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跨国经营复习题(大全)
1、2、3、4、5、6、《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复习题 国际经营的含义及形式
国际直接投资、间接投资的含义以及二者之间的主要区别 简述国际经营的环节
全球市场环境分析 国家的选择与评估 跨国经营方式选择
跨国经营管理
跨国公司的特征
a.跨国公司是“国际化”了的企业 b.对外直接投资是主要经营手段 c.全球战略和内部一体化 d 技术内部化
跨国公司按公司决策中心进行分类 a.以民族为中心的跨国公司 b.以多元为中心的跨国公司 c.以全球为中心的跨国公司 d.以提供服务为主的跨国公司
跨国公司按公司内部经营结构进行分类
a.横向型跨国公司 b.垂直型跨国公司 c.混合型跨国公司 d.纵向型跨国公司
7、跨国公司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中,跨国直接投资迅速发展于
a.一战前 b.二战前
c.二战后-1970年代 d.1970年代
8、经济全球化始于
a.二战前
b.二战后-1980年代 c.1980年代 d.1990年代 9、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的发展趋势
大型跨国公司在国际投资中占主导地位 战略联盟趋势
企业并购已成为直接投资的重要内涵 跨国公司担当了技术创新的发动机
亚洲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崛起,并成为区内投资的主要力量
10、战略联盟的含义、优点及类型
企业战略联盟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有着对等经营实力的企业(或特定事业和职能部门),为达到共同拥有市场、共同使用资源等战略目标,通过各种契约而结成的优势相长、风险共担、要素双向或多向流动的松散型网络组织。战略联盟多为自发的、非强制的,联盟各方仍旧保持着原有企业的经营独立性。
优点:它具有灵活、快速、经济等优势,是跨国公司以最快的速度和最低的代价实现全球战略的有效途径。
类型:横向型战略联盟、纵向型战略联盟和混合型战略联盟。
横向型战略联盟、纵向型战略联盟和混合型战略联盟。
11、企业并购的内涵,并与购的区别
12、属于公司的直属分支机构,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是()A.母公司 B.分公司 C.子公司 D.控股公司
13、按照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垄断优势的种类有:
知识优势
产品差异优势 规模优势 管理优势 资本优势
14、垄断优势理论是由()创立的a.海默
b.金德尔伯格 c.邓宁
d.佛里德曼
15、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由()创立的
a.费农 b.邓宁 c.科特勒 d.小岛清
15、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是由()创立的
a.邓宁 b.小岛清 c.海默 d.费农
16、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认为,一个企业要从事对外直接投资必须同时具有三个优势,即
所有权优势 内部化优势 区位优势。
17、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特征有 ____
全球性 长远性 抗争性 纲领性 风险性
18、跨国公司全球战略思想的基本观念有:▁全球用户观念、全球竞争观念、全球创新观念、全球时效观念、全球系统观念
19、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目标,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①生产经营方向
②用户和市场方向。
③自身的发展方向
20、跨国公司对外间接投资的定义通过在市场上购买股票、债券或其他金融资产获得收益。
不包括对海外经营实体的直接管理。
21、股权投资方式有四种类型:
全部控权:股权95%以上
多数控权:股权51-94%
对等控权:股权50%
少数控权:股权49%以下
22、商标权的确立制度有:(1)使用在先制度(2)注册在先制度(3)混合制度
23、专有技术的特点 经济性 秘密性 实用性 可传授性
24、专利权的性质有(1)独占性(2)地域性(3)时间性
25、专利的特征: 新颖性 先进性 实用性
26、申请国际注册商标的意义
可以防止被人抢先注册
实现企业的自我保护
可以为创名牌打下基础
27、商标权的内容(1)使用权(2)转让权
(3)使用许可权
28、合资经营的形式:(1)建立股份有限公司;(2)建立有限责任公司。
29、文化冲突大体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1)显性文化冲突 制度文化的冲突 价值文化
激励机制的冲突
30、收购与兼并的区别:
在兼并中,被兼并企业法人实体不存在;而收购中,被兼并企业法人实体仍然存在,其产权可以是部分转让。所有权和承担风险不一样。
兼并活动一般发生在被兼并企业经营不佳时;收购一般发生在被收购企业经营处于正常状态时。30、并购与合并:
并购一般是以并购企业为主,目标企业处于被动地位,而合并时两个企业的地位相对平等;
并购后,并购企业的名称仍然保持,目标企业的名称有的存在有的不存在,但合并后合并双方原有名称一般不复存在,而出现一个全新名称,通常是合并双方名称合二为一。
31、按并购双方产品或产业的联系划分,并购可分为: 横向并购: 纵向并购 混合并购
32、跨国公司的非股权经营方式 合作经营 技术授权 合同安排 技术咨询
33、按联盟企业的产业合作方向划分,战略联盟的类型有 横向战略联盟 纵向战略联盟 混合战略联盟
34、根据联盟企业之间的依赖程度划分,战略联盟的类型有 股权式战略联盟 契约式战略联盟
35、跨国公司组织结构设置的特有原则 要符合技术与产品的要求 要符合职能与专业的要求 要符合地区与环境的要求
36、跨国公司组织结构的演变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1、出口部阶段
2、国际部阶段
3、跨国性组织结构阶段
37、衡量企业跨国经营程度的二个指标 ①国外销售额占销售总额的百分比;
②国外生产的多样性,即跨国经营的产品品种的数量。
38、组织管理控制的四种控制体系
绩效控制体系 官僚控制体系 决策控制体系 文化控制体系
39、集中决策与分散决策的优缺点
集中决策能充分发挥企业内部相互依存带来的降低成本和节约开支的好处;同时,尽可能分散应该分散的权力,以激发各单位的积极性和灵活性。
重要决策的集中,有其积极的一面,但也会对各子公司带来消极的影响。
首先,容易造成子公司管理者对其控制单位的经营状况无能为力,从而听从母公司摆布,失去经营动力。
其次,集中决策要求母公司与国外子公司之间信息完全沟通。
再次,由于国际市场和竞争环境的瞬息万变,应由于公司及时抓住机会,当机立断地作出决策,以避免损失。而集中决策则可能引起延误,坐失良机。40、跨国公司组织体制的演变 三个阶段: 分权制
高度集权制
集中控制与分权相结合体制
41、市场营销组合策略
产品策略、价格策略、销售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
42、产品的整体概念分为以下层次:
核心产品
形式产品
延伸产品
附加产品
未来可能的产品
43、产品设计5条成功原则: ① 便于使用 ② 买得起
③ 便于零售商销售
④ 良好的售后服务系统 ⑤ 易于被制造商生产
44、影响价格制定的因素(1)成本
市场供求关系(3)企业定价目标
(4)政府干预措施与法规
45、国际市场促销策略
1、人员推销
2、广告
3、营业推广
4、公共关系
46、销售渠道类型(1)直接销售渠道(2)间接销售渠道(3)代理销售渠道 47、4Cs理论取代4Ps
4Ps-精典的营销理论(产品、价格、渠道、促销)
4Cs理论:
1、瞄准消费者需求;
2、消费者所愿意支付的成本;
3、消费者的便利性;
4、与消费者沟通。
48、影响跨国公司制定和实施竞争策略的主要因素:(1)企业的价值观(2)市场机会与威胁(3)企业的优势与劣势(4)社会影响
49、转移价格策略的目的
1、调节子公司的利润
2、灵活转移内部资金
3、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4、绕过关税壁垒,增加产品销售
5、利用转移价格策略来减轻公司所得税的负担 50、利用转移价格合理避税的方法
1)高进低出或低进高出,减少纳税义务 2)低价报关,减少关税
3)提高出口价,多得出口退税
4)通过向母公司或子公司交纳高劳务费达到少纳所得税的目的
5)通过向母公司或子公司交纳高或低的特许权使用费转移收入,达到少纳所得税的目的 51/外汇风险的种类
52/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母国中心策略 当地中心策略 全球中心策略 53/人才的选拔标准 业务能力 人格特征 身心健康
54/论述跨国公司全球战略思想的基本观念 55/论述集中决策与分散决策的优缺点 56/系统论述并评价跨国公司理论
57/论述跨国公司的几种组织结构形式及其特点
第二篇:跨国经营
第一章(跨国公司概论)问题
(2011-02-28 22:29:51)第一章(跨国公司概论)问题、什么是跨国公司?判断跨国公司主要有哪几种标准?跨国公司与跨国经营是什么关系? 2、跨国指数是用来衡量和反映什么问题的?为什么?英文的 “GLOCAL” 是什么含义?、企业跨国经营的原因归纳起来分别有哪些? 4、经济全球化对跨国公司提出了哪些要求?、为什么说跨国经营这个概念已经 “ 有些过时 ” 了? 6、当前世界上的跨国公司数量大约为多少?它们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如何? 7、吉奥在国内经营和跨国经营中先后遇到了哪些困难?它为什么走上了跨国经营之路?又是如何取得成功的? 第二章(跨国公司的经营环境)问题、跨国经营面临的宏观环境在内容上主要包括哪几个大的方面?具体又是如何展开的?、产业环境可从哪些方面进行分析?五力模型是用来分析什么问题的?试论五力模型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如何理解产业生命周期、经验曲线和规模经济(阶段、空间)? 4、公司经营成功关键因素的含义是什么?掌握几种主要产业中和产业生命周期各阶段中的成功关键因素。、核心能力的含义及其特征?中国企业如何培育和维持自身的核心能力? 6、《归国的嫁衣》涉及到哪些企业(跨国)经营环境?先国外、后国内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豹走海外》涉及到哪些跨国经营环境?该企业进入欧洲市场是如何很快进入角色的?
第三章(跨国进入决策与经济效应)问题、跨国公司进入海外市场的方式主要有哪些?各自有什么优缺点? 2、跨国进入方式决策主要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其中又有哪些因素至关重要?、以《品牌在缝隙中渐进》为例分析品牌与跨国进入方式决策之间的关系? 4、跨国进入方式与其控制程度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5、试论跨国进入的五大经济效应。、什么是二元经济结构?什么是产业空洞化?什么是 “ 以市场换技术 ” ?什么是 “ 鲶鱼效应 ” ?、什么是善意收购、恶意收购(敌意收购)?学会运用有关原理分析现实案例(如可口可乐并购汇源未果、教材 106 页讨论题)。第四章(跨国公司的法律形式和组织结构控制)问题、企业的法律形式有哪些?相互之间有什么区别? 2、跨国公司的法律形式主要有哪些?跨国公司的主要利益相关者都有谁? 3、跨国公司控制合资企业的方式主要有哪些? 4、跨国公司组织结构的演变过程是怎样的?何谓跨国公司组织结构的网络化和扁平化?、P134 案例:分析 ABB 公司组织结构的效率。、以所学有关材料为例,分析金融危机以后为什么许多国际知名公司的原总裁纷纷选择重新出山?
第五章(以国际贸易学说为基础的跨国经营理论)问题、什么叫比较优势?它是与哪些优势相对而言的?古典比较优势理论与动态比较优势理论的主要区别在哪里?、几种典型的动态比较优势理论的名称及原理分别是什么?、雁形理论是如何解释后进国家参与国际贸易及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 4、边际产业扩张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认识该理论? 5、阿利伯的通货区域论和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在跨国经营方式的选择依据上有何不同?、《 “ 泥人张 ” 进军海外》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产品进军海外有哪些启发?、“ 复印机的贸易流向 ” 最适合用什么理论的基本原理来解释?
第六章(以产业组织学说为基础的跨国经营理论)问题、为什么我们把邓宁的 “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 称为 “ 通论 ” ?、结合有关材料,总结一下松下公司主要是通过哪些途径走出国门的 ? 第七章(跨国公司新理论)问题、跨国公司新理论 “ 新 ” 在哪里?
2、试述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的角色类型?、星巴克先后创造了哪些总部优势和子公司特定优势?、根据拉奥的技术地方化理论,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有何优势?、威尔斯的小规模技术理论是怎样论述发展中国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
第八章(跨国公司兼并收购与战略联盟)问题
1、名词:白衣骑士 “帕克门”
毒丸计划
2、举例说明跨国兼并与收购的主要区别。
3、跨国并购发生的特点有哪些?
4、企业事前的反并购策略有哪些?
5、德鲁克提出的关于企业并购的五项基本准则是什么?
6、分析教材中的2个讨论题。
7、为什么金融危机期间并购却大行其道? 第九章(跨国公司国际税收和转移价格)问题
1、避免国际重复征税三种主要方法的比较分析。2、跨国公司经营中有哪些税务对策? 3、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动因有哪些?、成本加成法、市场基础法和协商定价法各有什么优缺点? 5、分析回答 P278-279 页讨论题的三个问题。、YKK 公司走了一条什么样的与众不同的成功之路?结合课程所学基本原理,这种模式可以获得哪些优势?
第十章(跨国公司经营风险与管理)问题、举例说明汇率变动对跨国公司实际经营风险的影响。2、外汇风险有几种类型?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 3、跨国公司的融资战略包含哪些内容? 4、跨国公司的融资来源主要有哪些?、以 TCL 等企业并购为例,谈谈中国企业在跨国并购中主要应注意哪些问题?
第十一章(跨国公司技术研发与竞争战略)问题、跨国公司集中进行 R & D 活动的动机有哪些? 2、跨国公司分散进行 R & D 活动的动机有哪些? 3、跨国公司全球 R & D 的趋势有哪些? 4、如何描述产品生命周期不同阶段成本领先战略和差异化战略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你是如何理解创新的?在当今时代创新应如何展开?列举一些世界上通过技术创新和非技术创新都能获得成功的知名企业?、20 世纪 50—80 年代,丰田进入美国市场先后运用了什么战略?这些战略的基本含义分别是什么?
第十二章(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问题、中国制造的新竞争力应体现在哪里?、请列出 15 家具有一定国际知名度的中国跨国企业。3、海尔和华为在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上存在的差异及其理论依据分别是什么?
第三篇:同仁堂跨国经营同仁堂跨国经营
同仁堂(集团)有限 公司跨国经营分析
姓名: 学号: 班级:
一、企业简介
北京同仁堂是全国中药行业著名的老字号,创建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自雍正元年(1721年)正式供奉清皇宫御药房用药,历经八代皇帝,长达188年。历代同仁堂人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 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传统古训,树立“修合无人见 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识,确保了同仁堂金字招牌的长盛不衰。其产品以“配方独特、选料上乘、工艺精湛、疗效显著”而享誉海内外,产品行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
作为最具冲击世界名牌的16家企业之一,2006年同仁堂中医药文化进入国家非物资文化遗产名录,同仁堂的社会认可度、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高。目前,同仁堂拥有境内境外两家上市公司,在国内设立连锁门店、分店以及遍布遍布各商场中的店中店达400多家,海外合资公司、连锁店达到20多家,营业机构遍布1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二、背景分析------SWOT分析
(一)中医药在海外发展-------机会
自神农尝百草以来,历经百代传承,中药已成为华夏文明的一朵奇葩。数千年来,它一直生长在东方古国花园里,孤芳自赏。如今随着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不断增强,我国一些先进文化和技术也不断被世界所青睐作为国家“软实力”的一部分,中国文化也开始向国际输出。植根于东方古国的中医药文化,也首次出海。
在科技通讯发达的基础上,世界正在不断向一体化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随之而来的是人们日益增加的对生活质量的关注。因而生命健康产业得以迅猛发展,集传统与现代、治病与防病于一体的中药在当今世界各国的医疗保健体系中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海外大批非华裔开始逐步理解、接受中医,而不再把中医药当作“神秘疗法”、或斥之为“东方巫术”,中医药在海外也开始逐步登上大雅之堂。
面对西药治病带来的副作用愈加恐惧,随着人们对中医科学性的逐步了解,越来越多的中外人士喜欢上古老的中医学,愿意选择中医的天然疗法和天然药物。由于中医重调理、重治本,对疑难杂症、慢性顽症等西医不易诊治的病痛有较显著和独特的效果,此外,世界卫生组织认可了针灸治疗42种疾病的效果,足浴、按摩、气功等中医疗法在戒烟、减肥等保健方面效果也不错。
据不完全统计,今天中医和针灸在全球160多个国家有不同程度的应用,在西方国家堪称普遍;在中国以外,中医和针灸从业人员就约有30万之众。中医被广泛用于皮肤病、慢性疼痛、妇科病、慢性炎症、慢性感染、机体功能失调等方面各种疾病的治疗,不仅疗效肯定,而且有一定优势。针灸在全美各州以及德、奥等国广泛应用,具有合法医学地位。不少西方国家的大学开设有中医课程甚至中医专业。目前已有8个国家通过立法赋予了中医合法的医学地位。美国将中医从补充和替代医学中分离出来,将中医作为一个完整、独立的医学体系对待。欧盟科技局、意大利卫生部和我国科技部联合在罗马召开中医药科技大会,这也反映了欧盟对中医的态度。
(二)同仁堂在海外------优势
提到中医药,人们脑海中总会想到同仁堂。可以说在人民心中同仁堂就是中医药,中医药就是同仁堂。但人们对同仁堂集团的认识往往还只停留在国内市场,而实际上从1993年,羽翼渐丰的同仁堂第一家海外店在香港开业,同仁堂迈出了出海的第一步,同仁堂集团就已经进入国际市场了。万事开头难,作为国内中药行业的第一品牌,同仁堂勇敢地担当了中药出口的先驱,风雨兼程,无悔前行。二十载悉心经营,以香港为起点,同仁堂的脚步迅速迈向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英国、澳大利亚„„而今,其海外门店已有32家,同仁堂海外业务初见规模,同仁堂的金字招牌成功登陆全球16个国家和地区,中药出口规模居全国首
1.统一的标准与模式
古色古香的门楼,门上悬挂着“同仁堂”牌匾———每一个海外店的装修风格都与国内毫无二致。走进任何一家海外店,就像走进同仁堂的国内门店一样亲切、熟悉。同仁堂正是以这种方式告诉人们:无论哪里的同仁堂,都与国内的同仁堂执行同样的标准。同仁堂海外门店的所有药品都是从国内千里迢迢运送过去的,质量一点儿也不打折扣。在悉尼买的安宫牛黄丸,质量跟在北京大栅栏同仁堂老店买的一模一样。“甭管国内国外,所有门店的产品都只有一个出口;甭管成药还是饮片,都是统一发货,绝不经过第三方。”同仁堂有关负责人表示,这样的管理模式,保证了海外销售的产品的质量与疗效。海外门店的坐堂医,个个是同仁堂精挑细选出来的高手。他们精湛的医术,在海外留下了许多佳话,也为同仁堂带来了莫大的荣誉。2.海外销售生产并行
同仁堂在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英国、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都设立分店,另外还在一些地区建立生产基地,历来保证海外产品的供应。例如2004年10月,同仁堂宣布与香港科技园公司签订大埔工业园租地合约,投资1.5亿港元建立首个海外生产基地。从海外开店到海外建厂,同仁堂的海外战略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3.因地制宜
企业刚踏出国门时,实行统一的生产销售模式。可是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喜好,海外市场需与国内市场区别对待,产品包装上就做了很好的改善。最初同仁堂药品出口时包装未做改变,以致一些外国人买到药品后,对包装上的中文摸不着头脑,不知如何服用。而今,同仁堂的很多出口药品在包装方面依据当地消费者的接受程度与法规情况进行了改进,更具针对性。同仁堂为出口产品重新设计了包装和专用商标,配以英文说明书,改变了过去老、土、旧的形象。据英国对药物管理的规定,含有动物成分、金属成分、类固醇成分的药品都不能公开地售卖。同仁堂集团尊重当地人的风俗习惯,在印有虎标的药品注明不含有虎骨,使当地人对同仁堂药品放心食用。在马来西亚,同仁堂与合作伙伴举办了“同仁堂之夜”,这一活动吸引了当地政界、商界、媒体和民众的目光,轰动一时,被称为“同仁堂在马来西亚发展中一道靓丽的风景”,同仁堂的知名度及影响力也大大提高。在新加坡等地开办孔子学校等。
(三)跨国经营的背景
1.不利因素-----威胁和劣势
洋中药压力大。当今中医药在海外市场甚好,但仔细分析市场销售额,我国产品占其份额并不大,主要是其本国生产商利用我国技术生产的,怎样应对洋中药的挑战,强化中国本土中药企业的竞争力,已成为同仁堂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洋中药利用本地优势,价格低廉,而我国出口药材成本高,也不利我国企业在海外取得竞争优势。
中外文化差异大。目前中医药大部分海外企业分布在亚洲和欧洲部分地区,而在西方如美国等,还没被大部分消费者所认可,中药走向世界的难点还在要突破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研发投入不足。美国一个新药投入要过亿,而中国的投入也就2000万,因而研发及临床实践不足,在国外进入市场困难,如需投入国外市场,仍需投入大量资金,无疑增加了企业财务压力。
进入海外市场壁垒重重。技术壁垒大,为防止我中药在全球市场盛行,西方国家强化了各种技术壁垒阻止中药进入国际市场;国际标准壁垒,中药获得海外医药标准很难,影响中药在海外的发展;
2.有利因素-----优势
全球竞争优势大。同仁堂是我国传统品牌,拥有我国祖先留下的众多经验等,这是外国朋友复制不过来的,同仁堂仅凭其独有的品牌优势,资源优势,制药配方优势,中草药廉价优势和中国劳动力廉价等,相信在全球市场会赢得自己的一份天地。
战略明确。20世纪90年代起,同仁堂九年制定了“站稳亚洲,开辟大洋洲,进入非洲,开发欧洲,让同仁堂品牌走向全世界”的战略方针,为其跨国经营指明方向。以中药为核心,发展生命健康产业,成为国际知名现代中医药集团。具体海外拓展战略为,先立招牌,再做生意,区域渐进,从华人出发。
三、同仁堂跨国经营的特点
与国内经营方式有所不同,在海外经营模式中,同仁堂调整了思路,以资金入股,在合资公司中,力争拥有51%以上的股份。同仁堂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千万里之外的招牌保持本来的风貌。同仁堂国际公司根据所到国的政策、法规,在海外合资中,还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方式。能控股就控腿受一些国家法律法规的限制,不能控股就参股;在有些国家还实施特许经营和加盟方式。在同仁堂合资药店,经营管理人员,经营模式,药店的一些特色和服务都由同仁堂统一规范,除了出售同仁堂生产的各种中成药与中草药外,还有老中医坐堂,为患者当场诊断。1.战略特点
同仁堂奉行一条渐进发展、效益优良、最具有自主技术和品牌的国际化经营战略发展战略模式,从区域上市沿着香港--东南亚地区各国---欧美各国的路径进行的;大致经历了出口经营-------渠道经营-----直接投资-----品牌经营等战略发展的四个阶段。
1993年获得自营出口权后,在香港开设第一家分店,而后再新加坡、泰国、菲律宾等国设立分销店。2000年成立同仁堂科技公司,在香港上市,筹集国际资金;同年与和黄中药投资有限公司及京泰实业集团合资建立同仁堂和记要也发展有限公司;之后同仁堂通和过特许经营连锁经营建立中药分装加工厂。按以上战略同仁堂有退出一条“名医+名牌+名药”的国际化发展战略。同仁堂通过品牌经营的国际化战略, 不仅带动了出口大发展, 且摸索出一条名店、名医、名药相结合的国际化发展思路,更重要的是通过与有国际背景和先进管理经验的公司合作, 同仁堂的药品生产企业已全部通过GMP 认证和ISO9001 国际标准化认证, 而且更新了同仁堂集团的管理理念。2.品牌、技术与市场
同仁堂的最大特色是:建立海外合资企业、特许经营店,连锁经营店及中药分装加工厂,让合资企业在当地进行产品生产和国际研发,采用以技术和品牌等无形资产为主,部分资金投入为辅的战略;同时,利用品牌优势在国际资本市场进行战略融资,促使同仁堂的价值链在国际化上下游延伸。
向海外市场多渠道输出品牌,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同仁堂品牌推广历史悠久的 中华老字号,在海外连锁店建设中,向伙伴及消费者宣传,它的中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具有深厚的中医理论和中药文化的支持,它是中药文化的集中代表。始终坚持推广同仁堂“配方独特,选料上乘,工艺精湛,疗效显著”的经营理念。3.效益与风险。
截止2004年,同仁堂国际化经营已连续五年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主营利润已超过10亿,出口创汇突破2000万美元,名列全国中药企业50强之首;由于同仁堂的海外公司几乎全是自己控股,其30多个海外合作项目大都是应用自主技术与品牌在香港资本市场筹资解决资金短缺问题的,所以同仁堂的债务风险是很小的。总之,同仁中医药出口遵循一条名店、名医、名药相结合的国际化发展的新模式,并为同仁堂公司下一步国际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同仁堂跨国经营的实践
1.跨国经营过程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3-1999,1993年在海外开设分店为标志,开始了其跨国经营。这一阶段的主要进步是突破了仅在国内经营的市场局限,启动跨境,跨国建立连锁店,拓宽市场空间,获得新的利益增长点,积累了跨国运作的丰富经验。第二阶段:2000-2003,同仁堂在科技在香港上市,实现与国际资本的对接,进入利用国际资本强化跨国经营的新阶段,获得了国际支持,有利于管理制度的现代化、国际化。
第三阶段:2004至今,以同仁堂在香港设立生产基地为标志,实现境外的生产与销售,标志着同仁堂跨国内经营上了一个新台阶。
在海外的实践过程主要有利用海外资本在海外开店,同其他企业合资合作或在海外投资建厂。同仁堂产品的出口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自有产品出口。迄今为止,中国没有一种产品获得美国FDA认证。同仁堂的参芍片、坤宝丸、板蓝根在美国自能以实物添加剂的方式出现。二是来方加工,在中国生产,用国外品牌销售。为加快进入国际化的步伐,同仁堂为日本、澳大利亚的国家作“来方加工”业务。通过该业务,可以使企业在生产技术、工艺流程、企业管理、员工素质、质量控制、生产效率扥报告方面得到整体提高,同时也为同仁堂进入不同国家和地区提供更快捷的方式。三是易货贸易,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市场的各个国家和地区,其中90%以上是一同仁堂产品直接出口,给用同仁堂的成药换取对方的原料。
五、跨国经营的经验与启示
不同于能源、信息、汽车业等产业的跨国经营方式,像同仁堂这种属于医药业与保健业的行业有其独特的海外进入方式。像同仁堂在海外有三大业务,医疗服务、制造工业、零售商业等,同仁堂主要以建设连锁店为主。
在海外投资中,同仁堂始终坚持通过品牌输出的方法整合国际资本资源及国际经销商资源。此外依托华人圈向外辐射,在华人区设店。以医带药,同仁堂海外的每一家药店都秉承了老传统,设有医馆,每天2-4名医生坐堂。通过各科名医为海外中药服用者提供专业指导,为中药海外推广助力。
同仁堂集团成功地打入国际市场,给我国其他民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思路。面向全球的大市场,就必须要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和企业自身的特点进行市场开拓,结合企业自身的经营条件,适应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把握好机遇和挑战,创造出自己的品牌,进入国际市场。
面对瞬息万变的国际竞争环境,同仁堂集团国际化经营也面临许多新的风险与挑战。
1.产权保护问题。
企业应注意产权的保护。中医药知识产权涉及的范围包括专利、商标、著作权、商业秘密等多个方面。巨大潜力已经吸引国际竞争者凯觎国际中药市场,他们认识到未来中药技术与市场竞争的主要武器是对中药知识产权的掌握与控制。因此, 相当数量的国外公司利用合作、收购、兼并来获得我国一些有价值的古方、验方等中药知识产权, 并抢先在中国申请专利, 不但禁止中国企业生产和销售, 反而对中国企业提出侵权赔偿。曾经发生的同仁堂商标在日本被抢注事件充分体现了中国中药企业商标国际保护意识不强。2.产业集中不高 由于我国中药企业众多, 产品老化且科技含量低、生产工艺落后, 加上中药企业重复建设非常严重, 众多企业生产同类产品, 为争夺市场而采取相压价等恶性竞争手段, 严重制约中医药生产企业的健康发展。相比之下,日本的中药生产高度集中, 形成规模经济。我国企业可以集中力量研究开发, 改进工艺, 提高质量然后拓展业务领域, 从原来的单一自有产品为主, 逐步扩大到现代中药、保健品, 提取物等更广泛的领域, 形成滚雪球式的国际市场开拓策略。同仁堂集团必须加快中药产品的规模化、现代化与国际、化进程, 才能实现中药的国际化, 进而占领包括“华人圈”在内的全球中药市场。3.国际化经验不足国际化人才缺乏
随着同仁堂集团国际化步伐加快, 知识产权保护、国际营销、资本经营、风险管理、品牌运作与商标的国际化保护等问题必将成为同仁堂集团国际化经营能否成功的重要环节。因此, 同仁堂国要实行国际化经营战略就必须吸收引进热爱并精通中医药、具有国际视野和阔大的胸怀、熟悉企业国际化运作的优秀人才。
同仁堂集团作为我国中药行业的领头羊,在跨国经营过程中,保持中医药的特色,遵守中医药的理论,科学的方式和方法,拿出令人信服的产品,使中药产品走向世界,逐步实现中药的国际化。同仁堂,这个飘洋过海的“老字号”,沉淀和散发出的文化光彩和货真价实的产品,被国际上越来越多的人看好。同仁堂正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世界。
六、参考文献
1.同仁堂官方网站。
2.王志乐.2007年走向世界的中国跨国公司.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3.石建勋,孙小琰.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战略.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3.林安霁.同仁堂国际化经营的绩效与风险.企业改革与发展,2007 4.胡志军.同仁堂扩张海外 5.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模式比较 6.看北京同仁堂如何走出去 7.李晨.同仁堂集团的跨国经营分析
8.直挂云帆济沧海——记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北京同仁堂
第四篇:第二章 跨国经营基本理论
第二章
跨国经营基本理论
第一节
传统跨国经营理论
一、垄断优势理论(Theory of Monopolistic Advantage)
代表人物:海默(Stephen Hymer)、金德伯格(Charles P.Kindleberger)
-对国际资本流动理论的批判-代表作品:《国内企业的国际化经营:一项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海默1960年博士论文)
海默运用西方厂商垄断竞争的原理实证分析了美国1914—1956年的对外投资,发现:(1)1914年前,美国有大规模的直接投资,而对外证券投资则没有;
(2)20年代,二者都迅速增长;
(3)30年代,对外直接投资下降小,对外证券投资则较大;
(4)二战后,直接投资增长快,证券投资发展慢;
(5)地区分布,1929年在加拿大的直接投资与证券投资相差不大,同期,美国对欧洲的比例却为2.5:1。
垄断优势理论——市场不完全是导致对外投资的主要原因。具有垄断优势是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条件。其核心内容是“市场不完全”和“垄断优势”。
对垄断优势理论的发展
约翰森(Harry G.Johnson,1970):资产专有论(Appropriability thesis)凯夫斯(R.E.Caves,1971):产品差异论(Differentiated product)尼克博克(Frederick T.Knickerbocker,1973):寡占反应论(Follow the Leader Hypothesis)
对垄断优势理论的评价 1.积极影响
A.突破了从资本流动的角度分析国际直接投资的分析模式 B.把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间接投资明确地区分开来 2.局限性
A.不足以说明为什么技术优势的企业一定要对外投资
B.不能解释跨国公司在直接投资中的地理布局和区位选择问题 C.无法解释6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没有垄断优势的中小企业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也开始对外进行直接投资的现象
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Theory of Product Life Cycle)
代表人物: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雷蒙德·弗农(Raymond Vernon)代表作品:《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Vernon,1966)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关于产品生命周期不同阶段决定生产和出口该产品的国家转移理论,是一种动态经济理论。从产品要素密集度角度上讲,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时期,其生产要素比例会发生规律性变化;从不同国家角度上讲,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时期,其比较利益将从一个国家转向另一个国家(这是对赫—俄要素禀赋论的补充)。
作用机制:首先在创新国生产(新产品阶段:创新国生产),然后传递和扩散到其它发达国家(成熟阶段:创新国、模仿国生产),最后到发展中国家(标准化阶段:创新国进口、其它发达国家出口、发展中国家由进口转出口)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意义
A.将垄断优势、产品生命周期和区位因素结合起来解释国际直接投资的动机、时机和区位选择。
B.从动态角度分析对外直接投资,增添了时间因素,弥补了静态分析的局限。
C.为制造业跨国公司的成长提供了有力工具。把美国的宏观经济结构、企业的产品创新取向以及公司海外生产的动机较好地联系了起来。
D.使国际投资理论既可以解释对外直接投资,也可用来解释新产品的国际贸易。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缺陷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缺陷 A.将跨国公司的产品开发、市场营销渠道和市场竞争手段这三项相互依存的决策程序分开,与跨国公司同时考虑这三项决策的实际不符。
B.由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以特定时期美国制造业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为背景展开研究的,所以这一理论对非制造业企业、对发展中国家、对非出口替代领域和高科技与研发领域的对外投资行为无法做出科学解释。
C.无法解释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现的,发达国家企业直接在发展中国家从事新产品研发的行为。
三、(市场)内部化理论(The Theory of Internalization)
代表人物:英国学者巴克利(P.J.Buckley)和卡森(M.Casson)及加拿大学者拉格曼(A.M.Rugman)-代表作品:《跨国公司的未来》(Buckley & Casson,1976)
内部化理论的三个重要概念
(1)转移定价(transfer pricing)
是跨国公司内部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调拔中间产品时的定价。(2)市场失灵
(market failure)
指市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由于市场不完全,以致企业在让渡中间产品时难以保障其权益,也不能通过市场来合理配置其资源,以保证企业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形。(3)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
企业为克服外部市场的交易障碍而付出的代价。
内部化理论:
导致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不仅仅在于最终产品市场的不完全性,更重要的在于中间产品(intermediate products)市场的不完全竞争。市场内部化就是把市场建立在公司内部的过程,以内部市场取代原来固定的外部市场,以最小化内部资源转移时的交易成本,消除市场的不利影响。
该理论不是强调企业特有的技术优势本身,而是强调企业通过内部组织体系和信息传递网络以较低成本在内部转移这种优势的能力。市场内部化的决定因素
产业特定因素、区位特定因素、国家特定因素、公司特定因素 其中产业特定因素是最关键的决定因素!
市场内部化的动机——知识产品为例
知识产品具有特殊性质,知识产品的市场结构和知识产品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决定其市场内部化的动机最强。知识产品及其交易有如下特点:
(1)形成耗时长、费用大,有“自然垄断”性质。(2)难以确定知识产品的价值,难以估价。
(3)具有公共产品属性,阻止他人使用代价巨大。(4)有利于减少政府干预。市场内部化的收益与成本
对内部化理论的评价 1.积极面
A.区分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的市场不完全性,并重点分析中间产品,对发达国家企业相互投资活动做出有利解释,并同样适用发展中国家。B.有助于说明各种类型跨国公司形成基础。C.跨国公司理论的重要转折点,从市场结构转向企业间的产品交换形式与生产的组织形式。2.消极面
A.无法解释投资地理方向。
B.分析重点是生产组织的一般形式,但缺少对跨国公司地为特征分析。内部化理论值得注意之处
对东道国:不利于东道国自主发展和自主创新、东道国优势被弱化、减少东道国税收收入,规避管制。
对企业本身:独资化策略比较困难、不利于战略联盟。
四、国际生产折衷理论(The Eclectic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
--代表人物:邓宁(John Harry Dunning)--代表作品:
《贸易、经济活动的区位与多国企业:折衷理论探索》(Dunning,1976)
《国际生产与跨国企业》(Dunning,1981)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将垄断优势论、内部化理论和区位理论有机结合起来,把跨国经营的决定因素概括为三种优势:所有权特定优势(Ownership-specific advantage)、内部化优势(Internalization incentive advantage)、区位特定优势(Location-specific advantage),即“三优势模式”(OIL Paradigm);这三种优势的不同组合解释了企业进行国际经营活动的三种主要形式:直接投资、技术转移和出口贸易。
三种优势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意义
A.对已有理论进行了归纳整合,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B.引入了所有权、内部化和区位优势三个变量因素来对投资决策进行分析,因其概括性、综合性和应用性强成为直接投资“通论”。
C.用统一的理论解释整个国际经济活动,创建了一个关于国际贸易、对外直接投资和国际协议安排三者统一的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D.对服务业跨国企业直接投资问题有较强的说服力,弥补其它理论在此方面的不足。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局限性
A.该理论将利润最大化作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目标,这与近些年来对外直接投资目标多元化的现实不符。
B.该理论几乎综合了其他各种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缺乏一个统一的理论基础,缺乏独创性。C.将所有权、内部化和区位优势三个因素等量对待,未强调它们之间的关系对直接投资的影响,仍然停留在静态分析。
D.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研究对象仍然是发达国家,还是无法解释不具备技术优势的发展中国家的跨国企业从事的国际直接投资活动。
五、边际产业扩张理论(The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由小岛清(Kiyoshi Kojima)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
-根据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理论,提出符合日本国情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3个基本命题: 1.赫克歇尔—俄林模型(H-O模型)中的资源禀赋或资本—劳动要素比例的假定基本是合理的
2.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其比较利润率也较高
3.日本式的对外直接投资与美国式的对外直接投资是不同的
小岛清认为日本的FDI与美国的FDI有明显的不同:
边际产业理论的基本观点:对外投资应从与本国已经处于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边际产业)。即使这些产业在投资国已处于不利地位,但在东道国却拥有比较优势。
对边际产业扩张理论的评价 1.理论意义
A.首次将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投资理论在比较成本的基础上融合起来
B.否定了垄断优势在对外直接投资中的决定性作用,强调了运用与东道国相适应的技术进行投资 C.论证了中小企业拥有的技术更适合东道国的生产要素结构,因而较好地解释了发达国家在70年代以后出现的中小企业对外进行直接投资的原因和动机
D.该理论以投资国为分析对象,能促进本国及东道国产业结构调整,这比以前以企业为研究对象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大大地进了一步 2.局限性
A.无法解释20世纪80年代后日本企业对发达国家制造业的大量投资 B.发展中国家永远只能被动接受发达国家的边际产业,无法实现赶超 C.只能解释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垂直型投资
D.假定跨国公司投资动机相同并且与母国目标相一致
第二节 发展中国家跨国经营理论
一、小规模技术理论
刘易斯•威尔斯(Louis T.Wells)
——《第三世界跨国企业》: 小规模和密集使用劳动的制造技术;在东道国当地采购原材料; 生产特殊产品(种族产品);采用低价营销策略等。投资动因: • 保护出口市场;
• 谋求低成本;
• 分散资产,避免政治风险;
• 其他动因(侨缘联系、本国和东道国政府的倡导和推动等)
前景: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是不断增长的,而且造成这种增长的条件还将长期存在
对小规模技术理论的评价
A.将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的自身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的自身市场特征结合起来 B.将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优势解释为相对优势
C.摒弃了只能以技术垄断优势进行对外投资的观点
D.将发展中国家在技术方面的创新活动局限于对现有技术的继承和使用
二、技术地方化理论
拉奥(Sanjaya Lall)——《新跨国公司——第三世界企业的发展》:
基于企业内在创新活动的技术地方化,发展中国家企业通过对进口技术和产品进行一定的改造,使它们的产品能够更好地满足当地或邻国市场需求。
技术地方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技术的地方化是因为发展中国家投资环境不同于发达国家,而且与发展中国家的要素价格和要素质量有关。
经过改造的产品更适合发展中国家自身的需求,只要它们把引进的技术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产出的产品就可以更好地满足当地或邻国消费者的需要,这本身就是一种竞争优势。经过发展中国家企业改造后的适合小规模生产的技术,与未经改造的西方国家的技术相比,在当地的生产中能产生更高的经济效益。
虽然发展中国家的产品无法与发达国家的名牌产品相比,但由于发展中国家消费者的购买能力的限制,使发展中国家的廉价产品拥有更多的市场。对技术地方化理论的评价
A.不再认为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是被动地接受发达国家的降级技术,或被动地模仿和复制发达国家的技术,对技术的改进也是一种技术创新。B.在一定程度上论证了发展中国家企业参与跨国生产活动的可能性。C.对发展中国家优势和技术创新的解释是粗线条的。
三、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
坎特威尔(John Cantwell)与托兰惕诺(Paz·E·Tolentino)
产生背景:20世纪80年代以后,发展中国家的对外投资现象日益普遍。
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的基本观点
1.强调技术创新对一国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2.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技术创新活动具有明显的“学习”特征。
3.不断的技术积累可以促进一国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技术能力的不断提高和积累与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直接相关。
4.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和地理分布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变化。
对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的评价
A.强调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创新来自经验积累。
B.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活动在产业上和地理上进行了布局。C.对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资直接投资活动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第三节
跨国经营理论的新发展
一、投资发展周期理论
人均GDP<400美元的国家
对外直接投资的流出、流入量均很少,因为它既没有可供投资国选择的区位优势,又不拥有从事对外直接投资的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400<人均GDP<1500美元的国家 对外直接投资的流入量大于流出量,而且差额很大,这是因为它可供投资国选择的区位优势在增强,但没有实力形成拥有从事对外直接投资的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2000<人均GDP<4000美元的国家
对外直接投资的流出量的增幅大于流入量的增幅,但仍为对外直接投资的净流入国,而且净流出入的差额在缩小,这是因为不仅它可供投资国选择的区位优势在增强,而且其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正在增强,外国企业要想进入这些国家必须更多地利用其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
人均GDP>4000美元的国家
其拥有从事对外直接投资的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并有能力运用区位优势进行对外直接投资。
对投资发展周期理论的评价
A.是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在发展中国家的运用和延伸。B.首次将对外直接投资与一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联系起来。
C.论证了一国的对外投资地位是随着其竞争优势的消涨而变化的。D.从动态角度描述了跨国投资与经济发展的辨证关系。
E.该理论只是沿袭了从国内生产到国际生产这种理论的分析框架。
二、动态比较优势理论
小泽辉智(Ozawa)1992 1.发展中国家应先从引进外国投资开始,然后逐步过渡到从事对外投资。
2.小泽辉智的动态比较优势理论的贡献在于提出了处于不同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应采用不同的对外投资模式。
三、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
1.任何形式的对外直接投资都是在投资的直接诱发要素和间接诱发要素的组合作用下发生的。
2.直接诱发要素主要包括劳动力、资本、技术、信息、管理和技能。间接诱发要素是指生产要素之外的政策和环境要素等
3.发达国家从事对外投资主要是直接诱发要素的作用
4.发展中国从事对外直接投资在很大程度上主要是因为东道国的间接诱发要素所引发的。5.跨国公司从事直接投资是直接诱发要素和间接诱发要素双重作用的结果。
四、竞争优势理论
迈克尔·波特(Michael·E·Porter)1.《国家竞争优势》(1990)中提出一个国家竞争力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资源要素导向阶段
投资导向阶段
创新导向阶段
财富导向阶段 2.企业应采用低成本和差异化两种战略 3.从宏观上分析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行为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国家竞争力从根本上说是若干行业的竞争问题,因为同一国家内部行业与行业之间在国际竞争优势方面存在相当差距。一国众多行业中,最有可能在国际竞争中取胜的是国内“四要素”环境特别有利的那些行业。
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四因素”
其它新兴理论
新资源基础论、产业集群理论、非股权安排理论、优势获取论、外包生产论 中国服装企业向意大利同行下单委托加工 阅读案例,思考以下问题:
1.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动机是什么?
2.请用发展中国家跨国经营理论分析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原因。
马尔凯地区,是意大利主要服装生产基地,许多企业都参与Armani(阿玛妮)、D&G、Max Mara等世界知名品牌服装的生产。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影响,马尔凯地区的奢侈品及高级成衣订单数目不断下滑,而当地劳动力成本又居高不下,一些高档成衣生产企业只得向外“揽活”求生存——而这,成为宁波服装企业进军意大利的契机。
“有着强烈个人风格的设计师,细致到挑剔的手工,更有源源不断的创意和新产品。”对于意大利服装,宁波市服装协会秘书长张晓峰深有感触,“利用意大利服装的产业优势,将能极大地提升宁波品牌的市场空间。”
“在意大利,是设计师领导市场消费,设计师决定色彩、款式、版型。而在中国,采购、设计、生产、销售这些活儿,全由品牌经理一手操办。与意大利优势产业融合后,宁波服装品牌会出现进一步提升空间。”罗蒙集团常务副总裁朱绪龙称。
以往,对中国服装企业而言,能接到一单意大利服装企业的订单,哪怕不怎么赚,都心甘情愿。然而,在全球金融危机下的今天,情况变了。“宁波的罗蒙、博洋、爱尔妮、合和杰斯卡等6家服装企业开始向意大利同行下单委托加工。”2011年7月5日,宁波市服装协会秘书长张晓峰透露。而这意味着,今后中国的“罗蒙”等高级时装品牌,将会贴上“Made in Italy”标签。
就在人们对广州、温州、嵊州等地服装企业欲收购“皮尔·卡丹”炒得热火朝天的时候,这一阵子,罗蒙、博洋、爱尔妮、合和杰斯卡等企业的负责人马不停蹄赶往意大利马尔凯地区,与当地50多家有着高品质产品制作经验的纺织、服装和鞋类等中小企业洽谈并考察——他们此行要利用意大利同行的生产工艺,委托他们定制衬衫、T恤、西服等高档成衣。
据了解,罗蒙、博洋等6家宁波服装企业此行还联合邀请一个意大利设计师团队来宁波工作,分别为不同企业设计不同款式、主题的服装——尽管合作形式多样,但请“外脑”殊途同归。并且,有些企业还在洽谈收购意大利服装品牌。
“宁波服装意大利制造,是产业趋于成熟的表现。此举将提高中国服装企业核心竞争力,也适应了国际时尚产业多元化合作的大环境。”中国服装协会产业经济研究所常务副所长陈国强认为。
第五篇:华为跨国经营战略
目录
公司简介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总部位于中国广东深圳市的生产销售电信设备的员工持股的民营科技公司,于1988年成立于中国深圳。华为的主要营业范围是交换,传输,无线和数据通信类电信产品,在电信领域为世界各地的客户提供网络设备、服务和解决方案。总裁任正非,董事长孙亚芳。
华为发展历程概述
华为国际化经营战略分析
国际市场的开拓原则
公司简介
华为发展历程概述
华为发展历程概述
华为跨国经营战略分析 华为公司的跨国经营 战略实施背景
华为进军国际市场路径图
华为进军国际市场路径图 华为跨国发展战略分析 华为跨国发展战略分析
——进入国家的选择
进入国际市场的方式从香港一俄罗斯,南美一东南亚/中东/非洲一欧美这个顺序中可以看出华为基本上是沿着“心理距离”由近到远选择国家的,心理距离指“阻碍或扰乱企业与市场之间信息流动的因素,包括语言、文化、政治体制、教育水平、产业发展水平等”
——贸易进入的方式
华为“ 农村包围城市” 的战略决定了华为的渐进式国际化。
渐进式—— 以打开国际市场为撬点,采用间接出口和直接出口逐渐积累国际化经营的经验,从而进行海外市场的扩张,最终达成占有国际市场份额的目标。在保持贸易式进入的基础上,企业可以根据客观需要和主观可能具体策划如何逐步地、渐进地向更高的层次过渡,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跨国经营,把握时机,步步为营。
进入国际市场的方式
——贸易进入的方式
华为采取贸易进入的方式进入国际市场,即先通过贸易作为试探,积累经验,在国内外建立起流通渠道和业务关系,以便为进一步的跨国经营活动铺平道路。从出口到合资再到创立销售/研发机构,随着华为试验性活动的增加和对当前经营活动的掌握。其对国外市场越来越有信心。也愿意投入更多的资源,同时,华为通过开展国外经营来了解外国市场.在经营活动中获得外国市场的实践经验。可以说,华为国际化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学习和反馈过程。路径选择
“先易后难”的跨国发展道路
“ 全盘西化” 跨国发展战略
华为大力开展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在海外建立多个科技研发机构,坚持走” 自主核心技术路线”。简单地说,华为走出了一条用” 用制度带动文化和人向西漂移” 的道路,按照任正非的说法,从流程和财务制度这些最标准化甚至不需质疑的“ 硬件” 开始,从局部到整体,从制度管理到运营管理逐步“ 西化”,潜移默化地推动” 软件” 的国际化。
国际市场的开拓原则
华为的成功正是因为注重对国际市场的开拓,在开拓国际市场方面华为形成了一整套自己的独特战略,主要有以下五点:
(一)国际市场的开拓坚持契而不舍的精神,能够经得起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考验和折磨;
(二)国际市场的开拓遵循市场梯度规律,也就是先由易于进入的不发达国家和地区切入,然后逐渐进入发达国家和地区:
(三)国际市场的开拓要讲求比较优势,华为可以说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优势,例如华为利用欧洲厂商对客户的要求反应比较慢的特点,充分发挥自己快速反应能力的比较优势;
(四)国际市场的开拓需要讲求策略,要将客户开拓工作做得细致而深入。相对来说,华为非常注重这一点,比如说华为通过各种渠道把客户请到国内,向客户展示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巨大变化,展示华为规模和实力,改变客户认为只能生产廉价鞍子的观念,通过向客户推销中国达到推销企业的目的;
(五)国际市场的开拓遵循诚信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