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库 > 14号文库
2018秋奥鹏期末作业考核 德育原理
编辑:落花时节 识别码:23-512083 14号文库 发布时间: 2023-06-08 09:43:35 来源:网络

第一篇:2018秋奥鹏期末作业考核 德育原理

期末作业考核

《德育原理》

满分100分

一、判断下列问题并说明理由(每题10分,共40分)

1、加强学校德育,就要把德育渗透到教学中去。

答:正确

2、德育是对人思想品德给予多方面培养的各种教育活动的总称。

答:正确

3、品德是人的心性(心理因素活动)和社会规范价值系统相互作用内生而成的“合金”。

答:正确

4、德育的社会价值就是维护和发展社会关系,而不是社会生产。

答:错误,因为德育的社会价值,就是德育对社会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二、问题分析(每题10分,共20分)

1、现实教育中,有的教师那种对学生“宁给好心不给好脸”等做法,实质是伦理观念上的误区。请你谈谈这其中的道理。

答:教育受实践应有的理性把握就是要坚持和体现它的人道性、引导性、广泛性、理智性和纯洁性、爱与严的结合性。教育爱的人道性不仅指教育目的上对学生良好人性发展的追求及其制度化保证,而且还 包括在教育过程中对人的生命极其价值的重视,对人的人格、尊严和应有权利的尊重,对人 的尊重、关心和爱护,以及对人的合法权益的维护性。对教师而言,就应在教育过程中自然 体现这些。但如何体现?却是不能没有理性把握的,这种理性就是要理解把握教育爱内在的 人道规定性。我们看待和评价教育爱之所以要坚持人道性的标准,是因为在实践中并不是教 育爱的所有言行都具有人道性。那些“宁给好心不给好脸”的行为,那些“恨铁不成钢”的粗暴行为,那些信奉“打是疼骂是爱”的行为等等,极易导致学生对教育爱的回应的消极性或“过激反应”,有时还会导致非人道的现象发生,使教育爱走向它的反面。我们不否认,在现实教育中,有些教师对学生“宁给好心不给好脸”,有着内在的对学生关爱的良好动机,也确实是为学生负责,也有着使学生成材的良苦用心。因此,要保持教育爱对学生人性健康 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就必须要保持教育爱的人道性。这在实践上意味着:教育爱必须要建立在对学生人格及其尊严尊重的基础之上,体现出人格地位的平等性。这样的批评或处分才是具有人道性的道德表现;在履行教育职责中,要充分认识学生合法权益的不可侵犯性,不能损害学生的合法权益,体现出对学生合法权益的尊重和自觉维护。教育爱内含的人道性规定是不可违背的,违背了人道性,爱也会变成鞭挞人性,摧残人性甚至是残害人性的凶手,这已是许多事实所证明了的。

2、教育(德育)有法(方法),但无定法。为什么是这样?请你谈谈自己的理解。

答:德育有法,但无定法,一劳永逸的方法是不存在的,任何一种德育方法都会因时间、地点、条件和操作方式的不同而此时有效,彼时无效,或此时无效彼时有效。这便需要从实际出发,灵活而富有机智地选用德育方法,并不断探究新的德育方法。教育机智是指教师在教 育过程中对各种意外的意想不到的事件,能够恰当判断灵活处理的一种能力。教育机智对德育方法取得良好效果具有重要作用,正如乌申斯基所说:“无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了教育学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就不能成为一个优良的教育实践者。”教师在千变万化的教育情境中,对事物敏锐的感觉和恰到好处的判断,采用因地、因时、因人而宜的德育方法,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还有利于师生关系的融洽,同时有助于提高德育实效。教育机智主要指的是教师的一种应变能力,具体表现在:冷静理智的自制力,灵活机智的解惑力,随机应变的变通力,及时果断的调控力以及细致的观察力。这些能力的形成与教师的教育素养密不可分,即第一,教师必须首先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教师发自内心地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是教育机智形成的前提;第二,教师还需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教师在遇到突发事件时,只有沉着冷静,才能灵活地处理好各种事件;第三,教师应具备渊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时产生教育机智的源泉。

三、案例分析(共20分)

1、在某地召开的德育工作会议上,与会的一位负责德育工作的校领导抱怨学校不重视德育工作,说“学校整天上课补课,我们搞德育连时间都没有”。请分析:在学校搞德育连时间都没有,除了有“不重视德育”这一原因外,还说明了德育自身一种怎样的观念?你认为应怎样解决好“连时间都没有”的问题”

答:还说明了把德育理解成为是一种独立的工作。解决好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改变错误的德育观念,德育不是独立于整体教育之外而单独进行的,有效的德育是渗透于各育之中的,每一堂课都是很好的“德育课”,所以德育并不缺少时间,而是缺少正确的观念,缺少又实效的德育方式和方法。

四、联系实际论述(共20分)

1、多元化社会生活条件下学校德育应如何看待和把握好“一元”和“多元”的关系问题。

答:

一、多元化社会现实及其对德育的挑战

1、多元化:学校德育不可回避的社会现实

多元化并不是当今社会特有的现象,但它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表现得如此强烈,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开放国家在谋求现代化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背景和因素。多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一体化、信息全球化和中国改革开放发展带来的必然结果。

第一,改革取代保守,开放取代封闭,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而带来的思想解放,使多元价值生存空间逐渐生成、迅速扩大。第二,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变革旧的体制和确立新体制的过程中,导致人们思维视角的转换。思维视角的历史转换,又必然带来价值观的巨大变化。第三,改革开放使社会结构和单一的所有制关系得到了改变,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利益主体,他们在社会市场经济和生活方面都具有同等的权利和自由,都有不同的价值取向。第四,改革开放使中国融入了世界一体化、全球化的洪流之中。在广泛地与世界交往与合作之中,各种思想、价值观念、文化等大量涌入。正是上述原因,使当代中国无论在价值取向上还是在观念上,无论在生活方式还是在思维方式上,无论在评价标准上还是在经济发展上,都呈现出一个多样化的现实世界,成为人们无法回避的现实。学校德育也是如此。

2、多元化社会现实中德育面临的挑战

在多元化的社会现实中,多元的碰撞与互补,使学校德育既面临着使自身焕发活力的新机遇,又面临巨大的困惑和挑战。首先,是多样化价值观的存在对以往“一元化”的价值取向提出了挑战。其次,是多样化的社会现实对以往的学校德育观念提出了挑战。再次,是多元化社会现实对学校德育工作方式提出了挑战。最后,是多元化社会现实导致德育环境的复杂化。

二、多元化社会现实学校德育内容建构的基本选择

多元化是学校德育不可逾越的社会现实,回避不了。正视多元化的社会现实及其所具有的利弊影响,面对多元化社会对学校德育的种种挑战,学校德育必须主动地调整改革以往的观念、价值体系和教育的方式。其中一个主要的问题,就是要在自身运行中,体现“一元”主导,多元并存。

1、坚持一元主导,多元并存

“一元化”的德育是历史上一切落后、封闭、专制式社会的主要特征。它在帮助社会确立统一的价值导向,整齐人们的观念和行为方面确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在绵延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精神或保持价值观方面功不可没。但它在历史的进程中往往过分强调对“一元”的服从或信仰,有时也表现出一定的僵化、保守,甚至漠视人的个性,这种教育是值得反思和批判的。所谓“一元”主导,就是要坚持把能够有效凝聚民族精神、体现民族或国家切身利益和良好人性品质的价值体系摆在教育的主导地位,当作施之以教的主体内容。也就是说,要以能够支撑起一个国家民族精神脊梁和志气、培养良好人性的思想价值体系作为德育的核心,使其在人的培养中起主导作用。在当前社会多元化的条件下,不能抛弃“一元”,必须坚持“一元”的主导地位。

坚持“一元”的主导地位,并不是无视多元的存在。“一元”主导不是一元唯一。“实际上,只有在文化上是多元的,才可能是可行的:一致性在人类领域里可能像在自然领域一样是极其有害的”。因为,在实际的社会发展中,一元化的观念体系不可能完全地、完整地、毫无遗漏地把握人类和自然的无限存在,解决所有的问题。“一元”主导,多元并存,意味着承认“一元”以外的多元存在包含一定的合理性,含有一定的积极价值,它们在社会的某一方面或生活的某一方面有其不可代替的作用,具有它存在的价值。

当然,不能否认在“一元”主导、多元并存的状态中,“一元”与多元之间难免会有一定的矛盾和冲突。但这并不意味“一元”与多元完全没有并存的可能性。在“一元”与多元之间,除有相互矛盾和相互冲突的可能性外,还存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可能性。

2、一元主导应有的品性

坚持“一元”为主导,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无疑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不应把这里的“一元”视为僵化的,更不应把它看成是封闭的。我们现在强调“一元”主导必须赋予它新的品质:一是“一元”要有容纳性。既保持与其它各元的共存,同时又能不断从多元存在中吸收借鉴有益的因素,这是一元得以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重要机制所在。

二是“一元”要有开放性。只有坚持开放性,才会不断增强“一元”的容纳性,实现与其它各元的互补互换,更好地走向世界。

三是“一元”应具有普适性,就是说,所确立的“一元”,它所含有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以及各种准则和规范应具有普遍的社会适应性,体现对社会所有成员的最基本的要求。如果“一元”不具有普适性,它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难以承担起主导性的使命。

总之,在“一元”和多元关系上,必须要打破他们相互对立的思维模式,改变二者完全对立的偏见。一方面,“一元”主导不应僵化保守,要具有普适性。另一方面,在看到“一元”与多元存在难以消除的矛盾的同时,也要看到他们之间互补共生的一面,使多元成为“一元”不断丰富发展的源泉。“不同文化的人所信奉的许多不同观点和观念,只要互不对抗,就能使当代世界增添丰富的活力。”

第二篇:2018奥鹏教育作业 德育原理

期末作业考核

《德育原理》

满分100分

一、判断下列问题并说明理由(每题10分,共40分)

1、德育原理中的德育概念,不应特指某一社会或某一历史时期的德育,而应是作为古今社会德育现象的德育。答:正确。

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2、集体教育是个别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基础和背景,但不能完全代替个别教育。答: 正确。

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善于组织和教育学生热爱集体,并依靠集体教育每个学生,同时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来促进集体的形成和发展,从而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一原则是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成功教育经验的总结。马卡连柯指出:教师要影响个别学生,首先要去影响这个学生所在的集体,然后通过集体和教师一道去影响这个学生,便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这就是著名的“平行教育原则”。在德育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教育和培养集体,通过集体教育每个学生,通过教育个人影响集体的形成和发展。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联系起来。要求老师做到:组织和培养优良的集体,充分发挥集体的教育力量。重视个别教育,做到因材施教。正确处理集体和个别教育的关系,使二者相互促进。

3、德育与整体教育自身的发展是没有关系的,主要是由于社会的需要和人之为人的需要。答:错误。

德育是整体教育的一个组成部份,在教育体系中处于首要位置。与学科教育和专业技术教育在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成效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不同,德育是对人的思想观念进行教育,教育的成效体现在人的言行之中,是无法进行量化的。

4、学校德育中的法制教育就是要达到使学生知法、懂法和守法。答:错误。

法制教育是德育教育的一个组成部份,实施法制教育,离不开思想上、道德上的基础性教育。如果学生没有社会主义的道德意识、规范及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道德风尚,就不会以极大的积极性去学

二、问题分析(每题10分,共20分)

1、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教育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教育。请你谈谈这其中的道理。

答:德育实施过程之所以要注重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主要在于: 第一,这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可靠保证。德育实施过程的目的,不在于它确立了相应的影响机制或组织形式,也不在于它建立了广泛的影响渠道和约束机制。而在于它是否真正促进了教育对象思想品德的真正发展。思想品德的真正发展虽需要一定的外在教育影响,但这种发展在本质上是自我性的一即经过自 己的身心活动建构起自身的品德。这种情况意味着:外在的教育影响能否取得好的教育效果,与教育对象自身是否具有相应的内在活动密切相关。自我教育作为教育对象自身内在活动的重要方式,具有“自教”性特点。这种“自教”的发生,既表现教育活动之外,也常常表现在教育活动之中。第二,自我教育不仅是影响教育成效的重要因素,也是当代教育追求的目标。当代社会的文明发展,使人的主体地位日益得到重视,日益得到提升。现实社会的改革开放和激烈的竞争,无疑需要人以更大的主体性来适应。正因为如此,人的主体性发展在当代教育中被受关注,成为教育追求的目标。而人的主体性发展与自我教育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自我教育既是人主体性成长的内在土壤,也是主体性体现的主要标志。没有自我教育,人的主体性发展失去了内在的土壤,主体的素养就难以得到提升,就难以实现本质力量的丰富性。人的自我教育是人生存发展的自主性、主动性的体现,人的主体性发展总是伴随自我教育而发展,人的主体性只有在自我教育中才能得以真正确立和不断巩固。

2、有人认为,当代德育改革的根本问题是教育的方式方法,而不是观念问题。请你分析:当代德育改革最为根本的问题是不是这样?为什么?

答:我认为德育改革中最根本的问题是观念问题,其次才是方式方法、内容、评价等等各方面改进的问题。因为思想是行为的指南,一切改革最大的阻力就是参与改革之中的人的观念改变的问题,一个人观念的改变不是听几次报告、讲座,或者是朝夕之间就能完成的,它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又需要多方面因素的参与和影响,然而,人们观念的改变又是改革成败的关键,最前提性的条件。

三、案例分析(共20分)

现实中有人往往用这样的情况来说明学生的思想品德是有问题的:如:有百分之多少多少人不了解林则徐,有百分之多少多少人不知道“

9、18”是什么日子……等。

请分析:这种评价中所说的问题,是属于学生思想品德上的问题吗?你认为哪些方面才属于思想品德问题?为什么?

答:这些问题不是思想品德问题。在涉及到善和恶的问题上才属于道德问题。道德问题不是知多知少的问题,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首先,因为德育对社会、对人的发展、对整体教育发展具有巨大价值。

其次,因为这是教育目的决定的,教育目的是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而德育方面的要求往往是教育目的构成的主体部分,古今中外的任何社会都是如此。在中国,古代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建国君民”的统治人才,以利“化民成俗”,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第三,因为思想品德是决定人社会价值的根本所在。也是社会衡量人社会价值的根本所在。教育要促进人的发展,提高人的社会价值,就不可忽视德育地位。德育是个体社会化及其社会价值提高不可缺少的。德育的地位说明,德育不是可有可无的,无关紧要的。更不是“软”任务,“虚”任务,而是一项重要的关系社会稳定、个体发展及其人才培养质量的大问题。这样言说德育的地位,并不是否认德育为首的地位观。主要是因为这样更利于在实践中更好地把握德育与各育的关系。德育为首,呈现了重视德育的一种意识,并为德育的整体教育和学校工作中的地位,作了明确的指向。这是能使人较为清楚看到德育应处于怎样的位置的。作为重视德育的一种观念,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作为具体工作的绝对化原则,则是值商讨的。作为重视的一种观念,“首位”是一个具有形容性的概念,强调的是的不可忽视性,对首位的东西都忽视了,这是不应该的。但是如果把首位作为实质的量词和序词,绝对化地要求具体的教育实际。那就意味着,不管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况下,进行什么教育,都要首先进行教育。这样势必造成教育的尴尬局面,陷入机械的僵局。所以需要正确认识和看待德育为首。在实践中正确体现德育为首,既要保持一种“绝对”性,也要保持‘相对性”。所谓绝对性是指德育在长远教育工作中的不可忽视性。不能视为可有可无的,应在长远的教育工作中,使它在各项工作之中得到体现。所谓相对性,即指德育相对于各育处于薄弱状态,或根据某种际情况需要,在某一-一时期对德育工作有所 侧重。学校教育是整体的。但并不意味着工作,上各育平分秋色,始终体现量的对等性。在实际工作中,可根据实际情况,或针对某一育的薄弱性,在某一阶段对某一育有所侧重,以使这种情况得到改变。

这种有利于整体教育工作的有所侧重也是应当的。

四、联系实际论述(共20分)

1、德育是整体教育的必然使命。

答:学校德育的经常性工作应在整体教育中来进行,而不是以整体教育(教学)之外的活动来表现德育的经常性。这主要是因为:在整体教育中,“各育”具有互含性,“每一育”都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含有其他各育的因素,那种纯而又纯的德育、智育、体育是极少存在的。这意味着整体教育中蕴含十分广泛而又丰富的教育资源(特别德育资源),注重整体教育中的德育,有利于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各育”的这种互含性,决定了“各育”的互为性。使得每一育的开展都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会为其他各育的进行奠定一定的基础,创造一定的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整体教育中

进行德育,会使德育得到整体教育的烘托;同时应看到学校中的“各育”,都统一在整体教育目的之中,都是整体教育目的所要实现的任务。“各育”与教育目的的这种联系性,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每一育所要解决的问题,都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是其他各育所要解诀的问题,每一育所要完成的任务都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是其他各育所要完成的任务。德育的任务和目的,无不包含在整体教育目的之中;从现实来看,整体教育中的德育,能使全体教育工作者自然界入其中,发挥多方面的影响作用。这是整体教育(教学)之外的德育很难做到的。以上这些都说明,德育虽有其独特性,但它的日常进行应是与整体教育融为一体的。

强调德育与整体教育的不可分割性,并不是要抹煞德育的独特性,并不是要把德育消融在整体教育之中,否认德育的不可代替性,这样的话也是对德育地位的否定。

第三篇:2017奥鹏期末作业考核《现代教育技术》

期末作业考核

《现代教育技术》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1.教育技术

答: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上述定义明确地指出了教育技术的两个研究对象(学习过程、学习资源)和五个研究领域(设计、开发、运用、管理与评价)。2.教学媒体

答:教学媒体包括教与学两方面的媒体,它是在教/学活动中,传递、承载和控制教育、教学信息的载体或中介,是教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3.文件传送协议FTP 答:文件传送协议FTP文件传送协议FTP是Internet传统的服务之一,它也是Internet的一种标准协议。这一协议使用户能在联网的计算机之间传送文件,使用FTP几乎可以传送任何类型的正文文件、二进制文件、图像文件、声音文件、数据压缩文件等,因此FTP文件传输已成为Internet上传递文件的最主要方法。目前FTP软件很多,常用的有Leapftp,Cuteftp等。4.网络教室

答:教室网是指在一个物理教室范围内的计算机局域网,主要服务于课堂教学,通常又称网络教室。5.电子邮件

答:它是Internet上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服务,是Internet最重要、最基本的应用。6.研究性学习

答:研究性学习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研究性学习指的是一种学习方式,它不但可以在研究型课程中运用,也可以在基础型课程与拓展型课程中运用;狭义的研究性学习单指研究型课程,指“围绕一个主题或问题,以小组学习为主要形式,学生自主进行的探索性、实践性、开放性课程”。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 简述教育技术的内涵?

答:.教育技术是在视听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关于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现代教学观念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从传授知识转向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重大转变。2.简述电视教材的开发过程? 答:(1)环境、需求分析(2)教学设计(3)脚本设计(4)编程、制作(5)评价与修改 3.学习评价的功能有哪些?

答:一般认为,学习评价是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按一定的规则对学习效果作出描述和评定的活动,也可以简单的理解为确定教学和学习是否合格的过程,它是学习各环节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也是教学设计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目的是检查和促进教与学。学习评价的功能如下:

(1)诊断功能,通过学期、学年和教程开始之前的诊断性测验,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科知识、技能、能力达到的水平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2)反馈功能,通过对学生学习的测评,会给学生以肯定的或否定的评价,这就是教学评价的反馈功能。

(3)定向功能,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时间和学习力量上的分配,常常受评价标准和测验内容的引导。

(4)鉴定功能,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也正是对学生掌握程度、能力水平或学习水平的一种鉴定。这种鉴定可以作为学生升级、高一级学校选拔新生,用人机构录取工作人员的基本依据。(5)教育功能,教学过程中所进行的各种评价,本身也是一种教育活动,可以促使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复巩固、归纳和综合,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提高他们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电视的制式是如何划分的?我国采用什么制式?

答:目前世界上有NTSC、PAL、SECAM三种彩色电视制式同时使用: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采用NTSC制;前苏联、法国和东欧一些国家采用SECAM制;我国(包括香港)和德国、英国及非洲一些国家采用PAL制。

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 简要论述加涅对学习结果的分类。

答:学习结果的分类:加涅的学习论体系包括十分丰富的内容:学习结果分类论、学习层次论、学习过程论及学习条件论。其中,在学习结果的分类上,他从人类习得的性能中区分了五种学习的结果,这种学习的结果也称为五种习得的性能。加涅根据学习结果的不同特点,概括出五种学习结果: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和动作技能。

1、言语信息:言语信息是一种我们能够“陈述”的知识,它是“知道什么”或“陈述性知识”。言语信息由于在数量和组织上有所不同,可分为三种学习情境:学习名称、学习事实和学习有组织的信息。掌握言语信息的外部条件要告诉学生学习目标,同时,信息的重复听和读对学习也是必要的。

2、智慧技能:智慧技能使个体应用符号或概念与他们的环境相互作用,也就是人们应用符号办事的能力。例如,低年级的读、写、算的学习,就是智慧技能的早期形式。学习智慧技能,意味着学习“如何完成”某种智慧行为,它是一种“怎么样”的知识,一般说来,被称为“程序性知识”。个体在学校中所习得的智慧技能是非常多的,但可以根据其心理过程的不同复杂程度进行分类。从低到高、从简单到复杂,可以分为五个亚类:辨别、具体概念、定义性概念、规则和高级规则。辨别是能区分不同的刺激,对不同的刺激进行不同的反应。形成概念是在一系列事物中找出共同属性并给同类事物赋予同一名称,有对事物分类的能力,概念分为具体概念和定义性概念,反映具体事物的概念是具体概念,反映对象各种属性及关系的概念是定义性概念。规则揭示了两个或更多概念之间的关系,掌握规则指能够运用规则进行操作,作出正确的反应。高级规则是组合在一起的两个或更多规则,是更复杂的规则。每一个层次都有各自的特性,即都有不同的外在行为表现、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可以讲,教学的最终目的就在于让学生创造性地运用高级规则来进行问题解决。

3、认知策略:如果说,智慧技能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外办事的程序性知识,那么认知策略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内调控的程序性知识。认知策略是一种支配个体自身的学习、记忆和思维行动的技能。它可以包括识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等。认知策略的把握对于学生学会如何思维、如何学习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它是一种特别的非常重要的技能,学习者可以选择认知策略作为解决新异问题的模式。

4、态度技能:加涅将人类在“情感领域”习得的性能称为态度,它是影响个体对人、对物、对事的行为的复杂的内部状态。既然是内部状态,所以,它不是行为本身,而是从对个体行为的观察中推论出来的。由此,可根据个体的行为选择来测量态度。同时,在态度学习和改变中,仅凭言语说教是不起作用的,一种较好的方式就是呈现榜样。

5、动作技能:在加涅看来,技能可分为三类:一类是智慧技能,即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外办事的能 力;另一类是认知策略,即一种特殊的智慧技能;第三类为动作技能,即身体和肌肉协调的能力。动作技能可分解为构成整个操作的“部分技能”,学会将已习得的部分技能综合起来,对整体动作学习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动作技能的学习最好是通过重复练习来完成。

以上所述,就是加涅对学习结果的分类。在对学习结果分类详述的同时,加涅还对五类学习的条进行了阐述。这些构成了加涅学习论的主要内容,对于教学设计也有着重要影响。2.论述多媒体教室的功能。

答:(1)能满足多媒体授课、综合演示研讨、现场教学等各方面的需求。可进行实物教学、图文现场教学,增加了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充实了授课内容;

(2)由投影仪、电动幕组成的大型显示器,确保了课堂显示效果、媒体应用,并备有笔记本电脑、局域网接入口;

(3)使学生在声形并茂的环境中学习,加深了对事物的感性认识,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4)方便灵活的控制系统,使教师能从容的调整教学设备,思路清晰。

第四篇:2017奥鹏期末作业考核《教师专业发展》

期末作业考核

《教师专业发展》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1.入职教育

答:入职教育就是新教师从受聘上岗到转正前这一段时期所接受的指导和训练。这是新教师过渡、体验、培养责任感和使命感、更快进入学校文化系统扮演职业角色的重要环节。2.教师文化

答:教师文化——根据加拿大学者哈格里夫斯的论述,对教师文化概念的理解,应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进行。所谓教师文化的内容,是指在一个特定的教师团体内,或者在更加广泛的教师社群之间,各成员共享的实质性的态度、价值、信念、假设和处事方式等;所谓教师文化的形式,是指教师与同事之间具有典型意义的相互关系的类型和联系的方式。3.实践性知识

答:所谓实践性知识,是教师真正信奉的,并在其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和表现出来的对教育教学的认识。它包括教师的教育信念、教师的自我知识、教师的人际知识、教师的情境知识、教师的策略性知识、教师的批判反思知识等。4.批判性思维

答:批判性思维——泛指个人对某一现象和事物之长短利弊的评断,它要求人们对所判断的现象和事物有其独立的,综合的,有建设意义的见解。

二、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当代西方对教师角色是如何定位的?

答: 当代西方是从多个纬度对教师角色进行定位的: ①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教师角色——教师的职责更为突出地表现为市场经济培育应用型人才,是具有“全球化思维”品质、能包容多种文化和从事多元文化教学的人;②民族国家中的教师角色——政治家、知识分子、社会公共文化和个人文化之间的传递者、社会上最重要的行动者等;③教育改革中的教师角色——教育改革的参与者和决策者,是“改革派知识分子”、“改革的行动者”。④学校情境中的教师角色——“教师作为管理者”和“教师作为决策者”;⑤中小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角色——“教学专家”、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激发者”、“艺术家”和“演员”、“环境工程师”等;⑥教师的自我职业角色—— “自我发展者”、“反思型实践者” 等。

2.教师的反思有哪些类型?

答:根据美国学者瓦利的划分,教师反思可以分为五种类型,即技术性反思模式(Technical Reflection);行动中和行动后反思模式(Reflection-in and on-action);缜密性反思模式(Deliberative Reflection);人格性反思模式(Personalistic Reflection);批判性反思模式(Critical Reflection)。

3.创新型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答: ①崭新的教育观念。如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素质教育观、终身教育观、全面质量观等,特别是要确立起“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②独特的个性特征。不满足现成的经验和结论,敢于突破老框而独辟蹊径、标新立异,敢于怀疑,敢于发表可能会引起争议的观点,敢于坚持自己的独特见解并形成与众不同的教学风格和特色,还应具有较高的心理成熟度,有比较高的自我期望值,不怕挫折,善于调节自我心理。③多元的知识结构。④娴熟的教学艺术。⑤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总之,创新型教师应该具有现代意识和创新意识,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掌握创新教育的方法,锐意创新,开拓进取,追求一流。

4.当代美国教师评价有何特点?

答:①教师评价双重目的的统一。即教师评价既注重教师素质和专业的发展,确保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儿童都有胜任的教师,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学生达到学术高标准。②建立个别化教师督导与评价体系。适应教师的个别需要和各种选择,美国的许多州和学区都建立了个别化教师督导与评价体系。个别化教师督导与评价体系运用适应个别差异的方法,对不同的教师群体依靠不同的活动、程序和时间安排进行评价和指导。这一体系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师与评价者之间的对话与沟通,鼓励教师对教学过程及学生的学习情况展开讨论与研究。③教师评价聚焦于学生学习。近年来,美国不断地采取各种教育改革措施,大力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相应地,教师评价制度也表现出一个明显的特征:建立了以业绩为基础的教师评估体系,以学生的学术成绩为根据评价教师的教学工作。

三、辨析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在古诗中,蜡烛即被赋予了一种崇高的精神。因此,在今天看来,以蜡烛喻教师也是完全合理的。

答: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用现代的眼光来看“蜡烛论”,它虽然有积极的一面,但其不合理之处也很明显:“蜡烛论”将教师无限拔高而带有将教师抽象为“圣人”的倾向,忽视了教师的物质生活和经济地位。其实,教师作为一个自然人,也应追求自己的生活发展,在为人师表的同时也应该创造条件发展自己,实现自身生命意义的提升。过分地强调教师的顺从社会期望和无私奉献对教师来说是一种无法实现的期望,也是一种束缚其发展的巨大包袱。因而,“蜡烛论”只不过是对传统教师形象的生动刻画,无法适应当今社会对教师角色的要求。今天的教师应该是“长明灯”,为学生的发展和自己的成长而不断地充电,于人于己都受益无穷。2.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的权威消亡了。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教师职业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地位和作用在任何条件下都是不容忽视的。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我们并不是要彻底否定教师的权威,而是呼唤新的教师权威观。这种新的教师权威观,概括地说,就是一种理性的权威。在“理性权威”之下,教师在行使职权时,是以促进学生成长的角色出现,以教学法和教学技能方面专家的身份教会学生学习,以博大的胸怀感染学生情操,学生为教师高尚的人格品质和责任心所折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靠强迫、压制学生来达到教育目的。一句话,理性权威是建立在教师与学生双方平等的基础上,两者仅是在某个具体领域里有知识和程度上的不同罢了。

四、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如何理解“教师专业发展”这一概念的内涵?

答: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职业道德、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名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发展过程。教师的专业发展固然与时间有关,但又不仅仅是时间的累积,更是教师专业素养的不断提高、专业理想的逐渐明晰、专业自我的逐步形成,直至成为教育世界的创造者。

目前,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内容有着许多不同的说法,从中小学教师的工作职责与发展成长的具体实际来看,我们要包含以下内容。

(1)遵守职业道德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时的基本道德规范,是教师对职业行为的自觉追求,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道德基础。教师职业道德以敬业精神为基础、以协调师生关系为主要内容,乐于奉献、坚持公正时代对教师职业的基本伧理道德要求。教师职业具有突出的示范性、公共性和教育性,相对于多数职业应有更高、更严的职业道德要求。2008年教育部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进行了修订,要求教师必须做到六个方面: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2)拓展专业知识 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教师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理论体系和经验系统。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会主席舒尔曼认为,教师必备的专业知识至少应该包括如下方面:学科内容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学生及其特点知识、教育脉络知识、教育目的目标、价值、哲学及历史渊源知识。学科教学知识是前述七类知识的核心,是教师面对特定问题进行有效呈现和解释的知识,即教师在具体教学情境中,把学科知识、学生知识、课程知识、评价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等“活化”之后经由自身价值观作出判断、选择、重组而形成的动态知识是教师主动建构、积极创造的结果。

(3)提升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运用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顺利完成某种教育教学任务的活动方式和本领。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综合素质的最突出的外在表现,也是评价教师专业性的核心因素。教师的专业能力主要包括:(1)教学设计的能力。(2)教学语言能力。(3)教育教学交往能力。(4)组织和调控课堂的能力。(5)教育研究能力。(6)创新能力。

(4)建构专业人格 人格是一个人的整体心理面貌,教师的人格形象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心理特征的整体体现,具体包含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教师的情感、气质、兴趣等。教师的专业人格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心理基础。

(5)形成专业思想 专业思想是教师在深入理解教育工作的本质、目的、价值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关于教育教学的基本观点和信念。它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性支点和专业自我的精神内核。

(6)发展专业自我 教师专业自我,就是教师在职业生活中创造并体现符合自己志趣、能力与个性的独的教育教学生活方式以及个体滋生在职业生活中形成的知识、观念、价值体系与教学风格的总和。2.结合实际,谈一谈初任教师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或困难。

答:初任教师由于其教学经验不足,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1.灵活处理教材的能力不足。备课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和基础,是决定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而备教材又是备好课的核心环节。通常来说,初任教师对教材不够熟悉,不能很好地吃透教材。因而他们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迁移,以及如何才能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知识,如何对教材进行有效补充等把握不足。这导致了很多初任教师往往不能灵活地运用教材,而采用照本宣科的上课方式。此外,在上课的过程中,学生的提问、错误、好奇心等都可能是有教育意义的课程资源,而初任教师很难灵活地运用这些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启发。

2.缺乏应对复杂多变教学情景的教育机智。初任教师尽管在走上教师岗位前都进行过教育实习,但是短短一个多月的实习还不足以让他们获得熟练的教学技能,让他们自信地走上讲台,自如地应付课堂中可能会发生的各种状况。初任教师第一次站上讲台,通常都会比较紧张,有的甚至大脑一片空白,事先准备的内容都忘记了,如果不照着教案念,根本就无法讲下去。在这种情况下,能顺利地应付45分钟就很不容易了,至于学生的反应和学习效果则是他们无法顾及的。教育情境是复杂多变的,无论课前的教学准备是多么的充分,在课堂上也随时有可能发生意想不到的偶发性事件,这些事件如果处理妥当,也会转化为不可多得的教育机会。然而,初任教师由于教育实践经验不足,教育机智不够成熟,很难对课堂上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及时妥善的处理。

3.学生管理存在困难。良好的课堂纪律是顺利完成课堂教学的关键。初任教师普遍感到在管理学生行为上存在一定的困难,较难把握课堂纪律的维持和课堂气氛的控制。初任教师通常会把大部分的精力和注意力集中在完成教学任务上,而往往会忽视学生的纪律。即使他们意识到了有必要进行课堂管理,但由于松严的度把握不准,管理方式不对,可能会出现或者威信不足,管不住学生;或者太过严厉,师生关系紧张等现象。事实上,良好的课堂秩序不是靠强硬的纪律所能达到的,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和学生的自控能力才是关键。

根据以上的分析,初任教师在任职之初之所以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主要是因为他们实践经验不足,缺乏必要的实践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通过对教学情境和教学事件进行反思而形成的。初任教师需要不断地总结教学经验,丰富自身的实践性知识,才能更好地应对复杂多变的教育情景。

第五篇:2015东北师范大学 期末作业考核 《比较教育概论》奥鹏

期末作业考核

《比较教育概论》

满分100分

一、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简述美国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宏观调控不力;

(2)中小学学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不是很扎实;(3)公立学校的教学质量不如私立学校;

(4)学生中问题较多,如吸毒、酗酒、暴力、两性关系混乱等问题都很严重。

2、分析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财政拨款匮乏、教育经费紧张是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教育发展面临的首要困境。

(2)教育领域的法律文件不完备,既有的法律标准也经常不被执行,也是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面临的一个特殊难题。(3)教师人才流失严重,从教人员趋于老龄化,致使俄罗斯教育发展面临严重的人员危机。

(4)教学秩序混乱,普通学校教育质量普遍下降,成为巨大的社会震荡带给俄罗斯教育的一种必然冲击。

3、简析德国教育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1)对学前儿童教育重视不足;(2)对学生缺少纪律教育;(3)对学生的在校辅导时间不够;(4)学生分流过早;(5)高校缺少自主和活力;

(6)对非德籍外国学生的同化措施不力。

4、概述世界初等教育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

(1)努力发展综合课程;(2)日益重视道德教育;(3)更加注重基础学科的改革;(4)更新课程内容,加强科学技术教育。

5、概述世界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趋势。

(1)传统意义上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出现萎缩的趋势;(2)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有了较大发展;(3)职业技术教育观念发生了变化;

(4)适应新经济条件下的市场特点,加强普通教育,拓宽专业,以职业类或职业面代替狭窄的专业。

二、论述题(每题20分,共60分)

1、从国内外中等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实践出发,分析并阐述其发展趋势。

(1)由教师单向活动转向师生双向活动;(2)教学方法由单一化发展到多样化;

(3)各种教学方法从彼此孤立发展到相互结合;(4)教学方法的个别化趋势;

(5)在教学手段上,各国广泛使用现代科技设备。

2、试述日本教育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日本作为我们的领国在教育方面有着自己的教育模式,在有些方面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日本重视开展游戏,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方式, ,成为了日本教育的特色。日本实践注重使通过活动获得情感体验注重运动性游戏对儿童的意义,强调人格、身心整体发展。在游戏中,教师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为儿童创设支持性环境和心理气氛,而不是处处监督设防、管制、防范日本教师多以伙伴身份出现,师生之间无距离感教育指导以隐性间接方式为主,引导儿童在游戏和自然真实生活中学习,使之不知不觉,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影响与感染,而不是硬性灌输、说教。日本较注重以孩子为主体,教育适合其自然天性值得我们思考学习。结合当前中国教育的现状,在教育基本理论与社会实践调查相结合的基础上,着重挖掘日本教育思想与实践的现代价值,着眼于现实问题的思考和解决,并剖析这些经验对我国当前教育发展与改革的现实指导意义。其次,结合对当前日本教育现状的调查分析,探求解决我国幼教问题的最佳途径,为推动我国幼教事业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切实可行的经验与对策。

崇尚自然!热爱自然!以儿童身心自然和谐发展为本,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中国教育在立足本土化的同时,也应该致力于吸取先进国家的教育精髓,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为了扭转过去那种应试教育的偏差,教育必须适应时代发展变化的需要,必须尽快走出原有的教育误区,走上改革创新之路,与素质教育及创新教育接轨。

3、试从国际比较的视野分析目前我国高教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一、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制度存在问题略述

我国现代高等教育从萌芽起步到如今的基本成熟已经有一百四十年历史了,它的发展和中国革命及改革进程是密切联系并且互相促进的。新中国成立后,高校院系调整使得我国高等教育更加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从那时起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的“扩招”,我国高等教育基本上维持精英教育的状态,高校每年录取人数很少,相应的在校大学生和大学毕业生的数量都很少。那时候只要考上大学就相当于捧到了“金饭碗”,上学不用花钱,毕业后统一分配,根本就不用担心工作问题:担心了也没用,因为身不由己。在一个相对没有压力、也没有如今这么多电脑、电脑游戏和即时通讯工具的情况下,大部分大学生把自己的精力投向了专业学术的研究,投向了对国家政治的关注,投向了通过广泛接触人类历史文化遗产而对自身品质的塑造,投向了体育锻炼等等这些今天的很多大学生都将其看作已成为历史的活动。如今,这群人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精英,他们有的是学识渊博、声名远播的专家学者,有的是信仰坚定、德才兼备的政界通才,有的是精敏务实、锐意进取的商界巨子,是他们支撑着整个国家机体高效率地运转。

二、解决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制度存在问题的可行措施

这些想法萌芽于我大学时感受到的当前高等教育的种种弊端,当时我便有意识地去观察我们生活的点滴,积极思考解决方法,如今有了科学发展观做理论基石,这些想法逐渐系统化。总体来说就是:以提升大学生整体素质为主要目标,通过对学习内容的调整,使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趋于和谐。

(一)全面削弱英语学习在高校教育中的影响力

目前学习英语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一般的本科院校都要求过四级方能毕业。为了找工作时更有底气,大部分同学还想考六级,因为很多用人单位都以此作为筛选应聘者的理由。这一学基本上就是三年半。现在就业压力大,很多人选择了考研,而英语成为这条路上最大的拦路虎,无数人因为英语成绩差而折戟,因此大部分人把复习的一半时间用来学英语,寝食难安,最后还是收效甚微。至于非专业学生考“雅思”、“托福”、“托业”者更不用说,英语就是他们生活的全部,专业课变得根本不重要了。

1.承认当前外语有其重要性,中国需要有大批熟练掌握外语的专业人才去承担外事工作,同时也承认天赋、兴趣和理想的个体差别。方式是进一步扩大专业外语学习人员队伍,让有兴趣、有天才、有这方面追求的人去专门从事外语学习和培训,严格考核制度,做到外表和内涵兼顾,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能够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求。

2.取消非专业大学生英语等级考试,取消大学英语必修课,让英语等级证书彻底失去其基础,是给非专业学生的全面解压。取消研究生考试中的英语考试,必要时可将其列入参照。高校省出来的英语教师可将其全部投入专业教育,实践证明,英语专业课堂越小越好。另外,可开设英语选修课,增加其密度,全面吸收有兴趣者。中国大学生在英语方面浪费时间已经太多太多,应该激变、大变,渐变和小变都会造成极大损失。

以上两条基本上就可以解决当前英语教学中的主要矛盾,只是在实践操作中要注意协调质量度的关系,争取做到不偏不倚。

(二)再建汉语的主体地位

对于大部分中国大学生来说,学习英语是在浪费时间,学习汉语才是受用终生的。所以国家应该有步骤地从制度层面进行建设,倡导大学生学习汉语。我的具体意见如下:

建立“大汉语”,其中包括汉语的各个分支,如古汉语、现代汉语、外国文学、中国文学、公文写作、演讲等等,是为《大学语文》课。精编教材。原则上所有中国在校大学生均须修习,学制三年,密度如现在的英语,使其和学科专业基础课一同成为大学课程的主干,体现汇通思想和系统原则。强化考核,增大考核难度,分出等级,列为各种升学考试的必考科目,尤其是研究生考试,以使大学生能够把写英语“八股”的时间和耐心拿来写带有思想感情和和谐韵律的优质汉语文章。培训教师,使其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能够以自身知行观影响学生,做到文质兼顾、知行合一。

我始终相信中国智慧和传统民族精神中的精华在现代社会中,无论是对个人生活质量还是对国家集体家庭的更好发展都能起到巨大的积极作用。通过合理有效的汉语学习,使当代青年提高母语应用能力和信息的接收、处理与传递质量,同时科学吸收民族文化中的优秀成分,用以塑造自身并提高行动能力,最终肩负起传承和宣扬中华文化的使命。我相信如果我的想法可以实现,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又会听到晨曦中传来那一声铿锵的“少年中国”,伟大祖国生机勃勃。

(三)转变政治理论教学方式

政治理论是我们一切行为的指导思想,它是比民族遗产更具说服力的颠扑不破的真理,是科学的科学。一个人要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便捷的途径便是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因此,中国高校有意识地强化“两课”教育,以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但是,我认为这方面的教育是很不成功的,可以说是事倍功半,主要表现在:许多同学对该课程的设置很不理解,有抵触情绪,认为从小学就学《思想品德》,到中学的政治又到大学的“两课”,反反复复无非就是为了搞思想灌输,他们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这是在教给他做人做事的正确方法,是为了他好,使得他们从心理上陷入了被动;学习效果完全用分数衡量,追求“60分万岁”;虽然都经过了学习,但大部分同学依然没有建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精神萎靡不振,和没有学习过是一样的效果。

(四)强化专业技能教育

学生在大学以前主要是进行基础知识的学习、思维的训练和学习习惯的培养,进入本科以后,主要任务就应该是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实践技能的积累与培养。现在这一目标的实现受制于各种消极因素的共同作用,效果很不理想。主要表现在:学习效果完全用分数去衡量,成绩优异者追求奖学金,成绩平常者只是要不挂科;大部分同学经过四年的本科学习,最终对自己的专业并没有多少了解,只能到工作以后再补课;实践能力差,甚至无法胜任实习工作,高分低能者比比皆是;所学知识陈旧,掌握知识僵化,无法灵活应用。

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学校本身的完任务心理严重,对学生仅仅要求分数,缺乏人文关怀和灵活务实的培养策略;二是专业学科设置有问题,不切合实际;三是硬件赶不上,无法满足众多学生的需求;四是师资力量不符合需求,大部分老师没有真正参与过实践。

(五)加强高校体育培养改革力度

1.注重宣传工作,用正确的舆论和科学的方式引导学生转变观念,投身于体育锻炼这一和每个人密切相关的活动。我们高校显然忽略了这一点。

2.加快、加大体育硬件建设。身体是本钱,世界上如霍金者很少,也不会有人希望成为第二个霍金,我们更希望成为健康的智者。高校引导学生体育锻炼的一大引擎便是增加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在建设正规标准场馆的同时也能开拓多形式的强身项目,免费开放,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我们常常苦于偌大的校园没有一张乒乓球台,校体育馆中的设施全部高收费,大多数被教师占领,这并不比中小学的水泥台强多少。

3.采取强有力措施敦促大学生早睡早起。这个工作很难做,传统方法是控制熄灯时间,但是效果很不好。我认为最主要的是要配合大量的宣传和说服工作,这就需要一线的辅导员多费心、多跑腿了。

4.增加体育课时。高校每周应该有四节体育课,上课形式可以基本维持当前状态,开展分类体育,但须把每项工作做到实处。依据亲身体会,高校体育课还是比较有效力的。

5.高校应举办多种形式的体育赛事。现在各高校的运动会均被专业运动员所垄断,其他学生全被排斥,仅仅是看客。运动会目的也全部功利化,仅仅是为了“荣誉”而战。高校要引导学生投身体育,必须在校园内的大小运动会中清除专业运动员,培养其参加重点的校际比赛,而让“平民学生”成为校园各层次运动会的主角。运动会的形式和层次也应该多样化,以使全体同学都“动起来”。

为了切实改变当前高校中存在的各种不和谐现象,就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在点滴上下功夫。高校体育锻炼改革责任重大,不可疏忽大意。

三、补充说明及结语

以上五点远未尽述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制度存在问题的各个方面,我的初衷也只是对必须速变、可操作性强的方面加以论述,难免有疏漏和不圆满之处。

除以上之外,还需要强调一点就是高校要注意建设自身的管理队伍和教师队伍。管理方面最主要的是辅导员的培养和培训,他们是和学生接触最广泛和亲密的,又有着相当的人生阅历,要对其进行思想政治和专业素质培训,使其用正确的方法做出有效的工作,并且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既富于爱心又善于诱导,帮助大学生在人格和思想上健康成长。教师队伍的建设更加重要。现在高校出现的一个典型现象就是师生间的距离拉大了,老师仅限于教授每周的几节课,上课也多是大班,200多人加麦克风,课下很少接触。这种情况当然是极不好的,其责任首在教师。许多高校教师都享有高薪和稳定收入,逐渐形成一种“小资”思想,产生了优越感,沉迷于自己的圈子,没有精力也没有意识去和学生接触,老师给学生的东西也不会多于教材本身。因此,培训教师首在思想教育,要激起其博爱和“渡人”的情怀,要有慧眼识英的睿智和意识,也要有“自闭桃源称太古,欲栽大木柱长天”的信念和追求。以上便是我几年来对于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存在的几个问题的思考意见。总体上应该属于调整,是调整就具有肤浅性,不同于改革,但我的这种调整方案应该是改革的前奏。显然,我的调整方案指向的目的依然是传统意义上的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材施教”,寻求“通才”和“专才”的有机结合。在高等教育方面,中国没有必要照搬西方,中国只需要依照自己的目标和国情,兴利除弊,除旧布新,建立起科学合理的高等教育体系,将眼前目标和长远目标统一起来,协调发展。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有魄力者和笃行者去实施。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中国青年全都会以充实进取的心态去生活,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2018秋奥鹏期末作业考核 德育原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