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论文——浅谈中俄关系
编辑:梦醉花间 识别码:23-585052 1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7-18 16:19:35 来源:网络

第一篇: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论文——浅谈中俄关系

2006年是中国的“俄罗斯年”,接下来的2007年将是俄罗斯的“中国年”。种种迹象表明,中国与北方邻国俄罗斯正走得越来越近。

在中国的对外关系中,俄罗斯占有无可争议的重要地位,而且带有突出的战略色彩。这种战略协作关系对于一级世界造成的重心倾斜具有重要的平衡作用,对于中俄这两个同时处于转型期的国家来说,也具有巨大的安全和经济价值。可以预期,普京的访华将使两国在各领域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一步向实质化方向发展,并对国际政经局势产生某种新影响。更重要的是,一个模型,困扰两国300年的边界问题彻底解决后和平相处以期共赢的模型正在完整地搭建起来。俄罗斯总统普京说,俄罗斯政府视中国为长期友好国家,两国之间拥有大量的共同利益。他叮嘱俄罗斯新任驻华大使谢尔盖·谢尔盖耶维奇·拉佐夫积极开展与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合作,在双边关系上取得重大进展。

在经过一系列的政治行动后,曾经私有化的俄罗斯石油资源重新掌握到了国家手中。这为俄罗斯以能源增加对国际事务的发言权打下了基础。出于使国家利益最大化的考虑,在对华石油供应上,俄罗斯一直没有表现出真正的积极态度。表面原因是俄罗斯的能源企业体制没有理顺,实际原因是,日本对俄罗斯石油的兴趣增加了俄罗斯的筹码。然而,日本与俄罗斯在北方四岛归属问题上的争端成了影响俄日关系的痼疾,而中国强大的购买力也足以使俄罗斯在经济发展上不须过于借重日本,这可能会最终决定中国拥有优先权。据俄罗斯驻华大使拉佐夫透露,今年俄罗斯准备通过铁路向中国供应1500万吨的原油,普京总统来华访问期间,两国元首就能源发展问题达成了新的协定。俄罗斯政府已经通过原则决定铺设东西伯利亚到太平洋的原油管道,从拉佐夫的表态看,这一管道首先向中国输油的可能性很大。

在中俄关系中,经济领域的合作一直滞后于政治和军事合作,这与其他大国双边关系的发展轨迹呈反向形状。其中,能源合作进展不畅是重要原因。只有这方面加快发展,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才能走向全面化。随着《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签订以及边界问题的解决,为双边关系的长远发展前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俄两国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经贸关系发展潜力巨大。双方已经商定,要努力使双边贸易额在2010年达到600亿至800亿美元。

中俄在其他领域的合作正在呈现出制度化走向。例如对重大国际问题的立场协调及广受瞩目的军事合作。在伊核及朝核问题上,中俄两国配合得非常密切。双方都主张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问题,都是多边会谈的积极参与者。两国的合作为把问题控制在政治、外交框架之内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中俄“国家年”活动项目中包括了多项军事项目。在中俄总体关系当中,军事合作并不是一个规模最大、最重要的方面。不过,两个军事大国的合作本身就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一方面,可以增进两军的互信,另一方面,对于包括恐怖主义在内的各种不利于国家安全的因素,也是巨大的威慑。两国于 2005年8月18日至25日举行了代号为“和平使命-2005”大规模中俄联合军事演习。演习在俄罗斯的符拉迪沃斯托克和中国的山东半岛及附近海域举行。中俄双方派出了陆、海、空军和空降兵、海军陆战队以及保障部队近万人参加演习。俄军动用了最先进的武器装备参加两国历史上这次最大规模的联合军事演习。俄太平洋舰队的“沙波什尼科夫元帅”号大型反潜舰、1艘大型登陆舰、1艘驱逐舰和海军陆战队的1个连,17架远程军用运输机和歼击机,普斯科夫第76空降兵师的1个连等部队参加了联合军演。演习取得了圆满成功。中俄关系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水平。两国建立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双方高层交往密切并已实现机制化,各领域互利合作发展迅速不断深化,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保持密切沟通与配合。

胡锦涛主席指出,中俄两国都面临着维护和平稳定、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两国互利合作有着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中方高度重视中俄关系,愿同俄方一道,把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断提高到新的水平。胡锦涛还说,中俄双方都重视两国立法机构的友好往来,希望中国全国人大和俄罗斯联邦会议及国家杜马充分发挥已有的对口合作关系和相关机制的作用,积极促进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全面发展。

与历史上的两国关系不同,目前的中俄关系既没有强烈的针对性,也没有沉重的历史包袱;既有现实的互利考量,也有缔造长久和平的长远打算。两国共同创造了一种新型的理性国家关系,因此有理由相信,这种关系将得到长久的发展.。

中俄应共同努力打造理性国家关系,中俄战略协作关系对于一级世界造成的重心倾斜具有重要的平衡作用,对于中俄两国来说,也具有巨大的安全和经济价值。

随着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全面深化和发展,已显示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希望双方加倍努力,密切配合,推动中俄战略协作在今后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第二篇: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论文——浅谈中俄关系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论文——浅谈中俄关系

2006-03-09 08:45:07

大中小

2006年是中国的“俄罗斯年”,接下来的2007年将是俄罗斯的“中国年”。种种迹象表明,中国与北方邻国俄罗斯正走得越来越近。

在中国的对外关系中,俄罗斯占有无可争议的重要地位,而且带有突出的战略色彩。这种战略协作关系对于一级世界造成的重心倾斜具有重要的平衡作用,对于中俄这两个同时处于转型期的国家来说,也具有巨大的安全和经济价值。可以预期,普京的访华将使两国在各领域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一步向实质化方向发展,并对国际政经局势产生某种新影响。更重要的是,一个模型,困扰两国300年的边界问题彻底解决后和平相处以期共赢的模型正在完整地搭建起来。俄罗斯总统普京说,俄罗斯政府视中国为长期友好国家,两国之间拥有大量的共同利益。他叮嘱俄罗斯新任驻华大使谢尔盖·谢尔盖耶维奇·拉佐夫积极开展与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合作,在双边关系上取得重大进展。

在经过一系列的政治行动后,曾经私有化的俄罗斯石油资源重新掌握到了国家手中。这为俄罗斯以能源增加对国际事务的发言权打下了基础。出于使国家利益最大化的考虑,在对华石油供应上,俄罗斯一直没有表现出真正的积极态度。表面原因是俄罗斯的能源企业体制没有理顺,实际原因是,日本对俄罗斯石油的兴趣增加了俄罗斯的筹码。然而,日本与俄罗斯在北方四岛归属问题上的争端成了影响俄日关系的痼疾,而中国强大的购买力也足以使俄罗斯在经济发展上不须过于借重日本,这可能会最终决定中国拥有优先权。据俄罗斯驻华大使拉佐夫透露,今年俄罗斯准备通过铁路向中国供应1500万吨的原油,普京总统来华访问期间,两国元首就能源发展问题达成了新的协定。俄罗斯政府已经通过原则决定铺设东西伯利亚到太平洋的原油管道,从拉佐夫的表态看,这一管道首先向中国输油的可能性很大。

在中俄关系中,经济领域的合作一直滞后于政治和军事合作,这与其他大国双边关系的发展轨迹呈反向形状。其中,能源合作进展不畅是重要原因。只有这方面加快发展,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才能走向全面化。随着《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签订以及边界问题的解决,为双边关系的长远发展前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俄两国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经贸关系发展潜力巨大。双方已经商定,要努力使双边贸易额在2010年达到600亿至800亿美元。

中俄在其他领域的合作正在呈现出制度化走向。例如对重大国际问题的立场协调及广受瞩目的军事合作。在伊核及朝核问题上,中俄两国配合得非常密切。双方都主张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问题,都是多边会谈的积极参与者。两国的合作为把问题控制在政治、外交框架之内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中俄“国家年”活动项目中包括了多项军事项目。在中俄总体关系当中,军事合作并不是一个规模最大、最重要的方面。不过,两个军事大国的合作本身就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一方面,可以增进两军的互信,另一方面,对于包括恐怖主义在内的各种不利于国家安全的因素,也是巨大的威慑。两国于 2005年8月18日至25日举行了代号为“和平使命-2005”大规模中俄联合军事演习。演习在俄罗斯的符拉迪沃斯托克和中国的山东半岛及附近海域举行。中俄双方派出了陆、海、空军和空降兵、海军陆战队以及保障部队近万人参加演习。俄军动用了最先进的武器装备参加两国历史上这次最大规模的联合军事演习。俄太平洋舰队的“沙波什尼科夫元帅”号大型反潜舰、1艘大型登陆舰、1艘驱逐舰和海军陆战队的1个连,17架远程军用运输机和歼击机,普斯科夫第76空降兵师的1个连等部队参加了联合军演。演习取得了圆满成功。

中俄关系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水平。两国建立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双方高层交往密切并已实现机制化,各领域互利合作发展迅速不断深化,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保持密切沟通与配合。

胡锦涛主席指出,中俄两国都面临着维护和平稳定、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两国互利合作有着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中方高度重视中俄关系,愿同俄方一道,把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断提高到新的水平。胡锦涛还说,中俄双方都重视两国立法机构的友好往来,希望中国全国人大和俄罗斯联邦会议及国家杜马充分发挥已有的对口合作关系和相关机制的作用,积极促进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全面发展。

与历史上的两国关系不同,目前的中俄关系既没有强烈的针对性,也没有沉重的历史包袱;既有现实的互利考量,也有缔造长久和平的长远打算。两国共同创造了一种新型的理性国家关系,因此有理由相信,这种关系将得到长久的发展.。

中俄应共同努力打造理性国家关系,中俄战略协作关系对于一级世界造成的重心倾斜具有重要的平衡作用,对于中俄两国来说,也具有巨大的安全和经济价值。

随着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全面深化和发展,已显示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希望双方加倍努力,密切配合,推动中俄战略协作在今后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第三篇: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论文)

寻 发 展 之

专业:行政管理学号:姓名:王娟路,观 世 界 风

***61

寻发展之路,观世界风云

一、当代世界经济

世界经济是指全世界范围内的各个国家和地区相互结成的一种既有联系又有矛盾的统一的经济体系。

其特点有:(1)世界各国经济上的相互依赖、相互联系和相互斗争进一步发展(2)改革和调整成为世界性浪潮(3)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推动愈加显著。除此之外,世界经济将来趋向于: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

1.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动因 :

(1)经济体制障碍逐渐清除。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开放的市场机制得到了世界多数国家的认同,各国政府对经济管制逐步放松,国际贸易中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不断减少,“无疆界市场”正在形成。

(2)科学技术不断进步。随着科技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缩少了经济活动的空间距离,消除了不同资本市场的时间差和地域差,传统“原产地”与“消费者”之间的地理界限已失去意义,商品、服务、资金和信息的流通将比过去更加快捷,“地球村”经济逐渐成为现实。

(3)跨国公司快速发展。凭借其独有的资金优势、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设置生产基地和销售机构,建立国际商务信息网络,构建全球研究开发体系,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成为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2.经济全球化的特征

(1)生产国际化。经济全球化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经济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在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跨国公司日益成为世界经济活动的主宰力量,商品生产环节分布于不同国家,各国间的经济依存性明显加强。

(2)贸易自由化。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奠定了自由贸易的基础,国际贸易障碍逐步消除,贸易量迅速增长;同时,WTO多边贸易体制框架使得世界贸易进一步规范和公平,极大地促进了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发展。

(3)金融全球化。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金融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的突出表现是各国放宽了外资金融机构进入本国金融市场的限制,自觉推进金融自由化,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动,国际金融市场蓬勃发展,金融活动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展和深化。

3.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随着高科技产业和全球信息网络的迅猛发展,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国际间资本流动加速,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关系将更为密切。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经营战略更为普遍,企业间的竞争与兼并日趋激烈。自由贸易成为世界贸易的发展方向,全球性商品市场逐渐形成与完善。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国民财富日益增长,但经济的不均衡发展加剧,国家间的贫富差距扩大。国际间的协调和合作进一步加强,相关的国际契约和国际组织应运而生。

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1、经济与政治不能分开来讲,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实现“全球经济再平衡”是世界各国战胜危机,实现可持续和均衡增长的战略选择,但“全球经济再平衡”不会是一个自动实现的过程,而将充满博弈与挑战。世界经济发展长期的不平衡,造成更多不安全因素。经济全球化在为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南北差距,一些发展中国家面临被进一步边缘化的危险。

世界经济发展的失衡所导致的部分国家的极端贫穷和落后,催生了相关国家部分民众的绝望心理和铤而走险的心态,为恐怖主义的滋生和蔓延提供了土壤,也促使一些发展中国家内部矛盾不断加剧,削弱了其应对危机,抵御自然灾害、严重传染性疾病和跨国犯罪等威胁的能力,并导致难民和非法移民数量急剧增加。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既要警惕“全球经济再平衡”可能带来的挑战,也要利用其带来的机遇,积极推动自身经济战略调整,以增强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主动权,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与政治

①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及其成就

实践证明,没有经济上的真正独立,政治上的独立不仅是不完全的,而且已获得的独立也无法巩固,随时都有重新丧失的危险。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成就包括:A、经济实力有所提高。B、初步改变了过去畸形的国民经济结构,工业发展比较迅速。C、经济自主性有所增强,许多发展中国家已经能够按照自己的民族意愿,制订本国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扶植民族工业,并对外国垄断公司进行监督和管理。D、出现了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②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及面临的严峻问题

战后发展中国家为实现国家工业化所实施的两种经济战略,都对国民经济发展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并各有所长。进口替代有利于建立独立自主的民族经济,免受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冲击。一些国家从轻工业的进口替代逐步发展到重工业的进口替代,逐步改变本国的单一经济结构。面向出口战略,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扩大市场范围,推动企业经营效率提高,从而加快经济增长的步伐。但同时,两种战略也都对经济发展有一定的负面影响。进口替代战略限制国内市场的扩大,导致市场不足,生产力闲置,工业产品出口因成本高质量低而缺乏竞争力;由于过于着眼于进口替代工业,忽视了农业和电力、能源工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制约经济的整体效益,面向出口战略由于主要是为了出口,容易使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严重依赖世界市场,同时也容易加剧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人民生活难以改善。同时都造成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中国现在正处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时期,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的安定,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保持周边稳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四篇: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论文

寻发展之路,观世界风云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论文

通过对《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这门课的学习,让我了解到了很多知识,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至今世界经济与政治的的变化,阐述了世界经济的演变过程和政治格局的转变,以及政治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下面我将从经济和政治两方面谈谈我的学习心得。

经济篇

世界经济,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是世界各国和地区在经济相互联系中所形成的一定的国际生产关系的统一体。各国、各地区的国民经济是世界经济的基础,反过来,世界经济状况会对各国、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但世界经济并不是各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的简单总和,而是通过国际分工、国际贸易、金融往来、技术和劳动力流动等经济活动而形成的一个既互相依赖有矛盾斗争的有机整体。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济活动进一步国际化,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向纵深发展,世界经济形成了。二战后,在兴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世界经济进入了崭新阶段。冷战后,振兴经济成为时代的主旋律,经济在国际社会的作用更加突出。

战后世界经济的演变

战后初期美国独霸世界经济领域。战争结束时,德国、意大利、日本这些战败国几乎成了一片废墟,战胜国中的英国、法国也是遍体鳞伤。唯独美国在战争中大大膨胀起来,远离战场使他没有像其他国家那样遭受战火破坏,战时《租借法案》的实施为他的军火生产和过剩的农产品打开了销路。到1945年,美国独占资本主义世界工业产量的60%,战对外贸易的32.5%以及黄金储备总量的59%。这种压倒是的优势,为美国构筑战后世界经济体系奠定了物质基础。在经济领域,1944年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建立了以美元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1945年,在华盛顿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既世界银行。在国际贸易领域,美国积极推动贸易自由化。构建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即以外汇自由化、资本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为主要内容的多变经济体制。这是美国制定的实现其紧急霸权的体制。对西欧和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美国采取了扶植政策。对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美国采取新殖民主义的手法,对社会主义国家,美国实行经济、技术封锁,遏制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世界经济向多极化发展。原因之一,美元危机。原因二,发展中国家石油斗争引发的能源危机。原因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内经济条件发生了转变。正是在这些原因下,战后经济迅速增长的黄金时代结束了。伴随着美国经济霸权的逐渐丧失,西欧和日本经济实力大大加强,美国、欧共体、和日本三足鼎立的局面日益明显,世界经济开始向多极化方向演变。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三大区域经济组织之间的竞争加剧。随着两句格局的瓦解,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空前突出,以经济和科技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成为国际关系的焦点。各国一方面从内部进行调整、另一方面积极加强同周边国家的交流,通过联合取得集团优势来增加自身实力。欧洲联盟是目前最有成效、一体化程度最高的一个区域性集团。它的前身是欧共体执行的一体化政策对成员国的经济以及世界经济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是区域化集团获得成功的典范。北美自由贸易区是由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国组成的统一大市场。按找美国的设想,是将南北美洲连在一起,建成一个美洲自由贸易区,而北美自由贸易区是其目的的第一步。面对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表现出来的排他性,1989年11月,在堪培拉举行了首次亚太经济合作部长会议,亚太地区有合作性的组织正式起步。1993年6月正式启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这对协调成员利益、促进全球和地区经济发挥了积极作用,自身也得到了壮大,开创了区域经济合作的新模式。除了这三大经济组织,还有许多经济组织遍及世界的各个角落,进入21世纪,世界各主要经济力量依托区域经济展开竞争的态势上继续深化。

当今世界经济的特点

一、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和国际关系中不可逆转的客观趋势。

二、区域集团化趋势迅速加强。、区域集团化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而区域集团化的高潮反过来有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的深化。

三、市场经济体制在全球范围内运行。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市场经济在当今世界经济秩序中取得了全面的支配作用。

四、新科技革命产生深远影响。科学技术进步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历史表明,科技进步不仅为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提供了有力的手段,而且改变了各国实力对比,推动国际关系乃至人类历史的变动和演化。

当今世界经济面临的焦点问题

一、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从战后到20世纪80年代,资本主义内部发展不平衡导致美日欧实力对比趋向均衡化。90年代,美国率先走出西方周期性危机,经济增长处于领先地位。

2、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经济不平衡。战后大部分是时间里,南北不平衡反映在南北贫富差距拉大,80年代以前,作为整体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平均增藏率高于发达国家,但因其人口增长率过高,差距并未缩小。80年代许多国家陷入危机,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

3、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尤其是80年代,既是整个发展中国家“失去的十年”,也是南南差距明显扩大的十年,亚洲特别是东亚遥遥领先,而其他地区的经济增长则仅相当于或赶不上人口的增长。

二、国际金融市场动荡频繁。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各国纷纷以浮动的汇率制取代固定汇率制,此后国际金融市场动荡时有发生。金融市场是宏观经济状况的“晴雨表”,经济动荡往往是经济出新问题的前兆。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这些国家的经济体制中的的结构性失调,如:金融监管体系不健全,房地产过热引起呆账、坏账,国际收支不平衡等等。但发展中国家不能因噎废食,大量研究表明,鼓励金融业发展将促进整个经济的良性循环。

三、可持续发展之路并不平坦。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已成为一种潮流。它是针对片面追求经济高速增长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而提出来的。从英国工业革命至今,200多年的工业化过程创造了大量的财富,也以惊人的速度消耗了并仍在大规模消耗这地球上的资源,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和人类的生存环境。要彻底改变这种局面,据需要探索出一条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挡路。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的出发点是解决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但一经提出,它就不在仅仅限于环境保护。事实上,可持续发展关注的是所有影响发展的因素,包括环境的可持续性、经济的可持续性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它不仅对传统的发展观念提出了挑战,而且直接影响新世纪世界经济的前途。

政治篇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苏、美、英三国首脑划分势力范围,确定了战后世界政治的“雅尔塔体系”。随着冷战开始,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一阵应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相对抗的两极格局。过几十年的演变道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华约瓦解,世界政治格局从两极向多极转变。

一 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一、两极格局的形成。两极格局,是以美苏为中心,以两大集团、两大阵营全面对抗为特点的格局。它形成的根本原因是西方国家害怕、敌视并千方百计扼杀社会主义国家和蓬勃兴起的世界革命运动,而美国有借此机会谋求世界霸权。这一格局的特点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政治上表现为两面旗帜的斗争,经济上表现为封锁和反封锁斗争,军事上表现为全面“冷战”和局部的侵略和反侵略战争在意识形态上表现为和平演变和反和平演变的斗争。二、五六十年代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聪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六十年代末,世界政治在两极的大框架下,出现动荡、分化和改组。主要反映在几个方面:对抗中出现一定缓和,局部的危机、热战与和平解决争端相互交错。社会主义阵营分裂。资本主义阵营花。以及第三世界的崛起。

三、由两极向多极化化转变。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信息技术革命先是在美国,接着在日本、西欧兴起,以后逐渐席卷全球。他不仅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而且导致全球范围内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一些国家的兴衰,从而世界政治格局发生变化70年代初到80年代末,世界政治格局的突出表现就是从两极向多极转变。

当今世界政治发展的基本特点

维护和平,促进发展,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给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有利条件。各国都清楚的意识到,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而这种合作关系让各国相互依存关系不断加强,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另外,世界大战给世界带来了巨大大灾难,使各国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到空前破坏,也是世界文明遭到空前浩劫。而冷战也极大影响了世界的和平与稳定,阻碍了各国的发展,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反对战争,逃避战争,维护和平维护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所以,新的世界大战在短期之内打不起来。

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多极化趋势错综复杂,发展过程不会一帆风顺。多极化趋势中,既有美国这样具有全球化和国际意义的强大中心,也有类似南亚印度、中东以色列等地区中心。他们的关系像一条长短不一辐射线,纵横交错,错综复杂。随着经济的发展,“极”的大小和中心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大国关系进行深刻调整。冷战结束后,大国关系进一步调整,例如中国,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全方位外交活动,不断调整和改善与美、俄、日以及西欧各国的关系,大大加强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与作用。

以联合国为主的全球性、区域性组织的作用不断加强。维和方面,20世纪90年代,在原南斯拉夫、柬埔寨、索马里、纳米比亚进行了繁琐的维和行动。在核军控和裁军方面,于1992年通过了《禁止化学武器条约》,1995 年决定无限延长《不扩散核武器条约》。20世纪90年代以来,联合国积极筹集资金(年均13亿美元)向亚非拉国家提供无偿援助。在解决国际争端方面,联合国成为大国间调整关系,以及发展中国家维护权益、交换意见,共同推动建立和平、公正、民主的国际新秩序的重要场所。

经济因素增强,经济与政治互动,对世界政治的影响日益增大。科技革命,经济发展直接导致各国综合实力的强弱和升降,从而影响到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争夺资源的斗争加剧,甚至导致地区的政治经济冲突。国家的经济利益往往成为国家关系发展的主导因素。

三、当今世界政治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今世界政治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霸权主义和强权主义政治有新的表现;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单边主义还很严重;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威胁相互交织,恐怖主义威胁上升;局部冲突时起彼伏;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加。世界政治还很不安宁,人类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但是我们必须以辩证的眼光去分析问题。邓小平作为一位具有宏大眼光的政治家、战略家,对20世纪以来的世界变化做出了高层建瓴的理论总结。在1985年3月4日,他明确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这一论断高度概括了当今世界的时代特征,指出了世界发展的基本趋势,其正确性及深远意义在现实中不断彰显。

参考文献

李景治

王绳祖

《国际关系史》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3 1995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寻发展之路,观世界风云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论文

学院:软件学院

班级:软件工程11-1

学号:120113502034

姓名:张海阳

第五篇:世界经济与政治论文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对我人生成长的作用

小时候我就开始背诵很多课文和诗句,其中有一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事事关心”。我一直不明白其中的真正含义,后来在我进修了《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一课程后,我对小学的这句话真正的含义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正所谓政治的真正意义是 对国家的党政权、民政、社会安定等政治领域具有推进及促进意义的事件、决策。政治的某些事在表面上看似不是政治范畴的事,但它若与政治有着密切相关的我们也应该理所当然的认为是有着政治意义的。打个比方吧,地区发展经济我们看起来是经济问题,但在其背后却隐藏着强大的政治问题,经济和政治两者是相互独立又是相互依存的。若说经济发展不起来,那么依据因果关系就会影响到群众的生活水平,而生活水平过低又反馈地影响政治安定的问题。总言之经济和政治是两兄弟的关系。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让我明白了作为当代的人,特别是 我们大好四有的知识青年,我们更应该明白我们的人生任务不仅仅是一味地埋头读书,两耳不闻窗外事。我们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也要时时刻刻关注身边的大小事,与群众紧密联系。同时我们也要学会遇事时一定要镇静,要多角度的想问题,不能毫无主见,跟随着主流随波逐流。在这一点上我确确实实地做到了,就在那次我亲身经历的px工程拟建工程事件中...那天是5月30号我正好回校,在一个里充满着人群非常空旷的草坪里,我看见有很多人在高高的举牌,他们连续不断的高呼:反对px。他们的反对声一声比一声高,也有些人完全是借机捣乱、破坏公共设施。我看见很多人看着看着就从观看者的身份转变为参与者,当然这明显是“跟随者大众的脚步走了“,作为知识分子,我想我们应该是别参与,要站在清白的立场上想问题。正如世界政治和经济的论证关系中,论证问题是我们做人的第一要义,分不清人生的方向那什么都会白费的。在这px拟建项目的反对游行里我们首先是别参与,先静下来想想问题、尽自己的能力通过一切的途径查阅相关的资料,争取做客观事物的第一人!之后再通过合法有效的渠道来表达自己意愿!而不是随波逐流的跟着逐流干,更不是参与搞公共设施的破坏不良活动中。从战争到和平,以矛盾斗争状态来看,即是由精神因素具有极大能动性、精神发挥巨大作用的时代,进入到精神因素回归常态、物质建设发挥主导性作用的时代。在战争时代,革命群众身受剥削阶级、官僚阶级和外国势力的残酷压迫,主要矛盾是敌我矛盾,斗争是你死我活、非此即彼的极端状态,在这种非常态的矛盾解决方式下,人往往能被激发出平时难以想像的可怕能量。可以说,在物质(武器装备)一定且短期难以改变的情况下,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就是提升战斗人员的战斗精神,因此,在战场上指挥员都很注重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激发战斗精神,提升战斗力。于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能量伴随精神因素的瞬间提升也得到了放大,思想政治教育也就得到了指挥员们极大的重视。

进入和平年代,压迫阶级被人民所推翻、消灭,社会的主要矛盾演变为和平竞争、和谐共存的人民内部矛盾,矛盾状态由极端的锐化状态回归到正常状态。在解决冲突表现并不剧烈的人民内部矛盾时,已不再面对过去那种非此即彼、无中间道路选择的境况,而主要是采取更持久的稳定的完善制度法规的办法。应该看到,和平时代,人们对精神因素的特殊强调愈来愈少,物质方面的建设越来越发挥主体作用。与此相对应,战争年代映射在思想政治教育上的光环也逐渐散去,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其作为日常内部矛盾处理方式之一的本色。只不过,思想政治教育要面对的矛盾数量巨大,而且内容更加纷繁迥异而已。

二、从党领导革命到党执政的维度

从党领导革命到党执政,以党的任务看,即是由领导人民从事否定批判活动的时代,进入到现实地全面管理社会、从事肯定维护活动的时代。党领导革命时代,中国处于旧官僚极度腐败,人民群众忍无可忍、期望变革的时期,这时由先进的觉悟者组成的共产党虽然占有权力资源不多,但顺乎民意,在通过土地革命、减租减息等政策,让群众获得现实经济利益的同时,还给广大人民群众展现了一个梦寐以求的美好前景:推翻阶级压迫,翻身求解放,当家作主人。为了这一美好理想,无数革命战士不惜抛头颅、洒热血。而把美好理想变为人们坚定不移的追求和精神动力,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来实现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党领导革命的时代,是争取群众铁心跟党走的一个主要手段,为新政权的建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进入执政时代,党开始担负管理全社会、维护全社会利益的职责,但是随着苏联模式被证明存在重大缺陷,党在革命时期的那种管理模式也不再适应执政需要,摆在我们党面前的是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未竟事业,其中成功与失误的风险同在。尤其是在经历过人民公社、“文革”等社会主义建设重大挫折之后,人们发现党在领导革命时代预期的许多利益并不都能顺利实现。而且,随着执政之后的教育者从觉悟者变成职业者,面对权力诱惑,有相当数量教育者的先进性缺失,甚至出现少数言行不

一、腐败变质的分子。许多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日趋丧失,教育效果便不如革命时代出色;相对于过去较为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执政党有了更多的调控资源和手段,诸如政治权力的、经济利益的、法律法规的、行政管理的、组织约束的、文化教育的等等,与执政前相比,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对比较优势明显削弱。

三、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维度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以社会结构特点看,即是由国家全面统制、存在个人人身依附关系的时代,进入到自主意识彰显、个性得到宽容的时代。这个变迁可以说是当代中国最重要的、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变迁,因为这是社会结构中经济关系与经济基础的根本改变。与此决定性的改变相适应,社会意识也必然发生根本变化。计划经济

时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表现为国家统制型或政府主导型。在国家与个人的相互关系中,国家的地位至高无上,政治权力与职能覆盖了所有社会生产与生活领域,个人受制于单位、身份、血缘,自主独立性十分有限,个人的利益诉求只能通过为集体服务来实现;而且由于商品匮乏,人民普遍贫穷,人们的身体与心理等基本需求都遭到束缚。这个时候的思想政治教育,为配合政治权力达成极强的集体控制,被赋予超出其应有职能范围的能量和地位,充当了政治全面控制社会意识的抓手;由于那个时代里社会上没有直接为个人利益考虑的选择,导致很多人容易产生错觉,认为过去人们思想道德所呈现出的“纯真的”的高水平,都是当时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较强的缘故。

进入市场经济时代,国家基本退出竞争性领域,社会发展机会不断增加,个人从高度集体化的约束下走出来,身份由计划经济时期的单位人转变为自由人或社会人,成为独立自主的利益主体,自担风险,自负盈亏,人们的价值观念日益复杂化和多样化。同时,伴随经济状况从普遍贫穷到基本小康的发展变化,人们在基本物质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上,还获得了更广阔的精神空间,精神需求更加活跃复杂。在此境况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一个自由多元、繁荣复杂的局面,其参与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骤减,对社会的控制能力明显下降,思想政治教育仅成为政治引导、经济服务与人格塑造中的一个非强制性手段,与其他社会治理手段一起,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发挥根本保证作用。看到这一点,就不会沿袭旧观念,简单地把思想道德领域所呈现出的真实“经济人”状态,说成是思想道德的倒退滑坡,并把这滑坡归因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不足所致。

四、从非信息化到信息化的维度

从非信息化到信息化,以社会发展阶段看,即是由受教育者掌握较少信息资源、被动接受灌输的时代,进入到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在信息资源占有方面差别不大、身份平等的时代。在非信息化时代,由于信息的传递基本上靠人口相传与书信来往,受教育者接触信息的广度较窄、渠道很少,一般而言,在进行教育之前,教育者较被教育者掌握的信息量要大,主客体信息明显不对称,教育者优势显著,一定程度上教育成为社会思想、知识传播的重要渠道;而且对于教育者教育的内容,受教育者由于较少受相反观念影响,逆反心理较轻,在这种相对单纯的信息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实施难度较小,成效也比较明显。

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总量成几何级增长的同时,信息传播渠道急剧增多,各种信息顷刻间即可传遍世界的各个角落。海量的信息时时刻刻对现代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包括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施加巨大影响。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普及,网络已日渐成为每个人学习、生活和工作的不可或缺的帮手。不管是教育者,还是被教育者,只要愿意和具备相应能力,就可以获得足够多的信息。这种情况下,尽管互联网的即时性、开放性、参与性、隐匿性、自由性等特点,给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很

多机遇和有利条件,但也导致教育者在信息接触面及接触量上丧失相对于受教育者的优势,很多情况下教育者对信息的掌握甚至都不如被教育者。这个时候,也许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没有产生根本改变,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方式却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面对自主能力提高的受教育者,单独的课堂讲授教育作用下降,教育者不得不在思想深度、教育风格以及其他教育载体上下工夫。

五、从传统社会到法治社会的维度

从传统社会到法治社会,以社会治理理念看,即是由乡土色彩严重、权力倾覆一切的时代,进入到民主意识凸显、法眼审视天下的时代。具体而言,这个变迁包含着两个重要转型:

一个是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的转型。传统中国是一个熟人社会,社会关系主要由亲缘关系和地缘关系构成,亲属和老乡成为一个人一生交往的主要对象,礼尚往来是连接这些关系的基本方式,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较为紧密,犯错者所承受的羞耻感和社会压力很大。而现代法治社会是陌生人社会。人们只是机械地、原子式地聚合在一起,不管在形式上怎样结合,但总会保留较大的私人空间,相互之间情感约束较小。现代社会之所以呈现所谓的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道德危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道德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给思想政治教育增加了难度,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即便再怎么有效,也不可能抵消掉外在道德环境的影响,使教育者达到过去熟人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平。思想政治教育,只能针对教育对象的思想变化,调整思路,重新定位教育目标与方式,提升教育效果。

再一个就是从权力社会到权利社会的转型。传统社会是一个权力社会,权力在整个社会中具有倾覆一切的中心地位,民众“官本位”思想严重,整个社会的权力集中在个人或少数人手中,权力的运行不在人民群众的有效监督之下,缺乏民众参与权力运行的渠道与自由空间。相应地,这个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由于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关系极不平衡,倾向于填鸭式的单方灌输教育,片面追求整齐划一,不容受教育者发出异样的声音。现代法治社会则是一个权利社会,人们对政治的认识更加趋于理性,权力崇拜的观念不断被削弱,特别是经过近年来强化的普法教育和法学研究,人们逐渐摆脱过去那种政治的压抑状态,个人民主和权利意识大大增强。这种情况下,思想日趋活跃的人们必然会运用现代法治理念去观察现实生活,甚至包括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合法性的审视。但是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对教育传统的合法性论证,及对教育地位、作用的制度界定,仍非常薄弱,这就容易使人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怀疑、不信任的态度,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自然就会大打折扣。今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必定只有在与法治的衔接中才能得到实现。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定位与作用发挥,必须接受社会发展状况及其发

展趋势(时代背景)的制约。党成立八十多年来我国时代环境的发展变迁,带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刻变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应当看到这种历史变化,并对其变迁路径与特点进行认真研究。唯有如此,才可能对现实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状况,有一个客观准确的把握和科学合理的评价。我们应该看到,伴随思想政治教育地位作用的时代变迁,现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即使百分之百地发挥作用,也不可能再拥有较以往特殊时期更大或同样大的能量。如果不明白这一点,还以特殊时代的标准衡量现在,以过去的情况作论据论证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不足,盲目地改变作风或一味地加大投入,那就会出现耗费资源、贻误时机的空转效应。相反,顺应社会发展的时代趋势,遵循社会历史客观规律,在此基础上调整理念、制度与方式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才能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论文——浅谈中俄关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