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十八大报告解读
编辑:尘埃落定 识别码:21-1144441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9-19 00:45:27 来源:网络

第一篇:十八大报告解读

更加自信地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十八大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固安党校 张国权

提纲:

1、我国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背景。

2、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机成熟。

3、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同志们好,今天能够和大家共同来学习胡锦涛主席在十八大上的重要讲话感到非常荣幸,十八大报告内容博大精深,意义深远。我们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彻底理解,需要慢慢研读,认真体会。今天我就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确保到202_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做简要分析,由于我的能力有限,分析的未必透彻,希望大家多多指点,会后共同探讨交流。下面我分三个方面对这一目标进行分析。

一、我国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背景。

小康社会,是古代思想家所描绘的诱人的社会理想,表现了普通百姓对宽裕、殷实的理想生活的追求。“小康”最早出自《诗经》:“民亦劳止,汔可小康。” 意思是人民(因赋税徭役)已经很劳累了,差不多可以让他们休息一下了,也该稍稍得到安乐了。可见,“小康”的“康”,是指安乐、休息、安宁的意思。

我国提出建设小康社会是在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来访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提出的。他曾经说:“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八百美元,就是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他指出:“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国民收入分配要使所有的人都得益,没有太富的人,也没有太穷的人,所以日子普遍好过。更重要的是,那时我们可以进入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一万亿美元以上的国家的行列,这样的国家不多。”

这是中国第一次明确提出小康社会.在这之后,他又多次提出了这一构想。党的十二大正式引用了这一概念,并把它作为二十世纪末的战略目标。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到202_年实现了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中国历史上了不起的事。但是,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还只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所谓低水平,就是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但人均水平还比较低。所谓不全面,就是目前的小康基本上还处于生存性消费的满足,而发展性消费还没有得到有效满足,社会保障还不健全,环境质量还有待提高。所谓发展很不平衡,是指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水平差距不小。必须看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就为我们全面辩证地理解我国达到的小康水平提供了科学指导。报告阐述了巩固和提高小康水平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进而提出了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提出的更高目标。

在十七大报告中谈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时说,我们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的基本纲领,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在十六大、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要求基础上,十八大在报告主题中鲜明做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部署。

从经济发展指标看: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2_年翻一番、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从民主法治指标看:民主制度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从文化建设指标看: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从人民生活指标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收入分配差距缩小、社会和谐稳定……

从资源环境指标看: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二、提出202_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机成熟。

十八大代表、财政部副部长王军认为,“建设”到“建成”虽一字之改,但内涵极为丰富、深刻,意味着中国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更明确、要求更严格、未来发展的信心更充足。

党的十六大以来的10年,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机遇、应对挑战,顽强拼搏、开拓进取,朝着党确定的目标迈出了坚实步伐,取得了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从202_年到202_年,我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跃升到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000多美元增加到5000多美元,货物进出口总额从世界第六位跃居第二位,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粮食连续9年增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传统产业不断改造升级,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得到很大完善。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高,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超级计算机、高速铁路实现重大突破,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效显著。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合法权益得到保障。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文化产业比重快速提高,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保障和改善民生成效显著,农业税全面取消,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7703元增加到21810元,农村人均纯收入从2476元增加到6977元,居民家庭财产普遍增加。城乡就业持续扩大。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建立,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医保基本建立,城乡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程度不断提高,消费结构快速升级,吃穿住行条件显著改善,城乡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得到保障,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社会保持和谐稳定。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总的看,这10年,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

十八大代表、中央党校副校长陈宝生认为,“建设”是过程,“建成”是结果,确保到202_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这是对人民的郑重承诺,对世界的明确昭告。

“新目标步步登高,催人奋进,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信心和决心。”王军代表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充分表明了我们党对什么是小康社会、如何建设小康社会认识的深化,也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的历史必然性。

三、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过去十年,我们取得一系列新的历史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然而,要如期实现202_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前路绝非坦途。

十八大报告清醒认识到当前我国的国情和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艰巨性。报告中着重强调“三个没有变”的基本国情,令人清醒。纵向看,我们的成绩喜人;但从全局看,我们发展还很不平衡。要实现新的目标,任务十分艰巨,我们需要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

从各地代表带来的信息看,沿海东部地区和西部欠发达地区面临的任务明显不同--作为一个县级市的江苏昆山,去年GDP(GDP即“国内生产总值”,它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值。)达到2530亿元。这个昔日的全国小康样本,如今已站在了领跑“现代化”的轨道上。

作为一个地级市的陕西商洛,去年GDP不到400亿元,未来目标将全力确保和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昆山和商洛的对比,是区域差距一个真实写照。就全局而言,缩小城乡、区域、收入差距的任务还相当艰巨。

“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十八大报告实事求是指出了前进道路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当代中国,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与会代表在围绕报告的讨论中形成共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性意义。

十八大报告已给出清晰的行动指南--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

报告指出,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全面协调可持续是基本要求,统筹兼顾是根本方法。包括生态文明在内的“五位一体”总布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新要求。

“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我们要抓住时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强科技创新、推进结构调整,激发市场活力,全方位进行动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劲的发展动力。”十八大代表、温州市龙湾区委书记陈玲玲说。在迈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上,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报告指出,以人为本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这些充满温度的语言,凸显出在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必须更加注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面向未来,报告中列出的两个百年奋斗目标格外令人瞩目: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我们正处于近代以来中国历史上最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重要时刻!

历史正在见证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亿万人民开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壮丽一幕!

到202_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剩7年,形势逼人,任务紧迫。让我们凝聚起奋进的力量,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胜利,更加自信地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第二篇:解读十八大报告

【关键词:指导思想】

张巨成:“科学发展观”

作为指导思想有四大动因

十八大首次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为什么能够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有4条原因,首先从指导思想的源流来看,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的理论基础。另外从理论内容来看,更加成熟,更有理性,更有智慧,不仅包括党的建设的基本理论,而且还包括现阶段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的基本问题。从实践效果来看,通过对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已取得了巨大的成果。实践证明,最近十年,我们取得的一系列新的历史性成就,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分不开的。从政治认同来看,科学发展观基本的思想观点已深入人心,获得了广泛的政治认同。

【关键词:发展方向】

罗文:夺取新胜利

“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

报告首次提出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八项基本要求”,这是对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性认识,也是未来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根本途径和操作指南,需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征程中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信念。

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党的基本路线,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具有根本性、原则性和决定性的意义。我们无论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都要牢牢把握最大国情、牢牢立足最大实际,牢牢把握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报告围绕着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历史任务,提出“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提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这共同构成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坚定信念。

【关键词:宏伟目标】

陈路:云南要与全国同步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确保202_年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关键环节,可以为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打下发展基础。另外,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比202_年翻两番,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宏伟目标的实现是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既要充满信心,又要奋发有为。国家既要加大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的扶持力度,又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继续走在前列。云南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发展相对滞后。我们要按中央统一部署,结合云南省情实际,总结云南发展成功经验,分析云南发展阶段性特征和制约因素,创新改革开放模式,弘扬云南精神,依靠各民族干部群众,抓住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等一系列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实现云南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建设开放富裕文明幸福新云南,增进云南人民的福祉。

【关键词:兴国之要】

施本植:硬实力、软实力、巧实力

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

改革开放经过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是,我国的经济总量与人均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反差,除了经济总量和人均反差大之外,我国经济还存在发展不平衡、结构不合理、发展质量不高、发展难以持续等问题。因此,必须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兴国之要,进一步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消除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才能改变传统的依靠透支资源的发展模式,实现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跃升。

我们要通过深化改革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以创新力强化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通过文化建设加强“软实力”,通过软实力扩大影响力,还要通过政策和体制机制创新增强“巧实力”,善用巧实力巧妙地处理各种利益冲突,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只有充分发挥“三力”的协同作用,才能实现强国建设目标。

【关键词:发展之路】

崔运武:政治体制改革须植根于

国家数千年的发展史和现实条件

国内外曾对中国的发展之路、中国发展模式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虽然有一些不同的看法,但我赞同大多数同志的看法,即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举世瞩目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归根结底是因为走上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和需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之路。任何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确立和政治运行,都是一个国家既有的历史民族文化传统和现实条件相结合的产物。世界各国的历史发展表明,政治的发展和政治体制的变革鲜有通过所谓的理性的顶层设计而成功的案例,更何况对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不平衡、国土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而言。

中国未来的政治改革应如何前行?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同时,报告紧扣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这一主轴,确定了七个方面的具体的工作,还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明确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目标,肯定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的积极意义。

十八大报告关于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建设的论述,既是对党以往推动的各项政治体制改革所取得的成绩的一个肯定,同时,也有力地回应了国内外关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目标、路径、方法等方面的各种争论,凝聚了共识,团结了力量,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文化建设】

李炎:提升云南民族文化整体实力

任重道远

党在文化建设中的务实精神,体现了需要正视文化建设的基础、现状,正视文化建设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差距,正视文化竞争力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差距。只有遵循文化发展的规律,踏实进取,才是文化强国建设的应有的态度。

十八大报告中强化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要增强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只有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才能得以激发,文化强国建设才有希望。

近十年来,中国的文化体制改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取得巨大成就,但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还是文化产业都还存在巨大差距。

云南民族文化强省建设是国家强国建设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云南省依托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十多年来,紧紧围绕民族文化大省和强省建设,在文化体制改革、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和一些值得总结和推广的云南经验。但在民族文化强省建设进程中,也还存在诸多的问题与困难。增强各民族人民的文化创造活力,更新观念、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设适应民族地区文化健康持续发展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交流与合作,推动民族文化资源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发展,推动特色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等方面还面临很多问题,提升云南民族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任重道远。

【关键词:和平统一】

刘稚:民本理念释放最大善意与

诚意

党的十八大报告展示出中央对于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坚强决心和宏图大略,是指导我们今后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的纲领性文件。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对已顺利回归祖国的香港、澳门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政策主张。

正如报告中所说的那样,“一国两制”实践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功。与此同时,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如何在“一国两制”框架下巩固和发展港澳与祖国的关系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新问题。对此,十八大报告给出了具有前瞻性、针对性的回答,那就是坚持一个宗

旨,处理好三对关系。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国家民族根本利益与港澳同胞长远利益的有机统一。

十八大报告还提出了对尚未回归祖国的台湾地区工作的大政方针。首先,报告明确了实现和平统一的基本路径,即要和平统一首先要确保两岸和平发展,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才能为和平统一创造更充分的条件。这是对和平统一与和平发展的辩证关系明确表述,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其次,“九二共识”首度写进党的报告,并提出“希望双方共同努力,探讨国家尚未统一特殊情况下的两岸政治关系,作出合情合理安排;商谈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稳定台海局势;协商达成两岸和平协议,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前景”。这段表述堪称是对台工作思路的亮点,其意义在于将两岸政治关系乃至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等政治性议题提高到“高度”,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未来两岸关系发展的广阔前景的前瞻性战略思考。

另外,对台工作中的民本理念也更为鲜明。报告中关于“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理应相互关爱信赖,共同推进两岸关系,共同享有发展成果”的阐述就是民本理念在对台工作中的集中体现,对台湾同胞释放出最大善意与诚意,具有很强的感召力。

【关键词:和平发展】

杨福泉:桥头堡建设应不断弘扬

云南魅力

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继续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以云南当前积极建设中国面向西南的桥头堡,建设边疆繁荣稳定、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工作而论,也是在为推进中国的国际合作,促进我国与东南亚、南亚国家的多方面合作而进行的扎扎实实的工作。

继续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十八大报告的这一主张基于对如下国际形势的清醒认识,即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过安宁和谐的日子,是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报告中还提出了“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博大的胸怀和深远睿智的世界眼光。

我们要充分挖掘云南的国际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包括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的优势,广泛开拓与周边国家和世界其他地区国家之间的密切合作,展开具有云南特色的各种国际交流。云南以其独特而丰富多彩的人文社会科学魅力,可以为中华民族的形象增光添彩,使世界感受到一个多元一体、和谐共存、异彩纷呈的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感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等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云南在多年来致力于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和强省过程中一系列影响国际的文化艺术交流实绩,也证明了云南可以在中国的国际交流、国际合作中扮演独到的、人无我有的重要角色。如果云南在建设面向西南的桥头堡的进程中不断挖掘云南潜力、云南特色,弘扬云南魅力,无疑会为我国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生态文明】

杨宇明:云南要加速自然保护区

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独立成篇地提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并列,这是十八大报告的一大亮点。云南要紧紧抓住国家和云南省深入实施“两强一堡”建设的重大战略机遇和加快“森林云南”建设,实施“青山绿水”计划,建西南生态屏障,创兴林富民大业。

云南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的美誉,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热点地区,分布有占全国62.9%的高等植物、58.2%的脊椎动物及67.15%的珍稀物种资源,云南还是一个山地面积占总面积94%以上的多山省份,且处于长江、澜沧江、怒江、珠江等六大江大河的上游或源头,其生态体系建设对维护本省、国家及国际跨境流域的生态安全至关重要。因此,在云南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或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

按照十八大“全面促进资源节约”的要求,云南要依靠科技进步,大力提高能源、水、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推动森林资源利用主要依靠木材方式的根本转变,开发利用林下多种资源及森林的其他功能等。

另外,按照十八大报告“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和“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要求,云南省还要加快保护地建设发展,加速自然保护区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的转变。同时,要改变观念、创新发展,不断推出野生动植物保护的新举措,加大对退化和脆弱生态区(如高原湖泊面山、退化湿地等)植被及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从立法、执法、政策和监管等环节上,维护好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中的各种关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处理好森林资源开发利用成本与效益的关系,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关键词:国防军队建设】

赵利峰:信息化是军队现代化建设

发展方向

十八大报告向世界昭示了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加强国防建设的目的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保障国家和平发展。中国军队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将一如既往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共同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报告还站在历史发展全局的高度,明确了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宏观战略思路和总体目标,为国防和军队建设在更高起点上发展指明了方向。报告中提出“高度关注海洋、太空、网络空间安全,积极运筹和平时期军事力量运用,不断拓展和深化军事斗争准备,提高以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为核心的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能力”,其根本着力点是提高“打赢能力”。

另外,报告明确了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方向和道路,解决走什么路、怎样走的问题。报告特别强调了毫不动摇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牢固军魂这一重大问题。始终围绕主题和主线,把信息化作为军队现代化建设发展方向,推动信息化建设加速发展。

【关键词 民生问题】

欧黎明:云南解决民生问题力求

新突破

十八大明确提出,“必须从维护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这强调了两方面的重点,一是认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另一方面是认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这是对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深化和拓展。这就要求着重于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

十八大报告也充分说明中国共产党要通过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机制的建设,实现社会建设的制度化及可持续性,从根本上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的水平,真正成为“不因为领导人的变化而变化,不因为领导人意志的改变而改变”的良性循环制度系统。

【关键词:科学发展】

吴家骥:科学发展

体现执政党忧患自觉与时代自觉

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阐述,耳目一新之处在于,从执政党的指导思想到执政党的价值标准,从执政党建设的主线到执政党建设的总体布局等,处处都体现着执政党的忧患自觉与时代自觉。

近十年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实践表明,只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往前走,中国社会的发展就可以又好又快,如果背离了科学发展观,那么就会面临诸多的挫折。十八大报告确立了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地位,使科学发展观成为指导全党和全社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就为中国社会未来真正又好又快发展,为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其次,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一系列战略部署和政策主张,都是人民利益至上的科学体现。尤其是提出的科学发展等一系列设想,保护生态、建设美丽中国等,更是把人民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一起来。在新形势下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民的福祉,表明中国共产党的理论纲领、政策主张,更加紧密地同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联系在一起,把人民幸福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

(原标题:云南本土12位专家集中解读十八大报告)

第三篇:十八大报告解读

十八大报告解读:如何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 202_年02月06日 09:48:57

来源: 新华网 7【字号:大 中 小】【打印】【纠错】

新华网北京2月6日电

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积极稳妥地解决好社会建设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迫切需要我们适应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体系,用体制来推动,用体制来促进,用体制来保障。因为,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完善的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是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保证。因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

第一,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社会管理体制是社会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委领导就是要坚持党委领导核心作用,总揽全局、把握方向、整合力量、统筹各方,提高引领社会、组织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社会能力。政府负责就是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服务型管理能力。社会协同就是要发挥人民团体、基层自治组织、各类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的协同作用,推进社会管理的规范化、专业化、社会化、法治化。公众参与就是要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扩大基层民主,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保障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动员和组织群众依法理性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法治保障就是要坚定不移地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强社会领域立法和执法,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把社会管理纳入法治化轨道。

第二,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是社会体制改革的重要保障。政府主导就是要明确政府主体责任,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科学划分各级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事权和支出责任,健全地方政府为主、统一与分级相结合的公共服务管理体制。覆盖城乡就是要打破行业分割和地区分割,加快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一体化建设,大力推进区域间制度统筹衔接,加大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和贫困地区倾斜力度,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制度覆盖全民。可持续就是要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优先保障基本公共教育、劳动就业服务、社会保险、基本社会服务、基本医疗卫生、基本住房保障等服务的提供,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扩大范围和提高标准。

第三,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现代社会组织体制是社会体制改革的重要平台。政社分开就是各级政府要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办好由政府承担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同时,推动政府部门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向社会组织开放更多的公共资源和领域,支持各类社会组织承担社会事务,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权责明确就是要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重点培育和发展经济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社会组织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发挥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积极作用。推动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发展,强化行业自律,发挥沟通企业与政府的作用。依法自治就是要完善法律监督、政府监督、社会监督、自我监督相结合的监管体系,健全法律法规,严格依法监管,建立社会组织监管机制和管理信息平台,制定社会组织行为规范和活动准则,实行社会组织信息公开和评估制度,完善失信惩罚机制,强化社会监管。引导社会组织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提高自律性。

第四,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社会管理机制是社会体制改革的重要支撑。在加强源头治理方面,要更加注重民生和制度建设,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防止和减少社会问题产生。在加强动态管理方面,要更加注重平等沟通和协商,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及时化解社会矛盾。在加强应急处置方面,要更加注重应急能力建设,有效应对和妥善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总之,必须针对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从源头上、根本上、基础上预防和减少突出问题的产生,提升管理的层次和水平,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

第四篇:十八大报告解读

十八大报告解读

一、两个“五位一体”:一体”的总体布局,对应着全国老百姓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五大权益。特别是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我们党和国家将在实现当代人利益的同时,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二、“两个目标”: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一个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是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三、“八项要求”: 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四“五个方面”: “高举旗帜”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走”就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转”就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就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层面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公民个人层面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五、协商民主: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这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有利于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把中国特色选举民主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相结合,将有利于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正确方向。

第五篇:解读十八大报告

解读十八大报告的一些新提法、新名词、新变化

“美丽中国”首入报告

在中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胡锦涛同志所作的十八大报告,浓缩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最近十年来党领导中国发展建设的经验与启示,勾画出中国未来发展的蓝图。报告中的新表述、新思想、新论断,引发了与会代表和各界干部群众的广泛关注。

十八大报告新名词之

“美丽中国”

【原音重现】“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代表观点

十八大代表、山西省忻州市委书记董洪运:

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认识深化了,也彰显了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

十八大代表、清华大学教授胡鞍钢:

生态文明其实就是把可持续发展提升到绿色发展高度,为后人“乘凉”而“种树”。

十八大代表、广东惠州市委书记黄业斌:

要赢得真正的富裕文明,必须守住“绿水青山”。报告坚定了我们走绿水青山、民富市强道路的决心,我们要争取早日建成宜居宜业宜游城乡协调发展示范市,努力提供一个可以借鉴的绿色发展范式。

背景解读

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十六大以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党中央相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等新的发展理念和战略举措。

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并将到202_年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要求“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推广绿色建筑、绿色施工,发展绿色经济,发展绿色矿业,推广绿色消费模式,推行政府绿色采购„„“绿色发展”被明确写入“十二五”规划并独立成篇,表明我国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十八大报告新提法之

“生态产品”

【原音重现】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水利建设,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代表观点

十八大代表、招商银行青岛分行营业部储蓄主管刘娟:

以前没有看到过“生态产品”这种表述,这一新提法反映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对优质生态产品、优良生态环境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会选择绿色食品,越来越多的城市人会在周末赶到郊区农村呼吸清新的空气。

十八大代表、广西贺州市委书记彭晓春:

生态文明是一种更高形式的文明,要想为百姓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就必须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也是破解地方发展难题的出路所在。

十八大代表、长影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刘丽娟:

一些重点水域出现水污染,部分城市灰霾天气增多,生态系统破坏带来的自然灾害频发,这些都敲响了保护自然的警钟,需要我们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理念。

背景解读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

历经30多年快速发展,我们国家提供物质产品的生产能力大幅提高,文化产品的生产能力也在快速提高,但相对而言,提供生态产品特别是优质生态产品的能力实际上在减弱。

过去我们定义产品,都是从生产角度定义。把树砍了,是一种劳动,树变成了产品。但把树砍了以后,它提供清新空气的重要功能损失了,清新空气这种生态产品就没有了。

说到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良好生态环境、对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

十八大报告新要求之

两个“翻一番”

【原音重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2_年翻一番。

代表观点

十八大代表、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

一个是经济总量指标,一个是人民生活指标,指标设定以202_年为基础,这两个指标的指导性、方向性更加鲜明,尤其是将人均收入翻一番指标写入党代会报告,分量更重,彰显出今后我们更注重百姓生活幸福度。这两个目标的时间段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后10年,目前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这无疑更具现实意义和操作性,必将激发起我们奋进的力量。

十八大代表、中国工商银行行长杨凯生:

双指标说明我们不是一味追求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而是下决心更加重视居民收入的提高。这也意味着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挂钩,广大百姓可以充分分享经济发展带来的财富收益。

十八大代表、山东临沂市委书记张少军:

这两个翻一番指标和其他指标,构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目标的一个有机整体,总体更加完善,更加科学,勾勒出一个幸福中国的美好图景。

背景解读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

从这两个翻一番的指标看,中国完全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这也充分考虑了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新格局,目标设定合理“仅从速度上看,其实并不需要太快的年均增速。

要实现两个翻一番的目标,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只要经济年均增速达到6.9%左右就可实现GDP翻一番目标,考虑到人口增长因素,要实现人均收入翻一番的目标,对经济发展要求会更高一些,粗略测算GDP年均增速达到7.1%左右就可保障,而人均收入年均增速7%左右即可。

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看,十六大以来,年均经济增速超过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9.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8.1%,是历史上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

这向外界传递出未来中国更加重视经济发展质量、更加注重改善百姓生活的重要信号。

值得指出的是,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仍在蔓延的背景下,放在全球来看,中国未来如能保持7%左右的增速其实并不低,甚至在主要经济体中仍会保持“一枝独秀”的态势。而7%左右的居民收入增速,速度虽不高,但其着力点在于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

十八大报告在提出两个指标的同时,也将更多笔墨放在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等方面,尤其是提出将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之中,这向外界传递出中国未来发展将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更大力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心。

十八大报告新变化之

总体布局

由“四位一体”

到“五位一体”

报告解读:

继十七大报告之后,十八大报告再次论及“生态文明”,并将其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这是总揽国内外大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新部署。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体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

十八大报告新变化之

全面小康社会:

从“建设”到“建成”

报告解读:

十八大报告确定的大会主题中提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这与十七大主题中“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表述不同。从“建设”到“建成”,一字之变,体现了我国发展阶段的重大变化。小康社会是邓小平同志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想。在上世纪末基本实现小康的情况下,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建设”是过程,“建成”是结果。经过数十年的艰苦努力,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已遥遥在望。这一次党的报告首次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是对全世界的郑重昭告,同时指明了未来五年非同寻常的历史方位,及其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意义。

十八大报告解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