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3号文库
十二五概要
编辑:落花人独立 识别码:22-1029013 13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6-09 18:59:53 来源:网络

第一篇:十二五概要

【十二五规划概要】

国家是从1953年开始制以五年一个时间段来做国家的中短期规划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我们就简称为“一五”。而202_-202_年这个时间段刚好是我们国家提出来的“五年计划”的第11个,所以我们也就叫他做“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简称就叫十一五。十二五也就是第十二个五年计划,它的时间段就是:202_-202_年。十二五规划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规划的起止时间202_-202_年。规划编制工作大体包括前期调研、编制起草、论证衔接、审批发布四个阶段。在制定程序上,各部委省市区在202_年下半年初步完成本领域、本地区的规划统一汇总到国务院,编制全国的十二五规划,将在202_年下半年的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上讨论建议稿,而后提交202_年3月份的全国两会上审议通过付诸实施。目前,各部委省市区的十二五前期课题调研均已启动。

【政府十二五规划思路和方法】

“五年规划”是我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202_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是中国经济是否能够延续202_年的复苏趋势的关键性一年,也是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年,因此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

国家每个五年规划的编制工作一般都要经过前期研究、形成基本思路、研究提出规划框架和起草规划草案几个阶段。前期重大问题研究是基础,是否能够做到充分和扎实,直接影响到基本思路的提出,影响到最后形成的规划的科学性、有效性和权威性。在十二五规划中,把结构调整定为首要目标,社会建设则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这样一个关键时期,各级地方政府,尤其是中小城市地方政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本地区的十二五 规划工作。

1、对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区域基本情况进行深入调研分析。区域发展战略规划必须立足于本地区目前经济增长深层次问题,明确的区域定位和整体发展战略、明晰的产业组合及布局规划、找到牵引产业集群的切入点,因此在制定十二五规划之前,应对本区域基本情况进行全面透彻的研究分析,通过对区域经济基

础、发展环境、社会文化和战略地位等关键因素进行对比分析,找到本地区的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及区位优势,以及如何根据发展机遇、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及区位特征,确立本地区的独特地位。

2、明确区域定位及整体发展战略。定位是规划的关键,必须以“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高度统一的科学发展观,以“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五个统筹”原则为指导,结合本区域基本情况,着眼长远,立足中期,明确区域定位及区域整体发展战略。

3、分析区域产业组合及布局规划。区域的产业布局应以国家产业发展战略为基础,充分抓住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契机,结合区域优势,根据区域经济圈的产业布局,充分考虑周边区域的战略定位和竞争影响,开展错位竞争与优势互补,合理定位,抓住机遇,引领发展,成为本经济圈的核心。

4、通过区域营销策划增强区域品牌。为了把“规划”落到实处,实现区域发展战略,必须把加强和全面推行区域营销作为区域发展经营的纲领,不断提升区域的知名度和美誉度。21世纪的城市竞争实际上是包括产业在内的全方位竞争,产业聚集必然导致城市间在资金、技术、知识和知名度等方面的激烈竞争。城市竞争力固然取决于自身的内在质量,但也需要外在的包装宣传。区域营销突出了城市的定位和主导产业,有利于招商引资工作的开展。区域营销是城市发展的新课题,需要各界人士,包括政府、商界、学界、市民等共同参与。

5、制定招商引资、产业园区规划及方案。招商引资和产业园区的发展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引擎,是规划能否落到实处的关键。招商引资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多个咨询领域,因此招商引资规划必须根据本地区产业选择和布局,组织有关专家及人员,换位思考,精心设计项目。

【中国十二五规划谋三大转型】

202_年是中国十一五收官之年,起草和编制下一个五年发展规划已列入今年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从国务院多部门前期调研透露的信息看,未来五年中国将开启经济与社会的双重转型,以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为主线,部署中国经济社会从外需向内需、从高碳向低碳,从强国向富民的三大转型。

十一五结构调整目标料难实现,转变发展方式进展缓慢,投资和出口仍是中国经济的主要推动力,经济增长严重依赖要素投入,增长效益提高不明显。贸易顺差巨大,国际收支失衡,庞大的外汇占款导致货币发行量激增,引发资产价格泡沫风险。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后,国际经济环境发生了自二战以来最深刻的变化,外需难以恢复到危机前水平。因此,十二五期间必须有效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减少经济增长对外部需求的过多依赖。同时工业占GDP的比重也达到极限,十二五期间工业化亦很难再提速,规模扩张的工业化模式必然要让位于质量提升的增长模式。

如果说改革开放是中国的第一次转型,那么下一个五年将要开始第二次转型。十二五中国应谋划从经济大国转变为经济强国,必须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及社会结构转变,从而为中国下一个30年的发展寻找新动力。国家发改委宏观院十二五规划研究报告提出,城镇化将是十二五期间带动经济增长、抵御国际经济不稳定、改变国内不平衡发展现状的重要动力,城市化将是中国短期宏观经济政策和未来中长期政策的重要结合点。报告还特别强调,国民收入分配调整在十二五期间的重要性,将是实现扩大消费、改革二元结构等目标的前提之一。另外,体制改革亦要在十二五提上日程。近年来结构调整进展缓慢,也大多是停止在体制改革的门槛前,迈不过去,十二五不但要经济转型,还要社会转型,转型关键在于机制,从微观上是企业机制,从宏观上是政府的行为机制。而在政府机制方面,中国最大的特点是政府掌握世界上任何一个政府没有的资源,政府行为正确与否对一个社会发展影响非常大。十二五推进改革已成为共识,但要突破深层次体制障碍,对已经形成的经济关系和利益格局进行调整,在当前转型的大背景下,难度更大。

第二篇:国家十二五规划概要

国家十二五规划概要

【十二五规划概要】

国家是从1953年开始制以五年一个时间段来做国家的中短期规划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我们就简称为“一五”。而202_-202_年这个时间段刚好是我们国家提出来的“五年计划”的第11个,所以我们也就叫他做“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简称就叫十一五。十二五也就是第十二个五年计划,它的时间段就是:202_-202_年。十二五规划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规划的起止时间202_-202_年。规划编制工作大体包括前期调研、编制起草、论证衔接、审批发布四个阶段。在制定程序上,各部委省市区在202_年下半年初步完成本领域、本地区的规划统一汇总到国务院,编制全国的十二五规划,将在202_年下半年的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上讨论建议稿,而后提交202_年3月份的全国两会上审议通过付诸实施。目前,各部委省市区的十二五前期课题调研均已启动。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

国家发展改革委规划司司长李守信介绍开展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工作的有关考虑。

第一,开展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的重要意义。启动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在即。目前,我们需要充分和扎实做好各项前期准备工作,搞好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即将进入的十二五时期,我国仍将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因此,十二五规划将是我国妥善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重大变化的五年规划,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的五年规划,也是承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五年规划。科学制定并实施好十二五规划,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提高规划编制的透明度、民主参与度,广泛凝聚社会各界的智慧,对重大问题形成共识,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国家发展改革委决定对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进行公开选聘研究单位。每个五年规划的编制工作一般都要经过前期研究、形成基本思路、研究提出规划框架和起草规划草案几个阶段。前期重大问题研究是基础,是否能够做到充分和扎实,直接影响到基本思路的提出,影响到最后形成的规划的科学性、有效性和权威性。

第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为了做好十二五规划前期研究课题公开选聘研究单位工作,发展改革委在课题内容安排上作了改进。按照党的十七大的总体部署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充分讨论和广泛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包含8个领域39个题目的《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选题指南》,供大家申请课题时参考。《指南》选取的这些题目,重点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关于十二五规划总体思路研究,发展目标研究等;另一方面是关于需要推动解决的制约经济社会中长期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城乡发展等,研究重点是寻找破解这些问题路径、方向,提出具体可行的政策举措。项目单位在申报课题时,可以依据自己的研究优势,直接用《研究指南》列出题目,也可以围绕《研究指南》确定的领域,自行确定研究题目,但是一定要围绕规划编制工作需要,突出关系全局发展的问题,突出战略发展的问题,突出宏观性、政策性方面的问题。要能直接为提出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思路、起草十二五规划《纲要》服务,从国家中长期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把问题分析透彻,把解决思路梳理清楚,并提出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政策措施。

第三,公开选聘工作的有关安排。具体安排大家可以参考国家发展改革委《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公告》或登陆发展改革委门户网站查询。目前,发展改革委课题申请对象仅限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行业协会及国际组织,以及其他经审查符合条件的机构或组织,不面向个人。请有意申请课题的单位,一定要在规定日期前报送课题申请书,以免错过评审。发展改革委将主要依据申请单位选题是否准确,针对性如何;课题方案思路是否清晰,可操作性如何;研究方法是否科学,是否适合选题要求;以及研究单位的资质、研究人员的素质和以往的研究成果等,来确定最终入选课题。为进一步将课题研究与规划编制工作结合起来,增强研究成果的针对性、实用性,发展改革委将在研究期间,组织有关专家听取2-3次课题成果汇报,请各课题负责人能够带头做好研究工作,按要求进行汇报。希望各单位能够继续本着为国家未来发展出谋划策的意愿出发,并撰写出有思想、有深度、有实际可操作性的研究报告,高水平、高质量地完成研究任务。

【十二五规划研究重大选题一览】

一、发展环境

1.世界经济走势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2.我国宏观经济走势及政策取向。

二、思路目标

3.十二五规划总体思路研究。

4.十二五规划发展目标研究。

5.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路与对策研究。

三、产业结构

6.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

7.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研究。

8.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

9.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研究。

10.粮食安全问题研究。

11.能源发展战略研究。

12.交通运输发展战略研究。

四、城乡区域

13.进一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思路研究。

14.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研究。

15.统筹城乡发展问题研究。

16.优化生产力布局战略研究。

17.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研究。

五、科教文化

18.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措施研究。

19.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对策研究。

20.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战略研究。

六、改革开放

21.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

22.深化国有经济改革研究。

23.健全现代市场体系研究。

24.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问题研究。

25.深化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26.资源要素价格改革思路和对策研究。

27.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研究。

28.完善金融体系及防范金融风险研究。

29.构建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研究。

七、人民生活

30.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研究。

31.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研究。

3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研究。

33.构建住房保障体系的思路与对策。

34.实施扩大就业战略研究。

八、资源环境

35.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研究。

36.节能减排问题研究。

37.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战略研究。

38.建立完善生态环境与资源补偿机制研究。

39.我国灾害应急体系建设研究。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选题参考】

一、宏观经济环境

1.十二五世界制造业及工业制成品贸易发展态势研究。

2.十二五我国工业、通信业发展环境研究。

二、思路目标

3.工业、通信业和信息化领域十二五规划总体思路及发展目标研究。

4.202_年工业、通信业和信息化发展展望。

三、行业发展和结构调整

5.十二五促进我国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对策研究。

6.十二五原材料工业(钢铁、有色、石化、建材等)发展和结构调整的思路、目标、重点及对策研究。

7.十二五装备工业(航空、汽车、船舶等)发展和结构调整的思路、目标、重点及对策研究。

8.十二五消费品工业(轻工、纺织、食品、生物医药等)发展和结构调整的思路、目标、重点及对策研究。

9.十二五电子制造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的思路、目标、重点及对策研究。

10.十二五软件业发展思路、目标、重点及对策研究。

11.十二五通信业发展思路、目标、重点及对策研究。

12.十二五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思路及政策措施研究。

13.十二五促进高技术工业发展的思路及政策研究。

14.十二五工业园区发展思路及模式研究。

四、技术进步与自主创新

15.十二五 加快提升我国工业竞争力的对策研究。

16.十二五 工业技术改造思路和重点领域研究。

17.十二五提高工业和通信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措施研究。

18.十二五工业、通信业标准化战略与对策研究。

19.十二五工业、通信业和信息化领域人才培养战略研究。

五、可持续发展

20.工业重点行业节能减排问题研究。

21.推进工业领域循环经济发展的战略及措施研究。

六、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22.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战略研究。

23.推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对策和途径研究。

七、改革开放

24.深化工业行业管理体制改革和加强行业管理问题研究。

25.“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发展战略和实施机制研究。

26.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

27.工业和通信业利用外资和“走出去”战略及对策研究。

28.十二五保障工业行业产业安全的战略及政策研究。

八、综合管理

29.十二五工业和信息化领域规划体系研究。

30.十二五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固定资产投资监测体系研究。

【政府十二五规划思路和方法】

“五年规划”是我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202_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是中国经济是否能够延续202_年的复苏趋势的关键性一年,也是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年,因此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

国家每个五年规划的编制工作一般都要经过前期研究、形成基本思路、研究提出规划框架和起草规划草案几个阶段。前期重大问题研究是基础,是否能够做到充分和扎实,直接影响到基本思路的提出,影响到最后形成的规划的科学性、有效性和权威性。在十二五规划中,把结构调整定为首要目标,社会建设则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这样一个关键时期,各级地方政府,尤其是中小城市地方政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本地区的十二五 规划工作。

1、对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区域基本情况进行深入调研分析。区域发展战略规划必须立足于本地区目前经济增长深层次问题,明确的区域定位和整体发展战略、明晰的产业组合及布局规划、找到牵引产业集群的切入点,因此在制定十二五规划之前,应对本区域基本情况进行全面透彻的研究分析,通过对区域经济基础、发展环境、社会文化和战略地位等关键因素进行对比分析,找到本地区的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及区位优势,以及如何根据发展机遇、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及区位特征,确立本地区的独特地位。

2、明确区域定位及整体发展战略。定位是规划的关键,必须以“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高度统一的科学发展观,以“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五个统筹”原则为指导,结合本区域基本情况,着眼长远,立足中期,明确区域定位及区域整体发展战略。

3、分析区域产业组合及布局规划。区域的产业布局应以国家产业发展战略为基础,充分抓住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契机,结合区域优势,根据区域经济圈的产业布局,充分考虑周边区域的战略定位和竞争影响,开展错位竞争与优势互补,合理定位,抓住机遇,引领发展,成为本经济圈的核心。

4、通过区域营销策划增强区域品牌。为了把“规划”落到实处,实现区域发展战略,必须把加强和全面推行区域营销作为区域发展经营的纲领,不断提升区域的知名度和美誉度。21世纪的城市竞争实际上是包括产业在内的全方位竞争,产业聚集必然导致城市间在资金、技术、知识和知名度等方面的激烈竞争。城市竞争力固然取决于自身的内在质量,但也需要外在的包装宣传。区域营销突出了城市的定位和主导产业,有利于招商引资工作的开展。区域营销是城市发展的新课题,需要各界人士,包括政府、商界、学界、市民等共同参与。

5、制定招商引资、产业园区规划及方案。招商引资和产业园区的发展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引擎,是规划能否落到实处的关键。招商引资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多个咨询领域,因此招商引资规划必须根据本地区产业选择和布局,组织有关专家及人员,换位思考,精心设计项目。

【中国十二五规划谋三大转型】

202_年是中国十一五收官之年,起草和编制下一个五年发展规划已列入今年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从国务院多部门前期调研透露的信息看,未来五年中国将开启经济与社会的双重转型,以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为主线,部署中国经济社会从外需向内需、从高碳向低碳,从强国向富民的三大转型。

十一五结构调整目标料难实现,转变发展方式进展缓慢,投资和出口仍是中国经济的主要推动力,经济增长严重依赖要素投入,增长效益提高不明显。贸易顺差巨大,国际收支失衡,庞大的外汇占款导致货币发行量激增,引发资产价格泡沫风险。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后,国际经济环境发生了自二战以来最深刻的变化,外需难以恢复到危机前水平。因此,十二五期间必须有效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减少经济增长对外部需求的过多依赖。同时工业占GDP的比重也达到极限,十二五期间工业化亦很难再提速,规模扩张的工业化模式必然要让位于质量提升的增长模式。

如果说改革开放是中国的第一次转型,那么下一个五年将要开始第二次转型。十二五中国应谋划从经济大国转变为经济强国,必须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及社会结构转变,从而为中国下一个30年的发展寻找新动力。国家发改委宏观院十二五规划研究报告提出,城镇化将是十二五期间带动经济增长、抵御国际经济不稳定、改变国内不平衡发展现状的重要动力,城市化将是中国短期宏观经济政策和未来中长期政策的重要结合点。报告还特别强调,国民收入分配调整在十二五期间的重要性,将是实现扩大消费、改革二元结构等目标的前提之一。另外,体制改革亦要在十二五提上日程。近年来结构调整进展缓慢,也大多是停止在体制改革的门槛前,迈不过去,十二五不但要经济转型,还要社会转型,转型关键在于机制,从微观上是企业机制,从宏观上是政府的行为机制。而在政府机制方面,中国最大的特点是政府掌握世界上任何一个政府没有的资源,政府行为正确与否对一个社会发展影响非常大。十二五推进改革已成为共识,但要突破深层次体制障碍,对已经形成的经济关系和利益格局进行调整,在当前转型的大背景下,难度更大。

第三篇:武汉市十二五规划概要

一、“十一五”回顾总结及“十二五”面临的形势

(1)“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2)实施“十一五”规划积累的宝贵经验

——解放思想,不谢探索特大中心城市发展规律

——发挥优势,努力推动武汉跨越式发展

——改革创新,用于破解制约科学发展的难题

——民生为本,着力建设人民幸福城市

——从严治党,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3)“十二五”期间面临的新形势

二、“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基本要求

(4)“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

(5)“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

(6)“十二五”时期需要完成的八个方面的重要工作

经济发展

结构调整

改革创新

城乡统筹

居民收入

城市建设

社会建设

生态文明

(7)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坚持把积极承担国家发展战略任务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任务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攻方向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支撑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动力

三、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8)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9)着力改造提升制造业

(10)加快发展服务业

(11)全面提升信息化水平

(12)积极扩大内需

(13)加快推进功能区建设

四、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实现城乡融合式发展

(14)加快推进远城区新型工业化

(15)加快发展现代都市农业

(16)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农村新社区建设

(17)保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18)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19)完善城乡共建、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

五、加快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深入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

(20)推进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

(21)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

(22)加快教育事业改革发展

(23)深入推进人才强市战略

六、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深入推进综合配套改革

(24)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25)扎实推进节能减排

(26)加强环境治理保护与生态建设

(27)深入推进综合配套改革

七、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提高经济外向度

(28)提高利用外资质量

(29)扩大对外贸易规模

(30)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

(31)改善城市国际化条件

(32)加强对内开放合作

八、加强城市建设管理,提升和完善城市功能

(33)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34)提升城市建设水平

(35)加强城市综合管理

九、加强社会建设,构筑人民幸福城市

(36)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37)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

(38)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39)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

(40)全面做好人口工作

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4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42)大力发展文化事业

(43)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44)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十一、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45)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46)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49)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50)大力弘扬党的优良作风

环境

社会保障

收入

浏览一下一年一度各地的政府工作报告,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容就是在新的一年当中,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要实现某一目标。这个指标看上去“很美”,如果每年一度大家都能享受到可支配收入增长带来的实惠,那“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的速度应当是相当地快了。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人却又感到口袋里的钱并没像指标承诺的那样如期增加,这是不是“人们对金钱的追求永无止境”的一种感觉呢?当然,我们并不能完全排除这种心理因素,但是,这并不是问题的关键。

所谓可居民支配收入,用理论术语来讲,就是经过初次分配与再分配之后的收入;说得通俗一些,就是居民家庭或个人收入当中扣除了相应税费之后的余额。换言之,就是可以直接用于改善生活条件的那部分收入。

从经济学原理上讲,一国的生产总值代表着总产品,而收入代表着人们所得,生产总值越大,所得也应该越多,但实际上,二者并不能全等(注:这里不去分析经济学当中总产品等于总收入那个恒等式,因为那个恒等关系对百姓而言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因为在分配环节要进行必要的扣除,这种扣除是社会正常运行之必需,也是社会发展之必需。

故此,要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首先是要尽可能缩短总产品与可支配收入之间的差距,这个距离越小,说明被扣除的部分使用效率越高,也就是政府的效率很高,真正做到了“为民谋利”。

政府站在发展经济角度,追求一定的GDP增长速度是必要的,因为只有“蛋糕”大了,切给老百姓的那部分才可能多。但是,“蛋糕”如何切也是很重要的,如果GDP增长速度很快,老百姓的可支配收入增长得比较慢,这个增长速度的实际意义就打了折扣。

在收入当中,还有名义收入与实际上入之分。所谓名义收入就是可见的货币收入,而实际收入是指扣除了物价上涨因素之后的收入,也就是收入包含的实际购买力,拿到这笔钱之后能卖多少商品,能得到多少服务,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这钱是耐用还是不耐用。

在一年当中,如果收入增加了不少,但物价同时也增加了不少,此时,真正的可支配收入可能是没增加甚至是负增长。因此,提高可支配收入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要稳定物价、稳定币值。

收入分配,总量与结构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如果一定时期当中,可支配收入的总量增加很快,但这个总量是向着高收入群体倾斜的,这个增长速度就很容易迷惑人,因为我们看到的数字都是“平均值”,只有收入结构比较合理,这个可支配收入才能使最需要增加收入的那部分社会群体得到实惠。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政府在做大“蛋糕”这方面付出了很多努力,这种能力连整个世界都不可小视,即便是在遇到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情况下,我国依然取得了百分之八点七的增长速度。但是,在构造一个合理的分配制度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很多是由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的摩擦所导致的。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是可以直接控制所有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的,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就完全变了,政府可以直接控制收入的群体,只是吃“财政饭”的,也就是政府可以通过左右公务员的工资收入来影响这部分人的可支配收入,对于其他的群体,只能间接的加以影响。更为麻烦的是,一些带着“国字号”的垄断群体以“劫贫济富”的方式来获得垄断高收入,在这种情况下,要“一碗水端平”,形成一个合理的收入分配结构,对政府的执政能力是一个不小的考量。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发表重要讲话,其中的强调了要“改革分配制度,逐步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这着实令人感到高兴。

温家宝指出,我们不仅要通过发展,做大社会财富这个“蛋糕”,也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要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改革分配制度,逐步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一是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关键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特别要抓紧解决农民和农民工两个群体收入增长较慢的问题。二是加大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深化垄断行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三是对城乡低收入困难群众给予更多关爱,保障好他们的基本生活和基本权益。

我们期望在新的一个年代里,随着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老百姓口袋里的可支配收入能实实在在的提高,这是真正的民心所向。

商业重组

第四篇:鹤峰乡十二五规划概要1(精选)

全县“十二五”规划南岸乡镇座谈会发言材料

(202_年11月18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下午好!很高兴与诸位相聚美丽的兴隆,就“十二五”规划进行座谈。刚才,兄弟乡镇就“十二五”规划作了很好的发言,对各自经济社会发展勾画了宏伟的蓝图。的确,编制好“十二五”规划,对于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鹤峰乡党委、政府根据县委、县政府要求,结合乡情,经广泛调研,征求意见,立足实际,形成了初步规划。下面,我就鹤峰乡“十二五”规划作简介: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优化产业结构为主线,以提升经济实力为立足点,以改善民计民生为主要抓手,转变观念、创新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着力提高乡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努力把鹤峰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人民富裕、环境美好的天坑地缝景区门户。

二、发展目标

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通过大力发展,“十二五”时期要努力实现以下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到202_年,农业增加值实现1.9亿元,年均增长2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0元,年均增长26.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

资额4500万元,年均增长16%;转移农村劳动力各1500人;符合政策生育率达 95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全乡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

为实现上述预期目标,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从调整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下功夫,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挖掘农业增收潜力,大力实施“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积极发展品种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实现农户户均增收20000元。

具体为“发展四大产业,建设十大基地”。一是生态休闲农业,围绕农业观光,充分利用我乡地理优势发展林家乐、渔家乐、农家乐10家,举办具有浓郁乡村特色的旅游节,提高住、行、吃、玩、乐的功能,建成城郊旅游休闲基地。二是特色养殖,建成年出栏5000只的五祖波尔羊养殖基地,年出栏5000只的和顺肉兔养殖基地,建成年出栏5000只的尊菊野鸡养殖基地,培植莲花塘生态休闲鲟草基地。三是林果产业,建成3000亩优质晚熟脐橙基地;1000亩优质西瓜示范基地;巩固发展1000亩油桃基地,打造市民休闲、赏花、采果场所;建设花卉苗木规模化繁育示范基地200亩。四是以青杠、柳池为中心,打造1000亩核心蔬菜种植基地。

紧紧围绕我乡的主导产业和拳头产品,依托龙头企业,以产业联合为基础,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和“公司+农户”或“公司+合作社+农户”等生产经营模式,实现“产、供、销”紧密联合。重点培植一大批种养、流通、加工大户和专业户,并依托大户,联合专业户,组成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有效衔接农业生产和市场需求。

(二)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上下功夫,着力改善农村面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政府引导、群众自愿,因地制宜、注重实效,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一是实施好所有农村村居的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实现全乡所有山坪塘、病险塘的完好率达100%,解决全乡2万名农村村民的安全饮水问题,全乡农业人口饮水安全率达95%以上。

二是完善以莲花村综合农业示范批案建设。配套建设内人行便道61公里、机耕道12公里,引(排)水沟28.5公里,蓄水池10口,铺设灌溉管网30公里、新修粪池300口;土地整治(改良)500亩,新建钢架大棚10个。

三是加快柳池、三坪两个市级贫困村的整村脱贫,人均纯收入超过全乡平均流水平,完善两个村公共设施建设,实现一村一品的发展模式。

四是将巴渝风貌改造向全乡推开,结合高山移民、危旧房改造等,力争建设完成点2个康居工程示范点,逐步加快新农村建设。

五是加强“畅通工程”的实施,进一步完善公路网络,统筹规划新建村级道路100公里,初步建立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运输体系。

(三)从提高集镇综合承载能力上下功夫,逐步推进城镇化进程。发挥城郊优势,以天坑地缝景区门户为基准,重点建设好“一

圈两翼”,即两河口中心场镇圈,富槽、徐家坝两翼场镇,逐步推进城镇化进程。

一是坚持把两河口场镇作为小城镇建设的重中之重,围绕生态休闲旅游,以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为抓手,不断完善功能,建设建成巴渝风貌特色旅游集镇。二是大力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力争引进或发展规模农贸超市2-3个,新建便民超市8-10个,年均发展个体工商户60-80户。三是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大场镇在配置资源、统筹城乡发展等方面的带头示范作用,加大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覆盖,切实提升场镇集聚辐射带动能力。到202_年,确保城镇人口达到0.6万人,城镇化率达30%以上。

(四)从着力改善和保障民生上下功夫,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入手,扎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一是全面实施“个十百千万”素质教育,重点加强留守儿童教育,实现辍学率“0”目标;积极争取资金,建成鹤峰小学学生宿舍和食堂。二是加大乡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建设力度,加强妇幼卫生保健,提高扩大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参保率,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三是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加大计划生育宣传力度,落实计划生育奖励扶持政策,符合政策生育率95 %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四是切实抓好民政、扶贫、社保等工作,保障弱势群体的权益。五是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深入开展“唱读讲传”活动,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六是抓好非煤矿山、烟

花爆竹、道路交通和地质灾害等的专项整治,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五)从切实转变干部作风上下功夫,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廉政建设,严格执行县委“六个暂行规定”,建立健全干部作风监管机制,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坚持和完善村务公开,进一步加强信访工作,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保证公民依法行使参与权、监督权。

三、对县“十二五” 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议

(一)建议将鹤峰建设纳入全县“十二五”规划并在政策、资金上给予全力支持。

(二)建议大力发展乡镇微型企业,并在政策、资金上给予全力支持。

各位领导,同志们,这就是我乡“十二五”规划基本内容,还有很多不科学之初,请诸位多提意见。

谢谢大家!

第五篇:概要

十八大报告概要

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过去五年的的重大成就:改革开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民主法制建设迈出新步伐。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社会建设取得新进步。国防和军队建设开创新局面。港澳台工作进一步加强。外交工作取得新成就。党的建设全面加强。

不足,困难和问题: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依然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深化改革开放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一些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不强,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少数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进一步认真加以解决。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一)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

(三)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

(四)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 1

“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五)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一)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

(二)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

(三)完善基层民主制度。

(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五)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六)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七)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

(三)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四)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

(一)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三)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

(四)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五)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

(三)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丰富“一国两制”实践和推进祖国统一

继续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一)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

(二)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

(三)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增强党的创造活力。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

(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于建设一支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奋发有为的执政骨干队伍。

(五)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是保证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根本之举。

(六)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党的基层组织是团结带领群众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党的任务的战斗堡垒。

(七)坚定不移反对腐败,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

(八)严明党的纪律,自觉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党的集中统一是党的力量所在,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进步、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概要

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五年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锐意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不断扩大开放,决心之大、变革之深、影响之广前所未有,成就举世瞩目。

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

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必须积极稳妥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改革开放的重要经验:,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总结国内成功做法,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促进重大经济

结构协调和生产力布局优化,减缓经济周期波动影响,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稳定市场预期,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优化政府组织结构。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放宽投资准入。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扩大内陆沿边开放。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发展基层民主。

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

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制约和协调机制。加强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加强党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统一领导。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

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

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紧紧围绕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这一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深化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推进军队政策制度调整改革。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全党同志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决策部署上来,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的关系,正确对待利益格局调整,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坚决维护中央权威,保证政令畅通,坚定不移实现中央改革决策部署。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有力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构建有效管用、简便易行的选人用人机制,使各方面优秀干部充分涌现。人民是改革的主体,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建立社会参与机制,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作用,齐心协力推进改革。

十二五概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