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经管专业基础课综合考试复习串讲[5篇模版]
编辑:风月无边 识别码:21-436640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4-28 16:09:59 来源:网络

第一篇: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经管专业基础课综合考试复习串讲

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经管专业基础课综合考试复习串讲

主讲人: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教授 潘云良

二〇〇八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一、考试题型

(一)单项选择题(下面每个题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在答题纸上写明正确选项的题号,每题1分,共20分。)

(二)辨析题(先回答对错,再说明理由,每题8分,共8题)。

(三)论述题(共1题,16分)

二、单项选择题复习题

1、在经济学中,稀缺是相对()而言的。

(1)人的需要的无限性(2)商品供不应求

(3)产品的短缺

(4)资源枯竭

2、需求函数概念反映影响需求量的因素,它说明影响需求的因素是((1)多种因素

(2)单一因素

(3)价格

(4)收入

3、边际效用指的是()。

(1)消费全部商品所得到的整个效用。

(2)消费每个商品所得到的平均效用。

(3)新增一个商品消费所得到的新增效用。

(4)消费商品所得到的满足程度。

。)

4、利润最大化原则就是()。

(1)总收益要尽可能大于总成本。

(2)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3)生产函数等于成本函数。

(4)确立生产最佳阶段的原则。

5、公开市场业务是()的业务。

(1)政府在资本市场买卖政府债券。

(2)政府在市场公开买卖资产。

(3)政府强制企业市场信息公开。

(4)政府抑制垄断、鼓励竞争。

6、政府第二次调节属于()。

(1)事后调节(2)事中调节(4)事前调节(4)高层次调节

7、下列各等式哪个正确()。

(1)社会总供给=国内生产总值+商品和劳务的进口-出口

(2)社会总供给=国民生产总值+商品和劳务的进口-出口

(3)社会总供给=国内生产总值+商品和劳务的出口-进口

(4)社会总供给=国民生产总值+商品和劳务的出口-进口

8、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体系中,以下说法哪个不正确()。

(1)当意愿总需求大于意愿总供给时,实际总需求等于意愿总需求。

(2)当意愿总需求大于意愿总供给时,实际总需求等于意愿总供给。

(3)实际总供给与实际总需求恒等。

(4)有效总供给与有效总需求恒等。

9、人们一般把德国的市场经济模式称为()。

(1)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模式

(2)自由市场模式

(3)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4)政府监管模式

10、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比,下面哪个说法是不正确的((1)资金使用效率较差

(2)对总需求的调节不如货币政策直接

(3)调节作用力度较大,不容易形成“微调”的效果

(4)灵活性较大

11、学习西方管理理论的主线是()。

(1)激励理论(2)科学管理

(3)人性假设(4)权变理论

12、彼得.圣吉提出未来最成功的企业将是()

。)(1)事业部组织

(2)网络组织

(3)学习型组织

(4)公司制组织

13、法约尔认为,管理由——五要素构成()

(1)人力、物力、财力、信息、技术

(2)技术、商业、财务、安全、会计

(3)目标、决策、沟通、协调、文化

(4)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14、管理过程理论各个代表人物对管理职能的划分有所不同,但对三项职能认识一致,它们是()。

(1)计划、组织、控制(2)计划、指挥、人事

(3)计划、指挥、控制(4)计划、协调、控制

15、()强调定量分析、建立模型。

(1)科学管理理论(2)管理科学理论

(3)目标管理理论(4)比较管理理论

16、下面哪一项不符合生产经营型企业特点()

(3)用户至上(4)市场导向

17、下面哪个观点符合法约尔关于经营与管理的论述

(1)经营与管理是同一概念

(2)经营与管理是没有关系的两部分

(3)经营包括管理

(4)管理包括经营

18、企业管理的三个维度指的是()。

(1)环境管理、目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2)人力管理、物力管理、财力管理

1)以销定产)。2)以产定销((

(2)生产管理、供应管理、营销管理

(4)战略管理、组织机构、企业文化

19、以下哪个战略是总体战略()。

(1)投资战略(2)人事战略

(3)产品战略(4)攻势战略

20、企业在制定战略的过程中必须对企业所处行业的结构进行详细的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五种力量模型和四种通用战略来获取竞争的优势地位,是()的观点。

(1)设计学派(2)定位学派

(3)认识学派(4)结构学派

21、“经济人”概念是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前提,这一概念的涵义是()。

(1)供求双方的中介人

(2)指与人的政治性相比而言的经济性

(3)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人

(4)从事经济活动的人

22、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反映的是()的现象。

(1)对一种商品,消费者消费越多,满足程度越低。

(2)对一种商品,消费者消费越多,成本就越低。

(3)随着商品价值的变小,消费者从中得到的效用就会减。

(4)如果强迫消费者改变其消费习惯,会使消费者满足程度降低。

23、垄断竞争市场就是()的市场。

(1)垄断压制了竞争的市场

(2)又有垄断又有竞争的场

(3)竞争打破了垄断的市场

(4)完全被一家垄断的市场

24、公共产品是指的()之类的产品。(1)免费供大家使用的产品

(2)公共场合使用的产品

(3)由政府提供的产品

(4)企业和消费者共享的产品

25、下面()不是政府货币政策所使用的手段。

(1)公开市场业务(2)转移支付

(3)再准备金率(4)再贴现率

26、经济周期性波动一般都要经历高涨——下降——低潮——回升——高涨等几个阶段的循环,表现为()。

(1)高涨、衰退、复苏、危机

(2)危机、复苏、高涨、衰退

(3)衰退、复苏、高涨、危机

(4)复苏、高涨、危机、衰退

27、根据亚当·斯密的观点,政府作为“守夜人”只管三件事,下面哪一个不符合亚当·斯密的观点()。

(1)保护社会(2)保护个人财产

(3)建设和维护公共设施(4)干预市场

28、凭借一定的政治权力和生产资料所有权,参与和组织国民收入分配是政府((1)重要经济行为(2)重要政治行为

(3)调控行为(4)重要的强制行为

29、宏观经济总量平衡是宏观经济平衡的()。

(1)基础(2)前提(3)手段(4)结果

30、公开市场业务是指()。

(1)商业银行的市场活动。

(2)工商银行买卖有价证券。

(3)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买卖有价证券。

。)(4)中央政府在公开市场买卖有价证券。

31、彼得.圣吉提出未来最成功的企业将是()。

(1)事业部组织

(2)网络组织

(3)学习型组织

(4)公司制组织

32、西蒙认为,管理的核心是决策,决策的核心是()。

(1)确定问题(2)方向正确

(3)方案选优(4)方案合理

33、管理过程理论主张()建立管理理论体系。

(1)以目标为中心(2)以任务为中心

(3)以职能为中心(4)以人为中心

34、根据权变理论,外部环境变化快、内部各种产品之间工艺技术差别大的企业,其组织结构应采取()。

(1)直线制(2)职能制

(3)矩阵制(4)事业部制

35、第五代管理理论是指()。

(1)萨维奇写的《第五代管理》

(2)圣吉写的《第五项修炼》

(3)麦耶斯写的《知识管理与组织设计》

(4)泛指90年代以后产生的新的管理理论

36、下面哪种管理符合直线职能制特点()。

(1)命令统一、决策迅速

(2)按职能向下级下达命令、分工较细

(3)集中命令、职能部门当好参谋

(4)集中决策、分散经营

37、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内容由以下内容构成()。

(1)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2)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科学决策、独立发展

(3)股东会、董事会、经理人、职工代表大会

(4)产权制度、组织制度、管理制度

38、从管理学的角度,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 的人口与劳动年龄外参加社会劳动的人口之和,称为()。

(1)人力资本(2)人力资源

(3)劳动力资源(4)人口资源

39、市场营销管理的4P理论把市场营销要素归纳为()。

(1)产品、价格、分销、沟通

(2)产品、价格、销售、服务

(3)仓储、运输、销售、服务

(4)厂家、批发商、零售商、顾客

40、()属于公司层战略。

(1)成本领先战略(2)差异化战略

(3)重点集中战略(4)多元化战略

41、供给量变化和供给变化,实际上说的()。

(1)不是一回事(2)是一回事

(3)不相干的事(4)消费者的事

42、短期生产函数是指()。

(1)考察较短时期内生产情况的数量指标。

(2)一次生产过程的生产函数。

(3)只有一种要素可变的生产函数。

(4)只考虑劳动量变化的生产函数。

43、帕累托最优是评价()的标准。

(1)经济体制优劣和经济状态好坏

(2)经济效益好坏

(3)宏观经济运行状态好坏

(4)厂商均衡状态

44、充分就业指的是()的就业状况。

(1)人人都能够就业

(2)适龄劳动力都可以就业

(3)没有非自愿失业

(4)政府对就业实施保障

45、流动偏好说明人们有着()的偏好。

(1)需求现金(2)迁徙流动

(3)变换职业(4)要素流转

46、按通行的产业政策分类,交通运输属于()。

(1)第一产业(2)第二产业

(3)第三产业(4)都不属于

47、当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宏观经济运行就会出现((1)通货膨胀(2)货币贬值

(3)通货紧缩(4)生产过程经济危机

48、我国某年投资率为50%,属于()。

(1)低投资率水平(2)合理投资率水平

(3)高投资率水平(4)无所谓高低

49、当一国发生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时,政府不应该()。

(1)减税(2)提高存款准备金

(3)增加有效供给(4)引进外资

。)50、()将乘数概念引入财政政策研究,指出当投资增加时,会引起收入增加,而收入的增加将是若干倍于投资量,这个倍数就是乘数。

(1)霍特里(2)凯恩斯

(3)萨缪尔逊(4)弗里德曼

51、西蒙提出的管理原则是()。

(1)最优化原则(2)令人满意原则

(3)经济合理原则(4)效率最高原则

52、巴纳德提出了()。

(1)管理的系统观念(2)管理的人本观念

(3)管理的择优观念(4)管理的战略观念

53、被西方誉为“组织理论之父”的代表人物是((1)泰罗(2)法约尔

(3)马克斯.韦伯(4)卢瑟.古利特

。)

54、管理过程理论主张()建立管理理论体系。

(1)以目标为中心(2)以任务为中心

(3)以职能为中心(4)以人为中心

55、社会交往的需要在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处在()。

(1)第二层次(2)第三层次

(3)第四层次(4)第五层次

56、以目标为中心、以整个系统为中心、以责任为中心、以人为中心是((1)行为科学(2)社会系统学派

(3)管理过程学派(4)系统管理学派

57、战略管理理论形成于()。

(1)十九世纪末

(2)二十世纪二十年代

(3)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观点。

(4)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58、下面哪个战略是分战略()。

(1)市场战略(2)紧缩战略

(3)守势战略(4)攻势战略

59、现代企业是指()。

(1)业主制企业(2)合伙制企业

(3)法人企业(4)私人企业

60、资源有限或刚刚进入某个新领域的企业,适用于((1)无差异营销战略

(2)差异性营销战略

(3)集中性营销战略

(4)前向一体化战略

。)61、均衡价格指的是()的价格。

(1)政府调控后的价格

(2)消费者接受的价格

(3)生产者接受的价格

(4)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一致时的价格

62、外部性指的是()的现象。

(1)市场机制之外发生

(2)市场之内发生但市场解决不了

(3)企业之外发生但对企业有影响

(4)市场机制的外部环境

63、IS—LM模型的总均衡实现条件是()。

(1)I = S(2)L = M

(3)I=S和L=M(4)I=L和S=M

64、制度就是()。

(1)强制性的法律法规

(2)生产资料的所有权

(3)约束人们行为的规则

(4)管理规章

65、交易费用(交易成本)是指()。

(1)制度的运行费用

(2)人们买东西所付出的费用

(3)人们为获取交易资格而付出的费用

(4)政府征收的市场规费

66、在我国宏观经济计划体系中,五年计划属于((1)长期计划(2)中期计划

。)(3)短期计划(4)超短期计划

67、以下哪种分配形式属于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1)劳动报酬(2)企业利润

(3)间接税(4)所得税

68、由于正常的劳动力流动而引起的失业称为()。

(1)摩擦性失业(2)自愿性失业

(3)结构性失业(4)隐蔽失业

69、持续巨额国际收支顺差会()。

(1)影响居民就业

(2)抑制通货膨胀

(3)使本国货币趋软

(4)减少国际经济摩擦

70、()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物质生产部门新创造的价值,即全部净产品的价值总和。

(1)国民生产总值(2)国内生产总值

(3)国民生产净值(4)国民收入

71、人是社会人是()提出的。

(1)米德维尔钢铁厂实验(2)霍桑实验

(3)投射法实验(4)人性假设实验

72、根据权变理论,外部环境变化快、内部各种产品之间工艺技术差别大的企业,其组织结构应采取()。

(1)直线制(2)职能制

(3)矩阵制(4)事业部制

73、组织的对内平衡和对外平衡是()提出来的.。

(1)社会系统理论(2)权变理论

(3)管理过程理论(4)系统管理理论 74、目标管理是由()提出来的。

(1)经验主义理论(2)决策理论

(3)管理科学理论(4)科学管理理论

75、企业再造的核心是()。

(1)企业流程的再造(2)企业领导班子的再造

(3)企业组织机构的再造(4)企业文化的再造

76、企业经营决策的一般程序是()。

(1)确定目标——分析原因——拟定方案——评估论证——方案选优——实施

(2)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拟定方案——评估论证——方案选优——实施

(3)提出问题——明确目标——拟定方案——评估论证——方案选优——实施

(4)确定目标——拟定方案——评估论证——方案选优——确定方案——实施

77、产品寿命周期通常包括()。

(1)研发期——投入期——生产期——销售期

(2)投入期——试用期——改进期——使用期

(3)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

(4)研发期——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

78、在企业组织结构中,把既有按职能划分的垂直领导系统,又有按产品划分的横向领导系统结构,称为()。

(1)直线型结构(2)分权制结构

(3)事业部制结构(4)矩阵制结构

79、私人拥有,不受法律保护,发明者的个人保密手段加以维护,称之为()。

(1)专利技术(2)专有技术

(3)普通技术(4)独家技术

80、指出以下哪项不符合企业文化特征()。

(1)无差异性(2)集合性

(3)稳定性(4)可塑性

81、完全竞争市场就是()的市场。

(1)市场参与者都是价格接受者的市场

(2)完全没有政府干预的市场

(3)完全没有大垄断企业参与的市场

(4)消费者主导的市场

82、市场失灵指的是()的现象。

(1)出现生产过剩危机

(2)价格机制难以发挥作用

(3)企业之间发生冲突

(4)市场信用体系崩溃

83、消费函数是凯恩斯首先提出的概念,他是为了说明((1)消费是消费者偏好的函数

。)(2)消费是生活水平的函数

(3)消费是工资水平的函数

(4)消费是国民收入水平的函数

84、下面()目标不包括在政府宏观调控的政策目标之中。

(1)充分就业(2)国际收支平衡

(3)保护环境(4)价格稳定

85、下面各因素中,只有()不属于制度构成的范围之内。

(1)正式约束(2)实施机制

(3)技术规范(4)非正式约束

86、根据“菲利普斯曲线”,()。

(1)失业率上升,物价上涨

(2)失业率下降,物价上涨

(3)供给增加,物价上涨

(4)需求增加,物价上涨

87、以下产业布局的基本原则哪个表述不正确()。

(1)分工协作原则(2)集中与分散原则

(3)均衡协调原则(4)可持续发展原则

88、()在预算支出科目中属于资本性支出。

(1)商品和劳务支出(2)利息支出

(3)补贴(4)储备的购置

89、恶性通货膨胀指物价上涨率()。

(1)每月10%以上(2)每月20%以上

(3)每月50%以(4)每年50%以上

90、()是典型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

(1)美国(2)日本(3)德国(4)中国 91、将管理活动分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五项基本职能的是()。

(1)泰罗(2)法约尔

(3)布雷克(4)梅西

92、企业文化理论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1)美国与德国的比较

(2)中国与日本的比较

(3)中国与美国的比较

(4)美国与日本的比较

93、第五代管理理论是指()。

(1)萨维奇写的《第五代管理》

(2)圣吉写的《第五项修炼》

(3)麦耶斯写的《知识管理与组织设计》

(4)泛指90年代以后产生的新的管理理论

94、决策理论的核心是提出了()。

(1)经济人(2)完全理性

(3)有限理性(4)最优决策方法

95、指出以下说法哪一个是错误的()。

(1)权变理论以系统观点为依据

(2)没有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方法

(3)权变理论的理论基础是X理论和Y理论

(4)权变有规律可循

96、下面哪个战略是总体战略()。

(1)产品战略(2)市场战略

(3)投资战略(4)紧缩战略

97、营销组合“4PS”是指()。(1)产品——包装——销售——服务

(2)生产——销售——分配——消费

(3)生产——交换——分配——消费

(4)产品——价格——销售渠道——促销

98、根据合理生产过程要求,()指企业在一定时间内各生产环节进度均匀,各工作地负荷充分并相对稳定,不出现时紧时松,前松后紧。

(1)连续性(2)比例性

(3)节奏性(4)适应性

99、创新所遵守的一般行规律是()。

(1)生产一代、储备一代、研制一代、构思一代

(2)储备一代、生产一代、研制一代、构思一代

(3)研制一代、生产一代、储备一代、构思一代

(4)构思一代、生产一代、储备一代、研制一代 100、企业发生危机时以下那个策略不适用()。

(1)危机中止战略(2)危机推延战略

(3)危机利用战略(4)危机分担战略

三、辨析题复习题(先回答对错,再说明理由,每题8分,共8题)

1、需求曲线就是反映需求函数的曲线。

2、财政政策就是政府积极扩大政府公共支出的政策。

3、管理过程理论主张以目标为中心建立管理理论体系。

4、根据权变理论,外部环境变化快、内部各种产品之间工艺技术差别大的企业,其组织结构应采取矩阵制。

5、在一定的组织机构中,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呈正比例关系。

6、管理只具有自然属性而不具备社会属性。

7、企业集团与母子公司没有区别。

8、合伙制企业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种形式。

9、完全竞争市场与不完全竞争市场是不同类型的市场。

10、货币政策就是政府控制货币发行的政策。

11、财产所有权所获得的支配权是比较符合现代管理原则的。

12、下面组织机构是职能制。

13、企业再造理论的核心是企业领导班子再造。

14、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与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其实是一回事。

15、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只是提法的不同,其实没什么区别。

16、营运资金也就是营运资本。

17、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是同一种观点。

18、充分就业就是人人都能够找到工作。

19、资本主义管理理论或管理科学产生的标志是《管理理论丛林》一书的出版。

20、所谓目标管理,就是领导定目标,然后下属遵照执行。

21、推销与营销是一回事。

22、模仿创新也是一种创新。

23、过分强调和依赖行政方法不利于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

24、从在管理客体中发挥作用的角度看,作为管理客体的人始终处于被动地位。

25、乘数理论是说明国民收入如何成倍翻番的理论。

26、中央银行的职能就是成为银行业的核心机构。

27、科学管理理论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产生的。

28、在具体的管理方式方法方面,美国人更重视管理中的“软”因素和“软”技术,而日本人则比较重视管理中的“硬”因素和“硬”技术。

29、在管理学中,所谓管理幅度,是指组织机构按垂直隶属关系划分的等级。

30、政府宏观经济管理职能与政府宏观调控职能是一回事。

31、在实践中,风险性和不确定性很难区分,所以是一回事。

32、行业结构学派与内部资源学派都强调企业内部资源的重要性。

33、外部性概念是指发生在市场之外而与市场无关的各种经济现象。

34、新制度经济学提出了经济人的假定。

35、企业再造理论是对亚当·斯密劳动分工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36、家长制管理方式是目标管理成功的关键。

37、过分强调和依赖行政方法,容易产生主观主义,甚至造成决策和计划失误。

38、在管理学中,所谓管理层次,是指一个领导者直接领导其下属的人数。

39、企业文化理论产生,其直接原因是知识经济的兴起。

40、中国企业走国际化道路没有任何优势。

四、论述题复习题(1题,16分)

1、联系实际分析组织对内对外平衡的条件。

2、联系实际谈一谈领导用人的艺术。

3、谈一谈权变观念在组织方面的应用。

4、试分析“经济人”的特点,对“经济人”在管理方式上有哪些方法?

5、联系实际谈一谈需求层次理论的现实意义。

第二篇: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中共党史专业复习提要

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中共党史专业复习提要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的创立

一、近代中国的社会状况

(一)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变化和辛亥革命

1、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面临的主要问题。

3、辛亥革命的性质和意义。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意义:推翻了清王朝的统制,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这对于推动社会进步、人类解放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辛亥革命打乱原有的统制秩序,使他再也无法重新稳定起来,为后续革命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发起人和领导者:陈独秀

2、主要阵地:北京大学和《新青年》编辑部

3、基本口号:民主和科学 二、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五四运动的爆发

1、五四运动的起因: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

2、五四运动的意义: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五四运动的杰出意义在于,它带着辛亥革命不曾有的姿态,彻底地、好不妥协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3、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主要代表人物:李大钊、杨匏安、李达、李汉俊、陈望道

4、党的一大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内容:确定党的名称:中国共产党。党的纲领: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以及联合第三国际。并在通过的党的纲领中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党的奋斗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党的首要政策是组织工农劳动者和士兵群众,宣传共产主义,承认社会革命。

大会讨论了实际工作计划,决定集中精力领导工人运动,组织工会和教育工人。大会选举了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的党的领导机构。

意义:党的一大表明,中国有了全国性的统一的共产党,各地早期共产党组织成为它的地方组织。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以严格的纪律统一全党的行动,开始登上了中国的政治舞台。

5、民主革命纲领的内容、意义

纲领内容:实际上制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党的最低纲领,即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主要纲领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党的最高纲领是: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社会。

/ 20

意义: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为中国各族人民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从而找到解决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钥匙。

第二章 国共合作的大革命

一、党的三大和国共合作方针的确定

1、西湖会议

1922年中共中央的杭州西湖召开会议,讨论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问题。决定在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的条件下,由共产党少数负责人先加入国民党,推动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这次会议是党从主张党外合作向党内合作的转折点,揭开了国共合作结成统一战线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世纪走上国共合作的第一步。

2、中共三大

1923年6月12日至20日在广州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代表大会。会议的主要议题是讨论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问题。大会经过讨论,接受共产国际关于同国民党合作的指示,通过了《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决议案》,正确的估计了孙中山的革命立场及 国民党改组的可能性,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帮助孙中山把国民党改组为民主革命联盟,建立国共合作的革命统一战线。同时,大会还明确规定,在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时,党必须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二、大革命的兴起

1、黄埔军校。

1924年5月黄埔军校开学,孙中山亲自兼任总理,蒋介石为校长,廖仲恺为党代表,周恩来担任政治部主任,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政治工作。第一批学员中党团员人数占十分之一。

2、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 1925年,以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为起点的全国范围内的大革命高潮兴起。1925年5月30日,上海各大中学学生2000余人到公共租界繁华的马路,举行街头宣传、演讲和示威游行,又有100多人先后被捕。租界的巡捕房在南京路上突然开枪,打死13人,伤者数十人,酿成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

五卅惨案的消息传到广州,中共广东委员会在邓仲夏等人的领导下,到香港组织罢工。在中共广东区委和全国总工会的领导下,形成了规模宏大,持续很久的省港大罢工。

3、中山舰事件 1926年3月20日,处于对国民党左派汪精卫和苏联军事顾问季山嘉所谓倒蒋阴谋的疑惧,蒋介石在广州部分地区实行戒严,占领中山舰,逮捕海军局长、中共党员李之龙,拘押卫戍广州防务的第二师的共产党员代表,收缴武器。

4、整理党务案

1926年5月15日至22日召开的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上,蒋介石又提出了《整理党务案》,主要内容有两条:一是其他党的党员加入国民党之后,在省市以上党部担任执行委员的人数不得超过该党部执行委员的三分之一;二是国民党中央各部部长,不能由共产党员担任。

5、上海工人武装起义

1927年3月21日,上海工人为配合北伐军的进攻,在陈独秀、罗亦农、周恩来、赵世炎等组成的特别委员会领导下,发动总罢工,随即转为武装起义,由

/ 20

周恩来担任总指挥。经过30多个小时的战斗,占领了上海租界以外的地区。

6、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突然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他纠结上海青红帮流氓对上海总工会进行突然袭击,并强迫工人收缴武器,共产党员汪寿华被杀害。

7、七一五政变

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控制的国民党中央召开“分共”会议,正式同共产党决裂,彻底背叛了孙中山制定的国共合作政策和反帝反封建纲领。随后汪精卫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实行了大逮捕和大屠杀。

8、大革命失败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

意义:通过这场革命,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口号成为广大人民的共同呼声,党在群众中的政治影响迅速扩大,党的组织得到很大发展,千百万工农群众在党的领导下组织起来,党开始掌握一部分军队。尤其是通过革命胜利和失败的反复,党经受了深刻的锻炼和严峻的考验,初步积累了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所有这一起,为党领导中国人民把斗争推向新的阶段作了准备。

失败原因:这次大革命是在敌我力量十分悬殊的条件下展开的。中国革命的敌人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联合力量比革命力量要强大的多,并且有更多的政治经验。中国共产党还是一个幼年的政党,理论上、政治经验上比较幼稚,力量上还比较薄弱。共产国际的指导反了很多错误。

第三章 探索中国革命道路曲折前进的十年

一、建立工农革命政权的斗争

1、南昌起义、八七会议

1927年8月1日,以周恩来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及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领导党掌握和影响下的北伐军2万多人,举行了南昌起义。经过激烈战斗,歼敌3000多人,控制了南昌城。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制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创建人民军队、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会议。会议根据共产国际“审查旧政策及旧指导机关,而决定新的政策的指示”,由新来的共产国际代表作《关于过去党的错误及新的路线》的报告,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总方针。会议改组了中央政治局,选出了瞿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

2、湘赣边界秋收起义

1927年8月中旬,毛泽东作为中央特派员到湖南改组省委并领导长沙周围县镇的农民起义,配合工农革命军夺取长沙。由于国民党加强守备,起义受挫后,毛泽东经过三湾改编,将党的支部建在连上,将井冈山进军。

3、井冈山根据地的开辟

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结束后,毛泽东审时度势,毅然放弃攻打中心城市的计划,向敌人统治的薄弱地区转移,开始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上山伊始,毛泽东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并抓住有力时机,先后占领了茶陵等地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初步形成。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余部和湘南农军到达井冈山后,增强了战斗力量,粉碎了国民党的三次围剿。毛泽东总结了进军井冈山的经验,分析了中国红色政权发生和存在的原因,阐述了中国

/ 20

实施“工农武装割据”的经验和意义,为开辟中国革命道路奠定了基础。

二、城乡革命斗争的胜利发展

1、党的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功绩

1928年6月18日-7月11日,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中国共产党在莫斯科召开了第六次代表大会。出席这次大会的中央领导、各地代表和工作人员共142人。大会通过了关于政治、土地、农民、职工、苏维埃政权组织等问题决议案。通过了经过修改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大会选出了新的中央委员会,向忠法为中央政治局常务主席。

六大的功绩:第一,正确指出了中国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现阶段的革命依然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并规定了民主革命的十大纲领。第二,正确指出了中国的政治形势不是高潮,而是在两个高潮之间。第三,指出党在当时的总任务是争取群众,准备武装起义,而不是立即举行全国性的起义。第四,指出要反对右的和左的两种错误倾向,而当时党内的主要危险是脱离群众的盲目主义、军事冒险主义和命令主义。

2、古田会议的内容及其意义 内容:1929年12月下旬,在福建上杭古田召开的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根据中央“九月来信”的指示,选举产生了以毛泽东为书记的新的红四军前委,通过了毛泽东起草的《古田会议决议》。

意义:这个决议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确立了党和红军建设的根本原则,解决了党长期在农村,党员成分主要是农民的情况下,如何通过加强思想建设,保持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以及如何把以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为主要成分的军队,建设成为一支服从于中国共产党领导、服务于政治斗争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重大问题,成为建党建军的伟大纲领。

3、土地革命的阶级路线和政策

依靠贫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的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三、左倾错误的一再出现及其危害

1、六届四中全会。

1931年7月,经过米夫的策划,中共扩大的六届四中全会在上海召开。会议通过米夫的决议案,选举王明为中央政治局常委,成为中央实际领导权的操控者,使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开始了在党中央长达4年的统治。

2、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的主要内容

一是夸大资本主义在中国社会中的比重,强调中国现阶段革命中反资产阶级、反富农斗争的“社会主义革命成分”的意义。否认中间营垒的存在,把反对资产阶级与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并列,严重混淆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实行地主不分田,富农分怀田和过左的经济政策。二是继续强调全国性的革命高潮,认为有直接革命形势,主张真正实现一省或几省的首先胜利,进而推进全国范围内的胜利。三是认为党的主要危险是右倾机会主义,照搬共产国际的指示和俄国的经验,使中国共产党对革命道路的探索走入了歧途。

3、九一八事变 1931年9月18日,日本驻中国东北的关东军,向中国军队驻地大本营和沈阳城开始了有预谋、有步骤的进攻,占领了沈阳城,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4、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冒险主义的危害

/ 20

一是在政治上,否认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国内的阶级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动,没有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仍然搬用斯大林中间派别是“最危险的敌人”的教条,把主张抗日反蒋的中间势力推向敌人。二是在经济上,实行“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 ”的过左土地政策,实际上是肉体上消灭地主,经济上消灭富农。三是在组织上实行宗派主义。

四、遵义会议的内容和意义

遵义会议是指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 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这次会议是在红军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王明“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挽救红军和中国革命的危机而召开的。

遵义会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肯定的毛泽东的军事战略主张,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会议在与共产国际中断联系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地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五、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八一宣言

1935年8月1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草拟的《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同胞书》,在巴黎出版的《救国报》上发表,提出了抗日救国的十大纲领。

2、瓦窑堡会议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

1935年12月17日-25日,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会议,讨论全国政治形势和党的路线和军事战略方针。会议通过了毛泽东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决定建立最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

3、西安事变和平解放

西安事变发生后,张学良征求中共意见,周恩来到达西安后,报告了外界对西安事变的反映和他对解决问题的意见后,中共中央作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对于推动国共两当再次合作共同抗日起来重大作用。

第四章 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一、开创抗日战争的新局面

1、卢沟桥事变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建立

1937年7月7日,驻丰台的日本侵略军一个中队,擅自深入到北平西南的卢沟桥一带训练,以一士兵失踪为理由于8日凌晨向卢沟桥和宛平县发动进攻。

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带动了全国政治形势的变化,推动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蒋介石迫切需要红军开赴抗日前线,国民党中央通讯社于8月22日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发表谈话,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2、洛川会议和党的全面抗战路线

1937年8月22日-25日,中共中央在陕西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等文件,制定了党的全面抗战路线。

内容:一是党的抗战将是艰苦的持久战。在进入抗战的新阶段,党的中心任务是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的胜利。二是争取抗战胜利的关键是实行全面的抗

/ 20

战路线,即全国人民总动员的,全面的民族革命战争。要动员人民群众,必须进行必要的政治、经济改革,废除国民党***,给人民以充分的抗日民主权利,改善人民生活,这样才能是抗日战争成为真正的人民战争。三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民必须站在抗日斗争的最前线,成为全国抗战的核心。四是确定党的工作重心应放在战区和敌后,即在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配合正面战场,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在国民党统治区广泛发动群众心的抗日救亡运动,争取人民应有的政治经济权利,并以减租减息作为抗日时期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基本政策。

3、平型关大捷

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一一五师在平型关设伏,歼敌1000余人,击毁汽车100多辆,缴获一批武器,首战告捷,极大地振奋了全国人民的抗日信心。

二、坚持抗战、团结和进步的方针

1、抗日统一战线策略的总方针

必须采取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反对顽固势力的策略,这是不可分离的三个环节,而以斗争为达到团结一切抗日势力的手段。

2、对顽固派斗争的策略原则

对顽固派的斗争要坚决采取“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自卫立场,必须采取“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和“有理、有利、有节”的策略原则。

3、三三制政权的内容

在抗日根据地建立统一战线的政权,实行在政权组成人员中,共产党员、非党左派进步分子、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的“三三制”制度,有人民选举产生,实行人民集中制。

4、百团大战

1940年8月-12月,八路军总部在华北发动了威震中外的百团大战,前后参战部队达100多个团,约20余万人,总计进行大小战斗1824次,毙伤日伪军2.5万人,俘敌1.8万余人,破坏铁路470公里,牵制了大批日军。

5、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战略

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这两个革命阶段必须衔接,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6、现阶段革命的性质

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这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7、夺取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三个法宝。

三、敌后抗战的严重困难和战胜困难的措施

1、皖南事变

1941年1月4日,新四军军部奉命率6个团 9000人转移,当进入安徽泾县时,遭到国民党7个师8万余人的包围和袭击。经过7天7夜战斗,除2000余人外,其余全部被俘、失散或牺牲。军长叶挺被扣押,副军长项英被杀害,蒋介石诬陷新四军叛变。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2、延安整风的内容、方针和意义

/ 20

内容: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的八股以整顿文风。反对主观主义是中心内容。

方针: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意义:整风运动是一次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和教育运动。通过整风运动,全党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进一步掌握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整理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方向,在全党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上达到了政治上、组织上和思想上的空前团结和统一,为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的召开作了重要准备,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整风运动为加强党的建设创造了新经验。

3、中共中央南方局

1939年1月中共中央在重庆设立南方局,负责领导整个南方国统区党的工作。南方局不公开活动,是秘密工作。

4、党的白区工作方针

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

四、党的七大和抗日战争的胜利

1、党的七大

1945年4月23日-6月11日,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第七次代表大会。七大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

党的三大优良作风: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联系在一起的作风;自我批评的作风。

党的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新党章规定党内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选举产生了以毛泽东为首的新的党中央。

七大的意义:党的七大在革命面临新的重大转变的关键时刻,对全党给予及时正确指导,使全党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对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使党达到了空前的团结统一,从而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思想的基础和组织的保证。七大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召开的最后一次会议,也是最重要的一次代表大会,它以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载入中国共产党史册。

2、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深远影响

1945年8月15日,日本明治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站长胜利。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近百年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它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观,是中华民族的创举。它拯救了民族危亡,洗刷了民族耻辱,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奠定了基础,极大地推进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它是近代中华民族觉醒的历史转折点,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重大转折,是中国获得与世界各国平等地位的转折点。

抗日战争是世界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长期抗战牵制和消耗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大量军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了巨大贡献。

抗日战争考验和锻炼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共产党的威望空前提高,使人民革命力量空前强大。中国共产党已经能够比较正确地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恰当而纯熟地处理各种问题,在党的建设、武装斗争和统一战线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为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完全巩固和强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为夺

/ 20

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第五章 争取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

一、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1、和平、民主、团结方针的提出

1945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发表了《对目前局势的宣言》,阐明共产党对时局的方针,正式提出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

2、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在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国民党政府代表张治中的陪同下,从延安飞往重庆进行谈判。

重庆谈判从8月29日开始,至10月10日结束,历时43天。在重庆期间毛泽东就和平建国问题多次直接和蒋介石谈判。

1946年1月10-31日,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出席会议的国民党、共产党、民主同盟、青年党和无党派人士的代表共38人。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关于政治民主化和军队国家化的问题,斗争的焦点仍是解放区的军队和政权问题。

二、战胜蒋介石的战略方针和军事原则

在军事方面,实行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提出“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作战原则,即以集中兵力打运动战为主,以分散兵力打游击战为辅;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为主要目标。在政治方面,必须和人民群众亲密合作,必须争取一切可能争取的人,建立最广泛的民族民主统一战线,彻底孤立国民党反动集团。在经济方面,必须作持久打算,必须十分节约地使用我们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力戒浪费。要努力生产,依靠自己的力量自力更生。要艰苦奋斗,军民兼顾。

三、中国革命的历史转折

1、《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

1947年10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布《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提出了 “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伟大号召,同时,宣布了组成民族统一战线,成立民主联合政府;惩办内战罪犯;废除独裁制度,实行人民民主专政;肃清贪官污吏,建立廉洁政治;没收官僚资本,发展民族工商业;废除封建剥削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承认少数民族有平等自治的权利;废除一切卖国条约,同外国签订平等互惠条约等8项基本政策。

2、土地改革总路线

毛泽东在总结土改运动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土地改革的总路线,即: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1、三大经济纲领

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经济纲领: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蒋宋孔陈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2、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3、辽沈战役

/ 20

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林彪、罗荣桓率东北野战军主力70万人,发动了辽沈战役。根据中央军委“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的方针,10月15日攻克锦州,歼敌9万余人。10月下旬将援锦之敌在辽西歼灭;11月2日攻克沈阳、营口,东北全境宣告解放。辽沈战役历时52天,歼敌47。2万,人民解放军在数量上超过了国民党。东北的解放使全国解放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为华北的解放创造了有力条件。

4、淮海战役

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60万人,发动了规模空前的淮海战役。中共中央决定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组成华东和中原野战军前政委,邓小平为书记。11月20日攻占徐州以东的碾庄,全歼黄伯韬兵团,并切断了徐蚌线,保卫了徐州。12月中旬再战由河南前来增援的黄维兵团,全歼该敌于双堆集地区。1949年1月6日,发起对杜律明部的总攻,全歼该敌3个兵团。淮海战役历时66天,歼敌55.5万人解放了长江以东的华北、中原广大地区。

5、平津战役

1948年12月5日,中央军委决定发动平津战役,以林彪、罗荣桓、聂荣臻组成前委,林彪为书记。平津战役采取隔而不围、围而不打的办法,将敌人分围在北平、天津、塘沽、张家口、新保安等5个据点内,截断了敌人南逃西窜的通路。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历时64天,共歼灭和改变国民党军队52万余人,基本解放了华北全境。

五、筹建新中国的蓝图与新中国的诞生

1、新中国的经济构成

新中国的经济由五种成分构成:社会主义社会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其中国营经济是领导成分。

2、加强执政党建设,提出两个务必

七届二中全会高度重视党执政后的自身建设问题,清醒地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知识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今后的路更长。报告强调要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提出全党无比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3、共同纲领的主要内容

在政治方面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政权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在普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前,政协全体会议代行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各少数民主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在经济方面规定: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是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之目的”,通过国家调剂,使各种经济成分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外交方面:实行保障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战争的政策。

4、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一个有纪律的,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装的,采取自我批评方法的,联系

/ 20

人民群众的党。一个由这样的党领导的军队。一个由这样的党领导的各革命阶级各革命派别的统一战线。这三件事是我们战胜敌人的主要武器。中国共产党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建党路线,始终保持了党的无产阶级先进性,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保持了与他们的血肉联系。党掌握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掌握了武装斗争的基本形式,找到了农村保卫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党从中国的国情出发,重视建立统一战线,以土地革命为革命基本内容,最大限度地赢得了农民,组织农民,正确处理了与民族资产阶级的关系,才能在及其困难的情况下迅速发展壮大。

第六章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过渡

一、新中国的建立和全国大陆的统一

1、三大外交方针

毛泽东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三大外交方针。

2、和平解放西藏 1951年4月下旬,西藏地方政府代表与中央人民政府代表签订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人民解放军进驻西藏。

二、巩固新政权的斗争

1、同投机资本主义斗争的两大战役

银元之战。规定严禁金条、银元、外币流通,统一兑换成人民币。并打击了投机商。

米棉之战。从老解放区向各大城市调剂大米、棉花和煤炭,打压市场。

2、抗美援朝战争

1950年10月8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作出了出动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的决定,任命彭德怀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53年7月27日签订了朝鲜停战协定。

三、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1、三反、五反运动

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和反官僚主义

五反: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

2、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原因和内容

原因:第一,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这已经成为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开端和重要依靠力量。

第二,已经积累了利用和限制私营工商业的许多经验,这实际上成为对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主义改造的最初步骤。

第三,已经积累了在土改完成后的农村开展农业互助合作的经验,这实际上也成为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最初步骤。

第四,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和经济制度的影响。

内容: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20

3、社会主义的改造的成就

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主要表现在:

一、它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同建国初期建立的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制度一起,使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初步建立起来,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而实现了几千年来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创造和奠定了中国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二、作为一场涉及亿万人民的最困难、最复杂的社会制度的大变革,它不仅没有造成通常难以避免的社会动荡和对社会生产力的破坏,而且,还促进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是了不起的事情。

三、它创造了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改造形式,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特别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利用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把对企业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结合起来,成功地实现了马克思、列宁曾设想的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并把资产阶级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这是一个伟大的创举。

4、社会主义改造的失误和不足

一、在生产关系的变革方面脱离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盲目求纯,提出要使生产资料公有制成为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经济基础,要让资本主义和小生产绝种,忽视以致否认了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条件下保存私营经济和个体经济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二、误以为社会主义经济就是计划经济,而计划经济就是国家下达指令性计划,因此,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建立起了无所不包的高度集中的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限制以至于取消商品经济和市场调节的积极作用。

三、在集体经济的经营管理方面,照搬苏联集体农庄的经验,盲目追求集中和统一经营,忽视了把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发挥各个方面的积极性,以至于过分集中和平均主义突出,防碍了农业社会的发展。

四、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54年9月15日-28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毛泽东作《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的开幕词,刘少奇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周恩来作政府工作报告,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选举毛泽东为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委员长,宋庆龄等13人为副委员长。决定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2、民族区域自治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1952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了规定。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进一步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成,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第七章 党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曲折探索

/ 20

一、党的八大和探索的良好开端

1、《论十大关系》的基本思想

《论十大关系》的基本思想,就是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2、八大确定的国内主要矛盾和当前的主要任务

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大会实际上就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3、八大确定的经济建设方针

在工商业生产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主体,附有一定数量的个体经济作为补充;在生产的计划性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作为补充;在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主体,附有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作为补充。

二、毛泽东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讲话

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在扩大的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重要讲话,系统地阐述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他指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也充满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发展。

三、对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

1、八字方针

要把农业放在首要地位,使各项生产、建设事业在发展中得到调整、巩固、充实和提高,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八字方针。

2、七千人大会

1962年1月中旬-2月上旬,党中央在北京召开了有中央各部门、中央局、省地县各地党委以及重要厂矿企业、部队负责人参加了7000人大会。毛泽东主持会议并讲话,刘少奇作书面工作报告。会议发扬了民主,开展了批评和自我批评,对1958年以来的经济建设工作和1962年的调整任务进行了广泛的讨论。

3、对1958年以来经济建设经验教训的总结

会议指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既要高速度,又要按比例;必须以农业为基础,正确处理工业和农业的比例关系;不能混淆两种不同的所有制;必须注意综合平衡,计划指标要符合实际;必须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必须认真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

4、调整任务的完成和十年建设的成就

工农业生产接近和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恢复;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三、农村的四清

清账目、清财务、清仓库、清分工

第八章 文化大革命的内乱及其抵制

一、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 20

1、批判《海瑞罢官》

1965年江青来到上海,通过第一书记柯庆施,与张春桥、姚文远密谋,篡改历史,歪曲事实,把《海瑞罢官》与单干风、反案风联系起来,把海瑞罢官打成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毒草。

2、二月提纲

阐述了开展学术批判的原则,试图明确这场批判的性质、方针和要求,把运动置于党的领导和学术讨论的范围内,不赞成把它变成一场严重的政治批判。

3、《五一六通知》

由康生、陈伯达等人起早,毛泽东审定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改组了原来的中央文革小组,罗织了《二月提纲》的十条罪状,明确提出在文化领域混进来一批资产阶级代表任务。

4、中共中央关于文化大革命的决定

二、从全面夺权到天下大乱

1、三支两军

支左、支农、支工、军管、军训

2、老一辈革命家的二月抗争

1967年2月,在周恩来主持的两次中南海怀仁堂中央碰头会上,谭镇林、陈毅、叶剑英等政治局和军委的领导,对文化大革命的做法提出了强烈批评。主要针对党的领导、对待老干部、稳定军队等问题。

3、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1968年12月,毛泽东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区,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最新指示,全国立即掀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高潮。

4、中美关系正常化和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 1969年1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入主白宫后,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表示要和中国和好,并于1971年派基辛格博士秘密访华。7月16日达成协议,引起巨大震动。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得到了毛泽东会见,并同周恩来举行会谈,于2月28日签订在上海《联合公报》,标志着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开始。

第26届联大否定了美国和日本在联合国制造一中一台的提案,通过了阿尔及利亚等过提出的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提案,获得压倒性通过。

5、四人帮组阁梦破灭 1974年,在召开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前,毛泽东提议邓小平任国务院第一副总理,主持日常工作。江青等人多次阻挠,试图自己组阁,受到毛泽东的批评。6、1975年整顿的新气象

7、四五群众运动和粉碎江青集团的胜利

4月4日,华国锋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把天安门广场悼念周恩来事件定性为反革命活动,连夜清理了天安门广场的花圈、挽联等。4月5日,广大群众与一部分民兵、警察发生了冲突,邓小平被诬蔑为反革命政治事件的总后台,被撤销一切职务。

1976年10月6日晚,中共中央对江青、张春桥、姚文远、王洪文及其在北京的骨干采取断然措施,实行隔离审查。当晚,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通过由华国锋担任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的决定,10月14日,中共中央公布了粉碎“四人帮”的消息。

/ 20

第九章 历史的伟大转折

一、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了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这篇文章是在中央党校副校长胡耀邦的过问下写成的,引起了两个凡是和实事求是两种观点的激烈争辩,一场全国性的真理标准大讨论由此展开。

二、历史的伟大转折与全面拨乱反正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12月18日-22日,中共中央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全会的中心议题是讨论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会议的主要内容和贡献是:

第一,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第二,提出了调整国民经济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方针。

第三,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为历史转折的实现提供了根本保证。

2、四项基本原则

一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二是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三是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四是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3、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经过讨论,一致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决议》对多年来的“左”倾错误和毛泽东的错误作了科学的分析和批评,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同时又坚决顶住了否定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错误思潮,维护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肯定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作用。

决议指出,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反了严重的错误,但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错误。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决议指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决议总结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教训,明确我们党已经逐步确立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并概括了10个要点。

三、经济调整和改革开放起步

1、八字方针的提出和调整的展开 八字方针:调整、改革、整顿、提高

1980年,中央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主要讨论经济形势和经济调整问题,决定了在经济上实行进一步调整,在政治上安定团结的重大方针。

陈云总结了建国31年的经济工作经验教训,提出了今后长期的指导方针。他指出,建国以来经济方面的主要错误是左的错误,是主体方面的错误,这次调整是清醒的、健康的调整,调整意味着某些方面的后退,而且要退够。不调整才会造成更大的耽误。

邓小平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经济政策概括为,对内搞活、对外开放。他肯定了这几年的成绩,强调这次调整的顺利进行必须坚定不移地执行党的十一

/ 20

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行之有效的方针、政策、措施,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其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

经过5年的努力,到1984年,国民经济调整宣告结束。

2、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村改革的重要举措是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项改革是逐步推开的,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使农民获得了劳动和经营的自主权,是农民的生产成果和利益直接挂钩,极大地跳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迅速解放了长期被压抑的农村生产力,成了我国农村改革的突破口。

3、创办经济特区

197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了广东省委、福建省委《关于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两个报告》。对两省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给地方以更多的自主权,使之发挥优越条件,抓紧当前有利的国际形势,先走一步,把经济尽快搞上去,这是一项重大的改革。现在深圳、珠海两市试办。

1980年中共中央认可了经济特区的名称,审批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批准了国务院提请审议的《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标志着中国经济特区的正式诞生。

四、党的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提出

1、十二大党章对党的组织原则和领导制度的规定

组织原则:坚持少宣传个人,禁止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党的各级委员会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相结合的制度,反对个人专断;发扬党内民主,保障党员的权利不受侵犯;各级党组织应定期召开党员大会和代表大会,党的各级代表大会和委员的产生,要体现选举人的意志;加强党组织和群众对党的领导干部和党员的监督,要保证把党的领导人的活动置于党和人民的监督之下。

领导制度:第一,不设党中央主席、副主席,只设党的总书记,规定总书记是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的成员之一,负责召集政治局会议和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重大决策均通过民主协商由集体讨论决定。总书记还负责主持中央书记处的工作。这就从组织上确定了党的集体领导原则和集体交接班制度。第二,设置中央和省一级顾问委员会和纪律检查委员会。同时,十二大党章也指出,党必须保证国家的立法、司法和行政机关,经济、文化组织和人民团体积极主动地、独立负责地、协调一致地工作。

2、新宪法对国家领导体制的规定

第一,恢复设置国家主席和副主席职务,履行国家元首职责。这对于健全国家体制是十分必要的。第二,国家设置中央军事委员会,领导全国的武装力量。确立了军队在国家体制中的地位。第三,国务院实行总理负责制,总理召集和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和国务院全体会议,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行政措施,制定行政法规,发布决定和命令。国务院各部委实行部长和主任负责制。第四,规定国家主席、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副委员长,国务院总理、副总经理等国家领导人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这就为消除领导干部终身制作了明确规定。

第十章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中国发展新道路

一、全面改革纲领的制定

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的提出

/ 20

1982年9月1日-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开创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宏伟纲领,提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

2、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的废除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对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给予了充分肯定,强调必须长期坚持下去并逐步加以完善。1982年后,双包责任制由原来的不允许到允许但不提倡,到进一步推广不断完善,“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也随之废除。

3、发展高科技的“八六三计划”

1986年3月,王大/王淦昌等科学家向党中央提出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高技术的建议,邓小平等领导人很快做出批示。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实行发展高科技的“863”计划。

4、沿海经济开发区

1985年1月,国务院召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地区座谈会。1985年2月18日,国务院批准了这个会议纪要,将3个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发区,实施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又一重要步骤,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布局。

5、海南设省

1988年,对外开放又迈出新的一步,设立海南省,创办海南大特区。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与党的基本路线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含义

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3、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形成和确立 1987年,十三大确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上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三步走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解决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步骤等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对中国未来几十年的发展将产生久远而深刻的影响。

第十一章加快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丰富和发展

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

1、邓小平南方谈话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主要内容:

第一,好不动摇地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的基本路线。邓

/ 20

小平指出,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坚持社会主义、不坚持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 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邓小平提出,要注意培养人,要按照干部四化的标准,选拔德才兼备的人进班子。

第二,解放思想,抓住时机,加快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步伐。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些,敢于试验,看准了的,就要大胆的试,大胆地创。围绕如何加快发展,邓小平作了论述:

1、冲破左的束缚和一些僵化的观念。如: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判断的标准应该是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提高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2、抓住事迹,力争经济发展隔几年上一个台阶,发展才是硬道理。

3、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

第三,继续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他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他指出,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政策、方针是正确的,要抓紧时间,埋头苦干。

意义:邓小平南方谈话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针对性很强,不仅对当前的改革和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为党的十四大的召开做了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准备,而且对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谈话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了非常精辟、深刻、系统的阐述,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把这一理论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2、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十四大报告回顾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所走过的道路,并对14年伟大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战略部署作了郑重结论。报告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容、发展道路、发展阶段等反面作了概括,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构成了一个科学的体系,标志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形成。大会通过了党章修正案,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写进党章,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3、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第一,这是实践的证明和启迪。

第二,这是理论探索和认识深化的结晶。第三,这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客观要求。

总之,形势的发展,客观上要求我们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二、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中宏观调控的成功实施

1、分税制

分税制是1994年出台的财政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即将现行地方包干制改为在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事权基础上的分税制财政体制,建立中央税、地方税和共享税。

2、一国两制构想和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一国两制”构想最先是由解决台湾问题提出来的。1984年,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了“一国两制”构想,确定为国家统一的一项国策。

中英经过谈判,于1984年12月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于1997年7月1日收回香港。

/ 20

1987年4月,中葡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于1999年12月20日收回澳门。

三、思想理论的与时俱进和世纪之交的机遇挑战

一、党的十五大,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十五大首次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个科学称谓,将邓小平理论载入党章,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里拧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十五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包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这个基本纲领是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党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开,是这些年来最主要的经验总结。

2、十五大的历史意义

党的十五大在世纪之交的关键时刻,继承邓小平遗志,承前继后,继往开来,明确地回答了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继续向前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政策问题,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为我国的跨世纪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以这次大会为标志,党进入了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推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3、1999年的三大政治斗争

一是抗议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袭击我驻南使馆的斗争 二是同李凳辉两国论的斗争

三是同“法轮功”邪教组织的斗争

四、世纪之交的发展机遇与辉煌成就

1、小康目标的实现。

2000年是“九五 ”计划的最后一年,九五计划提出的主要任务如期完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全面实现,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2、西部大 开发战略的实施

3、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4、北京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 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及其意义

内容:党总是代表着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意义:这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是中国共产党进入新世纪的政治宣言。讲话提出了许多新的重要观点。标志着党的思想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创新。

第十二章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一、新世纪新阶段的战略部署

1、确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根据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要求,十六大确定本世纪前20年的具体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确定这个目标,符合邓小平关于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思想,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实际,符合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2、经济、政治、文化部署

经济部署:概括起来就是抓好关系全局的八个方面的任务。走新型工业化

/ 20

道路这一概念,反映了党的工业化理论的新发展;“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这一新观点、新思想,发展了邓小平“先富、后富”的理论;规范分配秩序,确定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又是一新论断,即调动积极性,又注重公平性。

政治部署: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文化部署: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强调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3、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

作出了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二、探索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之路

1、取消农业税

2005年12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废止农业税条例的决定。

2、义务教育的两免一补政策

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并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3、神舟载人飞船

2005年10月15日,神舟5号载人升空,实现了国人前年飞天梦。

4、三峡大坝建成

2006年5月20日,三峡大坝建成。

5、青藏铁路全面建成通车

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建成通车。铁路全长1956公里,最高海拔5072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

三、高举旗帜,引领中国未来

1、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实质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包括: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

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由总量改为人均,且增加降低消耗、改善环境等前提条件。

4、经受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

2008年第四季度以后,全球经历了上世纪30年代世界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

5、十七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党的建设若干问题

/ 20

基本经验: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全党马克思水平;坚持把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同推进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保证党始终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坚持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保证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改革创新,增强党的生机活力;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提高管党治党水平。

/ 20

第三篇:2014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考试练习题-政治理论

一、概念解释题

1、货币:就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P12

2、商品:是用来等价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的统一体。P10

3、资本: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是一个运动的过程。可以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P15

4、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并由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P14

5、抽象劳动:是撇开各种具体邢台的无差别的人类一般劳动,其内容就是人类脑力和体力的一定支出,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P11

6、可变资本:可变资本是由劳动力构成的那部分资本,这部分资本的价值不是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是由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新生产出来,而且还创造出剩余价值,从而使这部分资本得到增值。P16

7、价值规律:价值规律的主要内容概括说,就是商品的价值量有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以价值为基础进行交换的客观必然性。P12

8、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了唯物之一和唯心主义。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既人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依据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把哲学区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P29

9、主要矛盾:在事物复杂的诸多矛盾中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的矛盾,其他则处于次要和服从地位。P100

10、理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借助于思维对感性材料的加工而获得的关于对事物全面的、本质的、内部联系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P97

11、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群众路线。P107

12、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P103

13、生态文明: 是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宗旨的文明形态。P212 362页中间段相关语句。生态文明是一种超越工业文明的社会文明形态,既包括尊重自然、与自然同存共荣的价值观,也包括在这种价值观下形成的生产方式、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进、生产力高度发达、人文全面发展、社会持续繁荣”,社会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14、一国两制: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P232

15、协商民主:答:359页第1-2段相关语句。

协商民主是对毛泽东协商建国思想和实践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追求民主伟大历程中的一大创造。是指民主的类型,是一种以协商为特点、具有广泛应用型的基本民主形式,其实质是实现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这两种形式,前一种一般称为“选举民主”,后一种可称为“协商民主”。协商民主形式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有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合作共事四种基本实现途径。

16、循环经济:是指与自然相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使物质和能源在始终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持续的利用。P216

17、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内核和取向的思想观念、理想信仰、思维方式、社会风尚、行为规范、制度体制等文化形态,中国特色的和谐文化就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先进文化。P200

18、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P93

二、辨析题

1.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P8错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同时,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是个不断螺旋上升,循环往复的过程。

2.对新事物要肯定一切,对旧事物要否定一切。错误。事物是否定因素和肯定因素的对立统一,体现着事物发展的螺旋上升趋势,所以,对新事物不能简单的肯定一切,对旧事物也不能简单的否定一切。

3.劳动是创造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P12 正确。通过对劳动二重性的分析,马克思揭示了创造商品价值的源泉,这就是人类的抽象劳动,认为劳动是唯一的价值源泉。

4、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所以它们是两类独立存在的劳动。P11错误(劳动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两类独立存在的劳动,而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重属性。)

5、资本主义工资就是雇佣工人劳动的价格。P14错误。资本主义工资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劳动的价格,其实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6、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这里所说的“发展”是指经济发展。错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但“发展” 不仅仅是经济发展,发展涵盖了 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

7、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P98对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8、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群众为发展的根本动力。P156错误。

以人为本强调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和根本目的,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此外,还强调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

9、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P256正确。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指引、评价、检验我们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

10、协调发展就是要求平均发展。错误。协调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而是指各方面发展的比例合理、结构合理。

11、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是发展生产力。错误。改革是第二次革命,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同样是为了解放生产力。

1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正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此外,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还包括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

13、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根本对立的分配原则。P180正确。(两种分配并非是根本对立的分配原则。按劳分配是公有制经济的分配原则,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市场经济通行的分配规则,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在一起,为两种分配原则的的结合提供了现实基础。)

14、市场经济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手段,但它并不排斥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正确。市场机制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能有效地发挥作用,但它不是万能的,有其弱点和不足,这些弱点和不足需要由国家进行宏观调控来解决。

15、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只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的有力手段。错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仅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的有力手段,而且它还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重要目标、重要保证和基本条件。

16、未来社会是一个自由人联合体。P27对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未来社会是一个自 由人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 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 由发展的条件。未来社会的本质规定是实现人的全面的自 由的发展。

17、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正确。P187(因为: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根本保证;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过程中,党和人民利益是完全一致的,而把党的领导和人们当家作主相结合的有效形式就是依法治国;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是有机统一的关系。)

18、强调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就是劫富济贫搞平均主义。P203错误。建立以权力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更好的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

三、简答题

1.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理论来源是什么?P1 答: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2.简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P16 答:马克思认为,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其内容包括:(1)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本质就是获取剩余价值。(2)剩余价值的生产具有无限性.(3)剩余价值规律在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生活中是起主导作用的基本经济规律。这一规律即决定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全部性质,其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都受这个规律所支配;又决定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正是对剩余价值的无限追求,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又加深了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由此决定资本主义私有制必然走向灭亡。

3、简述马克思关于资本的特殊性质的论述。P15 答: 资本的特殊性质有三个要点:(1)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的唯一动机、目的和本性就是追求剩余价值,实现价值增殖。(2)资本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马克斯指出,资本不是物,而是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资本的特殊社会本质是通过物体现着的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的关系。(3)资本是一个运动过程。资本只是有在不断运动中,才能产生和实现剩余价值,达到保殖和增值。一旦停止运动,资本的生命就完结了。

4.简述马克思对生产与消费之间关系的论述。P19 答:(1)二者具有直接的同一性。生产直接就是消费,因为生产消耗了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的能力;消费直接就是生产,因为同构消费再生产了劳动者的能力;(2)二者互为媒介。生产提供消费的对象,消费使生产的产品得到最后的实现。(3)二者互相转换。每一方都把对方不断地创造出来。生产在为消费创造出产品的同时,还创造出新的消费需求和消费方式。同时,消费也从多方面创造和推动生产。(4)二者互相决定。生产是基础和起点,决定消费,但反过来消费又决定着生产。

5、简述马克思关于劳动力价值的论述?P14 答:劳动力的价值由三个部分组成:(1)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维持劳动者家属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劳动者学习专门的劳动技能所必要的教育或培训练的费用。

6.什么是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P 答:对立统一规律(事物矛盾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1)、对立统一规律讲的是“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基本动力”。矛盾有两点论和重点论,我们做事要既抓主要矛盾也要注意非主要矛盾,既要抓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注意矛盾的非主要方面。(2、质量互变规律是指事物发展的规律,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我们做事要注意平时量的积累,当量积累的一定时,突破了度的限制,就达到了质的飞跃。(3)、否定之否定规律指明了事物发展的过程,新的事物替代旧事物是历史的必然。我们对待旧事物要注意“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正所谓“前途是美好的,道路是曲折的。”

7、列宁是如何论述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的?P42 答:列宁深刻指出,直线性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主观主义和主观盲目 性就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也就是说,哲学唯心主义是由于不懂得辩证法或不能把辩证法正确地运用于人类认识过程而造成的。

8、列宁关于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的论述。P 答:辨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对立的发展观,其对立的实质是对事物发展的动力或源泉认识不同。(1)形而上学发展观否认事物的,认为事物的运动是由外因引起的,事物的运动只是引起数量的增减和空间位置的移动。(2)辩证法承认事物的内部的矛盾性,认为事物的运动是由自身引起的,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引起的,事物的运动不仅是数量的增减和空间位置的移动,而是进化和飞跃的统一,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转换,是渐进性的中断。

9、简述毛泽东关于党的三大优良作风的概括。P83 答: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作风; 2)、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 3)、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是马克思注意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密切联系群众,是党克敌制胜的力量源泉。自我批评是当以最广大人民的最大利益为出发点,而且不惜牺牲自己个人的一切的优良风格的集体体现。

10、解析邓小平关于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重要论断的基本涵义P159 答: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重要论断有两层基本涵义(1)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2)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就是说,必须把社会主义和初级阶段这八个字统一起来认识和把握我国的国情。

11、邓小平是如何论述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二者之间关系的? P145 答: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统一于人们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更不能把二者对立起来。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大基本问题是什么?P116 答: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三个基本问题是:

1、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2、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3、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新时期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大基本问题的过程,就是在整体上不断深化和丰富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过程,就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并丰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表明我们党对三大规律的认识、把握和运用水平都达到了新的高度,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13、为什么说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P186

答:(1)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民主是一种国家形态和国家制度。历史证明,没有人民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新中国,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既表现在经济发展上,也表现在政治民主之中。(2)民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目标。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没有民主和法制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3)民主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基本条件。民主是科学决策的基础和前提。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兼具复杂,只有切实发扬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才能实现科学决策。

14、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者相互关系的论述。P129 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鲜明特色。

15、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 P133 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6.为什么说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P174 答:(1)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2)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基础都是社会化大生产。(3)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才能解决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僵直局面。17.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什么?P127 答: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18.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什么?P129 答: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

四、论述题

1.马克思关于价值规律的论述及其重大意义。

答:第一,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是指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第二,价值规律具有以下作用:首先,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其次,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企业作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必须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办事。

第三,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这是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由于科技教育在经济发展中日益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企业必须注重技术进步,改善经营管理,这样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商品的个别价值,获得更多的盈利,企业才能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增强活力,求得自身的生存与发展。2.论马克思“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思想及其重大意义。P24 马克思“两个必然”是指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必然灭亡。

马克思“两个决不会”是指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它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新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重要意义:“两个决不会”思想表明,新旧社会的更替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状况决定的,最终是由生产力发展的程度决定的,社会主义不是暴力革命催生出来的。“两个必然”思想和“两个决不会”思想是统一的。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证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一客观规律,找到了推动这一规律实现的社会力量,这就是现代无产阶级。3.马克思关于资本基本构成的论述及其重大意义。P15 答:马克思认为,根据在剩余价值在生产中的不同作用,资本可以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那部分资本,他们只能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把自己原有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不会发生价值增殖。可变资本是由劳动力构成的那部分资本,这部分资本的价值不是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是由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新生产出来,而且还创造出剩余价值,从而使这部分资本得到增值。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具有重大意义。只有进行这种区分,才能更加深刻地揭示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说明剩余价值来源于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确立准确衡量资本主义剥削程度的科学标准。

4.列宁关于“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及其重大意义。P54 答:列宁认为,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充分利用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服务。社会主义能否实现,就取决于我们把苏维埃政权和苏维埃管理组织同资本主义最新的进步的东西结合的好坏。为了利用资本主义,必须辩证认识资本主义,特别是国家资本主义。一是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国家资本主义。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施行以后,资本主义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二是吸收和借鉴世界上资本主义国家创造的文明成果和一切有益的东西。三是充分发挥资产阶级专家们的作用。

5.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论述及其重大意义。P66 答: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概念,并系统分析了它的性质、特点和解决办法。1)、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充满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2)、毛泽东精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非对抗性质。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基本适应,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此,它不是对抗性的矛盾,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3)、毛泽东高度概括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提出了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来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途径和办法。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是要动摇、背离或推翻社会主义制度,而是要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依据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和要求,依靠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力量,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序地对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一面、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一面进行调整和改革,使之更好地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意义: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主题的思想,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第一,它为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各种社会矛盾,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创造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政治局面,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第二,它也以完整的理论形态、独创性的内容,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6.毛泽东“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精髓”的论述及其重大意义。P101 毛泽东指出:矛盾的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其共性是矛盾存在于一切过程中,并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矛盾即是运动,即是事物,即是过程,也即是思想。否认事物的矛盾就是否认了一切。这是共通的道理,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所以它是共性,是绝对性,然而这种共性,即包含于一切个性之中,无个性即无共性。假如除去一切个性,还有什么共性呢?因为矛盾的各各特殊,所以造成了个性。一切个性都是有条件地暂时地存的,所以是相对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关系贯穿于矛盾学说的各个方面,只有真正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的道理,才能真正把握对立统一规律的丰富内容,才能正确认识矛盾和解决矛盾,才算真正懂得辩证法。毛泽东关于矛盾的精髓的概括对学习辩证法、认识矛盾和解决矛盾,指导无产阶级政党的实践活动具有重大意义,是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重大发展。7.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及其重大意义。P150 答: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的概括是一个整体,其内容是相互联系的,有严密的内在逻辑。第一,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摆在了首要地位。社会主义要重视发展生产力,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反映了现实的要求,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和解放生产力是统一的,都属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范畴。两者统一,才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第二,社会主义本质包括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消灭剥削制度,消除两极分化,这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直接要求。他紧密地联系着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第三,社会主义强调,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最终要达到的目标。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创造物质条件;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又是为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提供社会条件;而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一方面有赖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也取决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社会主义最终目是标实现共同富裕。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对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重大意义。在理论上,这一理论大大深化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使人们对于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实践上,这一理论为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8.试论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P 188 答: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并提出了新的论断:“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这标志着我国政治文明建设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

第一,依法治国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建国以来的经验教训表明,带有根本性、全局性和长期性的问题是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这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在当前,我国的民主法治建设与人民民主不断扩大的客观要求还不相适应,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民主政治建设,为此必须要加快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进程中,亟需建立健全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诚信机制、管理机制、调控机制以及对经济犯罪的打击和治理机制等,亟需进一步依法规范市场主体和市场行为,形成良好的市场经济法律秩序;只有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才能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提供坚强的法律保障。

第三,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和谐、国家长治久安的标志和保障。历史经验教训表明,实现社会的文明和谐、国家长治久安不能靠人治而必须靠法治。法治化就是现代化,法制代表文明、法制实现和谐、法制带来稳定、法治促进发展。随着利益关系的深刻调整和利益矛盾的不断凸显,必须加快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建设,依靠法治协调利益关系、解决社会矛盾、保障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全社会文明水准的不断提高。9.试论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P194 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文化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是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增强国家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第四篇:2015年中央党校研究生《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复习串讲

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远程教学讲课提纲

《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复习串讲 主讲人: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副教授李蕾

本次串讲复习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课程的体系结构;(2)考试题型;(3)复习重点

一、课程的体系结构

课程设置了八讲,从结构框架上讲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1、人力资源管理概述(第一讲)

主要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如什么是人口资源、什么是人力资源、什么是人才资源等基本概念;人力资源管理的任务是什么、意义是什么等基本原理。

2、人力资源管理基础工作(第二讲人力资源规划、第三讲工作分析)

这一部分是人力资源管理管理的基础,很大程度决定了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第二讲主要是讲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要从规划开始,要对单位的人力资源状况作一个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最后对未来的人力资源作出规划。

第三讲主要是做人力资源管理之前的要进行工作分析,只有把工作分析做扎实了人力资源管理才有一个比较好的基石,才能进行科学的选拨、科学考核、薪酬的设计乃至生涯管理,工作分析最终结果是形成职务说明书,明确每一岗位的任职资格、职责,以便根据任职资格选拨人才,根据职责和工作要求进行考核等等。

3、人力资源管理的技术和方法(第四讲员工招聘和选拔、第五讲绩效管理、第六讲薪酬管理)

这部分主要是讲怎样使用人才,人才要使用好主要有几个关键的要素要把握好:首先要选拔出人员来,第四讲是招聘和选拔的问题,招聘是招募等可供选拔的人员,选拔是从招募人员中选出合适的侯选对象。第五讲的内容是考核管理。第六讲是薪酬管理。选拔、考核和薪酬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

4、人力资源开发的技术和方法(第七讲员工培训、第八讲职业生涯管理)

第七讲内容是培训,人力资源是以知识为载体的,具体开发性,要通过不断学习,是一个终身学习的概念,要进行人力资源的开发。

第八讲内容是人力资源它有一个发展阶段,从开始参加工作到退休,有一个职业生涯的管理问题,职业生涯的早期、中期到晚期我们采取的管理措施是不一样的。

二、考试题型

采取开卷考试的方式,满分100分,包含三种题型:

1、辩析题。要求判断正误4分、并说明理由6分,有3个小题,每题10分,共30分。

2、简答题。要求回答简要的要点,有3个小题,每题10分,共30分。

3、论述题和案例分析题。包含2个小题,共20分。论述题要求联系实际,展开论述。案例分析题要求阅读案例材料,根据案例提出的问题,联系实际,展开论述。包含1个小题,共20分。

三、复习重点

(一)辩析题

1、人力资源的开发性。(3页)

2、人事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区别.(4页)

3、企业文化。(11页)

4、绩效考核。(17页)

5、人力资源政策。(40页)

6、内部招聘和外部招聘的优劣势比较(88页——91页)

内部招聘优点:激发员工的内在积极性;迅速地熟悉和进入工作;保持企业内部的稳定性;尽量规避识人用人 的失误;人才获取的费用最少。缺点:容易在企业内部形成帮派;可能引发企业高层领导的不团结;缺少思想碰撞的火花,影响企业的活动力和竞争力;企业高速发展时,容易以次充优;营私舞弊的现象难以避免。

外部招聘优点:带来新思想、新观念,补充新鲜血鲜,使企业充满活力;避免过度使用内部不成熟人才;大大节约培训费用。缺点:人才获取成本高;可能会选错人;给现有员工以不安全感;文化的融合需要时间;工作的熟悉以及与周边工作关系的密切配合需要时间。

7、绩效的定义。(125页)

所谓绩效,就是指员工在工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与组织目标相关并且能够被评价的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其中工作业绩就是指工作的结果,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则是指工作的行为。

绩效是基于工作而产生的,与员工的工作过程直接联系在一起,工作之外的行为和结果不属于绩效的范围;绩效要与组织的目标有关,对组织的目标应当有直接的影响作用,如员心情与组织的目标没有直接的联系,就不属于绩效范围;绩效应当是能够被评价的工作行为和工作结果,那些不能被评价的行为和结果也不属于绩效。如员工专注程度就不能直接作为绩效来作用;绩效还应当是表现出来的工作行为和工作结果。没有表现出来的就不能是绩效。这是招聘录用时的从事测评的区别。

8、绩效的特点。(126页)

9、关键绩效指标。(131页)

10、什么是薪酬管理。(154页)

薪酬管理是指企业在经营战略和发展规划的指导下,综合考虑内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确定自身的薪酬水平、薪酬结构和薪酬形式,并进行薪酬调整和薪酬控制的整个过程。

11、什么是薪酬曲线。(165页)

薪酬调查结束以后,将调配分析的结果和职位评价的结果结合起来,就可以建立企业的薪酬曲线,它是各个职位的市场薪酬水平和评价点数或者序列等级之间的关系曲线。也就是运用统计学的技术,把组织中每项职位评价得分与劳动力市场每个职位的工资率之间的关系归纳为线性回归的关系。

12、薪酬的确定依据。(158页)

13、不同管理层级人员的培训内容安排。(188页)

根据培训对象在组织中的身份和地位,可以把培训分为操作人员培训、基层管理人员培训、中层管理人员培训和高层管理人员培训四类。

操作人员培训要贯彻实用性原则,对特定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培训。基层管理人员即操作人员的直接主管,要着重进行工作指导方法和工作改进方法及工作中的人事关系处理方面的培训,其中技术能力的培训所占比重最大。对中层管理人员的培训在知识和技能方面根据各职能部门专业知识的不同会有所调整,培训中人际关系能力的培训所占比重最大,其次是技术能力培训。高层管理人员培训的内容应偏重宏观领域,应侧重思想理念和境界的升华、人脉的拓展、驾驭全局的战略意识和领导能力的培养,创新精神建立以及商业道德和法律意识的完善。主要是人际关系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训。

14、职业生涯管理的培训模式。(192页)

15、职业生涯管理的意义。(216页)

职业生涯管理已成为当前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中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和崭新的发展方向,做好这项工作对于促进企业发展与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意义重大。

(1)职业生涯管理可以增强员工对职业环境的把握能力和对职业困境的控制能力。(2)职业生涯管理可以帮助员工协调好职业生活与家庭生活的关系,更好地实现人生目标。(3)职业生涯管理可以帮助员工实现自我价值。(4)职业生涯管理可以帮助组织更清楚地了解每一位内部员工的现状、需求、能力及目标。(5)职业生涯管理可以使组织更加合理与有效地利用人力资源,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6)职业生涯管理可以帮助组织留住优秀人才。

(二)简答题

1、简要说明人口资源、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的区别和联系。(1-2页)

答:人口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拥有的人口的总量,它是一个最基本的底数,一切人力资源、人才资源皆产生于这个最基本的资源中,它主要表现为人口的数量。人力资源是人口资源中的一部分,是指有能力并愿意为社会工作的经济活动人口。人力资源包括适龄就业人口、未成年劳动者和老年就业人员。人才资源是人力资源中的一部分,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人力资源。人口资源是人力资源的基础,人口资源的总量越大,人力资源的基础也越大。人力资源经过有效的管理和提升能够发展为人才资源。

应当说这三个概念的本质是有所不同的,人口资源和人才资源的本质是人,而人力资源的本质则是脑力和体力,从本质上来将它们之间并没有什么可比性。就人口资源和人才资源来说,它们关注的重点不同,人口资源更多是一种数量概念,而人才资源更多是一种质量概念。

但是着三者在数量上却存在一种包含关系。在数量上,人口资源是最多的,它是人力资源形成的数量基础,人口资源中具备一定脑力和体力的那部分才是人力资源;而人才资源又是人力资源的一部分,是人力资源中质量较高的那部分也是数量最少的。

2、人力资源管理过程包含的工作步骤。(16-18页)

答:人力资源管理过程包括八个步骤。一是人力资源规划。。。二是职务设计和工作分析。。。三是招聘。。。四是选拔。。。五是培训。。。六是绩效考核。。。七是薪酬与福利。。八是职业发展。。。

3人力资源需求预测中的工作负荷法。(31-32页)

4、工作分析的必要性?(50-51页)

答:工作分析被称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奠基工程,是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首要环节。①工作分析有利于人力资源规划更加合理;②工作分析有利于使工作权责更加明晰;③工作分析有助于组织选拔和任用合适的工作人员;④工作分析有利于提高培训开发的绩效;⑤工作分析有利于更好地规划职业生涯;⑥工作分析有利于使绩效考评更加有效;⑦工作分析有助于使薪酬体系更加公平。

5、内部招聘和外部招聘的优劣势比较?(88-92页)

答:招聘方式是指吸引招聘对象所使用的方式。根据招聘对象的来源可将招聘分为内部获取与外部获取。内部招聘是指将招聘的范围确定在本组织中,只在本组织的现有人员中招聘、选拔、录用所需人员。内部招聘优点:激发员工的内在积极性;迅速地熟悉和进入工作;保持企业内部的稳定性;尽量规避识人用人的失误;人才获取的费用最少。缺点:容易在企业内部形成帮派;可能引发企业高层领导的不团结;缺少思想碰撞的火花,影响企业的活动力和竞争力;企业高速发展时,容易以次充优;营私舞弊的现象难以避免。

外部招聘是企业从组织外部获取人才资源的方法。外部招聘优点:带来新思想、新观念,补充新鲜血鲜,使企业充满活力;避免过度使用内部不成熟人才;大大节约培训费用。缺点:人才获取成本高;可能会选错人;给现有员工以不安全感;文化的融合需要时间;工作的熟悉以及与周边工作关系的密切配合需要时间。

6、面试是最常用的选拔测试工具之一。应如何组织面试?(105-108页)答:面试过程基本包括三阶段:

(1)面试准备。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有(1)评估职责,即根据职务信息,评估各项职责的相对重要性,发现最主要的职责。(2)设计面谈问题,即确定面试方式与内容,选择表明工作绩效的关键事件和工作职责,设计问卷等。(3)确定测试答案。设计面试方案和特定的测试量表,确定测量指标体系,设计可能答案的评分标准。(4)确定面试委员会。

(2)正式面试,进行问候、交谈、询问、观察、笔试、答辩、心理测试等。(3)结束面试。根据面试、测试、问卷项目等进行评分,评价申请人。

7、绩效考核和绩效管理的区别和联系?(126-127页)

答:区别:绩效管理是指制定员工的绩效目标并收集与绩效有关的信息,定期对员工的绩效目标完成情况做出评价和反馈,以改善员工工作绩效并最终提高企业整体绩效的制度化过程。绩效考核也叫绩效考评、绩效评价,指 的是对员工在其工作岗位上的工作行为表现和工作结果方面的信息情况进行收集、分析和评价的阶段。

联系:绩效考核是绩效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必不可少的阶段。

8、薪酬设计的理论假设?(158-159页)答:① 基于市场的薪酬体系

根据行业标准与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来决定员工的薪酬水平。薪酬的决定因素主要是员工的经历、稀缺性和独特性。关键在于进行市场薪酬调查,依据调查结果和企业的薪酬水平战略决定员工的薪酬水平,且在确定具体员工的薪酬水平时企业和员工要进行谈判。适用于企业的特殊人才以及可替代人才。

② 基于职位价值的薪酬体系

依据职位对组织战略与目标实现的贡献程度大小,承担职位职责的人所需具备的能力和工作本身的特性来确定薪酬。设计基础是职位分析与职位评价,不同岗位的工资差别主要是由于工作评价结果不同决定的。关键点在于基于企业战略进行职位价值的排序。适用于行政人员。

③ 基于能力的薪酬体系

依据特定职位员工的胜任能力高低及员工对公司的忠诚度高低来确定薪酬支付水平。设计基础是对员工的工作胜任能力进行评价。适合研发、市场等特殊的专业人员。

④ 基于绩效的薪酬体系

依据任职者在特定岗位上产生的业绩水平和价值贡献大小确定其薪酬水平。关键在于经营者激励与核心人才激励体系设计、利润分析计划、经理人杠杆收购、绩效年薪制设计等。一般适用于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和职业经理人。

9、根据培训目的和受训对象的特点,培训方法的选择对提高培训效果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常用的培训方法有哪些?(190-192页)

答:①演示法,将受训员工的工作作为培训内容,由员工被动接收的一种培训方法。主要包括讲座法、视听法和观摩法三类。②案例法,用一定的视听媒介,如文字、录音、录像等,描述客观存在的真实情景。③亲验法。强调员工的参与和互动,由单向信息传递变成双向信息传递甚至是多向信息传递。亲验法主要有自我指导学习、师徒制、仿真模拟、角色扮演等。

10、培训活动的原则?(198页)答:共六条

11、为什么说职业生涯管理很重要?(216页)

答:职业生涯管理,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出现的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和模式,它是通过分析、评价员工的能力、兴趣、价值观等,确定双方都能够接受的职业生涯目标,并通过培训、工作轮换、工作丰富化等一系列措施,逐步实现员工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

做好这项工作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共六点(216))

12、职业锚理论(218页)

答:职业锚理论是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教授沙因最早提出的,这一理论在心理学界和组织行为学界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沙因所谓的“职业锚”是指。。。由三个部分组成。。五种职业锚。。

三、论述题

(一)人力资源管理和人事管理的区别。(4页)答:人力资源管理定义:

人事管理定义:是指组织对成员及其行为规范的管理,即对组织中人的日常事务性管理。管理内容包括人员考勤统计、工资核算、保险的办理、劳动纠纷的应诉处理等等。

(1)、传统的人事管理只见“事”不见人,只见某一方面,而不见人与事的整体、系统性,强调“事”的单一方面的静态控制和管理,其管理的形式和目的是“控制人”;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强调动态的、心理的、意识的调节和开发,其管理归结于人与事的系统优化;(2)、传统人事管理把人作为一种成本,将人当作一种“工具”,注重的是投入、使 用和控制;面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将人作为一种“资源”,注重产出和开发;(3)、传统人事管理是某一职能部门单独使用的工具,似乎与其他职能部门联系不大;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涉及每一个管理者,部门管理者既是部门业务的管理者,也是这个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者。

总的来说传统人事管理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区别主要来自于对“人”的地位的态度,视为“工具”强调控制、使用,以“事”为中心;当作宝贵“资源”的就得要以“人”为中心,关注人的需要、引导人的行为、开发培养人的能力;这一点在人力资源管理界都有一致的认识。

结合实践进行展开论述。

(二)如何建立有效的薪酬体系(153-161页)答:薪酬含义、薪酬管理含义,影响薪酬管理主要因素

薪酬体系设计时所需考虑的问题主要是三个方面:薪酬目标、薪酬设计原则与政策、薪酬设计技术。

1、薪酬目标。

薪酬设计和管理的基本目标是效率、公平和合法。将效率目标进一步细化,可分为两个,一是提高效率、质量,二是控制劳动成本。

2、薪酬设计的原则和政策。

(1)内部一致性,让内部员工感觉相对于组织中的其他同事,自己获得了适当的薪酬;(2)外部竞争性,组织的薪酬水平相对于劳动力市场的其他人员来讲具有吸引力;(3)激励性,强调将员工的报酬与业绩挂钩,根据绩效水平的高低来对薪酬进行调整;

(4)管理可行性,对薪酬体系必须进行科学规划,以保证薪酬体系能够有效运行,确保前三项目标的实现。

3、薪酬设计技术。

(1)通过职位评价系列技术实现内部公平性。(2)通过薪酬调查实现外部竞争性。(3)通过对激励薪酬的设计实现激励性。

4、联系实际进行论述。

(三)针对处理职业生涯中期的员工,企业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激发其工作积极性。(226-228页)

1、职业生涯管理是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企业帮助员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和帮助其职业生涯发展的一系列活动。职业生涯管理应看作是竭力满足管理者、员工、企业三者需要的一个动态过程。

2、职业生命周期经历三个生命周期:针对职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组织应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

3、职业生涯中期的多元化特征:一方面,另一方面。

4、组织在职业生涯中期的有效行为

1、安排富有挑战性的新的工作任务,或者安排探索性的职业工作。如此,一是表明组织看重他们的才能对其完成任务充满信任;二是给予员工表现自己才能、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增强其成熟感、自信心和上进心。

2、实行工作丰富化和工作轮换。在从事某项职业开始的一段时期,员工充满了新鲜感,有检验自身知识和能力的强烈愿望与要求。但是在某一固定职业上工作过长、新鲜感将逐渐消退,工作热情也随之减退,这时可以通过工作的丰富化和工作再设计来吸引和激励员工做出自己的贡献。而当工作丰富化与再设计也不能激发其不断成长时,从组织角度讲,进一步的措施就是制定出明确的工作轮换方案,员工从长期工作的岗位流向另一种性质的工作中去,虽然地位和工资不变,但得到了发展新技能的机会,这会重新激起他的新鲜感和兴趣,激发他干好工作的热情。

3、对处于职业中期阶段的员工继续进行培训和教育。组织一定不能忽视甚至放弃对职业中期员工的人力资本投资,如上所述的新任务的安排、工作丰富化、工作轮换等都需要员工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非但如此,组织还有必要依照实际情况加大人力资本投资。这一时期可以根据员工的具体情况和需求,采取不同的开发办法,如对有明显发展前途和富有敬业精神的管理者及专业技术人员,可以进行方式和内容各异的教育培训,为其攀登事业巅峰创造 条件;对于知识技能老化,但仍有高度进取心者,最好的补救措施是对他们实施继续教育;对于改变工作性质和已不胜任现职,准备转岗或下岗者,可以实施转岗培训。总之,重视和搞好职业中期员工的培训与开发十分重要和必要。

4、提供适宜机会赋予中年员工以良师益友的角色。处于职业中期的员工并非都有极强的进取心,特别是年龄较大,工龄较长的员工大多对沿职业阶梯上行已没有太多兴趣,他们满足于一种较低水平的成功。对于这类员工,组织正可以更多地利用其经验与智慧,使其担当年轻员工的师傅、教练和朋友。这样既可以充分利用中年员工之所长开发和提升年轻员工的职业技能,也可以使中年员工自身在充任这一角色时得到相关能力的培养提高其工作满意度。

四、案例分析题 *人员招聘 *绩效管理 *薪酬管理

*员工培训:培训成功与否,取决于培训方法、内容、需不需要调查。*职业生涯管理:用职业锚解释选择或离开单位的原因 要求:有理论支撑、能分析案例、会联系案例实际。

案例一:西门子人才战略:自己培养自己用

案例材料:“人的能力是可以通过教育和不断的培养而提高的”。这是西门子公司一贯奉行的一条原则。正是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西门子这家德国最大的私人企业,制定并实施了一整套选拔、培养、造就人才的办法。

西门子公司既注重选拔和培养管理人员,又十分注重公司员工的职业培训。

西门子公司坚持由公司自己来培养、造就人才。目前,西门子在国内外拥有600多个培训中心,700多名专业教师和近3000名兼职教师,开设了50余种专业。在公司的全部员工中,每年参加各种定期和不定期培训学习的多达15万人。为此,公司每年要投资6亿-7亿马克用于培训员工和购置培训设备。

西门子公司职员培训的特点是实行“双轨制”,即企业里的实践培训与职业学校的理论学习相结合,既面向实际,又打好基础,最大限度地照顾职工的专业要求和社会需要,适应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

培训中心的教学内容非常广泛,课程设置针对性强,主要根据部门特点和员工的实际需要而定。为了适应技术进步和管理方式的变化,课程内容每年都作20%以上的调整。

案例分析问题:

1.请分析为什么西门子公司能够以人的素质赢得市场竞争优势。2.请联系实际谈谈如何有效实施员工培训? 案例分析框架:

(1)西门子培训系统的成功关键点。(2)有效实施员工培训的一般原理。参考答案要点:

1、西门子公司的成功之处有:

(1)西门子公司的人才培养有明确的战略目标,其目标同公司的竞争战略联系在一起,培养卓越人才是西门子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目标和取得成功的基石之一。

(2)西门子公司的人才培养有独特的战略模式,一贯奉行“人的能力是可以通过教育和不断的培养而提高的”,因而坚持由公司自己来培养、造就人才,建立了完善的内部职业培训系统,形成了独特的“自己培养自己用”的人才战略。

(3)西门子公司的培训内容具有很强针对性,不但能够根据培训需要多样性广泛地开设专业、设置课程,而且能够根据实际需要和形势变化调整课程内容。(4)西门子公司的培训对象具有十分广泛性,每年参加各种培训学习的员工多达15万人。

(5)西门子公司的培训培训经费保障,公司每年要投资6亿-7亿马克用于培训员工和购置培训设备。(6)西门子公司的“双轨制”培训方式,即企业里的实践培训与职业学校的理论学习相结合,实现了理论培训系统和实践培训的系统化,促进培训成果的有效转化。

2、有效实施员工培训包括:

(1)确定培训需求。从组织分析、个人分析、工作分析三个角度寻找培训需求。(2)设置培训目标。培训目标包括技能培养、传授知识、转变态度和工作表现。(3)制定培训方案。对培训目标进行具体化,使其具备可操作性。

案例

二、A公司的考核管理

如何对员工绩效进行考核,是企业管理者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A公司,成立于五十年代初。经过近五十年的努力,在业内已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并获得了较大的发展。目前公司有员工一千人左右。

中层干部的考核

做法通常是由公司的高层领导与相关的职能部门人员组成考核小组。考核的方式和程序通常包括被考核者填写述职报告、在自己单位内召开全体职工大会进行述职、民意测评(范围涵盖全体职工)、向科级干部甚至全体职工征求意见(访谈)、考核小组进行汇总写出评价意见并征求主管副总的意见后报公司总经理。

考核的内容主要包含三个方面:被考核单位的经营管理情况,包括该单位的财务情况、经营情况、管理目标的实现等方面;被考核者的德、能、勤、绩及管理工作情况;下一步工作打算,重点努力的方向。

对中层干部的考核完成后,公司领导在年终总结会上进行说明,并将具体情况反馈给个人。尽管考核的方案中明确说考核与人事的升迁、工资的升降等方面挂钩,但最后的结果总是不了了之,没有任何下文。

普通员工的考核

对于一般的员工的考核则由各部门的领导掌握。子公司的领导对于下属业务人员的考核通常是从经营指标的完成情况(该公司中所有子公司的业务员均有经营指标的任务)来进行的;对于非业务人员的考核,无论是总公司还是子公司均由各部门的领导自由进行。通常的做法,都是到了要分奖金了,部门领导才会对自己的下属做一个笼统的排序。

公司在第一年进行操作时,获得了比较大的成功。由于被征求了意见,一般员工觉得受到了重视,感到非常满意。领导则觉得该方案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支持,也觉得满意。但是,被考核者觉得自己的部门与其它部门相比,由于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不同,年初所定的指标不同,觉得相互之间无法平衡,心里还是不服。考核者尽管需访谈三百人次左右,忙得团团转,但由于大权在握,体会到考核者的权威,还是乐此不疲。

进行到第二年时,大家已经丧失了第一次时的热情。第三年、第四年进行考核时,员工考虑前两年考核的结果出来后,业绩差或好的领导并没有任何区别,自己还得在他手下干活,领导来找他谈话,他也只能敷衍了事。被考核者认为年年都是那套考核方式,没有新意,失去积极性,只不过是领导布置的事情,不得不应付。

案例分析问题:(1)请结合人力资源绩效考评的有关原理谈谈A公司考核管理存在哪些问题,应如何改进。(2)考核指标设计应该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案例分析框架:(1)A公司的考核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什么;(2)考核指标合理设计的基本原理。参考答案要点:

1.A公司的考核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1)绩效考核没有同奖惩相结合;(2)绩效考核过程繁琐;(3)考核重点不明确,对考核定位的模糊与偏差;(4)绩效考核缺乏对未来的改进措施,绩效指标的确定缺乏科学性;(5)考核主体选择不够合理;(6)考核周期的设置不尽合理。2.A公司的考核管理应遵循绩效考评的原则:(1)公平原则;(2)严格原则;(3)单头考评原则;(4)结果公开原则;(5)结合奖惩原则;(6)客观考评原则;(7)反馈原则;(8)差别原则。(教材P271)

3.改进措施:(1)绩效考核同奖惩相结合;(2)绩效考核过程科学简化;(3)考核重点明确,对考核定位清晰准确;(4)科学设计考核指标;(5)考核主体中突出直接上级的作用;(6)对不同考核指标设计不同考核周期。

第五篇:最新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政治理论部门复习题目

1、马克思主义的涵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革命和解放、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向共产主义远大目标前进的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科学世界观。

2、马克思主义,是包含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的科学体系。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首先,是社会化大生产得到迅速发展。其次,是资本主义弊病的暴露和经济危机的发生。再次,是工人运动的兴起。社会化生产得到迅速发展。当时资本主义在西欧的很多国家已经从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阶段跨人大机器工业阶段。以蒸汽机为动力的大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工厂制度代替了手工工场制度,使生产力得到迅速的发展。这是英国已经基本完成了产业革命号称“世界工厂”,法国大工业也发展起来,德国也尾随其后也开始了产业革命。商品经济的发展,生产技术的革新,生产规模的扩大,海陆交通的发达,世界市场的建立,开拓了人们的眼界,使得有可能对经济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获得科学的认识。

4、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伟大变革:

1、在哲学上,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

2、在经济上,总结出了剩余价值理论,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实质,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3、在社会理论上,提出了科学社会主义。

列宁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国际环境是,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国内环境是,俄国正在孕育着一场革命风暴。

5、辩证法学说三个历史发展形态,第一种朴素的古代辩证法,第二种以黑格尔为代表的近代唯心主义辩证法,第三种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法,恩格斯称为“合理辩证法”。主观辩证法: 是指人们在思维中起支配作用的运动规律。

客观辩证法:是指整个客观世界中起支配作用的运动规律。

马克思把人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三大社会形态或三大历史阶段:第一个历史阶段是“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第二个历史阶段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阶段。第三个历史阶段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阶段

6、商品的定义:商品是用来等价交换的劳动产品。

7、商品交换和商品生产产生的两个条件:一是社会分工,二是不同所有者的关系。

8、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对立的统一关系。所谓统一主要是指:使用价值与价值是商品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并且二者的实现是互为条件的,所谓矛盾,主要是指: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对同一商品所有者来说是不可能赚得的,而只能是买者得到使用价值,卖着得到价值;商品生产往往会出现使用价值不符合社会需要,或者价值量超过社会购买力的现象。商品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只有通过现实的商品交换来解决。

9、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生产商品的统一过程,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另一方面是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10、简单生产中存在的一个基本矛盾,即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

11、劳动是创造商品价值的惟一源泉:一是财富和价值的区别,二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宝库一切生产劳动。三是收入的分配与价值创造的区别

12、抽象劳动是撇开各种具体形态的无差别的人类一般劳动,其内容是人来脑力和体力的一定支出。

13、货币的五个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最基本的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14、价值规律,就是商品价值量有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以价值为基础进行交换的客观必然性。

15、商品流通的公式(商品——货币——商品,即W——G——W),资本流通公式是:(货币——商品——更多货币),收回的货币在量上增值了,这个增值额就是剩余价值。这时候货币就成了资本。

16、关于资本的特殊性质,一是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二是资本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三是资本是一个运动过程。

17、实现资本集中的两个途径:一是在竞争中通过强制的道路进行吞并;二是通过建立股份公司这一比较平滑的办法把许多

18、资本积聚是指单个资本通过自身积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而增大。

19、资本集中是指分散的单个资本联合成一个大资本。

20、实现资本集中的两个途径:一是在竞争中通过强制的道路进行吞并;二是建立股份公司这一比较平滑的办法把许多形成或正在形成的资本融合起来。

2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有两个主要表现:一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贫富两级分化的趋势,二是变现为社会生产按比例发展的要求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对立。

22、马克思着重论述了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关系:它们具有直接的同一性。它们互为媒介。它们互相转化。它们互有决定作用。

23、社会化生产必然推动资本社会化的发展趋势。随着信用和投资方式的发展,资本规模的扩大,投资与经营分离,必然推动单个私人所有的资本的社会化,这就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所谓资本社会化,根据马克思的分析,其基本涵义一是指分散的个人资本变成一个联合资本,二是指资本的所有权与支配权相分离;三是对资本的私人性质的自我扬弃。资本的社会化贯穿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始终。

资本主义初期,一般是分散的个人资本占优势。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出现了合伙企业,即个人资本的初步联合。社会化生产的进一步发展,推动了信用制度的建立。接待资本的发展使资本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发生了广泛的分离。马克思指出:“银行家成了货币资本的总管理人”

信用制度的发展,有力的促进了股份公司的广泛建立和升级,股份公司是资本以股权的形式联合经验的企业。

资本主义信用制度和股份公司的发展,还促进了定期带来收入的以有价证券的形式存在的资本,主要包括:股票、国家债券、企业债券等形式。

虚拟资本的发展和形成,又大大发展了资本的社会化,致使同一资本

分离为现实资本与运行更加灵活的虚拟资本,并且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了越来越虚拟化的趋势。24、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也存在这明显的理论缺陷。他们只是从道德上揭露和抨击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而不能解释资本主义制度本质;他们对未来社会的预见还局限于价值的判断上,而不能发现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他们以为通过宣传、呼吁、试验就可以实现理想社会,因而没有找到变革的旧社会,创建新社会的社会力量和正确道路

25、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史观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揭示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的规律,阐明了社会主义地带资本主义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在封建社会逐步发展起来的,他经历了由简单协作到工场手工业、再到机器大工业的三个发展阶段。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发展到大工业阶段后,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这是资本主义生产区别与以往时代生产活动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人类社会物质生产前所未有的进步。但是这种进步是在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框架内实现的。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者已不是从事生产的劳动者,而是占有他人劳动和劳动产品的资本家。这种以雇佣劳动剥削为基础的私人占有制便发生了对抗性矛盾。

马克思恩格斯正是抓住了这个根本矛盾,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过程和阶级关系进行深入考察,得出了资本主义必将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所代替的科学结论。

26、所谓人的自由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能力全面提高,人的社会关系日益丰富和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人的多样性需要得到满足,人的自由个性充分发展等。

27、帝国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和历史地位。

一、生产和资本的集中造成了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垄断组织。

二、金融资本的形成和金融寡头的统治,三、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四、国际垄断资本同门从经济上瓜分世界。

五、最大的资本主义列强把世界领土瓜分完毕。历史地位概括的表现为:帝国主义是寄生的或腐朽的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

28、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9、概括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三个基本理论,(1)认为我们的认识所反映的对象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从而划清了唯物主义认识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界限。(2)坚持认识的能动性,认为对于无限的人类发展来说,世界上绝没有不可认识的东西,只有已被认识的东西在明天是可以认识的,从而划清了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同不可知论的界限。(3)坚持认识的辩证性,认为认识是一个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的先发展过程,从而划清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的机械反映论的界限。

30、把握辩证法应道注意的一些基本原则,一、坚持考察的客观性,客观的运用概念的灵活性。

二、坚持联系的全面性,把握事物的全部关系总和。

三、坚持两点论基础上的重点论,把握事物联系中主要和次要。主流和直流之间的区别。

四、坚持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

31、怎样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1、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理解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2、对立统一规律是认识规律和逻辑规律的本质,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三者相统一。

3、对立统一关系提供了方法论的基本原则。

32、揭示唯心主义的认识论的根源。其一,哲学唯心主义根基于人类认识之树。其二,人类认识的复杂性质本身就包含者产生哲学唯心主义的可能性。

33、无产阶级政党取得政权后,其首要的根本的任务就是要进行经济建设,首先是建立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的需要。其次是巩固新生政权、防止资本主义旧制度复辟的最根本保证。第三是对付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需要。

党同群众的关系问题,一是要防止因为胜利而骄傲自大。二是要防止脱离实际的主观主义。三是要同各种官僚主义现象作斗争。

34、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基本内容是:(1)实行工业国有化,剥夺剥夺者,加强对资本主义进攻,结束对工厂工人监督,从没收大企业到没收中小企业。(2)从粮食垄断、禁止私人买卖粮食到余粮整机制,国家以低价购买农民的“余粮”,以保证城市居民和红军有饭吃。(3)限制市场和私人贸易,实行商业国有化;(4)推行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缩小社会成员之间的生活差距。

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

一、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二、工业企业停止推行国有化,三、大力发展商业,建立工业和农业的结合点,四、加强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交往与合作。

35、利用资本主义建设共产主义:列宁认为,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充分利用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服务。一是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国家资本主义。二是吸收和借鉴世界上资本主义国家创造的文明成果和一切有益的东西。三是充分发挥资产阶级专家们的作用。

36、加强国家政权建设和执政党建设,列宁为保卫社会主义制度,采取了许多加强苏维埃政权建设的重大举措。首先,加强国家专制职能,镇压国内外敌对势力的破坏和反抗,以巩固年轻的苏维埃政权,其次发扬民主,最大限度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再次改革国家机关,精简机构,反对官僚主义。

37、新新民主主义革命“新”在何处: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作了比较全面的回答:第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改变了真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第二,革命领导权不同,不再由资产阶级领导,二是有无产阶级领导。第三,革命的前途不同,他不造成资产阶级专政,而造成个革命阶级在无产阶级的领导先的统一战线专政,并最终过渡到社会主义。

38、工农割据武装思想:所谓割据武装,即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基地,散着密切配合。其中武装斗争是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巩固和发展根据地的最强有力工具。土地革命是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主要内容。根据地则是进行武装斗争、开展土地革命的基地和依托。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39、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特点,毛泽东说:“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但是它又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有时相矛盾的。除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的这种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一万,还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

40、党是中国革命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省里的根本保障。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的的领导地位,是由党的阶级性决定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也是由党的先进性决定的。党的领导地位,又是经过长期斗争考验形成的。

41、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一、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保证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的正确方向。

二、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为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提供精神动力。

三、思想政治工作有助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四、思想政治工作能够提高人的思想政治水平,防止和克服各种资产阶级思想对革命队伍的侵蚀。

五、思想政治工作能够帮助人们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2、围绕党的中心任务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是为党的中心任务工作服务的,因此必须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来进行,同时要结合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一道去做。首先思想政治工作之所以要结合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一袋来做,是由思想政治工作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其次,这是由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决定的。再次这是有思想正工作的目的决定的。

43、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和原则:

1、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2、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形势、任务教育。

3、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4、艰苦创业精神教育。

5、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

6、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无神论和科学精神教育。原则:

1、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原则,2、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原则,3、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原则。

4、身教与言教相结合原则。

5、民主原则。

44、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首先,政策和策略是无产阶级政党行动准则。其次制定和实行政策策略是党领导群众的基本方式。再次,政策和策略还是党和国家调解社会利益关系,调动人民积极性,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

45、执行政策策略也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一般说来,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策略都是为了解决一定历史条件的某些普遍性问题而定制的,在执行党和国家各项政策策略时,必须有很强的原则性,在精神实质上要忠实于政策策略本身的要求,不能打折扣,不能背离政策策略的基本精神。如果有不适合当地情况的部分,可以和应当提出修改意见,但必须取得中央的统一,方能修改,不能擅自修改中央或上级党委的政策和策略。但这并不是要求照抄照搬中央或上级的知识。需要各地区和各部门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加以创造性的执行和灵活的运用,以便使政策策略落到实处,收到实效。当然灵活性是有限度的,以不超过政策策略规定为限,只有掌握好灵活性这个限度,才能贯彻执行行政政策策略中做到原则性和灵活性的辩证统一。

46、如何理解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的思想:毛泽东关于这个思想是建立在对帝国主义反动派两重性的科学分析基础之上,他指出:“同世界上一切无不具有两重性(即对立统一规律)一样,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也具有两重性,他们是真老虎又是纸老虎。”“所以从本质上看,从长期上看,从战略上看,必须如实地把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看成纸老虎,从这点看建立我们的战略思想。另一方面,它们又是活得铁的真的老虎,它们会吃人的,从这点上,建立我们的策略思想和战术思想。”

47、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48、什么是“实事求是”: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49、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党的生命线。

1、党的群众路线强调,一切为了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党的群众路线强调,一起依靠群众。

3、党的群众路线强调,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做到“一起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认识路线和工作路线,是正确制定和实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保证。

50、如何理解和把握独立自主:

1、独立自主。内涵丰富,但首要一点,也是最主要的一点,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具体实际相结合,由本国共产党人寻找适合本国国情的革命和建设道路,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2、独立自主内涵另一重要内容是:一个国家的革命和建设主要是依靠本国人民的力量,要把立足点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以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为辅。一个国家革命的发生、发展和胜利,主要取决与内因,取决于本国客观条件和革命政党、革命人民的主观努力。

51、邓小平理论:即以邓小平为主要创立者,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的理论。他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52、“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基本结论发展经历的主要阶段:

1、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二大,总结了历史经验,实现了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全面的拨乱反正,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2、从党的十二大到十三大,全面改革逐步开展,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也逐步形成。

3、从党的十三大十四大,以邓小平南方讲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理论走向成熟,形成科学体系。

53、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邓小平理论作为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正确理论,它是马克思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54、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它主要表现在:

1、科学的概括了“实事求是”

在整个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体系中占重要地位。

2、科学的阐述了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一致性。

3、深刻的阐述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思想工作路线对于定制和坚持正确政治路线的意义。

4、提出民主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

55、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重新确立的重大意义:

1、是正确总结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科学的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意义。

2、成功地找到了在中国建设社会正确道路,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56、邓小平理论的首要基本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邓小平理论的首要问题。邓小平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紧紧抓住这个首要的基本问题,深刻揭示社会的本质,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从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实践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

57、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摆到了首要的地位。第二、社会主义本质

包括了“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的内容,十分重要。第三,社会主义本质1,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最重要达到的目标。

58、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首先,我们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而中国现在又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中国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伟大的胜利,进入社会主义的时候,我国生产力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在社会主义条件先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这是不可逾越的阶段。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于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绝不能掉以轻心。十一届三中全会钱我们在社会主义建中出现了失误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在于提出的一些任务和政策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克服了那些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又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

5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点:

1、这个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到状况,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2、这个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

3、这个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

4、这个阶段是由文盲半文盲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

5、这个阶段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阶段。

6、这个阶段是有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

7、这个阶段,是通过改革探索,建立完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

8、这个阶段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

9、这个阶段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历史过程。

60、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包含了丰富的内容:

一、一个中心。

二、两个基本点。

三、富强、民主、文明三位一体的奋斗目标。

四、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五、依靠群众。

六、党的领导。

6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纲领,必须在实践中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几个方面的重大关系: 第一、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政治、文化的关系。第二、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第三、要警惕右,主要是防止“左”。

6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统一构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63、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具体内容:

一、继续加强基础设置与基础工业建设。

二、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三、加大调整和改造加工工业力度,振兴支柱产业。

四、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64、农业现代化内涵是什么:一是直接依托于土地的第一产业逐步现代化,极大地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二是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农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和科技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三是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和繁荣,包括农村各业全面发展和繁荣,包括农村各业全面发展,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的缩小,农村城镇化等等。

65、西部大开发的新思路和新模式:

1、投融资要探索新机制。

2、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

3、坚持富民政策。

4、以方位开放促开发。

5、必须依靠科技教育。

66、科教兴国的基本含义是: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济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67、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协调发展与人口增长的关系。

2、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关系。

3、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68、为什么说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设想,未来的社会将实行计划经济,商品货币关系将要消失。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邓小平理论体系中极具创新意义的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传统观念把市场经济看成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形式,强调市场经济只能与私有财产制度相联系,从而否定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性。邓小平断言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原因:

1、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2、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基础社会化大生产。

3、实行市场经济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会从根本上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僵滞局面。

6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70、按生产要素分配:是资本、技术、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按其直接或间接投入生产经营活动的数量和质量,或贡献率获取收益的分配方式。

71、对外开放的战略部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定不移的实行对外开放政策,逐步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党的十五大做出了面相21世纪对外开放的新的战略部署。

1、对外贸易,2、引进技术,3、利用外资,4、创办经济特区。

72、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既要坚持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其他重要的政治制度,又要不断的完善这些制度。

2、既要不断借鉴别国经验,又不能照搬照抄。

3、既要积极,又要稳妥。

73、如何认识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政治体制是实现社会根本制度的具体组织及其运行机制的总和。我国的原有的政治体制存在不少弊端,包括官僚主义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等等,其中,突出的弊端是“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可以说我国原有的政治体制是一种权力过分集中的政治体制。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也是经济体制改革的迫切需要。我国原有的政治体制是同传统经济体制

相联系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政治体制改革提出了愈益紧迫的要求。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自我完善根本上是为了促进生产力发展,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74、现阶段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三个历史性课题:

1、如何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防止和克服一手硬、一手软;2.、如何深化改革、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共同理想、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文化条件,防止和遏制腐朽思想和丑恶现象的蔓延;

3、如何扩大对外开放、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的情况下,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文化传统,防止和消除文化垃圾的传播,抵御敌对势力对我“西化”、“分化”的图谋。75、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1、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

2、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3、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以及党和人民从“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一切先进文明成果,在生动丰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创造出先进的精神文明。

76、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

1、一个国家,2、两制并存,3、和平统一,4、高度自治。

5、我们党和国家要长期坚持这一基本方针和政策。

77、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1、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方针和首要任务,2、独立自主是我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3、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必须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5、创造和维护和平友好、长期稳定的周边环境,是我国长期实行外交方针之一。7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和依靠力量是什么,为什么:社会主义事业是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解放军指战员和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的广大人员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和依靠力量。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进程中,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力量。改革开放以来,工人阶级队伍已经发生了并且继续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程中,农民阶级和其他劳动群众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必须承认并充分保障农民的自主权,把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作为制定农村政策的首要出发点。在改革开放中,我国出现了以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也要充分发挥这些新阶层的作用,并引导它们更好的接受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79、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1、党所处的地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2、党所肩负的任务发生了深刻的变化,3、党所处的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80、为什么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江泽民同志2000年2月25日在广东省考察工作时,从全面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和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出发,首次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提出:“总结我们党七十多年的历史;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这就是: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人类又来到一个新的世纪之交和新的千年之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如何更好地檄到这“三个代表”,是一个需要全党同志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深刻思考的重大课题。”

可以说,“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不仅是党的建设的重大课题,同时,它事关改革开放和两个文明建设的成败,事关全党全国工作大局,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奋斗历程充分证明,我们党要继续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胜利前进,就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理论意义。

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新贡献。

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新概括,标志着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理论的统一与创新;

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发展。

(2)现实意义。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集中概括了我们党和国家全部理论活动、实践活动,包括一切工作的根本方向、根本准则、根本依据,是指引我们党和国家新世纪伟大进军的行动指南。

81、深化对时代主题的认识 三个代表:以江泽民为核心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根据时代新特征和世界新形势,深化了对和平发展时代主题的认识。首先,从总体和局部的关系上把握时代主题。

2、其次,和平与发展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共同的愿望和目标。

3、和平与发展这两大主题之间存在着紧密内在联系。

82、经济全球化是指由商品和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所导致的世界各国经济依赖程度日益提高、国内规则趋于一致和全球经济治理结构不断强化的过程,是世界各国地区经济之间的相互相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不断加深的趋势。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给各国的发展提供新的条件,也不同程度带来风险。

83、如何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新变化:20世纪末,当代资本主义和当代社会主义都发生了复杂深刻的变化,出现了一些列新情况新特点。资本主义经历了资本原始积累、自由资本主义核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触后发生了重大新变化。在生产关系领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干预调节作用日益增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上层建筑也做了相应的调整,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进一步完善。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新特征,给坚持社会主义路线的中国共产党带来了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发展历史进程的新问题。

84、执政后党面临着这身建设的新考验是什么: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作作为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经过了80多年的发展,党执政后主要任务发生了变化。党的自身状况发生了变化,归结起来,就是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也就是如何保障党的先进性。

85、执政党必须解决的两大历史性课题:其一,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其二,不断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86、“三个代表”提出的历史过程:2002年2月25日江泽民在广州调研考察时处级一次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001年7月1日,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系统阐发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标志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成熟。

2002年5月31日,江泽民在中同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发表重要讲话,进一步阐发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写进了党章。

87、如何理解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1、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思想,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

2、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1)发展生产力是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2)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

(3)发展生产力才能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4)发展生产力也是为将来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创造物质条件的需要。

3、现阶段发展生产力的特殊重要性和迫切性

(1)解决中国所有的问题,关键要靠发展生产力。

(2)迎接世界经济技术迅猛发展的挑战,迫切需要发展生产力。

(3)发展生产力尤其是发展先进生产力,也是贯彻“三个代表”的要求。

(2)发展才是硬道理

88、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

89、创造性的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建设密不可分,互相依存,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首先创造性地科学判断党所处的历史地位。其次,创造性的确定了执政党建设的根本方向和目标。再次创造性的探索和思考关于执政党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90、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理论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工人阶级政党必须植根于人民群众的政治立场,又对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坚持这一政治立场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着眼于当代中国社会阶级和阶层的新变化,深刻的指出: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无疑始终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力量。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求我们分析和处理国际国内重大问题时,必须坚持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从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坚持共产党人的群众路线,牢固确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观念,做到群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求我们必须始终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诚心诚意地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力量,要求我们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求我们必须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91、什么是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1、劳动者素质的高低。

2、生产工具的进步状况

3、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及其在生产中应用状况。

4、是否创造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92、为什么说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1、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科学涵义,党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要要发展新近文化,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2、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深刻把握,是对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和我国国情的清醒把握。我们党肩负着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庄严使命。我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是我们的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努力实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93、为什么说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即人民整体利益、长远利益。我们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水平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党必须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动力这一基本原理的运用和阐发。作为执政党,必须高度重视执政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还必须做到:第一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在对外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在全党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头脑中,要进一步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第二始终着眼于首先考虑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第三,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的各种利益关系,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的群众利益。9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三大规律认识的深化:

1、关于党执政规律的深刻认识。第一科学提出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样一个执政党建设的基本问题,第二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特殊性有了深刻的把握。第三,对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更为系统。

2、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一是在思想路线上,强调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二是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并

创造性的提出和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三对于我国所处社会发展阶段定位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四在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纲领;提出抓住新世界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五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统一,是社会主义物质社会。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一是从世界观方法论上,进一步揭示了人类社获得前进最终是由产力发展决定的。二是对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作了概括。三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和共产主义的特征做了进一步预见和概括。四十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基本关系作了进一步揭示。

95、集中体现党的先进性的时代内涵:一是着眼于当代世界和中国发展同实现党的执政使命变化的新要求,把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就必须把握历史发展规律,掌握时代脉搏,跟上时代的潮流。三从执政党的角度,把坚持党的先进性联系起来加以认识。四是提出了如何保持党的先进性基本思路。96、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第一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单位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第二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第三扩大中等收者比重。

97、为什么说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1是由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得为和所起作用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党的先进性必须放到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去考察,放到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奋斗中去考察,归根到底要看党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作用,能否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只能靠发展。2是党实现对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我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紧紧把握住这一点,就从根本上把握了人们的愿望,把握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就能使党的执政地位不断巩固,使强国富民的要求不段得到实现。4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党的一套主要经验,我们之所以能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都与紧紧抓住发展这个主题密切相关。

98、党在新世纪的三大历史任务是什么?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是我们党在新世纪的三大历史任务。

99、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内容,基本要求是什么?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就是要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协调,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基本要求: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100、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第一,和谐是人类始终追求的价值目标和共同理想。

第二,实现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和谐的社会主义。

第四,构建和谐社会,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持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也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

到二0二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

1、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2、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3、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4、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

5、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

6、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

7、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8、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9、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10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则

1、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推进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

4、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法律意识,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法制化、规范化,逐步形成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5、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6、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维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经管专业基础课综合考试复习串讲[5篇模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