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3号文库
《论语》第四讲做人之道
编辑:红尘浅笑 识别码:22-430497 13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4-25 09:30:04 来源:网络

第一篇:《论语》第四讲做人之道

《论语》第四讲做人之道

大家读《论语》里面经常出现君子一词。在《论语》中告诉我们君子是作为做人的一个标准,做人要做君子。“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一部短短两万多字的《论语》,“君子”这个词就出现了一百多次。做一个善良的人。这是君子的第一个标准。做人始自于人格与内心。内心完善来自于自我修养,表现出来一种从容不迫的风度。一个人反省自己的行为,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到;要使自己做过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实在又是极不容易的事。如何做人主要靠自己,只有改变自己,才能做“好”人。这正是我们现代人做人的起点。子曰:“以约(1)失之者鲜(2)矣。”《论语·里仁·4.23》。约,约束、收敛、不放纵。着实,不浮泛。凡谨言慎行皆是约。鲜,少也。人能以约自守,则所失自少矣。不该说的话,一句也不能说。不该做的事情,一件也不能做。如果真能够这样,犯错的机率就会大大减少。虽然说不要怕犯错,以免由于害怕犯错而什么都不敢做,反而失去尝试的机会,影响自己的成长和进步。但是尽量减少犯错,仍然十分必要。减少错误的方法很多,最主要的,莫过于谨言慎行,时时自我节制、约束自己,克制自己的言行。大部分人都克制不了自己,往往一时兴起,便脱口而出,爱怎么做就怎么做。这样的人,错误必然很多。自爱自重的人,知道自律的重要性。用心克制自己,约束自己的言行。这样一来,错误自然大幅度减少。最好的办法,仍然是想妥当了才说,想妥当了再做。谨慎小心,时时约束自己的言行,当然最为妥当。养成自我约束的自律习惯。不放纵自己,不吹嘘自己。不让自己爱怎么样就怎么样,以免闯祸。孔子对人宽厚,不重表面形式上的输赢,而重思想境界和做人的标准的高低,明知对方错了,却不争不斗,有这样一个故事,颜回有一次看到一个买布的人和卖布的人在吵架,买布人大声说:“三八二十三,你为什么收我二十四个钱?”颜回上前劝架,说:“是三八二十四,你算错了,别吵

了。”那人指着颜回的鼻子说:“你算老几?我就听孔夫子的,咱们找他评理去。”颜回问:“如果你错了怎么办?”那人说:“我把脑袋给你。你错了怎么办?”颜回说:“我把帽子输给你。”两人找到了孔子。孔子问明情况,对颜回笑笑说:“三八二十三嘛,颜回你输了,把帽子给人家把。”颜回心想,老师一定是老糊涂了,只好把帽子摘下,那人高兴地走了。后来孔子告诉颜回:“说你输了,只是量顶帽子;说他输了,那可是一条人命啊!你说帽子重要还是人命重要?”颜回恍然大悟,跪在孔子的面前说:“老师重大义而轻是非,学生惭愧万分!”这就是孔子所说的“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15.15》” 孔子说:“多批评自己,少责怪别人,这样就不会招人怨恨了。”躬就是反躬自问,自厚并不是对自己厚道,而是对自己要求严格;对于别人错了的,责备人家时,不要像对自己那么严肃。这样处世做人,对上级也好,对同事也好,对部下也好,怨恨就少了。这实际就是我们常说的“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精神。凡事多作自我批评,这既是儒者的反躬自省功夫,也是我们今天仍然倡导的思想修养。这样一来,怨恨也就随之而起了。正是针对这种情况,孔子才语重心长地教诲我们,要我们多批评自己,少责怪别人,这样来减少怨恨,造成一个宽松的生活与工作环境。

大家看,孔子告诉我们的做人标准,不是苛责外在世界,而是把有限的时间、精力,用来“苛责”内心。一个人内心对自己要求更严格一点,对别人就会厚道一点。我们今天老说做人要厚道,厚道并不是窝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和悲悯别人很多的过错,可以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立场上想问题。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1.16》别人不了解我,我还是我,于我自己并没有什么损失。我不了解别人,则不知道别人的是非邪正,不能亲近好人,远离坏人,这倒是值得忧虑的。当然,说是这么说,要真正做到却是不容易。几天前读了一篇题为《请客》故事。故事说小羊请小狗吃饭,小羊准备了许多鲜嫩的青草给小狗,小狗看着一桌

青草,皱着眉头,勉强的吃了一口,就满不高兴的走了。后来小狗回请小羊,小狗想我一定得拿出最好的东西来招待小羊,不能像它,只拿廉价的青草来敷衍我,于是小狗拿出了所有的积蓄,准备了一桌特好的排骨。小羊来了,看着一桌子排骨,一口也吃不下去,它很不满意,觉得小狗是故意的不想请它吃饭。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与人交往应该多了解对方,读懂对方,知对方好恶,这样交往起来才会水道渠成,彼此快乐,没有负担。学会换位思考,将心比心,遇到事情真心的站在别人的立场上为他人着想,你就会得到别人更多的尊敬和爱戴,别人会十分高兴与你交往,你的科生活和未来也会因此更加美好。所以圣人不仅在《学而》开头的一章里告诉我们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而且又在这末尾的一章里再次语重心长地说:“不患人之不知,患不知人也。”全篇恰好首尾照应。

第二篇:做人之道

转【待人之道】“轻财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待人,身先足以率人。”虚怀足以容人,涤念足以恕人,立信足以做人,练达足以识人,混俗足以修人,朴拙足以敬人,担当足以用人,思慧足以益人。

人生就是无数个舍与得构成的,当你打开了一扇窗,同时也会关上另一扇窗,当你舍去什么,同时你也会得到另外一些什么,舍去与得到成正比。人生就是在这个舍去与得到之间迂回。品犹太人谚语: 1钱是窥视人格的一面镜子。2使人高贵的是思想而不是血统。3与智者在地狱胜过与愚者在天堂。4宁可花一天好好思考,不要用一周蛮干徒劳。5口说不如身到,耳闻不如目睹。6一个不想蹚过小河的人,自然不想远涉重洋。7汗水和丰收是忠实的伙伴,勤学和知识是一对美丽的情侣。

第三篇:做人之道和做事之道

做人之道和做事之道

歌德说:“人不能孤立地生活,他需要社会。”良好的关系,不仅能给人生带来快乐,而且能助人走向成功,而宽容的品质则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石,在相互宽容谅解中求得共同的发展和进步是一种良好的愿望。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宽容的品质,才会懂得理解和尊重他人,才会有爱人之心,有容人之量,成为识大体、顾大局的人。要做一个宽容的人,就要赏识别人的优点,包容他人的不足。

古人说得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金无赤足,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优点和不足,世上有能人,但绝对没有完人。每个人独立的个性差异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不可避免。要解决这些矛盾,就必须具备宽容。宽容的前提是什么?是赏识!只有会赏识的人才有宽容的品质,也只有具有赏识之心的人才称得上是宽容的人。我们知道,人性中最本质的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赏识,人都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赏识而活不会是为了挑剔而活吧,我相信,百分之百的人从内心都是愿意和赏识自己的人一起工作、一起生活,而不愿意和整天挑鼻子挑眼,对这不满意那不顺眼的人一起。人,或多或少都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因此,要做到宽容,就要学会用“电脑窗口”功能,看他人优点时最好使用“最大化”,看缺点时和不关要紧的事最好使用“最小化”。

我们都是凡夫俗子,不可能是完人,不可能没有错误,当我们发现自己错误的时候,不要过分的忧心忡忡,要及时诚恳主动道歉,让对方感觉你的诚心。当别人有了过错的时候,我们要善待对方,不要满脸的阶级斗争、得理不让人,什么都要讨个公道,什么都争高低和强弱,要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不要把自己的思维方式强加于人。当然,宽容有度,宽容不是纵容,我们对一些事也要讲理,但即使要讲理,也要晓之以理,注意别人的自尊和承受度,要让人体会到你对他的尊重,特别不能搞“株连”、“算总帐”,否则你会导致自己的心里错位,也会使矛盾扩大化。善待别人,其实就是善待自己,我们何乐而不为?学会淡忘,用感恩的心情对待生活。

或许你曾经饱含着成功后遭人嫉妒的苦涩,或许有人因处事不公亏待过你,或许有人方式不当让你受尽了委屈,或许有人因势利伤害了你......对于这些,你大可不必耿耿于怀,忿忿不平,既不要将自己想当然的一些东西强加于无关的人,更不要想到要以牙还牙,采取什么办法变本加厉“回敬”对方、中伤对方。最好的办法是别把这些让你不快乐的事放在心上,如果你始终跟自己过不去而处于一种烦恼心态,无疑只会在自己心里种下刻薄的阴影,最后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我们必须要学会忘记,乐观地把它作为生活的积累,学会感恩,感谢生活给你磨练自己的机会,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化对方,因此,忘记有时也是对自己最好的爱护。

提高素养,开拓视野。人与人之间的封闭、孤独而不善交往,就会让人心胸狭窄,宽容也就无从谈起了。因此,要尽可能创造条件,广交朋友,多见世面,不要把自己固定在自己固有的小天地里。同时还要不断的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素养,激发生活的热情,让生活充满阳光,让心灵充满阳光。

第四篇:论语之三:为政之道

《论语》之三:为政之道

在宋代,有部叫《鹤林玉露》的书中讲到宋初宰相赵普以半部论语辅赵匡胤定天下,辅赵匡义致天下,因此就有了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谈谈《论语》的为政之道。

一、什么是政?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之以正,孰敢不正?‛ 季康子是鲁国当时执政之上卿,也是当时鲁国最有权势的人,他问政于孔子,孔子对他说,什么是政治呢?政治就是以“正”治理国家,只要为政者品形端正,那么国民就相继效仿而得其正。季康子你作为臣子架空了国君的权力,多有僭礼、逾矩之行,又如何能使将国家治理好呢?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季康子又向孔子请教了一个问题:我怎么做才能让百姓敬重我,让下属忠于我?孔子回答说,如果你在他们面前表现得品行庄严稳重,那他们自然就会敬重你了,如果你对君父有孝心,对子女臣子有慈爱,那他们自然就会忠诚于你了,同时相互劝勉而尚仁义。

综上所述,在孔子看来,所谓政治,就是一个修已而安民的过程。为政者的德性对国家治理的好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孔子说:“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若为政者能以德治国,就能服众。

季康子又问了:‚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看来这个季康子还是没有领会孔子的精神,他说,那好!我就来个惩恶扬善吧!孔子说,治理国家那里需要打打杀杀呀?你若品行高尚,国民相继效仿,民风自然淳朴。

以上就是孔子对什么是政治的理解,他强调政治治理的德性需求,同时也泛化了政治的具体性,在《为政第二篇》中,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孔子认为,我们对父母行孝,友于兄弟,虽是一家之治理,仍有修已而安民的效果,也可谓是政治,所以,政治并不一定只是身居高位者的事情,他也是普 1 天下百姓们的事,试想家家有孝悌,户户有仁义,那天下不就太平了吗,人民不就安乐了吗?这就是政治呀!

二、为政的基本要求

(一)以德治国

这是为政的总则,孔子认为以德治国比以法治国具有更好的影响力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恪‛

意思是说仅靠法制禁令可以约束百姓的行为,但不能让他们产生羞耻心而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但为政者若能身正以正民,那百姓不仅不会恣意狂为,还能自觉地约束和反省自己的行为。就是齐之以刑和齐之以德的不同结果,如果从经济效益上来考察二者,那么在孔子看来齐之以礼显然是更好的一种政治治理方式。当然,这也要求为政者以身作则,从自己做起。孔子说“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视之哉?”居上位者没有宽恕之心,行礼仪时趋于形式缺乏敬重,有国难而无哀伤,真是让人不忍目睹呀,为政者若此,又如何行正治呢?

(二)为政者应懂得敬信、节用、役时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千乘之国,大国是也,治理这样的国家,首先要做事,任何一时代都需要会做事、敢做事、踏踏实实做事的人,在社会政治混乱的时期,这批人显得尤为突出和可贵。其次,要使民信,中国有句古话叫得民心者得天下,为政者之尊严和伟大归根结柢并不在其权高位重,而在其是否能得到民心,能得到百姓的支持和信任。孔子还补充说:‚民无信而不立‛,这里的信,一是讲百姓当有诚信之美德,一是讲为政者应当修身正正已以获得百姓的信任。再次是节俭,从道德的角度讲,节俭是一种美德,但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节俭意味着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不管是对一个尚贫穷的国家而言,还是对一个富足的国家而言,节俭都是一种良好经济思维的表达。第四,为政者要懂得爱惜百姓,要让他们能从你的政治治理中得到实惠。最后,役使百姓也要讲究时机。不恰当的役使会让百姓辛劳、厌倦。

(三)为政者应当明是非,奖罚分明,举忠臣。

鲁哀公问政于孔子:‚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据说鲁哀公与孔子的关系很好,所以他们常常在一块讨论问题,鲁哀公曾经说:“吾与孔丘,非君臣也,德友而已矣。”

我和孔丘并不是一般的君臣关系,我们是德友呀,什么是德友呢?以德交的朋友,不是狗肉朋友。正因如此,鲁哀公对孔子的死感到非常的伤心,他说“灏天不吊,不潎遗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茕茕余在疚,呜呼哀哉!尼父!无自律”大概是说,天不体谅我呀,怎么把孔子带走了呢?留下我一人,真是令我伤心呀!

在《论语》中,鲁哀公问孔子怎么能让百姓信服于自己呢?孔子说,一定要直枉分明,就是是非清楚,好坏分明。另外还要善用良臣,勿为奸臣所用,这样做就可以令民服了。鲁哀公执政时,国家的政权掌握在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三家大夫之手,鲁哀公很不高兴,所以问了孔子这个问题,孔子说举用正直为公之人,除去曲枉自私之人,民受其利,乃服。反之则不服。鲁国此时,三家专横,即是举枉错诸直,故民不服。

(四)为政者应当率先示范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子路问怎样为官,孔子对他说,要以身先之,起示范带头作用,这样,你的下属和百姓才能任劳任怨地做事,你的政令才能够得到实施。我们知道,子路是一个率直、勇敢的人,而且也很有政治才华,他曾数度做官:曾为季氏宰,曾做过卫国蒲邑的大夫,曾做过卫国大夫孔悝的邑宰,因此常与老师讨教如何为官的问题,最后孔子还有针对性地勉励子路一定要恃久性。我们都知道这么一句话,做一次好人容易,做一辈子好人难,为官也是一样,有的人新官上任三把火,火烧完了,就打住了。孔子认为为政一定要持久,只有持久的政治才能真正为民谋福。对于为政而言,恃久地“先之劳之”也是考验其德性修养的过程。

(五)为政者定要尽职尽责,不代佾越庖

子曰:‚不在其政,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后人补充说,在其政则当谋其政.(六)为政者要学会宽容,举贤才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而举之?‛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不其舍诸?‛

(七)为政者行政要有正当的理由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 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 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 矣。‛

三、为政的效果

(一)近者悦,远者来 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

第五篇:读《论语》,学做人

读《论语》,学做人

进入大学已经两个多月了,对于大学生活,我们依旧感到茫然失措。2012届新生教育大会中,邵虹老师的名为“读《论语》,学做人”的演讲为我们拨开迷雾。我们的大学生活蓝图渐渐清晰„„

我们时常抱怨大学学习与高中学习相差甚远,高数太难,画几太繁。在高中,我们有老师的监督,有父母的陪伴,而如今,我们必须自己学会独立。老师,父母有一天终将离去,最可靠的还是我们自己。“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高中的学习是为我们打好基础,而大学是对知识的深度挖掘。所以勤学与勤思结合,这样我们才能对专业知识理解得更加深刻,掌握得更加熟练。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我们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以后更好的做事。而有的人,整天在教师或者图书馆埋头苦读,不知活学活用,演变成为一个书呆子。最近,作为一名大一新生,我们深有体会,每天食堂,寝室,教室三点一线,感觉十分忙绿。很多同学总是抱怨没有空闲时间去干其他的事。但我想说,忙绿一点挺好,我们不会感到一天闲的无事可干,颓废,虚度光阴;只有在忙绿中,在不断的做事中,我们才能更快的成长。

我们身边时常可以听见“危险品”这个字眼,那么什么是“危险品”呢?所谓“危险品”是指知识丰富,技能高超但品德修养低下的人。要学知识,先学做人。一个处于道德底线之下的人,有什么资格谈论学习呢。他们只会比那些拿枪杀人的人更让人畏惧。那么有人会问做人的准则是什么呢?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做人标准。孔子曰,衣敝缊袍,与一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而如今做到子路者,焉有几人?看看我们身边,我们大学生比车,比房,比名牌,甚至比爸妈,为了身上的一件名牌,以各种各样的理由向家里拿钱,完全把父母为了这点钱流汗的场景抛到九霄云外。所以让我们力高自身修养。做一名社会需要的大学生。

我们的大学生活已经开始,让我们热情饱满,让我们满怀憧憬,走好,走对自己的大学之路,那么我相信,我们的大学生活必将无比精彩.不选:内容空虚,泛泛而谈,没自己的见解,也没有教给读者什么。

《论语》第四讲做人之道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