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3号文库
人口问题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面临的重大问题
编辑:玄霄绝艳 识别码:22-717242 13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9-27 03:54:59 来源:网络

第一篇:人口问题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面临的重大问题

人口问题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面临的重大问题,它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人口与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计划生育所带来的弊端如:人口老龄化加重、劳动力人口数量下降、社会养老保险资金出现缺口等现象,也成为当下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不容忽视的难题。

本文就城镇化背景下计划生育政策调整对人口数量、结构变化的养老问题进行研究。利用leslie预测模型和宋健人口预测模型,对我国人口数量进行预测,分析在计划生育政策调整前后(即“单独二胎”推行前后)人口结构的变化,得出实时放开普遍城乡二胎政策,能显著延缓人口老龄化进程,对缩小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缺口的贡献也更为明显。因此,从缓解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缺口,促进基本养老保险财务可持续性的角度来讲,目前的“一胎化”计划生育政策应该及时调整,逐步放开二胎生育。

关键词; Leslie人口模型人口增长预测MATLAB软件 宋健人口模型 生育模式人口结构金字塔 人口老龄化 单独二胎 灰色预测

第二篇:全面建设小康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当代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地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党的十六大所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针对我国目前所达到的低水平、不全面和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状态而言的。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内涵可概括为三个“更”,即“更高水平”、“更全面”和“更平衡”。

2)所谓更高水平,是指到2020年使我国的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要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使我国的小康社会建立在一个更加雄厚的物质基础之上。具体而言,就是要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

3)所谓更全面,是指到2020年使我国居民在解决温饱的基础上,获得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更为充分的满足,获得政治、精神文化生活更为充分的满足,获得优美生态环境和个性自由方面更为充分的满足,等等。

4)所谓更平衡,是指到2020年使我国目前明显存在的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和社会阶层差别等不断扩大的趋势得到扭转并逐步缩小,使中等收入者的比重大幅度提高,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总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人类自身的协调发展,其本质是富民强国、民主进步、文明和谐,亦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人民的愿望,令人鼓舞,催人奋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强国富民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客观需要。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加快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行动纲领。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途径:

第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途径。

第二,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

第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强大动力。

另外,大力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和平外交,维护和平、稳定的内外部环境,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前提,千万不可忽视。

全面建设小康将使我国成为 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成为人们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的国家,成为人们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民主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国家。

第三篇:论新的社会阶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作用

【 论文 关键词】:新的社会阶层;经济 发展;就业门路;社会公益事业;积极作用;贡献力量

【论文摘要】:新的社会阶层是 中国 改革开放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为发展社会经济和社会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的发展阶段,要努力充分发挥新的社会阶层的作用。

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改革开放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呈现快速增加的态势。“新的社会阶层”这一表述,最早见于江泽民同志在建党八十周年纪念大会的讲话中。江泽民同志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民营科技 企业 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等社会阶层”,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这些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解放军指战员团结在一起,他们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涉及了中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行业。为发展社会经济和社会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的一些优秀分子也因此赢得社会的尊重,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举足轻重的重要力量。他们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推动了经济发展,增加了国家税收

新的社会阶层运用自己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直接参与或服务于生产过程,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同时也为国家增加了税收。据2006年7月中旬的相关报道,我国新的社会阶层及从业人员人数已超过1.5亿人,约占总人口的11.5%,掌握或管理着10万亿元左右的资本,使用着全国半数以上的技术专利,直接或间接地贡献着全国近1/3的税收。2.扩大了就业门路,缓解了就业压力

新的社会阶层或者自主择业,或者以自己创办企业招工的方式,吸纳了很大一部分待业人员和公有制部门的富余人员,从而扩大了就业门路,缓解了就业压力。中共中央统战部的一份报告显示,近10年来,个体、私营企业平均每年新增就业岗位近600万个,约占同期城镇新增就业岗位的3/4。在我国7亿多就业者中,非公有制经济吸纳的就业量(含农业劳动力)就占到90%以上。如果不含农业劳动力,吸纳的就业量为1.9亿人,占全社会就业总量的26%。国家工商总局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个体私营经济就业人数达1.2亿人,占全国就业人数的15.4%。其中申办个体工商户83.8万人,投资兴办私营企业4.5万人。个体私营经济就业人数稳步增长,有效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

3.为社会公益事业做出贡献

新的社会阶层中的不少人,自己富了不忘国家,不忘社会,积极参加“希望工程”、“光彩事业”等社会公益活动,以各种方式回报社会。以扶贫开发为主要内容的光彩事业为例:目前已实施项目1.54万个,到位资金1247亿元,培训人员373万人。

十七大报告强调:“鼓励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积极投身中国色社会主义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的发展阶段,我们要坚持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统一,充分发挥新的社会阶层的作用。首先,要加强党的 政治 领导,引导新的社会阶层健康发展。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拥护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党在现阶段的路线方针政策,遵守国家 法律,勇于开拓创新,敢冒风险,敢为天下先,走出了一条创业之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带头和示范作用。但是,这些新出现的社会阶层成员,由于所受的 教育、所处的环境不同,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其中确有一些人不遵纪守法,缺乏职业道德等等。我们要按照胡锦涛同志2006年在全国统战工作上提出的“充分尊重、广泛联系、加强团结、热情帮助、积极引导”的20字工作方针切实作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工作。

第四篇:如何发挥企业女职工组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作用

如何把广大职工群众团结和组织起来,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积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是新世纪工会组织的根本任务,这其中,针对女职工队伍中目前存在的实际问题,不断提高女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引导女职工识大体、顾大局,积极支持改革、投身改革,最大限度的把女职工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建功立业,是时代赋予工会女职工组织的历史使命。

一、要围绕企业中心工作,深入开展岗位创新和劳动竞赛活动。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而先进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广大女职工的参与。女职工组织应充分发挥广大女职工在改革、发展、稳定中的半边天作用,结合企业生产经营特点,大力开展以推动科技进步、加强内部管理、提高队伍素质为主要内容的技术创新和形式多样的劳动竞赛活动,把广大女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二是建立好的激励机制。竞赛活动中,把好的创新成果或竞赛成绩同职工的经济利益、同工会先进评比挂起钩来。每年对创新工作、竞赛情况进行总结,对涌现出的先进集体、个人和优秀成果给予表彰和奖励。三是抓好典型。以典型带路,加强活动辐射性。常言道: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抓好活动中典型的选树与宣传,弘扬健康向上的比、学、赶、帮、超氛围,让女职工赶有目标,学有样板。

通过开展岗位创新和劳动竞赛活动,有效的调动了女职工参与生产管理的积极性、创造性,提升了女职工在经济建设中的创新能力。使女职工工作更切近生产实际,更好的参与和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工作中,为企业的生存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围绕企业文化建设,提升女职工综合素质,做实践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

企业文化就是把职工个人追求融入到企业大发展中形成的企业管理文化。它包含企业理念、企业精神、企业目标、企业价值观和职工业余文化生活等。作为企业工会女职工组织,要团结带领广大女职工,发挥企业文化的凝聚做用,带动女职工提高女性主体意识,做“四有”、“四自”新女性,树立在企业发展中体现个人价值的进取精神。一方面,对女职工进行以企业精神为主体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思想道德教育。通过弘扬企业精神,使女职工认识到个人、企业与国家的关系,认识到本职工作的意义,认识到自己在企业中的权利与责任,增强女职工对企业这一群体的归属感,“树立企业兴衰我有责”的主人翁精神。另一方面,企业文化建设的着眼点要放在职工技术业务素质的提高上。女职工组织应以组织“学习成材”、“岗位练兵”、“女职工素质达标”、“争当学习型女职工”等多种活动调动女职工学习积极性、为她们提供学习条件、拓展女职工的知识面,在企业内部形成学文化、学技术的良好风气。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和多方面的素质教育,公司女职工有了三种转变;一是从“单纯的上班挣工资”向“敬业爱岗、无私奉献”的价值观念转变;二是从“要我干”的劳动观念向“我要干”、“要干好”的主人翁精神转变;三是由陈旧的“干好干坏一个样”观念向“优胜劣汰、竞争上岗”、“以作为求发展”的观念转变。观念的转变,产生了自觉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广大女职工在生产和工作中充分展现了新时期女职工的新风貌。

三、坚持维护女职工的合法利益和特殊利益,做实践广大女职工根本利益的代表。

代表和维护广大女职工的合法权益和特殊利益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工会女职工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它对优化女职工生存与工作环境,保护、调动和发挥女职工参加企业经济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维护女职工的合法权益和特殊利益的内容十分丰富,它即包括女职工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合法权益,又包括“四期保护”等特殊利益,且不同的女职工群体、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维护要求。女职工组织只有从多方面、多渠道来努力实践,做广大女职工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才能更好的履行维护职能。

首先,加强女职工组织自身建设,为更好的履行维护职能奠定基础。

一是提高女职工干部队伍素质,提升女职工干部的维权能力。“打铁先要自身硬”,作为女职工的代言人,女职工干部队伍素质越高越有能力为女职工说话办事,对周围的女职工更能起到积极的影响和带动作用。新形式要求广大女职工组织,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以创建“学习型女职工组织”为载体,强化业务知识学习、培训的同时,加强自身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不断转变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法。强化宣传,积极协调,整和多方面力量,形成社会化维权格局是提升女职工组织的维权能力、更好的履行维护职能的基础。

二是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增强维权的时效性。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经济方式和经济利益、社会生活方式等都有了很大的变化,新形式、新情况、新条件要求女职工组

织必须深入基层,到广大女职工群众中去,倾听女职工的呼声和要求,从广大女职工迫切要求解决的难事入手,分析问题症结,研究问题原因与对策,最大限度做到超前维护。要善于在党政所急、女工所需、女职工组织所能的交汇点上科学定位,发挥女职工组织作用。

其次,提高女职工参政议政能力,做好源头维护。目前,企业中存在的女职工参政比例、参政层次、参政能力相对较低的问题,影响了女职工群体及自身的维权能力。新的形式要求女职工组织主动参与,提高女职工参政意识和能力。女职工干部要充分发挥工会女职工组织的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作用,积极参与维护机制的建设,参与有关女职工政策的制订过程,参与企业法规、制度、改革方案等的制定与修改,积极参与平等协商和女职工集体合同的制定,积极推进《山东省妇女发展纲要》的贯彻实施,抓好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提高职工代表大会、会员代表大会女代表的比例,并以“提高参政议政能力”的专题培训,提高女代表参政议政能力和维权意识。通过不同单位、不同层次的女代表,把涉及女职工合法利益和特殊利益的内容反映出来,女职工组织则负责会后提案的协调和监督落实。通过这些措施,实现女职工组织整体参与、源头维护。

再次,抓好劳动保护工作,为女职工做好事、办实事。针对实际,认真调查研究,做到对生产一线女职工情况心中有数,协助有关部门及时解决女职工在劳动就业、劳动保护方面遇到的问题。几年来,公司女职工委员会通过一年一次的劳动保护工作大检查,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如:为化验岗、离心机岗、深冷装置等20多个有毒有害岗位安装了有毒气体测报仪和通风排气扇,对30多个强噪音岗位加装了隔音门、隔音窗,有的建起了隔音墙等,随时为职工改善劳动环境和条件。尤其是对“四期”女职工,视不同岗位实际情况,及时给怀孕女工调换岗位,对怀孕7个月和哺乳期女职工给予上大班待遇。女职工合法利益和特殊利益的有效维护,极大的激发了女职工的工作热情,调动了女职工参与经济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总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式,为工会女职工工作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空间,也赋予了更多的任务和挑战。我们必须根据新情况、新问题,以“三个代表”为指导,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更新观念、开拓创新,不断探索女职工工作的新思路,更好的完成新世纪赋予女职工组织的使命。

第五篇:全面建设小康乡镇经验总结材料

全面建设小康乡镇经验总结材料

“>全面建设小康乡镇经验总结材料2007-02-06 09:59:0

4全面实现小康乡镇经验总结汇报

挖掘自身优势 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 全面实现小康乡镇

我们界牌镇位于天长市东面高邮湖畔,与江苏省菱塘回族乡毗邻。距县城25公里。三面环水,水资源非常丰富。全镇共有11个行政村,其中南尖村是全市唯一的回民村,13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5294人。辖区内总面积平方公里,其中可耕地面积达3万亩,可水产养殖面积万多亩。全乡境内有5个自然形成的小湖泊和2个人工小水库,总蓄水面积1800亩,容量500万立方米。

全镇水资源丰富,具有浓郁的江南特色,土质肥沃,尤其是水资源在全市

28个乡镇中条件得天独厚,适应鱼、虾、蟹、田螺等各类水产养殖以及粮食、制种、蔬菜、花卉等多种农作物生长。

近年来,围绕市委、市政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进程,我们利用自身优势,水陆一起来,搞两栖作战,党委政府主要起到了引导、组织、协调、服务的作用,以专业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乡镇企业和村民自治建设为重点,以增加农民收入,村级集体积累和乡级财政收入为目的,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巩固乡镇机构改革成果,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推进产业化进程,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确保了我镇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积极探索,不断深化乡镇机构改革。

乡镇一级机关要继续按照依法行政、精简、效能的要求,继续转变政府职能,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大力推进政务公开,简化行政审批手续和办事程序,增强为“三农”服务的意识,做好政府该

做的事。要积极稳妥地开展区划调整工作,通过科学合理地调整乡镇区划,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提高乡镇行政管理效率,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积极推进事业职能运作模式创新、所有制形式创新和法人治理结构创新。对于那些承担社会公益职能,必须由国家举办的事业单位要坚决稳住,政府要在人力、财力、物力上予以重点保障;对那些可由市场配置资源、社会力量承担的经营性事业单位,要坚决放开,促使其与财政脱钩,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社会效益,决不能再走全部由政府包揽的老路。通过机构改革,我觉得我们实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

1、创新了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加快了政府职能转变步伐

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在理顺职责的基础上,建立新型的机关、事业机构运行体系,加快了政府职能转变步伐,促进了机关作风转变,提高了行政效率。一是机构交叉重叠问题得到了有效解

决,部门职能界定明晰、工作职责明确。二是实现了精兵简政,提高了工作效率。经过了精简机构、精简人员、竞争上岗磨练,乡镇机关干部执政为民的责任意识、上下一致的服务意识、只争朝夕的效率意识明显增强,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的工作作风蔚然成风。三是乡镇工作节奏明显加快,行政效能明显提高。改革后,乡镇行政机关和事业站所减人不减事,一个萝卜一个坑,有的一人身兼数职,每人每岗都有明确的职责、严格的考核,容不得推诿扯皮、敷衍塞责,从而加快了工作节奏,提高了工作效能。

2、切实减轻了农民负担,有效巩固了农村税费改革成果

有调查材料显示,我国目前县乡两级财政收入只占全国财政收入的21%,但县乡两级财政供养的人员却占了全国财政供养人员总数的71%,乡镇平均每68个农民就要供养一名机关干部或事业人员,农民负担由此可见一斑。乡镇综

合配套改革后,乡镇减少支出超过20万元。减轻农民负担、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3、调整优化了干部队伍,激发增强了乡镇发展活力

长期以来,乡镇机构设置过多过滥、领导职数设置过多过滥、财政供养人员过多过滥,已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在全市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乡镇发展的快慢,直接决定全市发展的快慢。本次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在调整机构设置、优化人员队伍的基础上,建立充满活力的乡镇行政、事业管理运行体系,使得乡镇行政资源、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得到优化整合,使得经济社会加速发展的活力得到全面激发。乡镇新一届党政领导班子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更强了,干部群众抢抓机遇、团结拼博的干劲更足了,乡镇统筹协调、快速发展的势头更猛了。

二、强化村民自治,进一步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历来是党和政府十分关注的重大问题。为解决”三农”问题,中央相继推出了诸如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推行村民自治、实行税费改革等重大举措,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其中,村民自治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村级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而农村村级民主法制建设的首要问题是以什么组织形式为基础,针对哪些事务,由谁来主导。但在国家《村委会组织法》修改之前,乡镇政府与村民委员会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村民自治组织没有摆脱政府附属的性质,国家仍可直接具体管理、控制自治组织的活动。在这种体制下搞民主法制建设的首要目的当然是保障和维护这种体制。1998年修订了《村委会组织法》,把乡镇政府对村民委员会的”领导”关系改为”指导”关系,政府不再干预村民自

治范围内的事务,彻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自治组织民主决定自治范围内的各项事务。这一修改肯定了广大农民的自治实践,为推动新型的村民自治提供了政治体制上的条件和法律上的保障。至此,村级民主法制建设的切入点和基本途径就找到了,即建立于村民自治这一基础,其核心问题是建立自治性质的民主组织形式,主体是全体村民,重点是关于自治的制度建设,主要任务是农村经济和社会事务管理的民主化和法制化,主要目标是扩大农民的直接民主权利,为农村的政治文明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

根据广大农民的自治实践,需要特别强调两个问题。第一,民主组织形式是个关键。虽然土地承包关系和家庭承包责任制以及农民的承包化经营,为农民自我管理提供了充分的物质条件,但农村基层民主政治体制不会自然而然地产生。由于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特点,特别是乡镇一级习惯于任免村干部、下

达各种指令干预农民承包关系和生产经营活动,农民以个人力量保障其经济利益是十分困难的。我国农村的生产力还处在不发达阶段,而农民的民主权利则更落后一些。他们不仅离参与国家管理尚有很大差距,甚至还没有真正达到管理自己事务的程度。之所以如此,关键就是没有建立起实现农民民主权利的组织形式,使农民的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无法具体落实。因此,应当依照法律把村民自治组织建立起来,把素质高、能力强、有水平、有威信的人推选进村委会,这是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前提。第二,强化直接民主是个核心。虽然有自治组织形式,但不能实现村民的直接民主权利,也是徒有其名,没有民主的作用。例如有些村委会还是个别人说了算,甚至理解成村民自治就是村主任自治或村委会自治,这就偏离了自治的性质。必须把”四民主两公开”作为实现村民自治的基本标准,让农民通过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在自治的形式下统一起来,克服分散性,积聚群众的力量,切实管理自己的事务。有了村民自治这个基础,才能为农民进一步介入管理国家事务提供政治条件,发挥农民在国家政治和决策中的作用。这就是村民自治在国家整体民主法制建设中的伟大意义。以上说明,村民自治不仅是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基本途径,而且搞好村民自治对于推进国家政治体制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村民自治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这几年的村民自治实践证明它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保障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农村经过20多年改革,确立了集体土地家庭承包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农民成为市场主体等伟大成果。为了保障农村经济改革的成果,控制政府过度干预农民的权利,防止退回计划经济的老路,抵制少数农村干部违背党的政策的官僚主义和违法行为,必须强化农民捍卫自己合法权益的

权利。另外,因共同的土地和经济关系而联系起来的农民,受深厚的农村文化和社会传统的影响,比城市居民更容易接受社区自治所形成的权威,也更倾向于经济和社会关系的稳定。由于这两个因素,农民有自发组织起来的强烈愿望,共同保护其经济利益。这种背景使村民自治必须要把农村一些最重要的权利作为村民自治的核心内容:农民作为市场主体的资格和权利;自行决定其市场活动的权利;作为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有民主管理的权利;作为农村社区成员有管理本社区事务的权利。显而易见,村民自治是农民要求在市场经济中身份独立的一个明显标志。村民自治保障了农民的这种独立,也就保障了农民的经济利益。因此,村民自治不仅是农民追求民主权利的活动,而且还是把民主权利作为保障其经济权利和经济利益的重要手段。一旦经济权利成为村民在自治组织中的基本权利,村民自治的框架就基本建立起来了,因为自治组织统一承担

了经济管理和社会管理的双重职能,有条件使农村实现协调发展。

根据这些情况,评价一个村的村民自治搞得是否成功,不是只看其制定了多少规章制度,关键要看它对农村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实际效果。这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否巩固了农村改革的成果、稳定了党的农村经济政策、维护了农民的利益、理顺了农村的生产关系、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其次,是否巩固了农村家庭承包制度、保障了农民的经营自主权、保证了农民的市场主体的权利、分散了农民的市场风险、深化了农村的社会化服务;第三,是否为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改革提供了宽松的环境、鼓励农民为发展农村生产力创造新模式、促进了农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从民主政治建设的角度看,实行村民自治的最重要意义是为改变政府以各种形式直接管理农民的传统模式提供了新的经验。我国两千多年以来,这个传

统模式基本上处于一个超稳定状态,没有受到根本触动。即使最近20年农村实行经济改革,人们已经发现这个传统模式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稳定,却仍在普遍沿用,这已成为农村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因此,村民自治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树立了一个严格法律实施或把法律作为治理工具的典型,更重要的是创造了一种在今后很长时期都将具有代表性的农村基层社会管理模式。应当指出,搞依法治村是把实行村民自治作为一个重要任务和主要标准之一。在这个特定实践范围内,依法治村在一定程度上是实现村民自治的手段,是通过依法建立村民自治为农民的直接民主创设一种组织形式。由这个视角观察,依法治村显然比依法治县或依法治省的口号具有更深刻的意义。因为后两者没有为社会提供新的民主组织形式,也没有改变组织法所设定的国家管理体制,主要是强调国家行为以法律为依据,其重点对象是国家行为的规则和方式,如依法办事、依法行政,等等。可见,它们与村民自治基础上的依法治村模式有明显区别。一种是国家行为方式及其观念的转变,一种是农民民主组织形式的转变。前者属于国家管理体制问题,后者是社会政治基础建设问题。总之,村民自治顺应了我国农村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时代要求,农村基层由国家管理向社会自我管理转变已成必然趋势,村民自治将成为农村基层社会自我管理的基本组织形式。这种基层社会管理模式的出现是农村社会形态已处在转型时期的一个重要标志。由于农村家庭承包制在我国农村将作为基本经济关系长期存在,它为实行村民自治提供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因而在农村从温饱到小康再到现代化的长期历史过程中,村民自治型社会管理模式都具有普遍适用性。村民自治的实践为正确处理农村中国家管理模式与自我管理模式之间的矛盾,促进农村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协调发展,提供了非常成功的经验。

三、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组织引导农民入市场

当前,我国农村正处在一个关键的时期,这决定了农业生产必须实现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科学化管理,标准化运作,社会化服务,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才能实现农产品的商品化,最终使农产品由商品转化为货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以专业化生产,专业化技术服务为合作基础的,要起好步,开好头,强筋壮骨,加快发展。一是要实现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有效对接。长期以来,农产品卖难始终是农民群众头疼和担扰的一个问题,农民开发市场的能力低,农户分散经营,抵御商场风险的能力差,也始终是众多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发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可能形成强大的市场开发,产品推销,价格协调能力,让千家万户的农产品集合成大批量市场畅销货源与千变万化的市场对接,获取较高的利润。“农合会”要

增强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熟悉和掌握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以市场为导向,引导农民生产出更多更好的适销对路的产品,建立农民利益保护机制,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有效规避市场风险,在市场的浪潮中做好“舵手”和“航标”。强化销售手段,不断加强销售网络建设,培育起一支实力强大的农民经纪人队伍,担负起及时销售农产品的责任,切实解决好农产品卖难问题,积极应对国际市场竞争的压力,通过交易的联合形成“航母效应”,实现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对接,提高农民在国际经贸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对外开放的步伐。二是实现企业和农户的有效对接。发展行业经济和特色区域性产品,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大力培育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同时,在联合会与有实力龙头企业对接的同时,注重农民企业家的培养。在农业产业化经营活动中,由于经营条件不同,经营内容不同,经营的方式也不同;至于什么样的

经营规则能把双方的博弈关系处理好;全凭企业家,特别是农民中成长起来的企业家,与农民在多次的市场交易中磨合确定的。在实践中,农业产业化出现的特点之一是,很多龙头企业由过去带动千家万户,逐渐变成带动大户、优势农户、企业与大户之间分工分业,许多大户在这种分工与协作中成长为企业家。在农业产业中成长起来的企业家。有强大的优势力量,知道怎样和农民打交道。合作经济组织在培养农民企业家的过程中,便能逐步形成行业发展的壮大。使农民在生产,加工和流通等各个环节中获得利润,促进农民增收。

建好一个“桥梁”。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发展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协合等的市场主体,成为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一个重要的任务。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在家庭承包经营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农村的体制创新。造成新的市场主体,一靠市场,二靠政策。靠市场就是靠利益机制。只要

有利可图,农民就会在技术,信息产品销售等方面自发地合作起来。而靠政策就是要为其健康发展提供更宽松的环境。进一步鼓励农民和企业创新农业经营机制。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正是有效地把这些组织融入到这个阵营里最好时机。也是政府和农民沟通、协商的“桥梁”性组织,它们都是代表农民的利益的,而在我国正是缺乏这样一个好的“桥梁”。为此,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和发展,使其真正成为农民心声与利益的代言人,与政府一道共同维护好农民的合法权益。使农业产业化的各个行业都融会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中来,不断壮大行业发展的队伍,开创出一条形之效的,真正有内容的合作经济组织与大市场的对接之路。

四、从当前乡镇角度看存在的几个问题

1、乡级财政基础薄弱,运行极度困难。

在财政运行方面,由于受地理区域

限制,我镇乡镇企业发展还不十分令人满意,农业基础设施还相对落后,历年陈欠债务给乡镇带来了非常大的负担;乡镇机构改革后政府机构虽然得到了精简,但是文教口仍然存在人员过多、人头费用基数大,加之近年来逐步提高工资、补贴,乡镇财政刚性支出不断增加。而另一方面,农村税费改革后取消了涉农收费,农业税逐步降低以致全面取消,对乡镇财力影响很大。乡镇财政赤字增多,有的乡镇负债重重,工资不能及时发放,县市补贴长期拖欠,难以维持正常运转。

2、优化乡镇资源配置,避免重复建设与投入。

目前,我国乡镇初级卫生保健条件得到了基本的改善,乡镇医院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而计划生育服务设施的建设造成了资源的重复浪费现象,96年我省开始建立乡级计划生育服务机构,为了迎接各级考核检查,乡镇计划生育服务所每年要花好几万的投入,有的几

乎成了一所小医院,与现有的计划生育服务所工作人员不配套,每个乡镇只有两至三名计育员,又要人流、上环,还要承担大量的生殖健康检查及孕环检工作任务,试想,一所医院只有两名医生,工作又能如何循环?县级要求乡镇必须在规定时间内使乡镇计生服务基础设施达到一定的要求,并纳入年终乡镇人口目标考核,致使乡镇每年在计生投入上达到了乡镇财政无法承担的程度。我们认为此类重复建设的现象完全可以避免,乡镇应利用现有的医疗条件,在医院开展生殖健康及育龄妇女的生殖技术服务,避免乡镇服务所重复建设的资源浪费。

强化功能,推动改革。本着“少花钱、多办事,重管理、求实效”的原则,提高项目建设质量,提高资金投入效益,克服过去项目建设中重建设、轻管理的倾向,实现运行效益最大化。以体系建设推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切实解决现

行管理体制存在的层次过多、职能交叉、职责不清等问题,积极探索提高体系运转效能和支撑能力的新方法、新途径,合理调整管理机构和职能,理顺相互关系,提高运行效率。

3、建立和完善与村民自治相配套的法律制度

为规范国家管理与村民自治的关系,应尽快通过立法建立并完善有关法律制度。例如,乡镇政府指导村民委员会的方式有哪些,”指导”的非强制性应如何规范,对超范围的指导行为如何确定,村委会对不属于其”协助”范围之内的事情可否拒绝,应当协助而未协助的是否导致强制性的法律后果,自治组织承担法律责任的种类有哪些,等等。

村民自治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完善和强化社会自我管理所形成的非国家强制性规范,让自治性规范成为调整村民行为的主要手段。考虑到我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农村的许多纠纷没有必要动不动就打官司,多数纠纷都可在自治规则 的范围内解决。自治规范应当重视并吸收本地优良的且被普遍遵守的风俗人情,以此教化民众,则事半功倍。因此,应当把依法治村同运用自治规范管理统一起来,不可偏废。依法治村能否在广大农村推行,关键就要看村民自我管理的规范能否形成符合本地实际且比较完整的体系。这应当是依法治村所包含的一个重要内容。随之而来的问题是,由于各地各村风俗不同,其自治规范难免会有明显差别,对相互之间的冲突及不良风俗如何调整,需要引起注意。如何正确对待具有不良风俗的村规民约,不仅涉及到村民的权利义务,而且会影响村民自治的健康发展。可是,目前调整自治规范的法律规定相当贫乏,尚无系统的完善的法律规定以应急需。为此,建议政府负责指导村规民约的制定,以示范和说服教育等方式引导村民自行修改不适当的自治规范,树立合法文明的新风尚。同时,应考虑及早制定处理上述问题的地方性法规。

人口问题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面临的重大问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