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小学语文教学组织形式探讨
编辑:夜色微凉 识别码:21-1112296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8-22 04:22:33 来源:网络

第一篇:小学语文教学组织形式探讨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学习的兴趣,学到文化知识,就需要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内化过程。教师要从多方面来组织不同的教学形式,促进学生学习的参与度。

一、组织竞赛学习活动

把竞争意识引入到预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小学生有争强好胜的心理,我充分利用他们的这一心理特点,在预习中适当地采用竞赛的形式,激发他们的预习兴趣。例如,在课堂上,限定一定的时间,开展预习生词比赛,看谁能用最快的速度掌握最多的词,优胜者可获小红花。这样,培养了学生预习的兴趣,预习习惯随之逐步养成。

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幼儿园的小朋友没有学习压力,园内生活轻松、愉快,所以个个活泼可爱,小学有了作业压力,就有了后进生。在小学里,经常看到一些头脑很聪明的学生,他们思维敏捷,在科学、劳技等不需要写作业的课堂上表现很活跃,可一旦到了语文和数学课要写作业的时候,他们就变得迟钝了,甚至为了逃避作业而学会了说谎。如果我们教师能抓住这些孩子的特点,为其提供发挥聪明才智的空间,让他们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挖掘他们潜在的特智,不让他们重复机械地做那些无用的练习,减轻他们的课业负担,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会激发起来。一旦有了兴趣,学生头脑中的能量是教师无法估量的。

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就意味着要提高教学、学习的实效性。比如,课上要精讲多练,课下布置的作业要有针对性,因人而异,避免重复。能在课上解决的问题不要留在课下,提高时间学习效率等。

三、面向全体,关爱后进生

我班的学生来自农村,有几位小朋友甚至未受到系统的学前教育,起点低,连语言关都没过,部分家长素质也相对较低。这就需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融洽的学习环境,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抓住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使每个孩子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享受到成功的欢乐,树立起自己能学好的自信心。

1.让后进生“先行一步”。对思维速度慢,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我就提前一天根据不同的情况,对其“开后门”,告诉他们将要学习的内容,甚至问题,让他们有所准备。到第二天提问这几个小朋友,肯定回答得比较好,我再加以肯定,大力表扬。然后慢慢放手,加以调整,从而让这些学生也尝到成功的乐趣,逐渐树立学好功课的信心。

2.作业不打“×”。试想一个小学生,作业本上都是“×”,对学习会多没信心。因此,我不在学生作业本上打“×”,只有做一个记号,让学生自己订正,保留他们的学习兴趣。因为稳定的兴趣能使认识过程的整个心理活动积极化,能使观察更加敏锐,记忆得到加强,想象力更加丰富,克服困难的意志得到加强,使智力活动的效能大大提高,当学习充满乐趣时,才更为有效。

四、形成个性化的教学思路

所谓的个性化教学思路,就是指教师设计教学时,必须具备超前意识,要有高度的灵活性,必须打破旧的教学模式,不拘泥于教参。也就是说,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其一要围绕教改要求,紧跟时代步伐;其二要有自己的东西,要有自己的个性;其三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出适合学生学习、适合自己讲授的课。怎样才能使课堂教学做到有个性呢?我认为关键在于教师的本身。为寻求新的教学思路,使自己的教学体现个性化特征,本人也做了不少的努力。今年我接手的两个班,一个快班一个平行班,两个班学生的素质差距很大。为了有利于教学、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收到好的教学效果,我对这两个班的教学思路、教学内容以及侧重点做了调整。平行班基于学生的基础和素质,一是注重学生识字、识记能力的训练,培养运用工具书的习惯;二是注重学生各种阅读方式的训练,包括默读、齐读、朗读和快速阅读,通过各种形式阅读,让学生感知捕捉住文章中的信息;三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设题答题尽量做到精细化,细化提问的形式,细化问题的难度,从学生个性发展出发,边点拨边引导,从而使平行班的教学效果有了质的飞跃。而快班的教学思路和教学侧重点与平行班有所不同,如果说平行班采用的是半扶半放的形式,那么快班采用的主要是放的形式。我认为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备课上课切莫盲目照抄照搬教参,一定要因课文而异,因人(指教师、学生两个方面)而异,最适合自己用的教案就是最好的教案,最适合学生学习的课堂就是最理想的课堂。这就是个性化教学的精髓。

五、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要求他们在课堂上长时间的注意力集中,会使学生感到疲劳,对学习语文产生抗拒心理,这不仅不能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要求,还会使学生在抗拒中逐渐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小学生不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的特点,在讲课过程中,穿插几个有趣的小故事或小笑话,不仅能让学生放松,还能更好地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都应充分利用两种注意转化的规律来组织教学。如在一堂课中,刚开始教师就应采取措施,通过组织教学活动把学生停留在上一节课或课间的注意力转移到本节课上来,形成有意注意力。当学生保持一段时间的高度紧张的有意注意后,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使学生适当放松,结合教学内容讲授一些有趣的例子。在课要结束时,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要求,使学生保持有意注意,然后布置作业。

总而言之,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是教学的组织者,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学得进去,都与教师的组织形式有关。教学组织形式不是单一不变的,教师要在教学中探索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通过灵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喜欢上语文学科,乐于参与,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第二篇:小学教学组织形式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及意义

教学组织形式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教师以什么样的形式将学生组织起来,通过什么样的形式与学生发生联系,教学活动按照什么样的程序展开,教学时间如何分配和安排等问题。

教学组织形式对于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教学的其他方面相同的情况下,教学组织形式的不同会带来极为不同的教学效果。教学组织形式在历史上经历了许多变化,从早期的个别教学到近代的班级授课制,再到以今天班级授课制为主的多样化教学组织形式,它是随着社会和教育活动的进步而变化发展的。

在许多西方国家的教学理论中,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往往没有严格的区分,而在苏联和我国的教学论中,教学组织形式则是一个专门、独立的研究范畴。

二、班级授课制及其意义

(一)班级授课制的由来及发展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最普遍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

在古代教育中,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教学,即使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仍然是通过个别教学进行教育的,学生在原有程度、学习内容、学习进度上各不相同,没有一致的要求和规定。工业革命后,社会提出了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教育的规模和效率都必须扩大、提高,个别教学因为无法满足这样的需求,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于是班级授课制应运而生。

文艺复兴时期,在欧洲的一些国家出现了班级授课制的萌芽,这种萌芽在工业革命和普及义务教育条件下迅速地发展起来,并且很快成为世界范围内最重要、最通行的教学组织形式。大体说,班级授课制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夸美纽斯为代表的教育家从理论上加以总结和论证,使它基本确立下来。第二阶段,以赫尔巴特为代表,提出教学过程的形式阶段的理论,给夸美纽斯的理论以重要补充和

发展。

第三阶段,以苏联教育学为代表,提出课的类型和结构,使班级授课制更趋成熟。

经历了这样三个阶段,班级授课制从理论到实践基本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二)班级授课制的主要特征

班级授课制的特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有人用班、课、时三个字来概括。

班:把学生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分别编成固定的班级,即同一个教学班学生的年龄和程度大致相同,并且人数固定,教师同时对整个班集体进行同样内容的教学。课:把教学内容以及实现这种内容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展开的教学活动,按学科和学年分成许多小的部分,分量不大,大致平衡,彼此连续而又相对完整。这每一小部分内容和教学活动,就叫做一“课”,一课接着一课地进行教学。

时:把每一“课”规定在统一的单位时间里进行。单位时间可以是50分钟、45分钟或30分钟,但都是统一的和固定的。课与课之间有一定的间歇和休息。

(三)课的研究与发展

班级授课制一直经历着变化发展,上述班、课、时的特征也是一开始就具备了,但在不同时期发展的侧重也有所不同。正如国内学者有的指出的,在夸美纽斯时期,主要是将学生编成班级,一个教师同时教许多学生,即突出“班”的特征;在赫尔巴特那里,从他的统觉论出发,提出教学是观念形成的过程,具体表现为相互联系的几个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为课的划分提供了理论基础,但尚未明确提出

课的类型和结构的问题。

在“课”的发展上,主要的贡献来自以凯洛夫教育学为代表的苏联教学论,他们提出了课的类型,并且进行了专门的研究。以传授系统书本知识为主要任务,他们将课划分为两大类别:单一课和综合课。单一课指在一节课中主要完成一种教学任务的课,又可细分为若干种类:新授课、复习课、练习课、实验课、测验课等。综合课指在一节课中承担两种以上教学任务的课,他们还进一步提出了综合课的一般结构,按照顺序依次为:组织教学、复习旧知识、讲授新知识、巩固新知识、布置作业。

应当特别指出的是,课的类型及其结构的理论,对中国的小学教学实践产生了极为深刻和长久的影响。不仅是在职前的师范教育必须让教师掌握的,而且是教学行政管理部门检查和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主要依据,课的类型是否明确,课的结构是否完整,成为教师教学工作合格与否及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这种状况,一方面,对保证教学工作的质量以及进行教学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管理起到了促进作用;另一方面,由于缺少与其他形式的比较对照,也产生了使教学活动程式化的不良影响,甚至沦为形式主义,带

来了为类型而类型、为结构而结构的问题。

(四)对班级授课制的评价 1.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

(1)班级授课制使教学获得了较高的效率,一位教师同时向几十个学生教学,使得教育的普及成为

可能。

(2)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有计划地、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

(3)由于学生是按照年龄和程度编成班级,水平接近,有利于他们彼此之间的互相交流和启发。可以说,没有班级授课制,就会影响义务教育的普及。因为班级授课制具有这样一些突出的优点,尽管它不断受到批评,人们不断对其进行改革,仍然表现出长久的生命力,而且许多改革实际上是对于班

级授课制的发展,而不是彻底的否定

2.班级授课制的局限

(1)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学生比较多地是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现成知识。(2)为学生提供的实践性学习、探索性学习的机会比较缺乏,不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3)不能很好地适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多样化,形式比较固定化,缺少灵活性。

(4)强调统一性,难以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5)每个学生实际上分别地对教师负责,彼此之间缺乏分工与合作,因此学生的互相交流和启发难

以保证。

由于班级授课制具有这样一些局限性,人们一直在致力于对其进行改革。

三、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近代以来,班级授课制成为中小学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但人们并没有停止对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的探索。这些探索又相当集中地围绕着对于班级授课制的改革而展开,人们一直在努力,试图在保持班级授课制优越性的同时能够有效地克服它的局限性。

(一)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又称分组教学、能力分组,它是将学生按照智力测验分数和学业成绩分成不同水平的班组,教师根据不同班组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分层教学在西方一些国家尤其是美国十分流行,一般在中学

实行,有些学校在小学高年级实行。

分层类型:通常在每一年级有A、B、C、D、E五个水平,A组为最高,B组次之,以此类推。就一般情况而言,A组和D组人数都比较少,大多数学生在B、C两组。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合流运动(mainstream)后,弱智学生进入普通学校与正常学生一起学习,许多学校的E组实际是这些学生。还有

一些学校只有两个或三个等级。

分层依据:以美国部分州为例,主要依据智力测验分数、学习成就、教师意见和家长意见决定分层。

分层范围:通常在主要科目实行分层,如数学、英语、科学、社会。

分层管理:一般实行弹性机制,分层不是固定的,每学期或每学年要进行调整,层次变化的主要依据是学生的学习情况,如进步显著就可以上调,学习吃力则可以下调。

因为是按照科目分组,实际上所有科目都在A组或所有科目都在D组的学生很少,多数学生是不同的科目在不同层次的组中学习。

分层教学的优点是,由于增加了智力测验和成绩作为依据,同一层次内学生的基础和水平较一般班级授课制条件下更为整齐,因此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更加便利。由于不同科目各自分组,能够比较

好地适应学生的兴趣和差异。分层教学的缺点是在管理上比较复杂。

(二)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为主体,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机制,以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组织形式。

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组间同质,组内异质

通常由4~6名在性别、学业成绩、个性特征、家庭及社会背景等方面具有异质性的学生组成。由于在每个小组内体现了合理差异,从而在全班各小组之间形成了大体均衡、可资比较的小组联合体,使各小组在大致公平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竞争。同时,由于组内各成员之间在各方面的差异与互补,又有利于各小组成员之间互助性合作活动的开展,最终促进组内每个成员的认知、社会交往、个性和积极情感的全面提

高。

2.设立小组目标

学习目标为小组而不是个人设立。这样,改变了班级授课制条件下教学偏重竞争的课堂气氛,形成了合理的组内互教互助、组际公平竞争的良性机制。对于小组目标,全体小组成员会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每个学生能够体会到:一个人的成功并非真正的成功,只有在小组的其他成员也达到学习目标的情况下,自己才能达到目标。学习不再是自己个人的事。因此,成绩好、能力强的学生,会去积极帮助其他组员,学习较差的学生由于集体荣誉感和自尊心也会尽自己最大努力学习,尽量使所在小组不因自己的失败而被拖后腿。这样,小组成员彼此之间的关系是荣辱与共的积极、相互依赖关系。

3.实施小组评价与奖励的机制

与小组目标的设立相互联系,是小组合作学习得以顺利进行的动力源泉。在小组奖励面前,每个小组成员都尽力为集体的成功而工作,积极承担集体义务,从而推动小组合作学习顺利进行。保证以小组为单位实施评价,使得小组成员之间不是你输我赢的关系,而是大家输或大家赢。这种机制可以有效地调节

小组合作,促进成员争取小组目标的实现。

4.个人责任的明确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个人都必须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学习成效的大小与个人是否尽责直接联系在一起。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在两方面确保责任到个人。

(1)通过将小组任务分解到个人,或全班任务先分解到小组,再分解到个人的方法,使组内每个成员都承担小组任务中的特定部分,一个人完不成承担的任务,不仅会影响自己的成功,也会对小组或全班

完成任务带来不利影响。

(2)在单元检查、小测验和竞赛中,不再允许依靠组内其他成员的帮助来证明个人掌握学习内容、达成教学目标的程度,每个组员必须靠自己的力量独立完成测验。统计小组总体成绩之前要先计算个人成绩。

5.均等的成功机会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只要自己努力,有同伴之间的帮助,每个学生都可以做得很好,成功的机会是均等的。小组合作学习经常采用“个体提高分”(个体本次测验的分数比上次测验高出来的分数)的计分方式。这种方式保证小组所有成员无论成绩优劣都有成功机会,比自己以前进步,在自己过去基础上比较而不是与别人比较。这样,不仅成绩好的学生可以为团体做贡献,成绩差的学生也同样可以

(三)小班教学

小班教学在发达国家基础教育各阶段已经普遍实行,许多国家在教育法中规定的每班学生人数通常在15~25人之间。近年来,我国的一些大城市也开始了小班教学的尝试。小班教学是社会和义务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为了满足社会成员对于教育公平性、公正性的进一步要求,以及获得高质量教育的需要。可以预见,在今后几十年内,小班教学的增加会成为我国义务教育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

从部分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来看,实行小班教学应当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取消教师分科任教或延缓教师分科年限

在多数实行小班教学的国家和地区,通常采取教师包班的方式,而不是分科任教。在小学阶段尤其普遍,甚至在一些班额仍然较大的国家和地区如日本和我国台湾,在小学也是教师包班。小学阶段各门课程的文化科学知识都是基础性的,具有合格学历的小学教师完全能够胜任。教师包班,为教师了解每个学生提供了分科任教所无法比拟的便利,也为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因材施教创造了分科任教条件下难以获得的充分条件。有些国家和地区之所以先后将班级授课制改为小班教学,正是立足于学生发展所做的选择。

2.改革现有的班级制度以保证给予学生均等的机会

在大多数国家,小学阶段没有严格的班级组织,不存在正副班长、班委、组长等相对固定的角色,各种活动所需要的工作由所有学生轮流承担。这样,可以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得到各种锻炼,也使每个学

生有机会获得不同的体验。

目前国内的小班教学改革,尚处于起步阶段,基本上只是缩小了班级规模。随着这一改革的深化,上述问题都应当逐步地加以解决,否则,改革的效果将是有限的。

第三篇:小学语文教学组织形式的开放

小学语文教学组织形式的开放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长期以来,在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升学考试的重压下,教学实践一直以知识教学为本位,学校教育强调以课堂为中心,课堂教学强调以课文为中心,课本知识强调以教师传授为中心,形成一个封闭的领域。这种‚三个中心‛的教学活动对于学生掌握知识虽有其简捷之处,但它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教学不民主,教学活动由教师掌握,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限制;教学方法以灌输为主,学生的探索性、创造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在发展学生的创新素质方面存在着严重的弊端。

开放式语文教学,是以语文教学为载体,以开放式的组织教学形式为手段,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一种新型教学策略。

一、开放式语文教学的两个操作特征:

一是‚形散‛,体现开放性。就是要使语文教学生动活泼、形式多样,变传统语文教学过于理性化、僵化的程式为多样化、感性化、灵活化,促使学生眼耳口鼻手脑等齐齐活跃,解开灵性束缚。

二是‚神聚‛,要突出主体性。就是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主动参与,全体参与,全程参与,全情参与,变传统语文教学中学生按教师指令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对此,语文教育作为中小学教育中最重要的基础工具和基础文化学科,负有特别重要的任务。我们应当看到,语文学科不仅是一门知识性学科,更是一门工具性学科,教学中更应注重实践,强调运用。听说读写等语文技能靠教师分析规律,讲解要领有一定的效果,但要真正形成技能还得靠学习者自身反复的练习。所以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要让学生通过听听、读读、背背、动嘴说说、动笔写写,在多种形式中积累课文中规范的语言,从而提高语文能力。

二、开放式语文教学的四个操作系统:

(一)教师职能点拨化。

在开放式语文教学中,作为组织者的教师必须首先实现角色的转换,由主导者变为指导者,由讲授者变为点拨者,这是开放式语文教学的基础。那种宣道式的讲授法,对学生发言的贬斥性评价,已沦为教学过程中学生创新思维的严重禁锢。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点拨的职能,在在疑难处点拨,在模糊处点拨,在重点处点拨,在关键处点拨,在要害处点拨,有效地组织全体学生积极、主动、有情、有趣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个人自读发散化。

自读探求是开放式语文教学的首选,它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头戏。过去我们总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而且常常是带着教师提出的问题去解读,给学生列一大串自读提纲、自学提示,这无疑要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束缚了学生的灵性,我认为个人自读要发散化,不应收死。发散化便于操作的办法是让学生自读探求后回答两个问题:

1、你读懂了什么?

2、你最读不懂的是什么地方?这样既易于汇总点评和进行讨论,又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发散性思维。对于一些内容较复杂,思维发散后易放难收的课文,亦可由课题分析入手质疑:‚看到这题目,你想到了什么问题?‛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教师提点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一两个重点问题,让学生自读探求后作答,这样始终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只是随机点拨,导入重点。如初读《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由题入手,学生肯定有许多疑问:

1、董存瑞是谁?

2、他为什么要炸雕堡?

3、为什么要舍身炸?

4、他是怎样舍身炸的?

5、炸的结果怎样?……只要教师提纲挈领地抓住3、4两大重点,让学生去自读找答案,本文的重点难点也就找到突破口了,学生的质疑能力、分析能力以及解疑能力也能从中得到培养。

在自读探求的过程中,允许并且欢迎学生翻查各种各样的资料和翻查工具书,亦可以与同位小声交换意见,鼓励学生答案个性化,同中求异,不要怕出错,提倡‚童言无忌‛,提倡儿童‚思维无禁区‛,让学生大胆创新,要有‚耻与人同‛的勇气,切忌众口一辞,千篇一律。

(三)小组讨论交互化。

讨论交流这种小组合作学习形式不仅能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而且能从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教会学生与人合作的方法,与人友好相处,共同完成任务,提高交往能力。因此讨论交流,边读边议是开放式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其优点在于具有良好的交互性,组员之间互相切磋研究,集思广益,各抒己见,便能深化对知识的认识,培养了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以及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小组讨论一般应遵循以下几个步骤:首先要引导发现具有思维价值的议题;然后要有教师具点拨性、启动性的组织语言;再由合作小组展开讨论,大胆交流,互相质疑商讨,评价总结,形成小组意见;最后教师组织组际交流,必要时请小组代表上台作中心总结陈辞,教师综合大家的意见,或作出完整的结论,或延缓评价,把结论的验证渗延到下一个教学环节。

如教学《田忌赛马》一文,学生自读两段课文,记住每场比赛的出场顺序和比赛结束后的情况,教师可请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然后引导发现关键问题:‚为什么马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能转败为胜?‛然后教师化难为易,启动阶梯议题:‚孙膑根据什么想出了调换马匹出场次序必能取胜的策略?‛由小组去展开讨论,学生多会从田忌说的第一句话中去思考,因‚齐威王的马快不了多少。‛而集思广益又会碰撞出更智慧的火花,不少组员还会从齐威王的‚得意忘形‛中总结出田忌致胜的另一个根据,即使第二次第一场田忌的下等马被齐威王的上等马抛开了一段距离‚快出了很多‛,齐威王也会因骄傲轻敌而未能对比原来的‚快不了多少‛联想到对手换马的策略,因此也未能及时调整剩余两匹马的出场次序再赢一场。这样通过‚讨论‛这一交互化活动,使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广收信息,自主探索等能力都得以提高,同时也增进了集体友谊,提高了个人交往素质。

(四)全员交流活动化。

‚让课堂‘动’起来。‛这已是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以来许多有识之士的呼声。的确,让课堂动起来,通过活动化的课堂教学,促使学生乐于动脑、动眼、动耳、动口、动手等,从而达到‚动智‛与‚动情‛的统一,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

现在学校里的规矩很多,课堂上的规矩更多。例如发言必先举手,老师同意方能开口;发言必先站立,老师不发话,不得坐下;不许在老师讲话时插话,否则被视为大不敬;必须危襟正坐,两眼平视,不许出位走动,等等。如此之多的规矩,把天真烂漫的儿童训练成了‚年纪轻轻的学究和老态龙钟的儿童‛,显得死而板,缺乏应有的朝气与活力,更不要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了。我们唯有改革课堂教学僵化的组织形式,营造一种自由宽松的课堂气氛,才能让儿童畅想、畅言,全身心投入,任想象驰骋,任感情激荡,任思路纵横,从而引发出创新的潜质,提高整体的素质。

全员交流活动化的组织形式可用在个人自读或小组讨论之后,可以插在某个讲读深究的教学环节中,亦可由引入阶段贯串于整一个课堂教学全过程,其可供采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小学语文课堂中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表演。

表演能缩短学生(演员)与读物(课本)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学生对课文内容、思想的理解便会于潜移默化中得到深化。

表演的选用契机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种:一是课文本身的故事性较强,学生可自读自导自演,以全方位开放自我、表现自我的姿态使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如《美丽的公鸡》《群鸟学艺》、《苦柚》等;二是于课文情节的简省处、浓缩处、言而不尽处进行适当的剖白、深挖,使学生心领神会其言外之意、味外之味,以期开发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如《心愿》一文中维勒尼克的父亲还向作者谈了许多中国见闻,令维勒尼克几次都插不上嘴,那么这两个‚中国迷‛会谈到哪些给他们留下美好印象的中国趣事呢?这可以让学生凭自己对祖国的印象,地理的、历史的、人情风俗、古今文明,去拟定对白台词,揣摩交谈神态等,然后表演片断,就能收到更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国际主义教育的效果;三是于个别文章嘎然而止的收尾处,进行思维的拓展,情节的延续,加以续集式的表演。如《小摄影师》,小摄影师走了以后,他还会再回来吗?回来后的情景是怎样的呢?四是于把握文章之后总结相关思路或方法,进行知识迁移式的表演,如学了《日月谭》之后,做个小导游,带全班师生去游赏并作介绍,或迁移写法,导游介绍附近的某处名胜古迹,以加深学生对文路的理解,实践能力也得以提高。

2、操作。

如果能把文章内容显化为学生多种形式的亲自操作,他们的感性认识、创新力、动手能力都会得到很好的培养。操作式通过动用多种感官,开启多种信息感知渠道,更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更具直观性和吸引力。

操作式要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所选的开放式思维训练内容须具有可操作性。如上《捞铁牛》可作模型操作,上《美丽的公鸡》可以根据课文第一段内容进行绘画操作,上《奴隶英雄》可选配乐《义勇军进行曲》或《国际歌》进行歌咏操作等等。《长城》一文的教学,更可以选用多种操作活动:

1、查地图,找长城;

2、画长城,识构造;

3、读文段,悟豪情;

4、演导游,作介绍;

5、唱《长城长》,抒爱国心;

6、作短诗,扬情怀。这些紧紧围绕文章内容中心的多元操作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参与性,全方位地培养他们的整体素质。

3、游戏。

好玩是儿童的天性。玩游戏是学生最喜闻乐见且乐于参与的活动。它能激发兴趣,吸引注意力,使学生学中乐,乐中学,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去发展想象,增加认知。课前的导入可以玩‚集中注意力‛的游戏,如‚反口令行动‛、‚快速指令行动‛等。授课过程中可以针对有相关性的授课内容进行游戏,如授《放风筝》一课,有条件的话,可以带学生到操场放一放风筝,以体验文中兄弟俩的愉悦之情,从中让学生了解风筝起飞、升空的过程,这无疑是一种很有收益的活动。

总之,全员交流活动化的组织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除以上三种主要常用形式外,尚有竞赛式、辨论式、故事式,等等,只要抓住契机,收放得宜,都能从形式到实效,获取很好的素质教育效果。

在上述四个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开放式的具体操作外,尚要注意以下几项内容:

教室布臵多元化。亦即是把传统的、封闭式的、一劳永逸的教室布臵改为开放的、动态的场景设臵。如课桌的摆放不能一味阡陌纵横,可以改摆成扇形,又可摆多圈形,有时又可摆茶馆式、梅花形等等。

师生关系平等化。这关键需要教师要以一种更新的教育观念来正确看待师生双边活动的平等关系。一个好的教师应和学生平等相处,态度上不宜高压,教仪上也不宜总高高在上,他应该在学生中参与相关的学习活动;而学生也并非不能上讲台,必要时可以让他们上讲台讲析课文,甚至于可提问暂作学生的老师,或提示大老师向小老师质疑问难,由小老师们分析解答。这种在平等师生关系上开展的双边活动,必将使学生的思维、情感、意志、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都得到有益的锻炼。

课堂延伸广大化。正确的课堂教学理念决不是为课堂而课堂,成功的教学组织形式亦决不只成功在组织课堂,它应该是一种大课堂观,应能指导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这个大课堂,深入生活,利用分布于每个角落的语文资源来学习语文,提高素质。如学了《灰尘的旅行》,可组织学生课后搜集有关空气污染的资料;学习《黄河为什么断流》,可让学生课后去了解森林破坏导致水土流失的有关知识,也可上网查询母亲河令人忧心的变迁,各种环保隐患的威胁等等。只有树立大课堂观,大语文观,教学的组织形式才可以说得上是最彻底的开放,这样的成功开放,才能最大限度地发展素质,培养人才。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组织形式的开放,要利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内在兴趣,培养认识活动中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养成以学生自己的方式来思考和解决问题。让学生大脑解放,开拓思路;眼睛解放,敏于观察;嘴巴解放,大胆质疑;时间解放,空间解放,突破单一的封闭的教学框框,成为新时代的创新型人才。

文/谢静

第四篇: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二、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

在教育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其中班级授课制是我国现行的教学组织形式。

(一)个别教学制

个别教学制最显著的优点在于教师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

(二)班级授课制

1.概念及其发展

班级授课制又称课堂教学,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授课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首次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作了论述。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

【选择题】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是在【C】年。

A.1856

B.1860

C.1862

D.1866

【选择题】最早在教学理论上提出班级授课制思想的是【B】。

A.泰勒

B.夸美纽斯

C.裴斯泰洛齐

D.凯洛夫

2.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征:班、课、时。

3.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和局限性

(1)优越性

第一,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

第二,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三,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

第四,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2)局限性

第一,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做主,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

第二,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现成的知识,动手机会少,不利于培养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第三,教学面向全班学生,强调的是统一,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第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有限。

4.班级授课的辅助形式:个别辅导与现场教学

(1)个别辅导

个别辅导,是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个别辅导的教学组织形式。

(2)现场教学

现场教学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必要的补充,而且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和发展。

【选择题】现代教学的辅助形式有【A】。

A.个别教学

B.复式教学

C.特朗普制

D.设计教学法

5.教学的特殊组织形式:复式教学

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程度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交替的办法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选择题】把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教室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的教材在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是【B】。

A.分组教学

B.复式教学

C.个别教学

D.特朗普制

【选择题】下列关于复式教学的叙述,正确的是【C】。

A.复式教学可以在同一年级内进行

B.复式教学适用于学生多、教室少的情况

C.复式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自学或做作业同时进行

D.复式教学情景下的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自学能力相对较弱

【解析】复式教学是两个以上年级内进行的,与学生多少无关,主要取决于教师的多少,而且复式教学情景下,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自学能力相对较强。因此只有C是正确的。

(三)分组教学

分组教学是按学生能力或学生成绩把他们分成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外部分组和内部分组。

外部分组是指打乱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做法,而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编班。外部分组主要有两种形式:学科能力分组和跨学科能力分组。

内部分组是指在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班级内,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编组。

【辨析题】分组教学是为了克服班级授课制的弊端而提出来的,因此它比班级授课制优越。

【答案】这句话是不正确的。分组教学比班级上课更适应学生个人的水平和特点,便于因材施教,有利于人才的培养;便于学生的交流合作;有助于学生组织能力、管理能力、表达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在与小组成员的竞争与合作中,强化自己的学习动机。但是,分组教学较难科学鉴别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在对待分组教学上,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意愿常常与学校要求相矛盾;分组后有可能产生一定的副作用,使快班学生产生骄傲,慢班、普通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

(四)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

设计教学法是美国教育家克伯屈创立的。

道尔顿制是美国教育家柏克赫斯特提出的。

(五)特朗普制

特朗普制又称“灵活的课程表”,它是美国教育学教授劳伊德·特朗普提出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这种教学形式把大班上课、小班研究和个别教学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

【选择题】【D】又称为“灵活的课程表”。

A.贝尔一兰卡斯特制

B.道尔顿制

C.分组教学

D.特朗普制

第五篇: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概念、作用及其分类

教学组织形式概念:

教学组织形式就是围绕既定教学内容,在一定时空环境中,师生相互作用的方式、结构与程序。

教学组织形式的作用:

采用合理的科学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利于提高教学工作的效率,并使种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手段得以在相应的教学组织形式中应用。只有将不同的教学方法、手段运用于相应的教学组织形式中,才能充分发挥其效用。采取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还有利于使教学活动多样化,从而实现教学的个别化。当代各国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探索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大发展的教学活动模式。而这些探索主要集中在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及相应的方法改革上,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利于活动多样化,满足不同学生不同学习要求,从而实现教学的个别化。

教学组织形式的分类:

我国当前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有班级授课、个别化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3种类型。

小学语文教学组织形式探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