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3号文库
读张爱玲有感(合集五篇)
编辑:紫芸轻舞 识别码:22-800230 13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1-17 12:43:50 来源:网络

第一篇:读张爱玲有感

读张爱玲有感

两天时间,读了张爱玲的两部小说。《半生缘》和《倾城之恋》。以前总是听说张爱玲是位大才女,文学成就很高,但我终究是没有机会看看她的小说,这不久才从书店借了一本她的精品集。

也许是因为那时的社会背景,那种时代的书特别是爱情故事,总是有一些悲凉的情调在字里行间,让人读完又觉得回味,还有隐隐的遗憾,感慨那种未始先了的情缘。

这两部,电视曾播过的,只是我觉得原着看来的更有一番味道。我们现在的年代,也大抵是有特点的,名着总要拿来拍成电视,却又拍不出书中那些味道,让人看起来似乎都落入了俗套。譬如有些场景,世钧与曼帧在十四年后的重逢,柳原与流苏在墙下的细软耳语,抑或是曼帧被祝鸿才侮辱,在荧光屏上看来,倒也就是那么回事大抵是因为看多了都觉得麻木。倒是从这些文字中读来,却从心底泛出隐隐的痛来。

乱世的中国,那些男作家大文豪写文章,总要将深深地讽刺与影射融入到文中。张爱玲则不然,比起那些让人发冷的黑暗讽刺,她只是用了女子特有的委婉特质,将爱情写入到旧上海那种繁华背景下,也同样让人感到深深地震撼。

说批评与讽刺,也有。你看张爱玲那尖尖的脸的轮廓,以及那昂起的头,分明是在冷眼旁观些什么。我看书,并不喜欢再去研究作者的时代背景,对于我来说,到底是有些无聊。这些话,只能才疏学浅的说,但有些东西,也确实能读懂的。虽说是女作家,但并不是琼瑶式的缠绵,这也好,我总归是受不了那些的。虽说只看了两部而已,但我也可以说她的小说,绝对是悲哀多于圆满。比如《半生缘》这种让人遗憾感叹命运不公的结局,鲁迅有言,悲剧是将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对,我喜欢这句话,也表示极致的赞同。曼帧是美好的女子,终是被命运毁灭,她与世钧的感情也是美好的,但也是被毁灭。与其是说命运悲惨,倒不如说是社会造就这样的人与命。曼璐与顾太太并不是绝对的错误,旧上海肉欲横流的繁华与压迫造就了这样的思想和顽固。这里,我却莫名的想起老舍笔下的祥子,同样是社会的牺牲者。呵呵,那时的中国,这样的真实的不在小说中的,还少吗。也是那时的社会,哪里有什么绝对的正确与错误。《倾城之恋》中,流苏大概觉得这种结局是圆满的,她心中总是将爱情与利益放在一起的,得到了这个人和他的情,她认为就是得到了一个女人该有的圆满。但在我看来,也并不是如此。

《半生缘》里描写景致的并不多,给我印象最深的大概是旧上海的弄堂,那样的弄堂,我未到过,只是在图片中见过,我却觉得有深深的压迫感,只有在看到曼帧与世钧并肩从那里走过时感到了一丝的温暖的情愫。那样的一线天中,也一定是

充斥着我们所不了解的黑暗与封闭的陈旧的思想枷锁。又或者是受《悲伤逆流成河》的影响?那本书中也有这样一个弄堂。

倒是《倾城之恋》中,景致突然多了起来,也许是因为环境不同,所以环境精致了多?但我认为,那绝不是同一时期写的,这猜想大概是正确的。有时候看到这里描写的环境,并不觉得美好很多,也许是因为这里面,流苏总是将爱情与利益勾扯在一起,也许是她太精明了?

不管如何,张爱玲的文学成就与这些文字,我们终归是赞同的,不过也算名至实归,她的文字,读来,没有轰轰烈烈的情节,只是悉松平常的场景,却能在温暖的时候让人觉得欣慰,悲伤的时候又让人觉得难过。作为虚构的故事,这就够了。看到她的小说我便又想到现在,让人可以回味的爱情故事真是越来越少了。本土作家好像也并不被我们这代人认可,只是总看到层出不穷的80后作家,延续着什么华美的残忍、明媚的忧伤。这样的书,我也爱看,毕竟是面向年轻人的,但读来,总觉得少一些中国小说的回味悠长与震撼人心。殊不知,这些非主流之风蔓延成主流,在我看来,也没什么味道了。

在别人看来,我的这些文字,有人总要带些嘲弄的眼光看的,想来真让人觉得悲哀。

不管怎么说,愿中国名着可以真正走进我们的生活。

第二篇:读张爱玲有感

读张爱玲有感

说到喜欢的作者,我的心里不禁划过她的名字——张爱玲。而我认为在读她的作品之前更应该读读她的人。

张爱玲原名张煐。原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童年在北京、天津度过,1929年迁回上海。1930改名张爱玲。中学毕业后到香港读书。1942年香港沦陷,未毕业即回上海,给英文《泰晤士报》写剧评、影评,也替德国人办的英文杂志《二十世纪》写“中国的生活与服装”一类的文章。1942年应《西风》杂志《我的生活》征文写散文《我的天才梦》得名誉奖。1943年她的小说处女作《沉香屑》(第一、二炉香)被周瘦鹃发在《紫罗兰》杂志上。随后接连发表《倾城之恋》、《金锁记》等代表作。此后三四年是她创作的丰收期,作品多发表于《天地》、《万象》等杂志。

她23岁与胡兰成结婚,抗战胜利后分手。1949年上海解放后以梁京笔名在上海《亦报》上发表小说。1950年参加上海第一届文代会。1952年移居香港,在美国新闻处工作,曾发表小说《赤地之恋》和《秧歌》。1955年旅居美国。在美国作家赖雅结婚,后在加州大学中文研究中心从事翻译和小说考证。在美过着“隐居”生活。1995年9月8日,被发现老死于美国洛杉矶自寓。当时身边没有一个人,恰逢中国的团圆节日---“中秋节”。

她的创作大多取材于上海、香港的上层社会,社会内容不够宽广,却开拓了现代文学的题材领域。这些作品,既以中国古典小说为根柢,又突出运用了西方现代派心理描写技巧,并将两者融合于一体,形成颇具特色的个人风格。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传奇》和散文集《流言》,随后,又写有中篇小说《小艾》、长篇小说《十八春》、《秧歌》、《赤地之恋》、《怨女》和评论集《红楼梦魇》等。

我在读过她的小说《倾城之恋》后,便成为了 “张迷”之一。在张爱玲的一系列小说中,刻画出了一个个实实在在的人物,其中女性人物占了绝大多数,这些女人的命运无一不是悲剧性的。由此构成了她小说的苍凉、婉哀、惨伤的风格。她的作品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她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悲剧感叙述一个个悲凉的传奇,营造了一个阴气森然的世界,张爱玲的作品使我们触摸到了“人性恶”的一面,人的灵魂阴暗与丑陋的一角。总之,张爱玲小说中的人物是她对当时社会观察体验凝结的结果,其中更有着深刻的个人及文化,社会原因的笼罩和影响,从而形成了其小说独特的悲情的艺术审美感。其小说也折射出作者复杂的心灵,也决定了作者对人性的悲观,对历史的悲观,对现实的悲观。那不是淡淡的哀愁,也不是美丽的忧伤,而是令人彻骨的冰凉的悲观。

我尤其喜欢她的一句话“要做的事情总找得出时间和机会;不要做的事情总找的出藉口。”虽然透着几分嘲讽,但却真实地解读了为人处世。往积极的方面想,则是在告诉我们:只要想做,就一定能做好。

让我们记住她——张爱玲,这个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异数”吧!让你的心里留下对她作品的感动吧!

第三篇:读张爱玲全集有感

读张爱玲全集有感情感颇析 说实在的,我对民国还真不敢兴趣,对于旗袍时代的人们,对于战争岁月的灰暗,对于两党当时的对峙与争斗,、、、、、,都不是特别感兴趣。特别是暑假上演的电视剧,大多是红色记忆类的电视剧额。特别是构成人的视觉疲劳,所以我对那个年代的审美也疲劳了。从小喜欢看的就是青春偶像剧和侠骨风情的古装剧,对于小说也是一样的偏好。喜欢翩跹起舞的仙境与刀光剑影的美妙打斗厮杀,喜欢都市化得情欲的爱恨分割时的美好与尔虞我诈的背后残酷结局。额??难道我这是不愿尊重现实嚒?是喜欢异想天开嚒?怪不得我所有的科目里就是文综中的历史最拉分,还不是一般的拖后腿。班主任和历史老师都对我无言以对了,我总是被它扯的快窒息了,想着想着就挺气愤的。我的一生都拜历史所赐了,恨死你了,讨厌的历史,我天生就对抗历史,没办法。亏我日日夜夜的想把你背的滚瓜烂熟,都不可以回报一下我嚒?不可以,因为我尊重历史。我喜欢叛逆历史。Ooo,偶又瞎扯了。不瞎掰了,切正。

因为明国太现实,总是特务啊卧底啊盛行,枪淋雨弹横飞,一点也不美好。太现实,谁知道是不是真正的真实了。也许历史放映效果和历史书一样具有欺骗性,总是把小日本写的太坏,把国民党写的太阴森,把共产党捧到天上。反正,就纠结又阴险。险象环生?勾心斗角?还是喜欢赋予想象力,不太现实的,唯美的,飘仙欲飞的放松感。额,和我爸不一样,他们都喜欢警匪片,战争片,不喜欢我们小儿科的通俗化滴不切实际。

咳咳咳,转正了,目前,《半生缘》,《色戒》,《霸王别姬》,《金锁记》,《小团圆》这都是电视或者电影作品了吧,大家都看过了吧,呵呵想想,张爱玲还挺受欢迎的哦,这些文字此处就略了。

大家谈论最多的她的文学作品应该是《倾城之恋》吧,关于白流苏的故事。可是很抱歉,这本书,只是精品集,有些故事是长篇大论有几百页,例:《半生缘》有250几页。有的故事却短小精湛到十几页,例:《倾城之恋》只有十一页。想看的它概述了,都知晓的它出版的冗长冗长。

第一篇:红玫瑰与白玫瑰。

最最出名的一句是: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成了墙上是一抹文字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先说句题外话,印象特别深刻,以前店里有位特别可爱的兄弟,他总喜欢拿一些诗词趁休息之余在那里细细字斟句酌,有一次把张爱玲的这句话反反复复的理解了几天才翻页。在工作时总问我们它的意思,还上网搜搜它的出处等等,这种痴迷程度,我们觉得可笑之余,都很佩服。佩服他战战兢兢的学习的态度,佩服他对于一切名句的孜孜不倦摘抄搜集。只要在一种特别艰难的环境下,还透露出特别强烈的对知识的求知欲,都是值得赞扬和刮目相看的。

接着品论那句话吧:1.简而简之地说,就是说男人既喜欢眼前性感妩媚的女人,心里又渴望温柔贤惠的守份女人,或者相反着说。就是说男人特别贪心。而且循环的喜新厌旧。三心二意,乱弹情。吃着碗里看着锅里就是这个意思。嗨唉,要求女人面若桃花、柔情似水的是男人,骂女人水性杨花、红颜祸水的也是男人。真可恶。2.不排除自古以来一直存在中国的关于家庭、婚姻这些剪不断,理还乱的固然因素。3.当然另一个角度来讲,这个摩登时代的女子是可以内外兼修的,幽娴宁静与妩媚动人还是可以刚柔并济。女子不再局限于穿旗袍,迷你裙,波西米亚长裙想怎么穿怎么穿,想安静就安静,想野蛮任性就野蛮任性。

额,1.别介意,此处只指书中的振保。2.当然,也不否定所有的男性同胞隐藏有那个癖好。3我是女性我当然偏袒女性同胞了。

该怎么说振保了,是该说他、还是不该说他呢?该说家庭包办婚姻,还是该说保守势力的无赖。玫瑰、暂时不说她。他邂逅的第二个女子是娇蕊,完全西式的女子,娇艳妩媚,热情大方,活泼开放,爱着振保,可是,不管是百姓孝为先的传统理练作祟,振保像着自己的母亲的偏好反对也罢,关键是受过西式教育熏陶的振保自己内心不太坚定,才使拒绝有机可乘。之后,经过母亲的选定,他娶了烟鹂,一个截然相反性格的女子,中式女子,内敛娇羞,柔顺规矩,她也爱着振保,可是振保,时间久了就厌烦了这个型的女子,白天在外工作,晚上回家要对着令他乏味的妻子,偶尔毫不忌讳的在外面拈花惹草。额,他的婚姻或者根本不存在的爱情是他自找的、还是别人没长眼睛撞上门的。貌似挺悲惨的人生的。关键是他不知足。还有他被中式传统和西式后进给夹住了头脑,进退维谷,不懂忠实于自己。家庭问题,婚姻问题谁没有。解决不了的,就是没大脑。在事业的世界叱咤风云,在情感的世界萎缩一团,是挺、挺悲惨了,读者偶就故事中主角的难受就只有深表同情了吖。。如果可以,我会给你写的完美些哈,让你好好享受大好人生地。第二篇:沉香屑第一炉香与沉香屑第二炉香

第一炉,一个香港故事,其实有点模糊,没怎么看懂,我没有看见她正面的事实,根据那个时代我猜的正面影响。薇龙在她姑妈家即梁太太家所发生的事,貌似像打着正门家大户人家的牌子,做的却是妓女的潜规则工作。虽然不是在污秽的场所,虽然她最后和乔琪是夫妻,但是薇龙这样做就等于卖身给了梁太太和乔琪,一个战争时代的纯洁女大学生,从上海远道香港,民国年代,秘密的从事伟大的地下党工作,却要出卖自己身体和灵魂来作掩护,不知是该可悲还是该可泣。看个人的价值标准吧,自己觉得为国光荣就是值得。在这个世界上最受折磨的是女人,最折磨女人的是爱情。因此,最渴望爱情的女人往往没有爱情,最会爱的女人没有爱。实属可悲。

第二炉,看着看着,早已把第二炉看完了,还不知道,云里雾里的已经看到后面的金锁记了,看着下一个标题留情,还在心里嘀咕一会儿罗杰安白登的事,一会儿七巧、长安、世舫的事,重要的是这两种事八竿子打不着,一个故事有标题么。额额,还没有摸清门道时,他已经结束了,已经开始了新的文章并且新的文章已经结束了,还已经又到了下一章下一个故事。天啦天啦天啦。。。。缓过神来,有我这样看书的么?要怪半道杀出的冰凉西瓜吗?额,三魂七魄瞬间被西瓜勾走了,所以六神无主不知所云了么。够烂的理由。我总算知道什么叫沉香屑了,因为故事奇短,点上你的香,少少撮上一些沉香屑,香完,事结。可是,没读明白。干嘛这么朦胧的表述故事。疑问:1.为什么罗杰和情愫结婚了,结婚了就结婚了吧,但为什么突然就有了不好的转折,原因是什么,那么模糊不清的。2.为什么都传说说罗杰是色情狂,这种诬告是空穴来风吗?他要离校,旁人的看法学生的看法使他无地自容,他要离开这个地方吗?3.干嘛小说最后要派哆玲妲出场,是为了表明什么证明什么呢?、、、、、、呵呵,总之,完全不懂,完全处于混沌之中。要百度百度。看看究竟嚒喜意思。

中间略掉N个不感兴趣的标题的故事

第三篇:倾城之恋

原来倾城倾国是这个意思啊。就是战争纷乱的年代,国破城亡,一切都不重要,一切都不在自私,自私的人只有独自孤独的感受战争的毒荼、然后独自荒凉、哪凉快哪呆着克,这个时候需要相濡以沫,那样困难就不是一个人在扛了,是两个人彼此分担,你的痛苦我可以分担一半。就算倾城、就算倾国,我们也不荒凉。不用一个人躲避炮弹横飞,更不用一个人独自守望地老天荒。流苏、柳原以前的恋爱是为了恋爱而忙于恋爱,流苏道:“你早就说过你爱我。”柳原笑道:“那个时候太忙于谈恋爱了,哪有功夫恋爱?”而现在不同,因为每一刻都在生死的炮口刀尖上,他们在享受彼此存在的每一分钟。就如现在身旁的一个个朋友,有谁真的是为了彼此的温存而真心在恋爱么?换另一半如换衣服似的平凡,这样忙于恋爱,还口口声声的叫苦连天怨天尤人,是别人的不忠,是自己真的不好吗?应该是和柳原说的一样吧,忙的没工夫。

由于是小说简介,所以我知道的只是大概,大概就是以上的,呵呵是不是太短了,那说说与这个小说完全无关的情感。婚姻。

今天手机有话费了,就看了一下空间,把很多天没看的动态都看了,看了一则情感故事。关于纠缠与自由:结婚后丈夫觉得去哪都要向老婆汇报,每次玩的正尽兴老婆会打电话来问候一下,每次回去晚了就会被责问,觉得失去了自由。于是就叛逆,应酬越来越多,每次老婆打电话来,就以最简洁的话说完,不允许对方有说话的机会就直接挂机,回家后老婆还在等他,他怕啰嗦就睡客厅。他觉得老婆听话多了,很自得,他觉得夫妻两人就像玩跷跷板,有一端上就会有一端被压下。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成就感膨胀,自由自在很舒服,之后变本加厉,直接发一条短信告诉老婆说自己有晚点回去了,让老婆不用再等了。这之后老婆就没有等过她了,也没有问过他晚上到底回来不,他每次回家老婆都已经熟睡了,他都只是睡在书房。渐渐的在应酬时,不断有同事会有电话来,他会问谁打来的,深更半夜还有谁不睡觉的那么关心你,而他的手机却一直沉默。他感觉特别心酸。他的老婆已经很久没有关心他了,就算是他想说她还不想听了。现在他才觉得:用这种纠缠让你知道我存在,让你知道你在我的生活里,我在你的日子里。他开始反过来纠缠妻子了。有纠缠才会有关系,欲拒还迎,夫妻才是夫妻么,如果哪一天她再也不关心你,再也不纠缠你,那就证明是她远离你了,是你早已走开的结果。

第四篇:多少恨

不看了突然没了兴趣。、、、、、略。

看电视剧看电影了再续写啊。

贾平凹说和许多人谈张的作品,都感觉离我们很远,这不指所述内容,而是那种才气如云以为她是很古的人。我感觉才气还是内容都有点远。我不古,所以很难看的懂看的透古。不读了,到此结束。

第四篇:读张爱玲有感

洞悉世事 练达文章 读《张爱玲散文集》有感

张爱玲无疑是一个具有才气的女子。大学开始附庸风雅买了《张爱玲文集》,大学的时光是匆忙的,读书也是匆匆一览,看不出文章的精妙,只是对她构思的小说情节矛盾冲突而震撼。久而久之,细细阅读,却因为张爱玲冷眼看世界的女性气质,着实让人感慨万千尤其是其所表现出来的典型而又独特的思维。典型,在于她细心敏锐的女性心理;独特,是因为上下几千年中国女人缜密反复的心思只有在张爱玲的幽幽叙述中展露无余。

生命,是一件华美的袍子,上面爬满了虱子。一句简单的描述,随着岁月的流逝,越来越觉得经典。张爱玲散文的幽绵、晦暗,却又有无穷无尽的意味。笔墨不多姿多彩,却细腻而恰如其分。当年看《沉香宵》《茉莉香片》 《心经》 总感觉冷眼冷语,淡淡的苍凉。后来看她的传记和履历,终于明白这是她的心境。也折服于她的努力好学和在万般努力之下的对生活观察。显赫的出生,波折的成长,亲情的缺位,家庭的衰败对她的人生有着深刻的影响。张爱玲以淡淡的笔触记录着周边人的经历,把对世事的无奈和人情的寡淡融入了自己的写作中,渗透出幽幽的冷。于是透过打着烙印的心去观察那个时代的世态人情,一切在她的笔端。用不咸不淡的语言述说暴虐的父亲、无情的后妈,没有抱怨之言,亦没有痛恨之词,却悲从中来;战争中的动荡不安生活,断送了她辛苦努力而来的希望,她没有刻意去描写绝望和痛楚,而是以旁观者的姿态凉凉的讲述着战争中的人们,略带诙谐的笔墨中自有不胜的荒凉和凄惨;即使在小说里,她也是以漫不经心的语气描述着人情的寡淡与冲突,世事的逼真与无奈,她我行我素地记录着她周遭的生活,崇尚着具有悲剧色彩的艺术。

她的散文无疑是精炼的,《霸王别姬》,短短一文,语言是何等的凝练和精准,把虞姬的心理刻画的入目三分,一个久远的题材,被她写出了何等的新意却又是合情合理,久远的虞姬跃然纸上。

纵观她的文章,语意淡薄,主题也谈不上积极,然而她从不虚伪地矫饰自己,而是真实的展现自我。仅从这一点,张爱玲是坦率透明的。淡雅清冷的隽语,正是表达她内心强烈感受的途径。正因为看惯了人情的淡薄和世事的无常,一次次的努力和热心,换来一次次的超乎想象的失望和悲戚,而这些失望和悲戚感,又是她好不容易鼓起的勇气和至亲至爱的人带来的,她的魂也就生生的刻上了幽幽的冷。

张爱玲无疑是精彩的,精彩在于她幼时的博览群书,青少年时期的刻苦求学,青年期开始的静心练笔,还在于她丰富的生活阅历和亲友的生离死别,纵然人生是悲,才情也属喜,独一无二的精彩。

第五篇:读张爱玲有感

一、引言

大凡读过张爱玲的系列作品,小说也好,散文也罢,都会冒出这样的感觉:张爱玲的人比她的小说,更像一个传奇,比散文,更像一个神话。在那样老旧的年代,没有人敢如爱玲般大声呐喊“出名要趁早啊,来得太晚,快乐也不那么痛快!”[1]爱玲就是喜欢这样用最简约最素朴的语言,准确而又清晰地表述自己的思想。可谓王充倡导的“言奸辞简,指趋妙远。”[2]然后,斑斓后的爱玲,随即又归于淡然,像绚丽的彩虹,惊艳后的深寒。有人说“:只有张爱玲才可以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闹与极度的孤寂。”[3]两度爱情,如此短促,如此热烈,却要用一生去忘记,去记忆;她寂寞的离世,如此诡异,如此安静,却让无数“张迷”要用一生去记忆,去忘却。公认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异数”着实不为过。她是花,上海花,从缥缈的海上来,回缥缈的海上去。文字在她的笔下,是生命的花在盛开,是青葱的生命在蓬勃,直捣进你的心坎。喜欢张爱玲的人,对她的书自然也是真喜欢,沉入她的书中,你就在她的文字里不想出来。读张爱玲的文章你是快乐的,同时你又是忧伤的。此刻,你保准能做最全能的歌手,可以将美丽唱得如此忧伤,又将忧伤唱得如此美丽。张爱玲是人群中的一分子,也食人间烟火,无疑是世俗的,但世俗得如此精致得当。她细细地告诉你,但绝不用赫赫地炫耀。她是一个善于将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享乐主义者,又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悲剧感的人。她是一个沉默的人,别人称她为安静得不得了。她可以在上海大红大紫,也可以在异国他乡深居简出。她最有名的《传奇》书名用来形容张爱玲自己的一生可谓恰如其分。张爱玲显赫的家世到她这一代已是最后的绝响了,张爱玲的童年是不快乐的。父母离婚,父亲曾扬言杀死她,于是她逃出父亲的家去找母亲,母亲给了她两条路选择:“要么嫁人,用钱打扮自己;要么用钱来读书。”[4]张爱玲毅然选择101了后者,然而,母亲的经济状况一直不好,张爱玲说:“这时候,母亲的家亦不复是柔和的了。”[4]她与胡兰成短暂三年却“拼命付出”的婚姻,后来为之“自将萎谢。”与赖雅具有“安全感”不能说是爱情的婚姻。直到曾经被人们称为上海的一朵海上花,瞩目中国文学界的才女张爱玲猝死。从此,传奇的人精神犹在,人永远地成为缺席„„我读张爱玲,我是这样看到点点滴滴的。然,人生难绘,有如兰草难绘,重读喜欢的爱玲,写喜欢的爱玲,随心随性随手。

二、高贵显赫的身世

张爱玲出生于1920年9月30日的上海,官宦世家。黄逸梵和张志沂是张爱玲的父母,是她生命的源,源头又追溯,祖父张佩纶和曾祖李鸿章,那是她的源头。“据《清史稿》记载,因马尾之败,张佩纶罚满归京,听候起复,李鸿章不念旧恶,以女妻之。大概是为了延揽人才,也可能是张佩纶得到了其女儿的垂青。”[5]张佩纶后来娶了李鸿章的千金。《孽海花》记述了李鸿章的千金小姐擅诗,对张佩纶惜才爱怜。李鸿章不拘门第,心胸就极高毅然将小姐下嫁。张佩纶与李小姐结秦晋,爱玲的父亲方才有机会出世,爱玲才可以问世。血脉如溪,潺潺渊远,生生不息。张志沂是李鸿章的外孙,黄逸梵是黄军门的孙女,门当户对的缘亲当初一定是轰动一时。后来,不幸的是,黄逸梵深受“五四”新潮的影响,是真正的新派女子。嫁与张志沂,为不至误终身,赶紧离开。爱玲说:“我母亲还有时候讲她自己家从前的事,但是她憎恨我们家。当初说媒的时候都是为了门第葬送了她一生。”[4]可见她母亲黄逸梵哀怨深深。后来,毅然决然离开了张家的母亲,一生如花丰盈粲然。这样算起来爱玲是李鸿章的曾外孙女,真正的贵族之后。张爱玲,就是这朵海上花,前生就是张爱玲在上海度过的前二十年,也是她的重要经历的时期。张爱玲最主要的作品是在23岁到25岁之间完成的,在以后她虽然不断地在书写,但是所有的文学成就,都比不上这三年。所有写作的经验就是她前二十年获得的,也就是她的前生。她以后的作品“,只是在不断地咀嚼、涂抹,反复地利用她的这个前生。”[6]纵使有人批驳张爱玲,“什么名门望族,什么贵族之后!李鸿章不过是叶赫娜拉氏座下的一条狗,见了她口称老佛爷吉祥!如此的奴颜媚骨,有什么好拿出来显摆的?”[3]傲气聪慧的张爱玲对这样的人只是齿冷一句“:就是看你没有,显摆给你看的!”[3]

三、又俗又雅的父亲

尽管张爱玲要从父亲家逃遁,但应该这么说,如果没有父亲张志沂,也就没有张爱玲在文坛的旷世传奇。当时新潮的母亲黄逸梵早早留洋,爱玲只有3岁多,纵然有再多的熏染和教导,也起不了太多的作用,对于茫茫成长期,不过是沧海一粟而已。即使日后,来来往往有过教诲,也是鸟之音,有也无,无也有的渺渺。而父亲张志沂与爱玲是朝朝夕夕。父亲毕竟是爱女儿的,他鼓励她读书,他在孙用番(爱玲的继母)对爱玲爱书成癖起怨言时,他一定是不犹豫地维护爱玲的。那时上海张公馆的书房,有一个严肃温和的父亲为女儿的超级天赋惊讶惊喜。《红楼梦》是在父亲的指导下爱玲才开始读的,文学在沉入爱玲的心灵,于是开始植入文学的根基。弟弟张子静的话为证:我父亲看出这个女儿有创作的天分。我父亲虽有不良的嗜好,但也很爱看书。他的书房里有中国古典文学,也有西洋小说。姊姊在家的时候,没事就在书房里看书,也常和父亲谈一些读书的感想。父亲鼓励她做诗、写作;他那时也已看出这个女儿有文学创作的天分。姊姊在他指导之下,也真的写了一些旧诗。有几首父亲很满意的,亲友来访他就拿出来给他们看。爱玲3岁就能背诗吟词,极动情处,让前清遗老遗少们挥泪如雨。7岁写的小说,开篇就是“话说隋末唐初时候”,一石激起千层浪,一语震得人发聩。爱玲仿照当时报纸副刊样式,自写自编自裁,编写了一张家里杂事作内容的副刊,配上插图。父亲张志沂看了很得意,有亲戚朋友来就拿给他们看作为炫耀。张志沂仍有世家子弟的遗风,读古书做诗词。像一个天真的父亲得意着的时候,弃掷旧观念的瞬间,对女儿充满了爱惜。曾为“爱玲的小说《摩登红楼梦》拟的六条回目,”[3]颇见功力。试想,他不许爱玲读书,不教导爱玲,这个才女也许就被莫名其妙地扼杀。不过他对爱玲的栽培也有限度,这大约是张氏一族的家风,与钱财上的精明和糊涂矛盾地并存。所以。爱玲的父亲是一个又俗又雅的人,然他的俗高出他的雅,因他不过是一个没落的世家公子。他的不出色,惧怕接受新的事物,他的自卑,又恐爱玲和她的母亲一样一去不回。于是父亲对爱玲说:“如果你和你母亲一样的话,便打断你的腿。”[4]他爱着那102个年轻貌美聪慧的女子,爱玲的母亲黄逸梵,可他失败了,留不住她。到她离去,他才暗悔。甚至期望她回来祈求他保护,仍如兰花一样再次绽放,芬芳着他孤寂的心灵。可,让他大失所望、深深刺痛的就是,黄逸梵很快就有了深爱的维葛。生命中最亲密的两个女人都只有匆匆的花期,沮丧不已、回天无力的他,后来竟然妒恨爱玲在情感上偏向母亲。甚至在他情绪失控的时候虐打女儿,扬言要赶走她,最后,他却是拘禁了她。后来爱玲的《半生缘》顾曼祯被拘禁,逃走的经历,隐约透视了张爱玲自己曾经的感觉和苦痛。然,一生中,又是母亲黄逸梵赋予的个性惠泽了爱玲。所以爱玲总是习惯淡淡轻轻地写,她不习惯诉说悲伤,不喜欢拿隐私哗众取宠,张爱玲的文字华丽却不浮躁。

四、她的红玫瑰和白玫瑰 轻轻翻阅《心经》,没有纸的喧哗,唯有读者的心动。许小寒眷恋着自己的父亲许峰仪,对孩提时代的留恋,对母亲的嫉妒、排斥,冷漠。许小寒身上隐约有爱玲的影子,所有叫《心经》,是爱玲自己难念的心之经。大凡有恋父情结的女孩子,随了年纪渐大,一般选择的基本是与父亲类型相似的男人。人说,父亲本来就是女儿的第一个恋人,女孩子或多或少有恋父情结。因为女孩子是柔弱的,需要一种力量,需要一种保护,容易产生情感上的依赖感。爱玲一生的两段爱情和婚姻,都是恋上比自己年长许多的男人,而且成婚迅速。与胡兰成从认识到结婚仅用了8个月,与赖雅从认识到结婚是仅仅半年。尤其和赖雅,不知道最终爱玲是爱上一个男人,还是爱上一份安全感。爱情,于她是一场光华耀目的自毁。正如安意如说“:人不断地舔着伤口,舔着舔着对伤口也有感情了。”[4]爱玲对其父亲是不是这样的情结呢?!其实张爱玲在感情上一直都和许多感情的女人一样,甚至更加不是个聪明的女子,男人左右着她一生的情感。从胡兰成到赖雅,她的不聪明是因了她的至情至性,不过她的不糊涂又在最后表现在断然了结上,这是我最欣赏的地方,甚至有点膜拜。其实她原本就是一个聪慧的女子,只是在情事的面前表现得愚笨地不知道狡猾。当时,胡兰成随时有亡命天涯之险,婚礼都免了,爱玲无怨无悔随着他。正因为胡兰成用“亮烈难犯”来形容爱玲,证明他还是多少懂爱玲的。胡兰成也被爱玲这惊艳的光芒灼伤,内心欣喜过重:“我与他们一样面对着人世的美好(暗指爱玲),可是只有我惊动,要闻鸡起舞”。独立独行的爱玲与胡一交错,胡便是镜子,映照了自己,而胡更是以爱玲为镜,照出自己的弊处来,胡写道“我们两个在房里,好像‘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我与她是同住同修,同缘同相,同见同知。“”她的横绝四海,便像数学的理直,而她的艳亦像数学的无限,我却不准确的地方是夸张,准确的地方又贫薄不足,所以每要她校正。前人说夫妇如调琴瑟,我是从爱玲才得调弦正柱”。爱玲也是喜欢胡的,她云:“他一人坐在沙发里,有一种金粉金沙深埋的宁静,漫山遍野都是今天”。于是,那年的那天,胡兰成与张爱玲签订终身,结为夫妇,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只是需要“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爱玲这个情感的女子要了婚姻的本真,不囿于流俗。”[3]胡兰成毕竟是最俗而功利者,而爱玲是圣洁的仙,人是千变万化的,仙是要飘然而去的,爱玲注定了要失望,要抽身离去。兰成也意识到了爱玲的不凡仙体:“哪吒是小小孩童,翻江倒海闯了大祸,他父亲怕连累,挟生身之恩要责罚他。他一怒,刳肉还母,剔骨还父,后来观世音菩萨用荷叶和莲藕做成他的肢体,爱玲便亦是这样的莲花身。”还重要的是,男人心宽,他需要一个万花筒的世界,万千美女呼之归己,似乎才是人生的最高价值的显现;女人心窄,真正的有了心尖上的一人之后,情爱便荒芜,自将萎谢。《今生今世》中的《鹊桥相会》中1946年温州的那条瓯江,爱玲与飘然离去的胡兰成作别,而她面对伤心波涛,泪涌成珠。爱玲独自一人奔波到“因为有兰成在,就像衔着珠宝放光的温州”,爱玲寻到范秀美和胡兰成住的地方,胡镇静地对人言爱玲是他妹妹,顾全了范秀美的面子,明媒正娶的张爱玲情何以堪?而她竟然住下了。胡兰成还狡黠地说:“秀美说人与人之间的缘分是欠与还,上辈子欠了这辈子还,不停地欠,不断地还。呵,纠纠缠缠,好好的缘分不就成了债务关系了吗?我想相遇是美事,就像鸟来栖息树梢。”爱玲忍着心痛说“:可是也有‘拣尽寒枝不肯栖’啊!”后来胡兰成竟然还回忆起,她来温州二十余日,眼见得他有新欢却仍心存眷恋之意。可以想象当时的爱玲是怎样地心痛怎样地无助的,一切的委曲求全,一切的甘愿承受,只为了这个变心的男人,只为了自己不变的爱。人说,张爱玲与胡兰成之间的情感是“旧时的才子佳人”。当年名士胡兰成真心倾羡爱玲的才华,倾心写出的《论张爱玲》自然是文采飞扬、光彩流溢。赞103极了爱玲的文章和她的家世,好的宝贝要百般的呈现给别人看。她所有关于爱的誓言,对爱的期许,爱的渴望,爱的幻想,耗尽一生无怨无悔。“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7]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的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7]然而,卓文君的题诗,司马相如回心,此时彼时,而今胡的心和人却永远地走了。自尊而倔强的爱玲给他信中写下:“我已经不喜欢你了,你是早已经不喜欢我的了。”[8]爱胡的人自然不知道,情意深重爱玲爱胡兰成有多深多痛。爱玲对胡兰成如此,后来对赖雅更是如此。爱玲在《红玫瑰和白玫瑰》里说:“振保的生命里有两个女人,他说一个是他的白玫瑰,一个是他的红玫瑰。一个是圣洁的妻,一个是热烈的情妇———普通人向来是这样把节烈两个字分开来讲的。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7]爱玲的姻缘与振保不同,“她一生中的两个男人都是她用自己心血浇灌的,俯仰无愧的壮丽。”[3]从与胡兰成相逢那刻,爱玲便恋他儒雅风度、博学敏思、风趣多闻,注定成了她心口的朱砂痣,成了她的红玫瑰。是他点燃了她少女的火山,爱了就爱了,不管爱有多长。她盛放过,也深痛过。于是,他是了爱玲独有的红玫瑰。后来爱玲嫁人不是因了爱情,只是她和赖雅朝朝暮暮衍生出来的爱。赖雅只是美国一个小小名的剧作家,而爱玲不是爱名的女人。晚年的洛杉矶隐居说明她是可以舍得的人,张爱玲刚到美国时是赖雅照顾和安慰她,他是她异乡的清雅的月亮。赖雅更像爱玲的白玫瑰,淡淡的月光,悄悄地轻洒,渐渐地明朗。寂寞的晚年,寂寞的寓所,抬头的那一抹月光就是赖雅了,不及红的艳丽、炽热,但安静、平和。爱玲也进入老年的时候,赖雅数次中风,都得爱玲的悉心照料才康复,在上海连自己照顾不好的女子,学会了照顾别人,她是赖雅的妻,“妻”的名字是一个女人一生最温暖的一个名字。爱玲生命里的两个男人:一个是属于她的红玫瑰,一个是属于她的白玫瑰。爱玲对于她们俩个男人真正践行了“生死契阔,与子成说”。可是,有人惋惜地为她写诗:她扫了三百六十日的落花/却没有

到一瓣/缘分。读到这里,我亦是心疼着的,心疼玲不会委屈自己的心灵,又不会不有自己深痛的感情。《倾城之恋》白流苏对范柳原说:炸死了你,我的故事就完了,炸死了我,你的故事还长着呢!爱玲就是这样地残忍,一语道破男人与女人之别,不让幻想打扰你,她一任冷酷到底,绝望到底。在小说中,她无情地导演着一幕幕的悲剧,放映着生活的本真。所以爱玲的剧,结局永远要不了中国式的大团圆。爱玲的一生不屈地抗争,不断地随缘;又骄傲,又低调;又光华耀眼,又漫长孤寂。她自从50年代离开上海,就再也没有踏入故土,在别人的国度,静静地过活。直到1995年的9月8日,爱玲在纽约一栋普通的公寓去世,安静地躺在一张行军床上遗容安详,人们发现她的时候,已经走出滚滚红尘多日。早在1992年2月14日,她就拟订了自己的“最终遗嘱”,死也要死得如此的从容淡定。爱玲如灿烂而不喧闹的花,只是在人间缺席了,而她的芳香永在。

读张爱玲有感(合集五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