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0年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最易失分的4大考点
在2010年高考日渐临近之时,笔者就2009年高考评卷中发现的问题结合2010年的备考谈点粗浅的意见,供广大考生参考。
一、作文
作文有60分,占高考语文的“半壁江山”。2009年评卷中,发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书写不佳。书写是个大问题,这一点要引起足够重视。书写问题所造成的失分,不单单表现在作文评卷中,其他方面包括诗歌鉴赏、名句默写、文言文翻译、现代文阅读,都存在这一问题。因为你书写不佳,可给可不给的分,不给;因为你书写不佳,可扣可不扣的分,扣了。“不给”也好,“扣了”也罢,都不违反评卷原则,希望能引起同学们重视。
实行网上评卷后,各门学科都有专门的答题纸,这种答题纸,既可以炫美又能够显丑。这使得书写好的同学更能显出自己美丽漂亮的“手迹”,书写不佳者只好丢丑了。据统计,每20篇作文中就有1至2篇的字迹几乎无法辨认。字体太小、笔画太细、字迹太潦草,扫描到电脑上根本看不清,这又怎能取得好成绩呢?其实,不失分的书写并不难做到。如果你原本书写水平不高的话,请你记住,从现在开始就要注意练习了,一不要写连笔字,二不要写潦草字,平时写作业或考试时规范地写,讲究卷面,做到“书写工整、规范、方便阅卷”,就会减少隐蔽性失分。
每年高考都出现不少满分作文,这些作文书写都是一流的。评卷过程中满分作文的出笼有一个严格的过程:评卷老师——评卷组——专家组——检审组。一般确定给出满分时,评卷者常常会下意识地浏览其它题答卷情况,尤其是名句默写题和语言表达题,若这些题得分不佳,一般不会给出满分。
2.审题不准。2009年作文材料是“兔子学游泳”的寓言故事,其中涉及许多对象:教育家野鸭、评论家青蛙、思想家仙鹤、动物管理局、受教育者兔子等。其命题实质是,想从如何应对危机、教育的培养方向、关注人本等方面启发考生思考,其内涵不单是对这些问题的表层关注,而是启发人们对如何找到适当的应对危机的方法,如何教育培养人,要不要从个体特质出发等方面进行深层思考。因此,写作中,你仅关注一下这些问题就想拿高分是不可能的,必须有自己对这些问题的深切感悟与思考,必须就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做出自己的正确的理性判断。就题目本身而言,此题尽管有几个较好较明确的立意,如“全面发展与发挥个人特长的辩证关系(核心立意)”、“学会及时转变(变通)”、“不要发展自己的弱点”、“要发现特长,因材施教”、“认清自我,发挥优势,张扬个性”等,但因材料过长,信息过多,考生可能会在一些边缘信息点如“成功的90%来自汗水”、“生存需要的本领不止一种”等方面过多关注,从而造成偏题或跑题现象。
就2009年作文材料而言,“让特长绽放异彩”、“全面发展更要凸显优势”、“千招会莫如一招精”等就属上好的题目。
题审得好不好有三个标准:①合不合题意;②合不合命题类型的要求;③是否满足命题人的要求。
3.语言低幼化。语言表达的差异,体现了学生思维品质的差异。语言表达上的得分点有三个:①恰当使用常用修辞手法。②成语典故、名言警句、谚语、俗语、广告语、歇后语、流行歌词等也能起好作用。③文言词语,文言句式(有生命力的)可以使用,但需恰当。过头了,一切就失去意义。
好的文章,书写是优美的,审题是准确的,语言是能传递美感的。一句话,它能让读者品尝到梨花溪月的美妙。
二、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翻译难就难在考生对教材应知知识掌握不到位。高中三年重点掌握120个文言实词,18个虚词,117个古今异义词(含初中的60 个),84个通假字(含初中50个)。要说不多,但灵活掌握可就不容易了。
2009年文言文翻译题设题两道:(1)与郡丞元宝藏深相交结,前后令长,未有不受其指麾者。(2)馆陶众庶,合境悲泣,因从而居住者数百家。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和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同时考查理解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的能力,翻译时注意联系前后文,力求做到“信、达、雅”。第一句注意“交结”为古今异义和“令长”、“指麾”、“者”等词的落实;第二句注意“合境”和“从而”、“居住”为古今异义和“众庶”的落实。不少同学因为不能准确理解这些词语,造成失分。
所以,考生的主要问题在于对所考查到的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的掌握不准确,或是掌握过死,缺少灵活性。另外,译文不通顺,没有做到“达”的要求。
译文题要牢记:“实词虚词需盯准,字字句句要落实。”翻译时,实词、虚词都要盯准,不遗漏字词,尤其是虚词更不能忽视。比如第一小题中“者”与 “指麾”构成“者”字结构,可译为“„„的”或是“„„的人”。翻译时字字须落实,忽略任何一个字,都有可能出错。
另外,文言翻译要按照翻译规律翻译,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建议考生在接下来的备考中,最好把常见实词、虚词,课本中出现的重点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特殊文言句式、固定句式的翻译格式等重新整理识记一下,并有意在做题中加以巩固。像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或主谓倒装等,翻译时都需调整语序。
第二篇:2010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最易失分的4大考点
一、作文
作文有60分,占高考语文的“半壁江山”。2009年评卷中,发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书写不佳。书写是个大问题,这一点要引起足够重视。书写问题所造成的失分,不单单表现在作文评卷中,其他方面包括诗歌鉴赏、名句默写、文言文翻译、现代文阅读,都存在这一问题。因为你书写不佳,可给可不给的分,不给;因为你书写不佳,可扣可不扣的分,扣了。“不给”也好,“扣了”也罢,都不违反评卷原则,希望能引起同学们重视。
实行网上评卷后,各门学科都有专门的答题纸,这种答题纸,既可以炫美又能够显丑。这使得书写好的同学更能显出自己美丽漂亮的“手迹”,书写不佳者只好丢丑了。据统计,每20篇作文中就有1至2篇的字迹几乎无法辨认。字体太小、笔画太细、字迹太潦草,扫描到电脑上根本看不清,这又怎能取得好成绩呢?其实,不失分的书写并不难做到。如果你原本书写水平不高的话,请你记住,从现在开始就要注意练习了,一不要写连笔字,二不要写潦草字,平时写作业或考试时规范地写,讲究卷面,做到“书写工整、规范、方便阅卷”,就会减少隐蔽性失分。
每年高考都出现不少满分作文,这些作文书写都是一流的。评卷过程中满分作文的出笼有一个严格的过程:评卷老师——评卷组——专家组——检审组。一般确定给出满分时,评卷者常常会下意识地浏览其它题答卷情况,尤其是名句默写题和语言表达题,若这些题得分不佳,一般不会给出满分。
2.审题不准。2009年作文材料是“兔子学游泳”的寓言故事,其中涉及许多对象:教育家野鸭、评论家青蛙、思想家仙鹤、动物管理局、受教育者兔子等。其命题实质是,想从如何应对危机、教育的培养方向、关注人本等方面启发考生思考,其内涵不单是对这些问题的表层关注,而是启发人们对如何找到适当的应对危机的方法,如何教育培养人,要不要从
个体特质出发等方面进行深层思考。因此,写作中,你仅关注一下这些问题就想拿高分是不可能的,必须有自己对这些问题的深切感悟与思考,必须就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做出自己的正确的理性判断。就题目本身而言,此题尽管有几个较好较明确的立意,如“全面发展与发挥个人特长的辩证关系(核心立意)”、“学会及时转变(变通)”、“不要发展自己的弱点”、“要发现特长,因材施教”、“认清自我,发挥优势,张扬个性”等,但因材料过长,信息过多,考生可能会在一些边缘信息点如“成功的90%来自汗水”、“生存需要的本领不止一种”等方面过多关注,从而造成偏题或跑题现象。
就2009年作文材料而言,“让特长绽放异彩”、“全面发展更要凸显优势”、“千招会莫如一招精”等就属上好的题目。
题审得好不好有三个标准:①合不合题意;②合不合命题类型的要求;③是否满足命题人的要求。
3.语言低幼化。语言表达的差异,体现了学生思维品质的差异。语言表达上的得分点有三个:①恰当使用常用修辞手法。②成语典故、名言警句、谚语、俗语、广告语、歇后语、流行歌词等也能起好作用。③文言词语,文言句式(有生命力的)可以使用,但需恰当。过头了,一切就失去意义。
好的文章,书写是优美的,审题是准确的,语言是能传递美感的。一句话,它能让读者品尝到梨花溪月的美妙。
二、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翻译难就难在考生对教材应知知识掌握不到位。高中三年重点掌握120个文言实词,18个虚词,117个古今异义词(含初中的60 个),84个通假字(含初中50个)。要说不多,但灵活掌握可就不容易了。
2009年文言文翻译题设题两道:(1)与郡丞元宝藏深相交结,前后令长,未有不受其指麾者。(2)馆陶众庶,合境悲泣,因从而居住者数百家。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和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同时考查理解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的能力,翻译时注意联系前后文,力求做到“信、达、雅”。第一句注意“交结”为古今异义和“令长”、“指麾”、“者”等词的落实;第二句注意“合境”和“从而”、“居住”为古今异义和“众庶”的落实。不少同学因为不能准确理解这些词语,造成失分。
所以,考生的主要问题在于对所考查到的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的掌握不准确,或是掌握过死,缺少灵活性。另外,译文不通顺,没有做到“达”的要求。
译文题要牢记:“实词虚词需盯准,字字句句要落实。”翻译时,实词、虚词都要盯准,不遗漏字词,尤其是虚词更不能忽视。比如第一小题中“者”与 “指麾”构成“者”字结构,可译为“„„的”或是“„„的人”。翻译时字字须落实,忽略任何一个字,都有可能出错。
另外,文言翻译要按照翻译规律翻译,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建议考生在接下来的备考中,最好把常见实词、虚词,课本中出现的重点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特殊文言句式、固定句式的翻译格式等重新整理识记一下,并有意在做题中加以巩固。像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或主谓倒装等,翻译时都需调整语序。
三、诗歌鉴赏、文学作品阅读
1.欠条理与规范。从评卷中,我感到诗歌鉴赏题绝大多数考生都能联系题目,联系注释并按照“语言——意象——意境——情感”的诗歌鉴赏步骤做题,散文阅读的文本意识,分条作答意识都有。主要问题是给出的答案语言不通顺,无条理,如果进一步整理一下答题语言,不忘回归文本,结合相关内容作答,得分的情况应当会更好些。
2.答案不完整。比如诗歌鉴赏题: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全诗共写了8种景物,可不少同学只答出3到 5种。评卷标准是:答出2到3种得1分;4到5种得2分;6种以上得3分。
再比如第17题“在文章最后,作者是采用哪些方法来写克拉2号气井的?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第一问的正确答案是四种修辞,只答对一种修辞的,评分标准是不给分,答对两种修辞得1分。第二问,也有许多考生只答“表现了石油工人不畏艰险,克服困难的精神;表达了对石油工人的敬佩和感激之情。”而忽略掉其它两个答题要点。而且,还忽视了题干中“简要分析”的要求。
四、语言表达题
2009年语言表达题主要考查三个方面,一是语段的修改类。二是图文转换类。三是句子仿写类。与前两年相比,高考语言表达题不再注重形式的一味创新,而给人的感觉很实在,不加渲染——这不是没有创新,而是要求学生在内容上求“实”。
从评卷情况看,需要重点强调的就是看清题干要求,按要求作答,要什么给什么,问什么答什么。语言表达类题目只要看清题,按要求作答,得分基本不会出现太大落差。2009年之所以出现得分不理想或偏低现象,主要是由审题不够仔细造成的。
如第19题:下面是“沈阳全民读书月”活动的标识,请从构形角度说明标识的创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65个字。题干中,有“从构形角度”五个字,可不少考生没有仔细审读,造成了丢分。第20题仿句“工作是等不来的,有无机会,看你怎么争取;业绩是要不来的,有无成效,看你怎么努力;前途是盼不来的,有无出路,看你怎么奋斗。”失分主要在于没有明了句式特点(所写三个句子与例句结构相同,有三个大句构成,每个大句有三个子句构成,每个大句的三个子句分别为主谓、动宾结构)、修辞(三个大句形成排比)、句间关系(三个大句的话题,意义上形成递进关系;每个大句的三个子句间,子句1为果,子句2、3为因)。
语言运用部分历来被称作高考的试验田,每年高考,各科试卷都有原创试题,它体现着高考命题的渐变性。它的最大特点是变化和创新,是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综合检测。这个部分做得好的同学,整个语文试卷基本上也能够做得较好。
如何应对2010年高考语用题呢?
1.关注课本。要多注意课本中经典的小说、戏剧、散文,特别是那些写人写物的有代表性的文段和句子,要多读、多设计、多推敲。
2.关注生活、关注热点问题。每天都发生的国内外大事和小事,值得关注的有意义的生活现象,引人争议的社会热点和焦点。如国庆阅兵、甲流防控、金融危机、气候会议、全民偷菜、房地产、甚至影视中的现象如“蜗居”等;2009年中国教育关键词,如:校长实名推荐制、总理听课、绩效工资、被就业、人梯救人、倒闭门、学术造假、富二代、教育均衡化等,这些都可以有意识让学生去概括、评价,要注意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去辨证看问题,从积极层面去认识生活中的美;还可以设计一些概括类的题目要求学生进行练习。
3.关注新课程标准。2009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不仅有很多值得关注的大事,而且也是我们国家全面推行新课程标准的一年,这点在高考语用题中肯定会体现。河南省2010年高考是使用旧教材的最后一年,今年又是河南新课改的第二年,承上启下是很有必要的。总之,在2010年的高考备考中,我们应当重视五个方面:第一,加大对源点知识及题型的解析训练;第二,立足教材,重视教材知识的积累及活用;第三,关注传统题型并结合时代特点,注入新的内容,注重语文知识灵活掌握;第四,重视知识的迁移训练;第五,写作上,应加大审题立意训练。另外,要重视新老教材的过渡性,在教学中对新教材的知识与体现的能力要有所渗透。
第三篇:高考语文最易失分点-作文
高考语文最易失分点-作文
梁平整理
一张语文试卷,除了前面的各种题型以外,其中占分值最多,也是整场考试最关键的一道题目就是作文。如何让作文写得出彩,得高分,这是语文拿高分的关键。材料作文很常见
通过对高考语文的粗浅研究,有关于作文题:2011年考的是《中国的崛起》,2012年考的是《成才必须的品质》,2013年考的是《与学生生活关系密切的话题》。2012年继承了2011年的材料作文,相对于2011年的《中国的崛起》这一材料,2012年的材料通俗,切入点小,主旨明确,审题的指向性更清晰,但是从具体的操作上看,2011年的材料大,不容易走题,但容易写空。2012年的材料怕学生认识不到,所以写作材料也不容易落实进去,容易使学生在考场上无话可说。2013年让人意外的是作文审题没难度,跑题偏题可能性小,不过这种最简单,又最有切身体会的话题很难写出新意。我们看一个人如何处理自己与自然社会和他人的关系,从某种程度说我们就能够了解到这个人思想的成熟程度。2010年让我们处理的是人和环境的关系,2011年处理的是人和国家的关系,2012年处理的是自己和工作和他人的关系,2013年处理的是自己和身边同学朋友的关系。敏感的体察人生,真实自然地表达情感,缜密深邃地进行思考,别具一格地展现自我,作文如果不从这些方面入手的话,仅仅关注考场的答题技能,最终真的就走向穷途末路了,出题者的这种导向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我们可以看出近年来的作文题的设置还是注重学生的人格塑造,把民族美德,以及公民道德教育融入到了试卷中,站在关注学生人生发展的高度,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正确的人生观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从这个角度去思考了,所以我们在平时关注学生作文的过程中,选材也罢,训练也罢,这方面我们还是要留意的。
如何备考有方法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2007至2013年全部都是新材料作文,有的考生可能要问新材料作文和材料作文有什么区别,还有与话题作文怎么区别,实际上材料作文和新材料作文区别特别简单,过去的材料作文只给材料,没有任何的提示。而新材料作文给材料加上一个出题人非常简洁的提示,所以新材料作文是介于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之间的一个新生事物。
关于备考,在表达和交流方面,要求学生多角度的观察生活,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根据个人的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激发表达真情实感的热忱,培植科学理性的思考精神,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
应试作文应该必备的6个基本条件:审题要准,立意要明,文体要像,书写要庄,语句要通,字数要足。语言要有文采,这是发展等级的要求,有文采就要求作文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用修辞手法,但不是一篇文章中这些都要面面俱到,只要有一个闪亮的点就能使文章出彩。高考作文不比平时,由于阅读时间紧、任务重,还有心态问题,所以审题也是很重要的,与此同时,阅卷老师在那样一种小的环境下,任务重,考生努力地换位思考,我们能不能做这样几个工作:
以漂亮的卷面迷住老师,以闪亮的标题燃起阅卷老师的阅读兴趣,以亮丽的风头激起阅卷老师的阅读兴趣,以优美的文笔打动阅卷老师的心
以精彩的豹尾来勾住阅卷老师的魂,这样可能就成功了。
第四篇:2018高考语文高频易错考点专题1
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高频易错点&应对策略
1.语法基础薄弱,复杂句子理解不透彻——析句子成分,明标点作用,抓关键词语 2.选项整合力度大,对比不够严谨——看变与不变处,避免改变文意或断章取义 3.段内层次不清,分析理解存在偏差——分析结构,列提纲,分析前后例证关系 4.缺乏逻辑意识,判断推理出现错误——掌握三种条件关系,厘清句间逻辑 5.不明论据作用,理不清论证过程——掌握论点、论据、论证及三者间的关系 6.不知设误方式,干扰角度分辨不清——三个方面厘清常见陷阱的设置策略
调研1(2018·云南师大附中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任务驱动型作文”源自西方国家日常语言教学和写作教学的“任务型语言教学语言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而提出的,其核心是在明确“任务”的前提下完成语言交际口语或书面语表达。这种教学法,根据完成任务过程中所产生的互相影响把任务分成五类:拼板式任务,要求学生把散乱的若干信息拼成一个整体;信息差任务,给两个或两组学生有互补作用的信息,为了完成交际任务,双方必须协商以探清对方的信息;解决问题式任务,给学生一个问题及一系列信息,让其找到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做决定式任务,给学生一个可能有几种结局的问题,让他们通过协调和讨论选择一种结果,进行论述;交换意见式任务,学生参与讨论、交换意见,但无须达成一致。
国内一些学者在“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的基础上,增加“驱动”一词,用于作文教学教育部考试中心的张开明确提出了2015年高考全国卷作文的两道题目均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题,并对其概念做出阐释:“试题往往是给考生创作出一个情境,出现对立性的问题,让考生通过写作,提出解决问题的想法和方案……如今年作文中‘写写信’‘权衡与选择’等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任务的功能,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辩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他认为,在材料型作文中增加任务驱动型指令,能“较好地解决材料型作文的泛角度与阐释型作文收缩性之间的矛盾”,承继材料作文“自主空间大,立意角度自然、多元”等传统优势,又在避免套作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和探索与传统的材料作文相比,“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材料具有特殊性。第一,材料的内容思想紧扣“主旋律”。正如张开所说:“作文试题凸显了考试对人才培养和价值引导的作用,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形成在作文育人方面的合力,实现高考作文试题独特的教育功能。”第二,材料具有真实性的特点。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材料大多是新闻事件、社会热点,与传统的材料作文的审议故事、名言警句、诗词歌曲、图片漫画等有很大的不同,这种真实性暗含了鼓励考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命题意图。第三,材料的价值取向具有多元性。价值取向的多元性表现在:材料往往具有争议性,争议性重在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关涉的人物对象不是一个人,而是几个或几类人,这就保证任务的指向有“多种选择”;命题者对材料没有鲜明的感情倾向。这样的材料,能保证考生选择感受最为深刻的一点写作。同时,考生要把握好典型人物的特点,这样才能避免一般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疑是作文立意的主旋律,但一定注意不要“贴标签”、“穿靴戴帽”、空发议论。在弘扬正气、传递正能量的同时,还可从反面砭时弊,揭露社会上存在的某些消极落后现象,在对比中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意义。(原文有改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任务型语言教学法,要求学生语言交际时完成核心任务
B.任务型语言教学法中,学生的表达根据任务的指向采用不同的信息处理方
C.把任务进行分类,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参与讨论、交换意见,但无须达成一致
D.国内一些学者将“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直接引人作文教学中,拓展教学思路。解析A项,曲解文意。把文本第一段中对应的内容,通过语法手段压缩,可理解为“这种语言教学法”的“核心”是“在明确‘任务’的前提下,完成语言交际口语或书面语表达”,即教学法的核心是“以明确任务为前提完成语言交际口语或书面语表达”,原文内容所表达的意思不是“要求学生语言交际时完成核心任务”。如果不明确语句中修饰与被修的关系,则会错误地判所A项是正确的。C项,断章取义。学生“参与讨论、交换意见,但无须达成一致”是“交换意见式任务”这一分类产生的影响,开不是“把任务进行分类”的作用。如果忽略“把任务分成五类”及其后面冒号的管辖范围,以及管辖范围内部的结构层次,就会误选该项。D项,“直接引入”表述不当,“增加‘驱动’一词”,说明国内学者并非完全照搬。答案B
高频易错点1 语法基础薄弱,复杂句子理解不透彻
考生阅读语段缺少整体意识,不注重分析语句内部成分,忽视标点符号的语法对能等,从而造成语句解的障碍,尤其是对带有较长修饰、限定内容的长句的理解,就会出现断章取义、曲解语句重心等错误。
对策
重点掌握单句中主 密等不同成分的分析技巧,学会运用辨析语病与压缩语段的技巧来提取关键的信息,找出动作的施动者 者,我出关键词语管辖的范围,注重文本中 并列关系,注重冒号的提示性与总括性的作用,注重冒号的管辖范围。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围绕“任务驱动型作文”这一核心概念,文章论述了这一概念产生的历史沿革。
B.文章把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细化为五种任务类型,并对学生完成任务的侧重点进行了比较。
C.文章援引专家的权威说法,论据确凿,对高考作文命题思路的转向进行了诠释。
D.本文逐层论述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材料特点,强调其相对传统作文材料的改进。解析A项的概述没有抓住文本的重心,文本确实对“任务驱动型作文”这一概念生的理论渊源做了阐释,但并不等于论述了其“历史沿革”,“历史沿革”是指某事物发展和变化的历程。本文还论述了“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好处及材料具有的特殊性等。考生若忽略后而论述的内容,就会误选该项。B项,相关信息主要集中在第一段,属于对主要内容的概括。C项,文本援引专家的权威说法,论证了自己的观点,对高考作文命题思路的转向进行了诠释;如果考生忽略整体概括,就会误选该项。D项,相关信息主要在文本的最后一段,该段从“内容思想”“真实性”“价值取向”等三个角度阐述了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材料特点。如果考生将选项中的“逐层”理解为“层层递进”,就会误选该项。答案A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增加任务驱动型指 相对真实的情境,让考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B.近年高考,作文命题关注社会热点,突出育人功能,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C.2015年全国卷作文题引导考生辩证思考,但命题者本身对材料没有鲜明的感情倾向
D.任务驱动型指令避免了套作的行文方式,你补了材料作文自主空间大、立意角度多元的缺陷
解析这几个选项中,各语句内部重组的迹象明显,如果考生的语法基础薄弱,严谨程度与耐心程度不够,匆忙之中会出现判断失误。比如A项,文本第二段中的“试题往往是给考生创作出一个情境”“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对应选项中的“创设出相对真实的情境”“让考生通过写作……想法和方案”可以对应选项中的“让考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如果考生找不到原文中的相关信息或找到了信息而理解不到位, 都会误选该项。B项,相关信息主要集中在文本的最后一段。C项,表述暗合了文本最后一段中“重在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命题者对材料没有明的感情倾向”的说法。D项,相关信息主要集中在文本第二段,原文说的是“承继材料1作文‘自主空间大,立意角度自然、多元’等传统优势,又在避免套作方面 新的尝试和探索”。选项中“避免了套作”的说法绝对化,“自主空间大、立意角度多元”不是材料作文的缺陷,而是其优势。答案D
高频易错点2 选项整合力度大,对比不够严谨
有的选项的构成要素来自文本中不同的地方,整合力度大,如果阅读文本够精细,选项构成要素将找不全;如果思考不够严谨,将不能明确句间逻辑关系。
对策
首先分析句子成分,划分选项的语义要素,并逐一在文中查来源,进行比对:一方面注意变化不大或没有变化的表述是不会有断章取义的问题,另一方面注意变化较大的说法是不改变了原文的大意。其次分析何间关系,看选项要素间的组合是否合乎罗辑等。
调研2(2018·江西百所名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儒家哲学中的“本真”与“达道”突破了传统的 本身为起点,以实现和谐社会为最终旨归。从价值取向来说,回归“本真”就是回归真我,重视人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就精神追求而言,“达道”就是通过不断探索,寻求通行的公理,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状态。传统儒家哲学理论的重大突破,就在于“本真”“达 思想改变了以往对于自然现象的单纯研究,转向了对于人类社会问题的评估与解决。
儒家最初的哲学关怀,就是成就人类和谐社会。为了实现这个理想,孔子、孟子、荀子等著名思想家都提出了很多关于社会 政治的构想,并以此不新丰富儒家思想的内涵。儒家哲学在历史上的意义,在于超越了传统儒家理论思维中“以道治人”的管理思想,将“本真”“达道”与现实紧密相连,以人为根本,以“道”治天下。由于作为个体的人对于“本真与“达道”的实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研究“道”应该从历史角度出发,着眼于实践,寻找其中蕴含的内在关系。
“本真”,是指事物的天性及本源,也泛指真实的、不加任何修饰的内心世界及外在表现。《孟子》强调“仁义礼智”的价值追求,明确了“人性本善”的人性论观点,并且希望人能够回归本性、回归本真,“真实”是“本真”的根本所在。这里所讲的“真实”,王要指人的存在方面所需要实现的真实。在现代社会,“真实”更强调实事求是的方法论,一切应从实际情况出发。
“达道”,即通过不同方法,探求世间通行之公理。由于道理易讲,而难于实践 践,因此古人对“道”的追求始终孜孜不倦。例如,朱熹提出“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王阳明则与朱熹迥异,他信奉象山先生陆九渊“吾心即是宇宙”的思想,提出“知行合一”的实践方法论。二者的方法论虽有不同,但都是为了探求普世通行之公理。
当今社会,一些人以“自私利己”为“本真”,以“不择手段 缺乏社会责任感与改变生活的抱负。对此,适时地引入儒家理论,以儒家思想中的“本真”和“达道”对其进行匡正,是十分有必要的。
传统儒家理论中的“本真”与“达道”虽然有别于西方的形而上学理论,但是两者之间也有一定的相通性。“达道”旨在遵循客观规律,以品德为价值维度。以“本真”与“达道”为代表的儒学理论不仅要与时俱进、结合现实,还要对未来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指导。以“本真”与“达道”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为客观存在指明了发展方向,为其提供了多重选择路径。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儒家理论中的“以道治人”的管理思想没有意义,而儒家哲学的历史意义,就在于将“本真”“达道”与现实紧密结合。
B.从价值取向来说,回归“本真”要重视人存在的价值及意义;就精神追求而言,“达道”最终要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状态。
C.儒家对“本真”有两种理解:真实的、不加任何修饰的内心世界及外在表现是“本真”,事物的天性及本源也是“本真”。
D.“达道”就是要遵循客观规律,以品德为价值取向。“达道”和“本真”与西方的形而上学理论有较大程度上的区别和相通性。
解析A项,“没有意义”于文无据,也不符合客观事实。B项,是摘取式转述,很容易判断出它是对的。C项,迷惑性较大,考生很容易因忽略对观点主体的辨别而误选该项。该项表述属于作者的观点,并非儒家的观点。D项,“有较大程度上的区别和相通性”不符合原文的表述,原文说“有别于西方的形而上学理论”,又说“两者之间也有一定的相通性”,很显然,“较大程度上”使范围与程度都扩大了。该选项涉及对修饰限定成分的判断,这是命题陷阱容易出现的地方,考生应特别注意。答案B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孟子》中“人性本善”等观点,说明“真实”更强调实事求是的方法论。
B.文章以孔子、孟子等人为例,论证儒家最初的哲学关怀,就是实现人类和谐社会。
C.文章将朱熹与王阳明的方法论作比较,旨在论述二者的方法论虽有不同,但目的一样。
D.文章主要论述了儒家哲学中的“本真”与“达道”的内在特质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解析文本第三段总共四句,第一句是作者的观点,提出了“本真”的两个层面(“事物的天性及本源”与“真实的、不加任何修饰的内心世界及外在表现”),第二句选用《孟子》里相关的内容来阐释“本真”,第三、四句又从孟子的理论回到作者自己对“真实”的解读。A项,文章引用《孟子》中“人性本善”等观点,应是为了说明“本真”是指事物的天性与本源,或者是为了说明“真实”是“本真”的根本所在等。而选项中“真实’更强调实事求是的方法论”的表述,说的是“在现代社会”这一条件下的“真实”。
高频易错点3 段内层次不清,分析理解存在偏差
考生由于忽略段内层次的分析,往往混淆文本中的不同观点;分不清文本引用的资料中的观点与作者观点的异同;往往将观点与材料理解错位,观点和论据不能准确对应。
对策
1.把握段内每一句话的意思,分析句子间的关系,养成划分段内结构、列提纲的习惯
2.注意明确举例论证中的具体事例,注意分析例证前后内容,确定段内论述的小话题,分清观点和论据,分清文本(作者)的观点和材料中的观点;3.捕捉那些能标志层次、思路的关键词。(1)关联词,如表并列的“和”,“以及”“另一方面”“同时”“另外”;表递进的“不仅……,而且……”“甚至”“更进一步讲”;表转折的“然而”“不过”“其实”“与其相反”;表因果的“因此”“所以”“总而言之”。(2)顺序词,顺序词能表示材料的主次轻重或问题的几个方面,如“首先”“其次”“第一”“第二”等。
易错拓展——把握论述文的整体结构和行文思路
忽略文本的整体结构与文本思路,只注重选项的反复阅读,忽略选项所涉及内容的前后语境,导致理解肤浅,断章取义。
对策
要明确论证的基本结构层次与常见的论证结构。议论文基本结构主要有三部分总论,提出问题(是什么);本论,分析问题(为什么);结论,解决问题(怎么办)。议论文常用的几种结构方式:①总分式,包括总分式、分总式、总分总式;②对照(比)式,即把一种事物(意思和观点)同另一种事物(意思和观点)对比,以突出这种事物(意思和观点)的正确性,多用正反对照;③层进式,即几个论据之间的关系是层层深入、步步推进的;④并列式,也称平行式结构,即几个论据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明确这些结构思路,对整体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解读题目中的具体细节都有重要作用。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儒家哲学理论以往只单纯研究自然现象,而儒家“本真”“达道”的思想突破传统,转向了对人类社会问题的评估与解决。
B.研究“道”应从历史的角度出发,着眼于实践,寻找其中蕴含的内在关系,因为个体的人对于“本真”与“达道”的实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C.以“本真”与“达道”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为客观存在指明了发展方向且提供了多重选择途径,对未来发展能够提供一定的指导。
D.如果适时引入儒家思想中的“本真”和“达道”,就能对当今社会一些人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失去改变生活的抱负的表现予以纠正。
解析D项,推断不严密,原文应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原文中说“适时地引入儒家理论,以儒家思想中的‘本真’和‘达道’对其进行匡正,是十分有必要的”,意即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失去改变生活抱负的人,有必要引入儒家思想中的“本真”和“达道”对自身进行匡正,但不能说引入了儒家思想中的“本真”和“达道”就一定能纠正他们。答案D
高频易错点4 缺乏逻辑意识,判断推理出现错误
片面解读选项,忽略整个选项内部的语法关系、语义关系与逻辑关系;忽略选项各部分在原文中的对应关系,理解肤浅,推敲得不够仔细,导致逻辑关系混乱;缺少必要的逻辑知识,分不清逻辑学中的各种条件关系等。
对策
1.仔细审读选项,尤其当心选项内部各构成要素都正确、恰当的语句,判断其整体的逻辑关系是否符合原文。
2.注重各选项内部各构成要素与原文的逐一核对,逐步确定其正误。
3.掌握三种必要的逻辑关系。①必要条件,如“只有……才……”这一组关系,表示缺少了这个条件就不能产生后面分句指出的结果,但有了所说的条件,也不一定就能产生所说的结果,还要看是否具备其他条件。如“只有年满18周岁,才有选举权”。不满18周岁,自然就没有选举权;但满了18周岁,如果是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也没有选举权。②充分条件,如“只要……就”这一组关系,表示有这个条件就会产生后一个分句所说的结果,但并不排除在别的条件下也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如“只要下雨,地就会湿”。下雨,地肯定会湿;但地湿不一定是因为下雨,往地上泼水,地也会湿。③充分必要条件,简称“充要条件”。如果有甲必有乙,有乙必有甲,则甲是乙的充分必要条件。如“食材好且工艺好则饭菜好吃”。“食材好且工艺好”是“饭菜好吃”的充分必要条件,“饭菜好吃”也是“食材好且工艺好”的充分必要条件。可以理解为:“食材好且工艺好”,饭菜必定好吃;“饭菜好吃”,必定“食材好且工艺好” 【调研2】第3题的D项:如果适时引入儒家思想中的“本真”和“达道”,就能对当今社会一些人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失去改变生活的抱负的表现予以纠正。该项的错误就在于把必要条件当成了充分条件,造成逻辑上的错误。
【调研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文字是记录和传达语言的书写符号。语言是有声的思维,文字是有形的思维。二者都是思维的外化。像语言一样,文字也是思维能力的反映,蕴含着思维的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古文字是对思维进行考古的工具。
古人类主要运用形象进行思维。这种特点反映在古诗歌中,人们喜欢用比兴来说明某种道理;反映在原始神话中,人们通过具体的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抽象的道理是没用的。形象思维曾是人类最得心应手的思维方式。抽象思维是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从文字的创造特点看,绘画文字是最早的文字。这种文字的主要特点是象形。不仅中国的古文字用形象来表示,古巴比伦人、古玛雅人、古埃及人等无一不是从象形开始来创造古文字的。创造文字的时代,人们抽象思维的能力还比较薄弱。人们进行抽象思维,还很难脱离具体形象,往往要依赖对形象的类比、比较、联想。表现在文字的创造上,形与义密切结合在一起,人们是从形象来了解符号的意义的。一方面文字的产生是以人类抽象思维的能力达到一定水平为基础的,另一方面象形文字又表明人类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发达,人们凭这种低下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可能创造太抽象的符号。
抽象思维能力的低下主要表现在古文字的词类上,表现为形容词的极端贫乏。如甲骨文的形容词数量相当少,只有白、厚、明、光、美等为数不多的形容词。事物的性质包含在事物之中,与事物不可分离,只能通过人的思维才能把事物的性质从事物本身中分出来。在近代一些少数民族那里,要说热,只能说“像火一样”。
早期文字中的“鱼”字是各种各样鱼的象形,后来人们逐渐概括出一种具有鱼的共同特征的象形文字,作为各种各样鱼的代表。早期文字中,几乎每个文字都经历了一定的概括过程没有概括过程,就不可能产生一般意义上的文字。这种概括能力使人们能概括出事物的共同性质,撇开了同类事物之间的差别性、个性和偶然性,产生了最初的种、类概念。
在概括能力发展的同时,形象思维本身也在不断发展着。形象思维从自身中演化出了抽象思维。抽象思维的发展又推动着形象思维的发展。古人类从事物中抽象出事物的性质,从而创造了形容词后,又创造着代表新的形象的词。例如,从羊的肥大的形象创造了“美”字,进一步又创造了“美服”“美女”等新的名词。形容词产生后,也使原有的一些代表具体形象的词成为更形象生动的新词。例如月字、镜字,在抽象出了“明”字后变成了“明月”“明镜”,使形象更逼真。古人类从众多的个别的事物中概括出代表一般意义的词后,又以此为指导去认识新的个别事物,创造新的字。
从古文字的演变进化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在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中辩证地发展,使人类的思维能力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从而使人类能够更深更广地认识世界。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字是有形的思维,是思维能力的反映,蕴含着思维的特点,对思维进行考古所用的工具是古文字。
B.在古人类时期,人们在古诗歌中喜欢用具体的故事来说明某种道理,在原始神话中喜欢用比兴来说明某个道理。
C.文字的产生是以人类抽象思维的能力达到一定水平为基础的,从象形文字可以看出人类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发达,创造不出太抽象的符号
D.概括能力使人们能概括出事物的共同性质,因此人们撇开了同类事物之间的差别性、个性和偶然性,产生了最初的种、类概念。
解析A项中,前三个分句都以原文为依据,而第四个分句“对思维进行考古所用的工具是古文字”的表述就出现了逻辑上的混乱。“古文字”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对思维进行考古的工具”,前者是后者的一种工具,而不能反过来说“进行考古所用的工具”就是“古文字”。另外该说法以偏概全,原文是“从某种意义上说,古文字是对思维进行考古的工具”。该项的模糊性较大,如果考生逻辑意识缺乏,就会选错。B项中,语句间的分述关系被搞混了,也就是古诗歌中和原始神话中人们说明道理的方式用反了。考生审题不慎也会造成误判。D项中,“因此人们撇开了同类事物之间的差别性、个性和偶然性”,强加因果。原文中说的“这种概括能力使人们能概括出事物的共同性质”与“撇开了同类事物之间的差别性、个性和偶然性”这两个句子之间是一种并列关系或等同关系,在这二者共同的作用下“产生了最初的种、类概念”。该项的模糊性较大,如果分不清语段内部的层次结构,分不清语句之间的各种关系,就会出现判断失误。答案C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论证古人类主要运用形象进行思维时,分别从古代诗歌、原始神话、文字创造特点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B.古人类都是从象形开始创造古文字以及甲骨文中形容词的数量特别少都能说明古人类的抽象思维能力比较薄弱,这是举例论证的方法。
C.文章举从羊的肥大形象创造了“美”字,进一步又创造了“美服”“美女”等新名词的例子,是为了证明形象思维从自身中演化出了抽象思维。
D.文章用“总一分一总”的论证结构,论证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在相互补充促进中辩证地发展,使人类思维能力不断提高的论点。
解析解答该题目要注意分清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论证方法,注意段与段之间的关系,注意整篇文章的结构层次,同时要注意段落内部的具体层次。A项是立足文本并且按照文本的思路进行概括的。该项的表述没有问题。如果考生分不清文本层次,容易误选该项。B项,整体的论证方法没有问题,二者都是举例论证。但其中的两个“都”字会让考生融入自己的主观判断,认为不准确。原文说“不仅中国的古文字用形象来表示,古巴比伦人、古玛雅人、古埃及人等无一不是从象形开始来创造古文字的”,这就表明“都是从象形开始创造古文字”的说法是正确的。而C项,举这个例子是为了证明形象思维从自身中演化出了抽象思维,抽象思维的发展又推动着形象思维的发展。如果考生断章取义的话,会认为该项的表述也是正确的。D项是对全文的总结,这在文章结尾有所透露。该选项一般不会判断错误。答案C 高频易错点5 不明论据作用,理不清论证过程
论点与分论点分不清楚,不能明确论据的作用,在使用论据论证观点的过程中,不能准确辨析具体的论证方法,更不明确使用相关论证方法的具体作用等。
对策:
解答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类试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是明确论点、论据与论证三个概念及其相关知识:第一,要明确论点的统领作用;第二,明确论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第三,知晓论证方法(从逻辑推理的角度分析,论证方法可以分为归纳法、演绎法、类比法、归谬法;从展开论证的角度分析,可分为直接论证和间接论证;从论证方式的角度分,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从论据类型的角度看,有例证法、引证法;从语言表达的角度看,有对比法、喻证法等)的使用。其次要处理好论点与论据、论据与论据、论据与论证等之间的各种关系。最后,要熟悉议论文三段论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结构。
具体做法如下:首先要圈画中心论点或分论点;其次要圈画其中使用的各种论据,并在具体论据的前后标注出与分论点或论点协调一致的关键词句;最后圈出表明文章脉络层次的词句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中国人、古巴比伦人、古玛雅人、古埃及人等都是从象形开始来创造古文字的,可以推断出这些古文字可能属于绘画文字的范畴。
B.在近代一些少数民族那里,要说热,只能说“像火一样”,说明他们的思维还不能把事物的性质从事物本身中分出来。
C.月字、镜字,在抽象出了“明”字后变成了“明月”“明镜”,使形象更逼真,说明抽象思维的发展也推动着形象思维的发展。
D.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在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中辩证地发展,可见它们在人类思维能力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中起到了相同的作用。
解析A项,如果忽视“可能”这一说法,可能会误选。B项的表述,其重点在于对原文中句子“只能通过人的思维才能把事物的性质从事物本身中分出来”的反向理解如果理解不到位,考生也会误选。C项中涉及的例子,是倒数第二段中的例子,其目的就是论证“形象思维从自身中演化出了抽象思维。抽象思维的发展又推动着形象思维的发展”。一旦搞不清该段的结构层次,就很容易误选。D项,“可见它们在人类思维能力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中起到了相同的作用”无中生有。原文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在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中辩证地发展,使人类的思维能力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从而使人类能够更深更广地认识世界”。答案D 调研4(2018·宁夏大学附中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莫高窟创建的历史文化背景
刘进宝
自汉代丝绸之路开通以来,中原文化不断传播到敦煌,并生根发芽。同时,敦煌由于地接西域,交通极为便利,也就较早地接受了发源于印度的佛教文化。西亚、中亚的文化也随着印度佛教文化的东传而到达敦煌。中西不同的文化都在这里汇聚、碰撞和交融。
敦煌与河西其他地区都偏处西北,远离中原,因而能避免魏晋以来诸如“八王之乱”永嘉之乱”那样的兵祸之灾,保持长期安定的环境,从而使大量避难百姓流亡到此,河西的文人学士大为增加,并对保留中原先进文化及推动河西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另外,随着汉代对河西的开发,丝绸之路的畅通,河西文化与河西经济一起迂回上升,一批作为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士”,便在西北边陲的河西一隅破土而出。因此,自汉以来,河西地区特别是敦煌,已是文化极盛之地,文人学士不断涌现。
河西地区有重大影响的文人学士,大都出自敦煌。可以说,没有汉魏以来敦煌文化的发展,便不可能孕育出像刘昞这样的儒学大师。而一些退隐或隐居的知识分子能够离开中原地区,来到敦煌和河西各地,固然有当时政治上的原因,但也说明当时的敦煌已具有了他们从事著述和讲学的物质条件。而这些都说明,汉晋文化传统在河西,尤其是在敦煌已打下了坚实而深厚的基础,以敦煌为中心的五凉文化,不仅继承了汉晋文化传统,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渐趋成熟。敦煌佛教艺术,正是在这种历史、文化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十六国时期,社会动荡,战争连绵,但佛教却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尤其是河西地区,佛教更为流行,并对南北朝佛教的广泛传播起了桥梁作用
河西地区佛教的兴盛,首先表现在译经方面。由于佛教的广泛传播,河西地区出现了不少高僧,他们不辞艰辛,跋涉于冰天雪地和荒漠沙碛之中,西行求经,瞻仰圣迹,归来时又携回大量梵文或胡语佛经,在河西境内开窟建寺,或聚徒讲经,或从事译著,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做出了贡献。
河西地区佛教的兴盛,还表现在开窟建寺的活动十分活跃。石窟寺是佛教活动的标志,河西地区现存的石窟寺之多,在全国是少有的。这些石窟寺虽没有兴盛于汉魏,但若追溯其建窟渊源,则大都产生于十六国时期。
从早期佛教在敦煌传播的历史看,僧人崇尚开窟建寺,静坐修禅,因此选择了鸣沙山下这片沙漠绿洲。由于它既远离闹市,又能得到人间烟火的供应,在这里凿窟修禅,的确是很理想的。早在西晋时,就有月氏后裔竺法护在敦煌译经布道。前凉时,单道开、竺昙猷等高僧又在敦煌修习禅法。到了前秦建元二年,沙门乐僔便在鸣沙山上开凿了莫高窟的第一个石窟,敦煌佛教艺术之花从此绽开。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敦煌自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后便成为文化交流中心,中原和西亚、中亚文化在相同时间传播到敦煌并在此不断汇聚、碰撞和交融。
B.敦煌与河西其他地区位置偏僻、远离中原,这使得该地区避免了一些战乱,这种安定的环境对推动河西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影响。
C.敦煌成为文化极盛之地,文人学士不断涌现,是汉代对河西开发、丝绸之路畅通使得河西文化、经济得到飞速发展的结果。
D.汉魏以来,敦煌文化发展十分迅速,有着重大影响的文人学士全都出自敦煌,儒学大师刘昞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解析A项,“中原和西亚、中亚文化在相同时间传播到敦煌并在此不断汇聚、碰撞和交融”中的“相同时间”说法有误,原文“中原文化不断传播到敦煌”“敦煌由于地接西域,交通极为便利,也就较早地接受了发源于印度的佛教文化。西亚、中亚的文化也随着印度佛教文化的东传而到达敦煌”等说明中原文化和西亚、中亚文化不是同时传播到敦煌的。C项,“文人学士不断涌现”的原因概括不全。分析第2段的论述层次,“因此”表示其后是结论,即“文人学士不断涌现”,那么前面内容是原因。“另外”一词说明了原因有两个方面,其前的“政治环境”也是原因之一。另外第3段有“固然有当时政治上的原因”的语句,说明政治原因不可忽视。D项,“全都出自敦煌”错误,原文是“大都出自敦煌”。答案B
高频易错点6 不知设误方式,干扰角度分辨不清
由于缺少对命题技巧的研究,搞不清常见陷阱的设置策略,或者观照不全造成失误等,往往不能对症下药而误入命题者的圈套。
对策
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来全面解读命题者设置干扰角度的技巧。
1.利用关键词设误。比如修饰限定词语,主要指表示时间、空间、范围、程度等的词语,会出现范围不清或混淆时间等错误。范围不清,主要指以部分代替整体,以局部代替全局,或者以全局代替局部,以一般代替个别,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混淆时间,就是指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说成既成事实。比如关键代词,会出现指代不明,就是代词指代的内容模糊、不明确,甚至是指代错误;还会出现张冠李戴的错误,主要指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误导考生。
2.利用句间关系设误。注意语句间的并列关系、递进关系、假设关系等,主要注意以下常见的错误:遗漏信息,在保留原文基本内容的前提下,看似不经意地漏掉原文中的某个词语,实际上是“暗藏杀机”;无中生有,在拼凑原文某些词语时,命题者常常有意加入自己的“私货”,从而造成干扰。
3.利用逻辑设误。命题者在设置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象题的选项时,多从逻辑推理角度设置陷阱。主要表现为条件错误或因果错误。条件错误,设题方式有两种,或是条件不充分,或是将必要条件当成充分条件。因果混乱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有因果关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阐述了中西不同的文化在敦煌汇聚、碰撞和交融的原因。
B.文章末段举例阐述佛教艺术早期在敦煌传播的情形。
C.文章以译经讲经、开窟建寺等为例,阐述了佛教在河西地区的兴盛。
D.文章列举大量事例分析了自汉唐以来河西地区特别是敦煌成为文化极盛之地的原因。
解析A、B两项属于分说,对首尾两段的论证方法与内容进行了分析,C、D两项基本上属于总说。C项的表述重在倒数二、三段,根据这两段各自的开头语句可判断,该项是正确的。而D项“列举大量事例”于文无据。答案D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西地区的安定环境使河西文人学士大量增加,河西地区物质条件的丰富有助于些退隐或隐居的中原知识分子来这里著述和讲学。
B.十六国时期社会动荡、战争连绵使得当时的佛教更为迅速发展,河西的佛教更为流行,并影响了南北朝佛教的广泛传播
C.河西地区开窟建寺活动的活跃体现了这个地区佛教活动的兴盛,这里现存的大多产生于十六国时期的石窟寺数量之多也全国少有。
D.僧人们在鸣沙山开窟建寺的原因至少有两个方面:鸣沙山下有一片绿洲;这里远离闹市,但又能够得到人间烟火的供应。
解析A项的相关内容跨度大,属于跳脱式的语句衔接,对应的内容分布在二、三两段,但表述准确。如果断章取义,则会误选。B项强加因果。“十六国时期社会动荡战争连绵使得当时的佛教更为迅速发展”强加因果关系,原文说“十六国时期,社会动荡,战争连绵,但佛教却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句子的意思分为两部分,其一是交代十六国时期的**,其二是交代佛教的发展。由此可以看出,这二者没有因果联系。C项的表述尽管分散,但表述正确。D项主要集中在最后一段,表述正确。这后两项一般不会误选。答案B
第五篇:高考语文易错考点指导:应用文
高考语文易错考点指导:应用文
【考点解析及预测】应用文以其格式要求和短小、实用的特点而日益成为高考语言运用试题的新宠。常见的各种应用文,如便条、请假条等日常应用文和书信、申请书、广播稿、证明信等专用应用文均可入题;所涉及的考点众多,既包括语言运用的多个考点,也包括语言知识的多个考点,是语言运用的新题的摇篮。
例1.下面一段话,在标点、词语、语法等方面有一些毛病,读后完成题目。(4分)坚持体育锻炼好处多
①青少年正处于发育阶段,②体育锻炼能给生长骨骼的骨骺以适当刺激,⑧使骨头长得大而结实,④使人身材高大、强健。⑤还能增强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⑥提高大脑的反应能力。标点不当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搭配不当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综合考查病文修改、标点。
【答案及评分要点】标点不当的是:④(1分)修改:句号改逗号搭配不当的是:④(1分):身材高大、身体强健(去掉“强健”,改变了原意不得分)
【思路分析】这种题目一般在题干上对答题的方向有大致的说明,考生一定要仔细审题,从中找到答题的思路风向标,才不至于四处撒网,事倍功半。比如,此题的题干已经明确指出了材料在标点、词语、语法上均有错误,另外,答题提示语已经明确了是标点不当和搭配不当,难度已经有所降低。
练习21.下面一则广告在内容、语言表达、标点三方面有四处不当之处,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4分)
个性选择,创意分享;雅虎工具条闪亮登场。雅虎工具条是全新的一款免费客户端软件,集成了雅虎360度全能搜索、一站式登录服务、动态提醒等。在打造优质服务的同时,分享传递互联网精神。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2.下面是某学生递交的一份检讨书,其中有多处语病,请找出四处不当之处并修改。(4分)
检讨书
尊敬的老师:
①您的批评教育。使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②一直以来,我一贯的表现的确是差强人意.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改进。③请老师务必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一定会努力改正错误,做一个合格的高中生。④从今以后。我会好学上进,向优秀同学看齐;热爱集体,多问津班级事务。⑤以上这些我保证做到,不信您就走着瞧。
您的学生×××
×年×月×日
【考点】考查病文修改和应用文常识。
【答案及评分要点】①删除“一直以来”或“一贯”;②“差强人意”改为“不令人满意”; ③删除 “务必”; ④“问津”改为“关心”;⑤“不信你就走着瞧”改为“您就看我的表现吧”。评分标准:找
出并修改正确,一处得1分;仅找出错误,不修改或修改不准确不给分。修改四处即可得满分得4分。
【思路分析】此题没有说明是何种毛病,我们只能据已有知识从语病、语言的得体简明和应用文的结构上去综合分析。另外,题干“语病”已经排除了标点错误,要留意。
练习22.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回答问题。(5分)
【材料】2008年5月5日,高中毕业十年的万敏、刘眉舒等十余位同学相聚。晚上,大家去看望当年的班主任张老师。为给老师一个惊喜,还故意不事先联系。到了张老师家,房门紧锁。一打听,张老师正出差。遗憾之余,大家公推万敏给张老师写了个便条: 张老师
我们十多个同学于毕业十年后小聚。感念老师您当年的教诲,相约到您家中拜访,遗撼的是您居然公事外出。学生之情,一时难以言说。我们约定,待您回来后再来看您。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学生:万敏、刘眉舒等
以上便条在五个方面有错误,请找出并加以改正。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练习21.A.分号应改为破折号。B.“全新的一款”应为“一款全新的”。C.“等”后面加上“功能”。D.“分享传递”应为“传递分享”。
练习22.①“张老师”应顶格写,后跟冒号。②删除“居然”一词。③改“撼”为“憾”。④“另行通知”语言有失尊敬,可改为“我们会提前告诉您”。⑤落款没有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