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网络环境下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1
关于网络环境下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
蒙城县城关镇 王红梅
互联网的发展,正在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它不仅丰富了信息资源,而且提供了无限的空间和时间。各个中小学校,从小学起就开设了信息技术课,并且不少家庭也为孩子购臵了电脑,让学生参加各类网络学习班,运用网络学习知识、接受信息。但是从网络刚一兴起,老师、家长就发觉它是一把“双刃剑”,如何正确对待中小学生上网,又成了老师家长们亟待解决的“课题”。精彩多变的网络已成为小学生学习知识,获取信息、交流思想、休闲娱乐和创新思维的平台,但是,小学生在享受网络带给的丰富精神大餐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受到其负面的影响,迷恋于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甚至色情网络的事却时有发生。
伴随着网络成长起来的小学生一代,他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被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因此,分析和研究网络环境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探寻趋利避害的教育对策有着重要意义。
一、网络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网络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
(一)网络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1、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自信心,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网上各种网站、校园网的论坛、社区等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认识自我、施展才华的新天地,不仅锻炼了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还提高了对事物的分析力和判断力,通过自我控制和自我教育来认识、调节自我心理状况以及与他人的关系,提高自信心,使心理健康水平不断得到提升。
2、能培养小学生独立的探索精神,为他们自由、全面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小学生爱上网,上网的最大乐趣在于能在虚拟时空中探索未知领域,展现自我,实现自我。网络社会是一个充分自由和开放的社会,人们既可以最大限度地吸取信息,也可以最大限度地制造信息,还可以无节制地传播信息,致使网络社会资源异常丰富。不同信息之间的交流、碰撞乃至融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与传统教育信息源相比,他们具有更大的选择空间。他们不再被单一的一种信息、观点、价值取向牵着鼻子走,也不再拜倒在任何权威的脚下,他们可以对各种信息、观点、价值取向做出比较,发现其中的异同、优劣、善恶,也可以做深入地探究、思考和反思,为自己的合理选择找到根据,从而逐步发展起独立思考、评价、选择的自主性人格。
3、为不良情绪的宣泄提供了良好途径。小学生面对学校、社会、家长等诸多的压力,使他们易产生紧张、恐惧、焦虑、抑郁等异常情绪,心理健康受到影响。而情感表达和宣泄在心理健康的维护和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网络的虚拟匿名性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情感表达和不良情绪宣泄的新途径。在实际的生活中,小学生的情感并不能无拘无束地表露,总是要受到周围环境的制约,总要面对自身生存的情感氛围。而在网络社会中,他们可以无话不谈。只要遵守网络协议,网络就会乖乖地按照指令运行,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做喜欢做的事,说自己愿意说的话,和自己趣味相投的人尽兴聊天,从而获得在现实世界中不可能实现的情感体验。
(二)网络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
许多事实告诉我们,每当一种新技术出现后,它就可能成为一把“双刃剑”,网络也不例外。网络既让人欢喜也让人忧,它在对小学生教育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给教育带来消极影响。
1、网络交往导致小学生对现实交往的冷漠化。网络交往方式的间接性、交往角色的虚拟性、交往行为的直接性和交往关系的平等性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小学生对交往的需求,使其在交往过程中产生自我实现的感觉,且这种理想化的感觉非常容易上瘾。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心灵沟通在一个人的成长和社会化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交往方式的改变将导致人的诸多方面的相应改变。因沉溺于网络交往而产生的对现实交往的冷漠化会进一步演化为对现实情感的麻木以及正义感和道德感的缺失,甚至到最基本的事实和道德判断能力的丧失。因此,社会信息化和网络化所造成的人际交往方式的改变对小学生的影响都是不可低估的。
2、网络使小学生道德意识弱化。网上信息良莠不齐,因为缺乏有效的监管,网上色情、垃圾信息大行其道,小学生的信息选择能力、是非判别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还不足以抵御这些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不良信息“污染”的对象。网络具有高度的隐蔽性,上网的人都缺少“他人在场”的压力,日常生活中被压抑的人性中恶的一面,会在这种无约束或低约束的状况下得到宣泄。这在客观上易于导致小学生网上道德感的弱化,而这种弱化会有可能波及小学生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行为,使一些小学生是非观念淡薄,道德意识减弱,道德水平下降,缺乏自我调控力。
3、网络信息的泛滥,容易导致小学生自我迷失,在人格的形成发展上出现障碍。健康的心理是与健康的人格密切相关,正确的自我意识是健康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迷恋于网络中的小学生,由于对新事物的易接受性和本身认知分析能力的欠缺,对电视、网络等媒体文化中渲染的各种信息,容易不加辨别,盲目吸收,甚至盲目崇拜。同时,由于过度崇拜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另外,有的小学生由于接受了网络黑客神通广大的渲染而迷恋电脑网络,最终荒废了学业。同大多数人相比,迷恋网络的小学生身上出现的这些问题,容易导致他们在现实社会中不能客观地把握自己,不能摆正自己的位臵,不利于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而最终导致自我的迷失,出现人格发展上的障碍。
二、通过网络环境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优越性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也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我认为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以下优越性:
(一)网络环境下心理健康教育形式灵活新颖,简便易行
中学生是接受新生事物最快而且最具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的一个群体,网络的新颖和富于变化对他们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心理健康教育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而实际上由于时空条件的限制,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依然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来看,心理知识、心理技术的传播与心理问题的解决主要依赖课堂教学和心理门诊中师生的交谈以及书籍、活动等媒介的运用,这些媒介的传播广度与辐射面十分有限,而且速度也较慢。由于学生只能在相对固定的时间与空间中被动地接受心理辅导与教育,学生学习选择的自由度就大大降低,他们不可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需要来选择适合的课程和学习内容。而且,网络环境下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受时空限制,操作方便、简捷,这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师生的教与学。而且,心理健康教育十分强调互助性,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信息交换、心得交流、互帮互助。传统教育模式下这些要求都大大受到限制。
(二)网络环境为师生互动,坦诚沟通提供平台 网络环境下的心理健康教育使人机互动性强,学生可以通过论坛、电子邮件、网络聊天室等实现师生之间、同伴之间的互动和坦诚相待,可以以求助者或助人者的身份出现。这就充分体现了心理教育的主体性原则,有助于发挥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而且网络环境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学生对于隐私问题可以敞开心扉,畅所欲言,无所顾忌,充分表露自己,消除对心理咨询的“不安全感”,这无疑能大大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三)网络环境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更好地实现资源共享
网络环境下心理健康教育的信息量大,覆盖面广,能将许多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连接起来,不受时空限制地实现资源共享。小学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问题听取不同心理专家的意见,避免因知识或经验的局限性而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此外,在网上实现心理教育信息的交流、共享与普及,对学校教育工作者、家长和社会人士都十分便利,可以大大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效能。网络环境构筑了学校、家长、社会之间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密切配合的平台,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四)网络为学生提供自主自助的平台,形式活泼、效果及时
网络环境下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往往图文并茂,生动活泼,比传统的信函、电话、报刊、广播、电视等心理健康教育手段都更有优势。而且在没有教师的情况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和服务项目,可以带着问题到网上寻找答案,也可以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在网上与大家交流、分享或分担。所有这些对喜欢新奇、追求独立的小学生学生都具有无比的诱惑力,同时充分地体现了小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自我教育”和“自我帮助”的本质特征。此外,网上心理服务具有即时性,学生不论何时都可以寻求到它的帮助,这种帮助尤其对那些心理困惑者、心理障碍者可能更为必要、及时而有效。
三、如何让网络成为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
网络给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造成了诸多的负面影响,有关专家和教育工作者认为,对待网络,我们既不能因噎废食,也不能撒手不管。应该顺应网络时代的发展,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充分利用网络信息的优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尽可能地减少网络对小学生的消极影响。
(一)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
当前学生对网络的认识偏重于技术的掌握和运用,经常为网上所传递的丰富多彩的信息和自由交往的形式所吸引,但是对于网络对自身素质的影响、网络对社会道德的冲击、网络对人类生活的改变等问题缺乏深刻的认识和思考。因此,应在中学生中大力普及网络知识,提高他们对网络的科学认识,使他们认清网络对心理健康存在着一定的危害性,自觉树立网络心理健康观念。同时,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倡导网络道德自律,教育他们在网上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自觉强化自律精神和责任意识。
(二)以校园网为依托,加强网络校园文化建设,创建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积极开发校园网络信息资源,加强网络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可以丰富自己的校园网资源,指导学生正确上网;增加教育信息资源,推荐好的网址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密切相关的网站,并且可以将网络应用到教学中,例如建立各学科网站、在网上发布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提供更多的有用信息,同时电子邮件、留言板、论坛能加强学生与教师的联系与交流,促进了师生之间的沟通互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延伸了教学空间。学校还可以通过网络利用在线留言板收集学生对学校的建议及学生关注的问题,学生可以在留言板上匿名发言,诉说自己生活、学习中的喜、怒、哀、乐,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留言回复的的方式为学生解决问题,在校园网平台上,教师还可以创建相关的德育网页、心理健康网页,让校园网成为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学校可以借助校园网这个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网络知识竞赛、网上科技知识问答、网上新闻调查等文化、艺术、体育等活动。将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紧密结合,引导学生真切感受充满挑战和机遇的网络世界,充分激发上进心和创造性。
(三)启动心理素质教育,开展网上心理咨询
心理健康教育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出发点,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的教育,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和体系,着力于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加强对自主性、自律性和心理适应能力等方面的教育和指导,帮助他们学会正确处理网络世界与现实生活的各种关系。可以由心理辅导的专职人员、学校有关负责人组成心理辅助组织,成立学校心理辅导或心理咨询中心,配备一定数量的专、兼职咨询人员和必要、规范的咨询场所、设备等,加大心理教育的宣传力度,广泛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增强学生心理保健意识,提高个人心理求助的积极性。同时,可以利用网络快捷、保密性好和传播面广的优势,设立心理咨询网站,发布健康有益的信息、言论和知识,牢牢地吸引学生,给学生积极有益的东西,提高其自身免疫力和判断力,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同时,开辟诸如“心理健康常识”、“心理保健聊天室”、“心理测试”等栏目,进行网上行为训练的指导,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支持。
(四)加强对网络的使用监督,提高学生自我控制能力
虽说小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他们毕竟还不完全成熟,部分小学生尚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在思想认识上还未达到成熟的地步,网络只是一个工具,它无论如何也不能取代人的主体地位。因此,我们必须帮助小学生明确网络的工具性质,加强对小学生网络使用的监督。尤其要解决好上网“做什么”和“怎样做”的问题,并且提供必要的监督保证,使他们健康地使用网络。小学生一般只是利用课外的业余时间上网,但如果将课余的所有时间全部投在“网上”而忽略了读书、参加体育锻炼等其它重要活动,那就会影响自身的健康发展。所以,除了监督以外,加强对小学生课外活动的指导管理,使学生的课外活动丰富多彩,培养其多方面的兴趣,提高小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质量,是防止小学生过度使用网络、减少网络给小学生带来负面影响的有效手段。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培养高尚情操,提高个人自我控制能力,是促使小学生健康使用网络的重要条件。我们相信,通过正确的上网教育,使小学生正确认识和使用网络,成为网络技术的主人,让网络活跃在小学生生活中,而不是小学生沉溺在网络生活中,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四、网络环境下心理健康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网络作为一把双刃剑,在给人们带来知识、便利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一些消极和不良的影响,因此我认为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加强网络德育,促进学生上网自律
网络是一柄“双刃剑”,网络中的各种信息本身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例如,网络中有不少“黄色垃圾”对小学生学生的毒害是巨大的,一些网络游戏、网络博彩对小学生学生有着无比的诱惑力,有的学生对此甚至达到痴迷的程度,这些都严重威胁着小学生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应高度重视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提高其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判断能力,增强对网络的“免疫力”和自我保护意识,使他们从道德他律走向自律,意识到自己不仅是网络的使用者,更是网络的建设者和真正的主人。此外,全社会应加强网络立法,倡导网络文明,积极开展各种网上健康活动,努力形成健康文明的上网氛围,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网络本身给学生心理健康带来的消极影响。
(二)引导学生把握好上网的“度”
教育学生正确使用网络,有节制地使用网络,不能沉湎其中,无心学习,甚至出现上瘾的现象,这将使学生丧失时间感,睡眠大大减少,生活节律混乱或颠倒;视力下降,肩背肌肉劳损,免疫力功能变弱等,这必然影响身体健康,容易产生内向、孤僻的性格,做事急躁、冲动,容易把事情理想化、美满化,变得不现实。长期通过网络与人交流,实际上是一种人机对话的状态,网络传播的形象化(图、文、音、像),强化了学生看的接受方式,而弱化了学生想的思维方式。网络可以极大地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但是他们的心理还没有成熟,当这些学生深陷网中不能自拔的时候,他们又怎能有充沛的精力和饱满的情绪去完成学业呢?
总之,在网络环境下,进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是一个崭新的课题,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网络环境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并在这一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开拓、不断前进。
第二篇:网络环境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网络环境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在人类进入21世纪的时候,我们的信息社会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网络时代。随信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给社会及个人带来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网络给现代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无以伦比的方便和快捷的同时,它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和感染着现代人,尤其是广大青少年。网络的应用已深入到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等各个方面。尤其是我县的中小学,从小学起就开设了信息技术课,并且不少家庭也为孩子购置了电脑,让学生参加各类网络学习班,运用网络学习知识、接受信息。但是从网络刚一兴起,老师、家长就发觉它是一把“双刃剑”,由于小学生的社会化认知水平较低,他们不能很好的把握网络上对与错、事与非等等,从而对小学生的心理造成负面影响,严重影响小学生的健康发展。如何利用网络环境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小学生心理素质就显得如此重要。
一、网络环境下小学生的心理问题状况 小学生上网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物,——据有关统计表明,上网年龄有降低趋势,18岁以下的青少年人数所占上网人数的比例从2000年7月的1.65%跃增至2001年1月的14.93%,人数从27.9万增加到335.9万人。56%的高中生,36%的初中生,26%的小学生经常上网。随着社会的发展,上网年龄降低趋势仍然在发展。对于小学生来说,精彩多变的网络已成为他们学习知识,获取信息、交流思想、休闲娱乐和创新思维的平台,这是当代教育分享科技进步成果的表现。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小学生在享受网络带给的丰富精神大餐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受到其负面的影响,网络成瘾也成为学校、家庭社会关注的主要问题。
——据第十七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05年年底,我国上网用户总人数为11100万,其中18岁以下的用户占上网人数的16.6%,人数从2001年1月的335.9万增加到1800万。不久前,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在北京发布的《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2007)》将社会的目光又集中到了网瘾问题上。报告显示,目前我国青少年网瘾群体比例为9.72%。当代青少年作为一个网络群体,因为其特殊的心理特征而受着互联网这把双刃剑的巨大影响。小学生上网的情况更令人担忧。表现在小学生对上网十分的向往,向往网上的五彩斑斓的新世界,但是网络上的一些不好的(如:游戏、暴力、色情等)又时时刻刻影响着小学生,因为小学生的社会化认知水平较低,他们不知道如何在网络这个虚拟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一片天空经常以一种矛盾(向往、害怕)的心理上网,影响孩子的身心。据调查,网瘾青少年更偏重于“玩网络游戏”。迷恋于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甚至色情网络的事却时有发生。网络成瘾症不仅仅是让孩子们荒废学业,更重要的是引发一系列深层的社会问题,精神病、退学、自杀、犯罪„„使学生的心理不健康。
数据和现实表明:网络已经对青少年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及行为模式等诸多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关注网络文化的发展,分析网络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对青少年带来的影响,尤其是网络环境对青少年心理素质产生的影响,采取相应的对策,已经是一种社会问题而不是个别的现象,必然引起社会的共同关注。小学时期是儿童个性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培养儿童良好心理品质的重要时期。现在我县城区学校,已实现了“班班通”,网络接点数超过100,先进的网络系统为教育教学构建了现代平台。然而,网络带给学生的冲击,网络环境对学生心理素质产生的影响以及如何利用网络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等一系列问题尚未等到解决,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应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使小学生能有良好的素质主动、自愿地顺应社会需求——既提高小学生的社会化水平,以实现人的自我健康发展和对社会生活的协调;又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
二、网络环境与心理健康
1、网络环境
环境总是与一定的空间或范围有关,有大有小。从小的角度看,网络环境可以理解为“学习者在追求学习目标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可以使用多样的工具和信息资源并相互合作和支持的场所”;从大的方面去理解,网络环境也可以包括整个虚拟的现实的世界。
2、心理健康
小学生健康心理指的是小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良好的处世能力和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学习,乐于劳动,具有应有的责任感,对自己有正确的了解,自信、自主、自强;能够较好地与环境(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进行调适;能与他人(包括家人、社会上的人、老师同学等)和谐相处,以上这些特点应与儿童的年龄相符。此外,应具有从挫折和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的能力,且心理和行为与自己的性别身份相符,遵守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和法律,这样才是真正的小学生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也指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其特征如下: 智力正常,正常智力水平,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劳动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其次、情绪稳定与愉快,情绪稳定与心情愉快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它表明一个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意味着机体功能的协调。如果一个人经常愁眉苦脸,灰心绝望,喜怒无常,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三、行为协调统一,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其行为受意识支配,思想与行为是统一协调的,并有自我控制能力。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与思想相互矛盾,注意力不集中,思想混乱,做事杂乱无章,就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四、良好的人际关系,人生活在社会中,就要善于与人友好相处,助人为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的交往活动能反映人的心理健康状态,人与人之间正常的友好的交往不仅是维持心理健康的必备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
五、良好的适应能力,人生活在纷繁复杂、变化多端的大千世界里,一生中会遇到多种环境及变化,因此,一个人应当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无论现实环境有什么样的变化,都将能够适应,这也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
以上是心理健康的主要特征,但是心理健康并非是超人的非凡状态,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也不一定在每一个方面都有表现,只要在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就已具备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心理健康是人的生理结构特别是大脑结构的特殊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健康具有人类健康的一般特点,但也有自己的特殊性。在走向21世纪的今天,人的心理健康显得越来越重要。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重视对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的教育,也成为我们所处社会和时代的要求。
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里:李千户镇小学4——6年级学生及部分家长和相关教师,采用随机抽样方法。
2、研究方法:调查法。学生及家长以问卷调查为主,辅之以访谈法。教师主要以访谈为主。
四、在网络环境下李千户镇镇小学高年级学生现状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上网”已在学生中形成了一股热潮,特别是高年级学生。为了更好地了解互联网对少年儿童的学习、生活的影响、迷恋网络的原因,我们于2012年12月,对学校四、五、六年级的学生上网情况作抽样问卷调查,测查结果如下:
1、上网的目的:在调查中发现,有62%的学生上网的目的是为了玩游戏,有20.4%的学生是在聊天。只有9.4%的学生上网是查资料,而且在查资料的同学中还有一部分是找动画的相关资料的,还有约4.8%的学生有意或无意地进入一些不良的网站,如黄色或暴力网站。另外在调查中还发现有很多同学都是通过电话申请QQ、冲值Q币等。
2、上网地点:上网地点比例较高的是在网吧,占总数的52%,其次是在家里,占总数的29%。其他地方只有19%。这说明现在上网的地点仍然还是在公共网吧里,很多学生上网并不被家长或者学校老师所知道。
3、上网时间: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学生上网一般选择在双休日、放学回家时,平均每星期上网时间为2—3小时,做到有节制与适度;但有15%的学生痴迷于网络之中,难以自拔,每星期上网时间至少7小时,几乎是天天想去。
4、了解网络:在调查对象中都已经上过网,但是有40.2%的学生对网络知识了解很少,6.8%的学生对网络知识不感兴趣,只对上网玩游戏和聊天感兴趣。
5、上网的经济来源:大多是来自于父母给的零用钱或压岁钱,有部分学生有过是向同学借钱上网的经历。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有个别学生有时经济来源不明的。
我们还在调查中发现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基本上都会上网,熟练上网的比率也越来越高,且男生多于女生。对于上网的感觉,有85%的学生觉得开心、舒畅、爽、刺激。但是父母懂得网络知识的不多;对于孩子上网,持支持、理解态度的很少,大多家长是“见网色变”,禁止孩子上网。
因此传播网络文明,引导学生建康正确上网,不仅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职责。在学生学会网络技能的同时,要教育学生健康文明上网,传播网络健康文明的环境,建立起一个绿色、安全、健康的网络天地、绿色信息通道。
五、上网对小学生健康的不利影响
就上网本身而言,当然并没有错,关键在我们应该如何正确使用网络,在某些方面,上网也就类似鸦片,适量自然(科学)可以治病救人,但多了就容易产生依赖性,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但上网与鸦片又不同,前者产生的是生理依赖,后者则是一种精神依赖。
网络让我们缩短与世界的距离,让我们了解世界,网络以最快的速度给我们提供信息,信息时代不让学生学习和利用网络显然是不明智的。网络的开放性和方便性、内容的多样性和广泛性,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学习空间,大大拓宽了学生的求知途径,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促进学业。
但是那些沉迷于聊天和游戏的学生,痴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的他们,平时懒得跟同学或者朋友交往、交流,跟家长、老师的交流,不仅耗费了金钱、时间和精力,还影响了正常的学业和人际交往,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不健康上网给小学生带来的危害性比对成人大得多的一个很重要因素是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小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启蒙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至关重要。网络,作为新的传媒渠道,为小学生带来了更加丰富多采的精神生活,同时网络上新鲜事物层出不穷,刚好迎合了学生的好奇心理,因而对青少年学生产生了巨大而持久的吸引力,而虚幻的网络游戏、网络聊天让他们找到发泄的地方。迷恋网络世界,长期以往,他们会逐渐形成对网络的依赖心理,逐渐丧失社会交往的技能,甚至有意识地逃避社会现实,情感更趋于冷漠,容易形成孤僻、内向、不合群等心理障碍,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成长。
1、网络让学生道德弱化
大量的网络信息为上网小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开拓了他们的眼界,大大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但是这些信息都是没有加工筛选的原始信息,良莠不齐。再加上信息传播任意性,形形色色思潮、观念充斥其间,对于自我监控能力不强极富好奇心的小学生有极大诱惑力,同时互联网上信息接受和传播隐蔽性使小学生在网上极易放纵自己行为,完全按照自己意愿来做自己想做的事,忘却了社会责任。也不可否认的,因为小学生尚未形成成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网络对他们的影响远远超过对成年人的影响,网络道德问题也日渐突出。部分小学生并不认为网上聊天说谎是不道德的,通过问卷调查,我发现有30.6%的学生并不认为“网上聊天时撒谎是不道德的”,有41.5%的青少年认为“偶尔在网上说说粗话没有什么大不了”,还有27.9%的人认为“在网上说什么都可以毫无顾忌”。可以说,当学生们置身于网络这个虚幻世界时,他们会在一定程度上远离现实世界。用一种虚幻的角色、规范和道德要求来包装自己。而网络中的虚假、不健康、不道德的东西,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的认知的形成。网络让学生道德弱化,抱着网上没有人知道我是谁的心理,让他们缺乏社会责任感,为他们的成长带来了不良的后果。
小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启蒙期,他们向往了解社会,同时对网络充满好奇,而虚幻的网络游戏、网络聊天让他们找到发泄的地方,因为有些电脑游戏具有强烈的诱惑力和一定消极的诱导性,作为未成年人难以抵抗诱惑。同时,网络可以让他们不受现实生活中道德准则和社会规范的约束,在虚拟世界里一点点消磨着他们的意志,吞噬着他们的灵魂,让一部分孩子丢失了自己.殊不知正是这造成了对这些年幼的孩子们在道德意识形态、价值观的形成中产生一定消极的影响。
2、对小学生人格的影响。
人格是人的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的行为的重要基础之一,还是影响人的身心健康的关键性因素之一。不良的上网习惯会使一些自制力弱、性格孤僻、度量太小的学生往往会出现人格障碍,青少年期是自我意识觉醒时期,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希望把自己的愿望、爱好、欲念、习惯、利益通过网络来一一实现。在虚幻的空间里“创造”一个你想要的自己,却不必顾及后果。而且你的行为可以不符合社会规范,可以不负责任,撒慌、欺骗、伤害他人习以为常,缺乏罪责感和羞耻心。于是,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对任何人或事都不爱护也不忠实,行为冲动,犯错后既无后悔之感,又不能从中吸取教训。这是人格障碍的一种。再如上网玩游戏或聊天,上瘾后必将影响正常的学习和课业。有的性格孤僻的青少年在网上找到“知己”,从而沉溺其中,远离周围伙伴,变得更加孤僻。而且网上聊天室中骂人的现象很多。小学生心理承受力和心理不成熟,却又好胜,现时中的礼貌用语在网上有时便会变成一纸空谈。可见,互联网是不易控制的传播不良文化的渠道之一。
由于网络社会人际交往匿名性的特点,小学生可以在网络中以各种虚拟身份出现,部分学生在网上交际时还经常扮演与自己实际身份和性格特点相差十分悬殊甚至截然相反的虚拟角色,有的学生还同时拥有多个分别代表着不同身份和性格特点的网名,在这种情况下,当多重角色之间的冲突达到一定程皮或角色转换过频时,就会出现心理危机,导致双重或多重人格障碍。
3.人际关系障碍。网络虽给小学生提供了开阔的交往空间,但在网络世界中,一切都是在虚拟状态下进行的,人们面前只是一台连接了网络这个人空间的冰冷机器,没有了面对面的交流,人与人交流变成了人机交流。加上网上人际交往中普遍存在的人际信任危机也有可能影响到学生网民的现实人际交往态度,出现人际关系障碍。导致在现实生活中的交往受阻,交际口才得不到锻炼,影响了正常的人际交往方式。极易产生现实社会中人际关系冷漠,以及对他人真诚性的怀疑和自身真诚性的缺乏,进而影响与他人建立和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某班学生因
4、情感障碍。小学生的情绪、情感极为脆弱、敏感,小学高年级学生情绪的强度和持久性迅速增长并出现高峰,各种日常行为很容易受情绪的影响或支配。他们既有强烈的情绪体验,对人对事都极为敏感。小学高年级的学生与小学低、中年级的学生相比较,随着年级的升高控制和调节自己情绪的能力也逐步加强,但仍很缺乏自我分析、自我调节和宽慰的能力。因此,这个时期的学生的性格发展处于一种非常矛盾、变化无常的状态之中。
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得很快,但自制力显著下降。心理发展中的独立性与幼稚性的矛盾日益突出,表现出容易固执己见、盲目地拒绝他人的劝告和建议。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在思维、认识、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日渐增加,全面发展的学生显现出来,有特长的学生也较突出,使得一部分学生情绪低落,自信心不足,充满失败感,从而产生自卑心理。网络成了他们情绪发泄,树立自我的重要途径;学生会讨厌现实生活,迷恋网络世界,在网络的世界中虚幻的一切,使学生不能简历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产生情绪障碍。他们在网络世界里,他们体会的只有单调的键盘、枯燥的文字,无法感受到正常的喜怒哀乐,这也满足不了小学生丰富情感的需要。
5、网络成瘾症。电脑空间上的新鲜事物每分每秒都在增加,这对于好奇心极强的小学生来说有着无限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往往会导致青少年对网络的极度迷恋,严重的会导致“互联网络成瘾症”。其表现有:对网络有一种心理上的依赖感,总认为上网时间不够而不断增加上网时间,从上网行为中获得愉快和满足,下网后就会急躁不安,感觉不快,变得不愿参与社会活动和与他人交往。以上网来逃避现实生活中的烦恼与情绪问题,不惜支付巨额上网费,倾向于否认过度上网给自己学习、生活造成的损害。网瘾还容易使小学生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孩子是未成年人,因为上网没有钱,就到马路上抢一小学生,一个六毛钱,一个四块六毛钱,最后一个被判半年、一个判四年。其中一个孩子说,我真的没有想到这就是违法,这样就是犯罪,这样就要被判刑,这样就要坐监狱,我仅仅想拿到几块钱而已。
另外,网络有时还会诱发小学生的人格障碍,如攻击型人格障碍、退缩型人格障碍等。网络对自制力弱、性格孤僻、度量太小的学生所产生的妨碍影响较大。一些网络游戏有吸引力的陷阱太多,学生一旦被“网住”,往往会“误入歧途”-----玩游戏或聊天,上瘾后必将影响正常的学习和课业。而有的性格孤僻的青少年在网上找到“知己”,从而沉溺其中,远离周围伙伴,变得更加孤僻。并且,网上聊天室中骂人的现象很多。小学生心理承受力和心理不成熟,却又好胜,现时中的礼貌用语在网上有时便会变成一纸空谈。可见,互联网是不易控制的传播不良文化的渠道之一。
然而,科学技术历来是一把双刃剑,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网络作为现代科技的结晶和信息社会的新生儿,同样具有这种双面的特征。随着全球信息化进程的加快,青少年上网是必然的趋势。网络以它高效便捷的技术优势提高我们生活质量的同时,又把其负面影响表现的淋漓尽致,一些网络主体的不良行为也会对青少年产生负面的影响,一不当心它同样会毫不留情的葬送青少年的前途。
二、网络环境下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
(一)压力是产生网络心理问题的根源
压力是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源,也是产生小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根源。小学高年级学生正处于由儿童期向青春期过渡的关键时刻,处于心理发展的骤变期,自我意识、独立意识明显增强,成长中面临各种人生课题而产生的烦恼和焦虑,也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多:学业压力,同伴关系,亲子关系,师生关系,自我概念都带给小学高年级学生很多烦恼。性生理的趋向成熟,心理的断乳等一系列问题困扰着稚嫩的人生。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在思维、认识、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日渐增加,全面发展的学生显现出来,有特长的学生也较突出,使得一部分学生情绪低落,自信心不足,而学生正处于勤奋或自卑的心理阶段,发展顺利,就会具有求学做事、待人的基本能力;如果发展出现障碍,学生就会缺乏生活的基本能力,充满失败感,从而产生自卑心理。
当这些不良心理压力得不到疏导时,网络的平等性、自由性、交互性、包容性、虚拟性等特点为为幼稚的心灵找到避风的港湾,那些不善于把握自己的学生就会在网络的世界里迷失自我。
(二)小学生网络心理问题产生的社会原因。
鲁迅曾说: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一昧蛮管,就大碍孩子的发展。年龄不等,生活圈子不同,接触的事物、人物各异,故此思想方法和行为也有差别。如果这种差别不加以改善而让它扩大,两代人之间便会形成一堵无形的墙,误会便容易产生。套用一句现代语言,即所谓“代沟”。
其次,老师在知识和经验方面受到所受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与孩子们的观念意识产生差异,当孩子与教师的认知发生冲突的时候,教师与学生就会发生思想冲突,产生误解和隔膜。再说,很多家长由于生活和工作压力,烦躁、焦虑的情绪变化致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断链,而孩子由于长期处于家长学校的升学压力的超负荷运转之下,急需要与人沟通,取得信任和鼓励。而网络就成了他们最好的伙伴。冷冰冰、死沉沉的机器成了孩子最亲近的朋友,那虚拟的世界成了孩子愿意沉没的世界。
六、对策:
1、加强校园网建设,营造绿色网络环境
学校要抓住网络对学生具有强烈吸引力的这一特点,充分利用好、搞好校园网上的资源,加强德育板块建设,如反映学生身边的事,最热门的话题以及开辟学生悄悄话、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主题活动,或者把雷锋、赖宁等英雄人物的音容笑貌及其事迹展现在网站中;把国内外优秀的影视作品、世界名著搬上网站;在网上建立学生的作品展以及把教师制作的优秀的课件搬上网站等,组织学生有目的的浏览。特别是要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校园网建设当中,哪怕是一个小的动画设计,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这些生动活泼、富有特色的栏目,将会把学校德育工作延伸到网上。对学生的品德形成施加正面引导,促进学生的品德向预期目标发展。
2、当好网络引路人,构建绿色网络课堂
小学生对网络道德缺乏认知,一上网便会为所欲为,处于道德的任意状态,从而容易滋生品德问题。因此,计算机课上教师应设置网络道德课程,让学生掌握网络道德的行为规范,强化他们的网络道德意识和网络道德的责任感,以此防范网络对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产生的不良影响,促进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同时,当今学科整合教学之风日渐强劲。各科教师都有着不可推却的网络德育任务,在学科教学中,教师应开展网络德育与自身学科整合的课题研究。挖掘课堂中每一份网络资源,在向学生展示网络知识的同时渗透网络德育。构建绿色网络课堂。
3、重视校外网络教育,打造绿色网络阵营
学生上网,大部分时间是在校外。家庭、社会同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问卷结果显示,家长对学生上网进行指导的比例只有8.5%,相当低。学校应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定期联系等手段,和家长配合对学生进行教育。家长也应指导学生上一些青少年教育类网站,作为对课堂知识的延伸和拓展。针对部分家长网络知识教贫乏的情况,学校可以搞一些定期的家长网络知识培训活动。作为学校社区教育的又一道风景线。同时,要加强社会管理,规范网吧的经营。运用立法的手段规范其经营,净化社会网络市场,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打造一个绿色网络阵营。
四、构建三维一体的心理教育体系
学校、家庭、社会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负有不可推却的责任。建立校外教育网点,使学校教育有效地向校外延伸,是防止学生心理障碍复发,巩固校内心理教育成果的重要举措。
1.家庭是学生成长生活的主要空间之一。学校可以定期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帮助家长了解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所应具备的知识、方法和手段;同时,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邀请家长参加,使家长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孩子;还可以开展咨询活动,与家长共同学习教育中的热点、难点,为家长答疑解难。作为家长,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学会客观而科学地对待孩子上网的问题,既不要强行阻止,也不能放任不管,要因势利导,在严格控制上网的时间、次数和内容的同时,给予孩子更有效的上网指导。
2.社会其他部门的配合也非常重要。比如社区对管辖区域内网吧及其他相关单位的管理;建立更多的青少年活动基地,让孩子们除了上网还有其他吸引他们的娱乐活动;影视报刊等媒体也应主动承担更多责任,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生活做出更多的正面宣传引导工作。
综合以上调查结果,我认为:网络,作为新的传媒渠道,为小学生带来了更加丰富多采的精神生活。也对小学生的健康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小学生尚未形成成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网络对他们的影响远远超过对成年人的影响,网络教育问题也日渐突出。在这种背景下,学校的教育工作呈现出新的特色,面临着网络的严峻挑战,亟须应对之策
第三篇:浅谈网络环境下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网络环境下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如何对中学生进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使中学生能够健康得上网和健康成长,已经成为每个家庭和社会关注的问题,已成为广大信息技术教师不断普及,逐步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二十一世纪是信息的时代,伴随着网络的高速发展,特别是宽带的日益生来说,更容易受到不健康网络信息的侵蚀,更容易沉湎网络而无法自拔,若不及时加以引导和有效监管,会重影响中学生的健康成长。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其普及网络知识、拓宽视野、网上信息交流的同时;也使许多不健康的信息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对中学生上网的问题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中学生痴迷网络的原因
据调查,目前中学生上网率达64﹪,喜欢上网的达52﹪。随着网吧的普及,中学生网民数量还在迅速膨胀。为什么中学生如此痴迷网络哪?
首先,中学生有追求新奇和幻想的心理倾向,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求欲。网络具有信息全、交流便利和虚拟性等特点,极大地激发了中学生的好奇心理。一些平时不敢想不敢做的事,在网络里却可以任性而为。
其次,中学时期作为学生从儿童到成年的过渡阶段,第三,中学阶段是学生性成熟时期,由于学校和家庭在性教育方最渴望得到同辈群体的认同,而现在的中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在家中比较孤独。由于种种原因,孩子与父母间交流也不多,导致学生处于一种生理和心理的苦恼状态,其内心的精神需求,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满足。网络的出现给了他们一个宣泄的渠道,在这里他们能与同龄人交流内心真实的快乐、烦恼、孤独和苦闷,因而痴迷网络不能自拔。面的忌讳,导致他们对性普遍有神秘感。而现在网络管理不规范,黄色网站泛滥,不良信息很多,中学生在不成熟的性心理的驱使下,更容易受诱惑而沉湎其中。
1、加强青少年对互联网安全基本规则的了解。教师应向学生提出要求:不要回复敌对、挑衅、不当或任何方式让你感到不舒服的电子邮件、聊天评论、新闻信息等。避免伤害别人而卷入麻烦,要尊重他人的隐私,避免使人激怒、麻烦或受到伤害,要对自己的网上行为负责。
2、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我们应大力普及网络知识,提高中小学生对网络的科学认识,使他们既认识到网络对我们学习的巨大推动作用,又充分认清网络对心理健康的严重危害性,自觉树立网络心理健康观念。同时,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倡导网络道德自律,教育中学生在网上多元化道德体系中遵守适合我国国情和社会发展的道德规范,自觉强化自律精神和责任意识。
3、提倡中小学生利用网络有效、有益地学习。我在教学实践中曾作过一些调查了解,发现了网络教学中几种典型的情况。针对这些问题,我对部分的学生进行一定的辅导,告诉他们现阶段不宜花太多时间泡在网里,如果有合适的机会也应该有一定的目的,如查找一些与学习有关的知识、素材,获取有价值的新闻或进入健康的聊天室或论坛,参与讨论青少年学生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另外,我还鼓有目的的上网。
4、指导学生网上学习的方法,如学习搜索引擎的使用、学习信息下载的方法和学习的基本步骤,从一开始就培养学生良好的上网习惯,让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带着学习任务上网等。这些对于营造井然有序、生动活泼的网络学习环境也是非常必要的。
对中小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任务,还需要社会、家庭的密切配合。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指导家长与孩子共同创设健康的家庭网络氛围。学校在校内营造一个大环境,全方位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目前,许多地区的教育城域网已正式通行,许多学校的校园网也已经建成并开通。我们要在努力丰富校园网资源的同时,积极做好防范措施,确保信息安全。教师不仅要把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纳入到德育课中,还要重视在其他学科教学中渗透网络道德教育,指导学生正确健康地使用互联网。
【内容摘要】: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给现代的中学生的心理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使得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发生率呈现了逐年上升的趋势。因此如何加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了迫在眉睫的任务。【关键词】:中学生
心理健康
形式
原因
对策
网络正以人无法想象的速度、力度、深度和广度对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带来了有利的影响,也推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就心理角度而言,在认识自身的情绪方面,网络拓宽了青少年学习有关情绪等心理知识的渠道;在控制自我情绪方面,网络为青少年情绪宣泄提供了良好的途径与空间;在自我激励方面,网络有助于激发青少年的想象力、求知欲和创造性;在认知他们的情绪方面,网络为青少年感觉别人的感受、双向交流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渠道;在人际关系的管理方面,网络缩短了青少年人际交往时间和空间。但不可忽略的是,由于网络还存在诸多不完善、不成熟之处,加上网络管理、网络社会的道德的有待规范,网络的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带来了影响和负面作用日渐凸现。青少年正处于
心理发展的“断乳期”、“危险期”和“关键期”,网络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更为直接、激烈和深刻,正如伯顿所说:“凡上帝有一所庙宇的地方,魔鬼也会有一座礼拜堂。”网络导致学生沉迷虚拟世界,荒废学业,甚至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与行为问题的障碍,因此,网络被称作“争夺眼球的战争”(War of eye balls),网络对青少年的心理情商的危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四篇: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一.网络大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大学生作为网络的主力军,缤纷复杂的网络世界极大丰富了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但同时也诱导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频发。网络环境丰富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也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提出了新要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1]教育部近日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大力促进心理育人,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4000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每校至少配备2名专业教师。可见我国对心理健康教育给予着高度关注,网络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心理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也相应的给针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机遇与挑战。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受到的影响
(一)情感影响
网络的虚拟性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使大学生有更大的平台畅所欲言。他们无需顾忌别人的眼光,通过网络社交平台释放心理的压力,表达内心无法与现实中同学师长诉说的想法。
网络交流缺乏现实的肢体语言、语音语调以及面部表情。这也是为什么如今很多大学生在网络上十分活跃,现实中却不善交际的原因之一。但人是社会之人,需要与周围的同学打交道,融入自己的班集体当中。长期沉迷于网络的虚幻当中,忽视与周围人的情感建立,必然会引起感情上的空虚与匮乏。以当代大学生为代表的众多年轻人都有着某种程度上的“手机依赖症”,离开手机或者说是离开网络会感到无所适从,回到现实社会的人际交往中往往无所适从出现强烈的孤独感,也即所谓的“网络孤独症”。[2]
(二)认知能力受到影响
学生有时只需“百度”一下便可以得到所要的答案,但对所提供的信息却不加以辨别,或者说是没有能力辨别。需要承认的是,网络扩宽了当代大学生的视野,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新途径。学生只需要每天通过浏览网页便可知晓“天下事”。满足了学生内心的求知欲与好奇心。
大学生每天面对着海量未经过滤的信息,反映西方意识形态的内容大量存在。一方面我国网络监督立法尚不完善,另一方面大学生自身经验以及辨别能力不足。综合这两方面因素,大学生面对网络上大肆鼓吹的拜金主义、利己主义无法进行辨别,意志力薄弱的学生无法抵制诱惑,导致其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偏离正确的轨道。
(三)人际关系受到影响
由于互联网人际关系的便利性、匿名性和逃避性的特点,即使在现实中不善言辞、羞于表达的学生,也能在网络中找到志趣相投的朋友或群体。网络打破了空间的限制,成为联系远在千里之外的家人与朋友的利器。同时,网络营造了私密的具有安全感的私人天地,大学生在此可以畅所欲言,但也隔绝了与现实同学师长真正意义上的人际交往。
(四)自我意识形成受到影响
从心理学上讲,人格是个体的文化心理结构,是个体赖以立身处世的一套心理、行为方式。[3]在网络里中,不分尊卑贵贱、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每个人在网络中享有平等的地位,可以自由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想法。在某种程度上,大学生在网络中自我意识得到大大强化。
大学生在网络中获得满足感与被尊重的需要,但同时也导致了学生自我意识的`膨胀以及集体意识的淡薄。网络游戏中角色的扮演,使学生分不清现实与虚拟的界限,容易导致大学生人格的分裂和异化。网络行为大多时候是单向的,落脚点多放在自身情绪体验上,大学生在网络上的行为不受监管表现出极大的随心所欲,这极大可能的导致了大学生情绪的失控,甚至出现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的障碍。
三.网络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机遇
网络化教育的自身特点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更有利于帮助他们在学习生活等方面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网络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着重要的机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网络实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点面结合网络的隐蔽性以及匿名性,避免了面对面交流会产生的尴尬与紧张。网络为一些顾及自身隐私以及羞于表达自身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平台,学生只需通?^手机和电脑便可以向老师倾诉内心的想法。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者工作量较大并且高校配备的专职教育者有限,教育者不可能及时的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心理咨询。网络的出现,实现了教育工作者的“一对多”,但对咨询者来说又是“一对一”。教育工作者同时可以对多位学生提供网络咨询服务,更加及时有效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二)网络整合了教育资源
在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之前,心理教育方面的信息主要来源书籍以及长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累积的经验。对于学生而言,心理健康知识主要来源于教师的口头传授。显然这样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广大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健康需求。网络将全球范围内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现有的成果整合在一起。高校师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自己想要了解的有关信息,同时网络将文字、图片、视频等结合起来,使得教育过程变得更加生动。
(三)网络突破了时空的限制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局限于某个特定的时间空间之中,往往是通过大学课堂、心理咨询讲座或在心理咨询室等方式进行。网络的出现打破了这一限制,学生只需拿起手中的手机电脑等便可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咨询,接受在线心理测试或辅导。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更好的向学生传播知识,远距离接受学生的在线咨询,更加快捷及时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对于现如今更加关注个人隐私秘密的大学生而言,网络的优越性更加突出。
网络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结合当下我国大学生自身的特点,探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更好的引领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新风范。
(一)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
网络心理健康档案是高等院校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依据。它的建立有利于高校教育工作者更清晰全面把握学生心理变化轨迹;有利于心里咨询中心与学工处进行及时的信息沟通与反馈;有利于学生正确、客观、全面的认识自我,起到预防心理问题的作用。
心理档案建立应该由专门人员进行,不得随意变更更改心理档案中的内容,客观真实记录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档案内容不仅要记录学生的基本信息,更要深入了解到学生的家庭背景以及既往病史。心理档案便于学校咨询管理机构与学生之间建立高效快速的心理信息沟通与反馈机制,对于一些有潜在问题的学生给予及时关注,记录不同时期学生心理测试数据与评价。
(二)培育新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
网络发展打破了传统教育的固有模式,使教师学生之间的地位更加趋于平等。高校心理教育工作者应当认识到这一地位的转换,暂时放下教师的权威地位更加有助于师生间精神层面深层次的交流,心理健康教育也会得到更加显著的成果。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不仅需要专业的理论知识,更要与时俱进学习掌握互联网技术增加教学效果。现如今,大学生大多会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上发表“状态”,这也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思路,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大学生在网络上发表的言论,了解他们得精神面貌,把握他们基本的思想状况。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之中,最有开发潜力、最有工作便利优越性的是学生辅导员。他们往往能及时掌握大学生在校的基本状态。要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必须要将高校辅导员纳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之中。
(三)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是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切入点,大多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由自己“制造”出来的,只有通过自我协调以及在专业心理健康工作者的帮助下才能达到理想效果。自我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升自我、完善自身、最终超越自己、实现自我。它本身就是一个积极的、主动的、能动的教育过程。提高自我教育能力,就是提高自身对心理疾病的预防和抵抗能力,从而加强心理免疫力,最终达到心理健康。
五.结语
大学生处于网络背景下,情绪、心理、人格等发生了多重变化,对新时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加大网络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力度是十分必要的。当前,高校心理健康工作应当着重培养既具较高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又具有?^高计算机网络基本技能的新型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第五篇:对网络环境下高中英语教学的思考
对网络环境下高中英语教学的思考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具有传统教育技术所无可比拟的优势,它的发展催生了新型的教学模式。在网络环境中的教学,教师必须了解网络环境中学习者的新特征、清楚教师与学生角色地位的转换,并更新观念、学习技能、改进英语教学。
关键词:网络环境;英语教学模式
在人类跨越新的千年之际,中国的教育改革又赶上了一次重大的机遇和挑战。以网络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革命来势迅猛,席卷全球,计算机用于日常教学将会像今天用黑板和粉笔一样普遍,因此,教育工作者要有危机感,应当尽快掌握现代教育技术。
一、信息技术催生新的英语教学模式
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教师处于教学的中心地位,是知识的传播者和灌输者;学生被看成外部刺激反应的被动接受者、知识的灌输对象;教学内容是教师以教材为中心的授课内容;教育技术是教师传授知识的方法与手段;教学过程是“满堂灌”的讲解说明式。其弊端是不言而喻的,学生主体地位的忽略,必然影响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把多媒体技术引入教学,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可以打破课堂教学的限制,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选择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个人潜能,从而实现因材施教。通信技术、视频技术、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教育资源的传播效率,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从而使受教育者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二、如何面对网络环境中的高中英语教学
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环境的逐渐建立,现代教育技术的蓬勃发展,催生了新的英语教学新模式,使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学与教必然随之调整。我们应该如何调整姿态,实现教与学的优化呢?
1.网络环境中学习者更易个性张扬
(1)没有传统课堂教学面对面的交流,网络环境中的学习者更容易克服对教师和学习伙伴的畏惧羞涩心理,可以直率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2)学习者在网络环境中角色扮演意识强烈。青少年学习者在网络环境所提供的虚拟学习环境中,可以减弱失败的挫折感,可以张扬成功成就感。(3)学习者在网络环境中认知策略发生了变化。从信息传递的角度看,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学生通过会话,递信息。而网络环境中,交流,而且慢于日常对话,获得的信息往往有限,这会导致认知的简单化。(4)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在网络环境中会得到发展和完善。学习风格多种多样,但并无优劣之分。在传统教学中很难针对每个学习者设计教学活动,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而网络承认差异,尊重个性,是学习者学习风格发展和完善的催化剂。
2.教师与学生角色地位的转换
随着教学环境发生的巨变,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角色地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在网络教学中,教师不再是教学活动的中心,而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作用得到了强化。教师的角色由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变为具有监控职责的指导者,这种角色的变化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学生在网络教学中处于主动者的地位,他们可以根据各自情况制定学习进程,控制学习进度。正是这种角色的地位的变化,对在职教师的职业技能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特别是使用网络技术促进学习和设计学习环境的技能,是网络环境赋予教师的学习新任务。
3.网络环境赋予教师的学习新任务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教会学生学习和生存的教育呼声日益高涨,学生会有更多的机会沉浸在各类学习环境中。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化环境中,教师应具备三个主要技能:使用媒体来构造和优化学习化环境的技能;学科知识综合技能;促成学习和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技能。网络环境要求教师尽快更新观念、学习技能、改进教学。
4.教师需要学习基于网络的学习和交流技能
信息获取技能是目前教师继续教育的重点。在学习化环境中,不强调知识的传递而是更多地强调对信息的敏感、分析和评价,因此,教师的培训不仅仅是搜索工具和搜索引擎的使用,还包括信息内容的再提炼和组合,5.真正确立以学习者为核心的观念更新教学设计
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和网络化教育环境的构建,许多学校开展了基于网络的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但从研究现状来看,模式研究趋向于多样化、精细化。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增加了课堂中的信息传递量,以学生为核心的观念更新教学设计。当然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定势并不是轻而易举的,在现阶段的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关注以下几个环节。
(1)教学设计要关注如何构建网络环境中学生自己的学习方式,即要关注学生在“网络的原野上”博采广撷,自己酿蜜,并在此过程中学会体验、学会尝试、学会发现与探究。
(2)教学设计要关注学生学习需要与个性的发展,即要关注教学活动是培养人的活动的特殊性,不要过分,挤压了学生思考和活动的空间。
(3)要建立健全新的教学设计评价体系,引导网络环境下教学设计的改革,总之,网络环境下的学与教是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必定要研究的议题,必须要付诸实践的课题。相信网络环境下的学与教的思考与实践必定会为我们展现教育发展和变革的广阔前景。
参考文献:
1.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3).2.全国教师资格认定考试指导用书编写组.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7).3.高中新课程再动员,江西省教育厅教研室总第31期.(作者单位:江西省石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