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制指南——编制方法
编辑:琴心剑胆 识别码:21-219761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3-27 12:36:00 来源:网络

第一篇: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制指南——编制方法

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制指南——编制方法

一、应急救援预案编制的基本原则

(一)目的性原则。为正确、科学、快速、有效处置突发性重特大伤亡事故,防止伤亡事故扩大,减少损失而制定应急救援预案。

(二)科学性原则。事故应急救援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制定预案也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在全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开展科学分析和论证,制定出严密、统一、完整的应急救援方案,使预案真正具有科学性。

(三)实用性原则。要讲究实效。应急救援预案应符合企业现场和当地的客观情况,具有适用性和实用性,便于操作。

(四)权威性原则。应急救援工作是一项紧急状态下的应急工作,所制定的应急救援预案应明确救援工作的管理体系,救援行动的组织指挥权限和各级救援组织的职责和任务等一系列的行政性管理规定,保证救援工作的统一指挥,保证预案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法律保障。

(五)从重、从大的原则。以本单位可能发生最高级别的事故考虑。

(六)分级的原则。分级制定,分组管理和实施。

二、应急救援预案的基本要素

应急救援预案通常应该包括以下要素:

(一)对紧急情况和事故灾害的辨识、评价;

(二)对人力、物资和工具等资源的确认与准备;

(三)指导建立现场内外合理有效的应急组织;

(四)设计应急救援行动战术;

(五)制定事故后的现场清除、整理及恢复措施等。

应急预案除上述要素外,还应该实现下列要求:明确应急系统中各机构的权利和职责、建立培训及演习等准备程序、对所涉及到的法律法规的论述、对特殊危险建立专项应急预案等等。

三、应急救援预案编制的基本步骤

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一般按以下步骤进行:

(一)成立应急救援预案编制组,并进行分工,明确职责;

(二)收集有关资料:含收集水文、地质、基本情况,本辖区的地理、气象、环境、人口、重大危险源分布情况,社会公用设施和应急救援力量现状。

(三)进行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

对于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来说,企业应系统地确定和评估危险因素、重大危险源,它们可能导致什么事故和紧急事件发生,即对危险源进行潜在事故分析。并且不仅要分析那些容易发生的事故,还应分析虽不易发生却会造成严重后果的事故。

企业所作的潜在事故分析应包括以下问题:

l、可能发生重大事故;

2、导致发生重大事故的过程:

3、非重大事故可能导致发生重大事故需经历的时间;

4、如果非重大事故被消除后,它的破坏程度如何;

5、事故之间的联系;

6、每一个事故可能导致的后果。

要分析重大危险源所存在的危险物质的危险性,以便在危险化学品的安全贮存管理和处置方面完善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可从生产厂家附带的危险物质说明书中获得危险物质的特性。

(四)编制应急救援预案:

在对危险源进行辨识和评价的基础上,就可着手进行事故应急处理预案的编制。根据各企业重大危险源的具体情况不同,应急救援预案也应有所区别。编写的内容要具体细致,落实到人:每一项任务要注明执行单位、负责人、配备器材、通讯方式、行动路线、实施步骤等。编制时还应注意以下事项:

1、对每一个重大危险源都应编制一个现场事故应急处理方案;

2、企业必须进行重大事故潜在后果的评估;

3、对于一个只有简单装置的重大危险源,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可安排工人在一旁观察并要求其在发生紧急情况时及时报告应急机构,由应急机构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

4、对于具有复杂设施的重大危险源,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应当更具体,应充分考虑每一个可能发生的重大危险,以及它们之间可能的相互作用,还应包括以下内容:

(1)对潜在事故危险的性质和规模及紧急情况发生时的可能关系进行预测和评估:

(2)制订与场外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实施机构进行联系的计划,包括与紧急救援服务机构的联系;

(3)在存在重大危险设施的危险源内外,报警和通讯联络的步骤;

(4)任命现场事故的管理者和现场主要管理者,并确定他们的义务和责任;

(5)确定应急控制中心的地点和组成;

(6)在事故发生后现场工人的行动步骤、撤离程序等;

(7)在事故发生后,事故现场外工人和其他人的行为规定。

5、在存在危险设施的危险源内外,应制订事故现场的工人应采取的紧急补救措施。特别应包括在突发事故发生初期能采取的紧急措施,如紧急停车等:

6、预案应包含召集在危险源其它部位或非现场的主要人员到达事故现场的规定;

7、企业应确保事故应急处理预案所需的人员和应急物资等能及时、迅速到达或供应;

8、企业应与事故应急服务机构评估可能发生的事故,并保证一旦事故发生以后有足够的人员和应急物资以执行应急处理预案:

9、在事故应急处理预案需要社会应急服务机构帮助的情况下,企业应弄清这些服务机构到现场开始进行抢救所需的时间,然后考虑在这个时间内工人能否抑制事故的进一步发展;

10、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应充分考虑一些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如由工人生病、节日和危险设施停止运行期间工人不在岗位时,应配备足够的人员以预防和处理事故发生。

(五)形成应急救援预案的文件体系

应急救援预案要形成完整的文件体系,以使其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成为应急行动的有效工具。一个完整的应急救援预案是包括总预案、程序、说明书、记录的一个四级文件体系。

l、一级文件——总预案。它包含了对紧急情况的管理政策、预案的目标,应急组织和责任等内容。

2、二级文件——程序。它说明某个行动的目的和范围。程序内容十分具体,例如该做什么、由谁去做、什么时间和什么地点等等。它的目的是为应急行动提供指南,但同时要求程序和格式简洁明了,以确保应急队员在执行应急步骤时不会产生误解,格式可以是文字叙述、流程图表或是两者的组合等,应根据每个应急组织的具体情况选用最适合本组织的程序格式。

3、三级文件——说明书。对程序中的特定任务及某些行动细节进行说明,供应急组织内部人员或其他个人使用,例如应急队员职责说明书、应急监测设备使用说明书等。

4、四级文件——对应急行动的记录。包括在应急行动期间所做的通讯记录、每一步应急行动的记录等。

从记录到预案,层层递进,组成了一个完善的预案文件体系,从管理角度而言,可以根据这四类预案文件等级分别进行归类管理,即保持了预案文件的完整性,又因其清晰的条理性便于查阅和调用,保证应急预案能得到有效运用。

(六)对预案进行评估:

预案编制出来后,要通过演练、收集同类事故发生的原因和救援中的经验教训,检验预案每一方面的实效性,便于预案的进一步修改、补充和更新。

(七)预案的修订和完善:

要定期对应急救援预案进行维护,根据演练、检测结果完善应急计划。

(八)将应急救援预案分送有关政府部门备案,下发相关执行单位。

四、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制的基本格式和内容

应急救援预案编写的基本格式

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写基本内容应该包括:

(一)企事业单位的基本情况:含企业的概况,主要包括企业的地址、经济性质、从业人数、隶属关系、主要产品、产量等内容以及企业的平面图。

(二)周边环境、社区的基本情况。

(三)预先危险性分析(评价):

1、危险源的事故特征

分析可能发生的各类事故,导致事故发生的过程,事故可能导致的后果。

2、危险源的地理特征。

企业所处的具体位置和气象条件,发生事故的扩散范围,扩散路线和模式,周边人口分布情况,重要目标及设施。

3、危险源的数量及分布图。

(四)应急救援指挥机构的设置和职责:含应急救援指挥体系的建立、人员配置、职责任务、人员安排、指挥权限、预案的启动、报告报警方法、通讯联络方式、对外信息报告和发布规定等。

(五)应急救援专业队伍的建立、任务和训练:含应急救援人员配置,任务职责,抢救程序,抢救目标定位,个人防护设施,训练及管理措施等。

(六)应急救援装备配备:含与事故类型相适应的救援设备设施的配置数量、品种、分布及存放位置,平时的保养和维护。

(七)事故现场应急抢险的方案和处理程序:含与事故类型相适应的处置方法、技术措施、工程抢修、处置程序等。注意:每一个危险源要有一套现场处理方案和处理程序。

(八)紧急安全疏散方案:依据对可能发生重特大事故场所、设施及周围情况的分析结果,确定以下内容:.1、事故现场人员清点,撤离的方式、方法:

2、非事故现场人员紧急疏散的方式、方法。

主要包括现场指挥,撤离路线与方案,撤离中的防护方法及设施;周边人员的疏散组织及方案,事故外围的工作组织和人员行动准则。

(九)现场医疗救护方案:含事故应急救援的医疗救护方案,医疗服务机构的联系,简单救护设施配备,伤亡者抢救方案和分工,抢险专业队伍的救助技能、自救和个人防护技术知识。

(十)专家咨询系统:由与事故有关的各个领域的专家直接组成,包括专家名单和联系方式。

(十一)社会救援预案的联系协调:含了解当地救援机构及救援力量,救援设施能力,当地政府救援预案,与当地救援机构的联系方法。

(十二)事故后的恢复程序:明确事故后检测、检查受影响地区的办法,应急状态的取消程序和恢复正常状态的程序。

(十三)应急救援预案的培训和演练:含预案的培训范围、时间和演练要求。

(十四)应急救援预案的维护和修订:

l、明确每项计划更新、维护的负责人。

2、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评审与修订方法、程序。

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包括以下内容:

1、基本情况

(1)地理、气候情况;

(2)危险源情况;

(3)本地域或企业灾情预测;

(4)救援力量分布等。

2、组织机构的构成及职责

(1)组织机构的组成,包括各种队伍的编制;

(2)各类人员的职责。

3、各种应急程序及其他文件

(1)应急程序;

(2)各种说明书;

(3)记录表格;

(4)有关图表。

4、各种制度

(1)应急救援的各项工作制度。

(2)对预案演练、修改的一些制度规定。

五、危险源辨识和评价

重大危险源评价是编制预案的重要依据,所以危险源的辨识与评价是预案编制的基础工作。通过搜集整理初步的信息,确定了本地域或企业的危险因素后,必须进行危险源的辨识和评价。危险源辨识的目的就是通过对系统的分析,界定出系统中的哪些部分、区域是危险源,其危险的性质、危害程度、存在状况、危险源能量与物质转化为事故的转化过程规律、转化的条件和触发因素等。最后确定重大危险源以及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后果的严重程度等。

(一)危险源普查

在危险源辨识和评价之前,应对危险源进行普查。

(二)危险源辨识概述

根据国家标准GBl8218—2000《重大危险源辨识》的规定,重大危险源定义为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加工、搬运、使用或储存危险物质,且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也就是说,危险源是能量、危险物质集中的核心,是指一个系统中具有潜在能量和物质释放危险的、在一定的触发因素作用下可转化为事故的部位、区域、场所、空间、岗位、设备及其位置。危险源存在于确定的系统中,不同的系统范围,危险源的区域也不同。例如:从全国范围来说,对于危险行业(如石油、火工、化工等),具体的一个企业就是一个危险源。而从一个企业的角度来看,某个车间仓库可能是危险源;从一个车间来说,某工序的一部分可能是危险源。因此,分析危险源应按系统的不同层次来进行。

危险源的危险程度决定于三个要素:潜在危险性、存在条件和触发因素。

潜在危险性是指一旦触发事故,可能带来的危害程度或损失大小,或者说危险源可能释放的能量强度或者危险物质的大小,危险源能量强度越大,潜在危险性越大。因此,潜在的危险性是危险源的固有属性,决定着事故的规模和程度。

一定数量的危险物质或一定强度的能量,由于存在条件不同,其现实的危险性不同,被触发转换为事故的可能性大小也不相同。危险源的存在条件是指危险源所处的物理、化学状态和约束条件状态。存在条件分析包括:存储条件(如堆放方式、盛装容器的坚固性、周围环境的障碍物、通风及其他物品情况),物理状态参数(如温度、压力),化学稳定性,设备状况(设备完好程度、设备缺陷、维修保养情况等),防护条件(如防护措施、故障处理措施、安全标志等)。

触发因素可分为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包括个人因素(如操作失误、不正确操作、粗心大意、漫不经心、心理因素等)和管理因素(如不正确管理、不正确的训练、指挥失误、判断决策失误、设计差错、错误安排等)。自然因素是指引起危险源转化的各种自然条件及其变化。如气候条件参数(气温、气压、湿度、风速)变化、雷电、雨雪、地震等。

触发因素虽然不属于危险源的固有属性,但它是危险源转化为事故的外因,而且每一类型的危险源都有相应的敏感触发因素。如易燃易爆物质,热能是其敏感的触发因素;又如压力容器,压力升高是其敏感的触发因素。因此,一定的危险源总是与相应的触发因素相关联。在触发因素的作用下,危险源转化为危险状态,继而转化为事故。

因此,潜在危险性、存在条件及触发因素的分析是危险源辨识的重要环节,在进行危险源评价时,应全面考虑这三项因素。

危险辨识是辨识出危险因素,即潜在和固有的危险性、触发条件、存在条件,危险性评价是对辨识的结果做出科学的分析,以确定发生危险的可能性及程度。

(三)辨识的原则

危险源的辨识原则: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

前期的搜集信息工作已经为危险源的辨识提供了丰富的原始资料,经过整理后的资料基本确定了危险源的范围,哪些是重大危险源,即哪些可定为预案编写的依据,要经过辨识和评价。在评价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以上的原则,因为细小的遗漏也可能对导致重大事故因素的忽略,酿成灾难性的后果,使“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四)危险辨识的内容

在危险源调查之前,首先确定所要分析的系统。例如,是对整个地域、企业,还是某个车间,或某个车间的其中一个工艺过程。然后要从危险因素(强调突发性和瞬间性)和危害因素(强调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积累作用)两个方面着手对所分析的系统进行调查。

危险源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

?区域平面图:总图,包括功能分区(生产、管理、辅助生产、生活区)布置;有毒、有害、危险物品(或物质)分布;建筑物、构筑物分布;风向、安全距离、卫生防护距离;运输路线等。

?区域的环境条件:周围环境;气象条件;抢险救灾的支持条件等。

?区域的危险源分布,包括:危险源的种类数量、危险程度、危险源的所属者或管理者等。

?生产工艺过程:物料的毒性、腐蚀性、燃爆性、温度、压力、速度、作业及控制条件、事故及失控状态。

?生产工艺设备及材料情况:工艺布置;设备名称、容积、温度、压力;设备性能;设备本质安全化水平;工艺设备的固有缺陷;所使用的材料种类、性质、危害;使用的能量类型及强度;特殊单体设备、装置(锅炉房、乙炔站、氧气站、油库、危险品库)等。

?作业环境情况:安全通道情况;生产系统的结构、布局;作业空间布置等。

?操作情况:操作过程中的危险;工人接触危险的频度等。

?事故情况:过去曾经发生的事故及危害状况;事故处理应急方法;故障处理措施。

?安全防护:危险场所安全防护措施;安全标志;燃气、物料使用安全措施等劳动组织、管理措施。

(五)危险辨识方法

危险辨识就是找出可能引发事故导致不良后果的材料、系统、生产过程或工厂的特征。因此危险辨识有两个任务:第一是辨识可能发生的事故后果;第二为识别可能引发事故的材料、系统、生产过程或工厂特征的过程。

事故后果可分为对人的伤害、对环境的破坏及财产损失三大类。在此基础上可细分成各种具体的伤害或破坏类型。可能的事故后果确定后,可进一步辨识可能产生这些后果的材料、系统、过程或工厂的特征。

在危险辨识的基础上,可确定需要进一步评价的危险因素。危险辨识的方法主要有:

?分析材料性质的方法;

?分析生产工艺和条件的方法:

?相互作用矩阵分析法;

?利用安全评价和分析方法;

?利用经验。

下面对以上方法进行简单介绍。

1、分析材料性质

了解生产或使用的材料性质是危险辨识的基础。危险辨识中常用的材料性质应分析:急毒性、慢毒性、致癌性、诱变性、致畸性、反应性、暴露极限、生物退化性、水毒性、环境中的持续性、气味阈值、物理性质、自燃材料、稳定性、燃烧、爆炸性。

初始的危险辨识可通过简单比较材料性质来进行。如对火灾,只要辨识出易燃和可燃材料,将它们分类为各种火灾危险源。然后进行危险评价工作。

有关材料性质的数据可来源于供应商、制造商或行业协会、专业组织及国家、地方的法律法规。生产中的火灾危险性按照GB一16—87《建筑设计防水规范》(97修订版)进行分类。毒性物质可参考国家标准GB5044—85《职业性接触毒性危害程度分级》。

2、生产工艺和条件分析

生产工艺和条件也会产生危险或使生产过程中材料的危险性加剧。例如,水仅就其性质来说没有爆炸危险,然而如果生产工艺的温度和压力超过了水的沸点,那么水的存在就具有蒸汽爆炸的危险。因此,在危险辨识时,仅考虑参考材料性质是不够的,还必须同时考虑生产条件。分析生产条件和工艺可使有些危险材料免于进一步分析和评价。例如,某材料的闪点高于400℃,而生产是在室温和常压下进行的,那就可排除这种材料引发重大火灾的可能性。当然,在危险辨识时,尤其要注意下述石化、化工工艺或设备的危险性:

(1)生产或加工有机或无机化学品,特别是用于此目的的设备,如:

a、烷基化;b、氨解产生的胺化、氨基化;c、羰基化;d、冷凝、缩合、凝聚;e、脱氢;f、脂化;g、卤化和卤素制造;

h、氢化、加氢;i、水解; j、氧化;k、聚合;l、磺化;m、脱硫和含硫复合物的制造;n、硝化和氮复合物的制造;

o、磷的化合物的制造;p、农药的制药等。

(2)有机和无机化学物质加工或用于特别目的的设备,如:

a、蒸馏;b、萃取;c、溶剂化,媒合;d、混合;e、干燥等。

(3)石油或石油产品的蒸馏、精练或加工的设备。

(4)焚化或化学分解全部或部分处理固体或液体物质的设备。

(5)生产或加工能源气体的设备。

(6)煤或煤的干馏设备。

(7)金属或非金属生产设备(用湿法过程或用电能)。

(8)危险物质的储存设备。

此外,还可参考原劳动部于1995年颁布的《爆炸危险场所的安全规定》,对有关危险品的工艺条件和场所进行辨识。

3、相互作用矩阵分析法

相互作用矩阵是一种结构性的危险辨识方法,是辨识各种因素(包括材料、生产条件、能量源等)之间相互影响或反应的简便工具。实际使用时,这种方法通常限制为两个因素,做成二维矩阵,分析时也可加入第三个因素,做成三维矩阵,如果多种因素作用很重要,且有能力详细分析,则可建立n维矩阵来分析。

相互作用矩阵是对称性的,所以只需完成一半(图中无阴影部分)。因为化合物A与B的作用和B与A的作用是相同的。

相互作用矩阵分析的因素不仅包括危险物质本身,还包括以下因素:

(1)生产条件,如温度、压力、静电等;

(2)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粉尘等;

(3)结构材料,如碳钢、不锈钢、石棉填料等;

(4)常用污染物,如空气、水、锈盐、润滑剂等;

(5)生产设备或区域中处理其他材料产生的污染;

(6)长期和短期作业对健康的影响;

(7)库存、排放或废物处理的规定限值。

在构造相互作用矩阵时需分析生产条件。为了分析正常和非正常的生产情况,需要构造几个相互作用矩阵。构造相互矩阵后,就应检查矩阵中每个相互作用的潜在事故后果,如不了解某个相互作用的事故后果,则需进一步实验研究。已知的事故类型和严重程度可在矩阵中适当的位置注明(有时一个相互作用可能产生几种类型事故)。将相互作用矩阵分析结果与需要辨识的潜在事故进行比较,决定是否需要进一步评价。

4、利用安全分析和评价方法

许多安全评价和分析方法既可评价风险,也可以识别风险。如:安全检查表、如果——怎么办/检查表分析、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预先危险性分析、故障树分析、事件树分析等。

安全检查表分析法提供一个需要回答问题的清单,对于特定的企业或公司,检查表可通用,并保证分析的一致性。只要分析人员充分使用,安全检查表可成为危险辨识非常有用的工具。

如果——怎么办和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方法允许分析人员更具创造性地利用其经验。每一种方法探索问题的方式不同,但都要求分析小组提出和回答一系列问题,从而揭示可能产生的、不期望的后果。因此,更有可能发现生产中的危险因素。

5、利用经验

除了以上的方法以外,还可以利用企业自己的经验来完善危险辨识工作。如果企业的经验已文件化,也可以像其他资料一样用于危险辨识。但是危险辨识不能仅仅基于企业的经验,因为企业的经验来源于已经发生的事故。事实上确实存在着某方面没有发生事故,而有危险的情况。因此企业的经验只能作为其他方法的补充。

6、危险辨识的结果

危险辨识活动的结果,通常是可能引起危险情况的材料或生产条件。

(六)危险评价及评价方法的选用

危险评价也称安全评价或风险评价,是对系统发生事故的危险性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评价系统发生危险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以此作为预案编制的依据。

危险程度不仅与固有的危险因素有关,发生事故的概率还与事故防范能力、事故抵消因子等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因此在危险性评价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这些影响因素。如:同样两个危险源,其中一个具备严密的防护措施,而另一个只有一般的防护措施。安全措施不到位的危险源发生事故的概率相对较大,所以,危险源辨识后还应对危险性进行评价,用以确定真正能够发生事故的概率及后果的严重度,而不仅仅考虑危险源的固有危险性。各种评价方法正是针对以上因素,有不同侧重,适用于不同场所的危险源评价。

目前,用于生产过程或设施的危险评价方法有十几种,常用的评价方法可分为定性评价方法、指数评价方法、概率风险评价方法和半定量评价方法等几大类。不同的评价方法适用不同的评价对象,应根据评价对象的规模、复杂程度、工艺类型(行业类别)、工艺过程、原材料和产品、作业条件等情况,选择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的选择应注意以下事项:

1、根据系统的规模、复杂程度选择评价方法

随着评价对象规模、复杂程度的增大,有些评价方法的工作量、工作时间和费用相应地增加,甚至超过容许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应先选用简捷的方法进行筛选,然后确定需要评价的详细程度,再选择适当的评价方法。对规模小或复杂程度低的对象,如机械工厂的清洗间、喷漆室、小型油库虽然属于火灾爆炸危险场所,但可采用日本劳动省劳动基准局定量评价法(日本六阶段法的一部分)、单元危险性快速排序法等较简捷的评价方法。

2、根据评价对象的工艺类型和工艺特征选择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大多适用于某些工艺过程和评价对象,如道化学、蒙德、国内化工部的评价方法等适用于化工类工艺过程的安全评价。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适用于机械、电气系统的安全评价。

3、根据评价对象的危险性选择

根据过去的统计资料,对危险性较高的对象往往采用系统的较严格的评价方法(如事件树、事故树、火灾爆炸危险指数等);反之,倾向采用经验的、不太详尽的评价方法(如直观经验分析、检查表法)。

评价对象若同时存在几类主要危险、有害因素,往往需要用几种评价方法分别对评价对象进行评价。规模大的、复杂、危险性高的评价对象往往先用简单的、定性的评价方法(如检查表法、预先危险性分析法、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等)进行评价,然后再对重点部位(单元)用较严格的定量法(如事件树、事故树、火灾爆炸指数等)进行评价。

4、根据评价目标选择

虽然对系统评价的最终目的是评价系统的危险性(危害性),但在具体评价中可根据需要(或用户提出要求)对系统提出不同的评价目标,例如,危险(危害)等级、事故(故障)概率、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危险区域(半径)等;故需要根据评价目标选择适用的评价方法。

5、根据现有资料情况选择

如果评价对象技术资料、数据齐全,则可进行定性、定量评价并选择相应的定性、定量评价方法;若对象属于新开发性质,资料、数据不充分,又缺乏可类比的技术资料和数据,则只能采用预先危险性分析等方法进行概略性评价。

一些评价方法特别是定量评价方法应用时需要有必要的统计数据,如各因素、事件、故障发生概率、评价标准目标值等作依据,若缺少这些数据,就限制了定量评价方法的应用。

6、其他因素

包括评价人员的知识和经验、完成评价工作的时限、经费支持状况、评价单位设施(软、硬件)配备和评价人员及管理人员的习惯、爱好等。

(七)评价方法简介

1、定性评价方法

定性评价方法主要是根据经验和判断能力对生产系统的工艺、设备、环境、人员、管理等方面的状况进行定性评价。属于这类评价的方法有安全检查表、预先危险性分析、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及危险可操作性研究等方法。这类方法的特点是简单、便于操作,评价过程及结果直观,目前在国内外企业的管理工作中被广泛应用。但是这类方法含有相当高的经验成分,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对系统危险性的描述缺乏深度。不同类型评价对象的评价结果没有可比性。

2、指数评价方法

指数评价方法同时含有事故频率和事故后果两个方面因素,指数评价法的采用,避免了事故概率及其后果难以确定的困难,使得系统结构复杂、用概率难以表述其危险性单元的评价有了一个可行的方法。这类方法操作简单,是目前应用较多的评价方法之一。但其也有缺点:评价模型对系统安全保障体系的功能重视不够,特别是危险物质和安全保障体系的功能重视不够,特别是危险物质和安全保障体系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未予考虑。各因素之间均以乘积或相加的方式处理,忽视了各因素之间重要性的差别。

3、概率风险评价方法

概率风险评价方法是根据零部件或子系统的事故发生概率,求取整个系统的事故发生概率。

即按危险源点的范围进行划分。首先应对系统进行划分,可按设备、生产装置及设施划分子系统,也可按作业单元划分子系统。然后分析每个子系统中所存在的危险源点,一般将产生能量或具有能量、物质、操作人员作业空间、产生聚集危险物质的设备、容器作为危险源点。然后以源点为核心加上防护范围即为危险区域,即危险源的区域。确定危险源的区域可用下述方法界定:

(1)按危险源是固定还是移动界定。如:运输车辆运载的危险源属于移动危险源,危险源地点随机变化;储油罐、锅炉等属于固定危险源,其区域范围也固定。

(2)按危险源是点源还是线源来界定。一般线源的危害较大。

(3)按危险作业场所来划分危险源的区域。如有发生火灾、爆炸危险的场所,有触电危险的场所,有腐蚀、放射、辐射、中毒和窒息的场所。

(4)按危险设备所处位置作为危险源的区域。如化学危险源、电气危险源、油库、氧气站、变配电站等。

(5)按能量形式界定危险源。如化学危险源、电气危险源、机械危险源、辐射危险源和其他危险源等。

(八)活动潜在危险性的辨识

除了存在重大危险源的场所可以发生重大事故外,一些没有危险源的场所因为举办某些活动,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导致灾难性的事故。如新疆克拉玛依友谊馆的火灾、洛阳东都商厦的火灾,死伤数百人,但正常情况下桌、椅、日用品并不属于危险品。英国希斯伯莱足球比赛因拥挤造成96人死亡。除一道铁丝网外,甚至没有任何可以算作危险源的物质,但因众多球迷的涌入,使靠近铁丝网的很多观众因挤压窒息死亡。这些都属于同一类由活动引起的事故。因此,经常举办大型活动的场所也因制定相应的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1、具有类似潜在事故危险性的活动的特点

(1)人数众多:

(2)场所狭小,或人员高度集中:

(3)人员盲目疏散时,易堵塞出口。

2、容易发生这类事故的场所或活动

(1)影剧院、歌舞厅、游戏厅:

(2)宾馆、学校:

(3)汽车、火车站:

(4)其他场所的礼堂:

(5)焰火、篝火晚会。

3、这类场所或活动容易发生的事故类型

(1)火灾:

(2)爆炸:

(3)由于拥挤引起的窒息、脏器损伤、外伤等伤害:

(4)拥挤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垮塌。

通过上面的过程可以分别从两个方面确定所研究的系统中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及事故的严重度,由此可确定是否制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第二篇:加油站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制

加油站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制

单位名称:xxx市xxxxxx加油站 预案编号:

实施日期:2004年8月24日 签发人: 目录

一.应急预案级别 二.企业基本情况 三.危险源基本情况 四.应急组织机构及其职责 五.通告程序和报警系统 六.预防事故的措施 七.应急评价能力 八.危险区的隔离 九.保护措施 十.信息发布 十一.应急救援保障 十二.事故后的恢复程序 十三.培训与演练 十四.应急预案的维护 十五.应急程序

十六.附件(加油站平面图、消防设施配置图、周边道路交通、疏散路线示意图、消防安全应急电话)xxx加油站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为了加强消防安全重点部位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十六条四款和《xxx市消防条例》第九条四款以及《公安部第61号令》第十九条规定,结合本单位的具体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应急预案,望各消防安全重点部位认真实施本应急预案。

一.应急预案级别:I级(企业级)应急预案 二.企业基本情况: 名称:xxx市xxxxxx加油站 地址:渝中区xxx路65号 占地面积:1950m2 经济性质:国有 隶属关系:xxx市xxx 主要经营:汽油、柴油 加油站总人数:19人

当班人数:白天7人、夜晚4人 联系电话:

主要负责人姓名及电话:

建设时间:1997年元月开业时间:1997年10月 三.危险源基本情况:

1.危险物质——汽油(90#,93#,97#),柴油(0#)

汽油:第三类I级易燃危险化学品闪点t=10℃ 燃点=16℃甲级火灾危险性 柴油,第三类Ⅲ级可燃危险化学品闪点45〈t《120乙级 火灾危险性。

2.加油站周边环境:城市主干道xx公路旁,公路对面为铁路干道,背面为xxx市场。常住人口约400人。

3.油罐数量、容量:15m3×4,总容量60m3(汽油90#×1、93#×1、97#×1;柴油0#×1)4.危险源间距:油罐间距60公分,加油站与最近周边建筑间距60米 5.加油站基础设施:办公楼、收银室、加油台×2(加油机×

4、加油机×4)(90#×3、93#×4、97#×1、0#×4)、卸油房、油罐区(15m3罐×4)、洗车场

6.重点防火部位——油罐区,卸油房,加油现场,收银室等。7.风险评价泄漏——预警级 初期火灾——现场应急级 较大火灾——全体应急级 爆炸——全体应急级

8.应急设备设施:消防水栓×3(xx市场内×

2、加油站进口×1)、手提式干粉灭火器8 kg×20(加油台,收银室,卸油房)、推车式干粉灭火器35kg×2(加油台)、推车式泡沫灭火器100升×1(收银室)、灭火毯×5(卸油房×

1、收银室×4)、水带×10(收银室)、水喉×4(办公楼旁、洗车场)等。

9.供水供电单位及联系方式:供水:xxx市xxxxxx分公司供电:xxx市xxxxxx分公司

四.应急组织机构及其职责: 应急预案领导小组——组长: 成员:

应急预案总指挥——分公司经理

应急操作总指挥——加油站站长(加油站班组长)事故现场总指挥——加油站站长(加油站班组长)

消防和营救——加油站班组长,加油站料帐员,加油站收银员,加油站安全员,加油站加油工

应急救援小组:——组长: 成员:

领导小组负责批准本预案的启动与终止,负责本消防安全预案的指挥,实施。应急预案总指挥负责人员、资源配置、应急队伍的调动。加油站站长为本应急方案的应急操作总指挥和事故现场总指挥。

消防安全管理人(班组长)在总指挥不在的情况下,代理总指挥的职权,负责实施本应急方案。加油站各班组长负责指挥现场,疏散车辆人员,实施扑灭初期火灾及控制较大火灾。加油站各料帐员负责报火警119及110,并通知分公司有关部门,通知周围群众撤离事故隔离区域后协助疏散车辆和人群,保护现场及相关数据。加油站各收银员负责切断电源,拨打急救120(如有人员伤亡),协助扑灭初期火灾控制较大火灾。(夜晚由收银员报警并通知分公司相关部门,保护现场及相关数据。)加油站各加油工负责扑灭初期火灾控制较大火灾。应急救援小组在第一时间赶赴事故现场,负责协助进行现场救护、救援装备、物资、药品供应、运输等工作。五.通告程序和报警系统 1.通告程序

加油站料帐-----------社会职能部门(119、110)--------分公司经理、分公司安全应急办公室、加油站站长-----------总公司公安科

加油站收银员-------------社会职能部门120(如有人员伤亡)(夜晚由收银员执行料帐员通告程序)

2.报警方式:加油站内座机报警,加油站外手机报警。3.24小时通报方式:

4.报警须知:119、着火单位名称、详细地址、着火部位、着火物质、报警人姓名、报警电话号码。六.预防事故的措施:

1.落实责任人:分公司经理为第一责任人、站长为加油站责任人与管理人、加油工等为事故责任人。

2.制定制度:加油站内严禁烟火,严禁使用明火作业,严禁打手机,加油工进站加油必须换穿工作制服,严禁在打雷时加油,各员工严格遵守操作规程。3.加强消防安全学习与检查:加油站24小时安排人员值班,及时检查设备设施的安全情况,分公司每月组织一线职工进行安全学习,分公司安全管理人员定期对加油站安全情况进行检查。加油站每周必须对加油站内的各种设施、设备进行安全检查,班组交接班必须进行日查(巡逻),发现问题通知相关部门及时进行整改。七.应急评价能力

1.应急事件危险程度负责人

a.泄漏(预警级):加油站站长、设备科科长

b.初期火灾(现场应急级):加油站站长、分公司经理 c.较大火灾(全体应急级):加油站站长、分公司经理 d.爆炸(全体应急级):加油站站长、分公司经理 2.危险程度评价描述

泄漏:油车卸油时出现大面积漏油,闸门关闭不严、各构件连接不紧密、管道破裂引起的泄漏。该事故遇高温或明火可能引起火灾及爆炸。加油站后方为xxx市场,属易燃危险区域,如事故处理不当,火势蔓延,可能引起xxx市场发生火灾。

初期火灾:由各种原因引起的火灾,火势较小,加油站有能力自行控制、扑灭。该事故可能发展为较大火灾甚至引起爆炸,可能对员工造成烧伤、灼伤、炸伤甚至危及生命。燃烧出现的烟雾可能伤害人体眼、鼻、呼吸道,可能出现缺氧窒息现象。加油站后方为xxx市场,属易燃危险区域,如事故处理不当,火势蔓延,可能引起xxx市场发生火灾。

较大火灾:由各种原因引起的火灾,火势较大,有引起爆炸的可能,加油站无法自行扑灭。该事故可能发展为爆炸,可能对员工造成烧伤、灼伤、炸伤甚至危及生命。燃烧出现的烟雾可能伤害人体眼、鼻、呼吸道,可能出现缺氧窒息现象。加油站后方为xxx市场,属易燃危险区域,如事故处理不当,火势蔓延,可能引起xxx市场发生火灾。

爆炸:由火灾引起的爆炸,加油站无法自行处理。根据汽油临界量20吨以下储存的油品量的多少发生的最小爆炸范围为20米以内。可能对员工造成烧伤、灼伤、炸伤甚至危及生命。燃烧出现的烟雾可能伤害人体眼、鼻、呼吸道,可能出现缺氧窒息现象。加油站后方为xxx市场,属易燃危险区域,如事故处理不当,火势蔓延,可能引起xxx市场发生火灾。八.危险区的隔离:

1.泄漏(预警级):进行加油站站内隔离,严禁车辆、非相关人员进站。2.初期火灾(现场应急级):进行加油站站内隔离,严禁车辆、非相关人员进站。3.较大火灾(全体应急级):进行加油站周边隔离,由分公司经理与消防警(110治安警)共同确定隔离区域、范围,分公司经理未到现场时由加油站站长(班组长)与消防警(110治安警)共同确定隔离区域、范围。

4.爆炸(全体应急级):进行加油站周边隔离,隔离范围由分公司经理与消防警(110治安警)共同确定隔离区域、范围,分公司经理未到现场时由加油站站长(班组长)与消防警(110治安警)共同确定隔离区域、范围。根据汽油临界量20吨以下储存的油品量的多少发生的最小爆炸范围为20米以内。九.保护措施

1.可授权发布疏散居民指令的负责人

当发生较大火灾(全体应急级)与爆炸(全体应急级)时,由分公司经理与消防警(110治安警)共同认定并发布疏散居民(加油站员工)指令,分公司经理未到现场时由加油站站长(班组长)与消防警(110治安警)共同认定并发布疏散居民(加油站员工)指令。

2.负责执行和核实疏散居民的机构:110治安警、加油站料帐员(收银员)在治安警未到现时负责通知周围群众(xxx市场)撤离事故隔离区域)。3.周边居民疏散方向:向xxx方向疏散。

4.事故现场人员撤离方式、方向:当重、特大火灾、爆炸,用站内灭火设备无法控制火灾,有爆炸的可能性或已经发生爆炸时,由加油站现场应急操作总指挥——加油站站长(班组长)负责组织事故现场人员向水果市场、火车站方向疏散。加油站料帐员(收银员)在消防警(治安警)未到现时负责通知周围群众(xxx市场)撤离事故隔离区域。5.xxx市场负责人姓名:电话: 十.信息发布

由总公司负责人和分公司经理负责作为对媒体及公众的发言人。主要通过媒体与110治安警向民众发布事故应急信息。十一.应急救援保障 1.内部保障:

由应救援小组提供内部救援保障,准备应急救援所需药品、xxx 等。在第一时间赶赴事故现场进行相关救护,后勤工作,并在现场需要时进行后勤运输。分公司安全科、安全责任人定期检查消防设备、器材及人员防护装备、及时维护、补给。2.外部救援

请求消防警(119)协助进行火灾扑救工作等。

请求治安警(110)协助进行事故现场封锁、组织安排周边群众撤 离工作等。

请求急救中心(110)协助进行伤员医救工作。请求政府协调应急相关救援力量。十二.事故后的恢复程序

1.泄漏(预警级)由分公司经理和加油站站长决定终止应急,恢复正常程序。初期火灾(现场应急级)、较大火灾(全体应急级)、爆炸(全体应急级)由分公司经理和119消防警决定终止应急,恢复正常程序,并通知集团公司、周边社区及人员事故危险已解除。

2.事故后及时分析查找原因,检查设备,进行维修。及时联系消防部门进行验收后,重新恢复生产。

3.事故后及时分析查找原因,对事故责任人根据情况作出相应的处罚,以吸取教训。

十三.培训与演练

1.培训:每月对加油站一线职工进行消防知识培训,定期进行消防知识考试,确保合格者上岗。

2.演练:每年进行一次消防演练,主要内容为预案演练与消防演习。十四.应急预案的维护

1.分公司经理为应急预案维护的总负责人,组织应急预案领导小组进行应急预案的更新、维护。

2.不定期根据加油站实际情况与及演习、检测结果完善应急预案。十五.应急程序:

1.总原则——(1)员工和应急救援人员的安全优先;(2)防止事故扩展优先;(3)保护环境优先。2.具体操作程序如下 白天(1)泄漏

消防安全重点部位的消防安全责任人(站长)(班组长)负责现场指挥,安全员协助消防安全责任人(站长)(班组长)进行现场指挥、抢险;

消防安全重点部位的料帐员负责封锁现场并协助总指挥疏散人员,同时禁止立即启动车辆;

消防安全重点部位的收银员负责切断总电源,关闭加油机,消除附近一切火源,报告分公司相关部门(设备科—68611498、***)并协助处理泄漏; 消防安全重点部位的当班组长负责实施处理泄漏;

消防安全重点部位的当班加油工负责关闭油枪,实施处理泄漏。(2)初期火灾

消防安全重点部位的消防安全责任人(站长)(班组长)负责现场指挥,安全员协助消防安全责任人(站长)(班组长)进行现场指挥、救火; 消防安全重点部位的料帐员负责报火警119和通知分公司及上级

有关部门(分公司经理、分公司安全应急办公室),协助总指挥疏散车辆人员并禁止车辆人员进入加油站,直到火灾扑灭为止;

消防安全重点部位的收银员将现金,帐簿,凭证放入保险柜,负责切断总电源,关闭加油机,拨打急救120(如有人员伤亡)并协助扑灭初期火灾;

消防安全重点部位的当班班组长负责实施扑灭初期火灾,立即用消防器材扑救并监视火势蔓延情况;

消防安全重点部位的当班加油工负责关闭油罐阀门,油枪,实施扑灭初期火灾,立即用消防器材扑救并监视火势蔓延情况。

扑灭火灾后,以上人员协助总指挥疏散车辆和人员,并保护火灾现场,待消防监督部门勘查火灾现场。(3)较大火灾 消防安全重点部位的消防安全责任人(站长)(班组长)负责现场指挥,安全员协助消防安全责任人(站长)(班组长)进行现场指挥、救火;

消防安全重点部位的料帐员负责报火警119和通知分公司及上级有关部门(分公司经理、分公司安全应急办公室),禁止任何车辆人员进入加油站,通知周围群众(xxx市场)撤离事故隔离区域,协助总指挥疏散人员,指挥车辆撤离现场并等待引导消防车进场灭火;

消防安全重点部位的收银员将现金,帐簿,凭证放入保险柜,负责切断电源,关闭加油机,拨打急救120(如有人员伤亡)并协助灭火;

消防安全重点部位的当班班组长负责实施灭火,用消防水枪远距离控制火势,无法控制时,组织人员撤离现场;

消防安全重点部位的当班加油工负责关闭油罐阀门,油枪,实施灭火,用消防水枪远距离控制火势,无法控制时,组织人员撤离现场;

扑灭火灾后,以上人员协助总指挥疏散车辆和人员,并保护火灾现场,待消防监督部门勘查火灾现场。(4)爆炸

消防安全重点部位的消防安全责任人(站长)(班组长)负责现场指挥,安全员协助消防安全责任人(站长)(班组长)进行现场指挥,组织人员撤离现场。消防安全重点部位的料帐员负责报火警119和通知分公司及上级有关部门(分公司经理、分公司安全应急办公室),禁止任何车辆人员进入加油站隔离范围,通知周围群众(xxx市场)撤离事故隔离区域,协助总指挥疏散人员,指挥车辆撤离现场。

消防安全重点部位的收银员将现金,帐簿,凭证放入保险柜,负责切断电源,关闭加油机,拨打急救120(如有人员伤亡)并协助指挥疏散人员,指挥车辆撤离。消防安全重点部位的当班加油工负责关闭油罐阀门,油枪;撤离现场。事故后,以上人员协助总指挥疏散车辆和人员,并保护火灾现场,待消防监督部门勘查爆炸现场。夜晚(1)泄漏

消防安全重点部位的消防安全管理人(班组长)负责现场指挥,负责封锁现场并疏散人员,同时禁止立即启动车辆,安全员协助消防安全消防安全管理人(班组长)进行指挥、抢险; 消防安全重点部位的收银员负责切断总电源,关闭加油机,报告加油站站长,分公司相关部门(设备科—68611498、***),消除附近一切火源并协助处理泄漏;

消防安全重点部位的当班加油工负责关闭油枪,实施处理泄漏(2)初期火灾

消防安全重点部位的消防安全管理人(班组长)负责现场指挥,疏散车辆人员并禁止车辆人员进入加油站,直到火灾扑灭为止。安全员协助消防安全消防安全管理人(班组长)进行指挥、救火;

消防安全重点部位的收银员将现金,帐簿,凭证放入保险柜,负责切断总电源,关闭加油机,报火警119,急救120(如有人员伤亡)和通知加油站站长,分公司及上级有关部门(分公司经理、分公司安全应急办公室),并协助扑灭初期火灾; 消防安全重点部位的当班加油工负责关闭油罐阀门,油枪,实施扑灭初期火灾,立即用消防器材扑救并监视火势蔓延情况。

扑灭火灾后,以上人员协助消防安全管理人(班组长)疏散车辆和人员,并保护火灾现场,待消防监督部门勘查火灾现场。(3)较大火灾

消防安全重点部位的消防安全管理人(班组长)负责现场指挥,禁止任何车辆人员进入加油站,疏散人员,指挥车辆撤离现场并等待引导消防车进场灭火。安全员协助消防安全消防安全管理人(班组长)进行指挥、救火;

消防安全重点部位的收银员将现金,帐簿,凭证放入保险柜,负责切断总电源,关闭加油机,报火警119,急救120(如有人员伤亡)和通知加油站站长,分公司及上级相关部门(分公司经理、分公司安全应急办公室),通知周围群众(xxx市场)撤离事故隔离区域,并协助灭火;

消防安全重点部位的当班加油工负责关闭油罐阀门,油枪,实施灭火,用消防水枪远距离控制火势,无法控制时,组织人员撤离现场;

扑灭火灾后,以上人员协助消防安全管理人(班组长)疏散车辆和人员,并保护火灾现场,待消防监督部门勘查火灾现场。(4)爆炸

消防安全重点部位的消防安全责任人(班组长)负责现场指挥,安全员协助消防安全责任人(班组长)进行现场指挥,组织人员撤离现场。

消防安全重点部位的收银员将现金,帐簿,凭证放入保险柜,负责切断总电源,关闭加油机,报火警119,急救120(如有人员伤亡)和通知加油站站长,分公司及上级相关部门(分公司经理、分公司安全应急办公室),通知周围群众(xxx市场)撤离事故隔离区域,并协助指挥疏散人员,指挥车辆撤离。消防安全重点部位的当班加油工负责关闭油罐阀门,油枪;撤离现场。事故后,以上人员协助总指挥疏散车辆和人员,并保护火灾现场,待消防监督部门勘查爆炸现场。十六.附件(加油站平面图、消防设施配置图、周边道路交通、疏散路线示意图、消防安全应急电话)

第三篇:如何编制救援应急预案

如何编制救援应急预案

一、制定救灾应急预案的目的

救灾应急预案是应对灾害的紧急行动方案。制定预案是救灾工作规范化的要求;是提高救灾工作应急反应能力的要求;是整合、发挥各灾害管理部门救灾资源合力作用的要求;是减轻自然灾害损失,建立新的救灾运行机制,提高救灾工作整体水平的要求。

二、制定预案的原则

1.统一领导的原则:预案是政府的预案,制定的预案应该明确概括政府对救灾工作的领导作用和责任。

2.层次分明的原则:按照政府层次划分,各级政府只做本级政府的预案。救灾预案只做到县级。

3.部门分工负责的原则:预案中涉及的有关灾害预防、预替、紧急响应、相关保障、灾后恢复重建等环节,按照机构改革后明确的各部门职能分工划分确认,不形成扯皮。

4.综合协调的原则:在制定预案过程中,如果涉及工作职能空档,要明确综合协调的职能机构和人员,做到职能间的相互衔接。

5.宏观要求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原则:省(自治区、直辖市)级制定预案时要从宏观角度出发总揽全局,把涉及的主要灾种都囊括起来,形成工作总纲。如果确有必要,可分灾种制定工作预案做为总预案的附件。省级预案一般要根据职能划分只对下级政府制定预案提出要求,不对具体操作环节进行规定;地区级、县级预案要在上述原则的基础上,明确针对灾种,体现实际的可操作性。6.重点突出的原则:救灾应急预案要紧扣民政救灾业务特点,体现民政救灾工作特色,突出细化落实救灾工作各个环节的相关内容,强调救灾保障手段和资金的落实,如救灾物资储备、交通、通讯保障等。

三、预案涉及的灾种和启动条件 一般来讲,救灾应急预案应包括本行政区域内的主要灾种。全国各地应突出做好洪涝、地震、干旱、突发地质灾害、凤暴潮等灾种的应急预案。

1.预案启动条件应考虑的几个方面:

(1)预案启动是件严肃的事情,必须严格掌握,应确定合理的启动条件。要尽可能做到实际状况对救灾工作的要求与预案启动后工作主动性的有机结合。

(2)预案的启动条件一般是一套综合的量化指标体系。由于预案从逻辑关系上讲是假设(如果)将做什么,或已经(将可能)将做什么的互动关系。因此预案启动条件的确定必须考虑灾害预测结果和灾情评估结果,要考虑历史灾情和救灾工作状况,要吸收灾窖预测专家、灾情评估专家、灾害救助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等分灾种联合制定,以体现启动条件的科学性。

(3)预案启动条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要考虑救灾资源的需求量与完成救灾工作任务间的合理配比。广义上讲,救灾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有形资源和组织领导、社会凝聚力等无形资源。资源的多寡与预案的启动相互联动,在确定预案启动条件时应充分考虑。(4)一定意义上讲,预案的启动条件就是要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灾情进行划分,根据反映地方救灾过程中掌握的灾情尺度予以界定。应该明确,地方确定的启动条件,不是中央是否进行补助的界线。2预案启动条件的参考指标

(l)气象、地震、防汛等灾害预报部门发出预警及相关预案已经启动,预期灾害将对特定区域内的群众生命财产造成较大威胁或损失。

(2)省级一次灾害过程,倒塌房屋5一10万间;农作物绝收面积30—6O万公顷;因灾死亡IOO—ZOO人;牧区牲畜死亡10一ZO万头(只);6-7级破坏性地震;一次灾害过程直接经济损失达到该省(自治区、直辖市)上年国内生产总值回%一5%。属其一者。

(3)中央发慰问电、中央首长或地方领导特别关注的灾害或其他惰况。3不同灾害预案的启动条件

(1)洪涝灾害 可将本行政区域内发生洪涝灾害时灾情巳经或明显将超过本行政区域前5年内洪涝灾害的重灾指标做为启动条件.

(2)地震灾害 地震部门的预测或已经发生地震,地震应急预案已经启动;或造成社会影响较大的一般性破坏性地震或严重破坏性地震已经发生做为启动条件。严重破坏性地震指标:人员死亡200一100O人。人口在IOO万以上的大城市或地区发生大于6.5级、小于7.O级地震;或人口在5O—100万城市或地区发生7O级以上地震。

(3)旱灾 根据气象部门统计,北方连续2个月,南方连续40天,降水少于常年5O%以上,蓄水比常年同期减少3O%;因灾造成1O万以上人口950万头牲育饮水困难。

四、预案编制、颁布和启动

救灾应急预案编制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及地区、县级民政部门负责编制。这是由民政部门承担抗灾救灾综合协调职能及救灾工作职能确定的。省级预案一般应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或政府办公厅颁布,地区、县级预案由地区\县级人民政府或人民政府办公室颁布。预案具有法规效力。预案的启动由预案本身确定的启动条件拄制,一旦符合启动条件,预案立即启动,预案规定的内容进人程序化运作,变成实际操作行为。

五、预案的组织机构

指挥决策机构:救灾应急指挥部 综合协调机构:指挥部办公室 具体工作组:预测预报;宣传动员;人员抢救;转移安置;生活保障;物资保障;工程抢险;交通恢复;恢复重建等等。

具体工作组按照救灾工作面临的主要间题划分工作,按照组织学的理论,一般一个工作组应侧重主要完成一个特定的工作任务,应尽可能避免工作组职能相互间的交又。

六、纪织机构的人员组成及职能 1.救灾应急指挥部人员组成

指挥长:由本行政区域行政领导担任

副指挥长:本行政区域政府秘书长、主要承担救灾工作职责的委、办、厅(局)领导同志(5—6人)

成员:本行政区域内涉及灾害救助工作的委、办、厅、局及预案工作涉及的其他机构或组织。

2.指挥部办公室 人员组成:民政厅(局)及本行政区域主要承担救灾工作职责的其他委、办、厅、(局)同志。

主要职责;

(1)向各工作组传达应急指挥部工作指令并监督落实;

(2)收集各工作组工作进展情况,并及时向应急指挥部报告;

(3)负责灾情和救灾工作信息发布;

(4)及时收集、评估灾情,向上级有关部门汇报灾情和救灾工作情况;

(5)协凋救灾工作过程中的职能交叉问题;(6)应急指挥部交办的其他工作。

3.各部门具体工作组 工作组一般由5—6人组成做为决策负责层,工作人员和其他资源根据工作量由该工作组自行确定和组织。主要职能:按照承担的工作任务进行确认。目前省级涉及救灾的部门主耍有:民政厅、水利厅、农业厅、国土资源厅、地震局、卫生厅、交通厅、公安厅、气象局、教育厅、建设厅、经贸厅、财政厅、驻地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审计、监察等、社会团体或其他部门。

现场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

现场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应由生产经营单位负责编制。下面分别对生产经营单位的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制的依据、编制原则、预案内容、注意事项和演练与修订等进行介绍。

1.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制的依据

生产经营单位在编制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前首先应对本单位的重大危险源进行辨识,然后对重大危险源的潜在事故和事故后果进行分析,根据重大危险源的潜在事故和事故后果进行分析来编制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因此,编制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依据就是危险源的潜在事故和事故后果分析。

重大危险源的辨识可参照我国《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GB18218—2000进行。潜在事故和事故后果分析就是系统地确定和评估重大危险源究竟会发生什么事故和可能导致什么紧急事件,后产生什么严重后果,危害程度如何等。

潜在事故和事故后果分析不但要分析那些容易发生的事故,还应分析虽不易发生却会造成严重后果的事故。

生产经营单位所作的危险源事故后果分析包括以下内容: 1)可能发生什么样的事故类型,应包括被考虑的最严重事件; 2)导致那些最严重事件发生的过程;

3)对潜在事故的描绘(如容器爆炸、管道破裂、安全阀失灵、火灾等); 4)对泄露物质数量的预测(有毒、易燃、爆炸); 5)对泄露物质扩散的计算(气体或蒸发液体); 6)有害效应的评估(毒、热辐射、爆炸波); 7)非严重事件可能导致严重事件的时间间隔; 8)如果非严重事件被中止,它的规模如何; 9)事件之间的联系; 10)每一个事件的后果。

为了在安全贮存、化学品的管理和处置方面完善事故应急救援预案,要重点分析重大危险源所存在的危险物质的危险性,可从生产厂家附带的危险物质说明书中获得危险物质的特性。2.编制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原则

1)生产经营单位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应针对那些可能造成本单位、本系统人员死亡或严重伤害、设备和环境受到严重破坏而又具有突发性的灾害,如火灾、爆炸、毒气泄漏等。

2)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应以努力保护人身安全为第一目的,同时兼顾设备和环境的防护,尽量减少灾害的损失程度。

3)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应包括对紧急情况的处理程序和措施。

4)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应结合实际,措施明确具体,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5)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3.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内容

在重大危险源潜在事故及事故后果的分析基础上,就可着手进行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主要有以下内容:

(1)潜在事故性质和规模及影响范围

包括对潜在事故危险的性质和规模及紧急情况发生时的可能关系及影响范围进行预测和评估。

(2)危险报警

1)生产经营单位应设置报警装置以保证将任何突发的事故或紧急情况迅速通知给所有有关工人和非现场人员,使其能迅速做出相应决定。

2)生产经营单位应保证所有工作人员熟悉报警步骤,以确保能尽快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发展。

3)生产经营单位应根据危险设施规模考虑是否建立紧急报警系统。4)在需要安装报警系统时,应在多处安装报警装置,并达到一定的数量,以保证报警系统正常、有效工作。

5)在噪声较严重的地方,生产经营单位应考虑安装显示性报警装置以提醒在现场工作的人员。

6)在工作场所报警系统报警时,为能尽快通知场外应急服务机构,生产经营单位应保证建立一个可靠的通讯系统。

(3)通讯联络方法 主要包括:

1)与生产经营单位内部和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相关人员的通讯联络方法,包括召集重大危险源其它部位或非现场的主要人员到达事故现场的联络方法。2)与场外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实施机构进行联系的方法,包括与场外事故应急指挥中心和应急救援服务机构的联络方法等。

3)与当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及主管部门的联络方法等。4)应急控制系统

应急控制系统的应急指挥联络图如下:

生产经营单位在编制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中应考虑建立应急控制中心,应急控制中心负责指挥和协调处理紧急情况,保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顺利执行。其主要要求如下: 1)应急控制中心的地点

应把应急控制中心设在较安全的地方;

应考虑建立辅助应急控制中心,因为主控制中心也可能会因事故影响而瘫痪。

2)应急控制中心的组成

一般包括总指挥和指挥部成员,总指挥由生产经营单位法人代表担任。指挥部成员应包括具备完成某项任务的能力、职责、权力及资源的单位内生产、设备、消防及医疗机构。指挥部成员直接领导各下属应急专业队,并向总指挥负责,由总指挥协调各队工作的进行。

3)应能够顺利接收外部信息,具有向事故现场及现场外管理人员发送指令的能力;

4)一般情况下,控制中心应包括如下设施和资料:

●数量充足的内线和外线电话;

●无线电和其它通讯设备;

●危险物质数据库:危险物质名称、数量、存放地点及其物理化学特性。

●救援物资数据库:应急救援物资和设备名称、数量、型号大小、存放地点、负责人及调动方式。

●重大危险源示意图,图中应注明; ——存放大量危险物质的地方; ——救援设备存放点; ——消防系统和附近水源;

——污水管道和排水系统;

——重大危险源的进口和道路状况;

——安全区;

——重大危险源的位置与周边地区的关系。

●测量风速、风向的设备; ●个人防护和其他救护设备;

●企业职工名单表; ●关键岗位人员的地址和联系方式;

●现场其它人员名单,如承包商和参观者等;

●应急救援与事故处理法规标准手册;

●地方政府和应急服务机构的地址和联系方式。●事故现场的其它人员名单,如承包者和参观者;(5)现场总指挥及现场管理者的职权

生产经营单位应委派一名现场总指挥(如需要,也可委派副手),在应急控制中心负责全面的事故管理。另外,还应委派一名现场事故管理人员(如果必要,还应委派副手)以便及时采取措施控制、处理事故。1)现场总指挥的职权:

①判断是否可能或已经发生特大生产安全事故,是否要求应急服务机构帮助,并实施场外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②在安全的地方,尝试对危险设施进行直接操作、控制;

③继续调查和评估事故的可能发展方向,以预测事故的发展过程;

④指导危险设施的全部或部分停止运行,并与现场事件管理人员和关键岗位的人员配合,指挥危险源现场人员撤离; ⑤应重视所有事故造成的伤害;

⑥与消防人员、地方政府和政府安全监管人员保持密切联系;

⑦在危险源现场实施交通管制; ⑧对难以解决的紧急情况做出安排;

⑨向新闻媒体公布权威信息;

⑩在事故紧急状态结束之后,安排恢原受事故影响地区的正常秩序。2)现场事故管理人员的职权:

①评估事故的规模,决定需要内部或外部应急机构;

②建立应急步骤以确保人员的安全和减少设施和财产的损失;

③在消防队到来之前,直接参与救护和灭火活动;

④安排受伤人员并寻找失踪人员;

⑤安排无关人员撤离到安全地带;

⑥设立与应急中心的通讯联系点;

⑦在现场主要管理人员到来之前代理其职责;

⑧如有必要,应给应急服务机构提供建议和信息;

⑨现场事故管理人员应能从穿着上容易辨认。(6)现场人员的行动准则

生产经营单位应确保现场人员准确知道自己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中应承担的任务(如负责抢救、监测、照顾伤员等);

应规定在事故发生后现场人员的行动步骤、撤离程序等。(7)非现场但可能影响范围内人员的行动原则 应制定事故发生后,事故现场外人员和其他人的行动原则。(8)现场措施

1)在存在危险设施的重大危险源内外,应制订事故现场的人员应采取的紧急补救措施。特别应包括在突发事故发生初期能采取的紧急措施,如紧急停车等;

2)无关人员可沿着具有明确标志的撤离路线到达安全区; 3)指定专人记录所有到达安全区的人员,并告知应急控制中心: 4)控制中心指定专人核对并区分到达安全区的事故现场和现场外人员的名单;

5)由于节日、生病和当时现场人员的变化,需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核对并更新应急控制中心所掌握的名单;

6)安排对现场人员情况进行记录,包括姓名、工作岗位、地址等,并保存在应急控制中心,还要定期更新;

7)在事故后的适当时机,授权披露有关信息,并指定一名高级管理人员作为该信息的唯一发布者;

8)事故处理结束后,在恢复现场的过程中应对进入现场的人员进行指导。(9)设施关闭程序

生产经营单位应充分考虑复杂危险设施各个部分的内部关系,并制订紧急停止运行程序,这样当事故一旦发生时或必要时,可将危险设施停止运行。4.注意事项

1)每一个重大危险源都应有一个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2)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应确保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所需的各种资源(人、财、物)及时、迅速到达和供应;

3)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应与应急服务机构共同评估,是否有足够的资源来执行这个预案;

4)事故应急救援预案要定期演练,以保证先进和科学的防灾减灾设备和措施被采用;

5)不应把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作为维持重大危险源安全运行的替代措施; 6)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需要外部应急服务机构帮助的情况下,生产经营单位应弄清这些服务机构到现场开始进行抢救所需的时间,然后考虑在这个时间内现场人员能否抑制事故的进一步发展;

7)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应充分考虑一些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如由于工作人员生病、节日和危险设施停止运行期间工作人员不在岗位时,应配备足够的人员以预防和处理事故发生。5.演练与修订

生产经营单位进行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演练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演习可以验证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合理性,发现与实际不符合的情况,及时进行修订和完善。

(1)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演练

进行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演练主要应注意以下事项:

1)在演练过程中,生产经营单位应让熟悉危险设施的现场人员、有关的安全管理人员一起参与;

2)一旦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制完成以后,生产经营单位应向所有职工以及外部应急服务机构公布;

3)与危险设施无关的人,如高级应急官员、政府安全监督管理也应作为观察员监督整个演练过程;

4)每一次演练后,生产经营单位应核对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规定的内容是否都被检查,找出不足和缺点。检查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①在事故期间通讯系统是否能运作;

②人员是否能安全撤离;

③应急服务机构能否及时参与事故抢救;

④能否有效控制事故进一步扩大。(2)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修订

生产经营单位应把在演练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解决方案,对事故应急救援预案进行修订完善。

生产经营单位应在现场危险设施和危险物发生变化时及时修改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应把对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修改情况及时通知所有与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有关人员。

应急预案的编制与审核

应急准备和响应控制程序与应急预案

应急准备和响应控制程序是一个二级文件,其内容应根据标准的要求,按照程序文件的语言5WlH进行描述。应包括:在应急准备和响应方面不同部门和人员的职责、明确组织有哪些可能的潜在事故和紧急情况、应急组织、应急物资要求、应急预案的内容要求和对应急预案的管理要求(评审、试验、修订)、对预案的培训要求。

应急预案是一个三级文件,是针对程序中确定的每一潜在事故和紧急情况编写的具体方案,包括具体的应急组织及相应职责、应急物资的具体要求(数量、存放地点、质量要求、功能要求)、消防设备、应急救援设备、安全隔离装置的布置、外部信息联络的方式及电话(含有关消防、政府主管部门、直接相关方、周边社区、医院等)、内部通报的方式联系人及联系方式、具体的应急措施和步骤、人员或财产的抢救方案、安全通道和平面布置图、可能的连带事故或环境影响相关配套预防方案等。

两者的关系是应急预案是程序文件的具体化,是程序的支持文件;程序文件对应急预案提出内容要求和管理要求。审核中发现的主要问题

在对企业进行审核中发现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编写的应急预案与识别出的潜在事故或紧急情况不对应,与策划的控制措施不一致。如:识别出化学危险品泄漏为未来时态紧急状态下的重要环境因素或不可承受的风险,策划方案中规定要采用运行控制和应急准备和响应控制,而实际上没有编写应急预案。

(2)应急预案的内容不符合要求,没有具体的应急措施和步骤、人员或财产的抢救方案、安全通道和平面布置图、可能的连带事故或环境影响相关配套预防方案。

(3)对预案的试验或演练没有按要求进行,随便找一个培训记录来应付了事。如某企业针对设备发生重大事故的应急预案仅仅是15条口号式的内容。

(4)对预案没有进行定期评审或评审,不知是否可行。特别是有的事故发生后没有对预案发生的效果进行评价,也没有及时进行修改。

(5)程序和预案不分,有程序没预案或有预案没程序。应急预案的编制 应急预案的编制要求:

(1)每一潜在事故都有要编制应急预案;

(2)先描述潜在事故的具体状况,确定控制的目标;再按:“应急组织及相应职责、应急物资的具体要求(数量、存放地点、质量要求、功能要求)、消防设备、应急救援设备、安全隔离装置的布置、外部信息联络的方式及电话(含有关消防、政府主管部门、直接相关方、周边社区、医院等)、内部通报的方式联系人及联系方式、具体的应急措施和步骤、人员或财产的抢救方案、安全通道和平面布置图、可能的连带事故或环境影响相关配套预防方案等”内容针对组织的具体情况和不同的紧急情况编写;应急措施和步骤应容易记忆,可操作。

(3)如可行,最好附具体的急救图示。

应急预案与响应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计划和程序,确定潜在的事故或紧急情况,并作出应急预案与响应,以预防或减少疾病和伤害。

组织应制定评价应预案与响应实际效果的计划和程序,并应定期检验上述程序。

1.理解要点

标准要求组织应制定并保持处理意外事故和紧急情况的程序。程序的制定应考虑在异常、事故发生和紧急情况下的事件,尤其是火灾、爆炸、毒物泄漏重大事故。组织对可能的重大事故必须按有关规定制定场内应急计划并协助制定场外应急计划。

这部分内容很明确,要求组织明确对潜在的紧急情况,采取预防措施,制定出现紧急情况下的反应程序。总的来说是:

(1)知道会有什么样的紧急状态,并做好预防措施。

(2)知道发生紧急情况后如何处理。

(3)对采取的纠正措施及程序的更改要予以记录。

(4)对程序要求进行练习和检验。

组织对每一个重大危险设施都应有一个现场应急计划。应急计划的内容包括:①可能的事故性质、后果;②与外部机构的联系(消防、医院等);③报警、联络步骤;④应急指挥者、参与者的责任、义务;⑤应急指挥中心地点、组织机构;⑥应急措施等。

2.审核要点

1)组织对处理意外事件有无制定相关的程序,包括应急反应和事后处理、修订程序等。

2)组织对这些程序运行的有效性有无定期的验证,包括设备、监测仪器、消防器材等。

3)对重大事故可能导致的影响和后果是否有所考虑。

4)组织有无分析导致意外事件的原因的程序,如异常作业、操作人员缺乏培训等。

5)组织是否有和消防、城市规划、安全与健康部门相互配合的行动计划。

6)事故发生后,组织内、外部的联络是否可效。

第四篇:企业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编制指南

企业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编制指南

一、基本情况

(一)单位的基本情况调查

1、单位名称、详细地址、地理位置、所处地形地貌、厂址的特殊状况(如上坡地)等;

2、当地气候(气象)特征,降雨量及暴雨期等;

3、救援力量及装备;

4、其他。

(二)单位环境污染事故危险源基本情况的调查

1、主、副产品及生产过程的中间体等名称及日产量,原材料、燃料名称及日用量,列出危险物质的明细表等;

2、生产工艺流程说明,主要生产装置说明,危险物质储存方式(槽、罐、池、堆放等)、最大容量及日常储量,生产装置及储存设备的平面布置图,雨水或污水收集管网图等;

3、污染物的产生量、污染治理设施去除量及处理后废物产生量,工艺流程说明及主要设备、构筑物说明,企业其他环境保护措施等;

4、危险废物的产生量,转移、处置情况,危险废物处理单位名称、地址、联系方式、资质、处理场所的位置等;

5、危险化学品及危险废物等运输单位、运输方式、日运量、运地、运输路线等;

(三)周边环境状况及环境保护目标的调查

1、周边区域50米、100米、500米,1公里、3公里、5公里等常在人数;居民点、自然村、学校、机关等社会关注区的名称、联系方式、与单位的距离和方位图;周边企业基本情况;

2、产生污水排放去向,排放到水体及执行标准;区域地下水执行标准;

3、周边区域道路情况;

4、区域空气质量执行标准;

5、其他周边环境敏感区情况及位置说明。

(四)环境保护目标潜在的危险性分析

基本方法可参照《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

二、应急组织机构、组成人员和职责划分

(一)应急组织机构的设置

成立指挥中心。

(二)组成人员

1、主要负责人及有关管理人员;

2、现场指挥人。

(三)主要职责

1、组织制定应急预案;

2、负责人员、资源配置、应急队伍调动;

3、确定现场指挥人员;

4、协调事故现场有关工作;

5、批准预案的启动与终止;

6、确定事故状态下各级人员的职责;

7、事故信息上报及有可能受影响区域的通报工作;

8、接受政府的指令和调动,协调事故的处理;

9、组织应急预案演练;

10、负责保护现场及相关数据;

11、负责组织预案的审批与更新;

12、负责组织外部评审。

三、事故报告与通报

(一)企业内部报告程序;

(二)外部报告时限要求及程序;

(三)事故报告内容;

(四)通报可能受影响的区域;

(五)被报告人及联系方式的清单;

(六)24小时有效的报警装置;

(七)24小时有效的内部、外部通讯联络手段。

四、污染事故现场应急措施

(一)应急过程中使用的药剂及工具;

(二)应急过程中采用的工程技术说明;

(三)应急过程中工艺生产过程中所采用应急方案及操作程序;工艺流程中可能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案;应急时紧急停车停产的基本程序;基本控险、排险、堵漏、输转的基本方法;

(四)污染治理设施的应急方案;

(五)事故现场人员清点、撤离的方式、方法、地点;

(六)危险区的隔离;危险区、安全区的设定;事故现场隔离区的划定方式、方法;事故现场隔离方法;

(七)现场应急人员在撤离前、撤离后的报告;

(八)处置事故可能产生二次污染的处理措施;

五、抢险、救援及控制措施

(一)救援人员防护、监护措施

(二)抢险、救援方式、方法及人员的防护、监护措施;

(三)现场实时监测及异常情况下抢险人员的撤离条件、方法;

(四)应急救援队伍的调度;

(五)控制事故扩大的措施;

(六)事故可能扩大后的应急措施;

(七)污染治理设施的运行和控制。

六、受伤人员现场救护、救治及医院救治

人员出现受伤时,现场急救的有关方法;转运及转运中的救治方案;药物、器材储备信息。

七、现场保护与现场洗消

(一)事故现场的保护措施;

(二)确定现场净化方式、方法;

(三)明确事故现场洗消工作的负责人和专业队伍;

(四)洗消后的二次污染的防治方案。

八、事故现场的恢复和善后

(一)撤点、撤离和交接程序

(二)受影响区域的连续环境监测;

(三)应急终止的条件;

(四)事故后的生态环境措施;

(五)应急终止的程序。

九、应急终止后的行动

(一)通知本单位相关部门、周边社区及人员事故危险已解除;

(二)环境应急设备维护、保养;

(三)应急评价过程;

(四)事故原因的调查;

(五)环境应急总结报告的编制;

(六)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修订;

(七)事故损失调查和责任认定;

(八)善后处置和保险。

十、应急保障

主要指通讯、防护、消防和车辆等器材的维护和保养

十一、应急培训计划

(一)应急救援人员培训;

(二)员工基本培训、企业法人及管理人员外部培训;

(三)运输司机、监测人员等特别培训;

(四)外部公众环境应急知识的宣传及培训;

(五)应急培训内容、方式、记录表。

十二、演练计划

(一)演练准备;

(二)演练范围与频次;

(三)演练组织;

(应急演练的评价、总结与追踪。

十二、应急预案评审与发布

(一)内部评审;

(二)外部评审;

(三)发布的时间、送抄部门、企业、居民区等。

第五篇:如何编制救援应急预案(共)

如何编制救援应急预案

一、制定救灾应急预案的目的

救灾应急预案是应对灾害的紧急行动方案。制定预案是救灾工作规范化的要求;是提高救灾工作应急反应能力的要求;是整合、发挥各灾害管理部门救灾资源合力作用的要求;是减轻自然灾害损失,建立新的救灾运行机制,提高救灾工作整体水平的要求。

二、制定预案的原则

1.统一领导的原则:预案是政府的预案,制定的预案应该明确概括政府对救灾工作的领导作用和责任。

2.层次分明的原则:按照政府层次划分,各级政府只做本级政府的预案。救灾预案只做到县级。

3.部门分工负责的原则:预案中涉及的有关灾害预防、预替、紧急响应、相关保障、灾后恢复重建等环节,按照机构改革后明确的各部门职能分工划分确认,不形成扯皮。

4.综合协调的原则:在制定预案过程中,如果涉及工作职能空档,要明确综合协调的职能机构和人员,做到职能间的相互衔接。

5.宏观要求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原则:省(自治区、直辖市)级制定预案时要从宏观角度出发总揽全局,把涉及的主要灾种都囊括起来,形成工作总纲。如果确有必要,可分灾种制定工作预案做为总预案的附件。省级预案一般要根据职能划分只对下级政府制定预案提出要求,不对具体操作环节进行规定;地区级、县级预案要在上述原则的基础上,明确针对灾种,体现实际的可操作性。

6.重点突出的原则:救灾应急预案要紧扣民政救灾业务特点,体现民政救灾工作特色,突出细化落实救灾工作各个环节的相关内容,强调救灾保障手段和资金的落实,如救灾物资储备、交通、通讯保障等。

三、预案涉及的灾种和启动条件 一般来讲,救灾应急预案应包括本行政区域内的主要灾种。全国各地应突出做好洪涝、地震、干旱、突发地质灾害、凤暴潮等灾种的应急预案。

1.预案启动条件应考虑的几个方面:

(1)预案启动是件严肃的事情,必须严格掌握,应确定合理的启动条件。要尽可能做到实际状况对救灾工作的要求与预案启动后工作主动性的有机结合。

(2)预案的启动条件一般是一套综合的量化指标体系。由于预案从逻辑关系上讲是假设(如果)将做什么,或已经(将可能)将做什么的互动关系。因此预案启动条件的确定必须考虑灾害预测结果和灾情评估结果,要考虑历史灾情和救灾工作状况,要吸收灾窖预测专家、灾情评估专家、灾害救助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等分灾种联合制定,以体现启动条件的科学性。

(3)预案启动条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要考虑救灾资源的需求量与完成救灾工作任务间的合理配比。广义上讲,救灾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有形资源和组织领导、社会凝聚力等无形资源。资源的多寡与预案的启动相互联动,在确定预案启动条件时应充分考虑。

(4)一定意义上讲,预案的启动条件就是要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灾情进行划分,根据反映地方救灾过程中掌握的灾情尺度予以界定。应该明确,地方确定的启动条件,不是中央是否进行补助的界线。

2预案启动条件的参考指标

(l)气象、地震、防汛等灾害预报部门发出预警及相关预案已经启动,预期灾害将对特定区域内的群众生命财产造成较大威胁或损失。

(2)省级一次灾害过程,倒塌房屋5一10万间;农作物绝收面积30—6O万公顷;因灾死亡IOO—ZOO人;牧区牲畜死亡10一ZO万头(只);6-7级破坏性地震;一次灾害过程直接经济损失达到该省(自治区、直辖市)上年国内生产总值回%一5%。属其一者。

(3)中央发慰问电、中央首长或地方领导特别关注的灾害或其他惰况。

3不同灾害预案的启动条件

(1)洪涝灾害 可将本行政区域内发生洪涝灾害时灾情巳经或明显将超过本行政区域前5年内洪涝灾害的重灾指标做为启动条件.

(2)地震灾害 地震部门的预测或已经发生地震,地震应急预案已经启动;或造成社会影响较大的一般性破坏性地震或严重破坏性地震已经发生做为启动条件。严重破坏性地震指标:人员死亡200一100O人。人口在IOO万以上的大城市或地区发生大于6.5级、小于7.O级地震;或人口在5O—100万城市或地区发生7O级以上地震。

(3)旱灾 根据气象部门统计,北方连续2个月,南方连续40天,降水少于常年5O%以上,蓄水比常年同期减少3O%;因灾造成1O万以上人口950万头牲育饮水困难。

四、预案编制、颁布和启动

救灾应急预案编制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及地区、县级民政部门负责编制。这是由民政部门承担抗灾救灾综合协调职能及救灾工作职能确定的。省级预案一般应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或政府办公厅颁布,地区、县级预案由地区\县级人民政府或人民政府办公室颁布。预案具有法规效力。预案的启动由预案本身确定的启动条件拄制,一旦符合启动条件,预案立即启动,预案规定的内容进人程序化运作,变成实际操作行为。

五、预案的组织机构

指挥决策机构:救灾应急指挥部 综合协调机构:指挥部办公室 具体工作组:预测预报;宣传动员;人员抢救;转移安置;生活保障;物资保障;工程抢险;交通恢复;恢复重建等等。

具体工作组按照救灾工作面临的主要间题划分工作,按照组织学的理论,一般一个工作组应侧重主要完成一个特定的工作任务,应尽可能避免工作组职能相互间的交又。

六、纪织机构的人员组成及职能

1.救灾应急指挥部人员组成

指挥长:由本行政区域行政领导担任

副指挥长:本行政区域政府秘书长、主要承担救灾工作职责的委、办、厅(局)领导同志(5—6人)

成员:本行政区域内涉及灾害救助工作的委、办、厅、局及预案工作涉及的其他机构或组织。

2.指挥部办公室 人员组成:民政厅(局)及本行政区域主要承担救灾工作职责的其他委、办、厅、(局)同志。

主要职责;

(1)向各工作组传达应急指挥部工作指令并监督落实;

(2)收集各工作组工作进展情况,并及时向应急指挥部报告;

(3)负责灾情和救灾工作信息发布;

(4)及时收集、评估灾情,向上级有关部门汇报灾情和救灾工作情况;

(5)协凋救灾工作过程中的职能交叉问题;

(6)应急指挥部交办的其他工作。

3.各部门具体工作组 工作组一般由5—6人组成做为决策负责层,工作人员和其他资源根据工作量由该工作组自行确定和组织。主要职能:按照承担的工作任务进行确认。目前省级涉及救灾的部门主耍有:民政厅、水利厅、农业厅、国土资源厅、地震局、卫生厅、交通厅、公安厅、气象局、教育厅、建设厅、经贸厅、财政厅、驻地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审计、监察等、社会团体或其他部门。

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制指南——编制方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