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华为令人震撼的成功
编辑:星海浩瀚 识别码:23-600029 1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7-26 16:14:35 来源:网络

第一篇:华为令人震撼的成功

华为令人震撼的成功。

1、伟大的任正非

任正非,1944年出生,祖籍江苏,任正非无疑是华为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任正非有非常鲜明的个性,雄才大略,目光深远,深谋远虑,处事低调,不喜张扬,以治国之才治企,在他带领下华为在通讯市场上摧城拔寨,研发出一项又一项新的产品和技术,从国际电信大鳄口中抢单,结网式地搜夺人才,并将所有的员工培养成极具攻击性、忧患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华为狼”。

任正非作为成长于20世纪80年代而后继而成为中国最有出息的企业家,遭遇中国社会的数次大变革,始终在经济和政治的缝隙动荡间游刃有余,终铸大业。他极具才学韬略,精力旺盛,见识过人。他驾驭华为19年,时而衔枚疾进,时而蓄势待发,国内独步江湖,国外与“狼”共舞。华为成功很大程度在于任正非对中国社会特殊时期的领悟力、人际关系、眼光和某些个性特质。

2、国家大力扶持

华为成功离不开国家扶持。1995年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民族通讯产业发展的政策。国家在政策上一直向本土企业大大倾斜。一个注册资金只有2.4万元的民间企业,若没有国家扶持在短短10几年间单靠自己一点一滴慢慢积累能取得如此成就是不可能的。国家在重大产业走向国际的进程上,要通过国家的战略安排,使重要跨国公司有效地为国家战略产业承担起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抗衡、较量、博弈、协作的职能。通讯行业属于国家战略性产业,华为应运而生。华为能够走到今天正是得益于政府的扶持。1995年,当华为因试图扩大生产规模而遇到资金瓶颈时,国家领导人适时到访,让之前一直困扰华为的银行贷款问题迎刃而解,地方政府的支持力度也随之加强。任正非不是一个政治家,却有着一个政治家的敏锐眼光,有着一个政治家的谋略与胆识,这正是他能够在市场经济的大浪淘沙中勇立潮头的重要原因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与中兴不同,华为除了价格、技术、市场等常规套路,坚持把紧跟国家的外交路线作为华为自己的销售路线。华为的跨国营销是跟着我国外交路线走的,1996年,叶利钦总统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任正非马上捕捉到这一国际关系变化中隐藏的商机,加快与俄罗斯的合作。好处有两点:一是可以在国家外交的背景下,长期稳定海外发展方向;二就是在为经济外交做贡献的同时,可以优先获得国家的支持。

3、抓住机遇

善于抓住机遇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条件。华为成功是特殊历史机遇所造就。华为幸运遇上改革开放的大潮、遇上中华民族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任正非亦承认,华为过去的成功,机遇的成份更多,华为常务副总裁徐直军曾表示,在华为发展的历史上,有三次重大机遇都与国内运营商的支持有关:第一次是在建立号称通信网心脏的NO7信令网络时,国内运营商选择当时新兴的华为;第二次是1999年移动智能网即“神州行”网络搭建时,中国移动研究院开创与华为共同开发的发展模式;第三次则是与中国移动刚刚签署的省际光传送网传输系统四期工程和长途软交换网四期工程设备合同。

4、卓越的战略思想

华为的战略思想为企业的发展指明基本方向,与其他企业的战略思想相比,华为战略显得非常与众不同,可谓是一种“前无古人”的独特管理创新。华为在进入电信行业之初,便倾全力投入到程控交换机的开发上。产品开发成功,使华为与国内竞争对手拉开差距,在电信行业站稳脚跟。而国际巨头主要集中在城市市场,华为程控交换机等产品开发成功后,一开始选择农村“新市场进入”,走“农村包围城市”路线,没有遇到国际巨头的激烈狙击。实际上国际巨头在高端市场上的巨额垄断利润和高成本运营模式使其无意也无力狙击华为。

5、独特的经营机制

华为探索了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的企业经营机制,包括利益驱动机制、权力驱动机制、成就驱动机制、理想追求与价值驱动机制。公司的价值评价体系和价值分配制度是华为之所成功的关键所在,其主要内容和特点是:劳动、知识、企业家和资本创造公司的全部价值;公司的成就,以及全体员工的士气和公司的归属意识是价值评价的标准;才能、责任、贡献、工作态度与风险承诺是价值分配的依据;组织权力和经济利益是价值分配的对象;机会、职权、工资、奖金、股权、红利、福利以及其他人事待遇是价值分配的形式。华为经营机制独特另一方面乃是华为模式不可复制或难以复制。如今,全球化竞争早已充分展开,国内企业已很难在国内市场保护的情况下取得原始资本与技术的积累,很多企业从一开始就必须面对全球化竞争来构建自身竞争力。因此,华为的发展路径与模式难以复制。

6、人才战略

华为认为,人才是资本,而且是比金钱更重要的资本,因而不遗余力地广揽高素质、开拓型、敬业型人才,并创造一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机制。目前,1000O多员工中,85%以上是大学本科学历;高薪聘用技术研究及开发人才400O多人,其中博士后、博士、硕士等高级研究人才占7O%。华为强调人力资本增值目标优先于财务资本增值目标。公司不仅建立在自由雇佣制基础上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而且引入竞争和选择机制,在内部建立劳动力市场,促进内部人才的合理流动。在人才流动上,华为强调高中级干部强制轮换,以培养和提高他们能担当重任的综合素质;对低级职员则提供自然流动,爱一行干一行,在岗位上做实,成为某一方面的管理或技术专家。华为每月平均有2OO多人换岗,每个人都可以选择或竞聘自己适合的岗位和职位。

7、科技领先

华为创业伊始,就以国际先进水平为目标,力求领先于世界。他们立足于当代计算机与集成电路的高新技术,大胆创新,取得一系列突破。每年投入销售额10%的资金用于科研开发,装备大量精良的开发设备和测试仪器,并与国内外一些著名大学、研究开发机构和重点实验室建立了长期广泛合作与交流,与国际上知名公司和供应商建立了良好稳定的伙伴关系。8营销铁军

华为是中国IT业界的奇迹,更让人称道的是它的营销人员。华为的营销人员数量之多、素质之高、分布之广、收入之高都是中国企业史上前所未有的。华为的销售队伍数量高达6000余人,占全部华为员工的33%。他们大部分是国内名牌大学的毕业生,都是经过华为的魔鬼训练之后投入到市场第一线。华为营销人员的薪水是诱人的,但这些人一线市场寿命一般只有3年。在华为,市场就是核心竞争力,而市场是前线冲锋陷阵的战士争夺过来的。在本土,华为用三流的技术卖出一流的市场,并且华为铁骑跨过亚非欧,把战火烧到太平洋彼岸的美国。技术不是华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华为的核心竞争力是营销,而华为营销的核心的就是华为营销铁军。

第二篇:华为令人震撼的成功

华为令人震撼的成功。19年前,华为只有6名员工、2.4万元注册资金;19年后的今天,华为在印度、美国、瑞典、俄罗斯以及中国的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均设立研究所。一举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通信设备制造厂商。即使是世界通信巨头思科也为之头痛,将其列为最具威胁的竞争对手。

2007年电子信息百强新鲜出炉。联想控股以1398.4亿元收入排名第一,其利润与上交税收分别是4.1亿元与13.6亿元。而收入658.8亿元排名第三的华为,利润与上交税收则分别是41.4亿元与73.4亿元,分别是联想的10倍和5.4倍。华为已经从简易厂房起家的一个小公司,快速成长为世界一流的通讯公司。华为的快速成长,有其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华为为什么成功?它的成功原因值得特别关注。

1、伟大的任正非

任正非,1944年出生,祖籍江苏,居七兄妹之长,大学文化。1978年从部队转业,1982年从四川某部队转业到深圳后,在南油工作两年,其后开过电子公司。1988年以仅2.4万元资金注册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简称华为),主营电信设备,经过几年的艰苦创业,产值连年翻番,1993年达到4.1亿元,1997年达到50亿元,1999年突破100亿元,2007年以658.8亿元收入位居电子百强企业第三。华为公司总部设在深圳,现已成长为一个机构庞大、实力雄厚的集团公司。华为产品几乎覆盖国内电信的主要领域,众多产品已走向世界。在世界电信运营商前50强中,华为已经名列第22位。任正非2000年被美国《福布斯》杂志评选为中国50富豪第3位,其个人财产为5亿美元。企业家在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处于中心地位。企业家是企业的掌门人、是企业的舵手、是企业的灵魂,他们的智慧、性格以及好恶都会影响企业的决策和发展。任正非无疑是华为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任正非有非常鲜明的个性,雄才大略,目光深远,深谋远虑,处事低调,不喜张扬,以治国之才治企,在他带领下华为在通讯市场上摧城拔寨,研发出一项又一项新的产品和技术,从国际电信大鳄口中抢单,结网式地搜夺人才,并将所有的员工培养成极具攻击性、忧患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华为狼”。

任正非作为成长于20世纪80年代而后继而成为中国最有出息的企业家,遭遇中国社会的数次大变革,始终在经济和政治的缝隙动荡间游刃有余,终铸大业。他极具才学韬略,精力旺盛,见识过人。他驾驭华为19年,时而衔枚疾进,时而蓄势待发,国内独步江湖,国外与“狼”共舞。华为成功很大程度在于任正非对中国社会特殊时期的领悟力、人际关系、眼光和某些个性特质。

任正非很多名篇佳作诸如《华为的冬天》被许多企业(尤其IT界)作为企业管理的范本。任正非励精图治十多年,把华为建成中国IT界的标杆企业,与国际著名企业一样成为众多名牌大学学子择业的首选企业之一。

2、国家大力扶持

华为成功离不开国家扶持。华为总裁任正非曾感慨地说过:“华为一诞生就在自家门口碰上了国际竞争,竞争对手是拥有数百亿美元资产的世界著名公司。要是没有国家的政策保护和扶持,华为是很容易被摧毁的。”1995年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民族通讯产业发展的政策。国家在政策上一直向本土企业大大倾斜。一个注册资金只有2.4万元的民间企业,若没有国家扶持在短短10几年间单靠自己一点一滴慢慢积累能取得如此成就是不可能的。国家在重大产业走向国际的进程上,要通过国家的战略安排,使重要跨国公司有效地为国家战略产业承担起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抗衡、较量、博弈、协作的职能。通讯行业属于国家战略性产业,华为应运而生。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不通过自己国家的公司(包括爱立信、诺基亚等)走出去实施国家战略的。

华为能够走到今天正是得益于政府的扶持。1995年,当华为因试图扩大生产规模而遇到资金瓶颈时,国家领导人适时到访,让之前一直困扰华为的银行贷款问题迎刃而解,地方政府的支持力度也随之加强。1996年6月1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朱基视察华为,明确表示希望国产交换机打入国际市场,并允诺由政府提供买方信贷。在发展最为关键的时期,政府的再次出手相助对于希望摆脱国内市场束缚、意欲进军国际市场的华为来讲,无疑是最大的鼓励与帮助。之后任正非又通过随国家领导人出访,让华为走出国门,在俄罗斯、埃及等国家打开了市场。

任正非不是一个政治家,却有着一个政治家的敏锐眼光,有着一个政治家的谋略与胆识,这正是他能够在市场经济的大浪淘沙中勇立潮头的重要原因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与中兴不同,华为除了价格、技术、市场等常规套路,坚持把紧跟国家的外交路线作为华为自己的销售路线。任正非明确表示:“中国的外交路线是成功的,在世界赢得了更多的朋友„„华为的跨国营销是跟着我国外交路线走的,相信也能成功。”1996年,叶利钦总统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任正非马上捕捉到这一国际关系变化中隐藏的商机,加快与俄罗斯的合作。1997年4月8日,任正非亲赴俄罗斯,出席华为与俄罗斯的合资公司贝托华为的签字仪式。1997年10月26日至11月3日,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应克林顿总统邀请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2个月后,任正非也飞赴美国考察IBM等著名公司。在进入发展中国家市场时,华为通常都由国家牵引和扶持,因为我国和这些发展中国家有着传统的友谊和援助项目,因此,先以产品援助打开大门,逐步取得当地政府和电信部门的信任。华为依照外交路线设计营销路线,是非常明智的选择。好处有两点:一是可以在国家外交的背景下,长期稳定海外发展方向;二就是在为经济外交做贡献的同时,可以优先获得国家的支持。

3、抓住机遇

善于抓住机遇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条件。机遇往往是偶然的,稍纵即逝。机遇大多可遇不可求,需要人去创造;机遇容易稍纵即逝,需要人及时把握。一个人的成功往往是从某次机遇开始的。偶然的机遇往往决定于人生道路上关键的几步,它通过这种方式改变人的一生。企业若人,做得好的企业可以横跨几百年,做得不好的就很快夭折。因此企业务必在其所从事行业的蓬勃发展阶段,紧紧抓住各种机遇,才能获得市场的主动权,才能为做一个横跨百年的企业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华为成功是特殊历史机遇所造就。华为幸运遇上改革开放的大潮、遇上中华民族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任正非亦承认,华为过去的成功,机遇的成份更多,他曾经说:“华为成长在全球信息产业发展最快的时期,特别是中国正从一个落后网改造成为世界级先进网。华为像一片树叶,有幸掉到了这个潮流的大船上,是躺在大船上随波逐流到今天的。”因此,华为的成功应该是机遇大于其素质与本领。华为常务副总裁徐直军曾表示,在华为发展的历史上,有三次重大机遇都与国内运营商的支持有关:第一次是在建立号称通信网心脏的NO7信令网络时,国内运营商选择当时新兴的华为;第二次是1999年移动智能网即“神州行”网络搭建时,中国移动研究院开创与华为共同开发的发展模式;第三次则是与中国移动刚刚签署的省际光传送网传输系统四期工程和长途软交换网四期工程设备合同。

4、卓越的战略思想

战略管理大师迈克尔·波特认为,战略的本质是抉择、权衡和各适其位。打个比方来说,战略好比是制作一部电影,每部电影都要有一种情境,通过这种情境让观众在电影结束时体验到某种结果。战略思想与此非常相似,因为它要求能首先展望到企业所要达到的理想结果,然后集中怎样实现既定目标,再反过来考虑该如何一步步去努力实现。战略思想的运用对一个企业来说,有促进其兴旺发达和决定其生死存亡的重要意义。未来学家阿乐曼·托夫力也曾说过:“对没有战略的企业来说,就像在险恶的气候中飞行的飞机,始终在气流中颠簸,不管企业的规模多大、地位多稳定,都将在新的革命性技术和经济的大变革中失去其生存的条件。”这充分说明战略思想的重要性。企业之间的竞争,在相当程度上表现为企业战略思维、战略定位的竞争。华为的战略思想为企业的发展指明基本方向,与其他企业的战略思想相比,华为战略显得非常与众不同,可谓是一种“前无古人”的独特管理创新。比如华为将毛泽东思想活学活用,视其为传家宝;一般的企业都提出营造民主环境而不讲独裁,华为却提出“没有独裁就没有民主”;一般企业做大后大多都会走向多元化,而华为坚守“只做通信产品”的道路;另外,在IT业形势一片大好时华为却未雨稠缪先喊出“IT业的冬天必将到来”,为企业发展敲响警示的钟声。

最初电信业在国内还是较小的行业,通信质量仍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其价格高和使用不方便,大多数单位和私人的通信需求被大大压抑,多数中国人被挡在市场之外。对中国市场而言,改进通信质量、降低成本的技术开发成为决定行业竞争成败的关键。华为在进入电信行业之初,便倾全力投入到程控交换机的开发上。产品开发成功,使华为与国内竞争对手拉开差距,在电信行业站稳脚跟。而国际巨头主要集中在城市市场,华为程控交换机等产品开发成功后,一开始选择农村“新市场进入”,走“农村包围城市”路线,没有遇到国际巨头的激烈狙击。实际上国际巨头在高端市场上的巨额垄断利润和高成本运营模式使其无意也无力狙击华为。华为在农村新市场成功后,开始进入城市市场,由于技术性能逐渐接近国际巨头,成本又低于国际巨头,在城市市场华为能为电信运营商提供更高的性价比,于是又成功扮演“低端进入者”的角色,使其在中国城市市场上不断收复失地。

5、独特的经营机制

华为探索了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的企业经营机制,包括利益驱动机制、权力驱动机制、成就驱动机制、理想追求与价值驱动机制。公司的价值评价体系和价值分配制度是华为之所成功的关键所在,也是华为管理中最具特色之处。其主要内容和特点是:劳动、知识、企业家和资本创造公司的全部价值;公司的成就,以及全体员工的士气和公司的归属意识是价值评价的标准;才能、责任、贡献、工作态度与风险承诺是价值分配的依据;组织权力和经济利益是价值分配的对象;机会、职权、工资、奖金、股权、红利、福利以及其他人事待遇是价值分配的形式。把知识转化为资本,知本主义实现制度是华为的创新。其表现在股权和股金的分配上,股权的分配不是按资本分配,而是按知本分配,即将知识回报的一部分转化为股权,然后通过知本股权获得收益。

华为经营机制独特另一方面乃是华为模式不可复制或难以复制。应该承认,到目前为止,华为的全球化战略是比较成功的,无论是市场开拓还是自主研发,华为都实现阶段性的全球化目标。不过,我们也应该清晰看到,华为发展起来的初始条件是无法轻易获得的,特别是发展初期幸运地遇到国内通讯市场的大规模建设,为其积累起来足够的经验、资本及研发体系,形成重要的发展基础。总之,华为的发展是自身清晰的战略选择与不可或缺的特殊历史机遇所共同造就的。如今,全球化竞争早已充分展开,国内企业已很难在国内市场保护的情况下取得原始资本与技术的积累,很多企业从一开始就必须面对全球化竞争来构建自身竞争力。因此,华为的发展路径与模式难以复制。

6、人才战略

高素质的人才是高科技企业得以发展的保证。华为认为,人才是资本,而且是比金钱更重要的资本,因而不遗余力地广揽高素质、开拓型、敬业型人才,并创造一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机制。目前,1000O多员工中,85%以上是大学本科学历;高薪聘用技术研究及开发人才400O多人,其中博士后、博士、硕士等高级研究人才占7O%。华为强调人力资本增值目标优先于财务资本增值目标。公司不仅建立在自由雇佣制基础上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而且引入竞争和选择机制,在内部建立劳动力市场,促进内部人才的合理流动。在人才流动上,华为强调高中级干部强制轮换,以培养和提高他们能担当重任的综合素质;对低级职员则提供自然流动,爱一行干一行,在岗位上做实,成为某一方面的管理或技术专家。华为每月平均有2OO多人换岗,每个人都可以选择或竞聘自己适合的岗位和职位。

华为人才战略不问出身、唯才是举。李一男的传奇经历折射出华为的人才战略。李一男15岁考入华中理工大学少年班,21岁进入华为,两天时间升任工程师,半个月升任主任工程师,半年升任中央研究部副总经理,两年被提拔为华为公司总工程师与中央研究部总裁,27岁坐上华为公司的副总裁宝座,之后迅速升任“华为技术”副董事长,是任正非最为得力的助手,也是当时呼声最高的华为接班人。2000年底,李一男带着从华为拿到的价值1000万元的设备北上京城,创立北京港湾网络有限公司,以华为企业网产品高级分销商的身份开始独闯江湖。李一男从华为率众出走,纠集华为顶级人才,并处处以华为为对手,让任正非愤怒。本来任正非鼓励员工出去创业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只是这种方式又另当别论。华为与港湾彻底交恶的导火索,是2002年对香港一运营商业务的争夺。此事,港湾在获得代理商的支持下,直接在台面上与华为竞争,引爆华为、港湾之战。此后,华为开始对港湾痛下杀手。成立专门的项目组大肆从港湾挖产品、项目、人员。这个项目组当时在华为被戏称为‘打港办’。就是为了全面打击港湾的业务。2006年6月,华为正式收购港湾,至此,华为与港湾多年恩怨终了结。华为收购了港湾,包括各大产品线、知识产权、库存产品、港湾的绝大部分人员等。李一男是同年9月11日回到华为,职务是副总裁兼首席电信科学家,主要负责战略与市场部门。

7、科技领先

华为创业伊始,就以国际先进水平为目标,力求领先于世界。他们立足于当代计算机与集成电路的高新技术,大胆创新,取得一系列突破。每年投入销售额10%的资金用于科研开发,装备大量精良的开发设备和测试仪器,并与国内外一些著名大学、研究开发机构和重点实验室建立了长期广泛合作与交流,与国际上知名公司和供应商建立了良好稳定的伙伴关系。科技领先,使华为跻身于世界少数几家能够提供CAC08-STP数字程控交换机设备的巨头行列;在移动智能网、STP、移动关口局、GPRS等核心网络方面形成领先的优势。

8、营销铁军

华为是中国IT业界的奇迹,其发展速度令人咂舌,而更让人称道的是它的营销人员。华为的营销人员数量之多、素质之高、分布之广、收入之高都是中国企业史上前所未有的。华为的销售队伍数量高达6000余人,占全部华为员工的33%。他们大部分是国内名牌大学的毕业生,都是经过华为的魔鬼训练之后投入到市场第一线。华为营销人员的薪水是诱人的,但这些人一线市场寿命一般只有3年。

华为的老板任正非如是说:“华为的产品也许不是最好的,但那又怎么样?什么是核心竞争力?选择我而没有选择你就是核心竞争力”。在华为,市场就是核心竞争力,而市场是前线冲锋陷阵的战士争夺过来的。在本土,华为用三流的技术卖出一流的市场,并且华为铁骑跨过亚非欧,把战火烧到太平洋彼岸的美国。技术不是华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华为的核心竞争力是营销,而华为营销的核心的就是华为营销铁军。华为的成功主要依赖其在营销方面的优势,而华为营销优势的首当其冲就是华为营销队伍的优势。华为的营销铁军是如何锻造出来的呢?华为打造自己的营销铁军主要有五招:第一招:塑造“狼性”与“做实”企业文化;第二招,选择良才;第三招,魔鬼培训;第四招,制度化用人;第五招,有效激励。

“狼性”与做实的企业文化是华为之所以为华为的根本。华为的“狼性”不是天生的。现代社会把员工的团队合作精神的问题留给企业,企业只有解决好了才能获得生存、发展的机会。华为对狼性的执着是外人难以理解的。

物质和精神上的激励保证华为的营销团队永远活力充沛,在战场上充满战斗力。从培养“狼性”到维护“狼性”,从“讲到”企业文化到“做实”企业文化,华为营销人员用自身的发展经历证实“狼性”与“做实”的难得。华为的营销团队建设为中国本土高瞻远瞩企业树立一个可以学习和借鉴的典范。华为告诉我们,要成功打造营销铁军就得要让营销团队充满“狼性”,而且,也告诉中国的本土企业“狼性”的培养是可能的,但是这个过程是非常艰巨的。成功没有捷径,从招聘人才,到培训人才,再到使用人才,最后激励人才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企业付出心血。

没有专业的招聘,没有系统的培训,华为将无法塑造自己的销售铁军;没有办法让整个销售队伍统一思想,没有完善制度,华为对销售团队的管理将“无法可依”;不严格考核,华为的制度将没有任何的意义;没有公平、有效且完善的激励制度,企业的销售团队将象死水一样毫无动力!

9、优秀的企业文化

华为基本法说得好:资源是会枯竭的,惟有文化才会生生不息。华为的企业家以其特有的远见卓识,从华为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注意精心培育华为企业文化,并自觉地将这种独具特色的文化注入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之中,从而产生巨大的文化管理效能。文化与管理的关系犹如土壤与庄稼的关系,正如任正非提出的:“文化是为华为公司的发展提供土壤,文化的使命是使土壤更肥沃、更疏松,管理是种庄稼,其使命是多打粮食”。

一支军队假设没有灵魂,这个军队将可能在瞬间分崩离析;而一个有灵魂的军队,那么即使遇到一时的困难,这个军团也可能重新组建起来,重新在战场上扬威,对于企业的团队建设来说也是如此。企业文化即企业灵魂。在中国,能真正理解企业文化和实施企业文化战略的企业并不多,而华为就是其中之一。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软环境。华为的企业文化体现了“华为精神”。企业文化是华为之所以为华为的一个不可缺少的东西。华为的企业文化可以用这样的几个词语来概括:团结,奉献,学习,创新,获益与公平。华为的企业文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做实。企业文化在华为不单单是口号,而且是实际的行动。“狼性”与做实的企业文化是华为之所以为华为的根本。

华为非常崇尚“狼”,而狼有三种特性:其一,有良好的嗅觉;其二,反应敏捷;其三,发现猎物集体攻击。华为认为狼是企业学习的榜样,要向狼学习“狼性”,狼性永远不会过时。“胜则举杯相庆,败则拼死相救”是华为狼性的体现。在华为,对这种狼性的训练是无时无刻不存在的,一向低调的华为时时刻刻把内部员工的神经绷紧。从《华为的冬天》到《华为的红旗还能打多久?》无不流露出华为的忧患意识,而对未来的担忧就要求团队团结,不能丢失狼性。华为人认为只有这样,华为才能找到冬天的棉袄。

凶悍的“狼性文化”无疑是华为文化的一个典型缩影。任正非早年一直提倡“狼性文化”:敏锐、好斗、奋不顾身、团队精神。在企业内部,任正非用军事化的“铁腕”,来治理企业,包括超强的劳动强度、严厉的管理制度、残酷无情的内部优胜劣汰机制等。随着国内通讯市场饱和、华为的不断壮大和国际化,华为实施“狼性文化”的环境已经改变。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尤其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走向国际市场的时候,过度的凝聚力反而会阻碍国际化的实施。华为长期以来的企业文化建设,在推动华为迅猛发展的同时,反过来阻碍公司的发展。而要真正成为一个国际化的大公司,首先要有一种兼容并包的大企业文化,也就是不同于“土狼”的“大象”文化。能够认识到以文化为动力源泉,这样企业才能把握市场经济的脉搏,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扬长避短,乘势发展。

10、国际战略

中国企业并不缺少国际化的战略,缺少的是对国际化战略的执着。一般公司考虑的是中国区域,而华为考虑的是全球。经过几年的探索后华为发现,即使在发展中国家市场,品牌建立的过程也相当漫长,如果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建立自有品牌的难度和投入更大。于是,华为考虑以自有品牌与贴牌生产并行的方式拓展海外销售市场。1998年开始,华为与许多国际著名通信企业洽谈贴牌生产合作,如摩托罗拉、朗讯等,谈判要么没有结果,要么合作不甚理想。此时摆在华为面前的是,要么放弃全球化经营,坐等国内市场业务萎缩;要么,选择一条最为艰难的独立自主的全球化发展战略。最终,任正非选择后者。

华为的国际化是在“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中培养出来的,不是将之完全交付给国外代理商或合作伙伴,这样的国际化策略见效慢,但投入分阶段,总体来说风险较小。像TCL通过并购知名品牌进入国际市场的方式,可以产生一时的轰动效应,但由于企业现有的国际经营水平较低,完成整合的难度大,风险自然大。在国际市场上华为的进入也基本遵循低端进入的策略,在低端市场上迫使国际巨头无利可图,愿意“主动"退出,而华为由于其成本优势则可尽早在国际市场上盈利,完成其持续投入,在国内市场处于低迷时,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新的增长点。这一点也不同于海尔先难后易的战略。因为电信行业的产业链较复杂,管制严,技术壁垒高,不同于家电行业,若开始选择最难的市场无异于“自杀”。选择适合电信业的国际化路径是华为成功的又一原因。

从一个产品跟随者、模仿者,到技术与市场的全面创新者,华为的蜕变得益于全球经营所带来的广阔视野。作为国内为数不多能够与全球性产业巨头在主流产品领域竞争的中国企业,华为10多年来在通讯产业所取得的成败得失值得我们认真研究与分析。一方面,华为为何能够在竞争强度较大的通讯行业站稳脚跟并取得发展;另一方面,华为如何做到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提升研发能力。

在国际化过程中,华为公司应该称得上是比较扎实和富有成效的。华为在国际与国内先后建立诸多研究所:美国硅谷研究所、美国达拉斯研究所、瑞典研究所、印度研究所、俄罗斯研究所等海外机构,华为技术(总部深圳)、北京研究所、上海研究所、西安研究所、成都研究所、杭州研究所、南京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华为不断站在全球竞争的角度去思考自身的全球化策略,不断地在发展中寻求并保持发展的主动性。

华为实行全方位的国际化。华为在全球市场进行艰苦的开拓和攻城拔寨。华为管理层认为,企业的全球化经营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仅是市场,制造、研发、人才等方面的全球化,特别是管理与资本的全球化才是华为实现全球化经营的核心价值。

华为确实在国际化上硕果累累。到2004年底,海外市场取得全面突破,全球拓展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产品进入70 多个国家,不仅有在发展中国家,而且还包含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巴西以及法国、德国、英国、西班牙、葡萄牙等12个西方发达国家。获得“亚洲最佳通信设备供应商”称号。华为CDMA2000产品已经进入40个国家52个运营商,2004年海外销售超过4亿美金。华为在全球建立8个地区部、55个代表处及技术服务中心,销售及服务网络遍及全球,服务300多个运营商,其中包括世界电信运营商50强中的22家。在人力资源上,华为现有员工24000多人,其中外籍员工3400多人。2005年,华为的海外市场收入首次超过国内,截止到2006年,华为年销售收入达到656亿元人民币(折合84.5亿美元),海外销售额所占比例突破65%。

11、技术创新

华为的成功首先来自于技术创新。大家知道,企业国际竞争力虽然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是成本优势,另一个是技术优势,但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来说,最终是靠技术优势,不变的是技术优势。华为正是认识到这一点,因而将核心技术创新当作企业的生命线。在目前我国不少民企因为成本优势开始丧失而大为苦恼的时候,华为却已经成为中国出口自主品牌的高技术企业,为什么华为能在技术创新上成功?关键是华为形成一整套科学而可行的自我技术创新战略。华为将技术创新作为决定企业生死存亡的生命线,具有根植于心灵深处的“技术救国论”。并科学地选择技术创新的切入点,形成以核心技术为创新中心的技术创新路线。因为华为所从事的是高新技术产业,因而华为一直把自己的技术创新的切入点,放在核心技术的创新上,例如华为明白在WCDMA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上,如果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就会受制于人,因而冒着很大的风险启动自己的ASIC项目,并成功地实现技术突破,从而在这方面有了极强的国际竞争力。另外华为注重并不断扩大技术资金投入,千方百计地强化技术创新的资金支持,从而形成独特的技术创新的资金支持体。

12、核心技术

靠着掌握越来越多的核心技术,华为在世界电信市场上已经能与跨国公司比肩较量。通讯行业的一个特性是,谁掌握核心技术,谁就掌握市场竞争的战略高地。唯有立于核心技术,才能势不可挡。还在公司刚刚成立之际,华为就义无反顾地把大量资金投入研发。二十年如一日,华为最终成为中国技术的骄傲。一般公司会考虑以产品拓展市场,而华为则是以研发带动市场。华为每年要将当年销售额的10% 投入到研发中去,而其中的80%又被投入在软件方面,甚至有人认为,华为才应该是中国最大的软件企业。华为在技术特别是核心技术上的投入不断加大,专利申请一直保持超过100%的年增长率。2002年,华为的研发投入近30亿元,仅用于专利申请的费用就超过1000万元。

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截至2002年,华为累计申请专利2154件,发明专利申请量居国内企业之首;申请PCT国际专利和国外专利198件,是发展中国家申请PCT最多的公司之一;作为“中国驰名商标”,华为已在86个国家和地区注册600多件次、在巴黎公约成员国和WTO成员国享受特别保护。技术专利特别是核心技术专利会给企业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比如:华为独创的SDH接口技术,使程控交换机的性能大大提升,为客户节省大量工程费用;华为自行设计专用ASIC芯片成本10多美元,而原先从国外购买需200美元。

13、市场战略

华为的市场战略经历了公关型-推销型-营销型-管理型的几次转变和飞跃。如今他们还采取以技术换市场的策略,开拓国际市场。华为非常重视发现和培养战略营销管理人才和国际营销人才,培育一支高素质的销售员、工程师队伍与营销现场管理者队伍。目前从事市场营销和技术服务的人员占员工总数的 35%,均具本科以上学历,并在全国建立33个市场、销售办事处,35个用户服务中心。市场战略的成功,使华为的销售收入按年均100%的递增率增长。

14、先进的管理思想

华为总裁任正非这样总结华为的管理经验:“管理是华为的核心竞争力。华为取得既往成功的关键因素,除了技术、人才、资本,更有管理与服务。”回顾华为对管理体系全面西化和提升的过程,是从研发、供应链等后端业务流程入手,逐渐加入人力资源管理等辅助单元,最终在组织结构与涉及市场营销前端业务的流程上与国际接轨。

早在1997年,华为就开始与Hay Group(合益集团)合作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变革。(globrand.com)此后,华为又以5000万美元的价格聘请IBM的顾问在产品开发方面进行咨询。在财务和质量控制方面,华为聘请普华永道和FhG公司做咨询。2005年开始,华为又与Hay合作,进行领导力培养、开发和领导力素质模型的建立,为公司面向全球发展培养领导者。

企业在成长到较大规模后经常会因为复杂性管理进入组织官僚化危机,华为克服此危机的办法先是从文化上塑造员工内部客户行为导向意识,接着通过整合产品开发流程实现产品开发的市场化导向,又通过软件企业能力成熟度模型认证,使其组织能力趋于成熟,从而摆脱国内多数软件企业靠能人保证的初级阶段,进入能力上与国际企业并驾齐驱的阶段。华为的管理模式是矩阵式管理模式,矩阵式管理要求企业内部的各个职能部门相互配合,通过互助网络,任何问题都能做出迅速的反应。不然就会暴露出矩阵式管理最大的弱点:多头管理,职责不清。而华为销售人员在相互配合方面效率之高让客户惊叹,让对手心寒,因为华为从签合同到实际供货只要四天的时间。在全球化实践中,任正非深刻领会到企业组织的可复制能力与可预测性的意义,体现在企业内部一系列流程和内外环境的模式化,这已经成为现代规模管理的基础。华为在引进西方管理的过程中,经历过削足适履的痛苦过程。1998年,华为花大价钱请IBM来指导企业内部优化。以客户为中心的市场成长基因,被IBM用集成管理的模式移植到华为的终端研发,并通过流程加以固化,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任正非果断拍板,对华为的全部流程实行再造,提出“先僵化、后优化、再固化”、“要穿美国鞋,就必须削足适履”的口号。这表达任正非的意志和决心。

15、借船出海

对战略产业的专注,是一种很强大的力量。华为固守通讯设备供应,为结成更多战略同盟打下基础。商业竞争有时很奇怪,为了排除潜在的竞争对手,花再大的血本也不在乎。在通讯运营这个垄断行业,企业也许可以在一个地域获得一小部分收益,但在更多地方,运营商会关闭可以切入的通道。任正非洞悉人性的弱点,恪守着华为长远的战略利益。

2001年,任正非提出学习拉宾“以土地换和平”的联盟策略。坚持“我发展,让别人因此也发展;我得利,让别人因此也得利;我发达,让别人因此也发达”的思想。发达国家客户知道华为的不多,但是没有人不知道诺基亚、爱立信、西门子、GE、微软、IBM、索尼、阿尔卡特、3COM等。与这些巨头们形成战略联盟,无疑是一种借船出海的间接策略。客户通过这些巨头认知华为品牌。

中国企业普遍的信条是:全力打造出最完美的产品,创出品牌,征服世界。华为则进一步认识到间接策略的价值,实现与跨国公司的广泛合作。凭借自己的产品和技术,通过参股或控股,华为以技术为本,借力知名品牌与其渠道,实现华为全球技术版图的扩张,这是间接策略的实质。

在海外市场的拓展上,任正非强调不打价格战,要与友商共存双赢,不扰乱市场,以免西方公司群起而攻之。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来获取客户认可,不能由于华为的一点点销售来损害整个行业的利润,不能做市场规则的破坏者。通信行业是一个投资类市场,仅靠短期的机会主义行为是不可能被客户接纳的。因此,华为拒绝机会主义,坚持面向目标市场,持之以恒地开拓市场,自始至终地加强我们的营销网络、服务网络及队伍建设,经过多年的艰苦拓展、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终于赢来海外市场的全面进步。华为迅速崛起于深圳湾之畔,宛如世界通讯行业的一个神话。然则虽华为迈入世界通讯行业巨头的行列,但华为所处竞争环境依旧异常惨烈,华为之压力毫不轻松。展望华为未来之路,华为依然任重道远。“华为”之意义可引申为“中华有为”,对哉,华为应大有作为,中华应大有作为。华为的成功似乎披上神秘的面纱,吾希冀从中能窥测到其成功原因之一二。一个华为少矣!希望更多中国企业从华为成功模式中吸取营养,成就中国各行各业千千万万的“华为”。

第三篇:那大象,令人震撼

那大象,令人震撼

——《最后一头战象》读后感

最早认识大象,是在《曹冲称象》的故事里,大象是那样的笨重、憨态可掬。再次走近大象,是在动物园里,它迈着稳健的脚步,甩着长长的鼻子,那可爱的样子常在我的眼前摇晃。真正走进大象的世界,是我读完《最后一头战象》的时候——我被大象深深地震撼了。

象是那样的恩怨分明,令人震惊。《愤怒的象群》中的一员——一头年轻的公象被酒后一时糊涂的岩温扁杀了,并盗走了一对象牙。象群群起而攻之,围攻了曼广弄寨。在整个寨子的人都惊恐不已的时候,岩温扁的自首换来了整个寨子的安宁。如此通人性的象群,如此恩怨分明的头象,令人刮目相看。

象是那样的尽忠职守,令人敬佩。当一大群食肉、食草动物因为干渴,忘却了敌对关系聚在罗梭江边时,遭遇了鳄鱼的挑衅。动物们尽管一个个渴得喉咙冒烟,可谁也不敢上前一步!就在这时,陆地上最大的哺乳动物——大象就像威武的警察,驱逐了鳄鱼群,“拉”起了警戒线,让动物们喝了个饱,在水里玩了个够。直到动物们一个个安全离开沙滩为止。呵,好一群尽忠职守的《象警》啊!

象是那样的有情有义,令人感动。《给大象拔刺》中的“我”,被两只大象劫持,我的心也跟着揪得紧紧的。可是,当看到那头半岁左右的幼象咧着嘴,鼻子有气无力地甩打着,右前腿血汪汪的,不断地抽搐、呻吟着时,我的内心又有了一丝怜悯。母象用那根万能的鼻子在小象的头顶抚摸着,安慰着,公象则用鼻子卷起“我”的手腕,使劲儿往小象拖曳。此时此刻,我终于明白了:原来公象和母象爱子心切,才到路上劫持了“我”这个赤脚医生来替小象看病。好聪明的公象和母象,好有爱的一家子象啊!这种亲人之间无以逾越的情义,在《象冢》中,我又一次深深地被震撼了。在作者沈石溪一次次地插叙中,老公象它茨甫和巴娅那种难以割舍的至死不渝的情义让我感动。《最后一头战象》则向我们展现了战象嘎羧在生命大限将至时,没有到祖祖辈辈留下的象冢里长眠,而是重披象鞍,到江滩边缅怀往事凭吊战场。最后它来到自己的战友长眠地——“百象冢”旁,庄严地把自己埋下。最后一头战象,它对战友难以忘怀的情义令人肃然起敬。这种情义才是一种大爱,是人类中都不可多得的大爱。我想,这便是为什么沈石溪伯伯以《最后一头战象》作为书名的缘由吧!

你想进一步了解大象吗?你想和大象有一个亲密接触吗?你想和我一样经历一次心灵的洗礼吗?那就赶紧读读《最后一头战象》吧!

第四篇:令人震撼的家长会2

令人震撼的家长会

――

令人震撼而难忘的家长会结束后,我如释重负,又感慨良多。品尝过筹办的艰辛,又收获了成功的喜悦。这次家长会震撼了家长、学生、老师,又教育了家长、学生,也很好地展示了我校的风采。

会后很多家长表示,要把在家上学的孩子送来,孩子交到育才学校,家长放心。家长们真诚的话语震撼了我,证明了这次家长会的成功。

一、品尝筹办的辛酸.自从学校布置家长会的召开任务后,我就感到发愁:还是原来的学生和家长,已是第三次家长会,既然开就得让家长和学生有新的收获,内容和程序又得求新。

1、指导学生写发言稿 在家长会前的作文课上布置学生分别写发言稿:一是写展现学校风采的,由在育才上学三年以上的学生写;二是由纪律班长写展示班级特色的内容;三是由另一位班长写任课老师的教学特色;四是让优秀学生及进步学生写学习经验。我挤时间批改作文,挑选出可以做发言稿的,让学生修改,又在语文课上布置学生给家长写一封感恩信。

2、指导主持人编排程序、编写台词 程序的安排既要突出主题――感恩的心,又要过渡自然,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程序分七步进行:(一)开幕 数学老师致开幕词和演奏二胡;(二)展现风采 由四位同学发言分别展现学校、班级、老师、学生的风采;(三)班主任颁奖 班主任对前四位同学略做总结后颁发升层激励奖及期中考试奖;(四)、特优生和优秀生代表介绍学习经验和进步学生代表发言之后用歌曲《感恩的心》转入——(五)、感恩发言

由六位同学向家长倾诉心声,学生的感恩情绪达到高潮,家长感动不已,全场落泪,此时一曲《母亲》合唱,感动人心,更是催人泪下。(六)、家长感言

由三位家长发言。他们真情告白,与各位家长产生共鸣:育才学校好,老师真好,孩子教育得好。最后,班主任总结并与家长探讨家教问题及与学校配合的十忌和十要。

整个程序的安排真是让人煞费苦心。为此,我曾几次不回家吃饭,以致上呼吸道感染。

二、收获成功的喜悦

家长会上家长的真诚震撼了我,陈诚的家长激动得边流泪边握着我的手说:“徐老师,你不仅是孩子的老师,也是家长的老师,我参加了你举办的三次家长会,每次都有很大的收获。我的孩子不仅进步了100多个名次,更重要的是变得开朗自信了,我真高兴,还是那句话,对你,我相见恨晚啊!你的教育学生的方法和观念是为孩子的一生铺路。”韩玲的家长说:“孩子交到育才学校,家长只管放心,育才真好,年后把韩玲的弟弟也送过来。”家长会教育了学生,使他们更加爱学校、爱班级、爱老师、爱父母长辈、爱学习。好学生学习经验的介绍,使他们找到了正确的学习方法;班长爱班级、爱老师的情绪感染教育了他们。会后,他们自发打扫教室,拉齐桌子,并把张贴手抄报的小黑板擦洗干净,然后送到办公室。家长的发言震撼了学生的心灵,使他们更体谅父母了。同学们在班会上表示回家要多为父母分忧,在校听谨尊老师的教导,努力学习。他们的表现令我感动,使我更加喜欢这些孩子了,为了这些可爱的孩子,付出再多也无怨无悔。

但是,在收获成功果实的同时,也有无尽的酸楚,感到身心太疲惫,对教学工作有或多或少的影响。因此,我建议学校每年在暑假前召开一次家长会,对我校的招生工作有很好的作用。这次家长会的弊端是天气太冷,家长到会人数刚过半数。

总之,我校的班主任为家长会的召开各显其能,很好地展现了我校风采,家长会已成为展现育才风采的窗口。

第五篇:大学开学演讲,令人震撼

做不畏艰辛的创新者

——在清华大学2015级本科生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清华大学校长 邱 勇

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

今天,百年清华又一次张开双臂,迎接2015级研究生新同学。首先,我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对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研究生是求学生涯的新阶段,也是人生旅途的新起点。选择深造,因为你们怀揣着更大的梦想;选择清华,因为这里是圆梦的舞台。我知道,你们当中很多同学是第一次来到清华,你们是清华园的新主人,也是清华的新生力量。我相信,清华会成为你们永远的精神家园。你们中有些同学曾在清华学习过,我希望再次成为新生的你们,与母校一起继续成长进步。你们中还有来自88个国家的留学生。毕业于哈佛大学教育专业的Timothy Hesler,曾在清华英语夏令营为大一本科生短期授课,对清华浓厚的学术氛围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在考虑继续深造时,清华-MIT全球MBA项目成为他的首选。我相信,未来的清华会成为全球更多优秀学子圆梦的地方。

清华大学有着厚重的历史积淀,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传统。在“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校训和“行胜于言”校风的熏陶下,一代代清华人在这里学习成长,并从这里走向广阔的天地。创新同样也是清华文化中的重要元素。1926年毕业的校友们赠送给母校一块刻着“人文日新”的牌匾,如今这块牌匾仍高悬在大礼堂南墙上。其中的“日新”二字出自古代典籍《大学》中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思是为学绝不能因循守旧,而要革故鼎新,勇于突破。实际上,追求创新的精神,早已深深融入清华人的血脉,并化为探索未知、创造新知的具体行动。2013年,薛其坤院士领衔的团队在世界上首次实验发现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其论文被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先生誉为“第一次从中国实验室里发表的诺贝尔奖级的物理学论文”。就在今年8月21日,施一公院士领衔的团队在顶级学术期刊《科学》上同时发表两篇论文,首次解析了真核细胞剪接体复合物的高分辨率三维结构,并揭示了其基本工作机理,多位诺贝尔奖得主都评价这一成果为“巨大的突破”。

朝气与活力是青春的标志,创新也应当是青春的标志。研究生阶段是奠定学术基础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产生创新成果的重要时期。事实上,很多学术大师都是在研究生阶段获得了一生中第一个甚至是最重要的学术成果。因为电影《美丽心灵》而为公众熟知的纳什,在其22岁时完成的博士论文中就提出了后来被称为“纳什均衡”的博弈理论,而这正是他获得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最重要的基础。著名生物学家克里克也是在他的博士生阶段揭开了DNA双螺旋结构的奥秘,开启了分子生物学的新时代,从而获得1962年诺贝尔奖。青年永远是创新的生力军,希望你们在研究生阶段充分发掘自己的创新潜能,为青春岁月刻下最难忘的印记。

成为优秀的创新者,要敢于质疑。北宋哲学家张载说过:“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人类历史上重大的学术进展,往往都是在最熟视无睹、人云亦云的地方取得突破的。成为优秀的创新者,要善于合作,在思想碰撞中激发创新火花,在交流合作中提升学术水平。当然,成为优秀的创新者,还要有丰富的想象力,给知识插上想象力的翅膀,你们才能飞得更高更远。

质疑、合作、想象力都很重要,但今天我更想强调的是,创新者要敢于选择有挑战性的目标,不畏惧创新之路的艰辛。正如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所说:“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爱好登山的人都知道,攀登珠穆朗玛峰有南北两条路线,南坡易、北坡难,攀登北坡除了要克服严寒缺氧,战胜陡峭悬崖外,还需要跨越“北坳”冰陡坡、“大风口”以及被称为不可逾越的“第二台阶”三大难关。真正的登山者更愿意选择北坡,在极限挑战中锤炼无所畏惧的勇气。无论选择南坡还是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勇士,都是值得我们敬佩的。但我相信,选择北坡的人一定能看到更加奇异的风景,沿途的艰辛以及经历艰辛的过程一定会使他们变得更加强大。创新同样是一个攀登的过程,探索的道路越艰险,达到的境界越高远。

英国数学家怀尔斯从小喜欢数学,10岁时就立志要征服300多年未被证明的费马大定理。33岁时,已成为著名数论学家的怀尔斯,决定放弃所有与证明费马大定理无关的工作,全身心投入到这项失败风险极高的研究之中。通过长达7年的努力,他完成了这一证明。然而,他的论文在审稿过程中被发现存在一个重要缺陷。怀尔斯在解决这个缺陷的过程中一度面临绝境,但他坚持了下来,用392天最终做出了完美的证明。怀尔斯凭借他过人的勇气和执着努力,不仅登上了数学王国的高峰,更是收获了非同寻常的人生体验。他说:“再没有别的问题能像费马大定理一样对我有同样的意义。我拥有如此少有的特权,在我的成年时期实现我童年的梦想。”无论做什么事情,清华人都永远追求卓越。我希望,大家在学术研究中选择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目标,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执着坚守,“衣带渐宽终不悔”,做不畏艰辛的创新者!

同学们,未来属于每一个朝气蓬勃、充满理想、敢于创新的人。你们是清华园的主人,你们将在这里播种耕耘,并收获属于你们自己的创新成果。我相信,美丽的清华园一定会因你们而更加精彩,你们的青春足迹也一定将为清华园所铭记!

谢谢大家!

2014年北大校长开学致辞

各位新同学,我们身处的这个园子,被几代中国知识分子视为精神的家园,甚至被称为“圣地”。从今以后,你们将无数次地听到这些口号的召唤:“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勤奋、严谨、求实、创新”,“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它们绝不是一些空洞的口号,而是116年来一代又一代北大人实实在在的人生实践。北大是一部厚重的书。无论初入燕园还是已经在这里磨砺过几年,同学们都应该读一读我们的校史,了解自己所在院系和学科的历史,认真思考我们的前辈所走过的道路。所谓“守正”,就是要铭记历史、坚守传统,始终捍卫我们北大的精神。回顾历史,不仅仅是为了缅怀过往,更是为了开拓未来。从今天起,百年北大所形成的光荣传统和优良学风将在你们身上传承下去,并被赋予新的内涵。

北大是各位同学曾经的梦想。来到这里,你们又站在了一个实现更大梦想的起点上。进入北大,意味着进入了一个更宽广的舞台,从这里眺望世界,会让你豁然开朗。这里的机会很多,资源也很多,再加上北大崇尚自由、张扬个性的传统是如此深厚,有时难免会让人目迷五色、眼花缭乱。这是北大的优势所在,也可能给你们带来许多“幸福的烦恼”,因为你将不得不面对各种各样的选择。比如,该选什么课?那么多的名师,谁的课都舍不得放弃,可时间又是有限的;该参加什么社团?“百团大战”真是让人兴奋,可哪个社团才是最适合自己的?晚上是到图书馆自习,还是去百年讲堂看精彩的演出?暑假是学外语、做科研还是出国交流?将来毕业的时候还必须考虑人生的大方向,是治学、从政还是经商?是留在让人又爱又累的北京,还是扎根基层、报效家乡?而在我们这个象牙塔之外的世界,变化就更快了,人们的价值取向越来越多元,各种思潮激荡碰撞,每个人都会遇到困惑、烦恼,会受到诱惑,也遭遇挫折。大家都在问,路在何方?

当你四顾茫然时,请不要急躁,路永远都在自己的脚下。对于很多年轻的北大人来说,缺少的往往不是雄心壮志,而是“守正笃实,久久为功”的精神。在今天这堂开学第一课上,我想送给各位新同学的,也正是这八个字。守正,就要有主心骨。做人不能没有主心骨。没有挺拔的脊梁,再光鲜亮丽的外表也只是浮华,一个人没有精气神,没有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这个人是立不起来的。1919年7月,北大教授胡适在“少年中国学会”演讲时,提到三种人生观是“少年中国”的“仇敌”:“第一种是醉生梦死的无意识生活,第二种是退缩的人生观,第三种是野心的投机主义。”虽然时代已经改变,但这三种错误的人生观并没有完全失去市场,仍然值得我们警惕。希望同学们把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扣好,传承和发扬北大精神,积攒和激发正能量,铸就守正、刚毅的主心骨,再来观察社会万象、制订人生规划,那时对一切疑惑和彷徨就会洞若观火、清澈明了,也自然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笃实,就是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不同的人生阶段,有不同的主题。现在同学们来到北大,未来几年的主题毫无疑问应当是“求学”,研究学问最要紧的是踏实、勤奋,是老老实实、一丝不苟的态度和苦学、苦干、苦熬的工夫。蔡元培先生1917年就任北大校长时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他希望同学们“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今天的北大,学科齐全,大师云集,文理医工交融并蓄,学术资源得天独厚。大学阶段是学习的黄金时期,请同学们务必珍惜。北大提倡博雅教育,希望同学们不要囿于一隅,处理好“专”与“博”的关系,抓住可以利用的时间广泛涉猎,研习古今中外的经典。未来几年是大家打基础的阶段,既是打学问的基础,也是打人生的基础,这个基础要宽一点、厚一点、深一点才好。比如,近年来,学校专门开设了“才斋讲堂”,邀请各学科的名师大家举办讲座,就是希望帮助同学们打开视野,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

有的同学说,北大重视基础学科,强调基本功的训练,这固然是好,可在将来就业的时候用处恐怕不大。其实,看似“没用”的知识可能是最“有用”的,基础扎实、博采众长的人才有无穷的后劲。前不久,有一篇文章在微信朋友圈里很火,题目叫《一只海绵的自我修养》。作者是我校数学学院的毕业生,经过十年数学竞赛训练和四年数院学习的她,毕业之后直接选择了就业,她喜欢文化创意,所以到了一家著名的国际广告公司工作。不到一年,她成为同批入职的同事中第一个升职的。这个“跨界”的过程当然不是一帆风顺的,文章中说“我不是没有质疑过自己,但意志力无非就是两件事:别回头,别低头。应该做一只小海绵,别管自己有理没理,你就去吸收,吸进去,不好的吐出来,吸进去,再吐出来。”在经常被问到“学数学对工作有什么用”时,作者以实际经历告诉师弟师妹——“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读到这名毕业生初入职场的心得感悟,我很感动,也很欣慰。北大培养人才,重在“道”而不在“术”,重在“打通”而不在“隔断”,这就是博雅教育的精髓。同时,这位校友的故事也说明,人生选择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只要坚信自己的选择,笃实、苦干,条条大路都能通向罗马。久久为功,就是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难免遇到荆棘坎坷。不能见风就是雨,不能当墙头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如果这样,就做不了大学问、大事业。各位要想获得成功,就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艰辛和努力,希望各位同学要有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不要目光短浅,为急功近利所驱动。

这里,我还想跟同学们分享1958级校友、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的人生故事。1963年,作为一个柔弱的女生,樊锦诗从北大考古专业毕业,她放弃留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选择到千里之外的敦煌。她的父亲不同意这样的选择,还专门给学校写了一封信,但这封信最后还是被樊锦诗扣了下来。初到敦煌之时,她也有过犹豫动摇,因为“和北京相比,那里简直就不是同一个世界,到处是苍凉的黄沙。”但她坚持了下来,在敦煌已经坚守了51年。她说,“当年决定来敦煌并没有想到过干一辈子,只是觉得要找到一样自己喜欢干的事儿。干着干着就爱上了,就离不开了。现在,别说离开哪怕出差时间长点,就会想敦煌,想尽快回到敦煌。”

像樊锦诗这样守正笃实、久久为功的北大人还有很多,比如坚守在人迹罕至的西北边陲十余年如一日的邓稼先校友,比如潜心数学研究最终赢得世界尊敬的张益唐校友,比如不久前因长期超负荷工作,劳累过度,牺牲在岗位上的甘肃临洮县长柴生芳校友,还有刚刚去世的汤一介先生,他们从不随波逐流,始终坚守自己的理想,“事不避难,义不逃责”,宠辱不惊,处之泰然。

他们的事业之所以成功,人生之所以有意义,还因为他们志存高远,将个人选择同国家需要、人民利益和人类文明进步结合在一起。我们北大人,与生俱来就被赋予了“吾曹不出如苍生何”的历史使命感和理想主义情怀。正如中文系谢冕教授在《永远的校园》中所写:“北大人具有一种外界人很难把握的共同气质,他们为一种深沉的使命感所笼罩。今日的精英与明日的栋梁,今日的思考与明日的奉献,被无形的力量维系在一起”。

暑假期间,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受到观众追捧。看过这部戏的同学应该知道,剧中有许多以北大为背景的情节。其中有这样一个场景:文革结束恢复高考后,在北京大学经济系的开学典礼上,老校长马寅初勉励新生们说:“你们来到这里,不仅为自己开创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未来,同时还肩负着开创伟大祖国未来的使命。我衷心地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在你们当中看到共和国的部长、世界银行的行长、经济学的大师。”这段剧情经过了艺术的加工,但反映的情感却是真挚的,讲的这番话,振聋发聩,令人心潮澎湃。我自己也是1977年高考的亲历者,当时我们这批学生都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上学机会,如饥似渴地学习。而事实上,许多77级、78级学生日后成为了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成为了国家改革发展的中流砥柱。当然,胸怀大志的同时,也要着眼于小事情,从“扫一屋”做起,方能“扫天下”。作为校长,今年我给同学们提了一个要求——管好自己的自行车。中秋节当天,我看到了学生会发起的倡议书,号召大家把自己的自行车规范停放。这几天我在校园里走,看到教学楼前、图书馆前、宿舍楼前,同学们的自行车整齐排列,心里非常高兴。这是一件小事,但如果大家做到了,不仅能收获整齐,而且能学会约束自己,从而方便别人,从中汲取正能量,收获一天的好心情。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注重细节、精益求精的北大人,才是永远立得住、打不败的北大人!

同学们,桐花万里丹山路 雏凤清于老凤声。今天,也是在开学典礼上,我和所有的老师都对大家寄予厚望。希望你们珍惜韶华,发愤图强,希望你们守正笃实,久久为功,希望你们不仅努力做最好的自己,还要勇于担当,实现梦想,致力于造福他人、造福社会、造福世界。

亲爱的同学们,北大欢迎你们!谢谢大家!

独立,成就更好的自己

——在2015级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亲爱的2015级同学们:

今天是公元二〇一五年九月十三日。此刻,全球交大人的目光正聚焦于会场,聚焦于你们,2015级交大新生,来自115个国家的1万2千多名新交大人,交大欢迎你们!

你们从五湖四海、天南地北相聚于交大。你们当中,有来自江西的李阳同学,你因为对希格斯粒子的兴趣和向往浩瀚无垠星空的壮阔与神秘来到了交大,也许这几天还来不及像传说中的学长那样去感受大草坪的星空,就要马上投入忙碌的选课和学习;来自辽宁的丁正一同学,刚满14周岁的你,也许一边正与父母道别,一边就要自己去寻找,在这近五千亩校园内的上院、中院和下院;来自意大利的Stefano Colpani同学,你从地球的另一端,飞行近万公里,来到交通大学,也许还来不及调整时差,你就要去熟悉南洋、宣怀、叔同,那么多承载交大文化的校内路名。

来到交大,我相信你们除了兴奋和激动外,会对即将开始的新生活有些迷茫和疑惑,当热闹的新生入学季过去时,会有什么开始在你心底积淀,让你们在大学阶段养成独立的人格、造就更好的自己。今天我讲演的主题是独立,我想与你们一起探讨独立的三个方面:“自信”、“自励”、“自省”,希望从自我认同、自我驱动和自我审视这三个角度与你们一起思考独立的含义。

独立之一——自信 同学们,你们都是在竞争中胜出的佼佼者,相信你们一定比同龄人多一份自信。然而,来到交大,你会发现周围都是和你一样出色的同学,他们甚至比你想象得更加优秀。第一天开班会,同学们互相自我介绍时,也许你会发现钢琴十级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坐在你身边的同学就曾经代表国家在世界舞台上演出;做过学生干部也并不代表什么,你的三位室友可能恰好是三个不同高中的学生会主席;第一次课程考试结束后,身边的同学也许轻松地拿到九十分,而埋头啃了好久参考题的自己刚刚勉强及格。这个时候,紧张和焦虑会让你的自信开始瓦解。当你们只看到别人的优点,而看不清自己的追求,就会产生迷茫和不自信。在这个时候,最重要的就是要相信自己,就是要毫不犹豫、毫不退缩地追逐自己的梦想,建立独属于你的自信。在座的哪位同学有自信在火车上高声演讲,对着全体乘客谈论你的梦想?刚刚毕业的安泰经管学院的黄冬昕同学在大二时就勇敢地跨出了许多人不敢走出的这一步。他带着一把小提琴、一个背包和50元现金只身上路,通过火车上的表演和演说筹集到4850元钱,他完成了跨越15个省市的梦想,并把除去旅费的钱全部捐献给公益事业,为农村孩子带去了希望。自信是点燃梦想的火种,因追逐梦想而燃烧激情才能产生真正的、持久的自信。我希望,每一名交大的学子都能够不受外界的干扰,独立地学习和思考,大声说出内心深处的梦想,用自信去奏响你们人生的每一个乐章!

独立之二——自励

今天,和你们一同坐在台下的还有一位我特意为你们请来的嘉宾。2012年6月15日的凌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通过这位年仅25岁女孩的眼睛,发现了人类苦苦找寻半个世纪的希格斯粒子的存在!这位发现“上帝粒子”的女孩就是你们的学姐,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2004级校友杨明明。正是杨明明和她团队的发现为2013年的诺贝尔物理奖做出了重要贡献,也让霍金输掉了那个100美元的赌局!从交通大学毕业之后,杨明明赴MIT攻读物理学博士,并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一待就是三年多。那一段时间,除去每天三四个小时的睡眠和休息外,她沉浸在实验室中,观测、研究、讨论,与数以千计的全世界最顶尖的科学家们交流、PK、碰撞。杨明明将这段经历作为她至今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一段生命旅程。她说:“我就像一束光一样在时空中旅行,直到我发现可以让我停留的领域。从希格斯预言到上帝粒子被证实,用了将近50年的时间。能够在我们的时代,和那样一群忘我的同事们并肩奋斗,亲眼观测到上帝粒子,已经可以终身无憾了。永恒的意义是什么?我想,永恒的意义就在于经历永恒的每一个瞬间。”是什么让杨明明持续燃烧自己的激情,义无反顾地去探索宇宙最终极的奥秘?我认为,是一种内生驱动的自我激励!自励,就是始终保持追求卓越的惯性,它源于内心深处的热爱和矢志追求的纯粹。用热爱激励自己,你会发现自己身上蕴藏的无穷潜能;用纯粹激励自己,你会发现挫折不过是一时的风景。自励是持续创造激情的过程,也是知识探究的不竭动力。我希望,每一名交大的学子都能够在自我激励中保持独立的创造,多一份热爱、多一份纯粹!

独立之三——自省

今年6月,我在和毕业班学生座谈中,听到他们对大学生活的精辟总结“上大学的过程是从不知道到知道再到不知道的过程。一开始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逐渐才知道自己不知道;后来又不知道自己知道、再后来才能知道自己知道;到最后是以为自己都知道,才知道自己还有更多不知道”。真正的“知道”和“不知道”都来源于自省,自省就是要在一次次审视中超越自我。你们有这样的一位师兄,他叫戴文渊。他在校时曾在第29届世界ACM大赛中夺得全球总冠军,但荣誉和光环并没有让他迷失自我,反而让他自省人生真正的价值所在。毕业后,戴文渊在自己的兴趣驱动下,先入百度,帮助百度建起了中国最大最成功的学习系统,被誉为迁移学习领域天才少年,获得百度百万美元最高奖。短短三年,年仅29岁的戴文渊就晋升为凤毛麟角的T10级百度科学家,这几乎是在百度工作的众多名校毕业生追求一生的目标。站在前进的路口,戴文渊又一次审视自己,询问自己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方向会在哪里。2014年,这位被IT界精英膜拜的大神再次选择自我超越,与全球顶尖的数据科学家一起创立“第四范式”公司,志在用数据刻画规律,让数据创造价值,“用技术改变世界”。角色在变、领域在变,不变的是他通过自省不断超越自我的人生态度。同样,你们即将开始的大学生活,就是一个自省的过程。自省的前提是“知道什么对自己更重要”。在学习过程中找到“什么比分数更重要”;在研究过程中找到“什么比论文更重要”;在人生规划中找到“什么比职业更重要”。我希望,从今天起,每一名同学都能够通过寻找这三个“更重要”,将自省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在自我超越中去实现独立!

同学们,大学生活本身就是从确定性思维到批判性思维,从随流从众到内心觉醒的转变过程。独立,是你们人生必经的道路。从今天开始,我希望你们能够开始自觉地走向独立,在你们成长的道路上,不要害怕失败,更不要拒绝改变,愿你们在“自信、自励、自省”中无所畏惧、披荆斩棘,努力成为你们想成为的那个人。独立,让你们在未来成就更好的自己!

校长 张杰

9月13日

2014年复旦大学校长开学典礼致辞:仅有专业知识的学生像一条被训练的狗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今天起,你们成为了一个复旦人,我首先代表的全校师生员工,对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你们在国内外如此众多的一流大学里选择了复旦,我要对各位表示感谢!

从今天起,复旦将成为你们学习、生活和成长的地方。但是,我相信有一个问题你们还来不及思考,那就是你们到复旦来到底学什么,或者说到底怎么学?我们从刚才学长们和导师们的视频当中,听到了、看到了一些他们的感悟。所以,今天我并不想发表一个热情洋溢的讲话,而是要跟大家来分享一下我们对你们到复旦来到底学什么的思考。

韩愈说过“古之学者必有师”。一般来讲,自学成才,几乎不可能存在。任何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必定会有一个导师。他还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所以,哪怕你不是复旦大学的教师,但如果你在发挥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那你就是一个老师。对于学生来讲,来到复旦自然就是为了悟道、受业以及释惑。虽然你们最终会被归到某一个专业,或学科,会学习很多相应的专业知识,这或许就是我刚才提到的受业。然而英国的哲学家、数学家和教育家怀特海德曾经批评上世纪30年代的美国教育,他说大学教育的目的已经卑微到只教学生某些学科的一部分的专业知识,因为你不可能把专业也教完;而不是像古代书院里那样,哲学家们传递给弟子的是一种智慧。其实,当时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以他的切身体验发出呼吁,他说仅仅靠知识和技能并不能使得人类获得快乐而又有尊严地生活。虽然通过专业教育可以使他成为一部有用的机器,但不能造就和谐的人格。他同时也指出,学生必须对美和良好的道德有深切的感受,否则仅有专业知识的学生,不过更像是一条经过良好训练的狗。此话有点粗,但是爱因斯坦不是一个讲粗话的人。

然而,由于现代职业极度分化、多元化,随之也导致高等教育的过度专业化。各类明确的职业指向使各种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应运而生,让教育的意义变得越来越窄。教学的内容设定只是为了“就业”这个唯一的目标。这似乎是为了适应和满足当前社会的需求,为社会提供一种及时的服务,但这样的教育其实是在自弃,不是育人。它严重地违背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基本原则,因为人不应仅仅是社会当中的一个部件而已。事实上,现在的大学包括复旦大学的毕业生的职业和所学专业的对口程度已逐年下滑,而且已经降到非常低了。也就是说你学这个专业,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并不一定是跟这个专业有关的。因此,这就迫使我们对高等教育的理念、方法、内容进行新的思考,并做出相应的改变。必须有一点是十分清楚的,综合性的大学,包括复旦大学必须有别于通常的职业学校。大学不能沦为金耀基先生所批评的那种职业的培训所。专业知识固然是重要,大家固然必须去认真地学习,但是你们在复旦仅仅做这点是不够的。按照怀特海德的说法,如果你仅仅只想学一些专业技能的知识,那么你是非常卑微的。因为纯粹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并不能够保证你真正能够学好专业,有时反而会扼杀你的文化生活和专业精神的基础。虽然专业知识是必须学习的,但是来到大学作为学生来讲,更重要的实际上是一个悟道的过程。

何为“道”?“形而上谓之道”,“道”首先是一套价值系统。儒学经典《大学》当中有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我们中国人认为智慧是以善为基础的,因而道自然也就包含了善。不仅如此善还是打开智慧之门的钥匙,是道的终极目标。然而就现实来看,如果一个人对人类的存亡一点都不关注,对未来国家和民族将赋予你们的历史责任和担当一点都没有感觉,对崇高的价值体系没有过执着的追求,他就会缺少一个积极而又严肃的价值系统。这样的人在思想和价值多元化的时代,必定会迷失自我。因此责任和担当应该是对道的一种悟,也是道的一种具体的外在表现。我曾经多次说过,我们培养的学生要有对个人包括对自己、对整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有责任感。如果学校的教育只是重视一些专业的知识教育,而不重视德性的培养,那么很可能培养的人越有知识,越可能成为社会的祸害。

我们每一个人在对积极而严肃的价值的追求当中,都不得不去思考一些十分基本的问题,这也是建立价值系统必须要经历的一个阶段。这些问题包括人类存在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人类的终极命运到底会怎样等等。虽然这些问题很大,现在甚至于未来没有人能够对这样的问题提供一种完整的答案,但是我们必须对它进行思考。因为只有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才能获得一套崇高的价值。

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人文精神应该总是置于客观真理的发现之上,并宣示崇高的道德标准和价值体系。他对崇高的价值体系的追求远远地高于他在物理上的巨大的成就。我们复旦大学实行通识教育,就是希望通过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以及专业课程改革,使得整个教学过程融入到一种价值的追求当中去。虽然我们对这类问题不可能提供一个终极答案,但是我们至少能够提供一些思考线索,而这种思考线索的重要性在于启示人们如何让这个世界成为有道德、有精神和理智的世界,从而在充满着种种困难的现实世界当中不至于迷失。不仅如此,而且我们还要为这个世界提供新的希望和合理性。在今天的中国,这套积极而严肃的价值系统,就是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说来就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践行这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使我们更具有使命感,才能让我们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中具有更大的担当。习总书记在今年的教师节讲话中指出,教师的第一要务就是传道,这个“道”就是传我们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而我们学生的第一要务就是要悟道,就是去追求,去践行这个崇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所谓的“道”也是一种智慧。智慧很难定义,在我看来,智慧是一种思考、分析和探求真理的综合能力,是掌握知识和创造新知识的方法,也包含了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认识问题的方法。因此,智慧使人能够深刻地理解世上的事物乃至社会和宇宙。与智慧相比,知识只是获取智慧和悟道的一种途径而已。我们常说的升值引以为荣的智力只是“形而下谓之器”当中的“器”而已。就获取知识而言,在今天网络时代,我们有了更多的渠道来获取知识,尤其是诸如慕课等等网络视频课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大学教育获取知识的方式。以至于有人认为,在网络教育时代,大学教师将沦为节目主持人;而更加危言耸听的是,就连我们大学存在的必要性都应该受到质疑了。其实这种担忧并非什么新鲜的事,早在上世纪60年代,哲学家罗素就指出过学习并不是一个传播知识的过程,当然其中某些东西确实需要传播,但教师不是传播中唯一起作用的人,也不是最重要的人。注意,知识传播过程中,教师并不是最重要的,因为任何一个有阅读能力的人,都可以从图书馆获取信息,现在途径更多了。如果我们把大学只是理解为课堂上的知识传授,也就是传道授业当中的授业,学生也只是去接受授业,那么上述的担忧当然就不无道理。因此当时罗素就提醒我们,说教师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教师应该做的是引导学生自己去领悟知识。如果教师只是一个知识的传播者,那么教师可能是要失业了。其实,教书育人自古就是为了使得学生的心智更加成熟、人格更加独立,惟有人格的独立,方可获得智慧。因此,教育更为重要的内涵是传授思维方法,而学习的本质那就是获取隐藏在各种知识背后的智慧。

学习一定要悟道,悟道是获取智慧的过程。但是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既然道难以言说,中国古人就说“学必悟”。因为他们认为,认识“道”的最佳方法就是“悟”。悟道这个过程我想是不太可能通过网络或者软件来完成的。网络和软件能够做什么?在我看来,只有当某些知识能够非常准确地被定义,只有当学生在学习这一类知识的进步能够非常定量地、精确地来进行表征,那么相应的课程和教材确实可以实现一种网络化、自动化。然而不是所有的课程都可以实现计算机编码,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授的能力;同样的知识,只有好的教授更能引导学生获得意想不到的洞见。

其次,网络上的论坛无法完整地复制现实当中的讨论这样一种微妙的互动关系和各种现实对话中的丰富性。除非在网络上参与讨论的每一个人,都具有小说家一样娴熟的技巧,有能力以小说或者散文的形式来重现复杂的思路和体现,这个要求是太高了。更为重要的是,悟道的过程实际上是贯穿于学生和学生、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微妙的互动关系当中的,这种微妙的互动关系才是大学教育的精髓所在。因此,除了课堂教育以外,复旦大学是通过书院的方式来创造更好的这种互动空间和方式。这种互动是任何机器所无法模仿的,不管程序编得如何先进,不管技术如何发达,人毕竟是人,学生对课堂和书院里所遇到的辩论情境,以及与他人实时接触时的思考,机器无法复制。而这些恰恰将对学生产生极其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和大学的存在,其意义不仅没有被削弱,而且在当今显得更重要。在现代技术的挑战下,大学应将教育、教学更多的转向传道意义上的智慧教育,即授人以渔,以传授思维方法为主的教育。这种转变与其说是变革,还不如说是高等教育的某种回归,回到古代、古典关于教育的定义,回到更加注重智慧传授的教育,回到中国人说的传道。从而也能够让学生在大学里的学习获得更多的智慧,获得一套崭新的、合适的思维方法。

悟道必须坚持持续的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就是思考和思想。只有经过思考才能达到释惑,也才能解决你心中长久存在的一些迷惑的问题。曾经有人说过,没有经过谨慎慎思的生活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这也表明思考的重要性。当然“思”还是思想,我们虽然习以为常地说这个世纪是一个知识的时代,这似乎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然而我在这里要强调的是仅有知识是不够的,我们更需要的是思想。脱离了思想,脱离了对道德的知识,无论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还是其它任何什么学科,一定都是一把双刃剑,可能造福于人类,也可能祸害甚至毁灭人类。要让知识真正服务于人类未来的命运,我们更需要的是思想和智慧,也就是中国人常说的道,以及对道本身的思考,思考人类的大道,思考我们每一个专业学科中的专业之道。人类近一两个世纪的巨大发展,基本上是基于20世纪中叶思想家们和哲学家们的思想而来的。人类在近一两个世纪以来,由于在技术上的巨大成功,也包括社会科学知识的巨大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自然法则、社会法则对人类自由的限制。但是我认为它同时也带来了一个思想极度贫乏的时代,因为我们现在所依据的所有思想,其原初和原形基本上都是在中世纪时候所诞生的。因此我更加希望在新世纪初时,将知识的时代转换成为一个思想的时代,转换成一个一流的思想家和哲学家辈出的时代,转换成一个在各个学科领域的学术思想家辈出的时代,因为科学也需要思想家。我曾经说过,一个国家有再强的经济军事,若没有一流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就成不了一个真正的世界强国,它最多是一个武装到牙齿的国家而已。同样,如果人类出不了一流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我们就很难解决当今和未来人类所面临的各种重大而又复杂问题的挑战。

复旦的先贤们为我们选择的校训十分深刻,我认为它是对传道授业解惑的一种具体阐述。“博学而笃志,切问近思,仁在其中矣”,所以我最近在对校训有关的诠释当中提到,我们的校训当中其实还有一个内在的重要逻辑,也就是唯有博学方可笃志,惟有切问方有近思,这样去做了,你们与别人包括与社会自然就形成了一种和谐的关系。也就是仁就在其中矣。

最后我想告诉大家的是,你们来到复旦学习一定是正确的选择,但是这也意味着你们将开始痛苦而又快乐的学习和思考的过程。我为什么要把痛苦放在前面?从我个人来讲,我不相信那种所谓快乐学习的说法,这就是刚才陈思和老师讲的,只有当你热爱它了,那么乐就在苦中。若你们在复旦悟得了这个“道”,那么在你们离开的时候,你们不仅具备了专业知识,而且你们将变得更加智慧、更有思想,对国家民族就会更有担当,对整个全人类也会更有担当。我希望大家成为这样的人!

谢谢大家!

华为令人震撼的成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