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通往奴役之路读书笔记 200839001虞俊
《通往奴役之路》读书笔记
200839001 虞俊
从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来看,无论是哪一个历史时期,总是存在着所谓的经济控制者或集权者,他们极端自负,以为自己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他们对社会上的调控与分配总是表示出让人诧异的不满,并自认为凭借自己的知识可以使社会更平衡,更均等----事实上他们一直在努力证明这点-----但是历史的发展中所有的萧条与腾飞似乎无一例外地证明着,这些人难以令人信服,虽然他们利用各种手段总是尝试着对人们的自由活动采取集体性强制,经济的发展却总是有悖于他们的初衷。不难证明,只有以非集中的方式来解决适应问题,才是解决问题最有效最直接的手段-----哈耶克的观点,在今天同样是适用的。
首先我们提出自由的真正概念,即哈耶克在《自由宪章》中重申的古典自由主义观点:自由即这样一种状态,其中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强制被减少到社会所能达到的最低状态。下面以自由的概念为基本依据来分别分析这本著作的每一章节。
在第一章里,作者讨论了两种自由主义的定义和区别。在自由主义思潮中,一种是以笛卡儿为代表的,哈耶克所认为的“假个人主义”:在笛卡尔那里,理性是统治一切的法则和最高权威。他眼里的世界就像一架精巧的机器,而人类的理性不仅能窥透全部的奥秘,而且人类社会可以经过理性的规划、设计而臻于完美。笛卡尔不仅坚信社会是可以用理性来规划、设计,而且还认为,如果有统一的目标、由绝对权威的理性来规划、设计,一个完美的社会就会摆脱愚昧而展现在你的面前。在这里,任何自发的、非理性的因素都是有害的,都应加以摒弃。可是哈耶克却没有这么乐观。根据他的看法,以英国经验主义为传统的思想里,始终对理性的这种能力保持怀疑。
当上述两种思想反映在经济学中,就形成哈耶克所认为的两种对立的经济思想。前一种思想认为,人类理性的计划完全可以代替自发、盲目的市场竞争机制,用有形的手代替那双该死的看不见的手。他们坚信统一的计划要比杂乱的市场干得更出色,借助理性可以形成完美的经济秩序。而后一种思想则宣称,他们发现了一种自发的、非理性的、至今尚不为人们所掌握的力量——市场竞争机制。哈耶克认为,这一发现不仅成为我们理解经济生活而且也是理解绝大多数社会现象的基础。这种自发的力量不仅形成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并且这种秩序要比任何一个权威机构或天才人物所设计的社会更加合理和符合人的需要,因为人类事务中所发现的绝大部分秩序都是个人活动不可预见的结果。
将第二章和第三章作为一个篇幅来理解。这两章可以看作是对第四章中对个人认知-----全书的核心论据-----的阐述的理论基础。
作者提出了均衡分析的限制问题,由此延伸到对预见假设的不确定性以及风险理论这一特殊领域。在开篇提出主要论题:标准的经济分析究竟在何种程度上传播了有关现实世界的知识?哈认为,对于均衡分析的理论,只在局限于个人的分析时才有意义---一个人的行为仅仅在他的预期证明是正确的时期内才构成均衡关系。假如人们知道一切事情,他们就处于均
衡当中,作者是这样定义均衡的。因为每一个人的预期不可能完全脱离于社会与其他个体而单独存在,所以“对不同计划的协调来说,一个人的计划恰恰包括那些形成另一个人计划的论据行为”据此作者提出了完善市场假设。显然不会存在一个人通晓所有尚未发生的事情,即预期,所以我们需要明晰这样一个问题:不同的个体必须拥有多少知识以及何种知识才能够谈及均衡呢?因为总会有新的事实发生,所以计划经常改变。我们不难得出结论,为使均衡成立,一个人必须拥有的有关的知识,是因他起初的地位而必然获得的知识以及他后来制定的计划。我们必须需要一种不可能由单个的人所拥有的而表现为指导思想的知识。综述:“均衡要么不存在,要么被扰乱。”
由于一定没有一种科学能够告诉我们使我们认识到这些事物存在的所有不同的物质属性。任何这些种类的要素所拥有的共同特征并不是物质的属性,而一定是别的什么东西。在讨论我们怎样看待别人有意识的活动时,我们总是会依据自己的观念来结实别人的行为,我们只能把别人的行为及其行为对象纳入到根据我们自己脑中的知识来规定的种类或范畴中去。社会理论是建立在历史理论的基础上的,历史事实不能告诉我们,任何特殊性质结构都拥有不是随定义而来的特性。我们只能讨论借助我们的模型做出的有选择部分。在第三章中,作者对所谓的历史主义---“把科学偏见误用到历史现象的一种结果”进行了批判。
这一章是全书的核心,也是作者所有主要观点的重要依据和理论根基。重点论证了个人认知的局限性。总结为以下几点:人类对所处的世界的知识不可能了解全面;个人只能掌握知识中的微小部分,不存在所谓的“专家”,可以将所有知识都了解;不存在认知永远正确的人,每一个人对事物的认识总是存在着偏差,预期不可能绝对正确。以上三点就是作者认为的有限理性的知识观。他从个人认知的局限论证到社会主义的本质,他认为政府干预经济必将引领经济走入集权主义,从而丧失个人自由,社会资源不可能达到最大效用,个人的愿望不可能自由得到发展,所以整个经济社会一直处于一种被压抑的状态。如果社会主义要用中央计划取代市场,那就必然要建立某种机构来负责制定计划,哈耶克将其称之为中央计划局,为了贯彻计划、控制资源的流动,中央计划局就必须拥有对于经济事务的广泛的自由裁量权。但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中央计划局并没有市场价格作为决策的依据,也就是说它没有办法知道何种生产计划在经济上是可行的,哈耶克说,没有价格系统,将被证明是社会主义的致命缺陷。
由于社会主义被认为是不可行的,哈在接下来的两章里着重论证了自由竞争机制。完全竞争必须具备如下三个条件:同种商品由大量较小的销售者供应或购买者需要,其中无人能以其行为对价格施加可感受到的影响;能自由进入市场,并且没有其他限制价格和资源流动的阻碍;所有的市场参与者都完全了解相关因素。
显然,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每个市场参与者完全了解市场的每一件事这个标准是不可能达到的。我们需要知道,如何才能使现有的知识尽可能被利用起来。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弄清,市场参与者所掌握的是什么样的知识。尽管生产者被假定充分了解各种情况,但是这些情况不能完全看作是一直的事实,而应看作是通过竞争过程才能解决的问题。实际上,完全
竞争意味着没有一切竞争活动,完全竞争理论明确地完全地排斥当事人之间的一切人际关系。它促进整个市场在完全自然的情况下能够以其可达到的最大效率充分运转。但是如果在当局存在调控的情况下,也即缺乏自由的情况下,不但各种东西不可能由那些最懂得如何生产因而能以最低成本生产这些东西的人来生产,而且所有消费者喜欢的东西也根本不可能生产出来-----完全竞争是实现社会充分平等的唯一途径。为了保证有效竞争秩序,我们必须采取一些措施。作者提到了契约自由,而且认为“并不是一种解决方法”,因为“在当今这种复杂的社会中,没有一个合同能明文规定不发生偶然事件”作者提到重要的一个恢复自由经济的方案是限定工会权力。并且税收被认为是抑制自由竞争的一个原因。一方面它使成功者不能积聚财富而崛起从而使社会停滞不前;另一方面它近乎于消灭任何自由社会中最重要的---起到关键作用的因素---独立业主。这是对自由竞争的一个威胁。
最后三章都在论述社会主义的不可行性。第一章讨论的是,社会主义制度将完全摒弃通过价值形式进行计算的方法,取而代之的将是本质上建立在能量单位或某些物理量基础上的某种计算方法。第二章论述了这样一个建议:价值应该由运用数理经济学方法的计划权威通过计算程序来发现,而不应该通过市场竞争来确定。第三章论证分析重新引入竞争来解决决定价值问题的论点。
三章结合在一起为了抨击社会主义中所谓中央计划局的不可行性以及因此扼杀竞争机制的种种弊端。在这里作者的观点显得过于偏激,由于对中央集权的排斥,作者认为社会主义即是“极少的社会注意和很多的计划,或者很少的计划和很多的纯粹社会主义”,在他眼中,所有社会主义的中心目标是资产在少数权威手中的集中化与独占。这无意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极大误解和扭曲,真正的“中央当局”其实只是起着宏观调控作用,着眼整体并尽力做出资源的最优配置,而非“导致越来越多的控制手段,直到所有的经济活动都被置于一个中央权威控制之下”作者混淆了资本主义中与社会主义中计划的具体含义。社会主义并不遏制个人的自主能力与自由,相反,它恰恰是对个人需求在社会条件下所能给予的最大范围的解放与满足。并且自由竞争在社会主义同样极为广泛的存在。在这里我只想强调一点,作者的根本错误在于将中央计划看作是一种独裁,而这显然是狭隘而错误的。
尽管如此,作者对于自由主义的整体论断依然发人深省。综观全书,他以经济自由为核心的经济哲学思想仍然是值得我们认真阅读和深入思考的。
哈耶克认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福利国家和计划经济,是一条通往奴役之路。
读《通往奴役之路》完全是因为它的名字,我好奇于何谓奴役之路,为何《通往奴役之路》是属于经济类范畴,它讲的又是怎样一种经济。后来了解到,是国家干预和计划经济的崛起,促使哈耶克写作了《通往奴役之路》的。一直以来,作为中国学生我们都学过并接受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是最好的方法这个观点。那么为什么哈耶克认为计划经济与民主不能并存,并且更是一条通往奴役之路呢?
哈耶克是这样论证的:如果社会主义要用中央计划取代市场,那就必然要建立某种机构来负责制定计划,哈耶克将其称之为中央计划局,为了贯彻计划、控制资源的流动,中央计
划局就必须拥有对于经济事务的广泛的自由裁量权。但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中央计划局并没有市场价格作为决策的依据,也就是说它没有办法知道何种生产计划在经济上是可行的,哈耶克说,没有价格系统,将被证明是社会主义的致命缺陷。这种缺陷不仅是经济的。控制经济就是控制生命,从长程的观点看,统制经济与民主程序是不能并存的。统制经济必然造成无孔不入的全面压制,因而导致现代最为严酷的政治控制——极权主义。计划经济与民主是不相容的。作者指出,计划经济也不能与民主相容。各种各样的集体主义有一个共同之处,首先在于他们都坚持一个高于一切的共同社会目标;其次,在他们达到目标的方法,他们都要将整个社会组织起来,控制社会的一切资源,以达到其单一的目标;第三,他们都拒绝承认每一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独立自主的领域,拒绝承认在该领域内个人自身的目标是至高无上不容侵犯的。而要推行作为理想的这种统一价值体系,独裁制度乃是最有效的制度性工具。因此,这种中央管制的计划经济,是最典型的极权主义。其对个人自由的摧残程度远远超过历史上专制政治。只有在自由竞争的经济制度内,民主政治才可能实行。然而,当民主政治受到集体主义教条支配时,民主政治将走向自我毁灭。在计划经济下,也不可能有思想和学术的自由。思想的国有化正是工业国有化的伴随物。哈耶克指出,极权国家集中控制宣传,一切宣传工具都被用来朝一个方向影响所有的人,隔绝外界,没有任何其他声音,天长日久,任何人都难免受其影响。民主国家虽也有众多宣传机构,但它们相互独立互相竞争目标各异声音多元,二者截然不同。极权政府宣传的主要技巧之一,就是仍然使用旧字眼,但换上新的意义,如自由、民主、真理等。其次,则是控制一切信息来源,实施资讯垄断。决定一则新闻是否发布的唯一标准,是其是否会影响国民对政权的忠诚。第三,是严厉压制任何怀疑和不同见解。如此,在没有任何不同声音的环境下,人们的独立思考能力逐渐萎缩,在长期单一的垄断的声音的灌输下,统治者的思想就成了全体国民的思想,统治者的目标也就成了全体国民的目标,这一现象扩展至一切精神领域:科学、法律、历史、文学、„„。政治权力与真理划上等号,真理也就死亡了。
有人指出,《通往奴役之路》这本书的重要性,与其说在经济学方面,不如说在其政治哲学方面和政治思想史方面。该书的意义,是在社会主义思潮横流于世之时,以一种决绝的姿态挽狂澜於既倒,以先知的洞见指出它对自由事业的根本性危险。从而在政治思想史上具有里程碑的地位。其次,在经济学上,它雄辩地证明了,取消私有财产制度的中央计划经济,不仅会导致经济的毫无效率和停滞不前,并且,生产资料的国有化必定导致思想的国有化,即从根本上取消个人自由,建立极权主义统治。因此说,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福利国家和计划经济,是一条通往奴役之路。的确,不可否认,读罢此书,我被深深震撼了,虽然说书中有些内容是极端和片面的,但依旧无法忽视计划经济中存在的问题。想来,若国人早先就拜读了这本著作,建国初期一些不必要的损失看来是可以避免的了。
但是,我觉得,无论如何,计划经济是需要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手段也是需要的。这一点,我想通过了几场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就可以看出,再说近点的,海地地震中的政府处理方
式和效果也绝对是个很好的反例。
所以,我觉得我们最多是把《通往奴役之路》这本书中的观点作为一个参照,以防止过多的干预与过度的集权,但大可不必将书中的理论太当一回事,因为事实证明,我们需要计划经济,而且路在我们的脚下,用事实说话,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才是最可行的。
第二篇:通往奴役之路读书笔记[推荐]
《通往奴役之路》读书札记
在接触此书之前,我想我对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认识都是不完整的。常年的“中国式教育”让我头脑里根深蒂固了很多东西,于我来说,能够与本书相遇可谓是一种机缘,因为最初之时我并不知道我将要面对的是怎样的一个世界。书中的种种观点让我倍感冲击,思想的碰撞如火星四溅。仿佛是打开了一扇门,于是我看到了迄今为止从未见过的世界。在这场“通往奴役之路”的旅途中,走走停停,反复研酌,看到了哈耶克伟大对人类未来之路的的担忧和设想,听到了来自作者心底的深深呐喊。
作者想要写的“奴役”究竟是什么呢?这一切还得从“自由”说起。
什么是自由呢?作者生活在英国这样一个高度强调“自由主义”的国家,当然自由在他的心里有着深刻的理解。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整个世界发生了太多难以预料的事情,当资本主义的国家计划、社会主义、甚至是法西斯出现的时候,整个西方世界对于“自由”似乎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解释。而就在这个时期,哈耶克出版了《通往奴役之路》一书,本书对于他的学术生涯有着极其重要地位。他坚持着一种被叫做“古典自由主义”的观点,他认为国家计划出现在资本主义国家是极为不恰当的,因为这种国家计划对于资本主义国家来说是朝着专制的方向前进着。他允许适度的政府活动,制度只能是人自发行动的结果,而不应为人所设计,良好的社会应当是大多数社会成员的认同。
作者用“被遗弃的道路”来形容他所谓的自由主义之路,用”伟大的乌托邦“来讽刺当时社会制度的“混乱”。在他看来,社会主义的终极梦想只能是空想,只是“伟大的乌托邦”而已。因为人身而为人,人存在于这个社会之中就应当追求个人自由,而不是如斯大林主义、毛主义甚至是法西斯主义们的独裁专制,那样人类就真的走上了奴役之路。“民主社会主义,最近几代人伟大的乌托邦,不仅不能实现,而且为之奋斗还会产生某种完全不同的东西,以至现在对之抱有希望的那些人中几乎没有人会准备接受这种结果。”
为了对自己的观点作深入的剖析,作者又开另一篇章,阐述了自己对于“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看法。作者是这样描述社会主义者的:“虽然他们热烈的信仰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但他们既不关心也不理解这些目标何以实现,他们确信的仅仅是这一目标一定会实现,无论其代价如何。”作者在这里用辛辣的语言讽刺了社会主义之路上人们为了实现终极理想过分强调集体主义而忽视个人的利益。作者强烈反对集体主义,歌颂个人主义,他认为个人主义是自由的象征,处于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应当有充分的个人自由权利,无论何事都应当以自己的个人利益出发,国家的制度等都应当以自发的、满足大多数人的愿望为基础,只有这样社会才能是健全的。总而言之,如果倡导集体主义那么人类就必将走上奴役之路。只有在自由之路上,人类才能发挥聪明才智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不论是科学上的还是社会上的。
他强调,个人主义哲学就是要遵循个人偏好,让人不受任何组织或他人的控制,他批判所谓的“公共利益”,他认为重要的是清除那些因人类的愚蠢而加诸于我们前进道路上的障碍,解放个人的创造力,而不是设计更多的机构去“指引”和“指挥”他们——也就是说,要创造有利于进步的条件,而不是去“计划进步”。社会的价值尺度应当是所有人的个人目标,任何制度都应当以满足或实现每所有人的个人目标为宗旨,而民主就是要保障国内安定和个人自由。他反对民主的控制,因为其可能会变成专断的权力。
关于法治,他也提出了自己看法:在经济方面,自由的国家政府只应当设定适用于一般类型的规则,只有涉及具体事项的人自己才能充分的了解情况,才能采取相应的行动。在道德方面,由于专制国家的种种“不道德”行为将会导致其法治的衰落。
谈到经济时,作者认为指挥一切经济活动的当局实际上是掌控了我们的分配,掌握了个人在经济方面的自由权利,因为经济计划几乎将涉及我们全部生活的各个方面。他认为这是十分“恐怖”的,并称其为“有意识的控制”。这种控制将是我们“通往奴役之路”的罪魁祸首。
关于人类社会的未来之路到底应该走向何方,作者在本书末尾做
了更为详细的阐述。他提出了在国家政府之外建立国际机构,即一种特殊的联邦式的国际政府形式。他认为通过这种形式能够很好的限制国家权力来保证个人自由。在经济方面,他还是反对计划,认为只有自由竞争的发展才是发展。
总而言之,他认为人类想要拯救自己方式不是什么主义,而是应当建立起一种体制,这种体制不是我们去计划发展,而是创造条件去解放个人的创造力,社会进步的手段和方式将是人类主动的明智的选择。而这条道路的实现途中一个关键点就是要保证个人自由。同时他也强调,这种自由与19世纪的自由观念又有很大的区别。
纵观本书,作者对于自由主义、资本主义以及社会主义的观点是十分明确的。他所批判的包括法治、经济、政治等诸多方面在内的社会主义与国家计划是有一定道理的,他站在此岸,观看者彼岸的“风起云涌”。他关于未来社会的物质条件与理想目标的描述也让我们看到了他对于人类未来的深入思考,发人深省。我想,正是有了哈耶克这样敢于批判的思想家才能有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吧。
但我认为对待本书还是应该以批判的眼光,毕竟社会在进步,一个人的想法还是不够全面。我认为,作者的观点在某些方面有失偏颇,这恐怕是与他自身的经历和所生的时代有关。我承认作者的观点让我受到了极大的震撼——集体主义=奴役之路?虽然作者运用了大量辞藻来论证其观点,但我认为对于这一点我们还是应当用批判的眼光来对待。最主要的一条便是作者对社会主义的全盘否定是片面的。社会主义确实是一种“乌托邦”的理想,在这条道路上,我们用了太多的方法,不计代价地想要实现它。尽管在西方国家来说,这条道路在他们看来是十分“荒唐”的,但是在当时当地,生活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想要拯救自己之时,社会主义如救命稻草一般地被抓住了,这是它能够存在的理由。其次,社会主义与法西斯主义是有根本区别的这一点我想作者认为两者的本质是统一的这一点我认为历史已经给了人类最好的答案。
人类的路究竟将走向何方?自由?奴役?或许作为银河系中渺小的一员,我们都无从选择,但哈耶克带给人类的反思和冲击都将是十分重要的,而他的构想能否成为现实呢?一切都将等待历史的答
案。
第三篇:通往奴役之路读书笔记
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 哈耶克在《通往奴役之路》书中论证道,当时正在计划中的福利国家不是为 个人自由的战斗在和平时期的继续,倒是朝着专制的方向迈出了一步。因此,他 认为追求计划经济,其无意识后果必然是极权主义。为了反对这种计划经济,哈 耶克有力地重申了他一贯坚持的古典自由主义观点,同时,也允许适度的政府活 动。第一章被离弃的道路: 人类意志形成世界的形状—现代文明的个人主义基础 —自由主义不是静止不变的教条—但它不被容许得到发展还遭到离弃—德国成 为新背离的领袖。第二章伟大的乌托邦: 社会主义对新自由的承诺—自由一词含义的改变—复 活的恐惧—民主社会主义的乌托邦。第三章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含义—“计划”的含义—选择一种 不是自由放任而是合理的竞争框架的指导型经济—集中管理和竞争的结合不如 任何一种制度。第四章计划的“不可避免性: 技术上的变化使竞争不可能—垄断增长的原因 —技术上的变化造成的新问题—竞争之不能实现的技术上的可能性—对计划的 要求在很大程度是专家的狭隘看法。第五章民主与计划: 对经济活动集中管理的一个包罗万象的共同价值准则为 前提—个人的和社会的目标—方法上的一致和目标上的不一致—随着国家行为 范围的扩展,一致的可能性减少—民主“控制”的幻梦—自由而非民主是终极价 值。第六章计划与法治: 法治—形式或实体的法规—法治的基本原理—形式的与 实质的平等二者之间的矛盾—对法治的新威胁—法治与人权。第七章 经济控制与极权主义:政治和经济的自由—对单纯经济的轻蔑—对 生产的控制也造成对消费的控制—计划与职业选择—命令与禁令是价格体系的 唯一选择—丰裕的神话—极权主义控制前所未有的程度。第八章谁战胜谁:自由与财产—计划与收入的分配—公正分配—“平等”— “公道的”价格和“合理的”工资—关于应有地位的矛盾观念—社会主义准备了 极权主义控制的工具—“中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竞争的各种社会主义冲突 第九章保障与自由: 两种保障—在自由社会里不应承受的收入波动是不可避 免的—对某种经济地位的保障只有在一个按军事方式组织起来的社会才有可能 —经济保障日益造成另外一些人的无保障—对保障日益增长需求的意义所在。第十章为什么最坏者当政: 集体主义的道德后果—最小的公分母产生最大的
同类集团—社会主义固有的完全忠于的倾向—权力崇拜—社会赋予各种手段合 理性—在极权主义国家公众中受鼓励的有用的习惯—领袖的选择
。第十一章真理的终结: 宣传的作用—人们不仅被迫必须接受价值观,也必须 接受对作为计划根据事实的看法—通过以旧的价值名义将新价值引入,使其被人 接受—没有任何知识领域不受到控制—真理与思想自由。第十二章纳粹主义的社会主义根源:在德国,社会主义的支持使反自由主义 势力得胜—社会主义作为反对自由主义西方的武器。第十三章我们中间的极权主义者: 德国理想的传播—更德国化历史现实主义 —科学家中的极权主义—垄断的资本组织—垄断的劳工组织。第十四章 物质条件与理想目标: 我们这代人的经济恐惧症—在自由社会里,没有一个单一的目标能被容许永久支配其他目标—甚至消除失业也不能—我们 绝大多数的实现依靠迅速的经济进步—英国政治理想的衰落。第十五章 国际秩序的展望:国家计划与国际秩序之间的冲突—在国际范围 内指导经济活动产生了比在国内范围还要大的政治难题—这将造成仅能通过武 力加以确定各种理想之间的冲突国际当局不能局限于经济—事务—对一个强大 但政治权力有的经济当局的需要—联邦制原则的优劣—国际范围的法治—野心 过大的危险。阅读后的思考:读了《通往奴役之路》一遍之后,感到有许多还不能理解的 地方,觉得一头雾水,读懂这本书不仅需要多次精读,还需要掌握相关的经济、政治、历史等相关背景。而且书中讲述的许多观点也与我们经常了解的一些观点 有些抵触,十分值得推敲。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也应该有自己独立理性的判断。不过哈耶克关于自由的论述还是给我很大启发与触动。哈耶克这样定义自由:自 由即这样一种状态,其中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强制被减少到社会所能达到的最低 状态。并进一步明确了自由与其他一些概念的关系:自由仅指人与人之间的一种 关系,对自由的侵犯也仅来自人的有意识的强制;一个人是否自由,与他可选择 的范围大小没有关系;自由并不等于政治自由;民族的自由不等于个人自由;个 人自由不等于内在自由。我现阶段的理解的自由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法律制定的公平合理,但并不是说 绝对的公平合理,然后个人从事法律所不禁止的活动,即法无禁止即自由,同时 要与乡土、社会融合,符合公认的风序良俗。唯物辩证法,矛盾在一定条件下会 向相反的方向发展,事物都是相反想成的。有时,自由主义的过度泛滥也是极其 危险的。比如北大的一个社会学系的教授提到: “在经济领域,以哈耶克为代表 的新自由主义主张纯粹市场竞争,反对政府干预;在政治领域,新自由主义崇尚
绝对自由,反对
对国家权威;在社会领域,新自由主义追求社会不平等,贬低工人 阶级地位,破坏社会团结和社区精神,导致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等社会不稳定状 态;在价值领域,新自由主义大搞历史虚无主义和价值虚无主义,反对用正确的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教育青少年。”真理越辩越明,认识也越来越清。晰。哈耶克认为,计划经济,是一条通往奴役之路。我们也在这方面也走过很多 弯路,犯过许多错误。我们应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来思考一些问题,违背人性的东 西总会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矛盾。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对资源起基础 性配置作用的机制是市场机制,效果更好,效率也更高。如果实行计划经济,国 家垄断所有资源,配置所有资源,因政府垄断特权的存在,各种寻租现象必然十 分泛滥,其危害也就可想而知,正因国家将一切都安排计划好,个人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将会收到极大的削弱,即使有想法和主张,也无从施展,个人 在各个方面都受到了束缚,所以自由也就无从谈起。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后,国家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市场在许多领域内起到了配 置资源的有效作用,但这并不排斥国家的宏观调控。市场、社会、国家干预三者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理论界与实务界讨论的焦点。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也是一个关系到全人类福祉的重大问题。
第四篇:《通往奴役之路》读书笔记
个体的乌托邦组成真正的乌托邦
——《通往奴役之路》读后感
共产主义社会是这样的社会:物质资料极大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极大满足,人人平等,没有统治阶级的压迫,安居乐业,劳动成为人的精神需求。
社会学家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的作者——也承认这样的社会是一个值得人类努力去奋斗的社会。共产主义的旗号曾经吸引了世界上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口,曾经社会主义运动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社会实践活动。但是随着意大利、德国一步步成为法西斯主义国家;苏联斯大林时期的国家恐怖主义的推行以及往后的苏联解体;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大规模的人类自发将社会推往专制和个体被操控而非个体和社会协同发展的道路上,这一系列的事件使得人们不禁需要再次反问自己,到底社会主义道路和共产主义的终极目标是不是正在将我们推向解放,还是推向奴役?
一、自由是无可否认的人类基本需求。
人来到世上,自然而然地会被各种各样的束缚渐渐限制了自己的生命。在一般的经济社会中,穷苦的人,最大的理想是让自己的生活能够更加富裕,至少在他这一代机会渺茫的时候,他也将希望寄托到后代身上,希望后代能够争气,不再过着贫苦却总是为了生计而发愁的日子。穷苦的人也许是没有自由的,因为自由需要资本,需要能力,他也许只能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他没有自己的时间,因为他明白,一旦他休息了,就意味着他再也难以维持家庭的开支了,生活就会出现危机。而他的后代呢?也许他重复了父辈的循环,继续寄希望于后代的后代;或者他/她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摆脱了贫穷落后的状态,成为了富足的人,至少在他作为家庭顶梁柱的时候,他的家庭就会过的比较安逸快乐,但是尽管如此,在某种程度上,他仍然是不自由的,因为他的所有时间还是会有大部分用于工作,然而不自由的程度却比上一代轻了,起码他能够买上自己喜欢的东西,去旅游等。由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看到了在一般的经济社会当中,通过个体的努力是如何使得一个人从被奴役走向自由的。这样的过程是自发的,我们并不需要再外加什么动力,一个人,或者一个家族是会有这样持续的努力的,作为政府,只需要给予足够的空间和时间,社会上的个体自然而然会为了利益的最大化而作出对自己最好的选择,而无需再为他们另外“注入某种打扰平衡的激素”。并且政府只需要在个体无法做到的领域上——比如修筑公路,投资教育,医疗保险——行动就可以了。这样的思想可以概括成为一句话:“管的少就是管得好。”
事实上,自从文艺复兴佛罗伦萨的商业风气传遍欧洲,启蒙运动将自由的理念渗透到每个人的脑袋中以后,欧洲创造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财富总量,美国也是动用了自由经济的手段,人人生活都得到提高,仿佛共产主义的理想在这样的环境下产生了。
在此我们已经看到了自由经济对于每个个体所起到的作用是多么的伟大,尽管每个人都是自私地去为自己谋求福利,但是正正是因为每个人都为自己而活,为了解放自己的物质生活,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享受,为更好的生活而奋斗,因此每个人都可能活在乌托邦中,如果一个社会当中每个人都是满意的,每个人都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由这样一群人构成了社会,我们能不说这样的集合就是一个乌托邦吗?
二、然而支持社会主义的学者和政治家们的理想更“伟大”,他们要解放全人类。他们更多地涉足了他们本不应涉足的个人的领域,哈耶克引用了亚当斯密的一句话点破了社会主义的最严重问题“试图指导私人以何种方式运用其资本的政治家,不仅是其本人在瞎劳神,也是在僭取一种无论如何也不能安心地授权给枢密院和参议院的权力;由一个愚蠢和专断到幻想自己是适于行使这种权力的人掌握它,是再危险不过的了。”
社会主义批评个人自由的最主要点在于:个人主义的自私自利使得社会不能有一个同一的前进方向,因为张三要往东,李四要往西,众口难调之下,所有有价值的道路将因为争吵而难以真正推行,他们仿佛看到了真理,但是他们却因为真理无法被推行而感到沮丧,他们只能很无奈地看着社会一直都处于一个混沌的状态下而深深地自责。“只有政府将一切事物都收集起来统一处理,走向共产才真的有希望。”其实每一个学者也许都有这样的正义感和控制欲。然而哈耶克也给出了明确的反驳:也许当真正的具有绝对优势的道路出现的时候,政府的集中控制是道德的,但是优势的道路本身已经是专制的最好反驳,因为这样优势的道路是在长远看来是具有竞争优势的。举一个简单例子:假如社会上每一个人都使用电而不使用煤炭,电价可以因为大量使用而得到降低,但是电力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了优势能源了,烧煤在绝大多数家庭当中已经不复存在了。
哈耶克的反驳点的第二点,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 凭什么经济学家指出的每个人发展的方向就是适合他们的呢?真理更多的是与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不是以现成的条文而出现的,我们很难希望一个制定经济计划的经济学家能够全盘了解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实际情况,也就是制定计划的人很可能不是该方面的专家。在这样的情况下,很难希望这样一个计划是切实可行的,真正适合该领域的。在这样的矛盾下,唯一切实可行的办法是将特定的领域的专家安排去做计划,并且自然而然,这位专家需要有一个比较大的自主权,不让集权者给出阻碍发展的意见。然而这样的专家制定计划无意中暗合了自由经济的核心,因为这样的逻辑可以一直向下推及个人,不得不承认,个人的计划将是一切计划的基础,然而,个人的“计划”不就意味着“自由”了吗?个人计划间的协调执行不就意味着“民主”了吗?只有以实际情况出发,才是最好的计划。一个经济学的计划涉及的是社会各个阶层的利益,订立一个全国范围的计划,无形中就是将不同的阶级分成了不同的等级。历史上最经典的莫过于前苏联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了发展军事工业,国家对农民阶级的压榨实际上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除了留下足够的口粮,其余的粮食一律上缴。实际上饥荒最严重的反而是农民,因为在某些歉收的季节,上缴的粮食额度也没有弹性,导致农民饥荒严重。但是这样的牺牲在专制的斯大林看来,只是为了共产主义而牺牲目前的利益而已。在这样的理念之下,每一个个体都是很没有价值的,因为每一个个体随时要为了国家机器的顺利运作而做出牺牲,每个人的出生只是像奴隶一样被利用被奴役到死,必要时还要真正的去死。
高度集权的经济计划意味着完全取消了市场经济,意味着私人企业不复存在,意味着国家将包揽一个人从出生到坟墓的一切事务,每个人都为了社会主义的伟大理想而甘愿成为“一颗社会主义螺丝钉”。我不否认每一个个体都是渺小的,但是我是绝对不赞同每一个个体是因为渺小而应该主动放弃属于自己的“所有权”,以满足集体及其暴力的需求,而集体的需求却只是来自专制者的需求,在这样的制度下,集体成为了奴役的幌子,成为了统治者的屠刀和长鞭,尽管也许专制者和封建统治者不一样,不是为了一己私利,而是为了一整部机器,但是从目的到形式,共产主义就这样一步步将处于这样社会进程当中的人逼迫成了奴隶。然而最可怕的不是这样的形式奴役了人,因为当人发现这样的道路是有巨大问题的时候,他们会自动自觉的去反抗,然而历史那套反抗专制统治的争取自由的事件没有在社会主义过程中出现,反倒是人人主动地为这样的道路而“献身”,并且以这样的事情作为极大的高尚情怀。毫不用怀疑共产主义到来之时每个人还是会继续被奴役,因为专制集权会从订立目标的时候开始,直到永远,因为这是国家管理需要。
三、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有了人民公社化运动,“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苗”这类的口号喊的极为响亮,现在再反观当时,实在是不可理喻。反映集权主义的《1984》不只是一本小说,其实是现实的映射甚至是预言。
哈耶克早就在书本的《真理的终结》一章提到了社会主义国家控制思想的问题。真理来自于哪里?我不敢说真理已经掌握在人们的手中,但是真理更多的来自于批判,来自于不同声音的碰撞,当然不同的声音也会导致混乱,但是不经过混乱的过程,我们的大脑就无法真正触摸到真理的内涵。而历史上的社会主义国家曾经 “把这些官方的学说当作一种工具用来指导和团结人民去行动的必要性,早就被极权主义制度的各个理论家清楚地预见到了。柏拉图的“高尚的谎言”与索雷尔的“神话”,和纳粹的种族学说或墨索里尼的工团国家的理论一样,都是为同一目的服务的。他们都必须以对事实的特定见解为基础,然后再经过详尽的阐述使其成为科学理论,以便证实其先入之见的正当性。”
在这样的环境当中,没有其他的声音,即使再有判断力的人,也会慢慢地被同化,被改造。尽管人类中的大多数的意见是来自于别人的意见,社会上大多数的人持有某种观点,不是经过了深思熟虑才持有的,他们只是支持别人的观点以避免显得和别人不一样。但是这不是国家控制思想的理由,因为这样的情况很可能意味着国家引领人民走向灭亡。
四、综述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不是意味着我们正在通往奴役呢?我们也经历过大跃进,也经历过全民大炼钢,也经历过人民公社化,也经历过文化大革命,我们
也曾经幻想过拯救还在资本主义社会当中的水深火热的人民,这一切现象都典型地反映出国家计划的巨大问题。但是现在的中国情况也许已经和50年前的社会主义国家有了很大的不同了,因为中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引入了市场经济,在各领域都进行了改革,现在中国又正处于政治民主改革的关键时期。而资本主义社会又发展出了一套很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公共事业,使得每个人在社会中能够有基本生存保障。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界限已经越来越模糊,因为每个国家,无论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都正在往福利国家转型,而真正受惠的自然是每一个在国家中生存的人民。人与人和和谐,社会各部分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才是最实在最根本的人类追求,最贴近每个人的利益。什么主义,不过是名字而已,何必较真呢?
第五篇:通往奴役之路
《通往奴役之路》是对古典自由主义和自由意志理论中最著名、而有最受欢迎的著作之一,其作者哈耶克在1974年因为这本书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即使这本书早在1944已经发表,由此可见这本书的巨大影响,甚至当时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也深受影响。正像作者哈耶克讲的一样,他写这本书是让“所有党派的社会主义者”读一读,因此我认真了这本书,并从中有所感悟。
哈耶克在书中阐述道,所有的集体主义社会,从希特勒的国家社会主义到斯大林的共产主义,都无可避免的会迈向专制极权,一个国家最终会变成极权主义。那什么是极权主义呢?照西方学者的言论,极权主义(totalitarianism)一词一般用以概括德国纳粹主义、苏维埃共产主义,以及意大利法西斯主义。其最早渊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的20年代的墨索里尼,当时它是一个用来描述意大利法西斯主义纲领的中性甚至带有褒义的词语。二战以后,这个术语很大程度上在冷战的意义上被使用,从而带有了鲜明的贬义色彩。而极权主义国家最重要的三点共同点是:
1、存在某个意识形态,它规范生活的方方面面,勾勒出达到终极目标的手段,2、还要有一个唯一的群众性政党,以此动员人民的热情和支持。
3、包括思想控制在内的全面控制。
那哈耶克为什么说所有的集体主义社会最终会迈向专制集权呢?在《通往奴役之路》之中,哈耶克是如下解释的。实行中央计划的必须有一个小团体(统治阶级)决定资源和产品的分配和发放,由于没有市场机制和自由价格机制,这个小团体便无从得知正确的情报,也因此根本无法做出正确的决策分配资源和产品。对于经济计划在实践上的不同意见、加上中央计划者在分配物资上的不断失败,最后将导致计划者开始运用高压的强迫力量以维持计划的实行。哈耶克进一步主张,社会大众会感觉计划的失败是因为国家权力不够、无法有效推行目标所造成的,这样的感觉会使大众开始投票支持中央集权,并会支持那些看似“可以让计划付诸实现”的“强人”攫取政治权力。哈耶克主张,在经过这一连串的恶化后,一个国家将会无可避免的转变为“极权主义”。
不可否认,当哈耶克写这本书时,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似乎显示了一些“极权主义”色彩!那时的社会主义苏联实行的是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从经济上来看,苏联模式表现为一个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它以国家政权为核心,以党中央为领导者,以各级党组织为执行者,以国家工业发展为唯一目的,以行政命令为经济政策,以行政手段为运作方式。而政治上表现为一个高度集权的行政命令体制。对内,它将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而党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组织,大多数情况下又是由个人意志所操纵的。这就造成了党政不分,共产党领导一切,直接发布政令,管理国家事务,民主集中制有名无实,社会义义法制被忽视甚至遭到践踏。而当时的他认为希特勒领导的所谓社会主义国家更是集所有权力于一身,乃至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世界爱来深重的危害。难怪哈耶克会认为社会主义会最终导致“极权主义”,因而极力发对社会主义。在他看来,一个国家应当以“法治”为基础,他反对计划经济,但不认同“无政府状态”,政府在一些领域也可以管制,但这种管制必须建立在所有个人认同的基础上,也就是政治意义上的社会契约。
然而哈耶克没有认识到社会主义模式并不只有苏联模式的计划经济体制,他没有看到现在的中国模式的社会主义,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虽然中国曾经也照搬了苏联模式,并造成了“大跃进”,乃至十年浩劫“文化大革命”。当然在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不再实行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而是实行
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在政党制度上实行多党合作制度,政治制度方面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事实证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社会财富极大增加,无需通过计划来满足人民需求,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中国人民民主得到很大的提高。改革开放以来,经过30年快速发展的中国并没有像哈耶克所描述的一样,在一党领导下走向“奴役之路”,即极权主义。因为中国政党制度在坚持***的前提下鼓励个民主党派参政,加强互相监督;并且坚持“依法治国”的执政理念,而在经济制度方面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公有制共同发展,实行按劳分配与多种生产要素相结合的分配制度,这样就避免了政府集中分配产品!从两个方面而言,因为有了监督,有了合理的产品分配制度,所以中国是最终不会走向“极权主义”的当然在我庆幸我们国家没有变成哈耶克描述的“极权主义”国家,而且在社会上我们享有自由权利的同时,我对目前中国的一些现状还是有点遗憾。正如哈耶克所说,一个国家秩序应当依照法律治理,虽然中国政府始终坚持“依法治国”理念,但是在执行时,还有相当一部分没有依照“法治”的执政理念。甚至在20世纪八十年代末,有人提出了新“权威主义”,认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腐败现象非常严重,需要权威的力量予以整治。而实际这是当前中国的法制还不健全,况且中国人心中“人治”理念已经存在几千年,甚至现在还大有人追随,相信“人治”高于“法治”,这是与哈耶克“法治”不相容的。由于存有这种观点,当人们遇到侵权行为损害自己时,他们想到的第一件事往往是找关系而不是诉诸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照哈耶克而说,这也许会引起极权!
不过总而言之,正像马克思所讲,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需要经过循环往复的量变、质变,在中国真正实现“法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国家只是要避免像“文化大革命”那样的好坏不分的悲剧再次发生。避免个人崇拜、权力高度集中缺乏法律和集体监督而走向“奴役之路”,极权主义!作为一个坚信社会主义的新青年,在响应哈耶克的让“所有党派的社会主义者”读一读的号召后,我相信只要中国政府坚持依法治国的理念,严格执行并在公众当中积极宣传民主、法治观念的话,我们国家会最终变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