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0-30 经验交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推进中高职教育衔接 服务新四化协调发展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推进中高职教育衔接服务新四化协调发展
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认真领会国家职教新政策,按照地方政府工作部署,联系我校中职教育实际,把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与深入实施教育规划纲要相结合,与调整教育结构相结合,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相结合,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促进我校中职教育稳步发展,为国家和地方经济技术技能积累、服务新四化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作出应有贡献。
一、深刻理解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内涵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新一届党中央对教育工作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在这一部署中,特别强调了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首先要深入理解现代职业教育的内涵。我们归纳为10个方面:(1)形成服务国家战略和人的发展的理念;(2)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职教体系;(3)形成更加成熟定型、系统完备的制度;(4)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5)形成立德树人、全面培养的育人模式;(6)形成对接产业、中高衔接的现代教材;(7)形成突出实践、素质导向的教学方法;(8)形成产业思维、分类指导的管理方式;(9)形成一专多能、持续发展的综合素质;(10)形成多方参与、职教特色的评价体系。
二、全面落实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国家任务
202_年10月,教育部启动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规划编制工作。结合规划提出的重点任务,着重以下10个方面的工作:(1)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制度和标准体系;(2)完善以产教融合为基础的办学机制;(3)明确各级各类职业院校的发展定位;(4)进一步深化专业和课程体系的改革;(5)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培训;(6)加快用信息技术改造职业教育步伐;(7)不断扩大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8)全面推进职业院校的技能培训工作;(9)倡导尊重技术技能人才的价值取向;(10)推动职业教育试验区与试点的建设。
三、切实承担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历史使命
面对新的背景、要求、任务,职业院校必须切实承担服务国家战略和人的发展的重大历史使命,把工作重点集中到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上来:(1)承担技术技能积累创新的重要使命;(2)承担改革创新教育制度的重要使命;(3)承担调整优化教育结构的重要使命;(4)承担全面系统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5)承担开展职教集团办学的重要使命;
(6)承担转变职教管理模式的重要使命;(7)承担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使命;(8)承担传承创新民族文化的重要使命;(9)承担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的重要使命;(10)承担先行先试重大政策的重要使命。
四、着力推进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行动计划
实现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有效衔接,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切入点。教育部最近又启动了《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衔接行动计划(202_—202_年)》编制工作,强调要推进10个衔接:(1)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考试制度衔接计划;(2)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学制衔接计划;(3)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衔接计划;(4)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衔接计划;(5)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过程衔接计划;(6)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校际衔接计划;(7)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培训衔接计划;
(8)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实训装备衔接计划;(9)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行业指导衔接计划;(10)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衔接计划。
五、我校中职教育的思考
(1)有利因素:①党的十八大后,党和国家更加重视职业教育;(来自国家因素)。②广东省农垦总局、湛江农垦局等各级领导对我校的关怀与期望;(来自主管局因素)。③长期积累的优势(来自自身因素)。
(2)不利因素:①内部:普遍缺乏危机感;②外部:上下关系未理顺。
(3)工作思考:①学习并领会国家职教政策新精神,解放思想,思考学校未来发展;②学校领导工作重点解决学校三大问题:理顺与上级部门关系、解决学校经费、学校发展思路;③规划我校未来发展具体方案;④加强学校内涵管理、提升学校办学实力。
(省农工商职业技术学校孙远辉)
第二篇:实施中高职衔接,促进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实施中高职衔接,促进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第一组专题研究报告)
研修班第一组由河北、河南两省的18名学院组成,经过五天紧张的学习,大家感到收获颇丰。几天来,大家紧紧围绕鲁部长的讲话和其他几位领导的报告进行了热烈地讨论,并坚持每天撰写学习心得。学习的内容很多,在此,我们一组仅就中高职衔接问题作一简要汇报。
职业教育是是针对普通教育而言的一种教育类型,它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特殊的密切关系。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经济的全球化,我国的经济产业结构不断发生变化,人才结构与内涵要求也随之发生改变,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因此,实施中高职衔接,促进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构建科学、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职业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全面建设现代化社会的迫切需要,也是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
一、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发展现状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正式提出: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要以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为重点,发挥中等专业学校的骨干作用,同时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优先对口招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以及有本专业实践经验、成绩合格的在职人员入学,逐步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1991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再次强调在九十年代要逐步做到:使大多数新增劳动力基本上能够受到适应从业岗位需要的最基本的职业技术训练,在一些专业性技术性要求较高的劳动岗位,就业者能较普遍地受到系统的严格的职业技术教育;初步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形式多样,又能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
为迅速扩大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建立起完备的职业教育体系,199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三改一补”发展方针,即通过现有的职业大学、部分高等专科学校和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改革办学模式,调整培养目标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仍不满足时,经批准利用少数具备条件的重点中等专业学校改制或举办高职班等方式作为补充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方针。
1996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明确规定:“国家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普及程度,实施以初中后为重点的不同阶段的教育分流,建立、健全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并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学校教育分为初等、中等、高等职业学校教育。”第一次以法律形式确立了职业教育体系的框架结构。
202_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力争在“十五”期间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202_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又明确指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202_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2_-202_年)》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到202_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鲁昕部长在202_职成教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所谓“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就是要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要求,加快建立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这样的体系内,各类教育要科学定位、科学分工和科学布局,切实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多样化。发挥中等职业学校的基础作用,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高等职业学校的引领作用,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探索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途径,重点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探索高端技能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制度,系统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支撑国家产业竞争力的能力。
当前,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了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形式多样、灵活开放、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因此,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是要在现行体系和制度的基础上,找准切入点,建立有效制度,解决各级各类教育的衔接与沟通这一关键问题。随着全民教育的发展,全民文化水平的提高,中职毕业生的继续深造也成为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中职与高职的衔接就成为必然。
二、中职与高职衔接的基本模式
中高职的衔接发展绝不是中职与高职两个系统的简单链接,而是两个系统在多种特征上兼容性的繁杂适配。经过多年的摸索与实践,我国在中高职衔接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实际工作中也总结出了很多有效的衔接模式,从高职教育的角度来看,我国目前中高职衔接的基本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一贯制模式:即一个高职院校与几个中职学校形成的衔接模式,通常叫五年一贯制,具体可分为“3+2”和“2+3”两种形式, 即学生在受完中等职业教育(3 年或2年)的基础上再接受高职教育(2年或3年),毕业后发给相应的中职和高职文凭。一般情况下,这种模式,中职和高职学校之间是有合作协议的。在人才培养计划的衔接上是有具体规定的。
2.对口升学模式: 即中职与高职各自根据自己的学制年限进行教育, 部分中职毕业生(中专、技校、职高毕业生)完成三年中职学习,通过口升学考试进入专业对口的高职院校接受二至三年的高职教育模式。中职毕业生自由选择报考高职院校,中、高职学校没有合作关系。
3.直通制模式: 是在一所高职院校内部实施的模式。由高职院校直接招收初中毕业生入学, 前三年按中专教学计划实施教育, 然后按三年的学业成绩和综合表现择优选拔部分学生升入专科, 再学习两年, 完成高职专科学业,考试合格颁发专科毕业证书;未升入专科的学生, 继续按中专教学计划再学习一年, 完成四年制中专学业, 毕业时发给中专毕业证书。
对口招生和一贯制是现阶段我国中高职衔接的两种主要模式。五年一贯制模式的优势在于中高职院校之间有协议,学校之间在课程建设、实训建设等方面有沟通,可以避免课程内容重复等现象。对口升学模式招收的是专业对口的中职毕业生从办学规模上看,远超过一贯制高职,但是,由于之前缺乏中高职人才培养上的沟通,存在着教学内容重复等现象。
三、中高职衔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中高职衔接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尤以课程衔接问题最为突出,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设置不衔接
1.课程内容重复。目前国家还没有制定统一的不同层次职业教育课程标准。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各自构建自己的专业课程体系,确定课程教学内容,中高职院校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造成一些专业课程在中高职阶段内容重复的现象。这不仅造成中高职教育资源与学习时间的浪费,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2.基础课程薄弱。中职生升入高职院校后,对文化基础课的学习普遍感到比较困难,尤其是数学、物理、英语等基础性课程。这与目前很多中职学校存在的重技能轻文化,重操作轻理论的现象有关,反映出中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的思想和原则的差异。
3.技能训练重复。在实习训练与专业技能培养方面,高职与中职理应体现出层次内涵上的差异,然而在实际情况中,不少高职院校技能训练定位低,中职学生升入高职后,有些实践训练项目与中职相差不多,存在重复训练的现象。
(二)培养目标不衔接。
各层次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是实现完善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标准的前提条件。目前,我国同类专业的中、高职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之间没有依存性。高职教育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与中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相对独立,没能建立其技能型人才和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衔接。中职教育偏重于对学生操作技能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存在着轻基础、重专业,轻理论、重实践,轻理解、重操作的现象,使学生很难适应高职教育更广、更深的理论学习,达不到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三)招生制度制约
我国高职院校以招收普通高中学生为主,对口升学招生指标限定在5%以内,这样的政策导致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接受高职教育的机会很少。改革招生政策,使中职学生既可以选择就业,也可以升入高职高专学习,更多的中职毕业生可以升入高职继续学习,才能建立中职与高职的衔接的有效路径。
四、中高职衔接的对策思考
只有重视并针对中高职不衔接问题采取有效对策,才能使整个职业教育系统充分发挥整合功
能,促进社会公平和人的全面发展,也能真正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实现中高职教育衔接。
(一)提高认识
构建完整的中高职沟通职教体系,要坚持“遵循规律、服务需求、明确定位、系统思考、整体设计、构建体系、科学布局、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原则。形成中、高职的合理定位,统筹安排。
(二)统筹规划专业,优化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
1.高职专业与中职专业的衔接。中高职衔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业的衔接,中、高职在专业设置上的共同要求是,从地区和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设置专业,而不是按照普通高等教育模式设置专业。从促进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意义上讲,专业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一个必要条件。依靠地方和行业,加强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研究制定中、高职专业目录,使两个层次的职业教育在专业上较好的衔接起来,高职院校要深入研究中高职专业,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面的宽窄, 直接影响着中、高职衔接的对口程度和衔接通道的宽窄,高等职教的专业设置是中等职教专业设置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宽。只有中高职专业建设规范化, 才能促进中高职课程的有效衔接。
2.培养目标和规格的衔接。培养目标和规格是反映某类教育本质特征的两个不同方面。中、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和规格上有许多共性,例如,两者都具有职业性、实用性、技能性等特点。培养目标都主要从行业的职业岗位不同要求及相应规范中去确定,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院校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
3.课程和教学内容的衔接。聘请中职校的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技术人才全程参与中、高职衔接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共同探讨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就业岗位和在中、高职两个阶段应具备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构建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内容。
课程体系衔接:根据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要求,系统构建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由浅入深:中职课程重基础,强应用,让学生初步建立职业概念;高职课程重实践,强创新,鼓励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工作场景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实践性。
课程内容衔接:与中职合作制定相互衔接的课程标准,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顺序和实施路线,既要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复,又要拓宽和加深课程内容,真正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整合性。文化基础课程注意中、高职层次知识点的有机融合,以适应其渐进性学习和终身教育的需要,中职阶段注重基础素质教育;高职阶段注重学生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全面培养,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职业资格证书斜街:分段完成职业技能培训,中职阶段进行初级培训,获得初级职业资格证书,高职阶段进行中级、高级培训,获得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
4.教学模式的衔接。无论是中等职业教育还是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模式上都应突出操作性、实践性的职业教育特色。如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双证书”毕业要求、与行业企业的密切联系、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的建设等等,都是共性特点,哪个阶
段缺少哪个环节都会使衔接出现故障。
(三)教育制度和招生政策的改革
包括办学、教学、管理在内的教育制度上的改革,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基本保证。招生录取制度和学制的衔接是实现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前提,既要实现学制的衔接,又要在入学考试制度上衔接。中职升高职的入学考试不能按照普通高考的办法,也不能沿用普通高中的考试办法,而要按中职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要求进行考试,增加和突出专业课、实践课的考试。这样才真正有利于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
放宽招生计划比例。目前教育部对五年贯制、中职升高职、高职升本科的三种中高职衔接教育招生,给定了三个5%的计划政策。尽管这个比例在各地运行中都有所突破,但这比例数与学校、企业和学生的期望值仍然有一定差距。依据市场调节,适当放宽中高职衔接、高职本科衔接5%的招生计划比例。
放权:政策上给高职更大的自主权,将高职的入学考试与中职的教学、考试、证书、技能竞赛等成绩结合起来,完善高职院校对接中职的自主招生制度、保送制度。面向中职校各专业毕业生,开展由高职院校主办、中职学校协办的高职预科教育等。
第三篇:提高行业指导能力 深入推进产教融合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提高行业指导能力 深入推进产教融合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在全国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来源:教育部 教育部副部长
鲁昕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国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会议。会议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全面落实202_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各项部署,总结行指委成立两年来的工作进展,部署新形势下行指委的主要工作。
一、两年来行指委工作取得重要成效
行指委自202_年成立以来,在教育部和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组织的领导下,按照服务国家战略的要求,紧紧围绕职业教育中心工作,团结带领各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科研单位及有关专家,积极发挥研究咨询和指导服务作用,大力推进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建设,为我国职业教育科学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协同推动产教融合发展。
一是产教融合发展成为普遍共识。“抓经济必须抓职教,抓职教就是抓经济”已经逐步成为各级政府的共识。很多地方政府把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同步规划,将职教园与产业园同步建设、融合发展。产业界也普遍认识到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加强与职业教育界的合作作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主动与职业院校开展合作。广大职业院校更是深刻认识到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的必由之路,与企业广泛开展更加深入的实质性合作。二是推动产教融合纳入顶层设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形势下,我们以产教融合为主线,研究制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起草《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力求从宏观上构建好职业教育的国家制度、国家体系、国家体制、国家政策,打通和拓宽各级各类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发展通道,推动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和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进一步提升服务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能力。三是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成为自觉行动。我们把全面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的理念自觉转化为具体行动,根据国家产业优化升级的目标、任务和阶段性要求,调整专业结构、完善课程体系、更新教材教法、推进信息化建设,有针对性地系统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服务国家产业发展战略的实施。
(二)逐步完善工作指导体系。
一是健全行业指导机构。为强化行业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和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指导作用,统筹对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指导,不久前教育部对原43个行指委进行了重组,并同时批准增设了10个行指委。目前的53个行指委基本覆盖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所有门类,人员结构更加优化,力量更加强化,委员总数达2600余人。重组后的行指委职能也相应扩展到高等职业教育,更加体现高职引领、中高职衔接、协调发展的理念。二是制定行业指导政策。为促进行业指导和企业参与制度化,202_年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文件强调了职业教育行业指导的重要性,提出了行业指导工作的重点,明确了下一步工作的目标和任务,强调要完善机制,探索和构建职业教育行业指导工作体系,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作用,促进行业、企业参与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使之在专业设置、课程教材建设和教学实习中发挥更大作用。三是加强自身建设。各行指委根据规定的职能,结合本行业特点和实际工作需要,细化了工作职责,完善了日常运行机制,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据了解,所有行指委都召开过工作会议、会议,制订了工作细则、会议制度、日常管理规定等。大部分行指委建立了信息通报机制,开发了网络资源平台,为企业和学校搭建了交流沟通的渠道和桥梁,促进了资源共享、信息互通。部分行指委根据工作需要还设立了相关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至此,我们已形成了全指委、行指委、专指委三级职业教育指导工作体系。
(三)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一是参与制定专业教学标准。有关行指委和原高职教指委遵循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对接职业标准、职业资格标准,结合企业实际生产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参与制定了410个高职专业教学标准,正在研究制定321个中职专业教学标准。新的专业教学标准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等产业现实需求与发展趋势,努力满足国家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建设对技术技能人才的新要求。二是推进校企合作办学。各行指委利用与企业紧密联系优势,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间的深度合作,积极开展校企一体化办学实践,推动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物流、交通运输、纺织服装、有色金属等行指委通过结对子方式,整合资源,推动学校与企业共建产品设计中心、研发中心和工艺技术服务平台。遴选本行业相关专业教师企业实践基地,推动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企业技术人员到学校教学,促进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共赢。三是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各行指委指导职业院校根据职业活动的内容、环境和过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着力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本行业企业积极接受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有效途径。财政、粮食、商业、林业等行指委利用教学改革研讨会、人才培养成果展示、人才竞赛、创业大赛等活动,推动教学过程紧贴岗位实际生产过程,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提升专业教学水平。
(四)着力提升服务能力水平。
一是创新产教对话机制。202_年以来,在教育部指导下,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以“合作、对接、共赢”为主线,举办了30多次全国性的产教对话活动,促进知识链、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的有效衔接,推动形成了政府搭台、产教对话、校企合作的良好局面。同时,教育部已经与供销总社、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等部门,联合召开了行业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出台或将要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文件,行业指导体现出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发展趋势。二是推进集团化办学。在各行指委的参与和推动下,目前全国已组建600多个职教集团,覆盖100多个行业部门、近2万家企业、700多个科研机构和50%以上的中职校、90%以上的高职校。去年,教育部会同国资委推动组建了中国铝业公司牵头的中铝职教集团,这是首家由大型央企牵头的全国性行业职教集团。集团化办学促进院校形成合理治理结构,推动政府建立职业教育科学决策机制,成为探索职业教育办学国家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三是创新大赛行业主导机制。202_年以来,我们建立了“教育部组织、行业主导、企业参与、学校创新”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组织机制,参与行业50多家、企业300多家。行业根据产业发展紧缺岗位需求设计竞赛项目,聘请行业专家担任评委。通过大赛,教育与产业的联系更加密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向更加清晰,学生作品向企业产品、市场商品的转化更加普遍,探索出了教育与产业的合作竞赛新机制,形成了具有职教特色的技术技能人才评价模式。
二、下一阶段行指委工作的主要任务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这是中央对新时期职业教育工作做出的战略部署。在新时期,职业教育工作面临着新形势和新背景:一是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二是现代职业教育新理念为我们推动教育科学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三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专项规划和决定提出了新任务,四是高考分类改革为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提出了新目标,五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新任务。下面我就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202_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部署,结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拟定的关键制度和重点任务,谈谈下一阶段行指委的主要工作任务。
(一)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十八大作出了我国发展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科学判断,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要落实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需要以合理的人力资源结构为基础,这个人力资源结构则需通过合理的教育结构来实现。职业教育对此负有重要职责,要通过大规模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总量需求和结构性需求。因此,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构建合理教育结构的战略举措,使人才培养的类型结构、层次结构更加合理,是我们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没有现代职业教育的教育体系是不完整的体系,滞后发展的职业教育绝不是人民满意的教育。行指委下一阶段的各项工作要深刻领会十八大报告的精神实质,紧紧围绕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深化对现代职业教育的认识和理解,以实际行动参与职业教育科学发展,为形成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体系做出新的贡献。
(二)着力提高行业指导能力。
目前,行业指导职业教育的工作体系已经基本形成,但是总体来讲,行业指导能力依然不强,离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办学机制要求还有明显差距。如何进一步提高行业指导能力?我们考虑,一是要支持行业履责。发挥行业在重大政策研究、人才需求预测、职业资格制定、就业准入、专业设置、课程与教材开发、校企合作、教学改革、教育质量评价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将适宜由行业承担的工作,通过授权、委托等方式交给行业承担,并给予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二是要加强分类指导。对有行政职能的行业组织、大型企业牵头的行业组织、政府机构改革转制形成的行业组织、市场中自发形成的行业组织等分类制定指导政策。三是健全体制机制。研究制定支持、鼓励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组织、企业指导职业教育的模式、方法和政策,建立行业对职业教育工作进行研究、指导、服务和质量监控体系。支持有条件的行业组织充分利用其自身优势,构建企业与职业院校的产教合作平台,推进中高职衔接等工作。各行指委要切实加强行业指导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做到指导有力到位,服务有效专业。
(三)系统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建设任务千头万绪。我们必须要突出重点,寻找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突破口。推进中高职衔接,就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突破口。袁贵仁部长在202_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就明确指出,今年要着力打通和拓宽各级各类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发展通道,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和中国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为此,我们正在抓紧编制中高职衔接三年行动计划,提出的目标是以更新人才培养观念为先导,以招生制度改革为基础,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核心,以课程衔接体系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相衔接,到202_年基本形成适应经济结构布局和产业发展需要,优势互补、分工协作、衔接贯通的现代职业教育格局,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奠定坚实基础。在行动计划中,我们明确提出了推进招生考试制度、学制、课程体系、专业设置、教学模式、校际合作、教师培养培训、质量评价、行业指导、实训装备等十个方面衔接的重点工作。行指委要全面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特别是要推动建立中高职业教育衔接的行业指导机制,推进技术技能人才系统化培养。
(四)深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人才培养的质量关键在教学,教学的基础是专业、课程和教材体系建设。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一是推动专业改革。加快修订高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制定专业设置管理办法,根据产业发展实际及趋势,调整专业设置,以高职专业为引领,推进中高职专业设置衔接。开发全国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和公共服务平台,建立专业设置信息发布和动态调整预警机制。二是推动课程改革。按照职业资格标准、行业和企业的实际要求设计课程结构和内容。通过用人单位直接参与课程设计、评价和国际先进课程的引进,提高职业教育对技术进步的反应速度和中小型创新企业的服务能力。三是推动教学改革。推动教学内容改革,真实反映产业发展、技术革新和社会发展;推动教学流程改革,真实反映实际生产服务的业务流程;推动教学方法改革,通过实践、实训、实习和研究性学习产生的真实问题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各行指委要明确工作重点,指导职业院校加快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五)衔接学历学位和职业资格。
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学历、学位和职业资格衔接制度,推动形成国家资格框架,是积累技术技能,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举措。目前,大部分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都负责相关的职业资格认证工作。而且,我们新制定的专业教学标准已覆盖相应职业资格标准所要求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要求。我们已经具备了开展试点工作的基础条件。下一步希望各行指委把实施双证书制度试点作为建立职业教育学历、学位和职业资格衔接制度的重要基础工作,抓好抓实。要推动学校和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的深度合作,在本行业内遴选一批试点学校,在校内设立职业技能鉴定点,实行学生相关课程的考试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合并进行,推动职业院校学生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六)推动大赛与产业发展同步。
教育部已印发《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三年规划(202_-202_年)》。规划强调要坚持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赛模式,依据产业专项规划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变化,动态调整技能竞赛项目;对接行业标准和企业技术发展水平,更新竞赛项目的内容和标准,并提出了未来三年技能大赛的发展目标和工作安排。一是进一步提升社会影响。扩大技能大赛的专业覆盖面,三年内举办的比赛项目总和覆盖中、高职专业目录中80%的专业大类和40%的二级专业。使大赛成为教学成果展示和教学资源转化的平台和国际交流合作的平台。二是进一步完善办赛机制。建立功能完整、职责明确、相互协调的大赛组织机构,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执行有效的大赛制度体系,完善技能大赛的运行和监督机制,培养一支大赛专业队伍。三是提升技能大赛与产业发展相同步的水平。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革新步伐,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比赛的项目、内容和标准。行指委作为大赛的重要组织者和参与者,要按照规划要求,充分发挥好联系企业的优势,履行好指导职责,促进大赛与产业同步发展。
(七)加快推进职教集团化办学。
现在全国的职教集团已有600多个,覆盖行业、企业、学校面也有较大拓展,但大多数还没有很好地体现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真正内涵。目前,我们正在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国家制度,整合政府、行业、企业、院校、科研机构等多方面的力量,推进产权制度改革,促进政府科学决策和形成现代学校制度。行指委要积极参与到此项工作中来,下一阶段的重点任务是,推动组建一批由世界500强企业、行业大型骨干企业牵头的全国性职教集团。大型企业可以通过行业或专业为纽带,将其子公司、供应商、经销商、合作商等组织起来,与相关职业院校组建多层次、多功能的全国性职教集团。仅从人力资源管理来说,企业因此可以节约大量的人力资源培训成本,同时获得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确保了人力资源供给的持续性和针对性,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力与核心竞争力将获得大幅度提升。希望202_年各行指委都能有所行动,为我国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提供创新和示范经验。
第四篇:工作经验交流发言材料:加快转变 奋力推进拉果发展新跨越
工作经验交流发言材料:加快转变
奋力推进拉果发展新跨越
工作经验交流发言材料:加快转变
奋力推进拉果发展新跨越
各位领导:
按照日程安排,下面,我就拉果乡工作开展情况,向大家作一简单的汇报,不妥之处,敬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一、基本情况
拉果乡位于凉山州布拖县南部,距县城35公里,东隔西溪河与金阳县梗堡乡相眺,南跨金沙江与云南省巧家县茂租乡相望,西阻泥古河与牛角湾乡相邻,北与洛古乡相接,境内最低点554米,最高点为3898.5米,常年均温10.1℃,全乡幅员面积41.2平方公里,辖5个行政村36个村民小组,981户4100人,年末实有耕地6945亩,上全乡人均收入为2530元。马铃薯为主要粮食作物,青花椒、白杨和畜牧产业成为农民群众致富增收的重要途径。
二、工作成效
在工作中,我乡始终把经济提质提优作为工作重点,把稳定列为党委政府的首要位置,始终紧密团结和带领全乡各族群众,开拓创新,积极进取,奋力攻坚,在全乡人民的共同的努力下,积极培植和挖掘新的经济增长极点,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几年来,累计还清各类债务11余万元,争取建设配套资金500多万元,建成乡机关至伟木村通村公路、乡中心校改扩建、村级组织活动室、乡卫生院新办公用房等公益设施,5个村委活动室得到新建或维修,推进农村两保(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303人和3772人,参保率为54.5%和92%,开展能繁母猪保险862头,1780亩退耕还林得到巩固,465名低保和25名农村五保对象得到保障,累计改造中低产田1800亩,发展特色经果林800亩,年均四大牲畜保有24530头(只),人均占有粮食1200KG,修建垃圾池5个,年投入保洁经费5700元(其中乡政府专项投入3200元,村级组织投入2500元),完成彝区三房改造405户1150人,改造人畜饮水工程274户1350人;建立村民义务森林扑火队5支50人,落实森林防火两项制度125户,完成门诊快诊260人,CD4检测25人,加强48名艾滋病感染者的跟踪随访工作,完成妇检610人次,开展面对面宣传教育583人次;进行重点疾病健康教育培训2924人,推行集中戒毒与家族家园戒毒相结合的方式,利用盟誓等方式强化乡、村、组、户和家支家长的禁毒责任与措施,外出务工人员管理机制逐步健全,有计划、有步骤的在全乡范围内开展基本道德规范、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文明礼仪、公共秩序、保洁卫生等行为规范教育。目前,全乡GDP达到5400万元,农业生产总值2300万元,是202_年的2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750元,是202_年1.6倍。
三、主要做法
一是强化干部管理,健全管理机制。
结合实际,我乡采取了非常规手段,完善了考勤考核制度、责任倒查制度,完善“三书制度”
(年初有任务书、年中有督查书、年终有报告书),并与各村委签定建设目标责任书5份,同时签订村委负责人目标承诺书10份,着重健全建立群众来访制度、重大工程资金使用管理会审制度,特别注重村民一事一议制度、村务公开制度,高位推进政策运行阳光化,有效拓宽群众参政议政渠道。同时,对全体干部职工按照岗位设置和分工情况进行优化重组,把干部的评先评优和工作成绩考核全部下放村组一级,由村民进行评定,有效拓展人民群众参与管理决策、参与行政执行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不断强化、提升干部工作使命感和巩固工作的责任心,确保每个职工人尽其用,都能在工作中有所作为。
二是以重点工程为依托,突出阶段工作的统一性。
结合我县开展的禁毒摘帽、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农业发展体系等工作,我乡将经济发展作为维护稳定的主要途径,将全体干部职工按照行政管理权限,进行划片区定职责分工合作,把群众需求与工作要求、与工作重心有机结合,在建立领导小组、签订责任书、落实工作措施的前提下,将权利下放到具体人头,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确定工作时限,认真开展好惠民工作,执行每周工作定时汇报制度和工作结果全乡通报制度,同时在全乡范围内推广工作目标完成情况农户回访制度。
三是加强督导力度,狠抓领导责任落实
结合工作重点,狠抓各级领导责任落实,重点强化执行措施的贯彻落实,落实副职以上领导干部包片负责,定期不定期深入农户走访,确保农民在政策执行中得到实惠,在经济上得到增收,在发展上得到满足,将领导干部的调研成果作为评优评先提拔任免的重要依据。
四、主要不足及对策
随着各项工作的深入,我乡的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提升,社会治安得到明显好转,人民群众对工作成就明显满意,但工作中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一是人民群众思想认识不到位,观念陈旧、落后。首先,我乡属于民族聚居村落,受信息取得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其认识范围局限于自身成长环境、本地生活习俗等狭小空间,村民脱贫致富能力差,上级要求做什么就做什么,工作主动性、积极性不强,办法不多;其次,受耕作方式的制约,现有知识和能力不能及时更新,导致我乡经济生产步伐始终落后于市场需要的配置,良好的资源得不到很好的开发和利用;二是人力资源后备不足。随着广大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的逐渐增多,我乡经济发展运行中所需的人力资源,得不到及时补充,并且这些流动人口中在外从事何种工作,是否违法乱纪等都会直接影响到我乡发展的外部形象和社会稳定。三是经济基础薄弱。交通、通讯、卫生、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欠缺和覆盖面不高,无法从根本上改善群众看病难、出行难、信息获取难、喝水难的问题,直接导致我乡经济提升步伐放缓,举步维艰。
在下一步工作中,我乡将继续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继续抓好稳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强化管理、强化职责,积极争取工程项目和配套资金,认真抓好禁毒工程、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彝家新寨、农业体系发展整体工作,沟通与县级业务部门联系加大对科技知识的普及培训,有计划、有步骤、有条件的开展务工农民回乡创业项目,深化干部职工绩效管理机制,健全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于人民高度满意的现代综合管理体制,抓管理、重成效、确保上级下达给我乡的各项任务指标及时、圆满的完成。
我们相信,有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有县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有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参与,我们将更加团结和带领全乡人民群众,开拓创新、勇于拼搏、积极进取,为巩固人文拉果、和谐拉果、生态拉果,奋力推进美丽富饶和谐文明新拉果建设而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谢谢大家!
第五篇:以发展金融服务外包为战略突破口, 推进上海现代服务业步上新的台阶
以发展金融服务外包为战略突破口,推进上海现代服务业步上新的台阶
近年来,上海的现代服务业虽然在金融、文化服务、现代物流与船运、信息服务、商贸、会展旅游、中介咨询等各个领域都有了常速和稳步的发展,但尚没有一个新兴业态在环太平洋地区形成一枝独秀、让世人瞩目。究其原因,就是政府上下难以形成合力,突破现有的体制机制与思维限制,重点专注和支持某一新兴业态的发展。要想上海的现代服务业步上一个新的台阶,就需要政府在发展规划中突出上海的战略功能定位,把握全球产业发展脉博,整固地缘与资源优势,主动将自身纳入国内外产业竞争格局,甄别“继续支持”和“重点专注”的产业领域,并以某一新兴业态的发展作为引领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战略突破口。
一、服务外包是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最佳方向
现代服务业是依托于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而发展起来的、知识和技术相对密集的产业,而服务外包是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最佳方向。服务外包不论是其业务和知识技能结构的涵盖范围,还是产值规模,都远远大于其它任何服务行业。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方向是发展现代服务业,而服务外包将成为支撑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脊梁,它对外可以从美欧日等地区承接超过数百亿美元的离岸外包业务,对内可培育数倍于制造业的国内服务外包需求,产生数万亿元的庞大产值。
(一)关于服务外包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际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带有战略意义的转变。以美国、欧洲为主的西方发达国家,在60-70年代开始进行的制造业转移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离岸外移(Offshoring)和离岸外包(Outsourcing)为主要形式的现代服务业的转移(统称BPO,商务流程外包或服务外包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为具备条件的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战略机遇。服务外包是当代国际分工深化、国际产业转移的一个重要趋势,也是当代国际直接投资的一个重要特点。
何为服务外包?即通常所说的BPO。
从BPO概念的范畴上讲,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BPO是指企业将其运营活动的一个或几个环节交给其他企业去做,不论这些运营环节是什么内容;而狭义上的BPO即ITES,仅指将企业运营中的商务环节外包,一般不包括ITO部分。
从BPO产业的层次上讲,可以将BPO分为:ITO(IT外包:IT Outsourcing)、ITES(即狭义上的BPO,也称为IT因成服务,或基于IT的服务外包:IT Enabled Service)、BTO(业务转型外包:Business Transformation Outsourcing)与KPO(价值链高端的高知识含量业务外包:Knowledge Process Outsourcing)。
ITO:商业外包活动集中在信息技术服务领域,指企业将自身的IT相关业务外包给专业IT公司来处理,称为信息技术外包(Information Technology Outsourcing),简称ITO。
ITO主要包括两种类型: 软件开发 IT 服务
ITES:随着网络技术、高速数据网络方面的进展,以及带宽能力的增加,业务外包的范围逐步扩大,企业甚至可以卸下整个业务职能,交给外包公司来做,由于这些业务的外包必须借助IT技术来完成,所以这种新的外包被称为ITES(IT Enabled Service——即狭义上的BPO,也称为IT因成服务,或基于IT的服务外包)。
ITES的类型主要包括:
客户服务(语音和非语音)
呼叫中心(呼入、呼出) 电话营销 顾客调查 Email服务
人力资源与工资会计
人员招聘 教育与培训
工资会计/人力资源管理
财务、会计、簿记(book-keeping)
税务咨询 风险管理
财务分析与报告
收支(Controlling/collections) 订单处理
内容开发(content development)
动画 文档管理 地理信息系统
采购、物流
BTO:全称为业务转型外包(Business Transformation Outsourcing),它是指企业与合作伙伴联手,对企业的经营范围、市场定位、产品与服务类型等进行重新定义,进行企业业务的转型,实际企业的飞跃式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企业与承接业务的服务提供者不是简单的“供应商——客户”关系,而是一种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供应商不仅只是承接客户外包的业务,还与客户相互共享资金、市场、信息等资源。
由于开展BTO外包的企业多属于大型跨国企业,而且这些企业在转型过程中可能会将原有大部分甚至全部业务外包出来,因此与传统的外包相比,BTO的规模要大得多,可达到传统BPO规模的三倍以上(来源:EDS.com)。
KPO:(Knowledge Process Outsourcing)是指位于企业业务流程价值链高端的、高知识含量的外包业务。KPO与ITES之间的差异在于,ITES业务仅仅是照章办事,而KPO业务则可以创造价值。KPO对供应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的要求要远远高于ITES业务,而且这些人员还要具有一定的专业分析和判断能力,并能够进行一定程度的决策。
位于价值链高端的KPO业务领域主要包括: 知识产权研究
股票、金融和保险研究
数据的检索、分析、管理与挖掘 人力资源管理和信息服务 企业和市场研究 工程和设计服务
网页设计、动画和模拟服务 律师助理业务服务 医疗服务
远程教育和出版 药物和生物技术 研究与开发
网络管理和决策辅助系统
从BPO的业务转移方式上讲,可以将BPO分为两大类:外包(outsourcing)与外移(offshoring)。前者指企业将本身的营运环节转包给第三方(BPO供应商)来完成;后者是企业将自身营运中的某些环节、某些部门转移到低成本地区,这些转移的环节或部门仍属于本企业。
(二)国际BPO市场与发展现状
市场规模:在全球服务贸易拥有的26000亿美元(202_年,世界贸发组织)份额中,商务流程外包(BPO)占有4056亿美元(202_年,IDC),202_年将达到6828亿美元(IDC)。而其中金融BPO业务为400亿美元,金融机构的离岸外移业务为1440亿美元,202_年达到2610亿美元(202_年,德勤)。未来5年全球金融服务外包市场将以30%至40%的速度递增。
市场分布:在202_年全球BPO业务(4600亿美元)主要市场分布中,美国占60%、欧洲占22%、亚太地区(日本为主)占15%、其他地区占10%。
发展趋势:目前,印度、爱尔兰已走在了世界金融服务外包的前 列,中国、菲律宾、俄罗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正急起直追。印度是发展BPO和离岸外移最成功的国家,也是离岸外包的最大承接国。上世纪90年代末,印度金融BPO获得迅速发展,年均增长率高达56%左右,202_年总营业额达280亿美元,直接从业人员25万人,预计202_年将超过600亿美元,从事BPO产业的直接就业人数超过100万人(NASSCOM)。印度以ITO(信息技术外包)为开端的规模庞大BPO产业已使印度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的“世界办公室”,而且由于其现代服务业的比较优势为全球资本市场看好,成为与中国齐名、甚至因其发展的可持续性和与西方体制的接轨性,在不远的将来很有可能从速度和规模上超越中国(源于商业周刊、时代周刊、纽约时报等)。
(三)中国.上海的机遇
目前,中国已连续三年在全球BPO认可度上仅次于印度位居第二(科尔尼公司),中国的机会已经来临。中国拥有强大的制造业、庞大的BPO市场,相对完善的交通、通信基础设施和充裕优质的人力资本,完全可能发挥后发优势,逐步成为国际BPO产业的龙头。BPO产业是中国在新一轮发展中保持经济持续增长、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为了抓住这次战略机遇,大力发展BPO产业,202_年国家商务部提出和启动了发展BPO产业的“千百十计划”,服务外包已成为国家商务部重点推进的、引导中国由“世界工厂”向“世界办公室”转变的、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推手。发展服务外包也已日渐成为各地方政府调整产业结构、争夺政策与产业资源、吸纳高端人才并增加就业、拉动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杠杆和规划重点。大连、苏州已成为 中国目前发展最快速的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截止202_年8月,中国的服务外包仅2400家左右,从业人口不足40万人,发展潜力巨大。
其实,中国培育“世界服务业外包中心”,上海具有更大的优势。抓住国际服务业转移的战略机遇,促使国际BPO产业在上海快速发展,对于上海和中国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上海是国内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也是最具国际性、开放度最高的国际金融中心,依托长江三角洲这一中国最具增长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经济区域,有条件建设成中国BPO产业的高地。
确定BPO产业作为上海现代服务业新一轮发展的战略重点,并以发展金融BPO作为战略突破口,将使上海的现代服务业获得超常规发展;在进一步巩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的同时,推动上海紧密而有机地融入全球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并将带动国内其他地区合力构筑中国在全球BPO市场的龙头地位,成为引导中国从“世界蓝领”逐步向“世界白领”转变的切入点和开端。
二、金融BPO是上海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战略突破口
金融BPO,即金融服务外包,是指“受监管实体持续地利用外包服务商(集团内的附属实体或集团以外的实体)来完成以前由自身承担的业务活动”,即银行、保险、证券、期货等金融机构,把IT服务、后台服务和业务流程等非核心业务甚至部分核心业务,以合同形式发包给专业的服务提供商,以提高核心业务的竞争力,降低企业成本,分散经营风险。金融BPO已经成为欧美等发达国家金融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经营策略。从金融服务外包的发展历程来看,金融服务 外包起步于金融ITO,成长壮大于金融BPO,并向金融BTO和KPO方向发展。
当前,国际金融服务外包呈现出金融BPO业务量持续迅猛增长、在海外选择第三方服务和自建外包中心并重、商业操作与IT混合外包、外包运作模式不断创新、细分市场趋向窄范围高深度、核心业务外包比重在逐年增加等发展趋势,但离岸外包市场正待整合。离岸外移外包已经被认为是金融服务业的全球运作模式的核心组成部分,它为中国特别是上海提供高速度、大幅度发展金融服务业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
(一)上海已经具备发展金融BPO的战略条件
1.中国市场已成为国际金融BPO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近年来,在全球金融服务外包市场体系中,中国正越来越受到世人的瞩目,并认为有机会成为继印度之后的全球第二大金融服务外包中心。据商务部统计,截止202_年8月,中国的服务外包企业数为2300余家,从业人员近40万人。“到202_年,中国和印度将可能成为全球金融服务外包业的中心,其在远东市场的地位得到巩固。”毕博管理咨询公司董事总经理彼得·郝勒维茨表示。因为中、印两国拥有大量受过良好培训的外包业务人才,具有劳动力成本优势, 能提供满足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更重要的是, 跨国金融机构从其全球化的长远发展战略考虑, 已经把中国和印度市场作为其战略部署的一部分。
2.“聚集金融”作为国家战略正在上海推进实施 金融业已然成为引领二十一世纪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上海正处于加快推进“四个率 先”和建设“四个中心”的征程中。“四个中心”建设,核心是金融中心,这也就导致了“聚集金融”决策正成为上海现代服务业新一轮发展规划的战略引领,并决定了已得到政府决策层重点垂注的金融业及其衍生的新兴业态将成为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排头兵。金融BPO必将为上海做大金融规模、做强金融机构、做全金融功能、聚集金融人才、发展金融服务业提供强大助力。
3.金融信息服务产业基础领先全国一线城市 金融信息服务产业是将先进信息技术与传统金融业务(包括银行类和非银行类如保险、证券、期货等)不断有机融合,以金融数据的集中处理为核心内容,以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和劳动密集为基本特征,通过相关服务流程,创新并拓展金融服务品种、提升并突破金融服务水平的一大新兴产业。其基本内容主要包括:数据处理和灾难备份,资金清算与运营管理,(现金与票据)远程支付与结算,银行卡的发卡和收单服务,网上银行和电子货币的支付与结算,电销与呼叫服务,客户档案征信与管理,金融信息产品如金融软件与金融机具等的研发生产和标准检测,金融资讯服务,等等。
可以说,金融信息服务产业是在后工业化阶段产生的,是为适应现代人和现代城市发展的需求、依托电子信息高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而新兴发展或拓展延伸的现代服务业的高端,是金融中心建设和金融业发展不可或缺的辅助产业。其主要发展形式与发展方向是依托先进的互联网体系,通过服务外包方式,服务于金融机构并推进金融业发展。金融信息服务产业在上海的优先发展并领先于全国一线城市,将 为金融BPO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和技术与人才支撑。
4.上海金融业发展布局日趋合理 依托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国家战略的推进实施,近年来在上海浦东逐渐形成了以陆家嘴金融CBD为金融前台、金融信息服务产业基地为金融后台,前后台联动发展的、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两大功能性布局。
目前,作为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主战场的上海浦东,集聚了全上海各类金融机构的三分之二,202_年金融业增加值在浦东新区GDP中占比达到六分之一;金融信息服务产业基地,经过五年的建设与发展,初步形成了以金融中后台外移为业务重点和依托、以金融业务流程外包(以下简称“金融BPO”)为产业发展方向和主要成长极、与陆家嘴金融CBD联动发展的金融信息服务产业链,产业聚集效应已初步形成,并初具形态规模。陆家嘴金融CBD与金融信息服务产业基地正成为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两大功能性支柱。
5.国内产业市场的对接条件基本具备 眼下,国内金融机构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更有效分配管理资源,将非核心业务外包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预计到202_年,中国在岸金融业务流程外包市场将高达500亿美元,离岸金融业务流程外包也将超过50亿美元(博思资讯)。我国某些中小型商业银行业务流程已实行部分外包。现在对中国的服务供应商而言,外资银行法人化以及业务规划将带来两个关键商机,一是企业首先成为这家领先银行的合作伙伴,获取在银行领域的合作经验;再者外资银行将直接引入供应商的外包服务,扩张自身的客户服务力量。同时,中国的法制、政策与服务环境日趋完善,而上海在合格人才供应、规范化管理方面更是优于国内同类竞争性城市,推进发展金融BPO的软硬件条件基本成熟。
(二)从规划和政策源头上扶持金融BPO优先发展
上海的服务外包发展要走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前列,政府的工作重点应在参照国际上产业发展路径并结合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定位和国内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专注于发展定位、规划布局、发展思路和政策与服务等方面。俞正声书记在市委202_重要调研课题部署和市府“关于深化、完善上海产业发展政策重要调研课题”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五个不”,即:不背历史包袱,不受习惯思维影响,不怕有风险,不受现有知识约束,不为地域观念左右,为上海今后产业发展规划及其发展指明了方向。
1.在发展定位上,上海服务外包的发展应与“四个中心”建设、尤其是金融中心作为“四个中心”核心的战略定位相匹配。除继续支持软件、文化创意等新兴业态外,金融服务外包更是需大力支持和重点发展的主要方向。同时,要结合上海商务运营成本相对偏高的实际,树立长三角乃至全国一盘棋的大局观,专注于服务外包的中高端领域,着力把上海打造成辐射长三角和全中国的接发包和转发包中心。
2.在规划与布局上,首先,要厘清“服务外包”广义和狭义的概念。商贸、会展、物流是广义上的服务外包,狭义上的服务外包是指基于IT技术的、关于信息技术服务、业务流程和业务研发等的委外服务,主要集中在金融信息服务领域。其次,要认清软件外包和业 务流程外包的关联性和规模上的巨大落差。可以说,前些年乃至目前,中国的软件外包发展迅速,但同时也误导了政府,以至一谈服务外包就是IT。其实,IT技术与服务的外包只是业务流程外包的起点和一部分,是业务流程外包的技术支持与基础,二者的产值规模与服务期限不可同日而语:至少目前国际上鲜有数千万美元的软件外包大单,而金融业务流程外包大单可以超过数亿美元,期限可长达10年之久。再次,依托现有的功能布局,聚焦浦东金融信息服务产业基地,发展产业集群,重点突破并形成示范。所以,要做大上海的服务外包市场规模,就要结合金融中心建设的战略定位,以发展金融服务外包为方向和主导,并在产业集群和业务创新点上取得关键性突破。
3.在发展思路上,首先要处理好发展离岸业务与在岸业务的关系,既要大力拓展国际市场,发展离岸业务,同时,更要鼓励和支持在岸业务的发展,以提高国内企业尤其是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其次,要平衡好引进与孵化的关系,引进与孵化作为发展服务外包的两翼要并行发展。既要引进国际知名外移外包企业,在学习与熟悉国际业务外包运营模式的同时扩大中国外移外包市场份额,更要着力发掘本土业务创新点加以孵化和培育、鼓励本土企业以联合并购的方式发展和壮大,提高民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4.在政策与服务方面,主要是围绕上述服务外包的发展定位、规划布局、发展思路从财税政策上进行倾斜和引导,继续支持商贸、会展、物流、文化创意和软件业务的发展,更要在发展金融服务外包领域重点突破,与金融中心作为建设“四个中心”核心的定位相统一。同时,以前臵服务和全程服务、体贴入微的方式真正做到“企业所需,服务所在”。
三、上海金融服务外包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目前,上海浦东虽然拥有金融机构前后台聚集、金融软件外包和环境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的比较优势,但金融BPO发展仍存在产业化、市场化、专业化和国际化等方面的不足和产业配套不完善等问题,同时既要从印度等国争取更多的国际市场份额、还面临着主要来自京津、广深、苏锡常、成渝等地区的白热化竞争。产业发展与配套方面遇到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产业发展方面: 1.市场准入限制
目前产业发展的市场准入方面存在:如①“金融服务外包”未进入工商行业目录,工商登记时相关字样无法在企业名称和经营范围中体现;②外商投资类企业存在电信与网络增值服务运营许可限制;③“两头在外”(100%外商投资从事离岸外包)企业审批时间过长等障碍,从而影响企业品牌的建立和离岸外包的快速发展。
2.金融后台外移项目法人化存在体制障碍
目前金融后台业务外移已成趋势,但外包尚未为业界所普遍接受。①由于我国金融业尚处于分业经营阶段,商业银行法等金融法规不允许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投资于非金融企业,因此使得金融机构后台服务部门独立于金融机构获得法人地位存在困难。②由于业务安全性和客户信息保密的限制,金融机构普遍缺乏动力将后台服 务部门独立并法人化。③同时,金融监管部门对金融服务外包没有制定相关监管政策且对外包企业缺乏相关认定标准,这也使得金融机构对后台服务部门法人化将受到质疑,从而影响在岸外包市场规模的扩大。当然,金融机构自身在业务流程规范和流程再造与优化方面的问题,也是影响其业务流程外包的重要方面。
3.法律体系的不完善影响金融BPO业务向欧美市场拓展 相同的文化背景和可对接的法律体系是业务发包方在对接包方进行评估时考虑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而国际上金融服务外包业务的发包主要来自美欧日。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目前的文化与法律环境无法一时与其形成对接,尤其是知识产权保护法律的不完善更是让中国在国际金融服务外包业务转移目的地的评估中失分。
4.商务运营成本偏高
金融机构业务流程外包的最主要动因就是降低运营成本。而上海相较于国内其他地区,商务成本明显偏高,主要体现在物业购臵与租赁、电力与网络资源、人才培训和交通等运营费用偏高且缺乏针对性财税扶持政策等方面。
5.人力资源供应犹显不足
金融服务外包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劳动密集,上海对发展金融服务外包的定位是中高端业务和接发包总部。目前上海存在①通晓金融服务外包国际惯例与运营规则的中高端业务人才与复合型商务人才明显不足、②对人才的培训成本高且补贴机制不完善、③对高端归国人员和国外高端人才的引进政策缺乏吸引力等方面问题。6.接发包过程中缺乏专业性服务
目前国内金融服务外包企业普遍规模较小,缺乏承接国际金融服务外包的经验;同时,还没有完全形成市场化、专业化的发展模式,接发包过程缺少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的参与,因此,除不能有效地提升整个产业的资源整合力度外,也使得国内金融服务外包企业在参与国际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
(二)产业配套方面:
7.土地政策与规划性质的限制影响产业进一步聚集
产业集群是金融服务外包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上海市金融信息服务产业基地正是产业集群的主要目的地之一。但目前工业用地的取得程序与商业用地相同,导致土地价格趋高,从而造成目标客户流失;同时,金融信息服务产业基地土地规划性质绝大部分为工业用地,又使得新设金融性机构无法在基地完成工商注册。这些都影响金融机构与服务外包企业进一步向基地聚集和发展。
8.针对性政策的缺失导致企业在享受政策时无法对号入座 一定的财税支持政策是降低企业商务成本的主要途径之一,而目前政府出台的优惠政策主要针对高新技术企业和金融机构,金融服务外包企业针对性政策的缺失使得这些企业在欲享受财税优惠政策时左奔右突,无法对号入座。
9.本土企业发展缺乏针对性的投融资平台
金融BPO的发展一定要走引进外资和扶持本土企业发展相结合 的路径。我国的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相对印度等国,规模较小,实力不强,投融资问题一直是困扰着其发展壮大。一方面,金融服务外包企业在承接外包业务时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尤其是前期的业务操作所需费用将由企业自己完全承担,整个业务外包过程结束以后才会收到发包方的资金,这对于我国正处于起步阶段的外包企业压力很大;另一方面,金融服务外包企业按照银行贷款条件基本上无法获得银行贷款,财政支持也不能解决其大量的资金需求,风险投资和民间资本在企业未形成规模前不会轻易投资。目前,国内绝大部分中小金融服务外包企业普遍缺乏投融资渠道。
10.专业服务平台与安保体系的建设尚需完善
专业性的服务平台和完善的安保体系是金融后台外移和业务流程外包的必要条件,而这又正是地方政府必须提供的服务之一。目前上海金融服务外包的专业服务平台与安保体系建设尚需进一步完善。
四、发展金融服务外包的政策建议
聚焦上海市金融信息服务产业基地,把“聚焦张江”和“聚焦金融”的相关优惠政策双重覆盖基地,对基地实现“双聚焦”,并结合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优势,在基地设立先行先试的政策实验区,建立与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相适应的特区政策小环境。加大对基地的聚焦力度,支持基地专业化、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定位和金融服务外包中高端业务的发展;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外移外包项目向基地集中,以引进离岸外移外包和孵化本土企业相结合的方式快速做 大金融服务外包业务承接平台。在现有金融后台项目集聚和产业聚群的基础上,继续发挥基地在业界的引领和示范效应,形成上海服务外包的特色和亮点,最终把上海发展成为亚太地区金融服务外包业务的接发包和转发包中心。具体为:
(一)聚焦金融信息服务产业基地,以政策聚焦、资源集中等多种方式打造产业基地服务外包品牌。
1.政策聚焦:将“聚焦张江”和“聚焦金融”的优惠政策延伸并双重覆盖至基地。同时,在基地设立先行先试的政策实验区,允许基地入驻企业在工商注册、电信增值服务、土地取得方式等方面有所突破。
2.资源聚集:加大政府投入,以补贴等方式支持基地进一步建设与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安保体系等产业配套设施和交通、住宅等生活配套设施,降低基地入驻企业在物业购臵和租赁、电力和网络资源使用、人力资源培训等方面成本。
3.企业集群:由市或新区政府牵头,以定期举办上海国际金融服务外包研讨会等方式营造基地品牌,引导专业性公共服务平台、离岸和在岸外移外包企业向基地集群。
4.政府确保金融机构中后台外移和金融服务外包项目所需用地指标和土地供应;相应项目用地经市府审核批准后可通过协议出让方式取得。
5.以政府或国资为投资主体,建设诸如金融IDC(Internet Data Center)共享平台、呼叫服务共享平台和灾备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等,为金融数据大集中提供信息安全保障,为服务外包发展提供基础性信息与技术服务。这些平台将进一步完善上海金融信息安全的基础功能性架构,构筑上海金融信息安全防线,丰富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内涵;同时,直接切入金融服务外包业务并带动金融服务外包(BPO)产业的发展。
(二)扩大市场准入,规范和支持金融BPO的发展
1.鼓励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的设立和发展,对从事金融服务外包业务的各类投资主体在注册登记和市场准入上公平对待并给予支持和便利。金融服务外包企业在名称和经营范围内允许出现“金融服务外包业务”字样。对涉及电信与网络增值服务的外商投资企业,允许在基地内先行先试。
2.对外商100%投资、从事离岸外移外包业务的企业直接采取登记备案或放宽审批权限。
3.由市府相关职能部门牵头,协调和联系银行、证券、保险三个监管机构,设立金融BPO行业协会,制订行业标准和企业认证标准,建立外包企业资信数据库和资信评级制度。鼓励金融BPO企业参加ISO/CMMI国际认证,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规范和简化监管流程,推动金融服务外包产业健康规范发展。
4.在引进离岸外包的同时支持国内金融服务外包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外管部门在服务外包的跨境业务购汇付汇、企业境外投资、网上办理核销等方面给予支持。对开拓国际市场业务的企业在办理出口信用保险、设立境外分公司、收购海外企业和海外市场推介等方面政 府给予资金补贴。
(三)对从事金融服务外包业务的企业,其相关外包业务实现的营业收入、增加值、利润总额形成上海地方财力部分实现减免;对进口自用设备免除进口关税和增值税;对其研发经费和房屋租金进行补贴。
(四)为金融BPO企业提供人才保障
1.支持本市金融服务外包企业引进境内外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对境内外高端专业人才创业给予一次性补贴;同时,对引进人才的户籍管理、出入境等方面实行一系列优惠政策,以留住国内人才,吸引海归和国外优秀人才。
2.对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和业务与技术骨干,工 资薪金和劳务所得形成上海市地方财力部份在一定时间内给予补贴;对上述人员个人所得中来源于其所在企业的股权、期权、知识产权成果所得形成上海地方财力部分一定期间内给予补贴。
(五)完善融资服务体系
1.设立由政府引导、多元化投资主体参与的“金融BPO创业孵化基金”,为有潜力的BPO企业、“种子”公司和专业人才提供启动资金、办公设施、人员培训等优惠措施使其在短时间成长并进入高速发展期。
2.设立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由政府引导资金、国内社会资本和海内外风险投资机构共同参与的金融BPO产业发展基金,重点支持国内外主要BPO企业与主要BPO用户的合资与联盟、主要BPO企业的 引进与并购。
3.建立和健全风险退出机制,拓宽金融BPO行业在资本市场的投融资渠道。加强与国内外资本市场的联系与合作,建立BPO企业海内外上市的优先通道。
4.对新引进的重点投资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的风险投资公司,自首笔业务开展之日起,其投资金融BPO企业的业务收入和利润所得形成上海地方财力部分给予补贴。
(六)建立和完善公共服务平台
建立和完善第三方服务平台,为金融BPO企业提供人才服务、政策咨询、知识产权保护、项目接发包、投融资等专业化和社会化服务,政府对服务平台建设和营运费用给予资金支持或补贴。
(七)鼓励金融机构外移外包业务法人化市场化
在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监管部门的支持和规范下,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优化业务流程并进行流程再造,集中精力发展核心业务,将非核心业务外移外包;其外移业务项目转变为法人关联公司,IT服务和非核心业务流程等外包给服务提供商,并鼓励金融服务外包第三方服务的市场化发展,以帮助金融机构降低成本、提高核心竞争力,同时,扩大金融BPO在岸业务市场规模。
上海市银行卡产业园开发有限公司 二OO八年九月十六日
在外界长达几个月的猜测后,身家亿万的金融家和慈善家索罗斯(George Soros)在香港设立的对冲基金公司终于在今天正式开业。
索罗斯基金管理公司(Soros Fund Management LLC)发言人证实了这一消息,但拒绝透露进一步的细节。虽然索罗斯仍是公司的董事会主席,这一管理约270亿美元资产的基金公司已不再受他的积极管理。
鉴于索罗斯过去在货币投机方面的成功,他来到亚洲注定会引起轩然大波,尤其是正值各国政府正对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和低利率必定会推高本地货币和资产价格忧心忡忡之时。
近20年前,索罗斯赌定英国将不得不退出欧洲汇率机制(European Exchange Rate Mechanism),因而做空英镑获利超过10亿美元。他相信从1990年来一直在德国马克阴影下的英镑将无法忍受德国央行因东西德合并代价而制定的高利率。最后在1992年9月,英镑贬值20%左右,英国从欧洲汇率机制退出,这就是知名的黑色星期三。
回到亚洲,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索罗斯在某些亚洲国家成了不受欢迎的人,在马来西亚最受争议。当时的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Mahathir Mohamad)指责国际投机者是金融危机的祸首,特别提到了索罗斯,称他为“蠢蛋”(moron)。马哈蒂尔的指责还包括指控索罗斯是针对马来西亚的犹太人阴谋的一部分。索罗斯做出回应,要求马哈蒂尔退位,称他是马来西亚的“危险人物”。
之后,马哈蒂尔于202_年在吉隆坡与索罗斯偶然碰面时,他收回了之前的指责,承认这位金融家不应对亚洲金融危机负责。
亚洲金融危机过去了十多年,双方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快速增长的亚洲经济体和这里大量的资本池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对冲基金公司在这里建立分支机构。尽管曾经互不信任,现在也许是对冲基金公司和亚洲各国政府重归于好的好时机,就像马哈蒂尔和索罗斯那样。Isabella Steger(本文版权归道琼斯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