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职业锚理论
编辑:浅语风铃 识别码:21-697022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9-16 09:35:38 来源:网络

第一篇:职业锚理论

职业锚理论

职业锚是指当一个人面临职业选择的时候,他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职业中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正如“职业锚”这一名词中“锚”的含义一样,职业锚实际上就是人们选择和发展自己的职业生涯时所围绕的中心,是企业和个人进行职业生涯决策时的核心因素,是判断人们是否达到职业成功的标准。

职业锚理论产生于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斯隆管理学院施恩教授领导的专门研究小组,施恩教授在1978年时提出了五种类型的职业锚,随后大量的学者对职业锚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在九十年代将职业锚确定为八种类型:技术/职能型、管理型、自主/独立型、安全/稳定型、创业型、服务型、挑战型、生活型。

职业锚作为一个人的自省的才干、动机与价值观的模式,在个人的职业生涯与工作生命周期中,在个人与组织的事业发展过程中,职业锚都发挥着重要的功能与作用。

1、选择职业生涯发展道路。职业锚是通过工作经验的积累产生并形成的,能够清楚反映个人的价值观与才干,也能反映个人进入成年期的潜在需求和动机。个人抛锚于某一职业工作过程,实际上就是个人自我真正认知的过程,认识自己具有什么样的能力、才干,需要什么。通过对职业锚的认识,找到自己长期稳定的职业贡献区,从而决定自己将来的主要生活与职业选择。

2、确定职业生涯目标,发展职业角色形象。职业锚清楚地反映出个人的职业生涯追求与抱负。例如:技术/功能型职业锚的人,其志向和抱负在于专业技术方面的事业有成,有所贡献。同时,根据职业锚可以判断个人达到职业成功的标准,例如抛锚于管理型的人来说,其职业成功在于升迁至更高的职业,获得更大的管理机会。因此明确自己的职业锚,可以帮助确定自己职业生涯成功的标准,职业生涯成功要求的环境,从而确定职业目标及职业角色。

3、有助于提高个人的工作技能,提高自己的职业竞争力。职业锚是个人经过长期寻找所形成的职业生涯的定位,是个人的长期贡献区。职业锚形成后,个人便会相对稳定从事某种职业。这样必然累积工作经验、知识与技能,随着个人工作经验的丰富和累积,个人知识的扩张,个人的职业技能将不断增强,个人职业竞争力也随之增加。

在我看来职业锚理论对我是有作用的。首先,职业锚是内心深处对自己的看法和自我定位,是人们选择和发展自己的职业时所围绕的中心,能指导、约束、或稳定个人的职业生涯,它决定着个人职业生涯的方向,也决定着职业生涯规划的成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之前先要进行自我定位,先要弄清自己想要干什么、能干什么,自己的兴趣、才能、学识适合干什么。通过自我分析与可靠的量表工具的测量,评估出自己的职业倾向、能力倾向和职业价值观。大学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侧重点应在职业准备、职业选择、职业适应三个阶段。大学生要对职业进行物质、心理、知识、技能等各方面充分的准备,还要根据各方面的分析与自己的职业锚来合理、客观地对职业做出选择。对即将踏入的职业活动要有一定的心理预期,包括工作的性质、劳动强度、工作时间、工作方式、同事以及上下级关系都要快速适应,这些都需要自己有合适的职业锚。对于中国而言,目前的教育体制还不能适应快速转变的社会需求,企业管理基础的薄弱也不能弥补个人职业化素质的欠缺,因此更多的压力完全由个人承担。受教育的成本和风险,就业的成本和风险,更多的由熙熙攘攘的个人承担了,不管是写字楼的白领,还是工地或厂房里的民工。职业生涯规划对于我们而言,不仅是一种锦上添花的精神愉悦,更是一种青菜白饭一样实在的生存必需。所以更需要我们确立自己的职业锚。

第二篇:职业锚理论(定稿)

职业锚(职业价值观)测试(麻省理工大学斯隆商学院)

中国才储©版权所有

德加·H·施恩

锚,是使船只停泊定位用的铁制器具。职业锚,又称职业系留点。实际就是人们选择和发展自己的职业时所围绕的中心,是指当一个人不得不做出选择的时候,他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职业中的那种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是自我意向的一个习得部分。个人进入早期工作情境后,由习得的实际工作经验所决定,与在经验中自省的动机、价值观、才干相符合,达到自我满足和补偿的一种稳定的职业定位。职业锚强调个人能力、动机和价值观三方面的相互作用与整合。职业锚是个人同工作环境互动作用的产物,在实际工作中是不断调整的。

职业锚理论产生于在职业生涯规划领域具有“教父”级地位的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斯隆商学院、美国著名的职业指导专家埃德加·H·施恩(Edgar.H.Schein)教授领导的专门研究小组,是对该学院毕业生的职业生涯研究中演绎成的。斯隆管理学院的44名MBA毕业生,自愿形成一个小组接受施恩教授长达12年的职业生涯研究,包括面谈、跟踪调查、公司调查、人才测评、问卷等多种方式,最终分析总结出了职业锚(又称职业定位)理论。

职业锚问卷是国外职业测评运用最广泛、最有效的工具之一。职业锚问卷是一种职业生涯规划咨询、自我了解的工具,能够协助组织或个人进行更理想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职业锚倾向没有好坏,请根据第一感觉,不假思索迅速答题。

第三篇:施恩的职业锚理论

施恩的职业锚理论

【理论产生的背景、概念】

职业锚理论产生于在职业生涯规划领域具有“教父”级地位的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斯隆商学院、美国著名的职业指导专家埃德加·H·施恩(Edgar.H.Schein)教授领导的专门研究小组,是对该学院毕业生的职业生涯研究中演绎成的。斯隆管理学院的44名MBA毕业生,自愿形成一个小组接受施恩教授长达12年的职业生涯研究,包括面谈、跟踪调查、公司调查、人才测评、问卷等多种方式,最终分析总结出了职业锚(又称职业定位)理论。所谓职业锚,又称职业系留点。锚,是使船只停泊定位用的铁制器具。职业锚,实际就是人们选择和发展自己的职业时所围绕的中心,是指当一个人不得不做出选择的时候,他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职业中的那种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是自我意向的一个习得部分。职业锚强调个人能力、动机和价值观三方面的相互作用与整合。职业锚是个人同工作环境互动作用的产物,在实际工作中是不断调整的。

职业锚问卷是国外职业测评运用最广泛、最有效的工具之一。职业锚问卷是一种职业生涯规划咨询、自我了解的工具,能够协助组织或个人进行更理想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职业规划实际上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探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天资、能力、动机、需要、态度和价值观等慢慢的形成较为明晰的与职业有关的自我概念,逐渐形成一个占主导地位的职业锚。实际工作中,个人往往会重新审视自我动机、需要、价值观以及能力,逐步明确个人需要与现阶段和差距,明确自己的擅长所在及其发展的重点,并且针对符合于个人需要和价值观的工作,以及适合于个人特质的工作,自觉或不自觉地改善、增强和发展自身的才干,达到自我满足和补偿。经过这种整合(也许是多次的选择和比较),个体便寻找到自己的“职业锚”。

【五种职业锚的具体含义】

关于职业锚基本上有五种描述:技术能力型的职业锚、管理能力型的职业锚、创造型职业锚、安全型职业锚和自主型职业锚。

1、技术能力型的职业锚:具有相当明确的职业工作追求、需要和价值观,表现出如下特征:强调实际技术或某项职能业务工作。技术能力型职业锚的人比较热爱自己的专业技术或岗位工作,注重个人专业技能发展,一般多从事工程技术、营销、财务分析、系统分析、企业计划等工作。

2、管理能力型的职业锚:愿意担负管理责任,且责任越大越好,这是管理能力型职业锚员工的追逐目标。他们与不喜欢、甚至惧怕全面管理的技术职能锚的人不同,倾心于全面管理,掌握更大权力,肩负起更大责任。具体的技术工作或职能工作仅仅被看作是通向更高、更全面管理层的必经之路;他们从事一个或几个技术职能区工作,只是为了更好地展现自己的能力,瞄准更高职位的管理权力。

3、创造型职业锚:这是定位很独特的一种职业锚,在某种程度上,创造型锚同其他类型职业锚有重叠。追求创造型的人要求有自主权、管理能力,能施展自己的才干。但是,这些不是他们的主动机、或价值观,创造性才是他们的主要动机和价值观。

4、安全型职业锚:又称作稳定型职业锚,其特征如下:职业的稳定和安全,是这一类职业锚员工的追求、驱动力和价值观。他们的安全取向主要为两类:一种是追求职业安全,稳定源和安全源主要是一个给定组织中的稳定的成员资格,例如大公司组织安全性高,做其成员稳定系数高;另一种注重情感的安全稳定,包括一种定居,使家庭稳定和使自己融入团队的感情。

5、自主型职业锚:又称作独立型职业锚,这种职业锚的特点是:最大限度地摆脱组织约束,追求能施展个人职业能力的工作环境。以自主、独立为锚位的人认为,组织活动是限制人的,具有是非理性的成份。他们追求的是自由自在、不受约束或少受约束的工作生活环境。

第四篇:锚理论

根据职业锚理论,作为一名大学生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所谓职业锚,又称职业系留点。锚,是使船只停泊定位用的铁制器具。职业锚是指人们选择和发展自己的职业时所围绕的中心,是指当一个人不得不做出选择的时候,他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职业中的那种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实际上是内心中个人能力、动机、需要、价值观和态度等相互作用和逐步整合的结果。在实际工作中,通过不断审视自我,逐步明确个人的需要与价值观,明确自己擅长所在及今后发展的重点,最终在潜意识里找到自己长期稳定的职业定位。

职业锚,也是自我意向的一个习得部分。个人进入早期工作情境后,由习得的实际工作经验所决定,与在经验中自省的动机、价值观、才干相符合,达到自我满足和补偿的一种稳定的职业定位。职业锚强调个人能力、动机和价值观三方面的相互作用与整合。职业锚是个人同工作环境互动作用的产物,在实际工作中是不断调整的。而我们也应该作出和适时调整符合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的职业生涯规划。在职业生涯规划领域具有“教父”级地位的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斯隆商学院、美国著名的职业指导专家埃德加·H·施恩教授指出八种类型职业锚,分别为技术/职能型、管理型、自主/独立型、安全/稳定型、创业型、服务型、挑战型、生活型。不同类型的人应该根据不同类型职业锚作出不同的符合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侧重点在职业准备、职业选择、职业适应三个阶段。大学生要对职业进行物质、心理、知识、技能等各方面充分的准备,还要根据各方面的分析与自己的职业锚合理客观地对职业做出选择。对即将踏入的职业活动要有一定的合理的心理预期,包括工作的性质、劳动强度、工作时间、工作方式、同事以及上下级关系都要快速适应,迅速成为一个成功的职业者

一、首先进行自我分析,根据有关测评分析报告及本人和朋友、家人等对自己的评价进行客观的自我分析。要全面了解自己,一个有效的职业生涯设计必须是在充分且正确认识自身条件与相关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的。要审视自己、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做好自我评估,包括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学识、技能、智商、情商、思维方式等。即要弄清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我应该干什么、在众多的职业面前我会选择什么等问题。

1、职业兴趣

从客观的自我分析报告中得出自己对什么性质的职业比较感兴趣,是职能型、管理型、安全/稳定型、服务型、生活型还是自主/独立型、挑战型、创业型。只有准确的分析出自己的职业性趣准确做出选择才能使自己走的更远。

2、职业能力

了解自己的逻辑推理能力、信息分析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社会交往等能力。对工作的态度,与同事的关系与领导的关系,团结意识。

3、个人特质

观察力强弱,对工作的自觉性、热情,能否吃苦耐劳,是否善于处理概念和想法。分析问题的方法,对一个观点或形势能否作出独立准确的分析,指出问题的本质。是否喜欢在工作中与人接触,喜欢团体工作。对固定工作模式和操作性工作的喜厌。只有了解了个人特质才能在工作中如鱼得水,实现自我。

4、职业价值观

在自我客观分析中可以知道,自我实现取向,经营取向,才能等取向的得分。在工作中,如果在是考虑工资收入,还是考虑自己最喜欢做的工作为第一,对所选择的职业要有能从中不断学习知识的机会,对工作的收入要不低于本人的工作能力的价值。同时,也会考虑这份工作是否能实现自己的目标或者自己的理想。最后,也考虑这份工作是否合适去做,能力是否能胜任,等等的一些相关的问题。

5胜任能力

分析自己的能力优势和能力劣势,分析自己喜欢的职业对个人的要求。根据自己的能力优势选择职业,在工作中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使自己能够更好地胜任工作,展示自己的才能。

根据客观的自我分析,明确自己的优劣势,要发挥自己的优势,培养自己不够的能力。平时要多对自己的不足进行强化,不断的丰富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

二、职业分析

职业生涯规划还要充分认识与了解相关的环境,评估环境因素对自己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分析环境条件的特点、发展变化情况,把握环境因素的优势与限制。了解本专业、本行业的地位、形势以及发展趋势。

当今社会处于激烈的变化过程中,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也要相应地改变,打破传统的“一业定终身”的理念,就业、再就业是大趋势,职业生涯规划也随之根据各种变化来调整。所以环境的变化导致自我观念的变化,反映到职业生涯规划上来,就不能一次把终生的职业生涯的每一个具体细节都确定下来。

1、家庭环境分析

家庭经济能力的贫富,能否维持正常的生活,对自己学习费用是否觉得有一定的经济负担。父母工作是否稳定,经济收入情况,家庭文化氛围。

2、学校环境分析

就读的学校等级情况,生活环境情况,教学设施是否齐全、先进,教学水平情况,所在的科系在全院的情况,是否受到重视,所学的专业是否具有优势,专业课科目开设是否理想,教学质量如何,师资如何,整体教学如何。

3、社会环境分析

我国现在大学生毕业渐渐增多,而且需求量渐饱和,对经济方面的研究不透彻,社会就业率不高,反而失业率有上升的趋势,所以就业环境不是很好的。

4、职业环境分析

在我国金融人员需求量不是很大,但对于高级技术人员却短缺,社会需求量大。经济与管理这个行业的就业范围比较小,不容易找工作的,现在自己多考些证能够拓宽些就业范围。

三、职业定位

依良好的职业定位是以自己的最佳才能、最优性格、最大兴趣、最有利的环境等信息为依据的。职业定位过程中要考虑性格与职业的匹配、兴趣与职业的匹配、特长与职业的匹配、专业与职业的匹配等。职业定位应注意:据客观现实,考虑个人与社会、单位的关系;比较鉴别,比较职业的条件、要求、性质与自身条件的匹配情况,选择条件更合适、更符合自己特长、更感兴趣、经过努力能很快胜任、有发展前途的职业;扬长避短,看主要方面,不要追求十全十美的职业;审时度势,及时调整,要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择业目标,不能固执己见,一成不变。

综合前面的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这两部分的内容,得出自己的职业定位分析。内部因素:优势因素、弱势因素。

对工作态度、创造力、领导能力、处理人际关系能力、自身文化素养等。外部因素:机会因素、威胁因素

社会工作岗位需求、社会环境、经济发展、竞争情况及就业形势。

四、计划实施方案

要制定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行动方案,要有具体的行为措施来保证。没有行动,职业目标只能是一种梦想。要制定周详的行动方案,更要注意去落实这一行动方案。

一年级目标:初步了解职业,提高人际沟通能力。二年级目标:提高基本素质。三年级目标:提高求职技能,搜集公司信息。四年级目标:工作申请,成功就业。

1、大学期间学好各科专业知识,掌握本行业的基本知识。

2、英语考级

3、根据自身情况考取有关的证书

4、阅读各类书籍,拓展视野

5、暑期积累社会实践经验

6、锻炼身体,具备健康的身体素质

7、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不断的予以改正

8、建立良好的交际网,处理好同学关系、师生关系

9、积极参与社团活动,拓展能力

五、评估调整

社会是不断变化的,而且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所以对自己的职业规划要做出一些风险的预测。如果自己不能够按规划完成以上制定的计划的时候,应该及时调整计划。

事情不会一成不变,我会对自己的规划进行适时的调整,并每半年做一次自我评估,按照实际情况作出一些更好的调整以适应社会的新变化。

整个职业生涯规划要在实施中去检验,看效果如何,及时诊断生涯规划各个环节出现的问题,找出相应对策,对规划进行调整与完善。

第五篇:锚杆支护理论

锚杆支护理论

锚杆支护理论研究的目的是弄清楚锚杆、锚索与围岩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从而为锚杆支护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第一节锚杆支护构件的作用

锚杆支护由锚杆杆体、托板和螺母、锚固剂、钢带及金属网等构件组成,锚杆支护的作用是由这些构件共同完成的。

一、锚杆杆体的作用 对于锚杆杆体本身来说,由于杆体长度方向的尺寸远大于其他两个方向的尺寸,所以力学上属于杆体。这种构件主要可以提供两方面的作用,一是抗拉,二是抗剪。至于杆体的抗弯能力和抗压能力是非常小,可忽略不计。

1、锚杆的抗拉作用

锚杆杆体所能承受的拉断载荷计算:

式中P—锚杆拉断载荷,N;

d—锚杆直径,mm; —锚杆钢材抗拉强度。

2、锚杆的抗剪作用

锚杆杆体所能承受的剪切载荷计算:

式中Q—锚杆剪切载荷,N;

d—锚杆直径,mm; —锚杆钢材剪切强度。

二、锚杆托板的作用

一是通过给螺母施加一定的扭矩使托板压紧巷道表面,给锚杆提供预紧力,并使预紧力扩散到锚杆周围的煤岩体中,从而改善围岩应力状态,抑制围岩离层、结构面滑动和节理裂隙的张开,实现锚杆的主动、及时支护作用; 二是围岩变形使载荷作用于托板上,通过托板将载荷传递到锚杆杆体,增大锚杆的工作阻力,充分发挥锚杆控制围岩变形的作用。

托板力学性能应与锚杆杆体的性能匹配,才能充分发挥锚杆的支护作用。托板强度不足、安装质量差、受较大偏载都会显著降低锚杆的作用。

对于端部锚固锚杆,托板是锚杆尾部接触围岩的构件,通过托板给锚杆施加预紧力,传递围岩载荷至锚杆杆体,托板本身失效,以及托板下方的围岩松散脱落,导致托板与表面不紧贴,都会使锚杆失去支护作用。

托板对全长锚固锚杆的受力分布有明显的影响。无托板时锚杆轴力在巷道表面处为零,在一定深度达到最大值,剪力在轴力最大处为零;有托板时,由于锚杆施加的预紧力和围岩通过托板作用在锚杆杆体上的力,使得锚杆轴力在巷道表面处达到一定值,而且使锚杆轴力最大的位置向孔口移动,更接近巷道表面。

三、锚固剂的作用

锚固剂的作用是将钻孔孔壁岩石与杆体粘结在一起,使锚杆发挥支护作用。同时锚固剂也具有一定的抗剪与抗拉能力,与锚杆共同加固围岩。

1、锚固剂的粘结作用

在拉拔作用下,杆体锚固段剪应力分布为负指数曲线。

2、锚固剂的抗拉与抗剪作用

我国树脂锚固剂的抗拉强度一般可取11.5MPa,抗剪强度一般可取35MPa。

3、端部锚固与全长锚固的区别

对于端部锚固锚杆,锚固剂的作用在于提供粘结力,使锚杆能承受一定的拉力。对于全长锚固锚杆,锚固剂的作用比较复杂,主要有两方面:将锚杆杆体与钻孔孔壁粘结在一起,使锚杆随着岩层移动承受拉力。当岩层发生错动时,与杆体共同起抗剪作用,阻止岩层发生滑动。对于端部锚固锚杆,杆体各部位的应力和应变相等。在锚固范围内,任何部位岩层的离层都均匀地分散到整个杆体的长度上,导致杆体受力对围岩变形和离层不敏感,支护强度低。对于全长锚固锚杆,这种分散是不可能的,致使应力、应变沿锚杆长度方向分布极不均匀,离层和滑动大的部位锚杆受力很大,杆体受力对围岩变形和离层很敏感,能及时抑制围岩离层滑动,支护强度高。这是端部锚固锚杆与全长锚固锚杆的根本区别。

四、钢带的作用

钢带是锚杆支护系统中的重要构件,对提高锚杆支护整体支护效果、保持围岩的完整性起着关键作用。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3方面:

1、锚杆预紧力和工作阻力扩散作用。

2、支护巷道表面,改善围岩应力状态作用。

3、均衡锚杆受力,提高整体支护作用。

五、网的作用

1、维护锚杆之间的围岩,防止破碎岩块垮落。

2、紧贴巷道表面,提供一定的支护力,一定程度上改善巷道表面岩层受力状态。同时,将锚杆之间岩层的载荷传递给锚杆,形成整体支护系统。

3、网不仅能有效控制巷道浅部围岩的变形和破坏,而且对深部围岩也有良好的支护作用。有的巷道虽然表面围岩已破坏,但没有松散、垮落,网作为传力介质,使巷道深部围岩仍处于三向应力状态,提高岩体的残余强度,显著减小围岩松散、破碎区范围,同时保证了锚杆的锚固效果。

第二节锚杆支护理论

锚杆支护是一种主动支护形式,它是通过锚杆及其辅助构件与锚固范围的围岩形成锚固结构体,利用锚杆的横向作用提高锚固范围岩体的强度参数,锚杆的轴向作用改变锚固范围岩体的应力状态,从而达到提高巷道稳定性的目的。随着锚杆支护工程实践的不断丰富,锚杆支护的理论计算模型已有许多有价值的成果。这些理论都是以一定的假说为基础的,各自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条件阐述锚杆支护的作用机理,而且力学模型简单,计算方法简便易懂,适用于不同的围岩条件,得到了国内外的承认和应用。

目前,较成熟的理论主要可归纳为三大类:

一、基于锚杆的悬吊作用而提出的悬吊理论、减跨理论。

1、悬吊理论

锚杆上端锚固在围岩内部较坚硬的岩石中,把一层或几层稳定(或不稳定)且比较平而薄的直接顶板通过锚杆下端的托板及螺栓,锚固在比较坚硬的岩层上,从而起到了悬吊作用。锚杆的悬吊作用理论能很好地解释锚杆长度范围内存在稳定岩层的情况,但不能说明松软岩层高度超出锚固范围情况下的锚杆作用机理。只适用于巷道顶板,不适用于帮、底。且开掘巷道的顶板在一定范围内,必须有坚硬稳定的岩层。当跨度较大的软岩巷道中普氏拱高往往超过锚杆长度,或顶板软弱岩层较厚,围岩破碎区范围较大时,无法将锚杆锚固到上面坚硬岩层或者未松动岩层上,悬吊理论就不适用了。

2、减跨理论 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基于松散介质的自然冒落拱理论提出的锚杆作用原理,其依据是冒落拱高度与跨度成正比关系,认为利用锚杆的悬吊作用可增加顶板岩层的支点,从而减小支点间的跨距,进而达到降低冒落拱高度、减小所需支护强度的目的;二是基于梁的理论而提出的锚杆作用原理,即当巷道顶板为层状岩层时,其变形特性近似于梁的性质,此时锚杆的作用是缩短梁的跨距,以减小其中的横向应力产生的弯矩及弯矩产生的弯曲应力,尤其是弯曲拉应力,从而提高顶板的稳定性。从以上两种情况可以看出,减跨理论中的锚杆作用机理以及适用条件与悬吊理论等同,即需要以稳定岩层或稳定岩层结构为依托。

二、基于锚杆的挤压加固作用而提出的组合梁理论、加固拱理论以及楔固理论。

1、组合梁理论

通过锚杆的轴向作用力将顶板各分层压紧,以增强各分层间的摩擦作用,并借助锚杆自身的横向承载能力提高顶板各分层间的抗剪切强度以及层间粘结程度,使各分层在弯矩作用下发生整体弯曲变形,呈现出组合梁的弯曲变形特征,从而提高了顶板的抗弯强度。适用于顶板由多层厚度小的连续性岩层组成的巷道支护。巷道帮、底不能应用。

2、加固拱理论(挤压加固理论)通过系统的布置锚杆,使巷道拱顶节理发育的岩体串联在一起,沿巷道的断面形成一个连续的具有自承受能力的拱形压缩带,使岩层得到补强,成为一个整体结构,支承其自身重量和上部的顶板压力。对于平顶巷道的层状连续性顶板而言,挤压加固理论等同于组合梁理论,此时,锚杆的挤压加固作用既可使层状顶板形成组合梁结构,从而提高了其抗弯强度,又可改善岩层的应力状态,使岩层沿平行于岩层层理方向的抗压强度得到提高。本理论适用性较强,几乎适用于所有的围岩条件。

3、楔固理论

主要是针对巷道围岩中的围岩有时会沿其中的弱面滑移而提出的围岩加固理论。当巷道围岩中的部分岩体被其中的弱面切割为块体时,其稳定性状况一定程度上将取决于对关键块体的维护情况,因为这种条件下围岩的失稳大多起因于关键块体的失稳。对此可将锚杆沿与弱面相交的方向布置,并借助锚杆的抗拉、抗剪、抗弯等作用防止围岩发生滑动甚至脱离岩层而冒落,从而保持巷道围岩的整体稳定性。

三、综合锚杆的各种作用或基于特殊条件而提出的最大水平应力理论、围岩松动圈理论、围岩强度强化理论、锚杆桁架支护理论、锚固平衡拱支护理论、锚注支护理论。

1、最大水平应力理论

巷道围岩的水平应力有时会大于垂直应力,此时,巷道顶、底板的稳定性主要受水平应力的影响;水平应力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巷道轴向与最大水平应力之间的夹角不同,水平应力对顶、底板稳定性的影响程度也会有所差异:

①与最大水平应力方向平行的巷道受其影响最小,顶、底板稳定性最好;

②与最大水平应力方向成锐角的巷道的顶、底板变形破坏偏向巷道的某一帮; ③与最大水平应力方向垂直的巷道受其影响最大,顶、底板稳定性最差。

基于该理论,英国学者研究发现,在深部开采的高应力环境下,最大水平应力的作用使顶、底板岩层发生剪切破坏而出现错动和膨胀,造成围岩变形,随着变形的发展,顶板对支护的载荷迅速增长,并使支护系统发生破坏。在这种作用下,锚杆的作用应当是在顶板变形的早期阶段提高其稳定性,以控制顶板后期变形的严重程度。即锚杆的加固应在顶板岩层发生松动膨胀变形之前进行,而不是等顶板已经松动破坏、几乎丧失自承能力后才被动地承受围岩压力。同时,应充分重视垂直应力对两帮的影响:顶板锚固后,两帮垂直应力集中区更靠近巷帮表面,控制两帮破坏,防止顶板有效跨度超过顶板锚杆的有效支护范围,对围岩稳定极为重要。

2、围岩松动圈支护理论 基于巷道围岩状态特征的研究,董方庭教授等提出了松动圈支护理沦,并提出了关于锚杆作用机理的动态解释。认为在矩形巷道围岩中,锚杆除了可以发挥悬吊作用以外,形成组合拱是其主要的支护作用,即破裂顶板在锚杆锚固力作用下可以形成具有一定强度和厚度的锚固层,随着顶板的下沉变形,锚固层将达到新的平衡状态,形成压力拱或称之为裂隙体梁式的平衡结构。

3、围岩强度强化理论

通过对处于不同物性状态岩体加锚前后的力学性质的研究,侯朝炯教授等提出了巷道锚杆支护围岩强度强化理论。巷道锚杆支护的实质是锚杆和锚固区域岩体相互作用,并形成统一的承载结构;锚杆支护可以提高锚固体强度破坏前、后的力学参数,改善锚固体的力学性能;锚杆作用可以提高围岩各状态下的强度值,使巷道围岩强度得到强化。通过对巷道底臌机理的深入研究,侯朝炯教授提出了加固巷道帮、角控制底臌的理论及方法,为巷道底臌的防治提供了一条有效、实用的途径。

4、锚杆桁架支护理论 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人们通过对其支护机理的研究认为桁架锚杆的作用原理属于挤压加固一类,锚杆桁架对巷道围岩的加固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改变巷道顶板的应力状态。即随着锚杆桁架预紧力的增加,顶板中部的拉应力将减小,甚至出现压应力,使顶板不受拉应力,从而弥补岩体抗拉强度较小的弱点; ②促进顶板裂隙体梁的形成。当巷道开挖在层状岩体中时,顶板的破坏和变形可以用“岩梁”理论来分析,它的稳定性取决于裂隙体梁的成拱作用; ③提高顶板裂隙体梁拱座处的抗滑动性能。根据静力平衡原理,当岩梁拱座处的抗剪切能力过低时,顶板将发生整体剪切滑动。桁架预紧力引起的主动作用将与拱座处的水平推力叠加,增大了该危险部位岩石或不连续面的摩擦阻力,从而提高顶板裂隙体梁在拱座处的剪切强度。

5、锚固平衡拱支护理论

根据困难条件下锚杆支护成拱的重要作用,煤炭科学院北京开采研究所的林崇德高工提出了锚固平衡拱支护理论。其主要内容包括:①煤巷软弱顶板岩层在矿山压力作用下经历压缩变形的过程;②锚固岩层没有整体达到塑性破坏之前,顶板岩层仍可视为岩梁;③锚固岩层整体进入破坏阶段后,岩层已经不是一个连续体;④锚固支架是否具有较大的承载能力和变形能力,取决于顶板岩层的力学性质和锚杆的成拱作用大小;⑤锚固支架形成锚固平衡拱的关键是通过锚杆的作用保持锚固岩层的整体性。

6、锚注支护理论

通过对软岩巷道围岩控制方法的研究,陆士良教授提出了外锚内注式的支护方法。认为软岩巷道围岩的破裂范围及变形量都很大,传统的刚性支护难以适应,而单纯的锚杆支护或组合锚杆支护欲使破裂岩体处于挤紧状态,从而形成平衡拱也难以实现。对于节理裂隙发育的软岩,采用注浆的方法可以改变其松散结构,提高粘结力和内摩擦角,提高围岩的整体性和强度系数,从而形成一个注浆加固圈,为锚杆提供可靠的着力基础,使其能够充分发挥悬吊、组合等基本功能,对注浆加固圈以下的松碎岩石起到支护的作用。这种支护方式的提出极大地拓宽了锚杆支护技术的应用范围。第三节锚杆支护机理要点

1、锚杆支护的主要作用在于控制锚固区围岩的离层、滑动、裂隙张开、新裂纹产生等扩容变形与破坏,使围岩处于受压状态,抑制围岩弯曲变形、拉伸与剪切破坏的出现,最大限度地保持锚固区围岩的完整性,减小锚固区围岩强度的降低,使围岩成为承载的主体。在锚固区内形成刚度较大的预应力承载结构,阻止锚固区外岩层产生离层,同时改变围岩深部的应力分布状态。锚杆支护对岩石的弹性变形、峰值强度之前的塑性变形控制作用不明显,要求支护系统应具有一定的延伸性,使围岩的弹性变形、产生明显扩容变形之前的塑性变形得以释放。

2、锚杆支护系统的刚度十分重要,锚杆预紧力及其扩散起着决定性作用。根据巷道条件确定合理的预紧力,并使预紧力实现有效扩散是支护设计的关键。单根锚索预紧力的作用范围是很有限的,必须通过托板、刚度和金属网等构件将锚杆预紧力扩散到离锚杆更远的围岩中。特别是对于巷道表面,即使施加很小的支护力,也会明显抑制围岩的变形与破坏,保持顶板的完整。护表构件在预应力支护系统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3、锚杆支护系统存在临界支护刚度,即使锚固区不产生明显离层和拉应力区所需要支护系统提供的刚度。支护系统刚度小于临界支护刚度,围岩将长期处于变形和不稳定状态;相反,支护系统的刚度达到或超过临界支护刚度,围岩变形得到有效抑制,巷道处于长期稳定状态。支护刚度的关键影响因素是锚杆锚杆预紧力,因此存在锚杆临界预紧力值。当锚杆预紧力达到一定数值后,可以有效控制围岩变形和离层,而且锚杆受力变化不大。

4、锚索的作用主要有两方面:其一是将锚杆支护形成的预应力承载结构与深部围岩相连,提高预应力承载结构的稳定性,同时充分调动深部围岩的承载能力,使更大范围内的岩体共同承载;其二是锚索施加较大的预紧力,给围岩提供压力,使锚杆形成才压力区组合成骨架网状结构,主动支护围岩,保持其完整性。

职业锚理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