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冬至
编辑:柔情似水 识别码:23-791256 1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1-10 19:09:47 来源:网络

第一篇:冬至

二十四節氣-冬至

目次:

一、前言..........................................................................................................3

二、冬至的歷史................................................................................................4

(一)冬至的由來.....................................................................................4

(二)古時的冬至.....................................................................................6

三、冬至的傳說................................................................................................7

(一)吃餃子............................................................................................7

(二)台灣地區相傳冬至是牛的生日........................................................8

(三)中國其他各地的風俗.......................................................................9

四、冬至在台灣的現況...................................................................................11

(一)吃甜圓仔添歲...............................................................................11

(二)冬至進補:「補冬」.......................................................................12

(三)拜祖先和祭祖...............................................................................13

五、結語與展望..............................................................................................13

六、心得感想.................................................................................................14

七、參考資料.................................................................................................14

一、前言

冬至是廿四節氣之一,與夏至相對,被稱為最重要的一個節氣。通常在國歷12月21日到12月23日這三日之間,由於冬至的時間在農曆中沒有固定於特定一日,因此和清明等節日一樣,被稱為「活節」。冬至在《尚書》「堯典」中稱為「日短」,因為這天太陽直射南回歸線,所以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長。過了冬至後,日光照射北移,白天愈來愈長,黑夜愈來愈短。古人說:「冬至一陽生」,指 的就是陰氣到冬至時盛極而衰。相反的,陽氣則從此開始萌芽。

圖1 冬至的中午太陽位置示意圖

圖片來源: 天文教育資訊網 http://obser.nmns.edu.tw/images/01/ancinet-pop08-p01.jpg

除了在氣候上作為寒暑交替的轉捩點外,冬至也因為容易被測定,所以常被用來作為推算曆法中節氣的依據。民間也有句話說:「冬至大如年」,可見冬至是一個具重要意義的節日。

二、冬至的歷史

(一)冬至的由來

冬至是24節氣中最早被制訂的一個,然而多數人並不知道,冬至的起源居然是來自於一次國家層面的都城規劃。早在3000多年前,周公始用土圭法測影,在洛邑測得天下之中的位置,定此為土中,這在當時有著政治意義的舉動,卻成了影響後世幾千年的節日之一。

依周公測影所定的天下之中,周人詳細規劃了滅商後的第一座國家都城,《逸周書 ·作雒》載:“乃作大邑成周於土中,……南系於洛水,北因於邙山,以為天 下之大湊。”。“定天保,依天室”,國家社稷(都城、宗廟)完成之後,周公在成周明堂制禮作樂,詳細制訂了國家禮儀制度,據記載,周代以冬十一月為正月,以冬至為歲首過新年,也就是說,周公選取的是經土圭法測得的一年中“日影”最長的一天,為新的一年開始的日子。

圖2:圭表示意圖

圖3:周公測景台

圖4:觀星台

來源:蘋果日報-天地之中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first/20100802/14301730 《漢書》有云:“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也就是說,人們開始過冬至節是為了慶祝新的一年的到來。古人認為自冬至開始,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大吉之日。所以,後來一般春節期間的祭祖、家庭聚餐等習俗,往往選在在冬至。冬至又被稱做“小年”,一是說明年關將近,餘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

(二)古時的冬至

周曆正月為夏曆的十一月,因此,周代正月等於如今國曆的十一月,所以拜歲和賀冬並沒有分別。直到漢朝漢武帝採用夏曆後,把正月和冬至分開。也可以說單純的過“冬至節”是自漢代以後才有,盛於唐宋,相沿至今。

漢代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官方例行放假,官場流行互賀的“拜冬”禮俗。《後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所以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魏晉六朝時,冬至稱為“亞歲”,民眾要向父母長輩拜節;宋朝以後,冬至逐漸成為祭祀祖先和神靈的節慶活動。按《柬京夢華錄》、《武林舊事》等宋籍之載,宋代的冬至如同過年般盛大,皇帝也在冬至日舉行祭天大典,且大赦罪犯,皇帝於冬至祭天之俗至清代仍然留存,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明、清兩代,謂之“冬至郊天”。宮內有百官向皇帝呈遞賀表的儀式,而且還要互相投刺祝賀,就像元旦一樣。

三、冬至的傳說

(一)吃餃子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並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河南地區流傳著這麼一則有關冬至的傳說:河南南陽有個名醫叫做張仲景,醫術十分高明。不管是什麼樣的疑難雜症,只要經過張仲景的治療,都可以迅速痊癒。人們都尊稱他是個醫聖。張仲景原本在長沙做官,告老還鄉後回到河南老家。還鄉的時候,正是酷寒的嚴冬。他走到白河岸邊,發覺河面都凍成了冰。來來往往為生計奔忙的鄉親們,穿著單薄的衣服,面黃肌廋,連耳朵都凍爛了。張仲景看了,心中著實感到不忍。等他一回到家,登門求醫的人接踵而至。門前車馬雜沓,全是鄉裡官宦富豪人家。張仲景從早忙到晚,可是心中仍記掛著那些凍傷耳朵的窮鄉親們。到了冬至那一天,他就把家中的工作交給弟子們,自己到南陽東關的一塊空地上搭起醫棚,給窮人捨藥治療凍傷。藥方的名字叫做「祛寒嬌耳湯」。

做法是先把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的藥材放在鍋裡熬煮,等煮熟後,將羊肉及藥材撈起切碎,用麵皮包成耳朵樣子的「嬌耳」,再下鍋煮熟。來乞藥的人們,每人都給一大碗湯,兩雙嬌耳。大家吃了祛寒嬌耳湯後,只覺得渾身溫暖,兩耳發熱。張仲景一直捨藥到年三十,終於把鄉親們的耳朵全治好了。張仲景捨「祛寒嬌耳湯」的事一直在民間流傳著。為了紀念他為人們治病的恩德,每到冬至這一天,人們都要包嬌耳吃。「嬌耳」又稱「餃兒」,也就是現在我們所吃的餃子。傳說吃了冬至餃子,包管耳朵不會凍傷。

(二)台灣地區相傳冬至是牛的生日

從前有個村子,村裡的土壤十分肥沃,農夫只要將稻種撒到田裡,就可以坐著等收成。這些農夫們沒事做,每天都聚在一位叫墨斗公的木匠店裡聊天。墨斗公被這些農夫吵得根本無法工作,於是他就交給徒弟一包施過法的鋸木屑,並交待徒弟每天早上到農田裡撒一小撮,讓農田長出雜草,這樣農夫就會勤勞下田耕作。誰知道徒弟嫌每天撒太費事,竟然一口氣把整包鋸木屑都倒光,結果,所有的農田長滿雜草,稻子也全部枯死。

墨斗公看到自己的徒弟闖下大禍,就罰他變成一頭牛,幫農夫耕田除草。沒想到徒弟變成牛後,懶惰的本性不改,要牠耕田,牠就說出:「今天我太累了」、「不餵我吃東西,怎麼工作?」等等許多藉口。

天上的佛祖看不下去,便在牛的下巴釘了一根釘子,讓牠無法開口抱怨,只能認真的工作,到現在牛的下巴還有一顆突起像痣的東西。

由於牛很愛吃湯圓,後來人們就把冬至這天作為「牛」的生日。在冬至這一天,人們除了餵牠湯圓外,還會在牛角、額頭上都粘上一顆「圓仔釘」,另外,為感謝牛一年來的辛勞,則讓牠舒舒服服的休息一天。

(三)中國其他各地的風俗 1.河 北 省

東安縣冬爐、獵兔,人家祭祖、賀節、拜師。懷柔縣冬至量日影以占次年收成豐欠。樂亭縣士以麵食祭祖,農家於此日商定子女嫁娶之事,此後商賈價便啟程往京師作買賣。南皮縣冬至日人家互相拜賀,擁爐會飲,稱為「扶陽」。新河縣鄉塾弟子於冬至日各拜業師,稱為「拜冬」。2.山 東 省 滋陽縣冬至修燧灶以祈求長壽。曲阜的婦女節前就做好布鞋,於冬至日贈送舅姑。海陽縣吃羊肉,叫做「卻寒」。鄒縣兒童作「拿寨」、「打瓦」的遊戲。少年開始習武,叫做「看冬」。但鄒縣並無賀冬至的習俗,據說孟子於冬至日,鄉人十分悲痛,於是廢除慶賀冬至的習俗。臨沂縣民在冬至日用火紙剪製衣服,攜至祖墳前焚燒,然後添土。3.山 西 省

冬至日,猗氏縣農夫拔取麥根,其白蕊多寡以卜次年豐欠。永和縣稱冬至為「追節」。陽城縣稱冬至為「喜冬」,官紳士家行拜賀禮。民間只以麵角祭祖並進奉家中尊長。大同縣於冬至日祭財神。河曲縣拜冬時,飲宴佐以羹,棗釀羔羊。

4.河 南 省

陳州冬至紮紙成束後,君以焚燒,稱之「送段」。西鄉縣冬至日向巴山看雪,占來年豐欠。臨潼縣農諺「一九雪,九九皆有雪」。5.江 蘇 省

嘉定縣最重視冬至,前一夜稱節夜,也稱除夜。春粢糕以祭祖,並以之饋贈親友,設席宴飲,稱之「節酒」,也稱「分冬酒」。金壇縣賀冬時,於宗祠祭祖並團拜。蘇州冬至家宴,席間必備一種以黃酒加糖漿製成的冬陽酒。6.浙 江 省

杭州冬至以赤豆飯、新米糕祭祖。嘉善縣以冬至天晴來卜次年豐收。桐鄉縣冬至,縉紳行慶賀禮,傭工休假三日。蕭山縣冬至,各家以糯米粉、麥麵裏肉餡相饋贈。諸暨縣冬至,以餈糕享奠祖先及親友之有喪者。上虞縣冬至,乞丐扮鬼執武器沿門逐疫,如古之儺禮。7.江 西 省

湖口縣冬至,民家早起設羹飯以祭祖,稱為「冬飯」。新昌縣冬至,各姓相率祭祖。

8.福 建 省

福州冬至以湯圓祭祖,又取之粘於門楹之間。漳浦縣民冬至以小湯圓遍塗門戶器皿中,稱為「祀耗」,凡家中有喪事的,則不做湯圓。

9.廣 東 省

乳源縣冬至各家祭祖,亦至墳墓掛紙,俗稱「掛冬」。順德縣冬至宴客以魚肉臘味蜆菜合煮,眾人環鍋而食,稱之「圍爐」。澄海縣冬至不下田,不用牛,不汲井,猶有古人「閉關息旅」之遺風。

四、冬至在台灣的現況

台灣冬至習俗流傳至今,比較著名的僅存搓湯圓一項民俗活動,在傳統農業社會中,農民的生活作息是依照農業的生產週期,節氣影響農業生產,農民按照歲時節令播種收成,但在現代工商社會中,節氣已不再支配人民的生活,冬至也僅存吃湯圓慶團圓和進補的習俗。

(一)吃甜圓仔添歲 在臺灣,冬至的湯圓被稱為「冬節圓」或「圓仔」。圓仔有分甜鹹、大小之分。用於祭祀的紅白兩色的小圓仔與如雞蛋大小般的「圓仔母」兩色各六。圓仔母通常包土豆餡或糖料。冬節前夕,全家人一齊將糯米糰搓挲成大大小小的圓粒,稱為「公孫父子圓」。

人們在祭祀完畢後,一起食用,稱為「添歲」。小孩會將「圓仔丁」黏糊於門扉、窗戶、車窗、桌、櫃、畜欄、牲窩、水井或器物等處,犒勞窗牖神及家具神等守護神一年辛勞,稱為「餉耗」。糊黏圓仔丁在傳統習俗中亦有祈求「出好丁」之意,為祈禱新婦生子之寓意(古時指是男子)。待圓仔丁乾燥後可以藉由圓仔的膨脹或塌陷來預卜生育之兆,給孩子們食用,亦有保佑發育健康,添新歲。古代流傳著食用冬節圓需每匙兩粒,若未婚者最後一匙必為奇數,若已婚者最後一匙必為偶數。舊時臺灣尚賭,賭客食用時亦預卜最後一匙剩雙數為贏兆、單數為輸兆。

(二)冬至進補:「補冬」

「補冬補嘴洞 」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台灣俚語,係指冬至這一天要燉補品填補人們的嘴,在民間有冬至「補冬」的習俗,補冬的內容視家庭貧富而異。有的宰雞殺鴨燉八珍,有的買羊肉和烏棗燉食,貧戶則以桂圓肉(龍眼干)和糯米、糖燉米糕而食,人們認為在這一天吃補品,對身體特別有益。

(三)拜祖先和祭祖

冬節一早,煮甜湯圓,先在大廳敬供神明與祖先。中午時備酒菜,先祭祖先,然後全家聚餐,歡度冬節。冬至除了各家祭拜自己直系祖先之外,凡有「祖祠」或「祖廟」的就要合族舉行祭祀典禮,稱為「祭冬」。有的在冬至前十天舉行,儀式隆重,祭後設宴招待親友,深具敦親睦鄰的功能。台南地區的冬至,除了祭拜祖先以外,還有祭拜神佛、灶王爺、三界公(三官)及地基主的習俗。供品除了湯圓以外,還有一種「菜粿」。菜粿的做法是先將糯米浸水,用石磨磨成團,加上一些紅色色素以增加美觀,就可以用來包餡了。餡料主要有蘿蔔絲、花生粉、白糖、肉燥等等。包好後捏成半月形,放在高麗菜上,就可以放進蒸籠了。蒸好的菜粿帶有高麗菜的清香,是很受歡迎的冬至食品。

五、結語與展望

冬至過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冬至大如年”之說表明了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在台灣,許多的節日商業味濃,已經見怪不怪了,冬至也不例外,各色各樣口味的湯圓及許多與和進補有關的食物,大行其道,很多餐館都會特別推出冬至的菜單,而市民也會因此與親友聚會去品嚐美食、湊湊熱鬧,感受節日的氣氛。冬至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了「美食節」,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現今人們在冬至聯想到的也許只剩下食物,但是,節慶的內涵沒有太大的偏離,中醫師表示,這天代表人體陽氣將開始回升,此時進補能加強氣血循環,適合手腳冰冷、易疲勞、冬天常關節痛等虛寒體質的人,可喝當歸生薑羊肉湯或何首當歸雞活血補氣;也可以甜酒釀湯圓加中藥材,有補氣血、肝腎之效,所以確實在冬至進補是有一定的幫助。在未來,冬至進補這個傳統應該是不會消失,因為商人有了多一個借口讓民眾消費,實在不會白白放過。也許會在冬至跟古時一樣進行例行放假,成為另一個傳統大節日。

六、心得感想

我認為每年在台灣過冬至也會感覺到很有節日氣氣,讓我感到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年冬至當天,在我家附近的各大超市,冷凍湯圓都銷售一空,讓我覺得十分驚奇,冬至要吃湯圓,這好像已經成了約定俗成的事情。而且售賣麻油雞,薑母鴨的店家總是大排長龍,供不應求,可見冬至進補的內涵可是已經深入民心從未間斷過。冬至也是象徵團圓的日子,對在外求學生而言吃湯圓不再可有可無的活動,而是一個必須執行儀式,許多學生也會眾在一起吃湯圓,因為不這麼做,家彷彿離你更遠了。

七、參考資料 【書籍部分】

《中國古代漢族節日風情》,朱啟新、朱筱新,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 《臺灣風俗》 第一章 「歲時」,頁30-31,吳瀛濤著,2010年9月,眾文圖 書公司出版。【網站部分】 冬至

http://parallel.park.org/Taiwan/Culture/Arts/Cyears/b239/ 冬令進補 冬至後9天是最佳時機

http://www.teniu.cc/international/first/20100802/14301730

第二篇:冬至

冬至(节)

范翠霞

冬至(Winter Solstice)又称为冬节、交冬,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是汉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宫廷和民间历来十分重视。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一天还有吃饺子、南方吃汤圆。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十天阳历年。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

一、由来与传说

天文学家将圆天分为三百六十度,作为一年时间的分配,自春分起,将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各放在九十度的位置上,所以冬至是以阳历而论,每年的冬至约在十二月二十二或二十三日。农民历解释冬至的自然现象:「斗指戊,斯时因气始至明,阳气之至,日行南至,北半球昼最短,夜也最长。」

冬至这一天,对北半球的我们来说,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所以斜射角度最大,日照最不足,太阳东偏南(篇离角度最大)升起,当天正午的太阳的高度角最低约约只有48度,所以白天最短,晚上最长;所以也叫「最长的一夜」。过了这一天,太阳直射位置慢慢往北移(往赤道方向),白天就慢慢地变长起来,太阳高度角也逐渐变大。所以在时序的转进中,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冬至这一天,冬至成为重要的节日,民间称为「冬节」。

冬节周代已有,自汉以来,冬节更为隆重「唐书」载:「元正,岁之始;冬至,阳之复,二节并重。」唐代以与新年并重,所以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到了宋代民间更为热烈庆祝,杭州市区休假三日来欢度冬节。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吃“捏冻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饺子的俗称。缘何有这种食俗呢?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那时适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也有的称它为“扁食”和“烫面饺”,人们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

二、相关习俗

(一)敬神明

冬节一早,煮甜汤圆,先在大厅敬供神明与祖先。

(二)拜祖先和祭祖

中午时备酒菜,先祭祖先,然后全家聚餐,欢度冬节。冬至除了各家祭拜自己直系祖先之外,凡有「祖祠」或「祖庙」的就要合族举行祭祀典礼,称为「祭冬」。有的在冬至前十天举行,仪式隆重,祭后设宴招待亲友,深具敦亲睦邻的功能。

(三)吃甜圆仔添岁

祭祀神明、祖先完毕一家人吃圆仔,全家团圆而食,叫做「添岁」,即古所谓「亚岁」。清代「重修凤山县志」记载:「十一日冬至,家作米丸,祀祖先,礼神毕,卑幼贺尊长者,节略如元旦。」

民间在冬节前一、二天,家家户户开始磨粉,在节前夕全家大小一起来搓汤圆,有红的,也有白的,小朋友们则用米粉塑造的家饲如鸡、狗、猪等等,俗称「做鸡母狗仔。」

(四)饷耗

在乡下祭拜结束后,会将汤团黏一、二个在门户器物之上,即所谓「饷耗」。高拱乾修「台湾府志」中的记录有「门扉器物,各黏一丸,谓之饷耗。」这虽是清代的习俗,但却仍存留在我们民间的社会里。

(五)补冬

在王诗琅所编艋胛岁时记中有关「补冬」的记载如下:「有的宰鸡杀鸭炖八珍,有的买羊肉和乌枣炖食,贫户则以福眼肉(龙眼乾肉)和糯米、糖炊米糕而食,俗谓此日食补品,於身体特别有益。」现代人到冬天常见街上有「红面蕃鸭」、「姜母鸭」和各式各样的「羊肉炉」(土羊肉或洋羊肉,台湾式或外国式的)。不就是以前家中冬天的补品,一般人繁忙,没时间炖煮,方便大家进补啊!这些补品都是较烈(热)的食品,不宜吃太多,会造成流鼻血。

三、相关语言教材

(一)古诗

冬 至

(宋)朱淑真

黄钟应律好风催,阴伏阳升淑气回。

葵影便移长至日,梅花先趁小寒开。

八神表日占和岁,六管飞葭动细灰。

已有岸旁迎腊柳,参差又欲领春来。冬 至

(唐)杜甫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

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

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望三秦?

(二)冬至九九歌儿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隔河看杨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三)谚语

1、冬在头,卖了被置头牛;冬在腰,冻死猫;冬在尾,冻死鬼。

2、晴冬至,年必雨。

3、冬至黑,过年疏;冬至疏,过年黑。(黑,指下雨)

4、冬至暖,冷到三月中;冬至冷,明春暖得早。

5、冬至强北风,注意防霜冻。

6、冬至下场雪,夏至水满江。

7、冬至在头,冻死老牛;冬至在中,单衣过冬;冬至在尾,后悔没有火炉。

8、冬至落雨星不明,大雪纷纷步难行

9、冬至西北风,来年干一春。

10、冬至南风百日阴

第三篇:冬至摘录

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1]殷周时期,规定冬至前一天为岁终之日,冬至节实质上相当于春节。后来实施夏历。但冬至一直排在24个节气的首位,称之为“亚岁”。从汉代以来,都要举行庆贺仪式,高峰时期朝廷休假三天,君不听政;民间歇市三天,欢度节日。其热闹程度不亚于过年。冬至这一天是一年中最长的一夜,许多人家利用这一夜,用糯米粉做“冬至圆”,为了区别于后来的春节前夕的“辞岁”,冬节的前一日叫做“添岁”或“亚岁”,表示“年”还没过完,但已经长了一岁。

现代天文科学测定,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又称为冬至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冬至过后,太阳直射点又慢慢地向北回归线转移。

地雷复卦,称为 冬至一阳生。易曰: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冬至日太阳高度最低,日照时间最短,《汉书》有云:“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也就是说,人们最初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

汉代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官方例行放假,官场流行互贺的“拜冬”礼俗。《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魏晋六朝时,冬至称为“亚岁”,民众要向父母长辈拜节;宋朝以后,冬至逐渐成为祭祀祖先和神灵的节庆活动。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

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宫内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而且还要互相投刺祝贺,就像元旦一样。《后汉书礼仪》:“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还要挑选“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黄钟之律”,以示庆贺。

《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

唐宋时,以冬至和岁首并重。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吴中岁时杂记》记载:“冬至大如年,郡人最重冬至节。”,周密《武林旧事》记载:“冬至朝廷大朝会庆贺排当,并如元正仪。”这一天也是天子祭祀昊天上帝之日,《周礼》有“祀昊天上帝于园丘”之说,注谓“冬至日祀五方帝及日月星辰于郊坛。”《淮南子》也有“冬至日,天子率三公九卿迎岁”的记载。东汉崔定《四民月令》:“冬至之日进酒肴,贺谒君师耆老,一如正日。”宋代每逢此日,人们更换新衣,庆贺往来,一如年节。清代“至日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贺尊长,又交相出谒。细民男女,亦必更鲜衣以相揖,谓之“拜冬。”(见顾禄《清嘉录》卷十一)。

吃饺子吃羊肉吃混沌狗肉:燕京岁时记》 夫馄饨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混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祭祖 做新衣 冬夜习俗围炉夜话:

第四篇:冬至

冬至(英语:winter solstice),又称“冬节”、“贺冬”,华夏二十四节气之一、八大天象类节气之一,与夏至相对。冬至在太阳到达黄经270°时开始,时于每年公历12月22日左右。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比较常见的是,在中国北方有冬至吃饺子的风俗。俗话说:“冬至到,吃水饺。”而南方则是吃汤圆,当然也有例外,如在山东滕州等地冬至习惯叫做数九,流行过数九当天喝羊肉汤的习俗,寓意驱除寒冷之意。

冬至作为一个节日,至今已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

据记载,周秦时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汉书》有云:“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也就是说,人们最初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后来一般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也往往出现在冬至。冬至又被称为“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把冬至作为节日来过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周历的正月为夏历的十一月,因此,周代的正月等于我们现在的十一月,所以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分别。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因此,也可以说专门过“冬至节”是自汉代以后才有,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汉代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官方例行放假,官场流行互贺的“拜冬”礼俗。《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魏晋六朝时,冬至称为“亚岁”,民众要向父母长辈拜节;宋朝以后,冬至逐渐成为祭祀祖先和神灵的节庆活动。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宫内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而且还要互相投刺祝贺,就像元旦一样。

第五篇:冬至

冬至习俗

导语:冬至全国各地习俗大都以吃为主,可见冬至是进补的好时机了。闽南冬至习俗童谣中有:“冬至时,碨米绞粞搓红丸。搓糖粿,无稀奇,捏猪捏狗捏金鱼。.....”一带,这句简单的童谣里描述了“冬至”前夕,家家户户都要舂米“搓丸”的节气习俗。那么闽南冬至习俗具体是如何过的呢?跟随天气网了解一下闽南冬至习俗吃什么的文化吧。

冬至,闽南人又俗称为“冬节”,民间有谚语称“冬至小年兜”,即冬至是跟新年一样颇为重要的传统节日,有吃汤圆、祭祖等习俗。明清以来,随着闽南人开发台湾的脚步,冬至习俗也随之被带到台湾,在闽台两地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冬至习俗。因为汤圆有团圆的意味。下边总结了典型的几种闽南冬至习俗吃什么吧。

1、闽南冬至习俗——泉州冬至习俗吃圆子

泉州风俗有“冬节不回家无祖”之说,故出门在外者,都会尽可能回家过节谒祖。冬节早晨,要煮甜丸汤敬奉祖先,然后合家以甜丸汤为早餐。有的人家还于餐后留下几粒米丸,粘于门上,称“敬门神”。泉州人吃丸,称元宵丸为“头丸(圆)”,冬节为“尾丸(圆)”,这样头尾都圆,是意味着全家人整年从头到尾一切圆满。

2、闽南冬至习俗——漳州冬至习俗吃“搓丸” 漳州一带,“冬至”前夕,家家户户都要舂米“搓丸”。丸子颜色有红有白,并要捏几件小巧玲珑的玩具,俗称“捏鸡母狗仔”。如做成羊头、猪脚、花鱼“三牲”,还有荔枝、桃、梨、柑桔、香蕉“五果”„„象征兴旺吉祥。“冬至”早晨,农家户户都要煮甜丸,粘贴在门户、谷仓、器物上,庆贺丰年,酬谢诸神。除此之外,许多人家还要蒸糕粿,做寿龟,蒸年糕,象征年年高升(“高”和“糕”谐音),祈冀福寿延绵。漳州的风俗,要吃冬至糖圆。节日前夕,家家户户用糯米磨粉搓丸,放置在竹筛上。第二天清晨放入红糖锅内煮熟,作为节日早餐。旧时农在这一天还要到祠堂祭祖。

3、闽南冬至习俗——台湾冬至习俗吃汤圆九层糕 随着闽南人开发台湾的脚步,冬至习俗也随之被带到台湾,在闽台两地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冬至习俗。因为汤圆有团圆的意味,又因为台湾子孙常在这一天跨海前来福建祭祀共同的祖先,故冬至这一节日,在闽台两地有不一样的意味。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

4、闽南冬至习俗——福州冬至习俗吃米时 在福州传统小吃名店安泰楼,一位做小吃的师傅说,“米时”和糍粑都是福建冬至节的特别食品,做法上有点区别,但是口感差不多。糍粑是米蒸熟了用石舀捣成糊状的,这种做法在闽北一带比较流行,叫糍粑。而福州一般用米浆直接搓,就叫“米时”。福州民俗“米时”与糍粑其实是差别挺大的两种食物。而且在冬至节的民俗内涵上“米时”也要比糍粑更丰富。”

5、闽南冬至习俗——厦门冬至习俗吃姜母鸭 厦门人对鸭可以说是情有独钟,一年四季都在吃鸭,盐鸭、酱鸭、烤鸭、四物炖鸭,冬至习俗吃姜母鸭。一条街只要有一摊卖姜母鸭的店,就整街飘香。姜母鸭以红面番鸭为原料,用芝麻油将鸭肉炒香后,再加入老姜(姜母)及米酒等炖煮而成,且具有疏肝润肺、养胃健脾、舒筋活血、祛寒化痰等功效,特别滋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