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推动华侨经济文化试验区建设
推动华侨经济文化试验区建设
——侨乡青田构筑开放发展新格局的调研报告
戴邦和
根据省委开展“大学习大调研大抓落实”活动部署和“‘八八战略’再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大调研安排,5月份我先后赴侨乡进口商品城、侨乡项目交易中心、青田文化会展中心、油竹街道、山口镇等地,就构筑开放发展新格局进行专题调研,累计考察基层点21个,召开座谈会4次,与100多位侨商、青商代表和基层干部群众进行了广泛研讨,征集到相关意见建议57条。
通过深入沟通交流,恳切问计问需,逐步摸清了青田在打造开放平台、发展平台经济上的长处和短板,明晰了如何依托特色平台、抢抓省委支持建设浙江(青田)华侨经济文化试验区的历史性机遇,进一步打好“侨牌”,加快构筑开放发展新格局的实践路径。
一、打造开放平台、发展平台经济有底气
1.拥有难得的机遇。“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在我省交汇,特别是近期省里提出要全力打造新时代高能级开放平台,支持建设浙江(青田)华侨经济文化试验区,为青田发展平台经济、提升开放水平提供了难得的历史契机。
2.拥有丰富的资源。青田有着300多年的华侨史,现有华侨33万人、侨眷18万人,是全省华侨人口占比最高的县。经过几十年打拼,青田华侨已具备了较强实力和能力。202_年底,居民人均储蓄余额排全省第三,金融服务便利指数位居全国前三,民间资金具备数千亿的投资能力,这是青田开放发展的一个“大富矿”。
3.拥有良好的基础。近年来,我们立足自身优势,抢抓有利时机,探索打造了几个特色平台,取得了一定成效。侨乡进口商品城快速成长,年销售额从202_年的2亿元增长到202_年的10亿元。目前,挂牌项目645个,总投资超过3500亿元,已有11个项目签约落地,总投资达21.5亿元。同时,物流、金融、商务等开放服务平台建设也在有力推进,为青田做大平台经济、加快建设华侨经济文化试验区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发展平台经济存在的短板
1.平台效应有待彰显。尽管青田平台经济发展呈现较好势头,但仍处在起步阶段,发展潜力没有得到充分释放。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应用范围不广、水平不高、主体不强等问题,对产业发展拉动作用不明显。
2.体制机制有待创新。在调研中,有不少投资主体对创新机制体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的呼声比较强。现有平台自身的管理机制不够完善,部分产业平台的商家各自为战,未能形成有效合力。
3.要素制约有待破解。土地资源稀缺,严重制约了青田平台经济的规模化、集聚化发展。公共服务体系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不少差距,商务服务、技术评估等第三方服务机构缺乏,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引进难、留住难。
4.营商环境有待改善。部分行政审批程序仍有优化空间,部门“中梗阻”现象依然存在,部分单位主动服务意识不强,全覆盖、全过程的平台经济服务体系有待完善。
三、壮大平台经济的对策
根据调研,结合青田县情实际,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抓好长远谋划。一是拓展领域。科学定位各平台的主导产业,着力在延伸主导产业链、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上下功夫,推动平台经济从单一产业向三次产业全覆盖、由单一产业链向多产业链交叉融合发展方向迈进。二是拓展地域。坚持内资与外资并重、青商与侨商并举,积极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进一步拓宽国际国内合作领域和市场,依托产业发展平台,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大文章。三是拓展形式。深入实施“华侨要素回流”和“青商回归”工程,用好异地青田商会、海外青田同乡会、侨团组织等各种交流渠道,大力拓展物流、经贸、文化、科研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平台经济全面发展、多元发展。
2.做强十大平台。一是高效运营侨乡项目投资交易中心。加强与省政府浙商服务中心合作,提升中心线上展示、线下服务功能,做强金融基金、中介评估等配套建设,打造全省乃至全国性综合项目交易平台。二是提质扩容侨乡进口商品城。启动B保仓建设,完善海关、商检服务,发展物流配套,积极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大中城市谋划布点,全力打造全国进口商品集散中心。三是积极组建世界红酒中心。加快世界红酒中心规划设计、招商选商,筹办首届进口红酒博览会,发布青田进口红酒价格指数,将青田打造成国际红酒的“中国代言人”。四是继续做大侨乡农品城。加快建设全国优质农产品集中出口平台、华侨(中国)农产品采购中心,辐射带动浙西南乃至全国农产品“走出去”。五是建成运营青商回归创业园。建成集展销中心、生产基地等配套设施于一体的“青商总部回归”示范基地,鼓励更多青商组团回归,打造国内领先的创业兴业集聚高地。六是加快建设华侨总部大楼。以华侨总部经济大楼为主阵地,培育楼宇经济新业态,打造总部经济新高地。七是积极构建石雕交易大平台。发挥石雕艺术品公司作用,加强与省文化艺术品交易所合作,构建公开透明的石雕交易市场。八是创新搭建东堡山文化主题公园。以“侨石”文化为主题,高标准编制规划,形成集民间博物馆群、城堡酒店、中西式商业街区等为一体的文养综合体,把东堡山打造成具有浓郁欧陆风情的大花园。九是创新打造咖啡小镇。大力发展咖啡特色休闲业态,建设世界咖啡品牌代理与输出的区域性总部,让“青田咖啡+”成为侨乡百姓外出创业增收又一品牌。十是培育发展万国风情集聚区。规划打造万国风情康养小镇,建设一体化配套双语学校、康养中心、主题民宿,走出一条华侨回乡兴业安居的新路子。
3.深化产业布局。一方面支持鼓励市场主体发展平台经济。以产业集聚和产业链延伸为重点,支持推动青山产业园、起步—意尔康鞋服产业园、阀门(高端装备)产业园、钼深加工产业园等企业平台建设,进一步提升平台经济承载力和人才吸引力。另一方面,认真对接省市重大平台建设。以“积极投身创新区建设 全域打造侨乡大花园”为目标,抓好省市有关大平台、大产业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进一步提升项目支撑力、执行创造力,推动平台经济上层次、上水平。
4.营造良好环境。一方面,积极改善硬环境。按照各平台年度建设目标任务,倒排工期,集中推进,在最短时间内完善各平台的基础设施。另一方面,大力优化软环境,纵深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进一步简化工商登记、投融资、房产管理等工作与生活领域的办事程序,为企业和客商提供“妈妈式”服务,努力打造侨乡特色的审批服务最佳县。
5.强化工作保障。一是建机制。探索建立平台经济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平台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及时为平台经济发展排忧解难。二是给政策。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提升政策的精准性和专业性,让投资者知道什么事情适合做、怎么做、值不值得做。三是引人才。推进科技人才服务创新改革,为做大做强平台经济提供智力支持。四是严考核。加大对平台经济发展的督查考评力度,形成全县上下齐抓平台、共谋发展的良好工作格局。
【作者为中共青田县委书记】
第二篇:淮阳县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工作汇报材料
淮阳县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工作
汇报材料
淮阳县人民政府(202_年9月29日)
202_年12月份,我县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全省第一批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和省发改委的具体指导下,我们按照全省对试验区工作的总体要求,5月底前编制试验区的策划和规划,下半年重点开展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和项目建设,经过前一段的努力工作,试验区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
下面,我从六个方面汇报我县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工作进展情况。
一、总体规划编制工作
按照省委、省政府对各试验区工作的总体部署,我们委托省经济研究所为我县编制试验区的策划和规划,5月底全面完成了策划和规划的编制工作,《规划》已于7月份通过专家组评审并获得省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联席会议批准。按照《规划》,我县将按照“羲皇故都、水城淮阳”的工作定位,围绕“一湖一陵两古城”作文章,划分为太昊陵景区建设、龙湖景区开发、陈楚故城复建、文化旅游配套、文化产业发展和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六大功能区,22个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预计32.6亿元,其中,近期项目14个,总投资12.7亿元;中远期项目8个,总投资19.9亿元。
二、文化体制改革工作
自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成立以来,我们一直把体制改革工作作为试验区建设的重中之重来抓,并且从创新机制入手,整合现有资源,成立了“淮阳县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管理委员会”,明确一名县级领导任管委会主任,把文化局、旅游局、太昊陵管理处、广场管理办公室、龙湖公司等单位纳入管理委员会直接管理,与原分管部门脱钩,有效解决了多头管理、管不好、管不住的问题;根据8月6日全省文化改革试验区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和省政府【202_】51号文要求,我们成立了由县委组织部长、县政府分管副县长牵头,发改、财政、人事、劳动、编办、文化、广电等部门参与的“淮阳县文化体制改革领导组”,全面负责我县文化体制改革事宜,目前正在制定改革方案。
我县现有9个国有文化事业单位和经营性文化单位5个(县豫剧团、太昊陵管理处、电影公司、影剧院、电影院),其中自收自支单位4个、差额共给单位1个,在编干部职工人数319人。
我们的计划是:8月底前,全面澄清核实9个单位的人员和资产底子;9月份,学习借鉴外地经验,并按照有关政策和规定,确定详细的、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10月份,按照“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的要求,全面实施体制改革工作,年底前体制改革工作全部结束。
三、投融资平台搭建情况
为解决文化试验区建设的投融资问题,我县于今年4月份,筹资202_万元,成立了“淮阳县羲都文化产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和“淮阳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担保中心”,初步建起了投融资平台。我们已通过这个平台融资202_万元,参与了《寻根淮阳》、《羲皇故都》、《史话太昊陵》、《陈州故事》、《包公下陈州》、《细说龙湖》、《寻访七台八景》、《龙湖诗抄》等系列丛书的出版、电影《人皇伏羲》的拍摄和东湖观光生态园项目的建设。
为壮大我县投融资平台,根据我县文化项目建设的实施情况,我们县政府常务会议已研究决定,将城建拆迁后征用的232亩土地(东关季庄岛荷花苑200亩地、老城四门32亩地)过户给羲都文化产业投资公司,用于壮大公司规模,增强公司实力。同时,公司将通过担保、资产抵押等形式融通银行资金,利用合资、参股等形式吸收民间资本。为加快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我县于近期认真筛选10个贷款项目,并且投入220万元,由县发改委负责做好了项目可研报告,由国土资源局负责做好了农业土地转为建设用地的预审,由环保局负责做好了项目环评,建委负责做好了项目相关规划,其它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已基本完成。这10个项目已上报给省开行研究,为下步投融资打好了基础。
四、项目建设情况
上半年,我们围绕《淮阳县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规划》确定的“四大计划”,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 元投入”原则,积极开展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实施了11个项目,总投资18.94亿元,累计已完成3.72亿元。详情如下:
一是陈风文化苑项目(新建)。总投资8亿元,已与周口瑞泰实业有限公司签约,完成投资202_万元,正在扎实推进。二是太昊陵景区保护和综合开发项目(续建)。总投资2.2亿元,已投资1.1亿元,新建西四观、综合服务区、办公区和万姓源商业步行街,扩建独秀园,开工整修寝殿。三是龙湖湿地保护项目(新建)。总投资2亿元,已完成投资2500万元,拆除隔离网2万平方米、鱼塘38个,其中补偿资金1000多万元。四是东湖生态观光园项目(新建)。总投资8000万元,已完成投资202_万元,完成左庄103户拆迁补偿,集中安置小区已开工建设。五是龙湖水上“一日游”项目(新建)。总投资5000万元,已完成投资3000万元,编制了“一日游”总体规划,新植荷花、蒲苇3000亩,添置游船35艘,新建观荷栈道202_米。六是四星级羲皇宾馆和润德国际广场项目(新建)。总投资2.1亿元,已完成投资8100万元,其中羲皇宾馆大堂及地下停车场已建成;润德国际广场主体工程基本完工。七是中华姓氏博物院项目(新建)。总投资1.2亿元,已完成投资3000万元。前期的土地征用、拆迁补偿、项目可研和规划设计已经完成。八是“三馆一中心”(文化馆、图书馆、群艺馆、艺术中心)项目(新建)。总投资8000万元,已完成投资1000万元,明年6月份竣工。九是羲皇大道拓宽改造项目(新建)。总投资6200万元,已完成投资3100万元。已完成路基处理,埋设污水管网7848米。十是中国挂历博物馆项目(新建)。总投资6200万元,已完成投资500万元。十一是《人皇伏羲》电影拍摄项目(新上)。总投资1000万元,已完成拍摄工作,正在进行后期制作,保证春节前在央视播放。
此外,我们还积极谋划,力争年底前再启动3个项目: 一是伏羲文化产业园建设项目。计划于10月底前完成产业园的选址、规划设计、前期手续办理及拆迁等工作。
二是陈楚故城复建“五年行动计划”项目。计划利用五年时间逐步恢复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陈楚故城历史原貌,首先修复城墙城门、历史街区和历史人文景点。目前,正在编制控制性详规和修建性详规。
三是规划建设羲皇文化产业集聚区项目。我们已委托省经济研究所正在编制羲皇文化产业集聚区规划,规划面积8平方公里,为试验区的建设拓展更大的空间。
五、招商引资情况
上半年,我们积极开展了对外招商引资工作,筛选储备招商项目44个,总投资48.05亿元。其中列入全省《文化产业招商项目册》的项目15个,总投资13.85亿元;已落地招商项目3个,项目资金2.5亿元;正在洽谈的项目2个。
年底前,我们将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积极推介项目,争取在谈项目早签约、签约项目早投产。一是国际易学联合会永久性会址项建设目。已与国际易学联合会签订合作意向,10月底前签订合同。
二是筹划“梦幻龙湖”大型水上实景演出项目。已与国家文化部艺术服务中心签订合作意向。六、四点建议:
1、按照省政府《关于支持省级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的若干意见》(豫政[202_]51号文)文件精神,省政府给每个试验区1000万元的支持资金已经到位,同时要求市、县两级各配套500万元。据省发改委检查通报的情况,其他试验区的配套资金已全部到位。建议市政府领导尽快安排市级配套的500万元尽早到位;
2、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的工作既是淮阳的大事,也是我们周口的大事。建议市政府成立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领导小组,由一名副市长任组长,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淮阳,办公室主任由一名正处级领导兼任,便于工作汇报和协调。同时建议市政府在机构改革中给我县的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管理委员会一定数量的编制。
3、其他试验区所在的省辖市对试验区的建设工作在资金和政策上都给与了极大的支持和倾斜,我们建议市政府在资金和政策方面给予支持和倾斜,特别是在文化体制改革方面给予资金支持和政策倾斜。
4、平粮台遗址在淮阳,而管理权在市文化局,建议市政府 同意把平粮台的管理权限划归我县,便于保护、开发和建设。
第三篇:镇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心得体会
近水楼台先得月,乘势而上正当时
自被确定为全省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以来, 新县扎实推进试验区建设,各项工作取得了辉煌成果。作为新县县城所在地,新集镇近水楼台先得月,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优越的发展环境。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整合资源谋划红色土地新时期发展,时不我待;借助新县文化产业,全力推进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正
当其时。
“先得月”第一表现在新集镇占有新县大量的红色资源。新县投资3700多万元,完成的鄂豫皖苏区首府景区、烈士陵园和英雄山景区改扩建在新集;建成的古戏台、红心广场、豫南风情茶楼、红旗飘飘主题雕塑等一批精品工程在新集;投资1300多万元,建成的将帅馆和红四方面军将士纪念馆在新集;投资1100多万元,启动将军山景区开发建设在新集;金兰山景区基础设施及配套工程,开发新景点18余处还是在新集。还有新集镇通过革命遗址普查工作最终确立了高敬亭故居、鄂豫皖省苏维埃石印科旧址、石佛冲红军田、黄光霞故居等共14处革命遗址。这些建设和资源,都必将成为新集镇文化经济发展的强大支撑。
“先得月”第二体现在新集镇具有文化经济发展的雄厚基础。新集镇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综合实力排序年年攀升,越居全市第二,稳坐全县第一,强大的经济实力,为推进新集镇试验区建设打下经济基础;新集镇历来是新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新县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方,新集人民勤劳勇敢,思想领先,懂技术,善经营,创办的经济实体多,经济实力强,发展势头好,兰河花园、中华园、品茗山庄、卧佛山庄、观佛山庄、农夫山庄、金兰湖度假村、金湖度假村等农家乐经济遍地开花。山野菜、山茶油等系列特色旅游产品率先进入新县市场。良好的社会环境和丰富的人力资源,为推进新集镇试验区建设打下了社会基础。
“先得月”第三彰显在新集镇与新县的文化产业有效对接和协调发展能力。新县的红色旅游,带动了新集镇以旅游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蓬勃发展,今年元至10月份,新集镇接待游客37.3万人次,相关收入800多万元,同比增长21%、25.6%。新县歌舞团已在新集镇演出近10余场,赢得了广泛的赞誉。新县的广场文化,千斤“杨摆柳”,箭厂河舞狮在新集镇倍受青睐,这些文化活动不仅极大的丰富了新集镇人民的精神生活,更为新集镇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产生新的效益。
从中央到省、市,政策环境春风化雨;从资源到条件,大力推进试验区建设正当其时。新集镇红色文化资源得天独厚,但是,单纯地从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来搞新集镇试验区建设,不可取,一则文化产业需要独具个性的可塑文化,新集镇不具备,二则搞文化产业,新集镇涉足不多,“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至千里”,新集镇要“善假于物”,来分得新县文化产业这块蛋糕,利用新县红色资源,用新县文化产业引领新集试验区发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新集镇必将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怎样发展,我建议要:
形象为牌。要树立新集对外新形象,形象就是力量,形象就是财富,必须把良好形象这一无形资源化为推动新集镇试验区建设的重要力量,核心是全力打造“实力、文明、平安、生态、和谐----五个新集”,提升城镇精气神,开启发展新征程,以活动展形象,以队伍树形象,以作风塑形象,以宣传扩形象,重点是开展一系列积极向上的文体活动,培养一支优秀的干部队伍,推行“责、细、快、实”工作机制促工作作风转变,利用网络、报刊、新闻宣传等现代技术手段扩大对外形象。
服务至上。服务县城发展大局,统筹协调,共谋发展;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优质服务,筑巢引凤。一手抓协调配合,一手抓管理提高,一方面对县城的建设、管理、发展给予全力支持,充分认识“县城发展即是新集进步”的重要意义,县城的事情就是新集镇工作,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强对新集镇市场和经济发展环境的规范化管理和综合整治,将“六城联创”进行到底,抓好环境卫生综合治理。
三产主导。要把发展三产摆在十分突出位置,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涵养财源,富民强镇,重点是发展一大批以文化、旅游产业为中心的服务业、餐饮业等第三产业,搞好规划,注重引导,培养一批骨干企业,打造旅游服务业精品工程。
项目带动。要充分用足用活两区建设的优惠政策,发挥项目带动这“一抓手”作用,重点是大力吸收各方面资金,要坚定不移地把招商引资作为第一选择,全力以赴上项目,找准引进项目结合点,把跑项争资的重点放在村组公路、农村饮水、农田水利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上来,以利用更好地发展第三产业,切实做好“百村万户”富民工程项目,让项目带动成为推动新集镇试验区建设的又一重要力量。
第四篇:**市循环经济试验区发展情况汇总
莲山 课件 w w
w.5Y k J.cO m文秘***市循环经济试验区自202_年6月28日挂牌成立以来,在上级党工委、管委会的正确领导下,在相关部门的大力配合与支持下,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全面兴起“学沭阳、找差距、全面改革、全面提速”活动年的热潮,抢抓机遇,强化项目意识、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做了一些重要的实质工作,园区规划建设及招商引资工实现良好开局。
一、主要工作进展情况
(一)招商工作。截止目前,已来我试验区意向投资的客商共47家(其中拟在精细化工基地投资的客商有29家,拟在轻工业基地投资的有17家,拟在陶乐沙漠旅游园区投资的有1家),前来投资客商登记人数为142人,客商登记投资总额为:4亿650万(其中登记精细化工基地客商投资总额:2亿2千660万元,登记轻工业基地客商投资总额:1亿5千390万元。)现已落实企业12个,资金总额2亿3300万元,出现良好的发展局面。
精细化工基地:由县政府投资480万元进行道路建设,目前已完成14公里主干路沙粒硬化工程;架设10KV临时用电线路2.5公里;投资260万元的精细化工基地生活用水工程;投资1.2亿元220KV变电项目正在洽谈中;投资1600万元基地工业用水引黄项目也正在实施进展中。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慢慢步入,将加快基地结构进一步完善,提高试验区的招商优势。
目前已进驻该基地的宁夏嘉华工贸公司投资5000万元的10万吨铁艺铸造项目、投资260万元的宁夏平罗伟华加油站已开工建设。宁夏嘉华工贸公司已租赁原陶乐纪委办公楼成立了筹备处,配备各种办公设备30余万元。
目前已立项签定协议准备进驻该基地的企业有4家资金总额为2.1亿元:其中(1、河南醒狮集团投资1.2亿元的3万吨碳化硅新型材料建设项目;
2、宁夏太泽煤业有限公司投资4000万元的3万吨煤焦油、碳黑及202_吨活性碳项目;
3、平罗光庆煤化工有限公司投资1000万元的200万吨精洗煤项目;
4、石嘴山兴业有限公司投资4000万元建设年产30万吨炼铁项目。)
轻工业园区:位于陶乐镇,规划面积3平方公里,距平罗县城19公里,园区内的水、暖、电等基础设施齐全,年综合供水10万吨,供热能力12万平方米,有闲置楼房30多栋,规划发展以服装鞋帽、清真牛羊肉加工、中药材加工、塑编制品、皮革加工、奶制品、生物化工及农产品加工业。
因为设施比较齐全,轻工业园区的进展情况比较好,目前已进驻该基地投资生产的项目有6家共计引进资金总额为1亿4960万元(一是江苏春光机械厂与陶乐农机厂联合投资200万元生产“新帆”牌电动自行车,产品已下线投入市场;二是甲玉塑编厂投资1000万元的扩大再生产项目已试运营;三是宁夏垦源生物化工有限公司投资6000万元的202_吨草甘膦项目,目前100亩征地工作已完成;四是宁夏仁德生蛇产品有限公司投资5360万元的蛇酒、蛇药开发项目;五是陕西亚达医药公司投资202_万元的药品批发、中药材收购加工项目;六是投资400万元的年酿酒100吨锁阳酒厂项目已全面开工生产。)
沙漠生态旅游区:规划建设三个功能区,打造集沙漠风景观光、休闲度假、餐饮娱乐、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为一体,与打造沙湖齐名的自治区级黄金旅游线,并延伸沙湖旅游线。目前,百道文化旅游有限公司投资3000万元建设沙漠生态旅游项目已奠基;为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投资44万元沙漠生态旅游区的水、电、路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已完工。
(二)引资工作。今年试验区基础设施建设引资项目共8项,引进资金累计达581万元。其中由自治区电力公司投资的城网改造(18公里)项目建设费166万元;争取资金50万元解决陶乐一中住宅楼供暖问题;投资30万元对兴陶市场进行续建和完善,促成登海集团投资45万元改造小尾寒羊交易市场成为种子交易市场;引进投资供水管道改造经费200万元解决陶乐供水管道支管网改造建设;争取资金10万元完成镜湖改造、街道绿化、净化、亮化工程;争取资金15万元购置洒水车1辆、割草机2台;争取资金30万元完成步行街硬化;争取80万元解决滨河小区供水、供暖主管网建设,激活开发商房产资源,搞活房产市场主要工作做法。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实事求是的分析试验区各项工作的进展情况,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仍然还存在着不容回避的严峻问题:
(一)自然环境较差,投资硬件落后,是招商引资工作的首要瓶颈。
(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严重影响企业的投资信心和入园的决心,实际上形成的考察商与落户商的结构性反差的悬殊。宁夏精细化工基地由于招商引(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teniu.cc查看)资的载体搭建不足,“三通一平”的基础配套设施没有基本到位,无法为企业进驻提供基本的生产建设以及生活元素的给养保障,这成为了基地发展的致命因素。
(三)上级相关主要部门关注不够,建设基金严重不足,自治区给予平罗河东地区优惠政策的独特性没有从根本上落实和体现。
(四)认识存在不足。政府及相关部门没有从根本思想和行动上塑造当前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品牌,打造平罗甚至宁夏品牌的决心不强,形成规划与建设之间的严重错位。
因此,当务之急的是试验区尤其是宁夏精细化工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只有与“循环经济”这个前沿理念相匹配的基础设施堪为试验区生命所在,否则就是名副其实的“空谈”。
莲山 课件 w w
w.5Y k J.cO m文秘
第五篇:建设文化旅游城市推动文化繁荣发展
建设文化旅游城市 推动文化繁荣发展
张爱剑 吕小军
202_年第8期 ——文化建设
近年来,鄂州市围绕实施文化鄂州战略,深度挖掘、开发吴楚文化,发展创意文化和公共文化,加快建设具有鲜明吴楚文化特色的旅游新城,效果明显。
一、加强吴楚文化综合研究,增强文化鄂州的影响力。鄂州是我省公布的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既有公元前879年建成的鄂王城传承下来的鄂文化,也有公元221年在这里建立的武昌城传承下来的吴文化。鄂文化和吴文化传承鄂州文脉,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鄂州人。在推动湖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鄂州以推进城乡建设一体化试点城市为契机,以建设旅游城市为切入点,注重加强对吴楚文化的开发、保护和利用。一是挖掘吴楚文化资源。我市于202_年成立了吴楚文化研究会,邀请吴文化研究专家卞孝萱教授、楚文化研究专家冯天瑜教授来鄂州指导,整理史料,辨真去伪,全面梳理吴楚文化在鄂州的发展脉络。研究专集《鄂州楚文化及其现代价值研究》、《鄂州三国吴文化的研究与开发》已编辑发行,展示了鄂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二是宣传鄂州人文历史。三国时期,佛、道学在鄂州得到较为广泛的传播发展,如鄂州建有西山寺、葛山建有道观等。202_年,鄂州利用组织举办的佛教、道教研讨会,梳理在鄂州流传的历史人文。此外,鄂州还充分利用鄂州铜和古铜镜这一丰富的文物资源举办学术研讨会,促进了鄂州文化旅游的开发和建设。三是保护历史文化遗迹。鄂州在全省率先实行文物保护“紫色规划”,把古城保护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在老城区改造中,保留了十字街、古楼街、新民街、熊家巷、邬家巷、谢家巷等老街巷,维修保护了庾亮楼、四眼井、文星塔、怡亭铭、明清武昌城以及吴王城遗址南城垣,复建了凤凰台、明清武昌城墙、黄龙阁等人文景观。组织开展了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保护和利用好牌子楼、玉莲环、雕花剪纸、葛店虾灯、泽林旱龙舟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加快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增强文化鄂州的竞争力。充分挖掘吴楚文化、“武昌鱼”饮食文化和优秀民俗民间文化,推进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催生新的旅游文化业态。一是加强文化旅游景点建设。投资建造三国吴都文化博物馆,将在今年年底建成并对外开放。开发利用三国吴都文化遗产,投资建设滨江三国吴都旅游风光带工程,一期工程观音阁公园已于202_年建成开放,二期正在建设。维修西山寺和葛山道观以及武术培训及养身基地。二是提升文化旅游品位。鄂州在城市建设中将历史文化与旅游发展结合起来,把城区当作最大的文化旅游景区来建设,通过旅游业的壮大来完善城市功能,通过挖掘文化的内涵来提升城市形象;将城市基础设施与文化旅游设施建设结合,增强城市的配套能力和旅游产业的承载能力;将城市品牌打造与旅游目的地打造统筹推进,建设三国吴都文化旅游目的地和宜居宜业城市。三是打造精品旅游线路。重点开发三国吴都、梁子湖、红莲湖、百里长港等“一都两湖一港”,形成三条精品旅游线路。滨江三国吴都旅游风光带工程将西山吴王避暑宫、吴都博物馆、孙权郊天坛、吴王试剑石、武昌门等9个景点一线串珠,形成一条三国吴都文化游精品线。以红莲大道和凤凰大道为支撑,规划建设一个环梁子湖、红莲湖,对接武汉奥林匹克公园的200平方公里运动休闲旅游区。依托梁子岛27洞高尔夫球场、红莲湖乡村高尔夫俱乐部、湖北省水上训练竞赛基地和梧桐湖运动休闲公园,形成一条运动休闲游精品线。按照“生态长港、吴楚水乡”的理念,规划建设百里长港示范区。对百里长港水系进行了生态修复和治理,海拔18.5米以下的清淤除障,种植水生植物,开展生态护坡;海拔19米以上的,则建设经济林果带和旅游观光带。启动建设25公里旅游生态长港南路,将庙岭、梁子等2个旅游名镇,梁子岛、磨刀矶、桐岭等9个具有鲜明吴楚水乡风格的民居景点,长港沿线众多的乡村农家乐、渔家乐旅游点和水生态示范项目串连起来,形成一条生态水乡游精品线,形成城乡旅游发展一体化格局。
三、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升级,增强文化鄂州的活力。通过整合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不断提高鄂州的综合竞争实力。一是推进文化与城市共建,进一步提升城市品位。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因文化而焕发生机与活力。正在编制的《鄂州吴楚文化建设规划》,将吴楚文化融入城市建筑中。如江滩公园着眼于三国吴都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洋澜湖生态公园兼顾鄂王城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磨刀矶新社区建设按照吴楚水乡风格设计,等等。二是推进文化与产业共建,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结合吴楚文化研究结果,挖掘出诸如鄂王城、武昌城、鄂王红与鄂国、鄂国铜资源与古铜镜、武昌鱼、东坡饼、“三国菜肴”等历史题材,策划、实施一批具有历史文化积淀的产业项目。推进文化产业向农业、工业、房地产、餐饮娱乐等行业延伸发展,形成红莲湖休闲健身产业区、莲花山文化产业基地、百里长港民间工艺品走廊、吴都风味小吃一条街等一批文化体育产业板块。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投资文化产业,扶持开发古铜镜复制、珍珠工艺、雕花剪纸、布贴画、麦秆画等特色文化产品,培育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企业。三是推进文化与创意相融相促,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鄂州以创意提升文化品位,以文化推动创意城市建设,推动葛店开发区与东湖高新区对接发展,依托武汉科教优势,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园,设立产业引导基金,建设创意产业孵化平台。按照特色性、文化性、精美性原则,建立开发、研究、生产、销售等文化产业综合服务体系,构建文化创意产业价值系统和发展模式,努力使文化创意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四、着力建设公共文化,增强文化鄂州的亲和力。鄂州以推进建设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为契机,统筹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把公共文化的共建共享作为文化发展的价值追求。一是实施文化基础工程。挖掘和整合文化资源,完善城乡文化建设一体化规划,布局和建设一批文化基础设施。以市博物馆、市文化中心、市综合体育馆等城市标志性文化体育设施为龙头,带动区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8+1”服务中心及农家书屋等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实施文化精品工程。投资创作排演大型舞蹈诗《吴都风华》,将吴都古城五千年灿烂历史生动形象地搬上了舞台。同时,进一步加大宣传推介力度,让这部具有鄂州文化特色的文艺产品走出鄂州,走向全国。创办了“鄂州发展论坛”和“吴都讲坛”,组织讲座36场次,让专家学者与普通市民互动,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形成具有影响的公共文化品牌。三是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坚持开展“周周乐”广场文化,实施“每日电影”公益放映等群众文化活动,满足市民文化需求,不断丰富和繁荣市民文化生活。■
(作者单位:中共鄂州市委政策研究室)