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物理与文化论文
物理学与社会发展科学进步的关系
【摘要】:对于物理和人类发展,可以清楚认识到科技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物理学与人类文明相辅相成,相互缠绕,互相交织,物理学是由亚里士多德首先提出的。
【关键词】物理学;人类社会发展;科学进步;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是发展最成熟、高度定量化的精密科学,又是具有方法论性质、被人们公认为最重要的基础科学。物理学取得的成果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有力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正如国际纯粹物理和应用物理联合会第23届代表大会的决议《物理学对社会的重要性》指出的,物理学是一项国际事业,它对人类未来的进步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探索自然,驱动技术,改善生活以及培养人才。
用较为严谨的语言来说,物理学是研究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本质和运动规律,及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转化的规律的科学。它崇尚理性、重视逻辑推理。可以说物理学是关于“万物之理的”科学。我们学习物理呢?就要注重一个“理”字。
经过三百多年的发展,物理学不仅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有完事的科学体系,而且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的实验方法和精密测试技术,已经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其他学科,极大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创新和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在自然科学群体中,物理学处于基础和领导地位。进入21世纪的今天,物理学仍是一门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学科,它的创造性进展仍日新月异,遇到的挑战也愈来愈大。同时,21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将在极大程度上依赖于物理学的发展,物理学仍将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占主导地位,物理学对当代以及未来高新技术的发展也将会提供更大的推动力。
这一观点会招致来自其它学科的争议。对于数学,首先,数学本身不能回答其自身的数学形式逻辑体系的客观真实性问题,数学形式体系的客观真实性要靠物理学去认证;其次,数学的发展有两个动力,即数学内部逻辑发展的动力和外部的物理学等学科的需要与直观的动力。正是这种外部物理学的需要与直观的动力,使Witten和Donaldson发展了现代数学,并因此获得了菲尔兹奖;而量子论则导致非对易几何学的出现,超弦理论则导致新的数学观点的产生。然而,数学是伟大的,她像语言一样,是人类进行交流和表达思维的工具,对于现代科学技术,她更是不可或缺的工具。对于化学,量子力学和统计热力学是表述化学定律的基础,现代化学则在理论上离不开量子力学,在实验上离不开现代物理学测量技术。对于生物学,量子力学和量子统计是在分子层次上认识生命现象的基础,生物物理学使生物学更定量、更精确。
下面的是物理学发展的历程:[1]
1、文明从野蛮中诞生,阿基米德,初建物理
2、牛顿于1687 年出版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 3、18 世纪中叶,在热学发展的基础上发明并改进了蒸汽机 4、1800 年伏打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发电器———伏打电堆,开创了电学发展的新时代5、20 世纪初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建立,诞生了近代物理 6、20 世纪60 年代,激光器诞生7、20 世纪80 年代高温超导体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为超导体的实际应用开辟了道路8、20 世纪90 年代发展起来的纳米技术,使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设计并重新排列原子或者原子团,使其具有人们希望的特性
9、生命科学的发展也离不开物理学。脱氧核糖核酸(DNA)是存在于细胞核中的一种重要物质,它是储存和传递生命信息的物质基础
科学的本质在于探索,科学的生命在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现代学校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创新能力。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说:“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 [2],这一小段说出了教学中的方法,但我从这种方法中解出的是一种具有创新性素质的人才,是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物理学可以有一种带领出科学培养出创新性素质人才,从而引领人类文明的每一个进步。
对于人类发展:可以追溯到生命的起源:46亿年前,刚刚形成的地球是一个没有生命的世界。那时,天空中赤日炎炎,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溢。从火山中喷出的甲烷、氨、氢、水蒸气等气体包围在地球表面,形成了原始大气层。原始大气与现在的大气成分完全不同,没有氧,也没有臭氧层,太阳的紫外线直射到地面上。在紫外线、宇宙射线、闪电、高温等巨大的自然条件长期作用下,原始大气中的各种成分不断发生合成或分解反应,形成了多种简单的有机物,这就为原始生命的产生创造了物质条件。其实这也是通过物理上的反应引起了生命起源。人类社会经历了五千多年的农业文明时代,又经历了三多年的工业文明时代再到生态文明,而人类的文明史,开始于文字的发明,在时间上最早不过七八千年,这几千年只占人类史的百分之一而已。人类文化的发展,从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面讲,可有以下三种共识。第一,人类文化的发展,不是突然的,而是人类在生存竞争中学到许多经验,逐渐积累而流传下来的。换句话说,有史时代的许多文化,都渊源于史前时代的人类活动;第二,各种人类的文化,因为环境的变迁,时代的更换,进退不一;三,人类有共同进取的合作力量,可是也有互相残杀的卑劣天性[3]。
科技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 物理学的目的在于发现自然界的结构和作用,并且尽可能地把它们归结为一些普遍的法则和一般的定律—用观察和实验来建立这些法则,好比如牛顿对力学的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他的科学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以下简称《原理》中,这本书是科学史上极为重要的伟大著作。牛顿在《原理》书中, 提出了力学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对宏观物体的运动给出了精确的描述, 总结了他自己的物理发现和哲学观点。其伟大成就造就了科学的革命,它不仅标志了十六、十七世纪科学革命的顶点, 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划时代标志。
物理学的发展引发了一次又一次的产业革命,推动着社会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可以说社会的每一次大的进步都与物理学的发展紧密相连。
一、物理学与第一次技术革命
物理学的贡献:世纪从英国发起的技术革命是技术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是以蒸汽机被广泛使用为标志的。它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工具的时代,这不仅是一次技术改革,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这次工业革命是牛顿力学与生产技术的结合,在研究提高蒸汽机效率的基础上才创立了热力学的理论,热力学的理论又促进了热机的发展。
对社会的影响:从生产技术方面来说,工业革命使工厂制代替了手工工场,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从社会关系方面来说,工业革命使依附于落后生产方式的自耕农阶级消失了,使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形成和壮大起来 [4]。
18世纪中叶,在热学发展的基础上发明并改进了蒸汽机。蒸汽机的广泛使用,促成了手工业向机械化的大生产的转变,并使陆上和海上的大规模的长途运输成为可能。大大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古人云:一日千里。火车、飞机的使用使每一个地球人实现了“一日千里”甚至日行万里的梦想。蒸汽机的使用是第一次产业革命。
二、物理学与第二次技术革命
物理学的贡献,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在一次讲座快结束时,发现电流接通时附近的小磁针转动了一下,这一现象被人们称做电流的磁效应;1840年,法拉弟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并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电磁场理论。
对社会的影响,世纪前期创立的电磁学解决了机械能与电能转化的问题。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使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制造成为可能,为人类找到了一种新能源,打开了电力时代的大门[5]。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电力工业,使人类进入电气化的时代,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家想想现在使用的电灯、电话、电视、微机等一切的电力设施就能体会了。这是第二次产业革命。
三、物理学与第三次技术革命
晶体管与计算机,晶体管的发明促进了集成电路的发展,使计算机业飞速发展在更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然而也带来了新能源的应用。[6] 20世纪70年代,微观物理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开创了微电子工业,使世界开始进入了以电子计算机应用为特征的信息时代。这是第三次产业革命。
可以说社会的每一次巨大的进步都是在物理学发展的基础上完成的。没有物理学的发展就没有人类社会和文明的巨大进步。
物理学让昨天的梦想变成今天的现实。
大量事实表明,物理思想与方法不仅对物理学本身有价值,而且对整个自然科学,乃至社会科学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贡献。有人统计过,自20世纪中叶以来,在诺贝尔化学奖、生物及医学奖,甚至经济学奖的获奖者中,有一半以上的人具有物理学的背景,这意味着他们从物理学中汲取了智能,转而在非物理领域里获得了成功。反过来,却从未发现有非物理专业出身的科学家问鼎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事例。这就是物理智能的力量。难怪国外有专家十分尖锐地指出:没有物理修养的民族是愚蠢的民族!
参考文献:
[1] 张丹
物理学与人类社会文明
沈阳理工大学
202_ 年第23期
[2] 杨淑凤,张元元
物理学与人类文明进步
成人教育[M] 黑龙江省教育学院 202_/6 [3]刘建政 物理学史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安徽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202_/6 [5] 杨淑凤,张元元 物理学与人类文明进步 成人教育[M] 黑龙江省教育学
第二篇:物理与军事论文
物理军事与论文
现在的战争大片,吸引我们眼球的不仅是宏大的战斗场面,还有其崭新的战争理念,这些综合集成、一体化作战模式让本对军事感兴趣的我很是耳目一新啊。而这些作战模式跟我之前了解到的战争模式不一样,全都是物理信息化战争。
在18世纪,老式滑膛炮发射的球状实心弹丸,可轻松打烂纯木质的风帆战舰; 而19世纪,工业革命侧重的铁甲战舰令炮弹的杀伤效能遭到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而从此以后,甲与弹的对抗陷入了一场矛盾螺旋的激烈竞赛,尽管新兴线膛炮发射的锥形弹体具有更强的破坏力,但钢板表面感化技术的出现却使防御力再一次走到了前面。金属材料,特别是钢铁,之所以自古至今一直被人类所重用,坚韧并存的宏观品质是其胜出的核心,而此特性的微观来源便是自由电子组成的金属键--当金属原子之间受外部应力、产生相对位移之时,自由电子依然可以将大家粘在一起,这便是韧性的微观来源。而“结合强度”更高的共价键,由于原子间相互锁死,受宏观外力时往往不能均匀分担,从而造成局部应力过大而断裂,这便是玻璃硬而脆的宏观特性来源。自然界硬度最高的金刚石便是由碳原子通过共价键忝的晶体结构,将碳原子共价键的高硬度与铁原子金属键的高韧性,取长补短、有机结合,便是铁碳合金--钢的本质。含碳量越高,钢就越“玻璃”化(硬而脆),表面渗碳则是仅对钢板表面硬度的进一步强化,同时保留了内部的韧性,其实此种工艺古代刀剑便已有之。近代海军装甲钢则是更大规模、更高尝试的工业化表面渗碳,这使得早期装甲舰时代,方略战舰在敌人炮火下具有无与伦比的生存力,介于此时代火焰穿甲技术的无力,日俄对马海战中便大规模使用爆破燃烧进行攻击。
而二战后“陶瓷装甲”的使坦克防御终于走出了纯钢路线--真正地微观“共价键”晶体结构,突破了金属的硬度极限,当然“硬”和“韧”不可兼得,不同材质扬长补短的复合装甲才是实用之物,事实上随着每一代复合装甲的发展,其内部结构都会有各种复杂的演进,第一种复合装甲出现在苏联T-64坦克上,氧化铝陶瓷被做成球状嵌入主装甲中,其后的T-72必胜更廉价的玻璃纤维,即二氧化硅。而美国后来制造了当代复合巅峰之作 --贫铀装甲,M1A2。现代复合装甲之所以对破甲射流具有额外的高防护力,除了硬质夹心外,实际上的大厚度,对射流的偏转、扩散起了很大的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武器装备“攻”压倒“防”之势日趋明显,战争中的牺牲总是不可避免,但命更硬的炮灰右以牵制更多敌军资源,为己方胜利增添上更生的砝码,甲与弹对抗的矛盾螺旋仍将继续„„
第三篇:物理文化与教育心得体会(本站推荐)
物理文化与教育读书报告心得
在学习《物理文化与教育》之前,我认为物理文化是物理文化,教育是教育,这两个几乎是平行线永不相交关系的两个概念怎么会同时存在呢?阅读了解世雄老师的这本书后,我对于物理文化在教育当中的作用做了一个深深的思考。作为物理学师范专业的学生,所学的知识以后都是要奉献于教育事业的,但是在阅读改书之前对于物理与教育之间联系还是吗,懵懵懂懂的,这本书在物理教育方面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物理教育是一种文化活动,既然是文化活动,就需要物理文化来支持物理教育。了解物理文化的各种功能,方便我们在教育中灵活运用。下面我首从对物理文化的美学功能出发理解这几个功能在教育中的运用:
1.物理的现象美;美丽的事物总会吸引人的关注,物理的美由色彩、线条、形体、声音、质地等形式因素构成,要发现这些美就要去观察和去体验,在物理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物理的现象美学让学生们在观察和体验中分析物理现象存在的现象和意义,让学生在视觉、触觉和听觉个感官上认识物理,培养物理人敏锐的物理嗅觉,通过现象去分析物理本质。
2.物理的实验美;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教育不止授人以鱼同时也在授人以渔。通过各种简单的实验把自然界的物理规律明显的显现出来,让受物理教育的人通过实验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在实践中理解物理规律,并且在以后的生活学习工程中利用物理规律来对事物进行创新。物理实验还有助于破除封建迷信,激发好奇心、求知欲,培养人的探索精神的功能。
3.物理的理论美;物理的理论美包即含了概念美也包含了公式美,无论是力学的、热学的、电磁学的还是光学的物理概念,都是在每一位物理学家不懈的努力下呈现在我们是眼前的,它们以最简洁、最清晰、最深刻的方式反映了物理共同体的科学认识。它们是物理规律的简洁美。它们代表的是一种对智慧和对美的执着追求,它们推动着整个人类的进步,是一种精神力量引领着每一个物理人向前探索,不断推陈出新,不断完善物理的文化。
再来物理文化是一种自然规律的美学文化,也是求知文化。因此物理文化有认识功能。人类历史就是一个不断认识和改造的历史,人类不断进步,认识也不断增多、人类视野不断扩大、自然规律不断被人类发现和总结。中国老子的“道”阐述了万物的本源,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述说“自然是运动和变化的根源”,从经典物理到现代物理,从宏观物理到微观物理,这些物理文化不正是记录着人类的进步吗?而教育是一种思维的传授,是一种文化的传承。物理的发展文化和物理的认知文化不正是教育所需要的吗?
最后,我认为物理文化也是一种传承下来的文化,物理文化是鲜活的文化,是由人和物构成的综合体。课本定义为:古代哲学家、近代物理学家和现代物理共同体历经数千年逐步创造的物理知识体系、观念形态、价值标准以及约定俗成的工作方法的总和。物理文化的传承与物理教育是密不可分的,物理文化通过各个物理学家、物理教育学家世代相传并且一步步完善。物理教育一方面保证物理文化在新一代身上再生,以保证物理文化的延续,另一方面把人纳入一定的社会模式中使其社会化,培养成适应社会需要的、掌握一定知识和技术、具有一定科学精神的现代人力资源;因此在物理教育培育人才过程中物理文化的做用就有:1.形成物理探索精神
物理文化是探索的文化,是科学文化。物理学习活动能激发学习者的探索欲望,激发学习者的好奇心,有益于培养学习者的探索精神。
2.培养物理科学的认知
从物理文化的认知功能理解,物理学能帮助人类解释物质世界,帮助人类科学的认识和理解世界的物理规律,有助于提高人们与自然的相处能力,开阔人们的认识视野。
3.提高物理思维物理规律的审美
物理文化有其特有的理论美,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物理文化有助于学习者从自然规律中获得美的感受和体验,理解物理公式中的互补和统一。也有助于学习者对物理规律的构建
研究物理文化是每一个物理人必做的事,就好像中国人要了解中国文化史一样。物理文化在教育中传承,在教育中创新。物理文化应该深刻镶嵌在物理教育中。参考书上所说,物理文化离不开物理教育,系统地研究物理文化,并从文化视角去探索物理教育问题,会给物理教育工作者以新的启示,有助于丰富物理教育理论,提高物理教育质量。
以上是我对物理文化在教育中的作用的思考,在学习《物理文化与教育》过程中的想法,也考了解世雄老师“物理文化研究对物理教育的启示”所写。在本文结束阶段我想说:虽然物理文化是最近才出现在我们视野中的,但是它一直存在。文化是需要一直传承下去的,作为物理教育的工作者,在传播物理文化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学习物理文化,还要利用物理文化来完善自身,提高自己的教学素质。才能使得物理文化在我们身边延续下去,每一个物理人都应该为此做出贡献。
第四篇:企业与文化论文
海尔文化之魂
摘要:
海尔文化的核心是创新,在二十年的发展历程中,海尔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体
系,有自己独特的标志,独特的经营理念等,共同促进了海尔的发展。
关键字:
海尔文化创新 经营理念
正文:
海尔文化的核心是创新。它是在海尔二十年发展历程中产生和逐渐形成特色的文化体系。海尔文化以观念创新为先导、以战略创新为方向、以组织创新为保障、以技术创新为手段、以市场创新为目标,伴随着海尔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从中国走向世界,海尔文化本身也在不断创新、发展。员工的普遍认同、主动参与是海尔文化的最大特色。当前,海尔的目标是创中国的世界名牌,为民族争光。这个目标把海尔的发展与海尔员工个人的价值追求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每一位海尔员工将在实现海尔世界名牌大目标的过程中,充分实现个人的价值与追求。
首先,我们先从海尔的标志说起。
灵魂是永远为用户创造更大价值,海尔的新标志由中英文组成,与原来的标志相比,新的标志延续了海尔20年发展形成的品牌文化,同时,新的设计更加强调了时代感。英文标志每笔的笔划比以前更简洁,共9划,“a”减少了一个弯,表示海尔人认准目标不回头;“r”减少了一个分支,表示海尔人向上、向前决心不动摇。英文海尔新标志的设计核心是速度。因为在信息化时代,组织的速度、个人的速度都要求更快。英文标志的风格是简约、活力、向上。英文新标志整体结构简约,显示海尔组织结构更加扁平化;每个人更加充满活力,对全球市场有更快的反应速度。
汉字海尔的新标志,是中国传统的书法字体,它的设计核心是:动态与平衡;风格是:变中有稳。两个书法字体的海尔,每一笔,都蕴涵着勃勃生机,视觉上有强烈的飞翔动感,充满了活力,寓意着海尔人为了实现创世界名牌的目标,不拘一格,勇于创新。孙子兵法上说,“能因敌变化而致胜者谓之神”,信息时代全球市场变化非常快,谁能够以变制变,先变一步,谁就能够取胜。
海尔在不断打破平衡的创新中,又要保持相对的稳定,所以,在“海尔”这两个字中都有一个笔划是在整个字体中起平衡作用,“海”字中的一横,“尔”字中的一竖,“横平坚
直”,使整个字体在动感中又有平衡,寓意变中有稳,企业无论如何变化都是为了稳步发展。在海尔创业20年全球营业额1000亿元时启用新的标志,意味着海尔又站在了一个新起点上,这个新起点就是战胜自我,打破平衡,从新开始,争取更大的发展。海尔新标志的灵魂就是:永远不断地为用户创造更大的价值!
其次,是海尔的经营理念
海尔真诚到永远
海尔有一个很著名的广告语——“真诚到永远”。张瑞敏解释说:一个企业要永续经营,首先要得到社会的承认、用户的承认。企业对用户真诚到永远,才有用户、社会对企业的回报,才能保证企业向前发展。
从“顾客永远都是对的”到“用户打一个电话,剩下的由海尔来做”,从“真诚到永远”到“ 国际星级服务一条龙”,这是海尔理念的延伸。
实施国际化战略后,海尔提出了新的口号:创造国际美誉度。他们认为,只要有钱打广告,知名度就上来了,但顾客不一定满意。质量和服务都合乎相关法规要求,产品就有了信誉度,但却没有研究顾客真正的需求。美誉度就是在知名度和信誉度的基础上,满足顾客潜在的需求。
“顾客永远是对的,”张瑞敏说:“不管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任何问题,错的一方永远只能是厂家,永远不是顾客,不管这件事表面现象看来是不是顾客的错。” 服务是向用户买产品
售后服务环节不能产生利润,却要求企业较大的资金、人力和物力投入,因此有不少企业把售后服务视为负担,多数是借用别人的网络代理服务。
海尔投资建立了自己的维修服务体系。因为他们担心如果依靠别人的网络,很难达到海尔的质量与服务要求。更要紧的是,海尔将会因此失去与用户沟通、了解需求信息的重要渠道。海尔认为营销的本质不是卖,而是买,是海尔花钱向用户购买信息。
当把服务视为企业发展战略的一个关键环节时,这种服务便成为一种自觉、一种主动和有意识的行为。因为市场永远在变,如果只是满足显现出来的需求,只能是跟在市场后面;如果能去寻找潜在的需求,就成为市场的导向。
从“海尔中国造”到“海尔世界造”
海尔从1996年开始陆续在海外开设工厂,海尔相信本土化制造是海尔国际化道路上关键的一步。
1996年,海尔在印度尼西亚设立第一家海外工厂,到202_年,海尔已经在全球设立
13家工厂,这些工厂每年生产上百种产品,这些产品的大部分在当地销售。
世界跨国公司厂大多选择到劳力成本低廉的地区开设工厂,1999年,当海尔在美国南卡罗莱纳州投资开设一家工厂时,一家业界权威杂志驻美记者立即对海尔的做法提出质疑:舍弃国内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到人力成本昂贵、市场饱和的欧美投资建厂,海尔是否明智?
对此,张瑞敏认为,应用逆向思维来算这笔账。美国很多工厂迁到中国来,看好的是中国廉价劳动力。我们惟一的优势可能就是廉价劳动力,如果我们总等在家里的话,最后我们什么相对优势都没有了,所以我们到美国去,主要是获取人才、资本、技术的优势。美国每两年提高一次家电的能耗标准,如果你不在那里建厂,你很难跟上它的要求。可以说我们和他们的思路在某种程度上是一致的,他们已经在当地布局完了,再到中国来。我们是先在中国比较有优势,或者是已经布局完了,然后到国外去。将来经济的全球化,大家都是一样,在全球市场上你在这个地方有点,我也有点,大家共同在一个地方进行竞争。只要我生产的产品和美国产品成本是一样的,在市场上销售价也是一样的,他赚钱我就不会赔钱,就这么简单。
一些美国零售商曾经因为海尔是国外进口商品,在售后服务和零部件供应等方面都比本土产品麻烦,而不愿意销售海尔的产品。直到印有“美国制造”字样的海尔产品一批批运出美国南卡工厂的时候,美国的零售商们才不再把海尔当作外来产品看待了。
对美国消费者来说,在选择同样性能和价格的商品的时候,“美国制造”这个的标签往往是决定他们取舍的微妙因素,这就是本土品牌的价值。
海尔目前在国外的本土制造能力已经达到了年产百万台冰箱。从“海尔中国造” 到“海尔世界造”,海尔品牌无论从质量、信誉、售后服务等方面,已经改变了人们对与中国制造产品质差价廉的印象
“有生于无”与“以柔克刚”。
有一次,张瑞敏首席执行官出访日本一家大公司。该公司董事长一向热衷中国至理名言。在这位董事长介绍该公司经营宗旨和企业文化时,阐述了“真善美”,并引述老子思想,张瑞敏也发表了自己看法:《道德经》中有一句话与“真善美”语义一致,这就是“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张瑞敏以这句话诠释了海尔文化之重要性。他说,企业管理有两点始终是我铭记在心的:第一点是无形的东西往往比有形的东西更重要。当领导的到下面看重的是有形东西太多,而无形东西太少。一般总是问产量多少、利润多少,没有看到文化观念、氛围更重要。一个企
业没有文化,就是没有灵魂。第二点是老子主张的为人做事要“以柔克刚”。张瑞敏说:“在过去人们把此话看成是消极的,实际上它主张的弱转强、小转大是个过程。要认识到:作为企业家,你永远是弱势;如果你真能认识到自己是弱势,你就会朝目标执着前进,也就会成功。”
人才策略: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
中国传统的管理思想中,有句话叫“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意思是说相马,或者是鉴别人才的重要性。但张瑞敏根据他自己的管理思想,提出了“赛马不相马”的管理思想。海尔的人才观是“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在此基础上海尔确立了“动态赛马的用人机制”。张瑞敏说:“‘相马’把命运交给别人,而‘赛马’则是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为了把“赛马不相马”的管理变为现实,海尔建立了具体的管理制度,包括:
(1)“三工并存,动态转换”制度。三工即优秀工人、合格工人、试用员工,海尔在劳动用工方面改革的思路是,“三工并存,动态转换”,干得好可以成为优秀工人;干得不好的,随时可能转为合格工人甚至试用员工。这种做法比较有效地解决了“铁饭碗”问题,使员工处在紧张的状态之中,而企业也因此激发出新的活力。
(2)对在岗管理人员进行控制。海尔对管理人员每月进行考评,如果年末得分低于一定分数的,就要被淘汰出局或降职使用;同时在企业内部实行管理人员的公开招聘。
(3)沉浮升迁制度。海尔规定,管理人员要轮岗锻炼,成绩突出的可以获得升迁。
(4)实行定额淘汰制度。海尔规定,每年必须有一定比例的人员被淘汰,目的是保持企业的活力。
除此之外,海尔在用人方面的重要制度还包括其激励制度。张瑞敏充分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薪酬是企业管理中最重要的管理手段之一。为此,海尔确立了自己的薪酬原则,即对内具有公平性,对外具有竞争性。海尔在薪酬方面做到了高素质;高技能的人获得高报酬,低素质、低技能的人获得的报酬相对就比较低。通过这样做,海尔努力做到了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而每个人潜能的充分开发就转变为企业技术的进步、销售额的上升和生产率的提高。
让石头飞起来?!
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在一次中层干部会上提出这么一个问题:石头怎样才能在水上漂起来?反馈回来的答案五花八门,有人说“把石头掏空”,张先生摇摇头;有人说“把它放在木板上”,张先生说“没有木板”;有人说“石头是假的”,张先生强调“石头是真的”.......终于有人站起来回答说“速度!”
张瑞敏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正确!”《孙子兵法》上说“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速度决定了石头能否漂起来。
张瑞敏以海尔的飞速发展、卓著业绩和精辟经营理念让世界认识了中国企业与成功的海尔文化。这一事件在中国企业管理史上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它说明,中国企业只要创新,同样也可以在企业管理方面为世界做出贡献。创新:海尔文化之魂
在信息时代,不断创造、不断更新技术是企业的生命线。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必须不断变化以适应技术和市场的发展才能生存。新技术企业中,“成功往往是失败之母”,因为坚持过去形势下的成功做法有时会导致新形势下的失败,只有求变才能不断发展。
综观海尔的企业文化,无不处处体现出咄咄逼人的创新精神,而海尔企业文化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在此基础上的大胆创新。
参考文献:
《中外企业文化经典案例》 赵之明 编著企业管理出版社202_
《著名企业营销与广告策划方案》 伊立 编著 蓝天出版社 202_《海尔的企业战略》 孙健 编著 企业管理出版社 202_
《海尔管理模式全集》 党书国 编著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2_
第五篇:宗教与文化论文
从文化方面对宗教的探讨
学院:建艺学院
班级:工设09.2
姓名:李贝贝
学号:120094701024
序列号:1
32从文化方面对宗教的探讨
大二上学期听很多同学说“宗教旅游文化”这个选修课挺有意思的,担任讲课的老师很幽默,而且懂得很多东西。于是在下学期选修课的课表里就专门选了赵亮老师担任的“旅游宗教与文化”。转眼间这学期的课程就要结束了,在这八周的时间内我在老师那里学到了很多有关宗教旅游方面的知识,下面就文化方面谈谈我对宗教的认识。
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古代艺术的发展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宗教和文化艺术之间具有一定的共同点、交叉点,主要体现在情感性、形象性和幻象中的满足等方面。研究宗教对我国文化艺术影响的原因,有利于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宗教政策,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宗教是一种社会现象,一种意识形态,存在于不同的社会中,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我国有几千万各族劳动人民信仰不同的宗教。宗教作为我国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对我国社会的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认真地分析、研究宗教对文化艺术、审美的影响,宗教与文化艺术、审美的共同点、交融点,研究宗教对我国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社会作用,对于我们正确贯彻新时期新形势下党的宗教政策,充分调动广大信教群众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积极性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
一、宗教与文化景观
文化景观是地表文化现象的复合体,它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宗教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留在文化景观中的印迹十分明显,构成了具有特色的宗教旅游资源。
宗教对文化景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建筑的影响。宗教建筑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的许多常用艺术手法一直影响着千百年来的建筑形式,具有特别的表现力。宗教影响宗教建筑的形式、朝向和稠密程度及分布状况。在那些与生态关系联系紧密的原始宗教中,宗教建筑的分布不广泛,其地位也不突出。民族宗教体系中的宗教建筑不仅分布广泛,而且宏伟壮观。如看伊拉克战争,在阿拉伯人的城乡,精美华丽,宏伟壮观的清真寺比比皆是,即使在僻远的小村落里,穆斯林们也要建造清真寺以便祈祷、奉献。
宗教与文化景观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宗教影响着不同区域文化景观的形成、演变,在不同宗教影响下形成的文化景观所具有的特殊宗教气氛也使得宗教更加有吸引力、神秘感,从而促进了宗教的发展。
天下名山僧占多。风景优美的名山被佛、道教徒占后经过多年的修建成为宗教名山,正是这些以宗教内容为核心的文化景观构成了宗教发展与依托的基地。这些基地成为宗教发展之源地,从这里流传、扩散到各地。
为了促进宗教发展,宗教势力竭尽全力把精湛的艺术技巧运用到神圣的事业上,使神圣的灵光增添艺术的光辉。雕塑、绘画为神灵塑造庄严慈祥的形象,为教徒提供了顶礼膜拜的对象。音乐、舞蹈和诗歌为神灵注入热爱、关怀和拯救人类的灵性和情感,这种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景观是通过形象、声乐、诗歌、造型等感性的情感形式,来强化人们宗教心理和宗教感情,吸引更多的信徒,促进宗教的发展。
二、宗教文化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古代社会主要的宗教有佛教和道教。随着社会对外交往的增多,基督教
也在唐太宗贞观 9年传人我国,并在鸦片战争以后有了很大的发展。从我国的历史来看,到了汉代,儒家思想就占优势。到了南北朝时,佛教兴起了。佛教传入我国大约是在西汉末年,势力兴盛则是在东晋之初,到了隋唐时期则为鼎盛时期,在那一段历史时期里,大量的佛教经典被翻译过来。传说在唐朝贞观9年时,唐玄奘就有传门译徒3000余人,可见译传规模之大。仅玄奘从西域带回的经论就多达657部。而早在隋朝隋文帝即位之年,就下诏翻译经文,广设译馆,立翻译学土,并广求中外着名僧人对东晋时代南北两地的佛典译着,作出了许多超越前代的业绩。如《河含》、《河毗县》的译创,以及大乘重要经论的译出和一些密教经典的译出,便是如此。因此大量翻译佛经,便成为了当时社会中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在这种佛教文化盛行的地方,就构成了隋唐时期中国文化的中心。佛教的经论讲习,也是在最为鼎盛时期。如岁时节日在寺院举行的俗佛,用通俗的语言或结合着故事等作宣传,俗讲法师游走村落,向民众说教。这些都说明了佛教文化在社会中的巨大影响。此种影响,在文学艺术中影响尤甚。如东晋时期的佛教文学,经历代伟人的努力,创造了一种融洽华梵的新体裁,形成一种新的翻译文学。如《金刚》、《维摩》等经,文笔的空灵,辞藻的优美,如我国文苑中盛开的一朵奇葩。除此之外,还在全国各地兴建了无数的庙宇殿堂,以及北朝时期的云岗、龙门石窟、敦煌等各种佛教遗址。我国古代建筑得最多最着名的也要数佛教寺塔,如现在的河南嵩山嵩岳寺砖塔、山西五台山南禅寺等。还有东晋道安在襄阳擅溪寺铸造的太六释迦金像,产生了顾恺之、吴不兴、晋卫协等着名的佛画家等等。而道教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建设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就勿需多言了。总之,中国这些宗教文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我国哲学、历史、文化、绘画、雕塑、建筑、医学、武术等诸方面都可以看到其紧密相连的。
三、宗教文化对我国古代艺术的深刻影响
在人类历史上,巫术的出现比原始宗教要早得多。早期的巫术就是包含了原始艺术、原始科学在内的一种准宗教现象。例如:一些原始部落在出发之前,全氏族和狩猎队伍都要举行隆重的仪式,集体跳着模仿动物的舞蹈,模仿动物的叫声,用这种形式来祈祭丰收,就是舞蹈和歌曲的起源。戏剧在我国起源于傩,这是一种驱神赶鬼消灾祈福的祭祀,人们戴上木傩的面具,手拣各种器械,念起表达意念的咒语,伴以歌舞。之后,身心就得到满足、愉悦和解脱,这就是戏剧的起源。在战国时代,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九歌》就是战国时代楚国的一组祭神时演唱的歌。而近代我国着名的民间音乐家阿炳早年就是一个小道土,他在师傅的指导下,学会了演奏各种民间器乐的技能,为我们留下了《二泉映月》这样美好的乐曲。在隋朝,充分利用佛典的理趣、风格而写作诗歌的就有隋文帝、隋炀帝。唐朝,俗讲流行,创造了多种多样的经变图画,在图画中综合地表现了经文的内容。宋代,禅宗盛行,各家语录接近口语,影响了一代文学;俗讲变文一直流行,并逐渐演变为唱曲。到了明代,宗教意识反映在文学艺术上的东西就不胜枚举了。如《西游记》、《封神演义》、《聊斋志异》、《红楼梦》等一大批文学名名著中就有大量的宗教内容。
四、宗教对我国文化艺术的积极影响的原因
概而言之,宗教和艺术审美之间具有一定的共同点、交叉点,主要体现在情感性、形象性和幻想中的满足等方面。
宗教和艺术审美一般都具有十分强烈的情感性。也就是说,情感既是宗教生成发展的巨大内驱力,内在动力,也是艺术审美的巨大的内驱力、内在动力;情感渗透贯穿于宗教观念、宗教形象、宗教信仰等各要素和宗教活动的全过程,同样也
渗透于艺术、审美的各要素和全过程;情惑既在宗教活动中,也在艺术、审美活动中寻求表现并且待以化解;宗教活动自身和艺术、审美活动自身都具有激发情感的作用。如虔诚的宗教徒的感情是狂热的、炽烈的、如癫如狂、如醉如痴的。艺术、审美活动也常常出现那种狂热的、炽烈的、如癫如狂、如醉如痴的情感状态,当宗教情感达到高峰体验时,自我与对象、主体与客体、个性与神性交相融溶,无已无我,就很接近于艺术、审美的情感体验了。
形象性是宗教和艺术、审美的又一交叉点和共通点。宗教中有大量的形象,包括至上神形象、众神形象、妖魔鬼怪形象、彼岸世界形象等等。文学艺术要有形象,以形象感染人,这是文学艺术的最根本的特点,而宗教观念、宗教情感、宗教信仰、宗教仪式等等,往往也离不开形象。宗教常借形象宣传教义,激发情感,巩固信仰,扩展影响,从而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宗教艺术”,不可否认也有一般的、层次较低的、为数不少的宗教艺术中的形象是类型化的,个性特征并不突出,而那些比较精美、层次比较高的宗教塑像,无不塑造得各具情态、个性鲜明、栩栩如生、姿态万千、形象感人了。如罗汉、罗刹等实际上已转化为“艺术形象”了。
宗教和艺术、审美都追求幻象中的满足。艺术所创造的“艺术真实”是一个虚幻世界、幻象世界,与客观的现实世界相比,是一个带有虚拟性、幻象性的主观世界、想象世界。艺术品虽然是物质形态的,即不同于物质世界的客体存在,不同于它所赖以构成的物质媒介材料,只能对其作精神性的欣赏,而不能作物质性的享用消耗,如饮食男女等;艺术中的时空不是客观存在的物理时空,不是时钟标示的时间如三维存在的空间,而是一种心理时间、心理空间,人们就在这种幻象世界中体验生活、陶冶情感,寻求对现实缺憾的补偿,求得心灵的平衡和满足。宗教同样创造的也是幻象世界;宗教徒经由宗教的幻象世界以祈福、求助或者避邪、免灾也能得到慰安、得到解脱和满足,当然也只能是幻想中的虚假的慰安、解脱与满足了。在这种状态之下,人的精神实质上是“开化”了的。相比之下当然是转化和升华到艺术的幻象世界的创造和幻象世界中的满足才能真正给人带来心灵的解脱和精神的自由。再说,艺术、审美活动具有其强大的渗透性、广袤的弥漫性与阔大的涵摄性。其渗透于人类的一切实践活动和精神活动之中;弥漫于社会生活、浩渺自然和广袤亘远的时空之中;其可以将芸芸众生、万事万物、芥豆之微、宇宙之宏统统涵摄于自身之内。宗教中的一些积极的正面的价值当然不例外。这也就是中国宗教能够流传至今被广大教徒崇拜的原因之一,也是能够“以美育代宗教”(蔡元培语)的内在原因之一。至于某些宗教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被用来作为号召起义反对专制的工具是众人熟知的了。而对宗教意识、经文内容中那些消极的负面价值无疑是应该批判抛弃的。
上面这些就是我从文化方面对宗教的理解,我知道以我的知识对宗教的理解还是远远不够的,但是在未来的生活中,我会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对宗教文化有更深一步的了解!
参考文献:
1.中国文化杂说:宗教文化卷.关立勋.北京燕山出版社.2.中国现代作家的宗教文化情结.刘勇.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_.4
3.吕大吉。宗教学纲要[M].202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