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2号文库
关于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公益体系建设的提案
编辑:静水流深 识别码:21-1096403 12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8-08 18:40:16 来源:网络

第一篇:关于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公益体系建设的提案

关于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公益体系建设的提案

摘要: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提案第202_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案 由:关于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公益体系建设的提案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农业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办理 提 案 人:赵显人

主 题 词:农业,农业服务业 提案形式:个人提案 内 容:

我国农业的家庭经营规模较小,新技术对农户的吸引力不强,兼业化现象比较普遍;农村青壮年大量进城务工,农业劳动力老化问题突出;土地流转规模加大,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不断涌现,生产经营专业化、组织化、规模化进程加快。所有这一切,对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当前,农业社会化服务从总体上看,存在公共产品总量不足,各类服务主体之间缺乏协调,专业服务不到位等问题,无法满足需要。经验表明,扩大农业服务供给,既要坚持政府主导,又要避免由政府包办,要充分发挥企事业及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在坚持市场化运作的同时,培育公益服务主体,以现代服务业助推现代农业发展。

近年来,供销合作社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依托系统资源打造运营网络,围绕农民需求提供各种服务,取得明显成效。据202_年底统计,全系统共发展了集日用品销售、农资供应、农产品购销、科技服务、信息交流、文体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农村综合服务社27.5万个,庄稼医院4万多家,覆盖全国40%以上的行政村。综合服务社通过向农民提供综合性、社区式服务,解决农民物质文化生活需求问题,对提高农村流通水平、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具有重要作用。庄稼医院从事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咨询和培训、试验示范田建设等科技服务,成为农村科技服务的重要平台。

这些带有较强公益性和专业性组织作用的发挥,有效贯通农业社会化服务渠道,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但是,从全国的情况看,在农业社会化服务公益体系建设中还存在政策不到位、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薄弱、专业技术人才短缺等问题。

根据202_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中的重要作用、发展庄稼医院等服务模式、整合资源建设乡村综合服务社和服务中心的要求,建议:

一、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农业社会化服务公益体系建设,坚持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运行市场化方向,加强统筹协调,建立政府扶持、金融支持、公益和效益并重的运作机制。

二、发展改革、农业、财政等部门制定相应政策,采取政府采购、定向委托、奖励补助、招投标等方式,为社会组织参与公益性服务创造条件。

三、中央财政安排一定规模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公益项目资金,重点用于支持村级综合服务社及庄稼医院设施建设、人员培训和专业技术服务,加快培养农业社会化服务骨干力量。

来源:中国政协网

第二篇:浅谈区县档案服务社会化体系的建设

区县档案服务社会化之我见

南京市鼓楼区档案局吴向松

近年来档案领域内关于档案中介服务的研究和探索日趋热烈,档案服务社会化趋势逐渐明显,在一些大城市和发达地区,陆续出现了一些档案事务所、档案咨询服务中心、档案文件管理有限公司等档案中介服务组织,浙江省还出台了一部专门的省级档案中介服务规章。但就目前而言,档案中介服务还仅仅局限于个别地区和国家、省、市级档案部门。笔者作为一名区县档案部门工作人员,从区县档案工作角度来看,发展档案中介服务还为时尚早,现在只能说逐步推进区县档案服务社会化。

所谓档案服务社会化,就是将目前完全由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单位档案工作人员承担的档案业务工作分离出来一部分,例如档案整理与寄存、档案价值鉴定与评估、档案信息咨询与加工、档案干部培训等,由专门的社会组织或专业人员来承接,从而促使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加强履行监督管理的职能。档案服务社会化重要形式就是发展档案中介服务。

区县范围内之所以只提档案服务社会化,而不说发展档案中介服务,原因主要有三点。首先是区域限制,再加上社会档案意识不是很强,对于档案中介服务关注和认同性还不是很高,1

发展空间小。其次,区县档案部门对于档案中介服务的管理基本上还是空白,既缺乏理论认识也没有可参照的实践经验,起不到推动和引导作用,甚至还会认为与本身业务开展有冲突加以限制。第三点,缺乏合格的档案中介服务专业人才,这不仅是指专门的业务人员,还包括优秀的管理人才,尤其是有志于投身档案中介服务的管理人才,这在区县范围内还很少。以上因素决定了目前区县范围内档案服务社会化还不能以中介组织的形式开展,只能局限于个体分散的状态。

目前,区县档案社会化服务主要体现在为机关、企业档案代整理方面,由档案部门或相关单位邀请一些从事过档案工作的退休下岗人员,帮助整理单位档案,按月计酬。近年来,由于档案管理系统的普遍应用,不少单位有大量的档案实体和目录需要扫描录入,通过档案部门或劳动力市场招聘人员进行扫描录入,按件(条)或按月计酬,这也成为目前区县档案服务社会化的一项重要业务。这些个体行为,技术含量低,业务空间窄,既没有组织,又缺乏相应的职业规范,相互之间也没有密切的联系,无法形成整体力量,而档案部门由于缺乏相应的法规指导和管理经验,仅仅只起到联系指导的作用,对他们也无法进行相应的组织监督管理,这就使得区县档案服务社会化发展目标不明确,发展进程不规范,发展速度也很缓慢。

随着我国档案事业的不断发展,区县档案服务社会化的春天正在到来。首先是全社会的档案意识不断增强,各级各类组织以及个人对档案工作越来越重视,对于档案的重要价值和作用逐渐得到全社会的认同,这是档案服务社会化得以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其次,新的服务领域不断开辟,从服务范围来讲,越来越多的民营私企、社会组织甚至民间个人都有档案服务需求,从服务方向来讲,不少服务需求已远远突破档案整理、扫描录入等范围,要求提供档案编研、档案咨询、业务培训、档案数字化建设等服务内容,这为档案服务社会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另外,根据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必将从微观管理转向宏观管理,从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从以行政手段为主转向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并重,逐步从目前的“运动员”向“裁判员”转换。这就进一步畅通了档案服务社会化的业务发展和规范管理的瓶颈。最后,随着档案专业教育的推广和档案服务社会化发展前景逐渐明朗,有志于投身档案服务行业的专业人员逐渐增多,技术水平不断增强,能够适应档案服务社会化的需要。

结合目前现状和发展前景,区县档案服务社会化必须要在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扶持和指导下进行。一方面,现有档案服务从业人员基本上是依附档案部门介绍推荐开展服务的,其个

体的能力还不为社会认同和了解。另一方面,档案服务社会化的发展背景包括档案宣传、档案管理制度、档案工作发展目标等等都需要档案部门去营造出台,档案服务社会化必然要在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设定的框架内发展。因此,要推动区县档案服务社会化,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必须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一、加强宣传,扩大影响,增强意识,拓宽服务领域 档案服务社会化的前提是社会档案意识浓厚,档案服务需求旺盛,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这就需要档案部门加大档案宣传力度,让社会了解档案,让档案走进社会,从而激发起社会组织和个人对于档案服务的需求欲望。档案部门还要突破目前档案业务工作范围,积极开拓档案服务新领域,为档案服务社会化开拓发展空间,开辟更多的业务范围和业务方向。

二、组织队伍,优化人员,加强培训,提高专业水平档案服务社会化要发展必须要有一个相对固定的专业队伍,由于目前成立正规的中介服务组织条件还不成熟,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可以用档案工作协会的名义将手头上掌握的从业人员组织起来,组成一个管理宽松但联系紧密的专业队伍,在档案部门的直接指导下开展业务。现有的档案服务从业人员基本上都是退休下岗人员,年龄结构老化、知识水平不高,从事业

务单一,不能完全适应档案工作发展的要求,因此,要不断进行人员优化,提升从业门槛,及时吸收新鲜血液,同时要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从业人员的档案专业水平和操作技能。

三、制定规范,加强管理,积极引导,促进规模发展 档案服务社会化要发展,必须要有相应的法规制度予以保障,例如档案服务社会化发展规划、从业人员职业规范和管理条例等,从区县一级来说,既没有自行制定法规制度的权利,也缺乏引导档案服务社会化规范发展的认识和信心。为解决此问题,区县档案行政管理部门首先要统一认识,明确目标,制定计划,积极向上级档案部门建议出台相应政策,为档案服务社会化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同时要将从业人员的管理规范起来,其职业要求、道德素质、福利待遇、监督检查等都要一一明确细化。同时还要加强日常管理,对于从业人员的服务态度、服务水平、服务效果等都要积极跟踪检查,对于好的方面及时总结推广,不足的方面要认真追查纠正,影响特别坏的要取消其从业资格,确保档案服务社会化的良性发展。目前,区县档案服务社会化虽然还处于“游击队”状态,但从发展前景来看,必然要向“正规军”过渡,档案中介服务这种规模化的档案服务社会化方式也必将会在区县范围内产生发展。区县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积极学习借鉴上级档案部门和其他地区关于引导管

理档案中介服务的法规经验,统一思想,提高理论认识。在业务方面,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不断将一些具有市场发展潜力的档案服务业务,如档案编研(家谱、族谱、企业发展沿革的编写)、档案数字化建设、档案信息咨询等转给社会服务从业人员承接,为区县档案服务社会化的规模发展提供必要的发展空间。

202_年4月29日

第三篇:农业社会化服务

农业社会化服务

农业劳动服务业是为现代农业生产提供服务的成套的组织机构和方法制度的总称。具体说来包括: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农业金融服务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等五大方面。

1.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信息是现代社会中的一个常见的名词,其使用渗入到了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这里所指的信息是消息、情报、知识、资料的总称,即通过某种方式可以被传递、传播、传达,可以被感受的声音、图像、文件、图表特征,并以某些特定的事实、主题或事件相联系的消息、情报、知识。

2.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是农业劳动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是由服务农业生产的各部门、组织、行会、团体等组成,目的在于通过研究开发农业生产的新科技,使之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的农业科技服务综合系统。由于自然资源享赋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社会政治制度因素差异,不同国家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3.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

农产品流通是自农产品生产后,通过商品交换手段实现从农业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转移的全部过程。现代农业服务的流通服务功能是指各种流通性的服务组织在社会产品从生产领域进入消费领域(包括生产消费和个人生活消费)所经历的全部过程中为农业生产提供物质供应和农产品销售服务。农产品流通包括农产品的收购、运输、储存、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

4.农业金融服务体系

农业金融保险服务体系是为发展农村经济筹集和管理资金、抵抗农业风险、执行经济补偿职能的机构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其功能就在于通过直接服务和支持服务两条渠道得以实现的。从本质上来讲,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体系实质是为了促进农业产业化、农业与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在金融组织结构方面所需要建立的一系列金融制度。所谓直接服务渠道,就是金融部门通过发放农业信贷对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农业生产经营者进行服务。

5.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是以农业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认证体系为基础,通过政府管理、公共服务和市场引导等途径,对农产品从产地环境、投入品、生产过程、加工贮运到市场准入的全程质量安全控制的基础支撑体系。它是在建立和健全各相关的子体系(如法律法规体系、检测检验体系、标准体系、认证与市场准入体系、示范推广体系、信息体系、执法监督体系和诚信体系)的基础上,以农产品质量安全为核心,实施对贯穿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各个环节的有效控制。

第四篇:关于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思考

关于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思考

农业社会化服务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其核心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二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做为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很少站在整个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高度来认真地考虑问题,借此机会,对当阳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鉴于时间有限以及所站角度的局限,认识比较粗浅,思路也并不清晰,主要针对我们所能接触的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一、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现状

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主体是农民及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而服务组织主要包括公益性服务组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业院校、科研院所等)及各类经营性服务组织(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协会、涉农企业、农资生产经营组织等)。

1、公益性服务组织:当阳的农技推广体系服务种植业的机构包括植保站、特产技术推广中心、农业

110、农业行政执法大队以及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当阳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是财政全额拔款的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核定编制数24人,现在岗干部职工20人,其中三支一扶2人。内设种植业站、蔬菜站、土肥站等业务站室。加挂“农广校”牌子,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管理。主要负责全市100多万亩粮食、40多万亩油料及30多万亩蔬菜的培训、推广、试验示范等任务,主要工作汇报如下。

一是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根据重点推广的“三新”技术、项目建设的需求等,对农技人员每年轮训2—3次;各业务站根据各专业工作任务和计划,直接培训到村组农户;结合现场、样板及项目实施,开展田间地头现场讲解;开展科技入户、送科技下乡等活动;接受农民现场咨询、电话咨询等。每年开展技术培训50多场次,培训各类人员1万多人次,印发技术资料1万余份,接受农民咨询5000人次以上。培训工作连续三年获省农广校系统先进单位表彰。

二是推广关键技术:一是推广优良品种。水稻主推超级稻、优质稻;油菜主推中油杂系列、华油杂系列“双低”优质油菜品种,基本实现油菜品种“双低”化;棉花主推鄂杂棉系列、湘杂棉系列和抗虫棉;小麦主推郑麦系列、鄂麦系列;薯类主推高淀粉薯、鲜食薯等,主要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5%以上。二是推广轻简化栽培技术。水稻以塑盘抛秧、旱育保姆育秧和工厂育秧为主;油菜以直播为主,配套组装免耕、化学除草、机械作业等轻简化栽培技术。三是推广高产高效种植模式。四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有机肥、微肥应用技术。五是推广秸杆覆盖、秸杆还田为主的秸杆综合利用技术。六是推广蔬菜春提早、秋延后和设施栽培技术。七是推广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

三是开展试验示范:试验、示范、推广是农业技术推广必须遵守的原则。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引进了一批“三新”技术最新成果,在我市开展多年多点试验示范,总结经验,举办样板。每年进行“三新”技术展示,举办各种样板20余个,为各级领导指导农业生产提供了现场,辐射带动了农民学科技用科技。其中“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得到了各级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支持和肯定。202_年全省秋冬播生产会议在当阳召开,四个现场均由农技中心提供,充分展示了我市农业生产的新形象和农技人员的新风貌。202_年获一项农业部丰收奖,一项科技厅科技成果奖。

四是积极争取、实施好农业项目:包括“粮食产能”、“高产创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测土配方施肥”、“超级稻示范推广”、“蔬菜标准园创建”、“玉米、小麦全程机械化”、“水稻集中育秧”、“小麦一喷三防”、“玉米丰产工程”、“油菜产业工程”、“水稻籼改粳”、“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宜昌城郊蔬菜基地建设”等一批项目落户当阳。通过项目建设与实施,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科技成果的应用率,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据统计,当阳市农技中心202_向上争取项目资金总额达到3669万元,同比增幅达32%。

五是开展调查研究,为党委政府指导农业生产当好参谋。一是搞好调查研究,随时掌握农情苗情,提出田间管理措施和意见,及时为领导当好参谋。承担上级业务部门安排的调研任务,每年向省厅及宜昌市局上报农业生产情况20余次。二是承担农业部农情调度系统,农业生产情况调查,农业部农业基点调查,蔬菜生产信息监测,肥料应用信息统计等任务。上报各类调查表150余次,采集上报各类数据2万余个。三是在关键季节环节提交技术措施和生产指导意见;四是定期和不定期向上级业务部门汇报工作、提出意见建议。

当阳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常年保持与中油所、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农科院、宜昌市农科院等教学科研机构的联系,这种联系往往以项目合作为纽带,与心目中的教学、科研、推广一体化的农技推广新模式有一定的差距。

2、经营性服务组织:截止目前,当阳市已发展农业龙头企业85家;各类专业合作社673家(其中种植业合作社109家,果蔬专业合作社208家,农机专业合作社51家),另有农资经营主体257家。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特别是合作社的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发展速度快。专业合作社202_年只有29家,短短6年时间就发展到现在的673家。二是覆盖领域广。涉及粮棉油、蔬菜、林果、水产、畜牧等各大主导产业。以及养殖,农资供应、农机作业、农业技术和信息服务、市场营销等多个领域。

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按个人的理解,应该是指各级、各类服务组织在为农民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服务的过程中结成的相对比较固定的服务模式。大致归纳如下:

1、农技推广部门+农户的传统模式。这种模式是我们相对熟悉的模式,也是一直以来我国农技推广的主体,近几年,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技术专家+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新模式。对这种传统模式的批评一直存在,以个人的观点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点改进意见:一是要改进科研、教学与技术推广脱节的现状,整合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及推广机构,形成科研、教学、推广一体化的农技推广新模式;二是改五级推广机构为三级推广机构;三是强化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真正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2、其它服务组织+农户的模式。这种模式以合作社+农户,农资经销商+农户的模式相对成熟。合作社虽然归类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但事实上绝大多数都应该算做经营性服务组织。以蔬菜专业合作社为例,当阳市的蔬菜有60%左右都是由合作社组织销售,同时也引领了蔬菜品种的发展方向及开始拥有了少部分的定价权,对菜农的增收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再比如农机专业合作组织,我市机耕水平接近100%,水稻、小麦机收率超过95%,油菜机收超过60%,玉米机收超过30%;小麦、玉米、油菜机播率均达到30%左右,机械化程度的大幅度提高离不开这些农机合作社的巨大作用。在粮食专业合作社当中,以“褚家湖”为代表的粮食烘干为主要服务内容的合作社更是起到了引领玉米、小麦大规模全程机械化的龙头作用。

3、企业+农户的模式。这种模式大多数情况下是以失败而告终,即所谓的订单生产,其中面积最广的是粮食订单收购,在多年以前就认定为一种失败的模式。但近年来,小规模的粮食订单收购重新兴起,而且不乏成功的案例,但普遍规模较小,一般只有几百亩面积,能否进一步发展还有待观察。最失败的是“新世纪”食品的朝鲜蓟订单收购,最终以朝鲜蓟完全退出当阳而告终。最成功的是红薯加工龙头企业“龙之泉”,该企业对签约农户全程服务,加价收购,充分保障了农民的收益,使当阳的红薯面积由1万多亩发展到4万多亩。当然,红薯产业的发展与“窖藏”鲜食红薯的合作社也密不可分。

三、农业社会化服务存在的问题

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目前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组织程度和组织形式还相对落后,制约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分析如下:

1、公益性服务体系有待完善(略)

2、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有冲突的部分:这一点在农资市场表现相对突出。比如种子市场,市面流通的品种数量过多,远远超出了省厅主导品种公告的范围,每年因种子问题造成的纠纷也层出不穷。农资经销商作为公益性技术推广的补充,的确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他们在技术服务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以自身的产品为导向,造成了一些矛盾和损失。

3、企业过于注重自身的利益而忽视农民的收益:在这一点上“新世纪”与“龙之泉”刚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朝鲜蓟的退出与红薯产业的发展也刚好验证了两家不同的企业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可以说,像“龙之泉”这样的企业太少,而其企业自身发展的可持续性仍有待观察。

4、农技部门与经营性服务组织之间的合作渠道不畅:以蔬菜专业合作社为例,全市果蔬菜专业合作社208家,其中蔬菜究竟有多少很难分清,但与农技部门真正交流较多的只有10几家。在技术上,合作社对市场比较敏感,在推广种植适销对路的品种上有天然的优势,但在土肥、植保特别是在涉及农产品安全方面的技术相对缺乏。合作社与我们之间的合作往往是通过项目才能找到合作的机会,另外会有少数有远见的社长考虑主动请我们进行技术培训与指导。

5、三方合作机制很难看到:以企业+农技部门+农户或者合作社+农技部门+农户的三方合作模式很难见到,仅仅在有项目支撑的情况下才能出现三方合作的局面,农业院校+科研院所+推广机构的合作模式也有类似的情况。而每年“蔬菜标准园创建”等类似的项目数量有限,相对于众多合作社、企业来讲,实在太少。

6、新型经营主体有待进一步发展:除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外,目前已有家庭农场190家、种植大户468家,发展非常迅速。以我们对草埠湖种粮大户调查的情况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确有可能对现有的服务体系产生较大的冲击。包括公益性技术服务也可能因此产生较大的变革,但新型经营主体仍然远远谈不上主流。但农技部门包括其它各类服务组织对这种趋势及发展速度应该高度重视,提前做好调整服务方式的思想准备。

四、建议

1、完善现有的公益性服务体系,探索科研、教学、推广一体化的农技推广新模式,特别是要加强乡镇农技推广服务能力。

2、打通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的合作渠道,扩大项目扶持覆盖范围应该是有效途径之一,有利于三方合作模式的建立。

3、应对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的趋势,探索土地大规模集并条件下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新模式。

4、组织对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些服务模式进行专题调研(如褚家湖、信达农防),掌握祥实的第一手资料,下发给我们学习。如有可能,组织我们进行现场观摩。

第五篇:宜都市养老服务社会化体系建设情况汇报2(定稿)

宜都市养老服务社会化体系建设情况汇报

我市目前人口39.4万,60岁以上老年人口6.9万人,占全市总人口18.16%,比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高出4和4.4个百分点。近年来,我局立足本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以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为目标,将保障城镇三无老人、农村五保老人、低保老人、高龄老人基本生活作为重点,着力构建以公办养老福利机构为示范、以社会力量多元化投资为主体、以社区服务为依托、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的养老服务社会化体系,现将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一、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狠抓管理服务水平,充分发挥公办养老福利机构示范作用

为充分发挥公办养老福利机构在养老服务社会化体系建设中的示范作用,我们通过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狠抓管理服务水平来促使公办养老福利机构发挥其在养老服务行业中的引领效应。加大投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累计投资960余万元对市社会福利院进行了基础设施改造升级。新建两栋院民住宿楼,一栋综合服务楼,对院民食堂进行了改造,现正对三栋院民住宿楼进行维修改造。目前,市社会福利院总建筑面积达8697.2平方米,院容院貌得到了极大改善,服务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同时,我们在农村福利院大力开展提档升级活动,今年对王家畈乡、姚家店镇和五眼泉镇等九个乡镇的农村福利院进行了重新整

合和改造。我市潘家湾乡福利院荣获“全国模范敬老院”称号,高坝洲镇福利院荣获“湖北省模范福利院”称号。

多管齐下,狠抓管理服务水平。建立公办养老福利机构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定期学习考核制度,注重人员素质的提高和知识的更新;积极鼓励和支持服务人员参加专业服务技能知识竞赛,通过对比找差距;注重搭建本地养老福利机构与兄弟县市养老福利机构之间的沟通平台,借他山之石促本地服务提升;围绕知足感恩、爱国爱院、遵纪守法、勤俭自强、互帮互助等方面在全市公办养老福利机构中大力开展文化建设,以文化氛围提升来促管理效能提升。

我市公办养老福利机构已初步形成城市福利院规模化发展、农村福利院特色化发展的态势,现有城市福利院2家,床位310张,农村福利院15家,床位1722张,共为1237名老人提供养护服务,较好地发挥了公办养老福利机构的示范作用。

二、完善服务措施,落实监管责任,促进民办养老福利机构稳步发展

民办养老福利机构作为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支撑,我们采取了积极扶持,优化服务,重点培育、严格监管的措施来稳步推进。

完善服务措施,提供贴心服务。定期对民办养老福利机构提供政策咨询、业务辅导、形势宣讲、客户推荐、组织参观等服务,增强投资者发展养老福利机构的信心,降低投资者兴办养老福利

机构的风险。我局正研究制定社会力量兴办养老福利机构方面的优惠政策,进一步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养老福利机构。

落实监管责任,规范运营机制。对于民办养老福利机构,严格做到监管规范化。定期开展民办福利机构安全检查,发放安全服务记录本,制作安全隐患排查整改书;不定期开展民办福利机构管理人员碰头会,及时传达各级文件精神,严格要求民办养老福利机构规范化运营,切实做到对院民负责,对投资者负责。

我市现有民办养老福利机构四家,总计床位210张。今年我们重点培育了一家投资500余万元,建筑面积2500余平方米,床位100张的民办养老院。来年,我局会加快推进出台扶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福利机构的相关优惠政策,进一步完善服务措施,为社会力量打造兴办养老福利机构的优良投资平台。

三、整合多方资源,完善服务流程,推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

城市社区是老年人的主要聚集地,社区养老服务的优劣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社区的发展。我们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采取了整合多方资源,着力完善服务流程的方式扶助和引导社区设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推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

整合多方资源,打造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整合社区家政服务公司、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站等资源,建立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上门为社区老人提供助餐、助医、助行、助购、助洁等服务。充分发挥社区“星光老年之家”的服务功能,使老年人走进社区

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学习交流、健身娱乐、日间照料等服务。

完善服务流程,确保居家养老服务质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通过打造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联系网络,设立服务对象台账,建立服务回访制度,公开服务申请流程,制作服务工作日志,明确服务价格,统一服务标识等方式对其所提供的居家养老服务实施全方位的跟踪,确保为服务对象提供及时、优质的服务。

我市有三个城市社区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正有序展开,下一步,我们将在强化居家养老服务宣传,完善服务项目和流程,提升服务人员素质上做文章,培植一至二个品牌化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让老人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养老服务。

四、积极搭建平台,实行自主管理,探索建立农村互助养老模式

解决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是推动社会福利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的重要课题。我们通过搭建平台,加强引导,实行自主管理和自我服务,探索建立农村互助养老模式。

积极搭建平台,设立农村互助养老服务中心。以政府为主导,以中心户为依托,充分尊重农村老年人的传统生活习惯,建立农村互助养老服务中心,在中心内设立阅览室、科普知识长廊、饮食生活、健身娱乐等四大功能区,组织老年人开展互帮互助、以老助老等活动。

落实资金保障,确保阵地正常运转。农村互助养老服务中心

建设,主要是结合各村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采取不同方式筹措资金,为活动阵地提供基本保障。主要采取镇、村按一定比例出资和企业捐赠两种方式筹措启动资金和运行经费。并按每年3000元标准解决因开展活动衍生的用水、用电、燃气等费用。

开展多种活动,鼓励和引导老年人参与。通过举办老年人健康知识讲座、腰鼓队表演、棋牌比赛、医疗义诊等形式营造活动氛围;利用宣传栏、宣传画等橱窗、展牌进行尊老、敬老、助老宣传。通过活动的开展,吸引更多老年人到互助中心来,逐步形成了老年人自觉、自愿到互助中心开展活动的习惯,推动互助中心活动经常化。

通过农村互助养老服务活动开展,方便了老人之间互助交流,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减轻了子女的负担和压力,构建和谐的代际关系,促进了邻里之间团结,家庭的和睦,老年人的生活圈未被打破,受到了农村老年人的欢迎,被他们称为“家门口的敬老院”。

我们在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做了一定的工作,获取了宝贵经验,但诸多方面还不够完善。一是关于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尚未出台。我们将进一步研究论证,争取尽快出台《关于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的实施意见》。二是社区居家养老发展不够平衡。有的社区机制健全,活动经常,有的还处于建设中,需要加快进度。我们将针对存在问题,逐步改进,早日完善我市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

关于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公益体系建设的提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