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3号文库
认识计算机说课稿
编辑:翠竹清韵 识别码:22-907861 13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4-02-12 18:55:14 来源:网络

第一篇:认识计算机说课稿

认识计算机详案(说课文稿)

大家好!今天我说的内容是《认识计算机》的教学设计。本节课我将从深入从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法和学法等五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学内容及对象分析:

《认识计算机》是初中一年级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是介绍计算机的分类;计算机各个部分的名称及主要用途;计算机软件、硬件系统的组成等内容。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常见的计算机硬件设备,深入理解硬件与软件之间的关系。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介绍计算机发展史,计算机的分类,及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组成。

本节课授课对象是初中一年级学生,在这之前已经对计算机了有一定的了解,认识电脑鼠标、键盘等硬件设备,还掌握了常用的应用软件操作。但学生对计算机的发展及计算机的系统组成认识不是很清晰。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将进一步了解计算机的历史和发展趋势以及认识计算机的系统组成。经过本课学习之后,对学生进一步了解计算机主机的外观及内部组成,及了解存储设备和输入、输出设备有很大帮助。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电脑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并且对学习电脑有很大的兴趣。但是由于以往我们只注重软件的应用,对计算机的系统组成却不十分了解。因此,认识计算机的系统组成及如何区分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就成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为了突破本课的重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寻求让学生多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多与同学间进行合作交流,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二、教学目标:

本课学习材料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操作性强,适合学生进行自主探索、自主发现式学习。根据教材特点与学生实际,我制订以下三维学习目标:

1、了解计算机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2、认识计算机的组成。

3、计算机的应用。

四、教法阐述

学生学习基础知识,训练运用技能的基础上,应着重考虑了兴趣和能力的培养,具体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1、情境设计――乐学、想学

让学生自己用电脑演示:由于中学生在机房的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多讲无益,对于简单只是干脆就不讲,让学生自己掌握,老师讲给予适当点拨。教师将基本的操作规则告诉学生,就让他们自己去做了,因此,最后在总结时,学生对于刚才自己的劳动一定很在意,无论是发言的同学,还是听讲的同学,都会十分认真,可以很好的达到学习的目的。

2、任务设计――使学生会学

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在这堂课中,每个小组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任务,学生通过对所担的任务进行思考、分析、完成。在教师的演示操作过程中,也只是点到为止,给学生留下很大的操作空间。由学生被动听,而变为主动完成任务的过程。因为 1

是主动的做,将枯燥的知识练习暗藏于生动有趣的任务之中,不但使学生情绪饱满,而且将学到的知识用于实际操作中,有利于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

五、学法指导

本课教给学生的学法是“接受任务——思考讨论——合作操练——总结巩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故此本课教学过程中,巧妙设计,让学生带着一个个任务通过上网搜索、课堂讨论、相互合作、实际操作等方式,自我探索,自主学习,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计算机。

二、讲授新课

一)从外观看计算机的硬件组成1、从外观看,它是由显示器、主机、键盘和鼠标组成的,这些为计算机的硬件。

2、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是由硬件系统、软件系统两部分组成的。

二)硬件名组成部分的作用

1)显示器:显示计算机输出的文字、图形、图像等信息,是计算机的输出设备。

2)主机:计算机的核心设备。

3)键盘、鼠标:用来输入各种命令、文字等。

4)音箱:用于放大、输出计算机里的声音信息。

5)扫描仪:可将图片、照片等资料扫描到计算机中。

6)打印机:可将计算机处理过的信息打印在纸上。

同学们,随着第一台计算机的产生,计算机就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你们能通过自已的能力找到答案吗?

任务一:电脑发展史

如:计算机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时期、组成器件、时间等。

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1945年~1955年)

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1955年~1965年)

第三代集成电路计算机(1965年~1980年)

第四代大规模集成电路(1980年~至今)

五、计算机的应用

1、科学计算.例如:气象预报、海湾战争中伊拉克导弹的监测

2、数据处理.例如:高考招生中考生录取与统计工作,铁路、飞机客票的预定系统,银行系统的业务管理

3、人工智能.例如:代替人类到危险的环境中去工作

4、计算机通信例如:Internet发email

任务三:想像未来的电脑会是什么样的?

当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让学生想像未来的电脑会是什么样的?你的未来电脑都有些什么?学生会说有键盘、鼠标等。这时教师引出计算机中能看的见得和摸得着的叫做硬件。如鼠标、键盘、显示器等。

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我们就把它叫做“软件”。(板书)

计算机中也是一样的,你能举例说明吗?例如,画图、Word、等。同学们说得都很好,这些都是软件。可是我有个问题了,我想听音乐,可是连计算机都打不开了,我还能听吗?那么,这些能管理计算机的软件就是系统软件。因此,我们又将软件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板书)

总结: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主要学习了认识了计算机的各个部件。实物接触,让学生觉得计算机不再神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力求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合作精神,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达成教学目标。

第二篇:认识计算机说课稿

大家好!我是武桥初级中学的信息技术教师,很荣幸与大家共同交流使用新教材的思路和具体做法。今天我汇报的内容是科学电子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中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我的电脑世界中的活动3《规范英文输入》的教学设计。本节课我将从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深入从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法和学法以及教学过程等六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学内容及对象分析:

《规范英文输入》是教材第一单元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是介绍计算机的用途及组成,认识Windows桌面及熟练掌握鼠标的基本操作方法,正确的开关计算机;认识窗口、菜单、对话框等对象,了解键盘分区,掌握中英文输入等基础知识。通过学习,教师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掌握基本的使用键盘输入中英文的方法。

本节课授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对计算机了有一定的了解,他们认识电脑鼠标、键盘等硬件设备,还掌握了常用的应用软件操作。但孩子们对计算机的用途及计算机的系统组成认识不是很清晰。通过本节课学习孩子们将进一步了解计算机的用途和组成。经过本课学习之后,对学生进一步了解计算机主机的用途及组成,了解Windows桌面及鼠标的基本操作方法。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及使用键盘输入中英文的方法。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电脑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并且对学习电脑有很大的兴趣。

但是由于以往我们只注重软件的应用,对计算机的系统组成却不十分了解。因此,认识计算机的系统组成及如何区分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就成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为了突破本课的重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寻求让学生多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多与同学间进行合作交流,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二、教学目标:

本课学习材料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操作性强,适合学生进行自主探索、自主发现式学习。根据教材特点与学生实际,我制订以下三维学习目标:

1、了解计算机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2、认识计算机的系统组成。

3、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硬件知识的兴趣。

4、提高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互相合作意识品质。

三、教学环境:局域网环境

本课需要教师通过传奇或腾图软件进行演示操作,在进行评价时也需要展示学生作品,因此要求在局域网环境中进行教学。

四、教法阐述

依据考虑到学生年龄特点,设计本课时,在学生学习基础知识,训练运用技能的基础上,着重考虑了兴趣和能力的培养。具体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1、情境设计――乐学、想学

自己用电脑演示:由于小学生在机房的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多讲无益,对于简单只是干脆就不讲,让学生自己掌握,老师讲给予适当点拨。教师将基本的操作规则告诉学生,就让他们自己去做了,因此,最后在总结时,学生对于刚才自己的劳动一定很在意,无论是发言的同学,还是听讲的同学,都会十分认真,可以很好的达到学习的目的。

2、任务设计――使学生会学

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在这堂课中,每个小组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任务,学生通过对所担的任务进行思考、分析、完成。在教师的演示操作过程中,也只是点到为止,给学生留下很大的操作空间。由学生被动听,而变为主动完成任务的过程。因为是主动的做,将枯燥的知识练习暗藏于生动有趣的任务之中,不但使学生情绪饱满,而且将学到的知识用于实际操作中,有利于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

五、学法指导

本课教给学生的学法是“接受任务——思考讨论——合作操练——总结巩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故此本课教学过程中,巧妙设计,让学生带着一个个任务通过上网搜索、课堂讨论、相互合作、实际操作等方式,自我探索,自主学习,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六、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以及信息技术课程学科特点,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生活情感,设计教学流程如下:

(一)任务驱动,激趣导入

(二)初步尝试,探究新知

(三)教师引导,巩固新知

(四)强化练习,形成技能

(五)课外实践,拓展延伸

具体阐述如下:

(一)激趣导入 讲授新知

首先,教师开门见山直接问学生你喜欢电脑吗?会用电脑干什么?同学们会这么多呀!现在我可要考考你们了:看,知道这是什么吗?(课件出示埃尼阿克)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加以简单的总结:它是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名为埃尼阿克,它于1946年生于美国,它的主要元件是电子管。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创设美好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学生的爱心,乐于助人的精神有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情景中主动、积极地接受任务,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为全课奠定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复习已经掌握的操作技巧,为后面的教学打下铺垫。

(二)教师引导,探究新知:

同学们,随着第一台计算机的产生,计算机就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你们能通过自已的能力找到答案吗?

任务一:电脑发展史

如:计算机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时期

组成器件

时间

第一代

电子管计算机

(1945年~1955年)

第二代

晶体管计算机(1955年~1965年)

第三代

集成电路计算机

(1965年~1980年)

第四代

大规模集成电路

(1980年~至今)

这一环节我把学生分成4人1小组,分工协作1位组长,2位搜索资料(不仅仅只有网上收搜索),1位加工整理,1位负责汇报。这个环节我放手让学生看教材、或上网找资料自己完成任务。孩子们都有很强探索欲和表现欲,教师正是抓住了孩子们这一心理特点,让学生亲自体验,在探究中学习到蕴含在其中的技能。在这种情境中,就有可能使学生充分发挥潜能。可能有人会担心这一环节放手让学生去做,有的孩子完不成任务会挫伤他的积极性,我认为孩子都有很强的好胜心,这一环节他没有完成任务反而会促使他带着问题更好的学习。

讲解完后教师出示几幅现代微型机的图片。让学生认一认,说一说,再出示任务二。

任务二:计算机的分类(看书、老师课件)

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任务三:想像未来的电脑会是什么样的?

当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让学生想像未来的电脑会是什么样的?你的未来电脑都有些什么?学生会说有键盘、鼠标等。这时教师引出计算机中能看的见得和摸得着的叫做硬件。如鼠标、键盘、显示器等。

教师举例:音乐、画图我们能摸得着吗?那么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我们就把它叫做“软件”。(板书)

计算机中也是一样的,你能举例说明吗?(画图、Word、电子报刊等)同学们说得都很好,这些都是软件。可是我有个问题了,我想听音乐,可是连计算机都打不开了,我还能听吗?那么,这些能管理计算机的软件就是系统软件。因此,我们又将软件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板书)

这一环节,学生在教师的讲解演示以生活中的事物为例子来说明计算机系统的组成,使学生很容易就区分出了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很好的突破了本课的重难点。

(三)强化练习,形成技能:

测试1:继续收集你们小组探究的问题。

测试2:你能想像出未来计算机会发展成什么样吗?能把它画出来或描写出来吗?

测试3:小组间互相出题测试,看看谁的新知掌握的好。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让学生自己选择喜爱的内容进行巩固练习,使原来枯燥乏味的机械练习充满了生机,学生在亢奋的思维状态下进一步巩固新知,也促使学生乐学、善学。

因此,本课中我采用师评、生评、互评、自评等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如教师在学生作业中找出有特点作品,让学生自己进行评价或让同学对作品进行评价,这样在评价的过程中学生也可以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同时,也加强了小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

(四)课外实践,拓展延伸:

让学生把本节课收集到的内容回家后制作成电子报刊或小动画,然后当小老师讲解给自己的亲人和朋友听。

给学生一个开放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课外收集信息、加工整理信息的欲望,同时也是一次很好的反馈机会。

总体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让他们学得更主动、更轻松;力求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合作精神,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达成教学目标

第三篇:《认识计算机》教案说课稿

《认识计算机》说课稿(第1课时)Xx中心小学

李坚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202_课标版三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认识计算机》,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这四个方面进行说课。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本课是人教202_课标版小学信息技术课本三年级上册第二章的内容。本单元主要介绍计算机的发展,计算机的组成,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等,本课是信息技术教材中计算机知识的基础部分,同时复习已经掌握的操作技巧,也为后面的教学打下铺垫。2.教学目的与要求: 知识与技能:了解计算机的一般硬件组成,记住并能说出各组成部件的名称。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比,分析来理解新知识,并尝试用类比的方法来思考、解决问题。(2)尝试让学生学会“总结”。(3)通过教师的讲授、互动的游戏、激烈的比赛反复强化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产生浓厚的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了解了计算机的强大功能都是人研究和开发出来的。以及中国在计算机发展中取得的耀眼成果。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生能从外观上看出计算机各组成部分,认识常见的计算机硬件设备,并能说出相应的名称。难点:了解常见的输入、输出设备和主机的作用。

二、说教法 我根据本课内容和学生的自身情况,主要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我的教学。1.创设情境:在课堂上通过有目的地引入生动的场景,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以便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教材。2.讲解演示法:根据信息技术这门学科的特点,我会边出示PPT边给学生们讲解,使学生不断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功能和组成。

3.游戏教学法:我会通过设计一些简单的小游戏让学生参与,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能有效让学生及时巩固当场学的知识。

三、说学法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故此本课教学过程中,巧妙设计,让学生带着任务通过上课堂讨论、相互合作、实际操作、小游戏等方式,自我探索,自主学习,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四、说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谜语:没有脑袋会思考;缤纷世界全知晓;万事一点便明了;少了电源就睡觉。这样学生们马上有兴趣,他们会积极参与到猜谜语的游戏中去。点出谜题(计算机或者电脑),引出课题《认识计算机》。(课件出示埃尼阿克图片,“知道这是什么吗?”)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加以简单的总结:它是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名为埃尼阿克,包括计算机的发展阶段。(设计意图:谜语是大家司空见惯的,通过谜语导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情景中主动、积极地接受任务,为全课奠定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二)共同讨论,讲授新知 1.外形各异的计算机 课件:出示三类计算机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常见的计算机,外形上有哪些特点?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加以简单的总结:分为台式计算机、笔记本计算机和掌上计算机。(设计意图:计算机的外形多种多样,为了不生硬的把知识灌输给学生,通过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归纳总结。)2.台式计算机的组成(课件:课件出示完整的台式计算机图片,教师指认相应的部件,学生回答它的名字。)

生会说有键盘、鼠标等。这时教师引出计算机中能看的见得和摸得着的叫做硬件。(板书)(课件:出示腾讯,QQ,酷狗音乐,画图,金山打字,window等软件)教师举例:腾讯QQ画图,金山打字我们能摸得着吗?那么这些摸不着的东西我们就把 它叫做“软件”。我们又将软件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板书)3.输入设备——把信息传入计算机

(课件:出示25×4×2=)让学生做这道数学计算题。问学生你都动用了哪些身体器官呀?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加以简单的总结(课件:出示人处理信息的过程)人是通过手摸、耳朵听、眼睛看这种方式来输入信息的。那什么设备可以充当计算机的手、耳朵和眼睛呢?(课件出示键盘、鼠标器、话筒和扫描仪图片)一起来认识它们,并填空。计算机可以用键盘来(写),用话筒来(听),用摄像头来(看),用鼠标器来(选)。总结得出把信息传入计算机设备叫输入设备。(板书)(设计意图:数学题目的出现,学生顿时产生了兴趣,为新的知识点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铺垫。人是怎么样获取信息的呢?这个是已有知识,学生通过对比很容易记忆计算机获取信息的设备。)

4、主机——计算机控制中心 人获取到信息后,交给什么去处理的呢?让学生去思考。计算机也有具备像人的大脑这样功能的设备。它叫主机。(设计意图:计算机中具备人脑这样类似功能的设备只能是主机了,通过对比,加强了记忆。)

5、输出设备——把计算机处理过的信息传出来 人的大脑把信息处理完以后可以通过嘴来说,手写、脸、肢体来表情达意。那计算机可以通过什么来说、来写、来表情达意呢?让学生自由回答。(课件出示:显示器、打印机、音箱)一起来认识它们,并填空。(设计意图:人表达信息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借助于不同的设备,计算机也同样能表达信息,这就是输出设备了。)

(三)参与游戏,巩固新知

活动一:“我的计算机”游戏。(课件出示:各种计算机硬件图片。)“我的计算机”游戏玩法:学生自己点击图片组成自己的电脑。活动二:快速抢答赛 屏幕快速出现计算机设备的图片,选手回答它是什么以及它属于硬件中的哪一部分。(设计意图:设计一个游戏一个抢答赛,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学生在反复的活动中,加深知识的理解,达到记忆的目的。)

(四)拓展练习,发展思维 让学生想像出未来计算机会发展成什么样子吗?让学生动起笔,把它画下来或者写下来吧。(老师提醒一下:在你的设计作品中,计算机的硬件都不能少哦,少了这些计算机就不能工作了。)展示学生作品,并给予评价。(较好的作品张贴在黑板上,并请学生说说自己的理念)(设计意图:计算机不是深不可测的,学生的创意更是大人无法比拟的。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参与到计算机的设计中来,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研究计算机的热情。)

第四篇:《认识计算机世界一》说课稿-定稿

《认识计算机世界一》说课稿

五华县皇华中学 胡龙辉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认识计算机世界一》。本次说课我将从教学内容、学生分析、教学重难、教学目标、教法阐述、学法指导、教学过程等十个方面谈谈我的总体设想。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主要内容是向学生讲解计算机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通过实物展示和任务操作,使学生对计算机的组成有个比较完整的认识。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学生分析:

本节课授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对计算机了有一定的了解,他们认识计算机的鼠标、键盘等基本设备,还掌握了一些常用软件的基本操作。但学生对计算机的系统组成认识还不是很清晰。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将进一步了解计算机的内部结构、外部设备和软件系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计算机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并且对学习计算机有很大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

1、计算机的硬件的组成

2、了解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的区别

四、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与学生实际,我制订以下三维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识记计算机硬件系统主要组件的名称和基本功能,能说出软件的简单分类。

2、过程与方法目标: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硬件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和互相合作的意识。

五、教法阐述 1.演示法

通过实物展示计算机各组成部分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到计算机硬件,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任务驱动法 在这堂课中,每个小组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任务,学生通过对所担的任务进行思考、分析、完成。

3.讲授法

运用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地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4.自主学习法

在教师讲授之后,让学生自己浏览课文,并再此过程中思考我所提出的问题。

5.分层教学法

由于班级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采用适当的分层教学。

六、学法指导

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通过上述教法,坚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发现问题、分组研讨问题、亲自尝试、合作解决、最后由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来完成本课的三个任务。让学生以练为主,以亲自尝试实践、积极动脑动手来学习新知。

七、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以及信息技术课程学科特点,结合七年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生活情感,设计教学流程如下:

(一)兴趣导入,讲授新知

首先,课件出示第一台计算机“埃尼阿克”的图片,教师提问,有谁知道这是什么东西?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加以简单的总结:它是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名为埃尼阿克,它于1946年生于美国,它的主要元件是电子管。此环节设计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马上进入思考状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全课奠定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二)任务驱动,学习新知:

同学们,随着第一台计算机的产生,计算机得到了不断的发展,那么现在的计算机长什么样,还是那么笨重吗?你家里有计算机吗?你知道它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吗?

任务一:学生先不能看课本,每个小组写出计算机的硬件组成,最后总结哪个小组写出的部件最多,最后由教师实物展示、补充讲解各组件的名称和基本功能。这一环节我把学生分成4人1小组,分工协作1位组长,2位搜索资料,1位加工整理,1位负责汇报。这个环节,教师放手让学生上网找资料完成任务。学生都有很强探索欲和表现欲,教师正是抓住了孩子们这一心理特点,让学生亲自体验,在探究中学习到蕴含在其中的技能。

讲解二:讲解软件系统的分类 通过上述任务一的学习,我们知道计算机中看的见和摸得着的叫做硬件。但是仅有硬件计算机是无法工作的,还必须要有相应的软件。那对应的“软件”是 什么东西呢?你能举例说明吗?(QQ、微信、酷狗、王者荣耀等)同学们说得都很好,这些都是软件。可是我有个问题了,我想听音乐,可是连计算机都打不开了,我还能听吗?那么,这些能管理计算机的软件就是系统软件。因此,我们又将软件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这一环节,学生在教师的讲解演示以生活中的事物为例子来说明计算机系统的组成,使学生很容易就区分出了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任务三:计算机外部设备的连接:包括电源线、数据线、网线、打印机、音箱、U盘,每个小组选一个学生上来操作,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完成速度又快又好,连接后开机试验。学生都有很强表现欲和一定的动手能力,教师正是抓住了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让学生亲自动手,在实践中加深理论的认识。

任务四:想像未来的电脑会是什么样的?

当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让学生想像未来的电脑会是什么样的?你的未来电脑都有些什么?这个是开放性的话题,学生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想像力,让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

八、课堂小结:

1、计算机系统的构成

2、计算机软件的简单分类

九、布置作业:

计算机硬件由哪些设备组成?

十、板书设计:

第五篇:初中微机说课稿《认识计算机》

大家好!我是铜陵市实验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师,很荣幸与大家共同交流使用新教材的思路和具体做法。今天我汇报的内容是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小学版第4册第26课《认识计算机》的教学设计。本节课我将从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深入从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法和学法以及教学过程等六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教学内容及对象分析:

《认识计算机》是教材第4册第二单元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是介绍计算机硬件知识,主要包括计算机的发展,系统组成,计算机主机,存储设备和输入、输出设备等内容。通过学习,教师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常见的计算机硬件设备,深入理解硬件与软件之间的关系。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介绍计算机发展史,计算机的分类,及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组成。

本节课授课对象是六年级学生,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对计算机了有一定的了解,他们认识电脑鼠标、键盘等硬件设备,还掌握了常用的应用软件操作。但孩子们对计算机的发展及计算机的系统组成认识不是很清晰。通过本节课学习孩子们将进一步了解计算机的历史和发展趋势以及认识计算机的系统组成。经过本课学习之后,对学生进一步了解计算机主机的外观及内部组成,及了解存储设备和输入、输出设备有很大帮助。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电脑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并且对学习电脑有很大的兴趣。

但是由于以往我们只注重软件的应用,对计算机的系统组成却不十分了解。因此,认识计算机的系统组成及如何区分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就成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为了突破本课的重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寻求让学生多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多与同学间进行合作交流,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二、教学目标:

本课学习材料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操作性强,适合学生进行自主探索、自主发现式学习。根据教材特点与学生实际,我制订以下三维学习目标:

1、了解计算机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2、认识计算机的系统组成。

3、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硬件知识的兴趣。

4、提高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互相合作意识品质。

三、教学环境:局域网环境

本课需要教师通过传奇或腾图软件进行演示操作,在进行评价时也需要展示学生作品,因此要求在局域网环境中进行教学。

四、教法阐述

依据考虑到学生年龄特点,设计本课时,在学生学习基础知识,训练运用技能的基础上,着重考虑了兴趣和能力的培养。具体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1、情境设计――乐学、想学

自己用电脑演示:由于小学生在机房的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多讲无益,对于简单只是干脆就不讲,让学生自己掌握,老师讲给予适当点拨。教师将基本的操作规则告诉学生,就让他们自己去做了,因此,最后在总结时,学生对于刚才自己的劳动一定很在意,无论是发言的同学,还是听讲的同学,都会十分认真,可以很好的达到学习的目的。

2、任务设计――使学生会学

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在这堂课中,每个小组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任务,学生通过对所担的任务进行思考、分析、完成。在教师的演示操作过程中,也只是点到为止,给学生留下很大的操作空间。由学生被动听,而变为主动完成任务的过程。因为是主动的做,将枯燥的知识练习暗藏于生动有趣的任务之中,不但使学生情绪饱满,而且将学到的知识用于实际操作中,有利于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

五、学法指导

本课教给学生的学法是“接受任务——思考讨论——合作操练——总结巩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故此本课教学过程中,巧妙设计,让学生带着一个个任务通过上网搜索、课堂讨论、相互合作、实际操作等方式,自我探索,自主学习,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

六、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以及信息技术课程学科特点,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生活情感,设计教学流程如下:

(一)任务驱动,激趣导入

(二)初步尝试,探究新知

(三)教师引导,巩固新知

(四)强化练习,形成技能

(五)课外实践,拓展延伸

具体阐述如下:

(一)激趣导入 讲授新知

首先,教师开门见山直接问学生你喜欢电脑吗?会用电脑干什么?同学们会这么多呀!现在我可要考考你们了:看,知道这是什么吗?(课件出示埃尼阿克)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加以简单的总结:它是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名为埃尼阿克,它于1946年生于美国,它的主要元件是电子管。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创设美好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学生的爱心,乐于助人的精神有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情景中主动、积极地接受任务,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为全课奠定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复习已经掌握的操作技巧,为后面的教学打下铺垫。

(二)教师引导,探究新知:

同学们,随着第一台计算机的产生,计算机就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你们能通过自已的能力找到答案吗?

任务一:电脑发展史

如:计算机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时期

组成器件

时间

第一代

电子管计算机

(1945年~1955年)

第二代

晶体管计算机

(1955年~1965年)

第三代

集成电路计算机

(1965年~1980年)

第四代

大规模集成电路

(1980年~至今)

这一环节我把学生分成4人1小组,分工协作1位组长,2位搜索资料(不仅仅只有网上收搜索),1位加工整理,1位负责汇报。这个环节我放手让学生看教材、或上网找资料自己完成任务。孩子们都有很强探索欲和表现欲,教师正是抓住了孩子们这一心理特点,让学生亲自体验,在探究中学习到蕴含在其中的技能。在这种情境中,就有可能使学生充分发挥潜能。可能有人会担心这一环节放手让学生去做,有的孩子完不成任务会挫伤他的积极性,我认为孩子都有很强的好胜心,这一环节他没有完成任务反而会促使他带着问题更好的学习。

讲解完后教师出示几幅现代微型机的图片。让学生认一认,说一说,再出示任务二。

任务二:计算机的分类(看书、老师课件)

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任务三:想像未来的电脑会是什么样的?

当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让学生想像未来的电脑会是什么样的?你的未来电脑都有些什么?学生会说有键盘、鼠标等。这时教师引出计算机中能看的见得和摸得着的叫做硬件。如鼠标、键盘、显示器等。

教师举例:音乐、画图我们能摸得着吗?那么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我们就把它叫做“软件”。(板书)

计算机中也是一样的,你能举例说明吗?(画图、Word、电子报刊等)同学们说得都很好,这些都是软件。可是我有个问题了,我想听音乐,可是连计算机都打不开了,我还能听吗?那么,这些能管理计算机的软件就是系统软件。因此,我们又将软件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板书)

这一环节,学生在教师的讲解演示以生活中的事物为例子来说明计算机系统的组成,使学生很容易就区分出了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很好的突破了本课的重难点。

(三)强化练习,形成技能:

测试1:继续收集你们小组探究的问题。

测试2:你能想像出未来计算机会发展成什么样吗?能把它画出来或描写出来吗?

测试3:小组间互相出题测试,看看谁的新知掌握的好。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让学生自己选择喜爱的内容进行巩固练习,使原来枯燥乏味的机械练习充满了生机,学生在亢奋的思维状态下进一步巩固新知,也促使学生乐学、善学。

因此,本课中我采用师评、生评、互评、自评等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如教师在学生作业中找出有特点作品,让学生自己进行评价或让同学对作品进行评价,这样在评价的过程中学生也可以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同时,也加强了小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

(四)课外实践,拓展延伸:

让学生把本节课收集到的内容回家后制作成电子报刊或小动画,然后当小老师讲解给自己的亲人和朋友听。

给学生一个开放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课外收集信息、加工整理信息的欲望,同时也是一次很好的反馈机会。

总体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让他们学得更主动、更轻松;力求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合作精神,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达成教学目标

认识计算机说课稿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