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3号文库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编辑:蓝色心情 识别码:22-545149 13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6-26 04:17:22 来源:网络

第一篇: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解决问题教学反思。“解决问题”正是为了完成这一项目标而设计的。教科书为学生提供了丰富有趣的资源,并加大了自主学习的力度,通过提问“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吸引学生看图搜集主题图中的数学信息,再通过提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促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较好的理解和掌握用两步计算来解决问题的想法,及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进行教学时,我力求做到------有趣、联系实际、探究学习。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尤其是对好动的低段学生,激发他们的参与兴趣,使他们感到有趣是设计教学的前提。结合日常生活进行教学,既能拉近书本知识和学生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提高兴趣,感受数学的重要性,又能让学生活学活用,学生也更愿意学了。通过课件演示“小明和小芳来到小商店购买东西”的情景,是同学们在生活中经常发生过,是符合现实生活的。“她应该付多少钱?”也就成了他们希望解决的问题。可见联系实际能够激起他们学习的愿望,并且使学生发现生活中有着许多数学问题,还能够有效地使数学课堂延伸。课堂上通过提问“你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吗?”“你又是怎样想的?”让学生充分交流研讨,畅谈自己的想法,然后着重说明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激励和尊重学生多样化的独立思考的思维方式。

第一单元《解决问题》这一内容,课本设置了三个例题。学生对这三个例题所呈现的各个量的关系并不陌生,教学反思《解决问题教学反思》。因为在上学期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出现需要两步才能解决的问题,这个学期重点是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化、小括号的正确使用以及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迁移”是学习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一种心理现象。在数学教学中,运用迁移,使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影响,是经常采用的有效方法。在新课的引入时,我从学生熟悉的情景入手,从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到游乐场游玩而引发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使学生经历从生活问题到数学问题的抽象过程,感受教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数学角度去观察、分析、解决现实问题,从而激发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探索的精神,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通过学生之间讨论、交流,每一位学生充分地参与认知活动,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发展,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我在教学的时候走入了“死胡同”,总是想让学生能用综合算式和多用小括号列式,忽略了学生的个体性特殊性。在具体解决问题时,学生不一定把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有写出来,应该选择自己容易理解或比较喜欢的方法。

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中解决问题,学生接受起来比第一单元要好,所以整个教学很顺畅,但是在做练习的时候我也有不足的地方,对于学生的拓展创新能力的培养意识还有待加强。例如练习十二的第3题,“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很多学生都想到的是刚学习的求倍数的除法问题,也都很顺利的列式解决了。这时候我并没有想着让他们联系之前的知识,拓展思维提出些不同类型的题目。而有个学生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题目提出了四个选手的跳绳情况,而他想到了“画面外的第5号选手”。这个新问题是:5号选手跳了100下,比3号选手跳的数量的6倍加4号选手的跳的数量的和,多多少下?当时我听到这个问题就头大了,因为这个问题有些难度,很多孩子都不会解决,我就想你什么要提一个你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呢?可我立刻就想到,这是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所以我和学生们一起完成了这道题目。这道问题之后学生提出的问题果然多样化了,今后我要多注意关注学生的情况、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篇:《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朱坑二中 赵全兰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相遇问题,要求会用线段图分析简单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提高用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重点是会列方程求相遇时间的问题,难点是建立等量关系及对同时相遇的理解。我认为本节课教学设计和组织上很好的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理念。具体体现在:

1、情境的创设贴近生活,从生活实际入手,引导学生将生活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相遇”,并能自主地分析并尝试解决问题,本着“从生活入手—抽象成数学问题---尝试解决方案—应用生成的知识解决更多问题“的思路展开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尝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中较为充分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教师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在观察、思考中明确问题的产生,经历尝试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从而获得到成功的体验。尤其是在得到用列方程方法解决相遇问题的最初步骤,我较大地利用了多媒体的演示作用,学生容易理解“相遇”的数量关系,整个过程在教师的“主导”,充分发挥了学生自我思考、探索、思辩的作用。

3、在教学过程中,还能注意实施差异教学。学生的水平参差不一,有的解题速度比较快,有的比较慢,甚至有的对所学的内容存在困难,因此我通过在完成练习时,要求早完成的学生要与旁边的同学实行一帮一的互相检查以及辅导,让学生在互助合作的良好氛围中学习,同时在实施评价、反馈时,教师注意捕捉、发现学生的思维火花,及时鼓励、肯定,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形成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

但是,本课时的教学也存在一些遗憾。

1、比如在如何引导学生发现解决相遇时间的方案中,学生能很好地利用等量关系式列方程,但在列方程时,部分学生没有很好地将方程的格式写好,特别是“解和设”,我在评比时虽然注意到这个问题,但没有重点进行评讲,结果导致后边的练习也出现了这种现象,学生由于模仿性强,所以教师更应该小心谨慎,画线段图也是一样。

2、另外本节课的教学,由于时间掌握得不够好,在学生板书例题的解法后,我没有再展开来讲,介绍别的解法,(40+60)X=40,例如算术法,40÷(40+60)等,没有让学生更好地发散思维,没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顺思维与逆思维解法的区别。

3、在学生板演正确的解法时,我在堂上巡视时发现学生中出现了“4X=40”这样的错题,我也把这种错题板书在黑板上了,但是我没有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想为什么错,应该怎么去改正,而是通过我的问题让学生明白错在哪里,我想这两种做法的后果应该是非常不同的。

4、语言的表述还需要多练习,我在出示练习二时说:“这属于相遇的问题吗?”好象要暗示学生说是的样子,其实如果能这样问:“能用解相遇问题的方法去解这道题吗?”我感觉要比较好。

总之,这一节课,起了抛砖引玉的作用,为我们的应用题教学如何实施和谐发展提供了一个思考的空间:如何改变传统应用题教学?怎样才能让我们的应用题教学充分与学生生活实践相联系,达到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解决生活问题,进而培养学生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篇: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课程标准》确定的重要目标之一。学生要能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必须会解从生活中提炼的重要数学模型题——应用题。反思本堂课的教学过程,可以发现本节课我主要注重了两个落脚点:一是学会一种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摘录条件和问题的方法整理数据;二是从生活中提炼建构归一问题模型。这完全符合课程标准,我也为此感到欣喜,近两年的高效课堂实践让我的教学方式与方法有了改进。现将本堂课中成功与不足之处总结如下。

一、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建立了归一问题的模型 整个过程围绕购物,第一环节,帮老师算一算。既检测了学生根据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让学生弄清条件和问题是什么?这一环节的设计无论是在知识方面还是学习心理方面,都给学生搭了一个台阶,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很好的基础。第二环节,帮妈妈算一算。学生以往接触的是画示意图整理条件和问题的方法,现出现摘录条件和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摘录条件和问题的方法比较简洁明了,为下归一问题数学模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接下来,让学生经历“先整理解答,再汇报交流”的过程,实际上是让学生经历了“分析数量关系,初步建立归一问题数学模型”的过程。第三个环节:比较归纳,总结此类题的特点和解法,完成归一问题的建模

二、做到了“收”“放”自如 做到了放手让学生自主解决、交流,理清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再把学生探究的各道题收集在一起对比,整理出归一问题的特点和解题方法。

三、回归生活解决问题 设计了根据场景编题。如果说列式解答归一问题是算式模型,那么编题就是语言模型。学生会用数学语言讲蕴含归一问题的场景,就足以证明他们对归一问题数学模型的建立是成功的。

不足之处及改进:

一、引入略显单薄。帮老师算算这个引入阶段,在理解“30元可以买几支这样的钢笔”中的“这样”时有些拉杂,其实大部分学生已经领会,让学生列出算式后再反问:你怎么知道1支钢笔还是5元钱呢?在交流中强调了对“这样”的理解,同时照顾了差生。这样节约的时间可以再多算几题,让学生感受到只要老师告诉我一份的价钱,我都可以算,增强孩子自信心,也为下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二、对学生的了解不够,预设要求过高了,出现冷场的场面。在最后一个环节,根据生活情景编具有归一特点的问题。学生兴趣很高,但编出来是一步计算的。可以借助“计算比赛场景,老师编出唐欣语4分钟完成了8道笔算题,照这样计算,她10分钟可以完成几道笔算题”。再让学生结合身边的例子,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编出具有“归一特点”的题目。其他同学边听边用我们学过的方法简单、快速的记录下来,并解答。

第四篇:《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教学反思

《 6 — 10 的认识和加减法》,通过学习,学生认识了 6 —— 10 各

数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培养了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数数过程中进行了讲卫生、爱劳动、爱集体、分工合作等教育。

让学生根据一幅图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能够准确的进 行口算。

在这一单元设置了一次数学活动,学生亲身经历了用加减法解决 数学问题的过程,用数学知识解答生活中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 学习兴趣。

在连加、连减的教学中,我通过引导学生从经历实际情境中抽象

出连加连减计算的数学问题的过程,直观的理解连加、连减的意义,掌握了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能正确的计算 10 以内的连加连减,学

会了用连加连减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进一步学习了加减混合运 算。

本单元的数学乐园给了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学生经历数

学知识的运用过程,感受自己身边的数学知识,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 乐趣。

总的说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精心组织课堂教学,上课时 认真关注学生的反应,随时进行调整教学状态,使其更加适应学生的

接受能力,做到精讲多练。

第六单元教学反思

《 11-20 各数的认识》是一年级教材第六单元的内容,20

以内的

数绝大多数儿童在入学前已初步会数,但对于数的概念却未必都清 楚。同时一年级的小朋友参与数学活动,很少是因为认识上的需要,而只是对数学活动本身感兴趣。因此,在本节课教学时做到以下几点: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 境。课一开始,通过问你们喜欢水果吗?老师这里有很多水果,数出 你喜欢吃的水果,好不好?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然后有让

学生抓花生米先估数,再数数,让学生在具体可感的情境中始终精神 饱满地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2.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设计整个教学过程时,我基本上是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 出问题--主动探究--解决问题”为基本模式展开的。如同学数水果数 量时,及时问你是怎么数的?除了一个一个的数外,还可以怎样数?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感悟,从中学到了教

学的思想,数学的方法,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的价值。

总之,教学时,我做到了三个突出,突出主体性,创造学生参与 条件;突出民主性,转变了教师的角色;突出实践性,主学生感受到 数学来源于生活,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数学。始终要牢记学生是教学的 主体,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才能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使学生真正地获得数的概念。

第七单元《认识钟表》教学反思

《认识钟表》这一单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有不同程度的接 触,有些学生会认读,并掌握本单元所要求的内容,有些同学对钟表 的知识不会,在课堂中学生是第一次认识钟表与时间。在教学中我重

点抓住了以下几个环节的教学设计进行反思:

认识钟面时,让学生认识哪根是时针,哪根是分针,有哪些数字,怎样排列,然后利用课件闪动,如果只是单纯地通过视觉去感知,让 学生形成表象是不够的。

我在教学时希望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能更 好地为生活服务,因此让同学们每人课前准备一个钟面的学具,学生 在看一看,亲手摸一摸、拨一拨的过程中,自主探索。同学们通过观 察钟面、拨动转钮会发现:秒针走得最快、分针走得比较快、时针走 得最慢; 分针比较长、时针最短; 秒针最细、分针比较粗、时针最粗;

小朋友还知道了三根针走的方向。

我在教学整时的认读时,依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选择了几

个特殊的时间,放手让学生互相认,小组说,主动探索,发现规律。这样的设计及有意识的板书,学生经历了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学习过 程,帮助学生相对容易的发现看整时的方法,同时利用知识的正迁移,为半时的学习作好铺垫。

总的来说,这单元教学利用学具,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密切联系实际。

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 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第八单元教学反思

《 20 以内的进位加法》是 20

以内的退位减法和多位数计算的基 础,这一部分学习的好坏,将对今后计算的正确和迅速程度产生直接 的影响,因此,20 以内的进位加法是进一步学习数学必须练好的基 本功之一。

本单元分三小节完成,第一节,学习9 加几,这一小节以实际情 景提供计算题,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并接受凑十法,第二节,学习8、7、6 加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凑十法,同时要求学生在“拆小数,凑大数”、“拆大数,凑小数”和“交换加数的位置”等几种方法中,会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算法。第三小节,学习5、4、3、2 加 几,这一小节是完全脱离实物,让学生独立思考算法,进一步巩固 “交 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种算法,也为今后学习加法的交换律打下 基础。

在教学中,学生对凑十法掌握较好,能根据具体的题选择合适的 凑十法,在口算小数加大数的试题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还是习惯用 凑十法,只有少数学生用交换加数的位置想另外一个算式来口算的方 法。本单元的解决问题与以往的解决问题相比,有两个新的要求,一 是要求在得数后面写出单位名称,二是要求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 问题,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

第五篇: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在新课学习时,我利用教材的主题题给出完整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尝试有条理地分析数量关系,梳理解题思路。引导学生从收集信息,发现和提出问题开始,首先教会学生收集信息并且整理信息,要求学生会正确、有序地看图。要让学生知道看图的一般方法:先整体地了解图中的情境讲什么事,再看图中的其他信息,还要引导学生认真地,仔细地看图,把所有的信息收集起来。然后再理一理:哪些是条件,哪些是问题,哪些条件对这个问题有用,哪些条件对那问题有用。

在收集信息,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它是解决多步计算应用题的基础,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转折点。虽然只比低年级多了一步计算,但在思考上却发生了质的变化,一步计算只要思考怎么列式就可以了,只用一个数量关系。而两步计算要用两个不同的数量关系,要列两个算式才能解决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还必须先分析和思考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这个环节中我力求突出思路的提炼和反思的过程,不仅让学生说出“怎么想的”更通过追问让学生反思“怎样想到这样想的”,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寻找信息解决问题,也就是这一过程中实现“从信息到问题”与“从问题到信息”两种解题策略的沟通,使学生感悟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有六条船,每条船上坐4人,这些人后来去玩只能坐3人的碰碰车,问需要多少辆碰碰车?” 课堂上有学生利用拆分的数学思想解决的:每条船上去掉一个人,每条船上还有3个人,这样相当于要6辆碰碰车,再把拿出来的6个人可以坐2辆碰碰车,2加6等于8,需要8辆,于是解决了问题。这种方法其实只有部分学生能想到的,除了要表扬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更要引导学生学会最优化解决问题.我本节课主要解决两个问题:

1、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学生春游游玩这一生活情境出发,利用学生身边的事物作为教学资源,让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解决新问题产生积极的影响,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学会解决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在教学时,我让学生自主收集信息、理解数学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信息、寻找方法,对于学生合乎情理的阐述,给于积极鼓励,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增强信心。不断的引导和鼓励,使学生逐步形成从多角度去观察问题的习惯,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遗憾的是,由于赛课只有三十分钟,最优化策略的思想未能完全渗透。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