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3号文库
陶行知传读后感
编辑:雪域冰心 识别码:22-980230 13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4-29 13:40:02 来源:网络

第一篇:陶行知传读后感

《陶行知传》读后感

读了《陶行知传》,可以真切触摸到一个集教育家的慈爱、学者的渊博、政治家的气魄、社会活动家的能量、诗人的豪放于一身的栩栩如生的陶行知,尤其是他那“爱满天下”“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崇高的精神品质,感天动地,无疑是对人的精神洗礼。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行是知之始,学非问不明”。陶行知先生是位伟大的教育家,毕生致力于平民教育。《陶行知传》的读完序曲,即使我的心灵就产生了强烈震动。这是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学者,一个普通却崇高的教育家。他不仅受到了和同时代伟人、学者(如毛泽东、周恩来、宋庆龄、郭沫若等人)的衷心称赞,更得到了千千万万普通人的崇高敬仰。毛泽东称之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有人曾说过:“一个没有读过《陶行知教育名篇》的人,怎么可以在中国做教师呢?”读完他的书,思考更多的是:学生需要什么要的老师?我们又应该怎么样做好老师?

在社会动荡,个人身处险境,能不改初衷,用生命实践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信念,以满腔的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孩子,爱事业。以“爱满天下”的情怀诠释着教育救国的理想。当心潮澎湃的读完这本书,心灵仿佛受到了一次生命的洗礼。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对无私奉献老师的写照,陶先生用一生来履行。的确,选择了教育,就选择了奉献。有人将教师比作园丁,但是,园丁的汗水,在绿叶上闪光;教师的汗水,在心灵中结果。没有了爱,就没有教育。陶行知为了使大众掌握文化知识,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开展文化教育活动。在我们前辈中间,也有许许多多平凡的教育工作者,他们没有流芳百世,没有权力财富,有的只是年复一年的耕耘,有的只是清贫与艰辛。他们无怨无悔地把自己的青春和一生精力挥洒在教书育人这个神圣的领域中。

我们有着比陶行知先生好着不知多少倍的工作环境与学术氛围,却缺乏他那样一种锲而不舍的追求创造精神,百折不挠的殉道勇气和博大真挚的爱心。读陶行知先生的传记,仿佛在与高尚的人生对话;读陶行知先生的文章,仿佛在与精彩的生命交谈。

陶先生是一个一切从实际出发,有求真务实精神的老师,他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从实践中来,又到实践中去的十分重视社会实践的理论。闭门造车,为研究而研究、从理论到理论等不良学风,是他所坚决反对的。他讲“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所体现的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求真务实精神。我们的教育事业,必须从我们今天的时代特点出发,从我们各地各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出发,为我们学习、借鉴陶行知教育思想找准基本出发点,然后本着这种求真务实的精神,去开展各项学术活动。

今天我有幸读到《陶行知传》,他那平凡的人生带给我震撼心灵的感动,他那伟大的精神唤醒了我生命的激情,激励我不断地追求进取,在陶行知先生开辟的教育道路上努力向前。

第二篇:《陶行知》读后感

《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通过一段段短小却精辟的文字体现了陶老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论。本文是小编精心编辑的《陶行知》读后感,希望能帮助到你!

《陶行知》读后感篇一

《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通过一段段短小却精辟的文字体现了陶老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论。不禁深深地佩服这位教育大家的远见与深刻。书中第一篇就是“教学合一”。陶行知认为教学应该合一的第一个理由是:“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先生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乃是指导他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这样学生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这不仅为我们指出了教师教的方法,还为我们指出了学生该如何去学,同时也告知我们学生到底要学什么。的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索,自主实践,生动活泼地发展。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体现教中有学,学中有教,教与学相互作用,即所谓“教学相长”。在教育活动中,要引导学生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其中,把它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式,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发展自我,促使受教育者成为教育的主体、发展的主体。

“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这个理论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对于学生要做到“因材施教”,对待不同的学生要“个别对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学生的能力进行细致的了解,诸如其性格脾气、运动能力、学习能力、思维特点等等加以熟知,从而在课堂上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景,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达到学习目标,都能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从而避免学生因为经常不能获得成功而失去兴趣,产生厌烦心理。

最后,陶先生用“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这句话给了我们一个忠告,我们现在处于一个网络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非常快,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得许多的知识,作为老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内涵,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一个有着广博知识的老师,可以让教材上的内容变得更精彩,更有趣。而一个故步自封,不思进取的教师,他的课堂会日渐单调、陈旧,这样的教师又如何能让学生获得快乐与帮助呢?

就如陶老所说教育的确是一门深而活的学问,《陶行知教育名篇》是一本很值得看和学习的一本书,我也将于它置于案头,让它指引我们在这条学习之路走得更远。

《陶行知》读后感篇二

作为一名教师,多读些教育著作,多了解些教育理论是不可获缺的。假期之中,我阅读了名著《陶行知文集》,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思想体系的主旨。我们可以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中汲取丰富的养料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

一、实施爱的教育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毕生从事教育事业的真实写照。爱的教育是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对后进生应有要有一颗爱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应擎在手上,高高举起,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老师对后一进生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在爱的教育中,培养学生爱的情感,用爱的情感帮助学生塑造人格。如开展“我与父母通信”活动,使学生们感受父母的爱,从而培养学生爱父母、爱他人的情感。情感是理智的基础,善良的心和爱他人、爱祖国的情操也是创新智慧的心理基矗

二、实施生活教育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内涵十分深广,而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陶行知提倡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他的生活教育从内容上看是动态的,随环境和不同受教育者的变化而变化。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么做.就怎么学,就怎么教”,而教学的中心是“做”即实际生活。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把日常的教育和教学都要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书本知识要联系社会实际,引导学生关心家乡的建设、国家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成就和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这样,不仅使学生开阔了眼界,书本上的知识活了起来,而且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在课外,指导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如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文艺节目,歌颂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学生们自编小报,自己写稿,自己设计版面,幼稚的作品中体现着学生们丰富的想象和创造。每组织一次活动,都有明确的目的、具体的要求和精心的安排,都力求收到尽可能好的实效。

三、实践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教育观念,又是具体的教学思想,它只有化作具体的教育教学的操作方法才能够实现。但教育教学无定法,因此它又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为此,今后我更要认真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牢固树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主流价值体系观念,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以陶行知先生为楷模,学习他高尚的人格品质,求真求实求创造的教育理念,成为敬业爱岗、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创新务实的教师,为培养学生成为“真人”,并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而努力工作。

认真学习了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的思想,可以采用的做法是: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他们从书本和试卷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去看社会、看自然、看生活;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闲置的双手动起来,去做事情,做到“学做合一”;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从“只听不思”中解放出来,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学会思维;解放学生的嘴——给他们说的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解放学生的空间——除了课堂学习,还引导他们走向课外,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给他们广阔的天地。

陶行知教育思想是宝贵的经验和财富,是我们学习、研究、继承和发展的永恒的课题,是创造型教师及专业发展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三篇:陶行知读后感

陶行知读后感

(一)生活教育就是“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先生在“答朱端琰之问”一章中详细解答了“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及做法。我理解为教师要教会学生去探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要学生学得“自得”,学得“自动”。并且,学得的知识与现实应是一致的。

在“教学合一”的理论中,陶行知先生还强调:先生不仅要拿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一方面教师要指导学生,另一方面都是也要不断研究学问,就能时常找到新理。陶行知这一思想不也就是我们今天所倡导的教学应该是——“教学相长”吗?

陶行知的“教学合一”的教改思想,强调的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是在他杜威教师那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基础上的新的突破,这对于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对教育提出了两大要素:一是思想;二是情操 陶行知对大学教育提出了两大要素。第一要素是关于思想方面:他认为要改变那种用古人的方法去解决现在问题的办法,即使问题相同,但由于时间不同,环境不同,就不能用原来的方法来解决现在的问题;同时指出也不能迷信外国,仿效外国,甚至于幻想。这种科学的研究态度对于大学生来说是十分可贵的。

第二要素是关于情操方面:他认为教师与学生应当养成密切的关系。教师来教书不是来抱个饭碗的,学生也不是交点学费来买个教师的。其实当今社会上,为了文凭而读书的学生大有人在;而仅为了生存而教书的人同样也不少。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师与学生彼此之间应当发生一种优美高尚联密有生气的关系,去做他们的学问。这二大要素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教育应当培养学生那种求真的态度和创新的科学精神,师生之间应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良好合作的关系。这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如何结合教育特点和培养目标,将陶行知这种教育思想有效地贯彻到教育教学中去,培养更多的具有求真创新科学态度的、能适合当今社会发展形势的学生也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作用。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我教育之路的一盏明灯,指引我继续前进、感悟和探索……

第四篇:陶行知读后感

假期,读了《陶行知教育文集》一书,我觉得本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

践的精髓,行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经过八十多年的考验,不仅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今天的中国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读完本书,回想自己短短几年的教学生涯,我心潮起伏,难于平静。简要谈谈读后感。

“在共同生活中,教师必须力求长进。好的学生在学问和修养上,每每欢喜和教师赛跑。

后生可畏,正是此意。教师非常愿意我们的学生能有一天跑在我们前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是教师对于学生的希望。当今的社会日心月异,信息量瞬息万变,不断地在更新。我们在教学中不能懈怠,不能放松,一定要鞭策自己努力跑在学生前头引导学生,不能固步自封,守着老教材、老教法贻误学生,这是我们应有的责任。师道之可敬在此。有教师经常说: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可是桶再大也不可能取之不尽,要不断的往桶里注入新的水才行!记住这点,我平时就注意积累,遇到需要时更要不怕麻烦地寻找答案,不断鞭策自己努力跑在学生前头引导学生,尽到自己的责任。因此我利用一切时间,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只有具备了真才实学,才能对得起教师的职业称号,对得起自己的学生,才能在新教改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教学相长,从容正视学生求知若渴、跃跃欲试的目光?并在教学中思考,怎样才能做到以身作则,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品格与开拓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文胸怀与奉献精神„„通过实践,我发现只有经常阅读报刊,阅读网络,才能够让我对世界保持一种新鲜感。经常阅读经典,能促使我学会思考,能够使我的观点不落后于学生,让我找到与学生交流的话题,从而增加彼此的交融性,从而适时地进行点拨、引导,在无形中提升我的品位,强化教师的人格魅力,从而影响我的学生敢于求实创新。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积极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他对教育事业的热诚与激情,带给了我很深的触动。

作为一名教师,没有对学生的爱、没有对教育事业的爱是无法教育好学生的。对学生的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祥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步施教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教师如果缺少对学生的爱,那么教学也会缺少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但是,若教师只爱一部分学生,就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这种爱是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不是教师应当具有的真正的爱。所以,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爱。教师爱学生,才有教育,学生爱教师,才能教育产生效果。

2陶行知先生让中国教育事业向前迈了一大步,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他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办中国人民所需要的教育。《陶行知教育文集》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文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经过八十多年的考验,不仅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今天的中国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让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是那么的贫泛,感受到自己需要不断的学习和积累。我对读《陶行知教育文集》的几点体会如下:

一、“生活教育”的创立

陶行知提出了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在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中体现出一个核心观点:“生活即教育”。创立了“生活教育”学说,使教育贴近人民大众,参与社会生活,提高学生的文化和科学水平,立志做第一流的人物,“不能舍身实验室,亦当埋骨边疆尘”。“生活教育”学说是从中国土地上生长起来的,富有时代特色,受到进步教师和劳苦群众的欢迎,引起了世界教育家的注目。直到今天,陶行知所创立的“生活教育”仍很中肯、新鲜,仍有进行试验的价值。这一方面说明陶行知视野的宽广,研究问题的深入,另一方面也说明教育界旧习惯势力之大。老教育观念改变之难!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也让我感受到了在教育教学中让学生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陶行知形象的把传统教育比喻为吃人的教育。例如有一则漫画这么形容的。一幅图:学校开学了,学生带着长方形,正方形,六边形等等各种形状的脑袋进入学校。另一幅图:他们毕业后,一个个带着圆形的脑袋从学校走出来。这个漫画形象的表现了传统教育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以传受知识为已任,学生以接受知识,应付考试为追求的目标。生活教育他则教人做人,他要教人生活。生活教育他则教人做人,他要教人生活。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他第一就注重健康,他反对杀人的各种考试。这是我们现在所追求的教育,让学生活起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他们自主。他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现代学习方式,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多么的重要。现代的教育必须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上取得和谐发展。

陶行知始终把社会看成一个整体,把生活看成一个整体,把人看成一个整体。把人的一生看成一个整体,也把教育与生活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对待。他指出“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因此由于生活的内容是全方面的,故而教育也应体现出全面性。

二、热爱教育,尊重学生

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生。教师没有爱就不能教育学生。作为幼儿园教师,对孩子的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爱孩子,以温存慈祥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让孩子把老师当作亲人,同时作为老师在这过程中体验到被孩子喜欢的喜悦。

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所以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师爱是包含教育目的的爱,而且通过这爱以达到教育效果。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于是教育产生效果。

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而好恶之而褒贬之,绝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把“差生”视为“朽木”。有的教师口诛之余,施以体罚,更是辱人之举。任何一种体罚都是使学生肉体痛苦,它不仅于事无补,反教学生精神倍受刺激,以致他们会摔破罐,撑破船。陶行知最最反对体罚,他准确地说明了体罚的危害:“体罚是权威制度的残余,在时代的意义上说它已成为死去的东西,它非但不足以使儿童改善行为,相反地,它是将儿童挤下黑暗的深渊。”罚非爱,害也。作为现代学校的教师,我们要记住陶行知的话:“我们奋斗的工具是爱力不是武力。”

当我们对学生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思想感情而一时不理智地做出有伤学生人格的事,是否想到这学生也许是一块特殊的钢坯,需要更多的爱去熔炼锻造呢?教师爱学生,就不能没有自我克制,“怒”是必须要“制”的,否则既无补于事又伤神伤身,久之反倒说明自身无能。要注意克服自己情感上的弱点,“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用师爱引导他们走向光明、走向未来

三、教会学生学会如何生存

“学生”意要于学会生存,归根结底教育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教会学生学会如何生存”。至于如何教才是最有成效的捷径,这就涉及到方法论的问题了。陶行知认为,教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等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根本不用思考,而应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自己动脑,经过不断反复推敲以求得最佳结果。陶行知又指出,教师应精心设计好一系列程序,指导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来解决问题。

对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而言,能推而广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言也能够发出去,以期达到解决别类的问题。同时,他还特别重视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深入研究陶行知的思想,有利于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发展学生的个性。

四、对于教师求进精神的培养

陶先生提出,要有好学的精神和好学的方法。在好学精神方面,陶先生认为,一要虚心好学。”我们要虚心,虚心,虚心:承认我们一无所知,一无所能”。一个人做到了虚心,就能虚怀若谷,容得下更多更好更实际更有用的学问;一个人做到了虚心,就能“虚心的跟一切人学。跟先生学,跟大众学,跟小孩学,跟朋友学,也跟敌人学,跟大自然学,也跟大社会学”。就能学得专,学得博。在这里,陶先生特别强调教师必须向学生虚心请教,否则,“你便不知道他的环境,不知道他的需要;那么,你就有天大的本事也不能教导他。”二要持之以恒。陶行知指出“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做教师的要“活到老,学到老”,与时代俱进。这样,才能做一个长久的现代人,才能“把教师的岗位站得长久。”在好学的方法上,陶先生认为,必须有求进的科学方法即“一面教,一面学”,既当先生,又当学生。针对教师职业特点,陶先生为教师指出了从师和访友这两条学习途径。陶先生认为“教师生活是艺术生活,其职务也是一种工艺,应当手到心到躬亲亲实行者。彼惟高谈阔论,不屑与三百六十行为伍者,岂能当二十世纪教师之名?”在社会这所大学校里,人人都是先生,也是学生,“随手抓来都是活书,都是学问,都是本领”。当教师的要放下架子,恭恭敬敬拜三百六十行为师,虚心请教,才配得上教师这个称号。陶先生十分推崇访友之方法,认为访友比较从师更自然而有效,“所以要想做好教师,最好是和好教师做朋友。”陶先生倡导的这些方法至今还在教育实践中运用和发展。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是丰富多彩的,同时我们教师所学习所要作的也是丰富多彩的。陶行知教育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中外先进教育思想交融的结晶。陶先生关于教师专业精神的精辟论述,对于我们今天进行师德教育、推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仍不失为一份不可多得的好教材!陶行知先生留给我们的教育理论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我们要把这笔财富投入到平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为教出求真的学生,为了让学生学做真人,我们永不止步,用我们坚定的步伐引领新世纪的孩子走向光辉的胜利彼岸!

3《陶行知教育文集》读后感(原创)

最近拜读了《陶行知教育文集》,他的教育思想在我的脑海里更加清晰起来:“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教育是力的表现或变化。世界是力创造的,所以解决困难也必须拿力来才行。”“手和脑在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这些陶行知亲自阐述的教育思想,读来更加耐人寻味,让我更明白了教育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需要挖掘的,教予学生死的知识,不如让学生自己从实践中去领悟„„从书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一位人民教育家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陶行知用他的一言一行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学校,他爱学生,他把学生和学校称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给我很大的启示。下面是我读后的一点体会:

一、我对“生活即教育”的感悟

按照陶行知先生的说法,“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我从事的是英语教学工作,有很多知识都是需要反复训练才能养成的,是需要刺激——强化——再刺激——再强化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教育要具有恒心,要具有信心,要反复抓,要抓反复。如果我们的教育工作者真正具有“生活即教育”的理念,那“生活即教育”的工作就能够做细,做实。在实际教学中,应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尽可能的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调动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提供更丰富的源于生活的感性材料,让其在观察、实验、调查、参观等实践活动中,主体参与自主探究。从而,获取新知识,养成独立思考、仔细观察、认真分析、严谨推理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为后续学习作准备,同时让其探究能力得到提高。

二、教学做合一

所谓“教学”即教生学;所谓“学生”意要于学会生存。因此,归根结底教育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教会学生学会如何生存”。至于如何教才是最有成效的捷径,这就涉及到方法论的问题了。

教学并非简单的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教养学生的能力。如果说教学内容已体现了这一方面的要求,而仍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的话,就无所谓能力的培养了。因此我们主张要由“喂养”式转为“觅食”式的教学。陶行知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不在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这一语道出我们应该做一个怎样的老师。世界上有两种不合实际的教学方式:

1、只会教书,只会拿一本书要学生读它、记它。

2、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注意的中心点是从书本上移到学生身上来。这两种教学方法学生都是处在被动的地位,知识是无限的,老师能教给学生的也是有限。想想自己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时候,想得更多的就是如何把知识教给学生,或者说把学生看成一只鸭子,把知识当作粮食,只知道把鸭子为饱,今天看来这就是典型的填鸭式教学,只注重了老师的教,没有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体。

三、学会尊重学生、欣赏学生

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地位是平等的,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宽容对待学生。课堂上虽然也知道不能以“教师”自 居,不能搞“一言堂”,要与学生共同探讨知识、共同进步;但面对调皮的“小捣蛋们”,往往还是缺少耐心,当他们太调皮时想以教师的权威压制学生,让学生乖乖地听从不再惹事生非,但总是事与愿违。特别是望着个别学生毫不在乎的眼神、不屑一顾的神情,真让我一筹莫展。《陶行知教育文集》里要求教师“眼睛向下”,放下架子;教师要有豁达的心胸,真诚的态度,炽热的情感;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学生自身智力、性格、情趣等方面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先生在著作中也想到这些难管的小孩,他谈到了解决的办法:

(一)难管的孩子多半不是劣童,也不是真正的坏蛋,这个态度要立定,否则你主观上咬定他是劣童则一切措施都错,便越管越难管了。

(二)仔细考虑他所以难管的原因,在源头上予以解决。

(三)体力充沛,无法发泄的,有时捣乱,可以多给他一些机会劳动或干体育游戏。

(四)先生也得检讨自己的功课教法是否合乎学生的需要程度。这些耳熟能详的语句让我对教育有了更多的思索。

此外,我们教师也必须在教育活动中不断得到成长,这样才会完善自己,得到学生的尊敬、信任和爱戴,使自己具有强大的教育感召力。学生是具有旺盛生命力的,走在时代前沿的鲜活的群体。教师如能走近他们,了解认识他们的思想、情感和个性,才能从本质上认识学生,从学生身上了解时代的讯息,领悟到学生真正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产生真正的爱,才能恰到好处地关心爱护学生,使学生感触到教师的关心。

陶行知先生是我们后人学习的光辉榜样,我们要做行知路上的后来人,以陶行知求真,务实的态度和敢于创新精神去切实转变我们的教学观念,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来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学习情趣,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就一定能够实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美好理想。4读罢《陶行知教育文集》一书,漫步校园,再次瞻仰先生的塑像,更平添了十分崇敬之心:

您,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再次凝视“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谆谆教诲,我,行实的一名普通教育工作者,深感骄傲与自豪,同时又强烈地认识到身上承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怎样真正爱自己的学生?怎样真正以陶先生为楷模,做到“千教万教,教人求真”。读了这本书,顿觉有了指引的明灯。

陶先生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认为“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是啊,每个学生都像是各不相同的花木,有生来就英姿不凡的,也有平凡素朴的,更有柔弱残疾的,决不能轻易放弃甚至厌恶鞭挞他们。因为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可见,师生间的交流在现代教学中必不可少。每个班的学生有异,每个学生也迥然不同,这就要求教师不能以单一形式来和学生沟通,而需对症下药,区别对待。

一、让优秀学生跳出来

陶先生说过:“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这对一些优秀的有才华有能力的学生尤其适用。这样的学生就像是布袋里的锥子。虽说是金子总会闪光,但早点让其露出尖尖角,对一个班级是否能尽快凝聚成一个真正的集体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

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工作就有条不紊地展开了。通过分级管理,所选之班干能各司其职,承担一些日常事务的管理工作,并有权独立处理相关事务。班主任则激励和指导学生自主性的发挥,化解工作中的矛盾。

不经意间,明媚鲜妍的花朵昂首绽放枝头。

二、让特殊学生站起来

每个班都有几个智力稍低的学生,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呵护这些更需要爱的孩子呢?

一个甜甜的微笑,一次轻轻的爱抚,一句简单的语言:“你能行、你真棒、你太了不起了”等等,这些发自内心的赏识,都会使他们克服自卑心理,燃起自信的勇气,找到“我能行”的感觉,去不断地克服缺点,争取进步。

望着他们的笑脸,我会常常想起陶先生的教诲:“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这几位“特殊的学生”虽然不可能去参加特奥会,也许今后他们也不会有什么耀眼的成绩,但他们却在努力地活出自己,这不就在体现着“你行我也行”的特奥会的精神吗?是的,他们也许发不出像太阳那样的光芒,但是他们也在努力发光,像萤火虫那样,发出微弱但异常执著的光芒!也许,蓦然回首,石缝间的小花已然羞答答地开。而我,有幸能成为鼓励他们发光的人,这就足够了。

三、让全班学生动起来

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

“集体生活是儿童之自我向社会化道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为儿童心理正常发展的必需。一个不能获得这种正常发展的儿童,可能终其身只是一个悲剧。”陶先生说的对极了,班主任所能做的便是帮助学生开辟这样的花园,竭尽所能让他们开出最具个性的花朵——

我要鼓励他们书写自己的心声:这样,既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又开辟了一条师生沟通的渠道,同时还增进了师生的感情。学生有了说心里话的地方,感情也就有了归属;我要支持他们参加有趣的活动:爱文学的进了文学社,如鱼得水,不亦乐乎。喜动手的摆起了水果拼盘,还美其名曰:“莲动下渔舟”。好运动的课间教室玩起扳手腕,男生女生个个跃跃欲试;其实,他们又何尝不在时刻感动着我呢!我帮助迷茫的学生走出困境,收获的是她信任的目光;我安慰自卑的学生重拾自信,迎候的是他灿烂的微笑。运动会上,我为他们呐喊,他们回报以坚强的拼搏;军训场中,我为他们助威,他们回报以铿锵的脚步。他们坚定有力的眼神时刻告诉我,我们已拧成一股绳。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陶行知先生毕生从事教育事业的真实写照。爱的教育是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对后进生要有一颗爱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应擎在手上,高高举起,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老师对后进生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在爱的教育中,培养学生爱的情感,用爱的情感帮助学生塑造人格。

第五篇::陶行知读后感)

《陶行知先生故事》读后感

暑假的时候,因为单位要求每一位教师要读《陶行知先生教育文集》每办法,平时不爱看书的我,硬着头皮花了3天的时间把这本书看完了,读完这本书,回忆自己教海生涯中的十多年,我心潮澎湃,难以平复,简单的说说读后感吧。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教师爱幼儿,就有教育,幼儿爱教师,就产生教育效果。

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调皮捣蛋,不尽人意的幼儿有很多,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需要付出一定的细心,耐心和爱心,但效果不是很好,我又该怎样做才能做到药到病除?我千万遍地质问自己。后来,我静下来仔细一想,终于悟出一个道理:从一开始我就没有耐心,给予他的爱也微不足道,怎能要求他会随我所愿,成为一名好幼儿呢?我从来都没有站在一个孩子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总是盯着问题、缺点以及背后的苛求,改变,统统把缺点扫除,以便适应我的眼光,我的标准,我的高度。现在想实在是羞愧难当,但是,我已经有了期待的信心:爱的教育一定能够使这一些粗糙的小草变成一棵香草,香气怡人,芬芳扑鼻。把每个孩子都当成一块可雕琢的璞玉或是深埋沙砾中的金子,把“指责、批评、抱怨”,努力换成“启发、赏识、激励”,那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将是一片充满生机、充满真诚和爱意的美好天地。

爱幼儿,就必须善于走进幼儿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幼儿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幼儿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当走进校门,看到这些天真烂漫的孩子,顿时感觉很放松,因为他们对我来说就象颜料盒里那五彩缤纷的颜色,象画纸上那美丽的风景。我也因他们的精彩而精彩。记得在课堂中的一个有趣的事情让我感动:“孙崇玉,你今天表现的特别好”。他抬起头对我害羞的笑了笑。(直直的看)“老师,你的这个牙快掉下来了。”“不是呀,我的这个牙就长的这个样,排列不够整齐,有点乱。”“那你可以把它拔掉,然后按上假的呀,我爷爷奶奶的就是假的,我想那样就好看了(自信的笑)。”“那他们年纪大了,我还很年轻,再说别人都说我这牙长的很可爱呀。”(不惑的样子、摇头)“我感觉„„不好看!”嘿!这个小家伙观察能力还挺强,并且还很坚持自己的意见。

我摸摸他的头,忍不住笑了起来,他看看我,也不好意思的撇撇嘴。

四块糖的故事让我敬佩陶行知先生的教育艺术,我曾经看过陶行知先生说过关于“四块糖”的故事。陶行知找到犯错误幼儿身上的几处优点,把糖“送”了出去。第一块糖,按时到陶先生办公室的,守时。

第二块糖,叫住手就住手,听老师的话。

第三块糖,帮助女同学,打抱不平,有正义感。

第四块糖,能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

在这样的“优点教育”之下,幼儿能不进步吗?陶先生在一件小事当中,找出幼儿这么多的优点,可见他时刻注意进行“优点教育”,扩大他们的优点,而不要只看到幼儿的缺点,而忽视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有的老师抓住幼儿的缺点,大做文章,这样就不能够激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是生活中的一些小事。生活即教育,教育离不开生活。

优点能促成一种愿望,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优点越来越大。一个孩子的优点得到了肯定和鼓励。他可能在自己的优点之处有一番大作为。

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么伟人还大。”陶行知先生这样尊重幼儿。作为教师,对幼儿的爱首先要尊重幼儿,尊重幼儿的人格和个性。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而好恶之而褒贬之,绝不能伤害幼儿的自尊心,把“差生”视为“朽木”。有的教师口诛之余,施以体罚,更是辱人之举。任何一种体罚都是使幼儿肉体痛苦,它不仅于事无补,反教幼儿精神倍受刺激,以致他们会摔破罐,撑破船。其次,陶行知先生对幼儿的爱还应表现在对幼儿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父母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师也想到了。当然,爱不是放纵,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陶行知为幼儿竭力改善生活条件时,又嘱之以俭朴为美德,绝不可浪费,特别是看到幼儿出现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就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这样幼儿在承受师爱的过程中找到前进的路。

陶行知传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