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在中小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
关于在中小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
经济的发展,带动社会的大发展,社会的竞争,导致人的生存竞争愈演愈烈,潜移默化地造成人们心理压力过重,我们的孩子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生存,面临各种压力,心理脆弱,心理压抑得不到一定的宣泄;众多长辈的溺爱助长了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也显得越来越严重;家庭的残缺,如父母离异、丧父或丧母的单亲家庭,隔代抚养孩子以及家庭教育失衡等现象的出现,都使孩子缺乏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环境。有关研究表明:心理发生变化的高发区在青春期,学生存在的问题令人触目惊心,学校里学生各种不良现象屡禁不止,各种失控越轨行为时有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单纯地说孩子的品德不好,应该讲是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不高,与心理素质较差有很大的关系。学校如果只重视学生文化知识的学习,而忽视心理健康的教育,将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极为不利。就目前状况而言,学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严峻的现实提醒着我们:学校在关心学生文化知识的掌握前提下,要重视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能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学习、生活、择业和人际关系,是培养孩子健全人格的手段和有效途径。
一、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扎实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实现自我救赎
1.掌握必要的心理学知识对学生的学习大有益处,它可以促进学生对自身的认识,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如果学生学习了心理学的知识以后,能按心理学规律去学习,学习成绩就会有较大的提高。比如:学习了记忆的规律,就可以解决上课不专心,开小差的问题;学习了思维规律,就可以解决记不住、记不牢以及死记硬背的问题;学习了有意注意的规律就可以使思维开阔、更敏锐、更富有创造性,还可以调节考前情绪,消除紧张,轻松上考场。
2.掌握必要的心理学知识有助于解决学生在思想上和生活上的一些疑难问题,从而更深刻地认识自己,达到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目的。例如,学习了有关性格的知识,就可以使自己对自身的性格有所了解,从而矫正自己性格中不良的一面,锻炼和完善自己的人格;学习了情感的知识,可以使自己学会调节情绪、升华情感的方法;学习了青春期的心理问题,可以了解青少年在青春斯的心理变化规律,从而主动掌握自己的心理,安全顺利地度过青春发育期。
3.掌握必要的心理知识有助于学生正确地处理好人际关系。因为在了解自己心理的同时,也学会了了解同学的心理,这样便可以对不同气质、性格的同学采取相应的态度,注意了沟通,从而防止不必要的矛盾发生,增强了与同学的友谊。
心理学的应用非常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当中,不论学生将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现在学一些心理学的基础知识都是有益的,祖国建设需要心理素质较高的一代青年。因此学校应结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为了学生的现在也为了将来,应该普及好必要的心理学知识。
二、创设人文气氛,优化心理环境
研究证明:某一个体心理健康与否,与该个体所处的心理环境,某一社会团体(或某一群体)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带来的影响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也就是说,个体心理状态受制于整体,个体水平受制于整体水平。所以,我们在教育中要善于在整体中发现问题,研究整体是否适应个性发展需要,不断更新整体塑型机制,优化个性发展所需要的心理环境。其实质就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努力做到人性化,积淀文化底蕴,多一些人文关怀,注重走内涵发展的路子。
1.营造宽松的氛围。宽松是一种总体感觉。置身于宽松氛围的每个成员的心理此时此地应是放松的、自在的,在一定程度上情感可以自然流露,思想可以任意驰骋,不必受太多的拘束。
(1)课上课下要放下教师的“架子”。在传统的教育中,可
谓是“师道尊严”,容不得学生的冒犯。但学生作为独立的社会个体,他们身上具有无限的潜能。教师的作用正在于帮助学生最充分地发挥其内在的潜能,所以必须放下为师的“架子”,以朋友的身份走近学生,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你。每个人都有权利表明自己的观点,也应接受他人的批评,包括教师在内。教师不再是自我权威的维护者和教材的代言人,而应是学生能力的激发者、培养者、欣赏者。
(2)多谢关怀,少“规定”。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的行为往往受到严格的限制。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做过多、过细的限制,虽然能达到整齐划一的效果,但无疑,学生会因为害怕违反教师的各种规定而感到紧张、焦虑和压抑,丧失了自由表现的机会,抑制了主动创新的动机。因而,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多一些微笑,多一些体贴,多一些心灵的沟通,减少不必要的规定,还给学生自由表现的机会,有益于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得以生动活泼的发展。
2.建立良好的交往关系。
交往是人的重要社会生活内容之一。不善交往会给学生的心理带来极大的困扰。学生在广泛的交往中可以感受时代的脉搏,体验友情的美好,懂得协作的重要。(1)注重同伴的“互动”。同伴的交往对学生的情绪发展与调节具有重要作用,能给他们以情绪支持和安慰,帮助他们应付生活中出现的种种紧张和压力。要鼓励学生进行广泛的同伴交往,指导、培养、锻炼他们的交往技能,帮助他们掌握各种交往策略,学会和同伴和睦相处,真诚合作,从而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交往能力。
(2)多一些教师的“期望”。师生的交往也是双方互动的交往。调查表明,学生对教师的态度中情感成分比较重。他们对自己喜欢的教师常做出积极的反应,而对自己不喜欢的教师往往予以消极的反应。由此可见,教师努力保持与学生的良好关系,用期望的目光关注每个孩子的成长,有利于学生良好心理的形成和教育的有效实施。
3.积极开展公平的竞争。竞争意识是克服人格缺陷的一剂
良药,是推动个体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精神动力。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注重向学生传播竞争的思想,使学生具有竞争的观念和合作意识;另一方面要组织合理的富有竞争性的活动,使学生受到竞争的熏陶和训练。在一定条件控制下的相互竞争,能够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和学习热情,推动他们去创造性地解决各种问题,夺得最终的胜利。
三、建立心理服务机构,优化心理疏导
所谓心理疏导,是有计划地协助学生发展健全的个性,防止产生偏异心理的一种教育过程。心理疏导的目标是指导学生形成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使其健康发展。学校应该建立心理咨询室、心理释放室,通过“心理咨询”、“热线电话”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1.学会倾听。一项调查显示,中小学生在遇到困难和心理烦闷时先和父母讲的占30%,先和教师讲的仅占3.3%,和谁也不说的达到29.7%。是孩子们不愿意与教师或父母讲心里话吗?他们说:“爱玩是我们的天性,每当我们打完球带着满心欢喜、满脸笑意走进教室时,教师总是说应该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学习上„„”可见,能不能让孩子们说心里话,关键在大人。现代教育中的德育功能是通过信息反馈实现的。心里话的倾诉是教育的重要链条,因而成为不可缺少的信息通道。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并以此为突破口,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2.巧设情境。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当今的孩子备受家庭和社会的宠爱。他们从小受赞扬多,受批评少。过分的保护使他们不知受挫的滋味是什么,面对困难无所适从、惊惶失措。在教育中,可巧妙地创设情境,如设置难题、制造挫折等,使学生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既不是望而生畏、束手无策,也不是一帆风顺、轻而易举,而是需付出一定的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难后才能取得,以增强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懂得如何迎接困难的挑战,以适应未来激烈竞争的社会。
四、注重心理辅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年龄阶段。要从未成熟儿童期向逐渐成熟化的青春期交替转换过程中,会产生种种矛盾的心理,因此,很需要心理辅导教师帮助他们顺利安全渡过青春发育期,并把这一时期转化为学习的“最佳期”,人生的“黄金时代”。心理辅导不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教育也不等同于德育。心理辅导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教导,但倘若只有教导或只在说教,绝对不是心理辅导了。心理辅导也不仅仅是进行逻辑分析,给予忠告与建议,更不是帮助当事人解决问题。心理辅导也不是普通的会见,不是社交式的谈话,更不是指责、批评、游说、嘲讽或恐吓;至于用同情的态度、行为去安慰与开解等,也都不是心理辅导。若从广义看,心理辅导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体来说,心理辅导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心理辅导教师的职责在于通过心理辅导,给学生以一定的帮助、指导,促进他们认识结构和情感与态度模式有所变化,能对自己的行为做出评价和选择,解决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从而更好地适应新环境,不断保持与增进身心健康,使人生有统合与丰富的发展,迈向自我实现。
总之,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应该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特别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应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过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不断的摸索、不断的积累。对于中学生来说,要用一个良好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去丰富学习内容,发展兴趣爱好,去感受社会、家庭、学校对他们的关注、关心。愿在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所有的孩子都能成为身心健康的人。
作者:孙辛
第二篇:中小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中小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蔡沟小学 卢朝军
多年的实践经验,我认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正确引导法
引导学生正视挫折,学会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学会控制和调节情绪和心境,要把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举办“理想·现实·责任”主题班会、讲演会、“说失败”讨论会、学名人、学英雄、故事会、报告会。开展野外登山、义务劳动、公益劳动、植树劳动等活动。通过从理论知识和生活实践上给予学生心理引导,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挫折是客观存在的,人生难免有挫折,历史上有成就的人,无一人不是在挫折和困难中,笑着面对人生,用坚强的意志、百倍的勇气克服障碍,取得成功,使他们懂得挫折能教育人、磨练人,挫折孕育着成功的道理。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遵守待人处事的原则.2、合理宣泄法
中学生遇到困难和挫折后,往往会焦虑、困惑、苦闷和烦恼,只有让他们将这种心理压抑情结合理宣泄和有效排解,才能使其心理平衡,从而恢复理智状态。有效排除学生心中的郁闷,可找学生促膝谈心、家访、和他们交朋友,开展“一帮一”活动,了解苦情,沟通思 想。也可采用写书信的方式与学生沟通,让其将心中的烦恼和苦闷尽情倾诉和吐露。组织学生郊游、观看大海、欣赏美丽的风景,开展绘画、书法、摄影、裁剪、电脑、科技制作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各种有益的活动中释放出多余的“能量”,求得轻松、解除紧张,缓解心理冲突。举办心理卫生讲座、建立心理咨询中心,采取面对面咨询和电话咨询相结合,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中学生正确调节和疏通情绪,提高心理素质,增强心理承受力。
3、审查目标法
目标审查法就是帮助遭受挫折、产生受挫折心理的学生审查自己原订的学习、生活目标是否符合实际。如果不符合实际或者超越实际,就应当重新修订目标。教师要与家长配合,实事求是帮助学生共同分析目标,期望值不能太高。一般来说,确立适当的成就目标,有四项参考尺度。
4、榜样示范法
榜样示范是教师以他人模范行为和英雄事迹影响学生的一种教育方法。通过榜样示范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中学生性格和品质的形成有非常重大的影响。中学生学习的榜样很多,有革命领袖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有现实生活中的模范人物;有具有垂范作用的教师、家长和学生身边的先进分子。还有文学作品中的典型形象。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举办英雄人物报告会、故事会、演讲会等,让榜样以具体、生动和崇高的形象教育和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像榜样那样认识和处理问题,不怕困难和挫折,以欢悦的态度微笑着对待生活。
第三篇:如何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如何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成熟,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他们缺乏解决矛盾,应对挫折和处理危机的能力。因此,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一.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所坚持的原则: 1.目标性原则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优良心理品质,提高学生的生存、适应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潜能。围绕这些目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有人生观与价值观教育、人格培养、情绪情感训练、自我觉察与认识、潜能开发、青春期人际交往训练等。除此,还包括与之相关的心理测试、心理讲座、咨询辅导、课程安排、活动训练等各项工作。
2.发展性原则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确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时,我们注重“面向全体、注重发展”,选择具有普通意义和有代表性的主题内容,从而有效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预防、促进”的功能。3.差异性原则
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发现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不仅有个体差异,还有年级差异。因此,我们在确定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时遵循了差异性原则,以满足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心理需要,这成了保证我校获得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前提。不同年级学生所讲内容不同,不同学生指导方法也不同。4.活动性原则
我们根据实践性和实用性的要求,在确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时,我们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渗透在灵活多样、富有情趣的活动中,发挥活动的优势,注重活动过程的教育作用。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中,创造性地设计了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在参与中、在亲身体验中获得成长与发展。
二、我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两方面内容: 1.心理健康的维护
这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具体包括:
(1)学习心理指导,即帮助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本质建立科学的认识,培养学生养成健康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等;
(2)情感教育,即教会学生把握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学会有效控制、调节和合理宣泄自己的消极情绪,体察与理解别人的情绪情感,并进行相关技巧的训练;
(3)人际关系指导,即围绕亲子、师生、同伴三大人际关系,知道学生正确认识各类关系的本质,并学会处理人际互动中各种问题的技巧与原则,包括解决冲突、合作与竞争、学会拒绝,以及尊重、支持等交往原则;
(4)健全人格的培养,即关于个体面对社会生存压力应具备的健康人格品质,如独立性、进取心、耐挫能力等;
(5)职业教育,即针对职高生毕业将走向就业的特点,讲述职业理想、就业技巧和职场心理调节,帮助学生建立就业信心,做好就业准备。
(6)心理咨询室。开放心理咨询室,面向学生个体或小组的咨询。心理咨询室有专任教师负责并有专门的工作计划,有固定的开放时间,固定的场所。心理咨询室的环境布置除了符合心理咨询的要求,还要符合中学生的特点,让学生一进门便能感到轻松,有利于咨询的开展。
(7)个案分析。以智优学生、智力临界学生、模范学生、问题学生为研究对象。以告之和不告之两种方式进行研究。采用跟踪研究,合作研究的方式进行。
(8)心理信箱。学生书面提出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均可投入心理信箱,由心理辅导教师作出解释或个别辅导,帮助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9)校报宣传。利用校报的形式,介绍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解答同学们提出的各种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同时为展示我校师生风采提供一个平台。
2.指导中学生进行自我心理调节
指导中学生学习有效的自我心理调节方法:
(1)学会放松。让学生知道紧张时正常的心理反应,可以通过想象、转移注意力、调整呼吸、参加体育活动、听音乐、唱歌、阅读等方式调节心态,放松心情。
(2)建立心理支持体系。让学生知道有问题要学会求助,在学校可以找老师谈心;在家里可以找长辈、亲友谈心;在社会上也有谈心的对象,如: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电话等。
(3)学会合理宣泄。让学生知道心里有不良情绪是要学会合理宣泄,不要郁积在心里。宣泄的方法有:学习写日记或周记,中学生要学习用笔与自己谈心,把心灵的轨迹、心里的不良情绪用文字描述下来,对心理健康成长有很大帮助。教师和家长要尊重孩子的隐私,公开日记要得到本人允许。中学生也不用过分担心自己的内心秘密被他人知道,要学会坦然地面对自己与他人。
第四篇: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纲要”中提出了要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加强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的呼唤,现实的需要,也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全新的课题。
1999年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就我国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实施途径、师资队伍、条件保障等提出了六条意见。
202_年9月教育部又印发了一个进一步指导、规划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文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纲要》共20条,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原则、任务与目标,不同年龄阶段教育内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以及组织实施和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等都作了明确规定,不仅具有较强的规范性,还具有可操作性。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容易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和升学就业等方面,遇到各种心理困惑和问题,影响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发展。在这种情形下,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对传统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一)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1.国家从政策上体现了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
2.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加强了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导
3.学校、教师认识到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4.师资培训工作受到重视
5.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
(二)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前提。
心理素质,是人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特点,它是心理发展水平的总和,学生的求知和成才,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精华,只有通过个体心理机制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在人格特质中,学生才能由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主要受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开放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等均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能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自我调节的关键。因此,学校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智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起以下作用:一是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它不是单纯的传授,而是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科学性,主动避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二是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帮助他们认识自我,指导其改变不良行为,消除困扰,适应环境。三是进行良好的行为训练。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增加心理营养、满足心理需要,另一方面是进行具体的辅导,在辅导活动中,要遵循如下原则:心理辅导不是说教,是聆听;不是训诫,是接纳;不是教导,是引导;不是控制,是参与;不是侦讯,是了解;不是遏止,是疏导;不是做作,是真诚;不是表面服从,是内心转化。
(2)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动力。
现代教育起来越重视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心理健康教育在这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在现代社会里,人的个性发展程度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重要尺度,一个国家或民族有丰富多彩的个性,就意味着有丰富多彩的创造力,意味着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增加。所以,当代世界教育越来越注意促进人的精神解放、独立个性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发展。从国内目前改革的实践来看,无论是希望教育、成功教育或是创造教育、愉快教育和爱的教育,都无不把侧重点放在强化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其主动精神和能动性的追求上。而心理辅导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所具有的特殊作用,尤其值得重视。因为辅导本身是以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形成健康的人格为目标的,在辅导过程中,协助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调适、应付挫折、确立目标,恰当地表现自我、善于协调人际关系,这些都是健全人格的重要内容。所以,开发心理辅导这块领域,更有利于促进学生个体人格的完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乃至精神医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与技术,通过多种途径与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需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教育与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的对自身的一种衡量、评价、调控,也影响着人格的发展,并且,客观的价值观念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高度。同时,心理辅导并不是消极地附属于这种转化,而是在转化过程中积极能动地调整方向,使个体把握自我,对自身的行为方式进行认识评价,从而达到心理优化、健全人格的目的。心理辅导采用心理换位法,与被辅导者的心灵沟通,从而对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变得更加自觉深入。
心理健康教育对人格发展的这种促进作用,决定了它必将给个体人格发展带来广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心理健康教育影响人格发展的水平。这是因为,一方面,发展使学生产生一种求知需要,它成为个体积极摄取文化信息的动力源泉,必然推动人格发展,接收心理辅导所提供的正确信息;另一方面,人格的发展又使主体更自觉、主动地接受心理辅导。因此,人格发展总是与心理辅导的要求指向一致,并不断走向成熟与开放。
②心理健康教育能维持人格发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心理健康教育根据个体的需求,沟通其与环境的关系,并以此影响学生同伴的行为方式,求得最佳适应。自我意识障碍是导致人格异常的重要原因,当一个人的认识过于固执时,就会产生心理问题,表现出对自己的人格缺乏自知力,行为无目的,自制力差,经常处于冲突焦虑之中。心理健康教育则绿化了这片人格的荒漠,使其消除这种心理障碍。
③心理健康教育影响着人格发展的方向。心理健康教育不断地对学生的人格发展进行着认识、评价和调控,不断地改变着自我对人格发展的态度和要求,使他们认识到人格应朝什么方向发展,以及怎样才能实现这种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不断认识、检验自己人格发展的合理性,如果不切实际,或出现个别偏差时,心理健康教育则会协助学生及时调整,从而使人格健康发展。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生人格发展的调控手段,施加的影响是积极的。但还要看到,心理健康教育的这种影响是随着学生的认知发展而增大的。认知水平低的学生,自我意识较弱,心理健康教育对其人格发展的影响便逐渐增大。
3)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的条件。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开发人的潜能资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发展提供必要条件。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潜能包括四个方面:智慧、情感、创造和超越感。学校教育则侧重对学生智慧能力、情感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开发。亦即开发个体内所具备的潜在的学习能力和动力。潜能的开发有赖于个体对学习活动的参与程度,但学业失败会降低学生的自信。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将通过与被辅导者建立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协助当事人认识自己,进而使其潜能得到充分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创设如下助人情景。一是创设尝试情景,给予学生表现的机会,使其得以自我实现;二是创设选择情景,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力,使其投入地生活一次,从而确立自己的位置。一个小制作,一次角色转换,都能激活学生的创造性,它是潜能中最富有活力的因素,因为对创造活动起决定作用的并非是一个人的能力,而是人的创造欲望。因此,自主选择、成功体验能使内在的生命力和潜能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
2、推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利于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从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的关系看,中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品德形成及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心理上充满矛盾和冲突的时期,心理复杂而多变。不掌握他们的心理就无法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不使其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将难以塑造其优良的道德品质。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首先,德育工作是解决政治方向、思想方向、道德价值观念的问题和人的社会倾向问题;而心理健康教育则主要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认识自己与社会的关系,发掘潜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学校、家庭和社会。其次,在德育,我们是把学生当作社会关系中的一个社会角色来要求。而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把学生当作人际关系中的一个具体的人来要求。
长期以来,我们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是靠德育包打天下的。由于缺乏心理辅导的知识,使许多教师在认识方面陷入两个误区:一是把学生所有的问题(包括心理问题)都归结为政治思想道德问题;二是认为解决学生的问题只有靠德育去完成。过高估计德育的功能,有时反而使德育陷入一种隔靴搔痒的尴尬地位。如视多动症儿童为组织纪律观念不强,加强教育的同时给予行政管理惩罚,结果反而强化了原来的多动行为。实践证明,学生这阶段所出现的问题主要是心理问题而不是政治问题,促进学生身心精神的健全发展,单靠德育发挥作用是不够的。
由于德育在价值取向上是以国家为本位的,因此在确定德育目标和内容方面,较多地体现社会对个体的规范和要求,对如何开发学生身心潜能和发展个性,促进个体对社会的适应,如何协调学生的心理生活使之达到平衡,如何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充分发挥个人的主动精神注意不够。
而心理辅导的运用正好弥补上述的不足,它注重解决个人成长中出现的身心问题,注意在创设一种和谐民主的气氛中开展有的放矢的谈活,更易被学生所欢迎和接受,近年来,有部分教师在德育工作中自觉地吸收心理辅导的某些有益的思想和做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如运用心理辅导有关情绪治疗与行为改变的知识来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遵循心理辅导所强调的对学生尊重、理解和信任的原则,在德育工作中对学生所暴露的思想和行为问题不急于作判断,而是耐心引导学生去分析,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等等。这些做法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增强了教师的信心。
3、从心理健康教育与中学生的社会化的关系看,人的社会化过程,也就是形成和发展对于社会的认识过程,使他们逐渐在不同程度上学会做人处事。
在中小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现实,缓解人际冲突,密切人际关系等。社会学研究表明,有些人虽然成人,但还不具备在社会和集体中生活的能力,其实质就是人格上出了毛病,是社会化过程中发生的病态现象。精神和行为扰乱、反社会行为等就是这种病态现象的具体表现。可见,在中学阶段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是实现其社会化,并顺利步入社会的基础。
(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任务、内容和原则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要服从素质教育的总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心理健康教育要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包括: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行为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四有”新人。
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以及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识,其重点是学会学习、人际交往、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常识,根据其年龄特点,小学重点可以放在学习和自我方面,初中重点放在自我和人际关系方面,高中重点放在人际关系和生活及社会适应方面。
(1)小学低年级
主要包括:帮助学生适应新的环境、新的集体、新的学习生活与感受学习知识的乐趣;乐于与老师、同学交往,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体验友情。
(2)小学中、高年级
主要包括: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品尝解决困难的快乐,调整学习心态,提高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培养面临毕业升学的进取态度;在班级活动中,善于与更多的同学交往,健全、合群、乐学、自立的健康人格,培养自主、自动参与活动的能力。
(3)初中年级
主要包括:帮助学生适应中学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发展学习能力,改善学习方法;把握升学选择的方向;了解自己,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逐步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意志,抑制自己的冲动行为;积极与同学、老师和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逐步适应生活和社会的各种变化,培养对挫折的耐受能力。
(4)高中年级
主要包括:帮助学生具有适应高中学习环境的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充分开发学习潜能,在克服困难取得成绩的学习生活中获得情感体验;在了解自己的能力、特长、兴趣和社会就职条件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职业志向,进行职业的选择和准备;正确认识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正确对待和异性伙伴的交往,建立对他人的积极情感反应和体验。提高承受挫折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立足教育,重在指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性与实效性,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心理健康教育要做到科学性与针对性相结合;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尊重、理解与真诚同感相结合;预防、矫治和发展相结合;教师的科学辅导与学生的主动参与相结合。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从发展健康心理入手,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1、发展性
研究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目的不仅是分析总结他们的特点、人数的多少和产生的原因,更多的是面向每一个学生,着眼于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指导和帮助,利用心理教育、心理训练等手段积极地帮助他们改善心理素质,发展他们自己的才干,挖掘他们的潜能,促使他们全面发展,尤其是心理素质的提高。事实上,国内一些专家也指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培养和锻炼,其着眼点看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因而提出“预防胜于治疗”的说法。
心理教育归根到底是对“人”的全面培育,它贯彻到学科教育、班级管理以及教学组织的各个环节。同时,心理教育又是“熏陶”的教育,它对教师以及教育从业者的素质又相对较高的要求。生存压抑的教师群体很难在学生的心理成长与发展中起到表率作用,而教师的表率作用对学生一生的人格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许多时候,班主任或科任老师的一句话,对一件小事的处理就影响了某个孩子的一生。同时,心理教育又是关注学生“灵魂”的教育,高尚的情感如爱国主义、人道主义都根植于基本的情感品质中;而道德教育的人生观、价值观更是以心理教育目标为基石的教育。从某种程度上说,单独的“心理教育”是不成立的,它融合在学科教育、人生教育、社会教育、自然教育以及美学教育中,这些部门教育中的人本价值和人文色彩是贯彻心理教育理念和达到心理教育目标的重要和决定性的作用。在学校教育中,可以有单独的心理咨询和辅导教师的角色存在,但不应该有单独的心理教育教师存在。因此,国家和教育部对心理教育的要求应该是对基层教师的要求,而不是对学生学业的要求;是对教育管理者的起码要求。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方向——发展性辅导
诚然,学生在其发展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带有明显的“个体独特性”,但更多的心理问题是与学生发展的阶段有密切关系。换言之,大部分心理问题是在学生自身成长过程中伴随出现的发展性问题。对于这类问题,如果我们过分地给予“关注”,或见“症”不见“人”,不但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使问题严重化。这样一方面容易使我们对当今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估计严重化,另一方面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因此,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是必要的,但若仅仅停留在以“适应”为取向的“调适性辅导”的层面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无论从对心理健康标准的重新认识,还是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对象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为了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认识环境,促进其成长和发展;辅导的对象是人,而不是问题。)发展性辅导都应该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方向。我们强调发展性辅导,目的不仅在于有利于青少年学生现时的生存,更在于有利于他们未来的发展,使他们的心理状态能不断得到适时调整,与其成长过程中的各个阶段相适应。社会适应标准与发展标准并不矛盾,我们注重的是这二者的有机结合。
发展性辅导是在当今时代发展大背景下提出的,人的发展是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
发展性辅导适应了当今学校教育的需要。学校教育在于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但在遗传素质、社会环境、教育机会均有较大差异的情况下,如何促使个体在适应的基础上获得最有效的发展,使人的潜能和人格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完善,这是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问题。发展性辅导正是为了适应这一需要逐步确立起来的。
发展性辅导的提出与整个心理科学的理论发展也有密切的关系。从50年代开始,埃里克森、哈维格斯特等人提出的毕生发展观以及皮亚杰的智力结构发展理论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新思路。他们关注的是正常个体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任务和应对策略。以“帮助学生实现最佳发展、努力排除正常发展障碍”为辅导方向的发展性辅导正是这些理论、思想在具体实践中的运用。
发展性辅导基于这样一个信念:辅导为所有学生所有,辅导目标在于促进个人最大的发展,发展性辅导承认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冲突,为协助学生成功地解决这些冲突,必须在其发展的关键阶段,学习并达成该阶段的发展任务,使学生熟练运用已习得的经验、技巧去解决所面临的各种问题。
发展性辅导虽然强调辅导的发展性与教育性,但也不忽视矫治性和预防性工作。平时学校向学生提供与解决本阶段发展任务有关的各种辅导,一旦学生出现问题,以发展为取向的辅导除了做好矫治工作外,同时还设法消除引发问题的各种因素及设法增进学生相应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展性辅导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针对学生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所面临的目标、矛盾和个别差异,开展相应的教育与辅导活动,从而使个体具备与阶段相适应的经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人一生每个阶段在各个方面都有其应达成的任务,因此发展性辅导计划的范围相当广泛,其中较为引人关注的内容包括:职业辅导、学业发展、沟通技巧、人际关系、作决定与解决问题、价值澄清、道德发展、情感教育、自我概念、生涯辅导、死亡教育、婚姻与家庭计划等等。对于我国中小学生而言,学业发展、作决定与解决问题、价值澄清、人际关系、自我概念、生涯辅导等最为重要。为此,本着突出重点的原则,学校发展性辅导的基本框架可以是:学习辅导、人格辅导和生涯辅导。
学习辅导的目标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自己学习上的潜能,并学会学习,发展其学习能力。人格辅导应该成为发展性辅导的重要课题。根据发展性辅导的基本观点,促进学生各领域的发展是发展性辅导的重心。传统的教育只关注学生智能的发展,忽视其它领域的发展。这样就导致学生对学校、学习、同学产生疏离感。这些负向态度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以及自我概念。事实上,众多的心理学研究成果已表明,人格发展与认知学习有密切的关联性,并且唯有认知与人格发展达成平衡,才能使学生的潜能达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因此,实施人格辅导对直接促进学生个人的发展,减少学生对学校、学习的负向态度和培养学生对他人、自己和学校的正向态度,对增强其学习动机,提升其自我概念和改善其人际关系等方面都会产生积极的作用。人格辅导的内容可包括情绪发展、人际关系、自我意识、价值澄清、作决定与解决问题等五个主要方面。
总之,发展性辅导对拓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深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都将起到重要作用。
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处于迅速发展和形成的时期。他们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一般说来是属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暂时性的问题,可以通过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加以纠正。就是尚未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也需要有正确的指导与教育,防止出现偏差,促进心理健康发展。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有共同的心理特征,也就有共同的心理发展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根据他们的这种内在需要,从学习、生活,交往、择职、做人等等方面给予指导与教育,使每一个学生均有机会得到所需要的发展性的心理教育。
2、主动性
中小学生,尤其是少年儿童难以认识到自己是否存在什么心理问题,难以确定自身需要哪些心理指导与教育。从当前的心理辅导与咨询情况来看,学生中主动向教育者寻求心理指导的是少数人,许多人对自己内在的心理冲突是讳莫如深而不愿启齿的。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应坐等学生上门求教,而应主动地送到学生面前,送到学生的心灵中,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按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发展的内在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主动地面向学生提供发展健康心理的指导与教育。
3、整体性
心理健康教育应把它纳入学校整体运作机制之中。学校的全部教育活动和教师的教育态度与方式,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均有明显或潜在的影响。正确的教育活动和良好的教育态度与方式,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可以产生正效应。反之,则产生负效应。教师间相互矛盾、相互干扰的教育态度与方式,使学生的心理发展得 不到正确的、一致性的指导,甚至会扭曲学生的心理。因此,学校的全部教育活动和教师的教育态度与方式,应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要求,对学生进行协调一致的教育。在学校教育整体运作之中,每一位教师都应成为心理教育者。
4、活动性
心理健康教育在于使外在的教育要求内化为学生的心理素质。要达到内化这一要求,必须通过学生亲身参与教育活动,在活动中理解、体验。逐步产生心理定势,才能形成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只凭讲解、灌输,最重要的是通过教学活动,班集体和团队活动及其它各种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大胆表现自我,不断加深理解和体验,从而达到内化为心理素质这一目的。
(五)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化倾向
有些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学校的正规课程中,当作一门学科来对待,在课堂上系统讲述心理学的概念、理论,方式单调、乏味,学生则在课本上勾勾划划,课下认真背书,完成作业,更有甚者,还安排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课的考试。殊不知,心理健康课是为了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烦恼,以及出现的诸多不适应的发展倾向,帮助他们减轻心理负担,让他们轻轻松松学习。但是,由于考试的压力,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伤害,出现了适得其反的结果。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不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心理学知识,而是要通过多种途径,强化与学科教学的结合,并有机地融合在班主任工作和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之中,体现在各种丰富多样的活动训练中,反映在环境优化和潜在教育资源的利用上。一味地追求学科化,只能是流于形式,无法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医学化倾向
有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治疗”和“指导”意识较强,选择心理障碍的较多,选择发展性问题的较少,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肆意医学化,违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要求和内在规律。有的学校让校医充当心理辅导人员,像医院里记录病历一样来对学生情况进行登记。不少学校的领导、教师对学生进行了错误的宣传,使学生认为只有当心理有疾病时才能去心理咨询室,这种医学化的倾向已经严重地阻碍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进行。根据调查,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主要包括学习、自我、人际关系和生活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其比例分别为30%、20%、30%和20%左右。在另一项关于中小学生心理压力事件的研究中,则发现有30%属于学习方面,40%属于人际关系方面,其他方面的占30%。可见,学习、自我、人际关系、生活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心理行为问题,是中小学生心理不健康的主要表现形式。根据临床个案和调查统计,心理疾病、心理障碍不到学生总数的1%。这就是说,中小学生的心理从总体上来说是健康的,只是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适应性的问题,不能和医学意义上的心理疾病、心理障碍简单地混为一谈。
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片面化倾向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片面化的倾向。有人过多地关注各种心理测验,依赖测验所得到的分数,这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有的学生参加心理测验后由于分数较低,不仅受到同学的嘲笑,在自己内心也留下了深深的阴影,把自己归为“异类”结果导致心理真的出现了问题。在教育对象的选择上,教育者趋向于选择中学生,忽视了小学生和毕业班的学生。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小学生由于年龄小,不会有什么心理问题,而毕业班的学生面临升学,没有时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因而出现了教育对象上的片面化。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上,主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心理教育,如青春期教育、人际关系能力培养、耐挫能力培养以及学生的性格、情绪等方面内容,而忽视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能力、考试心理、学习适应性等)教育和职业心理教育(为学生在职业定向、升学考试及职业分析、兴趣的了解与测试方面提供咨询服务)。实际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是上述三方面的教育同时进行。此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偏重心理咨询、轻视心理辅导,偏重学生个体、忽视学生群体,重视调适性心理咨询、轻视发展性心理辅导,这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
4.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化倾向
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化倾向表现为,有些学校虽然名义上设立了心理咨询室,开设了心理健康课,配备了教师,但是由于教育者自身教育观念的影响,往往用传统的教育思想和一般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再加上宣传上的不力,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课并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心理咨询室形同虚设,前来咨询的学生寥寥无几,仅是作为应付上级检查的“硬件”之一。另一种表现是把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混为一谈。有人把心理健康教育简单看作学校德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认为没有必要单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还有人把心理问题和思想品德问题混为一谈,用德育的方法来对待心理问题。实际上,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目标、任务、实施方法有着明显的区别。
5.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孤立化倾向
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学生的,而忽视了教师的心理健康。殊不知,教师的情绪、情感会影响到学生的情绪、情感,况且,教师是一个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职业。一般认为,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家长及学校的需要,不能表现出烦躁、沮丧等情绪,这不能不造成角色过度负荷,而且其角色的多重性(教师既是学生的教师,又是一家之长、孩子的家庭教师、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和社会的模范公民),也使教师几乎没有时间和精力做出种种心理调节。因此,忽视了教师的心理健康,这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
第五篇: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情况
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情况
我校属于农村高完中,学生多为留守儿童,面对这样的学生群体,学校面临的压力巨大、肩上的责任非常沉重。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疾病的一半是心理疾病,因此,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可或缺,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变得尤为重要。工作中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在胡校长的带领下,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将其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贯穿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全过程,渗透在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不断健全,兼职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心理咨询平台逐步规范,学校、家庭、社会互助式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逐步完善。我校坚持以“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为目标,培养“人格健全、品质优良”的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为他们健康成长和幸福人生奠定基础。
一、构建组织机构
1.制定学校规划
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之中,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规划,每个学期或学年均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
2.健全工作机制、成立工作机构
建立在校长领导下,以班主任和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为骨干,全体教职工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积极争取外出培训学习机会,增加外派心理教育培训次数,提高心理咨询工作能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让所有班主任做兼职心理老师。每学期对班主任、年级组长、宿舍管理员举行校级心理咨询培训,做到分工合理,各司其职,目标明确,任务清晰。在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找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捷径,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3.学校建立心理辅导场所
学校设立团体辅导室、等设备设施,能满足学校学生的基本心理辅导的需要。心理辅导室里配备了心理健康教育类的报刊、图书。通过心理游戏、等载体,表达自我,释放自我,传达“乐活”理念、塑造美丽心情。充分利用现代工具进行咨询。
二、校园环境:
为了使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得以正常发展,在学校日常工作中,重视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和宽松的心理环境。学校注重校容校貌的建设,使学校环境实现绿化、美化、净化。
三、具体措施
1.重视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班级文化、校园文化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橱窗、黑板报等校园媒介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使全体师生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让师生们共同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去。
2.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跟踪学生心理发展。心理档案包括三方面内容:个人情况[包括自我评价、生活习惯、读书习惯、爱好与娱乐、心理困惑]、测试情况、家庭情况[与家人关系、家庭环境、家庭生活习惯]等。其中个人情况与家庭情况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填写,不清楚的部分询问家长。
3.关注特殊学生,开展个别咨询。一是关注由班主任发现的一些心理异常的学生;二是关注由学生或科任教师发现的一些心理异常的学生;学校要求班主任,科任老师多关注这些极少数学生,采用积极引导,个别咨询,使这些孩子的心理能够得到矫正,重新扬起前进的风帆。
4.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促进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德育与心理咨询是即有联系又有区别,但二者之间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具有互补功能的,真正有效的德育与心育是在二者间的紧密结合中进行的,二者结合得越融洽,其效果愈佳。学校通过大课间、运动会等各种活动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从而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5.开展多样化的心理辅导。学校心理辅导的主要任务是:面向全体学生,开展预防性、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少数有心理困扰或障碍的学生,给予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对于极少数有严重心理疾患的学生,能及时识别并转介到专门机构和医疗部门。根据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主要任务,在开展心理辅导活动中应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式:(1)团体辅导。团体心理辅导通常是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所开展的心理辅导活动,以解决学生的共性问题为目标,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纠正学生不良的行为。(2)个体咨询。个体咨询一般是针对学生的个性心理问题所开展的心理辅导活动,其目标是在学校心理咨询能力范围内引导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调节,重新树立健康的心理。
6.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主阵地。通过坚持经常的、形式灵活多样的校本研训活动,使任课教师达成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共识。在备课时,要着力挖掘“心育”的因素;在课堂上,适时渗透“心育”的内容;在方法上,积极采用激励性评价机制,竭力帮助学生达成或接近“心育”的目标。从而使各层次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体验成功感、喜悦感,不断增强学习欲望和学习信心。
7.密切联系家长,搭建家校桥梁,建立家校共育的育人环境,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通过班主任及时与家长沟通,利用班级QQ群或家长微信群传递信息,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了解和掌握孩子成长的特点、规律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加强亲子沟通,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以积极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影响孩子。
总之,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还有许多不足:如心理健康教育课还需要加强、改进,我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还要进一步转变,我们仍然有部分班主任、集备组长、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与重视还很不够。今后要更加重视和加强心理健康工作。
泰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