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国重器,机械崛起
10年质量跨越 由弱变强的奏鸣曲
13机电 张翼之“1998年前后,东北很多国有企业一年只发3次工资,我们集团也是走到了破产的边缘。”辽宁大连机床集团副总裁姜怀胜回忆起十几年前的经历,至今记
然而,仅仅十几年时间,曾经举步维艰的中国装备制造业面貌焕然一新。驰骋神州的高铁,翱翔苍穹的“天宫”,直上云霄的“神九”,游弋深海的“蛟龙”,无不显示着中国作为一个装备制造大国惊人的成就。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一个国家强不强大,要看它的工业;一个国家工业能不能有底气,则要看它的装备制造。10年来,作为“工业之母”的中国装备制造业不断提升,集中代表我国的综合实力,正是它们铸就了中国的脊梁,奏响了一首激昂慷慨的奏鸣曲然而,翻开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史,有过辉煌也有过沉寂。据记者了解,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始于苏联援建156项工程,在此期间,新中国的工业基础得以建立。
随后受国际局势的影响,我国制造业在被国外封锁的条件下自力更生,虽然形成了较为完整独立的装备制造业体系,然而一直在沉寂中徘徊。
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我们开始大规模引进外资与技术,并对其消化吸收,但作为“工业脊梁”的装备制造业一直处于半停滞发展状态。
据国家发改委202_年公布的资料显示,虽然我国装备制造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具备一定规模,但无论从管理机制、技术创新能力,还是企业规模、竞争实力等方面,都与美、日等国家存在较大差距。
“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滞后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据这份报告当年统计称,“当前,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一方面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技术装备;另一方面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水平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相关政策不完善,无法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造成大量技术装备依靠进口的局面。”
强大的国家不能没有强大的工业,而强大的工业又集中体现在作为“工业母机”的装备制造业上。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央政府开始出台了一揽子的政策与推进规划。202_年,国家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把振兴装备制造业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把它作为推进产业忆犹新
机构优化升级的重大举措,并对企业和政府提供了明确的建设思路。
特别是202_年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与202_年出台了《关于落实国务院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有关进口税收政策的通知》,为我国装备制造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而上述两个文件被中工创联国际装备制造研究中心研究员赵小鸽称为“纲领性政策”。赵小鸽表示:“这两份文件的出台以及后续的相关政策,对于装备制造业企业税收优惠、提高我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过去的十年,可以说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黄金十年。经过这一发展周期,我国的装备制造产业体系更趋健全,在许多领域已初步形成了国际竞争能力。”赵小鸽表示,过去的十年,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与措施,对企业或整个产业的发展产生较好的推动与影响。
而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的成果在国民经济中得到了全面的体现。就在202_年国庆长假的最后一天,经历四个多月的调试,哈大高铁开始了长达921公里的全线试运行。这条被称为世界第一条在高寒地区建设的、设计时速350公里的高速铁路,预计从沈阳到大连仅需要80分钟就能跑完。而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到辽宁省大连市,全程921公里只需3.5小时。一条铁路已将整个东北带入了高速时代。
事实上,高铁的快速发展正是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飞速发展一个缩影。从202_年开始第一次尝试技术引进,到202_年8月京津城际铁路正式开通运行,中国高铁用4年的时间走完了国际高铁强国几十年的发展历程。
而这背后的支撑者,正是以高铁为产业依托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公司,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中国南车和中国北车。
显然,十年努力与付出,已经得到了丰盈的回报。大国重器,机械崛起。十年机械路,十年中国梦。中国,加油!
第二篇:大国重器 机械崛起
大国重器 机械崛起
中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一个新兴的大国,在世界的舞台上占
据的无与伦比的地位。然而,在现今全球化以及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我们
需要有捍卫我们大国、文明古国形象的利器——机械装备的现代化水平与创新能
力的发展水平。
中国有着5000年的悠久历史,机械在我国农业发展的历史上起着无与伦比的重要作用,它的进步与发展提高了农业的发展水平,也大大节约劳动力,促进了
生产水平的提高。
在21世纪迅速发展的现代化以及国际化的社会,机械的发展水平决定了国与
国竞争的力量与砝码。机械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它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各
部门的发展,也影响到国计民生和国防力量的加强,各国都把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放
在首要位置。中国作为一个新兴的大国,更应该大力发展机械制造业,增强参与
国际竞争的砝码,以便在国与国的角力中占据有利的地位,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
大复兴。
然而,怎样实现机械崛起,并带动国家的伟大复兴哪?
首先,装备强则国强。古往今来,国与国之争,实质是装备制造业之争,它
决定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综合国力。在当前全球化、以及现代技术快
速飞跃的今天,高端装备之争已上升为大国之间博弈的核心和不可或缺的利器。
其次,核心技术是王道。实现技术突破,才有讨价还价的资格,才能勇敢地
对老外说不。如果我们没有专利技术的突破,就只能当一个世界的加工工厂,永
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步伐之后。当我们使用外国的专利技术的时候,需要支付大量的专利费。又比如,当我们制造大飞机的时候,我们缺少大功率电动机的技术,需要从外部进口电动机,大大限制了我们国家的各方面的发展步伐。
然后,创新驱动是关键。只有在创新驱动的战略下,我们才能实现由中国制
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向装备强国的阵营进发。拥有了创新的能力以及意识,中
国的制造业才可能打破外国的专利技术的封锁,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并赶超世界一
流的制造业强国。
再次,“智”造转型势在必行。在智能制造引领全球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背景
下,向“智造”转型,向“高端”升级,中国制造企业深谙顺其“自然”。现代的制造业以及其他行业,不再是手工的劳动,而是机械的智能控制。智能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所以说只有“智”的转变,才可以带动机械行业的崛起。
最后,我们可以在吸收外国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有中国特色的机械发展的模式,从而实现中国机械的后来居上并引领世界的潮流。
令人欣喜的是中国的许多的机械制造企业已经在迈向世界一流的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大大地提高了我国在世界同行间的地位,推动了机械行业的崛起,提高了我国在世界上的竞争力。比如,沈阳机床集团将高附加值的“机床大脑”———“飞扬”智能操作系统作为主攻方向取得成功,并独创机床4S店销售网络并全面布局,试图颠覆中国机床业的游戏规则,更可能改写世界机床的生产销售和服务方式;徐工集团实现了从50吨到1200吨全地面起重机,再到3600吨履带式起重机的超越。并且,徐工收购了德国的 一家生产活塞的企业,活塞产品将实现自给,这将使工程机械上的部分核心部件掌握在自己手中。国际竞争力的砝码将徐工高高托起; 湘潭电机厂以电机 为动力驱动轮子转动的几层楼高的300吨矿山电动轮自卸车,驰骋在国内外的大型矿山。它收购了有“风车王国”之称荷兰的风电制造企业达尔文公司,并承 担国家重大项目的下一代太阳能和陆地、海上风电设备的研制,这将在未来国际核心产业竞争中赢得先机。
然而,虽然我国已有部分企业通过创新以及向世界一流机械制造企业的学习,已经迈入了世界一流的前列,但是大部分的企业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目前我国工程机械行业面临着能源转换效率较低、操作水平落后、环境污染严重等一些问题,这给行业的节能降耗带来了严峻挑战。只有在未来加快整合和通过自主创新走产品高端化之路的同时,向高效,节能,绿色,环保方向转型才能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作为大国利器的机械制造产业,它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的竞争以及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竞争和创新能力的竞争。正如艾丰所说“最终企业乃至行业的竞争就是文化的竞争,围绕自主创新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对于知识的尊重,对人才的尊重和对知识产品的尊重。”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它们不懈的坚持自主品牌,实现了企业自身的发展,振奋了我们的民族精神,坚定了民族自信心,促进了机械行业的崛起,促进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三篇:大国重器,机械有我
大国重器,机械有我《大国重器》在央视播出后,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和讨论。震撼于国家装备制造业实力的同时,作为一名机械类学生,我却想到了更多。在院团委的号召下,我们全体观影,用多种方式学习了这部史诗级纪录片,同学们感触颇深。本片用独特的视角和震撼的镜头,记录了中国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历史。通过人物故事和制造细节,鲜活地讲述了充满中国智慧的机器制造故事,再现了中国装备制造业从小到大,到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背后的艰辛历程。在充分阐释中国装备制造业创新成就的同时,展望了中国装备制造业迈向高端制造的未来前景。纪录片通过在工程中出现的每一个人:工程师,总经理,普通工人,维护工,研究人员„„通过你想象的到想象不到的装备制造设备:自卸车、重机、风车、化工提取设备、数控机床„„通过遍布在生产生活中的各个领域:运输、能源、动力、机械、制造„„共同为我们设立了一个工业制造业的立体坐标系。黄沙滚滚中孤立的大型工厂;夕阳下令人迷醉的重机海湾;矿山里沉重碾过的自卸机,《大国重器》让我们感受到了器之重,器之大。这种充满机械感与力度的画面,大概也只会在这独特的工业纪录片中呈现。
那些工程师说的话,句句简单质朴,没有跟我们一样讲究说话的起承转合抖包袱,但却让你愿闻其详,那种钉是钉铆是铆的句式和语气让我看到了踏实的语言一样可以静水流深。我们就是未来的机械工程师,现在的你我,点点滴滴的学习,就是在为将来贡献装备制造业做储备。
三十年来,中国装备制造业由小到大,走过了一段辉煌的历程。然而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中国虽然已经成为装备制造业的大国,却不是装备制造业的强国。未来装备制造企业的竞争是基于全球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之间的整合。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掌握主动,完成强国使命,是对中国发展的新考验。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大力培育高技能人才队伍,走出一条新的赶超之路,是中国企业的担当。二十一世纪世界最大的工程机械市场在中国,未来,期待中国早日由工程机械制造大国走向世界工程机械制造强国。更期待中国工程机械行业能进一步带动中国工业的发展,实现强国梦!
记得曾经老师的谆谆教诲:
如果把这四年和未来划分一下,你是不是希望这样描述自己:
“ 大一的我好奇、新鲜、懵懂、青涩„„
大二的我勤奋、上进、忙碌、充实„„
大三的我踏实、努力、理智、冷静„„
大四的我成熟、理性、坚定、执着„„
未来的我自信、健康、快乐、幸福„„”
也许回望自己的这三年,有的同学会认为自己很成功,有的同学会认为自己很失败,但是“winner or loser”,现在定义都还为时尚早。人生是一场比拼耐力的长跑,如果选错方向,停滞不前,优势也会消失;如果痛定思痛,绝地反击,也可能转败为胜,不到最后一刻,谁也不能判定输赢。但是要想获胜,需要“健康身心+良好品格+正确信念+明智行动+和谐关系”。
我们的大学生活还有一年,虽然短暂,但是一年能做的事情也可以很多,我们要对自己有一个毕业规划,这一年里,我们可以用:
一份理想的Offer:研究生、工作、出国;
一次踏实的社会实践;
一项智慧的科技创新;
一个优秀的毕业设计;
一次难忘的毕业旅行;
一场交心的临别畅谈;
一台隆重的毕业晚会;
甚至一段浪漫的“大学黄昏恋”
„„
来为大学生活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们要将个人的青春梦想和中国制造强国的梦想融合在一起,富强、民主、文明和和谐的社会要靠我们携手并进、共同创造,一个人只有实现了自己的社会价值,个人价值才会获得肯定和认可。
向上青春,共铸辉煌!我们共同期待和未来美好相约,大学青春的生活越充实,大学时光的回忆就越幸福!
是的,青春有我,机械有我,中国的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就是你我的未来。
第四篇:大国重器
有一种“荣光”叫大国重器
我们知晓的青铜器皿,无论是大气磅礴的司母戊鼎、巧夺天工的四羊方尊,还是细腻精美青铜大立人像,都是中华千年历史文化长河的瑰宝。在汉语中,“器”既是工具,也是才德、审美的象征,更有担当大任的国之栋梁之意。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从浩瀚星空到深邃海底,“悟空”“蛟龙”“墨子号”“天宫二号”,中国的科技成就一次次惊艳全球;大飞机、“复兴号”,一件件大国重器屹立在世界的面前。“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大国重器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总书记的话振聋发聩。正因如此,每一项大国重器背后,都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用创新,攀上一座座世界科技高峰;用拼搏,推动着国家前行的脚步;用奉献,定格下不知疲倦的奋斗姿态。他们都是国之重器,肩负荣光,成就梦想。
大国重器,诠释中国实力。杨伟,国家某重点型号双座型飞机和“枭龙”飞机总设计师,历经7年的时间,终于研发出了新一代的隐身战斗力歼20,该机未来将担负中国对空、对海的主权维护重责。202_年2月,美国《军事航空与航天电子网站》评选出202_-202_世界现役战斗机综合排行,歼-20排名第二。我想,正是因为杨伟及其设计团队勇立科技前沿,矢志改革创新,聚焦备战打仗,才能设计出领先世界水平的歼20,才能向世界诠释中国的实力。
大国重器,展现中国智慧。袁隆平,我国著名的杂交水稻专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发明了高产的杂交水稻,为中国乃至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1982年的一个秋日,马尼拉洛斯巴洛斯镇国际水稻研究所的学术报告厅里,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印度农业部前部长斯瓦米纳森博士庄重地引领袁隆平走上主席台。这时,屏幕上赫然打出袁隆平的巨幅头像,下方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行特大黑体英文字。报告厅里顿时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袁隆平用他的勤劳、汗水、灵感与心血向世界人民展现了中国智慧。
大国重器,打造中国名片。屠呦呦,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她创制了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由此获得了202_诺贝尔医学奖。她以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在中华科技史上谱写了一部精彩的人生传奇。疟疾,一个肆意摧残人类生命健康的恶魔,被一位中国的女性科学家制服了,响当当的中国名片,向世界展示一个敢于拼搏、锐意进取的中国。
大国重器,镌刻中国精神。202_年奥运会,中国女排历经种种困难终于以3:1逆转获得冠军,“铁榔头”郎平也完成执教生涯的最后一块拼图——奥运会冠军。正是因为以郎平为代表的中国女排不放弃,不畏难,不断超越,勇担责任,才有里约奥运会赞赏有加的女排精神,女排姑娘们将坚定和坚持锻炼成国之重器,维护国之尊严,镌刻了永不服输的中国精神。
歼20总师杨伟、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青蒿素的创始人屠呦呦、中国女排等,是当之无愧的国之重器,他们肩负荣光,成就梦想……玉不琢,不成器。人生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每一次挫折都是对人生的雕琢。愿我们今后都能坚持内心的理想,怀才抱器,做一个有价值的人。
第五篇:大国重器
《大国重器》观后感
何为大国重器?大国之重器是能支撑起一个大国国家安全、经济发展的装备。航母、火箭、导弹、核武器、新一代战斗机等都是大国重器,在保卫国家安全,维护领土完整等方面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看了《大国重器》之后发现,国之大器不仅局限于军事武器,更多的是应用于经济生产中的尖端设备。这次观看的《国之砝码》告诉我们三个故事:沈鼓集团自主研制的我国首台百万吨乙烯装置的心脏———裂解气压缩机组试车成功;从50吨到1200吨全地面起重机,再到3600吨履带式起重机,徐工在不断超越;大连光洋集团承担了国家的重大专项研制任务,走上了自我研制高端精密数控机床的艰难历程,打破了国外对精密机床出口中国的控制。这三个故事都说明了一个道理:装核心技术是王道。实现技术突破,才有讨价还价的资格,才能勇敢地对老外说不。
打破外国的技术垄断不像在柏油马路上行走那样简单,掌握核心技术的道路是坎坷泥泞的。纪录片向我们展示了普通的产业工人和装备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创新中的关键人物,真实记录了他们的智慧、生活和梦想,通过人物故事和制造细节,鲜活地讲述了充满中国智慧的机器制造故事,再现了中国装备制造业从小到大,到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背后的艰辛历程。
只有打破外国的技术垄断我们才有发展的空间,单凭廉价的劳动力支撑起整个民族的发展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我们必须以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中国历代领导人都很强调科学技术的重要。领袖毛泽东在一篇题为《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的文章里指出: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须打好。过去我们打的是上层建筑的仗,是建立人民政权、人民军队。建立这些上层建筑干什么呢?就是要搞生产。搞上层建筑、搞生产关系的目的就是解放生产力。现在生产关系是改变了,就要提高生产力。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
邓小平同志在他的《中国要发展,离不开科学》里说:实现人类的希望离不开科学,第三世界摆脱贫困离不开科学,维护世界和平也离不开科学。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江泽民执政时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繁荣强盛。”
之前胡锦涛强调,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各级党委和政
府务必提高认识、增强紧迫感,加强领导、狠抓落实。要加大科技投入,发挥政府在科技发展中的引导作用,加快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
这一时期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建设国际创新体系,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推进我国科技进步和创新,是科学技术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更好的发挥第一生产力的作用而作出的重大决策。…..现在,世界科技突飞猛进,日新月异。我国要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必须大大提高科技创新的能力”。“认真抓好引进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努力提高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含量,促进整个经济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是一个真命题,马克思还深刻地指出:“社会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铁的发现与使用促进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中国古代的各种技术创新使中国在当时成为一个超级大国,推动整个时代的发展;蒸汽机的发明把人类带进工业时代„„每一次科技创新都意味着生产效率的提高。清王朝的闭关锁国导致其没落的根本原因就是它本身拒绝了创新与发展。种种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不断发展,只有不断发展才能继续存在。
当今时代,人类社会步入了一个科技创新不断涌现的重要时期,也步入了一个经济结构加快调整的重要时期。在世界新科技革命推动下,知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国民财富的增长和人类生活的改善越来越有赖于知识的积累和创新。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我国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是统领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主线,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世界科技革命蓬勃发展,高新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越来越快,科学技术已成为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基础,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所在,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是企业获得持续发展的竞争能力的源泉。谁具有自主创新能力,谁就掌握了未来发展的主动权。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才能为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只有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加快改造传统产业和开辟新的科技产业,使经济增长建立在提高人的素质,高效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注重质量效益的基础哂纳感,才能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供重要支撑;只有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自主开发能力,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突破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的技术垄断,争取更为有利的贸易地位和竞争优势,才能为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提供重要支撑。而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核心技术缺乏已成不争事实,这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一方面,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导的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另一方面,“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模式,只一味热忠搞招商引资的发展思路,使我们受制于人,为他人“做嫁衣”。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已经摆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
促进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建设创新型国家,面临着改革、规范和完善保护激励创新的法制政策环境,建设创新友好、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和尊重鼓励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我国经济实现了连续多年的高速增长,但是也付出了沉重的资源和生态环境代价。这种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必须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加快向创新增值、结构优化、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可持续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总之,要实现经济转型,实现经济社会的科学和谐协调持续发展,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事关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
从影片中我们也会隐约感受到,中国目前所掌握的核心技术还是一小部分,社会主义的创新道路仍然漫长而曲折。可是要发展就要创新,个人是这样,企业是这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是这样。只有坚定不移地走创新之路,我们才能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作为新一代青年大学生,我们要把我们的崇高理想落实到具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上,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知识技能和综合能力,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努力。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作业
姓名:孙爱康
班级:12应化1班
任课教师:辛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