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大名著中的女性形象
课程名:小说阐释学导论
学院:
信息科学与技术
姓名:
秦翔 专业: 信管09一班 学号: 2009082270
小议四大名著中的女性形象
[摘 要]不论是在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中,还是在在其他的文学作品中对女性的描写都在其中占了很大的比例。因所学比较浅薄,故在此只是浅谈一下四大名著中涉及到的女性。众所周知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女性的身份地位是很低的,这种社会现象将不可避免的表现在文学作品里,很值得人玩味。在四大名著中,女人自觉不自觉的按照男性的要求规范自己,成为男人的附属品,是男性生活中的另类,其结局主动或被动的被男性毁灭。纵有些贤淑善良的可以帮助男人成就一番事业的,最多也成为男人生命中一摸流云,或是盛宴之余的一道果品,甚至算不上一道菜。直至曹雪芹那才有所改观,唱出了一曲女性的赞歌。
[关键词]四大名著 女性 形象
一
首先我们从《三国演义》说起,《三国演义》可以称得上一曲乱世英雄的颂歌。是一部男人纵横战场、横槊赋诗的大戏。里面出现的女人虽然不多,也就那么几个,但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们比之《水浒传》里的女人虽好的很多,但细究身世同样可怜,她们大都沦为男人政治游戏的牺牲品。这里面首举貂蝉,貂蝉本是王允的婢女,年方二八,色艺俱佳。王允以亲女相待,貂蝉也时刻不忘王允的知遇之恩。所以当王允要她施美人“连环计”时,貂蝉便义无反顾的答应了。并说道:“妾万死不辞,如不报大义,死于万仞之下。”貂蝉就这样一个懂得报恩与感恩的勇敢女子。她作为一个普通的艺妓勇敢的穿梭于董卓与吕布
这两个奸贼与猛将之间,需要多大智谋与胆识啊,但最终她成功的将董、吕变为对方恨之入骨的人,并很快反目,最后吕布杀董卓,夷其三族。貂蝉的出色表演,使王允的计划实施得天衣无缝,顺利地铲除了当时朝中一大祸害。使毛宗岗不得不叹曰:十八路诸侯不能杀董卓,而一貂蝉足以杀之,刘关张不能生吕布,而貂蝉一女子能胜之。可谓女将军哉!纵然是最后出色的完成了司徒王允的任务,但她在王允眼中终归是一颗可利用的棋子。她作为一个个体的人来说,身世是悲哀的,因为一个计策她成了吕布的妻子,当吕布战死之后,她又将归向何方?罗贯中没有告诉我们,不过也可以想象。就是这样一个有着闭月之貌的聪慧女子
却是这样结局,不禁让人扼腕叹息。另一个政治牺牲品就是孙尚香了,孙策孙权同父异母的妹妹。虽然出身王侯之家,亦不能改变自己被别人安排好了的命运,她与刘备的婚姻是纯粹的政治联姻。说到这位孙夫人人没出场前动静可是不小,用周瑜的话说她就是,“主公有一妹,极其刚勇,侍婢数百,居常带刀,„„虽男子不及。”。媒人吕范给刘备描述说,“吴侯之妹,身虽女子,志胜男儿。常言:若非天下英雄,吾不事之”。多么豪迈的一女子,即便做女子如此,她还是没有摆脱政治交易的阴影。孙权为了要回荆州将她嫁与刘备,可惜孙权的美人计没成功,最后单是妹妹一人回来,被诸葛亮讥笑为赔了夫人又折兵。
《三国演义》中另外两个女子也是不可不提的,那就是大乔小乔,这也绝对算得上是绝世佳人了,不然曹操也不会急切想铜雀锁二乔了。大小乔一个嫁孙策一个嫁周瑜,可谓是郎才女貌,令人艳羡。可惜在小说中孙朗与周郎都早年丧命,一个二十六岁,一个三十六岁。留下两位美女过早的守寡。在那个乱世,一个弱女子,失去了丈夫就是失去了强有力的靠山,活得自然是不容易。若是生的花容月貌,却又遭他人垂涎,甚至身家性命难保。大小乔也是两位苦命女子。书中还谈到另一些女子,不过都着墨不多,如文采超群的蔡文姬,也是一生飘零。深明大义的糜夫人为了赵云突出重围,投井自杀,刘备也没有感念与她,真真如他所说:“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裳。”丝毫不疼惜。可以看出女人地位之卑微。其中还有黄夫人、祝融夫人、樊氏等女性。但处于封建社会,大都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
二
在《水浒传》中女人更是被谴责的对象,这是女人的悲哀。中国的文学对女人大多是诋毁的。多数文学作品中,女性总难脱却附属品、牺牲品的卑微地位。在《水浒传》对女人的丑化可以说是登峰造极的地步。其中貌美女子必淫荡不守妇节,这其中首推阎婆惜、潘金莲、潘巧云。阎婆惜是个娼妇,被宋江养在乌龙院中,与张文远私通。潘金莲则是即淫且荡了,与西门庆勾搭成奸。还被延伸成《金瓶梅》中的故事。玉麒麟卢俊义的夫人与管家有染,病关索杨雄的夫人潘巧云与和尚私通。难道这些女人果真都是一些男盗女娼之流?恐怕不是这样吧!其实这完全是话语权的问题,封建社会话语权掌握在男性手中,将女人写的如此不堪,完全是对女性的歧视。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早已把女性压迫的难以翻身,她们若想改变自己的境遇就会扣上淫妇的帽子。这对她们来说是何等不公!我们暂且将反面人物搁在一旁,看一下水浒中的正面女性人物,母大虫顾大嫂、母夜叉孙二娘、一丈青扈三娘。就从这些绰号会让你联想到什么呢?母大虫母夜叉式的女人是什么样子的?描写顾大嫂长的大眼粗眉,胖面圆腰,不拈针线,好持枪弄棒,人称母大虫。这样的女子,真有点难为孙新了。且说孙二娘长的是粗手大脚,横眉凶眼,喜欢打扮得满脸脂粉,满头钗环,袒胸露臂,卖人肉馒头。比之顾大嫂有过之无不及。做了悍妇便罢了,还极其凶残,在我看来,禽兽不如。她与丈夫张青在上梁山之前,是在孟州十字坡开黑店,将人用蒙汗药迷倒,做成人肉馒头,想想真是凶残极了,我想这与劫富济贫沾不上半点边吧?真不知她怎么就上了梁山还成为好汉之一。与这两位不同的是扈三娘,她原为祝家庄祝彪的未婚妻,美貌超群,武艺高强,两口日月双刀,马上挥洒自如,人称一丈青扈三娘。宋江杀她全家,还将她掳上梁山,嫁给又矮又丑的王英。应该说她与宋江有不共戴天之仇的,怎知其竟然变为梁山一猛将还为征讨方略牺牲掉自己性命,真是有点不解和悲哀。
《水浒传》不能不称作是一首女人的悲歌。
三
《西游记》可以称得上是神魔小说中的极品了,是一部以男性为中心的小说,全书具有浓厚的男权主体意识, 女性人物基本处在边缘和陪衬的地位,但也因此丰富了《西游记》的内容。而在众多女性人物形象中, 女妖是比例最大的群体,、其中有二十七回尸魔白骨妇人、三十四回金角大王的母亲九尾狐、五十五回毒敌山琵琶洞蝎子精、五十九回牛魔王之妻铁扇公主罗刹女、牛魔王的小妾玉面公主、六十四回荆棘岭树精杏仙、七十二回盘丝洞七个蜘蛛精、七十八回比丘国美后白面狐狸、八十回陷空山无底洞金鼻白毛老鼠精、九十五回天竺国假公主玉兔精等。除了这些妖魔之外,世人和神仙占一小部分,如多情的女儿国国王,还有观世音菩萨、黎山老母、嫦娥仙子之类。其中除了女神仙之外,剩下的大多说女性可以分为两种:
1、要吃唐僧肉以求长生不老的;这类以白骨精和蜘蛛精为代表。
2、想与唐僧结成百年好合的;这类以女儿国国王和玉兔精为代表。作者苦心孤诣塑造出来的女性形象可以缩成五个字:欲望的化身。她们分别代表着色欲、食欲、和情欲。在当时的社会意识中欲望是丑恶的,所以这些象征着欲望的女子便成为与唐僧师徒对立的反面角色。在吴承恩看来,欲望是万恶之源,女人是欲望的化身,所以女人是丑恶的,是祸水。坚守贞烈,以死守节,没有七情六欲,才是封建社会中一个还女子的标准这是作者的女性观,充分展示了根深蒂固的男权意识和对女性的鄙视。
《西游记》中的女性虽然多是邪恶的化身,阴险歹毒,自私自利,工于心计,但个个娇娆妩媚,楚楚动人,本领高强,粗犷直率, 毫不做作。白骨精古怪美艳,蝎子精率性专情,杏仙文雅会意,蜘蛛精狡诈活泼,老鼠精刁钻多情,玉兔精风情万种,但常令人心生怜爱,几无厌意,女儿国国王貌比西施,温柔多情。就是因为在她们无奈飘逝的背影中依然镌刻着悲剧的烙印。因此,我们可以说这里面的女性是一个可恶而可悲的美艳女性群体。
四
老实说我不敢评价《红楼梦》,无数的名人大家已经给出了太多的评价和解说,如因之产生的所谓的红学。可是既然说四大名著,就不能不谈红楼,只好说一下自己浅陋的一点见解。《红楼梦》之所以是伟大的,不仅在于向我们展示了世间百态,是古典小说的巅峰,还在于它第一次将女性的地位抬到了一个从没有过的高度,就是把女人当人看,尊重女性。如曹公自己所说,“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其短,一并使其泯灭也。”他就是为着这个目的写的,而且成功得
创造出了这部巨著。他笔下的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贾探春、王熙凤、惜春、晴雯、鸳鸯、紫鹃、平儿......几十个青年女子,她们不仅像以往小说中的女性一样有美丽的外表,而且聪明有思想,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存在的。她们展示了女性的觉醒,而且她们中有贾宝玉这样一个优秀的男性爱她们尊重她们,这是这部小说比之以往小说最进步的地方。但是《红楼梦》既是女性的颂歌,又是女性的悲剧。
关于《红楼梦》中女性的外貌,相比早已深入人心了,什么娇花照水、肌骨莹润、腮凝新荔、俊眼修眉等,能形容的词都被曹雪芹用尽了,我也不必赘言了。这里面最特殊的女性就是林黛玉了,她幼年失怙,没有像一般大家闺秀一样接受封建礼教的熏陶,因此她能够爱自己之所爱,恨自己之所很,保持着纯真的天性,我行我素,很少顾及什么得失与后果,这样经历形成的性格最不易寄人篱下,“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眼相逼”是她对自己所处环境的真切感受。出于这种环境下,她最希望得到别人的爱,尤其是宝玉的爱。这是她唯一并最珍爱的东西,因为这样她才会或喜或怒,变尽法子执著热烈的要求宝玉爱情的专一。薛宝钗是继林黛玉之后着墨最多的女性了,她绝对是一个世俗中的完美女子,她的出身和家境决定了她的性格,追求富贵荣华,她爱宝玉但不满宝玉无意仕途。她能够察言观色,全力讨好贾府的中心人物,如挑戏她会专拣贾母喜欢的热闹戏,故意说元妃的灯谜难猜,当王夫人对金钏的死有愧意时,她竭力安慰。但是她的结局也是可悲的,至终没有得到贾宝玉的爱。其他女子尽管都是秀外慧中,也是无一不落的悲惨结局,史湘云、李纨青年守寡,贾迎春出嫁一年便被丈夫折磨死,贾惜春悲观绝望青春出家,鸳鸯、秦可卿含冤而死,司棋撞壁而死,晴雯斥逐羞忿而死,妙玉被强盗抢去......她们都是”薄命司"册上注定没有好结局的人。
《红楼梦》作为对女性的颂歌,一改女性以往的形象,而且写出了酿成悲剧的原因,根本是社会制度。曹雪芹之所以能洞察这些,就是因为他把女性当人看,尊重女性。
五
小说中展现出来的女性形象之所以是这样的,不是某一个人的错,也不是那些文人的错,而是因为处于封建社会这样的一个环境中,产生于男权社会,总不可避免的打上时代的烙印。在那个时代固然有花木兰、梁红玉那样的巾帼英雄,但在男权时代,女子作为社会的附属品和男子玩物的命运是不可避免的。在社会生活中,经济基础决定着个人的社会地位,女性之所以在封建时期作为社会的附属物出现,是因为几千年来,男子是家庭的主人,是社会、经济的支柱。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文化便是以男权话语为中心的男权文化。四大名著中的女性是男权文化背景下的男性视角来塑造的,往往很容易掉进他们设计的道德陷阱。
男性文化充斥着对女性的歪曲和歧视,孔子就毫不掩饰的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把女人与“小人”并列,为中国文学女性形象模式的定性开了新河;这句话也成为否定女性的经典话语,使这些地位卑微、命运凄惨的女性负载了太多复杂的中国女性的传统主题。好在这种现象随着社会性形态的改变和女性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是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女性的地位,文学作品中女性的形象也在不断的发生着转变。
第二篇:专题:四大名著的女性形象
专题: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中的女性形象
妇女从遥远的他方,从常规,从“没有”中回来了,从还住有巫婆的荒野回来了,从文化的潜层和彼岸回来了,从男人拼命使她们忘却的诅咒它去见阎王的孩提时代回来了。——[法]埃莱娜.西苏
近年来,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给世界文坛带来一股旋风,使人们用一种全新的角度去审视文学的历史、现状及未来。本专题以批评古典文学、尤其是男性作家的作品中对女性的刻画为主要内容,以揭示文学作品中女性居从属地位的历史、社会和文化根源为主要目的。
一、封建时代的女性
1、汉魏六朝至唐代的女性——“先时而婚,任情而动”
汉魏六朝至唐代,女性的生活环境比较宽松。
葛洪《抱朴子外篇.疾谬》,有一段文字专“疾”西晋妇女交游之“谬”:“今俗妇女,休其蚕织之业,废其玄沈之务。不绩其麻,市也婆娑。舍中馈之事,修周旋之好。更相从诣,之适亲戚,承星举火,不已于行。多将侍从,炜晔盈路,婢使吏卒,错杂如市,寻道亵谑,可憎可恶。或宿于他门,或冒夜而反。游戏佛市,观视渔畋,登高临水,出境庆吊。开车褰帏,周章城邑,杯觞路酌,弦歌行奏。特相高尚,习非成俗”。
那个时代的妇女已经不愿执守蚕织玄沈、中馈酒食一类的妇业,更不愿终其一身幽居深处,密潜户庭。她们常常结伴而行,举火而游,佛市是她们游戏周流之所,山峦和泽畔是她们怀春羡鱼之处。她们不仅敢在各种公开的场合抛头露面,而且大胆地与男士交际,其亲密甚至到了“促膝之狭坐,交杯觞于咫尺”的程度,无怪乎正统而古板的抱朴之士要骂她们“背理叛教”了。若在游玩途中遇见像潘安仁这样的美男子,她们还敢“连手萦绕,投之以果”,友好而亲热地与之戏耍。
婚姻方面,寡妇改适亦不遭人非议,魏曹丕娶了袁绍次子袁熙甄氏为妻,还立为皇后。唐高宗娶了太宗的妃子武则天为妻,亦立为皇后。玄宗夺了儿媳杨玉环做了自己的妃子,还封为贵妃。
2、理学钳固下的宋元至明清时代的女性——恪守妇道,抑情静志
(1)贞节观念浓厚——“臣不事二主,女不事二夫”。
随着理学的盛行,宋代贞节观念极为浓厚,婚姻完全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青年男女不能为自己选择对象。如果女子不从母命,自由恋爱,一旦发生情事,则视为丑闻,父母深感羞辱,千方百计加以掩饰。如才女朱淑真反抗封建包办婚姻,自己爱上了一位意中人,并写了许多情诗,但终究顶不住封建礼教的高压,忧郁而死。父母立即焚诗焚尸,以灭“不贞”之迹。
(2)刑法不平等。
《宋刑统》:
“七出者,依令,一无子,二淫逸,三不事舅姑,四口舌,五盗窃,六妒忌,七恶疾”。
“妻妾擅去者,徒二年,因而改嫁者,加二等”。
“诸妻殴夫,徒一年。若殴伤重者,加凡斗伤三等,死者斩。媵及妾犯者,各加一等”。而“殴伤妻者,减凡人二等,死者以凡人论。殴妾折伤以上,减妻二等”。
二、政治斗争的工具——《三国演义》中的女性
貂禅:
中国古代文学中有所谓“四大美女”的约定俗成,但是如果综合考察一下,就发现,《三国》的貂禅在四大美女中,最缺乏个性,最少光彩。
《三国演义》中说,貂禅是汉献帝时司徒王允的侍婢,幼年丧父,随母亲到王府服役。母死后被王允收为义女。她不但天资国色,且天性聪慧,精史通经,明事理。其时王允不满董卓专权,就利用貂禅的美色离间董卓与他的义子吕布的关系。王允先将貂禅许配董卓,再暗许骁勇善战的吕布,令貂禅将他们两人弄得神魂颠倒,勾心斗角,最后竟使吕布手刃董卓,娶貂禅为妾。
貂禅跟西施一样是美人计实施者,但一点儿没有《浣纱记》所表现的西施爱国与爱情不可兼得的苦闷,没有“飞梦绕浣纱溪口”、“归心一似钱塘水”柔肠寸断的动人描写。她跟王昭君一样,和自己并不爱的人去生活,但却没有显露先侍董卓后随吕布的复杂内心,就象王昭君是塞外和亲还是留宫廷等汉王的反复斗争,还有出塞的悲切,以及嫁父子两代异族之主心情的苦楚。曹操杀了吕布后,“操将吕布妻小并貂禅载回徐州”,一句话,就结束了貂禅的文学生命。显而易见,《三国》作者并不想把貂禅当作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来写,而仅是当作政治斗争的筹码,离间董卓、吕布的使命一完成,就得赶快退出舞台。
《三国演义》里,还有两则美人计。一则是孔明用“美人计”激周瑜,说曹操早就对“二乔”心怀不轨,周瑜若将“二乔”送给曹操,即可退曹兵。周瑜大怒,于是吴蜀联合抗曹。另一则便是“赔了夫人又折兵”的美人计。吴国声称将孙权的妹妹孙仁嫁于刘备为妻,暗中想加害刘备,以抑制西蜀。但弄巧成拙,被刘备占了大便宜。
“在这部作品中,女人们都心甘情愿以身体为钓饵,引男子上钩,且明白秀色可餐,只要貌美便行,舍此无他。这是从男性心理观察、揣度女性的必然结果,一种男性中心主义的叙事策略”。
三、红颜祸水——《水浒传》中的女性
马瑞芳提出,〈〈水浒传〉〉作者下力气写了三类女性:一是以潘金莲、潘巧云、阎婆惜为代表的淫荡的青年女性;二是以阎婆、王婆为代表的恶俗的市井老妇;三是以母大虫、母夜叉为代表的狰狞的巾帼女性。在此,本讲座重点讲解第一类。
《水浒传》里,很多女性都是作者预先设定的陪衬符码,“她们的存在旨在烘托男主人公的„真正的男子汉‟的形象,即所谓使男人成其为男人的作用,而不在于表现她们自身的解放和个性意识的形成”。婆惜即是其一。因此,在传统的“阳物批评”中,婆惜连同金莲、巧云被简化成了一个类概念:淫妇。随着时代的进步,妇女地位也逐步得到提高,因之,学界从人性的角度重新阐释经典中的女性形象便成为一种必然。
《水浒传》中,最具个性的女性当属婆惜,她的死,有别于金莲、巧云,是以鄙视对抗鄙视的有尊严的死,本文以宋江为背景对婆惜的言行予以层层剖析,以期发现婆惜身上所体现出的女性主义因子。
《水浒传》成书之前,婆惜的死大致有着两种版本:首先是《大宋宣和遗事》,宋江亲眼目睹婆惜与一个叫吴伟的男子暧昧的场面一怒之下结果了奸夫淫妇,她死于情杀;再就是高文秀的杂剧《黑旋风双献功》,其间婆惜是被“带酒”(醉酒)的宋江误杀。婆惜的死,于人们看来无关紧要,重要的是此乃宋江所为,那么,婆惜因何而死就关乎“孝义黑三郎”的人品和名节了。如果《水浒传》作者采用“情杀”这一情节,别的尚且不论,很明确的一点,就是要和扬雄杀巧云的场景相犯。同时,也不能显示出梁山头领与一般好汉的区别。至于误杀婆惜,说明宋江没有酒品,如此之有杀人倾向的莽汉与英雄形象相距甚远,《水浒传》作者弃之不用,也不算意外之举。《水浒传》中的婆惜,缘何而死?
《水浒传》作者为婆惜之死精心设计了三部曲:
1、不安身守命。
《水浒》第二十回如此写到:
王婆听了这话,次日来见宋江,备细说了这件事。宋江初时不肯,怎当这婆子撮合山的嘴撺掇,宋江依允了。就在县西巷内,讨了一所楼房,置办些家火什物,安顿了阎婆惜娘儿两个,在那里居住。
从上述情节中,我们可以捕获到如下信息:首先,婆惜既是母亲为报宋江周济之恩而送给宋江的礼物,又是母亲用以获取钱财的工具。“从女性主义理论而言,女人作为一种商品,在传统上被男性中心社会视为一种使用价值功能,并以一种交换价值流动在男性联盟之间。”当然,就婆惜而言,其母也成了“男性联盟”成员,或者说,出嫁后的女人一步一步被男权所异化乃至归其麾下。其次,婆惜是宋江在外包养的小妾。程颐云:“娣之卑下,虽贤,何所能为?不过自善其身,以承助其君而已。如跛之能履,言不能及远也。”在程颐看来,娣媵与妾即使再怎样贤能、柔顺,不过是跛子,是会说话的充当生育的工具,是走不了远路的。“跛子”一词,是对诸如婆惜类女性(媵妾)的蔑视比喻,在男权社会中,她们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须无条件地消解自己的人格,心甘情愿地供夫君玩弄蹂躏。
但是,婆惜却不认命。在别人都把光环套在义薄云天的宋押司头上时,她却移情于常随宋江之后的张文远。“这张文远却是宋江的同房押司”,“生得眉清目秀,齿白唇红。平昔只爱去三瓦两舍,飘蓬浮荡,学得一身风流俊俏。更兼品竹调丝,无有不会”。在作者的笔下,一个是“酒色娼妓”,一个是“酒色之徒”,张文远既没有宋江的名望,“他有些不如你处”,也缺乏宋江的财势,但婆惜在他身上领略到了两情相悦的鱼水之欢。“婆惜自从和那小张三两个搭上,并无半点情分在这宋江身上”。这就是不愿意做“跛子”的婆惜,她要挺起腰杆踏寻自己的天然而起的情感之归宿。但是,“文化不许女人承认和满足她们对成长和实现自己作为人的潜能的基本需要,即她们的性角色所不能规定的需要。”
在该小说中,还有一位与婆惜命运相似的女子,即金翠莲,她与婆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金氏被鲁达救后与父流亡到代州雁门县为赵员外收作外室,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金翠莲以为这就是天堂,从她对鲁提辖“若非恩人垂救,怎能够有今日” 的感激之词中我们可以透视出她对赵员外的感恩戴德及死心塌地。如果婆惜像金氏一样易于满足,安心做宋江的外室,我想,在她母亲的经营之下,被珠翠点缀、绫罗包裹的日子或许会永久下去。
因之,追求封建文化所不许的女性的性需要是婆惜踏向毁灭的第一步。
2、公然挑衅夫权。
婆惜渐近死地的第二步是威胁强迫宋江写休书,且公开承认她与张文远的关系。
通过王婆,婆惜的领属权被母亲转给了宋江,这使她只能和张文远偷偷来往。但是,她并未曾像金莲一样走极端之路谋害宋江,也没有如巧云乐此不疲地周旋于两个男人之间。她只是故意地疏远怠慢宋江,希望宋江能休掉自己,因为《宋刑统》规定:“妻妾擅去者,徒二年,因而改嫁者,加二等”。而宋江采取了拖延政策,始终未能如她所愿:“又不是我父母匹配的妻室,他若无心恋我,我没来由惹气做甚么?我只不上门便了”。后来,她抓住了宋江的把柄(晁盖的信)主动出击,迫使宋江同意写休书。“第一件,你可从今日便将原典我的文书来还我;再写一纸,任从我改嫁张三,并不敢再来争执的文书。”婆惜这种具有女性意识觉醒征候的行为不啻是对夫权的最大亵渎,在以男性为中心的封建社会,“夫为妻之天”,“夫有去妻之理”,而“妻无去夫之义”,更何况地位低妻一等的妾。婆惜深谙个中曲道,她想以晁盖之信为自己加砝码。但是,她选错了对象,宋江是仁义的君子,地位卑下的婆惜冒犯宋江这样的伟丈夫,是自寻死路。更何况,要宋江亲口承认她与奸夫的关系,“妻嫁人,夫主婚”,即使宋江不难堪,而《水浒》作者也会替宋江打抱不平。或者说,婆惜的言行伤害了包括《水浒》作者在内的男人的尊严。“士可杀不可辱”,妻妾本为男人的私有财产,是不容他人觊觎的。男子可以忍受胯下之辱(这是男人之间强弱之争的正常结果),但决不能容许妻妾榻上有他人之鼾。因此,虽然宋江答应休之,可《水浒》作者乃至当时的男人们是不会同意的。婆惜必死。
3、因贪而死。
婆惜从晁盖的信中误以为宋江得到了一百两黄金,便强行索要之,这颇有现代夫妻离异时要求分割财产之色彩。在此,《水浒传》作者故意布设了一个局:一方面,他安排义字当头的宋江如数退回晁盖酬金;另一方面,他又使婆抵死不信:“„公人见钱,如蝇子见血。‟他使人送金子与你,你岂有推了转去的?这话却似放屁!做公人的,„那个猫儿不吃腥?‟„阎罗王面前,须没放回的鬼!‟”导致双方矛盾升级。婆惜急中生狠,以报官要挟宋江。仁至义尽的宋江一时怒起便顺理成章地杀掉了该死的婆惜。而且,作者早已替宋江想好了退路,要么逃之夭夭,要么见官自首,但绝对不会有生命之忧。夫杀妾,唐律规定,仅处流刑,宋承唐制。
婆惜就这样一步一步走向死亡。说到底,婆惜是自取灭亡。一是对法律制度钻研不够;二是对宋江了解不够。作者借她施一“逼”字。《水浒》中的英雄大多是被逼上梁山的。林冲为高衙内所逼,而宋江是被婆惜所逼。
当然,要想发现婆惜的不同一般,就有必要将她和同被贴上淫妇标签的金莲、巧云加以对照。为了行文的简洁,我把这三位女性圈定在《水浒传》的情节中。
三位女子生活在礼法极端钳制妇女的时代,她们的血液里仍流淌着生命的野性,为了追求丈夫所不愿或不能给的性爱而红杏出墙,最后都死在丈夫(或夫家人)的刀下。这无疑宣告女性对性爱的追求不能超过夫权的范围。但是,这三位女子面对婚姻和性爱,走出了三条不同的路,这使得她们的死因又有了些许差异。
潘金莲死于其毒。丫鬟出身的潘金莲严词拒绝欲强行求欢的主人所表现出的勇气着实可嘉,但她也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被嫁给了“三寸丁谷树皮”武大郎。武大也许是位好男人,但决不是个合格的丈夫。后来,潘金莲喜欢上了武松,但武松不爱她;再后来,她就遇到了西门庆,面对貌神皆不合的婚姻,在西门庆的唆使之下,她选择了极端的处理方式——杀夫。武大的忠厚及惨死反衬出潘金莲在追求一己之欢时的盲动及可恨。金莲在任何时代都是死路一条。
巧云是寡妇再嫁,依程颐的观点,是一个“失节”之人。杨雄给了她第二次婚姻,让她衣食无忧,她本应心怀感激,忠心侍奉杨雄。可是“于女色不打紧”的丈夫由于职业的限制不能让巧云满足。于是,她在和尚如海身上找到了情欲的归宿。这两个男人对巧云来说是一个也不能少。她想明奉杨雄,暗合如海。在男子可以一妻多妾而女子只能以一夫为天的礼法统摄的封建社会,巧云想逢源于两个男子之间是不可能的。故其死在对生活的奢求。
“男女之最不平等惟中国,而《水浒》之巾帼,压倒须眉,女权可谓发达矣。即如潘金莲,必写其为婢女;阎婆惜,必写其为流娼;潘巧云,必写其为醮妇:托根小草,笔墨便不嫌亵。……则中国之女权,发之又早有耐庵;耐庵可比达尔文”。从前人的这段评论中,我们或许可以做如此引申:《水浒传》中的女英雄和淫妇是用不同的手段共同发出了对父权体制的明目张胆的攻讦。
四、色欲考验的工具——《西游记》中的女性
三十三天,离恨天最高;四百四病,相思病最苦。“佛教内典中的这句话和西方禁欲主义理想的战斗旗帜——胜利孕育在垂死的挣扎中——共同昭示出禁欲的艰难,表明色欲是禁欲成佛的最大天敌。因此,在佛教经典和佛教文学中,高僧与美女的故事层出不穷,其目的就在于揭示高僧战胜色欲诱惑走向西天极乐世界的艰难而又可敬的历程,引导信徒看破红尘皈依佛教”。
《西游记》中的女性(观音菩萨除外)大多充当的是唐僧师徒证道成佛的色欲考验工具。八十一难中就有“四圣试禅心”、“西梁国强婚”、“琵琶洞受苦”、“棘林吟诗”、“七情迷没”、“辨认真邪”、“无底洞遭困”、“天竺招婚”等难跟色欲考验密切相关。
1、贾老夫人及其三个爱女——貌美、财广:
贾老夫人半老不老,“脂粉不施犹自美,风流还似少年才”,真真、爱爱、怜怜三个女儿真个是“九天仙女从天降,月里嫦娥出广寒”。贾夫人公姑早亡,夫君物故,家中再无个眷族亲人,“舍下有水田三百余顷,旱田三百余顷,山场果木三百余顷,黄水牛有一千余只,骡马成群,猪羊无数;东南西北庄堡草场,共有六七十处;家下有八九年用不着的米谷,十年来穿不着的绫罗,一生有使不着的金银。
2、女儿国国王——稀世之美、托国之富:
女儿国中,温柔多情的女王愿招赘唐僧为夫,坐南面二称孤。
3、妖精们——想为唐僧所想:
琵琶洞的蝎子精:“我这里虽不是西梁女国的宫殿,不比富贵奢华,其实却也清闲自在,正好念佛看经。我与你做个道伴儿,真是个百岁和谐”。陷空山的老鼠精:“我知你不吃荤,因洞中水不洁净,特命山头上取阴阳交媾的净水,做些素果素菜筵席,和你耍子”。
在女色的诱惑面前,唐僧确实心动过,确实害怕过,但唐僧自始自终意识到自己是个高僧,性正修持不坏身,是一个真正的圣僧。
因此,我们说,《西游记》中的女性,只不过是为唐僧师徒预设的色欲考验工具。
五、“千红一窟,万艳同悲”——《红楼梦》中的女性
1、概述:《红楼梦》返回女性自身,但展现的是众女儿的悲剧。
在作者笔下,“金陵十二钗”都归入“薄命司”。才选凤藻宫的元春,闷死于深宫,迎春误卖中山狼,被折磨而死,探春远嫁,惜春出家。贾府“四春”,免不了“原应叹息”的命运。还有如“竹篱茅舍自甘心”的寡妇李绾,“心如槁木死灰一般”,正常的人性被扭歪了。遁入空门、带发修行的妙玉,“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
还有奴婢制度造成了不少女奴的悲剧。晴雯之死与叛逆者的悲剧有直接的联系。她是个卖身奴,“身为下贱”,却“心比天高”。这个野性未驯的丫头,具有泼辣明朗的性格,没有林岱玉的悲苦,也没有袭人的卑屈。她支持贾宝玉的行事,并与宝玉建立了相互尊重的的情谊。“撕扇”“补裘”等情节,即是这种情谊的表现。抄检大观园时,她爆发出反抗性格的火花,显示出女性的尊严,真如夜空的“霁月”,蓝天的“彩云”。鸳鸯是家生奴。她为反抗贾赦的逼婚,竟在贵族主子面前发出铮铮誓言:“我这一辈子,莫说是宝玉,便是宝金、宝银、宝天王、宝皇帝,我横竖不嫁人就完了:就是老太太逼着我,我一刀抹杀了,也不能从命”(第46回)。在那个欲做奴隶而不可得的时代,晴雯的“抗抄”,鸳鸯的“抗婚”,都在于维护独立的人格和生活的权利,表现了女性的人生价值。
“念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第1回),作者对众女儿的“行止见识”,是非常赏识的。
2、黛玉与宝钗:
黛玉是一首灵性的诗,宝钗是一篇华美的散文。
(1)黛玉:
A尊重自我,尊重别人。
B敏感、笃实。
C尖刻、宽厚。
D孤傲、谦和。
E脆弱、坚强。
(2)宝钗:
A才貌双全。
B温柔敦厚。
鲁迅小说《伤逝》中涓生说过:“中国女性,并不如厌世家所说的那样无法可施,在不远的将来,便要看见辉煌的曙色的”。
(本专题由秦军荣老师主讲并供稿)
第三篇:浅析《简爱》中简爱女性形象
浅析《简爱》中简爱女性形象
学号:080212009012 姓名:施航工业设计2009级
摘要——在文学史上,有许多的经典名著将要永垂不朽,但能够像《简爱》这样深深地进入人们的灵魂,它以一种不可抗拒的美感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读者,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甚至对某些人来讲,影响了他们一生的作品并不很多。《简·爱》是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的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人们普遍认为《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诗意的生平写照”。本文主要从小说《简爱》的内容入手,浅析简爱这一女性的光辉形象,关键字—— 简爱女性执着反抗成长
一、小说《简爱》简介
简爱是个孤女,出生于一个穷牧师家庭。父母由于染上伤寒,在一个月之中相继去世。幼小的简寄养在舅父母家里。舅父里德先生在红房子中去世后,简过了10年受尽歧视和虐待的生活。一次,由于反抗表哥的殴打,简被关进了红房子。肉体上的痛苦和心灵上的屈辱和恐惧,使她大病了一场。
舅母把她视作眼中钉,并把她和自己的孩子隔离开来,从此,她与舅母的对抗更加公开和坚决了。以后,简被送进了洛伍德孤儿院。
孤儿院教规严厉,生活艰苦,院长是个冷酷的伪君子。简在孤儿院继续受到精神和肉体上的摧残。由于恶劣的生活条件,孤儿院经常有孩子病死,她最好的朋友海伦在一次大的斑疹伤寒中去世了。这次斑疹伤寒也使孤儿院有了大的改善。简在新的环境下接受了六年的教育,并在这所学校任教两年。由于谭波尔儿小姐的离开,简厌倦了孤儿院里的生活,登广告谋求家庭教师的职业。
桑菲尔德庄园的女管家聘用了她。庄园的男主人罗切斯特经常在外旅行,偌大的宅第只有一个不到10岁的女孩阿黛拉·瓦朗,罗切斯特是她的保护人,她就是简的学生。
一天黄昏,简外出散步,邂逅刚从国外归来的主人,这是他们第一次见面。以后她发现她的主人是个性格忧郁、喜怒无常的人,对她的态度时好时坏。整幢房子沉郁空旷,有时还会听到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奇怪笑声。
一天,简在睡梦中被这种笑声惊醒,发现罗切斯特的房间着了火,简叫醒他并帮助他扑灭了火。
罗切斯特回来后经常举行家宴。在一次家宴上向一位名叫英格拉姆的漂亮小姐大献殷勤,简被召进客厅,却受到布兰奇母女的冷遇,她忍受屈辱,离开客厅。此时,她已经爱上了罗切斯特。其实罗切斯特也已爱上简,他只是想试探简对自己的爱情。当他向简求婚时,简答应了他。婚礼前夜,简在朦胧中看到一个面目可憎的女人在镜前披戴她的婚纱。第二天,当婚礼在教堂悄然进行时,突然有人出证:罗切斯特先生15年前已经结婚。他的妻子原来就是那个被关在三楼密室里的疯女人。法律阻碍了他们的爱情,使两人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在一个凄风苦雨之夜,简离开了罗切斯特。在寻找新的生活出路的途中,简风餐露宿,沿途乞讨,历尽磨难,最后在泽地房被牧师圣·约翰收留,并在当地一所小学校任教。
不久,简得知叔父去世并给她留下一笔遗产,同时还发现圣·约翰是她的表兄,简决
定将财产平分。圣·约翰是个狂热的教徒,打算去印度传教。他请求简嫁给他并和他同去印度,但理由只是简·爱适合做一位传教士的妻子。简拒绝了他,并决定再看看罗切斯特。
她回到桑菲尔德庄园,那座宅子已成废墟,疯女人放火后坠楼身亡,罗切斯特也受伤致残(失去一只胳膊,一只眼睛)。简找到他并大受震动,最终和他结了婚,得到了自己理想的幸福生活。
二、《简爱》中简的女性形象
简·爱是个不甘忍受社会压迫、勇于追求个人幸福的女性。无论是她的贫困低下的社会地位,或是她那漂泊无依的生活遭遇,都是当时英国下层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作者能够把一个来自社会下层的觉醒中的新女性摆到小说的主人公地位,并对主人公为反抗压迫和社会偏见、力争取独立的人格和尊严、为追求幸福生活所作的顽强斗争加以热情歌颂,这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是难能可贵的。其中作品中反映出的女性三次不屈服的抗争精神也是值得我们学习。
1.第一次反抗
小说刚开始写到简小的时候父母双亡,自幼寄宿在舅母盖茨海德家中,里德先生去世后,舅母对她态度转变很大,对她咒骂甚至毒打,甚至将他关起来当牲口一样圈养,这些幼小的简都默默的记在心中,她不去反驳反抗不是因为她的懦弱,而是没有一个好的时机。直到,布罗克赫斯特先生的出现,将她带出了舅母家。临上车的时候,简在舅母家大门口将她这几年的怨恨全都说了出来,用最恶毒的话诅咒了虐待她的舅母和表弟。这是简第一次勇敢对自私,冷漠,恶毒的报复。
2.第二次反抗
从盖茨黑德“出逃”后,简来到了罗伍德。她本以为逃出了“地狱”,但是她所面临的又是另一个噩梦。布罗克赫斯特先生是个外表正派,却极度虚伪的人。从第一次见面,布罗克赫斯特对简就产生了极大的不信任感。简刚来时,他让简站在高高的凳子上,当着所有孤儿的面批斗她,说她是个罪人,只有主才能拯救她,洗涤她的灵魂。而当这一天到来的时候,简的内心是无比的愤怒的,她甚至出现了“呼吸困难、喉咙紧缩”的状况,然而,海伦的出现和坦普尔的教诲及时了制止了这个有极强自尊心的女孩子的愤怒。就是这样两个对简来说极其重要的人并没有一直陪伴在简的生活,而正是由于他们的离席,成就了简又一次的抗争。海伦过早的逝去,这是简一生中直面的第一场死亡,但是与海伦的最后一场谈话让简明白死亡并不可怕,这给这位本就勇敢的女人生命中加入了更多的无畏。加上坦普尔的教诲,简再一次鼓起勇气面对生活和面对自己。
这一次的反抗相较于第一次而言更拥有一种自主意识。简在身边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时候,敏锐的意识到应当到更大的世界里寻找自己的价值。这样一种主动的反抗正是女权主义极力提倡的。
3.第三次反抗
简遇到罗彻斯特后,面对他喜怒无常,蛮横无礼的性格脾气时,简总表现出不卑不亢,落落大方,因为简的这种性格罗彻斯特也慢慢的喜欢上了简,而简也对罗彻斯特开始产生好感,继而一片痴情。但是因为伯莎梅森的存在,想到自己根本比不上伯莎梅森,她无时的不克制着自己的感情,无时无刻的不与自己的内心真实想法做着斗争,因为这些想法她的内心做着挣扎,最终决定离开。
如果说,前两次的反抗是基于情感支配下的冲动,那么第三次的反抗是简建立在理性思维后的反映。这种理性依然依附于其本身对于自由而平等的爱的渴望之上,并不是一个完全的理性思维结果。
4.第四次反抗
面对圣•约翰的求婚,简从惠特克劳斯逃走了。这一次的逃走意味着简的两种反抗。一种是对宗教的反抗。圣约翰.里佛斯是一个野心勃勃,洋洋自得、个人英雄主义想法极强的基督徒。他企图简牺牲自己的情感需要去成就道义上的责任。简的反抗是对虚伪的宗教的反抗。另一种是对传统爱情观的反抗。简回到了桑菲尔德,回到了已没有任何生活自理能力的罗彻斯特的身边。简的这一举动是一个颠覆,颠覆的是传统的门当户对、颠覆的是以往的童话故事。最终,她在追求真爱和独立的抗争中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从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简在其抗争的一生中得到了思想上的巨大飞跃,更成就了一个伟大了女权主义的诞生。简的反抗不仅是对一些人,一些事的反抗,而是对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些制度的反抗。
三、结语
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主人公简爱是一个心地纯洁,善于思考的女性,虽然受尽磨难,但她那倔强的性格和勇于追求幸福的精神却让人们震撼。其中,简爱独特的爱情观更加深化了她的个性,她认为爱情应该建立在精神平等的基础上,而不应该取决于社会地位,财富和外貌,只有真正相爱,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有了这样的爱情信念,她在追求个人幸福时,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纯真朴实的感情和一往无前的勇气。简爱并没有因为自己的仆人地位而放弃对幸福的追求。对于她来说,爱情是纯洁高尚的,罗切斯特的财富与他们的爱情无关,她之所以衷情他深爱他,就是因为他能与她坦诚相见,能够读懂简爱身上不平凡的气质、才学、美德,简爱成了他生命中难求的知音。而罗切斯特用来对待简的那种正直又热诚的友好坦率也使简深深爱上了他。
这部小说中也描写了罗切斯特两次截然不同的爱情经历,有力的批判了但是社会时代以金钱为基础的婚姻和爱情观。而追求独立的人格的简爱,同时也更注重追求男女之间精神的平等,即使她的经历不艰辛但仍热爱生活,坚定自己爱的信念,等待平等纯粹真实的爱,甚至毅然放弃渴望已久的爱情,并最终经历磨难后与自己爱的人实现了精神上的平等。这部小说塑造的简爱的形象是高贵的,困窘的环境改变不了她的高贵,艰难的命运也改变不了她的高贵。简在不幸中实现了自我超越,追求自由平等,实现了人生价值,而对于当代的女性,更应有自己的信念,为自己创造一片天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参考文献:
[1]夏洛蒂•勃朗特(英)著,盛世教育西方名著翻译委员会译.《简•爱》.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4版.[2]彭凌丽《浅谈一个女人抗争的一生对《简爱》女权主义的思考》
[3]董菊.《自卑——自强——自信——解析<简•爱>的人物性格》.《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9.03.[4]杨玲谭贤军.《<简•爱>中的宗教、社会等级和两性等级的分析》.《大众文艺》.[5] 刘伯香.“我就是我自己”——论简·爱的女性主义特征[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04)
第四篇:《诗经》中的女性形象
苏州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升本”论文选
《诗经》中的女性形象
胡海洋
(2005级学员)内容摘要:《诗经•国风》塑造了丰富多彩、形象各异的女性形象:她们或渴望爱情主动追求,或缠绵热恋欢快相约,或失恋其中为情所困,或处于婚嫁喜悦之中,或处于婚后的喜悦或痛苦之中。既有反映古朴民风具有浪漫气息和野性美的幽会诗,也有活泼生动,充满谐趣和喜剧美的诗歌,更有沉痛温婉,充满悲剧意味的诗歌。而正是从这一首首动人的生命赞歌之中,我们可以体会那个时代女性对待情感、婚姻和生活的基本态度。
关键词:女性形象;意象;象征意义;影响
一、序言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现实主义诗歌总集,它反映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十五国风”中,有关妇女爱情与婚姻的诗篇不仅占大量的篇幅,而且独具特色。本文试从国风中塑造的女性形象入手,通过对她们情感世界的透视,来讴歌和赞美女性,以及她们对忠贞爱情的追求。来了解和认识当时的政治、经济、伦理、道德等对人们爱情生活所产生的影响。《诗经》中的情歌,大多来自民间,反映的是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由于他们热爱生活,尊重女性,以纯洁健康的态度来对待爱情,所以在他们的歌唱中总是透露着积极的生活意志和美好的感情。诗歌更是借助于植物、动物、水等诸多意象来塑造女性形象,其女性形象以及女性形象的创作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尤其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婚前——婚嫁——婚后的女性形象
(一)婚前女性形象
渴望爱情,主动追求。女性内心对爱情的渴望、追求与呼唤向我们展示了那个时代爱情的习俗。少女大胆追求爱情的权利,渴望与自己意中人结成连娌,非常直率地表达了自己的心情。在《召南•摽有梅》中,着重于内在心态的刻画 ,如心理、情绪、意识等 ,一位少女面对黄熟又日益变得稀少的梅子,敏锐地感到了岁月时光的流逝 ,一种珍惜青春年华、珍惜生命,希望有人向自己求爱的强烈冲动如涌潮般撞击着她的心。热情质朴的怀春少女便即情即景地唱了起来:“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召南•摽有梅》)”表明暮春时节,梅子逐渐黄熟掉落,树上只有七成果实,大姑娘感到时不我待,便催情郎赶快选择吉日良辰前来迎娶她。大胆而直率的语言,毫无做作之情。而在《郑风•褰裳》中, 则体现了女性有爱慕和自由选择的主动权,.诗中女子性格泼辣、豪爽,在未得到情人热烈的爱时,女子表现出一种怨怒情绪和决绝的态度。说明女性在爱情上有追求自由的意志。诗以独白的方式 ,描绘了一位少女复杂而微妙的心理活动 :
“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
子惠思我,褰裳涉洧;子不我思,岂无他士?狂童之狂也且!”
这是一首动人的情歌,又是一幅绝妙的少女怀春图,诗情画意浑然一体。宛若一幅精美的苏州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升本”论文选
画卷,被后人所珍藏,所赞叹。郑振铎说:“《郑风》里的情歌都写得很倩巧,很婉秀,别饶种态,一种美趣„„‘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褰裳》似是《郑风》中所特殊的一种风调”。[1]而其开放的程度在统治者的眼里似洪水猛兽一样可怕,于是在几多无奈之后,才不得不作出这样的让步规定来。
缠绵热恋,欢快相约。青年男女相约相恋,《诗经》中有些诗写了男女的自由恋爱 ,他们可以自由地约会 ,而约会的地点和环境很新鲜和独特 ,往往是郊野、城隅、水边、山旁等 ,如《邶风•静女》就很有代表性 ,作品描述一对青年男女在城角幽会 ,女方先到 ,但她调皮地藏了起来 ,而那男子来到约会地点 ,不见心上人,急得抓耳挠腮。后来女子送他一把普通的红草 ,他竟觉得美得出奇 ,因为它是美人送的,便格外珍贵。“艺术中使用的符号是一种暗示,一种包含着公开的或隐藏的真实意义的形象。”[2]这红草就象征了他们美好的爱情。诗中的静女开朗活泼,机智聪明,充满了青春活力,如果说静女的约会是个体的、隐蔽的 ,那么 ,《郑风•溱洧》中的约会则是群体的、公开的: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讠于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讠于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从女子向男子发出主动而大胆的邀请可以看出 ,青年男女的交往比较自由 ,较少受到宗法礼制的束缚。这是一首典型的描写古代人民“踏青”习俗的美妙诗篇。本来这种“踏青”活动还带有宗教色彩 ,但青年男女更多的是借这种宗教活动来寻找爱情,表达他们之间的感情,最终寻找他们婚姻的幸福。
失恋女性,为情所困。在两性问题上,女性历来要比男性承受更多的痛苦,因为女性更愿意生活在自己拟造的情感世界里。既不愿舍弃情郎,又不敢违反父母的命令。《郑风•将仲子》就描写了这样一位为情所困的女子: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少女畏惧父母,但又深爱自己的情郎。她与情郎的感情是是真挚的、炽烈的,但两人的感情又在面临着考验。父母之命不能违,也正是在父母之命面前少女内心的痛苦,才体现了少女为情所困的真实情况。《孟子•滕文公下》中写道:“丈夫生而愿为有官,女子考而愿为有宗,父母之心,人皆有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将仲子》里的这位女主人公害怕的也正是这些礼教。对于仲子的爱和父母、诸兄及国人之言成为少女心中纠缠不清的矛盾,一边是自己所爱的人,另一边是自己的父母兄弟,怎么办呢?几多愁苦,几多矛盾,少女的心事又怎能说清呢?
再如《秦风•晨风》是失恋的千古绝唱。说山间约会男孩失期,女孩“未见君子,忧心钦钦。如何如何,忘我实多!”挺幽怨。正是诗中的女性都用青春和心血,吟唱了一首首动
苏州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升本”论文选
人的生命赞歌,我们才可以从中体会那个时代女性对待情感、婚姻和生活的基本态度。
(二)婚嫁中喜悦的女性形象
出嫁女子,健美明丽。诗中对出嫁女子的年轻、美丽和健康进行了由衷的夸赞。如《周南•桃夭》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赞美她们正当盛年,象开得正火红的花儿;并且能给婆家带来欢乐。诗中对女子的健康也进行了由衷的赞美,而这赞美是通过对桃树的硕大的描绘来表现的,如诗句“桃之夭夭,有坟其实。”诗中对女子的年轻美丽也进行了赞美,如“桃之夭夭,其叶蓁蓁。”而整首诗句都在告诉我们,“那艳丽盛开的桃花,那随风摇曳、婀娜多姿的桃枝,不是那么使人想到新娘姿容的秀丽和身材的窈窕吗?那压低枝头的桃实和浓厚的绿荫,不是可以使人联想到新娘体魄的健美吗?这也正是未来多子多孙、家族兴旺的预兆。”[3](P13)理想“男女以正,婚姻以时,国无-民也” [4](P16)会理想相吻合。
迎亲新郎,喜润新娘。《诗经》中也有通过女子对新郎的赞美来反衬出女子自我形象的,其实这是一种侧面描写手法。古代习俗,女子出嫁时,男子要亲自到女家来迎接新郎。而女子似乎对自己未来丈夫的外貌也很注意。如《齐风•著》中通过对女子眼中男子的描写,来看亲迎的新郎;但从侧面《齐风•著》细腻地再现了婚礼前一个动人的镜头,新郎到岳家接新娘上车,“俟我于著乎而”、“俟我于庭乎而”、“俟我于堂乎而”三段,一个披凤冠霞帔的美丽新娘在等待幸福的降临。出嫁女子喜悦心情可见一斑。
盛大婚礼,娇女出嫁。《诗经》中不凡有描写女子婚嫁的隆重盛大的场面,从正面描写女子在婚嫁中的形象。如在《召南•何彼脓矣》中描写贵族“平王之孙”与“齐王之子”举行婚礼的盛大豪华的场面。诗中用郁李开花香味四溢来祝福“平王之孙”和“齐王之子”的婚礼。如诗中有:“何彼脓矣,唐隶之华。曷不肃雍,王姬之车。”这个隆重而和谐的婚礼进行中,公主是坐在车上行婚礼的,即“人之敬和者,恒举车服言之”。再如《召南•雀巢》中出嫁的女子是由彩车百辆来迎接她的。“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之子于归,百两御之。”都是那么喜庆而隆重的仪式。从而由正面衬托出年轻女子婚嫁中的娇美形象。
(三)婚后的女性
琴瑟和谐,相亲相爱。《郑风•女曰鸡鸣》这首诗的题材相当别致 ,它通过夫妻二人起床前的对话 ,“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弋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反映了劳动人民和乐的家庭生活与他们夫妻间深挚的感情”。[5](P256)
夫妻关系和日常生活被描写得美好而洋溢着诗情画意,只有相敬如宾的夫妻才会享有这种真正的和谐与恩爱。在《齐风•鸡鸣》中 ,也有同样的描写 ,在一个浪漫的晚上 ,一对夫妻在“苍野之声”、“虫飞薨薨”的野地幽会 ,天亮了 ,男子还沉湎在这种欢爱之中 ,而女子觉得光天化日下幽会感到羞耻 ,让人看见了不好意思。方玉润说:“贤妇警夫早朝也”。同类作品还有《唐风•绸缪》。这些作品都极富于生活气息 ,都通过一个特定的生活片断来歌唱婚姻与家庭的幸福 ,表现了劳动人民生气蓬勃、热情洋溢的生活态度。拥有甜蜜幸福的生活,是每个女性共同的心理愿望。
丈夫在外,翘首盼归。独守空闺的女子的心声 ,即我们常说的“思妇诗”。古人云:父母在,不远游。但当时一部分男子或出仕、或经商、或服役 ,不得不抛妻别子 ,远走他乡 ,这就留下了一批独守空闺的女子 ,她们成年累月在思念中度日 ,在等待中消磨青春。如《王
苏州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升本”论文选
风•君子于役》、《卫风•伯兮》等,都是这方面有代表的作品。
《卫风•伯兮》通过写一位女子自从丈夫别后,无心梳洗,思念之心日日萦绕期间,苦不堪言。从而深刻逼真地描写了思妇细腻而微妙的内心世界 ,表现了对丈夫深厚而忠贞的感情。首章“伯兮碣兮,邦之桀兮。伯也执役,为王前驱”写思妇夸赞丈夫 ,相貌堂堂 ,武艺高强 ,地位显赫。一方面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另一方面 ,也反映了夫妻情深 ,由于分别时久 ,浮现在妻子心目中的丈夫就格外伟岸光彩 ,所谓“距离产生美”。次章“自伯之东,首如蓬飞” 写女子蓬头垢面 ,不事修饰 ,好的情态越是慵懒 ,说明她的心思越是专一。“以自己形象之丑,显示自己思念之苦”。[4](P108)
三、四两章写女子怀念丈夫 ,矢志不移 ,即使想得头痛也在所不惜。《王风•君子于役》中 ,通过特定环境 —黄昏景色的描写 ,写思妇触景生情 ,看到牛、羊、鸡都回来了 ,而外出的人不知何时能回 ,就祝福他平安健康。感情深长 ,情谊绵绵。总之 ,虽然都是思妇诗 ,但侧重点有所不同。《伯兮》中的女子心中充满了骄傲与自豪,《卷耳》中的女子有太多的担忧,而《君子于役》中的女子更多渴望丈夫早归。虽然各有侧重,但它们都用冼炼的笔调如实地勾画出了思妇们的一片痴情。人生的天涯孤苦和生离死别,总是让有情的人们感到撕心裂肺的痛。但愿天下不再有战争,不再有硝烟弥漫。
哀怨弃妇,悲愤抗争。被弃妇女的哀怨与抗争 ,即“弃妇诗”它们反映的是家庭生活的破碎与妇女被弃的悲惨命运 ,具有比较深刻的社会意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两篇作品是《卫风•氓》和《邶风•谷风》。《氓》全诗共六章 ,情节很简单。《氓》叙写了一个女子从与人恋爱到结婚到被抛弃的痛苦经历,一件件事情依次写来,文章脉络非常清楚。先是有一个男子笑嘻嘻地向她买丝,借机搭识。她答允了这桩婚事,在等待结婚的日子里,她常常登上颓墙盼望他。可是成家没几年,因色衰爱弛,丈夫便无情地抛弃了她。她愤怒地指责丈夫?士也罔极;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又告诫其他女子不要轻信男子:“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是真实的心理,同时多少带有道德训诫的意味。
《谷风》中女主人公的命运更为凄惨 ,为了操持生计 ,在丈夫家什么苦活累活都干,穷的时候和丈夫共患难,日子过好了 ,丈夫却把他看成眼中钉“及尔颠覆,既生既育,比予于毒”。诗中饱含热泪的诉说,读来令人肝胆欲碎。自己离开夫家,被丈夫休弃时,难分难舍,因为割不断对往事的追忆留恋。诗中所描写的,是一个贤惠忍让的中国妇女的典型。也正是通过诉说,来控诉丈夫的背信弃义和对两人感情的背叛。
三、《诗经》中相关意象对与妇女性形象的塑造
(一)植物意象与女性形象
《诗经》中出现的植物统计达到154种之多,可见植物在先民的意识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们体现了人与自然的交融。而诗中的植物又往往与女性形象的塑造有着某种的内在联系,植物在诗中多以起兴的形式出现,其后往往又伴随着女主人公的出现。如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诗经·召南•摽有梅》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周南·桃夭》
女主人公以梅自比,梅子的成熟正是年轻女子生理与心里成熟的标志,诗歌中还通过顷筐抛梅呼唤爱情,以求意中人,希望对方能娶自己;而鲜艳的桃花也是女子年轻貌美的象征,苏州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升本”论文选
作者把漂亮的新娘比喻成鲜艳的桃花加以赞美,含有富贵吉祥的意义。此种诗歌样式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是应该存在一定的历史文化渊源。在当时人们的观念中,正是植物意象与女性之间存在着许多联系,这样才会促使他们在创作诗歌的时候、在描写女性的时候将各种植物运用其中。女性在诗歌中便成了被欣赏和赞美的对象了。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观念、思维、人们的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6]《诗经》用植物意象来表示与女子某些特征上相似或相联系的观念,而那些被表示的观念就好像女子本身就有的。
(二)动物意象与女性形象
我们仔细阅读不难发现,《诗经》中爱情诗里出现了一系列的动物意象。《诗经》中的动物意象多以人们生活中常见的动物为主,如鸡、牛、羊和鹿等。诗中的动物意象在很多时刻来说也像植物一样,在诗歌中起到起兴的作用。当诗中提到动物之后往往也伴随着女性形象的出现,如“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弋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郑风•女曰鸡鸣》)”通过动物鸡鸣起兴,女子提醒男子应当起来狩猎了,这里展现了女子温情的一面。动物意象在这里是积极的,与先民的那种生活方式融合在了一起,看起来贴切自然。《诗经》中动物意象也有表现生活中女性生活劳苦、哀怨的一面,特别表现在女性对生活中男性不在身边的心酸生活的温情表达,此时动物意象是苍凉的但不令人绝望,借助动物意象来展现女性温情的流露。这种温情是哀怨的,充满了对现实生活不满的辛酸。如《王风•君子于役》中 ,通过特定环境 —黄昏景色的描写 ,写思妇触景生情 ,看到牛、羊、鸡都回来了 ,而外出的人不知何时能回,心情是哀怨而惆怅。
(三)水的意象与女性形象
《诗经》中的人为水的意象从不同角度展示了人与水之间的关系,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喜有忧。其中以水比喻男女爱情方面,以及女子柔弱的又别具特色。以水的澄明、纯美隐喻女子的绰约风姿,从而抒发作者的慕悦之情。这种原型意蕴主要体现在对女性气质的形容上。《红楼梦》中贾宝玉的惊世之论“女儿是水做的骨肉” 将水和儿女柔情联系在一起,水性柔和更是女子阴柔这一特征的鲜明体现。水的阴柔性和坚韧性,非人力可以轻易驾驭,越想速成越难以控制住,一定要以柔对柔,要有足够的耐心温柔才能够体察得出水带来的享受,这不正和爱情一样吗? 男女约会恋爱的场所大多在水边,仿佛水就是爱情的见证。如《郑风·溱洧》描写的是溱洧水边,男欢女乐,结伴同行看热闹,赠芍药花表达爱慕之情的恋爱生活。水又是无情的。恋爱中的人,谁不希望花前月下,卿卿我我?但一水之隔,却似天涯。如《郑风·褰裳》一诗中:“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正是水的存在阻挡了相爱男女的见面,同时水又考验男女双方对爱情的忠贞。水的无情给男女双方造成了几多遗憾。“祈求与他人融为一体,这是人身最有力的冲动最深沉的激情。”[6](P208)《诗经》爱情诗中的水意象对后世爱情诗词的创作和发展也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四、《诗经》中女性形象的整体象征意义及其影响
(一)女性形象的整体象征意义
黑格尔说过,“象征一般是直接呈现于感性观照的一种现成的外在事物,对这种外在事物并不直接就它本身来看,而是就它所暗示的一种较广泛普遍的意义来看。”把黑格尔的话
苏州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升本”论文选
与《诗经》中女性形象相联系起来看,那么《诗经》中的女性形象就具有了广泛的社会意义。女性是弱势群体,并且由来已久,既有女性生理原因,也有社会存在的客观原因。而传统文人也是弱势群体,当文人报国无门,才能无处施展,在政治上无所作为时,便会把满腹牢骚诉之于笔端。士人对政治前途充满了忧虑与沉思,情绪黯淡,流露出一种消极的情绪,显现出知识分子的软弱性,这种忧虑而产生的颓废情绪,其实质是一种严肃、慎重、认真、务实的思想。借隐晦之言,来表达自己对统治阶级的不满。毛奇龄在《白鹭洲主客说诗》中认为情诗皆“托词比事,《离骚》所谓蹇修、姚女失,古诗所谓美人君子,皆托比之词”。《诗经》中的女性形象正是文人或政治上不得意之人自身的象征。诗中表面上写的是男女情事,实际上写得是思贤讽政之作,即言在此,而意在彼。
三国时曹操的《短歌行》也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来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渴望,但这一切都以正视尊重男女之间的情爱为前提的"。再如屈原的《离骚》,是中国古代优美的“美刺”作品,常通过象征寄托的手法如男女信物、神仙景物、历史故事来表达自己的美好情怀或政治主张。把自己与楚怀王的关系比喻为夫妻之间的关系,来表达自身对楚国的忠诚。
(二)《诗经》中女性形象及其女性形象的创作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
“《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影响远远超越了诗的领域,它哺育着中国历代一切伟大的作家。”[8](P3)作为中国文学重要起点、又被奉为儒家经典的《诗经》,虽然产生的年代比较久远,但它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后世的作家在文学创作方面。这种影响不仅是在后世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方面,而且表现在创作风格等诸多方面。具体地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诗经》女性追求爱情自由平等的思想,对后世影响颇大。如《诗经》里《郑风•褰裳》:“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女子对爱情主动追求,要求男子平等对待,不要摆出一幅居高临下的架势。而西汉卓文君《白头吟》对平等爱情的渴望:“凄凄重凄凄,嫁娶不须提。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似乎是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再如汉乐府中《孔雀东南飞》、《上邪》对爱情的追求,王实甫《西厢记》里崔莺莺对自己幸福爱情的追求,都说明了《诗经》中自由爱情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诗经》中女子之口抒发忧伤的感情,细致、隽永,这一特点,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后来文学创作。这是很值得注意的一点,中国后代的诗歌因其影响,抒发忧伤之情作品较多。忧伤的感情,委婉曲折,波澜起伏,十分微妙的。这对汉乐府诗歌,以及《古诗十九首》,以及唐宋诗歌影响深远。汤显祖的《牡丹亭》中,深闺小姐杜丽娘诵读《关雎》而产生对于爱情的渴望,又是一例。
《诗经》中女性形象的整体象征,让后来的作家诗人多有仿效。作家诗人多以女性的柔弱来比喻自己政治上的不得志。如屈原《离骚》中借助于女须的形象,来表明自己对国家和君王的一片忠心。而 屈原借香草美人,表明自己的忠心也正是受到了《诗经》的影响。在男权社会里,女子只有依靠男子才能生存;同样,在一个国家里,君王是国家的主心骨,是所有人的心里依靠。
“《诗经》作为一部伟大的文学经典著作,对后世的影响是及其深远的。它开创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伟大现实主义传统。”[8](P3)为后世文学创作作了成功的典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作家诗人。它的价值是无法估计的,它的影响经久不衰。
苏州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升本”论文选
总之,通过对《诗经》中爱情诗及其女性形象的透视,我们看到,那个时代的民风总的来说是纯朴无邪的,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女性的精神面貌、心理状态和情感追求。但也出现了新的关系、新世俗伦理道德意识的萌芽,婚姻、爱情因受到影响而显得纷繁复杂。诗中体现了女性对自由、平等、独立和自尊的强烈渴望和热烈追求。既有反映古朴民风具有浪漫气息和野性美的幽会诗 ,也有活泼生动 ,充满谐趣和喜剧美的诗歌 ,更有沉痛温婉、充满悲剧意味的诗歌,他们是传统女性追求独立与自由的先驱,她们闪烁着自醒意识的火花引领着后世女子不断地在自由幸福的道路上追求着。诗中的女性都用青春和心血,吟唱了一首首动人的生命之歌,宛若一幅幅精美的画卷,被后人所珍藏、所赞叹。
参考文献:
[1]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2]苏珊,朗格.艺术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3]费振刚.状物工巧 联想丰富.中国古典文学鉴赏丛刊﹒诗经鉴赏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86. [4]曾运乾,周秉均整理.毛诗说[M].岳麓书社出版,1990. [5]邓荃.诗经国风译著[M].宝文堂书店出版,1986.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7]弗洛母.爱的艺术[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 [8]吕恢文.诗经国风今译[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87.
苏州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升本”论文选
第五篇:新闻媒体中女性形象分析
新闻媒体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以新浪新闻为例
摘要:新闻媒体作主流价值观的宣传工具,对新闻报道时是选择性的,需要向大众灌输主流价值观的思想,这时新闻内容必然和客观的社会现实不对等,片面的反映社会现实。但是以新浪新闻为例的新闻媒体,在没有政府资金扶持的情况下,在竞争激烈的新闻媒体行业里生存,一方面要传到主流意识的价值观,另一方面还不能脱离大众全体,需要迎合大众的口味,因此女性形象出现在新闻中的频率愈发的高。新闻对于女性事件报道的时,不仅兼顾主流意识和大众群体,还要注重自身的经济效益,只能反映主流意识下的女性形象,与实际的女性形象不相符。
关键字: 新闻媒体 主流意识 女性形象
我们从字面上了解的新闻:是指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经常使用的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正在发生的或者以前发生现在仍能产生社会效应的事实的报道。狭义的新闻则专指消息,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比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的事实。①当今的的新闻已经越来越偏离“事实”的概念了,即便如此新闻媒体的确构建了一个社会现实,传达着统治阶级倡导的主流意识。在这个媒体构建的社会现实中,媒体没有均衡女性对于整个社会做出的贡献,而是以一种弱势群体提现出来,表现为传统女性形象、家庭暴力、色情行为等等。
女性主义者认为,男权社会的通俗文化是一面歪曲的镜子,所反映的是主流意识形态想让你看到的东西,比如女性的刻板形象(性对象和家庭主妇等),而绝不会反映真实的社会状况,比如女性的真正状况与多元形象。女性以什么形象出现在大众媒体中的呢?下面通过五月份的几则新闻来分析一下主流价值观下,新闻媒体定位的女性形象。
2012年05月16日新浪网社会新闻《儿子结婚前遇害身亡 母亲为凶手求情称其还年轻》 一文中母亲梁建红的儿子被工友杀害,但是在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对宋晓明刺死马刚案公开宣判时,梁建红赴京出庭为凶手求情,老伴拒绝与她同来,她告诉记者,老伴拗不过她,一直不肯原谅她。法院认为,梁建红在未获任何利益补偿的情况下,请求对被告人从轻处罚的义举应予褒扬,法院据此对被告人宋晓明从轻处罚,判处有期徒刑12年。“ 正如一位法官所言,伟大母亲梁建红,以其博大的胸怀,为杀死儿子的凶手求情,使其免于一死,在庄严的法庭上写下了慈爱的一页。这位母亲的悲悯情怀足以证明,人心底色是温暖,是善念,是爱如泉涌。”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杀人偿命欠债还钱”,但是这位善念满怀母亲,却为杀人凶手求情并挽救了凶手的生命。“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做好做对就该赏,做坏做错就应罚。母亲梁建红原谅了杀人犯,死刑变判处有期徒刑12年。那么以后再有杀人的,只要被害者家属原谅是不是都不要判死刑了?设身处地的想一下,当我们的亲人去世之时,身心交瘁还要为凶手求情,99%的人会站在法律的角度,要求法律制裁犯人。但是1%的人会出现在新闻上,这足够吸引人们的关注。新闻媒体向大众传达传统的母亲善良的本性的的同时,亦是主流价值观想要构建的“要有爱,要和谐”的观念。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葛兰西认为,时间中的任何一个特定点在一个社会里流行的文化,都可以解释为霸权的一种结果和体现,是从从属集团在舆论上接受统治集团的观念、价值标准和领导的结果与体现。母亲作为传统的女性形象变成了新闻媒体的主要宣传对象,使得女性在新闻媒体变成了刻板形象,将女性特征归为“肉体的、非理性的、温柔的、母性的、依赖的、感情型的、主观的、缺乏抽象思维能力的”,女性形象的多元化发展不会成为每天媒体新闻的主要目标。
新闻媒体在现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人民大众和主流意识的平衡木,维系着既有性别统治秩序,片面反映两性的不平等关系甚至掩盖这种不平等,将女性形象予以扭曲塑造符合主流价值关的女性形象。2012年05月22日新浪网社会新闻,题为《广州离异富豪五星级酒店选妻指名要处女》报名人数竟然多达2800多女性。广州11位富豪与一家5星级酒店选妻,其中一位离异的富豪选妻准则为年龄在20-26岁之间,女方为处女。富豪们提出了“五项原则”。“第一,门当户对原则。这不是封建观念,也不单单是势利眼,而是因为,两个家庭出身以及受教育程度都有着相似经历的人更容易沟通,并且日后的婚姻生活也更容易相处。第二,能力相当原则。对于很多富豪精英们而言,贤妻的定义不仅仅是主内而已了。如果能跟老公一起披靡商界,那真是锦上添花的般配了。第三,安分守己原则。在他们眼里,女人照顾好家里才是最大的责任。一般这样的人的太太都是全职太太,不需要在外东奔西走便可享有不尽的财富,也是许多年轻女孩子梦寐以求的婚姻状态。第四,名气相当原则。大款娶女明星不是什么新鲜事。当然女明星的名气也能够直接地为大款的生意带来宣传,对于大款而言,与女明星的婚姻是最好的广告。但嫁人前,女明星还是得漕擦亮眼睛,省得嫁了个假大款,还得为人家充当免费的代言人。第五,娶妻娶美原则。当然,在富豪的婚姻中,这并非是主流的原则。除非这个女人美到能够让这些富豪神魂颠倒想立马娶她们为妻不再允许其他男人占有她的一丝一毫。”② 大众传媒在对于新闻传播时,自然而然的站在男权社会的角度,对于女性进行排挤和压迫。中国是男权社会历史最悠久的国家,对于完美女性的要求从古至今一直未中断过,虽然西方思想传入并影响中国百年之久天,在女性在家庭角色、职业平等、政治参与等各方面皆有很大进步,但是这种破坏女性形象甚至压迫女性根深蒂固的男权思想始终没有根除。新中国的民主和法制建设取得飞速发展,中国的女性受西方女权主义影响,在婚姻自主、男女平等等思想观念和法律政策,缩小了与女性和男性的差距,但是这种变化值是存在于表面现象,女性仍然不可能作为社会主体参与社会生活,处于一种被动局面。仍然受到传统儒家思想“男尊女卑、男主女从、贞洁大于生命”等思想的束缚,反映男权社会中女性被动的形象。男性处于社会的主导地位,女性则处于被动地位,女性成为男性的眼中的审美对象和观赏对象,甚至成为男女性欲望的对象。男性主导的社会中,男性会把自身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趣味投射到女性形象的素质中。符合男性审美标注的女性美,则会成为社会对于女性的审美价值判断,并且不断改造女性的审美观和认识观。“豪富选妻”即便是个例,但也透露出男权社会对于女性贞操的的要求,看不出新时期女性应该具有的多元性,看到的只能是被男权社会命名、解释的女性形象。
女权主义在中国方兴未艾,但是在中国社会现实中起到的作用远远不足,新闻媒体对于女性家庭暴力问题的的报道,反映出女性在男权社会中一直是压迫和暴力对象。新闻媒体通过对于这类问题的报道,不是向大众反映女性在社会中的暴力问题,而是选择性的报道,从另一个方面强调现在的社会还是一个男权主导的社会。男女平等,成为社会宣传的一种空话,备受压迫的仍然是女性在社会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新浪新闻国内新闻三则女性遭遇暴力的新闻:《56岁母亲不堪毒打雇凶勒死37岁吸毒儿子》(2012年05月18日03:05 亚心网)、《女子疑遭强吻咬断对方舌头被砍死》(2012年06月19日14:33 信息时报)、《一男子疑女友有外遇将其脱光暴打长达四十分钟》(2012年05月23日08:46 重庆商报)。家庭暴力问题是男权社会对于女性的一种压迫,女性在男权社会中处于从属地位,女性是男权的附属品,反映出现实社会中“男尊女卑”的思想,正如西方历史上许多著名哲学家、思想家都曾有过贬低女性的言辞。如亚里士多德认为:“女性之为女性是由于某种优良品质的缺乏。”毕达哥拉斯则说:“世上善的法则创造了秩序、光明和男人,而恶的法则创造了混乱、黑暗和女人。”③对于女性形象的贬低,实际就是对于男权社会的赞成,女性的确处在一个不公平的社会地位,通过新闻媒体的报道,表现出男权社会对于女性的压迫。当然,不发新闻媒体为了盈利,蓄意的制造和传播这种歪曲的女性形象,只有这样制造出符合男权社会处于弱势的女性形象,才能迎合大众的口味,使得处于尴尬位置的新闻媒体得以正常运作。
参考文献:
① 百度百科 《新闻定义》 http://baike.baidu.com/view/14325.htm
②新浪社会新闻 《广州离异富豪五星级酒店选妻指名要处女》http://edu.sina.com.cn/bschool/2012-05-22/1817339154.shtml ③ 江红 《大众传媒与社会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