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3号文库
城市总体规划
编辑:柔情似水 识别码:22-1077155 13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7-24 14:38:29 来源:网络

第一篇: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区域规划与主体功能区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 是对城市发展的战略安排。是以空间部署为核心,研究城市职能,确定城市性质,预测城市规模,协调城市功能、结构、形态的关系,依据不同功能要素的布局要求合理规划不同的用地性质,划分为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和已建区。

区域规划:是在一定地域范围的国土上进行国民经济建设的总体部署,包括区域开发规划、区域发展规划、区域建设规划三部分内容,呈现出区域开发规划——区域建设规划——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区域社会规划的总体趋势。目前,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是我国规划的重点,区域社会发展规划是长期奋斗的目标。

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指在对不同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以自然环境要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生态系统特征以及人类活动形式的空间分异为依据,划分出具有某种特定主体功能的地域空间单元。包括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

第二篇: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

一定年限内对城市市区、郊区及与城市发展有关的地区各项发展建设的综合部署,是对城市发展的战略安排,是战略性的发展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是指城市人民政府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统筹兼顾、综合部署,为确定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方向,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等所作的一定期限内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城市总体规划是城市规划编制工作的第一阶段,也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主要任务

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状态。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合理发展 城市职能

指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 城市性质

指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 城市功能

城市功能是城市存在的本质特征,是城市系统对外部环境的作用和秩序,是主导的、本质的,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因素。城市结构

是城市功能活动的内在联系,是社会经济结构在土地使用上的投影,反映构成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的主要要素,在一定时间形成的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与相互制约的关系 城市形态

是表象的,是构成城市所表现的发展变化着的空间形式的特征,是一种复杂的经济、社会、文化现象和过程,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中,人类各种活动与自然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 城市布局形态

1集中式布局的城市:网格式、环形放射状

2分散式布局的城市:组团式、带状、星状、环状、卫星状、多中心与组群城市。

3集中分散相结合:早期集中式,后期分散组团式发展 土地适宜度

又称土地生态适宜度,指在城市可能发展范围内土地的利用方式对生态要素的影响程度,或是生态要素对给定的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状况、程度。城市土地适宜度规划主要内容

1根据城市已建及待建区内土地利用的自然及现实状况,对土地的生态适宜度进行分析评价

2根据生态适宜度制定城市经济布局原则,确定相宜的产业结构,进行合理的产业布局

3根据土地评价结果,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和住宅的规划布局 4根据城市气候特征和居民生态环境质量要求,提出城市功能区绿地面积分配、品种配置、种群或群落类型方案,进行绿化布局

5根据生态功能区建设理论,保持维护、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特征和过程,建立环境生态调节区

6根据生态经济的基本原理,研究城市社会、地域分工特点,进行城市空间的生态分区,并指出各区经济主导发展方向和生态特征 城市生态规划

意为对城市的生态系统所做的规划,与城市生态相关的整个系统——环境、人口、社会、文化、经济等的生态状况作为一个整体,都是城市生态规划所关注的重要问题。内容

人口适宜容量规划,土地利用适宜度规划,环境污染防治规划,生物保护与绿化规划,资源利用保护规划 生态城市规划

又称生态导向的城市规划,核心内容仍为城市规划,只不过是带着生态的理念、眼光,利用某些生态规划的技术手段去进行城市规划。内容

1通过对城市、区域、国家不同地域空间层次的规划使城市与其补给区域相平衡 2通过物质空间规划,生态规划和社会经济规划使城市未来的发展形成一个整体的方案,将城市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

环境效益紧密结合起来 3通过对城市环境容量、经济发展总能力等可持续发展能力因素的分析,论证来确定城市的规模、城市的结构和形态 4通过对土地开发度的评价、土地适宜度的分析和土地承载力的测定对城市未来发展进行合理布局

生态城市规划与传统城市规划相比的特点

区域性、系统性、动态性、综合性、生态导向性 城市远景规划

是城市扩展到稳定阶段对城市总体发展做出的结构、布局、形态的设计与安排。原则:

1)远景规划必须研究经济、社会的发展,并使它在时空上具体化,但这本身不能代替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2)远景规划重要在于远景的空间结构性部署,它应知道城市总体规划,但它不能代替传统的总体规划 3)远景的结构安排要相对稳定,而战术的处理要留以足够的灵活性。为此,远景规划宜粗不宜细,重点是把握城市发展的大方向、大结构,其余留在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去深化 规划建设用地标准适用范围

适用于城市和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用地统计和用地管理工作 城市用地

城市用地是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赋以一定用途与功能的土地的统称,是用于城市建设和满足城市机能运转所需要的空间。既指已经建设利用的土地,也包括已列入城市规划区域范围内尚待开发建设的土地。建设用地 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包括城乡住宅和公共设施用地、工矿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旅游用地、军事设施用地等。城市建设用地

城市用地分类中的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共设施用地、绿地和特殊用地的总称,不包括水域和其他用地。

第三篇:城市总体规划案例

一、潮州市城市总体规划(调整)

潮州,位于广东省东部,韩江中下游,东与饶平接壤,西与揭阳毗邻,南临汕头、澄海,北与丰顺交界。

1、城市性质

潮州的行政、经济、文化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旅游业发达的以轻型、高效、外向和具有地方特色的工业门类为重点的现代化滨江城市。

2、城市规模

潮州市区现状城市(常住)人口35.21万人(1999年末),其中非农人口28.90万人。规划远期(202_年),规划城市常住人口为55万人,流动与暂住人口为14万人。

潮州市现状(1999年末)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25.65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72.84平方米。规划远期(202_年),潮州市市区城市建设用地应控制在44平方公里左右,人均建设用地确定为人均80平方米。

3、城市发展方向

1、规划保持原规划确定的城市总体向西发展,适当向桥东地区发展的大方向。

2、在城市的近中期发展中,以发展充实潮州大道两侧(枫溪区和湘桥区之间)地区为主,重点完善该地区的城市形态和城市功能。改变城市现状两大区片(枫溪区、湘桥区)的松散格局,使城市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3、城市中远期的发展以城市的西向外延扩展和沿滨江发展为主,火车站站区亦会有较大规模的开发建设。同时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向韩江东岸发展。

4、远景城市发展以西南、西北向为主。主要发展形态由圈层式拓展向轴带状发展演进,并基本形成具有滨江特征的城市景观与环境。

4、规划布局和分区

1、名副其实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城市,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将古城区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功能分区和居住分区,重点控制在城区东、北、西三面的自然景观环境。将古城区和自然景观环境作为潮州市最重要的旅游资源加以保护。

2、建设山水园林城市。保留自然地形地貌和河渠水系,并将东、北、西侧的自然山林组合入城市的形态结构中,形成城中有山水,山水绕城区的城市总体布局形态。

3、充分利用城市南面滨江、北部靠山的自然环境优势,以及东古西新的城市发展格局,形成“北居、南商、东游、中贸、西产”的城市布局结构。

4、城市空间形态疏密相间、错落有致。将绿地、保护耕地、山林地、河渠以及防护绿地联成系统,为密集的城区留出可呼吸的空间。在新区规划滨江绿带和大、中、小型城市公共绿地,形成富有特色的网状城市绿化系统构架。

5、掌状放射的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结构与环状内伸的道路绿化系统相结合,成为城市公共空间布局结构的一大特色。

6、主要工业用地迁移至城市北部、西部和江东意溪东北,减少工业生产活动对城市居住、旅游环境的影响。

7、规划建成数个围绕中心布局的规模适中、配套完善的综合区,成为城市生活和服务业发展的基本单元。

8、桥东片区沿韩江两岸在韩江大桥和北桥之间南北向发展,最终形成一城两岸的城市布局形态。

9、城市各部分依据其功能的不同,可分为六个分区。1、古城分区;2、湘桥分区;3、枫溪分区;4、中心分区;5、站前分区;6、桥东分区。

5、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包括古城自然环境体系保护、古城传统平面布局保护、古城空间轮廓保护、古城区建筑物高度控制、古城人文环境体系保护、文物保护、景观节点与景观带保护、韩江自然景观风貌区保护、金山景观风貌区保护、西湖景观风貌区保护、古街坊景观风貌区保护、传统商业街景观风貌区保护、古城文物古迹景观风貌区保护等内容。

6、相关图纸

用地工程条件评价图

土地使用现状图

城镇体系规划图

土地使用规划图

近期土地使用规划图

古城区高度控制规划图

古城区保护规划图

二、池州市城市(主城区)总体规划(调整)

池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南岸。北与安庆市隔江相望,东与铜陵市、芜湖市毗邻,东南与黄山市交界,西南与江西省接壤。

1、城市性质

皖江南岸的中心城市之一;安徽省“两山一湖”旅游区北部的服务中心;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现代化的山水园林和港口城市。

2、城市规模

202_年池州市主城区的建成区内共有非农人口9.4万,常住农业人口约1万,总计10.4万。规划城市人口规模:近期(202_年)城市人口15万,远期(202_年)城市人口25万。

202_年池州市现状城市建成区建设用地面积为10.94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05平方米。规划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近期(202_年)城市建设用地15.84

km2;远期(202_年)城市建设用地26.33

km2(预留发展到30万人的用地条件)。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105.32m2。

3、城市发展方向

未来城区的发展用地选择的原则是内涵发展与适当外延拓展相结合,由内向外发展。具体说来就是以主城区为发展中心,进行主城区原有土地的再开发,充分利用原有城市各项设施,优化城市生活环境;同时选择合适的生态型开发项目,在工程条件合理的前提下,使主城区向白沙湖湖畔有一定延伸甚至向白沙湖东侧进行跳跃式功能组团布点开发。在与白沙湖、齐山及杏花村控制区整体风貌协调的前提下,城市向南嵌入白沙湖风景区与杏花村风景区之间,并向城南火车站前地区发展。根据港口及用地条件,在江口开发临港工业区。大型工业项目及临港工业向江口区集中。

4、城市布局结构

规划用地布局采用组团结构,按实际要求分为三个主要功能区:(1)以老城区为主适当扩展形成的主城区主体部分;(2)主城区外围东北部为江口临江工业区;(3)主城区外围南部结合铁路建设形成站前区。

各功能区相对独立完整但又各有侧重。主城区主体部分以居住和商业服务为主要职能,在城北布局一定工业用地,对西北片原有工业用地进行功能调整和开发置换;城南的站前区以居住用为主体,结合铁路车站流通功能布置少量工业与仓储用地,同时在站前集中布置商贸居住综合用地;江口区以港口建设和布置大型工业用地为主要目标,为大型工业项目的引进提供可能性,同时也布置一定的居住用地。

利用杏花村风景区、齐山和白沙湖风景区的良好景观与生态优势,在规划布局中充分体现池州城市的生态特色,将山水生态绿地楔入城市建设用地中,形成开敞、优美自然的城市风貌。

5、相关图纸

区位图

建筑质量现状图

土地利用现状图

城市规划区范围图

城市用地评价图

结构分析图

城市结构分析图

城市总体规划图

近期建设规划图

旅游规划图

生态系统规划图

景观设计引导图

三、上饶市城市总体规划(调整)

上饶市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地处长江中游南岸。北毗省内九江、景德镇二市和安徽安庆、黄山二市及池洲地区,东邻浙江衢州市,南隔武夷山和福建南平地区接壤,西滨鄱阳湖与江西省会南昌市隔湖相望。

1、城市性质

上饶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闽、浙、赣、皖四省毗邻地区,以商贸流通和旅游服务为特色的中心城市。

2、城市规模

1999年底城市现状人口为19.8万人。规划确定202_年上饶城市人口规模为25万人,202_年为32万人,202_年为45万人。

1999年上饶市现状城市建成区建设用地面积为16.78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84.77平方米。规划确定上饶市的人均城市建设用地近期(202_年)为86m2/人,中期(202_年)为90m2/人,远期(202_年)为98m2/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近期

(202_年)21.5平方公里,中期(202_年)28.8平方公里,远期(202_年)44.2平方公里。

3、城市发展方向

发展方向一:用地向北发展。利于城市的发展和规模扩大的切实可行的策略,城市中心从老城区外迁也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这是近期规划的首选方案。

发展方向二:生活用地向南发展。由于在三江开发区的建设现已形成一定的规模,从时间看,三江新区发展过早,但远期仍是城市居住、文化、教育的合理位置。

发展方向三:旭日片区向西发展。上饶的工业能否形成一定的规模,有待市场检验,如果上饶在若干年内工业投资明显加快,那么在旭日片区的西部非常适合建成成片的工业区;即使工业发展势头不猛,这一片用地也不宜用作他途,否则该市将来不会再有大型、合适的工业区。旭日镇居住用地发展余地的不足,靠槠溪河东岸和信江南岸补充。

4、规划结构和布局

沿交通干道发展的,依山面水、城景交融的片区式城市。

整个上饶城区形成五心六片区的总体布局结构。他们是:1.老城区,2.带湖片区、3.民主片区、4.三江新区、5.水南片区、6.旭日片区。除水南片区外,每个片区均有一个中心,他们是:1.老城区的零售商业、特色服务业副中心,2.带湖片区的商贸、会展副中心,3.民主片区的行政文化主中心,4.三江新区的商业、办公综合副中心,5.旭日片区的商业、办公综合副中心。

5、相关图纸

土地使用现状图

用地评价图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图

土地使用规划图

近期建设规划图

城市景观规划图

电讯广播电视规划图

郊区规划图

前列腺的问题,就像个磨人的小妖精,点着文火熬着汤,还时不时把滚烫的汤撒出来。尿频、尿急、尿不尽,这“难言之隐”可能比女人的大姨妈还要麻烦。越来越多的男性踩入了这个雷区。前列腺炎的危害,有问题的可佳老师维/亻言msdf003。

四、鹿寨县城市总体规划

鹿寨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偏北,洛清江中下游,东北与永福县、荔浦县接壤,东南与金秀瑶族自治县、象州县毗邻,西南与柳州市郊和柳江县隔江相望,西北与融安县、柳城县相连。

1、城市性质

鹿寨县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区域交通中心,以化工工业和农副产品资源加工工业为主导,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环境优美的桂中次中心城市。

2、城市规模

202_年鹿寨县城人口77716人,县城现状建设用地为663.8公顷,人均建设用地为85.43平方米。

202_年城市人口规模约10.5万,用地规模10.5平方公里,人均100平方米。

202_年城市人口规模约14万,用地规模14平方公里,人均100平方米。

202_年城市人口规模22万,用地规模23.28平方公里,人均105.8平方米。

3、城市发展方向

规划期内城市主要跨过湘桂铁路复线向南发展,开发城南新区,并逐步向西北两侧发展鹿寨山以西用地和洛清江以北用地,远期适当发展城东用地。

4、城市总体布局

“星状发展”的片区式结构模式。县城形成六大片区:老城区、城南新区、江北新区、龙岭以北生活区、西部工业区、鹿寨山西部物流工业中心。

5、建设阶段及重点

(1)近期建设重点(202_-202_年)

重点发展城南新区、启动江北新区。以行政文化中心的建设带动城南新区的整体发展。将从老城区迁出的严重污染的工业企业,以及新建无污染工业企业,集中到新老国道之间的工业区。大桥路自建中路起向北拓宽,拓宽南市街、十字街,并适当调整道路线路走向,与交通街接通。依托桥头街、桥东路、河边巷,结合旧城区改造辟建滨河路。拓宽太和街,接通建中北路,并与辟建的滨河路接通。沿天宝路向北规划建设新路,并在洛清江较窄处修建一座新桥,连通江北新区。加宽洛清江大桥。

(2)中期发展重点(202_-202_年)

继续开发城南新区,逐步扩展江北新区,完善鹿寨工业区、广场路、建中西路、322国道之间工业区的功能。

(3)远期发展(202_-202_年)

完善城南新区,完善江北新区,开发龙岭以北生活区。

6、相关图纸

用地现状图

用地规划图

道路交通规划图

居住与公共设施规划图

绿地景观规划图

旧城改造规划图

郊区规划图

县域基础设施规划图

五、仁怀市城市总体规划(调整)

仁怀市位于黔北西部、赤水河中游、大娄山脉西段北侧,距离省会贵阳市226公里,距离遵义市111公里。仁怀市域总面积1788km2。仁怀是国酒茅台的故乡。

仁怀市区包括中枢和茅台两个城区。

1、城市性质

仁怀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中心,具有酒文化、长征文化和旅游文化特色的中国酒都。

2、城市规模

现状城市人口规模6.7万人,其中中枢城区4.4万人,茅台城区2.3万人。

规划预测202_年城市人口规模15万人,其中中枢城区11.5万人,茅台城区3.5万人。

现状城市建设用地4.04平方公里,人均60.42m2/人,其中中枢城区2.60平方公里,茅台城区1.45平方公里。

规划202_年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86.17m2/人,城市建设用地为12.93平方公里,其中中枢城区9.78平方公里,茅台城区3.15平方公里。

3、城市总体布局特点

城市用地发展方向选择

中枢城区未来主要向南发展南部新区并和盐津河旅游度假区形成密切联系。同时沿主干道向北适当发展。

茅台城区未来茅台酒厂的生产用地主要沿赤水河向上游扩展,城区自身的工业区则主要在赤水河对岸向北发展。城区新的居住用地主要在现有城区的基础上向东侧坡地扩展。

中枢和茅台城区之间形成一条重要的绿色生态走廊。

4、城市总体规划结构

规划将仁怀城市的中枢城区、茅台城区和盐津河旅游度假区作为整体进行功能定位和规划布局。中枢城区是全市的政治、商贸和文化中心,发展全市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居住设施;茅台城区作为仁怀城市的组成部分,是国酒茅台生产的基地,以茅台酒的生产为主导带动整个城市的酿酒产业的发展;盐津河旅游度假区为城市居民及旅游者提供休闲度假的设施和场所。

5、中枢城区用地规划结构

中枢城区的总体布局为带状结构模式,规划以国酒大道和国酒中路为主要的城区中轴,两侧规划环城东路和环城西路,城区沿这三条主要道路展开布局,形成带形城市,并构成四个组团。

6、茅台城区用地规划结构

茅台城区主要在现有城区的基础上向东侧坡地扩展,并在沿赤水河的银滩和跨过赤水河在大桥的北侧观音寺地区作适当的发展。规划城区形成向东侧坡地伸展的六个片区和银滩片区和赤水纪念园区片区,城区主要中心布置在赤水河岸滨河路一带,并形成两个次级公共服务区。

7、相关图纸

用地性质现状图

建筑质量现状图

城镇体系现状图

城镇体系规划图

土地使用规划图

茅台城区土地使用规划图

中枢城区土地使用规划图

近期建设规划图

道路交通规划图

景观风貌规划图

郊区规划图

六、清徐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清徐县位于山西省中部,太原市南端。四周与晋中市(东)、太谷县(东南)、祁县(南)、文水县(西南)、交城县(西)、古交市(西北)、太原市小店和晋源两区(北)接壤。县城清源镇区距太原市区35公里。

1、产业空间布局

按照“三个经济区、五个经济开发据点”的框架构建高效、协调、开放的产业空间布局体系。

西部经济区以县城为中心,307为国道为发展轴,是以生态型林果业、集约化蔬菜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产业和休闲旅游为导向,商贸、旅游、清洁能源、轻型工业为主导产业的综合性经济区。

东部经济区以徐沟为中心,王答为主要工业发展据点,大运路为发展通道,是以集约化农业为基础,精密铸造、新材料、精细化工为先导,铸造、建材、食品工业为主导的经济区。

中南部经济区以孟封、杨房为中心,大运路为发展通道,是以集约化农业为基础,现代化都市农业为先导,传统特色食品和绿色食品工业为主导的经济区。

2、人口和城市化水平

202_年全县城市化水平32.50%,城镇人口111290人,总人口342446人。

近期(202_年)城市化水平40%,城市人口15.2万人,总人口38.1万人。

远期(202_年)城市化水平65%,城市人口28.1万人,总人口43.2万人。

3、空间结构规划

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呈现“二带二片一点”的布局特征。

二带。以307国道和太祁高速公路为依托的轴带是城镇体系发展的主轴带,以208国道为依托的轴带是城镇体系发展的次轴带,两者表现为城镇体系对外联系的通道型轴带,是城镇体系发展的主要依托。

二片。县城和徐沟镇镇区为组合城区,是城市化集聚程度最高的二个片区。县城由县政府驻地、原马峪乡政府驻地和原东于镇政府驻地组成,徐沟镇镇区由原徐沟镇政府驻地、原王答乡政府驻地和赵家堡、同戈站一带的精密铸造工业小区组成。

一点。是指县域南部的中心城镇孟封镇,镇区设于原杨房乡驻地和原孟封镇镇区之间。

4、等级规模结构规划

城镇体系在等级规模结构上表现为“一城二镇”的三级特征,“一城”为县城,由县政府驻地、原马峪乡政府驻地和原东于镇政府驻地组合而成,是城镇体系的一级城镇。“二镇”为徐沟和孟封二个中心镇,徐沟镇区由原徐沟镇政府驻地、原王答乡政府驻地和赵家堡、同戈站一带的精密铸造工业小区组成,是城镇体系的二级城镇;孟封镇为城镇体系的三级城镇。

5、职能结构规划

县城: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太原市的卫星城。清源是以高新技术、食品加工为支柱,集中商贸、旅游、信息等第三产业的综合型组团;东于是以煤焦业为主,精细化工、机械加工为辅的工贸型组团,为县域的清洁能源基地。

徐沟镇:县域西部的中心城镇。徐沟是以商贸、旅游、信息等第三产业为主,兼有食品加工和新型建材的商贸型组团,为河东地区物质流通中心;王答是以精密铸造、新型建材、冶金为主的工贸型组团。

孟封镇:县域南部的中心城镇。依托老陈醋工业小区,以绿色食品工业为主导的综合型城镇。

6、相关图纸

区位分析图

用地分类现状图

城镇体系结构现状图

乡镇势力圈现状图

乡镇工农业经济产业分布现状图

乡镇重点企业分布现状图

体系结构规划图

居民点空间布局规划图

交通时距时序规划图

工业园区空间布局规划图

第四篇:吉安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2_

吉安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2_-202_)规划纲要

吉安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202_-202_)规划纲要文本

一、对上一轮总规的评述

1996年,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院编制了《吉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_年)》。1996版总规的近期规划期限为202_年;远期规划期限为202_年。1996版城市总体规划将城市性质确定为:江西省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京九铁路沿线以电子、农林产品加工为特色的综合性工业城市和贸易旅游口岸。规划预测近期(202_年)城市人口规模为28万人,近期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26.5平方公里;预测远期(202_年)城市人口规模为45万人,远期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43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范围为吉安市所辖的5个街道和白塘、禾埠、兴桥、长塘、樟山、河东、天玉等全部7个乡镇,以及吉安县所辖的敦厚、永和、高塘、横江、曲濑、凤凰等6个乡镇,合计共5个街道和13个乡镇(此处的乡镇与街道均为202_年行政区划调整之前的乡镇与街道)。城市总体布局采用“双环、方格路网、多中心、轴线串接和山环水绕”的组团式城市布局形式,具体分为三大片区(河西、河东、河南),九大组团。

1996年版总规产生于城市蓬勃发展时期,影响较为深刻,城市建设效益明显。该规划在近期年限内是可行的,城市建设基本上按其实施。将现状调研的统计数据与上一轮总规的近远期预测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发现,至202_年,城市建设用地的规模与1996版总规所预测的202_年城市用地规模大致相当,且稍微超前,这表明城市空间发展的动力达到且超过了规划预计的速度和水平。

1996年版总规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主要特征为吉安市中心城区城市骨架开始拉开,表现在如下几点:

(1)机场搬迁成功,城市中心地区释放大量空间,为中心城区的建设与完善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2)吉安大桥建成通车,城市东西联系加强。(3)河东片区从无到有,发展迅速。

(4)北部吉州工业园区、河东经济开发区及南部的吉安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吉安工业园区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开发势头良好。1996年版总规在编制和实施过程中仍有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1)规划中的城市外环路未形成,导致大量过境交通穿越城区,对城市干扰很大。

(2)规划对生态问题考虑较少。规划在禾河、赣江交汇处神岗山周边布置大量工业与仓储用地,两水交汇之处的生态与景观地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规划中的燕子窝大桥(未实施)也会对禾河两岸生态湿地造成较大的破坏。(3)规划对中心城区工业用地的处理过于保守,使得工业用地较为分散,且三类工业用地较多,中心城区环境质量较差。

(4)开发时序没有明确表达,导致城市四面出击,对提升城市竞争力不利。

二、本次总体规划修编背景及动因

1、国家“中部崛起”政策的大力推进

随着国家“中部崛起”政策的逐步落实,大量的资金、技术和项目都可能进入中部,这给吉安市加快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也给吉安中心城区的空间结构和产业布局提出了更高的前瞻性要求。

2、国家梯度战略下的产业转移

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过多年的发展,产业布局开始发生变化,产业结构正在进行升级换代,部分产业开始向内陆区域转移。而吉安紧邻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东南金三角,正处于三大沿海地区的经济辐射圈交汇处。国家梯度战略下的产业转移政策为吉安市中心城区带来重大发展机遇。

3、外部重大基础设施的开工建设

目前,京九线和赣粤高速、井冈山高速已建成通车,井冈山机场也已启用。另外吉衡铁路、泉南高速公路、大广高速公路以及吉安绕城高速公路也正在加紧建设之中。外部交通条件的改善将对吉安中心城区的城市建设起到重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峡江水利水电枢纽工程的建设,对中心城区的城市发展也有着深远影响。

4、行政区划的调整

202_年5月11日国务院批准吉安地区撤地设市,成立地级市——吉安市。吉安市由一市、两区、十县组成,其中涉及到中心城区的有吉州区、吉安县和青原区三个区(县)。原吉安县的曲濑乡划入吉州区;原吉安市管辖的河东街、天玉镇,原吉安县管辖的值夏、新圩、东固、文陂、富田以及原吉水县管辖的富滩合并为青原区。行政区划调整将会导致城市空间基本格局的变化,这就要求城市总体规划及时地予以跟进并进行优化调整。

5、城市发展的内部需求

吉安市正处于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以旅游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也正在迅猛发展之中。这要求城市总体规划在功能设置、空间安排等方面做出积极应对,须更新观念,放眼未来,加快规划调整,以其满足城市发展的内部需要。

三、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吉安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由江西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而成,其具体内容如下所示。

(一)市域城镇发展战略

市域城镇发展战略:适度非均衡发展战略、园区建设推动战略、城镇可持续发展战略、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二)市域城镇发展目标

城镇发展目标:逐步建立起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县城为支柱、小城镇为基础的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等级规模协调、职能分工明确、空间布局合理的开放式、网络型的城镇体系,促进全市城乡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全市城镇化发展快速推进。预计202_年、202_年市域总人口分别为485万和520万人左右。规划近期城镇化率年均递增1.6-2个百分点,202_年城镇化水平达40%左右;远期城镇化率年均递增1-1.1个百分点,202_年城镇化水平达50%左右,接近或基本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以建设适宜人居的山水园林城市为目标,全面提高城市建设质量,健全与完善路、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和科、教、文、卫等社会服务设施,形成富有地方特色、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系统和城市环境。

(三)城镇体系结构规划

1、等级结构 吉安市城镇等级层次体系由市域主次中心城市、县域主次中心城市、重点建制镇和一般建制镇组成的四级六类城镇体系网络。(1)市域中心城市:吉安,市域副中心城市泰和、井冈山。(2)县域中心城市:县城,县域副中心城市为发展基础良好的原县城所在地城镇组成。(3)重点建制镇。(4)一般建制镇。

2、规模结构规划

吉安市城镇体系规模结构表

城镇规模 202_年近期(202_年)远期(202_年)

数量 城镇人口 城镇名称 数量 城镇人口 城镇名称 数量 城镇人口 城镇名称

>50万人 1 68-73 吉安中心城(其中敦厚15-18万))

20-50万人 1 32.53 吉安中心城(吉州、青原)1 50-52 吉安中心城(其中敦厚10万)2 40-43 泰和、吉水

15-20万人 2 30-32 泰和、吉水 5 78-82 新干、永丰、永新、遂川、安福 10-15万人 2 22.50 泰和、吉水 3 32-33 新干、永丰、永新 0 5-10万人 7 49.87 新干、永丰、遂州、吉安、永新、万安、安福 3 26-28 遂川、安福万安 3 18-20 井冈山、万安峡江

2-5万人 2 5.07 峡江、井冈山(包括茨坪、夏坪)4 12-14 井冈山、峡江龙市、巴邱 3 9-10 龙市、巴邱、八都

1-2万人 4 7.06 巴邱、龙市、浒坑、洲湖 6 8-9 八都、七琴、浒坑、藤田、洲湖等 16 18-20 永阳、万福、固江、阜田、白沙、禾市、螺溪、马市、七琴、藤田、浒坑、洲湖、雩田、值夏等

<1万人 96 29.80 八都、藤田、文竹、值夏等 约80 26-27 固江、盘谷等 约70 22-25 固江、盘谷等 ∑ 112 146.83 100 184-194 100 255-265

注:规划中心城指吉州、青原城区和吉安县敦厚城区。

3、职能结构规划

江西省吉安市域城镇职能规划表 名称 城 市 性 质 城市职能建设重点

吉安市 赣中南中心城市和旅游、商贸服务中心,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积极培育发展电子、食品、医药产业;以市场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商贸业;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快速、便捷的交通网络和赣中南物流中心;发挥名城优势,弘扬庐陵文化,创建滨江生态城;突出井冈山门户功能,建成现代旅游服务中心;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物流、人才流、信息流、能源流和金融流优势,提高城市服务功能,增强凝聚力和辐射力。

吉安县(敦厚)吉安市中心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医药、食品、高新技术和物流为主的产业基地。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积极主动融入中心城区,加速推进工业化进程;以建设园林城市为目标,全面提高城市质量和管理水平。

泰和 吉泰盆地的副中心城市和重要的交通枢纽,以食品加工、水泥生产为特色的工业城市。强化龙头企业建设,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业和建材业制造业等;充分发挥井冈山旅游集散地功能,促进“大井冈山”,旅游业发展;完善社会服务设施,加大教育投入,加强金融、保险、商业等服务业发展,强化大吉安的副中心作用。井冈山 全国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生态旅游城市。绿化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品质,弘扬井冈精神,建设融革命传统教育、度假休闲为一体的旅游、会务中心;着力培养食品加工、旅游工艺品制造业,发展旅游相关产品的深度加工;完善配套服务功能,提高综合接待能力;完善景区及对外交通网络,繁荣第三产业,发挥旅游服务中心作用。吉水

中心城市群的北部门户,工贸型的滨江生态城。

优化产业结构,壮大提升食品、轻工、林化等支柱产业;大力发展信息、咨询、教育、卫生保健等现代服务业;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注重滨江绿化建设,提升吉水城市综合功能。

新干 以盐业、机电工业为基础,以青铜王国和红桔之乡著称的滨江花园城市。

发挥邻近南昌和新余的区位优势,加速推进工业化进程,重点培植食品、药材、建材玻璃、盐和盐化工等支柱产业,并逐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强市场网络建设,繁荣商贸流通业,重点发展以商墓文物为主的旅游业;提高城市竞争力,美化环境,建造滨江花园城市。

峡江 以玉笥山为品牌,以赣江风貌、田园风光为特色的生态休闲城市和赣江水利枢纽。提升工业整体素质,重点发展食品、药化、建材和现代物流业;以玉笥山生态旅游为龙头,弘扬地方文化,加快繁荣第三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加快发展的环境基础。永丰

以绿色食品和制药为特色的历史文化丰富的园林城市。加快发展制药、食品、林化等支柱产业,扩大市场份额;弘扬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加快发展科技教育事业,促进信息化进程;美化城市环境,建设园林城市。

遂川 以发展加工工业为主导,以商贸流通和红色旅游服务为重点的生态城市。以企业集团为龙头,大力发展建材、食品、医药、家具及羽绒服装业;利用边际优势,发展商贸流通,积极培育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美化城市环境,建设园林生态城。万安 赣江水利枢纽、能源基地和山水旅游城市。做强水电、水产品、机械和化工等优势行业;以市场化和社会化为方向,发展旅游、信息、中介、社区服务等新兴行业;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绿化城市环境,构建山水旅游城。

安福 以农林产品加工为主的工贸城市和武功山旅游服务中心。优化产业结构,建设食品、医药、化工、建材、矿产五大工业体系;依托武功山和孔庙等旅游资源,融入“井冈”旅游圈,并为吉安西部的旅游开发做好后勤服务;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深化教育和科技体制改革,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

永新 赣湘边境红色底蕴深厚的工贸型生态旅游城市。壮大药化、机电、电子、建材、化工、食品、旅游、陶瓷等优势工业;发展红色旅游,加快专业市场建设,大力开拓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完善基础设施,优化环境,建设生态旅游城。

砻市 以陶瓷生产为主的旅游城、井冈景区北部的服务中心。

巴邱 赣江水利枢纽和生态旅游城。

4、空间结构规划

以空间布局规划为纽带,实施城镇化战略意图,增强城镇化与工业化的互动机制。以产业空间布局为基础组织城镇空间结构,以城镇空间规划引导经济要素的合理配置和经济运行环境的全面改善。构筑“三心”(中心城区、泰和、井冈山)和“一带”(京九沿线城镇发展带)点轴聚合发展总体空间格局,整体形成“一核带双极、主轴贯南北、次轴振两翼”的“蝶形”城镇主体架构。

(四)市域交通规划

1、铁路:以京九铁路为“一纵”,以泰井铁路及其东西延伸线——吉(安)衡(阳)、吉(安)南(丰)铁路为“一横”和分文铁路为支线,构筑以京九铁路为主骨架、“一纵一横一支线”的网络布局,确立赣中南铁路枢纽地位。完成京九铁路既有线路电气化改造。

2、公路:以南北向的大(庆)广(州)高速、樟(树)吉(安)高速公路和东西向的泉(州)南(宁)高速、泰(和)井(冈山)高速和吉(安)东(馆)高速公路形成“两纵三横”高速公路骨架,建设中心城区环城高速公路,成为全省高速公路的重要枢纽。配套建设高速公路出口通道,形成东西南北七个出口,均由高速公路与外部区域保持快速联系。围绕高速公路骨架,构筑由国道、省道和绕城高速公路构成的“四纵三横加二环”的市域内部公路干道网络。提升公路等级,提高公路通达范围。形成以高速公路为主骨架,国、省道为主干线,县乡道为支线,干支相连,城乡通达,快捷便利的公路网络。县(市)城区半小时路程上高速,中心城区1小时到达全市域范围内的主要城镇。规划期末中心城区一环为快速路,105国道新干——泰和段和吉安——宜春公路按一级公路标准改造建设,国道、“四纵三横”公路主干道及连接线、其它主要旅游公路按二级以上公路标准改造建设,县、乡公路按三级油路标准进行完善建设,农村公路网基本达四级公路标准。

3、内河航运:对赣江航道吉安段进行综合整治,建设峡江水利枢纽、石虎塘航电枢纽、井冈山水利枢纽,对禾水河、泸水河、乌江、孤江、遂川江五大河流进行疏浚整治。重点建设吉安港集装箱码头、吉安港石溪头货运码头、峡江港王家村货运码头、新干港河西综合码头、万安湖旅游码头。

4、航空:按4C级标准完善井冈山机场改造升级,新建厦坪直升机场。

(五)市域重大基础设施规划

1、电力规划

开工建设井冈山电厂Ⅱ期和万安水电站5#机组。兴建峡江水利枢纽、桐木堑水利枢纽、永丰水利枢纽、龙王庙水利枢纽、井冈山水利枢纽、石虎圹航电枢纽、东谷水电站,将吉安建成江西省主要的电力生产基地之一。在有条件县、市发展小水电,实施水电农村电气化的建设。加强电网建设。形成以500KV与江西电网相联络,以220KV为主网架的网络。规划近期建设500KV区域中心变电所1座。远期吉安供电区内每个县、市有一座以上220KV变电站,配套建设220KV送配线路。

2、通讯规划

加快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体系、信息标准体系、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努力形成标准统一、资源共享、安全有效的机制,实现信息高速互联互通。

1、邮政:形成科学、合理、快速、高效的物质流通网络,构建迅速、准确、安全、方便的邮政通信体系。全面推进城镇住宅楼房通邮工作。

2、电信:加快市域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信息网络运行速度,扫除电信覆盖盲区。积极发展计算机局域网、宽带网建设,并与国际英特网互联,逐步建立全球范围内信息共享和查询的高速信息网络。

3、广播电视:全市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100%。完善光缆和微波传输网建设,市广播电视中心的节目可通过光缆和微波传送到每个乡镇和村。全市有线电视网与全省联网,并且能同internet及其它网络互通,形成大容量、宽频带、数字化的广播电视节目的综合数据信息双向传输的宽带网。

3、给水规划

建立有效的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体系,基本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保证饮用水安全。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增加工程供水能力,以满足各行业用水需求。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及节水型社会建设。

4、排水规划 重点城镇应逐步完善城镇的排水系统,由雨污合流过渡到雨污分流,规划期末应建设城镇污水处理站。一般建制镇和乡集镇可实施雨污合流制。

(六)综合防灾体系规划

1、防洪排涝:完善赣江流域防洪体系,进一步提高防洪除涝能力,重点加固赣江大堤,使赣江干流重要堤防能安全防御类似1962年型的特大洪水。中心城区防洪标准近期50年一遇、远期100年一遇。中心城区排涝标准按十年一遇一日暴雨一日排出设防。禾水河、孤河、遂川江、乌江、泸水等主要支流的堤防工程基本达到20年一遇以上的防洪标准。建立现代化的洪水预警预报、洪水调度、防汛抗旱系统。完成万安水利枢纽按100米运作的后续工作,建设峡江、井冈山、桐木堑、永丰水利枢纽和石虎圹航电枢纽。

2、消防:加强各级城镇消防规划的编制,坚持贯彻以预防为主的方针,提高全社会的消防意识,增强抗御火灾的能力,以适应保障安全的需要。县城以上城镇按责任区4-7平方公里/座的标准建设消防站;建制镇应建立消防站。进行消防通道、通信、设施的建设。

3、人防:认真贯彻“长期准备、重点建设、平战结合”的人民防空建设方针,立足适应打赢高技术局部战争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积极探索人民防空建设的新路子;加强人防工程建设力度,扩大人防工程建设规模,逐步缩小与人防工程实际需求的差距,形成以指挥工程为核心、人员掩蔽工程为主体、医疗救护工程和防空专业队工程等专用工程相配套的较为完善的人防工程防护体系,提高在高技术局部战争条件下城市人民防空能力。达到能应付现代战争及重大灾害事故,有效保护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目的。

4、地质防灾:坚持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对可能发生滑坡崩塌的主要地段全面规划、突出重点。防治目标是减少人员伤亡,避免经济损失,提高预报成功率,促进地质环境和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

(七)开发管制

1、城乡土地利用

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各类用地严格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配置。耕地总量实现动态平衡,土地资源保护和开发取得明显成效,土地生产力和综合效益大大提高,对农副产品的需求得到保证,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高;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6%以上,生态环境进入良性循环;实现耕地总量和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双向控制达标,达到建设和谐、平安社会,人居环境安全、舒适、优美的要求。科学规划城镇居民点用地,逐步降低城镇人均用地标准。202_年和202_年,除井冈山市区外,中心城区和所有县城人均用地均应降至100平方米以内,其它城镇人均用地均应有显著控制和减少。

2、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进一步做好名城、名镇(村)、历史保护街区、文化遗址和文物保护单位等历史文化遗产的资源调查、申报和保护工作,充分发挥行政部门对其保护、监督职能。经批准的各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要认真编制保护规划,划定历史文化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和重要的地下文物埋藏区的范围、建设控制地带,确定保护重点和保护措施,在保护区内严格禁止与历史文化遗存保护无关的各种工程建设。所有涉及历史文化遗存保护的建设项目严格按国家的法定程序进行规划、论证和报批。

3、区域空间开发管治

依据空间管治强度划分为三类区域:

(1)严格保护区:对基本农田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水源地、生态脆弱区实行严格保护,严禁与保护无关的各类建设;

(2)控制开发地区:主要包括风景名胜区、生态功能保护区、森林公园等,其核心区和缓冲区不得从事开发活动。核心区和缓冲区以外的参观游览区在保护前提下经批准可进行合理适度建设;

(3)规划引导和调控地区,主要包括城市规划区、农村居民点、和通道地带等,其建设与开发建设必须符合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和符合相应技术规范要求。

4、环境保护 以提高区域环境质量为目标,逐步削减和控制工业和生活污染。实现城填环境清洁优美、生态良性循环,与人民生活初步富裕的现代文明相适应的环境目标。

大气环境质量符合国家二级标准,主要水系环境质量控制在国家II到Ⅲ类水标准(其中各县市城镇饮用水及峡江、吉安市珍贵鱼类繁殖保护区水质达Ⅱ类水标准)。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控制在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各适用区域相应标准内。中心城区空气环境质量达到二级标准,井冈山市达到一级标准。

5、生态建设

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保证生态功能区用地需求。切实保护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林地,加快矿山的环境治理和土地复垦。全面整治水土流失,实施封山育林措施,开展流域治理,减少水土流失,坡度在25度以上的耕地全部退耕还林还草。新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区)。建立西阳山自然保护区在内的12处自然保护区、10个森林公园,总面积为190万亩。进一步加强井冈山、武功山等风景名胜区保护建设

四、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修编的规划期限为202_—202_年,分为近期、远期两个阶段:近期规划期限为202_—202_年; 远期规划期限为202_—202_年。

五、城市性质与城市规模

(一)城市性质

赣中地区的中心城市,区域交通枢纽,井冈山红色旅游之都,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二)城市规模

1、城市人口规模

规划预测202_年吉安市中心城区人口为53万人,202_年吉安市中心城区人口为73万人。

2、城市用地规模

规划预测202_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52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指标为98平方米/人;202_年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76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指标为104平方米/人。

3、规划建设用地范围

本次规划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如下: 河西片区:东至赣江西岸;南至新村、宋家、神岗山;西至路口、庙背、普塘、大溪、曾家;北至淇塘。

河东片区:东至菱塘、大塘、胜利、云江;南至横江;西至赣江东岸;北至梅林。

河南片区:东至京九铁路;南至社前、连山、梨塘;西至罗家、塖上、对门、店下;北至瑶前。

中心城区城市规划建设用地总面积约76平方公里。

4、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

本次规划中,中心城区空间增长边界等同于市区界限。

六、城市综合发展目标

(一)社会经济战略目标

1、社会经济总体目标

在规划期内,吉安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是:

第一,建设实力、效率吉安。全面推进经济市场化、农业现代化、工业新型化、第三产业完善化,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全市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快速增长,综合经济实力有较大提高。第二,建设创新、创业吉安。依靠科学技术兴市,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推动科技创新和全民创业。

第三,建设生态、和谐吉安。在加速实现城镇化、信息化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倡导生态文明,提升吉安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全面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维护社会和谐安定。

2、社会发展目标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规划至202_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为28—30平方米,至202_年城镇居民人均住宅使用面积达到30—36平方米;规划至202_年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6%,达到13000元,农民年人均收入年均增长7.1%,达到4600元;规划至202_年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000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9000元。(2)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为目标,全面提升市民素质。

以九年制义务教育为基础,形成幼儿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及成人教育相协调、空间布局合理的教育网络体系。至202_年,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7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9%;至202_年,在巩固提高高中阶段教育质量,发挥高等教育优势的基础上,青年人受高等教育比例达25%。提高人民群众科学文化素质和专业技术能力。保障居民思想道德水平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

(3)积极实施“科技兴市”战略。

依托吉安的科技优势,加快吉安高新技术产业园的建设,突出抓好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技术改造项目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工作,促进科技优势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变。(4)加快城市文化发展。

以满足人民精神生活需要、提高城市竞争力为目标,继续发扬地方传统文化的精髓,鼓励文化创新,开发先进文化产品,积极建设和改造文化设施,努力形成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精神保障。规划至202_年,每千人拥有文化活动场所12平方米;至202_年,每千人拥有文化活动场所20平方米。(5)医疗卫生事业应以改善现有医疗条件为目标。

规划至202_年,万人拥有床位与医生数分别达到30床与15人;202_年,万人拥有床位与医生数分别达到55床和30人。加快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农村合作医疗,逐步改善农村群众的卫生状况和生存状态,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90%以上。(6)积极发展社会保障事业。规划到202_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确保全市基本养老保险人数突破23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19万人、工伤保险覆盖人数达20万人;规划到202_年,逐步将城镇各类劳动者纳入基本医疗保险,解决好困难企业职工医疗保险问题,提高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7)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城市功能全面提升,努力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性障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取得明显实效。

3、经济发展目标

吉安市经济发展分以下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近期):

在未来五年内,全市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显著提高,初步实现由农业主导型经济向工业主导型经济的跨越。至202_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500美元以上;财政总收入达到6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实际利用外资年增长率15%;外贸出口年均增长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第二阶段(远期)规划远期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000美元;财政总收入达到11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7%;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2%;外贸出口年均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长12%。

(二)住房需求及建设目标

居住用地尽量成片完整布置。旧城区的居住区改造遵循“加强维护,合理利用,调整布局,逐步改善”的基本原则,对现有住宅应作适当改建,配置公共设施,增加绿地,逐步改善居住和交通条件,完善市政设施,提高城市的综合功能。新建住宅尽量按照现代化居住区的设计和开发模式进行集中建设,根据居民生活不同层次的要求,分级配套各级公共服务设施,为城市居民创造优美、舒适、便捷的生活居住环境。202_—202_年中心城区需增加住房面积约267万平方米;202_—202_年中心城区需增加住房面积约787万平方米。

(三)综合环境生态目标

1、生态建设目标

建设完善的城市生态调控系统和健康生态休憩系统,促进生态环境向绿化、净化、美化的可持续生态系统演变。将吉安市中心城区建设成为以蓝色水网、绿色山岸为基质的,生态环境优美、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和谐的独具特色的滨水生态城市。

2、环境建设目标 污染状况得以减轻,生态保护得以加强,实现城市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水零排,工业园区不达标污水零排放,城区内不达标污水零排放,城市中心区有毒有害气体零排放,生态环境建设达到“一流的水质、一流的空气、一流的生态环境、一流的人居环境、一流的绿色生态保护和建设机制”的目标。

七、城市总体布局

(一)城市规划区范围

1、城市规划区范围

为给城市未来预留足够的发展空间,同时考虑到绕城高速公路等外部交通的改善对中心城区的促进作用,本次规划扩大了上一轮城市规划区的管辖范围。扩大的规划区范围包括了城市水源保护地、需要纳入城市规划管理的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涉及区、重要的生态保护区域以及重要城乡统筹涉及区域。

本次城市规划区范围包括吉州区所辖的古南、永叔、文山、习溪桥、北门、白塘6个街道,禾埠、兴桥、长塘、樟山、曲濑5个乡镇;青原区所辖的河东街道和天玉、值夏2个乡镇以及富滩镇的固山、张家渡、棠溪、社山,文陂乡的渼陂、西竺、沙湾、甲先、文陂、小水;吉安县所辖的敦厚、永和、凤凰、横江4个乡镇以及梅塘乡的裴家。城市规划区总面积合计879平方公里。

2、城市规划区的构成

吉安市城市规划区又可划分为规划市区和规划近郊区两个具有不同建设管理特点的区域:

规划市区:在本规划中,规划市区东起青原区的田心、平湖、浒岗、吉安县永和镇的南安、龙山、彭家塘、永安;西至吉州区的淇塘、大塘、新民、罗塘、罗家坊、大巷、瓦桥、彭家坊、吉安县敦厚镇的竹山、南街;北起吉州区的大江边、青原区的临江,南至吉安县社前、连山、梨塘。规划市区面积约240平方公里左右,其中包括了大量的江湖、山体等非城市建设用地。

城市近郊区:指规划市区外围的以郊区农业生产为基本特点的农村区域。在本次规划中,扣除规划市区范围,即为规划近郊区范围,面积约为639平方公里,城郊比为:1:2.66。

(二)城市建设用地评定

1、自然条件(1)地形地貌评价

规划建设区域内的地形基本格局为:赣江由南向北贯穿本市,将市区分为东、西两岸,西岸偏南部又有禾河自西向东汇入,总体上呈现“两水三岸”的格局,赣江两岸地势各自逐步向赣江倾斜,用地地貌自江面向两侧依次分为河谷平原、冈阜台地、低丘、高丘、低山5种类型。其中低山主要分布在河东片区天玉镇东南部与吉水县的分界线上,高程在400—560米之间。低山自北向南依次为天玉山、旗岭、鸡公山、班鸠岭。山体纵横交错,岩性复杂,坡度起伏较大,不适宜做建设用地。

规划用地范围内高丘分布在天玉镇东部和南部及河东街道南部,高程在200—400米之间,坡度大于25°,多与低山相接或镶嵌,丘间发育树枝状水系。不适宜做城市建设用地。

低丘是规划用地范围内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一种地貌类型,几乎覆盖整个河西片区,河东片区也有小范围分布,其高程在90—200米之间,坡度在6°—25°之间,适宜做城市建设用地。

冈阜台地:成带状沿赣江及其支流两岸分布,高程在50.5—90米之间,坡度在3—5°之间,适宜做城市建设用地。

河谷平原:成带状沿赣江及其支流两岸分布,高程<50.5米,坡度<3°,但因为河漫滩地基承载力较差,部分地区在洪水淹没区范围内,需要进行一定工程措施后才能作为城市建设用地。(2)用地地质灾害评估

依据江西地质工程勘察院提供的地质灾害评估报告,以及吉安县国土局、县建设局、县水利局、县交通局提供的《吉安县202_地质灾害防治方案》,河东片区的平湖,草坪桥——毛家防洪大堤防治带,河南片区的渡头一带,河西片区的易家——螺子山山脚防洪大堤防治带,是地质灾害易发区,不适宜作为城市建设用地,宜作为城市禁建区进行控制。墨江头,周家岭——肖龙岗,真君山——杉竹山,天华山——禾埠新村,神岗山,永和镇蔡家村、锦湖村属于地质灾害较易发区,规划建议在一定工程措施的基础上才能作为城市建设用地。

2、其它重要边界条件(1)峡江水利水电枢纽工程

正在建设中的峡江水利水电枢纽工程位于峡江县巴邱镇上游4公里处,根据《水电工程水库淹没处理规划设计规范》(DL/T5064—1996)以及江西省人民政府赣府厅字<202_>20号文件《关于在峡江水利枢纽库区范围内停建永久性设施的通知》,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库区淹没范围为“自文峰镇的墨潭至吉安县永和镇永安村的舍上,50.5米以下区域”。为了减少库区居民和单位的淹没损失,禁止在库区淹没范围内搭建永久性设施(包括建房、基础设施建设等),在建工程一律停止建设。

(2)基本农田保护区

基本农田保护区主要分布在城市近郊。(3)水源保护区、山体水体保护区 水源保护区包括地表水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山体水体保护区包括老虎坑水库、稠塘湖水库、禾河等河湖湿地及其周围防护区域,以及真君山、天华山、西垅山、螺子山、天玉山等高程超过100米和具有良好植被状况的自然山体。

(4)自然和人文景观保护区、重要生态廊道区

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自然和人文景观保护区主要有青原山风景名胜区,钓源古村保护区,吉州窑遗址保护区,娑罗山森林公园、渼陂古村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廊道区包括中心城区各组团之间的绿色隔离地区、沿主要河道两侧区域形成的绿化通廊地区等。

3、城市建设用地综合评定

通过对吉安市中心城区城市规划区范围的综合用地分析,规划拟采用多因子叠加分析的方法确定城市综合建设用地范围,在综合分析用地的自然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土地利用状况、诸多工程及非工程边界条件影响、土地开发成本与效益以及综合生态环境影响等众多因子的基础上,根据《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对城市用地进行适宜性区划,划分为三类。

一类用地:高程50.5米-90米,坡度15°以下的地区,用地的自然条件比较优越,能适应城市各项建设的需要,一般不需要或者只需稍加工程措施即可用于建设用地。这类用地具有地形平坦、规整、坡度适宜,地质条件良好,没有被洪水淹没危险,自然环境条件较为优越等特点。河西片区、河东片区、河南片用地中的大部分用地均为一类用地。

二类用地:只须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改善条件后才能修建的用地,它对城市设施或工程项目的分布有一定的限制。包括高程为90米-200米、坡度为15°-25°的地区;最高蓄水位以下的可建用地。

三类用地:包括高程>200米、坡度>25°的地区,不适合建设的用地。包括用地条件较差,现阶段工程技术难以解决的或者需付出巨大代价的用地以及生态敏感地区。禾河和赣江行滞洪灾害危险地区、禾河和赣江城市水源涵养林属于三类用地。

(三)城市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为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增加市生态系统中的自然景观、防治和减少生态灾害、加强生态系统的调控、土地资源的可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需提出相应的环境目标和用地开发限制要求。通过制定不同的土地使用限制规则,对土地利用实行控制和引导,提高土地利用总体效益。(1)禁建区

禁止建设区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区,水源保护区、山体水体保护区、自然和人文保护区的核心区、峡江水利水电枢纽工程库区淹没区以及地质灾害易发区。

基本农田保护区分布在城市近郊区。水源保护区包括地表水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根据《江西省环境污染防治条例》,其范围为市自来水厂取水点上游1000米至下游100米的赣江、禾河水域,沿取水点一侧的滩地以及迎水面堤脚向背水面延伸100米的陆域。

山体水体保护区包括老虎坑水库、稠塘湖水库、禾河等河湖湿地及其周围防护区域,以及天玉山、真君山、天华山、西垅山、螺子山等自然山体。

自然和人文景观保护区有青原山自然保护区、钓源古村保护区、吉州窑遗址保护区、娑罗山自然保护区、渼陂古村自然保护区。其核心区域为禁建区。

地质灾害易发区分布在河西片区的易家——螺子山山脚,河南片区的渡头一带,以及河东片区的平湖一带、草坪桥——毛家,规划建议将其纳入禁止建设区。(2)限建区

限制建设区包括一般农田用地区,自然和人文景观保护区的控制区,重要生态廊道区以及地质灾害评估报告中划定的灾害较易发区等。一般农田用地区包括中、低产田、零星农田菜地等。自然和人文景观保护区的控制区包括渼陂古村自然保护区、青原山自然保护区、钓源古村保护区、吉州窑遗址保护区、娑罗山自然保护区的控制区。

重要生态廊道区包括中心城区各组团之间的绿色隔离地区、沿主要河道两侧区域形成的绿化通廊地区等。

地质灾害较易发区有真君山——杉竹山,天华山——禾埠新村,神岗山,墨江头,周家岭——肖龙岗,永和镇的锦湖村、蔡家村,规划建议将其纳入限制建设区。(3)适建区

适宜建设区为高程50.5米-90米,坡度15°以下的地区,且经过综合用地条件评定的适宜城市建设的区域。

(四)城市发展用地选择

综合考虑到吉安市中心城区三大片区联动和紧凑发展的基本要求,规划期内可选择的城市发展方向有:

河西片区向南发展至新村、宋家、神岗山;向西发展至路口、庙背、普塘、罗家坊;向北发展至曲沙。河东片区铁路以西地带适当向南北方向扩展,北至沙芜,南至老虎坑水库;铁路以东部分向南发展至横江,向东发展至菱塘、大塘、浒岗、云江,向北发展至临江。

河南片区向西发展至罗家、塖上、对门、店下;适当向南发展至社前、连山、梨塘。另外将京九铁路以东与西陇山以南的用地作为远景城市发展方向。

(五)城市空间基本格局

赣江、禾河在中心城区交汇,将整个城区自然划分为三大片区:河西片区(吉州区),河东片区(青原区),河南片区(吉安县敦厚镇及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各个片区内部又被河流、绿地、主干道、过境公路等分隔为若干组团。整个城区呈现“一城三片,两水三岸,多中心多组团”的城市空间格局。

(六)片区功能定位

河西片区:集中心城区文化、娱乐中心,行政中心,商业金融服务中心为一体的综合型片区;

河东片区:集旅游休闲、教育科研、商业贸易以及生态居住为一体的,具有滨江特色的新型片区; 河南片区:工业型片区。

(七)城市布局结构

本轮规划延续上轮规划中的城市布局结构,采用“双环、方格路网、多中心多组团、轴线串接”的城市布局形式。

八、城市建设用地布局规划

(一)城市建设用地现状及分析

吉安市中心城区包括河西(吉州区)、河东(青原区)以及河南(吉安县及吉安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三大片区。

河西片区现状大致呈带状分布,平行赣江展开。路网为三纵(吉州大道,井冈山——105国道,滨江路)、六横(大桥西路——吉州大道、韶山路、鹭洲路、阳明路、吉福路、军民路)格局。

河东片区现状开发规模较小,用地主要集中在105国道——青原大道两侧。目前片区内工业和仓储集中在铁路东侧,居住和商贸集中在铁路以西。

河南片区现状主要由敦厚镇、吉安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两部分组成。敦厚镇与吉安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位于西垅山以北。以105国道为界,国道以西为敦厚镇所在地,路网方正,以君山大道为界,北部为行政、商业、文化和居住区,南部为吉安县工业区;国道以东为吉安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布置各类工业以及少量商业与居住用地。现状用地平衡表详见第十九节附表二。城市建设用地现状存在如下的问题:

(1)三片区之间的交通联系特别是河东片区与河南片区的交通联系不足。河西片与河东片由赣江隔断,主要通过井冈山大桥和赣江公路大桥以及吉安大桥三桥连接;河西片与河南片之间由禾河隔断,相互间只有105国道禾埠桥一条通道;河东片和河南片之间除了一座铁路大桥以外则尚无直接联系通道。

(2)城市建设沿赣江、井冈山大道、青原大道展开,结构松散,形态不集中。

(3)城市用地布局混杂,功能调整及用地置换任重道远。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城市型用地与农村型用地混杂;工业用地与生活居住用地混杂。

(二)规划建设用地布局原则及用地平衡

1、规划用地布局原则

结合吉安市中心城区的实际情况,规划用地布局的原则如下:(1)支持社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2)支持生态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3)强调城市交通与城市用地的整合;(4)强化城市用地的空间—时序配置。

2、规划建设用地平衡表详见第十九节附表二。

(三)各类用地布局

1、居住用地布局

规划居住用地面积为202_.36公顷。各组团内部均布置一定规模的居住用地。居住用地尽量成片完整布置,且在布局上与工业用地或者第三产业用地相结合,使居住与就业岗位之间具有便捷的联系。

2、公共设施用地布局

规划公共设施用地面积为1290.07公顷。公共设施的配置在空间分布上力求均衡,在各个片区及组团都应该设置足够的片区级及组团级的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就近提供居民所需的各种服务。同时也应该加强市一级的大型公共设施的建设,提升档次和质量,能够与吉安市中心城区城市的规模和旅游城市的要求相符合。

3、工业用地布局

规划工业用地面积为1866.56公顷。

规划中心城区内工业集中布置于四大工业园区:吉州工业园区、河东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吉安工业园区、吉安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对现状零散分布的工业,应通过调整迁往集中的工业园区;一时难以搬迁的大型企业要加强环境建设。

四大工业园区应统筹发展,按“异地办厂、各自纳税”的思路进行整合。吉州工业园区内工业性质较为综合,重点以电子信息、机械制造业为主,兼顾纺织服装业、食品业的发展。河东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规划以机械工业为主,适宜大企业布局,以综合性工业区为发展目标。吉安工业园区:规划其中工业性质以食品、电子等一、二类工业为主。吉安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重点发展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广、环境污染少的生物制药、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

其中吉州工业园区与河东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位于城市主导风向上风向,不宜布局大气污染类企业;吉安工业园区与吉安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位于城市水源上游,严禁布局水污染严重的企业。

4、仓储用地布局

规划仓储用地面积为109.99公顷。仓储用地布局应与城市的对外交通建设相联系,便于货物的储运、中转和流通;集中布置仓储用地,改变现有仓储规模小,数量多,分布零散的现状;对石油、易燃易爆的化学品等,应根据安全防护的要求,设立专门的危险品仓库,确保城市安全。

5、绿化用地布局 规划城市绿地面积915.20公顷,其中公共绿地761.65公顷,人均绿地面积12.04平方米/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02平方米/人。均匀分布公共绿地,合理配置生产绿地与防护绿地,加强附属绿地的建设管理,全面提高城市绿化率;在绿地系统整体布局上突出“四个结合”,即:大环境绿地与城区内中小型绿地相结合,开放型绿地与经营型绿地相结合,历史文物保护与园林绿地建设相结合,线型绿带与块状绿带相结合;在河道整治中应首先重视生态保全和培育工作,以恢复自然生态状态,尽可能减少人工活动的过分入侵。

九、综合道路交通规划

(一)综合交通发展战略

(1)以快速路为骨架,构建城市机动车交通走廊;(2)以通道建设引导各片区整体协调发展;(3)以公交优先支撑主城区发展;

(4)以规划引导和法制建设保持土地利用与城市交通协调发展。

(二)对外交通

1、对外交通布局原则

(1)完善城市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2)处理好铁路、高速公路、城市道路相互之间的关系;(3)遵循共享共建原则,避免重大基础设施的浪费。

2、重大对外交通设施布局 1)公路建设

(1)高速公路主通道建设

积极加快中心城区对外交通的建设,形成两纵两横的高速公路主通道(两纵为:赣粤、大广高速公路,两横为:泉南高速公路、抚吉高速公路),构建绕城高速公路系统,形成途经青原山——泰和县万合镇——泰和县石山乡——吉安县横江镇——吉州区曲濑、兴桥、长塘、樟山四乡镇——吉水县文峰镇的中心城区绕城高速公路。近期完成青原山以西——吉安县永和镇——吉安县凤凰镇绕城高速公路,远期将该段绕城高速作为城市外环路。当前,要加强福建泉州至广西南宁高速公路(广昌——萍乡段)和大庆至广州高速公路(武宁——吉安段)的规划建设工作。(2)公路网络建设

加快中心城区外环路建设,并将105国道改道至青原区以东,经永和大桥过赣江,经吉安县吉安南站站前路与西垅山路相接。(3)农村公路建设 按照“先通达、后通畅、再网化”的原则,加大农村公路建设的资金投入,加快建设速度。规划加强通村水泥路的建设,基本实现村村通水泥路的目标,在此基础上,加强乡与乡、村与村之间的公路网络建设,形成四通八达的农村公路网。(4)公路站场规划

为适应公路运输和中心城区的发展需要,应加大站场建设,进一步改善旅客的乘车条件和环境。规划拟在河西片区新建规模均为100万人/年站的城南站和城北站(属二级站),改善原站场的交通设施与服务水平。2)铁路建设

(1)京九铁路电气化改造

为了适应国家能源政策的调整以及满足国家环保政策的需要,提高京九铁路的运输能力,规划对京九铁路既有线路进行电气化改造。(2)吉井铁路的建设

吉井铁路位于吉安市西南部,为吉衡铁路的东段,目前正在建设中,其东起京九线上的吉安南站,往西经吉安县、泰和县、永新县至井冈山厦坪,规划建议加快吉井铁路的建设速度。(3)铁路站场规划 吉安站:位于河东片区,京九线上现有区段站。规划对其进行相应改造,以满足吉井铁路建成后客、货运输的要求。

吉安南站:位于吉安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东侧,为京九线上中间站。规划对其进行改造,以满足吉井铁路建成后及客、货运输的要求。3)航运、水利水电设施及港口建设(1)航道及水利水电设施

根据赣江现状情况和吉安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结合赣粤运河及国家水利电力部门的规划,对赣江航道吉安段进行综合整治。拟对赣江进行渠化,市域范围内规划建设峡江水利水电枢纽工程,建设通航建筑物,回水至青原区河东街杨家谭自然村附近;规划建设石虎塘航电枢纽,回水至泰和枢纽;规划建设泰和水利枢纽,回水至万安大坝。(2)沿江旅游风光带建设

整治渠化赣江航道,根据赣江沿岸的资源现状,建设一批串珠状的、突出文化上个性和形象上魅力的沿江重点景区,绿化、美化赣江航道岸坡,加强港口建设,对各渡口统一管理,避免对景观造成伤害。(3)港口 重点建设吉安港集装箱码头、吉安港石溪头货运码头,使其融入赣江中游港口群,达到全省港口中等偏上水平,使中心城区水运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城市交通

1、城市交通发展战略

(1)土地利用和交通协调发展的战略

吉安市中心城区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整体协调发展的根本在于构建复合型网络交通,促进各片区之间相互联系,以公共交通为导向来进行城市空间布局和土地利用规划。(2)道路网络体系发展战略

因地制宜完善、优化各片区道路网,加强各片区联系通道的建设,形成与城市布局结构相匹配的新型道路系统。同时要进一步的完善干道网系统,重视支路网建设,理清道路功能分级,加强停车设施建设,加强交叉口渠化,提高路网总容量。(3)公共交通发展战略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引导合理交通方式结构;充分发挥城市公共交通的作用,提高公共交通的可达性和服务水平;加大公共交通枢纽建设力度;建立各片区、社区与各级就业中心、商业中心之间便捷的公共交通服务网络,以客流集散中心为核心,组织不同等级的公共交通客流走廊线路,强化服务功能;提高公交线网的覆盖率与公交服务水平,引导居民选择合理的出行方式,分流潜在的小汽车交通需求,在机动化过程中构建合理的交通结构体系。

2、城市公共交通规划 1)公交线网布局措施

(1)规划城市中心区的公共交通线路网的密度,达到3—4公里/平方公里;城市边缘地区的公共交通线路网的密度达到2—2.5公里/平方公里。

(2)市区线、近郊线应紧密衔接,各线的客运能力应与客流量相协调。

(3)公交线路走向与主要客流方向一致,以满足乘客换乘要求,乘客换乘系数不应大于1.3。

(4)客流量大的线路尽可能组织直达公交运输,使服务区内乘客换乘次数最少。

(5)市区公共汽车主要线路的长度宜为8—12km。

(6)尽可能按线路最短原则布设线路,公共交通线路非直线系数不应大于1.4。(7)线路分布均匀,消除公交空白区;线路上客流分布均匀,充分发挥运输工具的作用。2)公交站场布局方案

规划加强城区公交站场建设。设置1个调度中心,3个公交总站。规划设置一个具有综合性功能的调度中心,含车辆调度、培训、车辆修理、清洗、停车、保养等功能,规划设在河西片区城南中心区的军民路与井冈山大道交叉口东北侧。

规划在三个片区各设置一个公交总站,每个公交总站占地面积约1公顷。其主要功能为车辆二级以下保养修理、发班调度、一般清洗等。其中河西片区公交总站:对原有公交公司进行拓展和改建。河东片区公交总站:设在片区东南侧,靠近铁路处。河南片区公交总站:设在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南站路口。

3、自行车交通

(1)在次干道及以上等级的道路上,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之间实行物理隔离,消除相互干扰,保证自行车交通的安全和通畅。(2)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公共交通进站时对自行车交通的妨碍和威胁。(3)改变机动车停车占用自行车道路资源的状况,道路资源的分配体现公平性与合理性。

(4)保证非机动车道的合理宽度,保持路面平整。

4、步行交通

(1)人行道:完善支路的人行道建设,同时加强停车管理和交通执法,拆除违章建筑,清理马路市场、配合停车设施规划将人行道还路于人,建立连续完整的步行空间。

(2)人行横道:除了在道路交叉口处设置人行横道以外,为了保证行人交通安全,避免因行人随意穿越干路而影响干路的车速,在相邻两个交叉口的路段中间加设一条人行横道。

(3)道路交叉口:改造交叉口设计,增设安全岛和高质量的行人安全过街设施。

(四)城市道路系统

1、道路等级规划

城市道路等级可分为城市主干道、城市次干道、支路三级,其中: 城市主干道间距一般在800~1200米之间,红线宽40~70米,其中60~70米宽道路为景观大道。城市次干道是连接主干道和支路之间的道路,可汇集适量的非机动车,间距一般为600~1000米之间,红线宽25~30米。

规划城市支路红线宽15~22米,主要承担市内短距离交通。

2、道路网布局规划

中心城区城市道路网布局采用“双环、方格路网、轴线串接”的布局形式。

(1)城市环路系统

城市环路系统由城市外环路和内环路构成。城市外环路主要由北环路、西环路、南环路和东环路闭合组成,在城市外围形成一个联系各片区的快速交通干道系统,分流城区机动车交通的压力,并作为过境交通绕城的主要道路。外环路全长60公里,道路红线宽度为26米,为双向六车道,两块板形式。

城市内环路主要由大桥东路——井冈山大桥——大桥西路——井冈山大道——禾埠大桥——井冈山大道——君山大道——吉太路——永和大桥——青原大道闭合组成。内环路全长34.60公里,道路红线宽度为40—70米。(2)城市主干道 城市主干道呈方格网路网形式,干道与环线相结合,以适应各片区用地发展格局。

河西片区主干道为五纵九横,五纵自西向东依次为兴贤路——天华西路、吉阳大道——天华大道、吉州大道、井冈山大道、沿江大道。九横自北往南依次为发展大道、凤山大道、金庐大道、大桥西路、韶山路、阳明路、吉福路、军民路、吉祥路。

河东片区主干道为三纵七横,三纵自西向东分别为滨江大道、青原大道、梅林大道,七横自北往南分别为通源大道、水运一路、大桥东路、金竹路、公略路、赣江大道、水库路。

河南片区主干道为六纵四横,六纵自西向东依次为白云路、富川路、井冈山大道、创新大道、火炬大道、拓展大道,四横自北向南依次为庐陵大道、君山大道、京九大道、西陇山路。

(五)城市道路交通设施

1、城市广场

规划设游憩集会广场8处:分别为河西片区人民广场(已建)、城南新区广场、吉州工业园广场、河南片区庐陵广场(已建)、文天祥广场(文天祥公园以南);河东片区滨江广场3处,各广场面积约为2~6公顷。规划设交通广场1处,为吉安火车站站前广场(已建)以方便旅客集运,占地面积为6.0公顷。

2、城市桥梁系统规划

规划新建3座赣江城市桥梁。分别为永和大桥、石溪头大桥、高速公路大桥。规划新建5座跨禾河的城市桥梁,分别为神岗山大桥、新禾埠大桥、庐陵大桥、白云大桥、环路大桥。规划近期完成高速公路大桥、神岗山大桥、新禾埠大桥、庐陵大桥、永和大桥的建设,远期完成白云大桥、石溪头大桥以及环路大桥的建设。

3、公共停车场

规划在中心城区内设置机动车停车场15处,每个停车场所用地1~5公顷不等。

4、公共加油站

公共加油站按1200~1500米服务半径分散布置在交通干道两侧,同时在城市各主要出入口也设置了加油站,规划共设置14个加油站。

十、重大基础设施布局

(一)给水工程规划

1、规划原则与目标 规划原则:以现状城市供水状况和需求为依据进行统一全面规划;改造和建设新水厂的同时,注意节约用水;统一规划,分期实施,合理超前建设,提高供水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发挥管网最佳输配水能力,合理调整管网布局,以求经济运行,降低制水成本。

规划目标:增加城市供水规模,满足吉安市经济发展和新城建设用水要求,解决好缺水区域的水量及水压问题,远期城市供水普及率达到100%;规划各片区给水管网联网,远期城市供水主干管成网成环,保证供水的可靠性;选择最优的近、远期给水工程规划方案,节约能耗和水资源,提高水质标准,满足城市生活饮用水要求;为规划期内各项给水工程建设提供依据。

2、用水量预测

规划近期至202_年,城市人口53万人;规划远期至202_年,城市人口73万人。供水普及率100%。依据中心城区历年城市用水量状况及总体规划修编用地布局,并参照类似城市用水指标,预测中心城区规划年综合用水定额为: 202_年为450升/人·日,202_年为500升/人·日;单位建设用地综合用水量指标:202_年为0.5万m3/km2·d,202_年为0.55万m3/km2·d。取两种方法预测数据的平均值作为202_年及202_年城市需水量的依据。则近期(202_年)城市需水量为:25万立方米/天;远期(202_年)城市需水量为:39万立方米/天。规划水源为赣江和禾河水;规划水厂近期保证五岳观水厂投产和完善现状吉安县水厂设备;远期据用水规模,适时建设五岳观水厂二期工程和吉安县水厂二期工程,在此基础上还需修建新水厂7万m3/d的规模;根据当地情况,可考虑在河东片区增加彭家山水厂,以满足远期用水要求。区内供水干管逐步由枝状改造成环状;严格执行《水法》、《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和《江西省环境污染防治条例》中水源卫生保护规定,并制定相应措施,以保护供水水源。

(二)排水工程规划

1、规划原则及目标

城市排水老城区采用雨、污合流制,新建区采用雨、污分流制;根据地形、水系,合理进行雨水分区,使雨水能就近排入水体;充分利用现有管渠、沟塘,根据地形条件,高水高排,低水低排,减小泵站规模;合理进行污水分区,合理确定污水处理厂位置,减少提升泵站数量,近、远期结合,分期实施;减少水污染,保护水环境。

2、污水工程规划

城市污水量参照类似城市的估算方法,取城市需水量的80%,近期(202_年):污水量为20万m3/d;远期(202_年):污水量为32万m3/d。根据吉安市的实际情况,中心城区被赣江和禾河划成三个天然的排水区域,建议分别在三个区分期建设污水处理厂,采用生化处理方法处理城市污水。近期,加快建设吉安市骡子山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考虑二期工程的建设。同时,在河东片区和河南片区分别建设处理规模为4万m3/d的污水厂两座,分别位于河东片区的滨江大道以南、梅林大道以东以及河南片区的瑶前,为远期发展留有空间。另外,在吉安县境内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内设工业污水处理厂。远期,在近期的基础上使污水处理厂规模达到32万m3/d,使得污水处理率逐步由40%上升至70%,直至90%以上。污水厂尾水排放根据受纳水体水质确定。

进一步加大排水管网系统建设和改造,基本建成雨污分流的城市排水系统即:污水设施及主干管,充分利用地形,合理布置,尽量采用重力流,避免不必要的压力流;充分考虑与周边地块的相互关系,保证周边地块和本地块的排水畅通;规划的管位安排、管径大小按远期需要一步到位,避免重复建设。老城区按截流式合流制布置污水管网,尽可能利用已建的污水设施及已有管线,同时将现状企业及村庄的污水排放与规划管线相结合,以便于分期实施,在此基础上对规划区的污水系统进行适当调整;新区污水管道与排水管道分开独立布置,与规划道路同期建设。

3、雨水工程规划(1)雨水量计算

管渠雨水量计算采用以下公式:

第五篇:城市总体规划专业知识

城市总体规划

1、解释:“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

城市总体规划的任务是根据城市规划纲要,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容量和发展形态,统筹安排城乡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并保证城市每个阶段发展目标、发展途径、发展程序的优化和布局结构的科学性,引导城市合理发展。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20年,分近、中远三期。

2、区别:总体规划是详细规划的依据,详细规划是城市建设实施的依据。两者既不能相互替代,也不能混为一体。

3、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对市和县辖行政区范围内的城镇体系、交通系统、基础设施、生态环境、风景旅游资源开发进行合理布置和综合安排。

确定规划期内城市人口及用地规模,划定城市规划区范围。

确定城市用地发展方向和布局结构,确定市、区中心区位置。

确定城市对外交通系统的结构和布局,编制城市交通运输和道路系统规划,确定城市道路等级和干道系统,主要广场、停车场及主要交叉路口形式。

确定城市供水、排水、防洪、供电、通讯、燃气、供热、消防、环保、环卫等设施的发展目标和总体布局,并进行综合协调。

确定城市河流水系和绿化系统的治理、发展目标和总体布局。

根据城市防灾要求,做出人防建设、抗震防灾规划。

确定需要保护的自然保护地带、风景名胜、文物古迹、传统街区、划定保护和控制范围,提出保护措施。

各级历史文化名地要编制专门的保护规划。

确定旧城改造、用地调整的原则、方法和步骤,提出控制旧城人口要求和措施。

对规划区的农村居民点、乡镇企业等建设用地和蔬菜、牧场、林木花果、副食品基地做出统筹安排,划定保留的绿化地带和隔离地带。

进行综合技术经济论证,提出规划实施步骤和方法的建议。

编制近期建设规划,确定近期建设目标、内容和实施部署。

大城市和中等城市,为了进一步控制和确定不同地段的土地用途、范围、容量,协调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建设,应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编制“分区规划”。特别提示: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精神,国家建设部202_年8月30日公布了《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其中第六条明确城市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包括:

①市域内必须控制开发的地域。包括:风景名胜区,湿地、水源保护区等生态敏感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地下矿产资源分布地区。

②城市建设用地。包括:规划期限内城市建设用地的发展规模、发展方向,根据建设用地评价确定的土地使用限制性规定;城市各类园林和绿地的具体布局。

③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城市主干道的走向、城市轨道交通和线路走向、大型停车场布局;城市取水口及其保护区范围、给水和排水主管网的布局;电厂位置、大型变电站位置、燃气储气罐站位置;文化、教育、卫生、体育、垃圾和污水处理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

④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包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确定的具体控制指标和规定;历史文化保护区、历史建筑群、重要地下文物埋藏区的具体位置和界线。⑤城市防灾工程。包括:城市防洪标准、防洪堤走向;城市抗震与消防疏散通道;城市人防设施布局;地质灾害防护规定。

⑥近期建设规划。包括:城市近期建设重点和发展规模;近期建设用地的具体位置和范围;近期内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风景资源的具体措施。

《暂行规定》强调:这“是对城市规划实施进行监督检查的依据”,“必须严格执行”。

控制性详细规划

1、解释:城市详细规划的任务是以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为依据,对一定时期内城市局部地区的土地利用、空间环境和各项建设用地所作的具体安排。

2、区别:详细规划又分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规划两种。前者确定建设地区的土地使用性质和使用强度的控制指标、道路和工程管线控制位置以及空间环境的规划要求;后者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模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对当前开发修建地区制订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

3、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主要内容:

详细确定规划地区各类用地的界线和适用范围,提出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的控制指标;规定各类用地内适建、不适建、有条件可建和建筑类型,规定交通出入口方位、建筑后退红线距离等。

确定各级支路的红线位置、断面、控制点坐标和标高。

根据规划容量,确定工程管线的走向、管径和工程设施的用地界线。

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与建筑管理规定细则。

特别提示:

《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规定,城市详细规划的强制性内容有以下几方面,必须严格执行。

①规划地段各个地块的土地主要用途。

②规划地段各个地块允许的建设部总量。

③对特定地区地段规划允许的建筑高度。

④规划地段各个地块的绿化率、公共绿地面积规定。

⑤规划字段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的规定。

⑥历史文化保护区内重点保护地段的建设控制指标和规定,建设控制地区的建设控制指标。

修建性详细规划

1、解释: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制订用以指导

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

2、主要内容:

一、修建性详规内容包括:

⑴建设条件分析及综合技术经济论证;

⑵作出建筑、道路和绿地等的空间布局和景观规划设计,布置总平面图; ⑶道路交通规划设计;

⑷绿地系统规划设计;

⑸工程管线规划设计;

⑹竖向规划设计;

⑺估算工程量、拆迁量和总造价,分析投资效益。

二、修建性详规文件和图纸主要包括:

⑴修建性详细规划文件为规划设计说明书;

⑵修建性详细规划图纸包括:规划地区规划图、规划总平面图、各项专业规划图、竖向规划图、反映规划设计意图的透视图。图纸比例为1/500---1/202_。

三、修建性详规实施步骤:

1、成立组织机构

2、收集必要规划资料

A、本地区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资料;

B、现行规划相应规范、要求

C、现有场地测量和水文地质痪料调查;

D、人口资料及本区经济发展情况调查;

E、供水、供电、排污等情况调查;

F、居民消费水平调查;

3、根据规范计算出本小区各项规划指标

4、确定路网和排水排污体系

5、确定需拆除及改造项目,并议定赔偿搬迁方案;

6、确定活动中心与绿化位置

7、绘制总平面和坚向设计;

8、各基本原则经济指标分析;

9、编制文本说明

10、组织相关专业人员评审;

11、报规划主管部审批;

四、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成果

(一)规划说明书

1、现状条件分析;

2、规划原则和总体构思;

3、用地布局;

4、空间组织和景观特色要求;

5、道路和绿地系统规划;

6、各项专业工程规划及管网综合;

7、竖向规划;

8、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一般应包括以下各项:

1)总用地面积;

2)总建筑面积;

3)住宅建筑总面积,平均层数;

4)容积率、建筑密度;

5)住宅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

6)绿地率。

9、工程量及投资估算

(二)图纸

1、规划地段位置图。标明规划地段在城市的位置以及周围地区的关系; 2、规划地段现状图。图纸比例为1/500~1/202_,标明自然地形地貌、道路、绿化、工程管线及各类用地和建筑的范围、性质、层数、质量等; 3、规划总平面图。比例尺同上,图上应标明规划建筑、绿地、道路、广场、停车场、河湖水面的位置和范围。

4、道路交通规划图。比例尺同上,图上应标明道路的红线位置、横断面,道路交叉点坐标、标高、停车场用地界线;

5、竖向规划图。比例尺同上,图上标明道路交叉点、变坡点控制高程,室外地坪规划标高;

6、单项或综合工程管网规划图。比例尺同上,图上应标明各类市政公用设施管线的平面位置、管径、主要控制点标高,以及有关设施和构筑物位置;

概念规划 《概念规划(Concept Planning)在国外比较常见,它不是规划层次系列中的某一层次,而是在任何一个层次均可进行概念规划。但是,由于概念规划侧重于发展方向和各学科的综合平衡,而不是作出详细的规划设 计,因此多出现于城市的、社区的或局部地带的层面和规划范围。

概念规划强调对总体规划编制的内容进行简化,区分轻重缓急,注重长远效益和整体效益,对城市发展中具有方向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进行集中、专题的研究。如从国家、区域的角度对城市的定位、发展方向等进行探讨,从经济、社会与环境的角度提出城市发展的综合指标体系和发展战略等,以适应城市迅速发展变化和决策的要求.概念规划的编制要求更灵活和富有弹性.概念性规划是介于发展规划和建设规划之间的一种新的规划,它强调思路的创新性、前瞻性和指导性。是属于一种对旅游宏观发展思路的探讨和研究。作为一种规划设计的思维方法,它淡化了设计的表象,使规划成为纲领性、战略性的文件,指导和协调旅游区的发展与建设。

概念性规划的内容,一般来说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对规划区域的资源和客源市场进行分析和预测;确定规划区的定位、发展方向和发展战略;明确旅游产品的开发方向、特色和主要内容;提出规划区旅游发展的重点项目,强调策划的创新、个性和特色;提出相关要素发展的原则和方法等。从而在宏观层面上对规划区的旅游发展勾勒理想蓝图。

城市总体规划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