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社会管理创新角度看社区警务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从社会管理创新角度看社区警务
作者:丁飞虎
来源:《法制博览》2013年第06期
【摘要】社区警务工作是新时期公安基层基础工作的集中体现,也是公安机关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当前社区警务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社会管理创新为参照,积极推进社区警务建设,健全协同参与机制,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并完善相关保障制度。
【关键词】社会管理;社区警务;完善路径
一、当前社区警务存在的问题
社区警务战略实施以来,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群众的认可,公安机关在稳步推进社区警务建设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对社区警务的本质认识不深
作为一种新的工作模式,社区警务的基本内容是以预防和减少犯罪为目标,把警察工作的重心由传统的时候打击转移到事前预防上来,通过依靠社会公众力量抑制犯罪,是警务工作由被动型、打击型、管理型向主动型、防范型、服务型转变。但一些单位对此缺乏深刻的认识,如片面认为把责任区改为社区,户籍民警改为社区民警之后就是社区警务,流于形式化;把“社区警务”简单理解为“社区范围内的警务”等,实质是穿新鞋走老路。
(二)社区警务工作群众化、社会化程度不高
美国警界泰斗和麦认为:“若是警察没有民众合作的话,即使用一半的人充当警察,也不能保证治安的良好”。社区警务建设的目的是使警务工作成为一个对外开放的系统,发挥群众在社区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组织群众积极参与犯罪的预防和社会治安管理。然而传统的某些因素造成某些社区民警崇尚权力、妄自尊大,没有树立服务理念,未能与社区群众打成一片,从而陷于单打独斗的尴尬境地。
(三)社区警务工作机制不健全
如警务工作仍然是被动的“反应型”,即发生案件或接报案后,民警才采取相应的行动,这种被动式的警务对于控制犯罪来说,只能是捉襟见肘,疲于应付,形成恶性循环;社会防控网络没有发挥应有的功能,对巡逻缺乏检查考核,工作起来是上面推一推,下面动一动;社区民警职务过多,负担过重,导致工作无条理化等。
二、社区警务建设的基本原则
社区警务建设的关键是社会协同。社会协同要求充分发挥各类社会组织的作用,加强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分工、协作以及不同社会组织之间的互相配合;广泛动员和组织群众依法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从社会管理创新的角度来审视,社区警务的建设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原则
社区警务本质上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我们必须按照以人为本、执法为民的要求,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人民满意作为社区警务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社区警务工作同人民群众意愿和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努力实现管理与服务的有机统一。
(二)坚持多方参与,共同治理原则
社会管理创新在社区警务建设中,要树立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理念,并在发挥好公安机关职能作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社区力量在社会管理中的协同、互律作用,形成推动社区和谐发展、保障社会安定有序的合力。
(三)坚持关口前移、源头治理原则
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犯罪总量仍高位徘徊。做好社区警务的关键是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把社会管理关口前移,及时发现矛盾问题,弄清其产生的原因、发展的规律,从源头上主动解决问题、减少矛盾。特别要将积极构建源头治理、动态协调、应急处置互相衔接、相互支撑的工作机制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最大限度地确保社会矛盾不积累、不激化并得到及时有效的化解。
三、推进社区警务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健全协同参与社区警务机制
1致力于社区警务群众化
“警力有限,民力无穷”。社会管理创新明确要求推动城乡社区民主自治。公安机关应适应社区改革的新形势,培育社区自治功能,大力加强群防群治力量建设,调动群众积极参与维护社会治安工作。具体而言,要在“区—镇—村—户”四级联动新模式下,遵循便于互相联系的原则,实施以“十户联防”小组为主要形式的防控新举措,每10户为1个联防小组,将防范任务落实到楼、院、户,形成看门望户,看楼护院,邻里守望的联防联动新格局。同时,要大力推进“阳光警务”,既要发挥社区警务的执法效能,震慑违法犯罪人员,又要教育群众,提高社区公众守法和护法的信念。对于社区公众普遍关心的执法活动,可尝试举行社区行政听证会,鼓励民众参加,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使执法变成群众广泛参与的群众活动,确保执法的社会效果。
2致力于社区警务社会化
社区管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多个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群众自治自管组织。公安机关作为其中的责任主体之一,要健全与社区相关管理部门的沟通机制,推动相关职能部门解决社会前端管理缺失问题,防止警方孤军作战。如以社区民警为核心,驻村保安为纽带,治保干部、村级巡逻队等为依托,物业保安等为必要补充,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社区安全资源网络;由社区居委会召集企事业单位负责人、治安积极分子召开社区治安防范联勤会议,通过发放治安预警提示、治安防范宣传资料、举办防范知识讲座等方式,通报治安形势和刑事发案规律特点,提醒企事业单位做好内部治安防范工作等。
(二)创新社区警务工作方法和形式
1创新实有人口管理制度
实有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是社区警务的基础和重心。要建立“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的流动人口管理模式。对流入人员实行居住证制度,实现以证管人;对出租房屋实行登记许可证制度,实现以房管人;按照从事职业,实行谁用人、谁负责用人管理责任制,实现以业管人。强化社区、业主责任,实行动态跟踪管理,真正做到流动人口底数清、情况明。同时,指导基层组织建立重点人员信息档案,落实教育、监督责任,使他们能够更好、更早地融入社会,从源头上化解社会不稳定因素。此外,坚持把实有人口与实有房屋信息的采集录入作为一项常规的基础工作来抓,及时将变动的实有人口信息录入警务综合平台,确保录入及时准确。
2深化“网上警务室”建设
依托互联网建设“网上警务室”,开设警务公开、法制宣传、安全防范、警情通报、便民服务等栏目,突破传统社区警务模式受到时空限制的约束,将社区警务管理延伸至虚拟社会。在“网上警务室”建设中,建议综合运用“微博”、“人人”“QQ”等新媒体手段,丰富警民沟通的形式,并探索以优秀社区民警姓名命名警务室,在内容上进一步凸显个性化,真正把网上警务室建成夯实公安机关基础工作的网上基石、维护辖区稳定的网上阵地、联系服务群众的网上平台。
(三)完善社区警务相关保障机制
社区警务建设不仅涉及到基层公安机关,更涉及到整个公安机关的运行体制。要确保社区警务建设取得实效,建立和完善相关保障制度是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
1加强各警种之间的合作
健全责任区警种联动机制,充分调动民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切实解决警种合力问题。公安工作的根基在基层,警务工作基础在社区,各式各样的警务活动都要依靠社区有序推进。社
区警务工作不仅强调社区民警尽心尽责,治安、刑侦、巡逻民警也要全面参与,共同承担起辖区群众的安全重任。并按照整体配合、协同作战的原则,以派出所为轴心,以情况信息为纽带,加强各警种之间的横向协同配合,建立完善情报信息采集、处理、反馈机制,做到衔接紧密、互为促进、协同处置。
2完善社区警务的基础保障
首先要通过优化警力配置增加社区警务的警力投入。在当前警力不足的情况下,解决社区民警的人力资源问题有两个渠道——机关警力下沉和社区民警协作联勤。总体上应进一步落实警力下沉、警力向一线倾斜的政策,同时深化警种合作和社区民警联勤,缓解社区警力不足问题。其次要改进社区民警工作机制,通过压缩会议、减少非警务活动等方式,减轻社区民警“压力”,同时优化社区民警作息时间,确保其有更多时间在社区,真正落实各项社区警务工作任务。第三要建立科学的社区民警激励约束机制。以民警对警务社区情况是否熟悉、警务区治安状况好坏、群众是否满意等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同时充分考虑不同社区的差异性,建立科学的量化考核和奖惩机制;并在选拔制度中规定从优秀社区民警中提拔基层所队长,同时适当提高社区民警的各类津贴、补助标准,改善社区民警的职级待遇和生活待遇。
参考文献:
[1]熊一新,王太元 最新社区警务工作指南[M] 北京:群众出版社,2003
[2]张兆瑞,张建明 社区警务[M] 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
[3]贾征,刘化杰 社区治安与综合治理[M]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4]张兆瑞 现代警察管理之道[M] 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
第二篇:从十八大报告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从十八大报告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进一步推进劳教(戒毒)事业跨越式发展
——新疆昌吉劳教(戒毒)所党委书记、政委 王冯
十八大报告第七个部分第六节,提出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完善和创新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务……开创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的新要求,由此可以看出我们党对社会管理工作的高度重视,劳教(戒毒)部门作为履行国家机器的司法行政机关,承担着劳教、戒毒人员的社会管理职责,如何管理好、教育好劳教、戒毒人员这样的特殊人群,对于促进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而现实的意义。
一、从十八报告看加强和创新特殊人群管理服务的必要性
(一)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需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完善和创新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务,事关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人民安居乐业,是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举措。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社会体制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国由一个中低收入发展阶段转变为中上收入发展阶段,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利益格局的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新的变化,从而形成了新的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如何维护好这部分人的利益群体,特别是面对特殊人群和弱势群体,解决好他们的问题和矛盾,做到最大限度调动积极因素、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减少消极因素,对于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二)是促进社会安全稳定的需要。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关键期。要实现我国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实现中国伟大复兴的梦想,有效妥善地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和社会矛盾,对于维护社会安全稳定,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着极为重要而现实的意义。特别是对于地处偏远、面积广阔、多民族聚居的新疆,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两大历史任务,首要条件是保证社会环境的持续安全和稳定。而新疆受“金三角”、“金新月”两大毒源地的夹击,毒品形势十分严峻,尤其是近年来以贩养吸以及“三股势力”以毒养恐活动趋势愈发明显,这不仅使我区的禁毒工作面临新的挑战,也使我区的反恐斗争形势更加复杂多变,维稳工作任务更加繁重艰巨。同时,我区现因吸毒感染艾滋病人数呈逐年上升蔓延趋势,这些人群除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外,还严重破坏治安秩序,影响新疆的和谐稳定。为此,加强和创新对吸(戒)毒人员这一特殊群体的管理,做好禁毒戒毒工作,事关新疆安全稳定和民族兴衰、事关人民身心健康和安居乐业、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促进社会和谐就是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就是要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就是要调动全社会全民族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努力实现全体人民各得其所又和谐相处的小康社会。新疆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各民族之间的文化、认知差异较大,一直是境内外“三股势力”渗透破坏的重点地区,同时,也是毒品重灾区。要维护新疆的社会稳定,实现长治久安的伟大目标,构建和谐新疆是极为重要的。和谐凝聚力量,和谐诞生希望,和谐是社会稳定的基石。作为劳教(戒毒)部门只有真正将轻微违法犯罪、吸毒等社会稳定的不和谐因素转变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和谐因素,人民群众才能认可我们的工作,劳教(戒毒)事业才有发展的基础和前途。
二、从十八大报告看劳教(戒毒)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十八大报告中对社会管理工作提出的更高、更新要求,这既是对劳教(戒毒)部门各项工作的严峻考虑,也是我们劳教(戒毒)部门的重要发展机遇期。
首先,深入推进劳教和戒毒管理创新,是适应劳教制度改革发展变化形势,促进劳动教养工作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当前,劳教(戒毒)工作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工作理念、工作模式、工作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党和政府和人民群众对劳教(戒毒)工作都寄予了新的期望和新的期待,适应新的形势变化,适应建设和谐社会大局,推进劳教和戒毒管理创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重要、更加紧迫。
其次,深入推进劳教和戒毒管理创新,是履行强制隔离戒毒职能,提高劳教戒毒矫治工作科学化水平的迫切需要。随着《禁毒法》、《禁毒条例》的实施,司法行政机关在承担轻微违法犯罪人员的教育矫治工作的同时,又被赋予了强制隔离戒毒工作职责,劳教(戒毒)场所强戒人员的收治规模日渐扩大,工作领域不断拓宽,工作职能不断增强,劳教(戒毒)场所也得到全面建设和快速发展,劳教(戒毒)部门在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日益增强。
第三,深入推进劳教和戒毒管理创新,是提高民警执法履职能力,确保劳教和戒毒场所安全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现实需要。当前,劳教和戒毒工作正处于矛盾凸显期,影响场所安全稳定进而危及社会和谐稳定的问题大量存在,维护场所安全稳定的任务异常艰巨。但就目前情况看,我们在工作中还存在诸多不适应和差距,如:民警整体素质和专业能力与工作要求的不适应;教育矫治工作手段和方法还需进一步改进和创新;对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戒治模式还需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安置帮教工作还需继续深入推进;加强与各部门的联系,建立全社会的帮教工作,增强教育矫治和戒毒效果的工作机制,也还需进一步的完善和创新。
三、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不断创新和推进劳教(戒毒)事业的科学发展
2012年,是加快推进劳教(戒毒)工作创新发展极为重要的一年,在自治区劳教(戒毒)局党委的带领下,全系统广大干警职工凝心聚力,乘势而上,奋发有为。当前在全国上下深入学习党的十八精神重要时刻,全区劳教(戒毒)系统必须进一步认清形势,统一思想,用十八大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和推动工作,并贯穿于实际工作之中,真抓实干,干出成效。
(一)着力加强队伍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进劳教(戒毒)事业的发展,最关键的因素在于人,如何抓好班子,带好队伍是基层场所做好工作的关键。首先要抓好党委班子建设。按照局党委提出建设学习型、智慧型班子的要求,在班子学习、廉政教育、班子之间的交流沟通和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等方面,改进和创新方式方法,努力提高班子成员的素质,切实增强党委班子的核心凝聚力、向心力和创造力,真正把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团结战斗的集体。其次要抓好民警队伍建设。以专项主题教育为动力,切实提高队伍的政治素养、文化素养,切实从思想深处解决“权从何来”、“为谁执法”、“为谁服务”的问题,引导广大民警职工认真践行“坚韧不拔、矫治重塑、永不放弃”的新疆劳教(戒毒)人民警察“胡杨精神”。同时,采取脱产学习教育、外出培训、挂职交流以及实践锻炼等多种途径,加大民警察专业人才的培养,努力培养一批场所需要的法学、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专业、作风过硬的民警队伍,树立起有责任、有追求、敢担当的劳教(戒毒)人民警察形象。
(二)着力加强场所维稳防控能力。安全稳定是劳教(戒毒)工作的关键,是确保劳教(戒毒)场所创新社会管理的基石。为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充分认识确保劳教(戒毒)场所持续安全稳定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切实把维护场所稳定作为硬任务。通过进一步健全完善以防控、排查、应急处置、领导责任“四项机制”和人防、物防、技防、联防“四道防线”为主要内容的安全稳定长效机制,着力加强所内重点人员的管理教育,着力加强场所预案演练,着力加强安全隐患排查和治理力度,尤其是对重点场所、重点部位、重点人员进行全方位、彻底的隐患排查,对查出的问题或违禁品要追要溯源,采取措施,彻查到底,绝不放过。进一步强化场所安全稳定是第一责任,确保场所安全稳定的首要任务、首要地位,强化领导督导机制,对照绩效管理目标,细化工作标准,规范工作流程,加强安全管理、执法管理、教育矫治、生活卫生、习艺劳动、戒毒治疗等各项业务建设,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和一次性告知制,明确责任分工,定职责、定任务、定时限、定标准、定奖惩,做到职责明确化、工作流程化、质量标准化,使工作有导向、衡量有标尺、考核有标准、奖惩有依据,促进了各项工作的规范运行,全面提升了场所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三)着力加强教育矫治创新。以落实“首要标准”为己任,突出教育矫治中心地位,努力构建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以“向善自新、净化心灵、积极向上、重塑品行”的矫治文化为主导,以红色文化、传统文化为辅助,涵盖法制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内容的新疆劳教(戒毒)和工读教育矫治文化体系。要围绕“彻底戒除毒瘾、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心理健康、自食其力”教育目标,根据劳教、戒毒人员的文化程度、恶习深浅、现实表现以及心理需求等个性差异,进一步加强教育措施,丰富教育内涵,创新教育方式,坚决杜绝以劳动习艺而挤占挪用劳教、强戒人员教育时间、人员和设施的做法,杜绝以管代教、重管轻教、只管不教的错误做法,综合运用戒毒治疗、课堂教育、个别教育、心理矫治等多种手段,着力强化伦理教育、宗教引导、亲情感化、心理矫治、技能培训、社会帮教,努力培养劳教、戒毒人员的守法意识、公德意识和荣辱意识,增强顺利回归社会的能力。
(三)着力提高戒毒工作水平。在继续深化“三期五疗一延伸”戒毒模式上,要围绕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管理教育、诊断评估、回归社会、心理矫治、身体康复、治疗转介环节,有效开展脱毒治疗、心理矫治、毒品危害教育、身体康复训练。在进一步完善戒毒康复模式的基础上,建立科学的强制隔离戒毒到戒毒康复的评估转换机制,加大康复成效的宣传和推介,加快康复中心配套设施建设,为康复人员提供良好的康复环境和实施康复治疗条件。同时,建立健全戒毒康复和强制隔离戒毒、社区戒毒、社区康复的衔接机制,加强后续帮扶,为戒毒人员及其家庭提供包括修复家庭关系、获得劳动、社保、民政等部门更多、更全面的政策扶持。根据解教人员区域分布情况,探索和尝试开展异地照管、异地择业工作,让环境脱毒延长操守展现实效,促使达到“真的脱毒、真愿脱毒、真能脱毒”的效力。
(四)着力加强联动工作机制建设。教育矫治和强制隔离戒毒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共同努力。劳教、戒毒人员离开监管场所后,即面临来自社会的偏见,又面对家庭的接纳以及生存等方面的现实问题,而他们往往由于不能正确妥善解决,加之又脱离了相应的管教,重新违法犯罪和复吸概率极大。因此,要加强改善此类特殊人群的管理,使之能顺利再社会化,需要我们积极拓展和延伸出所后的帮教工作,要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依靠政府支持,积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联系和沟通,做好与相关部门的衔接,防止脱管、漏管和失控现象的发生,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安置帮教基地作用,对无家可回、无业可就,难以顺利融入社会的解教人员、解除强戒人员,进行妥善安置。只有解决了戒毒康复人员的就业问题,使他们有固定收入,增强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增强他们回归社会的愿望和融入社会的能力,才能促使他们生理脱毒、身心康复、巩固戒断,真正回归社会,融入社会。
中国的新一代领导人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发表了重要讲话,在讲话中总书记语重心长地告诫大家:“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为此,我们一定要把握机遇,时刻牢记总书记的要求,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将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与我们工作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正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切实做好劳教(戒毒)工作的管理创新,全面推进新疆劳教(戒毒)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第三篇: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广告语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广告语
根据美国广告学家E.S.Lewis著名的AIDMA原则,优秀的广告语应当能够引起受众注意(Auention),对宣传对象产生浓厚的兴趣(Interest),从而产生购买的欲望(Desire),形成牢固的记忆(Memory),采取果然的行动(Action)。因此,广告语突出的特征是言简意赅、方便记忆、朗朗上口,可读性强。广告语言属于社会语言学范畴。社会语言学是语言学和社会科学各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应用于研究社会语言的学科总称。多种语言的每个使用者也就是语言集团的一分子。每个人的个人语言或社会方言及行业用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社会环境。
一 广告语言的起源:历史悠久,时代感强
广告是商品经济的产物,自有商品便有广告,自有广告便有了广告语言。最早的广告是叫卖,即口头广告。古希腊城里,人们通过叫卖出售奴隶,牲畜。商店的字号,招牌也是早期的广告。唐。社牧诗:“水村山廊酒旗风”,这“酒”字旗便是广告。“狗不理”{天津包子}都是绝妙的广告。印刷术的发明使广告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广告作为商品信息得以广泛,迅速地传播。20世纪无线电广播在欧美普及,广播广告盛极一时。二次大战后,电视迅速发展,广告的发展也进入了全新的时期。广告语言是社会语言的组成部分,反映了语言衍变、同化、异化等内在规律。社会环境决定了语言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二 广告语中的性别差异
由于传统的价值观念、社会文明文化、消费行为特征、社会角色扮演、以及用语特色等等方面的因素,在社会活动中男性和女性的社会成员都有其显著的性别特征。男性和女性在消费过程中,有不同的消费心理特点。
具体来说就是,首先,男人希望购买的商品可以显示一个人的男子气概;其次,男性,尤其是某些人的经济实力较强时,往往更加突出消费档次,向他人展示经济实力;再者,男性的质量观相当严重,要求商品质量较好。相比较男性,女性的消费过程比较感性,在较大的范围内受到心态的影响。当女性看到一种商品时也许无意购买,而是在情境力量的巨大影响下,将很乐意购买。此外,女士使用的形容词和加强成分的频率比男士高得多。她们偏好典雅华丽,色彩艳丽,夸张的语体。因此,在做女性用品的广告时,往往形容词堆砌。例如下面一则液体香皂广告:
Johnson’s baby lotion gives a new beauty to your skin and leaves it with a healthy beautiful soft youthful glow.在这则广告中,出现了五个形容词。这容易强烈的唤起女士的好感和美感,留下印象,促进联想。女士往往容易被它们所鼓舞,引起购买广告商品的冲动。针对不同消费人群的商品,广告语也将作出适当的调整。例如,如果商品是以中年和老年消费者为主,若在广告中的出法“潮”等时髦语,不仅令消费目标群体产生困惑,甚至有可能会起到相反的效果。而针对年轻消费者群体的广告则可以选用一些新词、新兴表达方式,以吸引年轻人的注意。例如,生产数码产品的索尼是以追求前卫时尚的年轻人为主要消费群体。企业形象的广告语是 H,Hi-fun,Hi-fashion.Only from Sony.(高保真,高乐趣,高时尚,只来自索尼。)在这句话中运用了语言的变体:将”hi”简写成“h”;利用发音相同的特点,将英文中“high替换成与“hi”。这样的表达方式,给人的第一印象就足以吸引到目标年轻人群体的注意。fi,fun,fashion 这三个字发声基本相同,使广告听起来很有趣,这刺激了年轻人的感官兴趣。在词组组合方面,体现了年轻时尚的生活方式,达到了目标群体心理追求,从而引起了年轻人购买欲望,同时,广告语言本身很简单,非常容易记忆。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这句广告语从视觉、听觉和心理上都牢牢抓住消费者,堪称 AIDMA原则应用的经典之作。
三 广告语言社会面广,语言丰富
(一)广告宣传对象的使用领域
不同的产品针对不同领域的消费人群,使用的语言和风格也大不相同。例如,面向大众的广告一般比较直自。所有人都能看懂,突出产品的优点和特性。在某药品广告中,提到此药镇痛效果相当于两片普通强度的阿司匹林或扑热息痛。而对胃部的副作用却比阿司匹林要小,并且提到经很多医生推荐,也就是临床效果很好,让患者无法抗拒。而专业性的高端产品广告则不一定是每个人都看得懂,因为这些广告中往往会加入许多术语以达到显示自己科技含量的效果。例如,某医疗仪器广告中说到产品采用“独创的免疫磁性技术”对微量细胞进行分析,让用户对这项专利产生兴趣,另外“上皮循环癌细胞”(crc)和“内皮循环细胞”(CEC)用了缩略语形式,显得更加专业。
(二)广告语言的社会文化内涵
社会语言之所以成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就在于人们可以“从社会生活观察语言变化”,“从语言变化探索社会生活的图景。”商品从其产生那天起便与社会各阶层结下不解之缘。而广告作为商品信息,供销的媒介联系着社会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广告语言作为信息的主要载体必然要反映社会生产各个领域的最新成果,必然要社会各个层次人们的要求,观念,心理,而且与这个民族,这个时代的文化素养,运用语言的习惯有关,广告语言浸润的文化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形式上,广告语言迎合人们的欣赏习惯,如中国的的广告语言往往吸收或直接运用了,人们喜闻乐见的四字格,对联,诗歌,曲艺等传统形式,赋予新的内容,使广告语言生动活泼,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二是内容上反映了文化的新发展。
四 广告语言刻意创新,独具风格
商品竞争反映在广告上是日渐激烈而且是休无止尽的“广告战”。要取胜就得“新”,就要“奇”。不新不奇,平平常常,无人理会,就是白花钱,就等于失败。所以广告上追求新奇,广告语言,特别是广告标语用语刻意求精,真是有点“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劲头,为达此目的,制作者搜索枯肠,苦思冥想,或悬赏征集,或求诸名家。其结果,使广告语不断丰富,提高,完善,发展为独具一格的艺术语言。在广告的神奇效应中,广告语言的作用是首要的。
许多优秀的广告都在语言文字上下功夫。有的厂商不惜重金征集广告词,有的广告借重名家手笔,美国独立前第一家报纸《波斯顿新闻通讯》1704年创刊时,登出的广告是由发明家本杰明·富兰克林制作的,格外引人注目。我国著名作家鲁迅,叶圣陶都曾亲手写过不少广告,文字之精美,令人叹服。如叶老曾为《冰心散文集》写过这则广告:“《冰心散文集》收散文四十五篇,题材虽是散文,骨子里全是诗,展读一过,是无上的享受。”苏联著名诗人马雅可夫斯基就曾是一个热心的广告作者。他说:“我的业余爱好”就是写“鼓动诗—广告”。他一生为许多商品写过广告。对广告语言的语言结构,修辞,语义,语用,语言风格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结语
九十年代以来,社会语言学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一致认为“社会语言学应该采取一种创新和兼容并举的指导思想,从整合研究角度出发,考察语言使用过程中的文化差异和社会因素对语言的影响,发掘整理不同理论观点的内涵,力求在跨学科研究层面上形成有益的互补讨论也就是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语言学旨在观察研究言语行为的表现,“揭示语言社会文化等相关因素的互动关系,建立一种能够充分解释描述语言内在机制与外部因素相互作用 广告语言正是每一个地区和民族不同历史时期文化内涵的缩影,明了地反映了时代的变迁 地理文化的差异,成功的企业和商家在保证质量信誉的前提下,应注重广告的社会力量。
第四篇:从生物学角度看
从生物学角度看,“弱肉强食”不是人类社会的生存法则
有人认为,“弱肉强食”是生物生存的法则,因为人是生物的一员,所以又推论:人类社会的生存法则也是“弱肉强食”。这样的推论是完全错误的,本文将从以下五个方面阐述。
一,生物之间的“弱肉强食”是发生在种间而不是在种内。
所谓“弱肉强食”是指在生物圈内食物链上相邻两种生物之间发生的“吃”与“被吃”的关系。因为人类根据自己的认识,把“吃别人的”称为强者,把“被别人吃的”称为弱者,并且,由于生物圈里“吃”与“被吃”的关系无处不在,所以,生物圈里的“弱肉强食”现...但是,“弱肉强食”现象虽然在生物圈里无处不在,它所发生的范围却是有条件的,是特定的,而不是无条件的,不是任意的。无论是“狼吃羊”或是“老鹰吃鸡”“蛇吃青蛙”“牛吃白菜”“老鼠吃大米”„„这些弱肉强食现象都只是发生在不同物种之间,而不是发生...“狼吃羊”的故事没有人觉得新鲜;但是“狼吃狼”的故事恐怕没有人不觉得新鲜。尽管没有不吃肉的狼,也没有不凶残的狼。尽管狼群中也有成年的“强者”与未成年的“弱者”之分;有健康的“强者”与伤病的“弱者”之分;有身材高大的“强者”与身材瘦小的“弱...“弱肉强食”现象之所以不发生在同一物种内部的第一个原因,是因为最好最必须的营养物质是
来自种外而不是来自种内。
因为食物链又叫营养链,“吃”与“被吃”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营养传递关系”,而不是人类意识中的强弱表达关系(虽然每一个生命体都会因为营养的需要而“吃”东西,却几乎没有一个生命体是为了在“被吃”的东西面前表达自己是强者才“吃”东西)。
在自然界,对于每一个有生命的个体而言,它所需要的营养物质都是来自于外界而不是来自于自身;对于每一物种而言,最好最必须的营养物质也同样是来自外界而不是来自物种内部。
“弱肉强食”现象之所以不发生在同一物种内部的第二个原因是为了保种。
即使是人们常说的“大虫吃小虫”,其中的“大虫”“小虫”虽然都是“虫”,却肯定不是同一种“虫”。这里的“大虫”“小虫”一定是不同种类的“虫”。
否则请试想一下,如果真有这么一种“虫”,它所必需的营养物质不是来自外界,来自异类,而是来自同类同种,在同种内部以“大虫吃小虫”为生存法则,体强的吃体弱的,个大的吃个小的,成虫吃幼仔,先生吃后生,这种“虫”还能在自然界生存么?
因此,大自然赋予生物求生存的本能要求所有物种,为了求得个体和种族的生存和长久生存,在同种内部,个体与个体之间不仅不能以“弱肉强食”为生存法则,而且还必须以“团结协作,和
睦共处”为生存法则。
只有这样才能凝聚种内的力量,共御外敌,保种兴种,使物种的个体和种族得以生存和长久生存。从采蜜的蜂到吃肉的狼,在种内的关系都是如此。
关于种内的生存法则是“团结协作,和睦共处”的观点无须举出很多例证,因为,面对种间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的弱肉强食,自然界的物种仍然保留着惊人数量的个体这一事实,就足以证明这
一观点的正确。
个体的独立求生能力是极有限的,没有雄与雌的结合就没有后代;没有长辈的保护幼仔就会夭折;没有集体的合作许多食物都不能得到,许多灾难都不能逃避„„没有种内“团结协作,和睦共处”的生存法则,即使不发生“弱肉强食”的内讧事件,这一物种也会很快消亡。
有学者曾把地球人类按照不同地域、不同环境和不同的遗传特征划分为不同的人种,但是,科学家们从来都认为,这种“人种”的概念并不是一个科学的概念。事实上,最新的科学研究表明,地球人的个体与个体之间有99.99%的基因密码都是相同的。这就是说,在全...既然全世界的人都属于同一物种,那么,人这种生物在种群内的生存法则也应该像其他生物的生存法则一样,不是“弱肉强食”,而是“团结协作,和睦共处”。那种认为人类社会的生存法则也是“弱肉强食”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
二,物种之间的“弱肉强食”并无强弱之分。在否定了“弱肉强食也是人类社会的生存法则”的观点之后,让我们再看看生物圈内“弱肉强食”的真面目。
前面说过,食物链又叫营养链。所谓“弱肉强食”实际上是一种营养的传递,而不是一种强弱关系的表达。如果一定要按照人的意识把“吃别人”称为强者,把“被别人吃”称为弱者,那么,每一个生物都既是强者又是弱者。
因为不“吃别人”的生物是没有的,否则它就不能吸取能量,不能生存,不能称之为生物。即使处在食物链最低层的植物也要“吃别人”。虽然它吃的主要是土壤里的水分和养料,吃的主要是万能之源的阳光,但它毕竟也是在“吃别人”,不“吃别人”它就活不成。
更何况所有的植物都吃动植物的分解物,有不少的植物例如猪笼草、毛毡苔、捕蝇草、水狸藻、捕虫堇等甚至还吃活生生的动物。
不“被别人吃”的生物也是没有的,因为只要你“吃别人”,你的身体内就必然会聚集能量,就必然具有营养价值,就必然会导致另一种生物在适当的时候来吃你。例如生物圈中自认为“最强
者”的人类也要“被别人吃”。
除了许多凶猛的大动物敢吃人以外,吃人最多的更是那些用肉眼看不见的细菌和病毒。不管人类如何聪明、如何敢于举起刀枪杀向一切生灵,当人类面对细菌和病毒时,都只能老老实实避其锋芒,认认真真检点自身。因为这些微小的生物不仅能够把活人治理得服服帖帖,...食物链上的弱肉强食关系就是这样,从局部看,强弱双方的相对位置固定不变,强者总是强者,弱者总是弱者。但从整体看,每一个物种都既是强者又是弱者。
大自然的游戏规则从来都给予它的子民以均等的恩惠。一物降一物,没有谁处在最低层,也没有谁处在最高层。只有这样的游戏规则,生物圈才能永远欣欣向荣,大自然才能永恒不竭。
同种内部没有“弱肉强食”只有“恃强凌弱”,而“恃强凌弱”仅仅只是种内争斗的一个开
始阶段,它的结局表现为“自相残杀”。
种内的“恃强凌弱”之所以最终不表现为“弱肉强食”而表现为“自相残杀”,首先是因为同种的“弱者”与异种的“弱者”有质的不同。既然同种,就具备着“不被同种所食”的先天基因,“强”与“弱”的差距也不会很大,否则就不是同种而是异种了。
其次是因为种内的生存法则是“团结协作,和睦共处”。当有“恃强凌弱”现象出现时,种内的众多个体就会在维护种族生存的本能趋使下去孤立“强者”甚至群起而攻之,让“强者”变成“弱者”以维护种内的安定。这样,由“强者”挑起的种内争斗,最终将以“强”...种内的“自相残杀”与种间的“弱肉强食”的本质区别在于:种间的“弱肉强食”虽然让“弱者”死去,却能让“强者”生存,因而它可以被“强者”一方称为生存法则。而种内的“自相残杀”则让双方都死去,或者让双方都头破血流,因而它不是任何物种在种内的生...因此,在生物圈里,种间的“弱肉强食”尽可以每时每刻都在发生,但种内的“恃强凌弱”却只能偶尔为之。事实也正是如此,即使是凶残的野狼饿虎,其种内的“恃强凌弱”也难得一见。
四,种内的“强”“弱”之分普遍存在,但“恃强凌弱”并不普遍存在。种内的个体与个体之间虽然普遍存在着“强”“弱”之分,但是,“恃强凌弱”并不普遍存在。以下两种情况就是这样。
1,在种群内,根据体力的强弱,能力的大小,把个体划分为不同的等级,由最强壮最有能力的个体称当种群的首领。这样的等级制度虽然有着明确的强弱之分,但它的作用却不是“恃强凌弱”,而是在种群内进行组织协调,使“团结协作,和睦共处”的生存法则得以...。区分等级制度中的“强者”是在进行“组织协调”工作还是在“恃强凌弱”,有一个绝对的衡量标准:看它的行为是否有利于个体和种族的生存与长久生存。
2,收获的多少与付出的多少成正比例变化,付出多的成为“强者”,付出少的成为“弱者”,这里虽然有强弱之分,但不存在“恃强凌弱”关系。凡是不损害其他个体和种族的生存与长久生存的行为,虽然可以形成“强”“弱”之分,但都不存在“恃强凌弱”关系。
种内普遍存在的“强”“弱”之分,之所以不会普遍构成“恃强凌弱”关系,是因为所谓的“强”与“弱”都只是从某一角度而言的。换一个角度看,这种关系就不存在了,甚至互换了。只有那些意识不到这种整体关系的个体,才会“恃强凌弱”导致自己最后的失败。
有人就这样说过:如果不考虑“恃强凌弱”的情况,那么,“在物质财富上贫穷的人,也许在精神财富上富有;在精神财富上贫穷的人,也许在物质财富上富有;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上都贫穷的人肯定在娱乐、休息、健康和安全这一自然财富上比任何人都富有。在这三...五,混淆种间与种内的区别,是产生谬误的根源。
“弱肉强食是人类社会的生存法则”的观点,源于社会达尔文主义在理论上的谬误。而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谬误又产生于达尔文主义把种间的“弱肉强食”概念错误地引入到种内,例如达尔文本人就曾经明确表示:“为了迈入更高的阶段,人类必须继续经历严酷的斗争”。
直到法西斯的反人类战争用行动把社会达尔文主义这一谬误推向颠峰以后,人们才开始从学术上进行自我反省。遗憾的是,人们没有指出,社会达尔文主义产生谬误的根源是混淆了种间与种内的区别,却把产生谬误的根源归结到“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理论和研究手段不...这种“不能通用”的观点是很值得商榷的。如果说“不能通用”是因为它们有着各自的特殊性和独立性,那不言而喻。如果要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绝然分离,否认它们的共性,把两者本来应该共同遵守的自然法则割裂开来,则不能不说这也是一种谬误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自然法则是物质世界的自然法则,无论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必须予以承认。并且,从宏观的角度看,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毫无疑问都属于自然现象。把两者综合起来研究不仅合理,而且,能够更真实地揭示事物的本质。
“弱肉强食”不是人类社会的生存法则,“恃强凌弱”也不是人类社会的生存法则。只有“团结协作,和睦共处”的和谐社会,才有利于人类个体和种族的生存与长久生存。
第五篇:社会管理创新与我国社区警务建设
龙源期刊网 http://.cn
社会管理创新与我国社区警务建设
作者:王静
来源:《法制博览》2012年第05期
【摘要】社区警务的建立和完善,是搞好社区治安,维护社区稳定的重要因素,是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管理创新理念对于社区警务的构建有着极大的指导作用,通过推导与总结,可以从中得出以下四点借鉴意见:
一、强调在社区警务工作中加强服务意识;
二、提倡社区警务同社区居民参与相结合;
三、鼓励社区警务工作方式方法的不断创新;
四、倡导社区民警激励机制的建立。
【关键词】社区警务;社会管理创新;服务意识;社区参与;激励机制
十七届五中全会以来,中央针对当前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社会管理创新的治理理念。2011年,社会管理创新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二五”规划。在中央统一部署下,全国各省成立了社会管理领导小组,并积极展开了一系列关于如何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会议,引起了乃至整个社会对于社会管理创新问题的热烈关注和讨论。社区是社会的一部分,是社会管理的基础,加强社区的管理创新对于维护整个社会的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笔者将视野投向了社区警务的创新管理上,试图从社会管理创新理念的角度,探讨有利于社区警务建设与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社区警务建设需要社会管理创新的引导
社区警务本身就是一种社会管理的创新。社区警务是世界第四次警务革命的产物。它摆脱了传统的警务与社区脱离的模式,强调社区居民在警务的带领下,共同探讨和改善滋生违法犯罪的各种隐患和环境,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对于预防犯罪,维护社区治安秩序起到了更为行之有效的作用。因而,社区警务不仅是一种警务理念和方法的改革,也是一种社区新模式的开创,这决定了它的发展必然同管理上的进步密切相关。另一方面,社区警务要适应社会的需求,就必需社会管理创新理念的引导。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流动频繁,社会矛盾凸显,原有的单纯的以派出所为主导,以治保会为骨干的“基层基础工作”制度不适应实际情况的变化,为缓解派出所在治安维护工作的负担,我国引入了西方社区警务概念,在各地纷纷成立社区警务室。与此同时,一些困境和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比如:外援利用不足、考核机制缺乏、在警民关系紧张的地区难展开等。而社会管理创新强调的是以先进的知识、技术和机制进行适时革新,这无疑为社区警务建设中的问题指明了正确的解决道路。
二、在社会管理创新的指导下开展社区警务建设
前述已分析我国社区警务建设借鉴社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接下来,笔者要探讨如何在开展社区警务工作中运用社会管理创新的理念。
(一)加强工作中的服务意识
社会管理创新提倡改革以往重管理防范、轻服务的思想,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作为基层组织,社区警务室的工作与社区民众的利益息息相关,因而,它更需要体现出这种服务意识。具体而言,就是要做到方便群众,保障群众合法权益和利益,积极听取社区民众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关于社区治安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只有这样才能为社区民警树立良好形象,才能方便警务在社区中的展开,才能构建良好的“警民鱼水情”。
(二)注重社区警务同社区居民参与相结合增强全社会参与社会管理的活力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题中之意。社区警务是一种依靠社区居民建立起来的警务模式,它同样需要建立起社区居民的参与机制。对此,我们应当加大社区警务的宣传,把社区利益转化为居民的切身利益,增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并通过相关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的参与能力。只有取得了社区居民的信任和拥护,社区居民才会主动向社区民警提供各种信息;只有提高了社区居民的参与能力,社区秩序才能得到优化治理。
(三)在方式方法上不断创新
社会管理创新重在一个“新”字上。当下正处于信息化时代,社区警务也要紧跟信息化的新脚步,通过信息化手段来提升社区警务的效能。一方面,可以通过构建信息平台系统,实现网上自动提示、自动预警,指导社区民警开展针对性工作;另一方面,把社区警务工作的过程变为信息采集的过程,将社区警务各项工作,按规范化的要求全部录入信息平台,变原来的“纸袋信息”为计算机的共享信息,提高整体管理的水平。此外,一些省市也创造了一些独具特色的社区警务信息管理方法,例如:南宁市望仙坡警务室推出的“社区警信通”短信服务等。
(四)建立和完善社区民警激励机制
重视对优秀管理者、优秀专业人员和优秀社会组织的培养是社会管理创新的路径之一。从这个方面上,我们要在社区警务的建设中进一步推进社区民警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一是要做好社区民警绩效考核工作,通过问卷调查、网民评价等方式,由群众测评打分,同时还要与社区、村委考核相结合,形成综合考评体系;二是要及时地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社区民警,进行立功授奖、提升职级等,以激励社区民警扎根社区、建功立业。
参考文献
[1]刘建昌,刘青.治安管理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2]毛欣娟,蔡晨昊.论公安机关的社会管理创新[J].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第4期.[3]王苏醒.浅析如何推动社区警务中的社区参与[J].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3月第2期.(作者单位:中共江苏省金湖县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