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满族家谱有什么文化特征?
编辑:玄霄绝艳 识别码:23-819597 1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12-01 18:49:01 来源:网络

第一篇:满族家谱有什么文化特征?

满族家谱有什么文化特征?

谱牒是满族文化的优良传统。修谱是为了尊祖敬宗,昭穆不乱,使后代子孙知其本源。家谱分有两种,一种为编纂成帙的称为谱书,一种为只记本支世系的为谱单。谱单多为纸、布制成。还有一种称为“绫条”的谱单,俗日“发荣条子”。此外,还有谱折。谱书记载的内容较为丰富,而谱单仅排列世系,只有少数的记几笔原籍、迁徙、“范”字、立谱时间等。还有一种谱单跟春节供祭的祖宗谱一样,谱头绘有几位神像。谱书、谱单都是关于一个家族的世系表册。满族进关后,分驻全国地,加之受汉族文化的强烈影响和朝廷的倡导,满族人开始积极修编谱书。辽沈地区的满族多为入关后回迁的庄丁、台丁、打牲丁以及守陵、守墓和驻防的满洲八旗和汉军八旗人。这些满族人为了避免“数典忘祖”以及职官承袭等原因,绝大多数人家都修有本氏族的谱书,各宗支也至少修有本支的谱单。

一、满族家谱的源起满族谱书始于“结绳记事”以及后金时期的《满文老档》。满族各氏都有“子孙绳”,珍藏于“子孙袋”中,平时挂在西墙“祖宗板”右边的斜余子上。“子孙绳”是用五彩线拧在一起的长有数丈的线绳。生一男孩,即在绳上拴一竹批子制成的小弓箭,生一女孩即在绳上拴一彩色布条或是一个嘎啦哈。出嫁的女儿再将自己的那个布条祭祀后解下带到男方家去,即“起走户口”。子孙绳上,一个弓与布条嘟噜即为一支人。这种“记事”的“索绳”(即子孙绳)就是这个家族的谱,后来演变发展成谱书。清代八旗制度确立以后,原来的哈拉穆昆(氏族)组织迅速分化,被固山牛录的八旗组织所代替,审丁编族,人丁户口的登记,皆在其所属衙门的旗档之中。而最早记录满族家庭成员活动的谱,就是登录清太祖努尔哈赤家庭活动的档子《满文老档》。清太宗皇太极时开始授予世袭佐领与公中佐领敕书,由于某些八旗官职可以世袭,因此,有人在请求世袭时,就必须以敕书说明缘由。17世纪以后,承袭官职还需呈家谱以证明其家世,敕书和家谱就成为承袭世职的重要凭证。清入关后,受汉族传统文化的影响极为深刻,门第日益受到重视。康熙帝曾谕“笃宗族以昭雍睦”。雍正帝则要求“修族谱以联疏远”,“凡系世职官员,令其预先缮造家谱,存于都统衙门;其后若有应行增入者,令于岁底俱保增入”。然后,经八旗都‘统核实,上奏皇帝批准。在八旗制度下,满族家谱是官职承袭的重要凭证,是表明人的身份地位的依据。满族统治者为确定人的不同身份和地位,防止混淆和变化,制定了严密的户籍制度,八旗人丁三年编写一次。满族生儿,要报户口,并领饷银到l8岁为止;生女到婚嫁时给婚嫁银。因此,凡生育必报户口。“凡八旗氏族,载在册籍者日正户,童仆由本主所出户者日开户,由所隶佐领别宗支,核真伪,稽疏远,考其谱系。”这对满族修谱之风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满族家谱集大成者《八旗满洲氏族通谱》的问世,促进了满族的修谱活动,致使修谱之风日盛。但清廷逊政后二满族自己多隐瞒旗属,更由于人丁繁衍,支派增多,辗转迁徙,社会变革,姓氏演变,谱书又多年未修,宗支乏旺,旧谱已难反映宗族全貌。鉴于此,各氏族又兴起修谱之风,或10年、30年,修谱续谱,以保持家族历史的完整和清晰。清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可是作为宗族法“血脉文献”的家谱编修之风却达到了封建社会的顶峰。满族第一次修谱高峰是康乾盛世,第二次修谱高峰是嘉庆年间,第三次修谱高峰是光绪年间,第四次修谱高峰是抗日战争时期。进人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华民族进入民族文化复兴时期的寻根热中,于是,出现了第五次修谱高潮。?

二、满族家谱的体例谱书的编纂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发展,其体式和内容都经历了由简到繁、由略至详的演变和逐步完善的过程。家谱体例的创制与形成,也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形成相沿使用的三种谱书体例,即欧式体、苏式体和欧苏合体式。三种谱书体例的区别主要表现在谱书重要内容之《世系谱》的编排格式上。欧式体创始人为欧阳修,他的谱书体式呈表状,每表五格(今有九格者),每格限记一代人,并在第五代、第九代、第十三代、第十七代……由上表格尾提至下表格之首,重复记载。这种自一至五、五世一提头、递及九世的欧式体取自五服之制。这种体式的特点是“明族之义,九五相生……子孙披览一阅,于祖孙父子兄弟之序可了然于目”。“谱式分五层,直系世次,界以横线,横列支派,加以竖线,同父兄弟以伯仲为次序,同世兄弟以支派为先后,庶一展阅,而世系支派莫不判然”。这种体式的谱书如《满洲苏完瓜尔佳氏全族宗谱》等。苏式体谱书创始于苏洵,每页(格)限记一代人,其特点是“历世平叙,每增加一世则上书第几世,下循伯仲叔季之次第书之,世系支派,开卷了然”。这种体例的谱书相当多,如《伊尔根觉罗氏谱书》等。欧苏合体式,是将欧体和苏体结合而创制的体式。这种体例的谱书实际上是采用表的形式,但不是五世一提头,而是各房各支《世系表》前,另列一《世系提纲》,点明各代男人的名字,使查阅方便,一目了然,其特点是“图呈五代,依欧阳之照派横衍;世纪递更,师眉山之书名录真”。欧苏合体式,如振衣而先提其领,张目者必举其纲,满族谱单多为这种体式。

三、满族家谱的内容谱书记载的内容,虽“人自为书,家自为说”,但大体都具备相同的基本内容。最早的谱书仅记户主名字及其所生儿孙,记载内容极为简略。到了战国时期,谱书记载的内容才略有增加,开始增记了配氏,有的还增记了生子女数,甚至女适某姓等内容。唐宋以后,特别是到了明清两代,谱书的内容才完善详备。满族谱书内容大体如下:某名某字,某公之子,生卒时间(70岁以上者书享年数),葬地,主要经历;配氏姓,生卒时间,葬地,有无慈孝事迹;生子数,按长幼列名;生女数,按长幼各个标嫁某。本溪县《伊尔根觉罗氏族通谱》其内容为:(1)谱序;(2)历次创修宗谱原序;(3)伊尔根觉罗氏族通谱;(4)国初地名部落移驻考;(5)创修支谱名目;(6)家训篇;(7)篆古家训;(8)族长表;(9)族长执行规则;(10)宗派篇;(11)祭祀规则;(12)五服图:(13)省属族居表;(14)谱注释例;(15)谱图篇:(16)谱注篇。该谱书篇目内容具有代表性,大多数谱书与之相类似。谱书的序,包括历次续修的谱序,皆多记述修谱的意义、目的,概述本氏族的源流及各支派迁徙情况,更记述各次修谱的经过,较详细地记述本次修谱的缘起、必要性和修谱过程。满族谱书特有的篇目则是《氏族通谱》、《部落移驻考》等,记述其姓氏原住地和姓氏起源、始祖,还特记降清、隶旗及移驻等情况。宗派篇,又称派语、行辈排字歌和世系源流歌,俗语称之为“范”字,是谱书的主要内容之一,有2O字、24字、30字、40字,甚至有3OO字的(如佟佳氏)等等。成诗体,作为同族男性成员取名的依据。同辈者,范字相同。派语歌多以时代感为特征。派语成诗歌形式,读时朗朗上口,押韵易记。满族受汉文化影响,是清代中期以后开始冠汉字姓的,其命名取氏多学以汉族宗派“范”字的,如《解氏族谱》中的“范”字为:兴来新立业,克继富昌传,远起承先世,金银发自连。《花氏谱书》的“范”字是:永林占忱文,启宝年向春,钟毓绍恒显,乃守聚世恩。这些字辈都是比较简单的。祭祀的仪式和具体内容各氏族大体相同,它是研究满族文化和风俗习惯的珍贵资料。记述详备的如《佟赵全书》(爱新觉罗佟佳氏哈拉),不仅记述了全部祭祀程序、仪式、内容,而且记述了各种祭祀的祝神词以及摆供图式等等。谱图和谱注是谱书的主要内容。谱图即世系,亦即世派,谱注即世表、年谱。世系的作用在于别昭穆,定秩序,按图而稽,易于辨其源委分合。因谱图用于区别世系,所以只列男性姓名。典型的谱图“表列五格,格书一世,服止于五世也。格尽别起,另书六世某,子不重书,五世省复也”。谱注亦以男子为中心,其在名下低格书写字、号、学历、官爵、生卒年、葬地、配偶、子女等。谱书是登录家族成员的,但是,所有家族成员不一定全能人谱,这里有个登谱人员资格问题。“凡载谱者,俱系始祖一脉相衍,非其苗裔,不可混入,紊我谱牒。”取得族人资格,允许登录谱书,最根本的条件是“系始祖一脉相衍”的有血缘关系者,即登录入请的子嗣必须是男性亲生子才能入谱,“非其苗裔,不可混入”。如果男性无子嗣,才可于伯仲叔季或堂兄弟之子择立(过继)。如果过房、过继均无人,方可兼祧,日“一枝(子)两不绝”。而“凡乞养之子,概不入谱,恐其乱我派也”。所谓“异姓乱宗,例禁甚严”。抱养异姓之子为嗣,一律归宗,即使同姓联宗,同姓异宗,亦不入谱,义子、赘婿更不准入谱。“吾族自始及今,绝无义支,特书义子不入家谱者,惧乱宗也。语云:有义子无义孙,谓子受养育之恩,义在当报,至孙则归宗,于其亲之义父,恩义绝矣,故日无义孙也。”犯族规国法严重者,均皆除名,不再人谱,“讳其子,阴其名”,被除名出族的人更不准入谱。另外,“后世子孙繁衍,妻有被黜,或夫死适。人者,本夫之下,俱不书义绝也。但于其子名下书目,嫁母某氏出某氏所出,以子不绝母也”。凡此种种限制,都是为维护封建统治和宗法制度服务的。入谱人资格还有年龄限制。10岁以下夭亡者不入谱,20岁以下未婚娶夭亡者入谱时不独占一格,只在其父名下书子某殇。只有2O岁以上已婚者方可入谱。但在清代,八旗满洲人生男孩或女孩一年内或几个月即可上谱入旗档,因为清代满洲人生男儿可按月领饷银至18周岁入伍当兵,未入伍者为闲散。女孩至结婚时发婚嫁银。民国以后,因无入旗档领饷银的待遇,也就学汉人入谱规矩了。入谱者仅为男姓。女子入谱不占独立一格,只能在其父母名下书写名字,适于某家。满族谱书还有一些规定,如尚存活的人用红笔书写,已故的人用黑笔书写。已故的人,因病而死者用黑笔杠上,为国牺牲的人用红笔杠上等等。对长寿人,严格遵守“六十杖于乡,非六十不言寿”的准则。入谱的长寿老人,谱内纪年,必须遵朝廷尚龄之例,未及60者不录其寿,70岁以上者书享年数。登谱资格的条件限制,既是为封建政治制度服务的,也是“神不享非类,民不记非族”观念的体现?

四、满族家谱的编纂满族人编纂谱书后期也是很隆重的,尤其是富贵氏族和经济殷实人家,其修续谱书被当作家族中最隆重的大事,几乎动员全宗族各支各派人参加,并且组织编修班子执掌编修事宜。如汉军旗《王氏族谱》于清宣统元年修谱时,就组织了一个比较庞大的续谱重修的班子,其中纠事17人,监修9人,编次6人,校刊14人,誊写6人。1935年重修时,监修为24人,编次7人,校刊5人,誊写6人,比修谱时有所增加。谱书编修完成后,刊刻的资金出自家族的集体财产(如坟田、坟树林木的收入等),不足部分由各支家庭按人口集资或赞助。他先后经几次族长会议研究,决定了主修长、监修长、编次长以及校刊、誊写者,“分任无讳,朝夕弗遑”经过一年多时间方“刷谱印卷,工成告竣”,将“谱版藏在祠堂”。谱书的编修一般选在“龙虎之年”,但家族人丁不旺的也选在“鼠”年,以期家族人丁繁衍兴旺。修谱规模大小各氏族根据家族情况不相统一。名门望族每修一次家谱要宰猪三口,家族官宦子弟要参与撰写,并筹集资金印刷成书,花销极大。但是,平民小户,无力修谱,往往只记谱单而已。“文化大革命”时,只以“三代宗亲”代族谱,重新编修族谱是在提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后。修谱间隔时间一般不超过3O年,“三十年不续修族谱,即为不孝”。谱书被视为家庭至宝,自然在收藏管理上极为重视。一般大姓家族都建有祠堂,谱书就珍藏在祠堂内,作为家族总谱精心收藏,平时秘不示人,对外姓外族人更秘而不宣。在平时,绝不翻动。但在阴雨连绵的季节,有专人取出翻晒,以免污腐虫蛀坏损。一般家谱修完后印刷誊写数部,各支长子皆分得保存一部。如《舒穆禄氏宗谱》即珍藏于徐氏祠堂中,祠堂中供奉有徐氏祖先神(始祖神)、保家神、佛祖、道仙,还有佛托妈妈子孙神等。他们将谱书用红布包裹好,装在谱匣内,与各神同时享受供奉和祭祀。再如,佟佳氏族谱即保存在佟氏祠堂,到祭祀时,几乎省内及邻省的佟氏皆奔来祭祖,其隆重程度与小型庙会可比。平时,各氏家族大多将谱书收藏在宗谱匣内或祖宗龛内,不轻易翻动一次。每至新年,尊长洁身净手恭而敬之地“请”出(取出)家谱,将家谱放在神位上,接受族人的叩拜,并将家族的历史及族人各支情况讲与子孙,让子嗣们了解家族的历史,明确尊卑、次序、分派,对子孙后裔们进行爱家、爱乡、爱国教育。满族在祭日,一般是“请”出族谱后,恭恭敬敬地陈于西墙“祖宗板”(俗称“神板”)上,接受族人的祭奠。镶黄旗人佟佳氏佟玉宝之叔祖因有业不务,浪荡不羁,孑然一身,生活窘迫,请其伯祖资助,未予理睬。其叔祖一怒之下,强将祖谱匣夺走,在一山岭上将谱书与谱匣烧毁,意谓其兄既不认其弟,弟亦不认其兄,烧掉谱书,誓断血缘。佟玉宝之祖听说后,痛哭一场,凭记忆将祖先世系抄录于一长幅白绫子上,珍为保管。“文化大革命”时,佟氏后裔佟玉宝担,心被当作“三黄四旧”扫掉,就用牛皮纸、塑料布包好,埋于地下一个坛子内,结果字迹腐污,损坏严重。沙格达氏后裔查长禄,在“文化大革命”时则将谱书包裹好捆成三道“腰”,放在祖坟内。乌苏氏吴承志在“文化大革命”时,则将谱书和诰命书包裹好砌到了院墙里,才将这些珍藏了近300年的文物保存了下来。家谱的修纂,在旧社会主要是为寻本溯源,光宗耀祖,正人伦,明孝悌,属“儒教文化圈”。如《华氏族谱》序说:“后之人有欲追本溯源而茫无所据者,则剞劂之事綦要矣。今族会所储已有余资,若不及时纂修,则幼子童孙未登谱者,安知不任意命名,卑犯尊讳乎!”在封建社会里,昭穆不清,尊卑无序,是大忌。正如《索绰罗氏统宗》序中说:“客有问余,为何而集谱书也7余应之日:此编一成,上之可以追溯先人,下之可以流传后世。凡人皆亦重本源,况我满人,尤亦郑重,而不容遗忘也。……族大户繁,考诸世系,而不得其详,即询诸父老,不过略述梗概,究未深悉其由来,详说其支派。余每留心此事,问之不禁怅然。于是,稽查册档,一详其此编,庶几世虽远,而根底可考。户既繁而支派偏清,非好劳也。但欲集成谱书,延及后裔,皆知重本源也。”这种修谱的指导思想是带有普遍性的。《赵氏家谱》序说:“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所谓收族者即修撰谱书之谓也。”由同父以推至同宗,因以世代相传,如无宗谱,世系势必混淆,亲疏难辨,谱书即可以使其“世系次第有序,而尊卑可辨”,本枝远近有序,而亲疏自明。这样,溯前代积德累功,而动水源木本之思。读谱书,就能油然而生孝敬,蔼然而友恭,重本笃亲,不忘祖宗,以裕后人。“谱者,普也,普我祖宗远近姓氏,讳字名号,以示后人不忘。谱者,布也,敷布流泽,广远世德卓异,以示后人不悖”。这些思想,无不渗透着汉族传统的儒家思想。随着社会的发展,时间的推移,文化的进步,中华文化越来越发扬光大,而谱牒,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故必将闪烁其应有的光芒。??

五、满族家谱的价值1-家谱反映统治阶级政治主张和社会风貌,具有很大的认知作用。在封建社会里,家谱以大量的篇幅宣传封建伦理道德,如圣谕、宗训、忠孝节义等,借以“裨风教”。如《李氏家谱 家传》(满洲正蓝旗人)中即详细严苛地训导其后裔恪守祖训,维护“三纲五常”等,甚至对酒、色等亦有严厉的规诫,不得逾越。2.谱书反映不同时代人们生活状况和经济状况。比如义田、义仓,祭田、义塾的管理等,在满族谱书中尤占很重要的地位。族长(穆昆达)在这些事务上具有特殊的权力。族长及总族长均经推选产生,如《重修王氏族谱》(汉军旗)中即较为详细地记述了族长(或总族长)的推选原则和办法,并规定了族长的权限。族长及总族长不仅是辈分高的男性,还要在族中有威望、权势大、财产富裕。各氏谱书中多有“宗族规则”,明确规定,由族长主持清查本族户口,修缮分发谱书,管理敦宗、睦族、排难、解纷等事项;经理义田、祭田,管理义仓、义塾、钱款贷放、族中救济、族中财产典卖;保护修葺祖茔、宗庙等等。总族长主持家族修谱、续谱,以巩固家族的团结,扩大家族的活动,维系家族的秩序。3.谱书可以正史书之误。《吴氏族谱》载录了吴氏祖先吴宗阿的冤案,为了解清初统治集团的矛盾和斗争提供了真实而又具体的研究资料。汉军正黄旗《尚氏宗谱》为清初平南王尚可喜亲撰,在其序言中述说了尚可喜投降后金(清)的原因,是由于明军官将中的内部矛盾,促使尚可喜决计率兵降清,这就为研究尚可喜提供了与史载不同的史料。又如,本溪县的《章佳氏族谱》中用显著的位置标示出三世祖罗塔的长女哲因和次女詹泰二人均“聘与太祖皇帝正宫皇后”。《清史稿后妃传》中详记了清太祖努尔哈赤16个妻子中无章佳氏二姊妹,在《满洲实录》、《满文老档》和《太祖实录》中均没有记载章佳.氏二妃,记载中仅有庶妃兆佳氏,生一子阿拜。而兆佳氏的出身和死因亦无记载。但从《朝鲜李朝实录》的记载中却找到了蛛丝马迹,原来章佳氏二姊妹参与了王权之争,双双被处死。章氏谱书为研究清太祖努尔哈赤立储失败的真正原因提供了可信的史料。新近发现的《爱新觉罗氏多尔衮家宗谱》详细地记述了多尔衮的死因及与豪格孀妻生育一子多尔真,为避宫廷斗争而于生后两个月委托吴三桂代养成人,补正了清代历史文献的疑案,验证了“多尔衮生一子下落不明”的记载。其价值极其珍贵。4.满族谱书为研究民俗学提供了翔实的资料。《满洲苏完瓜尔佳氏族谱》、《那拉氏族谱》以及《索绰罗氏统宗》等大多数满族谱书都记载了祭祖、祭神的仪制,尤其是《佟赵全书》不仅将得姓“佟赵”氏的渊源记述清楚明白,更将萨满祭祀中全部仪式、器皿等物质准备,甚至绘有详细的图和说明,更为有价值的是将全部萨满祭祀的祝辞用满语记录下来,为研究满族祭祀习俗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资料。5.谱书为研究人口学提供了科学的信息。家谱中的世袭罔替人口繁衍的登录,为研究人口学以及树立优生优育观念,不断改善和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提供了极为可信的依据。古人编纂家谱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明血缘”、“别婚姻”。本溪市南芬区思山岭乡三河村《瓜尔佳氏宗谱书》,将思山岭乡二道河子、三道河子、大黄柏峪、小河沿、思山岭、红庙子、梨树园、西崴子以及散居市内各地的同宗关氏,全部续编于谱,每支宗人都按各支记述,这不仅为人口学、姓氏学等研究提供了翔实的资料,而且为计划生育婚姻等的研究提供了佐证。南芬区陈满洲镶黄旗双宝牛录萨克达氏由其始祖松溪一个繁衍已历20世,人口约为1500余人。陈满洲镶红旗毓英牛录瓜尔佳氏,其始祖穆哈达一人繁衍至今历21世,2000余人。大部分的满族谱书都真实地记述了本宗族人口发展繁衍的翔实内容,其史料价值十分珍贵。这些人口档案,不能不说是研究人口学的历史资料。各氏族谱书中都记有本氏族人的婚配,对研究遗传学具有一定价值。记有傻呆男性人,从谱中看,其父母不是近亲相婚,就是有病。如《郑氏宗谱》中记郑维国之4个“傻”儿子,即因与姑表妹婚配所致。6.谱书为姓名学研究提供了大量详实可信的资料。《陈满洲瓜尔佳氏宗谱》中第18代按行辈排应为“广”字,但六门人吾凌阿各世后裔在取名上变化多样,如世泽之7个孙子的名字皆以“甲”为名首字,而志和之7个孙子皆以“铁”为名首字,荣藩之4个孙子则分别名为“洁己、克己、修己、欣己”。这种取名法已打破了传统的习惯。《张氏族谱》中第八代本应按“宜”为“范”字,但取名却随意,其一支的3个孩子长为男孩,二、三为女孩,名字分别取为“春雨、春光、春苗”,这名字既有传统习俗成分,又有时代新意,很为别致。然而,满族的早期命名习俗却极具民族特点,如正蓝旗人富卡之第五世人,名为“一百八十三”,数字取名是满族早期的习俗,即将此初出生子,以其爷、奶或父母年龄之和命名,带有纪念性,而一百八十三则是爷奶父母4人年龄之和。满族的这种姓名命取方法虽千奇百怪,但仍有规律可循。7.谱书为历史学研究提供重要而可信的地方史料。本溪全市的满族大多为王庄旗田的“庄丁”,但也有早期迁入者,并非庄丁。如萨克达氏,为满洲镶黄旗人,在双宝牛录下当差于辽阳,当清太祖努尔哈赤将后金首府自辽阳迁往沈阳时,其一支人留在原地未走,即为本溪翁氏(含驼氏)满族居于本溪的原因。又如本溪县黄氏宗族,其始祖为黄九龄,黄九龄之父黄天霸,黄天。霸之父黄三太。本溪的黄家堡子、谢家崴子等,正是清代说部文学《三侠剑》故事和人物的诞生地,乃至近现代的台湾、大陆的电影、电视片《黄天霸》、《雍正剑侠图》等故事的诞生地。这些谱书中记述的事件和人物,为历史学研究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历史资料。家谱资料能补史志之阙佚,如本溪市区大峪《伊尔根觉罗氏族谱》,将大峪一带直至东坟以东的土地与赵氏居民的情况做了翔实记载。《陈满洲赵氏家谱》记其始祖色勒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因清廷平定了三藩之乱后,关内形势日趋稳定,为加强清朝发祥圣地的安定,而增派八旗兵丁回拨东北各地驻防与垦荒,赵氏色勒即于此形势下被派往本溪县碱厂边门驻防的,此即为了解本溪县满族来源、碱厂乡土史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资料。据明山区《伊尔根觉罗氏宗谱》记载,赵氏自康熙年间拨旗来辽东实边时,由吉林省乌拉街迁来本溪大峪村,开荒种地为打“鱼丁”。赵氏人口繁衍生息,支派众多,从而族大户旺被称为“打鱼村”,后来谐音为“大峪村”。此谱记载的地名演变,可为地方志的编纂提供可信的资料。8.满族谱书强烈地反映出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密切关系。满族与汉文化深远的渊源关系,证明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凝聚力。谱侧重于储存一族人口、发展方面的信息,与史书、志书互补阙佚,相得益彰。满族《文佳氏世谱》记其始祖于清顺治时被李氏朝鲜派来中国学习,后被编入满洲八旗,派往凤凰厅任通官,翻译朝鲜语、汉语,自清初加入满族共同体,仍为满族文氏,其史料价值弥足珍贵。9.家谱具有“乡土教材”作用。家谱记述的祖辈先人创业经历;清正廉洁、公而忘私、大义凛然、报效祖国等高贵品质,尊师敬长、和亲睦邻、勤劳节俭、尽守忠职、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家训、家规,先世优秀人物在政治、军事、文化、科技、经济诸方面为国、为民所做的贡献,对后人都具有一定教育作用。许多谱书记载了本族人丁的发展,追述祖辈创业维艰的过程。如磨石峪村《邓氏宗谱》,朴堡《朴氏世系》、香磨村《解氏族谱》等,均记述其先人在当地开荒垦田所经历的艰辛情形,后人读谱莫不为其矢志创业的精神所感动。族规,其内容大抵都是忠国家、孝父母、敬师长、睦家族、隆孝养、勤职业、笃耕耘、课诵读、端教诲、正婚姻、慎交游、急徭税、守本分、效忍耐、尚节俭、从宽恕、息争讼、洁盗贼、杜奸淫、戒赌博、防伪诈、重友谊、谨言行等等。这些内容虽不乏“忠孝节义”之要旨,但其中相当一部分,都有其合理的成分,也是当今社会要求人们继承并遵循的。还有家谱中的人物传记,记载了堪称民族精英的志士仁人、能工巧匠,在推动历史前进,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科学文化事业发展的作用,其业绩,可以使其子孙后裔励节气、辨真伪、分是非、图奋强,提高思想认识,陶冶情操。

第二篇:如何写家谱

一、关于“家谱”

家谱,亦称族谱、宗谱、家乘、通谱、统谱、世谱、支谱、房谱等等,名称各异,其内涵是同一的,只是外延有所区别而已,现在一般统称家谱或族谱。家谱是系统记述某一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或兼及其他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而姓氏是“某一同宗共祖血缘集团”的标识符号,家谱、族谱就是记录某一姓氏家族成员间的血缘关系的图册。

宗法式家族是一种血缘组织,内部的血缘关系必须十分清楚,这种组织才能维持和发展。即使旧的家族裂变成许多新家族后,以及新家族再裂变之后,各家族之间的血缘关系也必须十分清楚。一个家族的始祖及始祖母是谁?始祖如有几个妻子的话,谁是嫡?谁是庶?他们各有几个儿子,名叫什么?他们的妻又是谁,又各有几个儿子?家族的各支各房是怎样一代一代传下来的?现在众多族人的父、祖、曾祖、高祖等等是谁?谁和谁是什么血缘关系?新家族始祖是从旧家族的哪一代分裂出来的?它又是怎样一代一代地传到现在?总之,家族成员之间的各种复杂的血统关系必须清楚。在没有文字的时候,血缘关系靠一代一代的口耳传授,储存在人们的记忆中。时间长了,记忆难免有差错。当文字产生以后,人们就用文字把这种血缘记录下来,这就是谱牒,是

家谱、族谱的雏形。

二、历史上家谱的内容

明以前家谱所见极少,无以考察。明以后,一种新的家

族制开始形成,它以尊祖、敬宗、睦族为宗旨,根据理学的伦理纲常制定宗规家法来约束族众。“尊祖”必叙谱牒,“敬宗”当建祠堂,“睦族”需赈济族人。修谱建祠,开办义学、义庄,耕种义田,管理祠产,家族活动自然多了起来。家谱的内容也逐渐由记载单一的血缘世系到比较全面记载家族的整体情况,内容愈来愈多,篇幅愈来愈大。不过,相对清代家谱而言,明代家谱的内容还是比较简单的。一般只有谱序、跋和世系图(表)。历史进入满清以后,家谱纂修数量骤增,内容不断增加。就总体情况而论,大致包含以下方面:

㈠谱序。谱序是每部家谱不可或缺的部分,包括阖家或某几位族人撰写的序和当时名流写的赠序,以及跋语等。序跋的内容主要是介绍家族世系渊源、传承关系、修谱缘由和经过以及任事人员等,是熟悉、研究一部家谱的直接切入点,是了解该家族世系源流的重要资料。

㈡谱例、谱论和目录。谱例又称凡例,用条文形式主要阐明族谱纂修原则和体例以及类目安排的理由。谱例强调家族血缘的纯洁性,维护以男子为中心的伦理纲常,表示遵循“信以传信,疑以传疑”的修谱原则。谱论一般是摘录前代硕学名儒论家谱之重要的语录,也有直接把皇帝的喻民榜、喻民诏刊载在谱前,以告诫族人。目录又称总目,说明该谱的卷数,每卷的主要内容。谱例和目录是识谱的入门指南,缘

径方可探幽。

㈢恩纶录。又称恩荣录、褒颂、诰勅、赐谕、告身等。主要登载历代皇帝和中央、地方两级政府官员对家族成员封赠、褒奖文字,举凡勅书、诰命、上谕、御制碑文、祭文、赐匾等,靡不备载。

㈣记。一般家谱都有先祖像赞、小传,把本族先祖中有显赫身份的人绘成遗像载诸谱端,并附像赞。大多数家谱不仅有先祖像赞,还有列传,对本族名望著世或德行懿范者列传志行,包括节妇、烈女,附载年谱、寿序、墓志铭、祭文、行述、碑铭等。

㈤族规、家训。这是每部家谱必载的内容,要敬宗收族,没有一定的族规、家法不行。族规、家训的内容十分庞杂,除了传统的宗法内容外,还有诸如财产继承、婚姻纠纷、禁

盗禁赌、封山禁林等。

㈥典制。包括冠礼、笄礼、婚礼、祭礼等,有的谱以仪礼统之,含仪文、丧礼的图式、器具和祭品的制作。还有的谱把祠规、祠产、义学、祀田的管理条例和契据也放在典制

之内。

㈦墓图、墓志。墓图绘有所在地地名、方位、四址交界;墓志介绍墓主的生平和墓庐建置情况。湖南家谱特别重视墓图,不少家谱都将其单独列为一卷,有的甚至几卷、十

几卷。

㈧派语。又称辈份诗、班行诗等,没有统一的名称,登载族人排行字辈,有的谱派行或称班次多达八十辈、一百辈。派语在谱中占的份量极小,但却极重要,是一个家族男性成员取名的依据,直接反映出家族内部不同辈分成员之间纵向的、前后相继的关系,以及相同辈分成员之间横向的、平行配合的关系。

㈨捐款、领谱名目。修谱是族人共同的事,必须大家捐资,是族人对修谱的认同和责任。领谱名目是族谱修完后发给各房各派的登记录。家谱是按房按派编号发放的,不能冒领。编号有的按“千字文”,有的按八卦,有的按十二生肖,还有的以修谱宗旨编号,等等。

㈩世系图。湖南家谱有很多称垂丝图,顾名思义,喻世系子孙绵延不绝,似垂柳丝丝。图实为表,多采欧式,以五世为一图,下五世格尽另起。称始祖为第一世或第一派祖,以此序列,清晰可考。有的谱分外世纪和内世纪。外世纪从受姓始祖至谱尊始祖(或始迁祖)止,内世纪则以始祖(或始迁祖)奉为一世祖或一派祖。

(十一)世系表。湖南多称齿录。按家族辈份、长幼序列,各具派名、字号、生卒年、官阶爵次、婚配、子女情

况。

清及清以后家谱的内容大体上如前所述,但并非千篇一律,没有统一的类目设置要求,只是互相参照。因此,不同家谱内容上有增有减,有分有合,但世系图、世系表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就不成其为“谱”了。

三、现当代家谱内容

家谱是记录一个家族历史的书,一般来说,很多家族都有自己的家谱,只是这些家谱并不是每个人都感兴趣,所以

很多人并不知道。

历史上,孔子的家谱是最全的,他的后人中相当一部分人能倒推到孔子,这完全得益于中国人对孔子的敬仰。除此之外的家谱,能倒推到元末明初的就很不错,再往前的就不

一定有说服力了。

作为一个完整的家谱,在现当代通常可以分为六大部分。

(一)序

序就类似于现在书的序,可以由族中得望高的人写,也可以由外人写。主要是通过另一个或另几个人的眼光来看待这本族谱。通常情况下,新序在前面,旧的序也要包含在内

并排在新序后面。

(二)简介

即使是对于自己的家族,能全面了解的人也不多,所以需要首先简介一下自己家族,可提及的内容有:刻谱凡例、本族谱本次创修(修订)参与人员、时间、为什么要修订;此次编码的依据是什么;家族的整体情况、历史、迁移史、当前分布、人数;本族宗派、字辈,即记录每一代人起名规则;祖坟所在地、祖坟中各代分布图;对祖先事考查、考证。

总之,这里不具体到某一个人,只是对整个家族进行整

体描述。

(三)人物志

其实一本家谱本身就是人物记录,但通常情况下,家谱中会记录某一个或多个优秀的典型人物或团体。而记录这些优秀人物时,常常格式多样,有该人的传记、他写的文章书稿、获得过的功名、官名、图片、画像、碑记等。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能把同姓历史名人强编入本族谱,即使是小小提示也不可。因为后人续谱时,常常会因为这一次信以为

真,而以讹传讹。

(四)世系表

世系是家谱中最为重要的一项,最简单的家谱,有时只

有一个世系表。

世系表是记录家族中每个人的关系,用计算机中的术语,这种一对多的结构是“树”状结构,但实际中的往往会比较复杂。当一个家族很大、人数很多时。会出现嗣出嗣入(通过过继、领养、送人)、迁入迁出的现象。

(五)世略表

通常情况下,仅有世系表的家谱其实是没有实际意义的,面对一些不是名人的名字,除了这几个字,你还能知道什么呢?一个好的办法就是增加世略表,世略表是记录世系表中每一个族人简历的表。这一部分可以和世系表合二为一,也可以单列。我认为单列更好,因为合二为一,常常导致世系表过肥过大,查找一个成员的时候非常麻烦。

很多家谱中,世略只写到父名、娶妻、生子数及名字数,这样写虽然整体看上去挺规范,实际上也没多大意义,因为世系表本身就可以表示这种信息。我认为世略不一定能做到每个人都有完整的简历,但至少应该有:本人生卒年月、主要职务、职称、主要生活工作地、本人工作简历、主要成绩、妻子姓名、妻子嫁出地、妻子父亲的名、妻子简历、子女名、女儿出嫁地、所嫁人姓名。这样不仅妻方家谱可以通过家谱查到本家族,本家族也可以通过自己家族查到女儿家族。

(六)后记

后记写一些感想即可。

四、如何写家谱

有了上面家谱的格式,下面就是如何写了,很多人都想写,但感觉自己对家族一无所知,所以感觉无从下手。其实,到上海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是国内家谱最多的图书馆)看看,80%的都是从某个时期开始记录的,真正能倒推上千年的几乎没有。从另一个角度看,你现在不写,你的孙子还知道你的存在,你的曾孙、玄孙恐怕就很难说了。

对于家谱,说着简单,实际做起来却不容易。一般来说,首先是赶快问你的爷爷或爸爸,一般来说,每个人一生都知道自己爷爷、爸爸、儿子、孙子这几代,而你的爷爷自然能

帮你把祖先提高两代。

第二步。通常如果能到找本族人,或祖坟,通过墓碑碑

文也能查到一些资料。

如前所述,编族谱最忌讳的就是乱写祖先,乱写祖先既没什么意义,也会使后人信以为真。我认为努力去找自己祖先是谁,还不如把现代的优秀的人好好写写,让后人知道自己。当然写现在人是很难的,众口难调,不管怎么写,通常

总会有人满意,有人不满

第三篇:家谱学

家谱学.txt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伤的姿势。一半在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家谱学.txt生活是过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放得下的是曾经,放不下的是记忆。无论我在哪里,我离你都只有一转身的距离。家谱学

基本术语

世系表:血缘数据库。用图表形式反映家族成员的血缘关系,世系表使全族男子的名讳、字号、生卒年月、葬地、配偶姓氏及生卒年月,以及生几子几女、子何名、女适何地何姓等成线性排列,简单明了。目前较为普遍的形式包括欧式、苏式、宝塔式和牒记式四种。

谱名:辈份代码。在修订家谱时,谱名和谱名排序就已经确定。谱名有其固定顺序,可以是一首诗,或者是家族老人认为押韵的话语,然后按照辈分,在名字中加入谱名。这个确定姓名的方式除了可以区分辈分外,还要起到消除同名同姓的作用,因此谱名通常是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

家谱:家族史。中国古代社会能维持几千年的稳定,依靠的就是若干个家庭,按血缘关系排列成的超稳定分子结构。这种分子被称作“家族”,《宗族》中曾曰:“族者,凑也,聚也,谓恩爱相流凑也。”凑、聚在一起的规则,逐渐演变成了说世系、序长幼、辨亲疏、尊祖敬宗、睦族收族。而分子以及分子的结构最终修炼成了现在看到的一本本的×氏家谱。家谱修订权曾一度为氏家大姓垄断,但明代起有了转变,民间私修家谱蔚然成风,这股台风一直吹到了今天。手握家谱,上溯到的祖先就算是秦桧,也自封为名门之后。

图像:必要装饰品。家谱虽是以文字和图表为主,但图像也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家谱中的图像包括祖先肖像、风水图、所居村庄图等,到了近代,随着照相机的发明,照片特别是家人合照,也成了家族生存状态的重要佐证,收入到家谱之中。

领谱字号:家谱上的条形码。家谱是仅限于家族内部流通的参考资料,因此在保管和保密上有着严格的规定。一般情况下,家谱一房一部,不得多印,每部要编成号码,颁发本族各房领取,每位领谱人都有唯一的号码,称领谱字号。一旦发生鼠咬虫蛀、遗失散落,或是私自誊录、鬻谱卖宗,就可根据登记材料找到当事人,追究其不孝的罪责,并依照家法从重处罚。

谱序:序言。每部家谱不可或缺的部分,包括阖家或某几位族人撰写的序和当时名流写的赠序以及跋语等。序跋的内容主要是介绍家族世系渊源、传承关系、修谱缘由和经过以及任事人员等,是熟悉、研究一部家谱的直接切入点,是了解该家族世系源流的重要资料。由于一次次地续修,序跋也不断增多,不仅有新修的序跋,还照录旧序,有些谱的序跋有十几篇甚至几十篇。

余庆录:续后篇。在家谱修完后,修著人会专门留出数页空白纸,使领谱的各家能够将日后遇到的生卒、嫁娶、迁徙、继嗣等家族事宜记录在案,以备续修家谱。这种留待后世子孙续修的方式,也象征了子孙后代的绵延不绝。

家训:思想品德守则。家规高于法规,家训高于家规。家训已由劝诫的法律层次上升至了劝行的道德层次,将修身、齐家的修行融入到家庭的环境中。颜之推、朱熹、陆游推行忠孝节义,教导礼仪廉耻,在训导中留下了许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现成为人们倾心企慕的治家良策。

家谱堂号:图腾。明清以来,祠堂成了宗族祭祀先祖、议决大事的重要场所。每个祠堂大凡都有自己的堂号,从某种意义上讲堂号是宗族的标志。堂具有姓氏特征的堂号,其来源大都伴有寓于某些含义的典故,它重复出现于该姓氏的不同支族。没有姓氏特征的堂号,大部分分别为某一支族特有或与其他宗族的堂号甚少重复,其余少量的堂号则在同姓和异姓宗族中间有着较高的重复出现率。而其他的堂号辅以姓氏、地域的限制,也能在判断宗族方面起一定的作用。

房支:家族中的原子。简单地说,您或您的兄弟所成立的家庭便是一个房支。房支是相对于宗族更近更小的圈子,宗族相对房支是公,房支相对宗族是私,后者更具有个人色彩,因此宗族内的利益分歧通常发生在房支之间。但在宗族认同很强的村庄,宗族不会允许房支利益超出宗族利益,抑制了宗族内各种亲疏远近关系的表达,从而使宗族内部有了团体格局的样子。

谱例:凡例。用条文形式主要阐明族谱纂修原则和体例以及类目安排的理由。谱例强调家族血缘的纯洁性,维护以男子为中心的伦理纲常,表示遵循“信以传信,疑以传疑”的修谱原则。谱论一般是摘录前代硕学名人论家谱之重要的语录,也有直接把皇帝的喻民榜、喻民诏刊载在谱前,以告诫族人。

支谱 顾名思义,支是主干之外的分支,意属为同祖之下分衍的众多后裔,而后又各有其世系的支派。所谓支谱,就非常明确了它的谱牒定位,即局限在该祖之下的一个独特分支。形成或成为“支谱”的因素往往也是因分衍、择业、迁徒等原因,游离在原宗地所发展而成的,所以冠以“支谱”,它本身就表明了它属某宗之下的一个分支。支谱仍属于族谱范畴。

家乘 家乘,原意为以记载私家之事的文录。罗大经《鹤林玉露》载:“山谷晚年作日录,题曰家乘。”家乘属于家谱的范畴,因此后有少量的家谱也冠用家乘。家乘是从“史乘”袭用而来。虽然冠用家乘的不太多,但对谱碟的称谓单位则多有使用“乘”,是谱牒定量的又一别称。谱中有如:“以上大乘,每乘拾八本。”这里所谓的大乘非指佛教“大乘”之意。乘,本为春秋时晋国的史籍名,以后引申到载史之类的书,可称“史乘”。因此将谱列入史类称乘,大乘即本族总谱和门谱的合称,如“每乘拾八本”,即这部完整的谱碟共十八本。

义田 又称“义庄”,指宗涝用于赈恤族内贫寒人家和奖励贞节义行的田产,始创于北宋范仲淹。范仲淹创设义庄的初始动机是:‘祖宗积德百余年始发于我,今族众皆祖宗子孙,我岂可独享富贵?”(《宋人小说类编》卷一)义田大多由宗族显贵捐献而产生的,一般设有专人管理,以防族人侵渔,并且不准典卖,地权比较稳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族人的生活困难。故顾炎武说:设立义庄“夫惟收族之法行,而岁时有合食之思,吉凶有通财之义。”如此“不待王政之施,而矜寡孤独疾者皆有所养矣。”(《皇朝经世文编》卷八)清朝政权考虑到义田的巨大作用,严厉惩罚那些盗卖义田的不孝子孙,以保护宗族公产。

家讳 即家族或家庭之内的忌讳,又称“私讳,”与“国讳”相对。古人视直呼尊长姓名为大不敬,故晚辈在日常言谈和使用文字时,要回避祖、父等长辈的名字,做到“臣不言君名,子不言父名。”家讳现象,周代即以出现,汉晋逐渐盛行,至南北朝进入全盛,后世相沿,但明清时稍松。依家讳要求,外出写家信,信封上忌用父亲名字,而要用本人名字写成“某某某平安家信,”对别人说起自已的父母,亦多用“府君”、“萱堂”、“椿庭”、“家父”、“家母”一类的词代称。在行文时,如遇与长辈相同的字,则以改字、缺笔等方法加以回避,以表尊敬。如苏东坡作序,一律以“叙”代替“序”字,以避父讳“序”;司马迁父名“谈”,故他在《史记》中从未用“谈”字,家讳发展到后世已不限于文字和称呼上,如晋代桓玄父名“温”,其家中讳说“温‘,因来宾要求温酒竞至大哭,排辈 宗族内以宗谱规定辈分用字以公开族人所处的辈分。族人在命名时(尤其是男性),名字中必须含谱定辈分用字,放于名字中间,俗称某字辈,以此作为族人相互关系的标志,防止族内人际关系发生混乱。这种规定自汉代开始,明清时期的大家族颇为盛行.如江西九江吴氏的排辈为:德里伯志盂,时添国道中,之登光宗应,茂学仁宜从。周邦新进化,富寿兆长荣,昭代闻仕启,恒慈建立洪。昌明高尚法,永守善良功,锡庆开先业,修和本大同。江西靖安钟氏的排辈为:子孙永昌,宗先福长,顺龙有庆,发荣万方。可见,排辈用字连接起来反映了强烈的血亲观念、浓厚的尊祖意识以及对于宗族繁荣昌盛的期望。

遵昭穆 是在周代确立嫡长继承制的前提下,为适应宗族组织的存在而出现的一种行辈标志制度,其盛于西周,后世则仅用昭穆表示辈分如父子的关系。其制,在确定宗族庙次和墓次时,始祖居中,父昭子穆,父穆子昭,左昭右穆,依次转换,以使在祭招、丧葬、继承和赐爵等礼仪活动中明确区分行辈,严防宗族内部的辈分发生紊乱。故<礼记·祭统》:“昭穆者,所以别父子、远近、长幼、亲疏之序而无乱也,是故有事于大庙,则群昭群穆咸在而不失其伦。”《周礼·夏官司马·司土》:“及赐爵,呼昭穆而进之。”周代设专官区分昭穆,如小史、小宗伯等。小史负有辨昭穆的责任,就是指史官应根据系世来确定王族成员的行辈。《周礼·春宫宗伯·小宗伯》特别强调小宗伯的一项职责是:“辨庙祧眨昭穆,”意即在为某位祖先建立宗庙时,朝廷的典礼官便要事先根据死者行辈标志的昭与穆,来确定其宗庙应建在宗庙群中的昭组还是穆组的位置上。这种以昭穆区分行辈的办法比较原始,在汉代被以行辈字标志行辈和方式取代。

九族 是先秦时期概括宗亲关系的一种说法,以西周为最典型,见于《左传”桓公六年》:“亲其九族”。《尚书·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即睦,平章百姓。”关于九族所包含的亲属范围,古人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解释。其一认为九族全系父系宗亲,即指上至高祖,经曾祖、祖、父、已身、子、孙、曾孙、直至玄孙的九代的合称;其二,认为九族亦包括异姓有服的亲属,指父族

四、母族

三、妻族认为几族亦包括并姓百服的亲属,指父族

四、母族

三、妻族二,具体分布为:父族四指五族之内为一族,父女昆弟适人者与其子为一族,已之女昆弟适人者与其子为一族,已之女子子适人者与其子为一族;母族三,指母之父姓为一族,母之母姓为一族,母之昆弟适人者与其子为一族;妻族二,指妻之父姓为一族,妻之母姓为一族。可见九族是一个较大的亲属团体。后世在概括宗亲关系时基本上不用九族的提法。六亲 即六代宗亲。古代有宗族亲情到第六代为止的民间成规。<礼记·大传》:“六世亲属竭矣。”《贾谊新书》:“人之戚属,以六为法,人有六亲,六亲始日父,父有二子为昆弟,昆弟又有子,子从父而昆弟,故曰从父兄弟。从父昆弟又有子,子从祖而昆弟,故为从祖昆弟。从祖昆弟又有子,从曾祖而昆弟,故日曾祖昆弟。曾祖昆弟又有子,子为族兄弟,备于六,此之谓六亲。亲之始于一人,世之别离,分为六亲。亲戚非六则失本末之度,是故六为制而止矣,六亲有次不可相谕,相谕则宗族扰乱,不能相亲,是故先王设为昭穆三庙以禁其乱。”依此,到了第六代,即出了五服,已无亲情关系。宋代以后,以族规、义田、家训等为特征的宗族制度开始兴盛,宗族亲情被无限延伸,以激发族人的木本水源之思,但仍然注重六亲之制,只不过与六亲之外的族人可以保持较谈的宗族亲情。

兼容并蓄

回复 引用 顶端

分享此贴只看该作者 | 小 | 中 | 大 想想 [1楼] 发表于:2010-03-20 15:43

人生何时不迷狂,正心诚意修非常,道体玄通无为处,佛心妙谛真如藏。作者资料发送短消息加为好友级别: 总编 UID: 3 精华: 412 发帖: 10935 威望: 14782 点 金钱: 0 RMB 所在城市:北京

注册时间:2009-04-01 最后登录:2010-08-22

家谱体例

明代中后期是中国家谱体例演变与内容更新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体例的变化与内容丰富是此前谱牒所少有的。正德元年所纂《余氏会通谱》内容包括新旧序、跋、辨、图、外传、外纪图、世系图、茔域图、卷末跋、后序。《休宁文昌金氏世谱》内容已较全面,包括序、凡例、列士、金氏本国、世系、事略、行实、行状、墓志铭、杂著、记、诗、赞、规约。嘉靖十八年许璞、许汉纂《许氏统宗世谱》内容涉及序、名人传记、行状、墓志、世系。嘉靖三十四年朱世恩纂《朱氏统宗世谱》内容涵括历代谱序、敕命、凡例、像讚、祠屋图、墓图、传、世系图。嘉靖三十七年黄侍、黄仁德纂《左田黄氏孟宗谱》内容包括序、图、地理志、姓氏源流、世系、文翰。隆庆六年许可复、许凤翔纂《新安歙北许氏东支世谱》吸收并总结了嘉靖以前家谱的有关内容,且有所扩展。该谱涉及历代谱序、目录、世系图、考、先世文翰、序、说、传、记、寿叙、赋、诗、歌、词、挽诗、行状、赞、祭文、谱说、后骗子、领谱字号等诸项内容。

万历以后,字谱内容较前更为丰富。隆庆、万历年间歙县殷氏宗族“始为谱,其大凡有姓氏、本原、世系三考”,其后内容又扩充了“世德、规范、训典、文献、宅第、丘墓、遗文、遗迹、里社九考。”万历五年吕仕道纂《吕氏续修宗谱》涉及目录、书法、凡例,历代谱序、像讚、迁源源流、祠墓寺图表、里居图、姓氏来源、世系、世德、规范、训典、文献、遗事、丘墓、祭田、家规、修谱衔名、修谱总论、后序、跋等内容,该谱的列诸项涵盖了后世家谱所具备的基本内容。万历十八年程弘宾纂《歙西严镇百忍程氏本宗信谱》分谱序、谱例、纪源、传疑、传信、世系、世传、内传、保莹、遗翰、族约、续后十二篇。万历末年修成的休宁《曹氏统宗世谱》涉及序列、题辞、谱引、谱歌、谱诗、恩荣录、曹氏先达、迁徙源流、坟墓、后序、跋、谱约、支谱图、统宗谱系小叙、系图、事略、重修族谱叙略、家乘序、诗集序、遗嘱、跋等内容,名目纷繁,同万历以前所修宗谱相比,内容得到大规模扩展,几乎囊括了与宗族相关的所有事项。通过对上述明代宗谱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与宋元谱相比较,明谱新增加的内容主要体现为家规家训、祠产族产等宗族制度的相关方面,这也正是明代宗族制度较前有所发展的一个反映。

关于体例方面,明谱在因袭欧苏谱例的同时,增加了“志”“图”“考”“录”等项新内容,这是明修宗谱进一步吸收正史和地方志编纂学上成果的重要体现。据翟屯建先生研究,明代宗谱体例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纲目体,以纲统目;二是条目体,一事一目,互助统辖;三是纲目与条目的混合体。且愈往后,这种混合体的方法在宗谱编纂中愈益得到广泛的运用。与明代以后所修宗谱相比较,有明一代所修宗谱的体例已比较完备,且大体上已定型,此后清、民国年间所纂宗谱在体例上基本承袭明谱,变更甚微。

兼容并蓄

回复 引用 顶端

分享此贴只看该作者 | 小 | 中 | 大 想想 [2楼] 发表于:2010-03-20 15:45

人生何时不迷狂,正心诚意修非常,道体玄通无为处,佛心妙谛真如藏。作者资料发送短消息加为好友级别: 总编 UID: 3 精华: 412 发帖: 10935 威望: 14782 点 金钱: 0 RMB 所在城市:北京

注册时间:2009-04-01 最后登录:2010-08-22

家谱的格式

中国家谱保存至今的,以清代和民国的为主,约占全部数量的将近90%。就这部分现存家谱来看,尽管其编纂形式有所不同,编纂体例有详有略,记载范围有大有小,记载内容有多有少,编修重点各有侧重,但其格式基本上是相同的,是统一的,是有章可循的。一部体例完整的家谱,大致应有以下各项:

1.谱名

一般均称为家谱、宗谱、族谱、家乘、世谱、统谱、支谱、祖谱、合谱、联宗谱、大成谱、房谱等,也有的称为谱传、真谱、渊源录、源流考、清芬录、世典、世牒、世恩录、故谱、族谱图、族系、族讲、石谱、世家、私谱、本书、大同谱、乡贤录、传芳集、家传簿、先德传、系谱、谱志略、家谱汇编、家模汇编等,可谓名目繁多。

2.谱序

稍具规模的家谱,卷首一定会有一篇至几十篇不等的序文,它是每部家谱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谱序包括新序、旧序、族外人的客序、跋语、目录和刻印人名以及其它关于本族的记述。

3.谱例

又称凡例,主要是阐述家谱的纂修原则和体例。一般而言,一些家谱在每一次续修时都会订出若干条适合社会潮流与需要的规则,以作为修谱时所要遵循的原则。

4.谱论

许多家谱都专门辟有谱论一章,专收先贤的谱说、谱论、谱议的篇章和古代经典中的有关论述,对修谱的作用、功能、意义、历史、原理、方法等加以发明和阐述,是研究谱学的宝贵资料。

5.恩荣录

主要内容为历代皇帝对家族中的官员及其家谱的敕书、诏命、赐字、赐匾、赐诗、赐联、御谥文、御制碑文以及地方官府的赠谕文字等,以显示和炫耀朝廷对该家庭及其成员的奖励和表彰,同时反映本家族的地位和身份。

6.像赞、遗像

祖先及家族中历代英贤、重要人物的图像资料,一般为正面是遗像,背面是像赞。

7.姓氏源流

中国家谱素来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明清以来各家谱也大多有记姓氏源流的一章,或称姓氏源流,或称宗族源流。它主要是用来记述本姓来源、本族的历史渊源、始祖、世派、迁徙、各支派间关系甚至改姓的原委等。

8.族规家法

是宗族家族成员共同制定的、用以约束和教化族人的宗族法规,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名称各异,种类很多,诸如家规、家约、家戒、家法、家礼、家典、家仪、家条、族规、族约、祠规、祠约、规范、规条、规矩、条规、戒谕等。

9.祠堂

记载宗族、家族祠堂修建的历史,介绍祠堂的建筑规模、地理位置,收录有关祠堂的碑文、诗文、祠联、祠匾、祠堂图,建祠捐资人名,记录祠堂内神位世次、配享、附享、祭祀情况等。

10.五服图

又称服制图。所谓五服,就是指古代丧服制度中的五种服色,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丧服是根据生者与死者的远近亲疏关系而穿着的一种服饰。因五服本身就表明生者与死者的亲疏远近关系,同时又表明与死者同有关系的生者与生者之间的远近亲疏关系,所以不仅在执行丧礼时要涉及到,而且在执行宗族、家族事务及执行法律时也必须涉及,所以家谱中一般都载有五服图。

11.世系

这是家谱中的主体部分,又称为世系图、世系考、世系记等。这部分内容为所有中国家谱共有,因而成为家谱区别于正史、地方志的最明显的标志。世系表除欧阳修、苏洵所发明的欧式图谱和苏式图谱外,还有两种比较常见:(1)宝塔式图谱:这一图谱形式何人所创、创于何时目前尚无定论,不过最迟已在南宋时出现了,因此很可能也是北宋人的产品。(2)牒记式图谱:这一图谱的特点是分别按世代以文字叙述先人的事迹,既不用线条,也不用图表。

12.传记

家谱中的传记又称行状、行述、行实、事状、志略等,其体裁有传记、行状、寿文、贺序、墓志、祭文以及抄自史传中的资料,主要载录家族成员中“方行可书”的“忠臣孝子”、“节妇义夫”的事迹和传记资料。

13.谱系本记

也称作世序、世系录、先世考等,主要内容与世系部分大致相同,记载本族成员的简况,即本人名讳、父名讳、排行、字号、生卒年月、寿数等。

14.族产

记录家族、宗族的集体财产,如祀田、坟地、义庄、学田、义墅、山林、房屋等。

15.契据文约

专门登载与记录和族产有关的契据文约、管理制度以及宗族、家族内部关于承嗣、婚姻、分家等的文书及契约。

16.坟茔

记载族中公共坟地的情况,包括墓地图、坟向、祖坟及各支派墓地分布等。

17.名迹录

记载与本族或族中成员有关的山水桥梁、亭台堂舍、庵寺书院等。

18.任宦记

记载族中成员历代官宦名人事迹,其内容与传记部分大致相同,包括履历、科第、政绩、功勋、著作、学说等。

19.年谱

是按照年、月、日专门记载一个人生平事迹的一种体裁。

20.艺文

收录家族、宗族成员的著述,包括奏疏、殿试文、万言策、诗词和各式文章等。

21.字辈谱

又称派语、派行诗、行第、派引、排行等,专门登载族内成员姓名排行的字语。

22.领谱字号

中国古代家谱修好后,在派发给族中成员前,对每部谱都编以号码。

23.续后篇

或称余庆录。指家谱修完后,专门留空白纸数页,留待后世子孙续,以示绵延不绝。

24.纂修、捐资人名

家谱的纂修或续修,是家族、宗族中的一件大事,涉及族中许多人员,且须动员全族成员捐款助修。

以上是家谱的基本格式。一部家谱也许不可能将上述基本格式全部用到,但格式中的主要部分,如谱序、凡例、世系图、传记、家规、艺文、字辈谱等肯定会有,家谱也正是凭借上述内容将家族的历史渊源、迁徙情况、历代英贤等保存下来,并流传后世。

其实一部完整的家谱就是一部宗族、家族史或宗族、家族百科全书。通过一部家谱,我们可以了解到该家族的历史沿革,世系繁衍,人口变迁,居地变迁,婚姻状况,该家族成员在科第、官职等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事迹,该家族的经济情况和丧葬、礼典、家规、家法等典章制度等。而家谱也正是将这些内容以书、图、志、表、史的形式记录下来,成为可与正史、方志并列的又一文史宝库。

兼容并蓄

回复 引用 顶端

分享此贴只看该作者 | 小 | 中 | 大 想想 [3楼] 发表于:2010-03-20 15:46

人生何时不迷狂,正心诚意修非常,道体玄通无为处,佛心妙谛真如藏。作者资料发送短消息加为好友级别: 总编 UID: 3 精华: 412 发帖: 10935 威望: 14782 点 金钱: 0 RMB 所在城市:北京

注册时间:2009-04-01 最后登录:2010-08-22

家谱的纂修

家谱是一个家族、宗族全面、详细的记录,堪称家族、宗族史或家族、宗族百科全书,同时家谱又起着敦宗睦族、凝聚血亲的功能和作用,那么纂修家谱可说是中国古代家族生活的一件大事了。古人对纂修家谱可以说是谨慎而又隆重的,将修谱视为宗族中的头等大事。有些家族在纂修家谱时请本族或族外当时有名的文人学士撰写部分内容或题写序言,如欧阳修撰有《欧阳氏谱图》、苏洵撰有《苏氏族谱》、曾肇撰有《曾氏谱图》、王安石撰有《许多世谱序》、文天祥撰有《跋李氏谱》等。其主要目的是借以扬名和炫耀,但从另一侧面也保证了族谱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一部家谱从酝酿重修或续修到新谱修成,中间有许多过程,这里分别叙述如下:

1.家谱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1)平时分项记录族人的情况如家族成员凡生丁口、行冠礼、结婚时均须预先立册一本,以便以后陆续增入新添丁口。每年冬至祭礼祖先前,家族内各房须将男丁情况报至族里,同时将婚、嫁、卒、葬等一并报上,以作为日后修谱续修的依据。

(2)平时由各房单独记录,再按时汇总登录平时家族成员的基本情况就由各房或各支单独记录和掌握,各家族成员也主动将变化情况报告房长,如生丁后须报以下内容:某房、祖某、父某、行某之第几子、生于某年某月某日某时。每年冬至,各房长将该年的全年变动情况造表登记后送入族内,再由专人登入总册送至族祠或派专人保存,到修谱续修之年时再拿出来使用。

(3)由各户按时报告变动情况如山东曾参后裔在祠堂内设有《纪年簿》,规定族内成员生子三天命名后即报告族长,登名于簿,记明出生时日;去世者,家属半年内将死者寿数、葬地报告登记;即媳妇,要求把女方生日、娘家情况记录在簿;迁居外地者,要一年汇报一次情况,注明居地等项,以便族长记录。

(4)修谱时普查填表而后汇总纂局格式如下:第几某户、几十几代、名某、年几十几岁、现居某县某村、习何业何职、曾祖名某、号某、何指、在否、父字某、号某、何指、在否、有子几人、名某。

(5)派人外出实地调查这是一般家族修谱、续谱时最常用的收集资料的方法之一。有些家谱在载录修谱人员时称从事这项工作者为“采访”。外出实地调查的主要对象是迁居外地的本族成员的基本情况。

(6)各支族提供有些家族规定:修谱前两年,各支族要将各自的情况先行编好送来汇总,各房“预先编订,早发传启,汇齐修梓”。

(7)利用旧谱资料这也是一般家族修谱、续谱时最重要的资料来源之一,几乎所在的得修谱、续修谱都是在旧谱基础上参核考证,拾遗补缺再填加新材料而修成的。

(8)利用御赐诗文及各种契约文书等文献资料福建莆田《九牧林氏家乘》则载有宋、明两朝五位皇帝赐给族人的八首诗词及唐朝时发给林家的免税役户贴。

(9)从正史、方志、文集及其它书籍、资料中抄录资料一些大家族的家谱收录人物众多,这些人物或在正史中有传,或有文集行世,或在方志有载,另外他们与同时代的族外好友或有彼此酬唱、书函往来。这些酬唱、书函等也许收录于他人的文集之中。以上种种情况都会在修谱、续谱的过程中遇到,因而正史、方志、文集和其它书籍、资料也成为修谱时不可遗房的重要宝库之一。

(10)辑录族人所撰诗文及其它存稿如贵州黄平县新州镇周家山《周氏族谱》除记载周瑛的传记外,还收了他的诗词、散记和其它文字,并对他的著作《草庭类稿》予以介绍。

(11)辑录与族人有关的其它材料

(12)辑录族人墓表、墓志、墓铭等材料

家谱资料的收集过程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一方面是现有家族成员变动情况的积累,另一方面是已故家族成员资料的收集,这两方面的工作艰苦而细致。只有将重修、续修家谱的资料收集、整理工作做好得扎实、有效,才有可能修成一部资料全面、引证广泛的好的家谱。

2.家谱的纂修纂修家谱是家族、宗族的一件大事,根据家谱资料记载,纂修家谱须得家族、宗族大部分成员同意后方可进行。重修、续修家谱的时间古无定制,一般是三十年一修的,也有二十年一修甚至十几年一修的,还有由于兵荒、灾疫、迁徙等原因而数十年甚至上百年未修的。

纂修家谱前,家族、宗族一般都要成立修谱机构,即所谓的家谱编委会或谱局,由族长担任主修。编委会通常由主修、倡修、编修、监修、协修、校阅等组成。编委会的人数多少主要依据家族、宗族的大小而定,由十几人到几十人不等。较大的编委会如《张氏统宗世谱》编委会人数达二百四十八人。

有些家族则延请谱师或当时有名的文人学士来纂修家谱。延请谱师来纂修家谱,诚然能对家谱的体例、格式、文字等有所保证,但由于谱师出于谋利或其它原因,在纂修家谱时常常“捏造谱牒”,“附之贵显”,“其先莫不由王侯将相而来”,使一些家族的家谱严重失实,形成“赝作”。

家谱编委会即谱局成立之后,即进入纂修族谱的实质准备阶段。主要工作有二:一为收集资料,一为筹集经费。收集资料一如前述,此不赘言。经费来源一般是来自族产收入,如族田、祭田及春它田地的收入,族内公共财产出租给个人的收入等。除此而外,每个如谱的男丁都必须交纳一定数额的谱银(女子因不上谱,故不必交纳)。经费的第三个来源是族中一些有钱成员的捐助。较大的捐助来自族内有较高经济地位的成员,尤其是那些没有官职或没有通过科举考试的富裕商人,他们为了在家谱中多占些篇幅以光宗耀祖和显及后代,常常用较大的经遇资助修谱来达到目的。

一些家族每次续修族谱筹集到的经费往往不够用,只好修完为止,不能刻版印刷。

一俟经费筹集就绪,编委会就进入谱局动手编修,这在谱学中称为“开局”。首先要拟定修谱凡例,一般是依据旧谱凡例根据时代需要而增加删减。凡例定下来后,要张榜通告族内成员,使他们明确此次修谱的编修宗旨及基本体例。书稿编好后,即请人认真刻写和印刷,临修、校阅负责审核和校对。

一部家谱经过这些程序后才算修竣。装订完毕后,谱局再次张榜通知族内成员,然后择定吉日,锣鼓开道,鞭炮齐鸣,以大轿将修好的新谱迎回祠堂,这在谱学上叫做“出谱”。再择定吉日,举族男丁不论老幼,均沐浴更衣,穿着一新,虔诚地对家谱予以礼拜,这在谱学上称为“拜谱”。拜谱完毕后,族长拿出朱笔开始发谱,一般是每房一部,祠堂留一部。谱领完后,经济条件较好的一些家族、宗族,于当晚举行盛大宴会,所有参加礼拜的人,都可按着尊卑长幼的顺序入座就餐。

综上所述,家谱的纂修是一项庄重、严肃、认真、细致的工作,既要求有全而翔实的资料,又要求有充裕足够的经费,这样才能修出一部比较象样的家谱。“盛世修志”,家谱的纂修和地方志一样,必须在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的环境中才能进行,兵荒马乱、颠沛流离时奢谈家谱,只能是望梅止渴或水中望月,是极不现实的。

兼容并蓄

回复 引用 顶端

分享此贴只看该作者 | 小 | 中 | 大 十方清静 [4楼] 发表于:2010-03-20 16:31

作者资料发送短消息加为好友级别: 总编 UID: 4 精华: 337 发帖: 23083 威望: 38381 点 金钱: 0 RMB 所在城市:beij 注册时间:2009-04-07 最后登录:2010-08-22

家规高于法规,家训高于家规

第四篇:家谱格式

X

氏家谱目录

第一章 谱序

谱序是每部家谱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家谱卷首应有数量不等的序文。谱序包括新序、旧序、阖家或某几位族人撰写的序和当时名流、族外人写的赠序、客序,以及跋语等。谱序的内容主要是介绍家族世系渊源、传承关系、修谱缘由和经过以及修谱任事人员等,是熟悉、研究一部家谱的直接切入点,是了解我X氏家族世系源流的重要资料。主要说明了为什么要进行此次修谱以及如何组织此次修谱等内容。

【续谱时间】2012年。

【地点】XX省XX市XX县XXX镇XX村。

【续谱主持人】族长XXX及各支系长者等族人。

【执笔人】XXX等。

【说明】修谱小组说明:

1.据2012年统计,XX村共有登记在册人口XXXX人,其中X氏总人口XXXX人,占全村人口的XX.X%,其中本支系共有XX户,人口XX人。户口在外地、国外居住工作的人口约XX人,本支系合计有XXX人。(此处以此次修谱具体人口统计数字为准)

自XX二年X氏始祖由XXXX县XX迁徙到XX省XX县XX庄(现XX市XX县XXX镇XX村)XX多年来,世代繁衍,根深叶茂,现已繁衍到了第XX代,现在是X世同堂。各分支系长者均参与了本次修谱事宜。

2.修谱有一个原则,即可以补叙、补遗、补新等,但不能对先人的修谱予以修改或评论,其目的是避免引起其支系后裔的异议,避免产生族群矛盾。

3.本次新修谱包括总目录、正文、后记总共XXXX字(标点符号在内),不包括书封计有XX幅照片、图片。

全谱用16开本印刷,共计XXX页(不包括所附空白页),共一卷。

此说明的目的是,一旦家谱遇到特别原因而破损,后人也能知道到底是部分散失还是大部散失。

【X氏家谱的修谱定义与内容结构】

家谱是一种特殊的文献,亦称祖谱、宗谱、族谱、世谱、支谱、系谱、统谱、家乘、私谱、谱传等。

我X氏家族按始祖的习惯统称为家谱。

一部完整的家谱是一部宗族、家族史或宗族、家族的百科全书。通过一部家谱,可以了解到我X氏家族的历史沿革、世系繁衍、人口变迁、居地变迁、婚姻状况;我家族成员在科第、官职等政治、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事迹;我家族的经济情况和婚配、丧葬、礼典、家规、家法等典章制度等。而家谱也正是将这些内容以书、图、史、表、志的形式记录下来,成为宝贵的文史资料。

家谱以文字内容为主,图片资料为副,不局限于文字记录,将好图片、地图、照片、合影、遗像、正面肖像画纳入家谱,更能反应时代风貌和精神气质,并节省许多文字描述,成为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历史图籍。

据现代有关资料统计,中国家谱保存至今较为完整的以清代和民国的为主,约占全部数量的将近90%。尽管家谱有多种形式,其编纂内容有所不同,但其格式和重要内容大致相同,有章可循。

有的用图表裱制垂挂于中堂,也有的装订成册供家人翻阅。历史上,官宦人家一般都是采用装订成册的家谱。而平民百姓、经商士绅、豪门则多为中堂悬挂供后人供奉的、一目了然的图表式家谱。二者各有所长,我X氏家族采用二者并存用的传统习惯。图册家谱对逝者、健在人均有记载,由各支系长者珍藏,图表家谱只记载乘鹤之人供全族后裔供奉。

中堂又称堂幅,将料纸全开或比全开稍小而单独或并挂于楹联间之条幅。其画幅既宽又长,主要悬挂在堂屋正中。

条幅与手卷:条幅宽度不及中堂的直幅书画,可卷可挂。手卷是把书画装裱成卷子形式,手卷有大有小,不可悬挂、只可展阅。

第二章 谱例与谱论

谱例和目录是识谱的入门缘径。谱例又称凡例,是用条文形式来阐明族谱纂修原则和体例以及类目安排的理由。

谱例强调家族血缘的纯洁性,维护以男子为中心的伦理纲常,表示继续遵循“信以传信,疑以传疑”的修谱原则。

谱论是先贤名儒阐述修谱方法及重要意义的谱说要点集锦,对修谱有重大指导意义,也是研究谱学的宝贵资料。

谱乃一家之史。我X氏家谱是系统记述我X氏血缘世系族人及其有关情况的历史图籍。X姓即是我族同宗共祖血缘关系的标识符号。我X氏家谱的基本内容有谱序、姓的起源、氏族世系图表、字辈谱、氏族文化(艺文、宗规、字据、服制、习俗与禁忌)、名人传记图说和后记等部分。

X氏祖训有曰:三世不修谱为不孝,故谱不可不修。望我后裔秉承遗训敬重修谱事宜,以尊祖、敬宗、睦族为宗旨进行自我约束,坚持伦理道德和优良传统,约定每15年周期续谱一次,不得中断,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我X氏家族的血缘关系和整体状况务求十分清晰地记载到家谱中。记载时须以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简明扼要的记载同宗共祖血缘世系人物和事迹等要点,记载各个支系家族子孙的世系传承状况。即使老的家族繁衍成许多新家族后,以及新家族再演变之后,务求各家族之间的血缘关系也必须记载清楚。

编写家谱要广泛收集资料,要从历史古书、现代各种媒体查阅本族古今各行各业的名人。这一过程需要大量时间,要翻阅各类史稿,查阅各种人物辞典。这些工作由修谱小组来负责完成。

各支系的族长要将X家修谱这一大事让各个家长知悉,并以户为单位按修谱要求的样表格式统计出来,务求真实,按时上报给修谱带头人,以便及时将原始资料汇总,以利顺利完成此次修谱大事。家谱也正是凭借上述内容将家族的历史渊源、迁徙情况、历代英贤等保存下来,并流传后世。

家谱定稿后,书写或印制应选用质地良好的纸张或布料来制作,开本与图幅大小应适中并符合传统习惯,力求色彩永不掉色,以利珍藏并世代相传。

家谱修好后,在派发给族人前,应对每部谱加以编号,并签收。为寻根问祖,继往开来,家谱要妥善保管,永不失传,使之成为增强我X氏家族凝聚力的纽带之一。

由于受到文革等因素的干扰,修谱事宜拖延,向祖宗致歉。

第三章

X氏的姓氏起源与历史名人

【X姓的起源】

【X姓的历史名人与典故】

【X姓的读音、写法与释义】 【“X”字的读音演变与成因分析】

X姓的姓氏起源与历史名人

第四章

族规与家训

族规与家训是宗族家族成员共同制定的、用以约束和教化族人的宗族法规,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名称各异,种类很多,诸如家规、家约、家教、家法、家礼、家典、家仪、族规、族约、祠规、祠约、规矩、规范等。

始祖曰:无规矩不成方圆,没有一定的族规、家法和治家教子良策不行,要用一定的行为规范来约束族人和家人,启迪后人,维护族群、家庭团结和睦,遵守社会公德和法制秩序。因此,家训、族规是每次修谱的重要内容之一。

1.此次修谱我X氏家族成员仍一致秉承老祖宗的遗训,继续大力提倡:尊祖敬宗,睦族兴旺,诚实自信,与时俱进。

2.此次修谱我X氏家族成员仍一致遵守老祖宗的遗规:为保证我X氏家族健康繁衍,直系亲属五世之内的男女严禁通婚。(有家谱可查,这一严格族规已有XX多年历史且沿袭至今未变。)

3.我X氏家族的成人婚礼应坚持汉族人的婚礼习俗、典制。伴侣若来自少数民族者则不受此限。

4.我X氏家族的父系所生育子女从父姓。若从母姓、随继父姓、自行改姓将不受欢迎,即视为与本族脱离关系,后谱也不再记载

5.坚持勤劳致富、精打细算、勤俭持家的光荣传统,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6.以身示范,合乎礼教,忠孝节义,孝敬赡养老人,尊敬长辈,教子成才,勤奋向上,知书达礼,报国尽忠。

7.尊重国法,礼仪廉耻,乐善好施,睦邻友好,家和万事兴。

8.历史在发展,族规也要与时俱进。本次修谱,对原有女儿不能继承、只有儿子继承父母遗产的习惯做法予以修改。现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本着男女平等的原则,只要尽到了赡养义务,子女均有权继承父母的财产,或在逯氏长者等人的调解下,本着友好协商的原则解决遗产继承问题。

9.出继子女的财产继承:按照继承法,继子女有权继承继父母的遗产,他人不能也无权剥夺或干涉。

10.关于墓地的问题:我X氏家族仍按老祖宗的习惯做法,各支系族人的长者在百年之后可以自由选择风水宝地入土为安,近亲属应参加祭礼。墓碑、墓志由直系子女撰文并自费负责设立,以示明志。墓志是介绍墓主的生平事迹的。逝者墓地所在地一般不在族谱中记载,由祖辈口传或由支系族人自行记载地名、方位、界址、墓

图等。

11.祠堂是记载宗族、家族祠堂修建的历史,介绍祠堂的建筑规模、地理位臵,收录有关祠堂的碑文、诗文、祠联、祠匾、祠堂图,建祠捐资人名,记录祠堂内神位世次、配享、附享、祭祀情况等。祠堂属于族产,族人有维护管理之责。

据称X氏祠堂因为历史上的战乱原因毁于一旦,至今未建。供奉始祖之地是在本族长者的厅堂内。

第五章

家族世系图、表

这是家谱中的主体部分,作为家谱中最重要的内容在所有的中国家谱中都有,也是家谱区别于正史、地方志的最明显的标志。

世系图表能反映出一个宗支的迁徙、发展、沿袭、变化的总体情况。对于支系庞杂的大族、姓源不同的氏族,这部分非常重要。无论是采用苏洵、欧阳修式图谱,还是宝塔图、垂丝图、牒记式图谱,简而言之,世系表就是清楚、真实记载祖先后裔每一个家族成员名字的易看易懂的图表,层序分明。即某人的所承世系,属于何代、父子、兄弟间的相互关系。

第六章

谱系排行诗(字辈谱)

又称作世序、排行、派行诗、派语、派引、行第等,专门登载族内成员姓名排行的字语。

承蒙天地厚泽,我x氏宗族世代旺盛繁衍,心连心,根连根,根深叶茂,人才辈出,衣冠争荣。至今,本族X氏已繁衍到了XX代,排到了第x代是“x”字辈,第x代是“x”字辈,以此类推。望我后裔秉承祖训将下述辈分排字予以传承。

以上辈分排行诗登载了我x氏族人的排行字辈。虽然辈份诗在家谱中所占的篇幅极小,但非常重要,这是我族男性成员取名的依据,能直接反映出家族内部不同辈分成员之间纵向的称呼与前后相继的关系,以及横向的相同辈分成员之间按年龄大小称呼的关系。

我x氏家族排行诗写就是很有讲究的:

1.为方便计算辈分,第一组诗采用的是五句四字诗,共xx个字分别代表xx个辈分。第二组诗采用的是四句五字诗,又是共xx个字分别代表xx个辈分。那么,继往开来的第三组诗则应采用四字五句诗写就,以此类推循环。

2.在写就排行诗时,要选择吉祥文字成诗,字字句句斟酌,力求完美,横看成诗,竖看成句,既上口又便于记忆。

我x氏家族男性成员的取名一般是三个字(乳名除外),即x+名字两个字,名字中其中定有一个字是表明其辈分的排行字,除姓必须放在第一位外,至于辈分排字在名字中的先后次序则由当代的族长与支系代表协商后决定,并周知大家。

第七章

x氏家谱的世系图解

我x氏家谱的世系图解采用的是垂丝图,其寓意为我世系子孙根深叶茂、垂柳丝丝,绵延不绝。

世系图以五世为一图,下五世格尽另起。始祖为第一世或第一派祖,尊占一行,以此序列图解,清晰可考.以下是我x氏家谱的世系图解:

(此处将新的世系图补上)

(作为家谱中必不可少的世系表,将按家族辈份、长幼序列,各具派名、字号、生卒年、官阶爵次、婚配、子女情况列表)

我x姓后裔人才辈出,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据不完全统计,已先后涌现出x名少将、x名厅级干部、x名县团处级干部,科级干部若干名......................(详文在此省略)

第八章

五服图

五服图又称服制图。所谓五服,就是指古代丧服制度中的五种服色,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丧服是根据生者与死者的远近亲疏关系而穿着的一种服饰。因五服本身就表明生者与死者的亲疏远近关系,同时又表明与死者同有关系的生者与生者之间的远近亲疏关系,所以不仅在执行丧礼时要涉及到,而且在执行宗族、家族事务及执行法律时也必须涉及,所以家谱中一般都载有五服图。

第九章 传记

家谱中的传记又称行状、行述、行实、事状、志略等,其体裁有传记、行状、寿文、贺序、墓志、祭文以及抄自史传中的资料,主要载录家族成员中“方行可书”的“忠臣孝子”、“节妇义夫”的事迹和传记资料。

一般家谱都有先祖像赞、小传,把本族先祖中有显赫身份的人绘成遗像载诸谱端,并附像赞。

撰写家谱要着力写好名人传记以荣耀家族,对本族有名望、有功德人列传志行。对入谱人物,应如实摘用历史定论,但不要妄加评论。传记部分应有恩荣录行述,包括功绩、著述、成果、冠礼、褒奖、诏命、赐谕、告身、祭文等。主要记载县级以上政府及官员对家族成员的封赠、赐字、赐匾、赐诗、赐联、褒奖文字、奖励和表彰、重要荣誉称号与官阶、职称等内容。使后代明了其对国家、民族、社会、地方、家族的贡献,(对家族的贡献包括出资修建词堂、祖墓、修谱、修建马路、桥梁等。)反映本家族的地位和身份。

家传一般分为:列传、内传和外传等。列传是记录家族中有功绩男子的传记;内传是记录家族中有品行女子的传记;外传是记录家族中已出嫁有品行女子的传记。x氏家族的名人传记应包括女性内传和外传。

传记中可配有相关人物的画像或照片,让后代读来倍感亲切、生动。

其他家族成员则按世系图表中所列各人的先后次序编定。分别介绍各人的字号、名讳、行次、时代、职官、封爵、享年、卒日、谥号、姻配等。这些介绍性的文字要简明扼要,长者50余字,短者仅二三字,实际是人物小传。这一部分所占家谱的篇幅较大。

传记应真实,以直叙为主,用词朴实,溢美之词可摘自权威评价并注明出处或物证。

契据文约是专门登载与记录和族产有关的契据文约、管理制度以及宗族、家族内部关于承嗣、婚姻、分家等的文书及契约。

记载族中公共坟地的情况,包括墓地图、坟向、祖坟及各支派墓地分布等。

名迹录是记载与本族或族中成员有关的山水桥梁、亭台堂舍、庵寺书院等。

任宦记是记载族中成员历代官宦名人事迹,其内容与传记部分大致相同,包括履历、科第、政绩、功勋、著作、学说等。

年谱是按照年、月、日专门记载一个人生平事迹的一种体裁。

艺文是收录家族、宗族成员的著述,包括奏书、殿试文、万言策、诗词和各式文章等。

纂修、捐资人名录:家谱的纂修或续修,是家族、宗族中的一件大事,涉及族中许多人员,且须动员全族成员捐款助修。

续后篇或称余庆录。是指家谱修完后,专门留空白纸数页,留待后世子孙续写,寓意世系绵延不绝。●氏族文化。包括族人的著述和受奖;先祖留下的遗迹;祖先们用的命名序,族规、族训等。并对中华传统美德赋以新的内容。

●领谱、修谱与捐款。修谱是族人共同关心的一件大事,也是积善成德的好事,也是族人对修谱的认同和对后裔应负的责任,一定要敬重,还须族人捐款。修谱要选德高望重之长者作为领谱人,组织各支系长者共同参与,并指定执笔人一至两名,待初稿完成后再一起讨论协商,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最后定稿并付诸印刷或书写,分发给每个支系一本惠存。

●后记。这部分包括成书过程,需要进一步查询的问题,感谢对修谱有贡献的人等内容。

故居、村庄图:除记述居址迁徙,还以精美的版图,印制出家族的庭院、楼阁、书斋、房舍等。

●风水图(祠堂图、墓图)祠堂是供奉先人的地方,在古代更是家族聚会之所,所以一般的家谱均有记载和刊载建筑物版图、描绘实状,有的还附有墓图与地理方位。因祖先相信风水,认为一个家族的兴衰和祖辈所居住阳宅、阴宅有很大关系,所以也被称为“风水图”。

第五篇:家谱格式

家谱格式一、二、三------

中华燕氏网 2010-4-6 5:59:30 燕力提供

关于家谱编辑格式的诸多内容由燕力宗亲提供,供大家参考。

一、谱名 一般均称为家谱、宗谱、族谱、家乘、世谱、统谱、支谱、祖谱、合谱、联宗谱、大成谱、房谱等,也有的称为谱传、真谱、渊源录、源流考、清芬录、世典、世牒、世恩录、故谱、族谱图、族系、族讲、石谱、世家、私谱、本书、大同谱、乡贤录、传芳集、家传簿、先德传、系谱、谱志略、家谱汇编、家模汇编等,可谓名目繁多。

二、谱序 稍具规模的家谱,卷首一定会有一篇至几十篇不等的序文,它是每部家谱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谱序包括新序、旧序、族外人的客序、跋语、目录和刻印人名以及其它关于本族的记述。

三、谱例 又称凡例,主要是阐述家谱的纂修原则和体例。一般而言,一些家谱在每一次续修时都会订出若干条适合社会潮流与需要的规则,以作为修谱时所要遵循的原则。

四、谱论 许多家谱都专门辟有谱论一章,专收先贤的谱说、谱论、谱议的篇章和古代经典中的有关论述,对修谱的作用、功能、意义、历史、原理、方法等加以发明和阐述,是研究谱学的宝贵资料。

五、恩荣录 主要内容为历代皇帝对家族中的官员及其家谱的敕书、诏命、赐字、赐匾、赐诗、赐联、御谥文、御制碑文以及地方官府的赠谕文字等,以显示和炫耀朝廷对该家庭及其成员的奖励和表彰,同时反映高家族的地位和身份。

六、像赞、遗像 祖先及家族中历代英贤、重要人物的图像资料,一般为正面是遗像,背面是像赞。

七、姓氏源流 中国家谱素来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明清以来各家谱

也大多有记姓氏源流的一章,或称姓氏源流,或称宗族源流。它主要是用来记述本姓来源、本族的历史渊源、始祖、世派、迁徙、各支派间关系甚至改姓的原委等。

八、族规家法 是宗族家族成员共同制定的、用以约束和教化族人的宗族法规,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名称各异,种类很多,诸如家规、家约、家戒、家法、家礼、家典、家仪、家条、族规、族约、祠规、祠约、规范、规条、规矩、条规、戒谕等。

满族家谱有什么文化特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