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着的一些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谈谈我们
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着的一些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谈谈我们.txtゅ你不用一上线看见莪在线,就急着隐身,放心。莪不会去缠你。说好的不离不弃 现在反而自己却做不到╮
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着的一些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在实践中坚持群众观点,做到
答案
1、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历史的创造者。按照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必须相信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虚心向群众学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当前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有儿女读书问题、住房问题、就医问题、低保问题,物价问题、贫富不均问题、腐败问题等。
3、在实践中,我党制定了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免除农业税,减免农村中小学学杂费,推广农村公费医疗,稳定高校学杂费,加大大学生助学金覆盖面和额度,稳定销房价格,建立安居房,建立和扩大城乡低保户范围并提高其标准,提高务工工资标准,保证农民工工资发放;平抑物价,解决民生问题,加大惩治腐败力度等,都是党的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的生动体现。
4、作为大学生,必须树立群众观点,自觉地依靠群众,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确立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的理论基础。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坚持群众观点。所谓群众观点就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坚持群众观点,是我们党在革命和建设中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之一。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强调必须以人为本,这是对党的群众观点的重大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当前我国社会中存在着的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主要有:就业问题、上学问题、住房问题、收入分配问题、环保问题、医疗问题、社保问题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党和政府正在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十七大报告里明确提出要从以下几个发面保障和改善民生:(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2)实施扩大就业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在这些基本方针的指导下,仅就2007年,我们政府推出了一系列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具体举措,如农村孩子学杂费免除、城镇居民受惠医保和农村低保的实施,《物权法》的出台、“财产性收入”进入党代会报告、政府廉租房的推出、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两型”社会的建构、居民休假制度的调整等。从以上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具体落实来我们党和政府的确是急人民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特别这次四川特大地震灾害发生后,我们党和国家采取的一系列抗震救灾举措,更深刻地体现了我们党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以人为本的高度责任感和博大情怀。
第二篇: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的一些人民群众关注的热、难点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在实践中坚持群众观点,做到以人为本
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的一些人民群众关注的热、难点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在实践中坚持群众观点,做到以人为本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的理论基础。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坚持群众观点。所谓群众观点就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坚持群众观点,是我们党在革命和建设中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之一。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强调必须以人为本,这是对党的群众观点的重大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当前我国社会中存在着的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主要有:就业问题、上学问题、住房问题、收入分配问题、环保问题、医疗问题、社保问题等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党和政府正在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十七大报告里明确提出要从以下几个发面保障和改善民生:(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2)实施扩大就业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在这些基本方针的指导下,仅就2007年,我们政府推出了一系列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具体举措,如农村孩子学杂费免除、城镇居民受惠医保和农村低保的实施,《物权法》的出台、“财产性收入”进入党代会报告、政府廉租房的推出、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两型”社会的建构、居民休假制度的调整等。从以上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具体落实来我们党和政府的确是急人民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特别这次四川特大地震灾害发生后,我们党和国家采取的一系列抗震救灾举措,更深刻地体现了我们党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以人为本的高度责任感和博大情怀
第三篇: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的一些人民群众关注的热、难点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在实践中坚持群众观点,做到以人为本
我们应该如何在实践中坚持群众观点,做
到以人为本
随着社会的发展,当前我国社会中存在着些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主要有:就业问题、上学问题、住房问题、收入分配问题、环保问题、医疗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党和政府正在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十七大报告里明确提出要从以下几个发面保障和改善民生:(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2)实施扩大就业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在这些基本方针的指导下,仅就2007年,我们政府推出了一系列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具体举措,如农村孩子学杂费免除、城镇居民受惠医保和农村低保的实施,《物权法》的出台、“财产性收入”进入党代会报告、政府廉租房的推出、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两型”社会的建构、居民休假制度的调整等。从以上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具体落实来我们党和政府的确是急人民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特别这次四川特大地震灾害发生后,我们党和国家采取的一系列抗震救灾举措,更深刻地体现了我们党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以人为本的高度责任感和博大情怀,社保问题等等。
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的理论基础。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坚持群众观点。所谓群众观点就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坚持群众观点,是我们党在革命和建设中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之一。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强调必须以人为本,这是对党的群众观点的重大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针对社会中存在的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我们应该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二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大问题,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工作,不断增强人大工作的实效。三要发挥人大工作的特点和优势,坚持民主集中制,严格依法按程序办事,集体决定问题。要坚持走群众路线,以人为本,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坚持以人为本,需要领导者改变领导理念,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坚持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相信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为了人民群众,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真正为群众做实事!
我想,只有这样,才能使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社会才会更加和谐!
第四篇:当前农村的热点难点问题
一、当前农村的热点难点问题
21世纪,我国面临诸多挑战,农村问题是最严峻的挑战之一,农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收入问题。
1、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逐年增长,但1997年以后,增长速度明显趋缓。1997年至2003年的7年中,全国农民人均收入只增加695.5元,增长速度没有一年超过5%,年均增幅不到4%,2001年甚至只有2.1%。农民增收缓慢,主要表现在粮食主产区,主产区农民收入增幅已连续多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一些纯农户的收入持续徘徊甚至下降,不仅影响种粮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严惩挫伤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影响粮食和农产品供给。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导致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
2、农民负担居高不下。农村税费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但由于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福利保障制度、教育制度、公共事业投入制度及一些深层次问题的存在,导致农民负担问题仍十分严重。
3、农村不稳定因素增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政治稳定,农业稳步发展,农村治安形势总体平稳,这是主流,但影响农村稳定的因素增多,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社会矛盾复杂化,有的导致群体性械斗和上访,有的激化为严重治安犯罪案件;二是非法宗教和邪教组织在一些农村乡镇有重新抬头之势;三是农村金融和市场管理秩序混乱,损害了农民的合法权益,严重影响农村稳定和农业发展;四是农民间因生产生活,邻里纠纷、婚姻家庭等内部矛盾激化为刑事犯罪的情况比较突出;五是一些地方出现的“村霸”、“乡霸”等恶势力及封建宗族势力横行乡里,成为影响农村治安稳定的一大祸端。
二、农村热点问题成因分析
上述问题的产生,原因很多,也很复杂,但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城乡二元结构是问题产生的首要原因。建国后,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一方面,农业和农村为工业发展、城市建设提供资金积累及其他资源,但却得不到合理的补偿,自身的发展能力受到削弱。另一方面,城乡市场分割,严重影响工业和城市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其次,城乡二元结构阻碍了工业化在农村的推进。在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我国的城市市场和农村市场发展明显失衡,农业和农村的市场组织化发育程度远远低于工业和城市,造成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和配置的巨大障碍。第三,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造成城乡差距在社会发展方面表现得更加突出。就全国看,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大大落后于城市;就农村看,社会发展又大大落后于经济发展。
2、行政权力的作用形式不规范。主要表现为:(1)农村财税体制不规范,现行农村财税体制对增加农民负担有鼓励作用;(2)国家的有关政策不够合理,没有充分注意研究和乡村、农业和非农业省份、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不发达地区之间的区别;(3)法制不够健全,执法不力;(4)基层行政机关对农户的生产经营活动过度干预;(5)县乡机构臃肿,人员膨胀,该设的机构没有设起来,该撤的机构撤不下去,人浮于事。
3、农业结构不合理,生产方式落后。表现在:一是在种植业结构中,粮田面积大,经济作物面积小。结果是粮食产量上去了,市场价格却下来了,加上国家为减轻财政负担一再调低保护价和订购价,农民种粮收入出现负增长。此外,其他农产品的市场供求关系也处于失衡状态,价格全线下滑,基本上都降到了1992年以来的最低点,二是在农业内部结构中,种植业比例大,林牧渔业比例小。三是在农村经济结构中,第一产业比例大,第三产业比例小。传统的农业家庭生产方式生产成本较大,造成农业经营收入增长持续下降。
4、农民文化素质不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不充分。我国2000年乡村人口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比重高达94%,其中小学以下人口比重占61%。2001年我国农业科技人员271.7万人,农村农民专业人员241万人,平均每个村委会只有3.2人。相当一部分农民不懂得使用先进农业机械,不知道农业现代化。对农业科技技术和农产品的市场信息知之。全国农村劳动力近5亿,除部分老弱病残幼群体,还有近1亿人有能力却没有为整个社会创造财富。
三、解决问题的思路与途径
1、贯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方针,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十六大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思想,十六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发展为“五个统筹”。要求我们必须把城市和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一个整体通盘考虑。统一规划;把城市和农村存在的问题及其因果关系综合起来、统筹解决。特别是在制定国民经济政策的时候,牢固树立“三农”问题“重中之重”的地位,加大支持和保护力度,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使城市和农村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2、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现阶段农业结构调整应突出四个重点:一是推进农产品的优质化,通过优势产品优势区域布局规划的实施,优化农产品的品质结构、品种结构和区域结构;二是推进农村产业化经营,重点解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资金短缺和精深加工水平低的问题;三是推进畜牧业结构调整,重点加强草原建设和生态保护;四是先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重点加强农业标准化生产管理、产地环境管理和农产品市场准入管理。
3、抓好农村财政体制改革和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要从建立公共财政制度和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入手,进一步理顺中央与地方的财权与事权关系,国家应承担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费用,使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一样享有同等教育的权利,减轻农民和乡镇财政的教育负担;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全面落实减免农业税的各项政策,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和县乡财政体制等相关配套改革;依法从分配上理顺国家、集体、农民三者的利益关系,杜绝一切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开展专项治理,加强对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经营性收费的监管,严肃查处加重农民负担的违纪违法案件;加快农村价格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分配关系,积极推进农村市场化建设;建立农村权利保障机制,着力解决农民权益缺位问题。
4、突出抓好农产品加工、劳务经济、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四项重点工作,拓宽农村经济发展空间。
一是加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农产品加工特别是深加工,是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和县乡财政收入的重要途径。二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要通过逐步建立和完善各级劳务输出网络,为外出务工农民提供信息、政策咨询、就业指导、职业介绍等服务。要采取多种方式,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就业技能、法律等知识培训,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同时健全劳动保护机制,维护好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三是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不断提高二、三产业在农村经济结构中的比重;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着力提高农业的产业化、标准化、集约化和经营水平,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和产出效益。四是加快城镇化进程。新阶段的农村经济发展必须与加快城镇化进程结合起来,以城镇化集聚二、三产业,大规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
第五篇:当前老百姓关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
当前老百姓关注反腐倡廉建设工作的热点
难点问题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反腐倡廉问题始终是百姓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在某网站开展的“2014两会调查”中,“反腐倡廉”的关注度高居前三,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当前贪污腐败问题的严重性以及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紧迫性当前基层老百姓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一、作风建设能否真正做到“踏石留印、抓铁有痕”
总书记在中纪委全会上强调,作风建设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防止虎头蛇尾,让人民群众不断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和变化。老百姓认为,中央示范,从上到下,作风建设雷声大雨点大,效果明显,反响良好。但对干部作风建设究竟能够坚持多久、最终效果如何,老百姓普遍持观望和怀疑态度。
一是担心领导干部表率到位难。干部作风建设是到了下决心整治的时候,否则,在我们党和人民之间终将筑起一道无形的墙。基层作风固然不算好,但无论基层作风多么差劲,根子终归在上面,上行下效仍然是官场一个心照不宣的潜规则。迎来送往、奢侈浪费,败坏的是党风,失去的是民心,风光的是领导,委屈的是基层。老百姓始终认为,好作风是抓出来的,更是带出来的,领导才是转变作风的主角,特别 是领导机关不作出表率,领导干部不树立标杆,一级带一级,转变作风终将成为一阵风,一句空话。
二是担心监督查处落实难。近年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强力推进作风建设,以铁的手腕整风刹纪,查处了一批典型案例。但是县一级党委政府、机关部门内部监督意识薄弱,有的要求是老生常谈,缺乏针对性;有的规定是照搬照抄,缺乏创新性;有的制度只有原则规定,没有操作性。老百姓认为,强化督查是转变作风的关键,但又认为越级督查成本太高,而同级督查,往往“家丑不可外扬”心里作怪,存在“护短”行为。
三是担心长效机制建立难。随着改革发展的深入推进,干部作风建设的一些制度如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培养、使用和奖惩等制度相对滞后。特别是一轮又一轮的机构改革,体现在基层更多是机构之间的分分合合和名称的改来改去,政府职能的转变没有真正到位,人员编制并没有实质减少。作风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有的已经积重难返,实现根本转变远非一朝一夕的功夫,既要有暴风骤雨式的集中整治,也需要和风细雨的经常教育,更要探索建立起标本兼治的长效机制,坚持长抓不懈,切实做到动真格、出实招、管长远、求实效。
二、能否真正建成全民保障基本民生
近年来,各级在改善民生方面做的大量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好事,感同身受,赞誉有加。老百姓对李克强总理提出的建立全民保障基本民生,给予很高的期待。但是老百姓认为,能否真正建成还有很多问题要解决。
一是教育资源严重分配不公。农村基础教育基于硬件设施明显落后、软件待遇相对下降、优秀师资和优质生源严重流失,加之农村家庭和城市家庭在教育投入的方面不可同日而语,不断形成恶性循环。这些年来农村学生考上清华大学、北大等重点高校的比例大幅下降的趋势足以引起各级的重视和关注。
二是看病、报销还得找关系。新农合和城镇职工医保分别归口卫生和人社两个不同的部门管辖,没能实现职能和资源的有效整合,而且在报销比例、报销范围等方面差距很大,加之医保政策执行的不规范、不透明,导致老百姓看病、报销非得找关系的现象非常普遍。
三是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和分配有“猫腻”。近年来,各级加大了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和农村危房的改造力度,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困难群体住房难的问题。但是无论是廉租房、公租房,还是经济适应房的建设和分配,都心知肚明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猫腻”。保障性住房在分配、质量保证、环境改善、交通、教育、医疗卫生、生活等配套设施的完善等,都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三、能否打出“老虎、苍蝇一起打”的声势和成效
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在反腐倡廉问题上果断“亮剑”。党的总书记喊出了“老虎、苍蝇一起打”的响亮口号,中纪委书记显示了既打“歼灭战”、又打“持久战”的坚定决心。基层对王岐山这位看似杀气腾腾的中纪委新掌门人果断“整风杀纪”,更是给予了足够的期待。但是老百姓对打老虎的声势、拍苍蝇的效果也持观望态度。
一是党风廉政建设“一岗双责”责任制,在基层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表面上各级层层签订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责任状,但真正履行了“一岗双责”责任制的并不多,真正按照责任制的要求履职问责到位的也很少,“一岗双责”的机制更多地停留在责任状的签定上,流于形式。
二是既要形成打老虎的声势,又要实现拍苍蝇的效果。老百姓对什么级别的贪官是“老虎”、什么层次的贪官才是“苍蝇”没有一个大致的标准。一方面认为“老虎”都在高层,对打“老虎”寄予厚望,不打不足以平民愤;另一方面,又对出现在群众自己身边、损害老百姓利益的苍蝇,深恶痛绝,忍无可忍。老百姓认为“老虎”“苍蝇”一起打,既要打几场痛快的“歼灭战”,遏制腐败多发易发的态势,又要树立长期作战思想,立足打“持久战”,为治本奠定基础,赢得时间;既要杀猴给鸡看,形成“打虎”的声势和威慑,又要杀鸡给猴看,形成苍蝇出现人人喊打的示范和效应。
四、村级组织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能否到位 虽然乡镇一级建立了基层纪检组织,但在村一级却显得相对薄弱,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在村级组织比较缺位。一方面,农村惠农政策的实施,各种项目和资金源源不断;而另一方面,一些村干部打着村民自治的幌子,把自己凌驾于自治组织之上,压根儿没有接受监督的意识和习惯。村支两委里面,宗族势力、家族势力互相较劲,彼此斗狠,各不买帐,互相拆台,以扳倒对方为荣,形成了农村村级自治组织中“反对派”林立、“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独特风景。近年来,虽然基层在逐步推广以村支部为决策机构、以村民议事会为议事机构、以村民委员会为执行机构、以村务监督委员会为监督机构的“四位一体”基层治理新机制,但在村民自治这一“大法”下,村务监督委员会很大程度上形同虚设,导致权力的真空和监督的缺位。如何加强对村干部的教育管理,完善村务特别是财务公开制度,强化对权力运行的民主监督,加大对村级财务和惠农资金监管,严肃查处农村少数违法违纪党员干部侵害群众利益的案件,是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的现实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