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个代表”如何体现以人为本的重要思想
论“三个代表”如何体现以人为本的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我们党对“三大规律”认识的重要升华,是以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治党治国思想上的一次巨大飞跃。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反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
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的本质规定。马克思曾经指出:未来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这就明确回答了人在社会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也直截了当地表明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强调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是完全一致的。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时刻不忘以人为本。我们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都要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导向,以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通过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
为了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坚持以人为本,推进人本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根本特征和必然要求。
一、人是首要的管理对象管理的实质,概括地说,就是为了有效地实现一定的目标而采取诸种手段来整合、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和各种资源。管理的对象,可以划分为人、财、物、信息等,在管理对象的诸要素中,人是首要的,因为一切活动都是靠人来完成的,对物的支配是靠对人的支配来实现的。正因为如此,企业管理尤其是现代企业管理,必须树立人本观念。管理的人本观念,是指管理主体在管理实践中确立,并运用于管理实践的一切从人出发,以人为根本,旨在调动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的思想观念体系。其内涵包括:(1)管理的起点必须是人,必须将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及人的才能的全面发挥,作为管理活动的终极目标。(2)人是首要的管理客体。各项管理措施和管理手段,首先作用于被管理的人,再通过被管理的人发挥能动作用,协调与运用好其它要素。(3)人本观念中的“人”,不单指现实管理活动中具有自己的意志、利益和行为的个人,而且也指具有共同目的和协作关系的个人所结成的群体或组织。不论作为管理主体,还是作为管理客体的人,都反映和代表着一定的社会关系。
二、人本管理是现代化企业管理的必然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作为管理的首要对象的工作者的主体性在不断地增强。管理的成效越来越依赖于工作者能动性的发挥,依赖于工作者的自我规划和自我控制。这是因为:第一,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生产过程中的广泛运用,在现代社会里,脑力劳动者的数量相对增加,而体力劳动者的数量则相对减少。体力劳动者的工作状况及其结果是感性直观的,可以计量的,能够运用工作定额、工资奖金等形式来控制,而脑力劳动者的工作是无法用这些外在形式来监督控制的。第二,在各个生产领域里,各种工作的专业化程度提高了,技术更加复杂了,分工也愈来愈细了,主管人员不可能像以前那样对下属的工作予以详细的指导和严密的控制。第三,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刺激的作用已大大降低了,人们已不再把工作单纯地作为谋生的手段,越来越多的受教育程度较高的职工,希望在工作中取得成就,施展才能,实现自我价值。因此,必须使被管理者在成就感、价值感的驱动下,主动去完成工作,取得创造性的成果。
三、在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中推进社会主义人本管理社会主义人本管理,不仅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必然要求,也势必为现代企业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这里,需要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推进人本管理的几个重要问题。第一,准确把握社会主义人本管理的两个基本特征。社会主义人本管理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人本管理的核心。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才能做到一切为了人,一切从人出发。二是人民群众管理是社会主义人本管理的根本依托。在社会 主义公有制的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人民群众既是管理的主体,又是管理的客体。由人民进行管理,以人民管理为根本,这是社会主义人本管理的本质要求。第二,始终突出社会主义人本管理的两条主线。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民群众管理,既是社会主义人本管理的两个基本特征,也是社会主义人本管理的两条主线。坚持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了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从这个根本目的出发,要求在管理中必须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管理主体追求的终极目标,并把这个终极目标引入经济文化领域,把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同具体的管理工作有机结合。坚持人民群众管理,体现了一切依靠群众。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进一步增强人民行使民主权力的能力,保障人民群众主人翁的地位。我国企业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已经证明,民主管理的工作重点必须放在动员和组织广大职工参加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充分调动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从根本上增强企业活力,提高经济效益。第三,结合转变企业经营机制,建立人本管理机制。人本管理的机制主要包括相互联系的如下一些机制:动力机制;竞争机制;约束机制;选择机制;环境影响机制。建立上述相互联系的机制,是为了有效地进行人本管理,使每个职工不是处于被管的被动状态,而是处于自动运转的主动状态,激励职工奋发向上,励精图治的精神。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以人为本”的辩证统一
将这个中心与“以人为本”的方针结合起来,并在二者的辩证统一中寻求到解决经济社会问题的变革路径。
第一,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对矛盾中,生产力始终是最具有能动性的因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是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之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是建立在这样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基础之上的国家战略。所以,目前我们仍无法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设想用其它战略去取代它。
第二,不能把“以人为本”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之间割裂开来去理解。过去30年的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未背离“以人为本”,相反,恰恰最能反映“以人为本”的思想。因为,在个人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之前,我们有什么资格谈论“以人为本”?其实,“以人为本”和“以社会发展为中心”几乎是同一个意思,就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基础上的社会发展。这两个说法都无法成为一个社会最高层次的战略。过多地强调“以人为本”、把社会发展作为中心的话,往往会出现新的乌托邦倾向。事实上,没有经济增长,就无法根本解决目前我国尚存的比较严峻的失业问题。
第三,我们应当看到,目前我国的社会矛盾确实发生了深刻变化。比如,过去说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已经表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公共需求同公共产品短缺、公共服务不到位之间的矛盾”。在这个新的矛盾中,比如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需求增长意味着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性,但同时也是建立在经济建设取得一定成绩基础上的。因此,在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和“以人为本”来满足个人多层次需求的同时,我们应当认识到,这些个人发展需要必须是建立在经济持续发展基础上的。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第二篇:论“三个代表”如何体现以人为本的重要思想 - 副本
兰州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202_年3月课程考试《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概论》论文卷纸
要求: 1.满分100分。
2.论文字数在1500字以上。无错别字。3.抄袭、不按规定题目写作的论文以“0”分记。
4.有明确、具体的内容,分析清楚;作用定性分析要清楚;
论点、论据充分、确实,结论完整;
评定成绩
评语:
题目:论“三个代表”如何体现以人为本的重要思想
摘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强调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都要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导向,以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通过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关键词:三个代表 以人为本 思想
引 言:马克思曾经指出:未来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这就明确回答了人在社会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也直截了当地表明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江泽民同志202_年2月25日在广东省考察工作时,从全面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和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出发,首次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三个代表”主要内容是: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
《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是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强调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是完全一致的。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时刻不忘以人为本。我们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都要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导向,以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通过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
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以人为本”的方针结合起来,并在二者的辩证统一中寻求到解决经济社会问题的变革路径。
第一,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对矛盾中,生产力始终是最具有能动性的因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是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之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是建立在这样的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基础之上的国家战略。所以,目前我们仍无法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设想用其它战略去取代它。
《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第二,不能把“以人为本”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之间割裂开来去理解。过去30年的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未背离“以人为本”,相反,恰恰最能反映“以人为本”的思想。因为,在个人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之前,我们有什么资格谈论“以人为本”?其实,“以人为本”和“以社会发展为中心”几乎是同一个意思,就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基础上的社会发展。这两个说法都无法成为一个社会最高层次的战略。过多地强调“以人为本”、把社会发展作为中心的话,往往会出现新的乌托邦倾向。事实上,没有经济增长,就无法根本解决目前我国尚存的比较严峻的失业问题。
第三,我们应当看到,目前我国的社会矛盾确实发生了深刻变化。比如,过去说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已经表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公共需求同公共产品短缺、公共服务不到位之间的矛盾”。在这个新的矛盾中,比如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需求增长意味着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性,但同时也是建立在经济建设取得一定成绩基础上的。因此,在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和“以人为本”来满足个人多层次需求的同时,我们应当认识到,这些个人发展需要必须是建立在经济持续发展基础上的。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第三篇:如何体现以人为本的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如何体现以人为本的重要思想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这种特殊的国情,一方面决定了我们在资源和环境方面面临着比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更大的挑战,决定了中国的工业化只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决定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切实转入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另一方面,大力培养具有现代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各类人才,使我国从人口大国转变成人力资源大国,完全有可能使数量巨大的人口包袱转变成潜力巨大的人口财富。因此,我们要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坚持科学发展观,注重统筹兼顾,注重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拓展发展空间,提高国家综合实力,保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依靠科技进步,大幅度降低资源消耗,改善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全社会科技文化素质,使科技进步真正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坚持以人为本,应当坚持以人为主体,以人为前提,以人为动力,以人为目的。具体来说,有这样几层含义:其一,充分肯定人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既要强调人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又要强调人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其二,学习过程中必须坚持尊重人、解放人和塑造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人本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根本特征和必然要求。
1、人是首要的管理对象管理的实质,概括地说,就是为了有效地实现一定的目标而采取诸种手段来整合、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和各种资源。管理的对象,可以划分为人、财、物、信息等,在管理对象的诸要素中,人是首要的,因为一切活动都是靠人来完成的,对物的支配是靠对人的支配来实现的。正因为如此,企业管理尤其是现代企业管理,必须树立人本观念。管理的人本观念,是指管理主体在管理实践中确立,并运用于管理实践的一切从人出发,以人为根本,旨在调动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的思想观念体系。其内涵包括:(1)管理的起点必须是人,必须将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及人的才能的全面发挥,作为管理活动的终极目标。(2)人是首要的管理客体。各项管理措施和管理手段,首先作用于被管理的人,再通过被管理的人发挥能动作用,协调与运用好其它要素。(3)人本观念中的“人”,不单指现实管理活动中具有自己的意志、利益和行为的个人,而且也指具有共同目的和协作关系的个人所结成的群体或组织。不论作为管理主体,还是作为管理客体的人,都反映和代表着一定的社会关系。
2、人本管理是现代化企业管理的必然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作为管理的首要对象的工作者的主体性在不断地增强。管理的成效越来越依赖于工作者能动性的发挥,依赖于工作者的自我规划和自我控制。这是因为:第一,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生产过程中的广泛运用,在现代社会里,脑力劳动者的数量相对增加,而体力劳动者的数量则相对减少。体力劳动者的工作状况及其结果是感性直观的,可以计量的,能够运用工作定额、工资奖金等形式来控制,而脑力劳动者的工作是无法用这些外在形式来监督控制的。第二,在各个生产领域里,各种工作的专业化程度提高了,技术更加复杂了,分工也愈来愈细了,主管人员不可能像以前那样对下属的工作予以详细的指导和严密的控制。第三,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刺激的作用已大大降低了,人们已不再把工作单纯地作为谋生的手段,越来越多的受教育程度较高的职工,希望在工作中取得成就,施展才能,实现自我价值。因此,必须使被管理者在成就感、价值感的驱动下,主动去完成工作,取得创造性的成果。
3、在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中推进社会主义人本管理社会主义人本管理,不仅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必然要求,也势必为现代企业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这里,需要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推进人本管理的几个重要问题。第一,准确把握社会主义人本管理的两个基本特征。社会主义人本管理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人本管理的核心。只
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才能做到一切为了人,一切从人出发。二是人民群众管理是社会主义人本管理的根本依托。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人民群众既是管理的主体,又是管理的客体。由人民进行管理,以人民管理为根本,这是社会主义人本管理的本质要求。第二,始终突出社会主义人本管理的两条主线。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民群众管理,既是社会主义人本管理的两个基本特征,也是社会主义人本管理的两条主线。坚持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了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从这个根本目的出发,要求在管理中必须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管理主体追求的终极目标,并把这个终极目标引入经济文化领域,把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同具体的管理工作有机结合。坚持人民群众管理,体现了一切依靠群众。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进一步增强人民行使民主权力的能力,保障人民群众主人翁的地位。我国企业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已经证明,民主管理的工作重点必须放在动员和组织广大职工参加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充分调动职工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从根本上增强企业活力,提高经济效益。第三,结合转变企业经营机制,建立人本管理机制。人本管理的机制主要包括相互联系的如下一些机制:动力机制;竞争机制;约束机制;选择机制;环境影响机制。建立上述相互联系的机制,是为了有效地进行人本管理,使每个职工不是处于被管的被动状态,而是处于自动运转的主动状态,激励职工奋发向上,励精图治的精神。
第四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如何把握和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结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的学习,谈以下四个方面的体会,仅供参考。
一、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理论的内涵就是理论的内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体现在江泽民同志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一系列重要著作和讲话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用十六个部分对这一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作了全面论述,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这些内容体现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是由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构成的。在这些内容中,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三句话是核心内容,其他内容是这个核心内容的展开和延伸。
精神实质就是理论的主旨和要义。一种理论的精神实质既要反映这种理论的本质属性,又要反映这种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基本特征。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理论界有不同提法。我个人认为,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要抓住最能反映这个理论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的方面。从这一点出发,我比较同意“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包括这一重要思想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核心——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样一种观点。
把握贯彻“三个代表”的关键、核心和本质
中国社科院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
江泽民同志在“5·31”讲话中强调,“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全党同志要牢牢把握这个根本要求,不断增强贯彻„三个代表‟要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关键、核心和本质三者紧密相联、相互促进,构成贯彻“三个代表”的根本要求。
坚持与时俱进是贯彻“三个代表”要求的关键。这首先是因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国内外形势和我们党所处地位的变化,坚持用与时俱进的精神研究回答发展变化所提出的严峻挑战和崭新课题的伟大成果,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一方面,“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的;另一方面,“三个代表”又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于我们党和国家的工作所提出的新要求。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的思想认识必须不断前进,不断根据新的实践进行新的探索,不断为实践提供新的理论指导。“三个代表”以我们党所处地位的变化为立足点,要求我们正确地把握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正确地把握物质和精神的辩证关系,正确地把握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三个代表”以国际环境的变化为着眼点,要求我们敏锐地捕捉和把握世界范围内生产力发展的特点、趋势和走向,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去武装我们的党员和干部,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形成自己的发展优势,始终处于先进地位和时代前列;“三个代表”以我国国内环境的变化为出发点,要求我们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正确处理和调整人民群众中间各种不同利益之间的矛盾。在这里,“三个代表”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精神,它使全党始终保持着这样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不断为我们党的肌体注入新活力。
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这是因为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是关系我们党能否巩固执政地位、完成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党的历史使命的根本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上许多老党大党在执政几十年以后失去政权的教训说明,一个执政党不管资格多老、执政时间多长、过去曾经多么强大,如果不能始终站在世界进步潮流的前列,就会失去先进性,失去人民群众的拥护,最终被人民抛弃。特别是在新的世纪,在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竞争激烈、各种矛盾相互交织、新问题不断涌现的情况下,我们党要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最重要和最有决定意义的,就是要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保持党的先进性同坚持与时俱进是什么关系呢?坚持与时俱进,是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保持先进性和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所领导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所以能够在各方面都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党坚持与时俱进,坚持理论、制度、科技等各个方面的创新。所以,党的先进性必须在坚持与时俱进中去保持,而坚持与时俱进又正是为了要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这是因为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就其具体内容和要求来说,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发展阶段上是有所不同的,它是随着时代要求和历史任务的变化而变化的。例如,在革命时期和建设时期,在不执政和执政时期,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先进性就不是完全一样的。这就是说,对于党的先进性,必须放到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去考察,放到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奋斗中去考察,归根到底要看党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实际作用。所以,必须把对于党的先进性的认识建立在与时代发展相一致的基础上,必须在坚持与时俱进中保持党的先进性。我们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使命,就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维护和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
贯彻“三个代表”的要求,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这是因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之外,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的一切工作,都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难。我们党致力于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正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三个代表”的要求,最根本的就是要体现在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所以,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是“三个代表”的最终落脚点。
坚持执政为民同坚持与时俱进、保持党的先进性是什么关系?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与此同时,又必须看到,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生活中出现了社会经济成分的多样化、利益主体的多样化、社会组织方式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的多样化。这种新形势的出现,要求我们党在贯彻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也要坚持与时俱进,保持党的先进性。在这里,坚持与时俱进,就是要求我们党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时,必须适应形势的变化发展,既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又要正确反映和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正确处理和调整不同利益之间的矛盾。最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是最紧要的和最有决定性的因素,而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又总是由各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的。如果我们不能正确反映和妥善处理由于国内环境的变化而引起的人民群众之间各种具体的利益关系,那么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任务就得不到全面的贯彻落实。在这里,保持党的先进性,就是必须使我们的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和利益观,真正代表人民掌好权、用好权,而绝不容许以权谋私、形成既得利益集团。在逐步实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先富与后富、个人富裕与共同富裕的关系,支持和帮助群众富裕起来,而不能只考虑党员干部自己如何富裕,更不能利用手中的权力谋取不正当的利益。我们更要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面反映人民的利益和时代发展的要求,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无往而不胜。
(执笔:徐崇温)
来源:《光明日报》
202_年9月03日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高层论述
胡锦涛
在“三个代表”研讨会上作重要讲话:“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新世纪新阶段全党全国人民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根本目的就是要推动全党更好地带领人民群众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系统概括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成果,科学预测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趋势,规划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宏伟蓝图和一整套发展战略,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作出了科学判断,提出了我国外交工作的战略策略方针,确定了党的建设的总体部署。>>
学习“三个代表”和十六大精神要持之以恒: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紧紧围绕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特别是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进行,努力掌握观察事物、判断形势、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善于在纷繁复杂的矛盾中抓住根本,在不断变化的形势中把握方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他强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典范,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最现实、最生动的教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与时俱进的理论。我们在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过程中也要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努力把握实质,领会精髓,指导实践,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能力。>>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思想体系
江泽民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总结八十年的奋斗历程和基本经验,展望新世纪的艰巨任务和光明前途,我们党要继续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胜利前进,归结起来,就是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要求,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也是我们在新世纪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不断夺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的根本要求。>>
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的讲话:“三个代表”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在党的十六大上所作报告: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全党同志要牢牢把握这个根本要求,不断增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核心———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精神实质就是理论的主旨和要义。一种理论的精神实质既要反映这种理论的本质属性,又要反映这种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基本特征。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理论界有不同提法,大体有这样几种:第一种观点认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是坚持党的先进性。第二种观点认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第三种观点认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包括这一重要思想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核心———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第四种观点认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除包括这一重要思想的精髓、核心和本质外,还应包括主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个人认为,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要抓住最能反映这个理论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的方面来认识。从这一点出发,我比较同意第三种观点
第五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
“三个代表”是指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者的辩证统一关系:“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这里的“本”、“基”、“源”,说到底是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