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桥头堡建设依靠科技和人才
推进桥头堡建设要充分依靠科技和人才
(处科级领导干部进修班心得体会)
根据组织安排,202_年11月14日至12月8日,我有幸参加了省直机关党校第十二期处科级领导干部进修班的培训学习,经过党校的精心部置和各位任课老师的认真讲授,一方面我的党性得到了锻炼,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另一方面使我对云南的省情有了更加明晰的感知,以及如何立足省情做好云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总之,收获非常大,同时也思考了很多问题。作为一名科技管理工作者,在思考的很多问题当中最多的是我省各级科技部门怎样紧紧围绕自身职能,在我省面临建设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重大历史机遇前,如何把科技工作的各个方面加以贯彻落实的问题。下面,我把我的一些思考以“推进桥头堡建设要充分依靠科技和人才”为题,作为我学习的心得体会汇报如下:
把云南建成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这是中央为云南发展特别定制的宏伟规划及其实施倾斜政策扶持的突破口,是云南省实现跨越式发展或赶超目标的历史性机遇。国家对云南实施桥头堡建设的问题,不仅给予极大的关注,而且已经付诸于切实给予各方面支持的行动。今年7月中旬,由国家46个部委组成的12个调研组亲临云南深入进行实地调研,以如此广泛的参与度及强大的阵容来推进一个地方的发展,恐怕在全国各省市区发展史上都很少有过,这不仅充分体现了中央对云南边疆地区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关怀;而且也是中国在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中实施全面开放谋求更大更快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实施云南桥头堡建设,一方面离不开国家方方面面的扶持帮助,毕竟云南至今还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省份,人均GDP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支出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84%、农民人均纯收入为全国平均收入的65%;一方面也离不开我们云南自身的努力,因为外因只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据,只有内外因密切结合充分发挥作用,才能产生最好的发展效果。
说起抢抓实施云南桥头堡建设的历史性机遇,人们必然会想到要以此为契机向国家争取更多的倾斜政策、资金支持和项目扶持,这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政策、资金和项目都是推进云南桥头堡建设的具体抓手和支撑。但机遇又并非是想抓即可抓住、抓住便可用好的“有利条件”。怎样抓住机遇,要靠主动和一定的技巧,因为任何机遇都是为有准备之人而准备的;如何利用好机遇,则要靠科学谋划和科学的方法,也就是要充分依靠科技与人才。
关于依靠科技的问题,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异常激烈,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地位的确定,主要取决于以科技为核心的综合竞争力,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竞争胜败优劣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它是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历史动力,必须把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科技推广应用和提高劳动者科学素质的轨道上来。所以,推进云南桥头堡建设,必须依靠科技。
一是要科学谋划不盲干。科学谋划桥头堡建设,包括规划编制的科学合理、目标的确立有激励性、项目的实施有带动性、措施的采用有适用性、方法的运用有可行性等。如果缺乏科学规划和科学论证,盲目上项目、争投资,非但难以达到推进桥头堡建设的目标,而且还会造成有限资源配置使用的不合理,甚至给实施桥头堡建设带来负面的影响。
二是要加大科技创新扶持力度。实施云南桥头堡建设的目的之一,就在于扩大开放,并在扩大开放中参与国际竞争和实现在世界范围内发挥云南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要实现这一美好的目标,靠拼资源卖原料不行、靠租地给别的国家或地区建大量的加工车间也不行,必须靠提高我们自身的创新能力、靠我们整体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否则就难以规避桥头堡建设有堡无人、有桥无流、有贸无利的发展风险。所以,必须站在提高核心竞争力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认识高度,切实加大桥头堡建设的科技投入,包括国家的科技扶持投入、地方政府加强自主创新的研发投入和激励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投入、企业自主创新主体的投入和其它社会科技资金的整合投入。
三是充分发挥科技政策支持的导向作用。要通过制定实施一系列的科技扶持政策,鼓励桥头堡建设中的内外结合、产学研结合,最终达到科技工作与桥头堡建设各项工作的紧密结合,实现科技对桥头堡建设的支撑引领。这也符合国家调研组给云南提出“实施桥头堡建设应遵循统筹内外,互利双赢,以外促内,加快发展”总体思路建议,而且实施一项好的科技政策,对推进科技发展的影响作用,不论是深度和广度都会远远超过一个或若干个科技项目的实施。因而必须重视对政策的研究,靠政策引导发展、靠政策激励创新、靠政策整合资源。
关于依靠人才的问题,主要是要通过实施人才培养和引进计划及其扶持政策,为推进桥头堡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人才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为政之要在于选贤任能,得人才者得天下。桥头堡建设,必须有各类人才作支撑。人才从何而来,一靠培养、二靠引进,但最重要的还在于科学合理地使用。真正想干一番事业或能干事的人才,绝不会更多地计较自己的得与失,但管理使用者则不能以此而忽视对这类人才的关心照顾,不能使人才因不苟同于别人而受气、因倾心于埋头苦干而吃亏;千里马所追求的目标是能发挥所长驰骋于疆场而显其用,绝不会在乎人们给它戴多少红花或授予它什么样的荣誉,但饲马者则不能因此而忽视对马实行奖勤罚懒或扶优限劣的激励。
一是在人才培养方面,应由各级财政预算安排专项培养经费,对因需选送发达国家及地区进行技术合作交流和学习深造的桥头堡建设紧缺人才,给予一定比例的经费资助;对选送到上级国家机关及先进地区挂职锻炼、顶岗培训及国家重点院校集训学习考察的各层次人才培养对象,亦给选派单位安排拨付一定的人才培养辅助经费;要充分发挥科技奖励对各类人才创新发展的激励作用,鼓励各类有条件的人员走自主创新成才之路。
二是在人才引进方面,对从国外、省外引进的桥头堡建设需要的高层次人才(如国内的两院院士、长江学者、注册规划师、注册评估师等),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亦由各级财政预算配套安排一定的人才创业辅助经费,一方面根据其承担工程量大小和实施课题的难易程度,每个给予配套安排具有一定数额的科研及创新工程经费资助;一方面根据引进人才前往创业地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状况,并结合业绩考核结果,每人每年给予一定数额的特殊补助,以此吸引更多的高层次人才参与到我们桥头堡建设的重大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或工程建设中来,以保证桥头堡建设的健康发展。三是在人才使用方面,既要惟才是举和惜才重才,又要用其所长和注重效果;既要充分信任委以重任,使人才的个人作用得到尽善尽美发挥,更要善于通过其人才骨干的组织带动,培育出一个又一个推进桥头堡建设所需要的创新团队;既要从政治上、生活上和思想上关心每一个在用的人才,使之保持心情舒畅和奋发向上,还要尊重规律和人性,突出以物质手段对各类人才创新发展的根本性激励,而且要始终坚持对人才的激励与其实际贡献紧密挂钩。
第二篇:桥头堡建设
“桥头堡建设”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
————心得体会
隆阳区瓦房乡党校
寸嘉喜 解放思想的中心,我的体会就是“改革创新”,只有改革创新,才能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当然,解放思想不是看几篇文章,听几次报告就能做到的,人的思想往往受旧思维、旧观念的束缚,满足于经验,满足于现状,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安于现状实质上就是倒退,成为历史潮流的拌脚石。
解放思想还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在新的形势下,解放思想就是要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以思想的进步,推进各项事业的大发展。开展“解放思想,加快发展,在桥头堡建设中瓦房怎么办”讨论活动,是深入开展学习宣传桥头堡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这样可以进一步凝聚发展合力,实现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实际需要。
要解放思想,首先重在学习,深入领会党中央关于“桥头堡”建设的重大决策,从思想上提高认识,认识到解放思想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勤于学习,勇于探索,敢于实践;打破旧思维,树立新观念,把自己的思想水平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并落实到行动上,结合到实际中,以改革创新的思想认 识,解决问题,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联系本人的实际情况,我觉得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没有新的观念,就不可能有新的思路;没有新的思路,就不可能有新的举措;没有新的举措,就不可能有新的成效。通过在全乡开展 “桥头堡建设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第一阶段的认真学习,联系本单位和自己的工作实际,心中有很大的感慨,感触良多,在此谈几点体会。
一、要不断加强学习,促使自己成为一名有求知欲、会学习、能学好的党校教员。
这次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是新时代、新形势下的要求,是广大党员干部自身发展的要求。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不断要求个人能力的不断提高,思想、思维方式和知识的更新。面对日新月异的变化,个人必须不断适应新环境,把新工作做好,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一个人的知识是有限的,不去学习,不会学习,人的思想就会僵化,知识就无法更新。从这层意义上来讲,在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中不但要学xxx省、市、区有关文件、会议、领导讲话精神,还要学习其它各类知识。要深入系统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时刻关注国家关于“桥头堡”建设的政策方针,刻苦钻研自己的业务知识,以及科技、管理、哲学、历史等各方面的知识,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丰富的理论知识武装头脑。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做到活到老学到老,利用休息时间、利用工作之余,切实做到工作学习“两不误”。要会学习,要有方法,学习要有针对性,更要有时效性,切实做到学以致用。学习中要向领导学,还要虚心向身边的同志、群众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要坚持学,持之以恒,不浮躁,在学习中努力增长自己的才干,真正使自身成为一个有求知欲、会学习、能学好的党校教员。通过不断的学习,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工作观念,从而创新工作思路,适应新时期“桥头堡”建设工作的需要。
二、要勤奋工作,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适应“桥头堡”建设要求的合格教员。
作为一名党校教员,只有严格要求自己,充分利用好业余时间,多动脑、勤动手,不断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提高自己的能力。在工作中,要科学合理地划分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做到环环相扣,确保工作不脱接;做到顾全大局,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言谈举止注意场合,接待来人来访讲究方法,诚实做人、扎实做事。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从点滴做起,从细微小事做起,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坚持内强素质,外素形象,办实事、说实话、出实招、使实劲、求实效,对认准的路子要一走到底,不解决问题决不放手、不见到实效决不收兵,切实把嘴上说的、纸上写的、会上定的,变为具体的行动、实际的效果。做到脑 勤,勤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及抓住问题的本质;手勤,多动手,善动手,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字能力,做好各项活动的文字保障;嘴勤,多请示、多汇报,避免错误理解领导意图;脚勤,多深入调查,随时掌握基层和群众的工作动态,以便及时为领导决策提供详细情况。
三、要善于思考,做到在解放思想中促进“桥头堡”建设工作的开展,在“桥头堡”建设工作中促进思想解放。“学而不思则罔”,一个人仅仅学习而不思考,那将等于什么也没有学到。思考是一种能力,要根据掌握的第一手资料,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按照正确的方法进行加工,去粕留精,学会利用马克思主义的“扬弃”理论,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在工作中不会一帆风顺,难免会遇到困难与挫折,这时要正确认清形势,把握好大局,妥善处理好矛盾。要充分运用所学的知识和工作经验,根据岗位工作职责,积极思考如何打开工作局面。在工作中一定要善于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工作的预见性,把本单位的工作中心、本部门的重要工作、领导关注的重要事情作为个人思考的核心,在为领导当参谋时力求参得准,谋得着。只要我们勤学习、善思考、勇实践、敢转变,彻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将所学所思在实践中运用、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升华,从自身做起,认真履行职责,努力做好服务,我们的社会一定会更稳定、更和谐。在具体工作中,我认为要做好以下一些工作: 要紧紧围绕乡政府的中心工作,抓住部门主要工作。要紧紧围绕党中央、省、市、区关于“桥头堡”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结合单位工作实际,准确、全面地反映本地本部门的工作思路,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创造性的开展工作,抓出实效、抓出实绩。以“桥头堡”建设为锲机,彻底解放思想,为瓦房乡的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做出不懈努力。
202_年9月21日
第三篇:桥头堡 建设
深入 建设桥头堡 积极实施大战略
(作者 王学仁 云南省政协主席)原载《社会主义论坛》202_年第4期
转载请说明出处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提升沿边开放水平”,这是新时期我国重要的一个国家发展战略。202_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云南考察工作时明确指出,云南要充分发挥作为我国通往东南亚、南亚重要陆上通道的优势,深化同东南亚、南亚和大湄公河次区域的交流合作,不断提升沿边开放质量和水平,使云南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胡锦涛总书记的这一重要指示,是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边疆长治久安的重要部署,是实施提升沿边开放水平大战略的重大举措,也是今后云南科学发展的奋斗目标。
建设桥头堡、实施大战略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外开放。为了实现今后更长时间、更高水平的发展,我国更需要加大力度,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推进陆上边境对外开放,使沿边开放与沿海开放共同推进、相得益彰,尽快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不仅是实施提升沿边开放水平大战略的着力点,而且对我国未来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是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云南紧邻东南亚和南亚各国,外接缅甸、老挝、越南,内连西藏、贵州、四川、广西,通达沿海地区便捷。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必将在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国家之间形成大规模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对推动我国自身经济结构的调整升级、优势资源的开发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促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推进和西南地区的大发展,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都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是有利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当今世界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全球性的资源争夺更趋激烈。把云南建设成为我与东南亚、南亚国家经济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推动我国与印度洋沿岸国家以及西亚和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能够进一步提升我国非洲东部等广大地区的经贸往来和投资合作,使我国与这些拥有重要矿产资源、市场成长性好、发展潜力巨大的国家和地区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进一步拓宽发展的外部空间、保障我国资源的有效供给。
三是有利于实现区域合作共赢。云南具有连接中国、东南亚、南亚三大市场的优势。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西部地区尤其是西南地区对内对外交往的条件,扩大与深化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国家的区域经济合作,有益于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有助于推动西部地区与周边国家的全面合作。
四是有利于促进区域和平稳定。云南与东南亚等国家具有江河同源、民族同宗、文化同流的亲缘关系。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能够进一步加强我国与东南亚、南亚国家的全方位交流,有利于我国与周边国家消除疑虑、扩大共识、增强互信。
五是有利于提升沿边开放水平战略的深入推进。云南是我国毗邻国家多、国境线长、面临市场广阔的省份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与周边国家建立了相互信赖的合作关系,通往东南亚、南亚国家的公路、铁路、航空交通运输通道及信息网络骨架已经基本形成。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条件较好、影响较广、收效较快,不仅能够直接带动西部地区的沿边开放,而且通过云南的实践,可以开展试点、探索路子,为全国沿边开放的深入推进提供有益的经验。
建设桥头堡、实施大战略的基本构想
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这不仅是中央对云南加快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我国实施互利共赢开放战略的新举措。对于如何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尽快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需要深入研究、科学谋划。根据云南省政协进行的初步研究,我认为,我国向西南开放,主要是以东南亚、南亚国家为重点,面向印度洋沿岸,延伸至西亚及非洲东部等广大区域;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就是要立足国家沿边开放战略的总体格局,充分发挥云南的区位优势,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连接东南亚和南亚、直达印度洋的大通道,我国参与南亚次大陆经济圈和东盟自由贸易区合作的重要平台,我国面向印度洋沿岸国家的外向型产业基地和进出口商品生产加工基地,充分展示中华文化、增进国际友谊的重要窗口。
为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应主要从六个方面做好工作:
一是加快连接东南亚和南亚、直达印度洋的国际大通道建设。根据区域合作的需要,以公路为基础、铁路为骨干、航空为先导、水运为补充、信息通讯网络为枢纽,抓住中缅油气管道建设的契机,打通我国从陆上直达印度洋的国际通道,建成我国连接东南亚和南亚国家的综合、高效、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体系。
二是加快中越、中老、中缅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先行在云南的河口、磨憨、瑞丽三个口岸进行跨境经济合作区试点,探索有利于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的政策措施,逐步在中越、中老、中缅之间建成一批“两(多)国一区、分别管理、统筹协调、境内关外、一区多园、封闭运行、政策优惠”的跨境经济合作区。
三是加快培植优势特色产业。以国内和东南亚、南亚的资源为依托,国内和东南亚、南亚的市场为导向,大力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继续巩固烟草产业竞争优势,积极推进有色、冶金、化工等产业升级,大力发展以新型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为重点的能源产业,加大生物、光电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发展步伐,尽快培育形成一批优势资源和先进技术相结合的特色优势骨干产业。
四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七彩云南保护行动”,继续实施重点防护林、天然林保护等工程,进一步抓好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九大高原湖泊和江河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积极从源头上保障东南亚国家的水环境安全,努力建设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的人居环境。
五是加强国际化的服务体系建设。立足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国家在更大范围进行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的需要,不断提升口岸服务功能,进一步改善口岸检验、检疫管理模式,提高出入境人员和货物的通关速度。建立健全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体系,积极开展人民币境外结算试点,尽快把云南建成服务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现代金融服务基地。
六是加强对外交往、确保边疆安宁。按照“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加强高层交流互访,扩大民间友好往来,增加了解、增强互信、增进友谊,合作打击国际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毒品走私等犯罪活动,共同维护地区和平,努力为桥头堡建设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建设桥头堡、实施大战略的建议
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把云南建成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推动沿边开放战略的深入实施,既需要云南等沿边省份的不懈努力,更需要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依靠全国的力量,中央和地方合力推进。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对建设桥头堡的战略构想进行深入研究。建议由全国政协专门委员会牵头,组织国家有关部委,集中相关力量,汇聚各方智慧,对建设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实施沿边开放大战略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明确内涵、理清思路、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以便有序推进各项工作。
二是设立建设桥头堡的领导协调机构。桥头堡建设情况复杂、涉及面广、所用时间较长,需要高层次的机构进行组织和协调。建议成立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建设协调领导小组,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国家有关部委和云南省政府参加,具体负责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建设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
三是将建设桥头堡的战略构想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央有关部委在编制国家“十二五”规划时,把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作为我国“十二五”时期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扩大对外开放、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举措,在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对外合作、重点投入等方面给予支持,并将近期能够实施的重大项目列入规划。
第四篇:云南省桥头堡建设呼唤小语种人才
云南省桥头堡建设呼唤小语种人才
记者日前获悉,经国家教育部批准,云南民族大学东南亚南亚语言文化学院(以下简称东语学院)从今年起新开设马来西亚语本科专业,首届招生35人。自此,该学院共拥有东南亚小语种本科专业6个。
随着桥头堡建设步伐的加快,既懂专业知识,又有语言沟通能力的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备受瞩目。
人 才 供不应求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区域化的背景下,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的不断推进和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不断深化,云南在不断扩大与东南亚、南亚各国的交流合作过程中,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也在进一步扩大。
据悉,云南省每年对东南亚、南亚小语种翻译人才的需求量急速增加。其中,越南语、老挝语、印地语、印尼语、柬埔寨语等的需求量最大。据云南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处长王永全介绍,截至202_年底,云南有小语种教师169人,专业学生3616人,公共选修课学生10067人。
云南民族大学是全国高校开设东南亚语种专业较早的学校之一。早在1993年,云南民族大学(云南民族学院)就率先在云南省开设了泰、缅语等东南亚语种专业,并于202_年成立了东南亚语言文化学院,202_年更名为东南亚南亚语言文化学院,历经18年的发展,现已开设有泰、缅、越、老、柬和马来西亚语6个本科专业及“亚非语言文学”硕士学位授予点,被省政府授予“中国—东盟语言文化人才培养基地”,是国家教育部、财政部批准的“非通用语种群”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
“近3年毕业生就业率为100%,毕业生供不应求。”东语学院院长杨光远自豪地说,历届毕业生大多分配到省市及各地方政府的外事部门、公安部门、边防武警、科研单位等政府事业单位、有涉外业务的大中型企业及各旅游服务行业等单位工作,还有一些在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等30多所省内外高等院校任教,东语学院已成为国内本学科专业领域内重要的师资来源。
培 养 多措并举
“桥头堡建设需要一大批相关的高素质人才来支撑,加快东南亚、南亚语言文化学科建设,是促进改革开放和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杨光远认为,加快相关人才培养的步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东南亚南亚语言文化、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复合型人才,为云南建设中国向西南开放桥头堡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撑,是当前摆在教育界人士面前的一件急事、大事。
“培养小语种人才是提高我省高校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围绕产业特色打造学科特色,促进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适应市场的人才需求,促进高校毕业生创业和就业的重要举措。为此,我省采取积极措施,加强了对小语种专门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王永全说,202_年10月18日,省政府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加强我省高等学校小语种人才培养工作有关问题。会议对促进高校小语种人才培养工作作出5项议定意见。即:明确我省小语种教学工作主要定位在周边国家泰、缅、越、老、柬等东南亚国家语言;科学确定专业方向及专门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规模;加强小语种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有计划地选派人员到周边国家学习语言,另一方面积极利用现有资源,通过引进、返聘、外聘高水平的教师到校从事小语种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创新教学管理,对小语种人才的培养采取专业学习、第一外语学习和第二外语学习等方式,引导、鼓励学生选学、选修小语种课程;充分发挥我省地方公派留学基金与西部地区人才培养特别项目经费的作用,积极鼓励小语种教师到相应语种国家留学、培训。202_年至202_年,省财政每年补助200万元资金,专项用于高校小语种教师培养和学科、专业、教研室建设工作。
第五篇:依靠科技促进地区新农村建设
党的xx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笔者就依靠科技促进“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了如下思考:
一、****农村发展现状
****农村经济底子薄,农业“造血”功能差,加之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经济总量不大,工业反哺农业和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极其有限,城乡差距突出,统筹城乡发展难度大,农村人口多,劳动力总体素质偏低,培养新型农民的任务重,农业基础设施和经营方式落后,调整农业结构和提供公共服务的任务更为艰巨,这就决定了****新农村建设任务的紧迫性、艰巨性和长期性。
~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3241元,要实现“xxx”期末城镇居民收入翻一番的目标,必须使科技深深扎根于广大农村,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让农民从科技进步中得到实惠;必须突破生活环境的制约,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不竭的动力和强大的支撑,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二、依靠科技进步,促进新农村建设
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生产结构调整,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地区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
(一)三大目标
1.强化技术集成应用。加强新农村建设技术的综合集成,开发成套技术、设备,初步建起现代农业、特色产业等技术体系。
2.强化技术转化和推广。转化应用一批成熟、先进、适用技术,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增加粮食单产量,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特色优势产业明显发展,农村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农村资源节约取得显著成效。
3.强化技术综合示范。大力扶持新农村示范村建设科技示范村,新农村推进村发展科技示范户,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努力促使农民增收。
(二)六大举措
1.建设现代农业。继续实施好“丰收计划”和“两新项目”等,重点推广应用水稻现代化生产技术、小麦玉米两熟优质超高产技术、玉米优质高产高效技术和地区粮食安全预警系统。发展金桥大米等优良品种,精心包装和农产品深加工;有效利用旅游景区的资源优势,用工业发展手段经营农业经济,发展观光农业和绿色农业。
2.培育特色产业。推广农村资源节约和生态科技,培育一批农村资源节约和生态环保产业,提高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跟踪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推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延长农业产业链。以“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一民一技”为方向,培育一批农村资源型特色产业,如金桥的蚕桑、丛林的花卉苗木、黑山的猕猴桃和方竹笋、青年的茶叶和水果等,促进农村生产经营的专业化。
3.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支持有条件的农业企业从事技术研发,增强行业带动能力,形成一批名牌产品。指导猕猴桃系列产品的加工,鼓励山药系列产品的开发,扶持山地鸡和生猪的产业化经营等,支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开展规模化经营。
4.完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以科技特派员制度和农业专家大院模式为重点,推广一批农村科技服务创新模式,把各种科技要素引入农村一线。通过“村村通”等信息服务模式,推进农村信息化,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以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为重点,培育一批农村科技服务中介。
5.培养新型农民和优化科技人才队伍。引导开展“十百千万农民科技培训”,培训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农村实用技术人才,造就一批新型农民和种植业能手。以镇科技助理、村科技员、农村科技中介机构从业人员等为重点,不断提高农村科技服务人员的素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科技服务人员队伍。
6.开展试点示范。选择不同区域、不同产业发展水平、不同文化民俗背景等各具特色的农村,有针对性地筛选成熟技术,开展集成技术与典型农村的耦合研究,从乡村、城镇等层次开展示范,引导建设科技示范村、科技示范镇。
三、扎实推动农村科技事业健康发展
(一)加快建立覆盖农村的公共财政制度。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落实财政新增教育、科技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规定,切实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投入,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广大农村。有条件的村镇,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投入力度可以更大一些,步子可以更快一些,水平可以更高一些,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二)加快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事业管理制度。合理划分政府与市场的责任,形成以政府为主导,政府、社会和市场多主体参与、协同提供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局面。一方面,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发挥政府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主导性作用。另一方面,要为社会和市场组织参与农村公共品供给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吸引民间资金和社会资本以各种形式进入农村社会事业,满足农村对公共产品和服务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推动农村科技事业健康发展,更好地为农村经济社会服务。
(三)加快建立城市人才对农村的支持制度。采取有效措施,完善城乡之间、乡镇之间的对口支援机制。通过行政协调、政策引导,形成城市科技教育系统对口支援农村科技教育系统、农村科技教育资源富裕地区对口支援农村科技教育资源匮乏地区的良性关系。鼓励广大科技、教育工作者深入农村,为农民服务,开展送科教下乡等宣传活动。继续实施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公共事业人才培训活动。
(四)加快推动城乡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协同发展。开展农村节水灌溉、沼气等建设,加大乡村校舍危房改造力度,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加强区职教中心建设,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开展大规模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加快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发展远程教育工程,并把三大工程有机结合起来,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农村文教事业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