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07年文言文答案
202_年高考文言文汇编答案
一、(全国卷1)
8、D
9、C
10、D
11、(1)如今成为民害,罪过在于残忍的役吏,而不辞劳苦地张网捕捉,不是顾怜的根本办法。(2)忠臣坚持道义,不应有二心。如果惧怕威势丧失公正,我即便是死,也不会改变志向。
附译文:
宋均,字叔庠,南阳安众这个地方的人。他凭借父亲的官职被任命为郎官,正好15岁,喜好儒家经典,每当到了休假的日子,他就跟从博学之人学习经传。他通晓《诗经》、《礼》,擅长论辩、质疑。到了20多岁的时候,被调任辰阳做长官。那里的风俗是很少有求学的人却相信巫术和鬼神,宋均为百姓建立了学校,禁止、杜绝一切过分、不合理的祭祀,百姓们对这件事都平静地接受了。后来宋均升任上蔡令,当时朝廷禁止百姓丧葬时不得多加浪费,宋均说:“丧葬逾越礼制,犯的是小错。现在有的百姓不懂得礼仪,还没有教化好,就立刻因为超过礼制而惩罚他们,这并不是施政的首要做法。” 他最终不肯实施这个政策。升任九江太守,那里有很多凶暴的老虎,屡次成为百姓的祸患,官府常常征集、设立捕兽的栅栏、陷阱却仍然有很多人被伤害。宋均说:“虎豹在山上,龟和鳄鱼在水里,它们各自有生活的处所。况且江淮之地有猛兽,就如同北方有鸡、猪一样。现在成为百姓的祸患,罪过在于残忍的官吏,而不辞辛劳地张网捕捞,不是顾怜(百姓)的根本做法。一定要斥退奸邪、贪婪的人,考虑提拔忠诚、善良的人,可以全部去掉栅栏、陷阱,免除赋税。”这件事过了以后有传言说老虎都相互结伴向东边渡过长江了。中元元年,有很多蝗虫(闹蝗灾),它们一起飞到九江的边界,就向东西两个方向散去,由于这件事宋均的名声被远近的人们称颂。浚遒县有唐、后两座山,百姓共同祭祀它,所有的巫神都要娶百姓的女儿为妻,每年都要更换,百姓于是就不敢进行嫁娶之事,前后几任太守都不敢禁止。宋均下达命令说:“从现在开始,给山神娶的妻子都要从从事巫术的人家中选娶,千万不要打扰百姓。”于是,这种事就再也没有了。永平元年,宋均升任东海相,在任5年,因为犯法而被免官。但东海的官吏和百姓都感念他的恩惠、教化,为他写了些歌谣,到朝廷请求他回来做官的有数千人。显宗认为他贤能,永平7年,征召他做了尚书令。每当在朝廷上辩论的时候,他的话大多能符合皇上的心意。宋均曾经删减一些有疑问的事(不向上汇报),皇帝认为他有私邪之心,十分生气。各位尚书都很害怕,个个磕头告罪。宋均看着他们态度严肃地说:“忠臣坚持道义,没有二心。如果畏惧皇上的威势失去公正,我即使是死了,也不会改变志向。”皇帝喜欢他不屈服的性格,升任他做司隶校尉。过了几个月,又出任河内太守,很多政策和教化得以推行。宋均曾经卧病在床,百姓和年长的人都为他祈祷,早晚问候他的,生活起居,他被百姓爱戴到这个地步。宋均用生病作借口向皇帝请求辞官,皇帝派贴身侍从前去慰问,于是留在职位上养病。司徒这个官位空缺了,皇帝认为宋均有才能任命他做宰相,宋均哭着向皇帝推辞。宋均性格宽厚、温和,不喜欢法令、条文,常认为那些严酷而明察秋毫的人,自己或许能廉洁守法,但对待百姓机巧奸猾、严酷刻薄,百姓常被他所侵害,百姓的灾难、流亡都是由这个原因而产生的。等到他作了尚书,常想要向皇帝叩头争谏此事,因为当时的环境严酷,所以不敢陈奏。皇帝后来听说了他的话,感到追悔和悲伤。建初元年,宋均死在家中。
二、(全国卷2)
8、C
9、B
10、B
11、(1)又写信送给朝廷大臣、四方藩镇长官,都说契丹可以攻取。
(2)契丹也认为晋朝多事对自己有利,庆幸重荣作乱,希望晋朝廷与重荣同时受损。附译文:
安重荣,小字铁胡,朔州人。安重荣力大无比,擅长骑马射箭,担任振武巡边指挥使。安重荣虽是武夫,但通晓做官的事务,下面的人不能骗他。有一对夫妇控告他们的儿子不孝顺,安重荣拔出剑交给那位父亲,让他自己杀掉儿子,那位父亲哭着说:“不忍心啊!”他的母亲在一旁大骂,夺下他的剑追杀儿子。问她,才知道是继母,安重荣呵斥他的继母出去。安重荣出身行伍,突然富贵,又见晋高祖从藩侯夺得国家,曾对人说:“天子难道有种吗?兵强马壮的人就能做天子!”虽然怀有二心,但没有表露出来。这时,晋高祖和契丹约定为父子,契丹很骄横,晋高祖对他们更加谨慎,安重荣愤愤不平,认为“委屈中原来尊奉夷狄,使已经穷困的百姓更加困乏,而满足契丹贪得无厌的欲望,这是晋国的万世耻辱”!多次拿这些话指责讥诮晋高祖。契丹使者往来经过镇州,安重荣张开两腿坐着谩骂他们,不给他们行礼,有时还捕杀他们。这时,吐浑白氏臣服归属契丹,受契丹残暴虐待,安重荣引诱他们入塞。契丹多次派使臣责问晋高祖,并索求被杀的使臣。晋高祖对使臣鞠躬低头,受到责备却更加恭谨,多说好话替自己开脱,而姑息安重荣不加责问。晋高祖天福六年夏天,契丹使臣拽剌经过镇州,安重荣威逼羞辱他,拽剌出言不逊,安重荣大怒,抓住拽剌。又写信送给朝廷大臣、四方藩镇长官,都说契丹可以攻取。晋高祖对此担忧,为此驾临邺都,回答安重荣说:“前代和契丹和亲,都是为天下考虑,如今我以天下向他们称臣,你以一个藩镇抗拒他们,大小不称,不要自取其辱!”安重荣认为晋君不能把他怎么样,于是决意反叛。安重荣虽拿契丹作借口,但暗中派人同幽州节度使刘晞相勾结。契丹也认为晋朝多事对自己有利,庆幸重荣作乱,希望晋朝廷与重荣同时受损,想借机窥伺中原,因此没有对安重荣发怒。这年冬天,安从进在襄阳反叛,安重荣听说这件事,于是也举兵反叛。这年,镇州大旱,又闹蝗灾,安重荣招集饥民几万人,驱使他们去邺都,声称朝见天子。晋高祖派杜重威迎战,交战后,部将赵彦之和安重荣有矛盾,临阵卷旗投奔晋军。安重荣听说赵彦之向晋军投降,非常害怕,安重荣率吐浑几百名骑兵守牙城,杜重威派人抓获他,斩下他的头进献,晋高祖登楼接受他的左耳,下令将首级漆好送给契丹。
三、(北京卷)
6、A
7、C
8、B
9、C
10、D
11、太宗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评分参考】
①/为必断处,对9-10处得5分,对7-8处得4分,对5-6处得3分,对3-4处得2分,对1-2处不得分。
②//为可断可不断处,此处断句不得分,亦不减分。
③错误的断句,错一处减一分,减完5分为止。附译文:
百姓没有廉耻之心,是不能够治理的,不去修治礼义,廉耻观念是不能够建立起来的。百姓不知道礼义,法令也不能使他们进入正道。不崇尚美好,废弃丑陋,那么百姓不会向往礼义;不向往礼义,那么没有法律能够治理了。不懂得礼义,不能够推行法律。法律能够杀死不讲孝道之人,但是不能使人们达到孔子、曾子的高尚品行;法律能够刑断盗窃之人,但 是不能使人象伯夷那样廉洁。孔子弟子中贤人七十,受教的学生三千人,都能做到入家讲孝,出家讲悌,言辞具有文彩,行为可以作表率,这是教育所达到的结果;信奉墨子学说的一百八十人,都可以使他们扑向烈火,脚踏利刃,至死不回头,这是教化而养成的。
刻划肌肤,刺烂皮肉,蒙受创伤,不惜流血,可以说是大的灾难了;但是越国人却把断发文身作为尊荣的标志。圣明的君主处在高位,明确好恶来指示给百姓,衡量诽誉来加以引导,亲近贤才而举用他们,鄙视奸佞而斥退他们,没有蒙受创伤、流血的痛苦,而有高于世人尊贵显要的名声,百姓谁能够不跟从他们呢?
古时候法规设立而百姓不会触犯,放置刑律而不去使用,不是可以动用刑罚而不去使用。百官们都能干好自己份内的事,许多功业便可以建成了。这是修治礼义而任用贤人所达到的效果。英俊豪杰,各自凭着他们大小才能而处于自己的位置,得到发挥才能的适宜的处所。这样可以从根本流向末节,用重的来制服轻的;君主倡导而百姓应和,国君行动而臣下跟随;四海之内,一个意念归往一处;背离贪婪之心,而归向大道,这对于感化百姓,就象疾风摇动草木,没有不倒的。
现在使愚蠢的教导聪明的,使不肖的面对贤德的,即使施用严酷的刑罚,百姓也不会跟从。小的不能制服大的,懦弱的不能命令强大的。因此圣明的君主,举用贤才而建立功劳;不肖的国君,举用与自己兴趣相同的人。周文王举用太公望、召公奭而称王,齐桓公任用管仲、隰朋而称霸,这是举用贤才而建立功劳。夫差重用太宰豁而失败,秦国任用李斯、赵高而灭亡,这是举用和自己兴趣相同的人。
因此观察他们举用人才的情况,而治乱便可以看到了;考察他们的党羽,而贤能与不肖就能够论说清楚了。
四、(天津卷)
11、A
12、B
13、B
14、D
15、(1)这是愚蠢的人犯大错误的原因。
(2)所以说“夔一个人足够了”,不是“夔一只脚”(一条腿)。(3)有读史书的人说:“晋国军队三头猪渡过黄河。” 附译文:
传闻不可以不审察,经过辗转相传白的成了黑的,黑的成了白的。所以狗似玃,玃似猕猴,猕猴似人,人和狗的差别就很远了。这是愚人所以犯大错误的原因。
听到什么如果加以审察,就有好处;听到什么如果不加审察,不如不听。齐桓公从鲍叔牙那里得知管仲,楚庄王从沈尹筮那里得知孙叔敖,审察他们,因此国家称霸于诸侯。吴王从太宰嚭那里听信了越王勾践的话,智伯从张武那里听信了赵襄子的事,没有经过审察便相信了,因此国家灭亡自己送了命。
凡是听到传闻,都必须深透审察,对于人都必须用理进行检验。鲁哀公问孔子说:“乐正夔只有一只脚,真的吗?”孔子说:“从前舜想用音乐向天下老百姓传播教化,就让重黎从民间举荐了夔而且起用了他,舜任命他做乐正。夔于是校正六律,谐和五声,用来调和阴阳之气。因而天下归顺。重黎还想多找些象夔这样的人,舜说:‘音乐是天地间的精华,国家治乱的关键。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和谐,而和谐是音乐的根本。夔能调和音律,从而使天下安定,象夔这样的人一个就够了。’所以说‘一个夔就足够了’,不是‘夔只有一只足’。”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人。”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都城的人人纷纷传说这件事,被宋君听到了。宋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人使用,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象这样听信传闻,不如不听。子夏到晋国去,经过卫国,有个读史书的人说:“晋军三豕过黄河。”子夏说:“不对,是己亥日过黄河。古文‘己’字与‘三’字字形相近,‘豕’字和‘亥’字相似。”到了晋国探问此事,果然是说,晋国军队在己亥那天渡过黄河。
言辞有很多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是非的界线,不可不分辩清楚,这是圣人需要特别慎重对待的问题。虽然这样,那末靠什么方法才能做到慎重呢?遵循着事物的规律和人的情理,用这种方法来审察所听到的传闻,就可以得到真实的情况了。
五、(上海卷一)
17、(4分)过:拜访。访:咨询。雅:一向。矜:注重。
18、(2分)C
19、(2分)A D 20、(6分)(1)(仲长统)在青州、徐州、并州、冀州一代游历求学,和(他)交朋友的大多认为他与众不同。(3分)(省略部分补全1分;倒装句式1分;“异”1分)
(2)不久,高幹凭借并州(之力)反叛,最终落到了失败的结局。(3分)(“以”1分;“卒”1分;“至于”1分)
21、(3分)敢于直言;善于识人;不重名利。(答对一点给1分)附《仲长统传》参考译文:
仲长统,字公理,是山阳高平人。年少时喜欢读书,广泛地阅读书籍,富于文辞。20多岁时,在青、徐、并、冀四州之间游学,跟他交往的人都觉得他很奇特。并州刺史高幹,是袁绍的外甥。他平素重视有名之人,招揽四方游士,士人常常投奔依附他。仲长统拜访高幹,高幹对他很友善,向他请教当时的事情。仲长统对高幹说:“您有雄伟的志向却没有雄才,爱好士却不会选择人,这是您应该注意的。” 高幹自觉不错,没有接受他的意见,仲长统于是离去。不久,高幹以并州为根据地叛乱,最后失败了。并、冀二州的人士都因此认为仲长统很不一般。仲长统生性卓异不凡,敢于直言,不拘小节,缄默言谈无常,当时有人称他为狂生。每次州郡奉命征召,他都称病不去。常常认为凡是游说帝王的人,都是想要立身扬名罢了,然而名不常存,人生容易消亡,悠闲自得,可以自娱自乐,想卜居清静空旷之处,以满足自己的心志。(上海卷二)
22、(1分)才智所在,一焉而已
23、(3分)B
24、(2分)(运用排比的手法)强调了“酌古”在多方面的重要作用(1分),增强了论证的气势(1分)。
25、(3分)(1)(史书中)所记载的英雄缺乏才智的事例(2)英雄具备才智但前人未能分辨的事例(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3分)
26、(3分)是为了探究、参酌历代治国用兵的成败得失(2分),为后人提供借鉴(1分)。附《酌古论》序参考译文:
文武之道是统一的,不过后来的人误解而分开了。文人只会写写画画,武士只会打打杀杀,互相耻笑,以求超过对方。如果天下太平,那么文人发挥的作用更大,如果社会动荡,那么武士发挥的作用更大,文人武士各有各的长处,不同的时候有不同的用处,难道二者最终不能合起来吗?我认为文人不是只会写写文章,一定有处理事务的才能,武士不是只会弄弄刀枪,一定有预料敌情的智慧。才能与智慧的存在,应该一致啊。后人认为的文人武士,只是从名称上说的!
我是一个粗鄙的人,行军打仗,不是我所熟悉,写文章,又非我所专长,我独自喜欢研究王道谋略,对战争的有利或有害,很有独自的心得,所以能够从史书中窥视到英雄缺乏才智的地方,英雄具备才智,但前人未能分辨的事例,就从中评论或著述出来,使(历代治国用兵的)成败得失更明显,这既可以观赏,又可以学习,还可引以为戒,用在大的方面可以兴国,用在小的方面可以对敌,(无论是兴国还是对敌)都可以从中探究、参酌,学习借鉴。因此把它命名为酌古论。
六、(重庆卷)
8、C
9、C
10、D
11、C
12、(1)我假如不是经过那些地方,那么,尽管久居官署,每天处理公文,尚且不能了解详情,何况陛下深居皇宫禁地呢?(2)游荡不务正业的人,假托皇亲国戚手下之人的名义,常常在关卡渡口都市大设店铺,并搜罗商税。附译文:
李东阳,字宾之,茶陵人,以戍籍居住京城。四岁能写直径一尺的字,景帝召见考核他,非常喜欢,抱来放在膝上,赐给果品钱钞。后来两次奉召讲解《尚书》大义,符合皇帝心意,奉诏命进京学习。天顺八年,十八岁,成为进士,选为庶吉士,授官编修。积功晋升任侍讲学士,充任东宫讲官。
弘治五年,朝廷因旱灾征求意见。李东阳摘录《孟子》七篇大义,附以时政得失,累计几千言,把他呈献给朝廷。皇帝称赞写得好。
十七年,重建阙里庙成,他奉命前往祭祀。回来后上书说:
臣奉命急行,恰好遇到大旱。天津一路,夏天的麦苗已枯,秋天的庄稼没有种,拉船的人没有完整的衣裳,扛锄头的面有饥色。盗贼遍地,青州更加厉害。南方来的人说,江南、浙东流亡的人满路都是,户口逐渐减少,军队空虚,仓库没有十天的积蓄,官员们欠缺几年的薪俸。东南地区是财赋出产的地方,一年的饥荒就达到了这个地步;北方地区贫弱,向来没有积蓄,今年秋天再次歉收,怎么经受得起!事变的发生,恐怕不能预料。臣如果不是经过那个地方,虽则久处官府,每天审理奏疏,尚且不能够掌握其详细情况,何况陛下高居深宫呢?
臣在道路上询问,人们都说吃闲饭的人太多,国家费用无常,差役频烦,赋税重叠。京城土木工程频繁兴建,供役军士财物与气力都竭尽了,每次遇到上京城操练,都宁死不去。权势之家豪门大族,田产跨郡接县,还在不停地请求赏赐。亲王的封国,供给达到二三十万。游手好闲之徒,托名皇亲仆从,常常在水陆要冲和都会之地大开店铺,搜刮商税。国家建都于北方,仰仗东南地区供给,商人惊散,大都不是很小的原因。更有织造内官,纵容群小打人,闸河官吏没有不惊骇奔逃的,商贩和穷困的老百姓到处骚动不安,这又是臣亲自看到的。
民间的情况,郡县不能知道;郡县的情况,朝廷不能知道;朝廷的情况,深宫中的皇帝不能知道。开始于容易隐瞒,形成于蒙蔽。容忍隐瞒的祸患开始很小,被蒙蔽之后祸患就很深了。臣在山东,听说陛下因灾异多次出现,敕令群臣畅所欲言,不要隐讳。虽然诏令多次下发,奏章都陈述了,而事情关涉内廷、贵戚的,动不动就被牵制,长年累月,都被遏制罢除。臣实在担心,今天所说,又成为空文。请求选取从前朝廷内外的条奏,详细加以选择采纳,绝对有必要施行。
皇帝赞赏叹息,都交给有关部门。
这时,皇帝几次召集阁臣当面商议政事。李东阳与首辅刘健等尽心进献忠言以供皇帝采纳,对于时政的阙失必定尽言极谏。李东阳精于古文,内阁中奏章多交托给他草拟。奏疏发出,天下传诵。
七、(安徽卷)
8、B(“示”是“给„„看”的意思。)
9、B(都是转折连词,“但是、可是”的意思。A项虽都是代词,但意义不一样,第一个是“它”,指古砚;第二个是“其中”的意思。C项都是连词,第一个表承接,“那么”;第二个表转折,“可是”。D项都为助词,第一个为“的”,第二个意思更虚,不要译出。)
10、D(“批判精神”倒是有一点,但要说“卓尔不群的个性特征”,属无中生有。)
11、(1)(6分)不久有能辨识古物的人说:“这是五代、宋时的古董,年代很久了,应该 小心的把它当作珍宝来收藏,不要使它毁坏。”(“宝藏”译为“珍藏”也算对)
(2)(4分)这不是真能爱好古物,只不过和庸俗人趣味相同罢了。参考译文:
我家有方古砚,是过去因友人的赠送所得到的,接受了后就一直放在那里,当作一方(普通)的砚台使用着,不知道它是一方(珍贵)的古砚。不久有能辨识古物的人告诉我:“这是五代、宋时的古董,年代很久了,应该小心的把它当作珍宝一样收藏着,不要让它受损和毁坏了。”我听到了这样的劝告后,也就依从了他的话把(这方砚)当作了宝贝。但没时间来辨识它是否真的是五代、宋代是的物件。
虽然这样,这器物如果真的是五代、宋时的东西,当初的人也只仅仅把它当作一个砚台来使用罢了,哪里知道一定不能毁坏、还一定要把它传到现在而成为一件古物呢?传到现在,然后才知道它是五代、宋时(的宝物),不知道它在五代、宋时,那些把周、秦、汉、魏以上时期的器物当作珍宝的人,对这块(五代、宋时的)砚台又如何(看待)呢?但又不知道那些把周、秦、汉、魏以上时期的器物,拿来给周、秦、汉、魏以上时期的人看,那时期的人看这些器物有怎样呢?
人们看到世上那些和和乐乐的人,沉醉于奢华艳丽的享乐中,在权贵和地位显赫的人的门前来回奔跑,卑躬屈膝的样子,遭受羞辱却不知道羞耻。这时,有一个人站出来改变这种风气,高高直立守道自重,凭淡泊的心态守住自己的操守,拿古代先人琴书图画、器物爱好来娱乐自己,并且美其名叫“好古”。所以大凡能名之曰“好古”的人,一定不是平庸世俗的人。因为那不是平庸世俗的人所喜欢的,那么那些平庸世俗的人也就追随并模仿着他们。于是读书人中那些追求财利求得上进的人,一定想竭尽办法拿出权贵们没有的东西,来巴结侍奉那些权贵要人;权贵要人也时时拿出自己的器物的在读书人中夸耀。可是那些羡慕“好古”却不知追求什么的读书人,也每每与世人竞争角逐,一定要仿效他们所拥有的器物而后快。
唉!这不是真能爱好古物,只不过与平庸世俗的人趣味相同罢了。既然与平庸世俗的人爱好相同,可是还要吵嚷着要拥有好古的名声,来显示与那些平庸世俗的人不一样。不知道他们的名声是这样,而他们真实想法却不是这样的。
我所说的好古的人,想学习(先人或前辈)的道义,写他们那样的文章,思念他们的人却不能相见,上下徘徊,期望只能得到他们的遗墨、遗物来保存把玩,就好像恍然见到他们真人一样,因此喜好而从不满足。所以古代的那些“好古”的人,不是因为他们留下的器物,而是他们的为人。
我看当今诗人所爱好的,大都像这样。不能详尽阐述,只能表述相近似的,就写了一篇《古砚说》。
八、(福建卷)
5、D
6、D
7、A
8、(1)①(3分)您似乎有不快乐的样子。
②(4分)如果想治理天下(或“使天下太平”),在当今的社会里,除了我还能有谁呢?(2)(3分)体现了自视极高、自任极重(或“自信心、责任感极强”)的心怀。附译文:
有个以斗鸡作赌博的袁州人,一向蛮不讲理,不从事生产。每天抱着鸡招呼些年轻人在街市上(斗鸡赌博)。(他)意气用事好打架,那些在乡里充当好汉的人都服从他。
元朝至正年间,袁州有个总管做了许多有利于百姓的政绩,老百姓很爱戴他。(这时)江西湖东道肃政廉访司姓臧的,是新升的高官,要巡察所管各路到袁州来。袁州的总管依仗自己年高有德,瞧不起这个姓臧的,听说他要来,笑着说“这臧家的孩子。”有人把这话告诉了姓臧的,姓臧的大怒,想凭借法律来陷害他。偏巧袁州有个土豪,曾受过总管的杖刑,了解到肃政廉访司心里怀恨总管,就诬告总管接受了自己的贿赂。肃政廉访司于是逮捕了总管,威胁他使他屈服,并罢了他的官。袁州百姓非常气愤,可是没有什么办法去对付。
有一天,博鸡人在街上游荡。大家知道他有办法,就责备他说:“你平素是有名的勇敢人,只能欺侮贫穷软弱的人罢了。那个土豪仗着他有钱,诬陷罢免了好总管,使袁州百姓失去了父母管。你若确实是条好汉,就不能为我们总管出把力气吗?”博鸡人说:“当然可以!”立即到贫穷人聚居的地方,喊来些一向勇猛的年轻人,一下子集合了几十人,在路上拦截土豪。那土豪正穿着漂亮衣服骑着高头大马,后面跟随着一群奴仆奔驰而来。博鸡人一直冲向前,把他从马上揪下来,狠狠地打。(他的)奴仆惊惶地各自逃散。(博鸡人)就剥下土豪的衣服自己穿上,又骑上他的马,指挥众人推搡着土豪到马前,反绑着两手,在街上游街示众,还让他自己喊着:“作为老百姓诬陷总管的人就看我啊!”走一走喊一声,不喊就用棍子打他的后背,脊背全打伤了。„„天黑了,(游街示众)到了土豪的家门口,抓住头发让他跪下,斥责他说:“你做百姓自己不检点,冒犯了总管,打你板子,是按法律办事。你竟敢为此产生怨恨!又趁机诬陷总管使他丢了官,你的罪恶应当处死,现在暂且饶了你,以后不好好改过自新,而且再说坏说,我一定烧了你的房子,杀掉你的全家!”土豪的气焰一点没有了,用前额碰地,谢罪说不敢,才放了他。
博鸡人这时告诉众人说:“这回够不够报答总管了呢?”大家说:“你干得确实是痛快,然而总管的冤屈还未伸,还是没有用。”博鸡人说:“是的。”就用几张大纸糊成横幅,宽两丈,大大地写上一个“屈”字,用两根竿子撑起来,到行御史台衙门去告状。台臣不受理。于是他就和同伙们天天举着“屈”字的横幅在金陵街上游行。台臣感到羞愧,随后接受了他的状子。恢复了总管的官职,撤了姓臧的官。
在这时候,博鸡人由于讲义气扬名于东南一带。
九、(广东卷)
5、D(录:抄录)
6、D(A、“而”:但、却,表转折;B、“以”:因为,表原因;C、“所”:助词,与动词构成名词性结构。D、“于”,前句“向、对”之意,表对象;后句作“在”之意,表处所。)
7、B(“又复视涴卷,类冗杂可删”的是王生的认识,而非郭生的谦虚。)
8、C(“狐狸在抄本上泼墨,郭生便明白了叶公的文章并不出色”有误,应为“于是渐不信狐”。
9、(1)异史氏曰/满招损/谦受益/天道也/名小立遂自以为是/执叶公之余杂/狃而不变势/不至大败涂地不止也/满之为害如是夫/(2)①只是用浓墨洒泼,大点点出。郭生非常奇怪,拿着去告诉王生。②郭生因此感激狐狸,常常准备一些鸡肉、饭菜,给狐狸吃。附:译文
郭生是淄博东山人,他从小特别喜欢读书,但山村没有地方可以请教。二十多岁时,他的字画还有很多错误。以前,他家中狐狸作难,衣服、食品、器物,总是丢失,他深深地为狐狸的祸害而苦恼。一天晚上,他阅读自己的诗文,读完后,随手把诗卷放在案头。第二天一看,他惊呆了:自己精心写出的诗文竟被狐狸涂得乌黑,以至于连字行都分辨不清。于是,他只好选择稍稍干净的编辑起来读。他心里十分愤恨,但又无可奈何。后来,他又收集了新写的二十多篇,准备向名人请教。早上起来,见诗卷被狐狸翻开摊在案几上,墨汁几乎把它全部涂满了,他更加愤恨。
刚好王生因事到东山,他与郭生是好友,登门拜访郭生时,见到被墨汁污染的诗卷,问是怎么回事。郭生详细诉说了他的苦恼,并拿出残剩的诗给王生看。王生仔细地看了看,发现狐狸的涂抹,好像有章法,被它污染的地方好像可以删去。他惊讶地说:“狐狸好像懂诗,它不仅不是你的祸害,而且你应该马上拜它为师。”过了几个月,郭生回头看自己的旧作,忽然感到狐狸涂得很对。于是修改了两篇放在案上,以观察有什么怪异。到天亮时,又被狐狸涂了。过了一年多,狐狸不再涂,只是用浓墨洒洒点点,弄得满卷都是。郭生感到奇怪,拿去告诉王生。王生看了看说:“狐狸真是你的老师啊!这好文章可以入试了。”这一年,郭生果然考上了秀才。他从此感激狐狸,常常买些鸡肉黍米,备给狐狸吃。他买了别人名稿,自己不选择,而是让狐狸选择。因此,他在县、府两级考试中都名列前茅。
当时,叶公的文章,风格典雅,文词华美,家传户诵。郭生有一个抄本,爱惜备至,不料被狐狸倒了约一碗墨汁在上面,污染得几乎没有剩余的字;第二天,郭生又仿照叶公的题目创作,自己感到很得意,没想到,狐狸又把它涂得漆黑。于是郭生渐渐不相信狐狸。但过了不久,叶公因为文章内容不当被囚禁,郭生又不得不佩服狐狸有先见之明。但自己每次惨淡经营地写一篇文章,总是被狐狸涂坏。他还是怀疑狐狸妄为,就拿了从前被狐狸圈点很多的文章来试狐狸,狐狸又全部涂污。郭生笑着说:“这真是胡闹了!为什么以前肯定而现在否定呢?”于是,他就不再为狐狸安排饮食,并把读过的书锁在箱子里。第二天清晨看箱子分明锁着,打开一看,卷面却涂了手指粗的四道印,第一章涂了五道印,第二章也涂了五道印,后面就没有涂了。此后狐狸没有再来打扰。以后郭生在科举考试中得了一次四等,两次五等,才知道那征兆已寄寓在狐狸的涂划中。
异史氏说:自满必招致损伤,谦虚方可得到益处,这是客观规律。刚有点小名气就自以为是,偏执于叶公的不良恶习,因袭而不改变,不到一败涂地而不停止,骄傲自满真害人就是这样的啊!
十、(湖北卷)
10、D
11、C
12、C
13、(1)家门前种有一棵数,枝繁叶茂,(善人公)时常在树下煮粥给饥民吃。(4分)(2)忠勤公到后,彝人争着跑去把他们知道的奇异树木告诉他。(2分)
(3)忠勤公天性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颖川公的二儿子,刚换牙时母亲沈安人就去世了。(4分)附译文:
我名叫士祯,姓王,字子真,青州诸城人。
始祖名叫王责迁,济南新城藉人,世人称琅瑯公。后来避乱居住在新城的曹村,给某大姓人家做佣人。有一天刮起大风,天空昏暗,一女子从天而降,好一会儿风停了,天空明朗,始祖在尘土中看到她。她自称是诸城县初氏之女,早晨起来取火,不知不觉就来到这个地方。当时始祖正好孤身一人,女子十八九岁。主人认为是天赐良缘,就叫他们结为夫妻。
二世祖名叫王伍,有善良的德行,人们称他叫“善人公”。琅瑯公有五个儿子,善人公最小,他生性淳朴谨慎,对待父母和几个兄长,都能得到他们的欢心,他尤其喜欢施舍,时常勤于治理家务,按人定量供给粮食,剩余的全部拿来救济乡里贫困缺粮的人。家门前种有一棵槐树,枝繁叶茂,(善人公)时常在下面煮粥给饥饿的人吃,那些饥饿的人依次得到粥。(善人公)还在槐树下编织斗笠,常常像这样。乡里人称呼他叫“王菩萨”,而称呼他家叫“大槐王氏善人”。
三世祖名叫王麟明,官至颖川王府教授,世人称颖川公。颖川公是善人公的第二个儿子,生来机警聪明,记忆力强,对于书无所不读。十四岁补博士弟子员,每次考试都得第一。后来屡试不第,随着常例参加地方官推举选拔,官至永平郡司训,他勉励人们学习并努力实行,成为许多士人的榜样。最后升任颖川王府教授。到任后,疾病发作,一年后去世。志传上称 他为公内廉行修。他长幼尊卑分得极细。对大伯父琅瑯公最孝顺,遇到哥哥兄弟们很尊敬,天天如此。
高祖名叫王重光,字廷宣。颖川公去世后,他十分哀伤尽其礼节,补缺升任户部员外郎。因为他做事能干,进升为佥事,做云中郡守。他强硬耿直,奉公守法,军队百姓都信赖他。不久升为参议,驻守上谷。呈奏上谷应该做的十二件事,完全符合法则。因为违背了上司的意图,调任贵阳。丁巳年,皇帝新建三大殿,要用大木料,在贵州一带采办。他到后,彝人争着跑去把所知道的奇异树木告诉他。他深入险要的地方(调查勘采)。冒着寒风瘴疠,劳累过度而死去。皇上听说后,特地加以抚恤,赐祭文以厚葬。壬戍年的秋天,三殿落成,因为他先前有功,皇上下诏追赠太仆寺少卿。他天性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颖川公的第二个儿子,刚换牙齿时母亲沈安人就去世了。后来奉养三个继母常氏、岳氏、卢氏,就像对亲生母亲一样。两个弟早亡,抚养他们的孩子,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住在乡里,小心谨慎,谦虚退让,是君子啊。遇到事情十分慷慨,不避艰险。到去世时,没有一句话说到家事。祠堂祭文,有皇帝“忠勤报国”的褒奖,所以称为忠勤公啊。
十一、(湖南卷)
10、C
11、A
12、B 13.(1)自己即使憔悴、清瘦,还是没有益处。(2)使七十个穿华丽衣服的陪嫁侍妾跟随。(3)知道它(良药)喝进去就能使自己的病治好。14.指墨子“若辩其辞”。附译文:
明君治理国家的原则,像有若回答密子所说的那样,要有办法。君主听取言论时,一味欣赏说话人的口才,观察行动时,一味赞赏远离实际的作风。所以臣子和民众讲起话来,就高深莫测,做起事来就远离实际。
宓子贱治理单父,有若会见他说:“您为什么瘦了?”路子贱说:“君王不知道我没有德才,派我治理单父,政务紧急,心里忧愁,所以瘦了。”有若说:“从前舜弹奏着五弦琴,歌唱着《南风》诗,天下就太平了。现在单父这么个小地方,治理起来却要发愁,那么治理天下该怎么办呢?所以有了办法来统治国家,就是安闲地坐在朝廷里,脸上有少女般红润的气色,对治理国家也没有什么妨害;没有办法去统治国家,身体即便又累又瘦,也还是没有什么好处。”
楚王对田鸠说:“墨子是个声名显赫的学者。他亲自实践起来还是不错的,他讲的话很多,但不动听,为什么?”田坞说:“过去秦国君主把女儿嫁给晋国公子,叫晋国为他女儿准备好装饰,衣着华丽的陪嫁女子有七十人。到了晋国,晋国人喜欢陪嫁媵妾,却看不起秦君的女儿。这可以叫做善于嫁妄,不能说是善于嫁女。楚国有个在郑国出卖宝珠的人,他用木兰做了一个匣子,匣子用香料熏过,用珠玉作缀,用玫瑰装饰,用翡翠连结。郑国人买了他的匣子,却把珠子还给了他。这可以叫做善于卖匣子,不能说是善于卖宝珠。现在社会上的言论,都是一些漂亮动听的话,君主只看文采而不管它是否有用。墨子的学说,传扬先王道术,阐明圣人言论,希望广泛地告知人们。如果修饰文辞的话,他就担心人们会留意于文采而忘了它的内在价值,从而造成因为文辞而损害实用的恶果。这和楚人卖宝珠、秦君嫁女儿是同一类型的事,所以墨子的话很多,但不动听。”
宋王和齐国作对时,专为习武修建宫殿。讴癸唱起歌来,走路的人停下来观看,建筑的人不感到疲劳。宋王听说后,召见讴癸并加以赏赐。讴癸回答说:“我老师射稽的歌,唱得比我还好。”宋王召来射稽让他唱歌,但走路的人还不停地走,建筑的人也感到疲倦。宋王说:“走路的人还不停地走,建筑的人也感到疲劳,射稽唱得不如你好,这是为什么?”讴癸回答说:“大王可以检查一下我们两人的功效。”讴癸唱歌时建筑的人只筑了四板,射稽 唱歌时却筑了八板;再检查墙的坚固程度,讴癸唱歌时筑的墙能打进去五寸,射稽唱歌时筑的墙只能打进去两寸。
良药苦口,但聪明人却要努力喝下去,这是因为他知道喝下去后能使自己疾病痊愈。忠言逆耳,但明智君主愿意听取,这是因为他知道由此可以获得成功。
十二、(江苏卷)
8、C
9、D
10、A
11、(1)刘牢之为人猜疑而下不了狠心,多怨恨而喜背叛,不离开他,必然会遭遇祸患。(2)谢晦高兴,不再设置防备,全部精锐部队遍布江面,顺流而下。(3)接连几代为农夫,父亲因仗义为朋友而死,儿子尽忠为国家而死。
附译文:
高进之,是沛国人。他的父亲高瓒,有勇力,曾经为友人送葬,送葬返回时,友人妻子被土贼抢掠,高瓒救回了她,杀掉了七个人,但是友人的妻子也刎颈自杀了,于是亡命于江湖。高进之出生十三年后,母亲刘氏去世,高进之安葬完母亲,行走四方,寻找父亲,但都没有找到,就拜见征北将军刘牢之。刘牢之正在举办盛大宴会,高进之入幕席后,推开贵宾占据他的座位,放肆的饮酒进食,满座的宾客都很吃惊。刘牢之向高进之拱手为礼,问他有什么特长,高进之回答说:“善于测算隐秘的事情。”刘牢之就问他军队和粮草方面的事情,高进之伸曲手指算了算,没有一点差错,刘牢之就征召他为行军司马。留了五天,高进之说:“刘牢之为人猜疑而下不了狠心,多怨恨而喜背叛,不离开他,必然会遭遇祸患。”于是就离开了。
高进之和下沛的薛彤是朋友,通过薛彤又结交了檀道济,三个人志义相投,宰杀牲畜约定同生共死。高进之跟从檀道济征讨桓玄,在奔牛塘打败了桓玄的军队,战事平定后,把战功让给了檀道济。等到围攻光固的时候,高进之制作了攻城用的器械,很精巧,事情平定后,被授予广固相。徐羡之、傅亮等人图谋废掉旧君另立新君,招约檀道济参与,檀道济向高进之咨询,高进之说:“您想做霍光呢,还是想做曹操呢?想做霍光,就废掉国君;想做曹操,就不要参与。”高进之此时用手按住腰间的刀窥探檀道济,如果他有异言,就杀掉他。檀道济快步走下台阶,叩头说:“武皇帝在上,我檀道济如有异心,就赶快诛杀我。”就和高进之商定,不做带头做坏事的人,也不加以阻止。等到谢晦反叛,叛兵很精锐,檀道济为之担忧,高进之就假装用檀道济的书信给谢晦,与他联合,谢晦很高兴,不再设置防备,全部精锐部队遍布江面,顺流而下。高进之就抄小道进入江陵,散布言论说:“檀道济率领重兵在江中打败了谢晦,斩了他的首级宣示于众。”所以谢晦的同党听了之后瓦解松散,部下闭门不再作战,事情平定后,高进之担任了司空参军。
后来,到彦之攻打魏国,知道了高进之的名声,请高进之和自己一起去,高进之对家仆说:“到彦之肯定会失败,我说的话就会惑乱军队,不说就会遭遇灾难。”就请求护送粮草,才得以幸免。檀道济晚年惧怕祸乱,他的夫人刘氏派婢女询问高进之,高进之说:“道家警戒充盈满溢,(如果充盈满溢)的话,祸乱或许无法避免。但是檀司空现在功名高出当代之上,如果能死得其所,也算不辜负自己。”夫人刘氏哭着告诉檀道济,檀道济心下狐疑,没有多久,就被拘捕,檀道济目光发亮象火炬(愤怒),取下发巾扔在地上说:“坏了你自己的万里长城!”薛彤说:“身经百战,死亡不是意外的事情了。”高进之托起胡须笑着说:“我家接连几代为农夫,父亲因仗义为朋友而死,儿子因尽忠为国君而死。这是大宋的光荣。”坐在地上接受刑罚,脸色没有任何变化。高进之没有家眷亲属,所以没有人收尸。薛彤死后,他的儿子背负尸骨回家安葬。
十三、(江西卷)
9、B.(缴纳(赋税)。我们今天还会使用“完税”一词。A.从成语“无济于事”可以推导“济”有补益、帮助之意,带入原文理解能通。C.“延”解释为“延请”,出现在《桃花 源记》“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D.比:连续,接连)
10、D.(于,被。A.而,前一句表假设,译为如果;后一句表转折关系,译为“但是”,“却”。后一句与202_年高考广东卷10小题D第二句一样。B.以,前一句为介词,因为;后一句为介词,把。C.之,前一句为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后一句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11、C.
12、B.(驼背者的儿子,要到官府控告驼背的医生,而不是“告到了官府”)
13、(1)与其从能够提升我、能够罢免我的君王(那里)获罪,不如在不能把我怎么样的百姓(那里)忍受怨恨。
(2)我只要使国家没有(人)拖欠赋税,我的职责就尽到了,不能再考虑你们百姓了。(3)不倚仗贤明君主亲身(实行)节省减少(开支)的政治举措,颁布宽大体恤(百姓)的诏令,即使想要官吏不做“驼医”,不杀人,可能做到吗? 参考译文:
当县令的困难,莫过于向老百姓催税。催税和爱惜长养百姓,往往互相妨碍,不能够互相帮助。唐代的阳城因为拙钝而受到奖赏,不需贡税给朝廷,这仍然是古代才做得到的啊!可惜如今却没有这样的时机!
国家需要赋税,就像空肚子的人需要食物一樣;而穷苦百姓的缴纳赋税,就像是要挖他的脑、要抽他的髓一样。那些当官吏的人,前面迫于主管的督促,后面害怕被降职的处罚,內心自我衡量,说:“与其去得罪能够让我升官、能够让我贬官的君王,倒不如去忍受那些对我无可奈何之老百姓的怨恨吧!”所以发号施令出去,百姓还不缴纳赋税,接着就是追赶、呼叫他們了。鞭打、刑罚下去,百姓还不缴纳赋税,接着就是把他们逮捕、囚禁了。老百姓于是就只好去借贷了;如果借贷不到钱,就只有出卖新丝、出卖新谷了;新丝新谷都卖光,就只有典卖家产了;又甚至连家产都卖光了,就只好卖妻、卖子女了。到了这个样子,然后赋税都可以缴纳了,赋税缴纳了而老百姓也死了十分之七、十分之八了啊!
唉!弄光湖水来抓鱼,明年就没鱼可抓了,能不让人觉得痛心啊!偶尔有责备他的人,他就回答说:“我只要让国家没有人拖欠赋税,我的职责就算尽到了,我根本没办法再想到你们这老百姓啊!”我试着用比喻来说说这些人,大概类似“驼医”吧!
从前有个医生,他自我宣传說会医驼背,说:“驼背的像弓一样的人,驼背的像虾一样的人,驼背的像曲环一样的人,请我去医,我保证早上医,晚上直的像箭一样。”结果有一个人信以为真,请他治疗他的驼背,医生拿了两片木板,一片放在地下,叫驼背的人躺在上面,再拿一片木板,压在他的身上,立刻跳到他身上跳一跳,驼背的人立刻变直,但也立刻死了。驼背者的儿子,要到官府控告驼背的医生,但驼医我却说我的职业是医驼背的人,哪管他是否死亡。
唉!世上那些当县令的人,只管钱粮租税有没有缴纳,根本不管老百姓死活,和那个驼医有什么不一样?虽然这个样子,还是是要仰赖严格的君王,亲自实践节俭的政策,发布宽容体恤老百姓的诏令,如果不这么做,却立刻想要官吏不去当驼医,做的到吗?咳!处在今天的世道,不用说同前代相比,就同英宗、孝宗二祖时期,一年比一年减少,一年比一年减免比,也令人觉得有今古之巨大差别啊!
十四、(辽宁卷)9.B 10.D 11.C 12.A 13.故曰/勇于私斗而怯于公战/又奚独怪于狗而烹之/嘻/过矣!
14.(1)冉氏因此很厌恶这条狗。(译出大意给1分;“患苦”译为“厌恶”“不满”一类 的意思给1分,译为“以„„为忧”“以„„为苦”也可。)
(2)我从前克制忍耐不杀它(的原因),是因为它在意外、紧急的时候可能有用。(译出大意给2分;“向”译为“从前”一类的意思给1分,“不之杀”译为“不杀它”一类的意思给1分)
附译文:
本县有家姓冉的人家,养了一只很凶猛的狗。它碰到路过的人,就要追上去咬,常有过路人被它咬伤。遇到有人被它咬伤,狗主人就亲自上门去向被咬伤的人道歉,拿出钱来给人家治伤,这样的事已经发生了好多次了。那姓冉的为此而很讨厌那只狗,但是因为狗凶猛,不忍杀它,就还是养着它。
刘位东告诉我说:“有一次我夜里走回家,离家门还有一里多路,许多狗围着我汪汪地叫,冉家的狗也叫着迎上前来,我用折下的柳枝向它们横扫过去,许多狗都退回去远远立着,只有冉家那狗竟奔上来要和我搏斗。它冲了好几次,我几乎被它咬伤。我边斗边走,走过冉家门口往东,过了几寸步,那狗才停止了追咬。当时我巳很疲惫,幸而离狗已远了,我才在路旁休息,歇了好久才离开,那
只狗还远远望着我汪汪叫。回家以后,我想:这只狗倒是奸狗,假如有盗贼仇人夜里去他家抢劫,狗一定守住家门咬人,就有几个人也进不了他家门一步啊!听说姓冉的很讨厌这只狗,早上如果在市集上遇到他,一定劝他不要杀掉这只狗。这样的狗,是千金也难买到的!
“过了几天,冉家的邻居到我家来,我问起那只狗。他说‘已经杀掉烧来吃了。’我觉得奇怪,问他为什么。他说:‘那一夜,盗贼进了冉家。主人发觉了,叫醒两个儿子,一起拿了棍棒去追赶,盗贼害怕了逃跑了。主人心里疑惑:怎么狗不叫呢?呼狗,狗不应;到处找,找不到。回房要上床,听到床下象有喘息的声音,用烛一照,见正是那只狗。它蜷屈了身子蹲伏着,一动也不敢动,低了头,闭了眼,好象唯恐有人听到它的声声的样子。主人说:咳!我过去忍住而不杀它,是因为想它有一天紧急中可以有用处,哪知它追咬过路人是勇敢的,见了盗贼却这样胆小畏缩!就为了这样,第二天把它杀掉烧来吃了。’”
唉!天下与人勇敢搏斗而对盗贼胆小害怕的,难道只是这只狗吗!现在街市上的流氓无赖,平日到处闹事,在本乡本地横行不法。有的在衙门里挂个差役的名,有的在兵营里吃一口粮,他们专欺侮文弱而善良的人,他们走在路上,人们都要远远避开;他们一恕,就叫来一大群同党,手拿凶器围拢来砍人,什么人都不敢惹他们,样子真象个壮士一样。一旦地方上有小批强盗,叫他们拿了兵器,编进宫府,防守地方,人数不下一百几十;马房里的马夜里有点惊扰叫起来,他们就以为强盗来到,两手抖抖索索,拔刀出不了刀鞘,总算跑了出来,身子还在抖,身上的东西碰击出声音来。点燃火器,一而再,再而三都点不着。听说要出发到防守的地方去,离贼军还有几百里,离家乡仅仅几十里,那就哭哭啼啼和父母妻子告别,象以后永远见不到的样子,他们的激动和惊慌到如此地步!所以我说:为私而斗很勇敢,为公而战就胆怯的人也有的是,又何必责怪那只狗而杀了它呢?咳,这不太过分吗?
话虽是这样说,可是养猫的,是要猫捕鼠;养狗的,是要狗防盗。假如它不能完成它的职守,这已经是没有用了,何况加上它还要咬人?种狗,岂可以留下来?石勒要杀掉石虎,他母亲说:“跑得快的牛小时候,总会弄破车子,你还是稍稍容忍他吧。”到后来石勒的后代,到底灭绝在石虎之手。只贪图牛能跑得快,不管车子会撞破,尚且不对;何况只撞破车子的牛实际跑不快呢?然而那种女人的仁慈心肠,古今都一样;从此说来,那姓冉的所有的才智,超过了一般人多得多了。
十五、(山东卷)
9、D
10、D
11、B
12、C 13.(1)王戎感到奇怪,有一天问阮籍说:“他是什么样的人?”(2)钟会讨伐蜀国,路过时与王戎告别,问有何计策。
(3)皇帝虽然用这样的话解释此事,然而王戎被清廉谨慎的人鄙视,因此损害了名声。附译文:
王戎,字濬冲,琅邪临沂人。父亲王浑,是凉州刺史。王戎幼年聪明,神采飞扬。看太阳眼睛不花,裴楷发现后看着他说:“王戎眼睛有光芒,像山崖下的电光。”六七岁时,在宣武场看戏,猛兽在栅栏里吼声震地,众人都嚇跑了,王戎一个人站在那里不动,神色镇定。魏明帝在阁上见到而称奇。又曾与一群儿童在路旁玩耍,见到李子树上有很多果实,大家争着去摘,惟独王戎不去。有人问他原因,王戎说:“树在路边而果实多,必定是苦李。”摘到后果然是苦的。
阮籍与王浑是朋友。王戎十五岁时,跟随父亲王浑在郎舍。王戎比阮籍年轻二十岁,而阮籍与他结交。阮籍每次去王浑处,一会儿就走,去看王戎,很久才出来。阮籍对王浑说:“濬冲清洁高尚,非你可比。与你说话,不如与阿戎交谈。”等到王浑死在凉州,旧交的官吏赠送几百万钱,王戎推辞不接受,因此名声远扬。王戎曾与阮籍饮酒,当时兖州刺史刘昶字公荣在座,阮籍因为酒少,不给刘昶斟酒,刘昶没有遗憾的样子。王戎感到奇怪,有一天问阮籍说:“他是怎么样的人?”回答说:“胜过公荣的人,不能不和他一起饮酒;如果不如公荣,就不敢不一同饮酒;惟独公荣可以不和他一起饮酒。”王戎常与阮籍作竹林之游,王戎曾后到。阮籍说:“俗人又来败坏我的兴致。”王戎笑着说:“你的兴致也太容易败坏了!”
钟会讨伐蜀,路过时与王戎告别,问有何计策。王戎说:“道家有这样的话,‘做而不居功’,建立功业不难,保住功业就难了。”等到钟会失败,议论的人认为这是有见解的言论。
召王戎为侍中。南郡太守刘肇用五十端筒中细布贿赂王戎,被司隶纠劾,由于知道但没接受,所以没有论罪,然而议论的人指责他。皇帝对朝中大臣说:“王戎的行为,难道是怀有私心贪得吗?而是不愿做异于他人的事罢了!”皇帝虽然以这样的话解释,然而被清廉的人所鄙视,王戎因此损害了名名声。
王戎任职虽然没有特殊才能,但治理有方。后来升任光禄勋、吏部尚书,因母亲丧事离职。他生性极孝,不拘于礼法,饮酒吃肉,或看人下棋,然而容貌憔悴,拄着拐杖才能站起。裴頠去吊唁,对人说:“如果悲痛伤及人身,濬冲免不了受到居丧而减性的批评。”当时和峤在为父亲服丧,用礼法约束自己,吃饭限量,但哀伤没有超过王戎。皇帝对刘毅说:“和峤哀伤超过礼制,让人为他担忧。”刘毅说:“和峤虽然睡草席吃稀饭,但不过是生孝。至于王戎,那是所谓的死孝,陛下该先为王戎担忧。”王戎先前有呕吐的疾病,居丧呕吐更重。皇帝派医生为他治疗,并赐给他药物,又断了宾客。永兴二年,在郏县去世,时年七十二岁。
十六、(四川卷)
8、D
9、D
10、B 11.(1)贺贲的主帅对他事先不禀告自己就擅自(向世祖)献金感到愤怒,把贺贲关进监狱。世祖听说这事,非常愤怒,逮捕了主帅将要杀他,因为(他)是有功的老臣而作罢。(2)上都留守(职位)空缺,宰相拟定的朝臣要用十来计算,都不被(皇帝)采纳,皇帝看着贺仁杰说:“没有什么人可以替代你了。” 附译文:
贺仁杰,字宽甫,是京兆人。父亲贺贲,有才能和谋略,善于攻战,多次参军立功。曾经在废墟中盖房子,挖得白银七千五百两,他对妻子郑氏说:“俗话说:匹夫无故得千金,一定有不同寻常的灾祸。”当时世祖以皇太弟的身份奉命攻打云南,驻军六盘山,于是他拿 五千两前去献给世祖。世祖说:“上天赐给你的,何必献给我!”他回答说:“殿下刚封到秦,金子出于秦地,这是上天拿来给殿下的,臣不敢私藏,愿意拿来帮助军队。”并且说他儿子贺仁杰可以录用的情况,立即召进卫队。他所在军队的军帅恨贺贲不先报告自己而一个人献金,把贺贲投入监狱。世祖听说这事,十分愤怒,逮捕军帅要杀他,因是功臣没有杀。贺仁杰跟随世祖,南征云南,北征乃颜,都有功劳。后来和董文忠在宫中侍奉皇上,同心协力,知无不言,言无不从,对朝廷多有帮助,而话不外传,皇帝很喜爱敬重他。帝有一天召贺仁杰到床前,拿出白银,对他说:“这是你父亲在六盘山所献的,听说你母亲来了,可以拿回去用它赡养母亲。”他推辞,皇帝不允许,于是回家告诉母亲,全部散发给同族人。皇帝想要选民的间童女补充后宫;主管官吏购买东西,大多不是本地出产;山后盐业禁令,长期危害百姓,他都奏请免除。百姓为他建祠堂。上都留守空缺,宰相想用的朝廷大臣十多个,皇上都不用,皇上回头看着贺仁杰说:“没有人能代替你。”特别授任正议大夫、上都留守。尚书省设立,桑哥掌权,报告说上都留守管理钱粮多失实。皇上召留守忽剌忽耳和贺仁杰当廷辩论,贺仁杰说:“臣是汉人,不能约束官吏制止奸私,致使钱粮多有损耗,是臣的罪。”忽剌忽耳说:“臣为长官,官印在臣手中,凡事没有不禀报我而施行的,是臣的罪。”皇上说:“有把官爵让给别人的,没有争着把过错归自己的。”放下不再追究。贺仁杰任职五十多年,做留守的时间占一半,皇上春秋出行,往来供应,没有让皇上生过气。他妻子刘氏去世,皇上要为他娶贵族之女,他坚决推辞,而娶民间女子,不久妻子失明,夫妻相敬如初,没有娶妾。大德九年,贺仁杰七十二岁,请求退休,回家。后来成祖驾崩,仁宗入朝清除内乱,想有所咨询,召他去朝廷,走到樊桥去世。
十七、(浙江卷)
11、[答案]C[解析][“畏”,敬畏,敬服。]
12、[答案]B [解析][B项中“且”均为连词,尚且。A项第一句中的“乎”为介词,相当于“于”;第二句中的“乎”为介词,“比”。C项第一句中“以”为介词,“因为”;第二句中“以”为介词,“把”。D项第一句中“焉”为助词,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第二句中“焉”为兼词,“于此”。]
13、[答案]D[解析][①句指“先王之泽”;③句“恐死”,显然不是“豁达或洒脱”;④句是苏轼的心理。]
14、[答案] B[解析] [“幽忧愤叹之作”是王定国诗歌的一部分作品,苏轼并无微词;“废卷而叹”的原因是“自恨其人之浅也”。] [参考译文] 太史公(司马迁)评论《诗经》,他认为“《诗经?国风》虽然有许多描写男女恋情之作,但却不是淫乱;《诗经?小雅》虽然表露了百姓对朝政的诽谤愤怨之情,但却不主张公开反叛。”凭我看来,这只是了解《风》、《雅》中周衰之际的作品罢了,怎么察看《诗经》的主流呢?从前先王的恩泽衰微,然后《风》中周衰之际的作品于情理之中而发生,虽然恩泽衰微但没有竭尽,因此,还因道德礼仪而终止,认为贤在没有终止的地方罢了。在情理之中而发生,因忠孝而终止,他的诗怎么可以同日而语呢!古今诗人非常多了,杜甫可以称第一,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被重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
现在定国因为我的缘故而获罪,贬谪到海上三年,一个儿子死在他贬谪的地方,一个儿子死在家中,定国也生病差点死了。我猜测他非常怨恨我,不敢写信给他。可是定国回到江 西,把他在岭外所作的几百首诗寄给我,这些诗都是言简义丰,语言平易和善,有治世之音,那些语言和德高望重的长者没什么不同。幽愁怨愤、寄寓感叹的作品,大概也有一些,他只担心死在岭外,而来不及报答天子的恩德,而有愧于父亲和祖先罢了。孔子说:“不埋怨天,不怪罪别人。”定国况且不埋怨我,怎么肯埋怨上天呢!我然后放下诗卷而感叹,自恨看待别人太肤浅了。
我又考虑到先前定国到彭城来拜访我,住了十天,来回往返中写了几百首诗,我苦恼他的诗作多,但又敬服他的文思敏捷,佩服他诗作的精巧啊。有一天,定国和颜长道(曾良策注:颜长道为苏轼的朋友)游览泗水,登临桓山,他们吹着竹笛,饮着美酒,乘着月色而回来。我也在黄楼上摆上酒宴来等待他们,我说:“李白死了,世间三百年没有如此快乐了。”
现在,我年老了不再作诗,又因为生病而戒酒,闭门不出,门外几步远就是大江,过了一个月也没到大江边了,糊里糊涂地,真是一个老农夫了。可是定国的诗更加精巧,饮酒毫不衰减,所到之处安闲自在,览尽山水的胜景,不因为困厄衰老而改变他的气度。从今以后,我敬服定国的原因,不只有他的诗作啊。
第二篇:文言文 答案
文言文参考答案
一 答案:
1.D(率:作榜样)
2.A(表被动,指听到的)
3.D(①表有远见 ③表识人④表仁简)
4.B(表现的是有志节和识人)
5.(1)“你是两千石官员的儿子却做这样下贱的事,就算你不觉得羞耻,又怎么对得起你去世的父亲呢?注意“业”、“无耻”以及“奈„„何”的泽法。(4分)
(2)功曹认为他太傲慢了,请求罢免他。注意“倨”、“黜”的译法。(3分)
(3)啬夫孙性私下征收百姓的钱物,买了一件衣服送给父亲。注意“赋”、“市”的泽法。(3分)
断句:祜政唯仁简/以身率物/民有争诉者/辄闭门自责/然后断其讼/在道譬之/或身到闾里/重相和解/
参考译文:
吴祜字季英,陈留长垣人,父吴恢,任南海太守。吴祜十二岁时跟随父亲到任所生活,父亲想烤竹简刻经书,吴祜劝道:“现在父亲越过五岭,远在海边,这里风俗简陋,但旧时有许多珠宝珍奇,上被国家猜疑,下被诸侯寄望,如果把书写成,恐怕要用两辆车来载运。从前马援因为运因薏苡招致毁谤,处在嫌疑之间的事情,前代的贤人也是十分慎重的。”吴恢于是就不写书了。吴祜二十岁时,父亲去世,生活十分贫困,却不接受别人的馈赠,他常在家乡水边牧猪,同时漫步吟诵经书。遇到父亲生前的老朋友,对他说;“你是两千石官员的儿子却做这样下贱的事,就算你不觉得羞耻,又怎么对得起你去世的父亲呢?”吴祜只是表示谢意,坚守志节并不改变。后来被举为孝廉,将前去应召,郡里给他饯行,吴祜跟小吏雍丘黄真畅谈多时,与他结友而别。功曹认为他太傲慢了,请求罢免他。太守说:“吴季英有知人之明,你先不要多言。”黄真后来也被举荐为孝廉,拜新蔡县令,世人称赞他清廉有节操。吴祜后来升为胶东侯相。他为政力求仁慈清简,以身作则。百姓有到官府打官司的,他总是先闭门自责,然后再审断诉讼,用道理开导他们,或亲自到百姓居住的地方调解,使双方和解。啬夫孙性私下征收百姓的钱物,买了一件衣服送给父亲,父亲得到衣服,非常生气,说:“我们有这样的官员,你怎么忍心欺骗他!”逼着儿子回去认罪,孙性又惭愧又害怕,拿着衣服到官衙自首,吴祜叫退左右,询问缘由,孙性如实把父亲的话说了,吴祜让他回去感谢父亲,并把他衣服送给他的父亲。吴祜升为齐相,大将军梁冀上表推荐他任长史,到了梁冀诬奏太尉李固时,吴祜听知后请见梁冀,与他争辩,梁冀不听,愤怒地起身入室,吴祜也径自离去。梁冀于是把吴祜调出京城任何间相,吴祜便辞官回家,不再做官,亲自灌园种菜,讲授经书,九十八岁去世。
二 答案:
1.D(去,除去)
2.B(B中的两个“既”用法相同,相当于“已经”或“„„以后”。A两个“其”都是代词,前者作定语,他的;后者作从句中的主语,他;C前一个“以”是介词,因为;后一个“以”是连词,表承接。D两个“而”都是连词,前者表结果,后者表转折。)
3.C(①是早年经历,④是因故被贬,⑤是写其清廉,均不说明“刚直”。)
4.A(A原文中被“下狱推究,竞贬黜之”的是崔湜等人,不是李尚隐他们。)
5.(1)恰逢王旭被他的仇人告发,李尚隐查办案情,一点不予宽恕。(3分)
(2)他又熟悉历史旧事,近年来的制度政令,都暗暗记在心中,所到之处都称赞他是一个好
官。(3分)
(3)皇帝派人对他说:“我知道你忠诚,但是按照国法必须这样做。”(3断句:俄又迁广州都督/仍充五府经略使/及去任/有怀金以赠尚隐者/尚隐因辞之/曰/吾自性分/不可改易/非为慎四知也/ .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李尚隐,他的祖先是赵郡人,世代居住在潞洲的铜鞮,近代又移家到京兆的万年。李尚隐二十岁时已通晓经书,多次被举荐,补任下邽担任同州刺史,对尚隐很是以礼相待。
景龙年间,李尚隐担任左右监察御史。当时中书侍郎、知吏部选事崔湜和吏部侍剖郑情一起主管官员选拔,他们铱附权贵,提前三年使用官员缺额,官民叹息怨恨。不久他们先后主持朝政。李尚隐与同事御史李怀让在朝廷上弹劾他们,崔湜等人于是被立案查办,最后被贬官。当时又有一个睦州刺史叫冯昭泰的,上奏诬陷桐庐县令李师等二百多家,说他们是妖人叛逆。皇帝下诏让御史台去审察案精,众御史害怕冯昭泰刚镇自用的性格,都称有病不敢前往。李尚隐叹息说:“怎么可以让好人遭受冤屈而不替他们中明冤情呢!”于是他越级请求前往,最终为李师等人昭。不久崔湜、郑惜等人又被起用,李尚隐由殿中侍御史降职,出京担任伊阙县令,李怀让做了魏县县令。崔湜等人被处死以后,李尚隐又从定洲司马提拔任命为吏部员外郎,李怀让从河阳县令提拔任命为兵部员外郎。李尚隐历次升迁任御史中丞,当时御史王旭滥施威权,被官民怨恨。恰逢王旭被他的仇人告发,李尚隐查办案情,一点不予宽恕,查获王旭非法所得大量赃款,王旭由此获罪。尚隐不久转任兵部侍郎,又调任河南尹。
李尚隐性格一向刚正不阿,说话从没有什么隐瞒的,处理事情明了果断。他对待下属,大度宽容。他又熟悉历史旧事,近年来的制度政令,都暗暗记在心中,所到之处都称赞他是一个好官。
景龙十三年夏天,妖贼制定高夜里进犯通洛门,李尚隐因为犯了没能察觉所治理地区问题的错误,被降职担任桂州都督。临走的时候,皇帝派人对他说:“我知道你忠心耿耿,但是按照国法必须这样做。”于是赐给他一百匹杂彩布帛以示安慰,不久他又调任广州都督,并仍充任五府经略使。等到离任时,有个人怀揣金钱要给他,尚隐坚决推辞,说:“我这样做是出自我的天性,没办法改变,并不是出于小心害怕四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啊。”最终没有接受那人的金钱。他多次调取转任京兆尹,历任蒲州,华州刺史,加封银光初大夫称号,被赐予高邑伯爵位,人朝担任大理卿,取代王任御史大夫。
当时司农卿陈思问引荐大批小人担任他的下属中官吏,暗中偷盗金钱粮食,累积达到数万。李尚隐又检举查究陈思问,陈思问最后被流放到岭南死在那里。李尚隐先后三次担任司法官职,总是铲除朝廷上下憎恶的人,当时的舆论因此而非常称赞他。景龙二十四年,他被任命为户部尚书、东都留守。景龙二十八年,转任太子客。任职后不久去世,终年七十五岁,谥号为“贞”。
三 答案:
1.D(奖:辅助)
2.D(A、是;连词,就。B、在;向。C、代词,这件事;结构助词,用于中心词与补语之间,可译为“得”。D、连词,来)
3.B
4.B(“围成都”,“据南中”,只是众人推断,并未成为事实)
5.①先主争夺汉中时,写急信要求发兵,军师将军诸葛亮向杨洪询问此事。
②当时,诸葛亮正东往永安探望先主,成都朝廷势单力薄,黄元因此更加肆无忌惮。③到诸葛亮出成都赴汉中后,杨洪来到张裔府第,把他对诸葛亮所说的话全都告诉了张裔。张裔回答说:“丞相已决定留我任长史,杨郡守您再说也无用了。”
断句:
裔天姿明察/长于治剧/才诚堪之/然性不公平/恐不可专任/不如留向朗/朗情伪差少/裔随从
目下/效其器能/于事两善/
附译文:
杨洪,字季休,犍为武阳人。先主定蜀后,犍为太守李严任杨洪为功曹。李严要搬迁郡府建制房舍,杨洪竭力进谏劝阻。李严不听,杨洪就辞去功曹,请求退职。(之后)李严又想推荐杨洪到州府做事,任蜀郡从事。先主争夺汉中时,写急信要求发兵,军师将军诸葛亮向杨洪询问此事,杨洪说:“汉中是益州的咽喉之要地,存亡之关键,若无汉中也就无蜀地,魏军屯兵汉中,这是家门口的祸害。现在争夺汉中之事,男子应参战,女子应运粮,发兵还有什么犹豫呢”。当时蜀郡太守法正跟随刘备北行,诸葛亮于是上表让杨洪代理蜀郡太守。他在代理期间,把各项事务都办理得很好,于是变代理为正式职务。
先主刘备称帝号后,征讨东吴没有获胜,退驻永安。汉嘉太守黄元一向不被诸葛亮重用,听说先主得了重病,唯恐时局有变而对自己不利,便带领全郡反叛,火烧临邛(qióng)城。当时,诸葛亮正东往永安探望先主,成都朝廷势单力薄,黄元因此更加肆无忌惮。杨洪立即启奏太子刘禅,请求派遣皇室亲兵,让将军陈曶(hū)、郑绰率军讨伐黄元。众官员议论此事时,都认为黄元如果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围攻成都,就会经由越嶲占据南中地区。杨洪说:“黄元一向性情凶暴,毫无恩信,不得人心,怎么能占据南中呢?他只能借口希望主上病体安康,愿意赴永安投降请罪,乘水东下,这样一旦有变异,就投奔吴国求条活路罢了。告诉陈曶、郑绰二位将军,只要在南安峡口埋伏拦击,就定会抓住黄元。”陈曶、郑绰按杨洪的吩咐办,果然活捉了黄元。
建兴五年(公元227年),丞相诸葛亮北驻汉中,想用张裔为留府长史,问杨洪怎么样。杨洪回答;“张裔天赋聪明,思想敏锐,善于处理繁重复杂的事务,其才能确实可以胜任留府长史;然而他的品性不够公正无私,恐怕不能主事,不能独当一面。我以为不如留用向朗为长史。向朗比较忠诚正直,张裔协从他工作,也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对国事,对他们二人都有益处。”当初,张裔在少年时与杨洪关系亲密。张裔流放在东吴时,杨洪到张裔原来所在的郡府任职。张裔的儿子张郁在供给郡吏方面,曾因一点小过失受到杨洪的处罚,杨洪并不徇私情而特别宽容他。张裔从东吴返回蜀汉后听说这件事,便耿耿于怀,与杨洪的友情就不如以前了。到诸葛亮出成都赴汉中后,杨洪来到张裔府第,把他对诸葛亮所说的话全都告诉了张裔。张裔回答说:“丞相已决定留我任长史,杨郡守您再说也无用了。”当时,有人猜疑杨洪是想自己任留府长史,有人猜疑是杨洪知道张裔与自己有嫌隙,因而不愿让张裔身居要职,来掌管留守后方的大事。后来,张裔与司盐校尉岑述不和,以至于积怨成恨。诸葛亮写信给张裔说:“你从前在野外被打败,我为此费尽心机,食不知味;后来你被绑送东吴流离他乡,我为此悲伤叹惋,寝不安席;到你终于返回蜀汉,交付于你重大责任,一起辅助朝廷王室,我自以为与你已是古人所说的‘石交’了。石交之道,就是为了朋友的利益而举荐自己的仇人,为了表明心志而割下自己的骨肉,都决不会犹豫推辞的。更何况岑述是我所信任的人,你怎么就不能容忍他呢?”原来议论猜疑杨洪的那些人,也明白了杨洪对张裔任长史的态度是无私的。
四 答案:
1.C(C项“载”,应为“充满”。)
2.C(A项“者”,均可译为“„„的人”;B项“于”,介词“在”;D项均与后面的动词构成“所”字结构;C项第一个“以”为介词译为“因为”第二个“以”表目的连词译为“来”。)
3.D(注意对应题干要求中的“民生维艰”和“吏治混乱”。)
4.C(结合原文可知产生灾异的根源在于“冗食太众,国用无经,差役频烦,科派重叠”。)
5.答案:(1)我假如不是经过那些地方,那么即使久居官署,每天处理公文,还是不能了解
详情。何况陛下您深居皇宫禁地呢?(注意准确翻译“虽、理、犹、况”等词语)
(2)游荡不务正业的人,假托皇亲国戚仆人随从的名义,常常在关卡渡口都市大设商铺,并搜罗商税。(注意准确翻译“徒、托、津、肆”等词)
断句:是时/帝数召阁臣面议政事/东阳与首辅刘健等竭心献纳/时政阙失必尽言极谏/东阳工古文/阁中疏草多属之/疏出/天下传诵/
参考译文:
李东阳,字宾之,是茶陵人,凭借军籍居住在京城里。四岁时就能写径尺大字,景帝召试他,非常高兴,把他抱在膝上,踢给他炒红果吃。后来又两次召见他讲《尚书》的大义,很令景帝满意,就命他进入京学。天顺八年,李东阳十八岁,就成为进士,被选为庶吉士,授职翰林院编修。屡次升迁到侍讲学士,充任东宫讲官。
弘治五年,因为旱灾皇帝要求官员上书。李东阳摘取《孟子》七篇的大义,附上时政的得失,共写了数千字,呈献给皇上。受到皇上的称赞。
弘治十七年,重建阕里庙完工后,李东阳奉命去拜祭,回来后,上奏折说:
臣奉皇帝的使命远行,恰恰遇上了旱灾,天津一路上,夏天的麦子枯死,秋天的禾苗还没有种上,划船的人没有完整的衣服,背锄的农民面有莱色。盗贼到处流窜,在青州尤其严重。从南方来的人说,江南和浙东地区流亡的人满街都是,户口变少,军队空虚,府库里没有一旬的储存,官员经年都没有发放俸禄。东南是国家财政赋税的来源,才受灾一年就到了这种程度,北方贫瘠,一直以来都没有积蓄,知果今年秋天再歉收的话,怎么能熬得过去呢?恐怕很有可能会生出**。如果不是臣亲自经过这些地方,那么即使是长期处在官府里,天天整理奏章,也不能知道详情,更何况皇上您位于高高的九重之上呢?
臣访问路上的百姓,都说官府冗员太多,国家的用度没有常例,差役摊派频繁,京城里大兴土木,在军队服役的军士的钱财和力童都不够,遇到轮班上京师操练的时候,宁可死也不愿意。豪门大户的田产大到连接了几个郡县,还在不停地乞求土地。亲王的藩国,需要二三十万的供给。游手好闲的人,托名是皇帝的仆从,常常在关口渡口和城市里广结集市,收取商业税款国家在北方建都,靠东南供给,商贾受惊散逃,绝不是小事。更加上有织造内官,纵容手下作乱,河道的官吏都吓得逃走,买卖人口的事愈演愈烈。这也是臣亲眼看到的事情。!
乡村的情况,那县无从知道;郡县的情况,朝廷无从知道;朝廷的情况,皇上您也无从知道啊。开始是容许和隐瞒,后来就成了蒙蔽。容许隐瞒开始不严重,蒙蔽的祸害却特别深重。臣在山东,听说陛下由于灾祸异象频繁出现的原因令群臣无所顾忌地进言。频频下诏降旨,奏章和上疏都陈列在案,但是事情和内廷贵戚有关,一行动就会受到限制,这样时间长了,也就都停止不做了。臣真的害怕今天说的话,又成为虚谈。恳请您拿出以前的奏折,详细加以选择,一定要有所行动。
皇帝(听后大加)赞叹,把这些都交给主管官吏。
当时,皇帝多次召见内阁大巨当面参议政事。李东阳和首辅刘健等人尽心献计献策,对时政的缺点弊端一定竭力进言劝谏。李东阳擅长古文,内阁的上疏多数由他革拟。奏疏写出后,全国上下争相传诵。
第三篇:07-12年高考全国卷语文文言文答案
07-12年高考语文全国卷1答案
07年全国卷1
三、(9分,每小题3分)
8.答案:D
解析:挠的意思是屈服不是阻碍。
9.答案:C
解析:此题可用排除法,①为皇上所言,排除了B,D由A,C差别可知③正确,故选C。
10.答案:D
解析:“只是限于当时形势,因而未敢上奏。
四、(23分)
11.答案:(1)译文:现在成为百姓的祸害,是酷吏的过失,而劳民伤财并不是
体恤百姓的根本办法。
(2)译文:大多忠心的臣子坚持道义,没有二心,如果害怕皇帝的威
严而不坚持正义,我即使死,也不改变我的志愿。
解析:本题考察了对原文的理解,注意对个别关键字的翻译,然后将句子愿意翻译出来
即可。
08年
8、A11、(10分)
(1)每天等着吃从东南地区运来的军粮,浙地人民已经困乏,要解救这一患难不如屯田。
(2)兄长为国君时就用国君礼对待他,自己为国君时用兄长礼对待他就可以了
09年
8、【答案】D
【解题指导】本题主要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的掌握情况,能力层级为B级。要做好此类题目,一是靠平时多积累,二是要学会借助上下文语言环境进行推断,两者结合,则问题迎刃而解。
9、B10、D
【答案解析】D项“动”,总是,常常。
9、【答案】D
【解题指导】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不符合要求的选项一般有两类:一是将别人做的事或说的话说成主要人物做的或说的,致使陈述对象不一致;二是答非所问。排除法时作此类题目较简便快捷的方法。
【答案解析】排除法,③ “未尝辄敢出门”是表明滑人赵君实害怕魏德深,故排除A和C,而④“请阙留德深”显然是表明百姓爱戴,且⑥“乃断从贵乡”的主语是两使,不能说明百姓爱戴。)
10、【答案】D
【解题指导】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在做此类题时,选项中每一个意思都要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地方,注意排除把“无”说成“有”和“曲解意思”的干扰。此类题目设错误项时,有一个典型的做法,就是把两件事或两个人物的是混在一起,或把属于这件事的内容说成是另一件事的内容,有的甚至是无中生有。
【答案解析】C项中“逃窜之徒”是指四处流亡的人,而不是指与赵君实之流。
11、【答案】⑴(赵君实)与群丞元宝藏互相往来,结交密切,先后来到馆陶做令长的人,没有不受他们指挥差遣的。⑵馆陶境内的老百姓,全都悲伤乃至下泪,于是跟随他到贵乡居住的有几百家。
【解题指导】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注意对关键词的翻译。
【答案解析】⑴中“相”译为“相互”,“交结”译为“结交”,“未有”译为“没有不”。(相、交结、未有各1分,大意1分,共4分)
⑵“庶”译为“老百姓”,“合”译为“全都”,“因”译为“于是”,“数”译为“几”。(庶、合、因、数各1分,大意2分,共6分)
参考译文:魏德深,本来是巨鹿人。祖父是魏冲,在周作过刑部大夫、建州刺史,于是就安家在弘农。父亲名为魏毗,作过郁林令。德深最初作文帝的挽郎,后来作过冯翊书佐、武阳司户书佐,因为才能卓著升任贵乡县令。为政清净,不采用严厉的办法治理县政。正好赶上辽东作战,朝廷想出各种办法征税,派人到各个郡县责成催办。当时,朝纲废弛,法治紊乱,官吏贪赃贿赂成风,横征暴敛,老百姓不堪以命。只有德深所在的贵乡县,贫富相通,不竭尽老百姓的全力,上面要求的全部满足了,却没有惊扰百姓,所以被称为“大治”。当时盗贼群起,武阳等城大多被攻陷,唯独贵乡得以保全。郡丞元宝藏受诏逐捕盗贼,经常进剿失败,每次都丢盔弃甲,军械丢得干干净净,于是就又从老百姓那里征集,并且以军法要挟百姓,像这样已经多次了。临近的城池在建造,大家聚集在一起,官员民众互相指责,日夜喧哗,还是不能完成。德深问众人想做什么工作,安排并让人们便宜从事,官府安静了,就象什么也没发生一样。只不过约束负责的官员,修造的城池也无须超过别的县,而使百姓辛劳困苦。但是他的属下办事尽力,为各县中最好的。
很快他又调任馆陶县令,贵乡官员百姓听说这个消息后,互相谈论这件事,都感慨流泪,说不出话来。到了去任职那天,全城的人都去送他,哭号的声音传便整条道路。魏德深到了馆陶,全县的百姓都象见到父母一样。有一叫赵君实的狡猾的员外郎,和郡丞元宝藏互相勾结,前后任的县令没有不被赵君实左右的。自德深到县任职以来,君实呆在家中不敢出门。逃犯纷纷来自首。贵乡百姓冒着危险到城里请求德深留任,上级下令答应了。馆陶的百姓也去向郡守投诉,称贵乡的任命文书是假的。郡守不能决断。正好有持节使者韦霁、杜整等到了,两县的百姓拜见使者并诉讼,才判给贵乡.贵乡官员百姓在路上歌舞庆祝。而馆陶的全县人民都悲伤痛哭,规模达到了几百家之多。
元宝藏对魏德深很厌恶,正好越王杨侗在郡中征兵,元宝藏就令魏德深带一千士兵去东都洛阳。不久元宝藏以武阳归顺李密。德深所带领的士兵都是武阳人,因为家乡已被敌人占领,想到亲人,都出洛阳向东痛哭,然后又回洛阳了。有人对士兵们说:“李密的军队在金墉,离此仅二十多里地。你们要是去投靠李密,又有谁能够阻挡呢?何必这样痛苦。”士兵们都哭着说:“我们和魏大人一起来,不忍心丢下大人而逃走,并不是因为道路难走啊!”魏德深就象这样深得民心。后来他和敌人作战,牺牲在战场上,贵乡、馆陶的百姓至今仍然怀念魏德深。
10年
10、【答案】D
【解析】他先是晓谕梁王,迅速归顺,不然朝廷的征讨很快到来,又对梁王说朝廷怜惜云南百姓,不想动用武力;继之又警告梁王,若倚仗险远、抗拒朝廷,将后悔无及。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11、【答案】
(1)适逢元朝派遣脱脱征集粮饷,拿故意吓人的话威胁梁王,一定想要杀死王祎。
(2)上天已经要终结你们元朝的命,我们明朝确实要取代你们。你们(元朝)就像火把将要烧完,怎么敢和太阳月亮(一样的明朝)争夺光明呢!
【解析】(1)注意“会”“遗”“必”“胁王以危言(状语后置)”的翻译。(2)注意“既”“讫”“实”“馀烬”“敢与日月争明”的翻译。文言文翻译要严格执行直译的原则;找准得分点:重点实词、活用词、句式特点、重要虚词、通假、偏义复词;保持译句流畅通顺让,译句和原文语境吻合。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11年
8—10 CDB
11题:(1)熊鼎到任,上奏罢免不称职的官员数十人,各部贪官污吏得以肃清。
(2)皇帝派遣使者慰问,送貂皮衣服帽子,又派遣中使赵成召回熊鼎
12年
4.D5.C6.A
7.(10分)
(I)如今有德才和无德才的人混杂一道,风俗浇薄虚浮,兵力未强,财 力未富,应当外薪尝胆以求国内安定太平。
(2)萧燧说:“东部西部不属同路,按说不该给粮食,但哪能忍心片原管 辖地区不管不问呢?”
03年
三.文言文
11.C。C选项的“遇”因为“对待”,本句很好翻译,后半句“遇„„尽礼”合在一起为“以礼善待”之意。
12.C。“咸私哂其矫饰焉”中的“焉”很明显是语气词,“犹且从师而问焉”中的“焉”则是代词“之”;A项两个“为”皆是表被动的介词;B项的“以”则都是表目的的连词“来”;D项的“因”都是连词“于是”的意思。此题依然沿袭 高考 考查虚词题的一贯风格,即一半句子出自课本。所以,今后文言文教学一定要立足课本,重视课本。
13.B。A项中第二句只是裴矩强调该罪犯的罪行,C项中第一句是裴矩为人乖张之道,D项是太宗对裴矩敢于讽谏行为的称赞。都不符合题意。
14.C。C项裴矩主张立即回京总观大局,而非主张立即平定。其他选项都可在原文中找到答案。
15.B。此题是今年 高考 的新题型,司马光说,“裴矩佞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愿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为直言,则佞化为忠”就是强调裴矩之变非裴之变而是君王之功。司马光在本段中主要强调一方面(表动)而非双方面(即表动则影随)。考生应当注意,《资治通鉴》本身就是给君王作辅证,司马光当然站在劝谏君王的角度论事。而《旧唐书》则是站在裴矩的角度。文言文
难度较大,尤其是14、15题。今年文言文有两个变化,一个是人物形象有所变化,是发展的,而非往年的人物形象或忠或奸都是一贯而终;二是文章分为两部分,分别引自不同的典籍。这两种变化给所有语文教师一个新的提示:今后文言文中的人物将有可能比以往更加丰满,富于变化。因为一篇文章中对一个人的评价一般是一致的,但两部不同典籍中的相同人物形象可能就不同甚至相反。这类题的好处就在于人们可以学会辩证的看待人或事。
16.翻译:
(1)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译文:裴矩竟然能够当廷辩驳,不肯当面顺从此题得分的关键在于能否看出“廷”和“面”是“名词作状语”,因此要翻译为“当廷”、“当面”。
(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为直言,则佞化为忠。译文:国君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那么忠诚就会变为佞伪;国君喜爱听到正直的言论,那么佞伪就会变为忠诚。本题较为简单,大多数考生应该能准确翻译出“佞”、“直言”等知识点。
第四篇:假期作业(文言文)答案
202_届高三假期作业文言文专题训练题
参考答案
一、1.B介词,因为。
2.C②⑤是百姓的行为;⑥是李师中的军事部署。
3.D分析错误.李师中“不被人所接受而屡次遭贬的原因是“好为大言 4.(1)有应当下达的法令就出榜告知百姓,或者把父老召集来告诉他们。(定语后置句、“榜”、“谕”三处,各1分)
(2)百姓欠了官府茶款价值十万缗,追收时关押了许多人。(“负”、“直”、“系”三处,各1分)(3)李师中说:“更改的是州的公文,不是诏书。”朝廷认为他的话正确,减轻他的罪过。(“牒”、“是”、“ 薄”三处,各l分)
5.乃令乡置一匮/籍其名/许日输所负/一钱以上辄投之/书簿而去/比终岁/逋者尽足
参考译文
李师中,表字诚之,楚丘人。15岁时,曾上密封奏说当时政事。他父亲李纬任泾原都监,夏国以十几万兵力进犯镇戎,李纬率兵出击,但帅府派遣的别将郭志高逗留不进。各将领认为兵力多少与敌军不相当,不敢再出战,李纬因为这被责罚贬官。李师中到宰相那里辩白父亲无罪,当时吕夷简任宰相,诘问李师中而师中并不屈服,吕夷简发怒,认为这不是一个没有官职的人应当说的话。李师中回答说:‚我李师中讲的,是父亲的事。‛因此而知名于时。
李师中考中进士,廓延路经略安抚使庞籍征召他为洛川县知县。百姓中有犯罪被关押的,如果妨碍他们农忙生产就一定放他们回去,叫他们到农闲时再自己投案。法令有需要下达的就出榜告知百姓,或者把父老们召集来告诉他们。租税没有到期限就都已收齐。百姓欠了官府茶款十万缗,追收时关押了很多人,李师中给他们解脱镣铐,对他们说:‚公家的钱没有不偿还的道理,放宽你们的期限,可以吗?‛百姓都感动得哭了,表示听从他的命令。于是叫各乡都设一个柜,登记欠钱人的名字,答应每天都可去交纳欠的钱,够一钱以上就投在柜子中。在簿籍上登记后离开。到年底,欠的钱都已交齐。
庞籍任枢密副使,在皇上面前称赞李师中的才能。皇帝把他召来对答,转任太子中允、敷政县知县,并暂时主管经略司文字。夏国因为宋朝每年按例赐予的财物送得晚了,便移文到边界上说:‚请不要超过年底。‛皇帝下诏让官吏回答说可以,李师中更改文书说:‚照旧例执行。‛枢密院劾奏他擅自更改诏书,李师中说:‚更改的是州郡的公文,不是诏书。‛朝廷认为他的话正确,减轻他的罪过。
熙宁初年,李师中任天章台待制。西夏进犯,朝廷让李师中任秦州知州。皇帝下诏赐他《班超传》,李师中也以办事慎重掌握大局要求自己。此前常把重兵驻扎在边境上,敌人来了就作战,抵抗敌人的精兵,而后方没有力量遏止敌人侵入。李师中选择善于守御的部队布臵在边塞上,叫善于作战的部队处于中间地带,下令给各城堡说:‚如果敌人来了,就坚壁固守;等他们撤退时,派兵尾随追击他们。‛规约熟练之后,常常取胜。
李师中的志向很高,每次进见皇帝,大多陈奏天人之际、君臣大节,要求以进贤人斥退不良之徒作为宰相考查政绩的依据。当官不重威严刑罚,专靠信义服人,明察而宽恕。离任的时候,百姓聚集在路上拦路哭泣,马不能行走。杜衍、范仲淹、富弼都举荐他有辅佐帝王之才。但他喜欢说慷慨激昂的话,因此不被当权的人接纳以致多次遭贬斥,但他志气未曾稍微减退。
二、1.B(济:渡,过河。)
2.C(①表现王方翼吃苦耐劳;③表现王方翼无私济困。)
3.D(两地只遭遇了天灾而无人祸。)
4.(1)(王方翼)于是前往哭尸,安排丧礼收尸埋葬。金吾校尉弹劾拘捕他,皇帝赞赏他的义行,没有治他的罪。(补主语、“具礼”、“劾系”、“嘉”、“罪”五处,各1分。)
(2)不久,十万敌军紧随其后来到,王方翼驻兵热海,进军作战,臂部中箭,他用佩刀削断 箭杆,周围的人谁都不知道。(“俄而”、“踵”、“次”、“矢著臂”四处,各1分。)5.栾布哭彭越/义也/周文王掩骼/仁也/绝友义/蔽主仁/何以事君 参考译文
王方翼,是并州祁人。祖父王裕是武德初年隋州刺史。王裕的妻子就是唐高祖的妹妹同安大长公主。太宗的时候,因公主是皇族中年纪大的长辈,(太宗)特别尊敬,多次到府上来探望她,赏赐加起来过万。王方翼的父亲王仁表,贞观年间任岐州刺史。王仁表死后,妻子李氏被公主排斥,住在凤泉的另一处宅院里。当时王方翼还小,就和佣人一起辛勤地劳动,苦心地经营。功夫没有白花,多年以后田产增加到几十顷,装修了房屋,到处种上竹子和树木,于是成了富有的人家。公主死后,他们回到了长安。王方翼的朋友赵持满犯罪被杀,尸体被抛在城西,赵的亲戚没有敢探看收尸的。王方翼感叹说:‚栾布当年哭祭彭越,是大义之举;周文掩埋朽掉的骨骼,是最仁义的行为。背叛朋友、蒙蔽主子的做法,怎么来事奉君主呢?‛于是收殓了赵持满的尸体,礼数周全地埋葬了他。唐高宗听说后对他很赞赏,王方翼由这件事而闻名。
永徽年间,接连被任命为安定令。诛杀了大姓皇甫氏,盗贼减少,被称为善政。五次被任命为肃州刺史。当时肃州城荒败残破,又没有护城河,多次被贼寇侵扰。王方翼派士兵挖掘修建,引来多乐的水环城挖沟。又拿出自己的钱财造水碾水磨,从中收税来养活那些饥饿的人,在自己家的旁边建起十多排房屋让他们居住。辖区内发生蝗灾,其他各州的穷人被饿死在道路上,而肃州能保全并活下来的人很多,肃州的人为王方翼立碑来颂扬他的美德。
赶上吏部侍郎裴行俭西征讨伐遮匐,奏请皇上让王方翼担任副手,兼任检校安西都护。又修建碎叶城,城四面设立十二座城门,皆弯曲回环,象潜伏隐没的样子,五十天完成。西域各国竞相来观看,趁此来纳献自己的特产。
永隆年间,车簿反叛,包围了弓月城。王方翼领兵去解围,到了伊丽河。贼兵前来阻挡,趁机派兵出击。使敌军大败,杀死一千多人。不久咽曲二姓部落派自己全部的部队十万之众,与车簿的兵合在一起,来抵挡王方翼。王方翼驻扎在热海,与敌人连续作战,流箭射穿了胳膊,慢慢地用佩刀截断,手下人没有发现的。不久,所统领的蕃兵怀有二心,商量擒住王方翼来呼应敌军。王方翼暗地里得到消息,召集他们全部来会集商议(事情),假装拿出军用物资来赏赐他们。一个一个地把他们领去,让人把他们斩首。碰巧刮着大风,再加上敲着锣鼓干扰,于是杀死了七千多人。接着派副将分路出袭咽曲等。敌人没有任何准备,于是大败,擒获了将领突骑施等三百人,西域于是平定了。王方翼因为有功被调任夏州都督。辖区内的牛发生瘟疫,无法耕地,王方翼创造了人耕的方法,设臵机关,让人推着耕地,老百姓靠这种农具来种田。
永淳二年,皇上下诏调王方翼,将商讨西域的事情,在奉天宫召见他,赏赐他食物,与他谈话。当时王方翼衣服上有过去血浸染的地方,高宗问他原由,王方翼将热海大战的情况全部告诉了皇上。高宗让他脱去上衣看他的疮疤,叹息说:‚这是我亲近可信的人。‛给他很丰厚的赏赐。不久所辖的绥州的白铁余起兵反叛,于是下诏让王方翼辅佐程务挺前去讨伐。平定后,封王方翼为太原郡公。
武则天当政,王方翼因是被贬为庶人的王皇后的近亲,暗地里想除掉他。等到程务挺被杀,因为王方翼与程务挺共事并且关系很好,让他回到京城后将他逮捕入狱,接着流放到崖州,一直到死。
三、1.B(败:败露)
2.C(①②均为太宗皇帝的举动,⑤是王旦的评价。)
3.A(“经常宵衣旰食,因此深得皇帝的器重”错,只是因为西北用兵,“或至旰食”,而未“经常”,皇帝器重也非因此之故。)4.(1)真宗回京城后,李沆在郊外迎接真宗,(真宗)让他坐下,安排了(或准备了)酒席,连连慰劳他。(“迎于郊”倒装、补充“真宗”、“置”三处,各1分。)(2)李沆当着使者的面拿过蜡烛焚烧了诏书,附带上奏说:“只说李沆认为不行。”这个决定就此搁置下来。(“但”“寝”两处各1分,句子大意1分。)
(3)那些秘密奏言的大臣,不是说坏话的人就是谄媚之人,我平常就很厌恶他们,怎么还能照此仿效?(定语后置、“佞”、“效尤”三处,各1分。)
5.人主少年/当使知四方艰难/不然/血气方刚/不留意声色犬马/则土木甲兵祷祠之事作矣 参考译文
李沆,字太初,洺州肥乡人。李沆年少即好学,胸怀大志,太平兴国五年,李沆考中进士甲科。宰相府召他考试撰写约束边将的诏书,上奏给皇上御览后,太宗非常高兴,任命李沆做了直史馆。咸平(宋真宗年号)初年,兼任平章事,监督修订国史,改任为中书侍郎。一天晚上,宋真宗派使者拿着手谕打算册立刘氏为贵妃,李沆当着使者的面用蜡烛烧掉了诏书,并告诉使者说:‚就说我李沆认为这样做不可。‛宋真宗的这个决定就取消了。驸马都尉石保吉请求担任使相,宋真宗又问李沆,李沆说:‚赏赐、加封的做法,都要有理由。石保吉因为是内戚,没有打仗的功劳,就封他为大官,恐怕会招来非议。‛以后宋真宗又多次征求他的意见,他一直坚持己见,最后石保吉都没有得到提拔。宋真宗认为李沆从不打秘密的报告,对他说:‚别人都有密奏,只有你没有,为什么?‛李沆回答说:‚我身为宰相,公事公办,何必用密奏?作为大臣有密奏的人,不是进谗言就是奸佞小人,我非常讨厌他们,怎么能效仿他们?‛李沆担任宰相,王旦参知政事,因为西北地区打仗,有时李沆半夜才吃饭。王旦感叹说:‚我们怎么还能坐享太平,天天没事干呢?‛李沆说:‚心中稍微忧虑国事,就能起到警戒的作用。就算天下安宁,朝廷也未必无事。‛后来契丹要求和亲,王旦问怎么办,李沆说:‚好倒是好,但是如果边境上的隐患消除了,就怕皇上渐渐的产生奢侈的做法。‛王旦不以为然。李沆又每天把各地的水旱灾害、盗贼叛乱的事情上奏,王旦认为小事不足以麻烦皇帝知道。李沆说:‚皇上还年轻,应当让他知道治理国家的艰难。否则,他血气方刚,就算不关心声色犬马,土木、战争、祭祀的事情也会接踵而至。我老了,可能看不到了,这是你以后要担心的事情。‛李沆死后,宋真宗认为已经和契丹议和了,西夏也向宋朝进贡,于是封禅泰山、祭祀汾水,大力营造宫殿,研究一些旁门的学问,没有一天停顿过。王旦亲眼所见了王钦若、丁谓等人的所做所为,打算劝谏皇上但是自己也应经随波逐流了,打算辞职但是皇上对自己非常优厚,才知道李沆的远见,感叹说:‚李文靖真是圣人啊。‛当时都称李沆为‚圣相‛。
四、1.D(率:大致、大都)
2.B(②句是肯定乱世中有清醒者。④句是批评那些献媚于世俗的人。)
3.C(不是反对孩子做官,而是“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凭借一些小技艺向权势者献媚而做官”。)4.(1)人如果像这样,那么灾祸、失败、逆乱、死亡,都会随之而来,何况身为大臣却什么都做,那么国家哪有不灭亡的呢?(“人而如此”、“况”、“其”三处,各1分。)
(2)这个人教孩子真是奇怪啊!倘若通过这些本领能使自己做到卿相,我也不愿你们这样干。(主谓倒装、“致”、“汝曹”三处,各1分。)
(3)边疆局势的败坏,岂有不从贪求财货开始的吗?(第一小句“边”和“败”、反问句、状语后置句三处,各1分。)
5.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参考译文
《五代史〃冯道传〃论》道:‚礼义廉耻,是维持国家的四个基本要素,如果这四个要素不能贯彻执行,那么国家就会灭亡。‛管子的善于立论真是妙啊!礼义是治理人民的大法;廉耻,是为人立身的大节;大凡不廉便什么都拿;不耻便什么都做。人到了这种地步,那么灾祸、失败、逆乱、死亡,也就都随之而来了;何况身为大臣却什么都做,那么国家哪有不亡的道理呢?然而在这四者之间,耻尤其重要。因此孔子论及怎么才可以称为士,说道:‚个人处世必须有耻。‛孟子说:‚耻对于人关系大极了,那些搞阴谋诡计耍花样的人,是根本谈不上耻的。‛这样说的原因是因为一个人的不廉洁,乃至于违犯礼义,推究其原因都产生在无耻上。因此士大夫的无耻,可谓国耻。
我考察自三代以下,世风败坏道德日益衰微,礼义被抛弃,廉耻被扔在一边,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了。但是凛冽的冬寒中有不凋的松柏,风雨如晦中有警世的鸡鸣,那些昏暗的日子中,实在未尝没有独具卓识的清醒者啊!最近读到《颜氏家训》上有一段话说:‚齐朝一个士大夫曾对我说:‘我有一个儿子,年已十七岁,颇能写点文件书牍什么的,教他讲鲜卑话,也学弹琵琶,使之稍为通晓一点,用这些技能侍候公卿大人,到处受到宠爱。’我当时低头不答。这个人教育孩子真是奇怪啊!倘若通过这些本领能使自己做到卿相,我也不愿你们这样干。‛哎!颜之推不得已而出仕于乱世,尚且能说这样的话,还有《小宛》诗人的精神,那些卑劣地献媚于世俗的人,能不感到惭愧吗?
罗仲素说:教化是朝廷急要的工作,廉耻是士人优良的节操;风俗是天下的大事。朝廷有教化,士人便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天下才有良风美俗。
古人治军的原则,没有不以廉耻为本的。《吴子》说:‚凡是统治国家和管理军队,必须教军民知道守礼,勉励他们守义,这是为了使之有耻。当人有了耻,从大处讲就能进攻战斗,从小处讲就能退守了。‛《尉缭子》说:‚一个国家必须有慈孝廉耻的习俗,那就可以用牺牲去换得生存。‛而太公对答武王时则说:‚有三种将士能打胜仗,一是知礼的将士,二是有勇力的将士,三是能克制贪欲的将士。‛《后汉书》上记载:张奂任安定属国都尉,‚羌族的首领感激他的恩德,送上马二十匹,先零族的酋长又赠送他金环八枚,张奂一起收了下来,随即召唤属下的主簿在羌族众人的面前,以酒酹地道:‘即使送我的马多得像羊群那样,我也不让它们进马厩;即使送我的金子多得如粟米,我也不放进我的口袋。’把金和马全部退还。羌人的性格重视财物而尊重清廉的官吏,以前的八个都尉,大都贪财爱货,为羌人所怨恨,直到张奂正直廉洁,威望教化才得到了发扬。‛唉!自古以来,边疆局势的败坏,岂有不从贪求财货开始的吗?
五、1.D(忽:玩忽职守)
2.B(②智高的恶行,③宗旦对家人的保护,⑥邕州内外上下有职事者的表现)3.A(原文不是“婉言拒绝”,而是怒斥智高)4.(1)智高越过了横山,掠夺寨里的百姓,凭借寨中仓库里的粮食物资广泛救济他的部民。(“略”、“因”、“赈”三处,各1分。)
(2)最近见到朝廷优宠封赠南方战争以来胸怀气节而为国死难的臣子,宗旦却独独不在其中(“比”、“乃”、句子大意,各1分。)
(3)即使宗旦只有这一点好处,那本来就不能不表彰,何况他为国而死的气节又如此崇高!(“使”、“旌”、“堂堂”三处,各1分。)
5.凡南方之事/卒至于破十余州/覆军杀将/丧元元之命/竭山海之财者/非其变发于隐伏/而起于仓卒也 参考译文
皇祜三年,司户孔宗旦策算到侬智高一定会造反,就写信向州将陈珙报告。陈珙没有听从,宗旦劝说不止。陈珙怒斥他:‚司户发疯了吗?‛皇祜四年,侬智高越过了横山寨,掠取了寨里人,凭借寨中的仓库赈济百姓。宗旦又告诫说:‚事情危急了,不能不防御啊!‛陈珙又不听从。宗旦对陈珙,书面告
诫共有七次,口头告诫多得数不清楚。宗旦估计陈珙终究不会接受自己的意见,就把家人送去桂州避难,说:‚我有官职在身,不能离去,我的亲人不必要与我一起死在这里。‛他的家人走了二天后,侬智高果然造反,城中将士都响应他。宗旦仍然奋力守住南门,并写信向邻近州县讨救兵,想抵挡侬智高。城破,侬智高抓住了宗旦很高兴,想任用他。宗旦怒道:‚反贼!你现在马上就要死了,我岂能受此污辱!‛骂不住口。侬智高思量终究不能降服他,就杀了他。
当初,假如宗旦的话不被废弃,那么邕州的战祸就一定不会发生;发生了战祸而我方有所防备,就一定不会有什么大事。即使只有这一点好处,原已不可不加以表彰,何况他临死时气节如此之崇高!然而他的事迹却未能大白于天下。最近见到朝廷优宠封赠对南方用兵以来尽节死难的臣子的名单,宗旦却独独不在其中。
即使宗旦当初不讲一句话,仅仅贼兵到来时能宁死不离职守,本已不可不给予奖赏。因为在事先作好防备,保全城池与人民,应该是陈珙的责任,而不是宗旦的事情。现在随意地判定他与陈珙同罪,既忘记了他的忠言,又辜负了他的高节。治理天下的人,本应赏善罚恶;作为君子,则乐于称道别人的善行,乐于成全他人的好事。难道应当像现在这样处臵吗?至于南方的战争,最终发展到了失陷十余州,军队覆没,将吏被杀,人民丧命,国家耗尽财力的地步,不是因为事发之前没有迹象,祸起突然无法应付。内外上下的官吏在战祸将起之时没有不知道的,但他们有的隐瞒不说,有的疏忽无备,苟且偷安,互相推诿,发展到了无法抵御的地步。有一个事先敢说的,又被世人欺蒙埋没,让他与罪人受同样的惩罚,对于天下大事,难道还有谁肯说呢!
听说宗旦不单单写信告诫陈珙,凡是当时在广东西路任转运使的,宗旦都一一告诫过他们。现在,他们既没有听宗旦之言,又害怕连累自己,一定不肯再说‚宗旦已经告诫过我‛了。对于治理天下的人来说,即使万事已经整治好了,天下已经安定,尚且必须力开言路,以防止尚未来临的祸患。何况天下的事情,可忧虑的还很多,而当前的弊病,没有比人们不能说话和不肯说话,有的甚至不敢说话更大的了。这样看来,宗旦的事迹,怎么可以不急切地让天下人看到和听到,表彰赞扬他,来震动当世呢!
皇祜三年,司户孔宗旦预测到侬智高一定会造反,就写信向州将陈珙报告。陈珙没有听从,宗旦劝说不止。陈珙怒斥他:‚司户发疯了吗?‛皇祜四年,侬智高越过了横山寨,掠取了寨里人,凭借寨中的仓库赈济百姓。宗旦又告诫说:‚事情危急了,不能不防御啊!‛陈珙又不听从。宗旦对陈珙,书面告诫共有七次,口头告诫多得数不清楚。宗旦估计陈珙终究不会接受自己的意见,就把家人送去桂州避难,说:‚我有官职在身,不能离去,我的亲人不必要与我一起死在这里。‛他的家人走了二天后,侬智高果然造反,城中将士都响应他。宗旦仍然奋力守住南门,并写信向邻近州县讨救兵,想抵挡侬智高。城破,侬智高抓住了宗旦很高兴,想任用他。宗旦怒道:‚反贼!你现在马上就要死了,我岂能受你污辱!‛骂不住口。侬智高思量终究不能降服他,就杀了他。
当初,假如宗旦的话不被废弃,那么邕州的战祸就一定不会发生;发生了战祸而我方有所防备,就一定不会有什么大事。即使只有这一点好处,原已不可不加以表彰,何况他临死时气节如此之崇高!然而他的事迹却未能大白于天下。最近见到朝廷优宠封赠对南方用兵以来尽节死难的臣子的名单,宗旦却独独不在其中。
即使宗旦当初不讲一句话,仅仅贼兵到来时能宁死不离职守,本已不可不给予奖赏。因为在事先作好防备,保全城池与人民,应该是陈珙的责任,而不是宗旦的事情。现在随意地判定他与陈珙同罪,既忘记了他的忠言,又辜负了他的高节。治理天下的人,本应赏善罚恶;作为君子,则乐于称道别人的善行,乐于成全他人的好事。难道应当像现在这样处臵吗?至于南方的战争,最终发展到了失陷十余州,军队覆没,将吏被杀,人民丧命,国家耗费大量钱财,不是因为事发之前没有迹象,祸起突然无法应付。内外上下的官吏在战祸将起之时没有不知道的,但他们有的隐瞒不说,有的疏忽无备,苟且偷安,互相推诿,发展到了无法抵御的地步。有一个事先敢说的,又被世人欺蒙埋没,让他与罪人受同样的惩罚,对于天下大事,难道还有谁肯说呢!
听说宗旦不单单写信告诫陈珙,凡是当时在广东西路任转运使的,宗旦都一一告诫过他们。现在,他们既没有听宗旦之言,又害怕连累自己,一定不肯再说“宗旦已经告诫过我”了。对于治理天下的人来说,即使万事已经整治好了,天下已经安定,尚且必须力开言路,以防止尚未来临的祸患。何况天下的事情,可忧虑的还很多,而当前的弊病,没有比人们不能说话和不肯说话,有的甚至不敢说话更大的了。这样看来,宗旦的事迹,怎么可以不急切地让天下人看到和听到,表彰赞扬他,来震动当世呢!
六、1.B价格
2.D①是“先王父”的境况②是“先父”的境况
3.B这些描写未体现作者“志向”的高远和“志趣”的高洁
4.(1)这是贫穷的读书人不得已而做的事。(大意对、语言通顺,1分;“为”1分,句式1分)(2)家族中就有人对“砚庄”存有觊觎之心而想侵夺占有它。(大意对、语言通顺,1分;“攘”和第二个“之”各1分)
5.先人既没/所遗债负若干/余次第偿之/丧葬之事/余独任其费/而所遗田宅及室中之需尽归于吾弟 参考译文:
世人把收授弟子卖文为生的举动称为‚笔耕‛、‚砚田‛。用笔来耕作,把砚当作田地,对道义没有妨害,凭借这种方式来获得应付日常生活的费用,这是贫穷的读书人不得已而做的事。
我家世代耕田读书,可以称得上富裕。我的始祖从婺源迁到桐城,到先祖父那辈一共十代,还没有过靠收授弟子卖文为生的。明朝崇祯年间遭遇贼乱,家道破落。过了很久,先祖父招募人开垦了数百亩的荒田,依赖这些足以自给。先父有三兄弟,而先父所分的田宅仅有十分之二,家中人口很多,不够供给,在这种情况下开始到他乡教授弟子,来养家糊口,然而家中的亏空日益严重。先父去世后,留下了一些债务,我陆续偿还了,丧葬方面的事情,我独自承担了费用,而将先父留下的田宅和家中所需都留给了我弟弟。我离家远游谋生,有时教授学生,有时卖文撰写碑文,到处奔走,何止二三万里!我结交的士大夫很多,然而没有哪个肯因为我的窘迫而怜悯并援助我一下;而且每年存在家中的辛苦所得,都被亲戚中那些心术不正的人盗走。
从丁卯到壬午年间,共十五六年,我存放在友人赵良治家中的共有一千两银子。当时我们县田价很贵,赵良治替我购买了南山冈的五十亩田地并一处住宅。田地不算肥沃也不贫瘠,每年能收获一些稻谷。房屋大多是新建的,颇为宏大宽敞,房前屋后高大的松树不计其数。良治还代我将堂额起名为‚砚庄‛,我在壬午年冬天从江宁回来,居住在这里。家中十几个人,都是游手好闲、懒惰无用的,不熟悉种植耕作,每年所收获的稻谷,仅仅够交粮税和家。人吃饭。于是我就不能常住砚庄,每年不超过两三个月,就要出外远游,(为生计)奔走漂泊,而我也已渐渐地老了。
我回来时,已经五十岁了,还没有子嗣,家族中就有人对‚砚庄‛存有觊觎之心而想侵夺占有它。我自思一生潦倒,不曾凭借先辈留下的一点点好处,在经历了忧愁和辛苦之后,仅仅拥有这些田宅,这些都是‚笔耕‛得来的,要用于晚年生活,度过我这辈子罢了,何必还要考虑这以后的事呢!姑且就这样对待吧。
七、1.B值:遇到。
2.CA.则:连词,表转折,相当于“然而”“却”; B.于,介词,“在”;C.以,介词,“用”,连词,连接手段和目的,相当于“来”;D. 连词,表修饰。3.C 4.(1)行医,不过是一门技艺而已,现今却跟将、相比长短而争高下,难道不重要吗?(“夫医一技耳”“絜短长”“ 共低昂”“ 得无”各1分。)
(2)所以从今而后从头到脚,能够给予生命的乐趣,哪个部位不是何公赐予的呢?(“循顶至踵”“与 ”“孰”“所赐”各1分)
(3)我凭借其医术品行以医治天下人之心,也许可以此感谢何公啊。(“不肖”“ 庶几”“ 有以”“ 谢”各1分。)
5.然则公非直与将相等也/有特相不及公者三/将与相位尊骄倨/每倚富贵而羞贫贱/至疾苦不相闻/而公以药石惠及匹夫匹妇 参考译文:
智者曾经说,不想做相就做将,而医生则多兼具二者的特点。相使国家长治久安,医生让人健康长寿,他们的初衷是一致的。相在变乱没发生时防范它发生,将在预设的作战方案中根据形势而变动,医生通过肌理的细微变化推知病变的发生,他们的智力也是一样的。行医,不过是一门技艺而已,现今却将相比长短而争高下,难道不重要吗?
我曾经心理仰慕何承云的医术,何公以医术世传他家子孙,家有医学藏书,都是些医经禁方,很多秘不外传。何公继承家业并研读这些医书,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改动,用古代的方法加以检验,他的医术更加精良,而他的名声也更加显扬。因为这个缘故,他被起用为景王府的御医,驰名于吴楚之间!不久何公回到家乡,乡里生病而依赖他救治痊愈的人很多,人满为患。各地来学医的人,把道路都堵塞了。何公不问他们家境贫富还是来自远近,只要来投靠就接纳。所以上至官员,下至百姓之家,每次见到何公,一定会拱手施礼,尊称他为仁人之类。
万历八年秋,我患病三个月,差点病死,并且又遭逢母亲去世,内有丧母的悲痛煎熬,外有病患虚热缠身,当时命悬一线,以为将要死了。在我患病恍惚中有人把握的病情告诉了何公,在这时,我还不认识何公。等何公来了以后,按脉查病,洞察我的病情如烛火白日,投下药饵一试,随手药到病除。所以从今往后从头到脚,能够给予我享受生命的乐趣,哪个部位不是何公赐予的呢?
然而,何公不止是与将相相等,将相不如何公的有三个方面。将和相地位尊贵态度傲慢,每每凭借自己的富贵权势羞辱贫贱的百姓,对疾苦的人更无心过问;而何公凭借医术惠及普通的百姓。这是他们不如何公的第一个方面。将相虚占爵位和俸禄,用空洞无用的虚文欺罔君主,做事不尽职,没有什么可以称道的地方;而何公对待别人如同对待自己,医治病人如同医治自己的家人,施德不望回报,回报不求丰厚。这是他们不如何公的第二个方面。不贤能的将相,有的设计陷害好人,有的偷偷算计豪杰,以达到私心;而何公对于贤士大夫,恤惜调护,竭尽他的才能,大有扶植进人的仁心。这是他们不如何公的第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何公可以施行于一乡,却不能把它施行于整个天下。他日如果我得到重用,就会请求效法他的做法并推广它,何公凭借他的医术医治我的身体,我凭借他的医者品行来医治天下的心灵,也许可以此感谢何公啊!
八、1.B鄙,乡野。(类同“蜀之鄙有二僧”)根据对称互译,这里应该解释为名词义。
2.CA项,是/被动;B项,兼词,于此/语气助词,了;C项,介词,在;D项,连词,因此/介词,通过、经由。
3.C没有“去除玉版居中的残存建筑”。4.(1)从前是文人墨客吟咏赏玩的地方,竟然全都被砍柴的人践踏,他们并不珍惜这个地方。(得分点:向,从前;乃,竟然;为„„所,表示被动;所字结构;每点1分,共4分。)(2)怎么能对这件事没有言说?于是作了(这篇记)记述它。(安,怎么;状语后置;每点1分。)5.由是言之/凡公所为/必邀于久远之利而后止/信哉/是役也/柱椽皆取之闲废/稍益以瓦石之类 参考译文:
距离城西南大约一里,有一座古代的禅院名叫福胜寺。寺院很是宏伟壮观,游廊回环,殿堂楼宇高大巍峨的样子。环视城内外的寺院庙宇隐约可数,唯有福胜寺最为著名。寺院大殿后有个园子,园内多茂密修长的竹子,间种着杉树松树。每次走进园中,翠叶绿枝遮蔽天宇,浓密的树荫铺满地,葱葱茏垄之景与那清爽幽远的情韵,袭满人的衣裙。稍事休息,顿觉浮躁的思绪消散;耳边清净,(顿闻)清风飒然有声。松(竹)叶齐鸣,竹竿摇动互相撞击,如同玉石碰撞的声音,与梵铃声相和。在这个时候,(人)不再知道身体处在凡尘俗世了。虽然此地没有重重叠叠的山峦,(却)足以供人攀援登高;(这个地方)没有宽阔的河流平原,(却)足以承载遨游远眺;(这个地方)更没有奇形怪状的山石和奇花异草,(却)足以邀请人来赏玩,只需凭借竹子的秀美、婀娜舒展之态,松树杉树的苍翠馥郁、交错俯仰的枝干,向上逗弄日月,于松竹两侧招风引雨。(松竹)历经四季而本色不凋,从早晨到黄昏而皆有不同色泽;常常倍添诗人的深思,又助长雅士的洒脱情怀。福胜寺的美景,最美的是园子;园子的美景,又是竹子最美。
此前,武林寓庸黄公看到这中间空旷,就砍去丛生的树木杂草,在这里修建了亭子,给它取名‚玉版居‛。(黄公)常常在公务之余,着方巾,独自前往,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作赋,自认为雅趣不减古人。喜欢来此游玩的人,争相赞美,福胜寺的盛名,大概从这开始的。自黄公离开,已将近二十余年。(现在)寺内房屋门窗坍塌,垣墙变沟壑,一片毁坠样子,从前作为文人墨客吟咏赏玩的地方,竟然全被樵夫的人踩踏毁坏却不爱惜。(如今的园子里)树木稀疏,仅存有几竿竹子罢了。
现在,皖城石云王公来到我的家乡,百姓安定民风淳厚,连年丰收。案头没有积压的公文,牢中没有羁押的犯人,府衙里没有奸猾的小吏,乡野中没有蛮横的刁民。县里的种种弊端,无论大小难易,知道的没有不处理的,处理的没有不恰当的。凡是王公做的事,都是子孙的长远之计。(王公)处理府衙的公事犹如他的家事一样,(不仅)如此,王公又在闲暇的时候追寻黄公留下的遗迹,修整那些废弃的土地,增加不具备的建筑。在这里就着玉版居后面剩余的旧址,丈量土地,东西南北长若干;准备材料,召集工匠,构建楼房,院墙环绕四周,与竹林高树相互掩映。楼下是一堂两室,使它可用于吃饭、休息;楼上窗户四面畅通,凭借窗子可以纵目远望,因此取名叫‚花捧阁‛。园地没有改变和拓宽,(但)景色又增添了新的。走进(花捧阁的)室内,四面雨濛濛的,如同处在深谷寒岩边,泉水流过岩石发出泠泠的声响,水光幽冷,时隐时现。走上阁楼,靠着栏杆处在半空,面对窗子纵观郊野,人如同站立山顶,远处数片云彩飞动,(犹如)俯视园中的竹林高树。啊,福胜寺的美景在园子,园子的美景在(玉版居的)亭子,亭子的美景在竹子。
建花捧阁的工程已经完成,王公说:‚这阁子不能够凭空存在。‛于是(王公)同博士高君商量筹集剩余的钱财,替(寺院)买来薄田二十余亩、山林五十亩,交给山僧(寺院)管理,(王公)说:‚像这样,福胜寺大概就可以凭借这山林、田地而永存无忧了,而且我的花捧阁也能借助它而巩固了。‛从这件事来说,凡是王公做的事,一定要求取到长久的好处之后才会停止,确实啊!在这项工程中,柱子、屋梁都是从闲臵不用的材料中选取的,略微增加了砖瓦石块之类的材料。(整个建筑过程)没有浪费材料也没有偷工减料,没有劳累民众也没有耗费时间。在花捧阁建成的第二年冬天,王公将要以高等禄秩将的(官阶)离开(这里)了,但是王公在这片土地上的显著政绩和深入人心的美德,诗人表达由衷的爱戴拥护的原因,这也是其中之一。
怎么能够对这件事没有言说呢?于是做(这篇记)记述它。
九、1.B特:仅,只是。
2.A②讲的是别人的表现;⑤是作者认为陶侃应该做的事,但他没有做;⑥是体现了陶侃在紧要关头的犹豫,均不符合题干要求。3.B原文中,“梅陶称其机神明鉴似魏武,忠顺勤劳似孔明,亦过论也”,表明作者并不赞同这种说法。4.(1)唯独陶侃一人有志于此,本来就不是一时坐谈老庄的人能赶得上的。(得分点:固,本来;及,比得上;每点1分。句意通顺1分,共3分。)
(2)他所说的平日里不断坚持劳动想致力于收复中原的话,只不过是空话罢了!(得分点:所谓,所
说;直,只是„„罢了;各1分。句意通顺1分。共3分。)
(3)剡山单阳江原因此把他的书斋命名为运甓斋,大概是能够有志于勤奋。(得分点:名,命名;盖,大概;各1分。句意通顺1分。共3分。)5.然/予少而好弈/食忘味/寝忘寐/目无改观/耳无改听/盖一年而诎乡之人/三年而国中莫 有予当者/学贵专哉!参考译文:
过去长沙郡公陶侃任广州刺史时,早上把一百块砖运到屋外,晚上又把把砖块运回屋内。有人问他原因,他回答说:‚我正致力于收复中原,所以(我要)坚持劳动。‛唉,晋朝从渡江而到南边,朝廷上下都苟且偷安,放弃中原而不顾恤,惟独陶侃一人有志于此,本来就不是一时坐谈老庄的人能赶得上的。等到他都督荆州、湘州等州时,检查整顿军府的各项事务,不曾有片刻休息。他又曾对别人说:‚大禹这样的圣人,尚且珍惜每寸光阴,至于一般人,应当珍惜每分光阴,怎能只求逸游沉静,活着对社会无益,死后在后人中也没有好名声。‛他聪明敏锐、恭敬勤奋,在这就可以看出来,不只是运送砖块一件事了。
我原想他拥有强大的兵力,占据重要的地势,蓄养威力锐气已久,应当率领各郡请命向北进伐,把老百姓从北方民族的统治下解救出来,以雪国耻。但是他安守一方,一共四十十年,所谓的平日里不断坚持劳动想致力于收复中原的话,只不过是空话罢了。
再说胡人的入侵不断发生,不容易消灭平定。苏峻发动叛变,国家破裂君主受辱,正是臣子粉身碎骨的时候。大兵云集,他竟然违背众人意愿向西而返回,纵敌害已,这偏偏又是什么心思呢?周朝太叔带争夺王位的灾难,齐国有齐桓公在洮地的灾难,晋朝有晋文公平定太叔带之难。陶侃以齐桓公、晋文公自比,但是他又是这样地为君主做事,又怎么果真能够实践他在运砖块时所说的呢?以前要治卞敦阻军顾望不赴国难之罪,卞敦本来就可以诛杀的。陶侃平定国家大难,立下大功,也是由于温峤他们用正义激怒了他,与卞敦不同,所以侥幸取得了平定苏峻之乱的胜利,如果他当时退缩了,事情几乎就在即将成功的时候失败了,那么与卞敦又有什么区别呢?梅陶称赞他像魏武一样的禀赋超群、见识高明,像孔明一样的忠顺勤劳,也太过了点。
即使这样,晋朝面临危险后又获得了安宁,灭亡之后又得以保存,确实是凭借他的力量,这是众臣子中出力最大,并且在史书中有所记载的,所以我反复地论说。他做事虽然还有没有做好的,但他所说的却可以被万代人学习效法。为什么呢?人的一般情况是好逸恶劳。天下的事情,都是由于勤奋而成功,由于安逸而失败的。运送砖块的事情,难道不是很好的吗!
剡山单阳江原因此把他的书斋命名为运甓斋,大概是能够有志于勤奋。当初,阳原在山中读书,老了都不做官,洪武四年,皇帝下诏征召众儒生,郡侯强行举荐他。到了京师以后,他又推辞,吏部于是就授予他汉阳湖泊使的职位。然后,官职无论高贵低微,能够有志与勤奋,那么他所做的一定有超出他人的地方,而不会虚度一生了。因为他从三千里之外飞马送信,请求为他写记,所以写信回复他。像陶侃处理政事,汉阳父老乡亲还是称道他的。而他在武昌打败陈敏,在湘州平定杜弢之乱,寻访他的遗迹,可以想见他的才华气度精神可遗留千年。
断句译文:
礼部尚书乔白岩先生将往南都,到我处来论学。我说:‚学习贵在专心。‛乔先生说:‚对。我少年时喜欢下棋,食不知味,上床不想睡,眼睛不看别的,耳朵不听别的,在一年后压倒全城的人,三年后国内没有可以和我对抗的,学习果真是贵在专心啊!‛
十、1.B苟:如果。
2.AB项首段即将“比兴之不足,恢拓之不远”排除在外,“扬雄没而《法言》大兴,马迁生而《史记》未振”是列举现象;C项“登文章之篆,波及后代,越不过数十人耳”为“得之难”张目;D项“家修人励,刓精竭虑者,几千年矣”是概述写作者孜孜追求的想象。
3.C“感叹自己的文运不济的坎坷身世及遭贬谪居的愤懑”错,意在激励“为文之士”,必须坚持“探其深赜”,不能气馁,才有可能如杨雄、司马迁等人那样名垂青史。4.(1)这中间消耗竹简(纸张)用尽心机致力于写作的人难道数得清吗?(得分点:简礼和其各1分,句子大意1分。)
(2)虽然最终会被人唾弃,但这些坏的压倒好的(以假乱真)的文章为害极大。(得分点:沦弃和夺朱乱雅各1分,句子大意1分,共3分。)
(3)不知道哪些文章好,因此拖延许久还没将文稿奉上。(滞和往各1分,句子大意1分,共3分。)5.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为指之不若人也/ 指之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 参考译文:
古往今来,人们都认为写文章是一件难事,您知道难在什么地方吗?不是说作者在文章中比兴手法运用不充分,意境拓展不深远,钻研精神不到位,偏颇毛病不改正;而是说获得真知灼见不易,这种见解为别人正确理解就更难了。
如果有了真知灼见,探索、论证它精深的道理时,虽有毛病,也只是如日月亏缺,白璧微瑕而已,怎么会损害见解的高明,降低文章的价值呢?自孔子以来,文道得以阐扬,家家学习,人人互勉,殚精竭虑已近千年。这中间消耗竹简(纸张)用尽心机致力于写作的人难道数得清吗?能登典入籍,影响后代的文人却不过几十人啊!其余的人谁不想以华美的文章与日月同辉,傲视万物,称雄百代之后呢?但都只有雄心却不能成功,徘徊而无法前进,以致于筋疲力尽,抱憾而亡。所以说欲得真知灼见是一件难事。
唉,文道的显隐与人的遭际紧密相连,论辩的巧拙与人的官位高低相应,评价作品的得失与人的主观情感相系,交际的广狭又与名气大小相关,那么一个人的真知灼见在文坛上得以张扬,是否合乎条件?这是不可知的。加之厚古薄今,因循守旧者多,因而有卓见者多半怀才不遇,死后方可留下好名声。杨雄死后,《法言》得以流传;司马迁在世时,《史记》却不为人知。他们二人才学精深,尚且如此,何况不怎么为人所知的文人呢?因此,文章没有流传于后世,声名已在当世隐没。所以说见解为别人正确理解更难。
当今作者多剽窃前人作品,曲解文史经典,断章取义,抽取前人文章的精华,哗众取宠,一有机会,便以华而不实的文章欺骗耳聋眼瞎之人,以得一时的声誉。虽然最终会被人唾弃,但这些以假乱真的文章为害极大,这也是那些真知灼见为别人理解更难的原因。
近来听说您想看看我的文章,于是回家打开书箱,从杂乱的文稿中整理了一番,诚惶诚恐,既害怕又紧张,也不知哪些文章好,所以拖延许久还未将文稿奉上。现在送来我所写的赋、颂、碑、碣、文、记、议、论、书、序等文章共48篇,合为一卷,只可给管理书籍的下人们朗读背诵而已。作品粗糙,如果有可取的话,敬请鉴定评判,发表高见。
断句译文:
孟子说:‚如果现在有个无名指弯曲了不能伸直,(虽然)既不疼痛又不碍事,但如果有人能使它伸直,那么即使赶到秦国楚国去(医治)也不会嫌路远,只是因为无名指不如别人。无名指不如别人就知道厌恶它,心不如别人却不知道厌恶,这就叫不知道轻重主次。‛
第五篇:课外文言文答案
1穿井得人
宋国有个姓丁的,家中没有井,只好到外边去洗涤,打水,经常要一个人居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井,告诉人家说:“我家打井得了一个人.”有人听到这句话,就传出去说:“丁家打井得了一个人.”全国的人都在说这件事,后来被宋国的国君听到了.他就派人向那个姓丁的人家查问,姓丁的人回答说:“我家打了一口井,多得了一个劳动力使用,并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像这样听到传闻,还不如不听.一,1.等到 2.说,讲 3.不如
二,1.得到,获得 2.找到 3.能够
三,1.全国人都在说这件事,被宋君听到.2.多得到一个人使用,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四,以讹传讹
2赵威后问齐使
齐王派使者问候赵威后,送给她的信还没有启封,威后问使者:“你们国家今年收成怎么样 百姓怎么样 国君怎么样 ”齐国使者很不高兴,说:“我奉命问候威后,可您现在不问候我们齐王,先问收成和百姓的情况,难道有先卑贱而后尊贵的道理吗 ”威后回答道:“不是这样的.如果没有每年的收成,哪有百姓 没有百姓,哪有君王啊 怎么能舍弃根本的而询问次要的呢 ”
一,l.问候 2.这样 3.如果
二,排比:岁亦无恙耶 民亦无恙耶 王亦无恙耶 反问:苟无岁,何以有民
三,民本 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事不可缓也;救民于水火之中……四,舍本逐末 舍弃事物根本的,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细枝末节 轻重倒置
3齐欲伐魏
齐国要攻打魏国,淳于髡对齐王说:“韩子卢是天下跑得极快的犬;东郭逡是人所共知的极其狡猾的兔子.韩子卢追逐东郭逡,环山追跑了三圈,跳跃翻山追了五次.兔子筋疲力尽地跑在前面,犬疲惫不堪地跟在后面,犬与兔都疲惫至极,最后分别死在了自己所在的地方.农夫看见了,没遭受任何劳碌之苦,就独得了利益.现在齐国与魏国长期相对峙,以致使士兵困顿,百姓疲乏,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和楚国会等候在身后,坐收农夫之利呀.”齐王害怕了,遣散了将帅,让士兵回家休息了.一,l.快 2.分别 3.怕,担心 4.辞去,遣散 使(让)……休息 5.独得,据有
二,1.东郭逡是人所共知的狡猾的兔子.2.环山追跑了三圈,跳跃翻山追了五次.3.农夫看见了,没有任何劳碌之苦,就独得了利益.三,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不要因双方相争持,让第三者得了利
四,寄寓了一定道理,对人们有一定警示作用.4.赵襄子饮酒
赵襄子喝酒,五天五夜没停止,对侍从说:“我真是国家的杰出人才呀,喝了五天五夜的酒,居然一点也不疲劳.”优莫说:“君主您多努力呀!比纣还差两天罢了!纣喝酒取乐达七天七夜,现在您已经持续五天了.”襄子害怕了,对优莫说:“既然如此,那么我也要灭亡了吧 ”优莫说:“不会灭亡.”襄子说:“比纣就差两天罢了,不灭亡,还等什么呢 ”优莫说:“桀纣之所以灭亡,是因为遇上了汤武,现在天下都是桀一样的人,而您是纣一样的人.桀与纣并存世上,哪能一同灭亡呢 不过,也危险了!”
一,1.确实 2.尽力,努力 比不上 3.全,都 4.等待什么(其中“何”为疑问代词,什么)二,危险 知己知彼
三,1.喝了五天五夜的酒,居然一点也不疲劳.2.比纣就差两天罢了,不灭亡还等什么呢
四,对比
5.沛公至咸阳
刘邦攻破咸阳后,手下的一些将士们都争先恐后地奔向秦朝的国库,把里面的金帛财物都分了,而萧何唯独先进入秦丞相府,把丞相,御史的律令,图籍都收藏起来.后来,刘邦成为汉中王,任用萧何做丞相.项羽和众诸侯们到了咸阳,烧杀抢掠一番离去.刘邦之所以了解天下的各处险要,人口的密与稀,人民的强健与柔弱,百姓的贫苦,都因为萧何完备地得到了秦的图籍.一,1.跑 2.用 做 3.……的原因
二,汉王刘邦之所以了解天下各处险要,人口的密与稀,人民的强健与柔弱,百姓的疾苦,是因为萧何得到了秦的图籍.三,萧何月下追韩信
6.四面楚歌
项羽的军队驻扎在垓下,士兵很少,粮食也没有了.刘邦的军队和韩信,彭越的军队围了好几层.项羽在深夜听到四面的汉军都唱起了楚地的歌曲,于是大惊失色,说:“汉军都已经取得楚地了吗 为什么楚国人如此之多呢!”就起床,在帐中饮酒.项王有一个美人,名叫虞姬,经常因宠幸而侍从在侧;有一匹骏马叫乌骓,常常骑它.于是项王就唱起了悲凉激愤的歌,自己作歌词:“我的力气能够拔山啊,勇气盖过世人.时运不济啊,乌骓马也不能奔驰了.乌骓不能奔驰了可如何是好,虞姬啊虞姬,我将怎样安置你呢!”唱了好几遍,美人随歌声应和起来.项王流下眼泪,手下的人都哭了,没有谁能够抬起头来看他.一,1.和 几 2.就 3.自己,亲自 4.没有人
二,1.汉军都已经取得了楚地吗 为什么楚国人如此之多呢!2.唱了好几遍,美人随歌声应和起来.三,乌江.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惋惜 不可沽名学霸王
7.孙叔敖遇狐丘丈人
孙叔敖遇到狐丘丈人,狐丘丈人说:“我听说,有三利必有三害,你知道吗 ”孙叔敖惊讶地改变脸色说:“我很糊涂,怎么知道.请问什么叫三利,什么叫三害 ”狐丘丈人说:“爵位高的,人们会嫉妒他;官大的,君主会厌恶他;俸禄厚的,怨恨会集中于他.这就是三利三害.”孙叔敖说:“不是这样的.我爵位越是高,心志越在于下层;我的官越是大,做事越加小心谨慎;我的俸禄越是多,布施越加广泛.这样可以免于害吗 ”狐丘丈人说:“话说得好啊!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感到患苦.”
一,1.吃惊 改变脸色 2.我,谦词 3.聪明,才思敏捷 4.君主厌恶他
二,l.我的爵位越是高,越加关心下层的百姓;官越是大,做事越加小心谨慎;俸禄越是多,施舍越加广泛.2.话说得好啊!这类事连尧,舜他们都感到患苦.三,大多人得“三利”之后纵情傲物,放任自己,以至于以荣升开始而以失败告终.8.孔子见罗雀者
孔子看到张网捕鸟的人,捕到的都是黄口的小鸟.夫子问捕鸟人:“唯独大鸟捕不到,为什么呢 ”捕鸟人说:“大鸟容易警觉,所以不易捕到;小鸟贪吃,因此容易捕到.如果小鸟跟从易警觉的大鸟,就捕不到;如果大鸟跟从贪吃的小鸟,也能捕到.”孔子回头对弟子说:“容易警觉就远离了祸害,贪吃就忘记了灾患,这是出自它的本性啊.但是因为所跟随的不同就变成了福或者祸.因此君子应当慎重地选择他所要跟随的人,靠年长者的谋虑就有了保全性命的凭借,跟随年少者的鲁莽就会有灭亡的祸
患.”
一,1.跟随 2.回头 3.贪图 4.远离
二,1.大鸟容易警觉故难以捕到,小鸟贪吃因此容易捕到.2.因此君子应当慎重地选择他所要跟随的人,靠年长者的谋虑就有了保全性命的凭借,跟随年少者的鲁莽就会有灭亡的祸患.三,君子 小人
9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孔融被逮捕,朝廷内外非常惊恐.当时孔融的儿子大的九岁,小的八岁.两个儿子还和原来一样在玩琢钉游戏,一点害怕, 的样子都没有.孔融对使者说:“希望罪责仅限于自己一身,两个儿子可以保全性命吗 ”他的儿子从容地进言说:“父亲难道见过倾覆的鸟巢下面还有完整不碎的鸟蛋吗 ”不一会儿逮捕他们的人也到来了.一,1.逮捕 惊恐 2.希望 自身 3.同“否” 4.不久 逮捕他们的人
二,1.父亲难道见到过倾覆的鸟巢下面还有完整不碎的鸟蛋吗 2.两个儿子仍然在玩琢钉游戏,一点害怕的样子都没有.三,覆巢无完卵,比喻整体遭殃,个体不能幸免.10三 上
钱惟演虽然出生长大在富贵人家,却很少有特别的爱好.他在西京洛阳时曾经对自己的下属官员说,自己一生惟独喜欢读书,坐着的时候就读经书和史书,躺着的时候就读笔记小说,上厕所的时候就读短小的诗词,不曾有一刻放下书.谢绛也说:宋绶和他同在史馆任职,每次上厕所一定带着书去,诵读的声音洪大响亮,远近都能听见,他专心好学到了这种地步.我于是对谢绛说:我一生所写的文章,大多写于“三上”,即马背上,枕头上,厕座上,这是因为这些时候更有利于构思.一,1.虽然2.对……说 3.形容清脆响亮 4.使……听见 5.周密思考,构思 6.也二,我一生所写的文章,多是在“三上”,即马背上,枕头上,厕座上写的.三,B
四,成功来自于勤奋
11献曲求诗
宋神宗元丰五年十二月十九日是苏东坡生日,生日酒席摆在赤壁矶下.人们坐在高高的山峰上,可以低头看到树顶上的鹊巢.大家酒兴正浓的时候,江面上响起了笛声.客人中有姓郭,姓尤的两个人,很懂得音乐,他们对东坡说:“笛声很有新意,决不是一般的乐工.”派人去询问,原来进士李委听说是苏东坡的生日,专门作了一支南曲《鹤南飞》献给东坡.大家呼喊他,让他来到跟前,原来是个戴着青头巾,穿着紫色皮衣,腰间插了一支笛子的人.他吹奏完新曲,又畅快地吹了几个曲子,笛声嘹亮,就像要穿透云层崩裂山石一样,在座的客人都举杯痛饮而纷纷醉倒.李委从袖子里拿出一张很好的纸,说:“我没有什么要求您的,如果能得到您的二首绝句就很满足了.”苏东坡笑着答应了他的要求.一,酣(喝得痛快,酒兴正浓)俗(一般,普通)腰(腰间插着)既(已经,以后).袖(从袖子里)从(听从,答应)
二,1.客人中有姓郭,姓尤的两个人,很懂音乐.2.在座的客人都举杯痛饮而纷纷醉倒.三,抛砖引玉
四,《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12.唐太宗论弓矢
皇上对太子少师萧瑀说:“我年少时喜欢弓箭,得到好弓数十张,自认为没有比这些更好的了,近来把它们给造弓的工匠看,却说'都不是良材',我问那原因.工匠说:'木心不直,则木头的纹理都不正,弓虽然强劲,但射出的箭不直.'我这才明白先前的分辨不精了.我凭弓箭平定天下,辨别它还不能详尽,何况天下的事务,能够都知道吗 ”于是命令五品以上的京官轮流在中书内省值班休息,多次召见,向他们询问民间的疾苦,朝政事务的得失.一,1.教皇太子读书的官员 2.从前 3.不正 4.事务 5.皇帝自称 箭
二,l.自认为没有比这些更好的了.2.于是命令五品以上的京官轮流在中书省值班休息,经常召见,询问民间百姓的疾苦,国家政事的得失.三,1.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2.这段话说明唐太宗不但能正视自己的不足,而且善于触类旁通,从自己的不足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教训,以此来改进自己的执政手段,这样他治天下可以说“虽不中,亦不远矣”.这也是形成唐代贞观之治的主要原因吧.13王猛为京兆尹
秦王苻坚从河东回来,任命中央禁卫军营的将领邓羌为御史中丞.八月,任命咸阳内史王猛为侍中,中书令,兼京兆尹之职.特进,光禄大夫强德是太后的弟弟.他醉酒闹事,倚势横行,抢人财物,子女,成为老百姓的患害.王猛刚一到任就把强德拘捕了,上报皇帝后不等批示,就已把他杀了,陈尸于市;苻坚派臣下快马传旨赦免,已来不及.王猛与邓羌志趣相投,疾恨坏人,纠查案件,没有什么顾虑,一个月左右,被杀掉,判刑,免官的权豪和贵戚有二十多人,朝廷震惊,邪恶的人连大气也不敢出,路上丢失的东西无人拾取,治安很好.苻坚感叹说:“我今天才知道天下是有法治的!”一,l.京城最高的地方官长 2.朝廷中一种特殊的官号.3.初到任 4.志趣相同
二,1.醉酒闹事,倚势横行,抢人家财物,子女,成为当地百姓的祸患.2.苻坚派臣下快马传旨赦免,没有来得及.三,1.王猛不怕权贵,严格执法,是国家的重臣.2.秦王坚在王猛严肃执法之后,叹道;“吾始今知天下之有法也!”他岂能无法,只是无必行之法,袒护亲属是“刑不上大夫”.14.赵奢收税于平原君家
赵国的田部官吏赵奢征收租税,平原君家不肯出;赵奢用国法处治,杀掉平原君家九个管事的人.平原君愤怒,将要杀赵奢.赵奢说:“您在赵国是(王室)贵公子,现在纵容您家而不奉行公事,那么国法就被削弱,国法削弱则国家弱,国家弱则诸侯发兵入侵.这将使赵国无法存在,您又怎么能享有这种富贵!凭您的尊贵,只要奉公守法那么上下就安定了,上下安定则国强,国强则赵国政权稳固,而您贵为王族,难道会被世人看轻吗 ”平原君认为他很贤能,把他推荐给赵王.赵王让他主管国家税收,他把税收工作做得很好,使百姓富裕而国库充实.一,l.赵惠文王的弟弟,名赵胜 管事的人 2.国法 3.主管国家税收 4.发兵入侵二,1.而您身为王族,难道还会被世人看轻吗 2.平原君认为赵奢贤能,把他推荐给赵王.3.您在赵国是(王室的)贵公子.三,对比 国家的利益与王公贵族的利益是一致的15三 镜
正月十七日那天,魏徵去世了,皇上命令九品以上的官员都去吊唁,赏给羽盖鼓吹,恩准陪葬昭陵.魏徵的妻子裴氏说:“魏徵一生节俭朴素,现在用一品官的仪仗举行葬礼,这不是死者的心愿.”全都推掉不接受,而用布篷车载运棺柩埋葬.皇上登上禁苑的西楼,望着灵车痛哭.皇上亲自撰拟碑文,并刻在石碑上.皇上思念魏徵不止,对左右大臣说:“人们用铜做镜子,可以用来正衣整冠;用古史做镜子,可以从中发现盛衰的道理;用人当镜子,可以知道自己的得与失.魏徵死了,我失去了一面镜子!”一,1.现在 2.推辞 3.停止 4.心愿
二,人们用铜做镜子,可以用来穿好衣服,戴正帽子;用古史做镜子,可以从中看出盛衰的道理;用人当镜子,可以知道自己的得与失.魏徵死了,我失去了一面镜子!三,唐太宗李世民 贞观之治(贞观盛世)
16.毛遂自荐
赵王让平原君去向楚国求救,平原君打算请他门下食客中二十个文武全才的人和他一起去,找到了十九个,剩下的没有能选到.毛遂向平原君自我推荐.平原君说:“有才能的人处在世上,好比锥子放在口袋里,那锥子尖立刻就会显露出来.现在先生在我的门下已经三年了,身边的人对您没有什么称道,我也没有听说什么,这表明先生没有什么能耐.先生不行,先生留下吧!”毛遂说:“我不过是今天才请求进入口袋里呀!假如早让我进入口袋,就连锥子上部的环儿也会露出来,岂止是露出个锥子尖呢!”
一,1.剩下的 2.尖端 3.向 4.通“早”
二,1.赵王让平原君去向楚国求救,平原君打算请他门下食客中二十个文武全才的人跟他一起去.2.假如早让我进入口袋,就连锥子上部的环儿也会露出来,岂止光露个尖儿!
三,毛遂自荐 脱颖而出 自己推荐自己 人的才能全部表现出来
四,①人要善于把握机会展现自己的才能.②这也是自信的表现.17.苟变吃人两个鸡蛋
子思向卫侯谈论苟变说:“苟变的才干可以统率五百乘.”卫侯说:“我知道他能够为将;不过苟变曾经做过官吏,收民税时吃过人家两个鸡蛋,所以不能用他.”子思说:“圣主选用人材,就像木匠选用木材一样,用他的长处,舍弃他的短处;因此几搂粗的良材而只有几尺腐朽的地方,好木工是不会抛弃它的.现在君王您正处在列国纷争的时代,选拔得力将士,却因为两个鸡蛋的小过就把卫国良将弃置不用,这事儿可不能让邻国人知道哇!”卫侯连拜两拜说:“谨受您的教导!”
一,1.率领,统带 2.任用 3.不过 4.抛弃,舍去
二,1.向民收税时吃过人家两个鸡蛋,所以不能用他.2.圣主选用人材,就像木匠选用木材一样,用他的长处,舍弃他的短处.三,辅佐君王的武臣 坏人的党羽
四,取其所长,弃其所短 略
18刘邦论得天下之道
汉高帝刘邦在洛阳南宫摆下酒宴.皇上说:“列侯,诸将不要隐瞒我,都说出你们的想法:我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 项羽失掉天下的原因是什么 ”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派人攻打城池,夺取土地,就分封给他们,和天下人同享好处.项羽不是这样,有功
劳的就嫉妒人家,有才能的就怀疑人家,这就是他失掉天下的原因.”皇上说:“你们只知道问题的一个方面,不知道另一面.在军帐中运筹谋略,能决定胜利于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军饷,不断粮道,我比不上萧何;联合百万军兵,战必胜,攻必取,我比不上韩信.这三位都是杰出的人才,我能任用他们,这就是我夺取天下的原因.项羽有一个范增却不能任用,这就是他被我擒获的原因啊.”群臣听了,心悦诚服.一,1.隐瞒 2.夺取 3.嫉妒 4.供给,供应 5.同“悦” 6.同“擒”,擒获
二,1.我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 项羽失掉天下的原因是什么 2.这三位都是杰出的人才,我能任用他们,这就是我夺取天下的原因.三,鸿门宴中范增数次递眼色给项羽(数目项王),让他杀刘邦,他都不听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