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3号文库
运动训练
编辑:夜幕降临 识别码:22-836718 13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2-14 12:50:44 来源:网络

第一篇:运动训练

名词解释:

1、运动员体能:运动员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

2、系统训练原则:指持续地、循序渐进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3、协调能力:指运动员的机体个部分活动在时间和空间里相互配合,合理有效的完成动作的能力。

4、竞技战术:指在比赛中为战胜对手或为表现出期望的比赛结果而采取的计谋和行动。

5、运动成绩: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的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

6、运动训练方法:是在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办法。

7、柔韧素质:是指人体关节在不同方向上的运动能力以及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的伸展能力。

问答题:

1、项群训练理论的建立有何科学意义?

1鲜明的概括了同一项群不同项目的共同规律。2加强了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3实现了训练学理论原有两个层次之间的有机过度。

2、动作速度训练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3、什么是运动技术?试分析影响运动技术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运动技术即是完成体育动作的方法,是运动员竞技能力水平的重要决定因素。1主体因素:

人体结构力学特征;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与协调能力;感知觉能力;动作技能的贮存数量;运动素质的发展水平;运动员个性心理特征。2客体因素:

竞赛规则;技术环境;器材设备与场地。

4、现代运动训练具有哪些特点?

1训练目标的专一性与实现途径的多元性;

2竞技能力结构的整体性与各子能力之间的互补性;3运动训练过程的连续性与组织实施的阶段性;4不同训练负荷影响下机体的适应性及劣变性;5训练调控的必要性及应变性;

6现在科技支持的全面性及导向性。

5、力量训练的基本要求是什么?1注意不同肌群力量的对应发展。2选择有效的训练手段。

3处理好负荷与恢复的关系。4注意激发练习的兴趣。

5儿童少年力量训练应注意的事项

名词解释:

1、运动员体能:运动员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

2、系统训练原则:指持续地、循序渐进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3、协调能力:指运动员的机体个部分活动在时间和空间里相互配合,合理有效的完成动作的能力。

4、竞技战术:指在比赛中为战胜对手或为表现出期望的比赛结果而采取的计谋和行动。

5、运动成绩: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的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

6、运动训练方法:是在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办法。

7、柔韧素质:是指人体关节在不同方向上的运动能力以及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的伸展能力。

问答题:

2、项群训练理论的建立有何科学意义?

1鲜明的概括了同一项群不同项目的共同规律。2加强了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3实现了训练学理论原有两个层次之间的有机过度。

3、动作速度训练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4、什么是运动技术?试分析影响运动技术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运动技术即是完成体育动作的方法,是运动员竞技能力水平的重要决定因素。1主体因素:

人体结构力学特征;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与协调能力;感知觉能力;动作技能的贮存数量;运动素质的发展水平;运动员个性心理特征。2客体因素:

竞赛规则;技术环境;器材设备与场地。

5、现代运动训练具有哪些特点?

1训练目标的专一性与实现途径的多元性;

2竞技能力结构的整体性与各子能力之间的互补性;3运动训练过程的连续性与组织实施的阶段性;4不同训练负荷影响下机体的适应性及劣变性;5训练调控的必要性及应变性;

6现在科技支持的全面性及导向性。

5、力量训练的基本要求是什么?1注意不同肌群力量的对应发展。2选择有效的训练手段。

3处理好负荷与恢复的关系。4注意激发练习的兴趣。

5儿童少年力量训练应注意的事项

名词解释:

1、运动员体能:运动员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

2、系统训练原则:指持续地、循序渐进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3、协调能力:指运动员的机体个部分活动在时间和空间里相互配合,合理有效的完成动作的能力。

4、竞技战术:指在比赛中为战胜对手或为表现出期望的比赛结果而采取的计谋和行动。

5、运动成绩: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的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

6、运动训练方法:是在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办法。

7、柔韧素质:是指人体关节在不同方向上的运动能力以及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的伸展能力。

问答题:

3、项群训练理论的建立有何科学意义?

1鲜明的概括了同一项群不同项目的共同规律。2加强了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3实现了训练学理论原有两个层次之间的有机过度。

4、动作速度训练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5、什么是运动技术?试分析影响运动技术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运动技术即是完成体育动作的方法,是运动员竞技能力水平的重要决定因素。1主体因素:

人体结构力学特征;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与协调能力;感知觉能力;动作技能的贮存数量;运动素质的发展水平;运动员个性心理特征。2客体因素:

竞赛规则;技术环境;器材设备与场地。

6、现代运动训练具有哪些特点?

1训练目标的专一性与实现途径的多元性;

2竞技能力结构的整体性与各子能力之间的互补性;3运动训练过程的连续性与组织实施的阶段性;4不同训练负荷影响下机体的适应性及劣变性;5训练调控的必要性及应变性;

6现在科技支持的全面性及导向性。

5、力量训练的基本要求是什么?1注意不同肌群力量的对应发展。2选择有效的训练手段。

3处理好负荷与恢复的关系。4注意激发练习的兴趣。

5儿童少年力量训练应注意的事项

第二篇:运动训练

试述我国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的优势及不足。

答:“举国体制”是指我国政府为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及其国际竞争实力,实现奥运战略目标,采取行政手段整合全国体育资源而形成的体系和制度的总称。

优势:“举国体制”的产生是在整个国家处于完全生产资料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的必然。这种国家宏观管、办体育的制度具有相当积极的历史意义。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举国体制”为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通过统一规划、调配、布置,来保证部分重点项目的形成优势,攻击尖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它使得作为整体的中国体育树立了在国际体坛的形象,树立了国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了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在举国体制的理念下,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形成了“思想一盘棋、组织一条龙、训练一贯制”的三级训练网,从管理体制本身而言能够统一意志、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形成全国各区域各有侧重、各取所长、协调发展的竞技运动项目合理布局,避免“大而全”、“小而全”的人力、物力、财力浪费,极大地发挥了各地方竞技体育的积极性,基层业余体育训练成效显著,后备人才培养充足,使我国高水平竞技在国际体育舞台上取得了优良的成绩,不仅一举摘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成为世界竞技体育强国,而且也带动了我国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的发展。

这种以政府投入与管理为主要特征的竞技体育组织管理体系突出表现出三个优点:其一,便于体现国家意志,政府相关部门可将人、财、物力集中,保证重点投入,为运动训练提供优越的条件;其二,由于该体制层次分明、层层衔接,能有效保证运动员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并在比赛中出成绩;其三,该体制有较强的激励作用,能最大限度地激发运动员的进取心。

不足: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发展和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这种以政府行政为主体的管理体制,虽然有的特点和优势,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和弊端,尤其是在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升,体育健身娱乐参与意识不断增强,社会体育需求日益扩大和多元化的新的历史时期,“金牌体育”和“功利性体育”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步入体育强国的主要障碍,传统意义上的“举国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我国建设小康社会体育强国的历史要求,存在着诸多不利影响:

(1)举国体制的功利化违背奥林匹克精神

“重在参与”是奥林匹克运动的主要宗旨之一,而在特殊历史时期的“举国体制”则过分强调体育的政治功能,突出国家利益的绝对性,似乎体育比赛是国家的一切,任何运动员和教练员都必须服从所谓国家利益的大局,在这种体制下有些体育部门形成了绝对权力,在所谓国家利益的幌子下,往往喜欢把一些问题上升到国家利益的高度,违背了公平竞争的体育原则,损害了运动员的利益。与此同时,过多依赖政府投入,必将对国家财政产生较大压力,而社会力量未能充分利用,制约了社会群体在奥林匹克运动中的广泛参与。

(2)举全国之力打造竞技体育,从体制和思想层面影响大众体育的发展

体育运动旨在参与,体育运动是对大众而言的,正如我国体育的根本目的“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无论是大众体育、学校体育、还是竞技体育,其目标不是只有少数高尖人才去争金夺银,为国争光,而是要让全体人民能够享有体育的功能和魅力,为所有的人提供参与、健身、娱乐的机会,让不同年龄、性别、职业、层次的人们都去参与体育锻炼,参与全民健身,使国家真正成为体育强国。

而我国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主要目的则是纯粹的为竞技运动水平的高度发展,为国家尽快解决体育的某些重大突破任务,为达到竞技运动的政治功能,而举全国之力、集全民之智所形成的体育事业组织与项目管理体制,只为追求名次和奖牌,忽视大众体育的发展。这种体制的发展不仅会在体制上强化集权化的管理模式,严重影响政府体育行政职能的改革和转变,而且也从思想上桎梏了大众体育的根本理念,由于其机制不灵活,不能与市场经济较好地融合,其发展已经推动了动力和活力。

当前,竞技体育的最高目标是奥运会,而奥运项目几乎全是西方运动文化的产物,因此,要向奥运文化靠拢,就得放松或放弃对祖国传统体育文化的提倡,或者把祖国运动文化按西方规范改造。为了向奥运会靠拢,就得突出那些预计可获得奖牌的大项目或大项中的小项目,势必放松或放弃一大批人民群众已经或正在开展的运动项目,缩小了运动项目的活动范围,减弱了丰富性和普遍性。这样,脱离了社会经济、文化的活动基础,变成了社会超前的产物,导致了我国人民运动生活的颓变。体育,特别是竞技体育在社会上难以受到重视,失去了活力,失去了社会基础,使许多所谓的奥运会项目几乎在民间失去了阵地。对此,从历届奥运会奖牌分配表即可略见端倪。

(3)脱离了教育体系,脱离了学校体育

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使得运动员和教练员以至于整个国家忽略了对运动员综合素质的教育和能力培养。运动员从进入专业队起,将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了训练上,忽略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文化课及其他生存技能都很少触及,导致我国运动员虽然有较高竞技水平,但整体素质缺失,自我生存能力低,最终导致运动员退役后就业成为难题。

(4)管理体制僵化,制约体育事业整体发展

举国体制的管理形式、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日益僵化,难以真正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由于政府的包办一切,统得过死,严重的束缚了下级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束缚了下级的智慧和进取心,也极大的阻碍了社会办竞技体育的进程,不利于放手发动全社会办体育,制约了竞技体育的娱乐功能和经济功能,与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背道而驰。“举国体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起来的,竞技体育作为一项社会主义公益事业,在过多强调其政治功能的同时,必然会限制竞技体育的经济功能和娱乐功能的发挥和拓展,因此也必然排斥商业化经营和市场机制,从而给竞技体育带来了诸如国家负担过重,经费投入不足,缺乏动力机制和约束机制等弊端。试比较传统的周期安排训练理论和板块训练安排训练理论的主要特点.答:首先,周期安排训练理论和板块训练安排训练理论是竞技运动训练实践发展过程中科学化训练的重要体现。周期安排训练理论强调训练的阶段性和循序渐进的发展规律,适用于各层次训练的要求,而板块训练安排训练理论则主要适用于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其次,二者在训练依据、安排特点和功能方面存在以下异同:

1、传统的周期安排训练理论的依据、特点、功能:

(1)依据:训练周期的划分主要依据运动员的“竞技状态”形成的规律和重大比赛时间、日程安排、以及超量恢复理论、运动员个体竞技能力、生物节奏变化的规律、运动员个体学习、工作、生活的安排,同时要兼顾商业赞助的要求。

(2)特点:准备期很长,负荷量大,强度偏低,比赛较少,不具备专项训练的特点,容易使运动员出现疲惫状态,训练质量得不到保证,恢复速度很慢,出现超量恢复的时机难以精确的控制,不利于运动员以最佳的竞技状态参加重大比赛,更不适应新竞赛体制。

(3)功能:周期训练理论按生物学的观点,将竞技状态的发展过程分为形成、保持和消失阶段,于此对应的训练周期中的准备期、比赛期和恢复期。准备期着重发展一般和专项竞技能力,促进竞技状态的形成;比赛期要求提高专项竞技能力,发展稳定的竞技状态;恢复期主要以消除疲劳,积极恢复为主要任务。各时期的任务明确,有利于教练员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及分析解决训练过程中的问题。同时,经过长时间的准备期系统训练,有利于竞技状态的形成和保持,在比赛中创造优异成绩。

2、板块训练安排训练理论依据、特点、功能:

依据:与周期安排训练理论基本相同,但更多地是考虑运动员高水平竞技阶段的特殊性。

特点: 相对于传统模式在准备期中平行发展多种身体素质,“板块结构”集中在3-4 周内有选择性地确定较少的训练发展目标加以实现(不超过2个)。使高水平运动员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内,接受单一的,或者两个比较大的训练刺激,并且便于在每个训练扳块中通过身体素质、比赛结果和生理、生化医学指标测试检查训练效果。这就是“板块结构”核心的设想。

3-4个这样的板块构成了训练准备期,同时在年训练周期中,完成不同的训练负荷和目标的转换、基础训练和专项训练的准备、潜力的挖掘,完成赛事。在“板块结构”理论中,准备期同样安排比赛,在比赛期也安排主要的基础训练(如最大力量)。因为在高水平运动训练中,日常训练的刺激已达不到对运动员的强度要求和兴奋点刺激,这就势必通过比赛来实现。“板块结构”训练安排的系列成效将通过训练的置后效应以及身体器官的适应性来实现。

功能:“板块结构”的3个阶段包括:

(1)增长阶段:提高基础能力,有氧,最大力量和基本技术;

(2)转换阶段:提高专项能力,器官潜力的挖掘。主要发展专项耐力、力量耐力、专项技术的准备;

(3)目标实现阶段:保持专项快速力量的最高水平状态,做好赛前准备。

理论界通过实践证明: 训练周期的板块结构理论更能体现高水平运动员训练的优越性和实效性, 专项素质与专项技术融合更加完美, 运动量与运动强度的选择更加科学、精确。

以赛代训、以赛促训是现代训练的一种方向, 也是一大特点。而运动量小、强度大, 有利于运动员的机体和神经保持足够刺激, 保持最佳状态, 也是当今高水平运动员训练发展的新方向。你认为影响运动技术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答:

运动技术是运动员竞技能力水平的重要决定因素。运动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是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基础,也是运动员取得高水平运动成绩的重要保障,发展运动技术始终是世界各国竞技体育运动训练的关键环节。影响运动技术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运动技术本身的影响因素外,也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社会、环境、地域

文化、区域运动技术传统、不同时期竞技运动训练科学化程度及竞赛规则和裁判法等诸方面的影响。

从运动技术本身的影响因素看,主要包括主体、客体两大方面:

1、主体原因包括:(1)人体结构力学特征;(2)运动员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与协调能力;(3)运动感知能力,如时空、速度、方位、本体感受等能力;(4)运动员动作技能的贮存数量及其协调能力;(5)运动员运动素质的发展水平;(6)运动员个性心理特征。

2、客体原因包括:(1)竞赛规则与裁判法;(2)技术环境;(3)器材设备与场地等硬件设施的保障。

从运动技术发展的影响因素看,除上述主客体原因外,还存在一些直接、间接的影响因素。如:

1、社会文化与民族特质。社会文化对运动技术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不同的文化

与民族特质对区域特长技术的影响,如亚洲排球对快、灵、变的技术追求与欧美排球对高举高打的强攻型打法技术的崇尚,表现出亚洲运动员的民族文化与身心特点区别于欧美运动员的特点。

2、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的影响。如北欧冰雪运动在技术上的领先优势,引领世界各

国冰雪项目技术的发展。

3、区域传统运动强项的发展水平。如东亚运动员在乒乓球、羽毛球等灵巧类项目上的技术发展,决定了其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如果没有技术打法的创新和发展,其优势必将受到挑战。

4、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的影响。训练科学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使人们能够在更加精

确的水平上对技术动作进行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在训练方法、手段及负荷安排上更加准确高效,这对于提高和发展运动员的高水平竞技技术是不可缺少的必要保障。

5、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竞技运动所依赖的场地、器材、设备的更新

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各类新材料的应用极大地促进了与之相应的运动技术的提高。如:塑胶跑道的使用推动了田径运动各项目群技术的更新和发展;碳素等高科技合成材料的应用,使运动员得以在更大程度上充分发挥其技术潜力。

6、高水平职业体育竞赛表演市场的发展。为促进体育表演业的市场收入水平和职业

运动员的优势地位,高难、优美的运动技术更多地融入运动技术之中,结合运动员本身特点的各类特长技术、绝招技术成为制胜和增加观赏性的技术重点。

第三篇:运动训练

竞技体育起源:

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性体育活动。(运动员以比赛竞争为基本手段,以满足人们审美享受及刺激等需要的社会实践)

竞技体育形成和发展的基本动因是多元的。

一是生物学因素,即人们为了更好地提高自身活动能力而创立和发展了竞技体育活动; 二是心理学因素,人的“取胜和对抗的本能”及“追求胜过对手”的动机推进了竞技运动的形成;三是社会学因素,人们全面地认识到竞技体育对推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参与和观赏竞技体育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从而有力推动了竞技体育的发展。

现代竞技体育发展的百年回顾

竞技体育在世界范围广泛开展;建立了相对完整的管理体制;运动竞赛活动日益活跃; 运动竞技水平及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竞技体育发展的职业化与商业化趋势。竞技体育的构成(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运动竞赛、竞技体育管理)

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

竞争性、集群性、规范性、公平性、公开性、观赏性、功利性

竞技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

激励人类自我奋斗精神;推进竞争合作的道德教育;提高现代社会的生活品味; 促进社会大众的体育参与;显示国家(地区)和社会(地区)团体的综合实力; 促进经济与社会的迅速发展;排解社会成员的不良心绪。

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经济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运动训练与运动竞赛的关系:

参加竞赛并在竞赛中取胜是运动员训练的最终目的。运动训练的内容和安排应力求符合各个运动项目的特点和竞赛规则的要求,最终求得在比赛中充分地表现出已经具备的竞技能力,同时,运动竞赛的特定条件和气氛,为创造高水平运动成绩提供了平时训练中难以具备的良好条件,而运动成绩也只有在专门组织的比赛中表现出来,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运动员的比赛成绩又是对其训练效果的最好检验。

运动成绩释义

运动成绩是运动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包括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运动员所具备的竞赛能力在比赛中的表现成为竞技水平),也包括竞赛的胜负或名次。

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

任何一个竞技项目比赛的运动成绩都是由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表现(竞技能力与比赛发挥)、对手在比赛中的表现(竞技能力与比赛发挥)以及竞赛结果的评定行为(竞赛规则、评定手段及裁判员的道德与业务水平)这三个方面因素所决定的。

竞技能力的定义

竞技能力是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由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构成。

竞技能力与两个相似概念含义的异同

(1)竞技能力与运动能力含义的异同:人体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即运动能力,在竞技运动中的运动能力称为竞技能力。因此,运动能力的涵盖面比竞技能力更广,而竞技能力只是运动能力诸多表现中的一种。

(2)竞技能力与训练水平含义的异同: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所达到竞技能力的水平称作训练水平,反映训练中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程度。在训练实践中,训练水平也常用来表达教练员组织训练工作的能力。可以说,训练水平是一个多义词,竞技能力的含义则专一而明确;当训练水平被用来表达运动员的训练状态时,则竞技能力这一概念更为具体地表述所达到的程度。

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构成及在比赛中的主要表现:

构成因素竞技表现

体能力量、速度、耐力

技能动作质量、动作稳定性

战术能力自身发挥、干预对手、影响判定

心理能力参赛情绪动员、比赛情绪控制、竞技意志保持

运动智能知识运用

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非衡特征及补偿效应

据刘大庆,田麦久的研究表明,相对于运用统计方法建立的能够反映优秀运动员总体共同特征的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模型而言,每一个运动员个体竞技能力的各个构成因素的发展大都呈不均衡状态,这种非衡状态时普遍存在的。

但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因素中某种素质或能力的缺陷,可有其他高度发展的素质或能力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弥补和代偿,使其总体竞技能力保持在特定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补偿效应。

教练员的基本素质:

强烈的事业心,奉献精神与高尚的道德情操;坚实的专业知识与全面的基础理论知识; 熟练的专项训练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适应运动队生活环境的能力。

运动员的基本素质:

高度负责的事业心和强烈的进取精神;坚忍不拔、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

强烈的学习追求与准确的独立分析、判断和理解能力;

高度的自控能力和抵触不良思想、落后意识的能力。

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管理:

思想教育管理、训练竞赛管理、组织人事管理、科技服务管理、运动员业务和文化学习管理、财物后勤管理。

基因是人类竞技能力的物质基础。

选拔优秀运动员的目标是选出那些生活年龄与生物年龄相一致(或偏小),而形态、技能、素质、心理、技术、运动成绩等确实是某一个生物年龄中水平较高者。

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

运动训练原则是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竞技需要与定向发展原则

竞技需要与定向发展原则,是指根据项目比赛的特点和运动员在比赛中获取满意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定向地科学安排训练过程的阶段划分及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

贯彻竞技需要原则与定向发展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科学设立长远的和阶段的训练目标;依据专项能力结构特点确定训练内容

围绕训练任务和训练内容选择训练的方法和手段;根据比赛特点安排训练负荷

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原则:

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原则是指,根据运动训练结构特点、竞技状态呈现特征和重大赛事安排规律,系统持续地、周期性地组织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贯彻系统训练与周期安排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健全多级训练体制,为运动员实现多年系统训练提供有力保证;

分段组织系统训练过程的实施;处理好训练安排的固定因素与变异因素的组合。

集群组训与区别对待原则

集群组训与区别对待原则是指,运动以组、队形式共同训练,同时依运动项目、个体特征、训练任务、训练条件、训练阶段等方面的不同而分别做不同训练安排的训练原则。

贯彻集群组训与区别对待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共同提高与个性发展相结合;共性内容与个别安排相结合;

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

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是指,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应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负荷后及时消除运动员在训练中所产生的疲劳,通过生物适应过程,提高机体能力和取得理想训练效果的训练原则。

贯彻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正确理解运动负荷的属性;正确掌握运动负荷与运动性疲劳的评价方法;

科学地探求负荷量度的临界值;积极采取加速机体恢复的适宜措施(训练学恢复手段、医学、生物学恢复、营养学恢复手段、心理学恢复手段)

导向激励与有效控制原则:

导向激励与有效控制原则是指,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激发运动员主动从事艰苦训练的动机和行为,并对运动训练活动实施积极有效控制的训练原则。

导向激励与有效控制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加强训练的目的性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

重视运动员主观反应、实际表现和训练信息的收集和运用

训练计划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

运动训练方法是在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办法。运动训练方法的作用,在运动训练过程中,运动训练方法是教练员进行训练工作、完成训练任务、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应用工具。

运动训练手段是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为提高某一竞技运动能力、完成某一训练任务所采用的具体练习。

运动训练方法与运动训练手段的关系

相同点:

目的相同;方法是认识总结,手段是具体操作;运用同一种方法可采用不同的手段; 方法的描述是定性的,手段的描述是定量的。

不同点:

运动训练方法是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办法,是由人们提炼出来的比较概念化的认识如重复

训练法、间歇训练法;而运动训练手段则是具体的、有目的的身体活动方式,是运动训练方法的具体体现。

运用同一种训练方法去发展某一竞技能力时,可采用不同的训练手段。

对训练方法的表述通常是定性的,而对运动训练手段的表述通常是有明确的数量规定。

运动训练方法的基本分类

(1)依发展竞技能力的目的,可分为体能训练方法、技能训练方法、战术能力训练方法,再进而区分,可分为力量训练方法,速度训练方法,耐力训练方法等

(2)依训练内容的组合特点,可分为分解训练法,完整训练法,变换训练法,循环训练等

(3)依负荷与间歇的关系,可分为持续训练法,重复训练法,间歇训练法等

(4)依训练负荷时氧代谢特点,可分为无氧训练法,有氧训练法,无氧、有氧混合训练法

(5)依训练时不同外部条件,可分为语言训练法,示范训练法,助力训练法,加难训练法

运动训练方法的应用

1、模式训练法

模式训练法是一种按具有高度代表性的规范式表模型的要求组织和把握运动训练过程的控制性方法。

操作程序为:

解析影响运动竞技水平的各种因素;获取各影响因素的指标参数;建立影响运动员竞技水平的因素结构模型;以因素结构模型的评价标准数值为评定标准,对运动员竞技水平变化的结构状态进行阶段性检查评定;将检查评定的结果反馈于运动训练过程的各个环节,以找出产生偏离状态的原因;对运动训练过程相应环节的组织实施发出调节指令;改进训练工作,使训练的阶段结果不断逼近模式目标。

结构:

模式训练法由训练的目标模型、检查手段、评定标准、训练方法4种构件组成。

特点:

模式训练法具有信息化特点;

模式训练法具有定量化特点;

2、程序训练法

程序训练法是按照训练过程的时序性和训练内容的系统性特点,将多种训练内容有序地编制成由若干步骤编制组成的训练程序,按照预定程序组织训练活动,对训练过程实施科学控制的方法。

构件:程序训练法有训练程序、检查手段、评定标砖、训练方法四种构架组成。

特点:

程序训练法具有系统化特点;程序训练法具有定型化特点;程序训练法具有程序化特点。

运动训练方法具体操作方法的应用:

1、分解训练法(单纯分解训练法、递进分解训练法、顺进分解训练法、逆进分解训练法)分解训练法是指将完整的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过程合理地分成若干个环节或部分,然后按环节或部分分别进行训练的方法。

2、完整训练法

完整训练法是指从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的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和环节,完整地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3、重复训练法(短时间重复训练法、中时间重复训练法、长时间重复训练法)

重复训练法是指多次重复同一练习,两次练习之间安排相对充分休息的练习方法。

4、间歇训练法(高强性间歇训练法、强化性间歇训练法、发展性间歇训练法)

间歇训练法是指对动作结构和负荷强度、间歇时间提出严格要求,以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5、持续性训练法(短时间持续训练法、中时间持续训练法、长时间持续训练法)

持续性训练法是指负荷强度较低,负荷时间较长,无间断地连续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6、变换训练法(负荷变换训练法、内容变换训练法、形式变换训练法)

变换训练法是指对运动负荷、练习内容、练习形式以及条件实施变换,以提高运动员积极性、趣味性、适应性及应变能力的训练方法。

7、循环训练法(循环重复训练、循环间歇训练、循环持续训练)

循环训练法是指根据训练的具体任务,将练习手段设置为若干练习站,运动员按照既定顺序、路线,依次完成每站练习任务的训练方法。

8、比赛训练法(教学性比赛训练法、检查性比赛训练法、模拟性比赛训练法、适应性比赛训练法)

比赛训练法是指在近似、模拟或真实、严格的比赛条件下,按比赛的规则和方式进行训练的方法。

第四篇:运动训练读后感

运动训练学读后感

田麦久主编的、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的《运动训练学》。觉得很有收获,对自己今后的体育教学工作和研究工作很有帮助。下面是我对书中内容的吸收和思考:

看完这本书,总体上来说内容还是比较贴近生活和实际的,从选材到训练内容在到竞赛,一步一个脚印,最终实现自己的愿望,培养出一定得体育人才。记得其中的一些片段还是比较精彩的,分享一下自己对这些片段的心得:在运动选材方面主要是从遗传、体能和技能三个方面进行选择。在运动训练中,书中讲到了很多方法、原则、内容等等,都非常的实用

创新性:本书在全面系统地讲授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同时,重点突出运动训练理论研究的新内容、新进展、新思路。确保学生全面理解和把握现代竞技体育发展的理论前沿与理论操作技术。

实用性:通过本书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科学训练的理念,提升运动训练过程中运动训练理论应用的能力。

示范性:无论是课程体系、教材等,都在全国高校中有较大的影响,代表并引领了课程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具有较广泛的辐射性和示范性。

但是,本书没有联系国际竞技体育发展的实际和训练理论动态,深入剖析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特质以及与之相关的理论问题,只是我国的训练理论操作思路与方法。书中绝大多脚注都是引用的80年代的对本国运动员的研究,好像都没有对美国、俄罗斯一些体育超级强国的的运动员的研究的。虽然我们举国体制与美国的私人训练体制,在训练组织体系上,有本质区别外,但是没有比较哪来区别,这或许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内对体育训练理论研究,似乎有着某种程度重大的缺陷。此书作为教科书,在院校教育里,数十年来,关于运动训练的系统理论知识未曾更新过。

还有我个人认为体能问题的研究仍是当前竞技体育研究热点之一。体能训练是顺利完成各项体育训练的基础,没有良好的体能,技、战术训练等必将流于形式;没有高效的体能训练,体育运动竞技能力的提高就难以保证。

目前对体能问题的许多看法意见分歧较大,仅有的研究也仅限对体能训练部分问题的探讨,缺乏系统性,对体能训练目标体系与指标体系的构建有关研究较少。

但是这本书对体能训练仅仅用了三页纸的篇幅草草地介绍了体能训练的的释义及基本要求,而对体能训练的分类、体能训练的内容与方法、体能训练后的恢复只字未提。

对“体能”定义的内涵与外延进行过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对体能训练目标体系与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进行较深入研究,且主要研究做什么以及应遵循的原则。对各运动项目体能训练目标体系及指标体系的制定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体能训练的内容体系是实现体能训练目标的重要保障。从广义上理解, 体能训练是一个包含内容十分广泛的过程, 它指的是运动员在教练员的指导下,提高或保持专项竞技水平的社会行为, 它以教练员指导运动员进行的体能训练实践为核心, 并与各方面对运动训练实践有重要影响的外部因素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从狭义的理解来看, 体能训练可以将之集中在训练的内容和方法上, 包括训练活动的内容以及组织与安排等。

本人认为要把以下的内容加进书中去:

1、体能训练的分类

运动员的体能训练一般分为一般身体训练、专项身体训练、专项能力训练。

2、体能训练方法学体系

2.1基础理论与素质方法群

2.2负荷结构训练方法群

2.2.1代谢能力训练方法群

2.2.2骨骼肌力量训练方法群

2.2.2.1发展最大力量的方法。

2.2.2.2发展力量耐力的方法。

2.3.2.3环境效应训练方法群

2.3.2.1抗时差、旅途与夜战能力训练适用于国外遥远地区比赛

2.3.2.2抗严寒能力训练适用于寒冷地区比赛

2.3.2.3抗高湿、高温能力(训练适用于高温地区比赛)

2.3.2.4抗缺氧和抗高原反应能力训练(适用于高原地区比赛)

2.3.2.5生活与训练环境的适应能力

2.3.2.6抗千扰能力训练

2.3恢复能力训练方法群

2.4综合体能训练方法群

2.4.1提高综合训练体能的方法

2.4.2提高综合比赛体能的方法

第五篇:运动训练学试题

运动训练学

1、在竞技体育的构成中,哪一部分既是竞技体育的组成部分,又是实现竞技运动目标的最重要途径?

A.运动选材B.运动训练C.运动竞赛D.体育管理

2、在竞技体育的构成中,哪一部分是竞技体育与社会发生关联,并作用于社会的媒介?

A.运动选材B.运动训练C.运动竞赛D.体育管理

3、在竞技体育的构成中,哪一部分是最重要的?

A.运动训练B.运动选材 C.运动训练D.运动管理

4、在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中,哪一个是竞技体育运动区别于其他体育运动的最本质特点?

A.竞争性B.公平性C.规范性D.公开性

5.下列四种选项中,有一项不属于竞技体育社会功能的选项。

A.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生理潜力B.振奋民族精神

C.丰富人们的文化和精神生活D.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6、在竞技体育的多种构件中,哪一个是最重要的?

A.运动选材B.运动训练C.运动竞赛D.运动管理

7.运动员训练的直接目的是什么?

A.提高运动成绩 B.提高竞技能力 C.参加竞赛 D.增强体制

8、在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来源的途径中,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是:

A.遗传效应 B.生活效应 C.训练效应 D.社会效应

9.每名运动员从事运动训练,其目标具有什么特点?

A.专一性B.多元性C.整体性D.连续性

10.下列哪一项不是项群训练理论的基本内容?

A.各项目的诞生B.各项群的形成与发展

C.各项群训练竞技能力的分析D.各项群训练的基本特点

11.速度性项目的主要特征是:

A.短时间内有效发挥体能 B.快速发挥力量 C.推迟疲劳出现 D.多用战术

12.运动员在体操和羽毛球项目中起决定作用的竞技能力是

A.心理B.技能C.体能D.智能

13、按竞技运动项目的动作结构分类,属于变异组合的运动项目是

A.游泳B.排球C.短跑D.铅球

14、足球属于动作结构中的哪一类?

A.固定组合B.变异组合C.同属多项组合D.异属多项组合15、下列哪一个不是单一动作结构的运动项目?

A.举重B.摔跤C.跳高D.跳远

16、竞赛规则的标准化,是我国传统项目走向世界的重要步骤。

A.摔跤B.拳击C.举重D.武术

17、表现难美性项群训练的核心部分是:

A.身体训练B.技术训练C.心理训练D.智能训练

18.在表现准确性项群中,对运动员的心理方面要求很高,下列哪一项不是运动员重要的个性特征。

A.稳定性B.有恒性C.独立性D.灵敏性

19、在表现准确性项群项目比赛中,下列哪一项不是运动员比赛成绩取得的主要因素?

A.确立辨证的比赛指导思想B.全面作好赛前准备

C.教练员与运动员正确的参赛行动D.对手的干扰

20.格斗对抗性项群竞技能力的决定因素中,起主导作用,并对提高运动成绩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A.体能B.体能、技能与战术能力C.心理D.智能

21.格斗对抗性项群比赛的方式是:

A.一对一的对抗B.多人对抗C.二对一的对抗D.以多对少的对抗

22.下列哪一项是格斗对抗性项群中运动员的制胜武器?

A.体能B.技术和战术能力C.心理D.智能

23.下列哪一项是影响运动员在隔网对抗性项群中比赛成绩的主观因素?

A.运动员竞技水平B.比赛的时间 C.对手水平D.观众

24.在隔网对抗性项群中,掌握各项技术的基础和比赛中完善战术的前提是: A.技能和战术能力 B.体能 C.心理D.智能

25.下列哪一个运动项目不属于同场对抗性项群?

A.足球B.篮球C.排球D.手球

26.在同场对抗性项群中,各个项目运动员的竞技能力起着决定作用的是:

A.技能和战术能力B.体能C.心理D.智能

27.决定同场对抗性项群比赛成绩的主观因素的是:

A.教练员的临场指挥水平B.对手水平

C.竞赛办法D.比赛环境

28.下列哪一运动项目不属于快速力量性项群的项目?

A.跳跃B.网球C.标枪D.举重

29.下列哪一项不是快速力量性项群运动员的技术特征:

4.速度性项群运动员比赛成绩获得的决定性因素是:

A.体能水平B.对手水平C.裁决的公正性D.赛次机会的均等性

30、在速度性项群训练的技术训练中,要重视

A.动作的幅度B.动作节奏C.关键技术环节D.动作协调

31、下列哪一个运动项目不属于速度性项群的竞技项目?

A.短跑B.跨栏跑C.短程划船D.跳跃

32.耐力性项目竞技的核心是:

A.速度和耐力B.加速度C.冲刺速度D.开始速度

33.耐力性项群训练中,发展为主导的多种竞技能力。

A.体能B.技能C.战术能力D.智能

34、影响运动成绩的内因和最根本的原因是:

A.对手在比赛中的表现B.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表现

C.外界条件对比赛的影响D.比赛结果的评定行为

35、在竞技活动中,运动员的体能水平集中表现于三个方面,下列哪一项不是的?

A.技术B.身体形态C.身体机能D.运动素质

36、在竞技活动中,决定运动员素质水平的基本条件是:

A、人体的形态和机能状态B.人的心理能力C.战术能力D.智能 :

37.运动训练的最终目标是:

A.发展体能B.提高竞技能力 C.提高技能D.比赛成功

38、运动员参训的重要原动力是:

A、性格B、成功动机C、行为D、结果

39、在训练中要关心运动员的各方面,从而引导运动员形成生积极从事训练和比赛的动机。

A、自我实现B、生理的需要C、归属与爱的需要D、尊重的需要

40、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理论基础是:

A、现代控制论B、训练信息

C、教育论D、训练过程的多变性

41、决定训练周期的变异因素是:

A.比赛日程B.比赛地点C.比赛级别D.竞技状态

42、下列哪一项不是周期安排原则中竞技状态的发展过程?

A、准备期B.形成C.保持D.消失

43、在一个完整的训练大周期里,训练准备期与竞技状态变化相对应的阶段是:

A.获得阶段B.相对稳定阶段C.暂时消失阶段D.恢复阶段

44.当负荷在什么情况下,运动员机体就会发生劣变。

A.一般负荷B.最大负荷C.过度负荷D.适量负荷

45.哪一项不是负荷数量的评价指标:

A.次数B.时间C.距离D.难度

46.运动训练过程中,适用于负荷起点较低的初学者的逐步增加负荷的基本形式是:

A.直线式B.阶梯式C.波浪式D.跳跃式

47.短跑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是:

A.速度B.力量C.耐力D.技术水平

48、下列不是根据训练负荷与间歇的关系进行分类的方法:

A、持续训练法 B、循环训练法C、重复训练法D、间歇训练法

49、下列哪种方法是整体控制方法?

A、完整训练法B、重复训练法C、循环训练法 D、程序训练法

50、下列哪种方法属于具体操作方法?

A、分解训练法B、模式训练法 C、变换训练法 D、程序训练法

51、身体练习主要指各种各样的:

A、技术B、具体动作C、战术D、体能

52、下列不是依竞技能力训练目的划分的运动训练手段:

A、发展体能的训练手段B、改进技术的训练手段

C、改善心理状态的训练手段D、提高比赛能力的训练手段

53、下列哪一项不是动作构成要素?

A、姿势B、速度C、节奏D、耐力

54、模式训练法的特点之一是:

A、信息化B、系统化C、定性化D、程序化

55、体能的外在表现形式是:

A.身体形态B.身体机能C.运动素质D.负荷强度

56、技战术训练和提高运动成绩的基础是:

A.体能B.技术C.心理D.智能

57、体能训练的主要内容应以

A.身体形态B.身体机能C.运动素质D.心理智能

58、身体训练手段中称之为“法特莱克跑”的练习手段是一种

A.重复练习手段B.持续练习手段

C.间歇练习手段D.循环练习手段

59、下列那一指标不是反映外部形态特征的?

A.高度B.长度C.宽度D.密度

60、少儿耐力训练必须以训练为主

A、有氧耐力B、无氧耐力C、肌肉耐力D、专项耐力

61、哪一项目的专项能力特征不是“以最大强度重复完成比赛动作”?

A、举重B、标枪C、跳高D、篮球

62、心血管耐力又叫:

A、有氧耐力B、无氧耐力

C、力量耐力D、一般耐力

63、下列四种选项中,属于发展灵敏素质主要手段的是:

A、立定跳远B、负重杠铃C、篮球投篮D、躲闪跑

1、下列哪一项不是运动技术原理?

A、生物学原理B、心理学原理C、社会学原理D、化学原理

64、从生物学角度看,运动技术的形成归功于:

A、条件反射的建立与巩固B、灵敏素质好 C、运动技能的贮存数量D、心理素质的发展水平

65、直接制约着运动技术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的是:

A、技术水平B、竞赛规则C、技术环境D、器材设备与场地 66加难法是指在技术训练中,以

A、低于B、等于C、高于D、脱离

67一个运动员的“绝招”的核心构成部分是:

A、基本技术B、高难度技术C、特长技术D、全面技术

68在球类等对抗项目中,最为关键的因素是:

A、动作的准确性B、技术的实用性C、技术的规范化D、动作的完整性

69哪一项目完成技术的目的不是打破对方防守后得分及阻止对方得分?

A、乒乓球B、羽毛球C、排球D、武术

70衡量运动员技术水平的重要指标是:

A、常用技术B、特长技术C、进攻技术D、防守技术

A、虚拟现实训练法B、想象法C、模拟法D、程序法

71战术意识的核心是:

A、战术能力B、战术决策C、战术思维D、战术方法

72“快、转、准、狠、变”是哪一个项目的制胜因素?

A、乒乓球B、羽毛球C、排球D、篮球

73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是:

A、训练活动B、营养C、管理过程D、恢复

74比赛期对应于运动员竞技状态形成的:

A、形成阶段B、保持阶段C、消退阶段D、恢复阶段 75运动时,供应肌肉收缩的直接能源是:

A、ATPB、肝糖元C、肌糖元D、脂肪

76下列四种选项中,不属于多年训练计划特征的是:

A、具体性B、框架性C、相对稳定性D、宏观性

77运动员的全程多年训练的核心阶段是:

A、基础阶段B、专项提高阶段C、最佳竞技阶段D、竞技保持阶段 78在哪个训练阶段的负荷内容首先是协调能力和基本技术的训练?

A、基础阶段B、专项提高阶段C、最佳竞技阶段D、竞技保持阶段

79青少年运动员训练负荷的特征是:

A、训练负荷比例越大越好B、循序渐进的逐渐增加

C、负荷强度必须是中等强度D、周而复始的训练

80根据参赛年龄的发展趋势,属于“少年型”的运动项目是:

A、田径B、体操C、篮球D、排球

81体能主导类项目运动员在专项提高阶段和最佳竞技阶段训练的首要任务是:

A、发展素质,完善技术B、发展技、战术

C、发展心理能力D、发展智能

82在一个大周期训练中,准备时期的时间是:

A、最短的B、最长的C、中等的D、不明确的83恢复时期训练负荷的突出特点是:

A、强度大,量大B、强度小,量大

C、强度、量均衡D、降低练习强度,保持一定的量

84在一个完整的训练大周期里,训练准备期与竞技状态变化相对应的阶段是:

A、获得阶段B、相对稳定C、暂时消失D、恢复

85下列四种因素中,不是构成负荷强度的因素是:

A、质量B、难度C、密度D、组数

86在训练周期的准备阶段的初期,运动负荷安排的重点应以提高练习。

A、密度为主B、强度为主C、难度为主D、数量为主

运动训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