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曼德拉,思想汇报
篇一:2013年3月—2014年9月思想汇报 思想汇报
尊敬的党组织:
今年3月22日至3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对俄罗斯、坦桑尼亚、南非、刚果共和国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习近平主席将俄罗斯作为就任后的首访国家,中国人民对习主席访问俄罗斯及取得成果高度关注。
3月22日至24日,习近平主席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他就任中国国家主席之后的首次出访,充分体现了新一代中国领导人对于中俄关系的高度重视,也凸显了中俄两国在对方对外政策甚至国家战略的重要地位。
可以说,习近平主席此次访俄是在世界处于“大变局”时代的一次重要外交活动,不仅对中俄关系的持续深入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向世界展现了“中国梦”的美好愿景、中国实现这一伟大梦想的决心、信心以及中国承担与能力相适应的国际责任的意愿。
中俄两国领导人深入交流了治国理政经验,进一步巩固了政治互信,为双边关系的健康发展夯实了政治基础;在经济领域,两国政府和相关企业就能源合作、产业合作、金融合作等签署了一系列重要协议,进一步推动两国务实合作取得更大进展;在国际领域,双方就共同关心的地区形势、热点问题和全球治理深入交换意见、增进共识、协调立场,表达了对建立公正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推动建立符合21世纪现实和潮流的“新型大国关系”的主张;在人文领域,两国领导人共同出席了俄罗斯“中国旅游年”的开幕活动,以此进一步推动两国的人文交流;在安全领域,习近平主席成为参观俄罗斯国防部及联邦武装力量指挥中心的首位外国元首,双方达成了军事技术合作、联合举行军事演习的一系列重要协议,表明中俄安全合作进一步深化。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条件下,“软实力”和“巧外交”成为拓展一个国家战略影响、提升其国际形象的重要手段,而“首脑外交”又是集中展现“软实力”和“巧外交”的重要场合。习近平主席此次出访俄罗斯,除会见普京总统、梅德韦杰夫总理以及上院议长马特维延科、下院议长纳雷什金等俄罗斯政要外,还出席了俄罗斯“中国旅游年”开幕式,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了演讲,会见了俄罗斯汉学家和学习汉语的青年学生代表。在所有这些活动中,他举止儒雅沉稳而又充满自信,言谈亲和而不乏风趣幽默,充分展现了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当代中国蓬勃发展的精神内涵。
习主席在俄罗斯的一系列演讲突出表现了他个人的语言风格,既平实自然,又切中要害。在演讲中,他巧妙地运用集中了人类古老智慧的格言和谚语,取得了画龙点睛的良好效果。比如他以“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来揭示“各国人民有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的哲理,犀利地讽刺了一些国家“削别人足”、“试自己履”,肆意干涉别国内政的行径。而他借用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诗句“历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它完全是在田野中前进的,有时穿过尘埃,有时穿过泥泞,有时横渡沼泽,有时行经丛林”来说明“无论会遇到什么样的曲折,历史都总是按照自己的规律向前发展,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历史前进的车轮”,表达了对于“世界会变得更加美好”的信心。最后,他引用了俄罗斯谚语“大船必能远航”和中国古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来表达中俄关系一定能够继续乘风破浪、扬帆远航,更好造福两国人民,更好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信念。这些经典诗句和格言的运用,拉近了与听众之间的情感,体现了中俄文化异曲同工之处,取得了形象生动、入木三分的传神效果。中俄两国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对于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承担着共同的责任。两国有着近似的“国家安全观”和“国际战略观”,在一系列重大国际问题上持有相同或相似的立场和意见。在国际战略格局面临深刻调整的大背景下,习近平此次访俄及近来中俄两国签署的一系列重要协议,进一步深化了两国的军事与安全合作。
汇报人: 2014年4月3日
思想汇报
尊敬的党组织:
应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共和国总统卡莫纳、哥斯达黎加共和国总统钦奇利亚、墨西哥合众国总统培尼亚、美利坚合众国总统奥巴马邀请,国家主席习近平将于5月31日至6月6日对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哥斯达黎加、墨西哥三国进行国事访问,并于6月7日至8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安纳伯格庄园同奥巴马举行会晤。中美两国关系将如何发展,世界各国媒体都高度关注。
习主席对拉美加勒比三国的访问,还有在加州举行的中美首脑会晤,肯定属于2013年中国外交的重头戏。其中国际舆论关注度非常高的应该是习主席和奥巴马总统的会晤。首先这个会晤形式确实非常的特别,奥巴马总统从华盛顿飞过来,习主席在拉美、加勒比三国之行之后,在加州一个庄园进行会晤。这个形式和以前相比是比较独特的,以前是非常的正式,一般来讲是直飞两国的首都。
现在来讲,相对这种非正式轻松时间很长的会晤本身有意义,它的意义就是两国关系已经成熟到一个程度,已经不太讲形式了。如果两个人比较客气,一动就是正式访问可能关系还没到位。现在关系成熟到一定程度以后,大家就可以用非正式的形式,但是实际上是更深入的形式进行会晤。所以这个形式非常的独特。
那我相信效果有它的独特之处,因为两个人在庄园见面比较放松,时间长,我认为谈的问题就会比较深入一些,话题就比较多,非常有利于建立两国元首之间的个人信任和个人的工作关系。反过来讲如果个人信任、个人工作关系建立得比较好,那对两国关系的整体信任是非常有好处的。如果两国元首有相互的信任,有政治意志,对两国关系的整体稳定、战略互信的建立是有好处的。
中美两国现在大家都知道,现在是世界前二强,两超大型国家,他们如果能够建立起这种相对稳定的关系,对两国很好这是不用说,就是对整个世界也是一个公共产品。中美关系现在是这样,决定21世纪整个关系的性质,中美关系好,中美关系是合作的,那么21世纪国际关系的倾向是一致的。反之亦然,如果中美关系走向对抗,整个21世纪的国际关系性质就是对抗的。
所以从这个关系上讲,两国元首能够建立很好的个人信任、很好的工作关系,对中美关系是福音,对未来的世界和平稳定也是福音。
汇报人:
2014年6月10日 思想汇报
尊敬的党组织:
2013年12月5日,南非著名政治家、前总统曼德拉因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享年95岁。这位“新南非”的国父顽强地度过了27年的牢狱生涯,并最终引领着南非走向了种族和解共荣的康庄大道。他在《漫漫自由路》中写道:“生命中最伟大的光辉不在于永不坠落,而是坠落后总能再度升起。”这句经典名言,正是他一生的写照,他的成功在于他无比坚韧的意志,屡仆屡起是他一生的注脚。
这位南非前总统曾指引他的国家,渡过了种族隔离制度结束后的那段惊心动魄的过渡时期。1994年,他领导非洲人国民大会在南非首次民主选举中获胜,并成为该国第一位黑人总统。他淡出政界多年,但在南非和其他国家人民的心目中,他仍继续享有近乎神秘且神圣的地位。从很大程度上而言,这是因为在27年铁窗生涯之后,对于追求自由的全体南非人民,不论是黑人还是白人,他依然是一个精神支柱,鼓励他们获得更大的自由。
实际上,他最重要的遗产或许是他持之以恒的努力――他一生致力于南非种族和解,与白人群体合作,在南非推翻残酷压抑的种族隔离制度时,他让南非避免了很多人此前预测会发生的流血冲突。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美国总统奥巴马、英国首相卡梅伦等多国政要通过不同方式表达对这位政治领袖的哀思。潘基文表示,曼德拉向世界展示了宽容的能力——把人们联系到一起??这就是和平的真正含义。奥巴马称曼德拉体现了“人类向更好前景转变的承诺”。卡梅伦对曼德拉的去世发表评论说:“世界失去了一盏明灯。纳尔逊?曼德拉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英雄。” 在世界范围,曼德拉是一面道德和正义的旗帜。曼德拉是伟大的民族主义领袖,但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者。多年来,曼德拉一直为消除贫困和战争而奔走呼吁,他的贡献得到国际社会的公认。曼德拉1993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1995年获得非洲和平奖。关押曼德拉和非洲解放运动政治犯的罗本岛监狱,1999年被联合国命名为世界遗产,作为种族隔离罪恶和非洲人反抗的历史记录。2005年“世界儿童权利奖”获奖者名单中,曼德拉及其夫人格拉萨·马谢尔获得由世界各地数百万儿童选举产生的“全球之友奖”。2005年2月西方7国峰会在英国召开之前,曼德拉应邀参加在伦敦特拉法尔加广场举行的“把贫困变成历史”的大型集会。在成千上万名支持者的欢呼声中,曼德拉发表讲话,呼吁发达国家为消除世界的贫困贡献力量。曼德拉主张世界和平,反对伊拉克战争。他是公开批评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世界政治领袖之一。2007年3月2日,曼德拉的画像被悬挂在联合国大厦的安全理事会附近,这是对世界和平与正义的鞭策和鼓舞。为了传播曼德拉的理想和价值观,曼德拉基金会把推动对曼德拉的研究和交流作为工作重心。“纳尔逊·曼德拉演讲”于2003年由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发起,在每年7月18日前后举行,由一位世界知名人士发表主题演讲。2008年的“纳尔逊·曼德拉演讲”,主讲人是利比里亚总统埃伦·约翰逊—瑟利夫。他在题为“把握新非洲”的演讲中指出,非洲复兴的迹象正在显现,非洲并不贫困,而是缺乏良好的管理。他赞扬曼德拉在南非实现了正义和民主,同时也对所有的非洲人起到鼓舞作用。曼德拉则在演讲的开幕辞中说,“在21世纪初,我们的世界仍然有过多的不和谐、仇恨、分裂、冲突和暴力。在我们的个人和社会生活中关心他人,建设一个我们热切盼望的更美好的世界,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汇报人:
2014年12月7日
思想汇报
尊敬的党组织:
今年12月1—6日我国中东部地区近日出现大面积持续性的雾霾天气,从南京、上海到杭州、宁波,各地被一团浓重的雾霾笼罩,不仅影响民众出行和生活,更构成对市民健康的威胁,而类似环卫工人这样需要长时间户外工作的劳动者,受影响更为严重。面对雾霾日益严峻的新问题,宁波市有关部门积极应对,及时破题,有望在全国率先为雾霾天气下劳动保护立法。这不仅有利于劳动者享有体面劳动的权益保护,更篇二:阅读文章《曼德拉的胸襟》有感 学会做一个懂得宽容的人
周末有幸拜读了宋浩部长推荐阅读文章《曼德拉的胸襟》一文,看了南非前总统纳尔逊〃曼德拉以他的宽宏大量写就的凡人不可思议的故事和他宽宏的领导理念,感慨颇多。人之坎坷,以常人而论,曼德拉大有过之,然曼德拉以博大宽阔的胸襟,泰然处之,他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所得到的并非是仇恨、积怨,而是不断认识自己,调训自己,克服自己不利的习性,以适应当时的处境,由此他的生命得以生存,得以重获生机,他得生命力也由此显得异常的顽强。
在现实生活中,总有那么一些人,心胸狭隘,小肚鸡肠,处事总是持“宁可我负人,不可人负我”的态度,对别人的不是,甚至并非不是之事也斤斤计较,毫发必争,往往使一丁点矛盾进 一步恶化,最终酿成祸患。同时,这些人也总被烦恼包围,总是充满痛苦,总是怨天尤人,总是有那么多的不满和不如意。人生不如意十有七八,何苦为难自己,我们何不学学曼德拉博大的胸襟和宽宏的精神呢?
再看我们,我们这个年龄的人,多半都是独生子女,特立独行的个性造就了我们的不同。我们在生活中展示着自己,在工作中奉献着青春。我们的生活方式让自己多少会在遇到陌生人时献出一张冷漠的脸孔。在我的工作中,我可能因为个人的偏好而疏远某些员工受到员工的无视,可能因为项目某个问题各持己见而不能与同事达成一致,可能会站在烈日下的工地上抱怨工作任务的繁重„„面对这些,如果我试着对他们笑一笑,用微笑的面孔略微缓解紧张的气氛,试着站在他们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用换位思考获取与他人沟通的方式,试着静下心将一切繁重任务看做浮云„„,当我的心灵为自己的选择了宽容的时候,我便获得了应有的自由,因为我已经放下了包袱。
宽容是一种理解,宽容是一种信任,宽容是一种胸襟,宽容更是一种境界。生活需要宽容,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不如意,每个人都会失败,当你的面前遇到了竭尽全力仍难以逾越的屏障时,宽容就像一片宽广的海,包容一切,也能化解一切。当我们宽容别人,也是宽容自己,保护自己,给别人留一些空间,自己也将得到一片蓝天。宽容是一门学问,学会宽容的人,就学会了生活;懂得宽容的人,就懂得快乐!
对于我们青年人,宽容也许有着更为特殊的含义,宽容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需要的是我们耐心的学习,认真地钻研,也许迷惘,也许懵懂,但这一切都是我们完善自己生命旅程所必经的过程。
所以,青年人应该尽早的体味出宽容对于人生的意义,学会宽容,也要发现别人的宽容,这样才会有个美好的未来。篇三:思想汇报12yue 思想汇报
敬爱的党组织:
转眼间,已经三个月过去了。成为预备党员已经半年多了,大三这一学期已经过去大半了,即将迎接下个学期的到来。大三的课业也慢慢繁重起来,平常实验也很多,生活很是丰富,也慢慢开始打算未来的规划。在这三个月里,我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还有科学发展观。跟上党组织的脚步,跟党组织学习,规划好自己的人生,改正缺点,把自己的优点发扬光大。宣传党组织的优良事迹,让同学们人人都能懂得党组织的精神,并一起学习并发扬光大。认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将这些落实到现实生活中去。提高自身素质,提升自己的内涵,使自己更上一层楼。
第二篇:曼德拉
曼德拉
生平简介
1948年,曼德拉开始积极地投身政治,先后任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执委、德兰士瓦省主席、全国副主席。1952年年底,他成功地组织并领导了“蔑视不公正法令运动”。
1961年,他领导罢工运动,抗议和抵制白人种族主义者成立的“南非共和国”。曼德拉创建了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军事组织:“民族之矛”并任总司令。他曾秘密赴国外访问,并出席在亚的斯亚贝巴召开的反非自由运动大会,呼吁对南非实行经济制裁。
1962年8月,曼德拉开始了他长达27年的“监狱生涯”。1990年2月10日,南非总统德克勒克宣布无条件释放曼德拉。1990年2月11日,曼德拉发表“出狱演说”。
1990年3月,他被非国大全国执委任命为副主席、代行主席职务。1994年5月9日,曼德拉成为南非历史上首位黑人总统。
1997年12月,曼德拉辞去非国大主席一职,并表示不再参加1999年6月的总统竞选。1999年3月12日,被欧洲著名学府莱顿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1999年5月,曼德拉总统应邀访华,他是首位访华的南非国家元首。1999年6月正式去职。成就影响
纳尔逊·曼德拉是南非第一任黑人总统,为新南非开创了一个民主统一的局面。南非终身名誉总统。因脸上常带有笑容,被南非人民称之为“微笑大使”。
纳尔逊·曼德拉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非洲乃至世界政坛上一颗最耀眼的巨星。他领导的非国大在结束南非种族主义的斗争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1994年4月新南非诞生,标志着非洲大陆反帝、反殖、反对种族隔离的政治解放任务胜利完成,加载了人类历史文明进程的光辉史册。1993年曼德拉和当时的白人总统德克勒克同获诺贝尔和平奖。1994年5月曼德拉当选为南非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在国内外享有崇高的声誉,被誉为“全球总统”。
即使在狱中,曼德拉也多次成为全球焦点,他的号召力和影响力遍及全世界。1981年,1万余名法国人联名向南非驻法使馆发出请愿书,要求释放曼德拉;1982年,全球53个国家的2000名市长又为曼德拉的获释而签名请愿;1983年,英国78名议员发表联合声明,50多个城市市长在伦敦盛装游行,要求英国首相向南非施加压力,恢复曼德拉自由。
2004年,南非广播公司举办了最伟大的南非人票选活动,结果曼德拉被选为最伟大的南非人。
1.为了推翻南非白人种族主义统治,曼德拉进行了长达50年艰苦卓绝的斗争。1964年,他被南非政府以“企图暴力推翻政府”为由关入罗本岛监狱。27年牢狱生涯不改他反种族主义、建立平等自由新南非的信念。(信念坚定)2.2000年,南非全国警察总署的总部大楼的一间办公室里,当工作人员开启电脑时,电脑屏幕上的曼德拉头像竟逐渐变成了“大猩猩”,全国警察总监和公安部长闻之勃然大怒,南非人民也因之义愤填膺。消息传到曼德拉的耳朵里,他反而非常平静,对这件事并不“过分在意”,“我的尊严并不会因此而受到损害”,并表示警察总署出现了这类问题,看来需要整肃纪律了。(宽容)
3.为了推翻南非白人种族主义统治,曼德拉进行了长达50年艰苦卓绝的斗争,铁窗面壁28年。最终,从阶下囚一跃成为南非第一任黑人总统,为新南非开创了一个民主统一的局面。(坚持 不畏困难)
奥巴马
生平经历
奥巴马1983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1985年到芝加哥工作。1991年毕业于哈佛大学的法学院,是第一个担任哈佛法学评论主编的非洲裔美国人。
1996年,奥巴马从芝加哥当选为伊利诺伊州州参议员并在之后的3年中连任。2000年,在竞选美国众议院议员席位失败后,奥巴马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伊利诺伊州的参议工作中。
2007年2月10日,奥巴马在伊利诺伊州斯普林菲尔德市正式宣布参加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并提出了重点在“完结伊拉克战争以及实施全民医疗保险制度”的竞选纲领。
2008年6月3日,奥巴马被定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同年8月23日,在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奥巴马被正式提名,从而成为了美国历史上首个非洲裔总统大选候选人。2008年11月5日,奥巴马正式当选为美国第四十四任总统。2009年10月9日,奥巴马被授予2009诺贝尔和平奖。北京时间2012年11月7日,美国总统奥巴马成为第五十七届总统。
2012年11月19日,奥巴马正式访问缅甸,成为美国史上第一个访缅的总统。
2013年美国东部时间元月20日11时55分,奥巴马正式宣誓就职美国第44任总统,开始了他的第二任期。当地时间2013年5月19日,美国亚特兰大,奥巴马参加莫尔豪斯学院毕业典礼,被授予荣誉法学博士学位。
成就影响
2009年10月9日,被授予2009诺贝尔和平奖。2011年11月,福布斯2011权力人物榜:奥巴马排名第一。
《福布斯》发布的2012年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排行,美国总统奥巴马领衔该榜榜首。
《时代周刊》公布,美国总统奥巴马当选2012年“风云人物”。该杂志评价奥巴马是“新美国的设计师”。
1.奥巴马在繁忙的公务中,喜欢在晚上10点左右妻子米歇尔入睡后,在家熬夜上网“冲浪”、观看电视转播的体育比赛、看书,或者给其它时区的外国领导人打电话,直到凌晨1点左右才睡觉。他每天早晨7点起床,然后在健身房里待1小时,因为“人必须经常锻炼,否则就会搞垮自己的身体”。(劳逸结合)
2.青年时期,奥巴马因为自己的多种族背景,很难取得社会和周遭环境的认同。十几岁的他成了一个瘾君子,他和任何一个绝望的黑人青年一样,不知道生命的意义何在。家境是贫穷的,肤色是被人嘲笑的,前途是无望的,成功的道路曲折得连路都找不着。他过了一段荒唐的日子,做了很多愚蠢的事,比如逃学、吸毒、泡妞等,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坏小子”,曾以吸食大麻和可卡因来“将„我是谁‟的问题挤出脑袋”。(误入歧途 犯错)
3.2004年12月,奥巴马与三本书签约,合约价值190万美元。第一本书《无畏的希望》在2006年10月出版 ,论述了奥巴马的政治理念。该书自出版后在纽约时报图书排行榜一直名列前茅。第二本书由于出版合约仍未公开,该书是奥巴马和妻子、两个女儿合著的儿童书。他打算把这三本书所得的利润全部赠予慈善机构。(爱心)
田中角荣 生平简介
十六岁到东京谋生,当过学徒、职员和见习记者,1936年东京中央工学校土木系毕业。1937年在东京创办共荣建筑事务所。1943年成立田中土木建筑工业股份公司,并任总经理。1948年任第二届吉田内阁法务省政务次官。后因与贪污事件有牵连而去职,并被美国占领军当局逮捕,两年半后宣布无罪释放。1950年任长冈铁道公司总经理。1953年任理研化学公司董事。1954年任自由党副干事长。1955年任众议院工商委员会委员长。
1957至1958年任岸信介内阁邮政大臣。1961年任自由民主党政务调查会长。曾任1962年7月池田内阁以及1963年7月池田第二届改造内阁,同年12月第三届池田内阁和1964年11月第一届佐藤内阁的大藏大臣。1965年6月至1966年12月任自民党干事长。1968年11月再次担任该党干事长。1971年7月任佐藤内阁通商产业大臣。1972年7月任日本首相和自由民主党总裁,同年9月访问中国,签署中日联合声明,实现了日中邦交正常化。1973年10月,田中角荣同勃列日涅夫签署联合声明,双方就缔结日苏和约进行谈判问题达成了协议。在中东问题上,日本采取了支持阿拉伯国家反对侵略的“新中东政策”,以获得所需的石油。1974年11月因洛克希德公司行贿事件涉嫌,辞去首相和自民党总裁职务,成为自民党内田中派领袖。1976年7月因洛克希德事件被捕后,退出自由民主党。在以后的众议院大选中,以无党派候选人身份继续当选为众议员。他是自由民主党田中派首领。在1983年12月众议院大选中,田中以无党派候选人身份继续当选为众议员。1989年退出政界,隐居家中。
成就影响
田中角荣是一位有胆识、有魄力、敢作敢为的政治家。1972年,他作为首相访华,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结束了战后几十年中日关系的不正常状态。中日邦交正常化,不仅使日本在与美国明争暗斗的外交舞台上首次打了主动仗,而且为亚洲的安定奠定了基础。
田中角荣是日本政治史上第一个没有受过大学教育的首相,日本人称他为“庶民宰相”。他的当选一时成为日本朝野人士议论的一大新闻。
1.16岁的田中角荣孤身一人来到东京,白天在在一家小建筑公司当徒工,来回奔波于工程现场和公司,晚上到私立中央工学校学习。田中角荣虽然每天都很辛苦,但从来都没有打算放弃读书,他始终坚信着读书是走出困境的捷径。最终,田中角荣凭借着坚韧的毅力,拿到了该校土木科的毕业文凭。(毅力 吃苦耐劳 坚持信念)
2.口吃的田中角荣,固然有先天的生理缺陷。但他发现自己并非绝对的口吃,进而分析自己在某些场合下并不口吃,如同妹妹等小辈说话。这就是说,环境变异,才诱发他口吃的出现。所以经过自己有意识地抓住各个机会锻炼,田中角荣的口才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善于分析问题 抓住机会)
3.1937年,田中角荣创办“共荣建筑事务所”,承揽土木建筑工程设计与施工,大河内正敏子爵把理研所的许多工程转包给田中,对19岁的田中来说,这是难得的机遇。为了不辜负大河内的厚爱,田中拼命干活,测量、计算、设计、施工刚要以及与各厂商的联系,工程的监督等等,样样亲自动手,苦干巧干,务使用户满意。(抓住机遇 勤奋)
郎咸平
生平经历
1974-1978年就读于台湾东海大学经济系,之后就读台湾大学经济学研究所。1980年获台湾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硕士毕业后,服过两年义务兵役,当过记者。1983年就读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金融系。1985年获金融学硕士学位。1986年获金融学博士学位。
毕业后,郎教授被原校聘为财务学讲师。1987年转任密歇根州立大学助理教授,1988年出任俄亥俄州立大学访问助理教授,1989年起任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助理教授,1993年晋升副教授并获终身教职 1994年,他出任香港中文大学教授,1997年提升为该校第一批首席讲座教授至今。
1998-1999年受邀出任有“诺贝尔经济奖摇篮”之称的芝加哥大学访问正教授。曾担任世界银行公司治理顾问,亚洲开发银行的中国银行改革治理顾问。
成就影响
郎咸平,香港中文大学最高学术级别的首席教授,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博士,长江商学院(首席)教授,曾任沃顿商学院、密西根州立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纽约大学和芝加哥大学教授,搜狐首席经济顾问、香港东方日报和太阳报“郎评”专栏作者、上海第一财经电视台“财经郎闲评”栏目主持人、汇名家网特约讲师。曾任世界银行、深交所和香港特区政府财经事务局顾问,被股市中小投资者赞誉的“郎监管”1990年金融学论文引用率排名全世界第一畅销书(公司治理)的作者,国际知名的公司治理与金融专家。素有“郎旋风”、“最敢说真话的经济学家”之称。
被国内媒体评为中国2001年—2003年全国财经人物,2003年荣登世界经济学家名人录,公认为世界金融学的顶级学者。与刘冀生、赖伟民、徐二明一起被公认为中国企业战略管理教学、研究、咨询的四大领军人物,称为“中国企业战略四大天王”。郎咸平因為多次公开对上市公司财务状况提出置疑,对中国政府的一些政策提出批评,所以招来了很多批评。但是,即使如此,他仍然堅定自己的做法——监管上市公司和中国政策,为中小股民说话和致力于维护中小股东权益(堅定信念)2.2004年八、九月间郎咸平用最为传统的财务分析方法,痛陈国企改革中的国有资产流失弊病,质疑某些企业侵吞国资,并提出目前一些地方上推行的“国退民进”式的国企产权改革已步入误区(勇於批判現實)3.大学时期考试作弊被老师发现后得了零分,从此决心努力学习,每天很用功地念到半夜二三点并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后来顺利地考上了台湾大学经济学研究所。(勤奋努力)
马云
生平经历
1988年—1995年,担任杭州电子工学院英文及国际贸易讲师;
1995年,在出访美国时首次接触到因特网,回国后创办中国第一家互联网商业信息发布站“中国黄页”; 1997年—1999年,加盟外经贸部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开发外经贸部官网及网上中国商品交易市场; 1999年3月,正式辞去公职,创办阿里巴巴网站; 2003年,创办淘宝网;同年成立支付宝公司; 2005年,担任中国雅虎董事局主席; 2007年8月,创办阿里妈妈;
2008年10月31日,建立杭州师范大学阿里巴巴商学院,任董事会董事长。2013年5月10日,卸任阿里巴巴集团CEO;
2013年5月28日,建立 “菜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公司法人并出任董事长。
成就影响
2000年10月,被“世界经济论坛”评为2001年全球100位“ 未来领袖”之一; 2001年,美国亚洲商业协会评选他为2001“商业领袖”; 2002年5月,获选成为日本最大财经杂志《日经》的封面人物; 2004年12月,荣获十大经济人物奖;
2008年3月,获选巴隆金融周刊2008全球30位最佳运行长; 2008年7月,获得日本第十届企业家大奖。
2008年9月,获选美国《商业周刊》评出的25位互联网业最具影响力的人物。2009年11月,获选《时代》2009年百大最具影响力人物; 2009年11月,获选《商业周刊》2009中国最具影响力40人;
2009年12月23日,获选 CCTV中国经济人物中国经济十年商业领袖十人之一; 2010年9月,以“阿里巴巴CEO”身份入围《财富》杂志评选的“最聪明CEO”第四名。2012年《财富》中国最具影响力的50位商界领袖排行榜,马云排名第八; 2012年12月12日,当选CCTV中国经济人物;
2012中国企业十大新闻之民企新闻人物;
1.马云成为杭州优秀青年教师后,发起西湖边上第一个英语角,开始在杭州翻译界有名气。因此,很多人来请马云做翻译,马云做不过来,于1992年成立海博翻译社,请退休老师做翻译。(创新 把握机会)
2.海博第一个月全部收入700元,房租2400元。为生存下去,马云背着大麻袋到义乌、广州去进货,海博翻译社开始卖鲜花,卖礼品。马云还曾经销售过一年的医药,推销对象上至大医院,下至赤脚医生。(吃苦耐劳 不畏困难)
3.1995年4月,马云和妻子再加上一个朋友,凑了两万块钱,专门给企业做主页的杭州海博网络公司就这样开张了,网站取名“中国黄页”,成为中国最早的互联网公司之一。(创新 抓住时机)
李·艾柯卡
生平经历
毕业于美国利哈伊大学,得了工程技术和商业学两个学士学位。后又在普林斯顿大学获硕士学位,其间,还学过心理学。
1946年8月,21岁的艾柯卡来到底特律,在福特公司当了一名见习工程师。后当上一名推销员。不久,他被提拔为宾夕法尼亚州威尔克斯巴勒的地区经理。再后来,公司晋升他为华盛顿特区经理。
几个月后,艾柯卡又调到福特公司总部,担任卡车和小汽车两个销售部的经理。1960年11月10日,艾柯卡担任了副总裁和福特分部的总经理职务。
进入60年代后,他研制出一款专为年轻人设计的新车——“野马”,第一年销售量竟高达41.9万辆,创下了全美汽车制造业的最高纪录。头2年“野马”型新车为公司创纯利11亿美元,他成了闻名遐迩的“野马之父”。后来“侯爵”、“美洲豹”和“马克3型”高级轿车型的推出,更是大获成功。1970年12月10日,艾柯卡成为福特汽车公司总裁。
1978年7月13日,被福特开除,同年应聘到濒临破产的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出任总经理。为了拯救克莱斯勒,他提出了“共同牺牲”的大政方针。艾柯卡从自己做起,把36万美元的年薪降为1美元,与此同时全体员工的年薪也减少了125倍。
1982年,“道奇400”新型敞篷车先声夺人,畅销市场,多年来第一次使克莱斯勒公司走在其他公司前面。K型车面市,也一下子占领小型车市场的20%以上。1983年8月15日,克莱斯勒还清了所有债务。
成就影响
曾先担任过福特汽车公司的总裁,后又担任克莱斯勒汽车公司的总裁,把这家濒临倒闭的公司从危境中拯救过来,奇迹般地东山再起,使之成为全美第三大汽车公司。在20世纪80年代以及90年代初,成为美国商业偶像第一人。
1.早期的意大利移民,在美国备受歧视,艾柯卡是个有骨气的人,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他毕业于美国利哈伊大学,得了工程技术和商业学两个学士学位。后又在普林斯顿大学获硕士学位,其间,还学过心理学。(骨气)
2.艾柯卡想出了一个推销汽车的办法:谁购买一辆1956年型的福特汽车,只要先付20%的货款,其余部分每月付56美元,3年付清。这个办法使福特汽车在费城地区的销量像火箭般直线上升,仅仅3个月,就从原来的最末一名,一跃而居全国第一位。福特公司把这种分期付款的推销方法在全国各地推广后,公司的年销量猛增了7.5万辆。艾柯卡也因此名声大振。不久,公司晋升他为华盛顿特区经理。(创新 思维灵敏)3.在公司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艾柯卡没有气馁,更不想退缩,而是深入员工中调查研究,认真分析国内外汽车市场的发展趋势。为了拯救克莱斯勒,确保65万员工的工作和生活,他没有简单地裁员,决定以紧缩开支为突破口,提出了“共同牺牲”的大政方针。艾柯卡从自己做起,把36万美元的年薪降为1美元,与此同时全体员工的年薪也减少了125倍。(迎难而上 永不言弃 善于调查研究和分析)钱学森 生平简介
1929年,考入了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学习机车制造专业。1934年,于交通大学毕业。1935年,入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1936年,获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后转入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1939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数学博士学位。1943年,任加州理工学院助理教授。1945年,任加州理工学院副教授。1947年,任麻省理工学院教授。1949年,任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中心主任、教授。1955年9月17日,返回中国。1956年,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1957年,当选中国力学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1958年,成立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钱学森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主任,成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创始人之一。1960年,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副院长,并不再兼任该院一分院院长。1961年,当选为中国自动化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1965年,任第七机械工业部(导弹工业部)副部长。1968年,兼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研究院院长。1970年,任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并不再兼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研究院院长。1979年,当选中国宇航学会名誉理事长。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86年,当选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三届全国委员会主席。1981年,当选中国空气动力学研究会和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1982年,任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当选为中国力学学会名誉理事长。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兼任该院一分院院长。1984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执行主席。1992年,被聘请为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名誉主席。1986年,被选为政协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87年,被聘为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高级顾问。1987年5月3日,担任中国人体科学学会名誉理事长。1988年,兼任政协第七届全国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1994年,被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8年,被聘为解放军总装备部科学技术委员会高级顾问。成就影响
1953年,钱学森正式提出物理力学概念,主张从物质的微观规律确定其宏观力学特性,开拓了高温高压的新领域。1957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79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杰出校友奖”。1985年,获全国科技进步特等奖。198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9年,获 “W.F.小罗克韦尔奖章”“世界级科学与工程名人”和“国际理工研究所名誉成员”称号。1991年,获 “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1995年,获 “何梁何利基金优秀奖”1998年,被授予“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称号。1999年,获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1年,获霍英东奖金委员会颁发的第二届“霍英东杰出奖”(中国地区)。经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审议批准,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763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钱学森星”。
1.在钱学森提出回过后,美国人大为生气,并对他严加看守,甚至施加刑罚.可是钱学森回国的决心从未动摇,美国人放出话,只要钱学森愿意留在美国,不回中国,就马上给予他最优良的设施,比原来更好,更美的生活,给他更大的荣誉.但是钱学森没有放弃.依然意决回国.(爱国)
2.钱学森1955年离开美国后再也没有回去过。钱学森对美国朋友和科学同行十分友好,并保持着联系,但他坚持只要美国政府不对当年“驱逐”他出境正式道歉,他今生今世绝不再去美国。(坚守原则)
3.钱学森和普通科技人员一样,睡帐篷、吃粗粮,组织导弹试验的测试、计算、分析、研究。在前苏联突然撤走全部专家的困难条件下,他带领着中国科学家们攻克了一道道难关,于1960年11月5日,成功进行了我国第一枚导弹飞行试验。(吃苦耐劳 不畏困难 亲力亲为)
俞敏洪
生平经历
民盟成员,北京大学英语系毕业,大学学历。在江阴市第一中学上高中。两次高考失利后,于1980年考入北京大学西语系,大三的时候因患病(肺结核)而休学一年,1985年北京大学毕业,然后留校担任北京大学外语系教师。1991年9月,俞敏洪在外做兼职受北京大学处分后,从北京大学辞职,进入民办教育领域,先后在北京市一些民办学校从事教学与管理工作。1993年11月16日,创办北京新东方学校并担任校长。2001年成立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2006年9月7日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
成就影响
被评为20世纪影响中国的25位企业家之一。2008年,新东方获民政部颁发的“中华慈善奖” 2009年,获评CCTV经济人物 2010年,获“中国最具魅力校长”称号 2011年,荣登《福布斯》世界富豪榜
2012年,在《财富》中国最具影响力的50位商界领袖排行榜中,排名第45位。
以54亿元财富位列2012胡润百富榜第288位
2013年,入围2013胡润全球富豪榜
其发展故事由香港著名导演陈可辛改编拍成励志电影《中国合伙人》
1.补习班的英语老师,综合各年的高考题,总结出了300道考题,要求学生练习。俞敏洪用最笨的方法,抛弃了一切杂事,一心一意,从早到晚,用了20多天的时间,把这300道考题,共800个句子背了个滚瓜烂熟,他的英文成绩从此一跃飞升,由倒数第一上升到正数第一。尤其在介词的运用上,体会颇深。(坚持 勤奋)
2.1991年因开办辅导班而被北大以不务正业为名全校通报批评后,俞敏洪并没有就此消沉,也没有逆来顺受,而是毅然选择离开,下定决心,投身商海。(果断抉择)
3.当俞敏洪在外从事第二职业时,北大毫不留情的给予行政处分。俞敏洪并没有就此消沉,也没有逆来顺受,而是毅然选择离开。但俞敏洪对北大的“深仇大恨”很快随新东方的崛起而烟消云散。当然北大对俞敏洪的伤害是刻骨铭心的,但俞敏洪解脱了。如果他过分沉浸其中不能自拔,本身又造成第二次伤害,更大的伤害!新东方也不会取得如此的成功。(解脱 “叛逆”)
李阳
生平经历
1990年7月至1992年,毕业分配至西安电子设备研究所工作
1992年,考入广东人民广播电台英文台,担任英语新闻播音员 1993年,担任广州电视台英语新闻播音员、主持人
1993-1994年间,担任美国驻广州总领事馆特邀翻译,并完成一系列重大涉外翻译工作
1994年,创办广东李阳文化教育发展有限公司(前身为广州李阳克立兹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担任董事长至今 2006年,担任北京爱国者理想飞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
成就影响
1996年,被广州金融高等专科学校聘为客座教授 1998年,被南京三江学院聘为客座教授
2000年,被评为“全国新青年十大新锐人物”之“最具梦想家气质的新锐人物” 2001年,被兰州大学聘为客座教授
2002年,被北京市民讲外语活动组委会聘为顾问 2002年,被2002韩日世界杯组委会聘为“荣誉特使” 2002年,加入广州东山区侨商会,担任侨商会常务理事 2003年,当选为广州东山区政协特邀委员 2003年,广州市侨商会理事
2003年,被韩国MBC电视台聘请为宣传大使
2004年,担任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关爱成长行动”形象大使 2004年,担任北京市残联形象大使 2005年,担任《青年文摘》形象大使 2005年,被聘为长江商学院英语教授
2005年,被聘为中国体育总局国家队运动员英语总教练 2005年,入选为中共中央直属机关青年联合会委员
2006年,受聘成为“志愿北京,和谐先锋”奥运大讲堂的特约讲师,并成为北京市政府奥运培训工作小组的专家顾问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手
2008年,北京奥运会志愿者英语口语培训总教练
2011年,被陕西省商洛学院党委副书记聘请为商洛学院名誉教授,口头授予其为商洛学院招生形象代言人 2012年,山东省枣庄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向李阳颁发了枣庄市旅游发展英语顾问聘书,引发社会争议。
1.为了防止自己斑秃而废,李阳约了他们班中学习最刻苦的同学每天中午去大喊英语,在兰州大学的烈士亭,李阳和他的同学顶着凛冽的大风,扯着嗓子大喊英语句子。他们从1987年冬一直喊到1988年春,四个月的时间里,李阳重复了十多本英文原版书,背熟了大量四级考题;每天,李阳的口袋里装满了抄着各种英语句子的纸条,一有空就掏出来念叨一番,从宿舍到教室,从教室到食堂,李阳的嘴总是不断地运动着。4个月来,李阳的舌头不再僵硬,耳不再失灵,反应不再迟钝。(刻苦 坚持 珍惜时间)
2.李阳打破国际上语言课小班的惯例,数千人甚至数万人一起上课。香港和东南亚的华人慕名来广州接受他的培训。新加坡、日本、台湾和泰国的大公司、学院和培训机构纷纷邀请要李阳前往讲学。李阳的方法同样适合于外国人学习中文。他的学生已经在美国、新西兰、日本等国家开设了“疯狂英语”、“疯狂中文”培训课程。(创新)3.1990年7月,李阳从兰州大学毕业,被分配到西安的西北电子设备研究所,从宿舍到办公室,有一段黄土飞扬的马路,李阳每天从这条马路经过,手里拿着卡片,嘴里念着英语,起初他是孤独的,人人都称他“疯子”,慢慢的他的身后有了1个、2个、3个……同时,李阳每天坚持跑到单位的九楼顶上喊英语,躺着喊,跪着喊,跳着喊,冬天喊在雪花飞舞中喊英语;夏天,光着膀子,穿着短裤,迎着日出大喊英语。就这样,坚持每天在太阳出来之前脱口而出40个句子,喊了一年半之后,李阳的人生道理又一次走到了新的转折点。(坚持 刻苦)
第三篇:曼德拉
时评文章选读(第六期)2013年12月24日
永远的曼德拉
于杰飞《 光明日报 》(2013年12月07日
08 版)
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因病医治无效于12月5日辞世,享年95岁。噩耗传来,南非举国悲痛,世界同声哀悼。
1918年7月18日,曼德拉出生于南非东南部特兰斯凯地区的一个部落酋长家庭。当时的南非到处弥漫着种族主义的血腥味,对种族隔离制度的强烈不满,在曼德拉心里种下了对平等和自由的渴望。他决心“不以酋长身份统治一个受压迫的部族,而要以一个战士的名义投身于民族解放事业”。
怀揣着这个理想,1944年,年轻律师曼德拉加入了非洲人国民大会(简称“非国大”)。1952年,借鉴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经验,曼德拉成功组织并领导“蔑视不公正法令运动”。1953年,曼德拉在非国大会议上发表了《自由之路无坦途》的演讲,公开宣布非暴力反抗南非种族隔离制度。然而,面对这份非暴力宣言,南非政府却选择了暴力回应。在和平斗争无果的情况下,1961年6月,曼德拉创建非国大军事组织“民族之矛”,以暴力对抗暴力。1962年,曼德拉被南非政府以“煽动”罪和“非法越境”罪判处5年监禁。
“我已经把自己献给了非洲人民的斗争事业。我为反对白人统治进行了斗争,我也为反对黑人统治进行了斗争。我怀有一个建立民主和自由社会的美好理想……如果需要的话,我也准备为它献出生命。”
这段演说是曼德拉在所谓的“叛国案”中的自我辩护。1964年6月,南非政府以“企图以暴力推翻政府”罪判处正在服刑的曼德拉终生监禁,这年他45岁。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个判决足以摧毁一个人的意志,但对于曼德拉而言,斗争才刚刚开始。
罗本岛是南非最大的秘密监狱。4.5平方米的狱室,勉强可以躺下,曼德拉在这里一待就是27年。
27年,曼德拉忍受了每天到采石场做苦工的折磨,忍受了惨无人道的羞辱和拷打。漫长的监狱生活,曼德拉在孤独中苦苦思索。“我对自己的人民获得自由的渴望变成了一种对所有人,包括白人和黑人,都获得自由的渴望。”他意识到,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一样需要获得解放。夺走别人自由的人是仇恨的囚徒,他被偏见和短视的铁栅囚禁着。他感受到肩上沉重的使命,他决心把这种理念传递给每一个南非人,只有这样,他的彩虹之国才有希望。于是,他开始坚持锻炼身体,整日以书为伴。“我不会绝望,也不会自暴自弃。我相信会有一天,我作为一个自由人,行走在阳光下。”
1990年2月11日,南非白人总统德克拉克迫于压力最终宣布无条件释放曼德拉。这一年,德克拉克和曼德拉同时获得诺贝尔和平奖。1991年,延续300多年的南非种族隔离制度从法律上被废除。为这一天,曼德拉等了73年。
1994年4月,非国大在南非首次不分种族的大选中获胜,曼德拉成为南非首位黑人总统。而当时的南非正处在激烈的种族对抗中,如何将这个国家解救出来,全世界的眼睛都注视着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就职典礼上,曼德拉出人意料地邀请了当年在罗本岛看守他的3名狱警,并向他们鞠躬致敬。“当我走出囚室迈向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
楚,自己若不能把痛苦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其实我仍在狱中。”“让黑人和白人成为兄弟,南非才能繁荣发展。”曼德拉用他高尚的人格和实际行动,向世界宣告他实现民族和解的决心。全场报以掌声,世界报以掌声。
在曼德拉的努力下,南非成立了“真相与和解委员会”。曼德拉告诫人们,解放斗争并不是一种反对任何一个团体或种族的战斗,而是反对一种压迫制度的斗争。在他的感召下,获得自由的黑人放下了武器,失去特权的白人守住了基本权利。南非共和国实现了全国和解!
当声誉达到巅峰的时候,曼德拉却决定隐退,他毕竟已经80岁高龄。“我已经演完了我的角色,现在只求默默无闻地生活。”1997年12月,曼德拉辞去非国大主席一职,1999年6月,辞去总统一职。曼德拉,终于把自己还给了家人。
“从今往后,我的生活添加了两个重要内容,第一个是格拉萨,第二个是到莫桑比克吃大虾。”曼德拉与莫桑比克前总统遗孀格拉萨相伴晚年,而她也是领导反对种族歧视运动的杰出女性。
“隐退也是一种领导”。81岁高龄的曼德拉开始投身慈善事业。他发起大型抗击艾滋病慈善音乐会,呼吁全世界共同关注艾滋病,积极采取行动消除贫困、疾病和饥饿。出席2010年南非世界杯闭幕式,是曼德拉最后一次谢幕。
曼德拉以非暴力方式实现了南非的种族和解,创建了各种族和谐相处的新南非。曼德拉冲破了狭隘的民族主义,用宽阔的胸怀包容了所有人。
曼德拉走了,希望曼德拉留下的精神财富能永远传承下去。
曼德拉未曾远去
——评《曼德拉:漫漫自由路》
郑 春《 光明日报 》(2013年12月14日
05 版)
《曼德拉:漫漫自由路》[美]丹尼·谢克特 著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3年12月10日,约翰内斯堡,南非国父纳尔逊·曼德拉的追悼会在雨幕中揭开序幕。莫非苍天也在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哀伤?
这是一场世所罕见的追悼会,奥巴马、卡梅伦、奥朗德、高克、莱塔、哈珀、罗塞夫、穆克吉、阿巴斯、卡尔扎伊、李源潮、潘基文、巴罗佐、范龙佩、卡特、克林顿、小布什、梅杰、布莱尔、布朗、福田康夫、比尔·盖茨、理查德·布兰森等政商名流的出席,使得这场追悼会被媒体誉为“有史以来最隆重的追悼会”。
但对南非人民而言,曼德拉这位国父并未离去;对于全世界爱好自由与平等的人们而言,曼德拉的精神永存。
当我们深入去了解曼德拉的时候,他是谁?如何能够还原一位真实的曼德拉?多角度的观察,深入挖掘其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复杂面相以及从中所流露的伟岸人格,或许才能更好地贴近他。
美国著名导演丹尼·谢克特在其著作《曼德拉:漫漫自由路》一书中,使用了从A到Z的26个英文字母(村民、恶霸、情人、拳击手、战斗员、律师、自由战士、政治家、麻烦制造者、和平主义者、囚犯、救世主、总统、离婚、无效的、偶像、传奇、英雄、神……),以26个关键词,完整而全面地展现了曼德拉悲欣交织、精彩绝伦的一生。从形式上看,这样的写法显得有些虚浮甚至轻佻,但当你在此时此刻捧读本书,你会强烈地感受到,尽管媒体会尽力渲染曼德拉的完美形象,但实际上他是一位有血有肉有缺陷的圣贤。
这并非贬低,反而拉近了我们与他之间的距离。在关于曼德拉浩如烟海的传记作品中,作者们无不从其高大、伟岸、圣洁等处着手,把一个已然很伟大的人物描述得更加伟大,甚至赋予其近乎神圣的绚丽光环,然而本书却恰恰围绕曼德拉生活中的一些琐屑细节展开叙述,譬如他从小热爱体育,他在校园中欺负自己看不惯的人,他违反校规被退学,他的情感生活……在这些质朴而平实的描绘中,世人加在曼德拉身上的层层光环被一一卸下,从而让我们见识到一个真实而纯粹的曼德拉,也惟其如此,我们才能从中感受他真正伟大的人性魅力。
曼德拉是矗立在第三波民主化浪潮潮头的弄潮儿,他的伟绩不尽如Beyond在《光辉岁月》中唱到的“黑色肌肤给他的意义,是一生奉献,肤色斗争”中,而更在于他当选总统后,不以自己27年铁窗生涯的痛苦为意,从国家大局着眼,在推动民主化和转型正义的同时尽力弥合种族间的裂隙与矛盾,否则以南非不同族群间数十年积累的怨恨,一朝威权体制崩溃,很难预料会发生什么。这一点,只要看看其他一些在该阶段步上民主之途却陷于族群撕裂而进退失据的国家,自不难理解。于此我们也可看出,曼德拉具有高超的政治智慧,他很好地控制住了手中的“潘多拉魔盒”,既打开了盒子,又不让恶魔肆虐,反而乘势借力,把南非打造成了非洲罕见的先进国家,跻身“金砖”,领导“非盟”。
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曼德拉,张开理想的风帆,用一生的时间去实践一个自认为正确的理念,不屈不饶,终于柳暗花明。他收获的不是一个总统的职务,也不是一个伟人的虚誉,而是全世界对一位斗士数十年艰辛奋斗历程的肯定与褒奖。他用一生的时间在人类历史上踏出了一道坚实深沉的轨迹,谱写了一首慷慨激昂的壮曲,生而如此,纵逝,复有何憾?
曼德拉走了,但他又并未走远,他的广阔胸襟,他的宽恕哲学,都还留驻在南非的国土上,栖息在世人的内心深处。
曼德拉,彰显人性四美
2013-07-18 13:32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查看评论有4人参与
作者:中国驻南非开普敦前总领事 陆苗耕
7月18日,是曼德拉95岁生日。他的人生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细细品味,曼德拉的人生特质和品格,充盈着魅力、纯净、平凡、崇高,其内涵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曰高扬斗争精神。斗争是曼德拉人生的底色。非国大正是在他的领导下焕发了蓬勃朝气和洋溢着斗争激情,掀起了一场场声势浩大的示威抗议运动,猛烈地冲击着白人种族主义统治的籓篱。他亲自出任“民族之矛”第一任总司令,成为叱咤时代风云的著名人物。白人种族主义政权多次拘捕他,甚至要判以死刑。在法庭上,曼德拉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在狱中,曼德拉以监狱作为人生的新战场,斗志更加旺盛,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斗争,奏出
了人类反压迫反奴役斗争史上响彻云霄的凯歌。
二曰力主和解与和平。曼德拉走出监狱,称自己的使命是解放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他主张解放压迫者,不以复仇算旧账,强调废除种族隔离制度,继续发挥白人建设国家的作用,努力以政治方式、种族和解途径解决南非白人种族主义统治的历史难题,极力避免南非出现流血内战。他以大智大勇纵横捭阖的谋略和魄力,数次将当年南非的多党谈判从破裂的悬崖边拽回,终于通过和平方式,实现了新南非的诞生。曼德拉执政期间和卸任后,为维护非洲和世界和平进行不懈努力,调解非洲冲突和部族矛盾,反对恐怖主义滥杀无辜,反对美国向伊拉克动武伤及民众。
三曰乐于激流勇退。曼德拉不恋权位,其高风亮节为世人广泛赞扬。1990年2月曼德拉出狱,其声望甚高,人们迫切希望他担任非国大的掌门人,但他坚持由非国大下届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他甚至提出不当新南非首任总统,后因实难推辞,允诺只任五年。任职期间,放手让副总统姆贝基实际施政。任期尚未结束,他就主动引退,并尊重非国大多数人意见,举荐姆贝基接班。
四曰彰显人类大爱。曼德拉晚年非常关心弱势人群,尤其关怀妇女、儿童和艾滋病患者。他积极募捐慈善款项,为贫困地区建立上百所学校和诊所。曼德拉对南非成为艾滋病患者和病毒感染者高发地区心忧如焚,深刻反省自己当政和姆贝基执政时对防治艾滋病不重视。为了解防治情况,他常深入基层,与患者交谈沟通,成立防治艾滋病的曼德拉基金。曼德拉不是完人,他称自己不是圣人,但人们完全能宽容和理解他的过失和局限,对他充满尊敬和关爱。国际社会高度褒扬曼德拉,2010年联合国就将曼德拉生日7月18日定为“曼德拉国际日”,近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称赞曼德拉是20世纪的巨人之一。“人生如梦”。曼德拉做了90多年的人生长梦,做了斗争不息之梦,做了追求自由、平等、正义之梦,做了寻求和解与和平之梦,做了淡泊名利、不恋权位之梦,做了关爱人类之梦。愿当今政治家和有识之士携手并肩,顺应时代大潮,共济天下,像曼德拉一样做关爱人类和世界的人生之梦。(陆苗耕)
有一种精神叫曼德拉
2013-12-09 08:59 来源:人民日报 我有话说有5人参与
作者:温宪
大仇恨与大和解、大斗争与大宽容、大勇敢与大平和,27年的铁窗生涯升华出对整个世界有着典范作用的精神。人们赞颂曼德拉,就是在赞颂一种精神;人们仰慕曼德拉,就
是在仰慕一种境界。
曼德拉与世长辞,整个世界为之动容。
作为人民日报驻南部非洲记者,我从1991年至1997年的数年间,曾多次走近曼德拉,亲身感受这位世纪伟人的人格力量。大仇恨与大和解、大斗争与大宽容、大勇敢与大平和,27年的铁窗生涯不仅磨砺出一部旷世传奇,更升华出对整个世界有着典范作用的精神。饱尝血腥、战乱、冲突、斗争的人类社会需要精神。人们从曼德拉独特的传奇经历中领悟到这种精神的凝结和闪光。人们赞颂曼德拉,就是在赞颂一种精神;人们仰慕曼德拉,就是在仰慕一种境界。
曼德拉有着为人类公平、正义赴汤蹈火的献身精神。南非曾是世界上种族冲突最为激烈、最为血腥、最为持久也最为骇人听闻的国度。面对当时世界上唯一的种族隔离国家制度,曼德拉疾呼:“我曾为反对白人统治而斗争,我也曾为反对黑人统治而斗争。我对一个民主和自由社会抱有理想,在这个社会中,所有人和谐地生活在一起,有着平等的机会。我希望为这一理想能够实现而生,如果必要,我也准备为这一理想而死。”在推翻种族隔离制度的斗争中,曼德拉表现出义无反顾的勇敢与将牢底坐穿的坚忍。进入21世纪以后,曼德拉明确反对伊拉克战争的原则立场,彰显着他以更为宽广的国际视野为人类和平正义献身的无私精神。
漫长而孤独的铁窗生涯使曼德拉认识到,“一个夺走另一个人自由的人便是仇恨的囚徒,他便被囚禁在偏见和狭隘的铁窗之内”,“在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着仁慈与真诚。没有一个人生来就因为肤色、背景或宗教而去仇恨另一个人。人们的仇恨是被教会的,如果人们能够学会仇恨,他们就可以教之以爱,因为从人心中流出的爱较其对立者更为自然……人类的善之火可被隐藏,但永远不会被熄灭”。从囚徒成为总统的曼德拉曾风尘仆仆看望将他送入监牢的前白人政权总理的遗孀,也曾友好会见几十年前将他宣判入狱的白人法官和始终对种族主义统治表示不悔的前白人总统。曼德拉博大的胸襟让南非避免了因种族问题发生内战,促进种族和解成为社会发展主流。这种和解、宽恕精神切中了当今人类社会的要害,因而焕发出巨大的感染力。英国北爱尔兰问题的和平解决直接受益于曼德拉精神的感染。在当今仍不太平的世界,曼德拉的精神和胸怀对于人类社会的和平、稳定和发展有着极为现实和深远的促进意义。
伟人曼德拉也是平易近人的性情中人。他热爱生活,热爱学习,喜爱孩子,头脑极为机敏,有着强烈的幽默感。曼德拉也犯过这样那样的错误,正如他曾说,“我不是一名圣人,除非你认为圣人是一个一直努力尝试成为圣人的罪人”。热爱人生的曼德拉淡泊权势。在本来可以连任总统的情形下,他毅然急流勇退,并给予继任者至今听来仍有极强现实意义的忠告:“对于一位未遭到反对而被所有人选举出来的领导人来说,他面临的一大诱惑便是可能利用自己强有力的地位对毁损过他的人施加报复,给他们穿小鞋或在某些情形下将他们一脚踢开,从而使自己的身边围绕着一帮满嘴说„是‟的男人和女人……”
1996年11月27日,我曾亲历时任总统曼德拉宣布南非与中国建交的历史性时刻。这一决定推动中南两国关系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今天,同为金砖国家的中国与南非正在共同促进世界和平、稳定和发展。饮水思源,这当中有曼德拉的一份重要贡献。(温宪)
今天我们为什么纪念曼德拉
2013-12-07 12:37 来源:京华时报 我有话说有11人参与
作者:徐立凡
假如简单以政绩而论,曼德拉并不完美。但在道德信念和价值观层面,曼德拉无疑是这个世界的伟人之一。也正因此,离去的曼德拉给我们这个时代留下了可贵的价值。
当地时间12月5日晚,南非总统祖马宣布,曼德拉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95岁。国际社会对曼德拉的去世同声哀悼。第一时间内,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和外交部三度表示哀悼,美国宣布降半旗志哀,各国政要以及各界人士均表达缅怀之意。
纪念曼德拉,是因为他的一生就是时代的刻度。曼德拉横跨后殖民时代、南非种族隔离时代、冷战时代和全球化时代,不同的时代赋予他不同的身份,从全球最知名的囚徒到南非首任黑人总统,从革命者到和解宽容的布道者,他身上叠加的政治标签和文化标签,不仅是他个人所独有,也凝聚了与他同期的反抗和推动和解的共同记忆,即中国人熟悉的“光辉岁月”。
纪念曼德拉,还因为他是改变历史的少数伟人之一。曼德拉主导了通过非暴力方式实现南非种族和解的全过程,拔除了全球最后一个公开的种族隔离堡垒。在历史演变的过程中,曼德拉也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精神涤荡,最终在建设“彩虹国”的梦想指引下,他超越了种族、肤色、宗教和仇恨,从一个不屈的斗士,转向忍让、博爱、宽容的实践者,新南非没有因为历史情仇割裂,非洲大陆乃至全球都普受其惠。
纪念曼德拉,还因为他在执政生涯中体现出的权力观。由于废除种族隔离制度和推动民族和解的巨大贡献,曼德拉当选南非总统后声望如日中天。但是,制度性“囚笼”虽被打破,南非政治、经济、族群之间的积弊非一日可除。曼德拉治下的南非同样经历了转型期社会的所有冲突:经济不振、犯罪率飙升、潜在种族篱笆难以打破,等等。在国际事务上,曼德拉也表现出过度保守和过于激进的矛盾。当人们不再视曼德拉为神明之时,曼德拉却表示心感宽慰。同时,他对自己在新南非政治格局过于重要的位置也时时感到怵惕,在任期届满后,曼德拉全身而退。此后,他刻意削弱自己身上的政治符号,对权力毫不恋栈。
纪念曼德拉,还因为他个人具有的巨大魅力。无论是在总统就职典礼上对当年看守他 的狱卒鞠躬致敬,还是听到中国歌曲“光辉岁月”时的潸然泪下,无论是退任后中国情结的尽情释放,还是对体育的持久关注,曼德拉的“个人时刻”,既折射出政治手段运用的纯熟,也折射出个人性格中真实的一面。曼德拉的个人魅力,也是他从政治家化身文化象征的原因之一。
假如简单以政绩而论,曼德拉并不完美。但在道德信念和价值观层面,曼德拉无疑是这个世界的伟人之一。也正因此,离去的曼德拉给我们这个时代留下了可贵的价值。同属发展阶段的南非处于转型化时期,各种矛盾突出。价值诉求对立、人际关系异化,对所有人都形成了困扰。曼德拉就认为,新南非仍是一个“病态社会”。曼德拉及其支持者在种族废墟基础上,将南非初步建设成一个族群合作的社会,其难度可想而知。曼德拉告诉我们,基于人道主义的宽容和解,是最有效的办法。
新南非成功地改变了传统的国际形象,提升了南非的国家品牌。如今,南非已是金砖国家组织成员和非洲大陆的旗帜。中国提出的构建和谐世界、建立新型大国关系等方针,同样不可避免会面临不少挑战。如何实现求同存异,已成为主要挑战,甚至影响着许多人的价值判断。曼德拉留下的精神遗产中,或许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如何在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国家利益的同时,减少机会成本。事实上,不唯中国,今天国际社会大国与大国之间,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从地缘政治到全球核不扩散、防止气候变暖等诸多国际事务中,都存在看得见和看不见的纷争。曼德拉的人生轨迹,不无启迪。
曼德拉曾说:“爱在人类的心中比恨来得更自然。”或许,时时想起这句话,就可以从曼德拉的人生中获取价值——无论是个体还是共同体。(徐立凡)
曼德拉:用悲悯的目光看待世界
2013-12-10 10:39 来源:中国青年报 我有话说有4人参与
作者:陈季冰
上周末,纳尔逊·曼德拉逝世的消息传遍全中国,也引发了各种纪念和评论。不同价值立场的人各取所需:在有些人眼里,他是自由偶像和人权斗士;而在另一些人眼里,他是反帝反殖民的民族主义英雄。早在毛泽东、周恩来时代,他就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后来又直接促成了南非与中国的正式建交。的确,曼德拉一生致力于种族解放和种族平等事业。在他的领导下,南非取消了残酷的种族隔离制度,南非黑人赢得了自由和尊严。不过,如果没有美国和英国政府政策的改弦更张,以及施加的强大压力,南非的白人政权恐怕不会那么轻易地放弃自己享有了几百
年的垄断特权。
曼德拉在1994年领导非洲人国民大会(简称非国大)赢得首次全体国民平等参与的民主选举,成为南非历史上首位黑人总统。但在接下来的总统任期上,他似乎并未赢得应有的支持和认同。一些人指出,他在控制南非艾滋病疫情的蔓延、抑制高失业率和愈演愈烈的贫富分化等方面,并不尽如人意。
此外,在曼德拉卸任以后的10多年来,执政的非国大因贪污腐败、裙带内斗和独断专行,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尖锐批评。当前南非的精英统治阶层之中腐败盛行,大多数黑人的生活几乎没什么改变,这令幻灭感取代了20年前的欢欣鼓舞。一些批评者也认为,曼德拉默许种族问题和经济鸿沟的存在,做出了太大的让步。
曼德拉最重要的政治遗产并不是推倒了一个旧制度和创建了一个新制度,而是他毅然地与那些长期迫害自己的白人种族隔离政权统治者展开有效的谈判与合作,不仅促成了白人统治的和平终结,并且在新旧制度的更替过程中,让南非避免了很多人预言的流血冲突。为此,他与南非种族隔离时代的最后一位总统德克勒克在1993年一同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曼德拉当之无愧。
而在1994年至1999年担任总统期间,曼德拉将大量精力用于平息黑人选民的怨恨,同时让南非白人放心他们不会遭到报复。他曾特意邀请一名看守过自己的白人狱警出席自己的总统就职典礼,他从不掩饰自己对德克勒克的不信任和厌恶,但仍与后者分享了总统权力与诺贝尔和平奖。这种以宽恕取代报复、以和解代替清算的模式,使得现代的政治变革不再必然伴随着血腥。
许多年以后,新闻记者追问曼德拉:在白人种族隔离政权压迫了他的人民几百年、并将他自己囚禁在监狱里长达27年之后,他的内心如何还能不怀有一丝一毫仇恨?曼德拉的回答是:一个领袖承担不起仇恨的代价,因为仇恨搅乱人的头脑。
因此,曼德拉的最大贡献在于,他将人类追求自由和公正的斗争建筑于驱散愚昧和狭隘之上,而不像以前人那样,是同一群“邪恶”的统治阶级的殊死搏斗。
曼德拉并不是一个天降的圣人,他的和平主义也不是与生俱来的。从部落酋长的显赫家庭中走出来的他,在年轻时也曾像大多数革命者一样受到黑人民族主义的诱惑,他曾是切·格瓦拉的信徒,领导过一支名字叫做“民族之矛”的武装游击队,还曾“出于机会主义动机”短暂加入过南非共产党,经常不加思索地引用马克思和列宁的名言……他曾在自传中写道,“(当时)我对白人、而不是对种族主义感到愤怒。我虽然不准备把白人都扔进大海里,但我会高兴地看到他们登上自己的汽轮,自愿地离开非洲大陆。”但中年以后,特别是被捕入狱以后,他反而成为一名伟大的和解者。
这给曼德拉的毕生斗争赋予了一种神圣性。是的,现存于世的伟大宗教,就是用这种
悲悯目光看待世界的。佛教从来就认为,世界的根本问题不是善与恶的斗争,而是“无明”与“觉悟”之间的挣扎。即便是秉持善恶二分法的基督教,其创立者耶稣在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前所说的最后一句话也是:天上的父亲,宽恕这些罪人们吧!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作为美国的首位黑人总统,同样也是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的奥巴马是曼德拉的崇拜者,他在纪念文稿中将曼德拉称为“正义、平等和尊严的象征”。奥巴马说,世界上“不太可能会出现另一个纳尔逊·曼德拉式的人物”。然而,这条漫长而崎岖的道路上其实并不寂寞。在曼德拉充满贵族魅力的高大身躯之前,是圣雄甘地的佝偻影子;而在他的身后,则是昂山素季柔弱而坚定的面容……他们给予我们的伟大教诲是:在人类进步的伟大征程中,我们真正的敌人从来不是那些欺压我们的人,而是他们和我们心中的无知、恐惧和愤怒……
曼德拉的宝贵遗产,无疑将会激励更多人投身到一场又一场与“错误历史”和解的伟大变革之中。是的!真正意义上的变革从来就不是为了复仇和偿债,而是为所有人建设一个更好的社会。而随着越来越多的曼德拉式变革的成功,历史也终将放下它的重重疑虑,给予这样的和平变革以更多机会。(陈季冰)
悼念曼德拉,为何哀而不伤?
2013-12-12 09:21 来源:新京报 我有话说有7人参与
(据新华社电)坐在追悼会现场的各国政要在发展理念、民主内涵等方面可能不合,但他们吊唁曼德拉的共同选择,说明认可超越了种族、国籍和宗教的“曼德拉精神”。
曼德拉官方追悼会上,南非人并没有如一些人预想的那样,泪水涟涟、呼天抢地。相反,整个追悼活动气氛轻松、哀而不伤。与其说是哀悼,不如说是一场盛大的庆祝。
电视直播镜头记录下种种“欢乐”:许多南非人脸上挂着笑容,有的嚼零食,有的载歌载舞,有的吹起“瓦瓦祖拉”长喇叭,以至于追悼活动主持人不得不几次插话,提醒大家安静些。
记者抓拍的图片中,美国总统奥巴马和丹麦首相施密特共同举着手机,英国首相卡梅伦则在一边摆好姿势一起自拍,三人脸上都挂着笑容。美国前总统小布什微笑着和熟人打招呼、握手。
英雄陨落,逝者为大。为何人们选择用欢庆来纪念与追思?被东西方同时认可与尊崇 的曼德拉,功成名就,年逾九旬而逝,应属“喜丧”。他此前几度病重入院,病情牵动万人心,不少南非人早已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坦然面对“南非之子”永远离开的那一天。
而非洲人的乐观天性、深浸宗教影响的死亡观、对家族理念的重视,都让曼德拉的悼念活动在纪念逝者的同时,更被赋予凝聚生者的作用。
曼德拉并非完人,但却被公认为平等与正义、平和与宽容、坚韧与智慧等品质的集大成者。近百位各国元首、政府领导人专程来到南非参加悼念活动、10万南非民众冒雨参加,本身就是证明。
坐在追悼会现场的各国政要在意识形态、发展理念、民主内涵等方面可能龃龉不合,但他们前来南非吊唁曼德拉的共同选择,说明他们认可超越了种族、国籍和宗教的“曼德拉精神”。
曼德拉走了,但他留给世界的财富与启示永存。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举行悼念活动的约翰内斯堡FNB体育场成了“葬礼外交”的平台。美国和古巴领导人握手,是否能真的消弭敌意暂且不论,但用曼德拉所代表的和解精神来悼念曼德拉,无疑比光用眼泪更有力量。
第四篇:曼德拉
曼德拉的“光辉岁月”
“生命中最伟大的时刻不在于永不坠落,而在于坠落后总能再度升起”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皇甫平丽
世界最伟大的政治家之
一、南非前总统纳尔逊·曼德拉于当地时间5日20时50分逝世,享年95岁。南非总统祖玛随后在全国讲话中证实了这一消息。
祖玛悲痛地说:“我们的国家失去了她最伟大的儿子。我们的人们失去了父亲。”
“钟声响起归家的讯号,”如歌曲《光辉岁月》所唱颂的,一代伟人已逝,但曼德拉在“一生奉献肤色斗争中的”光辉岁月里,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如黄钟大吕,将永远启迪世人。
反种族隔离的旗帜
1918年7月18日,曼德拉出生于南非一个酋长家庭,是家中长子。但这位酋长继承人曾坚决表示:“决不愿以酋长身份统治一个受压迫的部族。”
在曼德拉出生前几年,南非已开始公然以法律形式推行种族隔离制度。从1911年到1948年,白人政权制定了49项种族主义法律。这些法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社会生活各方面,为种族隔离制的全面确立打下了基础,使南非成为当时世界上“种族主义最顽固的堡垒”,一个“异常的人类悲剧”。
上世纪40年代,曼德拉在大学学习法律时,南非的种族矛盾已经十分突出,引起了黑人的抗争。1944年,他加入主张非暴力斗争的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简称非国大)。1952年曼德拉与战友奥利佛·坦博开办南非首个黑人律师事务所,还成功组织“蔑视不公正法令运动”,赢得了全体黑人的尊敬。1961年曼德拉领导罢工运动,抵制白人种族主义者成立的“南非共和国”,又创建非国大军事组织“民族之矛”并任总司令。
艰苦的斗争不仅牺牲了曼德拉的家庭生活,更为他带来牢狱之灾。从1962年作为政治犯被监禁到1990年获释,曼德拉在监狱中度过漫长的黑暗岁月。直到1990年2月11日,南非当局才在国内外舆论压力下宣布无条件释放曼德拉。
白发苍苍的曼德拉以胜利者的身份从黑暗监狱走出,被认为是20世纪最激动人心的时刻之一。
尽管在铁窗中备受迫害和折磨,但曼德拉始终未放弃反对种族主义,建立平等、自由的新南非的信念与希望。在他看来,“生命中最伟大的时刻不在于永不坠落,而在于坠落后总能再度升起。”
1993年,曼德拉和南非种族隔离政权的最后一位总统德克勒克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1994年,曼德拉在首次不分种族的大选中获胜,当选第一位黑人总统。
医治一个破碎的国家
有评论指出,曼德拉仅仅是为反对压迫黑人的种族隔离制度坐过27年牢,还不足以称之为伟人,他获得权力后表现的宽恕、和解与博爱更显示出他的伟大。
曾读过他的自传《漫漫自由路》的澳大利亚总理艾伯特也称赞曼德拉是一个“真正的伟大之人„„苦难让他人格更高尚”。
曼德拉本人说过:“当我走出囚室迈向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痛苦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其实我仍在狱中。”在就职典礼上,曼德拉意外邀请了三名曾虐待过他的看守。当曼德拉缓缓起身向身后的看守致敬时,在场的所有人都静了下来。
他就职时承诺,将和全体南非人民一起治愈创伤,消除分隔彼此的鸿沟,“建立一个让所有南非人,不论是黑人还是白人,都可以昂首阔步的社会„„一个在国内及与其他各国之间都保持和平的美好国度。”
“有建设美好南非的梦想,就有通向梦想的道路”。曼德拉认为,善良和宽恕就是其中的两条大道。在任期内曼德拉以独特的人格魅力致力于增进种族和解。它推动成立真相与和解委员会,实行多党派合作,在经济、就业和文化上尊重和帮助不同族群。
年事已高的曼德拉也不贪恋权位,在自己威望最高之际急流勇退,实现了政府的平稳过渡。
长期种族隔离的创伤和遗毒不可能很快得到完全解决,今日南非距离真正平等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有专家指出,曼德拉离世不会给南非带来大的动荡,因为南非人民深受曼德拉精神的影响,主流民意希望团结、安定。
世界和平的维护者
在获悉曼德拉逝世的消息后,正在出席会议的联合国安理会15个理事国代表全体起立默哀。秘书长潘基文发表声明说,曼德拉是世界舞台上的杰出人物,有着沉静的尊严和卓越的成就。声明呼吁人们在曼德拉一生榜样的鼓舞下,为建设一个更美好、更公正的世界而不断努力。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唁电中表示,曼德拉先生是中南关系奠基人之一,生前两次访华,积极推动中南各领域友好合作。“中国人民将永远铭记他为中南关系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
超越非白即黑的思维,曼德拉让南非走上种族和解的团结之路。这种“曼德拉模式”为战乱地区和国家解决冲突树立了榜样,确实为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曼德拉认为,教育是最强有力的武器,能用来改变世界,因此他大力兴办学校。此外,他也积极投入防治艾滋病事业,向患者伸出援手。
在84岁时,曼德拉曾举办以监狱生活为主题的个人画展。他说:“我想用乐观的色彩来画下那个岛(指罗本岛监狱),这也是我想与全世界人民分享的。我想告诉大家,只要我们能接受生命中的挑战,连最奇异的梦想都可实现!”
为表彰曼德拉对“和平、文化与自由”的贡献,联合国自2010年起,将每年7月18日定为“曼德拉国际日”。这是联合国首次把一个国家领导人的生日作为世界性纪念日。
“生活的意义不是我们曾活着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而在于我们是否为其他人的生活带来了变化。”曼德拉这句话可以概括他的“光辉岁月”。□
曼德拉追悼大会10日在FNB体育场隆重举行,近百名各国元首、政府领导人以及约10万名南非民众冒雨参加。主持追悼大会的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副主席拉马福萨发表讲话说,曼德拉“追求自由的漫漫征途已经停止,但我们的道路刚刚开始”。潘基文、德拉米尼-祖马、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讲话,高度评价曼德拉的一生。
正在南非出席曼德拉葬礼的奥巴马,与冷战老对手、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握手。外媒分析称,美国、古巴这两个冷战时期的“敌人”此次握手,似乎是在共同体会曼德拉所留下关于“和解”的精神。近来,美国与古巴的关系似乎出现改进的迹象,不论是有意为之,还是礼节性的,这次握手是一个兆头。
曼德拉在狱中失去流泪能力,他却让非洲学会宽容。——新华网
曼德拉的27年监狱生活
1962年比勒陀利亚监狱:想与一只蟑螂聊天,“我被完全单独关押起来,我见不到别的犯人的面孔,听不见别的犯人的声音。我每天被关押23小时,上午和下午各有半小时的活动时间,真是感觉度日如年。关押我的囚室没有自然光,一只灯泡在头顶上一天24小时地亮着。我没有手表,常常把傍晚当成了夜半三更。我没有书看,没有书写用品,也没有人跟我说话。我的心开始与外界隔绝,但很想感受一下外面的事物,以集中自己的注意力。我觉得,宁愿挨一顿打也不愿意被单独关押了。被单独关押了一段时间之后,哪怕是与囚室内的虫子在一起也感到高兴,有时甚至想与一只蟑螂一起聊一聊。” 罗本岛监狱:一个不折不扣的矿工
1964年,曼德拉被转到罗本岛,是罗本岛监狱的第466名囚犯。狱室不足4.5平方米,以曼德拉的身高,只能勉强在牢房里躺下。这里夏季酷热,冬季严寒,囚犯们穿着短衣,在数名持枪看守的监督下采石,谁要是走出采石场半步,都将会被射杀。
罗本岛的采石场就是政治犯做苦工的地方,曼德拉由于长期在这里干活,被石灰石的强烈反光刺伤了眼睛,致使他日后甚至不能面对照相机的闪光灯。
曼德拉就要求监狱当局允许他在院子内开辟一个菜园子。为政治犯争取到读书学习受教育的权利。罗本岛监狱变成了“曼德拉大学”。
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慢慢感化征服了白人看守,不同的肤色之间出现了比亲兄弟还亲的情谊。体育情缘
在那些年里,伟大的46664号囚犯一直没有离开体育锻炼,这也是他最忠实的伙伴。那个狭小的牢房中,只有一卷薄毯子、一张小桌子、一个饭盆和一个马桶。监狱不给囚犯提供枕头和毛毯,要熬过那些寒冷的夜晚,必须有健壮的体魄,而曼德拉则一直保持着良好的锻炼习惯,每天起床后便到牢房外的庭院里慢跑,然后再做200次仰卧起坐、100次上肢伸展和50次俯卧撑,即便年过6旬,曼德拉还曾在监狱里跑过马拉松。带领狱友先争取到了每周半小时的踢球权利,之后成立了岛上的“马卡纳足协”。通过这些足球和网球比赛,罗本岛上的政治犯们可以悄悄传递信息。他们在打网球时,有时故意把球打到植物后面,然后四处寻找,而网球里面往往有着重要的信息。此外,曼德拉在监狱中写下了自己的回忆录《通向自由的漫漫之路》,而这本长达500页的书稿,也就是被埋在监狱的足球场内,最终被狱友带到了英国伦敦出版,震惊了世界。
他不仅成为黑人运动员的偶像,许多白人运动员同样对他敬若神明。
当他还在狱中时,荷兰苏里南裔球星古利特就曾将所获的欧洲金球奖献给了曼德拉;罗纳尔多和菲戈在前往曼德拉家中拜访时,都穿着印有“46664”字样的囚服T恤;当年荷兰球星范尼每次去客场打比赛时,都要携带曼德拉的自传《通向自由的漫漫之路》,反复阅读;网球天王费德勒将曼德拉的那句“体育,拥有改变世界的力量”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当初贝克汉姆拜访曼德拉时,曾在约翰内斯堡花费了4个小时和450英镑打理了自己的发型,将头发编成了近20根小辫、紧贴头皮的黑人发型,以此表达他对曼德拉的敬意。
奥巴马致辞:
曼德拉是20世纪最伟大的自由的斗士,而他引领了反非自由运动,而这个运动也获得了成功。就像马丁.路德.金博士一样,他代表那些被压迫的人们发出了声音,引领他们追求正义。而他忍受了监狱的苦难,忍受了不幸和磨难,而直到冷战终结。他永远带着微笑,但同时他又是坚强的自强不息的斗士。他的成就是卓越的,是无与伦比的,在他的一生当中我们看到了他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勇气、信仰、耐心和坚持,他向我们展示了人类的潜力,不仅是历史上一些光辉的章节,而是我们看到的实实在在的成就,他也让我们看到了行动的力量。
曼德拉控制了愤怒,抛弃了仇恨,让人们可以获得和解,可以重寻人的尊严。即使他面临着艰难,但是他帮助我们一同去寻求正义。他说,我为了白人的统治和黑人的统治都征战过、奋斗过、抗争过,我是希望所有的人能够平等自由的生活着。
三十年前我还是一个学生,我学习了曼德拉的事迹了,了解了他在南非国土上所做出的奋斗。当时点燃了我身体当中的某些信念,使我想到了我的责任对我自己和其他人的责任,使我踏上这样一条旅程,一直到我今天所在的位置。我永远无法成为像曼德拉那样伟大的人,但是他让我想成为更好的人。他能唤醒我们每个人心中最美好的部分。
伟大的自由斗士已然安息,我们会回到各自的生活和工作岗位,重新开始我们的日常生活。在这个过程当中让我们继续找寻他的力量,找寻他伟大的精神,就在我们自己的心中,在我们自己的体内找到他的这种精神。当我们的心上仍然受到不公正的负担,似乎美好的远景无法实现,在这些时候让我们想想曼德拉,还有他刻在监狱墙壁上的字:不管惩罚多么严厉,我仍然会掌握我自己的命运,我是我灵魂的船长。
第五篇:曼德拉
著名“世纪葬礼”盘点
身未动心已远创建于:2013-12-10 10:06阅读:2161回帖:8
南非为曼德拉举行国葬,从12月6日起,南非全国降半旗致哀,直至国葬结束。英国《卫报》报道,预计曼德拉的葬礼将不逊于2005年教皇保罗二世的葬礼。当时共有5名国王、6名女王及王后、70余位总统和总理参加教皇葬礼。报道说,美国总统奥巴马及妻子米歇尔和两个孩子届时都将前往南非。与曼德拉私交不错的前总统克林顿和夫人希拉里应该也会出席。只要健康状况允许,美国其他几位在世的前总统都有可能出席葬礼。英国王储查尔斯等各国王室成员、津巴布韦总统穆加贝等国家政要、美国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奥普拉·温弗里等与曼德拉有私交的公众人物都有可能参加葬礼。
根据《卫报》获得的南非政府葬礼计划,曼德拉去世后第一天,遗体在警卫保护下送往临时停灵处。第二天,南非各驻外机构设立吊唁簿,供来访者追思曼德拉。第三天,政府将向各国外交官通报葬礼情况。第四天,多位要人将拜访曼德拉家人。第六天,总统祖马将在曼德拉遗体前主持一次有政要参加的特别纪念仪式。第八天开始,曼德拉遗体将被送往比勒陀利亚市政厅供公众瞻仰三天。第九天,外国领导人陆续抵达。第十一天,曼德拉遗体将被护送至联邦大厦举行正式的国葬典礼。随后,遗体将被军机送往他的故乡古努。第十二天,曼德拉遗体将穿行古努,最终送至曼德拉老宅,准备入葬。
媒体评论称,曼德拉长达12天的国葬,这可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送别。国葬是以国家的名义进行的葬礼,包括各种复杂的仪式,一般来说,能够享受国葬待遇的人,都是对该国有特殊功勋或者尤为值得纪念的人,除了首脑政要,一些在世界享有盛誉的名人在去世后也会被国葬。例如,圣雄甘地。当然除了国葬,还有一些“世纪葬礼”也曾备受瞩目。
1948年1月30日,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人,印度国家大会党领袖,现代印度的国父“圣雄”甘地遇刺身亡。通过声势浩大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甘地使印度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并影响了包括马丁·路德·金,曼德拉等全世界的民权抗争领袖和争取和平变革的国际运动。1948年1月31日,印度为甘地举办了国葬,超过100万人参加悼念。遗体在新德里东面的亚穆纳河畔火化,骨灰分别撒在恒河和印度最南端科摩林角附近的印度洋、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三个海水会合的洋面上。图为1948年2月1日,吊唁者爬到电线杆上观看甘地葬礼。
前英国首相丘吉尔的葬礼曾经轰动一时。丘吉尔是195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曾于1940至1945年及1951至1955年期间两度任英国首相,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曾领导英国获得二战胜利。1965年1月24日,丘吉尔在多次中风后病逝。丘吉尔的葬礼规模在当时世界上堪称空前隆重,112个国家的代表出席葬礼。作为英国前首相,丘吉尔的葬礼上鸣放19响礼炮,而英国君主的葬礼要鸣 21响礼炮。在英女王的命令下,丘吉尔的灵柩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停灵3日供民众吊唁。随后在圣保罗大教堂举行国葬,议会也休会3天以示悼念。国葬当日,大约有32万民众,超过100个国家的政要出席了葬礼。
2013年4月8日,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因中风去世,她在生前要求不要进行国葬。在她去世后,由于人们对撒切尔功过的争议颇大,在要不要进行国葬的问题上也产生了民意的尖锐对立。最后,英国没有对撒切尔进行国葬,而是军葬,但是葬礼的规模堪比国葬。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和其丈夫菲利普亲王出席葬礼。女王上次出席非王室成员的葬礼是1965年英国为丘吉尔举行的国葬。除此之外,出席人员还包括包括现任首相卡梅伦、健在的英国历任前首相和来自世界各国的政要和国际机构代表。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代表中国政府出席葬礼。而遵从撒切尔的意愿,她的遗体将不会供瞻仰。
1924年1月21日,苏联的建立者和第一位领导人列宁因病去世,终年53岁。列宁逝世后,超过90万人出席了追悼大会,圣彼得堡被更名为列宁格勒。尽管列宁在遗嘱中对斯大林接任最高领导人一职提出异议,但斯大林最终成功上台,并在苏联建立起对他自己和列宁的个人崇拜。
1953年3月5日,74岁的斯大林在任上去世,苏联宣布全国默哀8天。莫斯科居民排着几公里长的队伍前往哀悼。据作家德米特里·沃尔科戈诺夫的记录,由于街道太过拥挤许多人竟被踩死。
1945年4月12日,第32任美国总统罗斯福在任期内去世。这位“轮椅上的总统”(腰部以下瘫痪无法行走)推行新政让美国摆脱经济大萧条,并领导美国经历了二战。自1933年至1945年间,罗斯福连续出任四届美国总统,也是美国历史上最有威望的总统之一。图为1945年4月14日,运送罗斯福灵柩的车队经过华盛顿宪法大道前往白宫。
1994年7月8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创建人金日成因心脏病去世,遗体经由曾负责过列宁遗体永久保存工作的俄罗斯专家团队处理,被永久保存在平壤的锦绣宫纪念堂。金日成逝世的消息传出后,当时朝鲜全国2200万人中,到平壤吊唁就达到1000万人。人们为了制作花圈,使得平壤市所有鲜花全部售罄,城市周围的鲜花也被采光,不得不从北京紧急空运鲜花到平壤。
1995年11月4日,以色列总理拉宾在参加特拉维夫一个10万人参加的和平集会后遭以色列极端右翼分子枪杀,终年73岁。军人出身的拉宾,主动寻求与作战多年的敌人和解。1994年,拉宾因推动中东和平进程获诺贝尔和平奖。拉宾的葬礼在耶路撒冷的赫茨尔山公墓举行,来自世界80多个国家的代表出席仪式,其中有13位国家元首、22位政府首脑。
2004年11月11日,巴勒斯坦解放运动的领袖和象征,75岁的亚西尔·阿拉法特于法国就医期间去世。40年来,有“不死鸟”之称的阿拉法特躲过以色列多次暗杀和袭击,一直是巴勒斯坦人民心目中国家民族希望的化身,拥有崇高威望。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阿拉法特在解决巴勒斯坦问题上的态度逐渐趋于温和、务实,开始通过谈判实现巴以和平。图为2004年11月12日,巴勒斯坦城市拉马拉,运送阿拉法特遗体的直升机准备降落。
除了名人,一些体现人性光辉的小人物也可以获得国葬的待遇。2005年,意大利为特工尼古拉·卡利帕里举行了国葬。卡利帕里在伊拉克护送获释意籍女记者途中,被美军开枪打死。他的葬礼仪式在罗马市中心圣玛丽·安格尔斯教堂举行。覆盖着意大利国旗的卡利帕里灵柩由仪仗队缓慢抬入教堂。在此之前,大约10万名意大利人瞻仰了他的遗容。卡利帕里葬礼的规格之高,在意大利非常罕见,出席葬礼的包括时任总统钱皮、时任总理贝卢斯科尼、时任参议长马尔切洛·佩拉和时任众议长皮耶尔·费迪南多·卡西尼等人。多家电视台现场直播国葬过程,直播时间长达90分钟。
国葬之外也有许多葬礼备受关注。1997年9月6日上午,戴安娜王妃的葬礼在英国伦敦举行,参加葬礼的人排成6.5公里的送葬队伍,100多万人等在送葬队伍两侧,向戴安娜王妃表达他们最后的敬意。包括美国第一夫人希拉里在内的世界要人和普通民众共25亿人通过电视观看了葬礼。
约翰列侬没有举行葬礼,当这位前披头士乐队成员1980年12月8日被枪杀在纽约公寓外后,他的妻子小野洋子决定不举行纪念活动。相反,她要求全世界的歌迷在约定时间为约翰的灵魂祈祷。1980年12月14日下午2点,全世界歌迷聚集在一些城市广场上,保持10分钟默哀,为约翰祈祷。
流行天王迈克尔杰克逊的葬礼2009年7月7日在美国洛杉矶斯台普斯体育中心举行,大约160万人竞争 1.75万张门票,每张门票在eBay网上炒到一万美元。此次杰克逊公开葬礼直播将成为历史上最盛大的名人葬礼,这次悼念活动的全球观众估计达30亿人,成为史上最多人收看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