为当时国人的共同追求 C.新式学堂和学会创办人多为洋务派 D.以“中学为体”为旗号有利于西学传播 5.(202_·太原模拟)郑观应在《商务叹》中写道:“轮船招商开平矿,创自商人尽商股。……总办商董举自官,不依商律由商举。……名为保商实剥商,官督商办势如虎;华商因此不及人,为丛驱爵成怨府。”郑观应感叹的是()A.股份经营弊端丛生

B.政府大力干预经济 C.民族工业发展艰难

D.外商挤压民族工业 6.(202_·临沂模拟)“但是任何一种改革运动要想在中国得到广泛的支持,首先必须借助于外国,改变老一套办法,并在哲学上找到根据。这种根据还得从孔孟之道里去找,因为那仍然是中国统治阶级信仰的命根子。”(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这可以用来诠释()A.抵抗派的师夷制夷思想 B.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 C.维新派的维新变法思想 D.革命派的民主共和思想 7.(202_·荆州质检)1891年和1898年,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分别刊出,康有为“既不尽依公羊典范,更不秉承今文家法。惟取能合用其说者,合己说者则取之,不合

(1)依据材料一,指出清政府的外交理念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8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民众的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19世纪末到20世纪前20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8分)

(3)从社会转型的角度指出上述变化反映的近代前期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4分)

14.(202_·临沂检测)近代中国出现了几千年未有之变局,有识之士对此做出了积极回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历史上有两种传统,足以影响士大夫对外之基本态度。其一是以中国为中心的优越感,其二是戒勤远略的历史教训……历代积累的经验,造成中国人素来具有一切自足、无待外求之心理。

材料二 中国人对于中国所处地位“变局”的发现,在19世纪后半期成为中国先知先觉之士议论中的一项重要前提。这些人的共同认识,以为中国正面临数千年来一个巨大的变局,在中国历史上将产生一个前所未见的创新机运。

材料三 自1840年以来,各时代思想特征虽十分不同,流派分立,各具理说,个别概念之琐屑,复不可胜计。而最基本之原始动力则是完全一致的。——以上材料摘编自王尔敏《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造成中国人素来具有一切自足,无待外求之心理” 形成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19世纪中后期中国“数千年来未有之大变局”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

想来论证学习西方的必要性,故B项错误;康有为维新变法的思想把西方政治学说同中国儒家思想相结合,打着孔子的旗号来宣扬维新变法的思想,故C项正确;民主共和思想与题干“这种根据还得从孔孟之道里去找”不符,故D项错误。

7.选A 康有为两部著作“既不尽依公羊典范,更不秉承今文家法”,而是选取其中符合自己需要的部分,是为了达到为政治改革服务的目的,故A项正确,D项错误;“合己说者则取之,不合者则伪之”,不符合客观的考据考证,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康有为著作中的“今古文之争”,故C项错误。

8.选A 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发表抨击尊孔复古的文章,提出了民主和科学的口号,向封建主义及其意识形态发动了进攻,把斗争矛头指向传统的儒家思想,故A项正确;B、C、D三项不是对材料的正确理解,错误。

9.选A 由题干中“废除汉字、不读中国书等种种骇人听闻的说法便一个接一个地喊出来了”可知作者认为新文化运动存在过激的倾向,故A项正确。B、C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作者的观点批评了新文化运动中的过激倾向,有一定的道理,故B、C、D三项错误。10.选C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列强的侵略和西学的涌入,仅仅反映出外部的因素,故A、B两项错误;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中学地位逐渐下降的主要原因既有外部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救亡图存的需要,也有内部近代中国对西方认识不断深入,即中国社会的变化和逐步转型,故C项正确;知识分子的思想渐趋激进也是受社会发展变化的影响,故D项错误。

11.选A “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意即是从中国社会中已存在的思想继承而来,只有民族主义,故A项正确;民权主义属于“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故B项错误;“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是指民生主义,故C项错误;民主主义不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内容,故D项错误。

12.选A “更多工人参加进来”说明孙中山思想的转变,提出了三大政策,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显示消灭北洋军阀独裁统治的目标,故B项错误;1922年清政府已经被推翻,故C项错误;题目要求对史料的解读,而非评价,故D项错误。

13.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信息内容可知由“天朝上国”自居到平等外交的理念;第二小问结合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先进中国人学习西方,开展洋务运动,两次鸦片战争失败后的反思,西学东渐等来作答。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的“进入20世纪,‘国民’‘权力’话语逐渐取代了‘臣民’‘子民’话语”来作答;第二小问结合20世纪左右发生的事件或运动来作答即可。第(3)问根据材料一中的外交中的变化和材料二中的称呼的变化,可以得出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趋势。

答案:(1)变化:由“天朝上国”到平等外交的理念。原因:先进中国人学习西方,开眼看世界;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科技;两次鸦片战争失败后的反思;西学东渐。(任意两点即可)(2)变化:由“臣民”到“国民”。原因:戊戌变法传播了启蒙思想,促进了思想解放;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政体,确立了共和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观念;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宣传民主与科学,进一步促进了思想解放。

(3)趋势: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近代化)。14.解析:第(1)问原因直接从材料中可概括出“以中国为中心的优越感”“戒勤远略的历史教训”,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根源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第(2)问第一小问抓住题干时间“19世纪中后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西方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的出现;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归纳西方冲击的表现即可。第(3)问第一小问结合近代中国社会的主题进行分析可知近代思潮不断涌现的原始动力是救亡图存,实现国家独立和富强;第二小问结合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进行归纳即可。

答案:(1)原因:中国中心的优越感;戒勤远略的历史教训;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2)原因: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社会全面危机。表现:政治:领土和主权大量丧失,逐渐沦为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知识点总结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