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历史街区保护改造与旧城更新的区别与联系
关于历史街区保护改造与旧城更新的区别与联系
关键字保护 复兴 旧城原住民 更新
摘要:
现在,该街区的改造是把大片的历史建筑全部推毁,只保留个别文保单位。然后,原址新建仿古建筑群。新砖新瓦新木料,所有的一切全是新的,给人的感觉和老街没有区别,两边都是隔扇门商铺。
我们初听之后,感觉还是有道理的.但细琢磨后,这句话简直是“无知之言”。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什么是文物,什么是古董。这里面是由两方面造成的,第一方面是“时间”,也就是时间长了,就有了历史,变成“古”了。但,是不是时间长了就是文物呢?那还要看第二个方面,就是这个东西在当时建设时,就有生产价值,做工考究,不是一蹴而就的。比如一个宋代官瓷,在那个年代本来就是艺术品,代表着那个时代的工艺水平,那么到了今天就是古董,价值不菲。而宋代普通的瓷器,价格却平平,唯一值得炫耀的就是时间。同样的道理,现在仿制宋代官瓷很简单,一个生产车间,每年能生产百万余件,你能说百年之后是古董吗?因此,所说文物或古董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第一是时间,第二是特定时代的产物,这两点缺一不可。
历史文化街区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有一定规模的区域。《文物保护法》中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界定是:法定保护的区域,学术上叫“历史地段”。2.3意义历史文化街区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对于建设特色城市有现实意义。文化被誉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这一点已经在很多城市的发展进程中得以证实。作为城市发展独特见证的历史文化街区,更是具有多方面的资源效应,在城市形象宣传、历史文化教育、乡土情结的维系、文化身份的认同、生态环境建设、和谐人居环境的构建等多方面具有综合的价值。
旧城:是历史上某一时期的产物,是指较完整地保持了最初的风格,但更多的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而且现在仍在发展的城市生活区域。由于旧城大多是以历史建筑为主、新老建筑结合的有机体,因此,在这一区域内普遍存在着基础设施不健全,土地利用率低下,布局混乱,环境恶化等问题。
现在回过头来看历史街区改造,拆旧建新,这新建的建筑大都时同一批次建成,做工粗糙,工艺现代化,与当时作为大户人家建设房子的思想观念完全不同。那时的人们建设房子是作为传代的固定资产,花费很大的财力物力人力建设,传统工艺,精心细作。现在建设的建筑从工艺上、思想上都不可同日而语,从而叫做仿古建筑。其实这仿古建筑的前缀是“仿”,而“仿”的东西大都是垃圾,垃圾就是垃圾,200年,300年之后依然是垃圾,永远造不出来古董。
而我们现在怎么才能造出百年之后的文物或古董呢?我觉得用当代的技术建设现代化的建筑,这现代化的建筑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代表着我们这个时代的中高层工艺水准,如果百年之后,才可能成为文物。
现在的历史街区改造,把所有的原住民统统赶走,以古建筑外表为依托,大量新建商铺与别墅。将来可能如同老街一样,弄点老头老太唱唱戏,弄点老行当表演下,搞几个古玩字画的店面。有些人就认为这就有了历史文化的气息,增添人气,提高消费,促进了旅游。何乐而不为呢?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何谓历史街区?历史街区的定义是什么?保护哪些东西?
确定为历史街区,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是街巷机理完整,历史外貌特征显著。第二是非物质形态的内容,社区传统生活方式。因此,对于历史街区的保护,主要保护的就是街巷外貌和该街区原有的市井文化。
现在看历史街区的改造模式,将原住民全部迁出,房屋再建,外观相似,物是人非,即将建设成有钱人的新社区,或变成旅游参观的“布景道具”,完全改变了街区的性质,住民突变,那文化的传承从何谈起呢?我觉得对于历史街区,这里面应该以居住为主,根本不能从商业历史街区靠.两年多来,北京市有关部门在南池子普渡寺地段进行了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与更新的试点。这个试点是按照5北京旧城二十五片历史文化保护区规划6的有关规划实施, 确定了“整体保护、合理并存、适度更新、延续文脉、整治环境、调整功能、改善市政、梳理交通”的修缮原则, 即最大限度地保存较好的四合院和可以修好的四合院,达到保护其历史的真实性和所携带的全部信息的目的。南池子改造完成后,在6.39 公顷用地面积上共盖起或修缮103 个院落,其中31 个要按照磨砖对缝这种传统老工艺原汁原味修复,尤其是一些四合院还采用了全木的结构,没有用一颗钉子,全部是卯榫结构;在103 个院落中,31 个院落为保留院落,49 个新建复式院落既保留了京味传统又改善了居住条件,9 条胡同连同原来的名字也都保留,新开三条胡同满足了现代交通的需要。同时其改造后0.63 的低容积率也是对旧城改造和四合院保留方式的有益探索。
南池子工程地段内原有1076 户居民,原户均住房水平为26.84平方米。回迁安置了300 户,户均面积69平方米。部分定向安置到芍药居经济适用房,户均面积达到了82平方米。货币安置居民户均补偿29.5 万元。对于一些特别困难的家庭,有关部门也对他们进行了妥善的安置。通过修缮,适度疏散了市区人口,居民的居住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同时,为了最大限度的回迁居民,在局部进行了一些复式“四合楼”的尝试。
据有关部门测算,南池子修缮改建工程的各项支出为3.01 亿元,但东城区政府没有让房地产开发商参与,而是坚持政府组织、群众参与的工作体系,成立了由区政府主要领导和
政府有关部门组成的试点工程指挥部,并确定由负责东城区公有房屋管理的事业单位房地经营中心具体组织实施。这些举措保证了社会综合效益的最大限度的实现,而且也没给政府带来经济负担,政府直接投入的资金为5200 万元左右,而其余的2.49 亿元则是通过部分转让土地和向居民售房等方式实现资金平衡的。
1.历史街区保护整治与旧城有机更新都注重历史:在过程中挖掘历史文化优势,延续城市文脉,充分体现尊重历史的规划理念,注重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性利用。2.历史街区保护整治与旧城有机更新都考虑环境优先:两者都综合考虑环境功能,包括绿化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环境、交通环境、人文环境和风貌的塑造与延续,以及生活品质的提高,都强调公共空间、绿地、城市交通组织、社区服务设施等的整体规划。3.历史街区保护整治与旧城有机更新,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两者的“无形文化”在于他们通过保持良好的居住模式、组织形态、生活方式等以保持社会结构的稳定性。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在精神和物质上给居民提供更好的环境空间。历史保护给人以亲切感,让人遐想,回忆过去;城市再开发则赋予城市新的生命力,提高了城市的品位和文化内涵。4.两者的目标不同:旧城有机更新是一个集开发、修复、保护为一体的综合性城市改造建设,主要以城市的再造为主,这种方式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可以大大增强城市的活力;而历史街区保护整治则是以保护与整治为主,是人们对于历史价值的充分认识和尊重。5.两者的层面不同:旧城有机更新从区域角度全盘考虑城市的功能布局和结构调整,它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同于纯静态的保护,而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而历史街区的保护整治则更多地从建筑的角度来考虑环境的整体风貌。历史街区保护整治是旧城有机更新的深化。
第二篇:历史街区保护整治与旧城更新(张玮玮)
历史街区保护整治与旧城更新
摘要: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历史街区保护整治与旧城更新的问题日益严重。分析二者的涵义及内容,阐述二者的关系和异同,同时指出目前我国在历史街区保护与旧城更新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桐芳巷”和“新天地”两种典型的模式进行分析,探讨城市发展中如何对待历史街区保护整治与旧城更新。
关键词:历史街区保护整治;旧城更新;“桐芳巷”模式;“新天地”模式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ities, protection and renovation of historical streets and update of the old city is a growing problem.Analysis of its meaning and content, elaborate the relationship and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both cases, and point out that at present our country exist problems in the protection and renovation of historical streets and update of the old city, then analyze two typical modes of “Tong fang alley” and “the New world” lane to explore how to deal with protection and renovation of historical streets and update of the old city in the process of city development.Key words:Protection and renovation of historical streets, Update of the old city, “Tong fang alley” mode, “The New world” mode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乡面貌日新月异,成就斐然。与此同时,城市旧城改造的步伐也大大加快,近20 年来出现了大规模的城市改造。然而,城市改造是一把双刃剑,在大规模的改造中, 也发生了许多空前毁灭性的开发改造,各地大拆大建,“旧貌换新颜”,造成许多有价值的、承载城市文化底蕴的历史街区遭到严重的破坏甚至已经慢慢消失,城市特色风貌失去应有的保护。
于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合理进行旧城更新保护并延续其城市历史街区文化的呼声已日渐高涨。在城市化和城市改造当中, 要求我们要具体界定好历史街区的内涵,厘清拆除与重建, 再开发与扩充, 修复与保护等的区别,将历史文化街区整体保护与旧城有机更新相结合,既可加快城市化的步伐, 又不失历史文化的传统底蕴,同时保护挖掘城市历史文化优势,延续城市文脉。
二、历史街区保护整治与旧城更新的内涵
1、历史街区保护的内涵
历史街区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其基本特征是:(1)历史街区有一定的规模,并具有较完整或可整治的景观风貌,没有严重的视觉环境干扰,能反映某一民族及某个地方的鲜明特色,在这一地区的历史文化上占有重要地位;(2)有一定比例的真实遗存,携带着真实的历史信息;(3)历史街区应在城镇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生生不息的、具有活力的社区,这也就决定了历史街区不但记载了过去城市的大量的文化信息,而且还不断并继续记载着当今城市发展的大量信息。
因此,对于历史街区的整体保护,不仅包括保护街区内的文物建筑、传统建筑群、街巷格局、建筑风貌及河道水系等外观整体风貌,而且要保护街区所承载的文化,即保护地名典故、民俗礼仪等非物质形态内容,维持文化多样性。
2、旧城更新的内涵
所谓旧城,是指历史上某一时期的产物, 是指较完整地保持了最初的风格, 在功能上已经不能有效满足使用者实际生活需求,在结构上日益危旧,但更多的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而且现在仍在发展的城市居住建筑集中成片的生活区域。在这一区域内普遍存在着基础设施不健全, 土地利用率低下,布局混乱, 环境恶化等问题。旧城更新则可以理解为“是一个过程,是一种状态,是一个目标”。20世纪70年代末期,吴良镛先生通过对北京旧城规划建设进行长期研究,在对新都市主义等城市发展理论认识基础上,结合北京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理论,即旧城有机更新理论。北京菊儿胡同的成功改造
图1
北京菊儿胡同 正是这一理论的成功范例(图1、2)。吴良镛先生在归纳这一实践成果时提出:“所谓‘有机更新’即采用适当规模、合适尺度、依据改造的内容与要求,妥善处理目前与将来的关系—不断提高规划设计的质量,使每一片的发展达到相对的完整性,这样集无数相对完整性之和,即能促进北京旧城的整体环境得到改善,达到有机更新的目的”。
图2
北京菊儿胡同
三、历史街区保护整治与旧城更新的异同
历史街区保护整治与旧城更新是不可割裂的、相得益彰的。历史街区保护整治是旧城更新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包含在旧城范围之内, 是旧城更新过程中重点考虑的对象,是旧城更新的前提和目的,二者既有区别也有联系。
1、历史街区保护整治与旧城更新都注重历史
两者在保护过程中都注重挖掘历史文化优势, 延续城市文脉, 充分体现尊重历史的规划理念, 注重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性利用。
2、历史街区保护整治与旧城更新都考虑环境优先
两者都综合考虑环境功能, 包括绿化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环境、交通环境、人文环境和风貌的塑造与延续, 以及生活品质的提高, 都强调公共空间、绿地、城市交通组织、社区服务设施等的整体规划。
3、历史街区保护整治与旧城更新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
两者的“无形文化”在于他们通过保持良好的居住模式、组织形态、生活方式等以保持社会结构的稳定性。两者的目的都是为了在精神和物质上给居民提供更好的环境空间。历史保护给人以亲切感, 让人遐想, 回忆过去;城市再开发则赋予城市新的生命力, 提高了城市的品位和文化内涵。
4、历史街区保护整治与旧城更新两者的目标不同
旧城有机更新是一个集开发、修复、保护为一体的综合性城市改造建设, 主要以城市的再造为主, 这种方式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可以大大增强城市的活力;而历史街区保护整治则是以保护与整治为主, 是人们对于历史价值的充分认识和尊重。
5、历史街区保护整治与旧城更新两者的层面不同
旧城有机更新从区域角度全盘考虑城市的功能布局和结构调整, 它是一个系统工程, 不同于纯静态的保护, 而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而历史街区的保护整治则更多地从建筑的角度来考虑环境的整体风貌。历史街区保护整治是旧城有机更新的深化。
四、我国历史街区保护整治与旧城更新中存在的问题
“城市” 既是历史文化的客观载体,又是社会经济的物质景观。城市建设一方面要为城市功能更新、经济发展和市民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 另一方面又要保护好各个不同时期留下的历史文化遗产, 做到保护与发展并行。目前, 我国许多城市都在进行大规模的旧城改造, 城市的面貌固然焕然一新,但许多有价值的历史街区也随之消失,城市变得 “ 千城一面”,此时我们不禁要对这种行为进行反思。我国在历史街区保护和旧城更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标
历史街区保护大都面临资金缺乏的问题, 因此, 历史街区多是作为旧城改造的一部分, 由政府出政策和场地, 房地产开发公司出钱进行“ 保护”。在有的城市中, 旧城用地成为个别开发商追求高额利润的竞争地, 从而与历史街区的保护背道而驰。
2、历史街区建筑的大拆大建
由于决策者对城市现状与发展缺乏深入细致的科学研究, 盲目地开展规模大、内容单一的投资项目, 致使对历史街区大拆大建, 造成城市外部空间丧失、历史文脉断裂和社区归属感模糊等问题。
3、历史街区生活网络的破坏
对历史街区的任何保护措施, 都会对当地居民的利益产生直接影响。然而, 在保护规划方案中, 居民少有发表意见的权利, 侵害居民利益的现象经常发生。出于保护要求, 必然需要降低历史街区的建筑密度, 减少那里的居住人口。但考虑当地居民各种潜在的生活危机也是十分重要的。
五、我国历史街区保护整治与旧城更新模式的探索
历史街区作为旧城的历史遗存,是城市历史进程的产物,它的保护与更新是对城市传统风貌最直接的保护和继承。针对目前在历史街区保护与旧城更新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我国做了一系列的探索。苏州 “桐芳巷”小区改建与上海“新天地”的改造是典型的历史街区保护、旧城更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为历史街区保护整治和旧城更新提供了新的途径。
1、苏州“桐芳巷”模式
“桐芳巷”位于古典园林狮子林南部的古城区,面积约3.6公顷,规划设计以“再现和延续”古城风貌特色为思想,在建筑上除保留一栋质量较好的老建筑外,其余均拆除新建,新建建筑和小区空间结构从风格和尺度上尽量接近苏州传统,使整个小区与古城风貌相协调,成功地继承了苏州城市的传统特色;道路系统则保留原有的“街—巷—弄”的传统街区格局,在原有街巷的基础上,适当拓宽打通。以“桐芳巷”为代表的“新建街区,风貌延续”已成为苏州古城更新的主要模式(图3、4)。但是昂贵的价格,使得居民的回迁成了一句空话,原有的社区网络遭到破坏,目前居住的大多是外来的富人。
图3 桐芳巷:再现传统街巷风貌
(资料来源:谭庆琏.城市住宅试点小区精选.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 9 9 7.)
图4 桐芳巷:传统风貌的联体小住宅
(资料来源:谭庆琏.城市住宅试点小区精选.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 9 9 7.)
此后,苏州的一些街区大都按此模式进行改造更新,如定慧寺巷改造、狮林苑小区,甚至是商业街区的建设(如学士街的改建、拙政园附近的园外苑改建)等。不同的是,以后的街区更新更多地采用了现代小区规划的基本理念与传统形式的结合,即现代多层公寓式住宅,配以传统风格的外表和外部空间局部节点的传统装饰,借此与苏州古城传统风貌相协调。然而,这种商业性开发模式必然带来整齐划一的建筑布局和道路结构,使“再现和延续”大打折扣,继承传统变成了对城市传统特色的简单模仿。
2、上海“新天地”模式
上海“新天地”里弄改造是保留传统形式、改变原有功能的代表性实例,成为在尊重历史和建筑文脉的基础上保留外观、更新内部设施的历史街区更新模式。
“新天地”位于上海卢湾区东北角的太平桥地区,紧靠淮海中路、西藏路等商业街,区位条件优越。区内有国家重点保护单位“中共一大会址”和许多建于上世纪初属于典型的上海石库门里弄建筑,历史文化内涵丰富。该地块要
图5 新天地:中共“一大会址” 求开发建设必须严格保护“一大会址”及其原有风貌和空间格局,周围建筑的改建必须在尊重历史建筑文脉的基础上进行,在建设高度、建筑形式和保护方面都有一定的要求。
地段改造采用了“存表去里”的方式,通过“街—弄堂”的传统道路结构形式与建筑有机结合,形成传统的围合空间格局。即对保留建筑进行必要的维护、修缮,保留建筑外观和外部环境,对内部进行全面更新,以适应新的使用功能(如图6);新建建筑则有机地融入保护区的环境之中,与保留建筑融合“共生”。
“新天地”成功地保护了包括“中图6 新天地:保留建筑外观传统形式,改变原有功能
共一大会址”在内的历史街区风貌和历史文脉,也表达了人们观念中天生保守和怀旧的情怀,并吸引了许多人前来购物、休闲、过夜生活,把这里变成为了人群高密集和环境高品质地区,带动了周边地价的全面涨价,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这种手法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六、结语
随着经济、社会、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街区的保护整治与旧城更新问题变得更复杂、更多样,它已不仅仅是物质环境的更新改造问题,而且还广泛地涉及到社会、文化甚至是时空等因素。我们在借鉴前人或他人成功经验的同时,必须探索适合历史街区和旧城自身特点的发展对策和实施道路。
通过研究和实践有力的证明,对历史街区的保护整治和旧城更新必须坚持原真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利用的原则,必须对历史街区和旧城内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利用,重点是规划资源整合图景和激活当地的发展要素,保护历史空间的形态,在保持传统文化内涵的同时,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现代”舒适度的同时,做到以人为本。
同时,正确处理好历史街区保护整治与旧城更新的关系,界定好二者的涵义,如果说历史街区的保护整治是基础,是对城市文化的尊重,那么对旧城的合理更新就是保护的延伸,是城市文脉的延续。只有将旧城更新和街区保护置于城市整体的发展过程中, 整体规划、统筹安排、综合开发, 才能最终推动城市整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良镛,北京旧城和菊儿胡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年
[2] 方可,当代北京旧城更新:调查、研究、探索,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_年 [3] 阮仪三 孙 萌,我国历史街区保护与规划的若干问题研究,城市规划, 202_(10)[4] 陈柳,华中科技大学,城市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长江建设,202_年03月 [5] 单霁翔,城市化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天津大学出版社,202_年6月 [6] 万勇,旧城的和谐更新,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_年9月
[7] 田继忠,历史文化街区整体保护及有机更新路径研究,北京规划建设,202_年 作者简介:
张玮玮 中国矿业大学力建学院11级硕士研究生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 ***(TEL)541653315@qq.com(EMAIL)张鹏 中国矿业大学力建学院10级硕士研究生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
第三篇:市中心街区旧城改造实施方案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市中心街区旧城改造的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以改变旧城区面貌,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承载能力和市民生活质量,建设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为目标,坚持高起点规划设计,高标准改造建设,全方位加强管理,将旧城区改造建设成特色鲜明、功能齐全、环境优美、设施先进、质量优良的现代化街区。中心街区旧城改造的基木原则是:
高起点规划设计的原则。规划设计坚持高起点,一步到位,保证旧城改造的完整性和统一性,保证功能和景观的先进性,确保30年不落后。
促进商业、服务业繁荣,提高经济效益的原则。调整用地功能,完善商业、服务业设施和其它基础设施,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就业机会,繁荣城市经济。
保留与改造扩建、拆迁与开发新建相结合的原则。按照规划设计方案,逐个地段、建筑抓落实,对保留的建筑物实施改造、扩建;对可开发建设的地段,拆除旧建筑后实行综合开发建设。
地上地下、立体空间全方位改造的原则。改造地段同时实施地下管线敷设,地上公用和基础设施建设及建筑改造开发建设、空间艺术和环境艺术工程建设整体配套,相得益彰,不留死角。
政府推进和市场机制运作相结合的原则。旧城改造积极引入城市经营理念,坚持谁投资、谁收益,政府、社会多渠道筹措融通资金,共同为旧城改造做贡献。
保护文化遗产、突出特色的原则。改造因地段建筑物制宜,突出历史文化底蕴和沿海城市的特色,打造城市品牌。
改造范围
中心街区旧城改造范围是,解放路一南大街一青年路一北马路道路两侧及纵向廷伸区域,环路总长约7公里,面积约3.5平方公里。
改造时间
202_至202_年完成主要改造任务,202_年完成收尾工程。启动时间为202_年3月。
改造内容
1、地下设施
敷设供水、排水、供热、供气等必设管网,电力、广电、电信、联通、长途传输等“五线”入地,超前预设专业管线,有条件的区域建设地下综合管沟。
2、道路交通设施
以路网通畅、路况完好率98%以上、设施齐全为目标建设。
①拓宽道路,打通卡脖子路段,调整干道开口,保证道路畅通。南大街、北马路等人流、车流密度大的街道,有计划地建设地下通道。
②搞好道路整修和养护管理,包括快车道、慢车道、人行道、路沿石及相关设施完好率达标。
③安装、更新和维护路灯照明设施,使之与道路、街区配套完好。
④合理规划布局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车场,满足停车需求。停车场可采取室外停车场和地下停车场相结合的方法,新建住宅小区和大型建筑必须建设地下停车场,室外停车场宜呆用植草砖,建设绿色停车场。取消主次干道两侧、人行道停放各种车辆。
⑤新设、改造、完善公交车站点,包括布局、方式、站亭等,有条件地段建设港湾式站点。
⑥交通指挥设施和其它应设设施同时到位,主次干道和商住区,按规划要求更新和增设消防设施,随着 “五线”入地,地上杆塔拔掉。
3、主次干道两侧建筑物及相关设施。
①对临建、违建及无改造价值的建筑物有计划地拆除后,按规划建设绿地、停车场、其他公用设施和房地产开发。
②对建筑质量尚好的建筑按规划设计要求进行改造,改造的内容包括整体或局部加层、住宅屋顶平玖坡、外墙装饰、门窗更换等。
③规范所有建筑物、构筑物的灯箱广告、门头牌匾、商业橱窗,拆除过街天桥广告、路灯广告、屋顶广告和门窗外设防盗网帘等。居民小区。
①对改造范围内平房区、无抗震能力的简易楼房区,结合房地产开发实施改造,建设现代化居住小区。
②对上世纪七十年代及以后开发建设的、五年内不能开发建设的小区,有计划拆除楼前楼后简易小棚,还居民绿地和空间。
③对有保留价值的历史街区和优秀近代建筑,如奇山所、朝阳街、太平街等,实施维修维护,使之重现历史风貌。
④所有居民区都要实行绿化、硬化、路灯、环卫设施等配套,为市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5、环境及相关设施。
①绿化,做到点、线、面相结合。加大绿化面积,适当增设休闲广场和街心公园;主干道不能绿化的,要按季节摆放鲜花;商业店铺门前都要摆放鲜花;加大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绿量,做到多层屋顶置花、阳台摆花、墙体垂直绿化,立交桥、灯杆吊花等。
②在主干道两侧、广场、绿地等公共地段设雕塑小品,增设客座等供市民休息设施,改造现有电话亭、果皮箱、公厕等设施,开放沿街所有单位和网点洗手间。
③统一规划设计中心街区夜景灯光。在广场、绿地和开阔地段,集中设灯林等景点,在主次干道两侧建筑物设泛光灯、轮廓灯、霓虹灯等,各类商业网点设霓虹灯;根据各种景点的需要设各种配套装饰灯,使城市亮起来、美起来。
相关政策
旧城改造需大量资金投入,采取收益单位出资、按市场机制运作筹资和政府投资等多渠道解决。
(一)市政公用设施改造建设。道路、广场和地下通道等,以政府投资为主;专业管线由产权单位投资;改造建设后能盈利设施如停车场、公交站亭等,由盈利单位投资。
(二)环境设施建设。向公众开放、供市民休憩的非盈利环境工程,如街心公园、灯光景点和雕塑、休息椅等建设,以政府投资为主;建筑物装饰灯光、牌匾和其它凡能落实责任单位的环境工程由单位投资。
(三)建筑物改造。现有建筑改造后可以增加有效使用面积的,改造所需投资全部由产权单位负责。现有建筑改造后不能增加有效使用面积的,实行两种投资政策:一是产权单位有经济实力的,所需投资以产权单位为主;二是产权单位经济实力较弱的,所需投资政府予以适当补助。商业网点改造的,所需投资均由产权单位负责。凡能免收的费用予以免收。
(四)建筑物拆除。拆除的建筑物按政策对产权单位予以补偿;拆除后进行房地产开发的,按市场机制实施开发建设;拆除后建设绿地、广场、街心公园、停车场等公用设施的,由中心街区旧城改造指挥部组织实施;临建、违建无偿拆除。
(五)居民小区改造建设。能够实施房地产综合开发的,按房地产综合开发程序运作;原综合开发小区不配套的,由开发企业按原规划设计要求投资配套;需拆除简易小棚的,由开发企业、物业管理机构和社区负责,可对损失户予以适当补助;历史街区、建筑保护所需投资,可由产权单位按市场机制运作。
拆迁政策按照烟政发[202_]33号文《烟台市房屋拆迁补偿安置若干规定》执行。
组织领导
市政府组建市中心街区旧城改造工程指挥部,负责旧城改造规划方案、实施方案、相关政策等重大事项的决策,负责旧城改造全面实施的指挥,以及旧城改造相关事宜向市委、市政府请示和汇报。指挥部下设以市建设局为主体组成的办公室,负责上呈下达,组织整个改造工作的运行。设立各专业组,负责具体工作。
规划设计组:由市规划局牵头组成。负责编制旧城改造总体规划设计方案,组织保留建筑物穿衣戴帽工程单体建筑设计,绿地、广场、小游园等公益工程的规划设计,对各类工程规划设计进行审批等。
土地组:由市国土资源管理局牵头组成。负责开发区片土地挂牌出让、招标拍卖,办理土地有关手续等。
开发建设组:由市建设局牵头组成。负责开发区片前期摸底工作,开发项目的计划编制,开发手续办理,对开发项目全过程实施监督与管理;组织协调自建项目的实施。
市政公用设施组:由市城管局牵头组成。负责市政公用设施建设项目(包括地下设施、道路交通设施、绿地、广场和小游园等)的规划设计和施工组织管理等工作。
环境艺术组:由市城管局牵头组成。负责改造范围内各类建筑物的灯光、广告、门头牌匾改造与整治,规划空间设置的灯光、小品等改造与整治,按规划组织实施。
建筑物整治组:由市建设局牵头组成。负责保留建筑物穿衣戴帽工程的施工图设计,办理各类开工手续,对保留建筑物穿衣戴帽工程实施全过程的协调、监督与管理。
交通组:由市交通局、公安局牵头组成。负责交通设施建设的各类手续办理、组织建设与监督。
第四篇:城市旧商业街区的改造与更新
【篇名】 城市旧商业街区的改造与更新
【作者】 赵仁冠
【刊名】 城市建筑202_年08期
【机构】 美国CITI设计事务所 上海·20142【关键词】 旧商业区;;旧城改造;;重整;;购物中心
【摘要】 商业进化和城市发展遗留下来的旧商业区的更新,是旧城改造的重要组成部分。旧商业区不仅是城市历史文化的一部分,而且它的建筑和空间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开发商和建筑师去开发和挖掘。本文讨论了有关旧商业区落后的原因、重整改造模式和开发内容,同时根据旧商业区改造成功的实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一、旧商业区的历史沿革
1.现代商业对传统商业的冲击
在近代商业出现以前,城市的商业业态多为沿城市街道布置的商店和餐馆,在一些主要的街道上由于店铺的聚集形成商业街,而郊区和小城镇仍保持着集市的形式。长期以来,这种商业街和市场式的零售商业形态,是人们最熟悉的购物环境和最基本的购物方式,并与当时以手工业、农业为主的商品生产能力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相适应。近百年来,虽然商品生产、购物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人们对商业购物环境的基本要求并没有多大的改变
传统的商品零售形态受到的第一次较大的冲击是上个世纪初百货公司的出现。百货公司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是以商品工业化生产为基础的商品零售形态。一个业务完全的百货公司的建筑面积比传统的商店要大上几十倍,商品品种齐全,顾客购买时有多样的选择。由于装有空调和自动扶梯等新设备,其良好的室内环境也是吸引消费者前来购物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些百货公司大都建在最繁华的市中心,是一个城市商业区或市中心的主要标志而以百货公司为主力商店,加上沿街排列零售商店的商业街,并在其周边地区建立电影院、剧院等公共娱乐设施,形成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区的中心商业区,曾经是一个现代城市理想的商业区规划模式这些在当时是全新模式的商业区对传统的商业区冲击很大,相比之下,那些传统的商业区和商店由于资金不足和商品品种的限制,已逐渐走向衰落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国外盛行,而我国在90年代开始建造的以室内步行购物环境为主的购物中心,对传统商业区造成了第二次较大的冲击。这一代购物中心以郊区销品茂(Shopping Mall)为主,即以舒适的室内人造环境为主要特点,吸引了很大一部分的顾客群。在商业业态上,以百货公司和大卖场为其主力商店,加上数十个小专卖店的购物中心,在商品种类和服务方面较之过去的单一百货公司相比,自然进步很多。同时,销品茂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动辄一二万平方米,三四十万平方米的规模也时有所闻。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商业业态的演变,以销品茂为主的商业形态开始无法满足商业区的发展。为了把它区别于更为历史悠久的传统商业区,我们不妨称这类商业区为旧商业区,在旧城改建中所遇到的商业区改建大多是这一类商业区
2.商业区的进化
在自然进化的过程中,适者生存和新陈代谢是一个普遍的规律,商业也不例外。不断出现的新商业形态、购物方式和建筑形式会逐渐取代传统商业模式,一个商业区或商业街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化更新或退化淘汰。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商业地产价值的不断增加,商店的租金与运作成本也随之增加,传统的小商店必然会因无法承受高昂的租金而搬走,或因顾客的消失而衰落。百年老店由于不能在新的消费要求下迎合新的商业模式而失去了顾客,无法继续营业而关门的例子也并不乏见。零售商业是以顾客消费群为中心的大舞台,完全依靠顾客的选择而生存,失去了顾客,就失去了零售商业本身。因此,那些传统商店能否继续生存并不完全取决于商业区的改造,而是与他们本身内部的经营策略紧密相关。我们改造旧商业区的目的不是在挽救传统的商店,而是根据当代顾客的需求和对现代商业的理解和考虑来重整旧商业区,使之焕发出活力,给传统的商业空间和环境注入时代消费的要求和内容
对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商业区的改造属于历史建筑保护的范畴,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我们将讨论的是那些旧的建筑和商业街区,虽然年代悠久,但还没有达到历史文物保护的标准,应如何进行改造和重建
二、旧商业区的改造实践
脱胎换骨式的重建我国上世纪90年代以来进行的大规模城市建设,是经济腾飞的结果。城市面貌变化日新月异,很多城市的中心,其中包括旧商业区几乎是彻底拆毁重建。然而,不少城市在这样的建设速度下,并无多少时间去深思城市历史文化的延续,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留下了不少的遗憾。在传统的城市中心区规划新的建筑与道路时,许多城市并不注意保留旧城的格局和风格。为缓解交通压力,盲目加宽道路,把原来的建筑包括沿街的商店全部推倒,街区被成片拆除
传统商业区一般由居住区发展而来,沿街的商店与居民住宅自然形成一定的比例关系,街区内的居民是商业区的基本消费者。重新规划建设后的新商业区,大部分住宅被办公楼、商场、酒店等取代,商业区赖以生存的本地居民数量骤减,下班以后商业区行人廖廖无几,商店生意清淡,大商店无法生存。美国许多城市在70年代对旧市中心改造曾带来相似的问题,发现问题后,政府鼓励开发商进行商业与居住混合用途开发,才使市中心的人口有所回升
另外,由于居住区脱胎换骨式的重建引起了原住居民的置换与传统文化的消失。由于城市居住区的重建,将原来陈旧的里弄民居拆除,改建高层居民楼,大部分原住居民由于房子售价的攀升而动迁到郊区。购买城市中心区高价房屋的居民除小部分是本地的原住居民外,多数是各地来的收入较高的新居民和海外的购房者。一个地方传统的文化和语言是需要由本地原住居民来延续与传播的,没有或仅有少数的原住居民,该地区的传统文化和语言将会变化,甚至不复存在时至今日,人们已开始认识到旧市中心或商业区在延续城市历史文脉方面的价值,很少再有城市对旧商业区作脱胎换骨的改造了。但改造旧市中心或商业区,远非只是保留一些老建筑物而已。我们不妨借鉴国外旧商业区改造成功的例子
2.国外旧商业区改造实例—三街步行区
圣塔莫尼卡市(Santa Nbni ca)是美国加州洛杉矶地区的一个滨海小城,西临太平洋,景色优美三街是一条与西海岸平行的南北向街道,距海滨只隔两条街道。三街步行区(Third StreetPromenade)是以跨越三个街区的三街为中心的商业购物区。严格地讲,它包括滨海街到四街沿海的9个井格形的商业街区,东西向长大约有30 O1n南北向长600m左右。这个商业中心也是圣塔莫尼卡的市中心商业区,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时,曾经非常繁荣。60年代后,同美国其他城市一样,随着战后市郊居住区的发展,居民大量移居郊区,这个商业区因此而逐渐衰落。三街步行区曾进行过两次大规模改造。60年代的第一次改造很不成功,90年代又进行了第二次改造,终于获得了成功
1965年,为恢复这个商业区昔日的繁荣,市政府决定投资建设„第三街茂”(Third Street Mail)的商业区,范围包括三街两侧的六个街区。市政府首先将三街改建成一个步行街,不准汽车通行,取消路沿石,将车行道和人行道的地面标高统一后,重新铺设地面材料,安装了行人休息座椅,灯光也全部更换一新。同时在三街两侧六个街区里新建了六个室内专用停车场。这一切使三街这条24m宽、600m长的步行街焕然一新。新的步行街在营业后曾热闹一时,但很快人流又逐渐减少,零售生意自然也随之下降。究其原因,三街虽然在交通通行、外观方面大有改善,但在其商业业态上并无多少改变,缺少使顾客再度回访的吸引力。
为加强三街步行街的吸引力,市政当局在三街南面的端头,又引资修建了一个全封闭、全空调的销品茂—圣塔莫尼卡广场(Santa MonicaPI ace),由著名建筑师弗兰克·盖里(Frank Gehr妇主持设计,它拥有大约100个专卖店、两家百货公司主力商店和两座多层停车楼,于1980年开门营业,获得成功。出乎人们的预料,这个室内购物中心对于三街和市中心商业街区的人流和生意并无多少改善。相反,步行街区的顾客被吸引到室内的销品茂里去,使步行街上更是门可罗雀。第一次改造显然没有成功
从1980年代起,由政府出面成立了“三街发展公司”Third Street Development Corporation)来负责重整这一地区的有关事务。该组织的成员包括业主、商人和其他有关人士。成立后不久,即委托一家规划设计事务所来重新规划设计该街区。到1986年,新的滨海区专题规划完成
规划设计师认为,第一次改造之所以失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对步行街的商业业态和内容进行规划。以前以小商店为主的商业形态与改造后600r嵌的步行商业街的商业要求并不匹配,商业业种过于单调,不足以吸引顾客。而南面的室内销品茂在商业上与三街步行区毫无联系,北端又没有主力商店吸引人们往北走
对步行街上的商业业态和用途重新评估后,城市规划部门在土地用途上允许和批准在该区内建造多映厅电影院、办公楼和住宅,增加容积率与放松高度限制。为配合重整滨海区,市政当局又通过新的规定暂缓批准附近其他地区的办公楼和电影院的修建—新的电影院只能在滨海区修建,以增加其娱乐方面的比重。同时,禁止在这个区设立银行等服务性行业,不准在首层设置办公功能。首层的建筑立面要求有大面积的透明玻璃,对餐饮方面和人行道用餐也有很具体的规定来控制。为鼓励在该区进行住宅单元的开发,甚至规定住宅面积一律按50%的面积计算容积率
建筑师认为第一次改造时将街道形态取消是一个错误,街道形态的消失使得晚上商业区看上去更为空盯,因此,建议恢复街道的形态。新的规划建议三街设置约6.5m宽的机动车双行车道,部分道路中间设步行安全岛区,车道环绕而行,在岛区上设售货亭、雕塑、喷泉等。街道上在白天允许汽车通行,只是在傍晚时间不准汽车通行。街道其余部分变成宽敞的人行道(有的地方达到SK宽),设移动售货亭、露天咖啡座、休息座椅,供顾客坐下休息和人们互相观看之用。
1989年,在重整第三街步行区的总体规划与规定出台以后,三街步行区吸引了新的投资者。从1990几992年,私人开发商筹集了大约2亿美元的资金,加上政府在开始时发行的1 300万美元公债的启动金,开发建造了一个多放映厅电影院,几个住宅、商店、娱乐混合使用的建筑项目;在管理上,又重组一个“滨海区公司”(Bayside DistrictCorporation),统一管理该地区的运作、申请和批准开发项目的用地核准和建筑执照,有的方面甚至可以代表政府决定和批准某些特别要求的商业娱乐开发项目等。同时,该公司对街道上的活动售货亭的位置、户外表演活动的演出时间、声音的强度控制等也加强管理和监督。除了市政方面在安全和街道卫生保养方面法规的支持外,该公司也另外花费资金加强警卫,派驻巡警和设立警察亭,以保证该地区的安全。三街步行区改造终于获得成功,人气日益兴旺
3.旧商业区的重整策略
通过分析上述成功案例,旧商业区重整给我们的启示有下列几个方面:
(1)开发、策划与管理并重在着手改造市中心旧商业区和传统商业区时,应由一个政府认可并支持的专业机构来策划,确定重建、改造的范围,制定出一个有远见的商业策划和切实可行的规划。该专业机构应由政府、业主和开发商共同组成,以兼顾各方的利益,并由这个机构来贯彻实施改造计划。该机构在改造工程完成后,要对商业区的运行加强管理,不仅对商店本身的内容置换要控制,对于街区售货亭、表演活动、安全警卫等也要加强管理和监督
(2)商业策划应重新规划商业区的内容,如有条件,除了餐饮方面外,应增加娱乐方面的内容电影院和家庭娱乐中心在商业区中作为主力租户的作用与百货公司在传统的购物中心作为主力租户的作用相同,都能激活整个商业区。在旧商业区改造中,加建体量巨大的室内购物中心对步行街式的商业区并不会有很大的帮助
(3)委托专业建筑师进行规划设计,在商业步行环境设计中对建筑形象、空间尺度、交通组织等方面应有充分的考虑,既有新的创意,又可以将传统的建筑和空间形态与新的步行购物休闲环境密切结合
(4)不仅改造规划本身需要政府的批准,而且在大环境上必须与政府的总体规划相协调。在很多情况下需要调整用地范围,改变土地用途,增加容积率和放松高度限制等,这一切都需要经过政府规划部门的批准。另外,在公共停车、外部公共交通安排、市政公共安全上都需要得到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与财务支援
三、旧商业区更新的发展方向
1.商业区混合用途开发
越来越多的商业区的改造,采用混合用途开发的概念。混合用途的商业区模拟城镇中心区的功能模式,将不同功能的内容和建筑,以街道、公园、广场公共空间为主轴展开。一般来说,商业区应由多幢建筑或街区组成,其用途可以包括零售、公寓、办公、酒店、电影院、娱乐、餐饮等。在旧的市中心街区改建时,保留某些旧建筑,利用原有的空间和格局,再加上新的建筑和内容,会取得较好的效果。其不同用途功能内容可以是水平划分的,即不同用途的建筑在平面布置上解决;也可以垂直方向划分,即在同一幢建筑中安排不同用途,如低层为商场,上面数层为居住或办公。建筑物之间用露天街道、步行通道、公园和广场来组织和联系,在开发程序上也较为灵活,降低投资风险
Z室内销品茂的衰落和室外购物环境的回归
销品茂开始在我国建造的时间大约较美国晚了20年左右,在这期间世界上(主要是美国)建设销品茂的高潮已经过去,其数量也趋向饱和。严格地说,对于建造这一新型的商业形式,我国各方面的条件尚不成熟。我们的经济结构、金融投资运作、零售商业的业态组成和经营管理都还不能与销品茂式的购物中心的开发完全配合。另外,其昂贵的运营成本(大空间空调与管理费用)也不是很容易被一般商店接受。因此,从它们的运作情况来看,虽然在90年代的建设热潮中,各地建了不少这样的购物中心,但已开张的运作成功的例子不是很多。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美国,人们的兴趣已经转向以室外步行环境为主的购物中心,人们似乎突然发现那些有老房子、旧步行街和广场的室外步行购物环境更有特色、具有历史文化感而倍感亲切。那些旧商业区引起了开发商和建筑师空前的兴趣和重视,老房子不再被视为拆除的对象,而成为宝贵的商业开发资源。许多全封闭的销品茂被拆除而改为室外步行街,新建的购物中心商业开发也越来越多地采取室外步行的环境和商业、居住的混合开发模式
3.商业区的建筑形式
需考虑的因素有建筑形式、尺度比例、材料色彩、图文标志、景观和灯光等。现代顾客和消费者到商业区不仅是来购物或消费,同时也是希望在一种宜人舒适空间与环境中,在精神上得到一种享受。晚上坐在周围都是老建筑的广场里用餐、听音乐,重拾过去老城生活的气氛和感觉,极受现代消费群的欢迎。人们在选择购物商业区时,也许不会在意某商业区的建筑形式如何精彩,而更加注重商业场所的购物环境和商品品质。因此,建筑师在设计新商业区或旧商业区改造时,应因地制宜,设计出更多环境良好、形式优美、具有现代特色和文化底蕴的商业购物区。
第五篇:浅谈旧城改造与可持续发展
浅析中小城市旧城改造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 本文从旧城改造与房地产开发的关系,揭示了我国中小城市旧城改造面临的问题和矛盾,通过分析现阶段我国中小城市旧城改造的本质内涵,提出符合中小城市实际的可持续发展旧城改造之路。
关键词: 中小城市;旧城改造;房地产开发;城市规划
旧城改造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既有共同性的矛盾又有各个城市的特点。旧城区既是城市历史文脉的根,也是传统与现代功能共存和矛盾焦点所在。改革开放以后,虽然我国中小城市旧城区普遍存在布局混乱、房屋破旧、居住拥挤、环境污染、市政公用设施短缺、名胜古迹与绿地遭受破坏等严重问题已经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但由于城市原有结构总有保持稳定性的去向和难以改变的惰性,以及问题的面广量大,一些历史上积累的旧问题积重难返,且不断地在新水平上再现和演化。主要表现在土地配置低效率日益突出、住宅拥挤和房屋破旧仍十分严重、基础设施滞后和不足与日俱增、历史风貌和景观特色丧失有所加重等。同时,在中小城市进行整体结构转变过程和原有城市土地进行大规模转换的过程中,又出现了新情况和新问题。
一、中小城市旧城改造面临的主要问题和矛盾
(一)超强度的房地产开发带来环境的恶化。
在市场经济中,房地产开发只有在房地产出售或出租所得的收入超过土地征用、土地出让金、拆迁费用和安置补偿费、建造成本才有可能。基于这一利益动机,目前我国的旧城改造都趋向超强度开发,这样才能使房地产开发公司在建设并出售商品房中获取利润。在我国中小城市旧城改造中这种现象是十分普遍,也是十分严重的。为了维护开发收支平衡,适当增加建筑密度是十分必要的,但如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人口密度、建筑密度和容积率过高,就会导致城市环境的恶化。(二)超强度的房地产开发带来基础设施的超负荷运转。
城市中心取得土地利用转换,势必带来土地使用性质改变和使用强度提高,这已成为我国城市旧城改造的现实必然。与之相伴随的是要加强和提高基础设施的负荷能力,供电、供水、排水、供气、供暖、通讯等都要彻底改造,交通也将进行根本改善,必须是交通通畅,并配以足够停车场地,做好城市规划和设计,既有体现现代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又要有一定的广场、绿地,供人们散步、游玩、休息,不以高楼林立取胜。世界银行的调查发现,目前我国的旧城改造,在改造土地利用的同时,容积率也在初步提高,已从很低的 0 . 3 ~ 0 . 6 提高到了相当高的 2 . 5 ~ 10 . 0。由于房地产开发商盲目地追求经济效益,政府管理失调,片面提高容积率和建筑密度,导致现有基础设施容量和交通容量难以适应高强度的开发,使基础设施超负荷运转,产生了负效应
(三)工厂迁移不当带来新的环境污染和生活不便。
土地的有偿使用,促使工厂从不适合他们存在的、高地价的中心区迁出,从而环境得到改善,并促进工厂进行技术改造或发展新生产线。工厂搬迁之后,其他有能力更好地使用这些繁华地段土地的使用者,就可以占据这些旧城并加速我国城市功能的转化,使城市在土地使用和产业结构调整方面更合理。但是,企业迁移不当也会带来许多问题。企业迁移到生态系统脆弱或灌溉地区附近,会造成高度污染,其危害会大大超过在城市地区所能避免的程度;另外企业迁移郊区,会迫使工人不得不加长了他们的“旧城”居住地到新工作地点的上下班距离,在生活上造成诸多不便。这些问题在我国的中小城市都普遍存在。
(四)旧城改造中的房地产开发没有实现统一规划和统一开发。
目前我国的中小城市旧城改造主要是对城市中心区的旧厂区进行二次开发,很多只是零星的开发,上不了规模,原有的职工生活区没有得到改善。比较大的厂区也被不同的开发商“瓜分”,各自为政的开发,远没有达到房地产综合开发的目的。(五)居住搬迁不当带来社区解体。
产业结构调整、用地结构转换、人口结构变迁,城市面临着物质空间和人文空间的大变动和重新建构。社区作为聚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群体、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共同体,具有亲密相连的社群,相对完备的生活服务设施,和与之相连的社区成员对所属社区在感情上、心理上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传统的居住文化圈被冲破,而新的居住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又很难在短时间建立起来,由此而来的便是文化心理失衡,社区结构衰落。在我国许多中小城市旧城改造过程中已经出现了类似问题,须引起政府部门的注意。居民的愿望是就地改善城市基础设施,改善居住环境,这也成为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从另一侧面反映了目前旧城改造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六)中小城市旧城改造的历史保护意识淡薄,造成“建设性”破坏,导致城市历史风貌丧失。
在经济发展的高速起步阶段,由于仍有一部分人片面认为保护历史文化妨碍城市经济发展,常常急于改变物质生活条件和发展经济,无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以至由此演化成破坏性建设行为。
(七)中小城市中的“城中村”是旧城改造的重要难题。
在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小城市的房地产开发商为追求企业利益最大化,他们不愿选择“城中村”这样的土地进行开发,因为存在着“城中村”的土地比较成本高,比较利益低,花费精力多,建设周期长,工程量大,投资巨大等诸多问题。政府在编制城市规划时“城中村”的改造也是十分棘手的事情。
二、现阶段我国中小城市旧城改造的本质内涵
我国中小城城市产业结构将顺应世界趋向,逐步由原来的“二、三、一”模式转向“三、二、一”模式。这一变化促进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发生变化,处于城市中心区的旧城区,作为黄金地段,必然成为第三产业集中地区,真正成为城市的核心。相应地,我国中小城市土地出现的大规模的转换,也促进原来土地用途结构和空间分布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发生改变,需要更多地遵循城市土地区位价值规律,按其所在位置的最高租金进行最优化配置。城市发展中就业门路、就业人员构成突变,暂住和流动人口就业比例大幅度上升,对城市的规模、容量和结构产生巨大影响和压力,要求城市进一步提高人口承载能力和聚集能力。城市的现代化要求以高效合理的城市结构、完善的城市功能设施和高质量的城市环境作为它的物质基础。这些发展要求无疑是中小城市旧城改造的强大动因。因此,现阶段的中小城市改造的实质就是基于工业化进程开始加速、经济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社会进行全方位深刻变革这一宏观背景下的物质空间和人文空间的大变动和重新建构。
旧城改造是局部或整体地、有步骤地改造和更新老城市的全部物质生活环境,以便根本改善其劳动、生活服务和休息等条件。既反映城市的发展过程,城市空间规划组织以及建筑和社会福利设施的完善过程;又表示物质成果,反映当时的建筑和福利设施状况。旧城改造是个不间断的过程,取决于城市的发展方向和速度。'其规划建设的目的和主要内容包括改造城市规划结构,在其行政界限范围内,实行合理的用地分区和城市用地的规划分区;改善城市环境,通过采取综合的相互联系的措施来净化大气和水体,减轻噪声污染,绿化并整顿开阔空间的利用状况等;更新、调整城市工业布局;更新或完善城市道路系统;改善城市居住环境并组织大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把旧街坊改造成完整的居住区;保护城市历史文脉和风貌特色,以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增强旧城区活力。全面认识和明确旧城改造的整体目标,有助于避免将它简单理解为拆旧建新和单纯为了旧城区土地增值的再开发。
三、走符合中小城市特点的可持续发展旧城改造之路旧城改造与房地产开发相互促进,旧城改造为房地产开发提供土地,房地产开发为旧城改造提供资金和动力。以旧城改造促进房地产开发,以房地产开发加快旧城改造,坚持旧城改造与房地产开发相结合的举措,既有效地改善了群众居住条件,又实现了扩大内需,刺激消费,带动房地产业发展,拉动经济增长的目的。
(一)坚持走旧城改造与房地产开发栩结合之路,是中小城市的必然选择。确定实施旧城改造与房地产开发相结合思路,主要基于以下三个因素:
一是资金因素。完成旧城旧村改造任务,搞好基础设施配套,投资巨大。这样大的投入,只能适应市场经济需求,实行土地置换,以地生财,以地聚财,走综合开发、滚动发展的路子。
二是需求因素。搞好旧城改造拆迁安置,需要大批安置房源。此外,住房潜在需求和实际需求也都很大。这样大的拆迁安置需求和住房需求,只有加大开发步伐,才有可能加以解决。
三是实力因素。房地产开发实力明显增强。开发内容已由简单的住宅建设发展到融住宅、非住宅、道路、重要基础设施为一体的综合开发。
实践证明,坚持旧城改造与房地产开发相结合,是符合中小城市的实际的,既找到了实现城市面貌大变样的切人点和突破口,又实现旧城改造与房地产开发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目的。
(二)运用市场手段来推进旧城改造与房地产开发。
要求运用市场手段,将城市可以用来经营的部分存量资产和生产要素推向市场,进行重新组合和优化配置,把长期以来的城市不变资本转化为可变资本,通过经营获得一定收益,并将这些收益投入到城市建设的新领域,走以城养城的市场化路子。(三)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努力提高房地产综合开发水平。
一是坚持统一规划,就是全方位的综合开发。搞好综合开发,关键是超前编制详细规划。对核准认定的待改造区片,规划部门本着优化用地结构和较好地体现“三个效益”的原则,逐一提前编制出详细规划,为引进外资和招标确定开发单位创造条件。编制规划,强调本着节约用地、合理用地的原则,适当建设一些高层和小高层住宅,提高旧城区建筑容积率,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土地存量在城市建设与发展中的功能。全面放开技术性规划设计市场,引入竞争机制,提高规划设计质量。对完成详细规划的旧城改造项目,凡具备条件的,原则上由房地产开发服务中心统一组织前期开发,变生地为熟地,实行招标或拍卖,把“非经营性环境差价”全部集中到政府手里,专门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对旧城改造项目和房地产开发项目实行统一管理。三是建立严格的市场约束机制,把好土地供应源头,防止出现土地非法交易、违法占地现象,保证国有资产不流失。四是实行集中收费制度,规范减免办法。旧城区改造项目需要减免有关费用的,要统一论证,提出意见,批准后执行。凡属于土地出让金和城市配套费等应收费用,房地产开发商必须无条件缴纳,确有困难的,可分期缴纳或记录在案,作为政府的股份或投入。
(四)采取各种优惠政策,促进旧城改造与房地产开发顺利推进。
经过前些年的开发改造,市区现有旧城改造区片大多是一些居民密集、拆迁成本高、改造难度大的项目,经济效益低下,很难引起开发商的浓厚兴趣。针对这种状况,采取各种办法予以解决。一是政策扶持,按货币安置和实物安置相结合的原则对原有拆迁安置法规进行了修改,使各类旧城改造项目分别享受一定的优惠政策,保证开发商有利可图。二是资金倾斜,资金问题是制约旧城区改造的瓶颈和关键。解决资金问题,主要通过以下途径:(1)由市财政垫资,作为旧城区改造的启动资
金;(2)与银行联系,让银行参与旧城区改造。(3)企业自筹资金。三是强化招商引资工作。调整招商引资格局,变开发企业分散招商为政府主管部门统一招商。(五)阳光操作,妥善安置被拆迁群众。
旧城改造涉及拆迁安置,合理妥善安置被拆迁群众是城市政府进行旧城改造的重要工作,关系到社会稳定。旧城改造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思路,坚持法治和人本并存、保护与改造并举、公平与效率并重的原则,以化零为整、组合成群、成片拆迁、市场运作的方式实施的大规模旧城改造,形成了以“阳光拆迁”、“扶困救助”、“多轮驱动”的改造模式。在旧城改造过程中,按照以人为本和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大力推行以“阳光拆迁政策”、“阳光补偿安置标准”“阳光拆迁评估”、“阳光拆迁裁决”为主要内容的“阳光拆迁”工程。(六)保护与开发并举,保护旧城区原有的历史文化特色。
首先需要全面认识旧城的特点和要求,按照分类分区的原则,对所在旧城区及地段实行开发定位;其次调整土地利用与布局和完善功能,解决旧城区人口密度、建筑密度过大的问题,改善环境,增强活力,不能盲目提高建筑的高度和密度;接着要改善交通和市政设施条件,提高环境质量,道路的拓宽与否要认真研究采取合适的办法;最后要重视旧城区的传统风貌和特色,控制旧城区的建筑高度、体量、色彩和风格,是旧城区历史保护的重要方面。
(七)加强社区文化建设,构建新的和谐社区。
旧城改造以后原有的社区邻里可能被打破,需要加强社区文化建设,营造新的居住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使社区居民对所属社区在感情上、心理上的认同感和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