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3号文库
农机产品价格调研报告(优秀范文5篇)
编辑:悠然自得 识别码:22-1134939 13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9-11 13:49:43 来源:网络

第一篇:农机产品价格调研报告

为全面了解、准确掌握我县农机补贴产品实际市场销售价格,维护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严肃性、公平性,保护广大购机者的利益,根据省农机局《关于开展补贴农机产品市场价格调研的通知》要求,我局高度重视,认真组织,选派人员,深入农村走访农户98户,电话调查237户,现就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问题

此次共调查了29个厂家农机产品、10经销商和335户农民。从调查情况来看,享受补贴的农机产品的市场实际销售价格均未超过厂家销售指导价格,实际补贴率约在11.69%—83.2%之间,大部分补贴农机产品的实际补贴率在30%左右。全喂入自走履带式的联合收割机实际补贴率均在22%以下,有的实际补贴率才达11.69%,比如久保田688;大部分轮式拖拉机、半喂入联合收割机、手扶插秧机的实际补贴率超过了30%,有的达到40%、50%,比如中机南方半喂入收割机达到58.82%,部分轮式拖拉机超过35%。

二、调研原因分析

对于部分实际补贴率达30-50%左右的轮式拖拉机、半喂入联合收割机,超过国家规定的补贴率30%的原因是:(1)生产厂家做活动,主要是提高市占有率对补贴以外的农机具采取降价促销。

(2)由于补贴机具产品价格虚高,厂家有很大的价格调整空间。

(3)经销商为完成厂家销售任务,放弃经营利润,进行降价促销。

根据目前补贴农机具的价格现现状,归根结底厂家的销售指导价是虚高的,但是这些机具的实际销售价格基本符合政策规定;对于上述个别实际补贴率超50%的农机产品,初步调查的原因是:生产企业为了顺应当前政府大力推广插秧机械而大幅让利给购机农户所致,并非通过降低配置、减少功能等手段降低价格,同时经调查购机户,该产品在使用过程中,没发现大的质量问题。我们将在以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抽查,若存在故意虚报产品市场销售价格或者通过降低配置、减少功能等手段降低价格,导致补贴农机产品价格混乱等问题的,我们将按有关规定报请上级有关部门予以处理。

三、建议

1、省局督促生产企业如实申报并承诺产品市场价格。关键确保生产企业要诚信申报,如故意虚报,实际市场销售价格与申报承诺的价格波动过大(如幅度超过20%),则严肃查处,取消补贴资格。

2、企业对其生产和销售的农机产品要明码标价,同时价格要向社会公布,接受监督。建议上级农机部门对其申报的价格以及确定的产品补贴额全部向社会公开,接受农民、各级农机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广泛监督。

第二篇:西峰区农机培训调研报告(修订)

西峰区农机化技术推广培训工作调研报告

庆阳市农机推广站:

按照你站《关于做好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培训工作调研的通知》要求,我站本着“实事求是、科学准确”的原则,深入各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生产经营企业和农机户,全面了解区乡农机推广人员、农机驾驶人员、农机操作人员、农机合作社员、农民等对农机培训工作的要求、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掌握了西峰区近年来农机培训方面的工作成效、培训需求、存在问题以及意见建议,圆满完成了此项工作,为今后开展好农机技术培训,促进农机化技术普及应用奠定了基础。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农机化技术培训工作整体情况

西峰区共有7个乡镇3个街道办事处,99个行政村,农业人口24.27万人,截至202_年底,全区农机总动力31.2万千瓦,拥有拖拉机6320台,联合收割机123台,配套农机具19177台(部);农机专业合作社14个(其中部级示范社2个),农机服务组织92个,农机户5348户,农机销售企业20户,农机制造企业2户,农机从业人员8869人。

202_年以来,西峰区农机培训工作,按照《甘肃省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大行动实施方案》的总体要求和市、区农机主管部门的具体安排部署,按照“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要求,以农机驾驶员培训、农机操作手培训、劳务技能培训、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组织开展农机驾驶操作人员培训、农机化实用技术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培训、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和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培养和造就了一支结构合理、技术过硬、精干高效、充满活力的现代农机队伍,为全区农机化发展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三年来,共举办各类培训班28期,培训农机操作人员5746人,拖拉机、联合收割机驾驶员856人。联合农机企业开展科技“三下乡”活动9次,举办农机新机具现场演示会27场(次),发放《卷帘机安全知识读本》、《农机驾驶员知识读本》、《保护性耕作技术要点》、《旱作农业机械化技术问答》、《新型农机驾驶员培训读本》、《农机安全生产知识手册》、《小型农机具安全操作注意事项》、《农机安全生产挂图》等培训资料3.2万份。

(一)、主要做法

1、加大宣传力度。为了扩大培训影响、巩固培训效果,我们利用网络、电视、电台、报纸、“三下乡”活动等途径,深入宣传开展农机化技术培训的目的和意义,提高农民机手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我们积极联系陇东报社、区委宣传部、区广播电视网络中心等单位,对培训情况进行宣传报道。三年来,《陇东报》、《今日西峰》、西峰电视台、西峰网等媒体对农机培训工作报道15次,西峰电视台《希 望的田野》栏目对油菜机械化收获、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演示培训制作了专题节目。通过以上多方位、全覆盖的宣传报道,及时播报工作进展,扩大培训影响,营造了推动农机化培训工作的良好舆论氛围,极大的调动和激发了农民群众学习应用农机化技术知识的热情,促进了农机化培训工作的开展。

2、扩展培训平台。加强同农口相关单位、农机企业、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协同合作,充分发挥农口相关部门的职能优势,农机合作社的场地、机具优势以及农机企业的人才优势、技术力量,综合利用教育培训平台和资源,大力实施企业、合作社、农机大户集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的模式,把培训送到田间地头。先后在什社乡三姓果业合作社建立了果业机械化技术培训基地,在彭原镇鄢旗坳养殖小区建立了畜牧养殖机械化技术培训基地,在后官寨镇金麦穗农机专业合作社建立了旱作农业机械化技术培训基地,与区瓜菜办共同在肖金镇万亩蔬菜基地联建了设施农业机械化培训基地,与庆阳常林、民耕农机公司共同开展了微耕机等“五小”农业机械操作使用培训,针对不同需求,侧重施教,以点带面,促进全区农机培训工作的良好开展。

3、创新培训形式。培训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取理论学习、实践操作、企业观摩的方式,使培训内容实例化、趣味化、实用化,激发了农民学习兴趣。

一是教学方式多样化。全体培训教员,按照培训大纲的要求,针对群众农机化知识需求,制作了《西峰区农机化发展现状与对策》、《微耕机的操作与使用》、《常用畜牧养殖机械的操作与使用》、《拖拉机安全使用常识》、《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旱作农业技术》等理论培训课件,运用现代多媒体手段进行理论授课,保证了学员愿意学,乐于接受。

二是操作演示实地化。培训过程中,在上好理论课的基础上,注重实践操作。协同区内农机销售企业,携带新型农机具,将课堂办在农家场院,将机械开到田间地头,现场讲授如何操作和使用新型机械,技术人员手把手地进行指导,培训人员与参训学员互动,现场解决学员操作过程中出现的故障,使学员学有所得。许多有实践经验的农机手进行了现场交流,谈心得、讲技巧,增强了培训的实效性和直观性,有效地解决了产学脱节的问题,很受群众欢迎。

三是学练结合现代化。我们认真总结以往的培训经验,不断改进培训方法,实行理论授课、实践操作、经验交流为主的新型培训办法,即:理论知识由专业人员讲解,实地操作由企业技术人员指导,经验做法由农机手相互交流。组织受训农民到庆阳前进机械制造公司,庆阳昊丰、常林、民耕等销售企业实地观摩,强化了理论学习的效果。

(二)、工作成效

一是农机培训规模不断扩大。我们整合利用各类农机教育培训资源,加强同农口相关部门配合,加大与企业、农机合作社的协作,不断创新培训形式,认真组织开展农机化技术培训工作,培训范围逐年加大,培训人数逐年递增,202_年完成培训1826人次,202_年完成培训1940人,202_年完成培训1980人,均超额完成了市局下达的培训任务,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二是农机化教育培训内容丰富实用。

紧紧围绕全区农业支柱产业和农机化发展的重点领域、重点技术、重点机具开展了丰富实用的教育培训活动。第一加强了农机操作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确保农民正确使用农机具,提高农机使用效益和安全生产水平。第二加强了农机化新技术的培训,针对制约农机化发展的薄弱环节,开展了保护性耕作、旱作节水、畜牧养殖、果业、设施农业、玉米机收、油菜机收等等一系列培训活动。第三加强农机农艺融合,加大同果业、农技、畜牧、瓜菜等部门的协同合作,共同开展农民技能培训,在培训农机化技术知识的同时,加大农业生产新品种、新技术的培训力度,不断丰富农机化教育培训的内容,拓宽了农机化技术的应用领域。

三是农机化教育培训能力明显增强。

首先根据农机培训需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购置投影仪1套、笔记本电脑2台、课桌椅40套,改造多媒体教室100㎡,硬化了700㎡驾驶员训练考试场地,通过硬件设施 的完善,增强了培训能力。其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针对培训人员所学知识和技能与实践脱节、掌握的培训方法和手段明显落后的状况,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职工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组织职工“走出去”,到庆阳市前进机械制造公司、布谷鸟机械制造公司,庆阳昊丰、长林、恒阳、广盛等农机销售企业,参观机械制造流程、熟悉机械性能结构; “请进来”,邀请市农机推广站站长(正高级工程师)杨汉卿、市农机研究所副所长(副高级工程师)王治斌等农机专家,进行农机知识讲座; “坐下讲”,开展“一月一讲”活动,要求全体教员根据农机培训工作的要求,制作课件,“人人当教员、个个上讲台、全体做评委”,机关学着讲、田间巡回讲。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人员理论素养显著提升,培训能力明显提高,为农机化教育培训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二、农机化技术培训工作创新情况

202_年以来,西峰区农机教育培训工作,针对新形势下农机培训工作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积极探索,改革创新,在培训资源开发上,优化整合农机企业和农机推广站的培训场所和培训力量;在培训方式方法上,采取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相结合,以会代训与送教下乡相结合,安全教育与技术指导相结合,整体联动,力争使农机培训工作适应农业产业化和农机化发展的需要。一是培训与安全监理相结合,积极主动与区农机监理站加强协调,协同开展安全宣传、教育培训,形成合力,做到监理、培训两不误,同促进。202_年4月,针对全区微耕机等小型农业机械事故频发,安全隐患严重的问题,我站与区农机监理站一起,按照区政府《关于在全区开展微耕机等小型农业机械操作培训及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通知精神,精心安排,在全区7个乡镇开展了为期14天的农机实用技术暨安全生产培训,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是培训与推广相结合。结合全区农机化重点工作和重点技术推广项目,通过举办培训班或现场演示会等形式,多批次、多层次做好技术推广培训工作,对保护性耕作技术、机械深松、果园机械化管理、旱作农业、设施农业、畜牧养殖、玉米机收、油菜机收等机械化实用技术,搞好培训指导和科技服务,满足农民“耕、种、管、收”等方面的技术需求。四年来,举办各类新机具新技术现场演示会27场次,达到了较好的“以会代训”的效果。

三是与机具补贴相结合,为了节省群众时间、减少办事环节,我们将驾驶员培训、考证与农机具补贴工作有机结合起来,采取分散办班、随到随学的方式,与区农机监理站联合开展培训,以拖拉机安全驾驶、农机具操作常识、机械使用与维护为培训重点,采取农机专家讲课、播放教学片、实践操作等方式,提高培训效果。四年来,共举办拖拉机驾驶员培训班6期,培训农机驾驶员856人次。通过培训,提高了农机手的安全意识 和操作技能,减少了农机事故的发生。

三、农机化技术培训工作需求情况

1、农机推广人员需求情况

经过对区乡两级20名农机推广人员的交流调查,普遍认为,随着近年来新型机械的普及使用,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自身专业素养不够,不能很好的适应新形势下培训工作的需要,急需学习掌握农机化法律法规知识、国家惠农政策知识、新型农业机械、农机化新技术应用知识。需要参加业务培训,学习先进地区农机培训工作的经验、做法和培训模式。希望上级主管部门多给基层人员创造一些培训、学习机会,参加省内外农机主管及业务部门组织的业务培训。

2、农机专业合作组织需求情况

经过对全区14家农机专业合作社、20个农机经营服务组织的交流,普遍需求农机经营管理知识;农业机械驾驶、操作、维修保养、安全生产等知识;农机农艺融合知识;土地流转、订单农业相关政策;希望到国内农机发达省份如黑龙江、山东考察学习。

3、农机从业人员需求情况

经过对69个农机户的询问调查,农机手和农民普遍需要农业机械驾驶、操作、维修保养、安全生产等知识的培训;需要农机化新技术,如油菜机械化收获技术、设施农业机械 化技术、玉米全程机械化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等的培训。

四、农机化技术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四年来,西峰区农机化技术培训工作,紧紧围绕全区农村经济、农业生产和农机化事业发展,真抓实干,勇于创新,在提高农民科技实用技术和农机教育培训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随着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已不能适应农机化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农机培训工作自我改革和措施创新势在必行。

(一)、存在问题

在国家购机补贴政策的持续实施、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以及农业机械免费管理的新形势下,农机培训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问题,西峰区农机培训存在一下几方面的问题:

1、培训经费严重不足。

西峰区农机推广站全年区级预算仅有人头经费3.9万元,只能维持单位正常运转,区级财政未列支一分钱的推广、培训经费,致使农机培训工作难以正产开展。

2、培训内容单一,内容陈旧。

农机培训面较为单一,主要是农业机械的使用、操作,但是随着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变化,农民对新机具新技术的需求不断加大。此外,培训注重了驾驶、操作技能,忽视了机具保养、维护、维修以及田间生产实际作业的培训,农 机手在生产中遇到问题无法解决,达不到应用的培训效果。培训方式方法不灵活,目前,培训方式依然是召集农民集中课堂培训,口述讲解居多。被培训人员听起来索然无味。同时,培训对象狭窄,仅限于农机驾驶、操作、维修人员,培训人员也只是照本宣科,起不到培训活动应有的效果。

3、师资力量不足,培训设施简陋。

西峰区农机推广站肩负着全区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引用推广以及农机培训工作,全站13名工作人员中,取得培训教员资格证的仅有3人,并且由于经费困难,培训学习、继续教育的机会基本没有,不能及时更新和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所学知识和技能与实践脱节,对大量新机具、新技术束手无策,知识更新跟不上农机化发展,缺乏实际操作经验,培训过程中纸上谈兵。掌握的培训方法和手段明显落后于新时期农机培训工作的要求,要种制约了培训工作的发展。由于受资金条件的制约,教学设施陈旧,缺乏先进适用的电教设备、教学直观的实物教具和教学挂图,很多设备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的水平,不能满足培训需求。

4、受训农民文化素质低,安全观念淡薄。

由于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农民(农机手)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安全意识淡薄,思想观念落后,部分群众认为农机培训费时、费力、费钱,积极性不高,不愿接受培训学习,购置农机、农机具后,仅靠经验和供货商的粗略指导,参照产品说明书就上机操作,上路行驶、加工生产,在实用中,不当或者违规操作,造成了财产损失甚至人身伤害,给安全生产带来极大隐患。

(二)、对策建议

针对当前西峰区农机培训工作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要搞好培训工作,提高培训质量,适应新形势下农民对农机培训的新要求,要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现场会、演示会、机具补贴、“三下乡”、科普宣传等多种途径进行广泛宣传,使农机户充分了解农机培训的重要性,逐步提高广大农民学农机、讲技术的积极性和安全操作意识,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农机培训的必要性,变被动培训为主动培训。

2、深化培训改革,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培训条件。基础设施建设是搞好培训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要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和当地政府资金扶持,按照培训要求,购置必要的教学仪器、电教设备,编写适应当地农业和农机化发展实际的培训教材,努力改善自身条件,保证培训工作正常开展。

二是努力壮大师资力量,提高培训质量。提高农机培训人员的自身素质,是搞好农机培训工作的根本保证,这就要求首先有较高的技术素质和丰富的讲授经验,要积极组织人 员参加培训和继续教育,加快知识更新步伐,不断学习,更新观念,优化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领域,改变培训队伍知识老化、技能单一的被动局面,满足农民群众对日益更新的新机具、新技术的培训需求。同时从教育、科研、推广和专业协会等机构中聘请一批具有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兼职教师,充实农机培训队伍。

三是更新培训模式,改变培训方式,提高农民参训积极性。要根据全区农业主导产业和农机化发展方向,积极开展适用技术培训,扩大培训范围,根据农民所使用农机具的更新换代和新机械、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及时更新培训内容。在培训方法上,把现代培训手段和农民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形式结合起来,运用投影、幻灯等电教设备和模型、机具等实物教具,开展多媒体教学,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在培训方式上,实行“示范推广+培训服务”模式,利用基层管理人员推广新机具、新技术演示会、观摩会、现场会、专题会等展开培训;实行“购机补贴+培训服务”模式,以农机购置补贴为抓手,以农民带机审核为契机,通过现场讲解、解答、直接指导机手操作,散发政策、技术相关资料展开培训。在培训时间上,多利用农闲时节,采取上门办班的方式,解决集中培训时间长、误工多的问题。

总之,近四年来,西峰农机培训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农村培养了一大批“懂技术、会操作、守规章、重安 全”的农机实用人才。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勇于创新,尽快适应新常态下农机化发展的需要,努力提高农机培训水平,为社会培养更多有知识、有技能的实用型农机化人才。

第三篇:农机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

农机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

加快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 提升农机服务组织化水平

区政协

近年来随着全区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群众对发展现代农业和使用现代农业机械的需求越来越旺盛。自XX年国家实行农机补贴以来,在补贴政策和市场需求的刺激下,全区农民购买、使用农机具的热情逐年高涨,五年间全区使用国家和本市农机补贴资金1643万元,年均递增23.5%,XX年6月被农业部批准为全国首批100个农机化示范区之一。今年全区使用国家和本市农机补贴资金620万元。五年的农机购置补贴,共补贴农机具2553台套,极大地改善和提升了全区农机化装备水平。目前全区拥有大中型拖拉机 2860台,与之配套的农机具 4290台套,全区农机总动力达到 104.3万千瓦,百亩耕地拥有机械动力达到77.6千瓦。如何把这些机械有序地组织好、利用好,使其更有组织、更快捷地服务于农业生产,对此我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调研我认为,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是这种民间服务组织整合农机资源、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推动全区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有效形式。

一、农机服务组织及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目前全区农机服务组织大致分两个形式:

一是以户为主体的服务组织:①一般农机户:是指拥有1-2台拖拉机及相应配套的农机具,农机固定资产在15万元以下,能够在满足自有农田作业需求的基础上,为周围农民提供农机作业服务。他们大多以提供单项作业服务为主,目前全区有一般农机户9907个,这些农机户拥有的农机是占全区总量的 78.2%。②农机大户:是从一般农机户发展起来的专门从事农机作业服务的经营个体,他们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通过购买多种农业机械,雇佣专业技术人员,专门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耕、耙、播、收、运输等农机作业服务,其农机固定资产在15万元以上,目前我区共有这样的农机大户125户,这些农机大户拥有的农机具占全区总量的15.6%。

二是农机专业合作社全区目前共有7个,分为两种类型:①农机户入股合营型:这类合作社以农机大户为主,吸纳多个农机专业户以劳力、技术、资金和农业机械等入股而形成。他们是学兵农机专业合作社、维春农机专业合作社、远拓农机专业合作社、孝联农机专业合作社、凤田农机专业合作社。如大良镇学兵农机专业合作社,以农机大户唐学兵为龙头,联合周边四个村的农机户,以农机具入股组建的股份制农机专业合作社,目前,农机固定资产达到232万元,拥有大中型拖拉机14台,联合收割机10台,秸秆还田机15台,播种机10台,旋耕机 12台,激光平地机1台,“三夏”、“三 秋”雇佣15名机手进行作业,年作业面积可达到2万亩以上,主要为周边乡镇提供粮食生产一条龙作业服务,年纯收入28万元。②村户联合型,是由村委会牵头,依托村集体原有服务队,将全体村民组织起来成立的股份制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其中村集体以农机具、资金、房产等入股,村民以土地或自有农机具入股而形成。这种形式发挥了集体与个人两方面的积极性,有利于形成土地规模经营促进区域化种植的实现,同时通过为村民在耕、种、收等几个主要环节上提供服务,增强了集体服务功能,改善了干群关系。如石各庄镇敖南村的德民农机专业合作社,通过土地统一管理,将全村326户农民吸收为社员,实现了全村4000多亩土地作物品种的机械化作业统一管理。

这些农机服务组织活跃于田间地头,形成了农户生产经营离不开的一个群体,他们的服务既得到了农户的认可,又是新技术的使用者、传播者,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一支不可缺少的力量。

一是缓解了劳动力转移后的农业生产后顾之忧。随着全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不断向城市和城区二三产业转移,这就对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提出了新问题。农机社会化作业服务的开展扩大了我区农民使用农业机械进行作业的范围,使他们能够用较少的费用、时间和精力打理所承包的土地,有效解决了劳动力转移 与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的矛盾。

二是改变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推动了新技术的广泛应用。玉米收获机械化技术、夏玉米免耕覆盖精量播种技术、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棉花生产机械化技术、激光平地技术等,使先进农业技术成果得到了推广应用,促进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玉米收获机从无到有,近两年迅速增加,目前玉米收获机保有量155台,玉米机收水平达到25%,夏玉米免耕覆盖精量播种57.2万亩,机械化水平达95%,全区保护性耕作面积达25万亩,占粮耕地面积的40%。

三是扩宽了就业渠道,促进了农民收入增加。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发展,带动了农机流通和销售、农机维修和配件供应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为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同时通过组织开展农机跨区作业,农机户也取得较好的经济收入。

二、农机专业合作社及其他农机服务组织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几年我区各类农机服务组织蓬勃发展,但总体来看,还处于软低层次,滞后了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需求。其突出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组织化程度有待提高。目前在全区农机社会化作业服务中,个体经营的农机户较多,处于一种松散自发的状态,且多数农机具严重老化,难以按照农机化作业标准完成服务,这就造成了在作业过程中,作业质量参差不齐,农业的 标准化生产难以实现。

二是作业服务领域有限。目前由于经营规模偏小,全区农机作业服务的领域仍局限在粮食作业的机械化生产上,缺乏向其他农作物生产上的扩展。根据XX年的抽样调查,100个农机户中,均为小麦和玉米的机耕、机播、机收等生产环节的服务,缺少向产后加工环节的延伸,而且大多数农机户只能开展单项作业服务。

三是运营管理水平还不高。由于我区农机社会化作业服务队伍中的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真正懂经营,有技术、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较少,且经营管理方面的培训力度不足,因此,导致农机社会化服务的组织管理水平不高,市场竞争力较低,经营效益难以提高。

三、几点建议

提升全区农机化服务的组织水平,是农民的需求,是新农村建设的需求,而提升服务的组织化程度,从体制上、机制上改变农业服务小而散服务能力不高的关键是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07年7月国家出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我们要依法推动和促进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加快发展。

1、要把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建设纳入到全区新农村建设内容中,各级领导要重视,乡镇政府有人抓,职能部门加强指导。

2、要切实帮助农机专业合作社解决发展中遇到的现实 问题:一是区财政要配套资金,加大对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农机大户的资金扶持力度,鼓励其购买和使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提高装备水平,特别是要在农民亟需的设施农业机械方面,提高补贴比例。二是有关部门要开展农民购机小额贷款、贴息等业务,帮助农机专业合作社解决资金不足问题。三是要在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用地上给予支持。

3、要加强农机专业合作社内部管理,制定各项作业标准,加大技术培训力度,促进农机专业合作社规范化管理、依标作业、健康发展。

第四篇:我市农机信息化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202_年11月1日实施的《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明确将发展农机信息网络作为农机社会化服务的一部分,使发展农机信息化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06年8月份,国家发展改革委对《“金农”工程一期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央本级投资部分)》进行了批复,再次确立了农业基础信息化建设的地位。可以说,农业机械化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经历着一

场信息化的变革,农业的现代化离不开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化的现代化进程离不开农机信息化的发展。农机信息化在农机管理、科研开发、农机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应用、农机销售和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我市近年来农机化信息工作的发展现状

(一)农机信息化发展环境不断优化。近年来,我市各级农机部门高度重视农机信息化工作,先后下发了《**市农业机械管理局关于加强农机化网络信息工作的意见》(日农机字[202_]30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机化宣传工作的意见》(日农机字[202_]4号),制定了农机化信息宣传工作考核办法,将农机化信息宣传工作列入全年重点工作和目标量化考核体系,加强了农机化宣传工作的组织协调力度,定期对信息宣传情况进行汇总和调度,并对重点季节、重点事项的宣传进行统一部署和安排,保证了农机信息化工作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农机信息化体系日益完善。通过整合资源,加强合作,初步形成了行业媒体、地方媒体、系统内媒体三个层次的农机化新闻宣传体系。一是农机化信息网络初步形成。近几年来,我市各级农机部门相继增加了投入,添置了微机、打印机、传真机、数码相机、采访机等信息化宣传工作必要的设备,为农机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市级农机化信息系统建设方面,完成了市农机局局域网建设,实现了局内部计算机的联网共享和与国际互联网的连接,并与各区县农机部门、各媒体通过电子邮件实现了互联互通。建立了《**市农机化信息网》,为广大农机手、农机基层管理组织、农机行业从业人员、农机管理部门等提供了信息交流的平台。通过农机化信息网可以方便的将典型经验、做法宣传出去。二是农机化信息宣传渠道进一步优化。市农机部门加强同新闻媒体单位的联系,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让记者更多地了解农机,认识农机,熟悉农机,形成了**电视台《今日乡村》栏目组、**日报社、《新农村周刊》、《中国农机化导报》等一些较为固定的合作关系,为信息宣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农机部门内部实行了信息员制度,进一步畅通了信息沟通渠道。三是农村网络基础不断改善。随着我国“金农”工程的实施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我市农村对信息网络的投入也不断加大。这其中,部分农机手和农机大户由于资金较为充足且接受外界信息能力和需求较强,纷纷添置了微机并接入了互联网。他们通过这种新的方式学习农机知识,了解行业动态,寻找致富门路的积极性很高,这为在农机化信息宣传工作的广泛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农机信息化服务逐步展开。全市各级农机部门紧紧围绕农机化中心工作,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基层,采取传统信息传播与现代电子网络信息传播两条腿走路的形式,广泛开展农机信息化服务。一方面充分发挥农机化传统信息媒体的作用,在报刊、电视等公众宣传媒体上开辟专刊、专栏,向全社会提供农机化信息。并通过《农机化情况》在内部各级、各有关部门传递农机工作情况,注重多个层面的宣传。如在《**日报》上开辟专版,学习贯彻《农机化促进法》、《省农机管理条例》、《省农机化促进条例》等;在《**日报》、市电视台发布农机跨区作业信息,公布跨区作业服务电话等。另一方面,积极应用现代电子网络信息手段开展信息服务。以市农机化信息网为主要平台,发布农机动态信息、推广农机先进技术、宣传本地农机化情况,初步建立起了农机化政策法规数据库,配备了专门的人员和设备,专职负责“**市农机化信息网”的管理工作。互联网的宣传方式满足了大信息量和交互性的要求。如:三夏、三秋生产期间每天在网络上公布各区县播种面积、联合收割机需求状况、跨区收获价格等信息,为农机管理部门和农民、机手及时掌握机收动态,促进联合收割机有序流动,提高跨区收获社会、经济效益;农机购置补贴工作中,公布农机购置补贴产品名录,发布相关的农机购置补贴信息;为广大机手提供机具养护知识、新机具新技术知识、农机产品市场行情信息等。同时,农机化信息网络的建立还为本地农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了企业展示平台,提高了企业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二、存在问题

近几年来,我市的农机信息化建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信息网络服务也进一步展开,但由于我市的农机信息化工作起步较晚,农机信息化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尤其农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其他先进地市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还存在不少问题,这主要有: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部分区县农机管理部门

对农机化信息体系建设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信息工作没有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二是投入不足,特别是区县农机信息化建设缓慢;三是信息网络管理队伍不稳定,人员专业素质较差,不能满足当前信息工作的需要;四是信息服务水平较低,信息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五是信息采集、处理系统比较落后,信息发布、传输方式有待改进和加强。

三、加

快我市农机信息化发展建言对策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农机信息化工作的组织领导。要进一步提高对农机化信息工作的认识,把农机化信息工作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机结合,同农机化重点工作相结合,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机化信息工作全局。要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工作流程的整合与优化重组,以提高服务质量为目标,切实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全力支持农机化信息工作。通过产业信息化、管理现代化、决策科学化、经营集约化推进农机化信息工作。当前,要重点加强农机化信息宣传工作,将农机化信息宣传工作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充分发挥农机化信息宣传工作的重要作用,将农机化信息宣传工作同重点工作有机结合,以信息宣传促进重点工作开展。切实做到思想认识到位、领导力量到位、机构人员到位、资金投入到位、组织协调到位的五到位。

(二)加强基础建设,为农机信息化快速发展夯实基础。一是针对当前农机系统信息化人才不足的现状,要采取引进与培训并举的方式加强农机化信息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加强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信息人才的引进,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农机化信息工作人员的培训,以适应农机化管理工作的需要。在适当的时机要组织一次全市农机化信息工作培训班,重点针对当前农机化信息宣传工作实际,加强农机化信息采集、编撰、传递、发布等方面的学习,推动农机化信息宣传工作上水平。二是要加强农机化信息工作的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建立和完善自上而下的农机信息网络体系。针对农村信息基础设施薄弱的现状,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加大资金投入、政策等方面的支持,通过发掘农村信息化建设中潜在的市场价值,吸引投资,强化农村信息化基础硬件建设。农机信息化是一项综合的社会公益事业,而农机又是个弱质性行业,因此,在加大政府支持力度的同时,迫切需要各个部门的通力支持与合作,形成政府“搭台”,多方 “唱戏”的格局,以加快农机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三是要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农机化信息网建设。继续将农机化信息网发展成为集提供农机信息发布、电子公文传输、农机公用数据查询的综合性系统。

(三)加强学习和培训,不断提高信息采发质量。信息只有及时有效地传递到农机户和生产经营者手中,才能让农机户和生产经营者得以运用,进而从中得到实惠。加强信息采集工作不仅要提高信息质量,还要在信息的实效性、有效性上力求有所突破。信息的采集是农机信息网络体系建设的基础,如何及时收集最基层、最真实的原始信息,并整理、加工为有用的信息加以利用,是农机信息网络体系建设的重点和难点。要进一步落实农机信息宣传员制度和完善信息上报制度,同时加强农机管理部门和农机大户、农机经营服务组织之间的联系,及时了解基层群众对农机工作的信息反馈。同时,要与外地农机部门建立广泛的联系,及时了解最新的农机科技信息和农机发展动态。

第五篇:茌平县农机合作社调研报告

茌平县农机合作社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山东省茌平县农机局赵春庆

山东省茌平县地处鲁西北地区黄河冲击平原,辖11个乡(镇)和3个办事处,拥有耕地面积80余万亩,202_年底全县农机总动力110万千瓦,农机总值4.2亿元。近几年来,茌平县按照“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服务新农村”的总体工作思路和县委县政府“科学发展建设幸福新茌平,奋力赶超跨入全国五十强”的奋斗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农机监督管理条例》,全面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大力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各类农业机械,尤其是大型农业机械数量不断增加,各类新式机具也得到了大力推广和广泛应用,农机专业服务组织不断涌现,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加快推进,有规模、有水平、有效益的农机大户蓬勃发展。为全面掌握茌平县农机合作社的现状,为今后农机合作社发展提供第一手资料,近日,茌平县农机局成立了有主要领导人带队的农机合作社调研组,调研组先后深入茌平县三和农机专业合作社、茌平县鸿发农机合作社、茌平县民发农机合作社进行调研,并形成调研报告。

一、全县农机专业合作社基本情况

从202_年开始,茌平县农机局抢抓机遇,积极引导扶持建立各种类型的农机专业合作社。该县本着“先发展、后规范、边发展、边规范”的工作思路,建立起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农机专业合作社。自202_年5月第一家农机专业合作社——茌平县胡同农机专业合作社成立以来,至202_年底,全县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已达22家,其中茌平三和农机合作社被评为全省明星合作社,茌平县胡同农机合作社和茌平县利民农机合作社也已通过省级合作社验收。目前全县合作社入社社员达238人,合作社拥有拖拉机88台,配套农具312台(套),联合收割机93台,玉米收割机38台,合作社资产总计2800余万元,其中场库棚面积5310平方米。

二、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发挥的重要作用

农机专业合作社是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融资广泛,经营形式灵活,既扩大和延伸了单机作业经营范围和生产服务规模,又克服了一家一户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弱的问题,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重要形式,也是加快农机化发展速度、提高农机化发展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是促进了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国家购机补贴政策的扶持下,优先购置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采用标准化连片作业,通过采用大机械、标准化作业,基本上实现了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生产的全程机械化,使作物产量明显增加,促进了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

二是增强了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农机合作社采用科技含量高的大机械连片作业,打破犁底层,建立“土壤水库”,提高了土壤含水量,形成科学合理的土壤物理结构,抗旱排涝能力显著增强。经过农机合作社大型机械化作业后,能充分合理地利用作物残茬、落叶和有机肥,培肥了肥力。深松的地块春季冷气散发快,促进作物早熟,提高作物品质,有效减少了来年病、虫、草害的发生。

三是提高了农业机械利用率,降低了作业成本,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农机专业合作社在购置农机具上统筹考虑,注重实效,避免了重复购置和

闲置等造成的损失浪费,解决了农户分散经营、效率低下、无序竞争等问题。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机具相对集中,在不误农时的前提下,统一机具检修、保养,统一配件、油料供应,统一收费标准,统一作业质量,统一安排农田作业和跨区作业,最大限度地发挥机具的优势,提高农业机械的利用率,从而降低成本,减轻农民负担,达到以机养机,兴机惠农的目的。

四是加快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步伐。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建立,解放了大批的农村劳动力,解决了农业生产中劳动力季节性短缺的矛盾,为外出打工农民解决了后顾之忧,进一步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五是提高了农业机械化发展速度和作业标准。农机合作社的组建,既降低了作业成本,又改善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激发和带动了农机户的发展热潮。通过使用大马力配套农业机械,农机作业质量标准全面提高,很多作业项目都能实现标准化,特别是玉米收获和保护性耕作作业实现了新突破。

三、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发展资金不足,制约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其服务对象是农民,投资大、回报率低、经营季节性强,发展壮大靠个人投入是有限的。目前茌平县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处于自由发展向规范发展的阶段,其成效还不够明显,对农民的吸引力不够强,不能得到社会各界的关心与支持,缺乏扶持资金和银行贷款。

二是农机合作社的数量少、农机品种单一。茌平县现有耕地80余万亩,全县有农机合作社22个,而且现有的合作社农机具品种单一,多为旋耕机、免耕播种机、小麦和玉米收割机,远远不能适应综合作业和标准化生产的需要。

三是农机基础设施薄弱。由于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推动,农机专业合作社大中型机具与日俱增,场库棚建设不能适应机具增加的需要,造成了大量农机具的露天存放。加之农机具的使用周期短,存放时间长,风吹日晒,冰霜雪冻,使很多机具锈迹斑斑,损坏严重,不但缩短了机具的使用寿命,增加了维修成本,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浪费,而且影响了机具的作业效率和使用年限,从而影响了农民投资购机的积极性,延缓了农业机械特别是大中型高性能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和农业机械化的进程。

四是农机专业合作社内部管理粗放,运行机制不健全。农机专业合作社严格按照合作社章程经营的不多,在管理、作业方面还没有形成有效的运行和管理机制。管理仍处于自由、自主的初级阶段,缺乏规范和必要的培训。同时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管理人员文化程度较低,经营管理水平不高,普遍存在“等、靠、要”的消极思想,开拓创新意识不强,缺乏自我发展的能力。

五是受土地承包经营制约,大机械与小地块矛盾突出,是影响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重要原因。由于农村长期实行土地承包经营,一家一户小块经营的现状短时间内很难扭转,大机械无法充分发挥其作用、难于开展连片作业,从而增加了农机作业成本,降低了农机使用率,严重制约了农机合作社的发展步伐。

六是农机合作社重机具使用轻保养维修,合作社普遍存在维修设备单一配件不全和维修人员缺乏等问题。

四、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几点建议

一是领导重视,加大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的资金投入。首先要争取各级政府和领导的重视,把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纳入到重要议事日程,提供政策倾斜。其次要多方投入,建立和完善投资机制,逐步建立以国家资金投入为引导,农民个人投资为主体,社会融资参股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信用贷款方面要给予政策倾斜,设立专项贷款项目。

二是加强农机专业合作社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农机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要积极争取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农机具场库棚建设给予支持和投入,同时要引导农民和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舍得投入,以适应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需要。

三是加强规范管理,加大培训力度。要健全制度,规范运作,促进农机合作社在章程制定、工商登记、组织机构、管理制度、盈余分配等方面加以规范。制定农机合作社管理人员培训计划,利用农闲季节定期对农机专业合作社内部管理人员进行一次政策法规、管理知识、服务意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提高他们管理水平、操作水平、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社会化服务水平。

四是合理集约经营土地、实行土地连片种植,推进农机合作社规模发展。鼓励农民以资金、土地、农机具等要素入股进社,或者以土地流转的形式,将土地集中起来,实行集约化经营、科学化管理、标准化生产、机械化作业。通过对土地的重组、规划和平整,扩大土地规模面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解决小地块与大农机的矛盾。

五是建议将农业合作社建设用地纳入计划,各级政府和土地管理部门在新农村建设中合理规划合作社用地。

农机产品价格调研报告(优秀范文5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