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世界戏剧与戏剧的民族化:“后现代”戏剧艺术教育趋势
编辑:无殇蝶舞 识别码:23-686310 1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9-10 16:16:58 来源:网络

第一篇:世界戏剧与戏剧的民族化:“后现代”戏剧艺术教育趋势

世界戏剧与戏剧的民族化:“后现代”戏剧艺术教育趋势

“世界戏剧与戏剧的民族化”,是日前在北京中央戏剧学院举行的第七届亚洲戏剧教育研究国际论坛的主题。长期以来,学界有一句非常流行的话,“民族的即是世界的”,这似乎是在全球范围内达成的一种共识。对于戏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维护本民族的戏剧艺术特性,是实现戏剧走向世界、与国际融合的重要前提。戏剧艺术在国际范围内的繁荣与发展,将对全世界文化交流与合作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事实上,当今中国整体文化氛围已经与娱乐性文化、消费性文化一起汇入了社会文化主流,戏剧文化也不例外,这是一种全球性的潮流趋势,这股潮流趋势被赋予一个响亮的名字——“后现代”。我们不能不承认后现代对于历史延伸的贡献,它促进了人类对世界及自身更深层的认识,它体现的是人格自由程度的进一步提升和人对自身价值的进一步确认。然而,由于后现代主义的多元价值取向,也造成了人们价值评判标准的模糊。中国国家话剧院副院长王晓鹰认为,后现代并不仅仅是“娱乐”的代名词,“后现代”不是让自己被娱乐消费,被娱乐绑架,更不是让娱乐异化了自我。同时,“后现代”是“现代”之后的再发展。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在“现代文化”“经典文化”层面是需要适当补课的。这个补课就是一种社会性的文化教育。同时,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并非仅仅体现在统计数字的增长上。更多的剧场、更多的演出、更多的观众人数、更多的票房业绩、更多教授戏剧的院校、更多戏剧专业的考生和毕业生,这些固然十分重要,但一些更具本质意义和规律性的繁荣发展可能更重要,譬如文化产品的“精神品质”的提高,www.teniu.cc 譬如戏剧学子对戏剧艺术从生命深处的热爱……

由此记者想到,当我们被所谓“全球化”裹挟着进入“后现代”的同时,是否有过这样一个疑问:我们在此之前有过真正的“现代”吗?何止“现代”,其实我们连现代之前的“经典”都由于各种历史原因而多少有些积淀不足。既然如此,我们如何既能填补由历史原因导致的文化的空隙,又避免被“全球化”的潮流所抛弃,从“世界戏剧与戏剧的民族化”这样一个课题中,或许可以厘清关于戏剧的“现代”与“后现代”之间有效衔接的思路。

国际化的根本意义在于既保留了传统,又增添了新的元素

当今世界,全球化正迅猛发展,它一方面推动了形形色色的事件的发生演变,另一方面给经济、文化和其他领域带来了潜在的影响。基本上,全球化就是认同生活新领域的成就,由此,各种成功的想法、创意能够在世界各地的文化机构扎根,不受其发源地的地域局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剧协戏剧教育中心主席科尼鲁·杜米丘认为,文化全球化实质上是个辩证的过程,它并不排斥集权和分权、同一化和分裂化、普遍化和局部化的同时存在。国际化的根本意义在于,既保留了传统元素,又增添了新自由主义的元素。

这也进一步体现了“后现代”对于“国际化”的适应性。通过“求同”而找到发展的共同目标。用中央戏剧学院院长徐翔的话说,经济全球化使世界连成了一个整体,同时也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这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国际化并不是趋同化,更不是发展道路和发展进程的一致化。事实上,全世界的人民都在极力维护本民族的文化特性,国际化程度越高,就会更加关注民族文化的特性。我们一方面要有效地使自己置身于全球化中;另一方面要有决心保护不同国家戏剧教育系统的独特性,保护国家文化传统和文化特性中的主要元素。

通过以上观点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尽管各国的艺术教育政策和艺术教育运行模式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应该共同倡导的,即高等艺术教育必须在相对稳定的政策框架下,努力培养富于创新精神的艺术人才,培养能够真正了解亚洲、读懂世界艺术精神,同时又能很好地继承和发扬所在国家优秀文化传统的艺术人才。戏剧是全人类共享的财富,作为人类精神世界的一种高级表现形式,戏剧所包含的内容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不断丰富,整合了极富民族文化特色的风土人情。因此,对于年轻一代的戏剧人的教育,应该树立他们保护本国文化的价值观,同时勇于抛弃过时、陈旧的观念,采取新的、富有创意的方式,这样才能有所进步和突破,才能在全球化中为本民族带来美好的前景。

全球化为戏剧发展提供了多样选择

全球化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流行语,很大程度上主宰了当今世界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文化一直被视为一种非常稳定的现象,一旦形成,很难改变。由于它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进行传递,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的特性被界定为具有内在稳定性的生命有机体,这种稳定性能够保留文化的形式,但会随着政策和社会的发展而改变。各国文化虽各不相同,却可凭借其灵活的特点相互渗透,相互补充。戏剧亦如此。

文化界限可以自由延伸,不受地域的影响,但每个国家的戏剧却独树一帜。因此保留原创性并不仅限于保存可见的形式,而是着重保留并进一步发展其本色。据蒙古国立艺术文化大学戏剧学院副院长苏伏德·娜姆斯拉依介绍,蒙古戏剧一直是东西方流派之间的媒介,通过演出实践丰富和充实东西两派的内容。而今,蒙古戏剧展现了一段蕴含丰富民族传统和独特个性的悠久历史。当代蒙古戏剧延续了与国外同行保持开放关系的传统,它虽然仍在寻找发展途径,但始终保留着自己独特的面貌。

全球化为戏剧发展提供了多样选择,为学习他人、完善自身创造了机遇。戏剧可以借助全球化凸显自身独特性,通过借鉴他人智慧来充实自身。全球化并非盲目地效仿,而是通过学习研究他人的理论和实践,加深对自身本源的了解。与此同时我们必须自觉保持自身的民族身份认同感,因为每一个民族都有可以超越本民族的“经典”。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副教授曹艳博士的论点可以为戏剧中的“经典”做出恰当的解释:“经典”的意义是无论在过去或现在都能焕发璀璨的艺术光芒,当代艺术家为今天的观众发现“经典”新的解读视角,使“经典”获得新生,具有了现代意识。戏剧艺术家们在国际交流过程中,往往都会聚焦到这样的问题上:不同国家的艺术家是如何将本国的戏剧传统与当代新的生活相结合使其不断向前发展的?因此,对国外经典名著的改编与创作,这种“传统”+“经典”的艺术实践是传统艺术寻求现代发展,在世界舞台上交流传播的选择。

跨文化改编与创作是为“经典”寻求独特展现方式的一种探索。它为世纪经典名著的舞台呈现提供了一种特有的艺术样式,为世界观众创造了一个不同版本的现代解读,同时也造就了演员“全球化”的表演方式。尽管各民族演员自身的思想、表演技巧、本能反应、环境等因素各异,但是在国际舞台上,文化内涵以及文化思想之间的联合比人际互动更为重要。韩国西京大学艺术学院表演专业教授姜羊恩认为,艺术家个性分别受到不同生活环境的影响,这种环境因素通过艺术家本人反映到艺术世界中。受到个人因素、环境因素影响成型的具有地域性的表演技术与表现方法不会总停留在发源地。这些方法会被在世界各地传播、教授、系统化与再创造,形成全球化的表演方式。也就是说,演员的内心世界构筑起一个表演领域,它成为新的思潮波及全球,同时作为现实主义或非现实主义艺术倾向产生维持与共存、变相、进化、实验、挑衅性革命。

可见,演员将表演的源泉本土化,借助全人类的“经典”,便可为戏剧的全球化铺就一条成功之路。

继承并发扬民族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上世纪初,西方的戏剧传入了中国。我们被它们那种接近生活的表现方式所震撼。新一代戏剧人投身于西方现代文明的戏剧艺术中,新的戏剧形式使得中国又多了一种思想和情感的表达方式。但中国的本土戏剧——戏曲却有着近千年的历史。它一直在承载着表达中国人思想情感的重任,历经近千年却没有消亡。

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教授、导演姜若瑜说,“在全球化的今天,如何保持本民族的文化是每个国家从事文化工作的人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我深感越是接受西方的文化,就越是希望能更多地了解和认知自己的根源。越来越多的时侯,我开始对自己的文化有了极高的兴趣。在不断地借鉴西方文化的同时,也不断地能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发现让我惊喜的文化元素。在世界趋于大同,各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日渐薄弱之际,如何传承,如何面对各自的文化是我们致力要做的工作。”

尽管有越来越多的戏剧人意识到继承并发扬本民族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在许多舞台上,我们看到的却是全球化所带来的戏剧表演以外的一些东西,在那些舞台上,我们看不见生活的质感,看不见生活中的普通人和事,更看不见丰富的舞台假定性表现。只会看见铺天盖地的多媒体手段,过多过滥的舞台手段一个接着一个,令人目不暇接。一个舞台剧动辄几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的投资,技术手段统治了舞台,这些已经成为戏剧舞台的一种常态。

我们所说的继承,并非仅仅是本民族文化特性的继承,也应该是戏剧表现方式和方法上的继承。对此,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建平认为,假定性不仅是戏剧特有的一种表现手段,更是戏剧特有的一种审美方式,它能激起观众的创造性想象,从而能激发观众的审美经验体验。事实上,当导演的假定性手法呈现在舞台上时,它立刻就会受到观众的检验和证实,观众会以过去的观剧经验所形成的假定性“默契”去验证自己的想象。当观众的想象和导演的假定性手法完全契合时,观众会有一种完成创造性想象的满足。舞台假定性手段的创造并不仅仅是吸引观众走进剧场的因素,更重要的是它是戏剧重要的美学特征,张扬这种独属戏剧的美学特征不仅是今后一段时间戏剧的要务,同时也是戏剧专业教学的重点。

那种刻意制造的貌似真实却很夸张、很浪费的效果,无疑是对真正“后现代”的曲解。无论继承还是发展,都不能脱离戏剧真正的审美特征。事实上,发展不仅仅是财富或利润的简单积累,也是一种创造性的开拓。美国纽约大学戏剧写作教授、剧作家、小说家、编剧和导演伦恩·詹金就提出了戏剧的新方向——流行艺术形式能使我们充分了解对于戏剧、对于大众、对于创造超越社会和经济阶层的作品以及创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戏剧而言,什么最为重要。这些形式往往都源于文化的深厚根基,使我们的戏剧更深入到时节(种植和收获)、生死以及我们与自然和内心自我的关系之中。嘉年华、婚礼、葬礼及艺术和科学博物馆,甚至主题餐厅、零售商店……所有这些形式都具备强烈的戏剧元素,这些形式拥有很强的戏剧性,为观察标准戏剧实践提供了新的方式。此外,仪式的留存是戏剧动力的重要源泉之一。戏剧艺术家和教育者需要考虑是否有可能创造一种新的戏剧形式,不只是娱乐大众或刻画日常生活中希望、恐惧和人际交往困难。还启发我们建立一种带有探索和揭示奥秘真谛性质的戏剧,并在戏剧中融入舞蹈、建筑和歌曲。同时,舞台互动,其能量和潜力可为观众带来亲历体验,他们无需坐在舒服的座位里去竭力与舞台上的演员感同身受,而是身为动作、情感及道德的中心。换句话说,即让观众参与到演出中。

本土化:坚守+自信

契诃夫是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著名戏剧作家。高尔基曾评价他是一个独特的巨大天才。而这位天才却不同意把他的作品翻译成外语,他认为他的作品只是写俄罗斯和俄罗斯人,与其他国家的人不相关,因此对其也毫无意义可言。与众不同的是,对这一观点他是怀着自豪之感声明的,他不认为作品在局部区域内发表会有所贬值;他避开了国际声誉,仍然忠实于书写发生在身边的事情。

通过对契诃夫精神的解读,澳大利亚戏剧导演奥布里·麦勒告诉了我们必须传授给后代什么:我们自己的世界和我们学生的世界不亚于任何呈现在光鲜亮丽的国际杂志上的世界。要在这一行业获得成功,运气永远比技能重要,但是对“名誉”的追求确实日益成为一种激励力量,尤其是因为人们已经广泛地接受了跨种族的演员阵容,且年轻人观看了太多这种跨种族表演并认同了这种形式,因此他们看问题时更有全球化倾向。着眼于本土,例如纽约的一条街道“第四十二大街”——似乎并不会阻止百老汇的音乐剧盛行于美国以外的地方,盛行的原因不在于作品的主题、风格或者形式,而是作品对人类本性的探究。此外,如果没有虚构的成分,也不可能创作出“国际化的作品”;即使是全球性主题,也必须描写特定的“本土”事件。

由此,我们很容易联想到中国的一位伟大作家——鲁迅,即使作品描写的是小人物,却是对全人类共有的人性的揭露。麦勒说,这是我们同样可以从契诃夫身上学到的一个道理:当作家仔细观察现实生活中的人,以虔诚、客观的态度进行写作时,即使重点和细节都很有限,该作品也能被世界各地的人们所理解。更重要的是,契诃夫主要集中描写人性而非社会问题,他的作品是对人性的研究,而非着眼于叙事的复杂性或普遍问题。这一点同曹禺研究人性的作品《北京人》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的,曹禺也没有写国际性的戏剧题材,他只写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

记者以为,无论是契诃夫、曹禺等戏剧大师对本土文化的坚守,还是鲁迅这样的伟大作家对人性普遍问题的关注,事实上都是一种民族自信心的体现。我们不能否认全球化的意义,但是把国际成功当作至高目标的人会面临很大的危险,他可能会浪费其创造力却没有学到最重要的知识和技能。当我们了解我们所承载的文化遗产,并将现代方式与传统相融合,带着自信与智慧前行,剧作家或者演员,便能成功扮演保持民族特性的重要角色。同时,本土舞台是塑造戏剧演员的地方,本土教育、本土戏剧对艺术家来说是最有价值的,在本土,才能培养其重要技术并形成价值。地方性成就艺术家,全球性只能创造“明星”。

(注:本文相关引文来自第七届亚洲戏剧教育研究国际论坛研讨会,图片供稿:中央戏剧学院)

第二篇:戏剧

戏剧,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即剧本。戏剧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戏等。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的一种综合艺术。

戏剧的起源实不可考,目前有多种假说。比较主流的看法有二:一为原始宗教的巫术仪式,比如上古中文,“巫”、“舞”、“武”三字同源,可能是对一种乞求战斗胜利的巫术活动的合称,即戏剧的原始形态。另一为劳动或庆祝丰收时的即兴歌舞表演,这种说法主要依据是古希腊戏剧被认为起源于酒神祭祀。

戏剧是演员将某个故事或情境,以对话、歌唱或动作等方式表演出来的艺术。戏剧有四个元素,包括了“演员”、“故事(情境)”、“舞台(表演场地)”和“观众”。“演员”是四者当中最重要的元素,他是角色的代言人,必须具备扮演的能力,戏剧与其它艺术类最大的不同之处便在于扮演了,通过演员的扮演,剧本中的角色才得以伸张,如果抛弃了演员的扮演,那么所演出的便不再是戏剧。

戏曲(traditional opera,历史上也称戏剧)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门中国汉族传统艺术,剧种繁多有趣,表演形式载歌载舞,有念有唱,有文有武,集“唱、做、念、打”于一体,在世界戏剧史上独树一帜,其主要特点,以集汉族古典戏曲艺术大成的京剧为例,一是男扮女(越剧中则常见为女扮男);二是划分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三是净角有夸张性的化装艺术——脸谱;四是“行头”(即戏曲服装和道具)有基本固定的式样和规格;五是利用“程式”进行表演。中华民族戏曲,从先秦的“俳优”、汉代的“百戏”、唐代的“参军戏”、宋代的杂剧、南宋的南戏、元代的杂剧,直到清代地方戏曲空前繁荣和京剧的形成。

中国戏曲虽然产生的比希腊、印度晚一些,但是早在汉代就有了百戏的记载,在13世纪已进入成熟期,其鼎盛时期是在清代。新中国成立之初,已经发展到300多个剧种,剧目更是难以数计。世界上把它和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戏曲始终扎根于中国民间,为人民喜闻乐见。而在其中,京剧、豫剧、越剧、黄梅戏、评剧依次称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1-2]其它各种地方剧种都有其自己的观众对象。远离故土家乡的人

甚至把听、看民族戏曲作为思念故乡的一种表现。

按容量大小,戏剧文学可分为多幕剧、独幕剧和小品; 按表现形式,可分为话剧、歌剧、诗剧、舞剧、戏曲等;

按题材,可分为神话剧、历史剧、传奇剧、市民剧、社会剧、家庭剧、科学幻想剧等; 按戏剧冲突的性质及效果,可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

不过最基本、使用最多的分类是悲剧、喜剧和正剧,其中悲剧出现的时间早于喜剧,正剧也称为悲喜剧。

悲剧:冲突的实质:“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悲剧的审美价值:“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喜剧:审美价值:“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正剧:将悲剧和喜剧“调解成为一个新的整体的较深刻的方式”。表演形式编辑

戏剧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话剧、歌剧、戏曲、舞剧、音乐剧、木偶戏等。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别,不同文化所产生戏剧形式往往拥有独特的传统和程式,比如西方戏剧、中国戏曲、印度梵剧、日本能乐、歌舞伎等。

现代的戏剧观念强调舞台上下所有演出元素统一表现以实现综合的艺术效果。演出元素包括演员、舞台、道具、灯光、音效、服装、化妆,以及剧本、导演等的一切总称,也包括台上演出与台下互动的关系(一般称为“观演关系”)。

在中国台湾地区,戏剧是一个范围较广的词语,如舞台剧、电视剧、电影等以剧本为核心进行表演的演剧形式都统称为戏剧。

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或称之为剧本。

语言

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

人物语言:也叫台词(戏曲称之为“念白”)。台词,就是剧中人物所说的话,包括对白、独白、旁白等。对白是两个或多个人物交谈的话;独白是剧中人物独自抒发个人情感和愿望时说的话;旁白是剧中某个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从旁侧对观众说的话。剧本主要是通过台词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性格。因此,台词语言要求能充分地表现人物的性格、身份和思想感情,要通俗自然、简练明确,要口语化,要适合舞台表演。

舞台说明:又叫舞台提示。它是剧本语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剧本里的一些说明性文字。舞台说明包括剧中人物表,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这些说明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戏剧情节发展有一定的作用。这部分语言要求写得简练、扼要、明确。这部分内容一般出现在每一幕(场)的开端,结尾和对话中间,一般用括号(方括号或圆括号)括起来。

戏剧的艺术特点

戏剧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这些形式包括:诗、乐、舞。诗指文学,乐指音乐伴奏,舞指表演。此外还包括舞台美术、服装、化妆等方面。同时,戏曲以唱、念、做、打为基本手段,几乎将各类表演艺术成分集于一台。戏曲演员必须掌握“四功五法”(“四功”即唱、念、做、打,“五法”即手、眼、身、法步)。

话剧指以对话方式为主的戏剧形式。话剧虽然可以使用少量音乐、歌唱等,但主要叙述手段为演员在台上无伴奏的对白或独白。话剧本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剧作、导演、表演、舞美、灯光、评论缺一不可。中国传统戏剧均不属于话剧,一些西方传统戏剧如古希腊戏剧因为大量使用歌队,也不被认为是严格的话剧。现代西方舞台剧如不注为音乐剧、歌剧等的一般都是话剧。

名称由来编辑 一种以对白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戏剧。最早出现在辛亥革命前夕,当时称作“新剧”或“文明戏”。新剧于辛亥革命后逐渐衰落。“五四”运动以后,欧洲戏剧传入中国,中国现代话剧兴起,当时称“爱美剧”和“白话剧”。它通过人物性格反映社会生活。话剧中的对话是经过提炼加工的口语,必须具有个性化,自然,精炼,生动,优美,富有表现力,通俗易懂,能为群众所接受。郭沫若的《屈原》、老舍的《茶馆》,曹禺的《雷雨》苏叔阳的《丹心谱》等,都是我国著名的话剧。

话剧是在本世纪初才由外国传入中国的。1907年由中国留学日本东京的曾孝谷据美国小说改编的《黑奴吁天录》,是中国早期话剧的第一个剧本。现代著名话剧家有郭沫若、曹禺、洪深、田汉、老舍等。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推动了戏剧运动的发展,戏曲领域里出现了全国规模的改良运动。同时,在日本新派剧和欧洲戏剧的影响下诞生了中国早期话剧,当时叫新剧,又称作文明戏。新剧兴起于辛亥革命前夕,后来经中国早期话剧奠基人任天知领导的进化团总结这一新兴剧种的经验,探索创新,并吸收外来营养加以发展,从而形成了完整的格局。早期的优秀剧目有《家庭恩怨记》、《社会钟》、《空谷兰》、《梅花落》、《珍珠塔》、《恨海》等。

到1928年,经著名的戏剧家洪深提议,将这种主要运用对话和动作表情来传情达意的戏剧样式定名为“话剧”。从此,这个由西方传入中国的剧种,才有了一个大家认可的正式名称。

特点编辑

话剧艺术具有如下几个基本特点:

舞台性

古今中外的话剧演出都是借助于舞台完成的,舞台有各种样式,目的有二:一利演员表演剧情,一利观众从各个角度欣赏。

直观性

话剧首先是通过演员的姿态、动作、对话、独白等表演,直接作用于观众的视觉和听觉;再用化妆、服饰等手段进行人物造型,使观众能直接观赏到剧中人物形象的外貌特征。

综合性

话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其特点是与在舞台塑造具体艺术形象、向观众直接展现社会生活情景的需要和适应的。对话性

话剧区别于其他剧种的特点是通过大量的舞台对话展现剧情、塑造人物和表达主题的。其中有人物独白,有观众对话,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内完成戏剧内容。

第三篇:教育戏剧心得(推荐)

浅谈创造性戏剧课程心得体会

20100510802 徐雪梅

摘要:在大戏剧的背景之下,以创造性戏剧和教育戏剧的理论和实践为主要线索,体验以过程为主的戏剧活动,是我们学习本课程的主要线索。了解什么是戏剧、创造性戏剧、教育戏剧,掌握教育戏剧的一般活动方式以及流程,引导戏剧活动的能力,是我们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在9个课时中在老师的引导下,共同学习和进步,本文主要概括对教育戏剧的理解,以及在学习教育戏剧中的心得体会!

一,创造性戏剧概念

美国的儿童戏剧学者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提出了“创造性戏剧”。美国学者艾林纳·蔡斯·约克对创造性戏剧带给儿童的作用进行了总结,具体包括创造性、敏感性、流畅性、灵活性、想像力、情绪稳定性、社会合作能力、道德态度、身体平衡协调能力以及交流能力。就其中的创造性而言,儿童在创造性戏剧活动中,要把自己完全放置到某一个角色上,自由地表达自已内心深处的思想、感受,这样使得孩子自身的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戏剧是一种艺术形式,西方儿童戏剧的文本是经过修改以适应儿童参与的需要,其目的不是娱乐,而是鼓励儿童思考问题,感受各种情感。这时的剧场成为教育的空间,儿童既是观众又是演员,他们不受限制约束可随时给演员提供建议,年龄愈小的儿童表演的会愈自然。这时的孩子就成为演员、观众、导演、剧作家、舞台设计者、评论家等。他们会在一个虚构的世界里探索和检验自己的想法、同他人的各种关系,借用戏剧的表现形式积极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从这样一个有趣的领域中,孩子能够感受到世界、体验到快乐;并且在假装扮演中孩子能分享到别人的感受和认知,会逐渐改变他们对周围事物的偏见。可见西方儿童的戏剧教育充分关注到了儿童的参与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程度地吸儿童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戏剧作为促进儿童发展的手段,对儿童的认知、社会适应性和情感等心理的健康发展有其特有的教育作用。在家庭中,我们也可以尝试这种教育方式,设定一个主题,可以是童话故事,或者是身边发生的故事,由孩子和家庭成员担任不同的角色,让孩子在这种艺术表演的形式中学会思考、学会生活。

二,创造性戏剧课程心得体会

创造性戏剧课一共就9周,由于实习原因的耽耽误,加上理论的一节课。跟大家一起学习的时间也就短暂的3周。时间很短,却也有很多感想。整个一天在我心里留下最多的是关于三个字:创造性。

对比以前音乐班。点名活动有以前的元素但是有新的东西,找名字上学期就没有玩过哦。这倒是让大家很快就记住了班上每个同学的艺名,让大家在这个新的班级里面很快就熟悉了起来。在提出对这学期的课程的问题的活动中,跟以前的种子教学法很相似,jojo老师的课中,老师先让我们把很多元素按相同的类别分内,巧妙的安排最后就提出了同学们对这学期的戏剧课的使用的问题。最后留下了问题,以后学完了再解决。

“创造性”是这个周jojo老师分享的课给我最大的感受,无论是神奇的球,还是神奇的卷纸,虽然形式上差不多,但内容上跟音乐课相比还是有的新的体验。我们大家在活动中自己在感受,在体验,充分发挥了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在神奇的球的部分,大家都柑橘手上好像真有一个水球、火球。自己块招架不住的感觉。神奇的纸卷。Jojo老师问我们能想到什么,自己一个人的想法很局限啊,后来一圈的同学居然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见解。所以人的创造性真的是无限的,在最后创编的部分,因为我们组以前大都上过音乐课的所以很快有了头绪,后面组的同学带来的呈现也是很让人惊喜的。

创造性音乐课给人一种无忧无虑的快乐。大家心中都充满了希望。就像戏剧课一样。时间不短不长,一年过去了,我们又回到了我们音乐班的课堂上,还是熟悉的老师,熟悉的地方,不过也有很多新面孔,就是新的同学加入了我们班级,现在我们又朝着一个新的方向在努力--戏剧文学。但感觉上还是跟以前音乐班一样的,很多地方都有相似的,这让我特别的怀恋以前在这里度过的一年的时光。现在一切有点怀旧的感觉,但是我们也融入了新的感情在里面。这半学期的时光,作为大学的最后一堂课,必将成为我们非常留恋的一部分!按照程序我们给自己取名字,以前音乐班的同学很多都是用的以前的,不过新同学的名字有的那是相当的霸气啊,什么“抠脚大婶”让人汗颜也挺符合我戏剧班的特色,创新,快乐!之后的身体开发部分是我们以前做过的,但是很多没有这么玩了,还是很开心的,看到其它的 同学也玩得很开心,很多同学哈哈大笑,还是 蛮有意思的。就是在最后团体合作的时候,我们还是应该多一些配合与默契,不能光想着自己做的。

虽然跟大家在一起学习的时间并不多,但是这堂课带给我的深刻的记忆和曾经的欢乐永远都不好忘记。

三,发展与建议 个人而言,觉得创造性戏剧是一种无拘无束的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方式,就教学而言,会觉得对自己而言是个和那的挑战,这种别具一格的上课方式,与呈现出来的东西,都是与常规的课程不一样的。由于这种新的上课方式大家都还在摸索当中,难免很多迷茫。教学对象的特殊性也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很多的困扰。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用到并且不断的开拓与发展!

第四篇:教育戏剧心得

浅谈教育排演课心得体会

摘要:在大戏剧的背景之下,以创造性戏剧和教育戏剧的理论和实践为主要线索,体验以过程为主的戏剧活动,是我们学习本课程的主要线索。了解什么是戏剧、创造性戏剧、教育戏剧,掌握教育戏剧的一般活动方式以及流程,引导戏剧活动的能力,是我们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在32个课时中在老师的引导下,共同学习和进步,本文主要概括对教育戏剧的理解,以及在学习教育戏剧中的心得体会!

一,创造性戏剧概念

美国的儿童戏剧学者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提出了“创造性戏剧”。旨在通过儿童的做戏剧”实现促进儿童发展的教育目的。创造性戏剧被界定为‘一种即兴的、非演出的、以过程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参与者在指导下想像、扮演和反思人类真实的或想像的经验。美国学者艾林纳·蔡斯·约克对创造性戏剧带给儿童的作用进行了总结具体包括创造性、敏感性、流畅性、灵活性、想像力、情绪稳定性、社会合作能力、道德态度、身体平衡协调能力以及交流能力。就其中的创造性而言,儿童在创造性戏剧活动中,要把自己完全放置到某一个角色上,自由地表达自已内心深处的思想、感受,这样使得孩子自身的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以我们这次的教育排演课为例,我们在两部剧《白雪公主》和《三打白骨精》中通过剧本修改,角色选定,台词分析,配乐选择,道具制作以及最重要的扮演相应的角色的过程中激发了创造性、敏感性、流畅性、灵活性、想像力、情绪稳定性、社会合作能力、道德态度、身体平衡协调能力以及交流能力。

英国儿童戏剧学者多萝西·海滋考称DorthyHeathcote),作为‘戏剧教学”流派的创始人,她大力将戏剧视为教学的媒介,即在教育教学中运用戏剧来丰富儿童的觉察力,使他们能通过想像发现现实,发掘行为表面下所隐含的深刻意义,比如“白雪公主”这一主题中,我们首先把自己置身于一个童话的非现实的情景里,装扮成白雪公主,皇后,王子等角色,然后进一步继续主题的探索和学习。尽管戏剧教学出现了角色扮演,但它的目的不是为了创造剧本或扮演角色,而是为了深入体验学习主题。多萝西·海兹考称DorthyHe athcote)把戏剧教学目标确定为提供反思和分析生活经验的舞台,并通过扮演来验证这些经验,使我们在戏剧活动中认识自己、认识社会。一般来说即兴表演是最好的形式,而且扮演和反思是同等重要的,各占一半活动时间。

二,课程心得体会

教育排演课一共就8周,由于种种原因的耽误,加上理论的一节课。跟大家一起排练的时间也就短暂的6周。时间很短,却也有很多感想。整个一天在我心里留下最多的是关于三个字:创造性。

“创造性”是老师的课给我最大的感受,无论是台词,还是走位,虽然形式上差不多,但内容上还是有的新的体验。我们大家在活动中自己在感受,在体验,充分发挥了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在《白雪公主》表演时,大家都好像真进入了一个神奇的童话世界。自己有入戏的的感觉。但因为没有经历过经验不足也出现了台词生硬、走位不当、动作僵硬等问题。经过老师每节课的小结和指导。到了第二出剧《三打白骨精》,大家都对流程更熟悉也更兴致勃勃,对自己的角色也时不时提出修改意见。甚至在道具制作上也有了很多新的创意。所以人的创造性真的是无限的,在最后创编的部分,同学带来的呈现也是很让人惊喜的。记得第一出戏有一个在《国王的新装》里演国王侍从的同学,他真是把这个角色演活了呢,让人印象深刻。在演戏与看戏间我们也体会到了这门课真正的趣味。

三,发展与建议

个人而言,觉得创造性戏剧是一种无拘无束的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方式,就教学而言,会觉得对自己而言是个和那的挑战,这种别具一格的上课方式,与呈现出来的东西,都是与常规的课程不一样的。由于这种新的上课方式大家都还在摸索当中,难免很多迷茫。教学对象的特殊性也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很多的困扰。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用到并且不断的开拓与发展!

第五篇:戏剧艺术十五讲(范文)

戏剧艺术 戏剧发生学原理:以戏剧“发生”研究的理论深度去寻找戏剧艺术的真实起源,以“起源”探索的历史眼光与扎实史料,来论证戏剧艺术的发生。(模拟观看表演)

戏剧的五大要素:剧本 导演 演员 剧场 观众 3 戏剧本质特征:综合性

戏剧的分类标准(依据):地域性(民族、国家)时代性 演出媒介(某一种样式占主导)情节构成方式 题材 从创作主体 追求目的 创作手法 矛盾冲突的性质和人物命运的结局和审美范畴(共九个)5 怎样理解话剧与中国戏曲的关系:在中国话剧与中国戏曲从相互碰撞、冲突到渐趋交流、融合的过程中,中国戏剧家才从戏曲中继承了民族美学和艺术精神,将“舶来品”的话剧逐渐创造成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民族戏剧。对立与融合关系。比较东方与西方戏剧变化:西方本也是诗、歌、舞合为一体,但后来就发生分化。但中国古典戏剧则基本没有发生过这种分化,最大的一次变化是由“戏曲一元化”到“戏曲—话剧二元化”;中国古注重写意与表现,今注重写实与再现。西方相反。(了解)木偶戏与皮影戏:中国的傀儡戏分为两种,一种为平面傀儡,即皮影戏;另一种为立体傀儡,即木偶戏。皮影戏:皮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木偶戏:用木偶来表演故事的戏剧。表演时,演员在幕后一边操纵木偶,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根据木偶形体和操纵技术的不同,有布袋木偶、提线木偶、杖头木偶、铁线木偶等。木偶戏是由演员在幕后操纵木制玩偶进行表演的戏剧形式。在中国古代又称傀儡戏。8 革命历史剧:反映20世纪发生的共产党领导的左翼革命历史的戏(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中国《辛亥革命后》)

什么叫戏剧(无固定答案):戏剧,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即剧本。戏剧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戏等。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综合艺术。什么叫戏剧性(同上):戏剧性,这是戏剧艺术审美特性的集中表现,是戏剧之所以为戏剧的那些基本因素的总和。文学构成中的戏剧性——戏剧性存在于人的动作之中,戏剧性就是动作性;戏剧性来自人的意志冲突,普遍的说法是“没有冲突就没有戏”.(集中性、紧张性、曲折性)/舞台呈现中的戏剧性——第一是距离感所带来的公开性与突显性;第二是赋予表情、动作以恰如其分的夸张性;第三是合乎规律的变形性。悲剧、喜剧、正剧: 喜剧是戏剧的一种类型,大众一般解作笑剧或笑片,以夸张的手法、巧妙的结构、诙谐的台词及对喜剧性格的刻画,从而引人对丑的、滑稽的予以嘲笑,对正常的人生和美好的理想予以肯定。基于描写对象和手法的不同,可分为讽刺喜剧、抒情喜剧、荒诞喜剧和闹剧等样式。内容可为带有讽刺及政治机智或才智的社会批判,或为纯粹的闹剧或滑稽剧。喜剧冲突的解决一般比较轻快,往往以代表进步力量的主人公获得胜利或如愿以偿为结局。悲剧是以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的结局,构成基本内容的作品。它的主人公大都是人们理想、愿望的代表者。悲剧以悲惨的结局,来揭示生活中的罪恶,用鲁迅的话说,悲剧即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而激起观众的悲愤及崇敬,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戏剧的主要体裁之一,在悲剧与喜剧之后形成的第三种戏剧体裁。正剧中可以有悲剧的因素,也可以有喜剧的因素,但它决非两者相加之和。正剧是一个全新的审美范畴,也是一个全新的戏剧体裁。

两种发展趋势:第一,从悲喜对立到悲喜融合,再到超越此两极的新体裁的确立。第二,从重悲轻喜到抑悲扬喜。戏剧的第三品性(符合品行):文学戏剧;剧本要素:情节 性格 言语 思想 情节核:它是情节中的情节,也可以称之为情节之“母”.就是说,它是一系列事件的源头和基础,因了它,才会发生那一幕幕的好戏;细节:情节是由一系列细节组成的。如果把情节比做一根链条,细节就是这链条上的一个个环节。作为组成情节的一个单位,细节在剧中起着渲染冲突、刻画人物、推动剧情发展的重要作用,有时候它还能“介绍时代背景,增加生活气息,或者调剂戏剧空气,使得剧本色彩更为浓厚”。14 戏剧结构:这里所说的结构,又称布局,不是指剧本精神内涵的“深层结构”,而是指剧本的外部构成,即前面提到的,戏剧情节构成与铺展的方式。简言之,就是一出戏是怎样开头、怎样展开、怎样结束的。戏剧性格与语言:p126 16 什么叫动作,内涵,性格化:性格化,就是话如其人,从人物的语言中见出其性格来。所谓动作性,就是指人物的语言要有力地表现其欲望、意志、内心的冲突,并使其内心状态通过语言转化为外部动作,而且要具有一种推动剧情向前发展的张力。内涵指所指的含义。17 演员与所扮演的关系应该:表现派——在表演上更重视外形的“肖真”,排斥主体情感的介入;体验派——反对过分理智化、技术化的表演,主张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创造角色;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综合了双方的长处,而又避免了两派的偏失。程式:这些程式,都是体验生活创造形象的结果,当它再创造时,程式又成为创造形象的手段了。戏曲四功,五法,舞台特征:唱念做打;手眼身发步;特征——以“乐”为本位的综合性、艺术表现的写意性、动作,语言,化装与唱腔的程式化、时空自由,结构铺展、舞台与观众的“直线”交流。20世界三大戏剧表演体系:苏俄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戏剧表演体系:指的是幕景化的、模拟现实场景的、创造生活幻觉的话剧表演体系。德国的布莱希特表演体系:指的是将舞台视为流动空间的、无场景无场次的、使演员与观众产生意识交流(即所谓演员与角色的“间离效果”),并带有某种哲理意味儿的戏剧体系。梅兰芳的中国戏曲表演体系:是“神形兼备”(即写意)的戏剧表演体系。导演:世界第一个导演——梅宁根公爵(德);中国第一个导演——张彭春,作品,《外侮》1915,《醒》《一念差》等。导演创作——准备阶段和实施阶段;限制与自由? 世界三大古老戏剧:中国戏曲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列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古希腊悲剧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这是人类戏剧的童年时期。但是这一段辉煌的戏剧到公元前2世纪末就告结束了。印度梵剧产生很早,但现存的剧本最早是公元1—2世纪的。到公元12世纪,随着梵剧古典文学的衰落,印度梵剧也就消亡了。23 印度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芭蕾舞剧)为中心 舞论、戏剧论,西方以布莱希特体系(西方歌剧)为中心 诗学,中国以梅兰芳体系(中国京剧)为中心 乐论 看书关于南亚,印度梵剧,日本戏剧,希腊戏剧

很快染上“萧伯纳病”并与政治剧合流,失去了现实主义戏剧精神。Q5.什么是传奇剧?

一类以曲折离奇的情节取胜,并不介意于人物性格的塑造或思想内涵的凸显。中国戏曲中有《西厢记》、《牡丹亭》等做到了情节、思想的统一,但也有大量剧目偏重于情节的构造而显得苍白与平庸。西方中也有这种剧,起源于法国,流行于英美。没有日常生活和人物心理的具体描写,但有紧张的戏剧冲突与悬念、引人入胜并带有一定惊险性的情节,人物类型化、公式化,大多结局是坏人得到惩治,好人得以团聚,以达到“劝善惩恶”的目的。Q6.“内心视像”?

由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提出,狄德罗称之为“理想范本”焦菊隐称之为“心像”,即在角色的创造的准备阶段,要求演员反复钻研剧本,把握人物性格,体验情感反应,并为之找到适当的外部表现形式,在心目中形成清晰、完整的艺术形象。表演的任务是演员利用自己的形体、声音和情感把这种心像转换成形象,呈现在观众面前。Q7.“行当”的定义?

“行当”亦称“部色”、“脚色”“角色”,是演员专业技能的分类,是所扮的角色的性别、年龄、身份、性情以及审美特性的分类。各行当的扮演人物的表演也有相应的程式、技巧、手法等以呈现不同的艺术风格。四种基本形式是生旦净丑。每一个行当里又有更加详细的分工,粗中有细是京剧行当体系的一大特色。行当是连接抽象的表演程式和具体戏曲角色的一座桥梁,不经过这座桥演员便无法进入到角色。Q8.正剧的基本特征?

1.正剧是更加生活化的戏剧。所谓生活化,是指正剧所反映的现实在形态上更接近客观事物的原生态,取材于日常生活。

2.正剧是题材来源更加广泛的戏剧。正剧要写一切人、一切事,写悲喜剧之间的生活。它能载各种人,能走一切航道,去发现那非悲非喜亦悲亦喜的严肃而重大的人生问题。3.正剧是更加个性化的戏剧,亦即更加人化的戏剧。从整体上写人、写人性、写人的个性的复杂性。强调创作要真实、要人物的个性、要“整个的生活”,反对做作,反对“太像戏”。

Q9.悲剧精神以及其特征?

悲剧精神最核心的一点是对牺牲者的赞颂。悲剧的特征具体表现在: 1.崇高的境界:如《俄狄浦斯王》表现了人性的崇高。2.英雄的气概:如《哈姆雷特》《被缚的普罗米修斯》,普罗米修斯的英雄气概表现在为万民造福而不惜个人受难的牺牲精神和绝不屈服于强权的反抗精神。

3.严肃的情调:无论是《俄狄浦斯王》《麦克白》还是《窦娥冤》,虽然观其演出乐趣无穷但是其情调是严肃的。Q10.怎么认识体验派与表现派?

表现派侧重于外部表现,强调理性对情感和形体的控制,反对随意发挥;体验派重视内心体验,要求演员与角色合二为一,允许即兴创作。两派的分歧集中在表演阶段,核心是演出中的演员和角色的关系问题。表现派的源头追溯到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狄德罗,他认为,情感体验虽是表演的基础,但放任情感又会破坏戏剧的连贯一致,顾情感要服从理智的节制,表演要有“范本”可依。哥格兰在实践中发展了狄德罗的思想,认为,第一自我是扮演着,是理性;第二自我是工具是肉体,理想的境界是第二自我。亨利·欧文认为演员表演时需要动感情的,但并不意味着演员与角色完全合二为一。演员萨尔维尼认为演员是自我表现的工具,反对过分理智化、技术化的表演,主张在情感体验上创造角色。“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是体验基础上的表现,综合了两者的长处,避免了两派的缺失。Q11.简述戏剧艺术的特征?

1.从言说的方式来看:戏剧是史诗的客观叙事性与抒情诗的主观抒情性二者的统一。一方面,当喜剧把一种完整的动作情节直接摆在观众眼前,并表现客观存在的历史内容时,是带有客观叙事性的;另一方面,在舞台上展现的那些动作情节、充满着冲突的情景,均源于人的内心世界,是立体化了的人的目的和情欲,这时又带有抒情诗那样的主观抒情性。

2.从艺术的构成方式来看:喜剧是一种集众多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它是各种艺术手段的有机统一,兼有诗和音乐的时间性、听觉性,以及绘画、雕刻、建筑的空间性、视觉性等。

3.从艺术运作流程来看:戏剧史包括编剧、导演、演员、作曲、舞台美术等多方面的艺术人才,在剧场里进行,并有观众欣赏或参与的集体性创造。这种集体性正式戏剧艺术综合性的另一表现,也可以说是它的补充和延伸。

4.从艺术的传播方式来看:戏剧艺术是具有现场直观性、双向交流性与不可完全重复的一次性艺术。

Q12.历史剧创作应该注意什么基本问题?

历史剧的题材与形式的矛盾,决定了它的基本特征以及要注意的问题:

1.必须具有历史的真实性:它所描绘的重大历史事件与主要历史人物都应该是历史上确有过的真事真人,不应该杜撰主要人物和核心事件。

2.必须具有历史主义精神。历史主义就是把历史看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结构,尊重他的本来面貌和内在规律性。把古人不可能有的思想和行为硬加在古人身上,是历史剧违背历史主义精神的主要表现形式。3.必须具有对当代现实生活的启示性。“古为今用”历史剧必然要对当代现实生活具有启示性,虽然在舞台上长线的是一段久远的历史生活,但全剧立意并不是“为历史而历史”,不是空乏“思古之幽情”。Q13.论戏剧语言的组成与特征?

组成:1.剧作家的“提示语言”——对人物外形、内心的描绘、对某些性格的强调等。

2.由演员讲出、付诸表演的语言,包括对话、独白和旁白。独白——由一个角色讲出,带有主观抒情性。旁白——角色暂且离开对话情景转而对观众或对自己说话。用于表现人物心理或用于向观众嘲弄剧中的另一人。

3.潜在语言——即“潜台词”,剧中有些意思是不能用语言传达的,这就要出现短暂的停顿。特征:

1.性格化:就是话如其人,从人物的语言中见出其性格来。与小说相通,只不过更加集中、突出一些。

2.动作性:是指人物的语言要有力的表现其欲望、意志、内心的冲突,并使其内心状态通过语言转化成外部动作,而且要有一种推动剧情向前发展的张力。Q14.如何认识戏剧性?

含义:戏剧性是戏剧艺术审美特性的集中表现,是戏剧之所以为戏剧的那些基本因素的总和。好的戏剧作品总是同时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和舞台性的。

一.文学构成中的戏剧性

1.戏剧性存在于人的动作之中,戏剧性就是动作性。①戏剧是对人物行动的模仿,剧情应尽可能付诸动作。戏的信息要借行动中的人演示给观众的。②剧作家在写剧本时要以“代言体”的言说方式让人物自己行动起来,给人以如临其境的感觉。

2.戏剧性来自人的意志冲突,“没有冲突就没有戏”,戏剧性就是冲突性。包括外显的戏剧性和内隐的戏剧性。

总:戏剧性的艺术特征——集中性、紧张性曲折性。二.舞台呈现中的戏剧性 源于观与演的关系。

1.距离感所带来的公开性与凸显性。20世纪学者们对于“第四堵墙的论争”便与此直接相关。

2.赋予表情,动作以恰如其分的夸张性。为了使得舞台上的表情、动作在剧场的空间里得到传播,使每一个观众得以感知,演员的对话,独白的声音和手势、表情的幅度都要加大、夸张。

3.合乎规律的变形性。变形,是戏剧表演中最原初、最核心的一个构成因素。戏剧表演的第一箴言是“不要当自己”,换言之,就是“成为另一个人”,演员把本人便成了剧中的角色,这就是变形。Q15.对于悲剧消亡论的认识? 提出:上世纪60年代,美国戏剧理论家约翰·加斯纳在《近代悲剧的可能和危难》中提出“悲剧消亡论”,指出现代写不出像古希腊时代那样的悲剧了。原因:①政治民主化的影响②悲喜剧的出现③哲学思潮的兴起与影响 现代悲剧的不足:①悲剧主人公的平民化问题 A.悲剧所代表的“普遍性”从帝王到民众的转移。帝王的普遍意义小于民间百姓的普遍意义。个体意识的觉醒,自我价值的认可与确立,追求人人平等。B.西方政治的民主化影响 ②题材的日常生活化问题

A.生命中的“悲剧意识”的产生。从19世纪,直到克尔凯果尔、黑格尔、尼采形成基础。20世纪是人类的悲剧意识空前觉醒的时期。B.人的异化是其根源,人类被物质所奴役。

Q16.结合《安提戈涅》分析黑格尔的戏剧“意志冲突论”? “冲突论”:黑格尔认为动作是实现了的意志,而意志无论就它出自内心来看,还是就它的终极结果来看都是自觉的。“自觉意志”是在矛盾冲突中实现的,是戏剧性的——一个动作的目的和内容只有在下属的情况下才能成为戏剧性的:由于这种目的是具体的,带有特殊性的,而且个别人物还要在特殊具体情况下才能定下这个目的,所以这个目的就必须在其他个别任务重引起一些和它对立的目的。每一个动作后面都有一种情致在推动它,这推动力量可以是精神上的、伦理的、宗教的。这些人类情感和活动的本质意蕴如果要成为戏剧性的,它就必须分化为一些不同的对立的目的,这样,某一个人物的动作就会从其他发出动作的个别人物方面受到阻力,因而要碰到纠纷和矛盾,矛盾的各方面就要相互斗争,各求实现自己的目的。示例:如在《安提戈涅》中,安提戈涅面对着家庭伦理和自然法的冲突矛盾。作为国王,克瑞翁有义务维护城邦的安全、维护政治权利的权威和尊严,必须惩罚叛徒,保证法令的统一执行,而安提戈涅感到有义务履行当时同样神圣的且有自然血缘关系为支撑的家庭伦理责任。黑格尔声称这种对立和矛盾,是“最高伦理性的对立,从而也是最高的、悲剧性的对立。”

Q17.结合《雷雨》分析戏剧情节的独特性?

1.戏剧的情节由显在部分和潜在部分构成。显在部分是指在舞台上让观众直接看到的那些情节;潜在部分则是“幕后”“台下”的故事,是虚写的,观众看不到。但是必须想办法让他们知道否则就无法透彻的看懂舞台上表演的那部分显在的剧情。如《雷雨》的矛盾冲突卷入了周、鲁两家三代人的爱和恨的层层波澜,事件时间跨度达30年之久,但这表现出来的冰山一角仅是一天之内在周家公馆与鲁家小屋里的事,而这一天之内的戏都是30年前纠葛、变故的结果。这些内容除了周朴园和侍萍相认一段,大都没有在舞台上演出。如周朴园保修江桥害死工人的“罪恶史”等都是幕后戏,是情节的潜在部分,是显在部分的“前因”。而显在部分就是第一幕到第四幕的充满着恩恩怨怨的人和事。

2.情节是有一系列的细节构成。《雷雨》第一幕周朴园强迫繁漪吃药,这一细节表现了周朴园的专横跋扈、周萍的懦弱、繁漪的屈辱之感,预示着这个家庭的“雷雨”即将到来。还有第二幕中,周朴园和侍萍相遇,提到的那件绣有梅花的衬衣,就是一个推动剧情的小细节。3.情节核,是一系列事件的源头和基础。《雷雨》中的周朴园和侍萍年轻时恋情的变故,就是全聚德“情节核”。没有这个最远处的事件,以后悲剧的每一个波澜(如周萍与四风的乱伦之爱、繁漪与周萍的乱伦之情、周朴园和侍萍老来相遇的惊讶和尴尬)都不会发生。情节核。情节之母,他是一系列事件的源头和基础。结构 又称布局,是剧本的外部构成,即戏剧情节的构成和铺展的方式,就是一出戏怎么开始,怎么展开怎么结束。三段:开始、中段、结尾(玩偶之家)四段: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雷雨》 五段 开端 上升 高潮 下落 结局

集聚型结构《俄狄浦斯王》、《群鬼》、《玩偶之家》 铺展型结构《第十二夜》、《罗密欧与朱丽叶》《牡丹亭》

场面 戏剧结构的最基本单位。一出戏中 正在独白对话或行动的一个人或一组人就构成一个场面,有了变动就进入另一个场面。舞台调度导演把各种戏剧动作及环境因素,按照一定的审美原则组织起来,表现二度创作的立意构思,塑造舞台形象的艺术创作手段。舞台调度的对象是演员,重点是动作。作用有:一是突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揭示冲突的内涵,更好的刻画人物。二是调动观众注意力,激发观众的想象和思考,提高接受效果。

舞台空间的假定性。舞台具有物理、审美、实用三重属性。舞台意义的能指,首先是语言和形体动作,其次才是布景、道具、灯光、音响之类物质手段。

舞台美术是舞台上各种造型的总称。再现环境,支持表演。解释剧情、揭示心灵,表现创意。质感、色调、布局、手法、统一的风格。

景物造型由布景和道具组成。他的艺术功能包括:1呈现和说明。把人物周围的自然环境和变化如实的呈现在观众面前,从而创造出一个虚构的生活空间。

2、为演员提供一个表演空间。

舞台灯光分照明光、形象光、情绪光。瑞士人阿庇亚舞台美术革命。话剧化装具有性格化和据史设计的特点。艺术功能包括:

1、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个性和心境,让观众从穿着打扮上看出他是干什么的,人品如何。2是展示戏剧的历史背景和地域文化特点。3是区别人物的主次。

戏曲化装:类型与同化。脸谱:生旦不勾脸,讲究精神美观。净(大花脸)丑(小花脸)用夸张和象征手法把角色品类、身份摹写在脸上。脸谱功能:1凸显角色性情。2暗喻褒贬之意。

戏衣(行头)。首先美观,其次方便,不必写实,也不可能写实。错与对的标准是角色行当和戏剧情境,不是历史事实。

戏曲的景物造型为什么没有得到充分发展?

戏曲通常只用软幕很少用硬片布景,是尽量把表演空间留给演员,写意。虚化布景、简化道具。

为什么说戏剧环境是实在和虚构的统一体?

剧场的特点在于转变,使舞台转变为戏剧空间,使演员转变为角色,使来宾转变为观众。剧场具有消解社会等级的作用。

剧场的文化整合功能。这种整合是通过演员和观众间的纵向交流,观众和观众间的横向影响进行的。

纵向整合功能,是把演员和戏的势能传达给观众,再从观众的反应中得到新的能量,从而达到互相认同的效果。好戏好演员总能使绝大多数观众看到他们想要看到的东西,始终保持高度兴奋状态,不知不觉得接受剧目中的文化观念。

横向整合,是把一部分观众的心理能量传导给其他观众,迫使其调整个人情趣,接受多数人的价值标准。问答题:

文艺复兴戏剧反叛中世纪?

文艺复兴时代的戏剧既是中世纪戏剧某些因素的发展,又是总提上对中世纪戏剧的反动。形式上是复古,复古了古希腊罗马戏剧那些被中世纪阻断了的戏剧精神;内容是是创新,因为她完全否定和超越了中世纪戏剧那种非人的、反人的宗教迷信思想,重建了戏剧舞台上的“人的世界”。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从神的戏剧到人的戏剧,从叫人愚昧、失却主体性的戏剧到叫人觉醒、发扬

主体性的戏剧,这是个伟大的转折和历史进步。文艺复兴始于14世纪下半叶,先在意大利,后在西班牙、英国法国等国家。资本主义发端期的市场经济使得剧院迅速增加。戏剧外壳的优化正是为了容纳和呈现这新的历史时期丰富多彩的新精神。

1.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精神。这是全人类的一次觉醒,对以神为本的宗教迷信的大反拨。承认人的生存、本性、欲望,反对禁欲主义,主张人在物质享受上追求愉快的合理性。与此相联系,主张理性原则,认为人有权利思考和追求知识。2.主张人人平等,反对阶级特权。尊重个性的自由对独立,反对对人的个性压制和扼杀。与此相联系,反对矫饰、虚伪,崇尚自然、真诚。3.维护国家统一、民族独立,内反封建割据、外反侵略扩张的爱国主义精神。

启蒙主义戏剧的基本精神?以新的理性启人之蒙。代表人的觉醒和解放,是审判一切非人之事、非人之理的最高“法庭”,基本点就是人道主义、民主主义;就是自由、平等、博爱。提倡新题材正剧。启蒙主义戏剧宣扬民主、平等、自由等思想。1.在内容上从浮华回归现实,旨在反映市民的生活,表达他们高尚的情感和追求,贵族则变成了被嘲讽的对象。2.打破古典主义戏剧“三一律”等法规;3.对话不再是诗体,普遍使用散文体;4.取消戏剧在体裁、题材方面的严格悲喜划分,创造出“正剧”这种新的戏剧类型 ;5.强调戏剧的现实性和战斗性,把辛辣的讽刺和严密的说理相结合。

世界戏剧与戏剧的民族化:“后现代”戏剧艺术教育趋势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