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3号文库
水利设计信息化建设主要任务
编辑:夜色微凉 识别码:22-467031 13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5-14 22:00:57 来源:网络

第一篇:水利设计信息化建设主要任务

水利设计信息化建设主要任务

3.1 加强基础建设

3.1.1 加强局域网建设和升级改造

为适应未来自动化办公、设计和大量数据流的传输,进行局域网升级改造工作,重新规划设计局域网,全面提升网络带宽,并根据实际业务需要划分合理的VLAN,为网络信息化应用提供良好的支撑环境。

3.1.2 加强信息安全建设

安装防火墙、网络版防病毒软件、入侵检测系统、数据备份系统、补丁分发系统等,建立起完整的网络安全体系;安装网络管理系统,加强入网计算机管理工作,对网络流量、资源、上网行为等进行有效管理和监控,防止内部人员非法使用网络资源造成混乱;加强全员网络与计算机信息安全意识教育,建立或完善严格的保密管理规章制度,防范内部窃密和泄密,保护单位知识产权不受侵犯。

3.1.3 加大硬件设备投入

配置数据库服务器、三维设计服务器、电子档案服务器、邮件服务器等,建立高性能的存储网络(SAN)做为网络数据的存储设备,实现真正意义的数据共享和安全的数据存储。

3.1.4 加快数据库建设

以数据库建设为支撑,推进信息资源共享和再利用,加快规划和建设工程项目数据库、管理数据库、图档数据库建设,奠定信息化的基础,为实现真正意义的数据共享提供保障。

3.1.5 做好应用软件的引进、推广工作

进一步发挥现有应用软件的生产作用,大力推广成熟应用软件应用于实际工程项目;鼓励自开发软件,做好自开发软件的集成、包装、推广应用工作;加大应用软件引进的资金投入。

3.2 加快应用系统建设

3.2.1 加强和推动集成应用系统的建设

按水利行业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系统计算机应用工程及信息发展规划要点的要求建成集成应用系统,按轻重缓急分步实施。

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

(1)综合办公管理系统。包括个人办公系统、公文管理系统、固定资产管理、车辆管理、办公用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计算机软件管理、文印管理等。

(2)经营计划管理系统。包括合同管理、产值管理、统计报表等。

(3)项目设计流程管理系统。实现项目的任务分解管理、项目进度跟踪管理、勘测设计产品校审管理、与AutoCAD等专业工程设计软件实现无缝联接,最终实现整个设计过程的网上协同设计。

(4)图档管理系统。实现图纸、报告的自动归档,实现电子文档的存储、查询、借阅、管理功能。

3.2.2 大力推进三维设计技术应用

三维设计技术可以实现多专业协同设计,数据库共享,在工程方案的优化及多方案的比较、优化设计周期、提高设计质量等方面比二维设计具有明显优势,将成为设计行业发展的 主流趋势,目前水利水电行业具备了推进三维设计和协同设计的条件,加快推进三维设计技术在水利设计中的应用,树立样板工程,以此为契机提高全体设计人员的三维设计水平,向三维协同设计,全建设过程和全寿命周期协同管理的方向努力,创新设计手段和方式,促进水利水电勘测设计技术升级。推进保障环境建设

4.1 组织保障

成立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协调、推进集成应用系统的建设和运行;成立“计算

机信息安全监察小组”,负责信息安全制度建设和监督执行。

4.2 安全体系和制度

加强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并实施安全管理策略及相应的规章制度,健全安全管理机制,逐步形成以物理安全、运行安全、信息安全、管理安全为主要内容的安全体系,确保信 息集成系统的安全运行。

4.3 人才队伍

加强信息管理部门的建设,根据信息化发展需要,做出人才需求分析与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制定人才政策,加大信息管理人才培养的力度,全面提升信息化队伍的素质和作用。加大信息化资金的投入,提高软、硬件的建设水平,以确保信息化装备水平。

结束语:

尽管我国在网络及计算机应用上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仍存在许多问题,硬件软件及网络资源没有取得最大化利用,信息集成度低,应用分散。为此,根据我国国内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发展现状,在网络及应用上努力达到更高层次的水平。我们应该建立项目部的水平规划设计管理信息系统,实习网络接入全省水利信息网,以达到水利系统网络互联互通、水利信息共享的目的。

第二篇:河北省水利信息化建设

河北:关于水利信息化工作的汇报

水文预测系统信息化建设:水文信息化水平也有新的提高,新建了 646 处雨量自动监测站,建成了河北省雨情自动测报系统和 5 个水情分中心;建成了 6 个旱情监测分中心,旱情监测系统正常运行,并实现了土壤墒情信息编码上报,为科学抗旱、全面抗旱发挥了重要作用;完成了全省基本水文数据库一期建设和三级节点库的全面建设;省局及 8 个直属局开通了网站,办公自动化的水平大大提升。

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信息化建设:2006年,与省气象局共同对全省雨量监测站网进行了全面改造建设,新建改建雨量自动监测站1532个,使全省自动雨量监测站网总数达到2324个,使过去3个多h才能收齐的全省雨水情信息缩短到20min,大大提高了雨水情预报的时效性和精确度,延长了洪水灾害的预见期,全面提升了防汛抗旱快速反应能力,也使河北雨量自动监测工作达到了全国领先水平。二是推进通信传输现代化建设。已建成各类短波、超短波、微波、卫星、预警等通信系统120多个,拥有各类通信设备4000余部,初步形成了以防汛通信专网为基础、通信部门公网为依托、其他部门专网为补充的综合防汛通信保障系统。三是推进计算机网络化建设。建成了河北省防汛调度中心计算机网络,实现了防汛数据、语音、视频三网合一,并与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海河水利委员会、省政府、省直有关厅局和11个设区市防办的计算机网络联网,实现了信息共享。四是推进决策支持系统建设。目前,省、市防汛抗旱指挥中心已实现雨情、水情、汛情、工情、灾情等各类防汛抗旱数据的快速查询、检索,为指挥决策提供依据。

水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

水土保持监测系统信息化建设:

第三篇:水利信息化建设工作汇报材料

水利信息化建设工作汇报材料

文章标题:水利信息化建设工作汇报材料

按照水利部党组确立的“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的新时期发展思路,我厅高度重视水利信息化工作,把水利信息化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成立了水利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加大了投资力度,编制完成了《**省水利信息化规划》,确立了“提升省级、加强市级、突破县级”的总体思路,积极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

在国家防总和水利部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省以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为龙头,加快信息技术在水利和防汛工作中的应用,初步建立起以信息采集系统为基础,通信系统为保障,计算机网

络为依托,决策支持系统为核心,信息显示发布系统为成果的先进、实用、高效、可靠的防汛抗旱信息化系统,省级水资源监控管理信息系统、水土保持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也相继启动实施。我省在水利信息化建设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一、“十五”期间水利信息化的成果

“十五”期间根据水利部水利信息化的总体规划,2002年完成了《**省水利信息化建设规划》,2004年结合《**省电子政务“112工程”总体规划》及其实施意见,完成了《**省水利信息化建设规划》修改稿。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我们开拓创新,努力工作,在各级水利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水利信息化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㈠水利信息化硬件设施建设

1、信息采集系统建设

在雨水情方面,今年初根据省政府宋恩华副省长的指示精神,我们对全省雨量报汛站进行了自动化改造,采用GPRS和VPN通信技术实现了雨量自动监测和传输,今年汛前全部完成并投入使用,使全省500个报汛雨量站全部实现了自动化,全省雨水情数据收集从过去的3个小时缩短到20分钟以内,大大提高了雨水情测报的时效性和预见性。满足了防汛的工作需要,为做好洪水调度和抗洪抢险的各项工作赢得了主动。

2000年建成石家庄水情分中心示范区,今年在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项目办的大力支持下建设完成了邯郸、邢台、保定、廊坊4个水情分中心,实现石家庄、邯郸、邢台、保定、廊坊辖区内中央报汛站的雨水情信息自动采集、传输和固态存储。目前我省基本形成了覆盖和控制全省18座大型水库及大部山区的水情自动测报网络。使获取水情信息的速度大大加快。为防汛抗旱决

策提供了更充足的时间。

在旱情方面,2002年建设完成了“旱情监测系统”,包括省级中心1处,市级分中心11处,移动测墒站11处,自动测墒站3处,土壤墒情试验站3处,墒情监测站175处,基本满足了全省旱情分析的需要。省、市中心可以直观地看到全省和各市的旱情分布趋势,提高了旱情分析及预测精度,为指导抗旱工作提供了决策依据。

在工情方面,建成了工情信息移动视频采集系统,系统功能包括视频图像、图像伴音、双向勤务话音、一路数据,采用车载方式装载设备,利用卫星传输视频等数据,省防汛调度中心设有接收天线。一旦发生洪灾,可到现场采集转发,把水利工程现场情况通过卫星传输到省防汛指挥调度中心。

同时,建成了黄壁庄等13座大型水库,献县、枣林庄3座水利枢纽的固定工情远程监视系统,可以为指挥决策提供可视化的、实时的现场工情信息,为防汛会商和领导决策提供了很大便利。

2、计算机网络系统建设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省基本建设完成了国家、省、市三级纵向计算机网络系统,目前实现了与水利部,与全省11个设区市,与省水文局、3个河务处、13座大型水库、3座大型水利枢纽等单位间的宽带互联,全省水利信息网络初具规模。

省水利计算机中心网络系统逐渐完备。我省防汛调度中心大楼于2002年投入使用,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建成了智能大楼网络系统,该系统采用千兆以太网技术,500多台工作站和服务器互联互通。2003年又完成了内外网物理隔离局域网体系的改造任务。实现了各办公室、各部门的计算机互联,可以在计算机局

域网完成工作信息的处理、业务信息的交换与共享,并为信息发布、信息交换和查询等基础应用服务以及水利政务类、业务类应用打下了基础。

国家防汛指挥系统骨干网建成并投入运行。2004年10月建设完成了国家防总至省的计算机骨干网,与国家防办、各流域机构及各省防汛抗旱部门实现了2M带宽的互联互通,配备了电子、邮件、网络服务系统相关软硬件设备。

搭建了省至市级水利宽带网络平台。借助于政府宽带网络平台,建成了省防汛调度中心10兆带宽联接省政府、2兆带宽联接11个设区市防汛调度中心的计算机网络,构筑了全省水利信息高速公路。2003年又对各市计算机网络进行了改造,统一了配置,提高了标准,使各市计算机网络设施提高了一个档次。

3、通信传输系统建12全文查看

第四篇:水利信息化建设工作汇报材料

文章标题:水利信息化建设工作汇报材料

按照水利部党组确立的“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的新时期发展思路,我厅高度重视水利信息化工作,把水利信息化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成立了水利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加大了投资力度,编制完成了《**省水利信息化规划》,确立了“提升省级、加强市级、突破县级”的总体思路,积极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

在国家防总和水利部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省以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为龙头,加快信息技术在水利和防汛工作中的应用,初步建立起以信息采集系统为基础,通信系统为保障,计算机网络为依托,决策支持系统为核心,信息显示发布系统为成果的先进、实用、高效、可靠的防汛抗旱信息化系统,省级水资源监控管理信息系统、水土保持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也相继启动实施。我省在水利信息化建设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一、“十五”期间水利信息化的成果

“十五”期间根据水利部水利信息化的总体规划,2002年完成了《**省水利信息化建设规划》,2004年结合《**省电子政务“112工程”总体规划》及其实施意见,完成了《**省水利信息化建设规划》修改稿。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我们开拓创新,努力工作,在各级水利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水利信息化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㈠水利信息化硬件设施建设

1、信息采集系统建设

在雨水情方面,今年初根据省政府宋恩华副省长的指示精神,我们对全省雨量报汛站进行了自动化改造,采用GPRS和VPN通信技术实现了雨量自动监测和传输,今年汛前全部完成并投入使用,使全省500个报汛雨量站全部实现了自动化,全省雨水情数据收集从过去的3个小时缩短到20分钟以内,大大提高了雨水情测报的时效性和预见性。满足了防汛的工作需要,为做好洪水调度和抗洪抢险的各项工作赢得了主动。

2000年建成石家庄水情分中心示范区,今年在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建设项目办的大力支持下建设完成了邯郸、邢台、保定、廊坊4个水情分中心,实现石家庄、邯郸、邢台、保定、廊坊辖区内中央报汛站的雨水情信息自动采集、传输和固态存储。目前我省基本形成了覆盖和控制全省18座大型水库及大部山区的水情自动测报网络。使获取水情信息的速度大大加快。为防汛抗旱决策提供了更充足的时间。

在旱情方面,2002年建设完成了“旱情监测系统”,包括省级中心1处,市级分中心11处,移动测墒站11处,自动测墒站3处,土壤墒情试验站3处,墒情监测站175处,基本满足了全省旱情分析的需要。省、市中心可以直观地看到全省和各市的旱情分布趋势,提高了旱情分析及预测精度,为指导抗旱工作提供了决策依据。

在工情方面,建成了工情信息移动视频采集系统,系统功能包括视频图像、图像伴音、双向勤务话音、一路数据,采用车载方式装载设备,利用卫星传输视频等数据,省防汛调度中心设有接收天线。一旦发生洪灾,可到现场采集转发,把水利工程现场情况通过卫星传输到省防汛指挥调度中心。

同时,建成了黄壁庄等13座大型水库,献县、枣林庄3座水利枢纽的固定工情远程监视系统,可以为指挥决策提供可视化的、实时的现场工情信息,为防汛会商和领导决策提供了很大便利。

2、计算机网络系统建设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省基本建设完成了国家、省、市三级纵向计算机网络系统,目前实现了与水利部,与全省11个设区市,与省水文局、3个河务处、13座大型水库、3座大型水利枢纽等单位间的宽带互联,全省水利信息网络初具规模。

省水利计算机中心网络系统逐渐完备。我省防汛调度中心大楼于2002年投入使用,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建成了智能大楼网络系统,该系统采用千兆以太网技术,500多台工作站和服务器互联互通。2003年又完成了内外网物理隔离局域网体系的改造任务。实现了各办公室、各部门的计算机互联,可以在计算机局域网完成工作信息的处理、业务信息的交换与共享,并为信息发布、信息交换和查询等基础应用服务以及水利政务类、业务类应用打下了基础。

国家防汛指挥系统骨干网建成并投入运行。2004年10月建设完成了国家防总至省的计算机骨干网,与国家防办、各流域机构及各省防汛抗旱部门实现了2M带宽的互联互通,配备了电子、邮件、网络服务系统相关软硬件设备。

搭建了省至市级水利宽带网络平台。借助于政府宽带网络平台,建成了省防汛调度中心10兆带宽联接省政府、2兆带宽联接11个设区市防汛调度中心的计算机网络,构筑了全省水利信息高速公路。2003年又对各市计算机网络进行了改造,统一了配置,提高了标准,使各市计算机网络设施提高了一个档次。

3、通信传输系统建

建立了以防汛通信专网为基础、通信部门公网为保证、其他部门专网作补充的防汛通信保障系统。防汛通信专网建有各类短波、超短波、微波、卫星、预警等通信系统网络120多个,拥有各类通信设备4000余部。

短波通信系统。建成以省防汛调度中心为中心,直通11个设区市、4个河务处(局)、岗南、黄壁庄、桃

林口3个水库和华北油田共20个站点。

超短波通信系统。建成蓄滞洪区24个县到乡和重点深水村的预警系统及由保定市到王快、西大洋、龙门、安各庄水库;由邢台市到临城、朱庄水库,石家庄市到口头、横山岭水库间的数字接力通信系统和永定河泛区的无线接入系统。

微波通信系统。建成4条微波线路,分别是省防汛调度中心至黄壁庄、岗南水库的一点多址数字微波线路;省防汛调度中心经新乐、定州、望都县至保定市的一点多址数字微波线路;保定市经涿州、容城、固安、廊坊、海委(天津)至国家防总(北京)的微波干线;邯郸市防办至东武仕水库点对点微波扩频线路。

卫星通信系统。建设了46处卫星通信站,其中38个用于应急语音通信,8个用于数据传输,并实行了卫星联网。

此外,**机动通信局组建了**防汛应急通信系统,主要完成突发性自然灾害应急通信任务。同时,我们还利用驻冀部队、武警、公安、电力、铁路、交通、气象、广播、电视、地震等专网作为防汛补充应急网。当防汛系统专网与通信系统公网因气候或其它原因,不能保证防汛信息畅通时,首先启用机动通信局的应急通信系统,保证防汛指令畅通;同时各有关部门的通信专网,在汛情紧急时,首先保证汛情信息和调度指令的及时传递。

4、省防汛抗旱调度中心建设

我省建有较现代化的防汛调度中心会议室,使用面积150平方米,可以容纳60多人参加会议,是集会议、多媒体会商、视频会议为一体的多功能会议室。

视频会议系统。在全省计算机联网的基础上,2003年我省自筹资金建设完成了全省防汛抗旱异地会商系统。该系统上联国家防总、下联11个市防办以及部分厅直单位和重点防洪工程管理机构之间的异地会商。实现了视频和数字信息传输“双流”功能,2004年在国家防办组织的永定河系防洪演习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也为多次成功召开全省防汛视频会议提供了保障。今年7月省防指组织了由5个市级防指及有关单位参加的大清河流域防汛演习,其他6个市防指利用异地会商系统进行了观摩。演习按照大清河流域上游发生超20年一遇的大洪水,对水情测报、洪水预报、调度会商、工程运用、群众转移、抗洪抢险等科目进行了演练,省防指成员在省防汛调度中心通过异地会商系统、远程工情监控系统、移动视频采集传输系统和防汛指挥决策支持系统,对防汛现场进行调度指挥,演习检验了我省信息化工作的建设成果,锻炼了队伍,积累了经验。

大屏幕显示系统。2006年汛前,我省自筹资金完成了调度中心大屏幕显示系统更新换代,采用8台67英寸新一代DLP图像显示单元,组成2x4投影无缝拼接显示墙,可任意分屏显示,整屏分辨率高达4096X1536像素。该系统与我省防汛会商系统、工情采集系统、防汛抗旱指挥系统进行了一体化集成。提高了防汛会商的显示和控制能力,提升了防汛会商现代化程度。

㈡水利信息化应用软件系统建设

1、防汛抗旱指挥系统

防汛抗旱指挥决策支持系统。根据国家防汛指挥系统总体设计大纲,我省开发完成了防汛指挥决策支持系统一期工程,系统包括汛情监视、雨水情查询、洪水预报、防洪调度、防汛会商、灾情评估、辅助信息管理多个子系统。开发了1:5万分之一水利数据电子地图,实现了防洪资料管理系统中图形与数据的有机结合,为防汛抗旱管理和决策提供现代化手段。2005年又对该系统进行了整合升级,进一步扩展了系统功能。

大型水库洪水调度系统。建成了岗南、黄壁庄、邱庄、东武仕、朱庄、王快、西大洋等12座大型水库的洪水调度系统。系统由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网络系统、气象卫星云图接收处理系统、会商系统和洪水调度软件等组成,可实时进行雨水情分析、洪水预报和调度会商,为防汛调度、抗洪抢险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水库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全面收集整理了全省18座大型水库、39座中型水库、1000余座小型水库等有关资料,是一套集水库防洪指标、图片资料、历史资料、信息检索和查询等于一体的水库防洪综合多媒体管理信息系统,为防洪调度提供有力支持。

重点河系洪水调度系统。建成了子牙、大清两大河系的洪水预报调度系统。该系统在已知实测降雨和部分实测洪水的条件下,能迅速地对主要控制站或产流分区的洪峰及洪水过程进行预报;在已知水文预报成果的条件下,可根据调度方案,给出大型水库、重要中型水库、主要河道控制断面、蓄滞洪区及重要控制枢纽的洪水运行过程及重要的水流技术指标;也可按专家和领导给定的调度方案进行模拟预报,实现实时拟定和优选洪水调度方案的目标,为洪水调度提供有力支持。

蓄滞洪区管理信息系统。系统集蓄滞洪区基本技术指标、经济指标、工程资料、历史资料以及图形图像资料于一体,为蓄滞洪区的洪水调度、启用、灾情评估提供决策依据,实现蓄滞洪区灾害统计和评估的有效管理。

水灾损失即时评估决策支持系统。系统通过对“63.8”洪水损失进行过典型调查,并统计了建国以来**省分区分流域的防洪效益;对“63.8”暴雨在近期重演后果进行了研究建立数据库,并结合最新灾情调查结果对数据进行更新、补充,完善水灾损失即时评估模型,在水灾发生之后,可以立即提供灾损预估服务,在救灾快速反应中意义重大。

数据库建设。几年来先后完成了**省国家水文数据库、实时雨水情数据库,充实了1/25万水利基础空间数据库、完成了1/5万防汛抗旱空间数据库,并正在进行全省大中型水库、蓄滞洪区等重要防洪工程数据库建设,计划年底完成。建成后可实现防洪工程状况的快速查询,为防洪调度提供更快、更直观、更多层次的有力支撑。

2、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该系统主要基于两个水资源管理项目进行开发研制。一是《21世纪初期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项目的省级水资源监控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包括水质水量监控系统、水资源日常管理系统和项目管理系统三大部分,共17个子系统,目前已经完成项目方案论证和前期设计。二是**省第二次水资源评价项目信息系统建设,系统开发重视数据集成和地理信息系统现实与分析等功能。系统数据库的设计同时为全省水资源监控管理系统进行标准化方面的准备工作。目前已基本完成了降水量评价与地表水评价两个子系统的开发和水资源评价数据库结构设计。

3、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

在全国第二次水土保持遥感调查的基础上,依托**省外资项目(澳大利亚援助中国的“**省水及农业管理”项目),建设省级水土保持地理信息系统。系统参考澳大利亚的成功经验与数据库建设标准,设计并实施数据管理系统,最终达成水利行业内部和外部有关部门的信息共享。这项工作目前已经完成技术人员的初步培训和系统的初步分析,进入系统详细分析与初步设计阶段。

二、水利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十五”期间我省水利信息化工作虽然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但从整体上看,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依然薄弱,突出表现在信息资源不足、信息共享困难,已有信息资源的综合服务能力弱;水利信息化建设工作和运行管理体制还需进一步健全;缺乏专业管理人才和稳定的投资渠道,要完整地实施规划目标难度仍然较大。

1、信息资源不足,应用系统开发滞后。除了水文信息采集相对完整外,其它信息采集在空间、时间和类型上还有很大差距,并且采集技术不一,可靠性、精度等不能满足应用要求。水利工程视频实时监控刚刚起步,在工程险情、旱情、灾情等信息自动采集方面还是空白。应用系统标准不统一,开发相对滞后,软件实用性不强,数据不全,应用分散,系统互联互通困难。

2、数据中心建设滞后,信息资源共享与整合困难。信息化建设只有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才能大幅度降低管理成本,实现效益的最大化。我省数据库数量少,类型单一,划分不合理,存贮分散,没有整合成数据中心,信息共享困难。目前数据中心和基本数据库建设滞后和标准不统一已经成为我省水利信息化建设的瓶颈。数据库建设滞后于软件开发和硬件建设,影响整个系统功能的发挥。

3、地区发展不平衡,严重制约了全省水利信息化建设步伐。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认识不一致,导致区域间信息化发展不平衡。有的市领导重视,积极性高,自筹资金进行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自主开发应用系统,在历年的防汛抗旱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的市发展缓慢,制约了全省水利信息化建设步伐,影响了省水利信息化整体效益的发挥。

三、今后的工作重点

我省水利信息化建设今后的工作重点是逐步建设完成覆盖我省海滦河流域六大水系重点地区、辐射全省重点县布局基本合理的水利信息采集系统;建成覆盖省、市、县各级水利部门,厅直有关单位的计算机网络系统;积极推进省级水利数据中心建设,扩充信息种类,增加信息量,构建水利数据统一的存储与管理平台,实现水利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加快重点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包括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水资源监控管理信息系统、水土保持地理信息系统及水利行政资源管理系统等重点信息化工程建设。为此,我们近期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㈠编制好“十一五”水利信息化规划。

目前《**省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一五”规划》(征求意见稿)已经编制完成,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一定的修改,本次会议后还要根据印发的《全国水利信息化发展“十一五”规划》进行再次修改完善,最终提交**省水利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

㈡积极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近阶段要组织实施好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建设,按照国家项目办的要求,邯郸、石家庄、保定、衡水、唐山、秦皇岛6个市的旱情分中心建设,目前已完成设计任务,今年底完成招投标,2007年初开工建设。同时,做好全国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与管理信息系统(一期)项目建设后续工程的前期工作;加快水利电子政务、灌区信息化和水资源实时监控等应用系统建设。

㈢加强资源整合,推进数据中心建设

水利信息资源建设是水利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信息化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过程。多年来,我省水利信息化建设积累了一定的信息资源,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这些信息资源大多分布在不同部门甚至个人手中,难以形成公共资源、进行综合利用。为此,必须大力实施信息资源的优化整合,积极推进数据中心建设,构建水利数据统一的存储与管理平台,实现水利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㈣促进政务公开和公共服务

按照依法行政和转变政府管理方式的要求,我省建设完成了水利电子政务系统一期工程,基本实现了在内网公开行政权力实施过程,外网公开实施结果的功能。下一步我们要积极推进水利电子政务二期工程的建设,实施水利电子政务综合应用平台项目,早日实现统一平台、互联互通、无纸化办公的目标。同时,加强门户网站的建设和管理,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质量,逐步推进水行政管理、防汛抗旱、水资源保护、供水节水等水利信息的社会化服务,增强社会对水利工作的了解,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

㈤规范建设标准,健全规章制度。

在执行国家和省的有关信息技术标准的前提下,逐步规范我省的水利信息化建设标准。同时,加大管理力度,逐步健全我省水利信息化工作管理制度,制定完成我省水利信息化规划、设计、审批、验收等建设管理以及运行管理、维护管理、应用管理制度。

本次会议后,我省计划召开全省水利信息化工作会议,传达贯彻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十五”期间我省水利信息化工作成果,交流工作经验,研究、讨论我省“十一五”水利信息化规划,安排部署下阶段水利信息化工作任务。

《水利信息化建设工作汇报材料》来源于teniu.cc,欢迎阅读水利信息化建设工作汇报材料。

第五篇:宁阳县水利信息化建设情况总结

宁阳县水利信息化建设情况总结

宁阳县水利信息化建设,按照国家、省、市信息化建设的总体部署和要求,以需求为先导,以转变政府职能、优化业务流程为主线,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为目标,积极开展水利信息网络、遥测和闸站自动控制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大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安全饮水自动化控制系统、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和小农水重点县土壤墒情监测系统等重点应用系统建设,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提高行政质量和效率,提高水利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一、水利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发挥的作用

宁阳县水利信息化初见成效。建成防汛会商大屏幕投影室、安装了雨量自动测报仪,按省定标准建设了网络中心机房,添置了较为先进的网络设备,建成了现代化的防汛会商室。宁阳县内观测井安装了实时在线自动观测传输设备,地下水位变化动态实现了全方位全天候实时在线监测,为我县科学利用地下水,有效保护地下水,实现区域用水总量监测具有重要作用。建成了堽城坝灌区节水改造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实行“无人值班、少人值守”的管理模式,使工程管理人员与其它同等规模工程相比,管理人员少、管理水平高。安装了安全饮水综合信息系统,实现了饮水管网的智能化管理与控制、办公现代化、信息共享化、传输网络化和决策科学化的协同管理新境界。结合小农水重点县安装了土壤墒情监测系统和机井射频卡灌溉控制管理 1 系统等信息化技术进行自动控制,形成一个智能化、网络化、多功能的土壤墒情监测系统,实现按灌溉用水量进行收费的功能。

二、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信息化就是在经济、科技和社会各个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建设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发展信息技术和产业,不断提高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水利发展的过程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从过去重视水利工程建设,转变为在重视工程建设同时,更为重视通信、计算机等网络工程非工程措施的建设;从过去对水量、水质、水能的分别管理和对水的供、用、排、回收再用的多家管理,转变为对水资源的统一配置、统一调度、统一管理。要实现水利工作的上述转变,就必须不断加强水利信息化的建设。这不仅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水利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效

这些系统的建立,节约了人力、物力,免去了工作繁重过程,节约了办公经费,减少了查阅资料的精力与时间,为领导提供及时、可靠的信息,以便在防汛工作中作决策,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实现了信息的共享,使领导在本地听取会议,在自己的办公室就可以查阅有关信息,并可将文件、资料等数据在网上直接传递,安全、快捷而准确,极大的节约大量出差费、通信费和人工值守时间等。系统的建立,为实现语音、数据、图像传输与共享等各类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在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水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2 已经成为水利信息化重要基础理设施,提高了工作效率、效果,推进水利工作更上一个台阶。

四、存在问题

(一)信息化管理体制不健全。水利信息化工作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涉及到各单位的每一个部门,成立统一的管理部门,健全组织机构十分重要。目前水务局没有统一的信息化工作机构,信息化工作大部分根据具体内容由各自业务科室分别负责。全局信息系统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有效的运行管理,导致信息化建设存在系统管理责任不明、标准不统一、发挥效能不高、人才浪费、重复开发购置等问题。

(二)分散开发,孤立设计,信息资源共享较低,综合效益得不到发挥。由于已开发的信息系统大多都在局各单位现有的管理模式上建立起来的,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实施缺乏总体规划,项目的分散建设和管理,因各自为阵,造成部分硬件资源重复购置,软件开发平台部分数据库重复设置和数据标准不一致,影响信息资源共享,目前,现有信息网均为分散的业务处理系统,这些系统都是面向具体业务的,技术标准和规范无法统一,形成了若干大大小小的“信息孤岛”,各系统之间互不兼容,数据就难以统一协调,全局信息系统之间难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为系统集成造成了困难,仅满足单纯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使用。由于缺乏统一的信息化技术标准和服务规范,缺乏统一的连接端口,致使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综合效益得不到发挥。

(三)专业技术力量较弱,不能较好的满足工作需要。信息化建设需要复合型人才,包括单科知识和多维知识的复合,网络知识和实 际工作能力的复合。目前水务局信息技术人才缺乏,由于开发与使用的不连续,维护人员的不固定,专业技术性不强等,影响信息网络的使用和运行不强,信息化功能拓展不高。现有设备开发利用率不高,有些设备损坏后,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维修。

(四)设备购置及运行维护经费短缺。信息系统不同于其他产品,并非“一劳永逸”。设备在交付使用过程中,还有大量运行管理工作要做,需要不断更新,同时运行管理也需要资金。因此,设备购置及网络运行维护经费受资金短缺制约。

五、建议及主要措施

(一)成立统一的信息化管理机构,完善信息化运行机制,落实科学管理、规范实施。为保证水利信息化建设能规范、有序的发展,应对信息化工作进行统一规划、管理、协调。通过科学管理、规范实施,使信息化建设有规划、有标准全局统一平台,开发有计划,管理有制度、运行维护有技术、资金有保障。通过制度落实,责任落实,自上而下,形成抓好信息化建设的良好运行机制。

(二)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水利信息系统管理是一项科技含量大、要求高的工作。在缺乏专业计算机人才的情况下,为了更好地为机关服务和社会服务,需建立一支较强的信息化队伍。一是统一整合现有各系统管理技术人员,集中统一使用,同时搞好少量的技术人才的引进,充实信息化工作队伍的素质。二是加强工作人员学习培训,不断追踪新的信息,加快知识更新,提高对信息功能的利用,为实现办公自动化做准备;三是派出去学习考察,师人之长,开拓眼 界,增加实践经验,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不断提升我局信息化工作质量。

(三)加大经费投入,保障信息化建设、管理需求。部门信息化建设是顺应时代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化工作尤为重要,必需加大投入,强化管理。目前我市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已显滞后,无论是设备,还是技术开发都落后于省及其它市。因此必需依据上级一系列关于信息化建设规划,落实财政管理规定,建立信息化工作资金保障机制,加大经费投入,加强信息技术应用工作,使水利信息化与水利现代化相适应。

六、下一步工作思路

为了进一步做好水利信息化建设工作,对照上级关于信息化建设文件指示要求,针对前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宁阳县实际,提出一下工作思路:

(一)加强领导,提高每位机关干部对信息化的认识,把信息化工作纳入单位的目标考核。加大投入,完备硬件设施,改进机房建设。改进完善现有局域网建设,提高机关网络办公水平。进一步规范工作制度,落实责任,做好统计考评工作。

(二)按照省、市统一规划的要求,规划、建设和管理本部门专业数据库系统和专用应用系统。按照统一的标准和数据接口,接入省、市数据共享与交换平台,保证各级系统兼容,实现资源与信息共享。

(三)做好新办公大楼的信息网络规划及基础设施初装工作。

(四)依托省厅、市信息化办公室培训机制,培养高素质信息化技术人才;继续加强信息化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信息工作水平;做好信息化建设项目工作。

(五)加强与省厅、市信息中心的联系,建立信息化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网络应急机制,提高紧急事件处理能力;建立完整的信息和网络安全管理体系;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安全保密措施和制度,落实安全保密工作责任。

水利设计信息化建设主要任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