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农村建设申请
美好家园分期建设说明书
XX乡人民政府:
我系XX村七组村民XXX,202_年8月我家三间泥砖瓦房,因年久失修及连续几年遭遇风雨灾害。房屋出现了许多裂缝,摇摇欲坠,危及全家生命安全。由于经济困难,无法重新建房,;后得到政府的惠民政策:六千(¥6000)元危房补助名额。加上向亲戚朋友借款六万余元,于202_年12月修建了100来平米的小平房。
202_年8月又在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下,享受了新农村建设的无息贷款及新农村建设的六千(¥6000)元补助款。现在我家的房屋修建成了三层小洋楼。虽然欠下了十余万元的债务,但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我们的日子有了盼头。
由于这次发放新农村房屋建设补助款时,我们没有得到补助,因我家房屋建设如上所述是分两期修建完工的,理应得到政府的两次补助。今特向政府申请新农村房屋建设六千(¥6000)补助款,望政府考查解决为谢!
此致
敬礼
房屋分两期建设证明人:
申请人:
二〇一二年十月四日
第二篇:幸福新农村建设申请
关于衙道村建设 幸福新农村项目的申请
鄠邑区统筹城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根据中央和省市县关于建设幸福新农村的指示精神,为了衙道村的生活、经济、社会发展在上一个新台阶,改善居民环境,提高农村生活质量。经村民提议,村两委会多次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商讨,全村上下达到建设幸福新农村共识,我村欲进行幸福新农村建设改造。
一、基本现状
衙道村由原西牙村、东牙村、南牙村三个村子合并组建而成,现有685户居民,总人口2850人,15个村民小组,村三委会班子健全,现有党员77人,总面积4096亩,其中耕地面积占3401亩。土地耕种主要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部分土地进行了流转承包,种植苗圃、大棚蔬菜、草莓、西瓜等经济作物,村民经济收入来源以土地经营和外出务工为主。
二、发展思路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市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部署,以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农村文明程度和强化农村社会治理为重点,本着壮大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美好家园、让群众过上小康富裕的生活为目标,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大力优化农村环境,全面提高农村生产力和农民生活水平,使全村居民都能用上水、电、路等配套设施齐全的住宅,过上文化、体育、卫生等公益事业服务周到的小康生活。让农村居民看得到变化、获得到实惠,助力“品质西安”建设,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三、目标任务
通过两委会班子努力,力争打造 “经济组织健全、主导产业明晰、环境生态优美、公共服务完善、乡风文明和谐、村民自治规范”的幸福新农村,提升我村新农村建设水平。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健全经济组织。全面完成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工作,推进村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并建立产权清晰、责权分明、制度健全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确保90%农民参与进来,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村内生发展动力,实现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2.发展主导产业。
(一)蔬菜产业
我们准备引导农户大力发展无公害大田蔬菜生产和日光温室蔬菜生产,追求蔬菜品种的多标准化,蔬菜品质的精细化,使蔬菜产业成为我村农业的一项产业。品种布局上重点黄瓜、西红柿等蔬菜品种,规划发展种植面积200亩,日光温室100亩,加强专业化生产基地建设,提高蔬菜生产的技术水平,基本到达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要求。
(二)劳务输出
抓好信息服务。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务工人员技能和素质,按照市场化、社会化的要求,把劳动技能、思想道德、法律知识、安全防范等培训资料结合起来,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和适用性,以增强外出务工人员市场竞争潜力。
3.改善人居环境。搞好房屋建设规划,实行人畜分离,适当完善公共设施,搞好村庄绿化、硬化、亮化、净化工程,使村庄改造面对面实现80%以上,达到“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整洁,村貌美化”的基本标准,彻底清除脏、乱、差现象。建立垃圾清运机制,落实保洁人员,做到垃圾日产日清。抓好文化墙、村庄标识、建筑立面、文化活动广场的修建美化和提升。在村庄主干道和公共活动区域安装新型节能环保的太阳能路灯。
4.完善公共服务。加强村服务设施建设,健全卫生室、文化活动室、农家(社区)书屋、日用品超市、乡村金融服务网点及电子金融设备。建立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100%。逐步提高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最低生活保障人群、五保户实现应保尽保,养老服务体系健全。经常性开展文化体育活动,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5.培育文明乡风。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坚持重在建设、注重实际、多办实事,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改变农村面貌、提升农村社会礼貌程度,促进农民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向现代化转变。倡导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转变农民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强化农村社区文化认同,培育文明乡风、优良家风、新乡贤文化。积极开展“好媳妇”、“好婆婆”、“星级文明户”等评选活动,培养村民自觉遵守文明公约,崇尚公共道德,促进形成诚实守信、孝老爱亲、家庭和睦、文明礼让、融洽和谐的良好风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6.加强村庄治理。大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要抓好村务和政务公开,村委会设立政务、村务公开栏,对村里的各项重大决策、财务开支、征用土地审批、计划生育指标、村干部工作目标等重大村务问题,做到定期公布。加强民主管理,建立健全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村民议事制度、年终总结报告制度、评议党员干部制度、财务管理公开监督制度等,完善村民监督机制,促进民主管理。加强民主法制教育,教育和引导农民学法、知法、懂法、守法,增强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诚信意识。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治安联防队伍建设,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职责制,构建农村治安防控体系,制订和完善村民公约,广泛开展爱国主义、群众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快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技能的新型农民。
以上项目根据规划分段分期逐步改造到位,项目实施后,可改善衙道村生活环境,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最终实现经济组织健全、主导产业明晰、环境生态优美、公共服务完善、乡风文明和谐、村民自治规范”的幸福新农村。
为使幸福新农村项目尽快予以实施建设,特申请上级领导予以批准。
当否,请予以批示!
鄠邑区五竹镇衙道村村委会
202_年9月5日
第三篇:关于新农村建设文体活动健身器材的申请
凉州区谢河镇庙山九年制学校
关于申请配备文体活动健身器材的报告
凉州区文体局:
我校是一所九年制学校,现有学生189人,其中初中部105人,小学部84人,教职工28人,学校在标准化建设过程中,其它设施设备都达到学校标准化建设二类标准,因学校财力有限,无力配备相应标准的体育活动设备及器材。现向区文体局申请配备以下器材,帮助学校解决体育器材短缺的困难,丰富学校文化体育活动,同时使我校能顺利通过市、区办学基本标准达标验收。
1.篮球架一付。2.羽毛球架一付。3.排球架一付。4.乒乓球台三付。5.健身器材。
真诚希望区文体局能够为我校配备以上设备,丰富我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增强学生体质。顺祝区文体局各位领导工作顺利,家庭幸福安康!
特此申请
凉州区谢河镇庙山九年制学校
二0一五年四月十七日
第四篇:新农村建设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社会实践报告
从西滑封村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学 院
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
班 级
安全工程1001班
任课教师
边水燕
姓 名
赵路遥
学 号 20100978
202_年 8 月 20 日
从西滑封村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作者:安全1001班赵路遥
1.社会实践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1社会实践选题的目的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多次强调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党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 202_ 年 1 月 25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及时总结实践,发现典型经验”。可见,发现与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型经验很重要。
本文的典型案例河南省焦作市西滑封村在20世纪50年代还是“一头毛驴三条腿,一眼砖井没有水,一亩不打半担粮,一年糠菜难顾嘴”的贫困村,改革开放后在基层党组织的带领下脱贫致富,在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方面成绩显著,现在已经是河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型。先后被授予“全国文明村镇”、“河南省明星小康村”等荣誉。西滑封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始终体现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要求,现已成为河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对于一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刚刚起步的中原农村乃至全国来说,西滑封村具有突出的示范作用,对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更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2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
1、进一步增强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针对性,深刻领会党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理论所蕴含的道理,以亲身调查感受党的政策给农村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2、通过对河南省武陟县西滑封村的参观学习,总结西滑封村作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验,发掘西滑封村成功发展的原因;
3、对西滑封村及其基层党组织深入研究的人不多,将此实践所得结果整理总结之后希望可以对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理论的相关人士有所帮助;
4、作为一名大学生,从实践中了解到国家正在高速发展,现行的惠民政策切实为广大群众着想,为人民造福,并立志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将来为农村带去先进的思想与科技,为祖国的新农村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2.社会实践的主要内容
2.1社会实践的具体安排 1、202_年8月3日,参观河南省武陟县西滑封村的村容,进行村民访问。具体路线为“中国农民第一高楼”、西滑封人民医院、西滑封中学、西滑封图书馆、西滑封水上乐园。2、202_年8月4日,在村委会办公室主任王景付的带领下参观西滑封村斯美特食品有限公司(包括五个制面分公司、一个日化分公司、一个面粉分公司、一个纸箱分公司、调料分公司)3、202_年8月5日,参观造纸厂,热电厂等工厂的作业流程。主要路线是河南西滑封斯美特食品有限公司,西滑封造纸厂、西滑封热电厂。4、202_年8月6日,参观村祠堂,阅读村史,在村上的同学王乐天家中住一天感受西滑封村民的日常生活。2.2社会实践的内容 2.工业支援农业
邓小平早在1975年8月就指出:“工业支援农业,促进农业现代化,是工业的重大任务。”“农业要现代化,才能适应工业的现代化。工业越发达,越要把 农业放到第一位。这就要求工业支援农业。”西滑封村的发展验证了这一理论的正确性。下面将阐述西滑封村几十年间实现快速发展的历程: 西滑封村位于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西部,占地面积 0.74平方公里,全村共有 330 户,1180 人,村里没有一家私人企业,全部都是集体企业,村办综合企业焦作市黄河集团公司,组建于 1991 年,是河南省第一家融农、工、商于一体的村办综合企业集团,现辖斯美特食品有限公司、造纸厂、电力电缆厂、热电厂、塑胶弹簧厂等 13 家企业。202_ 年 7 月,焦作市黄河集团公司总资产接近8亿元。
公司宏观管理的特色是:“总公司给分公司定任务,奖罚分明;分公司给员工下指标,量体裁衣“。另外,西滑封村的运行机制是“村企合一”,并且整个“村企合一”已经进入了良性循环:局部服从大局,个体服从整体。西滑封村的管理机制是:“三个牌子一套人马”,即村党委、村委会与村办企业的主要领导至少要“双肩挑”西滑封村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西滑封村党组织领导下艰难而光荣的创业史”。在基层党组织的带领下,西滑封村硬是把过去“一头毛驴三条腿,一眼砖井没有水,一亩不打半石粮,一年糠菜难顾嘴”的贫困村建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从上世纪 60 年代开始,西滑封村党支部带领群众开始创业。该村党支部做出“必须发展工副业”的统一决定后,支部成员团结一心,齐心合力地顶住了外界的压力,多方努力,相继办起了一些小鸡孵化坊、酱菜坊、油坊、弹花坊、砖瓦窑场等工副业。西滑封村党支部开始积极探索“以工养农,兴工富民”的发展之路,体现了一定的号召力和凝聚力。70 年代,西滑封党支部冒着“割尾巴”的危险,利用本地麦秸资源丰富的优势,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马上办起了造纸厂,当年实现利润六七万元。有了初步积累后,西滑封村进一步干起了大事业,相继办成了酒厂、电缆厂等,同时,西滑封村的农业生产已实现机械化。80 年代,西滑封村党支部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在大力发展集体经济的基础上,结合发展实际状况淘汰了过去的小作坊,建起印刷厂、食品加工厂、板材厂等一个个颇具规模的集体企业。90 年代,西滑封村党支部更是把握“抓党建,促经济”的党建方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由西滑封村党总支会议,村委会会议研究决定,必须用集体收入的 80%反哺企业,对造纸厂、电缆厂等老企业进 行了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又先后建起面粉厂、洗衣粉厂、汽车弹簧厂、料管材管件厂等产品附加值高,前景好的企业。
西滑封村经过工业经济原始积累,综合实力快速提升,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三个阶段,初步实现了“农业为主,向工业主导的经济转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该村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走“集体经营,共同富裕”的道路,在全省率先组建了融农、工、商于一体的黄河集团公司,实行村企合一的运行模式,经济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基本实现了农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该村在发展工业化的同时,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了由劳动密集型向科技智能型的转变,成立了由 12 人组成的农业公司,推广和普及了配方施肥等科学种田技术,耕、种灌、管、收全部实现了机械化该村还把农业公司作为工业的第一生产车间,专门生产面粉厂和方便面厂所需的优质强筋小麦,实现了工业与农业的互补。
3.1.2科学发展
西滑封村企业多、用气多,造纸厂和方便面厂是两个用气大户,为了满足企业用气之需,过去全村32台小锅炉日夜烧个不停,耗费能源,污染环境,天天浓烟滚滚。为解决这个问题,该村投资6000万元,建立了一个以供气、供热为主的热电厂,日产气达202_立方米,日发电15万度,不仅满足了生产、生活和办公用气、用电之需,一年还可以节约燃煤3万吨,节省100万元。西滑封造纸厂曾是一个污染大户,为了达到国家COD含量排放标准,该村投资1.4亿元进行污水治理,彻底实现了达标排放,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保证。
3.1.3辐射带动效应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在西滑封村的工厂中工作的不光是本村居民,还有大量的邻村村民。目前,周边村在西滑封村集体企业上班的人已达 6000 多人,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工的就近转化,直接促进了当地农民的增收。西滑封村的集体企业年支付工资达 5000 多万元,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斯美特方便面厂年转化小麦 30万吨,为周围农村的小麦提供了销路。另外,调料厂也带动了地方蔬菜种植业的发展,农作物趋向多品种发展,农民实现了增收。西滑封造纸厂把农民手中的麦草变废为宝,实现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同时,西滑封村促进了周边村第三产业的兴起,运输业、餐饮业开始迅速发展。
3.2生活宽裕
3.2.1住房改革
为了全面改善村民居住环境,西滑封村累计投入4000多万元资金,在拆旧建新的基础上,建起了村民住宅楼,实现了公寓化,水、电、气、暖设施齐全。同时该村村民做饭还用上了液化气,日常生活变得便捷、卫生。202_ 年,该村被誉为“中国农民住宅第一楼”的2栋16 层住宅楼建成,192 户农民入住,楼内还配备了中央空调,这样的楼即使在武陟县城里也实属罕见。在采访中,路边一位卖汽水的大妈和我们讲起了她家里翻天覆地的变化,搬进新楼后,老年人不再为夏天的炎热和冬天的寒冷所困扰,高楼里安装的电梯使老年人也能住高层,遇到村里组织旅游团去旅游,手里颇有积蓄的老年人也会踊跃报名。
3.2.2福利保障
西滑封村的各项福利待遇和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在就医方面,村里投资 280 万元修建了村级卫生院,并与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建立了良好的业务合作关系。小病不出村,大病需要手术的能在村里做,二院上门服务。群众的医疗费用,主要采取了三大措施:一是凭内部医疗票,每年报销30%医疗费;二是集体为群众免费办理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三是设立有重大疾病救助金。每年拿出20万元,用于重特大病患者的医疗救助。
在养老敬老方面,村集体拿钱为全村适龄参保对象办理了社会劳动养老保险,男60岁、女50岁以上每年发放3600元生活补助金。村里每年集体举办一次老年祝寿节,定期组织外出旅游,春节按人头发放500元过节费。60 岁以上老人按月领取零花钱,每年的4月15日是西滑封村的“老人节”;独生子女有保险;;干部实行退休制,职工退休有养老保险金“ 3.3乡风文明
3.3.1教育
(一)西滑封村开办了自己的中小学和幼儿园,方便村里的中小学生就近入学。近年来,西滑封村投资300多万元改建了学校;
(二)西滑封村不断创新工作方法,狠抓村民教育,努力提升素质,引导群众树立积极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围绕培养新型农民,他们开办各种岗位培训班,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法律知识、文明礼仪知识、电脑知识培训。该村大力实施人才兴企、人才强村战略,选派企业管理干部到大专院校深造,同时加大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营销人才、管理人才的引进,近年先后引进大中专生500多人,并高薪聘请了职业经理人,为发展提供持续的智力支持。
3.3.2文娱活动
西滑封村投资 280 多万元完善了小康文化娱乐中心,建起了图书室、门球场、篮球场、卡拉OK厅、电影放映厅、水上乐园等,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村民们闲暇时大多利用广场上的健身器材锻炼身体,或是到图书馆阅读书籍,逐渐养成了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多年来,西滑封村及其基层党组织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创建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优秀基层党组织” 等。
3.3.3精神文明
西滑封村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教育引导村民形成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风尚。村里开展了“道德规范进万家”、“明礼诚信进校园”、“八荣八耻进厂区”等以农村新风为载体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村民文明素质不断提高。村里根据新形势和经济发展的新任务,不断充实内容,把爱党爱国、发展经济、遵纪守法、重视科技、讲究卫生、文明礼仪、邻里和睦等作为文明农户创建的内容;把诚信意识、公德意识、荣辱意识、环保意识等作为文明农户评选的重要依据;把“三理”、“三和”(家庭和美、邻里和睦、人际和谐)行动与评选“好公婆、好媳妇、好妯娌”等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吸引村民广泛参与。
3.4村容整洁
西滑封村不仅生活条件优越,而且生存环境好。为了改善生存环境,西滑封人先后投资 1000 多万元,对企业进行了排污治理;投资 40 多万元,对村容村貌进行硬化、绿化、美化,并硬化了4 条通往邻村的道路。值得一提的是,西滑封村的工业区和生活区是分离的,以主干道为主线,分立两边,互不干扰,又和谐地共同构成了西滑封村的生存、生活与发展的整体环境。
3.5管理民主
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力的尊重和维护。“与经济财富相比,西滑封的另一大财富是民主”,这是西滑封村党委书记的王有利的话。在西滑封村,大事、要事和重大决策都要召开企业管理层、党员代 表、村民代表、企业职工代表会进行讨论,征求大家的意见,最后交由村民大会和职工大会表决,凡得不到70%以上代表赞成的事决不办。
西滑封村定期召开“党员三会一课”,在村民大会和职工大会上,邓小平理论、中央文件、法律法规是必学的内容。西滑封村基层党组织特别重视对党员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党章、党史的培训与学习,不断提高广大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坚定理想信念,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保持昂扬的工作斗志。
此外,西滑封村还经常组织党员广泛学习经济、政治、法律、科技、对外交往等现代知识, 以便更好地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这些年来,西滑封村坚持把党员教育和打造高素质的党员干部队伍当成大事来抓。村党委经常组织党员干部进行新旧社会对比、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对比、待遇与贡献对比、自己与先烈对比,在“四对比”中知荣辱、明是非,辨美丑,增动力。为了强化党的领导,村里建立了党支部委员包厂、党员联户、创十星级文明户等长效机制,使党的教育入户入脑入心。特别是近年来,该村传统教育、法制教育和国策教育从没间断过,每年都要聘请老党员、老干部和老一代创业者上党课、讲党史、讲西滑封村的苦难史和创业史。村里经常利用有线电视播放普法片,请人讲法制课,每年放映科教片和宣传国策的故事片20多部。通过多种教育方式引导党员干部正确对待苦与乐、公与私、是与非、荣与辱,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名利观、地位观,增强宗旨意识、服务意识和执政意识。强有力的政治教育工作,使广大党员干部的精神境界得到了升华,思想素质和文化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为西滑封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4.社会实践的总结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又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重大历史任务。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的伟大成就,都是同高度重视解决“三农”问题密不可分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一战略决策的落实和贯彻关键在于基层党组织。
本次社会实践以豫北焦作市武陟县西滑封村作为案例,该村的发展过程、发展路径、成功原因、典型经验等等,都有独到之处;它能够“因地制宜,持续向前,健康发展“。同时,西滑封村的发展非常契合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有利地印证了 党中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正确性和可行性,它能够“顾全大局,立足长远,服务整体”。在西滑封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下,该村的发展始终遵循着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和体现着社会主义的本质。通过社会实践,我们感受到农村的广大土地也是有志青年可以施展抱负的地方,身为河南省的学生,我们有义务并且有信心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发扬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精神将家乡建设的更加美好,早日实现中原崛起!以上结论均由赵路遥(东北大学)、王艳艳(河南大学)、冯瑞红(河南财经大学)、房人望(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王乐天(河南农业大学)五名同学经暑期社会实践所得,如有错误之处,恳请老师批评指正。
5.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2_:382;[2]时代先锋王在富编委会编.时代先锋王在富.武陟:中共武陟县委宣传部,202_,183-191;[3]记河南省武陟县西滑封村党总支书记王孝江,人民日报;[4]李亚斯.河南新农村印象.农民日报
[5]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编写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_:201-217;
[6] 河南西滑封村“走在通往城市的路上”, 中新社焦作四月二十三日电;
第五篇:浅谈新农村建设
浅谈新农村建设
三溪镇常务副书记 副镇长 马蛟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党中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农村在我国有重要的地位,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我国的全面小康,因此新农村建设是一种历史的必然选择。《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出台后,全国掀起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潮,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经成为人们讨论的主题。可是新农村建设“新”在何处?该如何做“新”?
从国家的下发文件来看,新农村的“新”是指: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也就是说,我们要不断的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提高劳动力技能;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和加强农村基层组织的阵地建设。
一、新农村土地问题
我们知道在农村一切都是建立在土地的基础上,对于一个农民来说,土地是他们的生命线。在现代的农村中仍有许多农民的生活依靠土地,如此类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应该转移到最基本的土地上来,于是如何利用好手中的土地是建设新村的关键。
建设新农村,对土地一定要科学规划,爱护珍惜。可是,我们不难发现在近几年来农民手中的土地在不断的受到威胁。由于城市扩建,郊区越来越小,这对于缩短城市、农村的差距来说是有利的,可是让世世代代生活在农村的人一下子做市民,他们该怎样谋生?他们 的温饱问题、他们的子女的教育问题该怎样解决?缩短城乡差距是必要的,可是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渴望一步登天,瞬间完成。城市扩建是一个方面,在农村中,随着农村经济逐步发展,农民生活日渐富裕,农民对住宅条件的要求逐年提高。在建设新宅时,部分农民往往将旧宅弃在一边,重新选新地盖新房,这样无疑是对土地的严重浪费。旧宅地因为人的活动已久,所以几年内根本不适于栽种农作物。这样算来,农民盖一处新宅要用两倍的宅地面积。一些村民为了交通方便,建房选址一般在交通要道的两旁,且具有很大随意性。中国古代留下来这样一句话,说“道上房,道下地”,意思是说,靠近道路上面的房子风水较好,相反,在道路下边的土地更长庄稼。因为公路两边都盖了房子,好地相对减少了。好地一陇比孬地十亩强,这样无疑是对土地的严重浪费,降低了土地利用率。与此同时,占用土地时缺乏规划,管理不到位,占地规模难以调控,建设布局零乱等等问题使农村的土地利用率极低。
二、铺路推经济
人们一直都信奉“要想富,先修路”,所以村村通公路急不可待,让以前很难销售出去的、只能种来自给自足的农作物有了销路,有的甚至有了规模经济,这不仅让村民们有了盼头更变原本荒凉的土地开始热火起来,也让村民们渐渐富裕起来,这是最让人振奋的事情。农业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相信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逐步发展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也会向前迈进一大步的,所以路给了很多人很多希望。
三、垃圾集中处理变费为宝
在农村,由于大多数人没有什么环保意识。因此对垃圾的丢弃的随意性就相对较大。以前一刮风便是纸屑、尼龙袋满天飞,有些难降解的垃圾倒在农田土地上,造成土地污染,有些倒在河沟里又造成水污染。这种水土污染的双重冲击,便使得人们的生活环境受到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更是受到严重威胁。人们环保意识的加强,垃圾集中处理站在村民们的一片呼声中建成了,而且垃圾站旁边便是回收站。现在连再没有文化的村民也知道将垃圾到在村里建好是垃圾池里。人们的生活环境有了极大的改善,子孙后代的生活有了保障,所以我们不得不感谢新农村给我们带来的福音。
四、工业和城市如何带动农村发展
推进新农村建设,不是要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分割开来,更不是要把新农村建设与推进城镇化对立起来,而是要使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把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与解决“三农”问题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切实贯彻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发挥好工业和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
为农民进城务工就业创造更多机会。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关键是解决农村的就业问题。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把解决农村的就业问题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给予其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应继续促进农民向城市合理有序流动,依法维护进城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当前,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
一个有别于农民和市民的最大社会群体,侵害农民工合法权益而引发的社会矛盾日益突出,直接影响社会稳定。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是社会公正的体现,也是政府的基本职责所在。应在法律层面规范劳动关系,健全劳资纠纷协调机制;强化各级工会的功能,提高农民工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和促进稳定和谐的劳资关系的形成。同时,加快建立健全公共服务覆盖农民工的制度。
五、几点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何谓新农村建设,其实还有很多人不理解。新农村建设是在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后提出的课题。目前,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已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产业,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非农产业。根据国际经验,我国现在已经到了工业反哺农业的阶段。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重点,不是直接对农民进行收入补贴或对农产品价格进行补贴,而是指从用农业积累支持工业转向加强对农业的扶持和保护,加大公共财政的支农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让公共财政更多地覆盖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提法,与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正式提出的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统筹城乡发展的指导思想,以及随后连续重申的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的说法一以贯之,是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具体化,是遏止城乡差距拉大趋势、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为解决“三农”问题 4
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也为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后做好“三农”工作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2、提高思想认识。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全党和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加大宣传力度,特别是各地各部门的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加强学习、领会上级文件会议精神,使其真正认识到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同时,有关职能部门要深入广大农村基层,深刻了解当前广大农村农民文化生活的需要,进一步认识到解决农村看科技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有线电视难,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是推进乡风文明的重要载体,是实现和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措施,转变等待观望、权宜之计、资源有限等思想观念,从实际出发,切实开展好破解“四难”问题的有关工作。
3、建立健全机制。一是建立财政投入主导机制。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公益文化事业,各级党委宣传部门应起到组织牵头的作用。建议各级政府要切实落实有关政策,建立农村文化建设的专项资金,切实把破解“四难”问题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不断提高用于乡镇和村的比例。保证一定数量的中央、省转移支付的资金用于乡镇和村的
文化建设。二是建立公益文化推介机制。充分利用公益文化项目推介会,将破解“四难”工作做为每年一度公益文化项目推介的重点,公益事业社会办,将公益性事业与经营性相结合,确保有长久的生命力。三是建立考评考核机制。完善对各级文化事业工作人员的考评考核,要进一步细化量化工作责任,采取竞争上岗、年终考核、评比表彰的工作方式,把破解农村“四难”问题工作与文化协管员的工作职责相结合,确保农村文化建设落实到位。四是建立职能部门指导机制。五是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借鉴外地在各乡镇文化站整合流转借阅的办法,保证看书的可持续性,扩大图书的综合利用率;在解决看戏难方面,也要充分整合全市范围内的文艺工作者创作的文艺作品,互相交流学习,以提高送戏下乡的水平和质量;对于解决看电影难,也可以采取全市的新增电影拷贝交流共享的方式,有效地解决新增电影拷贝经费的问题。
4、发挥民间力量。发挥民间蕴藏的力量,不断探索破解“四难”问题的新手段、新方式。一是利用现有设施资源。继续利用已经在全市范围内建立完善的村文化俱乐部和文化中心户等阵地资源,将新华发行集团的图书网点引进这些阵地,成为售书点的延伸,由文化俱乐部的负责人或文化中心户代卖代售,方便农民购书同时节省送书下乡的成本;二是发挥民间人才优势。充分发挥下派村干部、文化协管员、文化中心户等工作在农村一线人员的优势,及时反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发现总结工作中的新方法新经验;同时,要将城市专业文艺人才导入农村,为乡镇业余演出团队提供培训辅导,提高他们的演出质
量。三是调动农民自身力量。农民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受益者,更应该是破解“四难”问题的积极参与者。广大农民最能切身地感受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最好的解决办法有哪些。要通过不断提高农民素质、发挥优势,促进其参与破解“四难”问题的积极性。
5、加强沟通协调。一是要协调金融部门。在政府投入破解农村文化建设“四难”问题的资金和政策目前还没出台,资金还没有到位的情况下,有关部门要主动协调金融部门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相关工程的资金借贷提供适当的借贷政策,共同为农村公益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应有贡献。二是要协调通信部门。通过与电信、移动、联通等通信部门沟通联络,为广播电视的覆盖普及,租借电缆、线缆搭挂提供必要的设备支持,达到资源共享、利益双赢的目的。三是要协调有关企业。通过与有关企业商议,以企业名称冠名的方式,以为企业发布信息、广告的形式,把电影、戏曲节目送到乡镇,促进送戏、送电影下乡活动的长期开展。
6、对接农民需求。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最关键的落脚点就是农村广大农民需求的满足,应针对当前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开展破解“四难”问题的各项工作。一是在送书下乡方面,当前我市农村图书的受众人群主要是乡镇干部、种养专业户、老年人和中小学生,他们主要涉及的图书种类是种养科技、医疗保健、教辅教材等。因此,有关部门开展送书下乡活动时,要多选取这些种类的书籍,解决“书太好、书太旧”的问题,切实破解农民看书难问题;二是在送戏下乡方面,要针对当地农民喜闻乐见的戏曲种类和娱乐方式,组织
相关的文艺表演团体,编排适合的节目深入农村演出,这样才能调动农民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切实达到解决农民看戏难的问题;三是在送电影下乡方面,由于电视的不断普及,广大农民已经能从电视上收看到电影,同时他们的欣赏水平也在逐年提高,对电影的需求已经不是停留在有电影可看上,而是要求送下乡的电影有一定的质量,要通过解决新增电影拷贝和购置数字电影设备的办法,切实让农民看到他们喜爱看的新片、大片。四是在解决农民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方面,针对居住在不同地域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以及对电视信号、频道数量等的不同需求,分别采用光缆联网或设置小前端的方式,解决农民看电视难问题。
我相信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只要我们深入实践,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们的新农村建设一定会稳步扎实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